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_当代中国宗教_信仰的基本变迁_李向平

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_当代中国宗教_信仰的基本变迁_李向平

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_当代中国宗教_信仰的基本变迁_李向平
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_当代中国宗教_信仰的基本变迁_李向平

[收稿日期]2012-02-12

[作者简介]李向平,华东师范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宗教学会副会长(上海,200241)。

本文基于宗教社会学的理论视野,拟集中概述当代中国宗教信仰1980年代以来所呈现的发展特征及其可能的变迁趋势。

就此而言,中国宗教与信仰的30年变迁,始终围绕着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信仰自由与宗教自由、“宗教危机”的社会意义、

私人信仰与中国法制建设、宗教消费方式对中国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民族主义”的抬头,“执政党信仰”的建构与认同等等。由此似可推论,中国宗教及其信仰的变迁路径,一旦真正进入社会化的路径,中国宗教就很有可能复归社会,最终解决上述各类问题,进而在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公民社会与公民信仰之间,呈现一种良性互动的景象,使“宗教危机”成为“宗教转机”。

本文认为,当代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宗教、

信仰的基本变化,反映了今后中国社会、中国政教关系的主要走向。至于这一趋势的构建与成型,无疑是以中国公民社会培育、中国政治的民主化、

中国文化的多元化等过程为基础。一、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

在当代中国的宗教管理层面,宗教社会化问题,就是如何把宗教工作视为社会工作。“宗教工作”,乃中国政府管理宗教的一个基本术语。一般而

言,宗教工作与宗教事务紧密关联。基于《宗教事务条例》,宗教事务就是宗教与社会其他部门之间的公共事务。因此,宗教工作的基本定义,就是对宗教与社会其他部门间公共事务的管理。

目前中国宗教管理的行政化特征,随着社会变迁的进行,已具有逐步转向社会工作形式的管理方式,最后可能使宗教管理渐变成为社会公共管理的一部分。关于此问题的讨论和处理,

可使宗教工作从比较简单的宗教行政管理模式之中解脱出来,使宗教工作变为社会工作,使宗教工作去行政化而得以社会化。

宗教工作社会化的最大结果之一,就是可能使宗教问题逐步“脱敏”,成为社会问题的一种,使中国政府的宗教管理工作依据固有的法律架构,把宗教问题与其他问题,如政治、民族、治安、安全等,在制度层面分离出来。

因此,宗教社会化的问题,可分两个层面来加以理解。一是在宗教社会化层面,主要是使宗教落地,从上层建筑落地民间社会,变迁为社会、公民的精神共享体系,发展或建构成为一个独立自在的社会子结构。

另外一个层面,则是中国人宗教信仰的社会化问题。中国宗教从传统到现代,大多具有扩散宗教

的基本特征,[1]

所以大多数中国人具有自己的宗教

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

———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基本变迁

李向平

[摘

要]中国宗教与信仰近30年的变迁,始终围绕着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信仰自由与宗

教自由、

“宗教危机”的社会意义、私人信仰与中国法制建设、宗教消费方式对中国宗教—信仰的影响、“宗教民族主义”的抬头、“执政党信仰”的建构与认同等。解决这些问题,对使“宗教危机”转为“宗教转机”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宗教;信仰;双重社会化[中图分类号]B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16(2012)03-0017-07

No.32012

(Vol.6,Cumulatively No.39)

2012年第3期

(第6卷总第39期

)创新INNOVATION

17··

信仰,却不一定要归属于某一个具体的宗教体制或宗教组织,他们宁愿以自己私好的方式来选择自己的信仰和信仰方式,从而使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实践方式私人化、神秘化、难以社会共享,最后出现了“信仰却不认同”的特征。[2]因此,中国宗教信仰的社会化要求,就是要使中国人的宗教信仰,能够建构为一种群体的、社会的、共享的价值体系。

总的说来,当代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在不同程度上使中国宗教从“精神鸦片”转变为“社会资本”,[3]这就为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变迁奠定了基础。

二、政教关系的社会认同

当代中国的政教关系往往体现为“统战模式”,即把各宗教领袖人物纳入统一战线的体制之中,安排他们在人民代表大会或政治协商会议组织中,担任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从而建构了一种政治主导型、“职责分离而功能整合”[4]的政教模式。

在教别关系层面,即不同宗教在政教关系层面的不同表现,则使一个抽象的政教关系概念,表达为不同宗教则不同政教关系的实践现象。相对而言,因为各个宗教的制度化程度不一样,所以,佛教道教民间宗教方面,政教关系之间的张力比较小;基督宗教层面的政教关系则张力比较大。体制宗教间,上层的政教关系制度化要求比较明显,而下层的政教关系则依据个人的身份、地位、权力场域来决定,甚至会呈现一种混合实践取向,其制度界限往往模糊不清。

实际上,政教关系也常常可以理解为政治与宗教、宗教与社会、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及其互动。英文“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ate and church”常常也被翻译为“政教关系”,但这一术语,强调的却是国家与教会的关系,即国家与宗教的关系,而非政治与宗教的关系。如此,所谓政教关系不仅是制度层面国家与制度宗教的关系,特别是在一个制度宗教并不能够完全囊括中国人宗教信仰特点的体制中,中国社会中的政治与宗教间的关系,往往要比制度层面的政教关系要复杂得多。

因此,在政治与宗教的关系结构中,绝非政治与宗教双方的简单关系,它已包括了政治与社会、宗教与政治、宗教与社会诸方关系的介入和渗透。如果此论可立,那么政教关系领域中某种社会关系的介入,就会使政教关系,呈现为一个新三角关系,持续稳定,不至于张力过大而导致破溃。于是,政治、宗教与社会之复杂关系,可以通过政教关系的社会实践来加以表达。尽管它们的关系交叉复杂、折叠往复,但中国社会政教关系间的社会化认同路径,也许能够建构一个适合于中国社会的中国化政教模式。

由此,政教关系中的处理方式之中,既包含有宗教认同方式,同时亦包含了与宗教认同紧密联系的政治认同方式。通过政教关系之中的认同模式及其认同单位的建构逻辑,能够进一步梳理国家与社会、社会与个人、政治与宗教、公共理性和私人信仰之间的结构性张力。

换言之,宗教认同及其与宗教认同紧密联系的政治认同,应当是政教关系处理方法的主要基础之一。因为,宗教存在模式所能够表达出来的对于国家政治的认同方式,将给予政教关系以特别重大的影响和制约,甚至于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宗教认同方式,就会有相应的信仰结构及其政治认同形式。正是在此既特殊却普遍的宗教、政治认同方式中,应提出一个将宗教认同、政治认同的资源社会化问题,以直接将宗教认同、政治认同资源予以制度化的边界划定,进而直接参与公民社会的构建与认同过程。

为此,政治认同与宗教认同间的关系社会化,实际上就是一个“宗教认同社会化”①或“政教关系双向认同的社会化”命题。它关注的是中国社会各宗教体系的社会化及其社会化路径,以国家与市场领域之外的公民身份,认同各自的宗教、信仰体系。

三、信仰自由与宗教自由

杨庆堃曾提出的“扩散宗教”现象,继续存在于当代中国宗教之中。这也与托马斯·鲁曼提出的“无形的宗教”十分类似。不过,鲁曼提出的“无形的宗教”,强调的是现代性语境之中制度宗教的变迁,导致宗教私人化取向的出现;而杨庆堃指出的,却是

①“宗教社会化”命题的最早提出,参见李向平《当代宗教的实证研究及其社会学研究趋向》,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中心主编《基督教文化学刊》,总第12期,2004年12月。

创新2012年第3期总第39期

18

··

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

—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基本变迁/李向平

中国人的信仰惯习,喜爱的是私人信仰方式,不愿意与人共享的信仰传统。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的信仰问题,是从一个高度整合的社会与个人崇拜中分离出来,但常用的一个词汇是“信仰危机”,即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此类问题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宪法规定的公民信仰自由,却使大多数的中国人在宗教信仰层面,获得了比较普遍的认信自由。

实际上,这就是私人信仰的自由,即那种不完全具备组织归属、认同一致的宗教—信仰现象,特别是那种活跃在体制宗教之外的信仰自由。民间信仰、神秘信仰、私人化的宗教信仰等信仰现象,均属此类。

