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长效机制[论文]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长效机制[论文]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长效机制[论文]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长效机制[论文]

以人为本,与时俱进,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长效机制结合学院实际,就如何构建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长效机制,从完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制度、重视学生党员培养过程、丰富学生党支部活动内涵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学生党员长效机制党建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指出,要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这对我们做好新时期的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是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在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导向作用,对于保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高校党委的一项重要任务。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原则,积极构建学生党员发展工作长效机制,才能进一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从而为高职学院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一、完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制度,健全激励机制,保证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质量

1.完善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制度。如制定院系两级党校培训制、团组织“推优”制、联系人“育优”制、民主公示制、不合格党员退出制、票决制、责任追究制等制度,贯穿评议、推荐、培训、推优、考核、初拟、公示、预审、确定、纳新的各个环节,通过制度建设促进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

2.要建立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发展党员的目标

学生党员发展主要步骤及要求

学生党员发展主要步骤及要求 (草案初稿) 1、学生本人自愿递交《入党申请书》(附件1),交至各班团支部,由团支部统一交至学院学工组以班级为单位存档,并且填写好《入党申请人基本信息表》(附件2)一起存档。学生在提交《入党申请书》后,至少每隔三个月向党组织递交一篇《思想汇报》(附件3),思想汇报按期交给团支书,团支书按时交到学工组本班档案袋中,并在《入党申请人基本信息表》做好记录。同时,团支部要在每年秋学期统计各班《班级现有入党人数情况登记表》(附件4),具体等组织部通知。 2、参加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习并结业,上交《广西大学党委党校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学员“五个一”实践活动鉴定表》(附件5)等相关材料至学生会组织部。培训结业以后所有的入党积极分子编入相应党支部,由党支部负责培养和管理,并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登记表》(附件6)。 3、团支部在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中推荐优秀分子进入学院精神文明先锋队参加先锋队的各项活动,由先锋队进行培养和考察。 4、先锋队和各班团支部从先锋队队员中推荐优秀队员作为党员发展对象,将名单交至各党支部(每学期开学一周内),推优对象填写《团组织推优表》(附件7)。 5、根据学校学院的要求,各党支部在一定时期内对推优对象的各项条件进行综合审查(附件8),并征求党内外群众的意见,召开支部大会讨论考察结果,确定拟发展对象名单,重点培养对象名单,一般培养对象名单。并记录好各个被考察对象的《考察纪实材料》(附件10)。 6、各党支部安排两名正式党员作为拟发展对象的入党介绍人,对拟发展对象作深一步了解,以为日后支部大会正式讨论发展新党员会议提供一定的信息。同时,各支部将推优对象列入发展计划(每学期开学两周内)报学院团委组织部汇总,并交至学校党委组织部审核(每年3月中旬上交全年计划,9月中旬可以调整一次)。 7、各支部对其拟发展对象的情况进行公示(附件9),公示至少7天。 8、公示结束后,各支部委员严格要按照对公示无异议的拟发展对象的人数,到学工组领取《入党志愿书》(附件11)、《政审综合材料》(附件12)、档案袋(附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 高职教育的人才定位是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 应用型创新人才,它的创新是建立在生产建设中的创新、产业服务中的 创新和生产一线管理工作中的创新。因此,研究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与途径,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原则。根据高职院的人才培养 目标和人才培养应遵循的规律来看,高职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应为 知识、能力和素质兼俱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体讲,知识是基 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能力是在掌握了一定知识的基础上经 过培养训练和实践锻炼而形成的;素质从较宽泛的意义上讲,包 含着知识和能力,这里的素质已不是知识和能力的本身,而是知 识和能力有效发展的前提。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本着以下 三个原则:(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从一般意义上讲,通 才教育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大势所趋。但我国现阶段的高职教育仍 然处在“专才教育”阶段,高职教育的专业特性不可能改变,社 会各行各业所迫切需要的仍是数以百万计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 因此,确立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并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 力所能及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 合。 (2)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我国高职教育在“专 才教育”模式下,突出的弊端就是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社会科 学教育分离。以致有许多人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和技术,却没 有健全的人格。现代社会的发展呼唤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统 一,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良好的科学素养 的一代新人。 (3)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职 教学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全面系统地掌握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是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高职院 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之一,因此,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应以 理论知识传授为主导,把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 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1)切实转变观念,树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观。高职院校 应围绕“以职业素质为本、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使知识、 能力、素质有机结合,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中,切实转变观念,以观念的转变为先导,大胆进行教育创新。 (2)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创新人才培养的要素。具体地讲,高 职院中知识、能力和素质兼俱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应体现 在组成它的诸要素之中。在教学目标上,树立职业导向的课程目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概念的界定 高校布衣 1、校园文化的概念 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予以界定,首先要对校园文化进行界定和阐释。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人们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基本的界定。 “课外活动说”:校园文化是指学生为主体开展的课外活动,其作用是娱乐和调剂学生的文化生活。 “第二课堂说”:校园文化是学生接受道德及艺术教育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完善。 “文化氛围说”:校园文化既非课内活动,也非课外活动,而是通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 “学校准文化说”:校园文化是区别于学校主文化范畴,以学生为主体的准文化(亚文化)。 “规范说”: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以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 “校园精神说”: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范围内生活的全体成员所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在物质上、意识上的具体化。 “文化集合体说”:校园文化是智能型知识文化、素质型心理文化、情感型审美文化、协同型文体文化、技术型物质文化建构而成的文化集合体。 上述对校园的内涵的界定分别从某个角度和侧面揭示了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正确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具有较大的启迪作用。但是,上述界定仍有不足之处: 一是片面强调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其他亚文化的差异,忽略了它们之间的同一性,而且也没有反映出社会主流文化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互动关系。 二是过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教师和员工的主体地位存在模糊认识和忽略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否认了教师与员工在校园文化创建活动中的主体地

