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函数:30

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函数:30

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函数:30
2013白蒲中学高一数学教案:函数:30

第三十教时

教材:单元复习之一——函数概念、性质、指数运算及指数函数

目的:通过复习与练习要求学生对函数概念、性质、指数、指数函数有更深的理解 过程:

一、复习:映射、一一映射、函数定义、性质、反函数、指数、指数函数 二、《教学与测试》 P49 第34课 “基础训练题” 1 略 例一、(《教学与测试》 49 例1) 已知函数 12)(2

++=ax x

x f 在区间[-1,2]上的最大值

是4,求 a 的值。

解:抛物线对称轴为

a x -= , 区间[-1,2]中点为

2

1

1? 当 2≥-a , 即 a ≤-2时,由题设:f (-1) = 4, 即 1 - 2a +1 = 4, a = -1

(不合) 2? 当

2

2

1<-≤a , 即

1

2≤<-a 时,由题设:f (-1) = 4,

即 a = -1 3? 当2

11<-≤-a , 即12

1≤<-

a 时,由题设:f (2) = 4,

即 4 + 4a +1 = 4,

4

1-

=a

4? 当 -a <-1, 即 a >1时,由题设:f (2) = 4, 即 4 + 4a +1 = 4,

4

1-

=a

(不合)

注:若是已知最小值,此种分类同样适用,也可分 -a 在

](,1,-∞-

]()(+∞-,2,2,1三个区间。但本题亦可将1?、2?和3?、4?分别合并成

两个区间讨论。

例二、已知函数 f (x ), 当 x , y ∈R 时,恒有f (x + y ) = f (x ) + f (y ) , 1? 求证: f (x ) 是奇函数。

2? 若 f (-3) = a ,试用 a 表示 f (24)

3? 如果 x > 0 时,f (x ) > 0 且 f (1) < 0,试求 f (x ) 在区间[-2,6]上的

最大值与最小值。

解:1? 令 x = y = 0 得 f (0) = 0,再令 y = - x 得 f (0) = f (x ) + f (- x ),

∴f (x ) = f (- x ) ∴f (x )为奇函数

2? 由 f (-3) = a 得 f (3) = - f (-3) = -a ,

f (24) = f ( 3 + 3 + …… + 3) = 8 f (3) = - f (3)

3? 设 x 1 < x 2 ,则 f (x 2) = f (x 1 + x 2 - x 1) = f (x 1) + f

(x 2 - x 1) < f (x 1),

( ∵ x 2 - x 1 > 0 , f ( x 2 - x 1) < 0 )

∴f (x ) 在区间[-2,6]上是减函数。 ∴f (x ) max = f (-2) = -f (2) = -2f (1) = 1 f (x ) m in = f (6) = 6 f (1) = -3 例三、(《教学与测试》第28课 例一) 求函数 x

x

y 4

21-=

的值域和单调区间。

解:4

1

41]21)21[(2

1)2

1(

4

2122

-≥--=-

=-=

x x

x

x x

y

∴函数的值域为 [??

?

+∞-,4

1

∵设 x u )2

1

(=, 它在 ()+∞∞-, 上单调递减,

而二次函数 4

1)2

1(2-

-=u y 在 2

1≤

u 时是减函数,在 2

1≥

u 时

是增函数令 2

1)2

1(≤

x ,则 x ≥ 1 令 2

1)2

1

(≥x ,则

x ≤ 1

∴函数 x x

y 4

21-= 在 )[∞+,1上是增函数,在(]1,∞-上

是减函数。

例四、(《教学与测试》第28课 例二)

8

3

1. 已知 m

x f x

++=

1

32)( 是奇函数,求常数 m 的值。

2. 画出函数 |13|-=x y 的图象,并利用图象回答:k 为何值

时,方程 k x =-|13|无解?有一解?有两解?

解:1.定义域:x ≠ 0

若 f (x )为奇函数,则 0

)1

3

2(

)1

32(=+-+++-m m x

x

∴11

33

1

311

3

11

31=-+

--

=--

--

=-x

x x

x

x

m

3. 图象如图所示:

当 k < 0时,直线 y = k 与函数 |13|-=x y 图象无交点 ∴方程无解。

当 k = 0或 k ≥ 1时,直线 y = k 与函数

|13|-=x

y 图象有一个交点 ∴方程有一解。

当 0 < k < 1时,直线 y = k 与函数 |13|-=x y 图象有两个交点

∴方程有两解。

例五、(《教学与测试》第28课 例三)——机动,可以不讲 设 3

2212

,-==x

x a y a y ,其中 a > 0,a ≠ 1,

问:x 为何值时有1? y 1 = y 2 2? y 1 < y 2

解:1.由于指数函数是单调函数,∴

31322

21=-=?-=?=x x x x y y 或 2.当

0 < a < 1,由 y 1 < y 2 ,得 2x > x 2 -3 ,解得 -1 < x < 3

当 a > 1,由 y 1 < y 2 ,得 2x < x 2 -3 ,解得 x <

-1 或 x > 3

三、作业: P50 3—7

《教学与测试》 P58 6、7

y 1

o x

沪教版初中数学教案

因式分解法解方程 学习目标 1、会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方法 2、能根据一元二次方程的特征,选择适当的求解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3、学会与同学进行交流,勇于从交流中发现最优解法。用因式分解法解某些一元二次方程 学习难点: 怎样杜绝用因式分解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漏根或丢根现象的产生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哪些解法? 2、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x2-x (2) x2-4x (3)x+3-x(x+3) (4)(2x-1)2-x2 二、探究学习: 1.尝试: (1)、若在上面的多项式后面添上=0,你怎样来解这些方程? (1)x2-x =0 (2) x2-4x=0 (3)x+3-x(x+3)=0 (4)(2x-1)2-x2=0 2.概括总结. 1、你能用几种方法解方程x2-x = 0? 解:x2-x=0, x(x-1)=0, 于是x=0或x-3=0. ∴x1=0,x2=3 这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叫做因式分解法 可见,能用因式分解法解的一元二次方程须满足什么样的条件? (1)方程的一边为0 (2)另一边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3.概念巩固: (1)一元二次方程(x-1)(x-2)=0可化为两个一次方程为和, 方程的根是 . (2)已知方程4x2-3x=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一个根x= B.只有一个根x=0 C.有两个根x1=0,x2= D.有两个根x1=0,x2=- (3)方程(x+1)2=x+1的正确解法是()

A.化为x+1=1 B.化为(x+1)(x+1-1)=0 C.化为x2+3x+2=0 D.化为x+1=0 4.典型例题: 例1、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x2=-4x(2)(x+3)2-x(x+3)=0 (3)6x2-1=0 (4)9x2+6x+1=0 (5)x2-6x-16=0 例2、用因式分解法解下列方程 (1)(2x-1)2=x2(2)(2x-5)2-2x+5=0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1)通过移项把一元二次方程右边化为0 (2)将方程左边分解为两个一次因式的积 (3)令每个因式分别为0,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解这两个一元一次方程,它们的解是原方程的解 例 3用适当方法解下列方程 (1)4(2x-1)2-9(x+4)2=0(2)x2-4x-5=0 (3)(x-1)2=3 (4)(x-1)2-6(x-1)+9=0 - 1 - 致易教育数学教研组版权所有翻版必究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有理数第一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难点、教学重点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

理.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运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运算律, 算上. . 有理数法则的理解,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课时分配课时内容 1 正数和负数1 . 1 4 有理数 2 . 1 5 有理数的加减法 3 . 1 4 . 1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有理数的乘方 5 . 1 2 单元复习与验收教学建议(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入,从而使学

生自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自觅规律..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2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体现代数的特点表示数的优越性,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讲解有理数运算时,有理数加法及乘法法则的导出借助数轴 2在此,会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学生理解,法则要着重强调

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考数学最后一考试卷 (含答案解析)

2020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考数学最后一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40.0分) 1. 集合A ={x|x 2<4},B ={y|y =x 2?2x ?1,x ∈A},则A ∪B =( ) A. (?2,2) B. [?2,+∞) C. (?2,7) D. [?2,7) 2. “a ≤0”是“函数f(x)=lnx +ax +1x 在[1,+∞)上为减函数”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充要条件 C. 必要不充分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 3. 已知,(12 )b >1,2c =√3,则 ( ) A. a >b >c B. c >a >b C. a >c >b D. c >b >a 4. 已知α//β,a ?α,B ∈β,则在β内过点B 的所有直线中( ) A. 不一定存在与a 平行的直线 B. 只有两条与a 平行的直线 C. 存在无数条与a 平行的直线 D. 存在唯一一条与a 平行的直线 5. 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则该四棱锥的棱中,最长的棱的长度为( ) A. 2 B. √5 C. 2√2 D. 2√3 6. 已知x,y 满足条件{x ≥0 y ≤x 2x +y +k ≤0 ,若目标函数z =x +3y 的最大值为8,则k =( ) A. 6 B. ?16 C. ?83 D. ?6 7. 已知向量a ? 与b ? 不共线,且a ? ?b ? ≠0,若c ? =a ? ?|a ? |2?b ? a ? ?b ? ,则向量a ? 与c ? 的夹角为( ) A. π2 B. π6 C. π3 D. 0 8. 设双曲线M:y 2a 2?x 2b 2=1(a >0,b >0)的上顶点为A ,直线y =√a 2+b 2与M 交于B ,C 两点,过B ,C 分别作AC ,AB 的垂线交于点D.若D 到点(0,2√a 2+b 2)的距离不超过8√a 2+b 2?7a ,则M 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2019学年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数学试卷