它们的特点是:信仰停滞在宗教体制或体制宗教之外。宗教无法完全吸纳信仰,信仰不一定在宗教内获得满足。此类宗教场所和宗教组织之外的信仰方式,实际上是中国信仰的最普遍现象。信佛不进庙,信神不信教,均属此类信仰者。另外一种信仰现象,就是碍于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即使是选择了宗教信仰,却也无法表达、无法实践自己的信仰,只好呈现为一种精神走私现象。这种信仰,可谓自给自足式、自我满足式的信仰方式。

值得指出的是,信仰危机感的丧失,并不代表当代中国的信仰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只是说明它被暂时搁置了。1980年代以来有关信仰危机问题的解释与争论,主要依靠人文思想资源,而1990年代以后接纳、处理信仰问题的,则主要是源于中国社会所有制的多样化、中国人处理宗教问题的多元化,源于诸种社会科学的理性选择,依赖于人们对信仰的多元化选择。

因此,30年来的宗教复兴,并不完全说明信仰问题的最后解决,信仰自由也并不完全等同于宗教自由。其中的区别是,信仰是个人的关怀,而宗教却是一个信仰群体、信仰阶层的诉求。所以,不是没有信仰,而是“信仰”的表达与实践,这将会是日后中国人更加关注的社会问题。它会比单纯的“宗教”视角更深入贴切。所以,不能仅仅关注30年的宗教复兴,偏重于宗教信徒人数、宗教活动场所等外在表现,却忽略了对宗教信仰实践问题的关注。如何以信仰为纽带、实践自己的信仰,这不仅是宗教复兴的问题,而是信仰的社会建构问题。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人拥有私人信仰,并不见得就能实现信仰的社会共享、信仰的社会建构,并不见得就是宗教社会性的确认。恰好相反,它们反而会可能导致信仰的公共性、社会性的严重缺乏,最终构成宗教危机。

四、“宗教危机”的社会意义

卓新平先生曾指出,当代中国宗教具有“三大板块”。一是以“五大宗教”为主的核心板块;二是五大宗教之外的自发性异军板块;三是界限模糊的信仰板块。

在此三大板块之中,卓新平指出,宗教信仰人口在总人口比例以及信教群众内部社会结构的变化,是社会变迁和发展走向的晴雨表。在日趋民主、自由、平等的当代社会,政教关系已经多元嬗变、日益复杂,中国以“政”主“教”或靠“政”定“教”的局面正在接受挑战、经受考验。

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建构性”宗教正在发生变化。首先,延续50多年的“五大宗教”格局在当今宗教存在的实际情况中已被突破,“教内有派、教外有教”的态势正在萌发,“五大宗教”以外其他宗教的实际存在,已是不容置疑的现实。其次,在当代中国开发性社会中已有“境内”和“境外”不同背景的宗教建构之并存,它们相互影响,忽隐忽现,增加了对宗教现象进行认知、辨析的难度。第三,五大宗教形式上“集权”和建构上的“统一”,正在受到挑战,各种“分权”、“分化”的努力已经公开化,形成彼此之间的竞争、对峙和抗衡的关系。

另一方面,当代中国也出现了追求宗教“精神性”的发展,而超越其“建构性”宗教的发展。个人宗教追求、公民宗教意识,正在以多种形式来实现的它的表现,让人们越来越多的领略到“宗教建构”之外的“宗教灵性”、“精神信仰”的存在,形成对以往宗教认知的超越或补充。此外,全球化的普遍性和市场经济的流动性,使宗教的发展更加充满“动态”特性。[5]

正是这种宗教性的问题和表达,使中国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表达,更加显得扑朔迷离,呈现了宗教—信仰在体制内外的复杂变迁。笔者把它们称之为“宗教危机现象”。

按《宗教事务条例》的规定,正常的宗教活动必须在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才能得以进行,但在宗教活动场所有限,而人们的宗教性表达要求变得更加

19

··

丰富多样的时候,建制宗教与公民的宗教信仰之间的矛盾就会表现出来。

独立教会、“第三教会”、职场教会、企业办教会、公司建寺庙、民间有小庙等等宗教—信仰现象,实际上就已经出离了宗教活动场所和宗教组织的管理方式。这是中国当代宗教在“核心教会”(nucleus church)之外同时出现的宗教—信仰现象。特别是在一些民营企业之中,利用企业和公司的组织制度,进行一些信仰的实践和表达,甚至把企业和公司的某些制度视为信仰实践和信仰者团契的平台。它们类似于一种“延伸教会”(extending church),近似于一种“职场事奉”。同时也是“信仰”挑战“宗教”的一种社会形式,宗教难以吸纳信仰的一种中国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中国宗教的发展方式、传播方式已经出现了新的形式,宗教多元性或宗教多样性,已经对中国五大宗教模式构成了挑战。

与信仰危机现象不一样,宗教危机的主要内涵,是人们有了信仰,却不一定要寻求与信仰有关的精神归属;人们有了宗教信仰,也不一定就信仰宗教,特别是对宗教制度所整合的信仰方式,表示了自己的怀疑和出离。这也就是欧洲社会现代化过程中曾经有过的“信仰但不归属”(believing but not belonging)的宗教—社会问题。

五、私人信仰与中国法制建设

根据以上的论述,可以发现,信仰与法制的关系也应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命题。对于宗教信仰,中国人常以非常私人的方式来选择、解释和表达。常说中国人没有宗教,指的是信仰所具有的制度或组织形式,但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常不需要制度或组织的表达,特别喜好一种私人的、松散的、随意的信仰方式。

然而,信仰仅仅是私人之事,那么私人的信仰权利,就会缺乏应有的制度化要求。至于停留在宗教领域之外的信仰自由,总是要大打折扣的。

中国人缺乏的不是信仰,而是一种能够使信仰同享、共识的方式。中国人最缺乏的,是无数个体信仰者的共同体信仰、即“社会的信仰”。中国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在国家与市场之外的信仰共同体,既能服务社会、又能体现社会精神需求。因此,正因为社会因素和社会结构定位的缺乏,无法使无数私人的信仰方式直接进入法制,只能把信仰局限于私人的身份和利益了。就此而言,“没有法律的宗教将失去其社会性和历史性,变成为纯属于私人的神秘体验。[7]伯尔曼的这段话,至少包含有如下几层意思:其一,宗教必须与法律结盟,否则就无法具备社会性和历史性;其二,宗教一旦缺乏法制,就流失于私人的私事,变成为私人的信仰;其三,纯属私人神秘体验的“宗教”(即私人信仰),是没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

可以说,宗教与信仰的社会性、法律性、公共性,缺一不可。仅属于私人的信仰方式,尽管也出之于法律、政策的定义,它们亦难免存在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缺失,流失于私人的神秘体验,局限于私人利益、补偿性的精神关怀而已。因此,中国人之拥有私人信仰,并不见得就是宗教历史性以及宗教社会性的确认。恰好相反,它们反而可能会导致中国宗教之公共性和社会性的严重缺乏,反而无益于中国社会的法制建设。

在现代社会之中,私人的信仰自由是一件事情,而信仰的权利必须被制度保护起来是另一件事情。所谓“制度化的信仰权利”,可以说是信仰结社或宗教结社的自由。没有制度化的信仰权利及其表达和实践的社会场域,私人信仰的自由,往往就是一句空话。

为此,信仰自由即使是一种私人权利,它亦能够作为一种权利体系,不仅是指内心信仰的自由,它应当还包括进行外在的宗教活动的自由,礼拜、祷告、举行或者参加宗教仪式、传教、组织宗教社团等等,都是人们实践宗教的外在活动,是宗教信仰外化的具体表现形式。当内在的信仰通过外在的行为来表现时,就可能与他人的权利和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此时宗教信仰也就不再单纯是私人的私事了,也不再是一种绝对的自由了,而要受到权利与自由的客观界限的制约。[8]

特别是当代中国对社会的经纬方法,常不基于宗教之时,信仰就成为了一种社会经营的基本手段,使信仰关系与整个社会、国家、政治乃至企业、市场、民间社会的多方经营密不可分,使中国信仰的实践方式具有体制依赖和精神走私的双重矛盾,在不同时空之中呈现为不同的实践关系。依赖公共仪式的,大多就是国家认可的正当性信仰,而依赖民间、学界、教界的,大多就是补偿性信仰。在此分