浅谈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浅谈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沙德艳 [文章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使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本文从分析新形势下学校外部环境、学生主体、学校及高等教育改革的现状出发,指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关 键 词]新形式;学生管理;以人为本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我们的执政理念和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学校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校综合水平和学生素质的高低。随着我国高教改革步伐的进一步加快,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学分制、二级学院等教学管理改革的全面推广,学生的思想观念日益复杂,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行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受单一计划经济影响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日益显得僵化,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的落后日益凸显,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譬如,学生工作的部分管理职能正在向服务职能转变;大学生就业正在由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转变;固定学制正在向弹性学制转变;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由原来的发放助学金、困难补助向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转变等等,这一系列转变都需要有新的、系统的学生管理理念和方式来保证实施,而目前与之相适应的机制和办法尚未完全形成。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新体制。 第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新的问题。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有关干部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已不占明显优势。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的信息的冲

浅谈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

浅谈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 摘要: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骨干力量,在高校改革发展与稳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从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既是学生党支部的经常性工作,也是高校党建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本文就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和发展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 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发展 一、培养发展学生党员是高校党建的重要任务 积极从高校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既是学生党支部的经常性工作,也是高校党建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做好这项工作,不仅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战略意义。学生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生活在广大学生之中,一方面,通过他们可以经常了解到学生的思想动态,使党组织及早知道学生的意见、要求和思想情绪,发现处于萌芽状态的矛盾,以便解决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他们经常地向广大学生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使学生真正理解其意义、做法及同自己利益的关系,从而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总之,没有学生党员和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队伍,我们就会情况不明,学生工作的基础就会薄弱,整个工作的难度就会加大。有了这样一支队伍,他们在政治理论学习中起模范作用,在维护学校安定团结的局面中起带头作用,在学校管理中起助手作用,在专业学习和班团工作中起表率作用,高校才能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如果高校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一批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用自己的小气候去影响社会的大气候,就能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几年、十几年以后将成为各条战线的骨干,其中有些人还将成为各级党和政府的领导干部。因此,把大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壮大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队伍,并且把具备了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是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措施。积极从高校学生中培养和发展党员,既为壮大党的队伍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又为党的干部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培养和输送人才。 二、采取多种途径,努力培养入党积极分子 培养一支数量充足、政治素质较好的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队伍,是发展党员工作中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也是做好发展党员工作的基础。 (一)从新生抓起,壮大积极分子队伍。 从高中进入大学是学生知识和思想的重要转折期与新起点。他们求知欲强,好学上进,是向他们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最有利时机。抓住这个时机,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们从新生入手着重抓了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缩短不适应过程,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二是根据高中期间和进入大学后的表现,选配好班团干部,加强集体观念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集体。三是组织邓小平理论学习小组,选学《共产党宣言》、《邓小平文选》、《中国共产党章程》等经典著作,为他们理性选择政治方向提供思想导向。四是对大一新生进行早期入党启蒙教育,邀请组织人事部老师对他们进行详尽的讲解,并通过班会、团会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党的认识,让他们及早向党组织提出申请,重点培养一批积极分子。通过上述工作,在新生中造成了一种蓬勃向上的思想政治势头,我院每年新生100%递交了入党申请,在这种氛围下,一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第一学期就有学生被定为积极分子,为培养和发展党员奠定了基础。 (二)在社会工作中培养考察。 学生的社会工作突出表现在当学生干部,做学生工作。根据积极分子的具体情况,分配其一定的社会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在自我服务中学习和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既有利于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接受群众监督,也便于组织考察。学生干部首先要发扬不计个人得失、真诚为同学服务的精神。设计、组织活动,学生干部都得付出辛苦、时间,甚至牺牲业余爱好。其次要团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创新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创新分析论文 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创新分析全文如下: 摘要:高校的学生工作苦、难、工作缺乏亮点,往往是学工人的第一感受,但这一又难又苦的工作恰恰又是高校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学生工作方面的创新性措施为依据,分析其路径,阐述了其在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基础上,摸索出一条具有自身建筑教育特色的学生工作新路子,形成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成长成才体系,同时也为其它兄弟院校学生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学校的立校之本在于学生,而学生则是校园的主体。学校的教育、发展都必然围绕学生来进行。因此,学生工作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也必然占用极其重要的地位,学生工作的质量,学生工作水平的高低,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培育质量与综合治校水平的高低。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维护学校正常秩序的基础性工作和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保证。 1.工作思路的创新 “以人为本”的灵魂就是科学发展观。在践行以人为本的社会大环境下,践行以人为本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就应该着眼于:尊重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全方位需求。