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年前北京园林绿地系统概况

20年前北京园林绿地系统概况

20年前北京园林绿地系统概况
20年前北京园林绿地系统概况

北京城市规划

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政治、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国际交往的中心。近年来,北京一个崭新的面貌想全世界展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充满智慧的民族。

城市规划是体现城市面貌的核心。城市的规划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交通规划,园林规划,人口的控制,基础设施的规划等等。

下面通过北京近几年的园林规划简单的阐述

20年前北京园林绿地系统概况

据调查资料表明,截至1981年底,北京山区人工造林82万亩,封育天然次生林106万亩,合计188万亩,森林覆盖率7.5%,加上果树等经济林木154万亩、平原地区农田林网等,林木总覆盖率达到15%。北京市域1500万亩山地中,除农田、河流、水库、村镇及裸露岩石外,有1000万亩宜林山地,当时造林的只有350万亩左右。平原绿化水平也较低,特别是有110万亩风沙危害区缺林少树。北京地区森林覆盖率虽然比解放初期提高近5倍,但只有7.5%,低于全国平均12.7%的水平,在全国30个省市(包括台湾省)中居第14位。

市区公园绿地有55处,面积达1647公顷,比解放初增长1.1倍。按当时城市人口平均3.8平方米/人。加上近郊风景区(包括香山、八大处、碧云寺、北京植物园等)520公顷,公园绿地面积达2167公顷,平均5平方米/人。再加上防护林带351公顷,苗圃347公顷,花圃23公顷,市区城市绿地的总面积为2888公顷。除公共绿地外,在市区范围内,城市道路、河道绿化从解放初期的110多公里增至1770多公里,增加15倍,绿化面积约为550公顷。不少机关、学校、部队、医院、工厂等院内和许多居住区中也进行部分绿化,粗略统计,已绿化的面积约7000余公顷。

城市公共绿地加上道路、河道和单位、居住区绿化,市区城市绿化总用地面积为10494公顷,平均每个城市居民24.3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近20%。

20年北京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历程

规划理念转变

第一,从单一的、城乡互不联系的城市绿地系统发展到城乡一体、内外连通、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生态绿地系统。

20世纪80年代初期市域绿地系统主要以山区荒山绿化、平原农田林网和风沙危害区的植树造林、为数不多的自然保护区及风景游览区的建立为主,城市绿地系统主要突出的是市区建设区公园绿地的布局与建设,城乡绿地相互独立。随着社会进步和对生存环境的重视,我们认识到生态绿地系统是人居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以自然要素为主体,为人类生存提供新鲜的氧气、清洁的水、必要的粮食和副食品及游憩场地,并对人类的科学文化发展和历史景观保护等方面起到承载、支持和美化的作用。

基于此,我们2004年的绿地系统规划坚持以城乡一体、内外连通的规划理念指导绿地系统的建立。从生态功能考虑建立了屏障系统、廊道系统、风沙治理区系统、北京周边绿色空间系统;从生物多样性、人居生态环境、水资源保护考虑,建立了自然保护区、湿地系统;从以人为本,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的游览休闲空间考虑,建立了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郊野公园系统;为保护土地资源,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了农田系统;为弘扬民族文化、保持古都风貌、传承历史文化信息,将绿地系统与历史名园及文物保护系统有机结合;为创建“宜居城市”,构筑了生态良好、功能齐全、服务半径合理、达到“生态园林城市”指标要求的城市绿地系统。

第二,从注重绿地的使用功能到突出强化绿地的生态功能。

以前我们在城市公共绿地布局时,更多从公园绿地的游憩功能、街头绿地的美化功能来考虑分布、规模是否合理,即使考虑到降温、减噪、止尘等功能,也是孤立、机械地划定各类绿

地。我们知道从科学的角度讲,所有的动物及人类都依赖植物生存,生态适应和协同进化是人类生存活动与环境绿地功能之间的本质联系。

如果我们从生态学角度审视城乡规划中遇到的各类绿地时,就明白它们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景观美化装饰物,或者是仅供休闲活动的游憩地,而是维持一定区域范围内人们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环境空间。规划师应努力维护和保持这些绿地长期自然演进的生态规律,在绿地空间的生态保护价值与经济利用价值间作适当的利益选择,引导城市和区域的用地空间布局朝符合人居环境生态平衡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任务。基于这种认识,我们2004年把绿地系统基本结构与城市的总体空间结构紧密结合,强调了绿地的斑块规模(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的9片绿色限建区)、环状宽度(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公园环及四、五环路两侧绿化带各100米宽、六环路两侧绿化带各200米宽)、带网连通(通过楔形廊道、道路与河道绿化带将屏障系统与城市绿地系统及其他相关系统连接起来),保证城市空气流和生物流的畅通,使城市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

第三,从建设用地优先、绿地填补空隙、见缝插绿到生态优先、绿地优先。

20世纪80年代初我们在规划公共绿地选址时,尽量选择利用窑坑洼地、冰窖等不适宜建设的区域和城市建设用地的边角地段,多数情况都是在建设用地布局完才配置绿地,剩什么地用什么地,对位置、规模、服务距离等都少有选择余地。不难看出,绿地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一项内容经常是最没有保障的。而现在我们在城市规划编制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城市生态要素,绿地布局和城市各项用地同时进行,统一安排,有时甚至优先考虑。2002年的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就是在2004年总体规划修编前编制的,经市政府正式批准,并在2004年总体规划修编时作为中心城绿地专业规划的依据,保持了其基本结构和布局,为城市绿地的合理布局、综合功能的发挥奠定了基础。2005年全市新城总体规划全面推开,我们编制了《新城绿地系统规划要点》,由北京市规划委统一下发给各区县规划部门,为新城总体规划的绿化用地布局、绿地指标的保证提供规划依据。

规划目标提高

生态绿地系统是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解决危机的主要出路之一就是生态绿地系统的保护与发展,这才是生态文明的真正含义。根据时代发展需求,确定与时俱进的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目标是保证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前提。1983年绿地专业规划提出:要坚持为保护、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和城市环境服务,加快步伐,努力提高绿化覆盖率,逐步实现大地园林化、城市园林化,为人民造福,为子孙造福。到2000年基本完成郊区绿化造林任务,使北京市域林木覆盖率超过40%,森林覆盖率达到28.6%,市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

1993年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在1983年中央批复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高和充实规划内容,形成点、线、面、带、网、片相结合的完整绿化系统。花大力气搞好环境建设,进一步提高绿化覆盖率,实现把北京建成清洁、优美、生态健全的花园式文明城市的目标。

2002年北京市区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争取2005年进入“国家园林城市”的先进行列,使市区城市规划建设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均达到国内大城市领先水平;2007年根据“绿色奥运”的要求,全面完成奥林匹克公园和与奥运有关的一切绿化工程,把主要街道建成绿化精品街,实现“绿色奥运”目标;2010年全面实现绿地系统规划。通过规划,实现北京市区青山相依,碧野相连,绿色通道相系;外围郊野公园环绕,中心各类绿地扩展;绿化轴线延伸,古典园林生辉;楼顶铺绿,墙面垂绿;黄土不见天、城市特色得以体现。2004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绿地专业规划提出以创建“宜居城市”为目标,到2020年,北京林木覆盖率达到55%,森林覆盖率达到38%。城市绿地率达到44%~48%,绿化覆盖率达到46%~50%;人均绿地面积40~45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16~18平方米,力争达到“生态园

