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迭烈逊渡口

迭烈逊渡口

迭烈逊渡口
迭烈逊渡口

通史研究之一

(2011-07-05 10:20:30)

甘、宁、青地区的水运航道

——甘、宁、青水上交通史研究之一

刘再聪

《经济史》2008年第4期

摘要:黄河上游长途航运全线开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依据文献记载,最早的长途运输出现在西汉晚期,航段从湟水流域至金城。其次是北魏时期,航段从博骨律镇至沃野镇。唐朝,黄河航段从灵州上逆至会州乌兰县乌兰桥下。北宋时期,黄河兰州至会州段出现放木情形。至此,今青海境内至内蒙古包头之间的黄河上游航段全线开通。清朝中晚期以来,黄河上游航道逐渐进入繁盛时期。

关键词:黄河上游/航道/水运

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地处内陆,历史时期以陆路交通著名,丝绸之路黄金地段就在这一地区,陆路交通因而备受学术界重视。相对而言,水路交通则颇显沉寂。甘、宁、青地区的地面水分为内流河和外流河。内流河集中在甘肃河西走廊,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等。这些河流均发源于祁连山地,属于冰雪融化水,水运业有明显的季节性。外流河分属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属于黄河水系的有:黄河干流及其支流大通河、湟水、洮河、大夏河、泾河、渭河等。属于长江水系的有长江干流及其支流岷江、白龙江、白水江、西汉水等。由于地势高峻,江河穿流于高山峡谷中,落差大,水流湍急,险滩丛生,一般木船难以航行。所以,历史时期该地区的水运业发展非常有限。

而从目前的情况看,无论黄河水系还是长江水系,在甘、宁、青地区内已经没有长途航运,仅仅在个别地区有短途航运。比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甘肃省,“仅黄河干流的陇中一段,原有皮筏沟通青海、宁夏二省区,但皮筏只能顺流而下,不能逆流而卜。自铁路修通及黄河峡谷各大水库建成后,皮筏运输已成历史陈迹。目前黄河在陇中的兰州至(皋兰)什川间四十二公里可通行轮船。刘家峡水库区有临夏至永靖县问四十公里通机动船。黄河在甘南的玛曲到采日玛(洪水期可达齐哈玛)一

段也有机动渔船往来。白龙江在碧口以下至四川昭化间,向来有木船相通”。①

本文拟从水运交通的角度出发,对西北地区的水道、水上航运工具、水运物品及水运与西北的社会经济等问题作简单探讨,以期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注意。

黄河上游干支流长途水运航道

依据文献记载,历史时期黄河水系航道可以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自青海、甘肃南部等地的黄河支流上出发经兰州、银川抵达内蒙古包头段。这段航道以今天的宁夏灵武为界可以分为两段。上段峡谷众多,落差大,险滩众多,通航难度大。下段水流平缓,易于通航。由于航道地理条件的限制及各地所需运输的物品的差异,黄河上游航道的开发利用基本上是分段进行的,个别航段在公元前就已经得到开发。但从青海境内至内蒙古包头段黄河干流航道全程贯通,则在北宋时期。

1.先秦至北朝时期黄河上游干支流水运

《禹贡》记载:“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河,会于渭油。”积石即积石山,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黄河由西北方向绕其

东南端再转向西北流,再弯向东北流向兰州。古人不明河源,因此,自《史记·河渠书》、《汉书·地理志》而下,各家地理书记述黄河水道皆从积石山开始。龙门即今陕西韩城市东北之龙门山。有学者认为,这是关于夏代运输贡品的黄河水道,“会于渭油”指舟过龙门南行至渭水人河处(在今陕西潼关港口)。照此理解,距今约3000多年前,黄河上中游 2000余公里都可通舟楫。②

有确切记载的水运,与木材放运有关。历史时期,西北地区森林资源丰富,《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由于木材的放运对河道要求比较低,便于运输,所以,甘、宁、青地区早期的长途水运大都与放木有关。

黄河水系最早的航运活动是西汉时期赵充国在西北屯田

时所为。汉宣帝时,赵充国在祁连山南麓浩亹水(今大通河)、湟水流域屯田,曾上《屯田疏》云:“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万余枚,皆在水次”。又言:“以闲暇时所伐材,缮治邮亭,充人金城”。③“水次”和“充入金城”表明祁连山的林木通过湟水进入黄河而到达今兰州一带。湟水流域至兰州段是黄河上游最早得到开发的航道。赵充国放木行动是黄河上游最早的长途水运事件,是中原王朝经略西北的直接后果。

东汉之季,董卓挟持汉献帝欲迁都长安,准备“引凉州材木东下,以作宫室。”④此处的凉州当指凉州刺史部管理的地区,要利用的当为黄河干支流航道。董卓为陇西临洮 (今甘肃岷县)人,曾为凉州刺史成就辟为从事,后任西域戊己校尉,熟悉河湟地理。虽然此事未果,但暗示从黄河上游至长安地区有长途水运业存在的可能。

南北朝时期,灵州以下段水道已经全面开通,运送的粮食主要是军粮,而且规模宏大。妇匕史。刁雍传》记:

奉诏高平、安定、统万及臣所守四镇,出车五千乘,运屯谷五十万斛付沃野镇,以供军粮。臣镇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来往,犹以为难,设令载谷,不过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滞陷。又谷在河西,转至沃野,越度大河,计车五千乘,运十万斛,百余日乃得一返,大废生民耕垦之业。车牛艰阻,难可全至,一岁不过二运,五十万斛乃经三年……今求于牵屯山河水之次,造船二百艘,二船为一舫,一舫胜谷二千斛,一舫十人,计须千人。臣镇内之兵,率皆习水。一运二十万斛。方舟顺流,五日而至,自沃野牵上,十日还到,合六十日得一返。从三月至九月三返,运送六十万斛,计用人功,轻于车运十倍有余,不费牛力,又不废田。

刁雍驻扎的军镇是薄骨律镇(今宁夏灵武附近),目的地是沃野镇(今内蒙古五原东北乌加河北),两地相距八百里。与陆地长途运送致人马劳顿相比,水上运输省力且高效,孝文帝因此下诏“永以为式”。

2.唐宋时期黄河上游干支流长途水运

唐朝初期,与北方的突厥隔河而治。《新唐书.突厥传》记载,高祖李渊接受将作大匠于筠的建议,在灵武、五原设舟师、治战舰,扼止突厥南下。由于黄河是双方的界河,因而无法保证航道的正常运行。中宗景龙二年(708年),朔方军大总管张仁愿乘突厥默啜可汗率全军西征突骑施之机,筑东、中、西三受降城于河北。后来又增添了定远城(平罗)、丰安军(宁夏中卫)、振武军城,即唐史中所谓的六城。六城均在河外。黄河由界河变为唐朝的内河。唐朝在灵州设置六城水运使,专司水运,灵州以下段河运由此大兴。唐朝曾经将北都(今太原)收购的军粮逆河上运至灵州。可见,唐朝灵州以下河段航运,不仅能够顺流而下,而且也可以逆流而上。严耕望曾有这样的描述:“唐代朔方节度使例带六城水运使,军粮运输大半靠

水运。至于河湟屯田供军粮有余,也藉这段河运以济关中凶年,可见这段黄河水运之盛。”⑤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一时期,由灵州逆河而上至会州段航道也被开通。贞元十六年六月,灵州破吐蕃于乌兰桥下。⑥乌兰桥位于会州城郭下,在今甘肃靖远北部,处今兰州下游约250公里处。《旧唐书·王佖传》载:元和中“佖检校工部尚书、灵州大都督府长史、朔方灵盐节度使。先是,吐蕃欲成乌兰桥于河燸,先贮材木,朔方节度使每遣人潜载之,委于河流,终莫能成。至是,蕃人知仫贪而无谋,先厚遗之,然后并役成桥。仍筑月城守围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边上至今为恨。”可见,唐时两地航道已经开通。

由会州至灵州,也可能有筏运出现。《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郭)晞子钢为朔方节度使杜希全宾佐,希全以钢摄丰州刺史,晞以钢幼弱,恐不任边职,贞元七年,(郭)晞上章请罢(郭)钢官。德宗遣中使召之,钢疑以他事见摄,乃单骑走入吐蕃。蕃将见钢独叛,不纳,置之筏上,流入黄河令归,杜希全得之,送赴京师,赐钢自尽,晞亦坐子免官。”⑦郭钢出走地点为朔方节度使治所灵州,但其投奔吐蕃处地点文献缺载。这里略做推理:郭钢为朔方节度使杜希全的宾佐,是比较关键的军事人物,能够将其放回,当非一般人所为。由乘筏流

