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世界史名词解释

世界史名词解释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形成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其基本精神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作为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潮和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与中世纪封建意识形态根本对立的。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被称为人文主义者(humanist)。 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基督教会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以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肯定人是世界的主人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大力颂扬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高贵和人的伟大,要求发挥人的才能、追求人的理想。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人道”,反对“神道”;崇尚个性自由,攻击禁欲主义;歌颂世俗,蔑视天堂;背弃来世观念,放眼现实世界,以乐观的态度鼓励和号召人们追求荣誉、幸福和物质上的享受。
大抗议书
英国国会与专制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形成于1641年。其主要内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无议会统治时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求:实现工商业活动的自由,高级政府官员和大臣只能“从国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们中间任命,进行议会改革,要求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该抗议书共204条,经过激烈的讨论,议会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但是当大抗议书提交给国王时,却遭到了国王的拒绝。大抗议书成为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上层分子长老派的政治纲领。
平等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了城乡富裕农民、手工业者和平民的利益。英国第一次内战结束后,长老派掌握议会大权,推行损害劳动人民利益的政策,引起了小资产阶级不满。于是,在李尔本等领导下,平等派在士兵、平民、手工业者中开展工作。李尔本主张在政治上限制议会权利,保证人民享有主权;在社会经济上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取消垄断专利公司,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1647年,平等派士兵提出了“人民公约”。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峰。1649年,平等派为把革命推向深入,发动了反对克伦威尔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平等派运动最后失败。
霍布斯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思想家。生于维尔特郡一牧师家庭,毕业于牛津大学马格达伦学院。曾担任过家庭教师,并一度任培根的秘书。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培根的唯物主义,并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在政治思想方面,他是英国资产阶级化贵族和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拥护强有力的国家权力。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中提出“自然状态”和国家起源学说。认为专制君主制是国家

组织的最好形式,只有强大的、不受任何限制的国家权力,才能防止战争,确保和平。
大陆会议
英属北美殖地人民的代表会议和权力机构。为了在反英斗争中协调行动,1774年9月5日在费城召开了由12个殖民代表参加的第一届大陆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陈情书》,制定了《权利法案》,强调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反对英国的高压政策,号召抵制英贷,同英国断绝贸易关系等。会议并未提出独立主张,只是向英王递交了请愿书。列克星顿战役后,5月10日召开了13个殖民地代表参加的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武装对抗英国的宣言,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大陆会议从此成为国家政权机构。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1777年通过《邦联条例》,1781年3月生效,大陆会议为邦联国会取代。
约克镇大捷
美国独立战争中的重要战役。1781年上半年,连续受挫的英军被迫向海岸地区转移。8月,英军司令康华里率军抵达弗吉尼亚的约克镇。华盛顿集中优势兵力直奔弗吉尼亚,法军舰队则截断英军海上去路。9月下旬,美法联军1.8万人包围约克镇地区,并发起总攻。10月19日康华里率部7000余人投降,至此英军主力被击溃,战事基本结束。
《联邦宪法》
美利坚合众国最高法律。1787年9月由制宪会议制定,次年6月生效。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加大了中央的权力。立法权属国会参、众两院,参议员由每州议会选出两名,任期6年,众议员由选民选举产生,每州众议员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行政权归总统,总统为行政首脑和军队总司令,对国会立法享有否决权,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司法权属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但需参议院同意,为终身职。宪法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统治的形式和三权分立原则,一直沿用至今,只制定了若干修正案予以补充完善。
马丁?路德
(1483—1546)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基督教路德宗的创始人。生于矿业主家庭。早年就学于马格德堡和爱森纳赫大学, 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任神学教授。1517年10月31日公布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后又连续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等论文。其主要信条是: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涉;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主张每个教徒都可以读《圣经》。据此建立的所谓廉俭教会,符合市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也得到某些力图夺取教会财产的封建诸侯王公的支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着教会统治的根基。1521