2019?2020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一(上)期中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设全集U =R ,集合A ={x|x 2?2x <0},B ={x|x >1},则集合A ∩?U B =( ) A 、{x|1<x <2} B 、{x|1≤x <2} C 、{x|0<x <1} D 、{x|0<x ≤1} 2.函数f (x )=2x +3x 的零点所在的一个区间( ) A 、(?2,?1) B 、(?1,0) C 、(0,1) D 、(1,2) 3.下列四组函数中,表示同一函数的是( ) A 、f(x)=32x -与g(x)=x x 2- B 、f(x)=1-x 1+x 与g(x)=)1)(1(+-x x C 、f (x )=lgx 2与g (x )=2lgx D 、f (x )=x 0与g(x)=01x 4.已知a =log 52,b =log 5.00.2,c =0.5 2.0,则a ,b ,c 的大小关系为( ) A 、a <c <b B 、a <b <c C 、b <c <a D 、c <a <b 5.关于函数f(x)=5 412++x x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f (x )最小值为1 B 、f (x )的图象不具备对称性 C 、f (x )在[?2,+∞)上单调递增 D 、对任意x ∈R ,均有f (x )≤1 6.若函数f (x )=log 21(?x 2 +4x +5)在区间(3m ?2,m +2)内单调递增,则实数m 的 取值为( ) A 、[ 34,3] B 、[3 4,2] C 、[34,2) D 、[34,+∞) 7.设a 为实数,若函数f (x )=2x 2?x +a 有零点,则函数y =f[f (x )]零点的个数是( ) A 、1或3 B 、2或3 C 、2或4 D 、3或4 8.已知函数f (x )=e x ?e x -,g (x )=e x +e x -,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任意的x 1,x 2∈R 且x 1≠x 2,都有2 121)()(x x x f x f --<0

初中数学七年级教学案

初中数学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1)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养成检验的习惯. 2.理解把握等式性质,并能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 3.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将一元一次方程变形成“x=a ”的形式. 学习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自学指导:请自主学习课本P 95-P 96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 x= 时,方程2.分别把0、1、2、3、4代入下列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1)2x-1=5; (2)3x-2=4x-3 3.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下列各未知数的值,哪个是方程5x-1=7x-2的解 x=0, x=-1, x=3, x=12 . 4.什么叫做解方程? 5.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二.例题学习 例 解下列方程: ① x + 5 = 2 ② -2x = 4 三.自主学习反馈 练习1.解下列方程: 练习2.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文献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它的全部,它 的7 1 ,和等于19”.你能求出这个数吗? 62x )1(-=+(2)3x 34x -=-1(3)x 32=(4)6x 2-=

初中数学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值代入计算的过程,领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异同;归纳等式的性质;利用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填写下表 当x=__________时,方程2x+1=5成立 2.分别把0,1,2,3,4代入下列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1)2x-1=5 (2)3x-2=4x-3 3.见课本P95-P96用天平测物,联想到等式的几种变形.探索得出:如果我们在两边盘内同时添上(或取下)相同质量的物体,可以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x+2=5→x=5-2,3x=2x+2→3x-2x=2;如果我们将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扩大到原来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也会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 2x=6→ x=6÷2.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 二.自学质疑提升认识 组内交流自学指导部分,采用学生代表进行讲解、生生互动、教师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约需10分钟,应留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捕捉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以及还存在疑惑的地方。对于自主学习反馈练习的解题可由一个组讲解,其他组补充的方式进行,营造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为生生交流提供素材。 三.交流展示形成知识构建 (一)概念教学 1.出示问题情景(1)后,学生考虑:怎样求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分别将1、 2、3、4、5代入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题(无答案)

