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二生物-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考生物试卷(必修)

高二生物-2015-201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考生物试卷(必修)

2015-2016学年高二(上)第一次调考生物试卷(必修)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下列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2.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它对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内液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血浆和淋巴

3.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温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

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

C.体温的变化是机体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D.体温调节可保证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体温的相对稳定

4.下列激素中,既能促进机体某些部位的活动,又能抑制另外一些部位活动的一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

5.谈虎色变的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HIV引起的;HIV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尿液和乳汁中;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

B.HIV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形成DNA

C.生活中有可能因与患者握手而感染HIV

D.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

6.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

B.b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最佳浓度

C.c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D.d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7.当抗原首次入侵机体时,分化为浆细胞的是( )

A.吞噬细胞 B.T细胞C.B细胞D.记忆细胞

8.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9.人体大量流汗后,为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正确的方法是( )

A.少排尿B.多喝清水 C.补充含盐的水 D.多喝糖水

10.园艺上常对果树进行“打顶”(即去掉顶芽),这是为了( )

A.促进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

B.促进顶端优势,抑制侧芽发育

C.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

D.解除顶端优势,抑制侧芽发育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C.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12.突触小泡中含有乙酰胆碱,它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被胆碱酯酶所分解.有机磷则能够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当人体发生有机磷中毒时,会发生的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13.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以下关于S型曲线K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K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C.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

D.K值可以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14.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由胰岛内的两种细胞产生的激素,它们都能对血糖浓度起调节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拮抗作用 B.协同作用 C.促进作用 D.抑制作用

15.如图表示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湿度的影响

B.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

C.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D.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温度和湿度无关,只和种群大小有关

16.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

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D.脊髓

17.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虾构成的是( )

A.一个种群 B.多个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18.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结果是( )

A.种子和果实都能够正常发育

B.种子能正常发育,果实不发育

C.种子和果实都不能正常发育

D.种子不能发育,果实能正常发育

19.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20.下列处理后的胚芽鞘能弯向单侧光源的是( )

A.用锡箔小帽套住尖端

B.切去尖端并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帽

C.用锡箔遮住尖端以下部位

D.切去尖端

21.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树突→轴突→细胞体B.轴突→树突→细胞体

C.树突→细胞体→轴突D.细胞体→轴突→树突

22.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能产生抗体

B.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记忆细胞

C.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则没有

D.病毒侵入机体后,只依靠体液免疫将其消灭

23.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的部位是( )

A.均为下丘脑

B.分泌的部位是下丘脑,释放的部位是垂体

C.均为垂体

D.分泌的部位是垂体,释放的部位是下丘脑

24.在人工控制的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定燕麦胚芽鞘中(尖端以下)生长素含量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测定结果可以说明( )

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光照促使生长素向下运输

C.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光照可破坏已合成的生长素

25.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别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所有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26.下列健康人的四种液体样本中,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的是( )

①尿液②胃液③汗液④唾液.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B.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C.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28.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29.人长时间运动后,产生口渴感觉的原因是( )

A.血浆CO2浓度升高B.血浆乳酸浓度升高

C.血浆渗透压升高D.血糖浓度升高

30.止痛药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却能在一定时间内阻断神经冲动向感觉中枢的传导,它的作用部位在( )

A.细胞体B.轴突 C.突触间隙 D.树突

31.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

32.以下可以口服的是( )

A.胰岛素B.生长激素 C.抗体 D.甲状腺激素

33.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 )

A.血红蛋白、尿素B.呼吸氧化酶、激素

C.氨基酸、光合色素 D.葡萄糖、抗体

34.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中,正确的实验方法是( ) A.将适量的培养液进行高温处理,然后立即加入酵母菌

B.将盖玻片盖在计数室上后,从盖玻片边缘滴加酵母菌培养液

C.若取样的小方格中酵母菌过多,可选择邻近的一个小方格计数

D.对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只计数上下两条界线上的酵母菌

3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所有调节都有反射弧的参与

B.所有的稳态都是相对的

C.所有稳态的形成都有许多系统参与

D.所有稳态的调节中枢都在大脑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共30分)

36.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

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在“”中写字母,在“﹣﹣”上写名称.)

