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

缺血性结肠炎

患者,女性,73岁,反复胸闷、心悸2年,伴暗红色血便2天入院。3年前曾行“胆囊切除术”,2年前发现“心脏病”。近2年有活动后气促、心悸及下肢水肿。

入院时查体:血压140/80mmHg,呼吸急促,口唇紫绀,双下肺可闻及细湿罗音,心界向两侧扩大,心率106次/分,律不齐,可闻及早搏6-8次/分,腹部饱满,右上腹见斜行手术疤痕长约8cm,腹软,左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卫,肝脾未及,脐以下腹壁、会阴部及双下肢可见凹陷性浮肿。

入院诊断: 1.下消化道出血 2.充血性心力衰竭3.胆囊切除术后

入院后检查:1.B超:胆囊切除,肝胆脾肾未见异常。

2.胸片:心影明显扩大,双肺淤血。

3.心脏超声:全心(四腔)扩大,二尖瓣少量返流,左室顺应性减退,左心收

缩功能明显减退。

4.常规检查血常规:Hb:133g/L WBC:16.32X109/L N:76.6% PLT:104X109/L

粪常规:红稀便、红细胞40~50/HP 、白细胞0~1/HP、隐血(+)

血生化:总蛋白:45.3g/L 白蛋白21.0g/L,其它肝功、肾功、电解质、心肌

酶谱均大致正常。

入院后治疗予以禁食、头孢哌酮钠+舒巴坦、替硝唑抗炎治疗,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利尿、扩血管减轻心脏负荷、补充白蛋白等综合治疗,腹痛缓解、便血停止、全身浮肿消退、心悸气喘消失。

入院2周后行结肠钡灌检查:结肠未见明确器质性病变,全消化道钡餐:未见异常。

问题

患者腹痛及便血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解释病情过程?

缺血性结肠炎

概述系支配结肠的血管或其侧支发生阻塞使局部肠壁供血减少或缺如而引起的疾病。

1.病因: 以动脉硬化所致最多见,其次为栓子脱落。

2.发病年龄: 以50岁以上老年人居多,男女差别不大。

3.部位:以左半结肠最多(降结肠+乙状结肠最多,其次为结肠脾曲、横结肠)。少数发生于升结肠及直肠。

病因及发病机制

|——>动脉流入的阻塞

肠壁缺血|——>静脉回流的阻塞

|——>肠壁血流灌注不足

(一)动脉流入的阻塞

1. 动脉粥样硬化:系肠缺血最常见原因。病变位于肠系膜动脉开口处影响大,其截面积缩小至正常2/3以上时可出现症状。

2. 肠系膜动脉栓子脱落造成栓塞

1)栓塞部位:肠系膜上动脉:最易发生栓塞。

原因:该动脉管腔较大,从腹主动脉以锐角斜行分出,栓子较易进入。

肠系膜下动脉:较少发生。

原因:虽也是锐角与腹主动脉相连但管腔小,栓子不易进入。

2)栓子来源:

心房纤颤;近期有心梗的病人心腔内;人工瓣膜或心脏搭桥术后动脉瘤内的栓子;动

脉硬化斑块脱落;动脉炎;恶性肿瘤栓子;手术或血管介入时血管损伤形成栓子…..

(二)静脉回流的阻塞

最常见于静脉感染、肿瘤、腹腔手术后及门脉高压症等。

大中静脉的阻塞:多于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的疾病有关。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夜间阵发性血红蛋白尿、口服避孕药等。

小静脉内血栓形成多继发于非阻塞性肠缺血。

(三)灌注不足

又称非阻塞性肠缺血,与肠壁血流的急剧减少有关,其中75%系由心搏出量的减少致灌注不足所引起。

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休克、大出血、败血症、心律紊乱、严重脱水,此外应用血管收缩药物、强心药过量应可引起。

病理生理改变

动脉阻塞|

静脉阻塞|——> 局部血供——> 肠壁缺血缺氧——>黏膜损害(充血水肿、坏死出血)灌注不足| ——> 纵深发展可至肌层浆膜层,严重者可引起肠壁坏死、穿孔临床分型

一过性缺血性结肠炎:病变多局限于黏膜层及黏膜下层,多可治愈。

缺血狭窄型:多由前型持续、反复发作而引起肠腔狭窄。

结肠坏死型:系急性动脉阻塞所致,可致结肠肠壁穿透,造成腹膜炎。

临床表现

缺血性肠病多为急性起病,少部分病例伴存严重血管阻塞性疾病时可出现慢性发作的症状。急性起病

症状

突然发作的腹痛伴恶心、呕吐:多为绞窄性,开始部位不明确以后逐渐定位于病变部位。腹泻伴黏液血便,有时为鲜血便

发热:轻---中度

体征压痛:随病情的进展可固定于病变肠管部位。

局限性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的出现则为急性腹膜炎的征象。

肠鸣音开始活跃,随病情发展可减弱。

慢性发作

表现为慢性肠缺血症状

进食后诱发的腹绞痛,类似于心绞痛

吸收不良:因肠缺血所致,可发生慢性腹泻或脂肪泻、体重下降、营养不良…..