年5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宣布马丁?路德为异端。路德更名换姓,躲到萨克森选侯隐藏起来,期间将《圣经》译成德文,此举为德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胡格诺战争
16世纪40年代,加尔文教开始在法国传播,称为胡格诺教。法国南部的大封建贵族信奉加尔文教,企图利用宗教改革运动来达到夺取教会地产的目的。他们与北方有分裂倾向的信奉天主教的大封建贵族有深刻利害冲突,最终演变成长期内战,史称胡格诺战争。战争自1562年起分为三个阶段,时打时停,互有胜负。最终胡格诺派首领波旁?亨利成为法国国王,称亨利四世,改奉天主教,取得了北方贵族资产阶级的支持。1598年4月,亨利四世颁布《南特敕令》,标志着胡格诺战争的结束。胡格诺教在法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南特敕令
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为彻底平息宗教纷争,安定国内秩序,在南特城颁布的一项敕令。是胡格诺战争结束后天主教集团和胡格诺派缔结的妥协性和约。规定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承认胡格诺派教徒享有信仰自由。允许他们在除巴黎以外的许多地方举行礼拜仪式;胡格诺教徒享有担任官职的权利,有权召集自己宗教会议和政治集会。敕令附有一项秘密条款,即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约二百个设防城堡,时限8年。南特敕令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条例。但南特敕令遭到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1685年被法王路易十四完全废除。
《大抗议书》
大抗议书是英国国会与专制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形成于1641年。其主要内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无议会统治时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求:实现工商业活动的自由,高级政府官员和大臣只能“从国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们中间任命,进行议会改革,要求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该抗议书共204条,经过激烈的讨论,议会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但是当大抗议书提交给国王时,却遭到了国王的拒绝。大抗议书成为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上层分子长老派的政治纲领。
马斯顿战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国会军与王党军队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1643年,议会和苏格兰签订了一份“神圣的同盟和公约”,根据这个条约,1644年,苏格兰军队与托马斯?费尔法克斯所领导的北部军队以及曼彻斯特和克伦威尔领导的东部联盟所组成的联军,在英格兰北部的马斯顿草原与王党军队展开大会战,克伦威尔率领的军队英勇善战,从而扭转了战局,击溃王党军队。国会军由此转败为胜。
独立派
独立派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资产阶级派别。主张教区独立,轻视圣礼。它代表了中等贵族和中

等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克伦威尔为主,主要由高级军官组成。在内战初期,独立派积极参加战斗,为战争胜利立下了功劳。在长老派掌权时,独立派和平等派联合行动,采取坚决措施反对长老派的倒行逆施,并取得斗争的胜利,掌握了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并在平等派的推动下,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取得了内战的胜利。1649年,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把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高峰。但此后独立派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镇压平等派、掘土派的起义,建立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独立派日趋衰落,不复存在。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法国与奥格斯堡同盟之间于1688—1697年进行的战争。法王路易十四晚年,利用日益雄厚的财力,不断扩充军队,为争霸欧洲穷兵黩武,不断的向东部莱茵河地区进行扩张,并入侵了普法尔茨和莱茵河左岸地区。奥地利、英国、荷兰、西班牙、瑞典等国为阻止法国的扩张,于1686年缔结了奥格斯堡联盟。1688年,与法国交战。1697年,签订和约,迫使法国放弃了不少占领的领土,并承认荷兰奥兰治?威廉为英国国王。
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发生的最后的一次全欧冲突,也是18世纪英国和法国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规模最大的一次较量。战争的一方是英国、葡萄牙、汉诺威、普鲁士和某些德意志邦国;另一方是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奥地利和大多数德意志邦国。1756年,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不宣而战入侵萨克森,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霸权的七年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遂演变成英、法两大同盟集团争夺殖民地的国际战争。弗里德里希二世利用反普鲁士各国政治、军事的弱点和错误,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1759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英国在海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763年,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成为欧洲大国中的强国,法国在战争中大伤元气,失去了殖民地和海上优势,英国则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夺得海上霸权和更多的殖民地。英法之间长达近百年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
三十年战争
(1618—1648)
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战争。主战场在德意志。一方为德意志新教诸侯和丹麦、瑞典、法国,受到荷、英、俄等国支持。另一方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受教皇和波兰支持。实际上双方都是出于扩大权力和领土的需要。1618年5月发生在捷克的“掷出窗外事件”是战争开端,战争分为捷克、丹麦、瑞典、法国等不同阶段持续进行。1848年双方缔结《威斯特发里亚和

约》,战争以天主教诸侯国一方的失败而告结束。战争使德意志遭受空前浩劫,人民饱受灾难,进一步加深了国家的分裂
农奴制第二版”
早在十字军东征时期德意志的农奴制就开始瓦解,农奴逐渐摆脱农奴身份而变为自由农民。然而到了16世纪,由于三十年战争对德国经济的摧残和农民战争的被镇压,而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又需要大量的农产品,德意志地主为了取得充足的劳动力,又采取了农奴制生产方式生产粮食,使德意志农民又下降到农奴的地位,农奴制得以恢复,这种情况被恩格斯称为是“农奴制第二版”,尤其在北德意志和东北德意志。农奴主采取了残酷的剥削压迫形式,农奴被剥夺了大部分自由
米勒特制
奥斯曼帝国时期体现宗教宽容的政策。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率军攻入君士坦丁堡后,针对境内各民族共处的实际而创设了米勒特制,苏里曼一世进一步发展了这一制度。其内容是:非穆斯林宗教团体或氏族(即“米勒特”)在不损害帝国的利益并承担规定的税捐义务基础上,可以允许保持本民族语言文字、拥有专门宗教文化和教育机构,享受内部自治权。这是从阿拉伯人那里继承下来的并赋予了新内容的宗教自治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多宗教社会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尼德兰革命
世界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1566—1609年)。16世纪的尼德兰是世界上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宗主国西班牙在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奴役专制,严重地阻碍了尼德兰资本主义的发展。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卡尔文教会不断兴起,阶级结构的变化,激起了尼德兰民族意识的觉醒。1566年8月11日,弗兰德尔爆发了由手工业者、平民和农民参加的破坏圣像运动的起义,揭开了尼德兰革命的序幕。1572年北方诸省举行大起义。8月,威廉(奥伦治的)被推为北方各省执政。南方的布鲁塞尔也爆发起义,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机构。1576年11月,南北各省代表缔结《根特协定》,恢复了尼德兰的统一。以荷兰为首的北方各省和南方的部分城市于1579年1月23日结成乌特勒支同盟,奠定了北方共和国的政治基础。1581年7月26日,奥兰治亲王宣布废除正式脱离西班牙而独立,成立联省共和国,简称荷兰。1609年,西班牙被迫与荷兰签订《十二年停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航海条例》
英国在与荷兰争夺海上霸权的过程中颁布的条例,其目的是为了发展本国的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增强自己在争霸中的力量。1651年,英国颁布了多项《航海条例》,其主要内容有:任何的商品都不得输往英国殖民地,除非用英国的船只载