(1)图中A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血液中的氧进入细胞的途径是__________(用字母和箭头表示).

(2)日常生活中,如果饮水过少或吃的食物偏咸,会导致内环境的渗透压__________,但机体能通过体液和__________的共同调节,使内环境的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3)如果不吃早餐或早餐吃的很少,则不利于身体健康.此时机体会处于饥饿状态,但一般情况下,体内的血糖仍能维持相对稳定,请从体液调节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____.

37.如图是某反射弧的组成示意图,其中①~⑤表示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1)在反射弧的组成中,结构③的名称为__________,结构__________(填数字序号)表示感受器.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__________(填“单”或“双”)向的.

(3)在C处施加一次短暂的有效刺激,该处膜内先后发生的电位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4)将电表的两个电极分别插入A、B处神经纤维内,然后在结构④某处施加一次有效刺激,却发现电表指针未发生偏转,那么施加刺激的位置在__________.

38.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回答:

(1)甲图中,供应块是含生长素的琼脂块,接受块是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实验结果,胚芽鞘C发生的现象是__________.这一现象说明甲接受块中__________.

(2)乙图中胚芽鞘D能不能发生C的现象?__________,这说明乙接受块中__________.(3)上述实验说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__.

39.图是人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甲、乙、丙、丁分别表示四种腺体,请分析回答:

(1)人过度紧张时,在大脑皮层相关部位的影响下,下丘脑中的一些细胞能合成并分泌

__________,最终促使乙合成并分泌甲状腺激素;当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可以抑制下丘脑和甲的分泌活动,这种调节作用称为__________调节.

(2)当人体的血糖含量降低时,丙分泌的__________和丁分泌的__________增加,使血糖浓度升高.

(3)甲分泌的__________激素与甲状腺激素在调节机体正常生长发育方面表现为

__________作用.

(4)某患者体温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图中最可能受损的部位是__________.

(5)综上所述,人的各项生命活动受__________调节.

40.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新的环境后,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__.

(2)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1.桃果实成熟后,如果软化快,耐贮运性就会差.如图表示常温下A、B两个品种桃果实成熟后硬度等变化的实验结果

据图回答:

(1)A、B品种中耐贮运的品种是__________.

(2)依据该实验结果推测,桃果实采摘后减缓变软的保存办法应该是__________.(3)采摘后若要促使果实提前成熟,可选用的方法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4)一般来说,果实成熟过程中还伴随着绿色变浅,其原因是__________.

2015-2016学年高二(上)第一次调考生物试卷(必修)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1.下列哪一个序列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 )

A.苔藓→地衣→草本植物B.地衣→草本植物→苔藓

C.地衣→苔藓→草本植物D.草本植物→苔藓→地衣

【考点】群落的演替.

【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因此一般森林是群落演替的顶级群落.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解答】解: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所以首先出现的生物是地衣,然后出现苔藓,再出现草本植物.因此属于初生演替的实例是地衣→苔藓→草本植物.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是对识记层次的考查.

2.内环境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液体环境,它对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体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 )

A.细胞内液 B.血浆和组织液 C.淋巴和组织液 D.血浆和淋巴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A、细胞内液不是内环境,A错误;

B、毛细淋巴管和毛细血管都是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毛细血管内部是血液,外面所处环境是组织液,所以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错误;

C、毛细淋巴管内部是淋巴,外部环境是组织液,因此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所生活的液体环境(即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C正确;

D、血浆不是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存的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于内环境的概念和组成成分及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3.关于体温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体温的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

B.有关神经兴奋能使皮肤血管收缩,减少散热,保持体温

C.体温的变化是机体不间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的结果

D.体温调节可保证在任何环境条件下体温的相对稳定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人的体温来源于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热量.