辅助检查

(一)常规检查:血常规:WBC可增高,以中性增高为主

粪常规:可见较多红、白细胞,隐血阳性

(二)X线检查

1. 腹部X片:

(1)可见肠壁增厚之阴影,与肠壁充血、水肿有关。见于约20%病人

(2)部分病例可见病变近端肠管扩张,与病变肠管出现功能性梗阻有关。

2. 血管造影:可出现血管的一些特征性改变。如:肠系膜A分支狭窄,肠道血管分支不规则,动脉弓痉挛,透壁血管充盈受损…..

(三)CT及超声检查

1.CT检查:显示肠壁增厚、狭窄、肠腔扩张积气、肠系膜动脉栓塞等改变。

2.超声检查:可显示肠管的增粗,肠壁增厚,腹腔内积液等改变,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3.多普勒超声血管检测:可测量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的血流量,对判断血管内血栓的形成有一定价值。

电子结肠镜检查

急性期:(发病24~48h)肠腔内可见血性液体,病变局部黏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严重水肿者皱襞增厚如肿块,称假瘤征。

亚急性期:(发病48h以后)出现黏膜散在多发性溃疡多在2~4mm伴黏膜下淤点状出血,病变部位与非病变部位界限分明,较大血管阻塞时病变呈节段性分布。

慢性期:发生率少,肠管向心性狭窄,可出现短缩,黏膜可充血、水肿凹凸不整的全周性溃疡、质硬活检可见黏膜萎缩伴纤维组织及肉芽组织的增殖。

钡灌肠检查

急性期:肠管局部痉挛,肠壁有指压痕征。

亚急性期:以溃疡形成为特征,X线下可见大小不等的龛影。

慢性期:肠管变形狭窄、短缩、狭窄部两端呈平滑的漏斗状改变。

诊断

1.年龄大、伴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突发腹部绞痛伴恶心、呕吐、腹泻及黏膜血便者,应首先考虑本病的可能。

2.对有基础疾病病人,表现为食后15~20分钟腹绞痛发作,或有体重下降、消瘦者应警惕本病可能。

3.结合必要的血和大便常规,结肠镜或结肠双重对比造影检查,可做出诊断。

4.有腹膜刺激征者应行血管造影检查。

鉴别诊断

溃疡性结肠炎

以青年人及中年人居多,有慢性腹泻及反复发作史,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明显,呈弥漫性分布,溃疡浅表,无深而大的溃疡,病理可见隐窝脓肿及杯状细胞减少等改变。

克罗恩病

以中青年发病居多,有慢性腹泻、腹痛及便血史,病变多累及小肠、回肠末端及结肠。病变分布呈节段性、跳跃式,肠管呈非对称性变形,肠黏膜见卵石征、圆形、纵形、线形溃疡。无典型指压痕样改变,病理可见非干酪样肉芽肿。

肠结核

有肺结核或淋巴结核史,伴全身中毒症状,病变好发于回盲部,溃疡多呈环形浸润,病理可见干酪样肉芽肿。

结肠癌常有无痛性黏液血便,镜检可见肿块,病理活检可确诊。

治疗

(一)去除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停用血管收缩药物、过量的洋地黄药物,以增加肠道的血流。

(二)积极改变全身及局部血液循环

补足循环血量,纠正心衰、心律失常及休克。

予以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罂粟碱或低分子右旋糖酐。

(三)抗炎治疗足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针对G-杆菌的抗生素,应用时间应较长,直至病变恢复。

(四)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五)密切观察病情保守治疗3天,若腹痛、便血不缓解或出现明显腹膜炎、肠穿孔、局部肠腔狭窄、肠梗阻者应手术治疗。

2020溃疡性结肠炎(UC)科普知识(完整版)

2020溃疡性结肠炎(UC)科普知识(完整版) 导语: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简称溃结,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是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 虽然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普遍认为发病与免疫、遗传、环境及肠道感染等多因素有关。我国的发病率<5/10?。 因UC治愈难度大,迁延不愈,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被称为“绿色癌症”。 1.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简称溃结,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以及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粘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多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有哪些?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系。