运。所谓英国的船是指在英国或其殖民地建造的,为英国及其殖民地所拥有的船,或者至少有四分之三的船员是英国人或英国殖民地的人。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航海条例》,英国发动了一系列对荷兰的战争。荷兰由于海上贸易受到排挤,军事实力不敌英国,最终在这些战争中以失败而告终。
大陆会议
英属北美殖地人民的代表会议和权力机构。为了在反英斗争中协调行动,1774年9月5日在费城召开了由12个殖民代表参加的第一届大陆会议。会上通过了《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陈情书》,制定了《权利法案》,强调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反对英国的高压政策,号召抵制英贷,同英国断绝贸易关系等。会议并未提出独立主张,只是向英王递交了请愿书。列克星顿战役后,5月10日召开了13个殖民地代表参加的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了武装对抗英国的宣言,建立大陆军,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大陆会议从此成为国家政权机构。1776年7月4日通过《独立宣言》。1777年通过《邦联条例》,1781年3月生效,大陆会议为邦联国会取代。
苏福克决议案
1774年9月9日,马萨诸塞的苏福克县通过了由约瑟夫?沃伦起草的决议,保尔?里维尔把它火速送到费城。大陆会议对它进行了讨论并于9月17日加以通过。该决议宣称:(1)高压法令违背宪法,不予服从;(2)号召马萨诸塞人民建立一个政府,负责征税,在高压法令取消以前,扣下税款不缴英国王室任命的所谓政府;(3)劝导人民武装起来,建立民兵组织;(4)建立并严格执行反英的经济措施。
列克星顿枪声
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揭开独立战争序幕的战斗。1775年4月18日,北美英军司令盖治率英军前往波士顿西北的列克星顿和康科德搜查通讯委员会的秘密军火库,并企图逮捕通讯委员会领导成员。银匠瑞维尔等人探得这一情报并通知了当地的通讯委员会,作好埋伏。19日,英军在列克星顿和康科德遭到民兵袭击,死伤近300人。该役打响了独立战争的第一枪,并显示了游击战的威力。
《常识》
美国民主主义思想家潘恩所著,1776年1月在费城公开发表。书中阐释了天赋人权思想,严厉抨击了英王的专制暴虐,批判了保守派谋求与英国妥协的立场,坚定地号召北美人民拿起武器,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该书提高了北美人民的民族意识,产生了极大的宣传效应,为北美独立做了舆论准备。
独立宣言
英属北美殖民地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宣布美国独立的纲领性文件。由杰斐逊等五人起草,杰斐逊执笔,1776年7月4日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该文件阐释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

,列举了英王压迫北美人民的暴行,从而深刻揭示了北美独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宣布北美殖民地是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解除与英国的一切从属关系。宣言反映了北美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推动了反英独立斗争,对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也产生了深远影响。7月4日被定为美国的独立日。
巴黎和约
确认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和约。1783年9月3日在巴黎的凡尔赛签订。规定:英国承认美国是一个拥有主权的独立国家,放弃对它的任何要求,保证撤出全部军队。美方允诺赦免保王派,发还其财产。同时还明确了美国的疆域,确定其边境线为被劫加拿大与大湖区,南至佛罗里达北界,东到大西洋沿岸,西至密西西比河。
谢斯起义
美国马萨诸塞州西部的农民起义(1786—1787)。独立战争结束后军队大量复员,市场对粮食的需求大减,粮价猛跌,农民收入锐减,负债累累,社会矛盾激化。1786年8月,在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兵丹尼尔?谢斯领导下,农民起义爆发。起义者提出减轻赋税、废除债务和平分土地等要求,转战于康科德、波士顿和旺斯德等地,占领城市,取消债务,得到了部分城市市民的支持。1787年2月被政府军队镇压。起义冲击了统治阶级和邦联体制,对联邦宪法的制定起了推动作用。