创新2012年第3期总第39期20

··

别之中,尤其重要的、随之出现的就是与信仰紧密相关的、神圣资源的配置不合理,必然造成了信仰与宗教之间供需关系的错位,造成中国人特有的“信仰不公平”、信仰不可信任的特殊现象。这就是宗教—信仰间供需关系的重大错位,它们同时也成为了信仰与法制的严重脱节。因此,仅仅有了宗教,并不等于宗教信徒就能自由地实践自己的信仰了。

如果说,当代中国已经“成功地做到不用宗教而进行自我组织”[9]的话,那么,中国当代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就应当都有自己的组成法则及其界限,甚至会由此而定义了现代生活中“具有宗教信仰是人的权利,而这一权利,即成为精神的权利,也是人的所有其他权利的基础……而宗教信仰也成了争取政治自由的斗争的绝对的和神圣的基础”。[10]依此看来,宗教与法制的关系,不仅取决于政教关系及其变迁,同时还取决于政治与信仰的关系。当一个宪政能够为公民私人的信仰实践提供制度化的保护能力,同时也就使每一个公民的私人信仰拥有了制度化的权利表达机制时,信仰与法制才会发生真实的、具体的互动关系,最后使信仰成为立法的精神基点以及公民守法的精神底蕴,使信仰成为法律的精神依据。信仰支撑着法制,法制实现着信仰。

六、宗教消费方式对中国宗教—信仰的影响

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经济搭台,宗教唱戏。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宗教复兴发展的一个方便法门。这对中国人的信仰习惯来说,穷算命,富烧香,把宗教消费方式与今后中国宗教的发展趋向紧密联系起来了。

改革开放30多年,佛教、道教和民间宗教从中获益不少,甚至是与经济的发展同步发展。在现有的社会福利条件之下,宗教财产的明显增加无疑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关键是宗教财产的获得与使用,直接地影响到宗教本身的发展。

聚财容易,散财困难。对宗教而言,其道理也同样明显。最令人担心的问题是,如果宗教经济实力的片面增长,如果宗教财产的增长与社会财产混为一体,或者是直接与当代中国社会最为人诟病的权贵资本彼此整合的话,那么,宗教经济结构就有可能构成宗教利益集团,从中渗透了中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使宗教经济更加复杂。

地方政府、经济集团参与宗教发展、甚至是宗教经济的计划与建设过程,实际上就在宗教经济现象中建构了宗教红利的分享关系。虽然这些复杂的宗教经济关系,也使当代中国宗教获得了相当的复兴和发展,但它们也使当代中国宗教呈现了一种与政治、商业相互嵌入、彼此利用的关系。这不仅是宗教功利化、商业化的取向,而且涉及了宗教在当代中国社会如何定位、涉及到对当代中国政教关系的法理解释等重大问题。

经济资本的宗教化、宗教资本化,必将会影响到中国宗教在以后的发展趋势。此与上述宗教危机等现象紧密关联。尤其是在宗教法、宗教财团法人制度尚未建立的时期,这已直接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继续改革的内容之一。

与此宗教经济现象紧密联系的,则是宗教消费现象。它们均已作为一种宗教行动模式,影响甚至是建构了中国宗教的发展特征和主要倾向。

因为,在经济与消费之间,不仅是物的关系,而且也是与经济活动主体、经济消费主体与社会、世界以及其他社会群体的互动方式。宗教经济与宗教消费现象,也会以经济与消费的关系,影响中国宗教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左右宗教信仰与社会分层的关系,甚至会构成宗教层面的贫富分化现象,乃至不同宗教间的“信仰区隔”现象。

一般现象是,富人和比较贫穷的人会去选择佛教的信仰;而一般社会管理层面或中间阶层会去选择制度性比较强的基督教信仰。而基于族缘关系的和家庭关系的,则有伊斯兰教信仰与天主教的信仰。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现象之中,基督教与佛教、道教比较其他宗教来说,其影响要普遍一些。它们的经济和经济消费方式,以及宗教信徒的宗教消费方式,则会直接关系到他们的信仰选择。有什么宗教经济,就会有什么样的宗教消费;反过来,有什么样的宗教消费要求,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宗教经济。

信仰者需要烧头香,于是就有头香拍卖;信仰者需要各种开光活动,于是就有了不同传统的各种开光仪式。大年除夕,一家著名寺庙烧头香的门票高达了五千元。此后就有批评说,有钱人信佛菩萨,无钱人信基督教。

波德利亚在《消费社会》中指出:“正如中世纪

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

—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基本变迁/李向平

21

··

社会通过上帝与魔鬼来建立平衡一样,我们的社会是通过消费及对其揭示来建立平衡的”。[11]人类学家曾经研究北美印第安人的“夸福宴”,把它们视为印第安人的一种习俗,一种再分配的经济制度,认为这种“夸福宴”型的消费方式,在未开化社会的生活世界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实际上,这种“夸福宴”现象,并非未开化社会所独有,而是人类社会相通的、具有决定性的重要现象。

置之于当代中国宗教的经济与消费现象之中,也能看到其中包含了中国当代人的一种财富再分配关系,一种基于身份地位的交往方式,一种宗教信仰方式。其中包含了宗教经济现象,但又远远超越了宗教经济现象本身。从此宗教经济和宗教消费的现象中,应当能够找到分析当代中国社会的一个要点。其结果,经济发展等同于宗教发展,宗教认同变换为消费认同,宗教—信仰其何有焉?!

特别是在当代民间信仰中,其内涵有一种“灵力经济现象”,其实践逻辑叫做“心意兑换率”。它是汉人民间信仰中一个存在于信徒心中不必言明的微妙概念。它一方面反映了一种神圣的公平原则,使得民间信仰得以成为凝聚认同的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却也代表了一种世俗不平等关系,使民间信仰成为地方社会的一个权力场域。[12]因此,钱多的人就会拥有更高的心意兑换率,使之成为个人财力、身份、地位的象征展示,信仰方式变质为消费方式了。实际上,其中就包含了一种信仰不平等关系乃至宗教不平等的关系。

七、“宗教民族主义”的抬头

近十多年来,中国政府对炎黄圣祖、孔孟先贤的国祭、公祭,表现了30年来中国人在信仰建构上的重大倾向。传统中国的人文圣祖,如黄帝、炎帝、伏羲、夏禹等,先贤如孔子、孟子、诸葛亮等,在中国当代社会的变迁历程中,逐步展现了他们持久不衰的信仰魅力,不约而同地、先后进入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公祭领域。这就在无意间依赖着公共权力,打造了一个国家公祭的信仰实践模式。一方面,“北祭黄帝陵,南祭大禹陵”,已成为当代华夏后裔祭祀圣祖的公祭模式;另一方面,其以传统天-祖信仰的现代版本,呈现了一个中国信仰的现代性要求。它们构成了以传统的中国信仰认同为中心的现代性政治—文化方案。[13]

它说明,传统中国的民族意识,尤其是汉人的民族意识是在天下观念与天命信仰的基础之上,把“民族”或“民族主义”与“国家(nation)与族群(ethnic group),共同建构了一种异常强大深厚的意识形态信仰体系。它们内涵了一种政治期待,希望国家权力对传统宗教信仰的大力推动,甚至是把它们视为当代中国合法性的宗教信仰方式,以民族性来满足现代性;以中国传统或者本土佛道教、民间宗教,以抵消来自西方社会的基督宗教影响。其结果,就是以宗教民族主义来建构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结构。

这种现象,可以称之为宗教民粹主义或宗教民族主义的冒头,在很大层面上是一种彼此整合的权力—信仰现象,把民族认同、国家的认同变质为宗教信仰的认同。它们之间的合作,不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公共权力的合法性证明方法,同时亦直接关系到中国社会中政教问题的处理模式与现代国家形态的建构。

八、

“执政党信仰”的建构与认同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面临的重大历史课题。它已经深刻地影响了21世纪中国的现实与未来。虽然,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核心问题是制度化与民主化问题,但是信仰及其信仰形态的变迁,也许就是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演进为执政党的核心历程之一。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从“革命党信仰”向“执政党信仰”的转变。这不但意味着体制、机制上、活动方式上的创新,而且意味着在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思维模式等等方面,要有一系列根本性的创新与变革。