3. 什么样的人容易的溃疡性结肠炎? 直系亲属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得溃结的可能性会增加,除此之外,经常处于紧张焦虑或者抑郁状态以及肠道感染等都有可能增加溃结的风险。 4. 溃疡性结肠炎能预防么? 由于溃结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所以并没有特效的方法可以预防溃结的发生。但是对于进入缓解期的溃结患者,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预防溃结的复发。避免焦虑、情绪低落等精神刺激,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对肠道的刺激,减少肠道感染机会,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等均可以有效的预防溃结的复发。 5. 溃疡性结肠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粘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重要表现,症状轻的患者每日可排便2-4 次,重者可以达每日10 次以上。除此之外的症状都不够典型,可有腹痛、腹胀或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口腔反复溃疡、外周关节炎等肠外表现以及衰弱、贫血、消瘦等全身表现。 6. 出现哪些症状可以怀疑得了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doc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结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 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结肠癌 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又称lynch综合征。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拟诊结肠癌病例结肠癌门诊继续随访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纤维结肠镜、组织或及 X 线摄片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 病理学检测 确定诊断排除诊断可根治性切除术前评估不可根治性切除有梗阻、出血、穿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再次评估可切除放、化疗姑息性手术 随访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结肠癌发生的因素可 归纳为: 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 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上常表现有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消 瘦、低热等。早期偶有腹部隐痛不适,后期在60%~70%病人中可扪及右侧腹部质硬肿块。 左侧结肠癌患者早期临床上可表现有排便习惯改变,可出现 便频、便秘或便频与便秘交替。肿瘤生长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 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约10 %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或慢 性肠梗阻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 及贫血最为多见。左侧结肠癌患者则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 为多见。 5.3.2 直肠指诊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明确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结肠镜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平均年龄>60岁)的临床表现等。结果所有患者都表现为起病急,症状主要为以突发下腹或者左下腹部绞痛,呈持续性,伴恶心,呕吐,腹胀,暗红、鲜红色血性大便,便血量在50~800 ml,20例均为下腹部或左下腹部压痛,均为非坏疽性缺血性结肠炎,其中一过性18例,另2例慢性型间断、少量血便持续4~7 d后转为慢性腹泻。5例患者伴低度发热。患者经本科规范治疗后一过性腹痛症状在数天内消失。结论具有基础疾病老年人出现突发性左下腹痛、血便均应及早行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以免误诊。 关键词缺血性结肠炎;结肠镜检查;血便 Clinical analysis of ischemic colitis ZHANG Hong-wei.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aotou Medical Schoo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Baotou 01401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defin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colonoscopy features of ischemic colitis patients.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underlying disease types in 20 ischemic colitis patients (mean age >60 years old). Results All patients showed acute onset disease,with main symptoms as continuous acute lower or left lower abdominal colic with complicated nausea,emesis,abdominal distension,dull-red and bright-red hemafecia by 50~800 ml. All the 20 cases had lower or left lower abdominal pressing pain and non-gangrenous ischemic colitis. Among them,there were 18 transient cases and 2 chronic and intermittent cases with chronic diarrhea after 4~7 d of continuous hemafecia. There were 5 cases with low-grade fever. Transient diarrhea symptoms were relieved within a few days after standard treatment in this department. Conclusion Early colonoscopy is necessary for senile patients with underlying disease and acute left lower abdominal pain and hemafecia to define diagnosis with avoidance of misdiagnosis. 【Key words】Ischemic colitis;Colonoscopy;Hemafecia 缺血性结肠炎系由结肠供血不足为主要症状的一组综合征,多发生于老年人并且合并有基础疾病者,严重者还会进一步发生结肠肠壁全层坏死,甚至会导致急性腹膜炎、穿孔、出血、肠壁破裂、休克甚至导致死亡[1]。现就近年来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经临床、结肠镜明确诊断的20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2月~2016年6月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