人黄河而被杜希全所获可知,郭钢投奔地点在灵州上游。吐蕃势力东扩后,占据唐都长安西北大片地区,按照872年清水会盟规定,双方沿黄河流域最重要的边州是兰、会两州,从距离看,郭钢投奔地很有可能为会州。而前文已经明讲,灵州和会州之间双方经常有战事,也有木材航运之事实。若此,在唐代,黄河干流水运已经从灵州上达会州即在今甘肃靖远境内。可以认为,会州有通达灵州的水道,不仅可以运送木材,也有少量运客。

但此时,灵州以上河段的运粮航道依然没有开通。陈鸿《东城老父传》记:“河州敦煌道,岁屯田,实边食,余粟转输灵州,漕下黄河,人太原仓,备关中凶年”。⑧河州即今甘肃临夏一带及大夏河和洮河流域,太原仓当为太丰仓。言“转输灵州,漕下黄河,”表明灵州以上河段尚不能运送粮食。

宋代,兰州至会州的木材水运航道开通。元符二年诏:“兰州造麄材应副会州修仓库、营房、廨宇等,自黄河沿流运致,专委官管勾,事毕推恩。”⑨表明,湟水流域至金城段航道与会州至灵州段航道终于完成对接。至此,由今青海境内抵达内蒙古包头的黄河上游航道全线贯通。

宋代,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得到开发利用。北宋为了光复唐时的疆域,着力经营西北地区,洮河一线的水上航运进入新的阶段。熙宁五年(1072年),北宋政府诏:“镇洮军造船置水手及壮城兵,共以五百人为额。”因为,“先是,王韶以洮水自(熙州,治今甘肃临洮)北关下结河,诉流至香子城,可通漕,故有是诏。”⑩表明洮河河道已经开通。元丰五年(1082年)二月诏:“熙河路洮河与黄河通接,如可作蒙冲战舰运粮济兵,令李宪计度。”⑾力图完成洮河与黄河航道的对接。元丰六年(1083年),北宋政府开始大规模地借用洮河河道漕运粮食:“李宪言:‘计置兰州粮十万,乞发保甲或公私橐驼般运,又虑妨春耕。臣已修整纲舡,自洮河漕至吹龙寨,俟厢军摺运赴兰州。’诏:‘如橐驼、舟舡运不足,须当发义勇、保甲,即依前诏。’”⑿绍圣四年(1097年)五月,岷州钱监生产的钱币也利用河道转运。熙河兰岷路经略安抚、陕西路转运司言:

“岷州钱监自来应副六路用兵支费,和顾脚乘,道里阻远。今相度,欲以舟船般运至熙、兰二州极边使用,兼河亦有古道,可以修治,安置递铺,直至熙河北玛尔巴山等路。一自岷州城外装船,于洮河内驾放般载钱物,至中路上衬,地名噶勒斡,河水湍急,并山硖石碛至下衬,计六十有余里不可行船。今既

沿河见有古道,可行开修,自上衬摆置六铺,勒铺兵二人陆路般运至下衬,地名章龙峡石,却用熙州船装载,直至熙路或临洮堡下卸。其上下衬各置监官一员,量行修廨舍、库屋,卸纳装破,并往来催督水陆路般运钱物。”从之。⒀

表明洮河已是北宋岷州(今甘肃岷县)、熙州、兰州之间军事物资的重要运输线。⒁

哲宗时期,湟水河道也被充分利用。湟水时称宗河,史书有“宗河漕运亦便”、⒂“宗河行船,漕运亦至邈川”⒃的记载,邈川即今青海乐都。《曾公遗录》卷9 称:“宗河可通五板船漕运。”可见河运已具有一定规模。宗河河道“或漕军食、或载战士、或备火攻”。⒄显然,洮河、湟水航道的开通都是出于战争的需要。

3.元、明、清时期黄河上游干支流水运

元代,为了将西北的粮食运送至大都,着力开发黄河漕运。忽必烈任命郭守敬为都水监少监,负责河渠、水利桥梁治理。至元四年,从应理州(今宁夏中卫)至东胜 (今内蒙古托克托)的黄河航运全线开通。为了加强管理,设置水站10所,共有

漕船100艘,水手240名,马1000匹,牛2000头,估计漕运量也相当可观。宁夏至东胜段黄河水道,作为横贯元代西北和大都的交通运输线路的一部分,终元一代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但将宁夏地区的粮食大量地输送到大都,而且在联系大都和西北地区的交通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⒅从运输规模来讲,元代的黄河水运具备较大的规模,要远远超过前代,在黄河水运史上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⒆

明代,兰州至灵州之间有一段新的运粮航道“迭烈逊黄

河路”被开通。洪武末年,河西走廊驻兵达3.55万余人,嘉靖年间尚有2.38万人。大量驻军每年所需的10余万石军粮须由陕西汉中等中原地区供补。最初明廷将大批粮食先集中到平凉,沿甘陕驿道经隆德、静宁、兰州,再沿甘凉驿道运往河西。这条道路岭大坡陡,尤其是六盘山一带,路途艰险,运输困难。宣德七年 (1432),宪宗采纳陕西参政杨善的建议,改走“迭烈逊黄河路”,即从开城(宁夏固原)西北行,过海原、干盐池,抵迭烈逊渡口,再运往河西各州和卫所。《明会要》卷75载:

(宣德)七年五月,复开平凉府开城县迭烈孙道路。先是,陕西参政杨善言:“西安诸府州,岁运粮饷赴甘州、凉州、山丹、永昌诸卫,皆经平凉府隆德县六盘山蝎蜥岭。山涧陡绝,人力

艰难。开城县旧有路,经迭烈孙黄河,平坦径直,抵甘州诸卫,近五百佘里。洪武中,官置渡船,平凉拔军造济,人以为便,既乃罢之。今请如旧开通,以利民。”从之。

迭烈逊位今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黄湾。⒇根据笔者考察,过迭烈逊渡口后,西行道路比较难走,运送粮饷非常费力。因此,这里的“经迭烈孙黄河”含义,主要指船运。康熙《靖远县志》云:“莎(索)桥,在迭烈逊,旧置船只,通凉庄路。”“迭烈逊故城,在(靖虏卫:今靖远县城)北七十里,明初设立巡检司防守,建置船只,索桥通凉庄路。”“造船八艘,每艘十一人持之,隶迭烈逊巡检司。”资料既提到了渡桥,也提到了船运。据“旧置船只,通凉庄路”知,当先有船运,后来才有桥渡。明朝船运从迭烈逊渡口出发,靠岸处当在下游的另一名索桥的渡口。《秦边纪略》卷4靖远卫下记:

“索桥,黄河之津处也,名桥而实无之。……东二十里至哈思吉。黄河独兰州有镇远桥,连船施板,车马可通,为河东西之大道。索桥不过鼓棹浮舟往来津渡而已。”

“庄、凉、甘、肃而往河东,自镇远、索桥外更无他途也。桥非大道,盖宁夏、固原往河西之捷径耳。然西安商旅亦有不由

兰州往河西,而取道靖虏以渡索桥者,路捷三日也。硖口在津处下流五里,河东即东岸哈思吉一带,暗门在河燸数步,舟子日纳渡赀一金,其利可知。渡河而东至哈思吉。”[21]

《秦边纪略》的作者梁份生活在明末清初,曾经游历秦边,所记当为亲眼所见。索桥、哈思吉地名今天犹在。索桥距离迭烈逊鸟道50公里,实际路程在80公里以上。索桥位置与唐会州城相近。因此,至明代,黄河航道继续得到利用。虽然在规模上无法与元代相比,但明朝却开通了新的水上粮食运输航段。

清中后期以来,黄河长途航运进入新的高峰时期。主要有以下表现:

首先,青海境内的黄河支流水运再次出现,且规模宏大。如大通河放木:“水色湛然,面平如镜,木商放木,水夫百余人,其声噪噪。”[22](民国)周希武《宁海纪行》记:“大通河上游多森林,贩木者人山伐木,乱投于水,至峡口,始截流编筏,下之兰州一带。”[23]台原县:“班古仙米等处皆有松林,兰省木商亦由水运放,该寺僧等已获其利矣。”[24]同仁县:“同仁县,礁石甚多,水运木植,若筏排穿,造毫(?)