2019学年镇海中学高三下开学考 数学 试题卷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总分为150分.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A 、B 互斥,那么 柱体的体积公式 ()()()P A B P A P B +=+ V Sh = 如果事件A 、B 相互独立,那么 其中S 表示柱体的底面积,h 表示柱体的高 ()()()P A B P A P B ?=? 锥体的体积公式 如果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为p ,那么 13 V Sh = 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其中S 表示锥体的底面积,h 表示锥体的高 ()() ()10,1,2,,n k k k n n P k C p p k n -=-=L 球的表面积公式 台体的体积公式 24S R π= () 121 3 V S S h =? 球的体积公式 其中1S 、2S 表示台体的上、下底面积,h 表示 34 3 V R π= 棱台的高 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 选择题部分(共40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 设集合{} 2|230A x x x =∈-- ) A .3 B .2 C D 3. 设实数x ,y 满足25100 050 x y x x y +-≥?? ≥??+-≤?,则实数42x y z =的最小值是( ) A .1024 B . 14 C .132 D .11024 4. 设0ω>,将函数sin 6y x πω??=+ ???向左平移3π个单位长度后与函数cos 6y x πω? ?=+ ?? ?的图像重合,则ω 的最小值为( ) A .12 B .32 C .5 2 D .1 5. 设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命题: ①若m α⊥,n α∥,则m n ⊥; ②若m α⊥,m n ⊥,则n α∥; ③若αβ⊥,m αβ=I ,m n ⊥,则n α⊥; ④若αγ⊥,βγ⊥,则αβ∥. 其中正确的命题的个数是( )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镇海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数学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

镇海中学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年级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集合}{ 1,2,3,4,5,6U =,}{1,4,5S =,}{ 2,3,4T =,则()U S C T ?的子集个数为( ) A. 1 B. 2 C. 3 D. 4 【答案】D 【解析】 【分析】 先求出U C T ,再求()U S C T ?中元素的个数,进而求出子集的个数。 【详解】由题可得{}1,5,6U C T =,所以(){}1,5U S C T ?=,里面有2个元素,所以子集个数为224=个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集合的基本运算,子集的个数为2n 个,n 指元素个数 2.已知α是锐角,那么2α是( ) A. 第一象限角 B. 第一象限角或第二象限角 C. 第二象限角 D. 小于180的正角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α是锐角求出2α的取值范围,进而得出答案。 【详解】因为α是锐角,所以02 πα<< ,故02απ<<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象限角,属于简单题。 3.下列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互化,正确的是 ( ) A. 1 2()(0)x x =-≥ 1 3(0)x x =≤

C. 34 0)x x - => D. 13 0)x x - =≠ 【答案】C 【解析】 【 分析】 利用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关系化简计算即可。 【详解】1 2(0)x x =-≥,故A 错 13 x =,故B 错 13 0)x x - = ≠,故D 错 所以选C 【点睛】本题考查根式与分数指数幂的化简计算,属于基础题。 4.设0.311 3 2 11 log 2,log ,()32 a b c ===,则( ) A. a b c << B. a c b << C. b c a << D. b a c <<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我们所学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可知, 113 3 log 2log 10a =<=, 1 12 2 11 log log 132b =>=,0.30110()()122c <=<=,因此可知a c b <<,故选B. 考点:对数函数性质 点评:解决的关键是对于不同底数的对数和指数式比较大小,一般找中间量即可,1,0为常用的常数,属于基础题。 5.函数ln x y x = 的大致图象是 ( )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教学案例——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初中案例——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者海二中傅锜 一、案例实施背景 ⑴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⑵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⑶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⑷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2.数形结合,探究性质 ⑴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a∥b),画一条截线c 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填写结果: 第一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第二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第三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第四组:同位角()()角的度数()()数量关系()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学生活动一:画图—剪图—叠合—猜想学生活动二:画图—剪图—叠合—猜想让学生根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d,看你的猜想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学生活动:探究、按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仍然成立。 ⑵教师用《几何画板》课件验证猜想,让学生直观感受猜想 ⑶教师展示平行线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引申思考,培养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学生活动:独立探究——小组讨论——成果展示。 教师活动:评价学生的研究成果,并引导学生说理 因为a∥b(已知)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1=∠3(对顶角相等)∠1+∠4=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2=∠3(等量代换)∠2+∠4=180°(等量代换)

初一数学教案(下册)