综述:缺血性结肠炎诊治现状

综述:缺血性结肠炎诊治现状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最常见的肠道缺血性疾病。由各种因素导致某3段结肠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引起的病变,是下消化道出血第二位病因。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确诊较为困难,误诊率高,约19.6%的患者仍需事术治疗,总死亡率12.7%,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流行病学 IC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易发予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上升,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90%以上为年龄>60岁的老年人。目前年轻患者的报道逐年增多,其发病与血管炎、凝血功能障碍、非法使用可卡因和各种医源性因素等有关。由于部分患者一过性的病程未就诊及临床一定的误诊率,其发病率在一定程度上被低估。有报道其年发病率为(4.5~44)/10万人口,重症患者的死亡率>50%。 临床表现 所有的肠段均有可能受累,左半结肠最为多见,常以脾曲为中心,即肠系膜上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供血的“分水岭区”最易受累,这是由于结肠脾曲由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供血,二者之间吻合不完善及边缘动脉较细,易受缺血影响。另外,乙状结肠动脉最后的分支与直肠上动脉分支之间也往往缺少吻合,故乙状结肠也是好发部位。直肠由肠系膜下动脉和直肠动脉双重供血,缺血少见。 1966年Marston报道了16例1C,根据其严重程度可分为一过型、狭窄型和坏疽型,后又将其分为坏疽型和非坏疽型。非坏疽型IC通常表现为急性发作的位于左下腹的痉挛性疼痛,排便急迫感,24h内排出鲜红色或紫褐色的血液或血性腹泻,通常不需要输血治疗。

腹部触诊在受累肠段有轻中度的压痛;右半结肠局限受累的患者更多的表现为下腹部疼痛而不是便血或血性腹泻;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体检发现左下腹轻中度压痛。坏疽性IC肠道损伤严重,表现为急性暴发性缺血伴透壁性梗死;出现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腹膜炎体怔,肠鸣音开始亢进,后逐渐减弱至消失。 诊断 IC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不易确诊。鉴别诊断包括感染性结肠炎、炎症性肠病、伪膜性肠炎、憩室炎、结肠癌等。重度患者有时与急性肠系膜缺血鉴别困难。实验室检查尚无缺血性结肠炎的特异性标志物;腹部平片也无特异性,可排除其他腹部疾病;钡剂灌肠特异表现为拇指印征,但目前基本被结肠镜所取代;临床怀疑坏疽、穿孔应避免钡剂检查。如临床上怀疑IC,行CT检查可能有助于临床诊断,并且可以诊断潜在的并发症、排除其他腹部疾病;CT检査可作为不能行肠镜时首选替代检査;因大部分患者为自限性,结肠血流很快恢复正常,故肠系膜血管造影往往无助于轻度IC的诊断,血管造影仅用于重度患者特别最右半结肠受累、诊断不能明确、需要排除急性肠系膜缺血等情况。 结肠镜检查在IC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如临床怀疑IC,结肠镜应在腹痛发生后48h 内进行,且可不行肠道准备,在操作中不要过度充气,以免增加肠腔压力,进一步减少肠道血流,加重缺血损伤,尤其是在血管炎患者中。肠镜检查中可行活检以排除其他病理性结肠炎,并且可以评估严重程度。镜下见炎症区域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局限于某肠段为其特征。见到黏膜下出血性结节其价值等同于钡灌肠检査中所见的拇指印征,是特征性表现。急性期见病变黏膜充血、水肿、出血和纵形溃疡形成;慢性期可见纵形溃疡疤痕、管腔狭窄(狭窄

结肠癌诊疗指南

直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直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直肠系膜:指的是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的,形成半圆,厚1.5~2.0cm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织,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3.1TME:(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3.2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主要表现为直肠刺激症状:便频、里急后重、肛门下坠、便不尽感、肛门痛等。大便表面带血和/或粘液,严重时有脓血便。根据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直肠癌临床表现依次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形多见。 5.3.2直肠指诊 凡遇到患者有便血、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形等症状均应行直肠指诊。检查时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要注意有无肿物触及,肿瘤距肛门距离、大小、硬度、活动度、粘膜是否光滑、有无压痛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侵犯骶前组织。如果肿瘤位于前壁,男性必须明确与前列腺关系,女性患者需做阴道指诊,查明是否侵犯阴道后壁。指诊检查完毕应观察指套有无血迹。 5.4辅助检查 5.4.1内镜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病史的内容主要包括: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消瘦、贫血及其它相关症状,同时要描述发病、复发及加重的诱因、既往的诊疗过程。 【物理检查】 要注意腹膜刺激征及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外表现。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尿、粪及肝、胆、脾等B超。 2.大便培养连续三次,大便中找阿米巴。 3.肠镜及肠粘膜活检。 4.钡灌肠检查。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肝胆等肠道外表现。 2.肠镜所见: (1)粘膜有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病变大多以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 (2)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