学生,是每一位学工人教育、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①摒弃传统天地君亲师的师道尊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师观与学生观,学生工作系统教师由传统的管理者转变为大伙伴、教导者、交流者三位一体的学习导师、生活导师、成长导师。让教师充分意识到以学生为本的内涵建设,重视学生在学习互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而主动放下自己“说教者”、“管理者”的身段,充分理解学生的权利和意见,通过相互尊敬、平等对话指导学生从而实现育人为本的功能。 以四川建院为例,其办学理念就是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并以此来作为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依据。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巩固树立“以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并着力于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并与时俱进的完善与调整学生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建立健全多元学生评价体系,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创新学生工作方式,把握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创新工作理念,更新工作方式,破解学生工作瓶颈来培育学生。 四川建院在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坚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切实解决学生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修订学生手册的时候,设身处地从学生成长的需要出发,除了要考量到学工系统教师的意见外,其修订草案必须交由各系学生代表组成的学生事务发展委员会审阅。还通过院长接待日,学生有任何问题都可以与院领导面对面交流。重点围绕学风建设、后勤服务、宿舍管理、校园安全文明等方面,倾听学生诉求,现场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如果因客观因素不能现场解决的,会指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措施 发表时间:2012-06-27T11:25:27.967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5月中旬刊供稿作者:王丽芳[导读] 如何加强项目实践,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 王丽芳广东省岭南职业技术学院510663 摘要:创新型人才,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成“才”。学校作为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积极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至关重要。在分析当今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供实践平台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措施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1.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低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导致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缺乏养成自主创新的习惯。虽然当代大学生具有创新潜能,但表现出创新意识、创新欲望与创新能力的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社会的信息化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影视等传播激发了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学生带着相当敏捷思维去思考、参与创新各项科研创新活动,但是往往缺乏正确的引导就很难全面性、灵活性和深层次去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 3.学生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 4.学生的创新能力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关,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的协作精神很大程度影响着创造潜力的发挥。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6+1”家庭出来的孩子,其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主动与他人合作、分享,缺乏团队协助精神;缺乏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缺乏冒险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找准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研究制定相应的培养措施 1.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合理、全面地把各科知识的结构进行整合,发挥他们网络状的思维方式。同时还需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强调不同领域知识的沉淀是非常重要的。所谓厚积薄发,也是理论知识、技能技巧指导实践的体现。 2.现阶段高职院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及其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创新的困难,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3.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清原因的主次,寻找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所在,研究相应的对策,为建立新的培养模式找准切入点,突出培养的实效性。 4.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特点和学校教学模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研究。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更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现传统的知识传授向重点培养创新能力的转变。 5.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利弊,研究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造成的影响。以专业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借助这样的渠道,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各同年级,各专业方向的教学重心,在理论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建立系统的创新意识。 6.在专业教学、实践应用、学习考核、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目的,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7.如何加强项目实践,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以社会实践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三下乡”活动,这一类校外活动,学校组织、教师指导至关重要,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投入社会实践,老师在学生撰写方案和实施过程中给予指导,活动的目标、活动的方案、活动的实施等都由学生亲自去设计和参与到其中,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并利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亲身实践进行解决遇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社会价值。 8.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实现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实训基地的完善有密切的联系。加大教师专业系统的培训,实现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有效对接;要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除了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之外,学校还需要为教师们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积极鼓励新教师参与各类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和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 9.重视课程的建设。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建设精品课程,高职院校逐步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随着高职系列的专门教材相继出版。例如: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1世纪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的出版等,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部分实践课程,寻求更加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特点的课程模式。现在有部分学校也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根据不同专业类别,制定教学大纲,针对学生的接受知识的水平,这样既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10。 [2]湖南省“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XJK08CZC046。 [3]詹振权研究性学习:高职教学改革中的新亮点[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4]董瑜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2,(2):37。