在“革命党信仰”和“执政党信仰”之间,它们貌似相同,实际上却有着重大的区别。一般而言,革命党有三个特点:第一,要有一个革命领袖;第二,要有一整套思想体系或者意识形态,它通常是革命领袖提出来的;第三,要有一个铁的纪律。在此革命中,革命的力量和革命的权力因为革命的胜利,理所当然地就转成了人们的内心精神和信仰内涵。

从中国革命的历史来看,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枪杆子里面也出信仰。革命党可能将所有思想、宗教和道德体系所共有的美德——

—慈悲、忠诚、普度众生以及社会资源的共享,具体地表现在一个整体的革命运动之中,通过革命运动而把它们整合在一起,从而使权力的夺取与信仰的改变,几乎就是同

创新2012年第3期总第39期22

··

一个过程。为此,革命党信仰的基本方式是,每个人都应该是无神论者,同时才能是一个革命者。

然而,对一个掌握了政权的执政党来说,情况就不同了。执政党担起了行使公共权力的责任,和政府有了共同的目标,即整合国家和社会,并推动其发展。其一,执政党在意识形态里强调阶级调和、社会合作;其二,通过社会合作,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合作基础;其三,意识形态上逐步开放,信仰上倾向于多元化。从而把各种社会力量凝聚起来。

因此,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不仅仅是权力形态上面的变革,其在信仰形态层面上亦应当有一个基本的改变。这就是,从以领袖为中心的一元化信仰控制,变迁为多元化的、社会化的信仰开放。如果说,革命党的信仰出自于权力整合和社会运动,那么,执政党的信仰则源自于法律认同,源自于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与宗教认同之关系的良性互动,最后从信仰政党转变为政党信仰。

如果说,20世纪中国革命填补了传统中国的两大空白,以政治意识形态实现了宗教功能的取代,同时引进了政党形式的团体生活方式,填补了中国人缺乏团体生活的空白。那么,在此两大空白被填补后,21世纪的中国人的信仰,将由此而被分解为若干层次,如国家层次的公共信仰、政党层面的政治信仰、宗教层面的个人信仰、文化传统的社会信仰等。不同的信仰将会对应于不同的制度机制,予以不同的处理方法,以避免将宗教层面的私人认信、国家层面的公共信仰、政党秩序中的政治信念一锅煮,彼此粘连,左右牵涉,相互影响。在一个信仰体系之中,既有核心信仰,亦有基础信仰。

对此,也可分两个层面来加以论述:一是宗教信仰者的角度,如何定义一个宗教信仰者,同时亦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政治责任、公民意识和政治认同;其次,是政治信仰的层面,就政治认同、国家认同与宗教信仰认同之间的关系来说,如何定义政治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与界限。

[参考文献]

[1]杨庆堃.中国社会中的宗教[M].范丽珠,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李向平.毛泽东信仰的现象解释[J].南风窗,2009,(7).

[3]李向平.从“精神鸦片”到“社会资本”——

—改革三十年中国宗教的变迁[J].中国宗教,2008,(11).

[4]李向平.中国当代宗教的社会学诠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曾强.第二届“当代中国宗教论坛”论点述要[J].宗教与世界,2009,(3).

[6][法]马太·杜甘.比较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48.

[7][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三联书店,1991:95.

[8]郭延军.我国处理政教关系应秉持什么原则——

—从三亚观音圣像的建设和开光说起[J].法学,2005,(6).

[9][德]京特·雅科布斯.规范·人格体·社会[M].冯军,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2.

[10][俄]伊·亚·伊林.法律意识的实质[M].徐晓晴,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17.

[11][法]让·波德利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前言.

[12]陈纬华.灵力经济:一个分析民间信仰活动的新视角[J].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8,(69).

[13]李向平.中国信仰的现代性问题——

—以国家公祭圣祖—先贤为例[J].河南社会科学,2009,(2).

[责任编辑:李君安]

宗教与信仰的双重社会化——

—当代中国宗教—信仰的基本变迁/李向平

23

··

创新2012年第3期总第39期

Abstracts

Roles of Longan County in the Rice Cultivation Culture in China

LIANG Ting-wang

Abstract:China’s roles in the rice cultivation culture in the world—the inventor of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rice;Zhuang nationality’s roles in the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rice in China—the earliest inventor of artificial cultivation of rice;Longan County’s roles in the rice cultivation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the most concentrated and most splendid exhibition place and the biggest highlight for the rice cultivation culture of Zhuang nationality.

Key words:Longan County;rice cultivation culture;biggest highlight

On Systematic Way of Innovation

——

—From Cultural Innovation to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REN Duo-lun

Abstract:Innovation is a systematic undertaking and a creative process.From innovative concept to achieving the goals, it exists in all steps.The participants of all steps work closely with distinctive division and put the overall interests over their own,and therefore innovation requires organized management and coordination and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Without coordination and division of responsibilities,there will be no systematic innovation,and organization serves as the institutional supports,while the institutional support is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 and cultural spirit.Generally speaking,cultural innovation aims to solve the spiritual aspect of innovation(power of thought);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aims to solve the implementation efficiency of innovative plan(executive force);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ims to solve the routiniz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of innovative behaviors.Being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they form a complementary and interactive innovative system.

Key words:innovation system;cultural innovation,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Double Socialization of Religion and Beliefs

—On Basic Evolution of Religion and Beliefs in China

——

LI Xiang-ping

Abstract:The evolution of religion and beliefs in China over the past30years has always centered on the double socialization issues of religion and beliefs.The issues mainly include,social identity of church and state relationship,freedom of faith and freedom of religion,social significance of“religion crisis”,individual belief and building of China’s legal system, the impacts of religious consumption pattern on China’s religion and belief,the rising of“religious nationalism”,the building and recognition of“belief of the ruling party”etc.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olve these issues and convert the“religious crisis”into“favorable turn of religion”.

Key words:religion;belief;double socialization

Analysis on the Alienation Theories of the Western Marxism

——

—From M aterialization,Technical Rationality Alienation,Survival Alienation to Consumption Alienation and Gender Alienation PENG Zhou-fei

Abstract:The alienation has always been the key topic of study for the western M arxism,and many thinkers of the western M arxism are discussing and studying the alienation theory.They develop different kinds of thoughts on alienation by absorbing the alienation of M arx and integrating new path of academic analysis,their own philosophical stances and contemporary characteristics.Their alienation theories are committed to deepening the alienation theories of M arx,illustrating the new development of alienation issues and actively seeking for the path to eliminate alienation.This article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some of the influential alienation theories,and it aims to help us better understand and analyze the alienation theories of the western M arxism.

Key words:western M arxism;alienation theory

On the Path Selection for the Reform of Township Administration System

DING Xiang-yan

Abstract:To build a harmonious township administration system,related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and the academia propose a series of reform plans,of which the pros and cons should be carefully reviewed.The model of“turning township regime into the agency and town regime governance”is a feasible path among the reform plans and a rational trend of the reform.This requires adjusting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and reforming by types to gradually push forward the “turning township regime into the agency”and the“town regime governance”.At the same time,it aims to build a path for the reform of a new administration system featuring“turning township regime into the agency and town regime governance”. In addition,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has explicit rules and norms.

Key words:township administration system;“turning township regime into the agency and town regime governance”;path selection

Thinking about Effectively Conducting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for the“Post-90s”College Students

LU Hai-xia

Abstract: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is the main compon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universities. Along with the“post-90s”gradually becoming the major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China,and based on the group