5.1.1相交线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一)讲述: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5.1.1相交线(师板书) 二、出示目标 (一)过渡语: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呢?请看投影 : (二)屏幕显示 学习目标 1.理解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 2.会根据邻补角、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角度的计算. 三、自学指导 (一)过渡语:怎样才能当堂达到学习目标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认真自学.] (二)出示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P2-3练习前的内容.) ○ 1回答“探究”中的问题并填空白; ②理解邻补角和对顶角的定义,思考对顶角为什么相等.; ○ 3注意例题的解题步骤和格式.; 如有疑问,可以小声问同学或举手问老师.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与例题类似的检测题 四、先学 (一)学生看书,教师巡视,师督促每一位学生认真、紧张的自学,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二)检测 1.过渡语:同学们,看完的请举手?懂了的请举手?好,下面就比一比,看谁能正确运用 2.检测题:如图所示,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1)图中有几对对顶角?分别是哪些? (2)∠AOD 邻补角是 . (3)如果∠AOD=35°,则∠BOD 、∠BOC 、∠AOC 分别等于多少度? 分别让3位同学板演,其他同学在座位上做.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收集错误进行二次备课) D B C A O

五、后教 (一)更正: 请同学仔细看一看这3名同学的板演,发现错误并会更正的请举手.(指名更正) (二)讨论: 评(1):对顶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一个公共顶点.○ 2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师板书). 评(2):邻补角找得对不对?为什么?引导学生回答邻补角满足的两个条件:○1有公共边○2一个角的一边是另一角一边的反向延长线(教师板书).【注意 ∠AOD 邻补角有两个,不要漏。】 评(3):∠BOD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邻补角互补. ∠BOC 、∠AOC 求得对吗?引导学生说出:对顶角相等.再问对顶角为什么相等.引导学生说出:同角的补角相等. 教师拓展引申: (1)∠1的对顶角是---------- (2)∠1的邻补角是---------- (三)归纳:1分钟识记邻补角、对顶角的定义及性质. 六、课堂作业 (一)讲述:同学们,能运用新知识做对作业吗?好,要注意解题格式,书写工整. (二)出示作业题: 必做题:P8 2 选做题:P9 7 思考题:P9 8 (三)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5.1.1垂线(1) 学习目标: 1.理解垂直、垂线的概念并会表示两条直线垂直. 2.理解垂线的性质,会画一条直线的垂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A B E F C D

镇海中学高三数学(理科)试卷

镇海中学高三数学(理科)试卷 2014.4.11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5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把答案填在下页的表格中 1. 设全集U=R ,f (x )=sin x ,g (x )=cos x ,M ={}()0x f x ≠,N ={}()0x g x ≠,那么集合{} ()()0x f x g x =等 于( ) A M C U ?N C U B N M C U ?)( C M ?N C U D M C U ?N C U 2.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若z C ∈,则2 z ≥0; B 若,a b R ∈,且a b >,则a i b i +>+; C 若a R ∈,则()1a i +?是纯虚数; D 若1z i = ,则3 z +1 对应的点在复平面内的第一象限。 3. 若)(x g 的图象与)2()2()(2 ≤-=x x x f 的图象关于直线x y =对称,则=)(x g ( ) A .)0(2≥- x x B .)0(2≥+x x C .)2(2≤-x x D .)2(2-≥+x x 4.如图,直线()00Ax By C AB ++=≠的右下方有一点(),m n ,则A m B n C ++ 的值( ) A . 与C 同号 B. 与A 同号 C. 与B 同号 D. 与A ,B 均同号 5.已知: f (x )是定义在R 上的奇函数,且为周期函数,若它的最小正周期为T ,则f (2 T - )等于( ) A 0 B 2 T C T D 2T - 6.已知双曲线的中心在坐标原点,离心率2e =,且它的一个顶点与抛物线x 8y 2 -=的焦点重合,则此双曲线的 方程为 A. 14y 12x 22=- B. 112y 4x 22=- C. 13y x 22 =- D. 1y 3 x 22=- 7.若关于x 的不等式2-2 x >|x -a | 至少有一个负数解,则a 的取值范围为( ) A 9,24?? - ??? B 5,24?? - ??? C 7,24?? - ??? D 7,33?? - ??? 8. 在7 6 5 )1()1()1(x x x +++++的展开式中含4 x 项的系数是首项为-2,公差为3的等差数列的 ( ) A .第19项 B .第20项 C .第21项 D .第22项 9. 一个正方体,它的表面涂满了红色,把它切割成27个完全相等的小正方体,从中任取2个,其中1个恰有 (m,n) x y