(3)可见假息肉,环形皱襞变钝或消失。 3.粘膜活检: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4.钡灌肠所见: (1)粘膜粗乱及/或有细颗粒变化。 (2)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息肉。 (3)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5.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氏病、放射性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条件诊断:(1)根据临床及肠镜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及钡灌肠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可以诊断本病。 (3)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有典型肠镜所见或钡灌肠所见者可以诊断本病。 (4)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 【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真菌性肠炎。 2.结肠癌、克隆病、过敏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病史的内容主要包括: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消瘦、贫血及其它相关症状,同时要描述发病、复发及加重的诱因、既往的诊疗过程。 【物理检查】 要注意腹膜刺激征及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外表现。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尿、粪及肝、胆、脾等B超。 2.大便培养连续三次,大便中找阿米巴。 3.肠镜及肠粘膜活检。 4.钡灌肠检查。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肝胆等肠道外表现。 2.肠镜所见: (1)粘膜有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病变大多以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 (2)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

(3)可见假息肉,环形皱襞变钝或消失。 3.粘膜活检: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4.钡灌肠所见: (1)粘膜粗乱及/或有细颗粒变化。 (2)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息肉。 (3)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5.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氏病、放射性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条件诊断:(1)根据临床及肠镜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及钡灌肠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可以诊断本病。 (3)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有典型肠镜所见或钡灌肠所见者可以诊断本病。 (4)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 【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真菌性肠炎。 2.结肠癌、克隆病、过敏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溃疡性结肠炎UC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UC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注意患者常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伴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可有关节、皮肤、眼、口及肝、胆等肠外表现。 (二)体格检查:可有发热、脉速和失水的表现,左下腹或全腹常有压痛,伴肠鸣音亢进,触及变硬的肠管。有肠扩张者常有腹胀腹部膨隆和腹痛。 (三)辅助检查 1.结肠镜检查:病变多从直肠开始,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表现为:①粘膜血管纹理模糊、紊乱、充血、水肿、易脆、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亦常见粘膜粗糙,呈细颗粒状;②病变明显处可见弥漫性多发糜烂或溃疡;③慢性病变者可见结肠袋囊变浅、变钝或消失、假息肉及桥形粘膜等。 2.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改变为:①粘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②肠管边缘呈锯齿状或毛刺样,肠壁有多发性

小充盈缺损;⑨肠管短缩,袋囊消失呈铅管样。 3.病理学检查:有活动期和缓解期的不同表现。 活动期:①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慢性炎症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②隐窝有急性炎症细胞浸润,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及隐窝炎,甚至形成隐窝脓肿,可有脓肿溃入固有膜;③隐窝上皮增生,杯状细胞减少;④可见粘膜表层糜烂、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增生。 缓解期:①中性粒细胞消失,慢性炎症细胞减少;②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排列紊乱;③腺上皮与粘膜肌层间隙增大;④潘氏细胞化生。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排除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等感染性结肠炎及结肠克罗恩病(CD)、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等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标准诊断UC。 (1)、根据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3项中之任何一项和(或)粘膜活检支持,可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表现和钡剂灌肠检查3项中之任何一项,

成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指南

成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指南 一、成人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原则 诱导缓解期并维持缓解期,以提高生存质量。 二、成人溃疡性结肠炎的几个相关定义 1.远端:定义为肛门到结肠脾曲,即灌肠治疗可以达到的部位。 2.广泛:病变超过结肠脾曲。也就是灌肠治疗不可能达到的部位。 3.轻型:大便次数<4次/甘。有或无血便,无全身中毒症状。ESR正常。 4.中型:大便次数>4次/日,全身中毒症状轻微。 5.重型:血便>6次/H,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包括发热、心动动过速、贫血、ESR升高。 6.暴发型:大便次数>10次/日,持续m血,中毒症状明显,腹痛,腹胀,有输血指征,腹平片显示结肠充气。 三、轻一中型的远端结肠炎的治疗 包括口服氨基水杨酸(aminosalicylates)、局部5一氨基水杨酸(5-ASA)如美沙托嗪(mesalamine,)或局部激素治疗其中局部5-ASA治疗优于其它方法,口服氨基水杨酸与局部氨基水杨酸联合优于其单独直用。对于口服氨基水杨酸或局部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局部采用5-ASA治疗仍然有效对于上述治疗方法均无效的患者,可采用泼尼松40~60 mg/日治疗。 需要说明的问题: 1.荟萃分析表明局部采用5-ASA(美沙托嗪)治疗较口服氨基水杨酸有效。 2.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每口4~6 g,分4次口服;美沙拉嗪每日2~4.8 g。分3次口服;巴柳氮(balsalazide,新型5-ASA前药,载体部分为4一氨基苯甲酰基一丙氨酸,消除了SASP的磺胺药副作用)每日6、75 g,分3次门服治疗;奥沙托嗪(olsalazine.5-ASA二聚体)每日1.5~3 g,分次口服治疗,但其疗效尚未最后确定上