不能行,木商于夏间河水茂涨时,雇水手零放,鱼贯而下。”[25]

其次,青海至兰州的黄河航运进入繁盛时期,除木材之外,粮食也大量运送。慕寿祺《甘宁青史略》云:“省城(兰州)……的大宗米粮皆仰给于西路之水运,黄河上游峡多水紧,势若建瓴,船不能驶行,居民以整牛挖去骨肉,虚其中,缚其四肢用以作袋,以项为袋口,实粮于中,掷于水中,连缀十余袋作筏,顺流而下。卸粮之后,空袋以骡驮转。”“周流转输,西宁、乐都一带米粮皆灌输省城(兰州)。”清人陶葆廉《辛卯侍行记》卷4:“西宁人以此(皮筏)运米,至兰州,则束筏乘车而返。”

第三,西宁至包头段黄河上游长途航线全线贯通。从清代中晚期以来,西北地区的羊毛生意逐渐兴隆。清代末期,驻扎天津的英、美、德等国的商人派出买办来到西宁、临夏等地设庄收购羊毛并组织外运。水上运输羊毛的最终目的地是包头。为了适应羊毛外运需求,青海至包头段黄河航道全线开通。近人张维云:“兰州……黄河水运则有木筏、皮筏,可以西接洮湟,东至宁、绥。”[26]羊毛是木筏和皮筏运输的主要物品。

20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黄河干支流长途水运进入最繁盛时期。筏户、水手增多,奔波于兰州、西宁、包头之间。民国22年,青海化隆有皮筏300只、循化有 200只。每只载重15000斤左右。西宁市东关栈房及滨河路一带,羊毛、筏子、皮子的堆垛多处。[27]民国九年,夏河等地集中于.临夏而转运天津的羊毛有150万斤左右。民国十二年,兰州的外国洋行有七处,仅羊毛运出量达300万斤。

同一时期,长途客运也颇为兴盛。1919年倡导男女同校的甘肃籍(今青海循化县)学生邓春兰从兰州去北京上大学、1937年著名记者范长江从兰州至银川均乘坐羊皮筏子。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对乘坐皮筏有精彩的描述:“西北水上交通,皮筏较木筏为普遍。……筏上如张设帐幕,则立即可以布置成功宽敞的水上行宫,空气和光线皆十足的美好,而且随河水的流动,终日有千变万化的风景,可以供旅行者的观赏。”1938年,顾颉刚考察西北,从西宁乘筏至兰州,所著《吹牛、拍马》记:“由湟水转人黄河,凡经一日余,行二百数十里”。

[28]可见从西宁至包头,以筏载客的航道是全程贯通的。客运不仅能顺流而下,逆行而上的航道也已经开通。《吹牛、拍马》引有清张九钺《陶园诗集·洛中集》所记“羊报行”一事:“羊报者,黄河报汛水卒也。河在皋兰城(今兰州)西,有铁索

船桥横互,两岸立铁柱,刻痕尺寸以测水。河水高铁痕一寸,则中州水高一丈。例用羊报,先传警汛。其法以大羊空其腹,密缝之,浸以躲油,令水不透,选卒勇壮者缚羊背,食‘不饥丸’,腰系水笺簸数十,至河南境,缘溜掷之,顺流如飞,瞬息千里。汛警时,河卒操舟于大留俟之,拾签知水尺寸,得预备抢护。至河南,营弁以舟飞邀报卒登岸,解其缚,人尚无恙,赏白金五十两,酒食无算,令乘舟从容归,三月始达。”顾颉刚评论:“是知在未通电报时,羊筏通报实为最迅速之方术。” “羊报者”只身顺水漂流而下与客运无关,但“乘舟从容归,三月始达”则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逆行至兰州的黄河航道是开通的。

4.黄河冰道

探讨黄河上游水运,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对冰桥的利用。一般而言,水上航运指以水为路,从这个角度来讲,对冰封河道的利用完全具备水上航运的意义。黄河出兰州东流至靖远然后向北流去,流经区域纬度逐渐增高。每年的农历十月以后,开始进入结冰期,整个河面被冰层覆盖,人们分段加以利用,便成冰桥。《重修皋兰县志》记兰州冰桥:“兰州黄河结冰以夜,其开亦夜。冰既坚,状如积雪填于巨壑,嶙峋参差,不知有河形,处处可通车马,欲名冰桥。”清人王光

晟赋诗云:“一夜河凝骇神异,碎玉零琼谁委积。错落元冰大壑填,经过漫水如平地。”陶葆廉《辛卯侍行记》卷4《兰州桥》云:“冰既合,制府祭冰桥,县役以锄削平,铺以土,车马畅行如通衢。”根据笔者访查得知,冰层厚度最厚时可达三米左右,行车载重可达两千公斤。严冬季节,行走上面,非常安全。黄河封冻首先出现在河套地区,然后逐渐向上游推进,直到兰州一带。第二年五月前后,冰盖才慢慢消融,前后长达半年左右。每到冬天,从兰州至河套地区,两千多里黄河河道全线封冻,险滩、激流、漩涡一概消失,惟留闪着白光的冰面。因此,就黄河上游而言,无论是船运、放木,还是筏运,均不能全年畅通。但是,冬天的黄河河道依然得到利用。不过,其情形有了变化。不是正常物资送运航道,而是北方民族骑兵南下的坦途。横渡为桥、为渡口,纵行则可称为道。因此,封冻的黄河河道可称为黄河冰道。

对黄河冰道的利用以明朝初年最为突出。蒙元势力退出中原以后,在西北地区与明朝隔河相对。他们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经常沿着黄河冰道南下,对明朝西北边防构成极大威胁,明朝不得已只好沿河构置堡寨防卫。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58曾经强调,靖虏卫(今甘肃靖远)“面山背河,地势险阻,九边考靖卤(虏)去敌最近,北面滨河,遇冬冻合,一望平地

千里,寇若从贺兰山后踏冰驰踔,势如风雨,未易御也。沿河置戍固不可缓。”事实确也如此。康熙《靖远县志》记:“正统三年七月,靖远卫成。先是阿台屡以其众出犯甘、宁间,复遣轻骑自迭烈逊乘冰渡河潜窥会宁,以图南窥。”“隆庆元年冬十二月,匈奴宾兔则迭烈逊乘冰渡河,率轻骑二千寇大白草、郭城驿,经靖鲁城肆掠。”“又一种自迭烈逊老龙湾乘冰渡河由旱平川、打拉赤人犯安会地方。”《天下郡国利病书》记:“靖虏卫。一路自塔儿湾乘冰渡河由锁黄川青沙岘入犯安会。一路自迭烈逊老龙湾人犯靖宁隆德。……靖之西北境即称内地可矣。惟是东境尚苦套酋,往往踏冰深入。”[29]蒙古铁骑从黄河以外出发,踏冰而来,飞马千里,在迭烈逊一带上岸,尔后大肆攻掠今天靖远、会宁、甚至远及宁夏隆德。由于北元骑兵南下攻掠主要集中在冬季,故《巩昌府志》述迭烈逊堡的重要功能为“防河冻而已”。

如果我们将军队渡河的地方称为渡口的话,那么,我们也可以将骑兵行进的冰道称为航道。甚至可以说,冰桥渡当为黄河上游最原始的渡河方式。踏冰而来也是黄河上游最早的长途航运。秦始皇沿河所设置的44县,其防御功能也主要体现在冬天。

简单结论

黄河上游长途航运由分段运行到全线贯通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依据文献记载,最早的长途运输是西汉时期赵充国的放木活动,路线自湟水流域至金城。其次是北魏时期从博骨律镇至沃野镇的粮食运输。唐朝,黄河航道自灵州上逆至会州乌兰县境,不仅有放木行为,也可能有客运。北宋时期,洮河流域的航运开始,并完成与黄河航道的对接。同时,也开始了由兰州至会州的放木活动。至此,今青海至内蒙古的黄河上游各段航道全线接通。明朝初年,迭烈逊渡口至索桥之间成为新的军粮运输航道。清朝中晚期以来,黄河上游水上运输逐渐进入全面繁盛时期。

注释与参考文献:

①甘肃省地图集编纂办公室编制:《甘肃省地图集》,上海中华印刷厂,1977年,14页。

②王天顺:《古代各时期河套段黄河航道考略》,《宁夏大学学报》2002年4期。于希贤:《先秦时期黄河航运的初步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1年4期。