··

126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 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中国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民间信仰主要是指俗神信仰,就是说,是非宗教信仰。这种信仰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比佛教信仰和道德信仰更具有民间的特色。中国民间的俗神信仰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香火旺。这鲜明地反映了中国世俗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所以说,中国民间信仰具有多教合一,多神崇拜的特点。 “中国民间信仰”指的是流行在中国民众间的神、祖先、鬼的信仰;庙祭、年度祭祀和生命周期仪式;血缘性的家族和地域性庙宇的仪式组织;世界观和宇宙观的象征体系。 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这一系列的文化现象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它们颇类似于原始巫术和万物有灵论的遗存并且与“世俗生活”分不开;另一方面,它们又与宗教现象有相当多的类似之处。因而,虽然汉学家、人类学者在具体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都十分重视民间文化模式,但是他们不可避免地对民间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宗教”这一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 在传统中国,无论是政府、士大夫还是宗教实践者,都未曾采用过“民间宗教”这个名称来描述一般民众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体系。封建政府对民间的宗教式活动采用的是自相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为了避免民间非官方意识形态的发展,对民间的祭祀活动实行排斥的政策;另一方面,为了创造自己的象征并使之为民间接受,有时选择性地对民间象征加以提倡。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当然导致官方对民间信仰的系统化意义的否定。接受儒家哲学和宋明理学的士大夫,只支持“孝道”和一定范围的祭祖,对民间的神、鬼、灵、物崇拜等等多取否定的态度,更不用说他们会承认民间信仰为“宗教”了。相比政府和士大夫,与民间社会有密切联系的民间佛教徒和道士,因依赖民间的祭祀和巫术活动为生,所以对民间的“神圣行为”较为支持。但是,他们不承认其宗教体系的所在,而是把后者当成比他们自己的宗教体系低等的仪式看待。作为民间信仰的主要实践者的一般民众,因为缺乏自我界定的力量并且视自己的宗教活动为世俗生活的一部分,所以也不把它们看成“宗教”。 把中国民间的信仰行为看成宗教体系的主张有两个来源: 其一,是汉学家德格如特的古典文本与仪式的关系的分析; 其二,是后来在社会人类学界发展起来的功能主义学说。

村基本情况简介

村基本情况简介 ---------------------------------------------------------------精品范文 ------------------------------------------------------------- 村基本情况简介 村基本情况简介 1、基本村情:文家坝村位于镇西南约5公里,有8个村民小组,共554户,全村总人口2328人,其中党员51人,劳动力人数1127人,村干部4人。 土地资源:有耕地面积4677亩,其中农作物(水稻、小麦)面积1460亩,经济作物(大豆、玉米等)面积500余亩,林业(杨树)资源约1645亩。土地流转面积1056亩,可开发利用资源有奇喷黄泥的黄泥洞和具有传奇色彩的土匪寨岩。产业情况: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无村办集体企业,有上规模水果苗圃基地150亩,经果林300亩,科技示范大棚一个,茶叶苗圃基地320亩,烤烟基地1070亩,本村从业人数约1031人。有个体工商户12户。 村级集体经济:无经营性集体资产,村所在地占地面积约434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村级集体固定资产总额100万元左右。村级无负债。村级可支配收入主要来源于镇政府各项工作考核奖金,2012年约6.3万元。 农民经济收入:农民经济收入以产业务工。外出打工收入为主,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00元。 1 / 3 ---------------------------------------------------------------精品范文 ------------------------------------------------------------- 弱势群体:有五保户13户,低保户316户705人,孤儿1人,残疾126人。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有175户563人。

试析拜上帝会的宗教思想与民间信仰-论文.doc

试析拜上帝会的宗教思想与民间信仰-论文论文关键词:拜上帝会 洪秀全 基督教 民间信仰 论文摘要:有学者认为,拜上帝会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实际上,这夸大了基督教色彩。拜上帝会与基督教的表面联系看起来比较接近,实际上其内在联系上相去甚远。太平天国运动作为一场农民革命运动,民间信仰对他们的影响极为突出。拜上帝会的宗教思想绝大部分都来自于中国民间信仰。拜上帝会本质上是一个传统的中国民间宗教组织。 有的学者认为,拜上帝会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实际上,这种说法夸大了拜上帝会的基督教色彩。

中国明朝时期,传教士东来。他们在传教过程中发现纯正的基督教教义在中国推广起来极为困难。他们不但没有被当时的中国人民看作神的福音的传播者,相反,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下他们被妖魔化,传教事业举步维艰。一批传教士有鉴于此,他们开始穿儒服,习儒学,以“洋儒”自居,并援引儒家经典来传播基督教的教义。他们在坚持基督教教义精髓的前提下向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汲取有用的文化资源。这使得基督教在中国具有了区别于本土基督教的中国特色。这时,我们可以将基督教的这种状况称之为中国化了的基督教。从这种观点出发,拜上帝会是中国化了的基督教还是仅仅具有基督教色彩的民间宗教?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毫无疑问,拜上帝会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究竟有多大?就我的认识,我们在以往的研究中是将其估计大了的。我倾向于认为拜上帝会是一个镀上了一层基督教薄膜的地地道道的中国民间宗教。 洪秀全作为拜上帝会的灵魂人物,他的思想在拜上帝会中举足轻重。为了说明拜上帝会与基督教的关系,我们选取洪秀全为标本。考察洪秀全的早期经历,我们发现他与基督教的接触大概有两次:第一次是间接的,即他在赶考过程中得到了一本《劝世良言》并在后来对此书加以研读;第二次是直接的,既他于1847年春到广州的美国牧师罗孝全那里意欲学习基督教,呆了约四个月。

大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大学生信仰调查报告 ——农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为什么不分种族、民族、地域、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程度都会有信仰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无疑,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 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整体性的反思。信仰也是人类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它把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倾向化为坚定的信念,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同样信仰是文化的灵魂,是道德的支柱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新旧社会制度体系的交替必然出现激烈的社会变迁而产生一定问题,信仰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诸如人们行为的失、异化、思想的空虚等问题。 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事务,积极引导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并将其作为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容。高等学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应当在推进社会主义进程方面做出贡献。认真研究大学生群体的信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完成培养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对于我国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鉴于此,2007年8月31日,我食品科学学院组织部分学生进行了大学生信仰情况调查。在调查中,我们采用填空式的答题形式,在

我院的187名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回收率高达100%。现将问卷调查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信仰佛教: 36(人)占19.25% 信仰基督教: 5(人)占2.67% 信仰天主教: 2(人)占1.07% 信仰道教: 1(人)占0.53% 无任何信仰: 143(人)占76.5% 从以上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发现:在我们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在大学生中还是有不少信仰者已经存在,且发展趋势不容忽视。在对调查情况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归纳出当代在校大学生的信仰有如下特点。 1. 调查的主要情况: 1.1当前部分在校大学生对感兴趣 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极为广阔,对怀有一定的兴趣。据统计,对有兴趣的大学生占总调查人数的23.5%。其中对佛教感兴趣的占对感兴趣人数的81.8%,对基督教感兴趣的占对感兴趣人数的11.4%,两者合计高达93.2%。认为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的占总调查人数的71.9%。但有些大学生对认识程度不深,认为包含着真理的占总调查人数的56%。认为与科学精神不违背的49%,这无疑是存在着一定的认识误区。从这里可以发现,在现代化的背景下,求知欲旺盛的大学生从各方面受到文化冲击,因此对具有一定兴趣。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初探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初探 姓名:尤昌荣班级:05历本学号:050731032 指导教师;陈超 【摘要】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历史悠久。人们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宗教,封建迷信甚至邪教组织等混为一谈。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 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管理 【正文】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区域性和群众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恢复了信仰自由,宗教信仰不再简单地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封建迷信却披着宗教的外衣,竟相粉墨登场,鱼目混珠,乌烟瘴气。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宗教祭祀、隆重异常;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的复杂多样,加之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于是社会就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民间宗教信仰既不属于传统宗教信仰范畴,又有别于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 1、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规模不一

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民间宗教信仰,而且也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的可能创建于唐代,大多数创建于明清时代。而且民间宗教信仰的庙宇数量多得惊人。有庙、宫、观、殿、堂、祠等,从繁华的城镇到偏僻的山区、海岛,无所不在,量罗棋布。庙宇的建筑规模、规格也悬殊很大,一般而言视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用地审批宽严状况而定。 2、民间宗教信仰分布零散,没有健全的制约机制 缺乏统一信仰体系的民间宗教信仰,信众各有崇拜的对象,加之民间宗教信仰的群众性基础,形成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民间宗教信仰。既使在同一地区,因家族的不同,也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中国民间宗教信仰大多以一家一户或一个宗族为祭祀单位,没有超越家庭和家族的完整的宗教组织制度,无法构成由教主、教徒、专职宗教人员组成的宗教角色结构,行政部门未能对之进行有效的管制。 3、民间宗教信仰对象杂乱,无崇拜的主体对象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崇拜是以原始崇拜为基础,掺杂儒、道、释色彩并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性崇拜。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虫木,都被赋予其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都可以成为崇拜的对象,其中主要有:自然物崇拜,如“元帅爷”(狗)、“大将军”(老虎),榕府“王爷”(榕树)等;宗族先祖与历史人物,如闽境内陈氏崇拜“开漳圣王”陈元光,王氏崇拜“开闽王”王审知,此外还有保护神、财神、行业神崇拜等,民间宗教信仰结构庞杂,没有统一的主神,折射出民间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典型特征。 4、民间宗教信仰的地域性与群众性相结合 大多数民间宗教信仰崇拜的宫庙等,一般只作为一个或周围几个自然村的香火,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信众相互各不统属,独立开展活动,久而久之,形成民间宗教信仰的保守性、封闭性和多样性等基本特征。同时,民间宗教信仰在广大民众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影响深远,特别是农村中95%以上的村民都具有这种传统世俗的信仰观念。每逢宫庙传统节日,组织的演戏、酬神等娱乐活动,往往是家家户户都参与,设宴请客,带有浓郁的民俗性。 二、民间宗教信仰的作用 1、民间宗教信仰的实用性与动利性并存 古语有云:“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求必应、心诚则灵”等,深刻揭示了民众信仰的心理。东南沿海渔民崇拜妈祖,经商者崇拜财神,农耕民族崇拜牛神、蛙神,患病者拜佛以求去病消灾,无子者拜佛以求得子,学子烧香以求金榜题名,无不出自直接功利之心。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我们对鬼神也很实际,供奉他们为的是风调雨顺,为的是免灾避祸。我们的祭祀很有点