林城市”的规划目标。

绿地空间布局的变化与发展

市区(中心城)绿地系统规划范围

1985年城市规划范围是750平方公里,1993年是1044平方公里,2004年是1088平方公里。随着市区(中心城)规划范围的不断扩大,绿地系统规划涉及的区域也在不断增加。绿地的空间结构

由互不联系的分散块状、简单的带状城市道路绿化带所组成的所谓“点、线、面”相结合的不成系统的绿地系统,到根据城市总体空间布局特点、城市文化及城市的生态需求构筑点、线、面、环、廊和楔形绿地相互联系、纵横交错的系统网络。

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的发展就很能说明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为保持城市中心地区与外部开敞空间之间的通风,在城市四角的中心大团与边缘集团之间划定6片绿化隔离地区,即六郎庄、安家楼、太平庄、左安门、菜户营、小瓦窑,总面积57.59平方公里(其中绿色空间42.02平方公里);80年代末,为保持北京城市分散集团式布局,在中心大团与十个边缘集团之间划定9片绿化隔离地区,增加了大郊亭、南苑北、清河南,总面积78.55平方公里(其中绿色空间57.40平方公里);到20世纪90年代初又在9片的基础上扩大到16片,到1993版总体规划的绿地系统专业规划时就扩大到现在围绕中心大团的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总面积240平方公里(其中绿色空间124平方公里);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规划又提出在市区与郊区卫星城之间划定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在城市边缘集团之间划定了10条从城市郊区伸向城市中心地区的楔形绿地,在“五河十路”两侧各建设200米宽绿化带,建设溫榆河绿色生态走廊等,使城市绿地空间结构与城市总体空间结构融为一体,使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和城市布局更科学、合理。

绿地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市域从单纯造林植树到十大系统的建立。2002年以前的市域绿地系统只孤立地考虑山区、平原、城市绿化,绿地系统不完整、分级分类不明确、指标统计口径混乱;2004年的绿地系统规划,构筑了包括山区、平原和城市三个空间层次,生态屏障系统、生态走廊系统、风景名胜系统、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系统、湿地系统、风沙治理区系统、郊野公园系统、农田系统、历史名园及文物保护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和北京周边地区绿色空间系统的11个绿地子系统,形成全市域山脉平原相拥、三道生态屏障、平原林网交错、城市绿楔穿插,西北挡、东南敞、廊道与圈层相结合,点、线、面、环相结合,功能与生态相结合的生态绿地系统城市

从20年前单纯由公共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组成的简单城市绿地系统到全方位、多层次的由环境绿地、氧源绿地、通风廊道绿地、防护绿地、公园绿地(兼顾避灾绿地)及生态景观绿地等多元素组成的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图4、图5、图6)。

20年北京公园绿地建设与发展

20世纪80年代游乐园风靡一时,以石景山游乐园、龙潭湖游乐场为代表,填补了北京游乐场所的空白,使公园真正从单纯的观赏游览进入到娱乐休闲。20世纪90年代城市绿化广场与专类公园兴起,吸收了一些国外城市开敞空间、休息广场的布局理念,以西单文化广场、石景山文化广场、密云新时代广场、延庆绿化广场、通州运河文化广场等为代表,在城市人口密集区和景观节点建设了一批文化广场,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休息、交流的场所;以陶然亭“百亭园”、石景山雕塑公园、丰台世界公园、北四环的百鸟园、北京民族园等为代表,还建设了一批专类公园,丰富了北京的文化娱乐、科普教育内容。2000年以来,以城乡一体化的大地景观建设为主旋律,在发展城市建设区内绿地的同时,把城市绿化建设的重心移向建设区以外的对城市生态环境起控制作用的氧源绿地、廊道绿地、湿地等环境绿地的建设上。

市区以第一道绿化隔离地区、花乡万亩旅游区、金盏郊野公园等为代表,郊区以“五河十路”绿化带、海淀稻香湖、翠湖湿地、延庆江水泉、妫水河湿地、密云白河公园等为代表。

20年来,绿地系统规划虽然逐步得到完善,但在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如规划绿地很容易被建设用地侵占;湿地公园化倾向日益严重;城市集中绿地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破坏了植物的生长环境;绿地内设施建设越来越奢侈,栏杆采用不锈钢、地面铺装用大理石和花岗岩、园灯采用豪华灯饰等;开敞空间的草坪化;居住绿地的山水化等。这使有限的绿地空间不能发挥最大生态效益,造成建设不合理和浪费性资源缺乏,需要在今后的规

划建设中纠正。

未来展望

北京城市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和日趋完善,作为城市建设重要因素的园林绿化事业具有非常灿烂的前景。我们作为北京园林绿化事业的龙头和先锋,要继往开来,不断完善市域、中心城、新城的绿地系统规划,逐步实施规划,为把北京建设成真正的“宜居城市”奋斗不止。

交通

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910亿元。其中,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占71.2%。北京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近八年的平均递增率为33.5%,说明北京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在稳步提高,购买小汽车的潜力在相应增大。小汽车的国产化水平以及其它种种因素也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小汽车的价格向着人们越来越能接受的方向变化。

另外,北京市的城市建设重点将要逐步从市区向远郊区转移,市区建设要从外延扩展向调整改造转移。因此,从长远看,北京市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将会有一定增长。在城市公共交通尚未满足人们出行需求,且小汽车出行者所支付的费用又远低于其应支付的费用的前提下,人们会在经济情况允许的时候,选择购买小汽车以满足出行需求。即便公共交通在未来的城市交通中能基本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可以预见,许多人为了不同的出行目的,为了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还会购买小汽车,从而使机动车保有量仍然达到较高水平。

近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市建设发展速度加快,从而带来了交通需求的迅猛增长。面对城市交通需求的急剧变化,市政府多方筹资,加大对城市交通建设的投入力度,使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每年交通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已经达到11~15%,超过1981~1985年每年平均6%的水平。

尽管如此,但由于城市基础设施的历史欠帐过多,加之交通需求的增长,使得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大,反映在城市交通方面存在有如下的主要问题。

⑴ 市区道路交通全面紧张。

近15年来,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始终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长势头,平均年递增率为16%。1998年底全市机动车就已超过了130万辆。这种持续高增长势头的交通需求是现有城市道路空间资源条件无论如何难以承受的。

目前,市区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超过10000辆以上的路口有55个,5000~10000辆的路口有51个,严重拥挤堵塞的路口和路段已从1994年的36处增加到99处。市中心区道路网高峰期的平均负荷度已经超过90%,11条主要干道的平均车速已降至每小时12公里,个别路段的车辆行驶速度仅为7~8公里/小时,有近1/5的路口与路段呈现瘫痪状态。

⑵ 城市大运量公共客运系统发展滞缓,近年来机构改革力度和资金投入虽有增加,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公共交通总公司管理机构的转型及“公交优先”措施的实施,地面公共交通的运营效率有了初步的改观,在目前44公里的公交专用道上,市区公共电汽车运营速度由前几年的10公里/小时上升至现在的21~25公里/小时,公共电汽车年客运量终于有了十年来新的突破,达到了34.5亿人次。但由于大运量轨道交通建设的滞缓,使城市公共客运系统仍然无法摆脱发展落后的局面。从60年代修建第一条地铁至今,30年中只建成42公里,平均每年不到1.5公里。目前,轨道交通在整个公共客运系统中承担的客运量份额只有10%左右。与国际上处于同等地位的大城市相比,轨道交通的发展速度相当落后.