③《汉书》卷69《赵充国传》,2986页,2987页。本文所引均为中华书局本。

④《三国志》卷《董卓传》注引华峤《汉书》,1982年,177页。

⑤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第一卷,(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三,1985年,318页。

⑥《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资治通鉴》卷235。又《旧唐书》卷196下《吐蕃传》“灵州”作盐州。当以前者为是。

⑦《旧唐书》卷120《郭子仪传》,3479页。

⑧(宋)李防等编:《太平广记》卷485,中华书局,1961年,3994页。唐前期州改郡时,沙州为敦煌郡,河州为抱罕郡。袍罕郡有水路通灵州,敦煌没有,故知“河州敦煌道”为“河州袍罕道”之误。

家乡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家乡文化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1. 旅游文化 九华山 九华山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景区,位于青阳县境内,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传乃地藏菩萨的道场。九华山古称陵阳山、九子山,唐天宝年间改名九华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而得名。昔日李白诗云:“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江挂绿水,秀出九芙蓉。”九华盛名可见一斑。 以九华街为中心,九华山现存化城市、肉身殿等古刹78座,其中列入我国重点寺庙者达九座,全山寺庙中共有佛像6300余尊。还有较多的名僧禅师肉身遗体及圣旨、藏经、法器等文物,享有“佛国仙城”之誉。① 牯牛降 石台牯牛降坐落在石台县境内的牯牛降风景区,属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创世纪以来留下的一块古老的、原始的天然净土。牯牛降古称“西黄山”,是黄山山脉向西延伸的主体,整个山体峰峦叠起,主峰海拔1727.6米,相对高差达1694米,是安徽省南部的第三大高峰。

升金湖位于东至县和贵池交界处的滨江地区,因湖中日产鱼货价值“升金”而得名。198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水禽自然保护区,1988年被编入《亚洲重要湿地名录》,受到国家有关机构得关注。升金湖湖区面积达132.8平方公里,气候温和,水体无污染,周围自然植被繁茂,是珍稀候鸟越冬栖息的理想处所。近年来,每到秋东季节,联合国、欧美地区国家的研究人员、专家学者前来实地考察。 杏花村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一首《杏花村》使得毫无名气可言的几间普通的茅舍酒肆名扬天下。池州,素以“千载诗人地”之美名饮誉江南。杏花村,因诗而名垂千秋,也因诗而名扬天下,被世人誉为“天下第一诗村”。作为最具池州特色的景点,杏花村古色古香,酒香飘十里,彰显了中国诗人的雅趣。 平天湖 辛卯,蠲广南东、西路骆科残扰州县今年租。镇江、太平、池州、芜湖大火。②池州作为南宋时期宋金交战的前线之一,南宋军方多次于此行军、驻军。史书记载,南宋岳飞为渡江抗金曾驻兵贵池齐山,练水师于平天湖。平天湖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市区东南部,包括省级风景名胜区齐山和平天湖及其周边区域,总规划面积42.9平方公里。

初中八年级语文:席慕蓉《乡愁》教学设计

新修订初中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 席慕蓉《乡愁》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 Xi Murong "Nostalgia" 教师:风老师 风顺第二中学 编订:FoonShion教育

席慕蓉《乡愁》 教学 过程 教师活动 内容 学生活动 内容 媒体 使用 时间 设计 意图 一、导入 二、诵读、分析 三、应用 席慕蓉的故乡,在她诗中是在“长城外”“阴山下”的那个“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上。但是,由于命运的安排,她不在那儿出生,也不在那儿长大,更不能

回故乡去看看(直到1989年在她46岁时,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可是,作为多情的诗人,面对着人为的山河阻隔,在遥远的海岛上,她与故乡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故乡是她精神的归宿,灵魂的家园。她只有在梦中,在诗中,寄托无限的乡愁。 老师范读。 学生思考: ◆1. 诗人是按照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2. 诗人把乡愁比作什么?有什么表达作用? 讨论问题。 小结要点: 这首诗大致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第一节对故乡月夜笛声的描写;第二节写离别时,表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惆;第三节写离别后,表现对故乡绵绵无期的思念。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用月夜的笛声来营造整个诗的凄清的氛围,把人带进梦幻般的意境中。“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把故乡的面貌比喻成一种模糊的惆怅,类似于通感,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独特而有新意,诗人的思乡之情耐人寻味;接着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惆”的心情比作“雾里的挥手别离”这一非常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进一步体会乡愁的滋味;最后诗人点出乡愁,又用了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诗人用

天津地名文化

一.从地理角度分析天津地名文化 1.与“水”结缘 天津早期名称是“直沽寨”“海津镇”和“天津卫”。不管地名怎样演变,“沽”“海”“津”三字都是“水”偏旁。天津18个区县里,有10个区县名中有带“水”偏旁的字。这些水气迷漫的地名反映了天津地势低洼、潮湿多水的特点。天津位于“九河下梢”,有大小河流300余条,坑、塘、洼、淀星罗棋布。天津带“沽”字的地名很多,如塘沽、大沽、汉沽、葛沽、西沽、后沽、大直沽、小直沽、咸水沽、丁字沽、东泥沽等。天津又称为“津沽”“沽上”;海河又名“沽水”,是天津的风景轴线。“沽水流霞”是令人陶醉的都市景观。除“沽”之外,以“港”“泊”“洼”“淀”“沟”“湾”“滩”等命名的天津地名亦为多见,如大港、双港,团泊洼、青泊洼,南淀、茶淀,陈家沟、九道沟,唐家湾、西大湾子,柳滩、大滩等。如此之多的带“水”偏旁字的地名,不正是天津低洼多水的地理特点的生动写照吗?另外与河流有关的“口”“嘴”“圈”“堤”“桥”“闸”“码头”“渡口”“水库”等命名的地名也不少见,例如:北塘口、小稍直口,梁家嘴、霍家嘴,上河圈、西湖圈,王顶堤、西横堤,引河桥、千米桥,北闸口、二道闸,万家码头、崔家码头,炮台渡口、柳滩渡口,双港水库、于桥水库等。 2.择高而居 天津以“台”(高地)、“坨”(土堆)、“头”(河岸的末梢)等为地名的更为多见,例如芦台、八里台,王庆坨、西塘坨,西堤头、上河头等。“台”“坨”“头”等字的形虽不直接从水,但作为地名用字的词义却与“水”密切关联。如此众多的与水结缘的“台”“坨”“头”等地名,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天津地势低洼,人们只能择高台而居的历史状况。 3.方位感 由于城市建筑是沿河修造的,所以天津街道的方向、方位很不端正。但是,老城里一带的街道却显示出严整的方位,这是以四条马路、四座城门和四个城角为坐标之使然;例如北马路、东门里、南门西、北门外、西南角等地名的方位感十分明晰。带方位词的天津老地名为数不少,例如东局子、西堤头、南马集、北大关,上古林、下瓦房,前营、后台等等。地名中的方位词的功能就是标明地理位置,例如:体院北、天拖南、北站外、娘娘庙前街、粮店后街、周公祠西街等。 4.“开”字地名 天津有一种“方位词”加“开”字的地名,如“南开”“北开”“老西开”“西广开”等,这在国内城镇地名中是极为少见的。“南开”这个地名,最初是指旧城西门外以南的开洼荒地,就是今天南马路和南门外大街相交的西南一带地区。1901年城垣拆除后,“南开”就泛指旧城以南的开洼地。1907年天津第一私立中学堂迁到这里,遂改名为“南开学堂”。学校以地为名,“南开”这个地名也因南开大学、南开中学的声誉而名扬五洲。“北开”最初是指城北的开阔地带,今指红桥区东南部河北大街与北营门东马路交会处一带。“老西开”原指位于天主教堂(今滨江道国际商场附近)以西一带的开阔地,后泛指南京路与营口道交会口以西一带。“西广开”地区在清朝时是城南的旷野墓地,后随着南开一带民居建筑不断向西开拓,逐渐繁荣起来,习称西广开,今泛指广开大街以西一带。 5.成对地名 天津成对的方位地名也不少见,如河西“东楼”“西楼”,明初已成聚落,是商业繁华区;红桥“关上”“关下”,以北大关为参照物,以河北大街为划分点;北辰“南仓”“北仓”,都是元朝初年建造的粮仓,以方位命名;蓟县“上仓”“下仓”,相传唐朝建村,同为漕运仓厫。另有“南营门”“北营门”,“南运河”“北运河”,“东减河”“西减河”,“东于庄”“西于庄”,“东泥沽”“西泥沽”,“前营”“后营”等方位相对的地名。 二.从历史角度分析天津地名文化 1.军事要塞地名 宋朝时,中国北方形成了宋、辽南北对峙的局面。当时年的海河就是“界河”,当年的天津就是宋辽对峙的前沿阵地了。为了抵御辽兵南下,北宋政府在海河南岸设置了许多以“寨”“铺”等命名的军事据点,派驻重兵戍边屯垦。当时的寨名,如“独流”“沙窝”“当城”“双港”“泥沽”“小南河”等,绵亘至