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

【解答】解:A、温度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酶促反应,所以体温调节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方面,A正确;

B、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体温维持相对恒定,B正确;

C、人体不断向环境中散失热量,同时通过新陈代谢,如细胞呼吸等过程不断产生热量,来维持体温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C正确;

D、体温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如外界温度过高会使人的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D错误.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解题的关键是理解体温调节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下列激素中,既能促进机体某些部位的活动,又能抑制另外一些部位活动的一组是( ) 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激素D.生长激素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本题是对动物激素的作用的考查,回忆不同动物激素的作用,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

【解答】解:A、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作用是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A错误;

B、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B错误;

C、甲状腺激素既能促进细胞代谢,促进生长发育,也能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应激素,C正确;

D、生长激素的作用是促进生长发育,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于不同动物激素的作用和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的综合理解应用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5.谈虎色变的艾滋病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HIV引起的;HIV存在于患者或携带者的血液、精液、唾液、尿液和乳汁中;HIV能够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患者丧失一切功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艾滋病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

B.HIV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形成DNA

C.生活中有可能因与患者握手而感染HIV

D.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

【考点】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解答】解:A、艾滋病由于破坏了人体的免疫系统,是目前威胁人类生命最严重的疾病,A正确;

B、HIV为逆转录病毒,能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以RNA为模板形成DNA,B正确;

C、和艾滋病患者握手不会感染HIV,C错误;

D、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补牙时,可因使用了病毒携带者使用过的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HIV,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是对艾滋病方面知识的考查,考查了学生对艾滋病基础知识的掌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及掌握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6.如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根生长发育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点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

B.b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最佳浓度

C.c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D.d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解答】解:A、a点生长素浓度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A错误;

B、b点是促进根生长的最佳浓度,B错误;

C、c点在横轴以上,表明是促进根生长的浓度,C错误;

D、d点是抑制根生长的浓度,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为识图作答题,考查了生长素的两重性,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属于简单题.

7.当抗原首次入侵机体时,分化为浆细胞的是( )

A.吞噬细胞 B.T细胞C.B细胞D.记忆细胞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 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解答】解:A、吞噬细胞具有吞噬、处理、呈递抗原的作用,不能分化成浆细胞,A错误;

B、T细胞在初次免疫的过程中,能够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错误;

C、B细胞在初次免疫的过程中,能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

D、当抗原二次入侵机体时,机体中的记忆细胞会受到刺激,增殖分化成浆细胞,D错误.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解题关键是考生能够区分初次免疫和二次免疫的区别,初次免疫过程中,B细胞会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而在二次免疫过程中,记忆细胞能够识别特异性抗原,受刺激后迅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8.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人体的免疫功能分为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粘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借助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第一、第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

【解答】解:大面积烧伤的病人,由于人体第一道防线被严重破坏,降低了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因此如果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

故选:B.

【点评】对于人体三道防线的理解和掌握并应用相关知识解释生活问题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9.人体大量流汗后,为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正确的方法是( )

A.少排尿B.多喝清水 C.补充含盐的水 D.多喝糖水

【考点】无机盐的主要存在形式和作用.

【分析】无机盐的功能:

(1)细胞中某些复杂化合物的重要组成成分.如:Fe2+是血红蛋白的主要成分;Mg2+是叶绿素的必要成分.

(2)维持细胞的生命活动.如血液钙含量低会抽搐.

(3)维持细胞的形态、酸碱度、渗透压.

【解答】解:人体大量流汗后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无机盐,因此为维持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应补充含盐的水.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无机盐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无机盐的功能,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

10.园艺上常对果树进行“打顶”(即去掉顶芽),这是为了( )

A.促进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

B.促进顶端优势,抑制侧芽发育

C.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

D.解除顶端优势,抑制侧芽发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抑制侧芽生长的现象叫做顶端优势,原因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源源不断的运输到侧芽,使得侧芽部位生长素浓度过高,抑制了侧芽的生长.解除顶端优势的措施是摘除顶芽,使侧芽发育成侧枝.