⑶ 城市社会化专业货运系统发展乏力,社会运输效率连续下降。

由于经营管理体制及运输市场管理长期存在未得以解决的问题,自八十年代以来,北京市专业化公共货运不断萎缩,在全市货运总量中所占份额逐年下降,社会运输效率近二十年间也下跌了112%。伴随专业化公共货运不断萎缩的同时,非专业化的“自货自运”运输方式则得以无限制地扩展和膨胀。货运效率的大幅度下降,导致货运车辆无效出行量不断增加,使得本来已经十分紧张的市区道路交通更是雪上加霜

⑷ 停车设施严重不足,“乱停车”已经成为严重干扰城市正常生活,损害首都形象的一大忧患。

据统计,1998年底市区拥有各类民用机动车69万辆,每天滞留在京的外地车辆约2.5万辆。然而市区范围内目前只拥有各类停车泊位(包括单位及个人的自用车位)47.5万个,平均每辆机动车拥有的停车位只有0.67个。市区停车设施不仅车辆必备的自用停车泊位严重短缺,而且公共停车场也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还存在着停车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如停车收费不合理、公共停车设施利用率不高等。种种原因导致目前市区不论白天还是夜间,北京市每条大街两旁,胡同内乃至居住区内随处可见杂乱停放的各类机动车。严重失控的静态交通不仅破坏市区干道的交通秩序,大幅度削减道路通行能力,而且也给市民日常生活带来诸多烦恼和不便。

一改善城市交通的主要战略对策

1在指导思想上,要进一步强调“交通模式”理论,即在建立“综合交通系统”之前,首先要确立公共交通占主导的交通模式,“综合交通系统”要以公共交通模式为基础和前提。2要“组织落实”。从组织体系和决策管理方面看,北京市应当优化北京市城市交通组织管理的机构设置和决策程序,建立并加强城市交通建设的“一元化”领导。这是实现城市发展规划目标的必要组织保障。 3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在市中心区“限制交通”,限制非社会化交通的发展,同时集中各种资源优先发展中心区与卫星城和边缘集团的大运量的轨道交通和市区地面公共交通系统,以适度限制目前市中心区快速膨胀的交通发展态势。4要进一步加强城市交通的社会化程度,加快其产业化进程。

中心城主要承担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金融管理中心、教育科研中心的职能,同时具有服务全国的会展、旅游、体育、医疗、商业等功能。

实施六个调整,疏解中心城人口和部分职能,改善城市发展环境。

(1)调整人口分布,疏解中心地区人口。通过调整部分职能和实施旧城的有机更新,积极引导人口向边缘集团和新城转移。综合考虑中心地区的环境特点、适宜密度和发展目标等,争取2020年中心地区人口规模从现状650万人下降到540万人,其中旧城的居住人口控制

在110万人左右。

(2)调整工业用地比例,搬迁改造传统工业。加快实施首钢、通惠河南化工区及垡头等地区的传统工业搬迁及产业结构调整。合理改造和利用现有设施,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及高新技术产业,改善地区整体环境(3)调整仓储物流设施布局,搬迁整治中心地区的小商品批发市场。加强仓储物流设施的布局调整,利用原有仓储设施,在四环路及五环路附近安排为中心城服务的综合物流园及专业物流园,在丰台五里店建设综合物流园,在海淀四道口、丰台玉泉营等地区建设专业物流园。进一步完善口岸建设。对于规模较大,服务水平低下,盲目发展,影响城市安全、环境和交通,与现代国际城市形象不相符合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应加快整治和搬迁。

(4)调整迁出部分行政办公、教育、科研、医疗等设施。整合改善现有设施条件,提高水平,积极引导新增需求向新城转移。重组教育资源,逐步实施高等院校部分校区向新城的疏解。利用现有场地条件继续完善中心城现有各级医疗保健设施,不在中心地区内新建非居

住区配套的大型医疗卫生设施。

(5)调整改造与城市整体发展不协调的地区,整治“城中村”。采取多种措施,在规划期

内全面完成“城中村”的改造,提升城市品质和提高城市整体环境水平。

(6)调整威胁城市公共安全的设施布局,搬迁整治危险源。对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应实施搬迁,限期排除;对于城市高风险设施,应加强整治和管理,确保首都安全。

实施六个优化,提升中心城的核心职能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1)优化行政办公用地布局,创造高效政务活动环境。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高效开展工作服务,形成若干相对集中的办公区。在旧城内,不再安排大型行政办公设施。结合旧城外部分地区的调整改造以及新城的开发建设,安排行政办公用地及预留用地。

(2)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增强文化中心功能。以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发挥北京在国际交流、科技、信息、人文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中心的功能。

(3)优化城市职能中心功能,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中央商务区(CBD)、奥林匹克中心区、海淀山后科技创新中心等城市职能中心的功能。结合首钢的搬迁改造,建设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提升城市职能中心品质和辐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以金融、信息、咨询、休闲娱乐、高端商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

(4)优化涉外设施和用地的配置,提高国际化程度。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强化国际交往中心职能,建设与现代国际城市相适应的高品质、多样化、满足不同需求的涉外设施。

(5)优化空间结构,创造安全宜人的人居环境。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通过城市用地功能的调整,加快中心城绿地系统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提高建设与服务水平。

(6)优化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健全中心城道路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系统,整合资源,挖掘潜力,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全面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和

安全保障能力。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第一章城市绿地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配合环境创造自然条件,适合植种植物而形成一定范围的绿化地面或区域:凡是生长植物的土地,均可称为绿地 :泛指所有被植物覆盖的种植地 ·城市绿地:城市中专门用以改善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景观的绿化用地 ·城市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与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绿色有机整体,也就是城市中不同类型、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各种绿地,共同组合构建而成的一个稳定持久的城市绿色环境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地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特点:为城市绿地系统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引,侧重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临界值,侧重于引导和控制,依托于理性的分析而不是感性的直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主要任务: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城市性质、发展目标、用地布局等规定,科学制定各类城市绿地的发展指标,合理安排城市各类园林绿地建设和市域大环境绿化的空间布局,达到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优化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 1.明确城市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为城市绿地系统管理提供依据 2.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3.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 4.协调城市绿地多种功能,控制或引导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最终目的:创造优美自然、清洁卫生、安全舒适、科学文明的现代城市的最佳环境系统·覆盖率:城市一定范围内绿化覆盖率面积占区域总面积的百分比 (绿化覆盖率:在范围内所有用于绿化的乔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的垂直投影面积)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性质:政府管理和调控土地利用的途径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其他相关规划的关系 1.与城市总体规划:是其一个组成部分,是深化细化,两者互相协调与尊重 2.与土地利用规划:内容相互交叉,土对绿有决定性作用,反之有积极反作用 3.与景观规划:是其规划设计的重要对象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从实际出发,综合规划 2.远近结合,创造特色 3.功能多样,力求高效 4.网络分隔 5.均匀分布,比例合理 第二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产与发展 ·古代城市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管理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案