2018届高考政治复习教案:必修2第7课考点二 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含答案

考点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知识精讲 1.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 ①内涵: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②要求:公民不论信教不信教,也不论信什么教,都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谁也不得强行干涉。 ③内容: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个方面,既保护信仰宗教的自由,又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④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必须在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⑤地位: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侵犯这一权利,必须承担法律责任。 ⑥原因: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我国信仰宗教的人数较多;宗教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不能用行政的力量去消灭;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 ⑦目的: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大力加强广大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把他们的力量凝聚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

目标上来。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①含义: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②目的:为了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利用宗教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 (3)我国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表现 A.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 B.我国政府支持宗教界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开展对外交往,抵御境外势力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坚决打击宗教极端势力。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①原因:这既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我国各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②内容 A.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要求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放弃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B.要求他们从事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与民族的整体利益。 C.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D.支持他们与各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乡村基本情况简介范文五篇

乡村基本情况简介范文五篇 【乡镇街道范文】一 各村民委员会,乡属各单位: 2013年,科技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 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按照中、省、市、区科协要求,大力实施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着力培育提升学会能力,着力增强科普惠农益民实效,着力提高决策咨询服务水平,着力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切实履行好“三服务 一加强”的工作职能,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支持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献礼工程和纪念活动,为推进三次创业和建设经济富裕、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新龙 安做贡献。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 人才强镇、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为主线,把工作重 点放在推进自主创新、增强发展动力、争创发展优势上,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加强创新载体建设和项目、人才引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优化配置创新要素,营造 改善创新环境,努力形成以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经济增长新亮点和竞争新优势,为全乡 经济社会健康提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人才支持。 二、工作重点 (一)大力实施纲要,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履行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 室指责,充分发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作用,按照大联合、大协作工作方针,全面 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以未成年人、农民、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五大人群为重点,协调 做好“十二五”时期《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的组织实施工作。坚持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 行动,推进科普宣传群众化、社会化、常态化。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大型科普活动,推进科普进农村、进学校。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等工作。举办身边科学应用 展示、科普讲座等科普宣传活动,大力普及节约资源、健康生活、防灾减灾、低碳环 保等知识,提升村民科学素质,促进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加强项目工作,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依托农业产业,新发展一批农技指导员,着力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规模效益。全年力争培育示范性农民专业

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

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 在2011—2012学期的社会实践调查学期内,在曲竟玮老师的带领下,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教育方向的二十多名同学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农村宗教信仰情况调查。主要是针对各地农村地区,进行走访,做出抽样调查,来了解农村居民的信仰情况及对各个宗教的看法。我也在此次调查中走访了家乡附近的几个乡镇村屯,其中,主要对双龙泉村进行了调查,同时也在本县的各别信徒进行采访,并对此作出总结。 在走访的过程中,为了使调查更加真实、全面、深入,更能具有广泛性和代表性,我也采访了各个年龄段的人群,上至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二十几岁的青年人,得到的答案虽然各有不同,但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村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我也发现,在村屯,有宗教信仰的村民中,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佛教的信徒居多,很少或基本没有信仰道教、伊斯兰教或其他宗教的。这也降低了我的调查难度,更好入手。 因为在双龙泉村的亲属正是一名基督教信徒,使我有了有利的条件来更好的进行对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刘树芬,女,56岁,汉族,小学文化,农民,基督教教徒。她于2001年皈依该教,也是在同乡的介绍下而信仰基

督。在双龙泉就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基督教会。也就是在这里,来自本村和临近几个小村的信徒,常常聚会,或半月一次或每周一次。一起诵读《圣经》、观看相关的影碟书籍、探讨教义等等。现在她也成为了教会的主要负责人员。当初她信仰宗教也并非无事可做,而是因为自身的疾病,由于患有严重的肝病久治不愈,而听同乡说基督的好处,才皈依基督。至今疾病有所好转,也更加虔诚。在平日中,常常也把主挂在嘴边,时时不忘劝人信教。以下是我对她采访中的部分内容。 Q您在能感受到神灵的存在吗? 刘:能,主经常指引我,教我怎样对别人好,教我爱护天下的兄弟姐妹。主是万能的,无处不在的。主可以指引我们让我们远离疾病,死后灵魂升入天堂,免我们进入地狱。 Q您的亲属朋友中,也有信其他教的,平时也常常在一起聊天吗? 刘:也聊,大家自己信自己的,谁也犯不着谁。那别人也有信佛的什么的,我也管不着。但是我认为基督才是我们唯一的出路,才能真正拯救我们。 Q教会聚会时家里有事怎么办呢? 刘:我们一般就挑没事时候聚会,也不是非去不可,临时有事了就不去了,每次人也都凑不齐。我是尽量每次都到场的。

传统节日与民间信仰完整版

§谈谈你对中国民间信仰的认识 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种产生于原始社会,历经漫长岁月的传承、发展、演变并延续至今的文化现象,它是一种与人为宗教既相似又有根本区别的存在 【民间信仰的特征】 ①自发性:民间信仰是在民众中自发产生、自然传承的民俗事象。 ②多元性:民间信仰在民间自发产生、口口相传,经过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传承,也必然发生较大变 化。如在闽南浙江等东南地区人们信奉妈祖,在四川的青城山人们信奉太上老君,在四川的峨眉山人们信奉佛祖等等。& ③世俗性:民间信仰注重实际的功利。如渔民信奉妈祖是为了祈求出海平安,祈求健康幸福。人们推 崇关羽是为了求得财运滚滚等等。& ④与上层信仰的脱节:比如民众信佛,却不会去读《涅槃经》、《楞伽经》这样深奥的经书,而是很普 通的《心经》、《金刚经》等等,有的甚至连佛经也不读,仅仅是家里摆着佛龛,知道些“因果报应” “有求必应”的基本观念。可见民间信仰与上层信仰完全存在于两个世界。& ⑤互相融合的信仰: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而在民间,对宗教更是 不加区分,在很多民俗画中经常会出现三教合一的众神像。& ⑥信仰的基础是伦理道德: 通过认识以上观点,我们能更了解民间信仰产生的基础以及在民间的具体表现形式,由此也可以看出民间信仰是有其存在的合理依据和社会基础的,它适应当时社会民众的信仰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应该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同时我们会发现一些民间信仰的特点延续了下来,并深深影响着现在的我们。 【民间信仰有其存在的优点】 1)民间信仰满足人们的信仰需要,给人以精神寄托和慰藉。 2)民间信仰对自然的敬畏和神圣感,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明君商汤则有“网开三面”之德。 3)民间信仰使各大宗教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是凝聚社会的精神力量。像清朝的雍正就认为:“佛教治 心,道教治身,儒家治世”。