直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直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直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直肠系膜:指的是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的,形成半圆,厚1.5 ~2.0cm 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织,上自第 3 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3 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3.1TME:(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3.2CEA :(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癌胚抗原

4 诊治流程图

5 诊断依据 5.1病因 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 5.1.1环境因素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 和硒。 5.1.2内在因素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 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Crohn 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 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主要表现为直肠刺激症状:便频、里急后重、肛门下坠、便不尽感、肛门痛等。大便表面带血和/ 或粘液,严重时有脓血便根据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直肠癌临床表现依次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形多见。 5.3.2直肠指诊 凡遇到患者有便血、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形等症状均应行直肠指诊。检查时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要注意有无肿物触及,肿瘤距肛门距离、大小、硬度、活动度、粘膜是否光滑、有无压痛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侵犯骶前组织。如果肿瘤位于前壁,男性必须明确与前列腺关系,女性患者需做阴道指诊,查明是否侵犯阴道后壁。指诊检查完毕应观察指套有无血迹。 5.4 辅助检查 5.4.1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是诊断直肠癌最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内镜检查可直

(欧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南草案介绍讲解

(欧盟)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南草案介绍 实施摘要: 本指导原则旨在协调欧盟各国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新药临床研究立场达成一致。同时应结合2001/83/EC 指示来理解,包括所有其他相关并公布的,目前或将来欧盟和ICH的指导原则或法规,尤其是: ·临床试验一般性考虑指导原则(CPMP/ICH/291/95) ·GCP指导原则(CPMP/ICH/135/95) ·支持药物注册的有关剂量效应信息指导原则(CPMP/ICH/378/95) ·临床试验统计原理指导原则(CPMP/ICH/363/96) ·临床试验对照组选择指南(CPMP/ICH/364/96)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CPMP/ICH/560/95) ·在儿童人群中开展医药制剂临床研究的指导原则(CPMP/ICH/2711/99) ·关于暴露人群的指南:人群暴露程度评估药物安全性(CPMP/ICH/375/95) ·关于新药评价中生活质量健康相关量表(HRQL)的使用指南的反映问卷(CPMP/EWP/139391/04) ·Meta分析和关键研究的考虑要点(CHPM/2330/99) ·非劣效界值的选择原则(CHMP/EWP/2158/99) ·儿科人群的药物警戒实施指南(CHMP/PhVWP/235910/05) 1. 前言(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个发生于结肠的慢性、反复发作的炎性肠病。流行病学估计在15~25岁好发人群中每10万人就有70~150例发生该病。UC也会感染儿童,但是学龄前少见。该病通常包括直肠,但也可就近蔓延至部分甚至全结肠。大约40~50%的患者局限在直肠或乙状结肠部分,30~40%的患者可以蔓延至乙状结肠以上部分但不会包括全结肠,20%的患者为全结肠炎。 轻中度UC的主要治疗药物为柳氮磺胺嘧啶(Sulfasalazine)和5-氨基水杨酸(5-ASA)。这些药物对于缓解疾病和维持疗效是有效的。多数中、重度活动性UC患者可通过局部、口服或非胃肠途径的糖皮质激素来获益。但是用类固醇治疗并非一直持续缓解。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或6-羟基嘌呤 (6-mercaptopurine,6-MP)被用作对激素依赖患者的替代药物。一种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TNF-α)的药物被批准用于糖皮质激素或AZA/6-MP无法控制的UC治疗。外科结肠切除也是一种治疗手段,但仅用于严重爆发型或顽固性病例以及一些为预防肿瘤发生的病例。憩室炎是发生于回肠袋的炎症,有20~30%的患者发生在回肠肛门吻合术的结合部。UC作为一种癌前病变,常规肠镜监测提示该病8~10年后有恶化可能。总体来说UC的死亡率并不高,但该病往往因爆发型结肠炎而影响生活质量。UC的肠外表现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和眼、关节以及皮肤表现。 2.适用范围 本指南意在帮助申请人在研发UC治疗药物期间,不会因没有相应指南而受局限。但它仅仅是指南,任何偏离指南的研究需证明是恰当合理的。本指南不用于指导某个UC具体药物的研发。 3.临床试验 3.1患者特征和选择标准 3.1.1定义和诊断标准 UC是发生于大肠和直肠的节段性病变,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和血性腹泻。UC的诊断是基于病史(腹泻和出现粘液脓血便)、肠镜检查(持续水肿、质脆、粘膜颗粒状和结肠粘膜溃疡)、组织学检查(隐窝结构紊乱或脓肿、溃疡。结肠炎感染因素和恶性病变应排除。基于病变程度,患者可被分类为①远端病变:只包括直肠(直肠炎)或直肠、乙状结肠部分(直肠乙状结肠炎);②左侧病变:从直肠向结肠脾曲蔓延; ③广泛病变:包括从直肠到结肠肝曲病变;④全结肠炎:包括整个大肠病变)。大约远端病变的半数患者将随时间推移逐渐向近端病变。从治疗角度看,UC若被诊断为“远端病变”则意味着可采用直肠纳栓的方