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

2011年3月刊 改革与开放 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 翟应茹(首钢工学院) 摘要:高等院校,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同样,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中也肩负着重大责任。本文作者结合本院学生党员培养、发展的工作实践,就目前学生党员在培养、教育、发展工作中的模式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和今后工作的思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Abstract:The important tasks of higher education are responsible for the talent education,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social services.Similarly,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sponsibility is strengthening for organization instruction and ideological instruction.In this paper,I combine with our college the Party members in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working practice,then I propose own idea that the Party members include training,education,and development of work on models,problems,solving problem methods and working ideas in the future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培养 Keywords: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The Party member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3-0032-02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今天,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的高等院校,在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执政能力建设中也肩负着重大责任。而其中学生党员是高校学生这一群体中的中坚力量,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特殊作用,即是稳定和谐校园环境,提升教育质量的需要,更是在“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和建设需要。它直接影响着我国发展的全局和未来。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当把加强学生党员教育和培养工作放首位,这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艰苦细致而又长期的工作。几年来,我在做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中有以下一些想法和体会。 一、目前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模式与问题 首钢工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年。我们在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中的第一步,就是有重点的培养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所谓入党积极分子,主要是指那些已经向党组织正式提出入党申请,经党小组(共青团员经团组织)推荐、支部委员会或支部大会研究确定作为发展对象进行有计划培养的人员。我校目前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的方法主要是: 1.我院每个学期都要举办一期学生业余党校。各系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学生业余党校学习,了解党的基本知识,端正入党动机。鼓励他们参加发展新党员的支部大会和入党宣誓仪式,增强他们争取入党的信心和信念。 2.由思想觉悟较高并对学生情况较为熟悉的正式党员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负责日常培养工作。通过经常的个别谈话听取入党积极分子汇报,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学习情况,也随时向其他教师、学生群众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一贯表现和在关键时刻的表现。 3.给入党积极分子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学习、工作、社会工作中锻炼提高,并随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即有意识地要求他们组织一些活动,了解他们的心得体会和思想反映。 4.要求入党积极分子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党组织定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考察,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和努力方向。 如果我们运用上述这些培养方法,能够做好做细,固然能为党组织培养大批合格的优秀学生入党。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很多工作和程序流于形式。暴露出的主要问题有: 1.联系人与发展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理应积极主动向党组织靠拢,向组织表达自己的入党愿望,并定期主动地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动态。但在某些时候,却由于发展对象本身性格内向或思想、行动上主动性不强,等着联系人去找积极分子。导致一些学生误解为是党支部为他们安排确定好联系人以后才能向党组织汇报思想。 2.入党名额平均化、奖品化 不可否认,入党是对一个学生工作和学习的一种肯定,是一种荣誉。但入党毕竟不是一般的奖品。党员所注重的首先应是思想,其次才是工作和学习的成绩。但在发展工作中,有时把入党名额通常是分配到各班各专业,过多强调了班级间发展名额的平衡,忽视了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组织原则,忽视了发展对象的思想成熟度。 3.党员标准的问题 由于我们现在学生在校时间短,很难在短时间内考察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有时会出现学生入党前和入党后表现不一致的情况。同时由于缺少对学生政治思想的引导和教育,而忽视了对党的知识的真正了解。使部分学生党员只在形式上入了党,在思想上与真正的共产党员还有很大的差距。 4.联系人意见内容空洞 在发展会上,我们常听到一些联系人介绍积极分子情况,大多内容空泛。上级党组织要求联系人写出积极分子的其他相关材料,往往连思想汇报也不看一眼,十分钟炮制出相关意见,有时甚至要学生自己写,联系人签字了事。所有内容无非就是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语言表现出,这样的记录不仅体现不出积极分子各方面的真实情况,而且对积极分子造成不良的影响,使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汇报不重视,对入党材料敷衍。甚至还有从网上直接下载思想汇报上交的情况。 二、解决上述问题的建议 1.健全学生党员组织机构 单独建立学生支部或学生党小组。使他们能独立开展一些活动。鉴于学生正式党员和预备党员比例关系,每个党小组至少由一名正式党员和两名以上预备党员组成。在没有条件成立学生党支部的部门,可以成立学生党小组。健全学生党小组可减轻支部的工作负担,同时也可使正式党员在党员发展工作中帮助预备党员熟悉党员的发展过程、提高党员意识,使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可以得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 [摘要]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分析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工作思路,并进一步分析了实现学生工作顶层设计目标的基本途径。[关键词]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顶层设计[作者简介]郭冬梅(1964- ),女,江苏泰州人,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管理。(江苏泰州 225300)[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9-0037-03 一、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内涵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教育政策对高校学生工作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学生工作的领域和功能也在不断拓展,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当前,高等教育步入普及化阶段,高职院校生源渠道日益多样化。“90后”高职学生群体的特征十分明显,容易出现眼高手低、失落惆怅、自信不足、自律不够等问题,心理有问题的学生逐年增多,学生在学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加之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会以不同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到高校中来,有的甚至可能