城市绿地管理现状问题与解决方案 李斌 (九江市园林管理局,江西九江332000) 摘要:笔者就导致我国现如今园林管理落后的问题提出些个人看法与解决方案,从而健我国全园林管理体系,提高园林绿化管养水平,建设现代化城市。 关键词:园林绿化管理与建设 1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管理问题 由于缺乏长远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现代化进程不协调,远远不能满足城市和居民对城市绿地的生态保护和游憩体闲等方面的要求。对城市绿化格局的规划,需要按照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原则,对于城市的气候、水文、地质及绿地格局进行认真分析,依据景观生态格局分析的方法进行计算,同时结合整体用地性质确定。在绿化建设的其它方面,如物种的选择与搭配,生态过程的分析等方面,也需要大量科研分析和相应技术的运用。 城市园林绿化规划的编制与规划实施发生脱节,各类绿地数量严重不足,大大滞后于城市化建设发展的要求及市民游憩出行和生态环境防护的要求。居住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公共绿地比例失调,在老的建成区,绿地更少。因此必须尽快编制、调整城市园林绿化规划,优化城市园林绿化布局。 1.2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问题 园林绿化管理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体制。由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体制不健全,职能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使得侵占城市园林绿地、随意伐木毁绿等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导致城市整体绿化环境遭到破坏。 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监督机制薄弱,很多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都未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没有把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的政绩考核中进行监督和考核,甚至未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议程之中,造成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后劲不足。 1.3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制问题 我国城市园林绿化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尤其是许多地方性的园林绿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技术规程度待健全。许多城市未能根据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城市绿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相应制定一些地方性配套的绿化法规,因而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根本无法依法进行行政管理,造成城市的绿化目标不明确,扩绿无计划,绿地不落实。尤其是城市绿化设计质量低下,施工混乱,引起行业间不正当竞争,形成恶性循环。 1.4城市园林绿化意识问题 城市在规划建设中,绿地预留面积比例不足,大面积、大手笔、高质量、高标准的绿化景观很少。城市园林绿化过分强调草坪,缺乏高大乔木。应提倡建造乔、灌相结合的复层群落。树种选择偏重花色树形,忽视其他抗空气污染的树种。城市广场地建造未从广场功能和市民要求出发,在破坏绿色上构建起来人造景观,过分重视城市绿化的景观效益,盲目追求覆盖率,忽视城市绿化的生态效益。 2存在问题的原因 2.1社会原因 近年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各地城市具备了一定的财、物力来进行美化建设,并且不同程度上急于展示自己的实力和形象,但是有限的实力和理论认识上的差距使各地城市难以深层次进行优化和改造,造成了城市建设以表面美化为主。 2.2体制原因 城市的管理者和决策者急于通过城市形象的改变来树立城市的新形象。在城市建设方面,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生态效益,难免耗资巨大目见效缓慢。于是城市建设决策者在短期内迅速改变城市面貌,在实力的目标驱使下,大量建造城市广场和景观大道,虽然美化了城市,但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资源的浪费。 2.3人为因素 城市的决策者和专业人员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往往没有深入了解西方现代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在实地考察中,看到的主要是各大城市的中心广场、大道、市政及公共建筑,如巴黎的景观大道,美国华盛顿中心纪念性绿带。对比国内城市的环境状况,这些公共设施带给参观者非常强烈地视觉冲击,而事实上,这些城市景观多数是多年以前规划设计思潮的产物。决策者和设计者忽视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重要意义和城市中自然绿地的美学价值,认为必须对城市绿地进行相应的“设计”,这也是审美观念的局限性。 日前,我国南方城市建设中,对于绿地系统的格局缺乏系统考虑,实际绿化过程中,“建筑优先,绿地填空”的现象非常严重,大量绿地用作填补建筑间不适合建筑用地的空隙,而对绿地系统本身的结构性和系统性缺乏考虑。在设计中,具有一定规模,能发挥生态作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疏导、净化空气的绿地斑块和廊道很少。同时,对于园林绿化格局地分析,主要用一些描述性的语言来说明城市的绿地分布。如常见的“楔形系统”、“绿环式系统”等,布局规划中缺少对城市园林绿化格局的定量分析和城市生态过程的实际考虑。 3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措施 3.1遵循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基本程序 在调查与预测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园林绿化指标,初步设 · 522 · 2012年第6期(总第123期)江西建材园林工程

最新-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精品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关键字】草地旅游;草地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摘要】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 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 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 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 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世纪年代发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个经度°—°,从南到北跨个纬度°—°;东西长约,南北宽约,总面积约亿,约占国土面积的。 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个大类,个亚类、多个草地型。 我国有牧草类型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 截至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处,面积达万表。 表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年底)×编号×保护区名称×级别×面积×行政区域×批建时间×主管部门××河北红松洼自然保护区×国家级××围场县××环保××河北滦河源草地自然保护区×省级××丰宁县××环保××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国家级××锡林浩特市××环保××内蒙古白二爷沙坝自然保护区×县级××和林格尔县××环保××内蒙古蔡木山自然

城市绿化现状与分析

第三章城市绿化现状与分析 第一节城市绿地建设现状 一、园林管理机构建设现状 (一)机构、职能配置及人员编制 (二)设备情况 二、城市绿地建设现状 至2016年4月,昆明市昙华片区建成区面积达7.6km2,常住人口为7.6万人。 根据实地调查与记录分析,建成区内共有各类绿地208.77hm2。公园绿地共23.76hm2;生产绿地共0hm2,占建成区面积的0%;防护绿地共28.19hm2;附属绿地共102.56hm2;绿地率22.72%,绿化覆盖率27.40%。绿地率、绿化覆盖率没有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一)公园绿地 目前昙华片区建成区共有公园13个,包含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旁绿地,共有公园绿地面积23.76hm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3.13m2/人,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为55.26%,没有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表3-1 现状公园绿地统计表 注:根据《国家园林城市遥感调查与测试要求》公园绿地率达65%以下的公园,统计公园绿地面积时,按实际绿地面积计。 (二)生产绿地 规划区共有生产绿地0hm2;占建成区面积0%。 (三)防护绿地 建成区内现状防护绿地共计28.19hm2。主要包括二环东路防护绿地、虹桥路防护绿地、东三环防护绿地。 表3-2 现状防护绿地统计表 (四)附属绿地 建成区共有各类附属绿地102.56hm2。其中单位附属绿地30.53hm2,