最新-乡镇基本情况简介范文 精品

乡镇基本情况简介范文 位于县城东部,东北界伍家湾乡、田湾镇,东南邻柿溪乡、火马冲镇,西南接锦滨乡,北连城郊乡,素有辰溪东大门之称,是伍家湾、谭家场、柿溪三乡的必经之地,也是片一区四乡的文化、经济、物流、商贸中心。 1956年改称人民公社,1984年恢复乡名。 地域面积93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0800亩,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5691人,财政总收入71765万元,被评为怀化市经济发展十快乡镇。 全乡地域轮廓呈芭蕉扇状,沅水贯穿全境。 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全乡森林植被保存良好,森林覆盖率达649,林木蓄积量1054万立方米。 境内山岭起伏,层峦迭嶂,溪河如织,空气清新,山川秀美。 全乡基础设施完好。 交通便利,县道辰----斧、辰----柿公路,乡道木----黄、征----八公路贯穿全境,全乡公路通达率达100,通畅率达92。 有小一型水库座,小二型水库座,骨干山塘口,电排1座,主要农作物为水稻、玉米、柑橘、西瓜等,其中以木洲甜橙最为有名,曾远销世界各地。 特色产业主要有网箱养鱼目前已发展有700余口;葛根种植目前全乡种植面积余亩;楠竹生产有面积约800亩的乡属楠竹场一个;石煤生产是目前全县生产量最大、品位最高的唯一供应基地;耐火矿、铝钒矿生产目前已有两家企业进入实质性开采阶段。 城镇建设初具规模。 新集镇位于木洲村清波浪沅水河畔,依山傍水,风光秀美,距县城8公里,距省道223线5公里,集镇规划用地面积200亩,共有25家机关单位入驻,人口容纳量5000人。 镇内配套设施完善,自来水厂、中心医院、车站、市场、学校、文化楼、敬老院等一应俱全。 旅游资源丰富。 乡历史悠久,早在旧时,木洲春涨便被列为辰溪古八景之一,境内有征溪口新石器时代遗址及龚家湾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两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源泉及其功能

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源泉及其功能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虽然对自然力量的认知与控制水平不断在增强,但是就人类社会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对神秘力量的信仰从来就没有间断过。这其中的原因何在,本文拟通过对三家台蒙古族村的田野调查来阐述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通过实例揭示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同时,我们也客观的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推崇以科技知识改变人们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今天,传统的民间宗教文化有其自身不可否认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在展望民间宗教文化发展前景的同时,希望结合我国当前新农村建设等一系列农村社会变革的现实,探寻发展民间宗教文化的可行之策。研究过程中以湖北省鹤峰县三家台蒙古族村为田野调查点,该村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要民族的多民族村,也是湖北省惟一的蒙古族自治村。由于长期脱离其主体民族,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他们较好地保持着对传统宗教文化的信仰,呈现出与周边其他民族有着较大差异的特点[1]。因此,我们认为对这样的个案进行深入研究有着较强的代表性。 一、民间宗教文化生命力源泉 民间宗教文化盛兴不衰,对各种神灵的敬仰在代际间不断传承,究其原因,是因为民间宗教文化在民间社会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其信

众的日常生活为民间宗教文化的生存提供了富饶的土壤。主要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科技水平低下———对未知外力的畏惧 关于人类对神灵信仰的起源学界已多有讨论,无论是泰勒的“万物有灵论”、马雷特的“泛生论”、卢伯克的宗教阶段论,还是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一书中所论证的宗教思想来源于集体生活,其实都包含了一点,那就是人类对未知外力有一种迷茫和畏惧,无论这种未知外力来源于自然力还是人类社会本身对人的限制与约束。部氏族人①在其生存和发展的历程中,同样也脱离不了社会环境的整体影响。以同样的方式劳作,农作物的收成却丰欠有别,以同样的方式生活,却总有意外产生。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时期,对自然界的变化,对社会生活中各种偶然事件的发生,他们是无法获知确切的原因。在他们的思想观点中,无论是自然界还是日常生活中那些变幻无常的事物,对日常规律性的生活总是会产生干扰,平静安宁而富足的生活始终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而这些事物又远非自身力量所能控制,只能借助于神灵的保佑,祈祷冥冥之中驾驭这些力量的神灵赐于人们平静的生活。正如村中83岁的老人BXH所说:现在来讲嘛,我们那个时候的人都迷信,好多事都搞不清楚。就比方说一年到头种点东西,该做事我们也晓得做,还不是有时收得多,有时收得少。都认为是菩萨在管。有的屋里喂的猪突然一下就死哒,或者是大人小孩好好的也就突然病了,也不晓得是么原因,别个就说是得罪菩萨了。反正这样

电大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4答案提示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4 题目:1、如何正确理解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 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 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将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贯彻执行。它绝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的政策,只要宗教存在,这一政策就有效。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法律含义是,对国家来说,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包括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别种宗教的自由;过去不信教,现在信教,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都是自由的,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人和组织都不得加以干涉。 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也就是说,国家承认现存宗教这个客观事实,国家不干涉正当的宗教活动,对国家来说宗教是个人的私事,信仰宗教或是不信仰宗教,国家一律不加以干涉,每个公民可以根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而且这个选择允许有变化。这是国家赋予公民的基本的民主权利之一。 总之,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处理一切宗教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使信教的群众团结起来,把他们的意志和力量集中到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共同目标上来。任何背离这个基本点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错误的,都应该受到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坚决抵制和反对。 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即公民依据内心的信念,自愿地信仰宗教的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一种权利体系,主要由信仰的自由、宗教活动自由、宗教仪式自由构成,在有些国家还包括传教自由。在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历来是宪法和法律所保护的重要权利,但公民行使宗教信仰自由应遵循三原则,即合法性原则、宗教与国家教育制度的分离原则、独立办教原则。全面正确地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一方面要求尊重每个公民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对不尊重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损害宗教界合法权益的错误行为,必须坚决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求坚持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可以不受任何约束。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首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要把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承担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义务。宗教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宗教活动不得妨碍社会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信教群众的信仰,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放弃对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放弃在他们中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工作。 (1)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在中国不论信仰宗教还是不信仰宗教的群众,在政治上、经济上根本利益是一致的,而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次要的。在多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信教群众,互相团结、和睦相处。在多数群众信仰宗教的地方,要注意尊重和保护少数群众不信仰宗教的权利,使全体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各民族群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 告

编号:FS-DY-20287 20xx关于农村宗教信仰调查报告 今年暑假我对农村的宗教信仰情况做了一些简单的调查,由于条件的限制和个人能力的不足,我所调查的范围只限于我家周围的村庄。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的国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还有东正教以及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宗教和地区性的民间信仰等等。在我周围的村庄有一半以上的人家有人信教。教徒中80%以上是妇女,特别是中老年妇女。她们绝大部分信仰的是基督教,少部分信仰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几乎没有,所以我重点调查了在农村关于基督教的信仰情况。 一、农村基督教的信仰状况 可以说基督教是基督教徒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变相的聚会活动。很少有人将宗教信仰当成纯正的信仰,甚至可以这样说:他们对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也不甚了解,比如他们会说基督教中的圣母玛丽娅就是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这些信

教的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很低,或者根本没有受过教育。宗教生活成为农民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教徒每天早中晚饭前要祷告1次。如果家里发生了什么喜事或不好的事,祷告次数还会增加。另外,他们每周还有至少3次定期的集会和交流。这些聚会点的活动时间一般为周日一天,其它时间晚上分别安排学圣经、唱诗歌,作祷告活动。家庭聚会点的信徒以女性信徒偏多,约占参与总人数的70%。年龄结构以中、老年居多,也有部分青年人。其中50%的信徒信教时间均在十几年以上,几乎是在聚会点形成的前期。这些聚会点信徒所拥有的《圣经》书籍来源一般为自行购买,所购渠道不明。上述聚会点的讲道者一般属自封传道人。从所反馈的信息来看,讲道中无反政府言论,无传播异端邪教。参加聚会点的信徒在社会遵纪守法方面都较好,甚至个别信徒在地方上还有较好的威信。 二、产生信仰的原因 绝大多数人入教的动机是为了求平安,因此,大多数人认为信教后自己及家人身体有好转,或做生意顺利,这都分人就最为虔诚。此外,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跟不上群众对