1、地理大发现的原因?
经济上的动因:首先是寻求商业利益。这是在近代早期的重商主义思想的影响下的商业冒险行为。其次对黄金的追求。人人都渴望黄金,哥伦布对黄金着了迷,他说过:“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了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商路的阻断。1453年,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通商要道。帝国军队不仅肆意抢劫商旅,而且帝国当局还对过往商品课以重税。西欧商人很自然地渴望另辟一条通往东方的商路。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传播基督福音于全世界。
2、地理大发现的条件
第一,航海技术的改进。在造船技术方面,葡萄牙人走在最前面航海技术的改进。为地理大发现及西欧诸国的海外殖民扩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第二,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使处于海外扩张期间的西欧在海上占了优势
第三,商业上的进步。
第四,专制政府的支持
5、文艺复兴为什么能够出现的历史原因1、中世纪由于城市的发展,人本主义已经出现 2、中世纪大学兴起,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3、资本主义精神的推动 4、意大利人的唯物主义、怀疑论和个人主义
、宗教改

革的背景1、天主教会的精神统治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原罪说与灵魂救赎:内心信仰。使徒报罗强调个人 内心信仰 圣礼得救:七件圣事,洗礼、忏悔礼、圣餐礼 善功赎罪:遵守十诫,基督劝勉之禁欲、苦行、独身,履行圣礼 圣礼的重要性:圣礼重要,教会权威,无形精神控制
异端的反对:12、13世纪法国阿尔比派、14世纪英国的威克里夫运动、15世纪捷克的胡斯运动
2、简述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革命运动。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1.打破了欧洲思想界在封建高压下“万马齐喑”的局面,促使欧洲从以神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唤醒了人们积极进取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科学实验精神,它对推动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起了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消灭封建制的胜利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开辟了道路。
2.文艺复兴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开辟了世界文明的新篇章。文艺复兴使文学、艺术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孕育了近代资产阶级文化。文艺复兴促进了科学上的革命,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文艺复兴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欧洲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
第一,它把人们主要是有教养的人们从中世纪的基督教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发扬了为创造现世的幸福而奋斗的乐观进取精神。资产阶级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创造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
第二,文艺复兴摧毁了僵化死板的经院哲学体系,提倡科学方法和科学实验,为17─19世纪的自然科学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三,文艺复兴时期创造出来的富有魅力的精湛的艺术品及文学杰作,成为人类艺术宝库中的无价瑰宝,永放光芒。
第四,文艺复兴为以后的思想进步扫清了道路。它打破经院哲学统一的局面,使得各种世俗哲学兴起,它也推动了政治学说的发展,为后来的“自然权利学说”、“社会契约论”、“人民的革命权利”、“人民主权”以及“三权分立”等学说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
4.文艺复兴也存在一些缺陷。
第一,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对旧的上层建筑的变革,有着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它宣扬的是资产阶级世界观和人性论,同劳动人民的思想和要求存在很大距离。
第二,这个时期的艺术家、文人和学者们虽然大力表现和发扬人文主义精神,认识和揭露天主教会和教皇的腐朽、罪恶,但是他们还是乐于接受教皇及教会的保护和豢养,与之没有彻底决裂,而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第三,大多数人文主义者把在古代受到维护的那些迷信落后的东西保留下来,如

魔法、巫术和占星术等。
总之,文艺复兴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近代资产阶级文化奠定了基础,为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上、舆论上的准备,迎来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路德与德国农民战争的关系如何?
问题提示:
路德依靠诸侯推进温和的纯宗教改革,农民期望借助暴力实现社会变革。
1、确立依靠诸侯,建立服从诸侯为主要特征的基督教新秩序。邦教的确立先于国教符合德国实际。
2、路德的基督至上、圣经至上思想客观上推动了群众的参与热情和社会改革,起到了农民战争催化剂的作用。个人榜样,反对教皇和皇帝。
3、精神上的自由不等于世俗上的自由,天堂和人间必须分开
81、路德新教在德国迅速传播的原因是什么?
1.它得到农民、工人和市民的全面支持,因为这些阶级对天主教会恨之入骨。
2.它得到一心一意想攫取天主教会财产的世俗君主的有力支持。
3.它也得到德国爱国主义者的同情,这些爱国主义者反对罗马教廷对于德国的掠夺和干预。
4.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虽然想扑灭新教运动,但是力不从心:对外战争及内政的棘手问题把他弄得焦头烂额,使得他不遑过问德国的宗教问题。
5.路德个人的主观条件也有助于新教的胜利,他学识渊博,既有雄辩的口才,又能写典籍的文章。他很敏感而又有坚强的毅力,非凡的胆识和气魄。