席慕容最经典的八首诗歌

席慕容最经典的八首诗歌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席慕蓉,散文家,诗人,画家。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初相遇/席慕容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我喜欢那样的梦,在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开始,一切都可以慢慢解释,心里甚至还能感觉到,所有被浪费的时光竟然都能重回时的狂喜与感激。胸怀中满溢着幸福,只因你就在我眼前,对我微笑,一如当年。我真喜欢那样的梦,明明知道你已为我拔涉千里,却又觉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好象你我才初初相遇。抉择/席慕容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那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与悲凄那麽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吧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与你别离完成了上帝所作的一首诗然后再缓缓地老去与你同行/席慕容我一直想要和你一起走上那条美丽的山路有柔风有白云有你在我身旁倾听我快乐和感激的心我的要求其实很微小只要有过那样的一个夏日只要走过那样的一次而朝我迎来的日复以夜却都是一些不被料到的安排还有那麽多琐碎的错误将我们慢慢地慢慢地隔开让今夜的我终於明白所有的悲欢都已成灰烬任世间哪

一条路我都不能与你同行莲的心事/席慕容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莲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现在正是最美丽的时刻重门却已深锁在芬芳的笑靥之后谁人知我莲的心事无缘的你啊不是来得太早,就是太迟回眸/席慕容前世,我频频回眸挥别的手帕飘成一朵云多少相思多少离愁终成一道水痕送我远走今生,我寻觅前世失落的足迹跋山涉水走进你的眼中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我用一千次回眸换得今生在你面前的驻足停留问佛:要多少次回眸才能真正住进你的心中佛无语,我只有频频回首像飞蛾扑向火可以不计后果可以不要理由回眸再回眸千次万次你在我眼中也在我心中我频频回顾着期待你的温柔我频频回顾着渴望长相厮守前世我在舟中回眸莲叶一片一片连成我眼中的哀愁今生佛成全我的思念让我走进你的眼中我寻觅了很久累了只想在你怀中停息只想让你的手揩去我脸上的泪痕只想让你的体温温暖我冰凉的双手不要问我为何今生千里迢迢将你寻觅我没有喝孟婆汤心中牵挂着你不要问我为何哭泣我没有喝孟婆汤仍记得前世离别时心底的绝望说我喜极而泣吧泪落在你的襟上前世的种种哀愁开成一树繁密的丁香我只想与你携手在树下看那一朵开成五瓣向我们预言幸福今生我仍旧频频回望今生我仍旧不喝孟婆汤来世我还会千里迢迢将你寻觅来世我还会和你手牵手寻找五瓣的丁香一棵开花的树/席慕容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

以渡口文化重塑西关十字形象

以渡口文化重塑西关十字形象 茶马互市的热闹已经远去,商业中心的地位也已动摇。当我们回头审视西关十字商圈时,昔日的辉煌和今天的衰落让我们痛心不已,于是一种重振西关雄风的豪情便油然而生,于是也有了这一组《西关商圈战略新构想》的报道。作为媒体,我们只希望提供一种思路而不是去指手画脚。毕竟,西关的振兴需要大家的力量。在此,我们希望热心读者的真诚参与,为西关商圈的早日繁荣而谏言献策。 作为一张市场化运作的报纸,对隔行如隔山的城市建设本不该品头论足,但让我们有勇气写下这个题目的是:在兰州,至今还没有一条路和一条街道的分量能和西关十字相提并论。 一方面西关十字自古以来就是中原通往西域的重要渡口,无论是现在早已不堪重负的中山桥,还是之前的黄河浮桥,都让人联想到昔日金城关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艰险。 事实上,西关浓缩了兰州的历史和未来。自唐以来,西关历来为中原通向西域之要津。这里可说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汇之处。西关承载并象征着兰州。这一地区对国内国际游人有着特殊的旅游价值。西关十字除了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广泛的出行用途外,它还是兰州市比较有名的一个商业经济圈。无论是古时候热闹的茶马互市、渡口酒肆,还是如今的亚欧商厦、张掖路步行街,无不让人对该地繁荣的经济和浓厚的商业气息产生惊叹。 无可否认,不管是西关的过去还是西关的今天,西关十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兰州市最具活力的商业和交通重地。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老兰州人都认为进入西关十字便是进入了兰州,而到了西关十字就认为到了兰州城。因为过去这里是兰州过黄河通往西域的惟一渡口。在今天南来北往的公交车都要在西关十字公交枢纽站停靠。外人到西关十字后,便逛逛张掖路,到亚欧商厦购点物,然后到中山桥留个影看看黄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关十字便是兰州的代名词。 事实上,西关十字之所以能与古老的兰州城同步,除了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商业功能外,最主要的还是这条街道长期积累的那种平民文化。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空前繁荣,商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泛东部经济圈等周边商圈的崛起,西关十字的商业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并开始动摇。一个明显的事实就是影响力和客流量都在下滑。 面对多变的商业形势,西关十字将如何定位?如何重铸辉煌?这已成为西关十字商界人士和许多关心兰州经济发展的有识之士所共同关心的一个新话题,同时,也是本报策划这组报道的初衷。 在策划这组报道时,我们试图避开政治、社会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从纯经济的角度进行理性的分析。然后,再倾听商圈内比较有影响的人物的看法和认识,以求对西关十字未来的发展带来一点启示。 因为这个承载历史和未来的西关十字,不仅仅是兰州人的西关十字,也是全省人民的西关十字。它的繁荣不仅仅是该商圈内的繁荣,同时也是整个兰州商业的繁荣。 中山路亟待成为伊斯兰三大文化融汇 从西关十字到中山桥有一条200米左右长的街道,虽然街道短,但无论是兰州人还是外地人都对它津津乐道。因为通过这条街道向北可以经过黄河风情线,穿过兰州最古老的黄河大桥——中山桥,进入白塔山。向南即可步入兰州市最具潜力的黄金商圈——西关十字。这里有兰州市商业的龙头老大、民百集团的亚欧商厦和兰州重要的交通枢纽——西关公交枢纽站,再往东便是名闻遐迩的兰州商业步行街——张掖路。

席慕容《乡愁》原文

席慕容《乡愁》原文 《乡愁》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席慕容《乡愁》原文,欢迎大家阅读。 席慕容《乡愁》原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席慕容《乡愁》英文翻译 The song is a native flute quiet and remote Always sounded the night the moon The face of home is a vague wistful

Waving goodbye as if the fog After parting Homesickness is a tree without rings Never to grow old 席慕容《乡愁》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席慕蓉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河东文化

美丽的河东文化 舜耕历山,禹凿龙门,嫘祖养蚕,后稷稼穑,中华文化从这里一路摇曳而来。穿过汉风唐雨,经历宋韵之声,这里是五千年文明的主题公园;永乐宫中笑谈古今往事,鹳雀楼上眺望三晋风流,关公的诚信就是这座城市源远流长的人文精神。华夏之根、诚信之邦———运城!” 运城地区位于晋南盆地,地处秦、晋、豫三省交汇处的黄河金三角流域,因位于黄河以东,故史称“河东”。运城古名潞村,位于山西南部,濒临河东盐池,是一个古老的天然结盐之地.元初,潞村尚是“弹丸一乡镇,延佑年间被兴建,成为圣惠镇,至正年间,再次兴建,成为凤凰城.后因是盐运司所在地,而名运城。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哺育过使秦过强大的商映,三国时期智勇双全,德才兼备,被人们说成忠义的化身的关羽;从小就超凡脱俗的司马光;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被列为初唐四杰的王勃;被称为文中子的王通,还有元朝时期在曲艺节影响很大的关汉卿等不胜枚举的历代豪杰名流和骚人墨客;曾经培育了姬鹏飞、程子华、傅作义、董其武、李雪峰、裴丽生、柴泽民等数以千计的革命先辈与仁人志士。 运城地区历史悠久,山川壮丽,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风光名胜遍布各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历山、孤峰山、