【解答】解:园艺上常对果树进行“打顶”(即去掉顶芽),这是为了解除顶端优势,促进侧芽发育成侧枝,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顶端优势的原理和应用,难度不大.

1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体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

B.人体内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

C.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D.人体内的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考点】内环境的组成.

【分析】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

【解答】解:A、人体的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A正确;

B、人体内所有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B错误;

C、细胞外液又叫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C正确;

D、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理解内环境组成和内环境作用,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

12.突触小泡中含有乙酰胆碱,它是一种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被胆碱酯酶所分解.有机磷则能够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当人体发生有机磷中毒时,会发生的效应是( )

A.突触前神经元持续兴奋 B.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C.突触前神经元持续抑制 D.突触后神经元持续抑制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突触的结构.

【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由胞体和突起构成,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是将兴奋传入神经元的结构,轴突是将兴奋传出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点.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解答】解:有机磷抑制了胆碱酯酶的活性后,乙酰胆碱不能及时分解,持续结合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导致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突触结构上兴奋传递的原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3.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S型,以下关于S型曲线K值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K值时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B.K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

C.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

D.K值可以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分析】1、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 值.

2、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解答】解:A、K值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相对稳定,A正确;

B、值时种群增长率最大,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0,B错误;

C、K值时种群数量最大,为环境容纳量,C正确;

D、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可以随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K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14.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都是由胰岛内的两种细胞产生的激素,它们都能对血糖浓度起调节作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A.拮抗作用 B.协同作用 C.促进作用 D.抑制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因此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

【解答】解:胰岛素能够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能够升高血糖,因此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相互拮抗,使血糖含量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A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动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识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明确两种之间的拮抗作用,难度不大.

15.如图表示某种昆虫在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湿度的影响

B.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只受温度的影响

C.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D.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与温度和湿度无关,只和种群大小有关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

【分析】由图可知,在温度为32.5℃,相对湿度为90%时,种群数量最大,所以在温度偏离最适温度或湿度偏离最适湿度条件下,种群数量都会减少;由此可以得出,昆虫种群数量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

【解答】解:由图可知,当湿度相同时,温度不同,该昆虫的数量不同;当温度相同时,湿度不同,该昆虫的数量也不同,说明该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是温度和湿度综合作用的结果.故选:C.

【点评】本题通过一个实例说明温度和湿度这两个生态因子对蝗虫种群数量的影响;读懂曲线图的含义非常重要.图中存在两个变量,一是温度,二是相对湿度,读图时,要在确定某一相同控制变量的情况下观察,在不同温度下观察不同湿度对蝗虫数量的影响.

16.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这些细胞位于( )

A.大脑皮层 B.垂体 C.下丘脑D.脊髓

【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下丘脑又称丘脑下部,位于大脑腹面、丘脑的下方,是调节内脏活动和内分泌活动的较高级神经中枢所在.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它把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调节着体温、摄食、水平衡和内分泌腺的活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解答】解:A、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不能分泌激素,A错误;

B、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前叶和后叶两部分.它分泌多种激素,如促激素、生长激素等,但不能传导兴奋,B错误;

C、下丘脑能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而且是体内水盐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能传导兴奋,所以说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激素,C正确;

D、脊髓是人体的低级神经中枢,它不能合成与分泌激素,D错误.

故选:C

【点评】下丘脑能分泌一系列促激素释放激素和抗利尿激素,而且是体内水平衡、血糖平衡、体温平衡的调节中枢,而这些就需要下丘脑控制植物性神经,是传导兴奋的一种方式,下丘脑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激素.