0、加尔文宗教改革的特点
1、在政教关系上,加尔文坚持政教合一,教权高于政权。
2、在信仰问题上,加尔文坚持信仰的纯正性和排他性,决不宽容。
3、在教会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加尔文始终不遗余力地促进海外宣教和建立普世性的新教教会。
4、在宗教改革的客观后果上,预定论和关于天职、善功和拣选的观念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动力。
11、宗教改革的意义、性质和评价
1、 宗教改革的意义
席卷西欧的宗教改革是一次披着宗教外衣的资产阶级革命。它全面冲击和瓦解了中世纪的封建结构。
首先,宗教改革及三大新教派的创立,大大缩小了罗马教廷的势力范围,罗马教皇在西欧的一统天下,从此一去不定返了。这是对西欧封建制度的国际中心最沉重的打击。
其次,宗教改革剥夺了教皇和教会贵族的特权,没收了教会的大批土地和财产。这不仅有助于专制王权的加强,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体系。
再次,新教特别是加尔文的教义不仅鼓舞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也符合了他们创造“自由”“平等”关系的需要。可见,宗教改革加速了西欧向资本主义的过度进程,为资产阶级革命开辟

了道路。
12、西欧专制制度的建立和作用
特点:国王把新贵族和城市资产阶级作为主要的依靠的力量。
首先,打击和削弱大贵族势力,剥夺教会贵族的特权和财产。亨利七世打击割据势力,成立枢密院和加强“星室法庭”作用,惩治不服从的大贵族。亨利八世以枢密院为最高司法机构和咨询机构,选任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王权支柱。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成果。
其次,维护封建秩序,实行高压政策。血型立法,限制圈地,惩治流浪者,回到土地上。生效不大。
再次,政治上与资产阶级结盟,加强国会作用,成为专制王权的工具。经济上实现重商主义,保护工商业、奖励海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他既维护封建贵族利益,又执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重商主义政策。自相矛盾反映了专制王权在封建贵族和资产阶级之间的调停和平衡作用。
13、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1)商品经济虽然较前有所发展,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2)封建的生产关系仍是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农业上大部分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手工业占优势的家庭手工业。小商品生产及官办工场生产。与它们相比,资本主义的手工业显得十分微弱。
(3)封建王朝的重农抑商政策,摧残了刚刚萌芽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4、启蒙运动背景
1、启蒙运动的兴起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
2、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使人们认识到可以征服自然,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西欧启蒙运动出现的背景及其伟大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西欧启蒙运动出现是必然的。首先它是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时代要求。17、18世纪封建专制制度已经成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扫除这一障碍,新兴的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准备。其次,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启蒙运动提供了锐利的武器。自然科学家有力的粉碎了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枷锁,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启蒙思想家利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成果和思想方法,提高了对人类社会的认识。启蒙运动的发源地在英国,最早的代表人物是霍布士和洛克,后扩展到许多国家。18世纪,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了高潮,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涉及宗教、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各个领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相信宇宙存在自然法则,万物都受自然法则的制约,人类社会也受其约束,自然法则反映在人们头脑中,便是理性;二是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人类的未来是充满光明的。启蒙思想家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提出了很多的改革意见,其出发点是天赋人权观念。
启蒙运动是继

文艺复兴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在思想上有力地冲击了封建制度、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的天主教会,并且为资产阶级提供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
79、简述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世界地区联系加强的表现。
18、为什么法国能够成为启蒙运动的中心
1、社会基础:法国是欧洲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特权等级与第三等级矛盾特别尖锐,封建危机空前严重。
2、阶级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成 一个有经济实力和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出现。
3、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他们抛开宗教外衣,进行理性宣传。近代科学和英国革命为之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
19、法国启蒙运动的特点
目标明确: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
思想一致: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
行动坚决:都正式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
在如何改变封建制度上,存在差别,有不同的政治主张。
20、启蒙运动的影响
1.启蒙思想家们有力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描绘了未来“理性王国”的蓝图,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2.启蒙思想家们共同吹响了法国大革命的号角,为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启蒙运动不仅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舆论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在更宽广、更长远的领域和时间里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作用。
21、启蒙运动的作用
首先,它在18世纪的美国独立战争中发挥了动员作用,对于美国的政治制度的建立也影响深远。美国独立后的政治制度、1787年宪法,实际上都是启蒙思想的实践。
其次,启蒙思想家理性,抨击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提出以法制反对君主专制和神权专制,提倡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学说,传播科学知识以开启民智。这场运动不仅对法国大革命有着直接影响,还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最后,它在19世纪亚洲的中国和日本也有深刻的影响,启蒙思想家的著作逐渐被介绍到亚洲,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动摇了封建统治,促进了亚洲社会的进步。比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被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维新运动时期的思想家严复译为《法意》,介绍到中国,在中国思想界引起了极大的震动,鼓励中国的维新志士们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23、三十年战争的意义以及影响:它实际上是一场德皇意欲加强权力、新旧诸侯要求割据称雄、几个大国乘机扩张的战争,严重削弱了欧天主教和封建势力,加剧了德国的分裂,严重破坏