吕梁山、五老山、王官峪瀑布、闫家池峪谷瀑布和温泉等自然景观;有著名渡口大禹渡、津渡和风陵渡;有闻名华夏的古文化遗址和古建筑如:南海峪岩洞遗址、西候渡遗址、禹王城遗址、司马光祖墓、晋文墓、晋南云墓、关帝庙、永乐宫、普救寺、飞云楼等。这些自然景观和古文化具有极高的观赏、游览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 运城是中国古文化的摇篮,文化艺术光辉灿烂,源远流长。有多次出访国外引起轰动的绛州鼓乐:有上下飞舞,左旋右转的民间花鼓;有参加亚运会开幕式名扬海外的绛县飞龙;有爬高滚球的文武狮子舞;有奇罕惊险的高跷;有造型优美、巧夺天工的抬阁、背阁;有飞光流莹、壮观迷人的河津转灯;有多次赴京演出的山西“四大梆子”之一蒲州梆子和深受观众喜爱的眉户;有做工精巧、食色鲜艳的面塑“河东花馍”;有独具魅力、生动逼真的民间剪纸、刺绣;有在天寒地冻之时赤脚露背的永济长旺“背冰”等. 大家都知道今年我们运城被评为中国十佳城市之一.称运城是华夏之根,诚信之邦,大运之城.华夏之根是说我们运城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在垣曲县发现的中华世纪曙猿化石和在西侯度出土的烧骨是世界上目前发现最早的人类起源和用火的证实.史学家早已认定,蚕桑、农耕、盐业以及琴诗书画、衣食住行也大都起源于运城。尧、舜、禹等先祖们活动的核心区域也在运城。这些足以证明我运城地区是

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余光中与席慕容同名《乡愁》诗歌的比较分析 这两首诗的相同点: 1.作者的时代背景相同 2.抒发的思想感情相同 3都是按时间顺序写的 4.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词方法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1.余光中的《乡愁》感情朴实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席慕容的《乡愁》比较含蓄。 2.余光中的《乡愁》是抒情诗,而席慕容的《乡愁》是散文诗。 解析: 从表达上看余诗用多节来表达主题,而席诗则短小,一节包含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余诗的节奏分明,每一节结构匀称,而席诗则没有这样的限制;余诗在表达上用时间来作为线索,而席诗则以意象为主来体现主题。 余光中的《乡愁》诗用衬托的方式,从远到近,从小到大,由浅入深,一层又一层铺叙出乡愁之浓.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为大家讲述了一个个的小故事,那麽席慕容的《乡愁》则为大家描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女诗人用超凡的想象力,新奇的比喻,缠绵的情思,细腻的表现了乡愁的主题。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 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乡愁无法消解、永无尽时。比喻生动形象,又别出心裁。 两位诗人在结构方面都按时间的推移写出乡愁,结构严谨。“‘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有月亮的晚上’---‘挥手别离’---‘别离后’”这些表现时间的词像一条线贯穿于全诗,层次的渐递有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愁思。两首诗意蕴深刻,思归之情浓烈满逸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在内容上都是有故乡过渡到离乡,承上启下,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笛声、月亮、雾中别离、没有年轮的树这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之醇烈以及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思乡跃然于诗中。然而,两诗又不尽相同。首先,他们的侧重点不同。余

襄阳有关文化

襄阳有关文化 襄阳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和东汉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10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襄阳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襄阳除了有许多的名胜古迹外,也蕴含着各种不同的文化: 一、荆楚文化 襄阳是荆楚文化的发祥地,孕育了楚赋开山鼻祖宋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典故流传至今。留下了穿天节、端公舞、牵钩戏、锁呐巫音、苞茅缩酒等楚风遗俗,留下了西周邓城、宜城楚皇城、南漳楚寨群、枣阳九连墩等楚文化遗址 二、三国文化 上承汉末,下启魏晋,在近百年群雄争战、风云际会的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谋划《隆中对》,襄阳成为三国鼎立格局形成的源头;以羊祜镇守襄阳、杜预上表灭吴方略为标志,襄阳成为晋灭吴、完成统一大业的策源地。 东汉末年,北方战乱,刘表领荆州牧(公元190—209年),“爱民养士,从容自保”,把襄阳治理得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成为乱世中一片安宁的“绿洲”,数以千计的士人纷纷来到襄阳。 诸葛亮、司马徽、庞德公、庞统、徐庶、崔州平等一批谋略精英,经学家宋忠、文学家王粲、书法家梁鹄、音乐家杜夔等一批杰出人物汇聚襄阳。东晋史学家习凿齿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等,对中国史学发展影响深远。 三、诗赋文化 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均发源和交汇于汉水流域,《诗经·汉广》描写的汉水女神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影响最深远的江河女神形象。 历经千百年流传,汉水女神形象成了千万汉水女儿美丽、善良、聪慧、高贵的象征,寄托了汉水流域人民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对美的追求、善的推崇和情的向往。襄阳人宋玉和王逸是《楚辞》的主要作者,宋玉推动了楚辞向楚赋的转变,王逸编撰了《楚辞章句》。 四、书画文化 襄阳是“中国书法名城”,历史上代表性人物有三国时期的梁鹄、邯郸淳,隋唐时期的丁道护、杜审言,北宋时期的米芾、米友仁、张友正等。 米芾世称“米襄阳”,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他的画以“米点山水”著称于世,他的《研山铭》成为千百年来人们习书临摹的法帖。 五、古城文化 襄阳城的前身是楚北津戍,是一个大型军事渡口,自建城就打上了军事文化的烙印。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曾有172次有名的战争发生在襄阳。 其中,元宋大战旷日持久,长达六年,使“铁打襄阳”之称名噪海内外。“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兵家必争之地,天下之腰膂”,描述了襄阳军事战略地位的重要。 当你来到襄阳,在参观各种景点的同时,还能体会到其中的文化,这无疑别有一番风味。

席慕容散文《时光》原文

席慕容散文《时光》原文 席慕容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怀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1代人的成长历程。下面是第1文档网为大家整理的席慕容散文《时光》原文,供大家参考。席慕容散文《时光》原文到现场观看赛跑,多数人总愿选择离终点最近的位置,我却偏爱在起跑线附近观看。运动员在出发点上的美常常被人疏忽。其实,当运动员们在出发点脱下外面的罩衣,露出紧凑而富有弹性的筋肉,先略事活动臂膊腿脚腰肢,再渐渐弹跳着、抖擞着,准备进入比赛,那神情,那体态,那气氛,就已非常之优雅;等到运动员们在起跑线上找准自己的道位,在裁判员1威望严而悠久的豫备——声中,各自凝聚起他们灵魂的注意力拼搏进取,并透过他们的每块肌肉每根筋腱显现出他们肉体所蕴藏的爆发力弹射力承受力,那他们简直就是1列力与美的活雕像。家里有了录像机后,我常把这样的场面录下来,并用慢放、定格的方法细细品味出发点之美。我看清了在比赛现场常常看不清楚的运动员们的脸部表情。那出发点上的表情实在是人类最美好的表情之1。倘若说恋人的表情是人类延续不灭的意味,那末,出发点上的表情便是人类进取突破的希望。 人生的终极点只有1个,但是出发点却有许多。运动场上的出发点是明显的,生活中的出发点常常较为隐蔽。1个想向文坛进军的青年在深夜灯下铺开了稿纸,用手中笔慎重地写下了第1行字;1 个刚到单位报到的大学毕业生,头1回走进办公室,他尽可能大大方方地望着大家,大家都好奇而友善地望着他;1个才把趸来的川橘铺排在货位上的个体户,用戴着厚厚的棉手套的双手捂捂冻得发红的耳朵,嗡声嗡气地发出他的头1声吆喝:大橘子保甜咧——;1位才任