居住区附属绿地57.73hm2,道路附属绿地14.3hm2。 (五)其他绿地 昙华片区共有其他绿地36.03hm2,主要包括肖家山深林公园等。 表3-3 现状指标表 第三节现状绿地分析与建议 一、现状绿地实地调查分析 公园绿地和其他绿地的面积由大块的昙华寺以及森林公园组成,多数的绿地景观为附属绿地以及防护绿地类型,居住区附属绿地覆盖率较高,道路附属绿地覆盖率高,但部分片区遭踩踏严重,景观效果差。在靠近二环东路的道路附属绿地,绿化密度过低,且灌木已经枯死,并没有达到良好的绿化作用。靠近肖家山附近的荒地绿化景观,没有利用好土地资源,没有做好相应的绿地系统规划,在长地埂村内部绿化率几乎为零,生态环境极差,省一监家属区作为老小区绿化率低,管理不到位,景观效果差。 在西南林业大学周边没有生产绿地和公园绿地,多数的绿地景观为附属绿地,居住区附属绿地覆盖率非常高,道路附属绿地覆盖率较高,但部分片区土地仍然荒漠,景观效果差。尤其以锦大车市北部,大面积的土地没有种植任何植物与树木。并且西南林业大学东南部为挖掘机厂,也表现出大面积植物缺乏的现象,但在西南林业大学和此厂的交界处校内种植了一排高大绿色乔木,以防止风沙天对校内环境的影响。 二、现状绿地问题与建议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路边树木管理较差,部分地方种植较为稀疏且杂乱,有枯树,杂草等存在,2.小区外的防护带较窄,没有起到很好的隔离效果,树种选择也比较单一,道路绿地严重不足,没有达到规定的绿地率,绿化景观单一,以单一的树池式绿化为主,绿化树种较少,难以形成丰富的道路绿化景观,缺少乔、灌、草的合理搭配,难以形成群落结构3.部分树种选用不合理,道路反复重建,树木重栽现象严重。新建道路树木年龄较小,难以形成绿树成荫的景观效果。部分道路由于没有选用合理的乔木作为行道树,树木长势效果欠佳,遮阴效果效果相对较差,难以发挥好的生态作用 4.部分小区绿化设计存在盲目性,缺乏地方特色,树木生长不良,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差。5.人均面积低,小区内内居住人口较多,但绿地面积较少,草坪面积多,造成居住区的绿化树种缺乏,结构简单,景观单调,病虫害多,群落稳定性差,养护管理不到位。6.绿化分配不均匀,部分地区种植大面积绿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指在充分认识城市自然条件、地貌特征、自然植被及地方性园林植物特点等的基础上,根据国家统一的规定和城市自身的情况确定的标准,将各级各类绿地按合理的规模、位置及空间结构形式进行布置,形成完整的体系,以促进城市健康持续的发展。但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绿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同时也暴露出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及时的进行反思并找出相关的对策。 (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和生活的需求从基本的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渐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人们不单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中的园林绿地问题比较突出,于是出现了建筑、城市规模很大,但是园林远远不能满足的现象。这种现象实际上也是重实体建筑轻开敞空间的表现。在社区、区域的中观层次和建筑的微观层次,实践中同样需要园林建设的相关理论作为依据。如果建筑决定一切或者建筑优先,环境只是配角和填空,缺乏环境上的充分考虑,结果是建成的环境并不为广大居民所接受。这就要求我们需要人性化的设计。人性化设计是改造世界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是发展的更高阶段。人性化设计是以人为轴心,注意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动态设计哲学。在以人为中心的问题上,人性化的考虑也是有层次的,以人为中心不是片面的考虑个体的人,而是综合的考虑群体的人,社会的人,考虑群体的局部和社会的整体相结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和谐统一。因此,人性化设计应该是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把握设计方向、以综合协调景观设计所涉及的深层次问题,应该注意整体性、实用性、艺术性、趣味性的结合。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up200733095025

目次 1总则 2术语 3道路绿化规划 4道路绿带设计 5交通岛、广场和停车场绿地设计6道路绿化与有关设施 附录A本规范用词说明 附加说明

1总则 1.0.1为发挥道路绿化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丰富城市景观中的作用,避免绿化影响交通安全,保证绿化植物的生存环境,使道路绿化规划设计规范化,提高道路绿化规划设计水平,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城市的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广场和社会停车场的绿地规划与设计。 1.0.3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道路绿化应以乔木为主,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不得裸露土壤; 2道路绿化应符合行车视线和行车净空要求; 3绿化树木与市政公用设施的相互位置应统筹安排,并应保证树木有需要的立地条件与生长空间; 4植物种植应适地适树,并符合植物间伴生的生态习性;不适宜绿化的土质,应改善土壤进行绿化; 5修建道路时,宜保留有价值的原有树木,对古树名木应予以保护; 6道路绿地应根据需要配备灌溉设施;道路绿地的坡向、坡度应符合排水要求并与城市排水系统结合,防止绿地内积水和水土流失; 7道路绿化应远近期结合。 1.0.4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除应执行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道路绿地 道路及广场用地范围内的可进行绿化的用地。道路绿地分为道路绿带、交通岛绿地、广场绿地和停车场绿地。 2.0.2道路绿带 道路红线范围内的带状绿地。道路绿带分为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和路侧绿带。 2.0.3分车绿带 车行道之间可以绿化的分隔带,其位于上下行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中间分车绿带;位于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之间或同方向机动车道之间的为两侧分车绿带。 2.0.4行道树绿带 布设在人行道与车行道之间,以种植行道树为主的绿带。 2.0.5路侧绿带 在道路侧方,布设在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带。 2.0.6交通岛绿地 可绿化的交通岛用地。交通岛绿地分为中心岛绿地、导向岛绿地和立体交叉绿岛。 2.0.7中心岛绿地 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中心岛用地。 2.0.8导向岛绿地 位于交叉路口上可绿化的导向岛用地。 2.0.9立体交叉绿岛 互通式立体交叉干道与匝道围合的绿化用地。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doc12(1)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 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近年来我国科学工作者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长远规划的原则之一就是重点加强草原、海洋、地质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建设。规划到2010年草原和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面积达1600万hm2,2050年达2000万hm2。这些自然保护区,为开展草地旅游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国美丽辽阔、丰富多彩的草原,虽然古人描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情景已有所改变,草没那么高了,但“粉白湖上云,黛青天际峰”的迷人景色,古今仍然一样,正是草原的旷远、壮丽的风光,自古以来吸引着观光旅游的人们。近年来,我国的草原旅游业发展较快,不仅有大量的国内游客,还有很多国际友人。目前,已形成规模的草地旅游区有北京的康西草原、河北坝上闪电河上游及附近的多个旅游点、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的希拉穆仁、灰腾梁等及甘肃祁连山、新疆天山和青海的部分旅游点等。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与方法发展历程? [ 来源 ] 《蓝天园林》第1期总第40期 [ 作者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李景奇胡云 摘要:在国内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的基础上,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发展历程、存在的问题以及近年来涌现的绿地系统规划新思想进行了归纳总结。同时就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了基于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新思想,这对中国城市环境与区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的最后对未来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思想;理论与方法;历程 Abstract:In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cities green system plan research foundation, to the cit ygreen system plan concept, the development co urse, theexistence question as well as the recent years emerged green the systemto plan the new thought to carry on the induction summar y.Meanwhile proposed on our countrycity green sys tem plan based on thelandscape ecology security patternnew thought, this is safe and the sus

tainabledevelopment to the China urban environm entand the region ecology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 The article finally hasmade theforecastto the future city green system plan d evelopmenttendency. Key words:Urban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Urban green space;Thought of planning;Theoryand metho d;Course 20世纪是地球环境急剧恶化的世纪,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在经受绿色空间不断消失的危害。而人类要设法走出目前所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就必须重建地球上已经被破坏的生态基础,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建设自然,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共生关系。其中,有着“城市绿肺”美称的城市绿地便担当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绿地系统的合理规划,可以达到改善城市环境的目的。因此,在城市建设和改造过程中,如何对绿地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绿地系统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人们生活与环境的和谐,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1 概念解析 1.1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现状调查报告