2018-2019学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及解析

2018-2019学年宁波市镇海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数学试卷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点在第二象限,则角的终边所在的象限为()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利用角在各个象限的符号,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由题意,点在第二象限, 则角的终边所在的象限位于第四象限,故选D. 2.对于向量,,和实数,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A. 若,则或 B. 若,则或 C. 若,则或 D. 若,则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向量的垂直条件,数量积为0,可判定A;由向量的数乘的定义可判断B;由向量的平方即为向量的模的平方,可判断C;向量的数量积不是满足消去律,可判断D,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对于A中,若,则或或,所以不正确; 对于B中,若,则或是正确的; 对于C中,若,则,不能得到或,所以不正确; 对于D中,若,则,不一定得到,可能是,所以不正确,综上可知,故选B. 3.已知向量,,若,则实数为()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即可得出,进行数量积的运算即可得出,在由向量的坐标运算,即可求解. 【详解】由题意,因为,所以,整理得, 又由, 所以,解得,故选C. 4.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则实数的值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利用辅助角公式化简函数,又由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得到 ,即可求解. 【详解】由题意,函数, 又由函数的图象关于对称,所以, 即,解得,故选D. 5.将的图象上各点横坐标伸长到原来的倍,纵坐标不变,然后将图象向右平移个单位,所得图象恰与重合,则() A. B. C. D. 【答案】A 【解析】 【分析】 直接利用逆向思维,对函数的关系式进行平移变换和伸缩变换的应用,求出函数的关系式,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由题意,可采用逆向思维,首先对函数向左平移个单位,

(完整版)函数初中数学教案

函数初中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能从简单的实际事例中,抽象出函数关系,列出函数解析式; 2、使学生分清常量与变量,并能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会求函数值,并体会自变量与函数值间的对应关系. 4、使学生掌握解析式为只含有一个自变量的简单的整式、分式、二次根式的函数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的求法. 5、通过函数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有规律地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了解函数的意义,会求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及求函数值. 教学难点:函数概念的抽象性.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讲了函数的概念: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 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反映了函数关系,你能举出一个,并指出式中的自变量与函数吗? 1、学校计划组织一次春游,学生每人交30元,求总金额y(元)与学生数n(个)的关系. 2、为迎接新年,班委会计划购买100元的小礼物送给同学,求所能购买的总数n(个)与单价(a)元的关系. 解:1、y=30n y是函数,n是自变量 2、,n是函数,a是自变量. (二)讲授新课

刚才所举例子中的函数,都是利用数学式子即解析式表示的.这种用数学式子表示函数时,要考虑自变量的取值必须使解析式有意义.如第一题中的学生数n必须是正整数. 例1、求下列函数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1)(2) (3)(4) (5)(6) 分析:在(1)、(2)中,x取任意实数,与都有意义. (3)小题的是一个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 . 同理(4)小题的也是分式,分式成立的条件是分母不为0,这道题的分母是,因此要求且 . 第(5)小题,是二次根式,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 的被开方数是. 同理,第(6)小题也是二次根式,是被开方数, . 解:(1)全体实数 (2)全体实数