了德国的经济。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 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为俄国实施西进政策和争夺菠萝地海的出海口提供契机。最后签定了条约,对近代欧洲格局的形成和欧洲走向整体化的历史进程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影响:
[1]和约把德国政治的分裂局面固定下来,法国和瑞典获得了德国大片土地,有权参加德国会议;神圣罗马帝国不过是皇帝和帝国议会联系的国家联盟。[2]宗教方面,维持“教随国定”的原则。[3]荷兰和瑞士的独立地位得到国际的承认。[4]西班牙完全丧失了欧洲的霸权地位,法国成为欧洲大陆的新霸主,瑞典称霸于北欧,大体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奠定了近代欧洲的国际局面。[5]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沉重打击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其政治权威从此丧失殆尽。[6]开创了由国际会议解决国际问题的先例,成为法国大革命前一切国际条约和协定的最初文件。从此,欧洲局部地区的问题往往成为全欧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欧洲走向整体化的序幕拉开。
37比较英国、法国、俄国、西班牙专制制度的特点的异同
1、英国、法国、俄国、西班牙的专制制度都是在 16世纪封建制度逐步解体,资本主义有所发展,政治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
2、四国的专制制度的形成手段不同,英法国家把改革同武力镇压和教会的民族化相结合,俄国以政治改革为主,西班牙则是在反阿拉伯人的“收复失地运动”中确立王权。
3、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各国专制制度的阶级基础也不同。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最快,在毛纺织业、采矿业和冶金业中推行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农村则通过圈地运动逐步建立起资本主义农场制适应经济的发展。英国的贵族资产阶级化,使他们与资产阶级结成了联盟,形成了英国专制制度的基础。在法国和西班牙,虽然也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工业和海外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农村中封建势力十分强大,农业相对落后,法国是资产阶级贵族化,资产阶级和贵族结成了联盟支持王权。在西班牙,资产阶级没有地位,王权相对软弱。在俄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完全没有发展起来,封建的 农奴制有逐渐加强之势,资产阶级还没有出现。
4、四国专制制度的统治程度不同,法国的王权最为强大,俄国和英国次之,西班牙相对的薄弱。四国专制制度的作用也不相同。英法专制制度初期推行的重商主义政策,保护、鼓励了工商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西班牙政府则支持航海业和海外贸易,促成了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俄国政权也有利于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但在封建制度的后期,专制制度限制了资本主

义的发展,成为革命的对象.
38、清朝前期,资本主义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
清政府仍然执行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重本抑末”的政策,对新发展起来的手工业、商业、商业性的农业,都课以重税,在各地设立重重关卡,对商品任意的收税,压抑了这些萌芽进一步的发展。
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使中国在国际上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几乎割断了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严重地影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在地主的残酷剥削下,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品,从而使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更加牢固,而地主和商人剥削来的钱财,又主要用于购买土地,很少投入手工业中,也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1、奥斯曼帝国的社会经济制度
1、土地制度;土地占有形式与军事采邑制
保证兵源,不利城市经济发展。
2、政权组织形式与管理:政教合一,注重军队与税收
3、等级制:社会特征,维系、强化社会秩序
4、米勒特制:利于国家稳定与经济发展
5、行会制度:特殊的功能与作用
45、在海上争霸中英国最终取胜的原因:
第一,法国对欧洲霸权的兴趣比对于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趣更大,19世纪才把注意力转向海外。英国则自17世纪革命以来就把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位。
第二,英国向殖民地移民的人数比法国多,而且聚居在北美沿海地带,法国移民少而分散。这是英国在北美战场上打败法国的主要原因。
第三, 英国工业发达,这有利于建设强大的海军,也是对法战争有力的经济基础。
第四,英国素来重视海军建设,18世纪的英国海军在欧洲首屈一指
54、维也纳会议:
1、背景和目的:随着反拿破仑战争的结束,反法同盟各国的团结难以维系,新的国际格局出现。战胜国各有自己的如意打算,在经历了长时期的破坏性战争以后,各国无力也无意发动一场新的战争。战胜国在维也纳召开了这次国际会议,并形成维也纳体系。它是欧洲各国打败拿破仑后处理战后问题的国际会议,实质上是一次消除法国大革命影响,恢复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瓜分拿破仑帝国遗产的会议。
沙皇俄国:扩张领土,建立欧洲霸权;英国:维持欧洲大国的均势,扩大海外殖民地,加强海上霸权;奥地利:力图建立在中欧特别是在德意志的优势;普鲁士:扩张领土,与奥地利争夺在德意志的领导权。
外交策略:①俄国,建立欧洲决定影响的局面,使欧洲各国不可能建立反俄联盟——抑制奥地利,扶植普鲁士,反对过分削弱法国。②英国,不允许通过损害英国海上和工商业霸权的任何措施,争取有价值的战略据点;防止