城市绿地现状调查报告 前言: 重庆文理学院星湖校校背靠重庆市永川区境内,地处东经105°38"—106°05",北纬28.56---29.34。位于黄瓜山(海拔约540m)东侧,面临卫星胡,处在离永川区中心15km的卫星胡度假区内。整个校园坐落于三山相应的峡谷和湖滨地带,现有用地54.29平方米,海拔304m—403m。该调查场地是校区内安全管理处及学生宿舍前小游园,是休闲娱乐的好场所。绿地现状调查报告,分小组测量结果显示如下: (一)自然条件 1.从气候要素分析,重庆属于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热冬暖,湿润多阴,气温高,雨季长,霜雪少,阴天多,湿度大。春夏之交总是晚上下雨。夏季炎热多伏旱,最高温度达40,一般在35左右,下雨也会比较闷,温度基本保持不变,所以夏季应注意灌溉,冬季温暖,,全年云雾多,日照少,秋季阴雨绵绵。该调查区域气候变化多样,在四面围合的中心,风劲较强,形成独特的小气候环境。 2.地形地貌方面,此基地地形为梯田式,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较为平整的地块,主要表现为园路和草坪,第二部分为排水渠,主要表现为高起的小桥,第三部分是草坪绿化带,主要表现为桥左右地坪较缓的绿化带。 3.土壤是山地黄壤,由于平时对土壤的养护管理不够,加之土壤相对比较贫瘠,植物在相对较差的环境中,加之人为的践踏破坏,生

长状况不是很好。 4.面积大约平方米,适合小游园的规范面积,能基本满足人们的需求。 5.从使用性质来看,它减缓气候压力,丰富环境,为同学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基地建设规划的利与弊,及建议 1.优势 该调查区域位于校园内一块比较大的绿地,利于植物造景和多种景观的形成。游园中1.5m的小路布置在起伏的绿篱中,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和趣味性。适合人们休闲娱乐。 2.劣势 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周围有化粪池,影响人们的游园心情; 植物杂乱,没有形成较好的景观效果;有裸露的井盖及管理设施,影响景观环境;植被后期为辅较差,草坪质量较差,没有形成较好的植被景观;功能分区不够合理,公共设施较少且规划较为随意,不利于人们的正常休息。 3.建议 第一,加强对裸露井盖等的遮掩。第二,移植多种类的高大乔木,加强植物景观的层次性,通过数量的增加形成相对较封闭的环境,增加游园的神秘感和趣味性。整合一些植物的组织形式,加大组织的利用率。第三,宜修建一些小凉亭,适量增加休闲座椅和强身设施。第四,于加强对植物的后期维护,根据地形地貌及气候,选择适宜的植

城市绿地规划设计

城市绿地规划的原则 (1)城市绿地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各项用地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我国现有的耕地不多,城市用地紧张,因此在城市各项用地的布局方面,一方面要合理选择绿化用地,使园林绿地更好的发挥改善气候、净化空气、战备抗灾、美化生活环境等作用;另一方面,要注意少占良田,在满足植物生长条件的基础上,尽量利用荒地、山岗、低洼地和不宜建筑的破碎地形等布置绿化。 (2)城市绿地规划必须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地区性强,各城市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同时,城市的现状条件、绿化基础、性质特点、规模范围也各不相同,即使在同一城市中,各区的条件也不同。所以,各类绿地的选择、布置方式、面积大小、定额指标的高低,要从实际的需要和可能出发,编制规划,切忌生搬硬套,单纯追求某一种形式、某些指标,致使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有的城市从外地引进了大量不适合当地自然条件的树种,因生长不良,纷纷淘汰,只能重新培育乡土树种,致使城市面貌长期不能得到改善。对于名胜古迹多、自然山水条件好的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就会大些;北方城市风沙大,就必须设立防护带;夏季气候炎热的城市,就要考虑通风降温作风的林带;而老城市、建筑密集,空地少,市内绿地面积不足,绿化条件差,需要充分利用建筑区的边角地、道路两旁的空地,设置街头小游园、绿带、绿岛等,使其星罗棋布的分散在旧市区,既创造了居民日常游息的场地,也美化了旧城面貌,天津是这方面成功范例。 (3)城市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的要求。我国多数城市的市级公园绿地,除物大和大城市外,一般都只有两个左右,当然很难做到均匀分布,但区级公署及居住区游园,就要满足均匀分布的要求。同时,原则上还应根据各区的人口密度来配置相应数量的公共绿地。但往往人口密度大,建筑密集的地区,可供绿化的用地少,在规划中就需要逐步多开辟公共绿地,国外也注意在市中心人口密集地段尽量开辟绿地,如美国纽约市中心绿地为3m2/人,为解决城市绿地均衡分布的问题,可遵循“四结合”原则:点(公园、游园)、线(街道绿化、游息林荫带、滨水林带)、面(分布广大的小块绿地)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构成有机整体。 (4)城市绿地规划既要有远景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安排,做到远近结合。规划中要充分研究城市远期发展的规模,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要求,制定出远景的发展目标。同时还要照顾到有近及远的过渡措施。例如,对于建筑密集、环境较差、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应相应结合旧城改造留出适当的绿化保留用地,到时机成熟,即可迁出居民,拆迁建筑,开辟为公共绿地。在远期规划为公园的地段内,近期可作为苗圊,起到控制用地的作用。如哈