17.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虾构成的是( )

A.一个种群 B.多个种群 C.群落 D.生态系统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1、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3、生态系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自然系统,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答】解: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虾包含许多物种,因此是多个种群,不是一个种群,A错误;

B、全部鱼虾包含许多物种,每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为一个种群,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虾构成多个种群,B正确;

C、群落是一个区域内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因此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虾不能形成群落,C错误;

D、生态系统是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因此个池塘中的全部鱼虾不能形成生态系统,D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

18.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结果是( )

A.种子和果实都能够正常发育

B.种子能正常发育,果实不发育

C.种子和果实都不能正常发育

D.种子不能发育,果实能正常发育

【考点】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

【分析】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解答】解:未受粉的番茄雌蕊不能产生种子,但是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后,子房能正常发育成果实.所以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未受粉的番茄雌蕊,结果是种子不能发育,果实能正常发育成无子果实.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生长素生理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9.如图是甲状腺活动的调节示意图.对该图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图中X与Y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B.图中a与b分别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甲状腺活动只受垂体促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考点】动物激素的调节.

【分析】寒冷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代谢增加产热.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

据图分析:X为下丘脑,Y为垂体,Z为甲状腺.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 为促甲状腺激素.

【解答】解:A、据图分析已知,图中X为下丘脑,Y为垂体,A正确;

B、图中激素a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激素b为促甲状腺激素,B正确;

C、甲状腺活动受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的直接调节,甲状腺活动受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间接调节,C错误;

D、当甲状腺激素含量过多时,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这叫做负反馈调节,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以图形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既能分泌相关激素,也能传导神经冲动.下丘脑是体温、血糖和水盐调节的中枢,是内分泌活动的枢纽.大脑皮层是温度感觉、渴觉等的中枢.

20.下列处理后的胚芽鞘能弯向单侧光源的是( )

A.用锡箔小帽套住尖端

B.切去尖端并放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小帽

C.用锡箔遮住尖端以下部位

D.切去尖端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及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和植物弯曲生长的原理的综合性考查,回忆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及影响生长素运输和分布的因素、植物弯曲生长的原理,然后分析题图信息进行推理判断.

【解答】解:A、用锡箔小帽套住尖端,胚芽鞘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直立生长,A错误;

B、切去尖端,胚芽鞘不能感受单侧光刺激,不能弯向光源生长,B错误;

C、用锡箔遮住尖端以下部位,尖端能感受单侧光刺激,胚芽鞘能弯向单侧光源生长,C正确;

D、切去尖端,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D错误.

故选:C.

【点评】对于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及影响生长素分布的因素、把握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合理的推理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21.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 )

A.树突→轴突→细胞体B.轴突→树突→细胞体

C.树突→细胞体→轴突D.细胞体→轴突→树突

【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分析】神经元由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突起又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轴突长而少.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形式是电信号,速度快;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化学信号,速度较慢.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在同一神经元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能由树突→细胞体→轴突;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能由轴突→树突→细胞体或由轴突→细胞体→树突.

【解答】解:A、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神经冲动的传导不能由树突→轴突,A错误;

B、在不同神经细胞之间,由于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细胞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细胞的细胞体或树突.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能由轴突→树突→细胞体或由轴突→细胞体→树突,BC正确;

C、在同一神经元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能由树突→细胞体,再由细胞体→轴突,C正确;

D、在同一神经细胞中,神经冲动的传导能由细胞体→轴突;在不同神经元之间,神经冲动的传导能由轴突→树突,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神经冲动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2.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能产生抗体

B.体液免疫过程中能产生记忆细胞

C.体液免疫具有特异性,细胞免疫则没有

D.病毒侵入机体后,只依靠体液免疫将其消灭

【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

【解答】解:A、只有效应B细胞(浆细胞)能产生抗体,A错误;

B、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能产生记忆细胞,B正确;

C、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都具有特异性,C错误;

D、病毒侵入机体后,依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将其消灭,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23.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的部位是( )

A.均为下丘脑

B.分泌的部位是下丘脑,释放的部位是垂体

C.均为垂体

D.分泌的部位是垂体,释放的部位是下丘脑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

【分析】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升压素)是由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的神经细胞分泌的9肽激素,经下丘脑﹣垂体束到达神经垂体后叶后释放出来.其主要作用是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吸收,是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关键性调节激素.