医院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 南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病史的内容主要包括: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消瘦、贫血及其它相关症状,同时要描述发病、复发及加重的诱因、既往的诊疗过程。 【物理检查】 要注意腹膜刺激征及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外表现。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尿、粪及肝、胆、脾等B超。 2.大便培养连续三次,大便中找阿米巴。 3.肠镜及肠粘膜活检。 4.钡灌肠检查。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肝胆等肠道外表现。 2.肠镜所见: (1)粘膜有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病变大多以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 (2)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

(3)可见假息肉,环形皱襞变钝或消失。 3.粘膜活检: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4.钡灌肠所见: (1)粘膜粗乱及/或有细颗粒变化。 (2)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息肉。 (3)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5.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氏病、放射性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条件诊断:(1)根据临床及肠镜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及钡灌肠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可以诊断本病。 (3)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有典型肠镜所见或钡灌肠所见者可以诊断本病。 (4)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 【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真菌性肠炎。 2.结肠癌、克隆病、过敏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发的指导原则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发的指导原则Development of new medicinal products for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2008年1月 欧洲EMEA发布 2010年3月 药审中心组织翻译 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翻译 药审中心最终核准

目录 概述 (3) 1. 前言(背景) (3) 2. 适用范围 (3) 3. 法律依据 (4) 4. 指南正文 (5) 4.1 患者的特征及选择 (5) 4.2 疗效评估的方法 (6) 4.3 临床试验的实施策略和试验设计 (7) 4.4特殊人群中的研究 (12) 4.5 临床安全性评价 (14) 定义 (14)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发的指导原则 概述 这一关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新药的研发指南(CHMP/EWP/18463/2006),旨在为这类疾病治疗新药的评价提供指导。本指南阐明了对用于支持药品上市许可的临床资料的要求,其中特别提到了临床研究中的患者选择,推荐的疗效评估方法,临床试验的策略和试验设计,药品研发的安全性和全局考量。 1.前言(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长期,反复发作,影响结肠部位的炎性肠病。该病的发病率预计为70-150例/100 000,发病年龄集中在15到25岁之间。有15%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儿童,并且可能于学龄前出现。该疾病通常累及直肠,且可能累及临近的部分乃至整个结肠。约40-50%患者的病变部位仅限于直肠和直肠乙状结肠,30%-40%的患者蔓延至乙状结肠曲,但未累及全结肠,而有20%患者罹患全结肠炎。 轻度至中度UC的治疗主要依靠柳氮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5-ASA)。这类药物制剂对于诱导和维持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是有效的。大多数中度至重度的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以从局部、口服或静脉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中获益。然而,缓解期的疾病不能采用类固醇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对于无法停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的患者,硫唑嘌呤(AZA)或6-巯基嘌呤(6-MP)已被作为减少皮质类固醇使用的药物制剂使用。在2006年初,首个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TNFα)药物获准用于针对类固醇和AZA/6-MP抗药性UC的治疗。结肠切除手术对于治疗这一疾病虽然有效,但能够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病损,因而只适用于急性重症(暴发性)结肠炎、治疗抗药的患者,或者是出于预防癌变的考虑。小肠的连续性可以通过构建回肠窝-肛门窝吻合而得以恢复。憩室炎是一种发生于回肠窝的炎症,可以在高达20-30%的回肠窝-肛门窝吻合术患者中出现。长期患病者发生直肠结肠癌的风险增加,通常应该在患者病程达到8-10年后定期通过结肠内镜监视疾病的进展。UC患者的死亡率通常不会升高,但急性重症结肠炎有可能危及生命。UC的肠外表现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眼、关节和皮肤的表现等。 2.适用范围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在尚无现行指导规范的情况下,为研发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