席慕容

席慕容 《出塞曲》对我而言,是属于梦里的歌。 年少的时候,第一次听张清芳站在大漠深处唱: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用那遗忘了的古老旋律----黄沙漫漫里,落日长空下,英雄策马而来,带着一身寂寞和荣光。那种久远而苍凉的时空感,似乎总在冥冥之中指引着要你寻梦而去,去看一眼那片长城外的风光。 很久以后,我才知道这首歌是李南华女士根据席慕容的诗所谱的曲,作为蔡琴在1979年发行的首张个人专辑《出塞曲》里的同名主打歌。我所听到的张清芳演唱的版本属于翻唱版。 那一年,席慕容36岁,与丈夫刘北海一起居住在台湾新竹。 从1969年自比利时完成学业返回台湾开始,席慕容就开始陆续在报纸上发表散文作品,后来又进行诗歌创作,直到1981年出版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风靡海峡两岸。 彼时的席慕容结婚、生子、教书、画画、写作。用她自己的话说:那是一段生命中最安静,也是最清灵而纯粹的时光。 偶尔想起父母口中的故乡、那片广阔而古老的土地——蒙古时,也会生起一些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只是那时的一点乡愁,还未曾在她生命里燎原。 《出塞曲》正是席慕容那个时期里的思乡之作。与她原先清新柔美的诗风截然不同,这首诗读来气势磅薄,豪情万丈。虽然从未踏足过那片大漠草原,但诗里却充满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向往和渴望。 《前尘?昨夜?此刻》这本书,是她的散文精选集。收录了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体现了其在散文创作上所取得的最高成就。翻开书,一行一行,一篇一篇的品读下去。越来越觉得,她就像是一位絮絮叨叨的“老婆婆”,讲述那些流逝了的岁月。之所以如此形容,是其行文风格的善于抒情,善于联想,题材选取上的生活化,碎片化,予我的强烈感受。 凡是成熟的作家,在不断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必然会“无意”间形成自身的特点。也许,家庭出身、时代背景、读书经验、社会阅历等,每一样都会对其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作为一个流淌着蒙古族血液的人,她始终对故乡充满了神往。在父亲诉说的赛马故事里,在杂志刊印的草原图片上。似乎年纪越大,“思念”家乡的情结也愈真切。每一处关于故土的只言片语,都足以勾起她的神思。除了在出身上的竭力“还原”,还有一种对“家”的牵

【城失】追赶远去的记忆----渡口市与攀枝花

【城失】追赶远去的记忆----渡口市与攀枝花 2014-04-21 攀枝花楼市网1987年之前,攀枝花市的旧称。新城市名因兰尖铁矿附近的攀枝花村而得名,一说村前有一棵上百年的大攀枝花树(后毁于火灾)而得名。渡口市- 二、历史沿革196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成立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的批复》。3月20日,攀枝花特区人民委员会正式成立。4月,国务院批复四川省人民委员会的请示,同意攀枝花特区对外改称渡口市,划定区域范围总面积1411.96平方公里,地跨金沙江两岸。1974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把云南省永仁县的平地、大龙潭公社划归渡口市。1978年7月,四川省决定将会理县的红格、新九、猛新三个公社和和爱公社的4个生产大队划归渡口市辖。同年10月,四川省报经国务院批准,将西昌专区的米易县和盐边县划为渡口市辖县,市辖区域面积增至7434.4平方公里。1987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攀枝花市。2002年3月,攀民政[19]号文核定,行政区域面积为7440.398平方公里。印象中的渡口之--当年的信箱渡口一号信箱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总指挥部代称, 成立于1965年2月。主要承担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的领导工作,对攀枝花工业基地建设实行全面的指挥调度。由冶金工业部和四川省抽调干部组建而成。

实行“政企合一”,受冶金部和四川省双重领导,以冶金部为主,四川省为辅。1965年变革为渡口市委、渡口市政府,1987年更名为中共攀枝花市委、攀枝花市人民政府。渡口二号信箱冶金建设指挥部代称,成立于1965年3月。主要承担攀枝花钢铁厂和矿山的勘测设计建设任务。由当时驻武汉的冶金工业部第一冶金建设公司大部分职工及解放 军014部队、02部队、建字851部队组建而成。1966年6月正式成立冶金工业部第十九冶金建设公司,2006年9月,变革为中冶实久建设有限公司。渡口四号信箱煤矿建设指挥部代称, 成立于1964年11月。主要承担攀枝花工业基地宝鼎山矿区煤矿建设和煤炭开采任务。由四川嘉阳煤矿、辽宁阜新、本溪、抚顺矿务局,黑龙江省鹤岗矿务局抽调干部职工,与来自广东、湖南、浙江等地的地质勘探队伍组建而成。以后更名现为渡口矿务局、攀枝花矿务局,现为川煤集团攀煤公司。渡口六号信箱电力指挥部代称, 成立于1965年3月。主要承担攀枝花工业基地的渡口、河门口、新庄三个火电厂的勘测、设计、施工、机组安装、输变电建设等任务。由水电部从全国先后集中调入云南电力建设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国家建委第五土石方公司、华东电建一公司、四川电建三公司、四川电建二公司、东北电力设计院、上海基础公司等单位人员为基础,并从西南电力管理局系统抽调干部职工组建而成。1978年更名为渡口电业

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情深深愁绵绵 -----浅析比较余光中与席慕容的同题《乡愁》 同题《乡愁》都把无形的魂牵梦绕的乡愁,描写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愁思之重。这两首诗的作者有着相似的背景。我们知道,余光中是在抗日战争中随父母逃难到江苏、上海等地,而后随家到香港,1949年赴台湾的,是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席慕容是个生活在台湾的大陆人,她的故乡在大草原上,后来赴台生活。故乡时时在她的梦里。俩人对故乡的思念,以及现实对故乡的渴望都存在于空间阻隔的纷繁中,还存在于旷远的时空中,只有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在诗中,都体现了一个主题,家始终是每个人的归属,身处异地、他乡,家是心中唯一的挂牵,思乡、念乡之情决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添,永难相忘,只会眷恋着故乡的一切一切,至纯至真的乡情哟。 这两位诗人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余光中在诗中把乡愁比喻化为四种具体的事物,小时候作者将乡愁写进书信寄给家人,故把乡愁喻为邮票;长大后,与家人分居两地,船是与家人团聚的媒介,是乡愁的寄托,所以把乡愁喻为船票;后来,母亲的离世,与至亲的阴阳两隔,让作者失去了支撑的力量,于是作者就把愁绪比作为坟墓;而现在,由于政治原因,两岸人民不能团聚,作者将自己的乡愁比喻为台湾海峡,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统一的那种强烈的渴望。全是随着时间的变迁,感情也一步步加深、升华。 席慕容的《乡愁》中,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四季中有多少个晚上没有月光,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不刻怀乡之情;离别家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随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用雾里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别后对故乡绵绵思念,用没有年轮的树永驻心间“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情感。表达了作者的乡愁无法消解、永无尽时。比喻生动形象,又别出心裁。 两位诗人在结构方面都按时间的推移写出乡愁,结构严谨。“‘小时候’ ---‘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有月亮的晚上’---‘挥手别离’---‘别离后’”这些表现时间的词像一条线贯穿于全诗,层次的渐递有模糊逐渐鲜明,流露出诗人深沉的愁思。两首诗意蕴深刻,思归之情浓烈满逸着深深的“中国情结”。在内容上都是有故乡过渡到离乡,承上启下,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笛声、月亮、雾中别离、没有年轮的树这些具体的可感知的实物,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表达了作者的乡愁之醇烈以及渴望与亲人团聚的思乡跃然于诗中。

论席慕容乡愁诗的特殊性

论席慕容乡愁诗的特殊性 摘要: 席慕容心中特有的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 成就了她乡愁诗歌的特殊性。她把乡愁放到了 内蒙古草原, 她的真正的故乡; 席慕容的身世使她不知不觉中承袭了一种具有历史积淀性的情绪; 她生长在一 个典型的 蒙古族家庭, 从小就受到本民族文化、情感的熏染, 她的乡愁染上了鲜明的民族色彩。 关键词: 席慕容; 乡愁诗; 情结; 民族心理 席慕容乡愁诗歌的特殊性, 在于诗人心中特有的来自原始初民的民族深层心理积淀, 她把乡愁放到了内蒙古草原, 她的真正的故乡。席慕容的身世使她不知不觉中承袭了一种具有历史积淀性的情绪。她生长在一个典型的蒙古族家庭, 祖母是能骑善射的王室公主。从小她就受到浓郁的乡情的熏染。从长辈那里, 她听到许多祖先流传下来的关于离离草原、茫茫大漠的美丽如神话般的故事。那颗小小的敏感的心灵便由此产生了一种渺远的情思, 使她对从未见过的故乡有了不同于一般孩子的童话世界般的梦想, 它更现实, 更遥远, 更充满眷恋, 随着年岁逐增, 那悠远的乡愁更因其难于实现而无法割舍。席慕容更多的乡愁诗是写给她的出生地塞外草原、茫茫大漠。她为自己不太像蒙古人而惆怅。她在 泊的湖 不无忐忑地问自己: 如果有一天真的回去了, 站在那一片曾经养育过我的父亲和母亲成长的土地上, 我又会是什么呢? 我多害怕, 如果站在一块原来于我应该是非常亲近的土地上, 却发现自己已经是, 并且也终于只能是一个陌生的外乡人了。 诺日美丽之湖中描述她在香港的街市上回忆着香港度过的童年却又满怀惆怅地追问: 一生只能有一次童年, 我为什么不能生长在汗诺日美丽之湖的旁边? 川文艺出版社在出版 泊的湖 , 编者对席慕容的家世做过介绍后说: 这位蒙古贵胄的后代从未到过孕育自己民族的那块土地, 对那遥远古老的故土, 她总有着一种惆怅的思归之心, 一股浓郁的思乡之愁。那艺术的激情与天骄后裔的热血交融着从笔端流出。 塞外的风景一直是她的父母与她畅谈的话题。这个故乡是她最最不可碰触的隐痛。所有的知识只是一个名字, 所有的记忆只是父母一再重复的美丽的故事。 我不是只有只有 对你的记忆 你要知道 85 还有好多好多的线索 在我心底 可是有些我不能碰 一碰就是一次 锥心的疼痛 于是 月亮出来的时候 只好揣想你 微笑的模样 却绝不敢绝不敢 揣想它如何照我 塞外家乡 痛 这遥远而渺茫的思念是远古的乡愁, 是席慕容心中难以排遣的情绪。她的乡愁在不断的书写