2017年镇海中学高考模拟数学试卷(理科)含答案

(2)设全集 U=R ,A= {x | 2 x( x -2) < 1}, B = {x | y = ln(1- x)} ,则右图中阴..部分表示的集合为 ... ? 的展开式中二项式系数之和为 128,则展开式中 1 的系数是( (5)若 3x - ? 3 x 2 ? x 3 2017 年镇海中学高考模拟数学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复数 z 满足 z ? i = 2 - i , i 为虚数单位,则 z = ( ) (A) -1 - 2i (B) -1 + 2i (C) 1 - 2i (D) 1 + 2i 影 ( ) (A){x | x ≥ 1} (B){x |1 ≤ x < 2} (C){x | 0 < x ≤ 1} (D){x | x ≤ 1} (3) 设m ,n 是空间两条不同直线,α , β 是空间两个不同平面,则下列选 项中不正确的是( ) (A)当 n ⊥α 时,“n ⊥ β ”是“α ∥ β ”成立的充要条件 (B)当 m ? α 时,“m ⊥ β ”是“α ⊥ β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C)当 m ? α 时,“n // α ”是“ m // n ”必要不充分条件 (D)当 m ? α 时,“ n ⊥ α ”是“ m ⊥ n ”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4) 已 知 函 数 f ( x ) = A s in(ωx + ?) 的 图 像 如 右 图 所 示 , 又 y π 2 f ( ) = - ,那么 f (0) 的值为( ) 2 3 2 2 1 1 (A ) - (B ) (C) - (D) 3 3 2 2 2 3 o π 11π 2 12 7π 12 x ? 1 ? m ? ) (A)21 (B) - 21 (C)7 (D) - 7 (6) 如图,某几何体的正视图(主视图)是平行四边形,侧视图(左视图)和俯视图都是 矩形,则 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A ) 6 3 (B ) 9 3 (C )12 3 (D )18 3 (7) 两条直线 x = ±m (0 < m < 2) 和直线 y = kx 把圆 x 2 + y 2 = 4 分 成四个部分,则 k 与 m 满足的关系为( ) (A ) (k 2 + 1)m 2 ≥ 4 (C ) (k 2 + 1)m 2 = 4 (B ) km ≥ 4 - m 2 (D ) (k 2 + 1)m 2 ≤ 4 (8)双曲线 x 2 - y 2 3 = 1 的左右焦点为 F 1,F 2,过点 F 2 的直线 l 与右支交于点 P ,Q ,若|PF 1|=|PQ|,则|PF 2| 的值为( ) (A)4 (B)6 (C)8 (D)10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初中数学教案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理解有理数除法的意义,熟练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2.了解倒数概念,会求给定有理数的倒数; 3.通过将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培养学生的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熟练进行运算,教学难点是理解法则。 1.有理数除法有两种法则。法则1: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是把除法转化为乘法来解决问题。法则2是把有理数除法纳入有理数运算的统一程序:一确定符号;二计算绝对值。如:按法则1计算:原式;按法则2计算:原式。 2.对于除法的两个法则,在计算时可根据具体的情况选用,一般在不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一法则。如;在有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在能整除的情况下,应用第二个法则比较方便,如,如写成就麻烦了。 (二)知识结构 (三)教法建议 1.学生实际运算时,老师要强调先确定商的符号,然后在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方法求商的绝对值,求商的绝对值时,可以直接除,也可以乘以除数的倒数。 2.关于0不能做除数的问题,让学生结合小学的知识接受这一认识就可以了,不必具体讲述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的理由。 3.理解倒数的概念 (1)根据定义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即:,则互为倒数。

如:,则2与,-2与互为倒数。 (2)由倒数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到求已知数倒数的一种基本方法:即用1除以已知数,所得商就是已知数的倒数。如:求的倒数:计算,-2就是的倒数。一般我们求已知数的倒数很少用这种方法,实际应用时我们常把已知数看作分数形式,然后把分子、分母颠倒位置,所得新数就是原数的倒数。如-2可以看作,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后为,就是的倒数。 (3)倒数与相反数这两个概念很容易混淆。要注意区分。首先倒数是指乘积为1的两个数,而相反数是指和为0的两个数。如:,2与互为倒数,2与-2互为相反数。其次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符号相同,而互为相反数符号相反。如:-2的倒数是,-2的相反数是+2;另外0没有倒数,而0的相反数是0。 4.关于倒数的求法要注意: (1)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分数的分子、分母颠倒位置即可.(2)正数的倒数是正数,负数的倒数仍是负数. (3)负倒数的定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负倒数.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有理数除法的定义. 2.理解倒数的意义. 3.掌握有理数除法法则,会进行运算.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有理数除法法则的导出及运算,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指导思维活动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2020最新参考篇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2020最新参考 篇 说课就是教师口头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也就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的活动。整理了关于“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数轴的概念,能用数轴上的点准确地表示有理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数与形结合的过程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教学难点】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通过实例温度计上数字的意义,引出数学中也有像温度计一样可以用来表示数的轴,它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数轴。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用画图的形式表示东西向马路上杨树,柳树,汽车站牌三者之间的关系: 提问1:上面的问题中,“东”与“西”、“左”与“右”都具有相反意义。我们知道,正数和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那么,如何用数表示这些树、电线杆与汽车站牌的相对位置呢? 学生活动:画图表示后提问。 提问2:“0”代表什么?数的符号的实际意义是什么?对照体温计进行解答。

教师给出定义:在数学中,可以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它满足: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代表原点;通常规定直线上向右(或上)为正方向,从原点向左(或下)为负方向;选取合适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提问3:你是如何理解数轴三要素的? 师生共同总结:“原点”是数轴的“基准”,表示0,是表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正方向是人为规定的,要依据实际问题选取合适的单位长度。 (三)课堂练习 如图,写出数轴上点A,B,C,D,E表示的数。 (四)小结作业 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数轴的三要素,用数轴表示数。 课后作业: 课后练习题第二题;思考:到原点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有什么特点?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案第二篇 一、教学内容分析

浙江省2019年镇海中学高三最后一考数学试卷(PDF版)