【精品】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指南

肠内与肠外营养治疗指南—-肠内营养指南 饮食保健加入时间:2006—5—2515:09:16 胥明群点击:623 营养是治疗疾病和健康长寿的保证。对患者来说,合理、平衡、及时的临床营养治疗极为重要。营养治疗包括肠内营养(enteralnutrition,EN)治疗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nutrition,PN)治疗,而前者又分为饮食治疗和管喂营养治疗。危重病人的营养治疗非常重要,俗话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营养即在其中.任何时候都应遵循,如果胃肠存在,就应首先考虑使用肠内营养。与肠外相比,肠内营养经济、安全、方便,符合生理过程。 为提高临床营养治疗效果,规范临床营养治疗程序,在参照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们的经验,制订营养治疗指南,供临床应用参考。 肠内营养指南 一、适应证 1、意识障碍、昏迷和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外伤、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等所致的昏迷患者,老年痴呆不能经口进食或精神失常、严重抑郁症、神经性厌食者等;

2、吞咽困难和失去咀嚼能力:如咽下困难、口咽部外伤及手术后、重症肌无力者等; 3、上消化管梗阻或手术:如食管炎症、化学性损伤等造成咀嚼困难或吞咽困难、食管狭窄梗阻、食管癌、幽门梗阻、吻合口水肿狭窄、胃瘫等; 4、高代谢状态:如严重创伤、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所致机体高代谢、负氮平衡者; 5、消化管瘘:通常适用于低流量瘘或瘘的后期,如食管瘘、胃瘘、肠瘘、胆瘘、胰瘘等。对低位小肠瘘、结肠瘘及空肠喂养的胃十二指肠瘘效果最好; 6、术前准备和术后营养不良:如术前肠管准备期间、术中有额外营养素丢失者等; 7、炎性肠管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Crohns病等; 8、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肠代偿阶段; 9、胰腺疾病:急性胰腺炎肠功能恢复后、慢性胰腺功能不全者。注意喂养管应插入近端空肠10cm以上,营养制剂只能选用小分子低脂不需要消化即可吸收的要素膳,如维沃、爱伦多、大元素等;

2019版:直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完整版)

2019版:直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完整版) 1 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直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直肠系膜:指的是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的,形成半圆,厚1.5~2.0cm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织,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3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3.1 TME:(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3.2 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 诊治流程图

5 诊断依据 5.1 病因 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 5.1.1 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 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 高危人群 5.2.1 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 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 大肠腺瘤患者。 5.2.4 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 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 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 Crohn病患者。 5.2.9 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 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 症状 主要表现为直肠刺激症状:便频、里急后重、肛门下坠、便不尽感、肛门痛等。大便表面带血和/或粘液,严重时有脓血便。根据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直肠癌临床表现依次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形多见。 5.3.2 直肠指诊 凡遇到患者有便血、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形等症状均应行直肠指诊。检查时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要注意有无肿物触及,肿瘤距肛门距离、大小、硬度、活动度、粘膜是否光滑、有无压痛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侵犯骶前组织。如果肿瘤位于前壁,男性必须明确与前列腺关系,女性患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诊疗指南 诊断标准: 溃疡性结肠炎(简称UC)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组织病理学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做出诊断。若诊断存疑,应在一定时间(一般是6个月)后进行内镜及病理组织学复查。 临床表现: UC最常发生于青壮年期,根据我国资料统计,发病高峰年龄为20~49岁,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男女比约为(1.0~1.3)]。临床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可有皮肤、黏膜、关节、眼、肝胆等肠外表现。黏液脓血便是UC最常见的症状。不超过6周病程的腹泻需要与多数感染性肠炎相鉴别。 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并黏膜活组织检查(以下简称活检)是UC诊断的主要依据。 黏膜活检:建议多段、多点取材。组织学上可见以下主要改变。 活动期:(1)固有膜内有弥漫性、急性、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粒细胞等,尤其是上皮细胞间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即隐窝炎),乃

至形成隐窝脓肿;(2)隐窝结构改变,隐窝大小、形态不规则,分支、出芽,排列紊乱,杯状细胞减少等;(3)可见黏膜表面糜烂、浅溃疡形成和肉芽组织。 缓解期:(1)黏膜糜烂或溃疡愈合;(2)固有膜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减少或消失,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减少;(3)隐窝结构改变可保留,如隐窝分支、减少或萎缩,可见帕内特细胞化生(结肠脾曲以远)。 UC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 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 诊断要点: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基础上,可按下列要点诊断。(1) 具有上述典型临床表现者为临床疑诊,安排进一步检查;(2)同时具备上述结肠镜和(或)放射影像学特征者,可临床拟诊;(3)如再具备上述黏膜活检和(或)手术切除标本组织病理学特征者,可以确诊;(4)初发病例如临床表现、结肠镜检查和活检组织学改变不典型者,暂不确诊UC,应予密切随访。 疾病评估: UC 诊断成立后,需全面估计病情和预后,制定治疗方案。 临床类型: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