法国东山再起,促成建立反法包围圈;防止俄国势力过大,反对俄国吞食波兰。奥地利试图阻止俄国对欧洲大陆的干预和在巴尔干地区和中欧地区的扩张,维持对意大利、匈牙利和斯拉夫的统治,保持在德意志的优势,对普鲁士怀有戒心。所以,奥地利支持法国的正统主义原则,主张主权在君,反对民族解放运动。普鲁士希望得到莱茵河两岸的重要领地和萨克森全部,严惩法国。但实力不足,依附俄国。在萨克森和波兰问题上交易。④法国,战败国,但扮演重要角色。“我什么也不要,我只给你们带来一样重要的东西——神圣的正统主义原则。”(承认革命前的法国和其他封建君主国是正统王朝,恢复他们的统治权利、政治制度和所属领土)反复强调:法国已经是统治了法国几百年的波旁王朝的法国,法国的领土、权利和威望应该恢复到原俩的状况。法国成为双方争夺的盟友,得到了 尽可能维护法国利益的机会。在英国和奥地利的支持下,法国加入“四国委员会”,迅速进入了欧洲列强的行列。
2、内容:1814年9月-1815年6月
焦点是萨克森和波兰。波兰历史上三次遭到瓜分,占领拿破仑后建立了华沙大公国。俄国企图独占波兰,提议把萨克森全部并给普鲁士,以补偿他在波兰的损失,从而俄国和普鲁士联合。奥地利反对俄国独占华沙大公国和普鲁士吞并萨克森,联合英国。法国害怕普鲁士强大,站在英国和奥地利一边。1815年1月,三国签定秘密军事同盟,如果遭到其他国家进攻,英国供应军火,法奥各出兵15万,力图挫败俄国和普鲁士坐地分赃的企图。
结果,普鲁士占领但泽和波次南;奥地利占领加里西亚,其余由俄国兼任波兰国王。萨克森的2/5割让给普鲁士,莱茵河左岸和威斯特法里亚划归普鲁士作为补偿。
在正统主义原则、遏制原则和补偿原则的基础上,最后议定书:
恢复欧洲许多国家封建王朝的统治。
大国任意处置了欧洲和海外领土。
建立德意志邦联,有34个邦和4个自由城市组成,奥地利导标主持邦联会议,这是松弛的政治联盟。
法国限制在1790年的疆界内,东北边境的17个城堡和要塞由联军占领3、5年,法国承担费用,赔款7亿法郎,并且交出军舰。比利时并入荷兰,尼德兰王国,监管卢森堡公国;确定瑞士为永久中立国。
⑤维持意大利的分裂局面。奥地利主宰了大部分领土,撒丁王
国收回撒伏依和尼斯,合并了热那亚。
为了维护维也纳体系和防止革命的再度爆发,1815年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三过君主签署条约,建立神圣同盟。维护耶稣基督的公正、慈爱和和平,体现强烈的君主主义和教权思想。2月后,三国

与英国签定“四国同盟条约”,必须物理维护维也纳总议定书和对法条约。从原则上和行动上成为维也纳体系的支柱。1818年,法国加入。1820年,镇压了西班牙和意大利的革命。
3、历史地位:
维也纳会议和后来的欧洲政治力量的整合,欧洲第一次在历史上被包括在一个共同的条约体系内。他以5大国均势为基础,君主制度为核心,试图维护欧洲秩序和统治地位的国际关系体系。他没有消除大国之间的矛盾,也没有阻止革命势力的增长和革命的爆发,但是,阻止了欧洲列强之间爆发战争。
58、美国独立的国际意义
它不仅推动了宗主国英国的民主改革进程,而且直接引发了法国大革命和拉美独立运动,对于欧州殖民主义、封建主义的崩溃起了促进作用。而独立于欧洲之外的“美洲体系”的粗具规模,则给予以欧洲为主宰的世界政治格局以巨大冲击
59、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特点
1、1607-1733年,13个殖民地的建立与居民构成。
2、土著居民的遭遇与反抗。“腓力普王之战”
3、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半封建的租佃制;奴隶制度:白人契约奴与黑人奴隶。
4、英国的管理与统治机构:8个王家殖民地、3个业主殖民地、2个自治殖民地
5、殖民地的民主因素
第一,比较民主化的议会。殖民地创立后不久就开始出现了议会。选民范围广、选区制度合理、下院权力大,富有反抗性。
第二,经济生活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民主。穷人可以致富,白人契约奴可以得到解放、贫富悬殊不大。
第三,北美不存在传统的封建特权,没有等级制度。上层集团与欧洲贵族有本质的区别。
第四,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在此种形式下,人民享有一定限度的参政权。民主制度的有限性:3
62、权利宣言的意义
以欧洲的契约论以及人的自然权利观,来从理论上重新论证北美人可以享有这些自由权利的,之后,他们就以议会法令的形式通过这些《权利法案》,以此赋予自己享受个人自由权利以及各殖民地自治权利的合法性。这才是权利宣言发布的真正意义所在,也就是说,权利法案的存在是为了重新确认北美人享有自由、自治权利的合法性,从而否认英国在北美的权威。
63、《独立宣言》的内容
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陈述了资产阶级的自然权利和人民主权的思想,指出,在人类中间成立政府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如果政府侵犯人民的基本权利,人民就有理由把它推翻。理论上论证革命独立的正当性,为独立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列举了英国国王压迫北美人民的事实,说明这是侵犯了北美人民的基本权利。为北美独立提