曹州文化

曹州文化 菏泽市位于山东的西南部,乃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为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古称曹州,历史上曾是通往中原的交通要冲,文化交流频繁。"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沃土上,勤劳俭仆、忠厚仁义的菏泽先民们创造出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菏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将拥有更加广阔的前景和美好的未来。 戏曲文化 菏泽号称"戏剧之乡",剧种多、剧团多、剧目多,名艺人多,流行剧种有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柳子戏、大弦子戏、两夹弦、四平调、豫剧等10余个。有关史料记载,明末清初,全市戏剧活动已较普遍,早在1760年左右成立的"大姚班",名伶荟萃,在鲁西南一带有较大的影响,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建国后至六十年代中期,是我市戏剧事业鼎盛时期,专业剧团多次参加全国、华东、全省的戏剧观摩活动,并多次晋京晋省汇报演出,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和专家的亲切接见和好评,在这一时期,我市推出了很多优秀剧目,如:《黄牛之家》、《黄桑店》、《两架山》、《栖梧山》、《万紫千红》、《拴娃娃》、《三拉房》、《牡丹向阳开》、《向阳人家》等。其中,《三拉房》、《拴娃娃》等剧目,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领导人都亲自观看过演出,为我市的戏剧事业争得了荣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广大戏剧工作者的积极性得到了更加充分

的发挥,戏剧艺术出现了蓬勃生机。在全国、全省历次戏曲活动中获奖的剧目还有:《相女婿》、《后娘心》、《牡丹案》、《红果累累》、《春暖梨花》、《汉阳案》、《拾爹嫁娘》、《乡下娘们》、《生儿容易养子难》、《张三李四》、《柴学进》、《法魂》、《龙门渡口》、《启明星》、《清障》、《车马店风情》、《走出大门》等。其中79年两夹弦剧团自编自演的《相女婿》参加建国三十周年献礼演出,《法魂》、《龙门渡口》、《走出大山》等被评为省"精品工程"奖。曲艺文化 曲艺亦有山东琴书、曹州花鼓、坠子、山东快书、山东大鼓、山东落子、莺歌柳书、评书、弦子鼓、道情等10余个曲种,堪称"书山曲海"。建国后,曲艺得到重视,许多县都组建了专业曲艺队,建立了曲艺厅,并组织专业创作人员对传统段子进行整理,创作出一批反映现代生活的新曲目,有的坠子艺人还把坠子搬上戏剧舞台,成立了化妆坠子剧团。曲艺艺术历来为菏泽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流传广泛。 五、六十年代,菏泽的曲艺艺术十分发达,各县曲艺队在演出中,都创出自己的特色曲目,他们还分出若干演出组深入农村,深受广大农民欢迎,被誉为文艺骑兵。为促进曲艺创作,全市组织多次组织曲艺会演,并在省曲艺会演中获得好成绩,获2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1个演员奖。 "文革"中,全市专业曲艺队全部被解散,但在人民群众强烈要求下,70年代又恢复了几个曲艺队。 70年代末,曲艺摆脱了羁绊,发展迅速,各县全部恢复了曲艺

乡愁席慕容原文赏析

乡愁席慕容原文赏析 《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中国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乡愁席慕容原文赏析,欢迎阅读! 【诗歌全文】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诗歌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

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廓,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由诗人席慕蓉写于1982年,这首诗写了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最后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席慕容作品特色】 席慕蓉的作品用语浅白,但写情深细浓郁,刻划精美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席慕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容易

碛口古镇的渡口文化

碛口古镇的渡口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之上有两个重要的“口”,第一个“口”是山西吉县的“壶口”,第二个“口”即是山西临县的“碛口”。壶口被称为“第一碛”,碛口就是“第二碛”,也叫“大同碛”,俗称“二碛”。碛口虽然没有壶口那么出名,但是它却有过壶口永远都无法企及的辉煌。《说文解字》训:“碛,水渚有石者。”意为“碛”是指河流中带有岩石而且露出水面的洲滩。“碛口”则为“有碛之口”,亦即“有乱石滩的溪口”,或“乱石沟口”。碛口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城南48公里处黄河与湫水河交汇点上,南接柳林县,西与陕西吴堡县隔河相望。碛口古镇在明清至民国年间凭借黄河水运一跃成为北方著名商贸重镇,是黄河沿岸良好的水旱转运码头,作为晋商的西大门,它是连接我国东西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曾经享有“水旱码头小都会,九曲黄河第一镇”之美称,见证了二三百年的风雨春秋、沧桑巨变。 黄河不会因碛口的繁盛而驻足停留,碛口却注视着奔腾不息的黄河到了永恒。流淌的黄河与凝望的碛口,相交相溶,演绎出中国历史上一段不平凡的岁月。碛口作为水旱转运码头,是从清代初年康熙、乾隆朝起步的。正是由于蒙粮内运,碛口便进入历史。蒙粮内运,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北面从陆路进杀虎口到大同再南下,一条便是用水路借黄河从秦晋大峡谷而来。两条路线上主要的经营者都是山西商人。但陆路运输“车骡雇价为费甚多,运到内地已与市价相去无几”。因此,乾隆八年(1743年),山西巡抚刘于义在实地调查了运输路线,

并做了运粮试验后,给皇上写了个“为筹划将口外之米以牛皮馄饨运入内地事”的奏折,奏请朝廷用水路借黄河大峡谷运输粮食。 为适应蒙古农牧业的发展,清政府在塞外建设了十五条驿道,二百三十多座驿站,吸引大批内地商人去贸易有无。春去秋来,被叫做“雁行”的客户,渐渐定居下来,开设作坊,主要从事硝皮、制毡、缝靴、酿酒、制酱油和榨油这些农牧产品加工。河套地区盛产胡麻和大麻,起初有许多运到碛口榨油,后来觉的这种做法不上算,便在当地榨油,把成品油运往碛口,于是麻油也成为碛口转运的货物中的大宗。碛口俗谚说:“碛口三天不发油,汾州满城黑黢黢”。正是口外农牧业和以农牧产品加工以及为农牧业服务的手工业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内蒙古商品的内流。正是这种主要由晋商操作的内流依靠黄河水运,从而成全了碛口,使它发挥了山水地理条件的优势,成为一个繁华的水旱码头,一个“小都会”。 在碛口古镇,五里长街从西市街过中市街到东市街,三块功能分区,布局特色鲜明。西市街靠近码头,多粮油货栈;东市街靠近东路出发的起点,是骡马骆驼运输店集中的地段;中市街在碛口镇的中央,连接西市街和东市街,自然是极好的商业地段,汇集了从低层次的服务性行业如剃头店、小吃铺到高档的金融机构,如当铺,票号等等。 今天的碛口已逝去当年的繁华,但经过岁月的积淀,沉积下的厚重历史价值形态成为其再次聚焦人们眼球的绝好旅游资源。碛口是一幅集河流、高原、古建筑群、革命遗址、风俗民情于一体,晋商文化、黄河文化、黄土文化相互交融的大画卷。碛口古镇及周边古村落与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