宗教信仰知识

1、中国宗教信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2、在各种宗教中,(佛教)在中国的历史最长。 3、我国五大宗教的全国性的宗教团体有(中国佛教协会)、(中国道教协会)、(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中国天主教主教团)、(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等。 4、河南省内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汉族地区第一批重点寺观的是(白马寺)、(少林寺)、(中岳庙)。 5、我省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宗教院校是(郑州伊斯兰教经学院)。 6、我省经国家宗教局批准设立的宗教院校是(河南圣经专科学校)、(河南佛教学院)。 7、我国宗教的特性是“三性”,即(长期性)、(群众性)、特殊复杂性。8、(《教育法》)第八条规定,国家实行教育与法律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 9.我国现行的宗教事务方面的行政法规有两部,即(《宗教事务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10、《宗教事务条例》经2004年7月7日国务院第57次常务会议通过,2004年11月30日颁布,于(2005年)3月1日施行。11、《宗教事务条例》内容包括总则、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宗教教职人员)、(宗教财产)、法律责任和附则七个部分。 12、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3、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要(“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的原则。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二、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对于现实世界的反映是(C) A、真实的 B、半真半假的 C、虚幻的 2、宗教和科学社会主义世界观是(A)A、对立的B、一致的C、不相关的 3、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A) A、长期存在 B、短暂存在 C、消失 4、宗教认识其信仰对象的基本方法是(C)A、理性B、感性C、信仰主义 5、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以下场所(D)进行宗教活动。 A、寺庙 B、道观 C、教会 D、学校 6、中国本土的宗教是(B) A、基督教 B、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7、不属于世界三大宗教的是(B) A、基督教 B、道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8、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A、在校学生参加宗教组织和教徒在宗教场所以外的地方进行的宗教活动。 B、合法的宗教在校园内不得成立任何宗教组织。 C、合法的宗教在校园内不得举办任何宗教活动。 D、合法的宗教在校园内不得布道、传教和宣传有神论、散发宗教传单和其他未经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出版发行的宗教书刊。9、中国基督教的“三自”原则是(C)。A.自治、自办、自传 B.自治、自养、自传 C.自养、自治、自办 10、我国实行(C)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A.独立自主自办教会 B.宗教自由 C.政教分离 11、除经政府(A)部门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外,其他场所一律不得组织、举行宗教

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民间宗教信仰问题调查 摘要: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历史悠久。人们对民间宗教信仰与传统宗教,封建迷信甚至邪教组织等混为一谈。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的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关键词:民间宗教;信仰;改革;管理 中国民间宗教信仰是指源自中国社会历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其他地方神灵崇拜为核心,缺乏统一信仰体系和宗教经典,具有分散性、自发性、民间性、区域性和群众性的非制度化的自然宗教及其相关信仰习俗。 我国民间宗教信仰点多面广、种类繁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政府部门恢复了信仰自由。于是,寺庙香火重燃,宗祠全面修复,族谱重新编写,祖先崇拜之风日盛。巫婆师公重操旧业,装神弄鬼;宗教祭祀、隆重异常;宗教小团体修筑庙宇,敛刮民财,增加了民众负担。民间宗教信仰世界的复杂多样,加之缺乏真正的宗教情感的陶冶,于是社会就给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民间宗教信仰既不属于传统宗教信仰范畴,又有别于封建迷信和邪门宗教,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为了让人们能科学地认识民间宗教信仰问题,本人试图通过对民间宗教信仰基本问题的初步探讨来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一、民间宗教信仰的特点: 1、民间宗教信仰历史悠久、规模不一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民间宗教信仰,而且也都具有相当长的历史。最早的可能创建于唐代,大多数创建于明清时代。而且民间宗教信仰的庙宇数量多得惊人。有庙、宫、观、殿、堂、祠等,从繁华的城镇到偏僻的山区、海岛,无所不在,量罗棋布。庙宇的建筑规模、规格也悬殊很大,一般而言视所在地域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建筑用地审批宽严状况而定。 2、民间宗教信仰对象杂乱,无崇拜的主体对象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崇拜是以原始崇拜为基础,掺杂儒、道、释色彩并与当地的习俗相融合的一种混合性崇拜。大凡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虫木,都被赋予其种神性,具有某种灵力。(狗)“大将军”(老虎)榕府“王爷”等;宗族先祖与历史人物,如王氏崇拜“开闽王”王审知,此外

村基本情况

村基本情况 省(区、市) 县 乡(镇)村 编码□□□□□□□□□□□□ 20 年表号: 制定机关: 文号: 有效期至: U102表 国家统计局 国统字(2010)87号 2011年6月 01地势□ 1平原 2丘陵 3山区 02灌溉主要水源□ 1地表水 2地下水3无水源 03村内主要道路□ 1 水泥2柏油路 3 沙石4 砖、石板 5 其他 单位负责人:统计负责人:填表人:报出日期:20年月日 说明:1.本表由各省辖市统计局报送。 2.统计范围是全国所有行政村,报送频率为三年。 3.报送时间为年后4月30日前,2011年免报。 4.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05≥06;05≥07;05≥08;05≥09;05≥10;05≥11;05≥12;13≥14;17≥18;19≥20 5.本表填报指南可查询河南统计网,网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0a4614653.html,。

指标解释 1.地势:指本村地域内的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平原包括平川、平坝、湖区和牧区的草原等;丘陵包括半山区、近山、浅丘等;山区包括牧区草山。如果本村有多种地势特征,按照主要特征填报,主要特征以每种地势所占的面积进行确认。 2..灌溉主要水源:是指本村农田水利灌溉用水的主要来源。地表水指江河、湖泊、水库、池塘和雨水等水源,地下水包括自然泉水和井水等水源。如果本村没有灌溉水源,则选第三个选项“无水源”。 3.村内主要道路:是指本村地域内的主要道路,如通向各自然村的道路,村中心和主要聚居点的道路路面铺设的材料品质状况,路面状况包括水泥、柏油、沙石、砖石板及其他路面。不包括进村公路在本村地域内的路段。 4.生活使用主要能源:指村内居民为了做饭或取暖所使用的是那种能源,如沼气和太阳能。 5.自然村个数:指在农村地域内由居民自然聚居而形成的村落,自然村一般都应该有自己的名称。自然村与行政村在地域上往往会相互重叠,如果一个自然村包括多个行政村,按一个自然村计算;如果一个行政村包括多个自然村的,按实际自然村个数计算。如果一个行政村的村民居住过于分散,没有明显的聚居现象,可将邻近的确20户左右的住户组合成一个自然村。自然村的划分应该遵从当地的习惯划分方法。 6.通电的自然村:指能用电进行正常的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自然村。 7.通电话的自然村:指能用固定电话或手机与外界联系的自然村。 8.通公路的自然村:指在公路从外部通达到自然村。公路是指通行汽车、拖拉机的道路。 9.安装了有线电视的自然村:是指安装了有线电视接收装置,并能正常收看电视节目的自然村。 10.通自来水的自然村:通自来水的村指行政村内通自来水的自然村数。 11.完成改厕的自然村:指自然村内基本消灭了露天粪缸、粪坑、旱厕、简易厕所,大多数或全部居民使用带有化粪池、沼气池或三隔池厕所,部分居民使用公共厕所或其他村里指定的定点场所作为倾倒粪便的场所。 12.垃圾集中处理的自然村:指本村地域内有垃圾处理设施进行垃圾集中处理,或者虽然没有垃圾处理设施,但是对垃圾实行统一集中清运管理。 13.年末拥有耕地面积:指年末本村拥有的所有耕地面积之和。包括已承包给本村村民的土地,以及出租、承包给其他村民或单位的耕地和集体经营的耕地。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小于1.0米、北方宽度小于2.0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14.水田面积:指筑有田埂(坎),可以经常蓄水,用来种植水稻、莲藕、席草等水生作物的耕地。因天旱暂时没有蓄水而改种旱地作物的,或实行水稻和旱地作物轮种的(如水稻和小麦、油菜、蚕豆等轮种),仍记为水田。 15.年末户籍人口:指年末户籍登记中被指明户籍登记地址在本村的人口数。按派出所户籍统计数填写。 16.年末常住户数:指村范围内的所有常住户总数,以年末实有统计数为准。 17.年末常住人口:指村常住户中符合常住条件的所有人口,以年末实有统计数为准。常住居民户数中的常住人口数,即经常在家或在家居住6个月以上,而且经济和生活与本户连成一体的人口。外出从业人员在外居住时间虽然在6个月以上,但收入主要带回家中,经济与本户连为一体,仍视为家庭常住人口;在家居住,生活和本户连成一体的国家职工、退休人员也为家庭常住人口。但是现役军人、中专及以上(走读生除外)的在校学生、以及常年在外(不包括探亲、看病等)且已有稳定的职业与居住场所的外出从业人员,不应当作家庭常住人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