在校园内被激化,学生工作的难度、强度明显增加。新形势下,要想有效开展学生工作,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形成“进口旺、出口畅”的招生就业态势,就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创新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健全学生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工作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工作的水平。 二、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顶层设计(Top-Down)源于工程控制学研究领域,是一种工程设计理念,强调从最高端到最低端,从总体构想到具体实现,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顶层设计作为现代科学的设计方法,同样适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发展规划设计。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顶层设计的基本原则是:(1)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即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要立足新的时代背景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学生工作目标定位和学生工作理念,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2)注重资源整合的原则。即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要有利于更好地整合学生工作资源,推进“三育人”“三全”育人工作。(3)注重队伍建设的原则。即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要有利于稳定学生工作队伍,促进学生工作者的成长。三、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顶层设计的工作思路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顶层设计,是一种从新时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出发,针对高职学生群体的特点,从人才培养全局的视角,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自上而下地对高职育人理念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各方面、各层次、各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制定正确的实施路径和策略的设计。笔者针对所在学院的实际情况,形成了学生工作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成果公报 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课题批准号: 课题类别: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学科分类:职业技术教育 课题主持人:罗军强教授湖南大众传媒职院传媒教育与职业研究所所长 主要成员:姚海涛石银燕王静君黄强马艳波马定国李盖虎刘小华胡长春 一、目标与内容 (一)研究目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地一个组成部分.高校是常为新地,高职院校地产生,就是高校创新地一种表现.常为新地高职院校,必能创造常为新地校园文化,常为新地高职院校,必将推动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本课题以创新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研究,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为目标. (二)研究内容 第一个方面:精神文化建设,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内涵、体系、研究地范围,目前地现状、存在地问题、应对地措施,与先进文化地关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地特色;第二个方面:物质文化建设,包括环境文化、图书馆文化、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等;第三个方面:制度文化建设,管理、行政、教学等;第四个方面:行为文化建设,包括教学科研、学生社团、体育科技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等. 二、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一是开题前进一步查阅了最新文献综述,检索与本课题密切相关国内外研究资料;二是组织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好地经验;三是设置课题资料研究专栏;四是开展课题组研讨活动;五是与兄弟院校进行课题研究交流;六是设立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机构;七是参加课题成果校园实践推广活动. (二)研究方法 按照“资料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案例实地调查—理论探索—对策研究”地思路进行.主要研究手段和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实地考察,案例调查.本项目在研究中,运用逻辑推理进行理论解释和理论推导,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地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重点,积极研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地主要问题,推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三、结论与对策 (一)界定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地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地内涵是: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为核心,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着手,以优美地校园环境、多彩地文化生活、高雅地艺术情趣、浓厚地学术氛围、科学地人文精神,形成催人奋进、学以致用地学校精神和科学、民主、实用地价值理念,导向正确地舆论环境,使学校文化形态、师生心态内外和谐,办学实力、学校活力、动手能力、文明魅力刚柔相济,促进学校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浅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浅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 论文摘要:加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引导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科学理念的指导下,统筹安排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方面的校园文化建设项目。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软实力、深化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及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底蕴,围绕培育优秀技能人才这一根本目标,从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及环境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入手,构建校企对接的、充分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是与时俱进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高职院校园文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要求,也是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使命。

1.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继续深入挖掘校园文化底蕴,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目标,深化师生对核心价值体系和校训的认同,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努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以及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树立学校良好的对外形象。 2.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 以培育优秀的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走工学结合之路为导向,以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性规划为依托,以建设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保证,以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建设为抓手,以实现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为特色,按照“系统规划、整体推进、分步实施、定期更新”的原则来进行,遵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规律,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构建起既充满活力,又有深厚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的职业技术院校校园文化,为实现高职院校育人目标服务。 3.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统筹安排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三个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增强师生员工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和学校发展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并内化为自觉行为规范;在行为文化建设方面,规范学校管理行为、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标准