我国草地资源概况

我国草地资源概况 哈尔滨牧业更新日期:2008.1.22 (一)草地面积与分布 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首次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有天然草地面积33099.55万公顷(为可利用草地面积,下同)小于澳大利亚(澳大利亚为43713.6万公顷),比美国大(美国为24146.7万公顷),为世界第二草地大国。 天然草地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从行政省区来看,西藏自治区草地面积最大,全区有7084.68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1.40%;依次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以上四省区草地面积之和占全国草地面积的64.65%。草地面积达1000万公顷以上的省区还有四川省、甘肃省、云南省;其他各省区草地面积均在1000万公顷以下;又以海南、江苏、北京、天津、上海五省(市)草地面积较小,均在100万公顷以下,各行政省区草地面积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草地面积分省统计”。 我国人工草地不多,据1997年统计,全国累计种草保留面积1547.49万公顷,这其中包括人工种草、改良天然草地、飞机补播牧草三项。如果将后两项看作半人工草地,即我国人工和半人工草地面积之和也仅占全国天然草地面积的4.68%。我国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虽不多,但全国各省区都有,以内蒙古自治区最大,有443.34万公顷,达到100万公顷以上的依次有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详见表1)。各地人工种植和飞播的主要牧草有苜蓿、沙打旺、老芒麦、披碱草、草木樨、羊草、黑麦草、象草、鸡脚草、聚合草、无芒雀麦、苇状羊茅、白三叶、红三叶,以及小灌木柠条、木地肤、沙拐枣等。在粮草轮作中种植的饲草饲料作物有玉米、高梁、燕麦、大麦、蚕豆及饲用甜菜和南瓜等。由于人工草地的牧草品质较好,产草量比天然草地可提高3~5倍或更高,因而在保障家畜饲草供给和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天然草地类型组成 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海拨高差悬殊、气候千差万别,形成了多种的草地类型,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调查将全国天然草地划分为18个草地类,824个草地型,各类草地面积统计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各类天然草地面积统计”。 在组成全国各类草地中,高寒草甸类草地面积最大,全国有5883.42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7.77%。这类草地集中分布在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及外缘区域。依次是温性草原类草地、高寒草原类草地、温性荒漠类草地。三类草地各自占全国草地面积10%左右,以上四类草地面积之和可占到全国草地面积的一半,且主要分布在我国北方和西部。下列5类草地面积较小,分别是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荒漠类、暖性草丛类、干热稀树灌草丛类和沼泽类草地,它们各自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均不超过2%。其余各类草地面积占全国草地面积在2~7%之间,居于中等。 (三)天然草地资源等级评价 1、草地资源等级评价标准 草地资源是既反映草地质量又有数量概念的草地。以草地型为评价基本单元,对草地资源进行等级确定和统计,予以评价。 依据草地上各种牧草的饲用价值(适口性、营养性、可利用性)分别归入优类、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doc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布局 一、基本概念 1、城市绿地 城市是人类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市民生活的环境载体。绿地一词的定义和范围,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解释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称为开敞空间。城市中的绿地对于城市的形态、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它是城市的有几座城部分。 我国现行标准城市绿地是: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内覆有人工(或自然)植被的用地,指以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的城市用地。它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2、绿地系统的定义及特征 所谓绿地系统,是由一定质和量的各类绿地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绿色有机整体。 城市绿地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整体性特征城市绿地系统中,不同的绿地类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绿地类型的有机结合使得整个绿地系统发挥更多的综合功效。 (2)层次性特征现代城市绿地系统都具有一定完的内部也随着时间、季节的更替转换,发生着变化,导致整个城市绿地系统整的层次结构体系,按照规模及精细程度可以从大到小分为宏观层次、中观层次和微观层次。 (3)互动性特征包括绿地系统各层次、要素内部的互动和绿地系统与城市其他系统间的互动。 (4)时间性特征绿地系统是一种有生命的系统。根据植物生长和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植物景观会随时间、季节、年龄逐渐产生周期性的变化,绿地系统的时间性演变特征。 (5)开放性特征城市绿地是城市环境中唯一有生命的面向每一个居民的市政基础服务设施,是向公众开放的开敞空间。 二、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提供生态产品城市绿地系统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城市重要的 生态产品生产者。 (1)城市绿地中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降低环境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城市低空范围内调节和改善城区的碳氧平衡,缓解和消除局部缺氧,以改善局部地区的空气 质量。 (2)长沙市绿地具有提供清洁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 (3)城市绿地具有明显改善城市小气候,提高生活环境质量的作用。 (4)城市绿地可以结合观赏种植一些有经济价值的植物,既可以售出又可以丰富人们生活。 2、保护生物多样性城市中不同群落类型配植的绿地可以为不同的野生动物提供相应的 生活空间,另外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对于保护和维持生物多样性具有决定性作用。3、防灾减灾合理布置尘世绿地可以增强城市防灾减灾的能力,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 衡。 (1)植物群落通过降低风速二起到减尘作用,并可有效地减少地面尘土进入空气。(2)植物可以降低沙尘暴对城市的影响。

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建议

城市道路绿化现状分析及建议 1、绪论 绿色是21世纪城市的生命和文明的标志。城市道路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着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道路服务水平也不断提高。城市道路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以线的形式分布于城市,联系着城市中分散的“点”和“面”的园林绿地,以此组成完整的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城市行道树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骨干树种,在创造优美城市环境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滕州市城市园林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道路绿化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市的道路绿化还有许多方面需要完善,特别是行道树的品种的选择及种植养护水平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为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进一步提升杭州的城市绿化水平,通过对我市行道树种植现状的分析,提出进一步丰富城市行道树树种的对策和建议,以便为我市的道路绿化、绿地建设和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2、我市城区道路行道树现状分析 我市自70年代开始种植行道树。主要分布在新兴路、府前路、荆河路,善国路、龙山路等,品种有法桐(悬铃木)、

垂柳、国槐等品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新修城市道路的不断增加,行道树的品种不断增多,主要有栾树、白蜡、银杏、青桐、广玉兰、大叶女贞等,但由于立地条件差,地下管线多以及其它原因造成广玉兰、大叶女贞等常青树种生长缓慢,长势很弱、遮荫效果差而得不到广泛推广。而法桐(悬铃木)适应性强、生长快、无病虫害、遮荫效果好,使我市荆河路、龙山路、府前路、新兴中路形成了以悬铃木为主的行道树格局,受到了市民的广泛认可。 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速度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城市道路建设不仅出现了量的增加,也出现了质的飞越。先后新建和拓宽了龙泉路、北环路、西环路、北辛路、打通了塔寺北路、新兴北路等。随着城区道路建设大刀阔斧地改造,道路绿化也不断呈现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行道树树种逐渐多样化、色彩化,广玉兰、大叶女贞等常青树种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3、目前行道树应用存在的问题 我们调查了我市城区种植行道树的主要主、次干道14条,共种植行道树9个树种。树种主要为法桐(悬铃木)、银杏、国槐、广玉兰、大叶女贞、垂柳、栾树、青桐、白蜡等。按行道树的树种、生长现状、景观效果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我市的行道树应用还存在有如下问题: 3.1 树种相对比较单一、开发利用工作薄弱

道路绿化设计规范大全

道路绿化设计规范大全! 一、道路绿地率指标 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二、道路绿带设计 1.分车带绿地设计 ●分车带绿地包括行道树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中央分车绿带、路侧分车绿带 ●分车带宽度为方便用4·5—6·0m,最小的也有1·2—1·5m,这种最小的宽度只能满足分隔交通的要求。 ●分车绿带宽度小于1·5m的,应以种植灌木为主,并应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 2.行道树绿带 ●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应小于1·5m。 ●行道树绿带种植应以行道树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绿带。

●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冠幅为准。最小种植株距为4m,行道树 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0·75m。 ●种植行道树其苗木的胸径,快长树不得小于125px,慢长树不宜小于200px。 ●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行道树绿带应采用通透式配置。在此三角区内不能有建筑物、广告牌以及树木等遮挡司机视线的地面物。在视距三角形内布置时,要使其高度不得超过0·65—0·70m,宜选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 3.两侧分车绿带 ●两侧分车绿带宽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应以种植乔木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其两侧乔木树冠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 4.中央分车绿带 ●中央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高度0·6m 至1·5m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 倍。 5.路侧绿带 ●路侧绿带应根据相邻用地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设计,并应保持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景观效果。 ●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时,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绿地。开放式绿地中,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小于该段绿带总面积的70%。路侧绿带与毗邻的其他绿地一起为街旁游园时,其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规定。 ●濒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路侧绿地,应结合水面与岸线地形设计成滨水绿带。滨水绿带的绿化应在道路和水面之间留出透景线。 ●道路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缘植物。