【解答】解: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细胞合成分泌的激素,然后运输到垂体后叶暂时储存,需要时有垂体后叶释放进入血液.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抗利尿激素的合成、分泌与释放,意在强化学生对抗利尿激素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

24.在人工控制的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定燕麦胚芽鞘中(尖端以下)生长素含量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测定结果可以说明( )

A.光照抑制生长素的合成

B.光照促使生长素向下运输

C.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

D.光照可破坏已合成的生长素

【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

【分析】本题是对植物向光性原因的探究实验,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生长素向背光侧转移,背光侧生长素含量多,长得快,因此植物向光弯曲生长.

【解答】解:A、分析甲、乙、丙、丁可知,光照的方向和是否具有光照,尖端产生的生长素总量几乎相等,说明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合成,A错误;

B、无光条件下,生长素仍然向下运输,光照不影响生长素的极性运输,B错误;

C、甲、乙图分析可知,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在尖端由向光侧向背光侧转移,导致背光侧生长素含量高,C正确;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光照破坏已合成的生长素,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题图实验、分析和处理实验结果,进行合理推理判断获取结论的能力.

25.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别较大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D.出生率、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占所有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考点】种群的特征.

【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也能影响种群密度的大小.

【解答】解: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会受食物、空间、天敌的影响发生变化,A错误;

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较大,如同一区域的大象和蚂蚁等,B正确;

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分为幼年个体、成年个体、老年个体的比例,C错误;

D、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数量特征,一般在高考题常出现.种群的数量特征有出种群密度,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

26.下列健康人的四种液体样本中,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颜色反应的是( )

①尿液②胃液③汗液④唾液.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考点】检测蛋白质的实验.

【分析】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健康人的尿液中不含蛋白质;胃液中因为有消化酶,属于蛋白质;汗液中主要是水分和无机盐以及少量尿素,不含蛋白质;唾液中因为含有唾液淀粉酶,属于蛋白质.

【解答】解:

①健康的人的尿液中没有蛋白质,所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不能出现紫色反应;

②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属于蛋白质,所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能出现紫色反应;

③汗液中主要是水分和无机盐以及少量尿素,不含蛋白质,所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不能出现紫色反应;

④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属于蛋白质,所以用双缩脲试剂检测能出现紫色反应.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蛋白质检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内环境的温度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

B.人体的内环境即指体液

C.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D.葡萄糖以自由扩散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

【考点】内环境的理化特性.

【分析】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有关知识.食物消化后,才能被小肠所吸收,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经主动运输进入血液,再运输到全身各处被机体利用.体液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人体的内环境(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其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如由于机体中含有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而使pH稳定在7.35﹣7.45,体温保持在37℃左右,渗透压约为770kPa.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条件之一.

【解答】解:A、内环境的温度是相对稳定的,不会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A错误;

B、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内液,人体的内环境即指细胞外液,B错误;

C、血浆中的缓冲物质H2CO3/NaHCO3对血浆pH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C正确;

D、葡萄糖以主动运输方式从消化道腔中进入内环境,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概念、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对内环境稳态概念等,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并理解知识点是解题的关键.

28.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颠”.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解答】解:①在寒冷环境中,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得体温得以维持相对恒定,故①错误;

②在寒冷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则机体耗氧量增加,增加产热量,故②错误;

③寒冷环境中,皮肤血管收缩收缩,减少散热量,故③正确;

④寒冷环境下,刺激皮肤里的冷觉感受器,使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故④正确;

⑤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增加产热量,故⑤正确.故选:D.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