绝密★启用前 2019年镇海中学高三最后一考数学试卷 姓名 准考证号 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全卷共6页,选择题部分1至3页;非选择题部3至6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参考公式: 若事件,A B 互斥,则 ()()()P A B P A P B +=+若事件,A B 相互独立,则 ()()() P AB P A P B =若事件A 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p ,则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 ()(1)(0,1,2,,) k k n k n n P k C p p k n -=-= 台体的体积公式 121 ()3 V S S h =其中1S ,2S 分别表示台体的上、下底面积, h 表示台体的高 柱体的体积公式V Sh =其中S 表示柱体的底面积,h 表示柱体的高锥体的体积公式 1 3 V Sh =其中S 表示锥体的底面积,表示h 锥体的高球的表面积公式 2 =4S R π球的体积公式 3 43V R π=其中R 表示球的半径 选择题部分(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已知集合3Z 02x A x x ?-? =∈≥??+?? ,{}N 1,B y y x x A =∈=-∈,则A B = A.{}1,0,1,2,3- B.{}1,0,1,2- C.{} 0,1,2 D.{} 12x x -≤≤2.“0a ≤”是“函数()(1)f x ax x =-在区间(0,)+∞内单调递增”的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若221m n >>,则 永临中学

镇海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一数学试卷

镇海中学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年级数学试卷 第I 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已知向量a =(2,1), b =(λ?1,2),若a +b 与a ?b 共线,则λ=( ) A. ?2 B.?1 C.1 D.2 2.已知 α αααsin 2cos cos 4sin 3++=2,则1? sin αcos α?cos 2α的值是( ) A. ?52 B. 52 C. ?2 D.2 3.在△ABC 中,AB=AC=1,BC=3,则AB ·AC =( ) A. 23 B. 21 C. ?2 3 D. ? 21 4.在△ABC 中,若AB 2=AB ·+·+·,则△ABC 是( ) A.锐角三角形 B.钝角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不确定 5.已知△ABC 中,内角A,B,C 所对边的边长分别为a,b,c,且c=27,a+b=2 11 3tanA ·tanB ?tanA ?tanB=3,则△ABC 的面积为( ) A. 23 B.2 33 C.3 D.33 6.如果满足a=x,b=2,B=60°的△ABC 有两个,那么x 的取值范围为( ) A. 02 C. 2

初中数学教案大全

初中数学教案大全 【篇一:实用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全】 实用初中数学优秀教案大全 课题:二元一次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检验某对数值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类比的思想方法,并渗透德育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概念. 难点:把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变形成用关于一个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未知数的形式,其实质是解一个含有字母系数的方程.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比较,加强学生的类比的思想方法; 通过―合作学习‖,使学生认识数学是根据实际的需要而产生发展的观点.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新闻链接:桐乡70岁以上老人可领取生活补助, 得到方程:80a+150b=902 880. 2.新课教学: 引导学生观察方程80a+150b=902 880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异同? 得出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次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做一做: (1)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①小明去看望奶奶,买了5 kg苹果和3 kg梨共花去23元,分别求苹果和梨的单价.设苹果的单价x元/kg , 梨的单价y元/kg ; ②在高速公路上,一辆轿车行驶2时的路程比一辆卡车行驶3时的路程还多20千米,如果设轿车的速度是a千米/小时,卡车的速度是b千米/小时,可得方程: . (2)课本p80练习2. 判定哪些式子是二元一次方程方程.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完整版)

七上数学教案有理数第一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 ①通过生活实例,了解学习有理数的必要性.②理解并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③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过程与方法 2 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激励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新课,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 活.难点、教学重点这一章的主要学习目标都可以归结到有理.重点:有理数的运算运算,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数的运算上,比如有理数的有关概念法则直接目标都是落实到有理数的运近似数等内容的学习,,运算律, 算上. . 有理数法则的理解,难点:负数概念的建立,绝对值意义

课时分配课时内容 1 正数和负数1 . 1 4 有理数 2 . 1 5 有理数的加减法 3 . 1 4 . 1 4 有理数的乘除法 4 有理数的乘方 5 . 1 2 单元复习与验收教学建议(即联系实际生活的典型例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从实际问题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大胆尝试的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引入,从而使学生自得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自觉地发现问题,自觅规律..在进行有理数的有关概念的教学时:1?)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1(如:从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负数,从而得出有理数的概念;借助温度引出数轴,建立数(有理数)与形(数轴上的点)之间的联系.()注意借助数轴的直观性讲述相反数、绝对值,体会用字母2使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能更深一步,,?体现代数的特点表示数的优越性,并为今后学习整式、方程打下基础..讲解有理数运算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