【旅游行业】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旅游行业】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 发保护

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 我国拥有丰富的草地旅游资源,但开发利用十分匮乏。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对于保护草地资源环境、缩小东西部差距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草地旅游开发的特点出发,研究开发的原则和保护的对策,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对草地资源的认识及其价值评价集中在草地可通过第一、第二性生产为人们提供所需的有形产品的能力上。随着社会生活向高层次发展和草地学研究的深入,草地资源的内涵开始扩大到草地景观及其周围的环境、气候、民情等综合方面,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草地旅游指在草原地区以草原风光、气候和少数民族的民俗、民情为旅游目标,以具民族特色的歌舞、体育、餐饮、观赏、避暑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以及为这些旅游服务的经营活动。草地旅游既是发挥草地景观资源美学价值从而产生经济效益的一项开发性活动,也是多途径、多方式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新兴草原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较快.

一、我国草地旅游资源概况 我国草原从东到西跨49个经度(78°—127°E),从南到北跨36个纬度(29°—65°N);东西长约4000km,南北宽约2500km,总面积约4亿hm2,约占国土面积的41.7%。我国草原的类型之多居世界第一位,共有18个大类,37个亚类、1000多个草地型。我国有牧草类型5000多种,草原上还生活着许多珍稀野生动物,草原上还能生产许多珍贵的中草药。截至2000年底,我国已划定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15处,面积达196.7万hm2(表1)。 表1 我国草原生态类型自然保护区(2000年底)

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分析 摘要: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 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对城市绿地是否形成稳固的体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其合理 与否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大连 市城市绿地系统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大连市城市绿地系统改善 建议。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现状;科学布局 随着城市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形象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 有效载体。城市生态绿地建设是城市形象建设的自然物质基础,也是城市规划中 的重要部分。我国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如何规划 城市绿地系统,提高城市绿地总面积的占地比重,提高人均绿地占有面积,提高 城市绿地的质量,并因地而异的创建具有本地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本文结合大 连市城市绿地系统的特征分析,主要从生态城市的内涵着手,论述城市绿地系统 在生态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讨论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理论基础及合理布局,为大连市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提出对策及建议。 1 大连绿地系统现状 1.1 大连市绿地概述 由于大连市建成区的地理环境复杂,受气候、水资源、土壤、街道狭窄曲折,建筑密度大等原因影响,造成城市的绿地面积少,而且分布不均。虽然经过近几 年来的大规模绿化建设,绿地面积有所增加,但与国际性城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大连市总面积12574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415平方公里,人均公共绿地面 积为10平方米。大连市绿地系统是由公共绿地(包括公园绿地和广场游园绿地)、道路绿地、居住区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风景林和海滨风景区八大 系列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园林绿地体系(如图)。目前大连市建成区规划总用 地11538公顷,其中绿地率42%;公园46处,包括居住区级公园、游园、街头 绿地205处;行道树3.75万株,覆盖面积为63.66公顷;居住区绿地包括居住小 区及小区以下的绿地,风景林绿地不包括风景区内风景林,风景区绿地不包括公园、附属绿地、居住区绿地。 大连市中心绿地现状图 1.2大连市城市绿地指标分析 我国城市人均绿地逐年改善,并向着高标准的绿化、美化方向发展。大连的 园林绿地规划实施的较好,绿地覆盖面积、公共绿地面积、公园个数、人均公共 绿地等指标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从06年到15年,逐年增加。06年公共绿地面积为2369.0公顷,16年达336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06年为9.2平方米,15年达11.18平方米。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05年以来大连市园林绿地指标与上个十年相比增长较慢,这几年大连市绿化建设进入了平台期,由于房地产的大规模建设,导致城区几乎 没有足够的绿地空间可供开发。但情况较好的是,建成的公园数量增长飞快,到16年公园数量达到90个,是05年的二倍,同时环境改造工作全面实施,拆除了公园、游园等公共绿地内与园林无关的各类建筑,重新建设了一些绿地,如劳动 公园拆除了学校、商场、办公楼等各类建筑共5公顷,新改建绿地26公顷。 从上述中也可看出,大连的绿地覆盖率基本呈平稳上升趋势,一直处于40%

江苏省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导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通则 第三章公园绿地第四章附属绿地第五章生产绿地第六章防护绿地第七章其它绿地附录术语

第一章总则 1.1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园林绿化发展,加强对我省城市各类绿地规划建设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特制定《江苏省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我省城市各类绿地的规划建设管理。 1.3本《导则》依据国家有关标准和技术规定制定。 第二章通则 2.1 城市绿化的规划建设应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统筹兼顾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针对我国人多地少,特别是我省城市人口众多、建筑密集,环境污染,绿地紧缺的特点,城市绿化着重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为绿化建设的前提,使每一块有限的绿地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 2.2 城市绿化建设必须以植物造景为基本原则;针对实际、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并做适当调整和处理,创造多种植物生存空间,营造出物种丰富、配置合理、群落稳定、景观优美的植物景观。 2.3 城市绿化规划建设贯彻为人民服务思想,从人的利益和需求出发,坚持经济、适用、实惠、美观、自然的原则。因循区域自然环境和物候特征,利用丰富的本土植物和自然景物,并将传统文化历史与时代精神风貌相互交融,凸现我省的绿化特色。 2.4 城市绿化是人工再创造的“第二自然”,应克服铺张浪费、苛求

形式、贪大求洋,或硬造人工景观等不实惠的做法;确保以自然生态景观为主,绿化种植面积比例不低于70%。 根据我省所处的植被群落区系,城市绿化应选择适当的落叶乔木为基调,乔灌木种植面积比例一般应不低于绿地面积的70%,其余为非树冠下草坪和其它地被植物。 2.5 城市绿地植物配置设计和种植应坚持以下原则:掌握植物生态适应性;使阴、阳、干、湿、冷、暖各得其所;利用物种多样性,合理组合配置,坚持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多层结构,考虑常绿与落叶,速生与慢生相结合,考虑季相变化,突出景观特色,充分利用平面和空间,提高单位绿地的叶面积指数。 2.6 各类型绿地的地形改造原则是:充分利用原有地形,保护湿地和天然水系,减少填挖工程、土方就地平衡、处理好地表排水,有利于植物生长,降低建设投资和养护管理的费用。 2.7 城市绿化的用苗规格应适当,速生乔木宜用胸径6-10厘米,慢长乔木宜用8-12厘米;常绿乔木高度不低于2.5米。苗木要求带冠,冠形匀称,做到近期效果与远期效果相结合。城市绿化不宜大量移栽胸径20厘米以上苗木。 严禁移栽古树名木,特殊原因需要迁移的,按有关规定报批,城市绿化植物材料必须由生产基地培育,反对直接从野外挖掘取运。 2.8 积极做好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工作,要加强乡土树种的保护,开展乡土植物的开发利用,引进培育适宜树种,丰富绿地植物物种多样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