供了事实依据。第三部分是结论:应该推翻英王在北美的殖民统治,北美应该独立。 作者还在宣言中阐明了作为立国理论基础的一系列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原则。
64、大陆会议宣布独立的原因
1、各界人民的推动2、争取外援的需要3、独立条件的具备4、弗吉尼亚州的作用
65、美国独立战争胜利原因
A、战斗精神:北美人民的力量来自对自由的渴望,士兵们克服一切困难,在战场上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力。
B、人民战争使得英军无法占领美国的土地。C、美国方面在战场上还需要两个重要的条件:军队与统帅。第一,组织训练正规军。华盛顿请来普鲁士军官斯图本帮助训练正规军。第二,军事统帅的胆略和主动精神。华盛顿和他的几位军事副手就具备这个条件。D、外援:美国独立后争取法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及与美国订立条约。1778年6月法国参战。随后,西班牙和荷兰也参加了反英战争。普鲁士、俄国、丹麦、瑞典及奥地利则成立了武装中立同盟。
66、独立战争的性质
资本主义制度下,包括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国际性战争的性质是极为复杂的。北美独立战争对美国来说是争取实现民族独立的正义的解放战争,对英国来说是镇压北美民族独立的反革命非正义战争。而1778年6月以来,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参加反英战争,从形式上看,有支援美国正义战争的一面,而实质上,这是争夺商业殖民霸权的战争,这种性质突显于美法同盟条约中的规定:法国答应给美国以一切必要的援助,而美国则同意法国在西印度群岛夺取英国领土的权利。
71、《邦联条例的历史作用》
1、巩固了各殖民地之间的联合与统一。2、为美国政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在美国从分散走向统一的进程中发挥了桥梁作用。
72、联邦宪法
制订联邦宪法的背景:
1、在1776年宣布独立后不久,大陆会议就着手起草全国宪法《邦联条例》。按照这部宪法,成立起来的美国俨然是由13个独立国家组成的松懈的国际同盟。保守派认为按照《邦联条例》组织起来的中央政府过于软弱,无力镇压人民,保护私有财产,要求强化中央权力。经济上的利害关系加强了保守派强化中央权力的要求。许多有势力的经济集团在《邦联条例》下处于不利地位,所以他们要求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如:公债持有者集团、商人、资产阶级放债人、到西部从事土地投机的商人。
2、保守派把谢斯起义看作是洪水猛兽,正是这种恐惧对于保守派的制定新宪法运动起了催化作用。
3、美国是一个新生国家,处在欧洲大国虎视之下。驻在美国西北边境内的英军,在战后仍不肯撤走,勾结印第安人不断地骚扰

美国居民。美国南部及西部与西班牙属地毗邻,西班牙也敌视美国。这些情况使美国有识之士感到忧虑,认为只有强化中央权力才能解决上述问题。
73、联邦宪法的意义和作用
联邦宪法所确立的全国政府,既可以有力地镇压人民革命运动及限制人民和民主力量的影响,又可以满足保守派所代表的各个经济集团的经济要求。
这部宪法用一个名符其实的国家去代替《邦联条例》下面的一个松散的、众多的主权国家之间的联盟,这一方面有利于一个全国性市场的形成,有助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使得这个新国家有可能维持足够的权威和足够的军队,以对付英国和西班牙的威胁。
这部宪法也包涵了许多民主因素,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统治的形式和三权分立原则。联邦宪法》是保守派向民主派妥协的产物,它调和了这两派的矛盾。
《联邦宪法》也调和了以下三组矛盾:中央集权派与地方自治派之间的矛盾;大小州之间的矛盾;南北之间的矛盾。
联邦宪法的缺陷、原因与补救
这宪法缺少保障个人自由权利的条文,矫枉过正,背离了独立战争期间各州的权利法案精神与立国的基础理论。
制宪者多数认为,国家的混乱根本原因是过于强调人权,而不是社会秩序。
人权问题涉及过于细致,建国初期不可能全部解决;当时美国社会存在黑奴问题;精英意识的影响。
宪法获得各州通过后,新议会的首要任务是制定一部权利法案。以宪法修正案形式通过10条文,规定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74、北美独立战争性质
是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一次伟大历史事件。它不但是一次争取独立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且也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即“美国第一次革命”,因为它完成了广泛的政治和社会经济改革,从而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75、美国宪法评价
一、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二、美国宪法条文的弹性很大,为日后美国不同时期的政治需要进行宪法的重新解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美国宪法基本精神是自由人权,其政治结构的设计也是遵循的西方三权分立原则。
四、由于美国宪法体现了自由人权的基本精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