一、基本信息 二、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 《创新创业指导》课是面向全院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是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该课程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精神,全面贯彻《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实施方案》(铁职院教〔2016〕022号)等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使得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明显提高,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教育原则转化为具体的创新创业实践的中介,也是大学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桥梁。《创新创业指导》课程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其目的是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清晰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掌握一些基本的创新技法,并且在学习生活中能积极主动去创新;通过对创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有比较明显的提高;通过对创新创业案例分析与讨论,切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并树立正确的创业成败观。学生需要培养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挑战自我的进取意识;面对困难和挫折不轻易放弃的态度;识别机会、快速行动和善于解决问题的时间能力;善于合作、诚实守信、懂得感恩的道德素养;以及创造价值、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二)课程设计理念 《创新创业指导》是一门理论性、政策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坚持面向全体、注重引导、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原则,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小组讨论与角色体验相结合、经验传授与创业实践相结合,把知识传授、思想碰撞和实践体验有机统一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本课程的基本理念有: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从关注教到关注学,从关注知识传授到重视能力培养和素质培养,突出教育思想转变。 由于本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建议采用真实案例启发学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建议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式等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为丰富教学素材,教师需准备大学生创新创业案例、创新创业微视频、创业信息资源等。 通过在校内组织开展创新创业项目设计、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参与创业社团活动,通过在校外组织开展创业者访谈、创业项目考察、创业园参观等活动,将课堂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框架设计 本课程共分为九个模块二十五项任务。其中模块一、模块二为创新意识能力提升篇,模块三、模块四、模块五,为创业(认识)基础篇,模块六至模块九为创业能力提升篇。模块一:创新思维的认识。包括两项任务,从三个方面阐述我们为什么要创新,另从三个方面剖析我们为什么不能创新的原因以归纳出创新思维的阻碍,指出创新的来源。作为提升创业素养的重要途径,本课程设置了模块二详细介绍如何去创新。模块二:创新技法。包含四项任务,介绍观察分析、创意激发、跨界整合、组织执行。模块三:认识创业。包括三项任务,创业的概念及创业对个人及社会的意义。模块四:创业素养的提升。包括三个任务,创业精神、创业心理以及创业必备的伦理道德。模块五:创业机会的识别,包括两项任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论文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一)道德观念的规范和约束良好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能够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言行 举止。一些校园文化形式如校训校规、校园文明礼仪标语、学生守则等,明确的要求学生 必须在这些范围内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而一些校园文化虽无明确的规章制度制约,但 以各类技能竞赛和讲座、实践活动等为载体,以节日、社会热点事件或与本校密切相关的 事件为主题,不断的给予学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舆论导向。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 成的关键时期,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交织起来,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从心理、态度和意识 等方面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道德观念,进而外化成行为准则,最终转变成一种良好 的行为习惯,逐步达到“高等性”的要求,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工作态度,树立乐于奉献、热爱集体、爱岗敬业的精神。 (二)认知、思维能力的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在18-35岁进入全盛时期,大学生属于 这个年龄层,所以在高职教育期间的校园文化建设,会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产生深远影响。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的一种“教育磁场”,构成校园文化的一切标志性事 物或是活动都会通过这个“教育磁场”本身潜移默化的促进学生观察、认知、记忆、判断、创新能力的发展。高校又是智慧生成的殿堂,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有机会去接触和 认知新事物和新观点,考虑更多的新的可能性,找出其他更复杂的关系。在此过程,他们 积极主动的对出现的棘手问题进行思考和猜想,发展了认知和思维能力。学生不断的融入 到校园文化中,不断地循环着上述过程,思维越来越敏捷和灵活,思路也越清晰,从一个 学习者逐步转变为有创造性思维的思考者。 (三)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养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大多是学生自发组织的集体活动,活 动中学生担任不同角色,在社团担任干部、在班级担任班委,不仅自身组织能力和领导力 得到锻炼,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为人处世经验,掌握人际交往技巧。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不 同角色的扮演必然会使其从不同角度出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锻炼其运用所学知识 技能解决各种困难的能力。在各类活动中,同学间能意识到自己是社团中不可或缺的一员,集体的荣辱和他们息息相关,如遇到阻碍便会自觉地分工合作去维护集体的利益,确立共 同的奋斗目标。自由、和谐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娴熟的实践能力和积累丰富的社会经验,这是教育教学活动力所不及的,学生不断参与校园文化,不断的得到锻炼和他人认同,逐渐树立起自信,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趋于成熟,为日后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二、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一)“重形轻义”一些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注重形式、制度、物质而轻 内容、理念、精神实质的现象。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局限于校园环境建设、校风建设、学 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层面,如校区环境的装点与室内环境的营造、编写校歌、统一班服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现状及对策

浅谈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职院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的发展。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着管理模式守旧、思想教育政治工作不到位、学生后勤缺乏保障等问题,针对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几点意见,以期能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一个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性化管理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十分迅猛,但随着高职院校持续扩招,学生人数激增,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有了新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成效果直接关系到高职教育的发展和办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妥善化解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业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 培养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是当前各类高职院校办学的首要目标。如何培养和造就具有高素质、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1 .缺乏高职学生管理模式的创新性。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基本上沿用传统模式, 传统的学生管理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对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这种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管理把学生只当作管理对象的缺陷, 尤其是没有真正把握高职学生工作的特殊性。长期以来, 学生管理实施方法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 学生管理仍然是处于金字塔管理系统的行政命令式管理。工作方式基本上是向下传达精神、向上汇报工作。可以说, 基本上是进行外部控制, 而不是主动地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或经验指导和帮助学生成才, 更不能唤醒学生内在的创新之魂。这种管理只是告诉学生“不准做什么”, 而不是指导学生“如何做, 如何才能更快更好更有效地成为人才”, 从而使学生产生茫然、抵触甚至逆反心理。现有的管理模式忽视了高职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除了少数学生干部有机会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外, 绝大多数学生几乎被剥夺了培养和锻炼这种能力的机会。在这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