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集团化管控的艺术

集团化管控的艺术

1, 当初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集团管控这个概念的?
国内对于集团化的研究比较晚,也比较少。国内最早对集团化的研究是1992年,原国家经贸委提议研究,搞了一个课题组,我是其成员之一。那会儿研究的集团应该叫企业集团,是一种邦联制,研究集团的核心层、紧密层和松散层企业结构,主要是研究产权关系和管理权限的划分,远没有现在的产业集群、价值链协同等等深入的研究后来就中止了。研究终止了,但实践并没有终止,国内企业实体发展越来越大,规模经济现象越来越突出,跨领域、跨区域、跨行业投资活动也都变得正常,只有通过国家批准才可以投资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一直在研究集团管理与控制,不断进行总结,简化称为集团管控,这是我们在项目咨询的实战过程中形成的,明确叫“集团管控”开始于2002年,当时很多老总还觉得很新鲜,是第一次听说。以后不断演化,管控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集团管控,既不是管也不是控,集团管控是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本质是集团价值创造能力的最大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做了大量的项目,在2006年出了国内第一本实证研究专著,社会上才到处宣讲集团管控,最近几年就热得不得了。

2, 能谈谈国有集团公司的管控现状吗?
国有企业的集团管控做的是不错的。看一个事物要看主流,这几年很少有人会指责国有企业了,但是前些年,国有企业常常会跟制度僵化、经营不善、管理落后联系到一起,现在慢慢开始好了起来。国有企业给国家做出的贡献很大,市场上影响力大的基本上都是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在经济上有话语权,产业规模也大,比较有能力进行一些新的管理方式的探索,国有企业有这个实力去实践,总体上是不错的。但认识还不是很到位,毕竟认识新事物还需要一定的过程。国有企业有其责任和社会使命感,公司为了保持实力,不想出现问题,控制风险,就探索建立集团管控体系了,只不过不太完整。

3, 不是由市场产生的“集团化”是不是一个管理上的悖论?
管理本身就是悖论,管理本身充满矛盾。比如企业内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矛盾,人性和企业性也是矛盾。不是由市场产生集团化,而是各种市场要素促成了集团化。企业进行投资、自我发展形成的规模经济叫集团化,政府主导的产业整合(所谓的“拉郎配”)也是集团化,不能说政府“拉郎配”就不是市场化了,要承认政策是市场的一个要素,只不过我们需要的是公正的、公开的政策,关键是要按照市场的手段去整合。很多时候把资金放在产出较大的企业,其内在的要求

就是市场的手段,如果用行政的手段,就要符合市场规律。我们现在只是没有完全按照市场自由的规律办事而已。

4, 既然如钱德勒所言“战略决定结构”,那么企业该如何正确理解、制定战略?
企业如何理解和制定战略,这个很难来确定。就战略本身而言在全球也是不同的。我们提倡国内企业以战略为先导,因为我们“流浪汉”的现象太严重了,机会导向、机会主义过于普遍、过于严重,在美国,非战略这种呼声也很高。
企业预则立,不预则废。我还有一个管理感悟,就是不要为没有发生的事情而焦虑。从这句话本身来看,是要先做战略,做不做房地产、在北京做房地产还是在上海做房地产,这是战略的问题。但是在中国,制定战略就很麻烦,结构决定战略。例如一家公司做战略,他已经投资了房地产,在北京有,在上海也有,这时,他更多的会考虑如何发展的问题,是竞争策略,而忽略了制定战略,成了结构决定战略。按道理这是错误的,但这种事情是大量存在的。我们就是要研究这个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我们要做的是,要在这种现实的情况下去争取产出最大化。
我们要学习这个规律,尽可能运用这个规律,但不能本末倒置。因为在国内的情况下,退出的难度非常大,基本上不太可能。各种发展还是不成熟,国内环境不是一个充分的市场环境,很多企业还不是一个真正的市场活动主体。

5, 有没有比事业部制更适合集团公司的组织结构?
二级子集团制代替事业部制,这是非常明显的趋势。事业部制对管理学有非常大的贡献,但二级子集团制,是把战略重心进一步下移。目前来看,二级子集团制显然要比事业部制更适合集团公司。事业部制解决了原来很多集团企业的许多问题,我们现在考虑的是,从事业部制回归到二级子集团制能否真正有效,这需要我们考察。
6, 总部如何拿捏管控的方式和尺度问题?

总部定位的实证研究已经非常成熟。我们对总部的研究很透彻,几大模式、怎样定位、如何组织实现、流程配合等都很成熟,只要按照规律进行操作即可。总部定位要基于战略明晰基础之上的管控模式选择、管理传统和领导风格等。
如果在管控模式选择上面出问题,就是脑袋进水了。我们可能不知道规律,但是不能不尊重规律,有些企业总是偷懒或者凭经验做事情,别人不能管你,但是规律可以来管你,永远是谁适应了规律谁成功,谁违背了规律早晚会失败。

7, 集团公司管理和变革对领导者的挑战?
职业经理人市场发展是否成熟,制约着中国企业能否走向成功。我们现在的领导者多是官员

、创业者,这种思维不正常。企业需要职业经理人,很多官员、企业的创业者不懂管理,但是来做企业领导,这怎么行。
集团管控不是对领导者产生挑战,而是对产生领导的这种方式进行挑战。不能随便任命一个总经理,总经理要有能力去管理企业,这不是开玩笑的事情,不能浪费国家的钱,也不能浪费创业者的钱。
集团化管控是对传统管理思维的一种极大的挑战。企业需要花钱去学习这些好的东西,而不是指望碰运气。我个人很反对官员进集团做老总,本来应该从政,现在来从商,多半会干不好,浪费国家的资源。
8, 集团业绩管理体系中难点和盲点?
盲点不敢说。对于难点,现在相对成熟的方法论体系不多,虽然现在有很多诸如BSC(平衡记分卡)、MBO(目标管理)、EVA(经济增加值)等业绩评价方法,但是这些国外的方法论能不能在国内企业中产生效果还有待考察。我们通过自己的摸索,为企业设计构建绩效管理体系,给企业以帮助,有很多企业现在做的不错,但是制度化程度还不够。
难点还在于评价理念,即为什么要评价下级企业,怎么评价,这是个难点。评价理念必须和行为相符合,企业管理首先要把理念、使命搞清楚,绝不能为了考核而考核。
再一个是方法论体系。选取什么样的指标、如何细分体系、考核周期如何设计等这些技术问题相对比较简单,麻烦的是考核兑现问题很难。原来说“人们不会做你提倡的事情,只会做你考核的事情”,这句话没说透,事实上,如果你考核了不兑现,他也不会认真做。目前,考核不兑现的问题在国内的国企和民营企业都普遍存在,这严重影响了业绩管理体系的实施效果。

9, 如果将企业文化在管理中落到实处?
首先要信,很多人对企业文化不信,觉得很虚,不相信就不重视,就不会花精力研究实践,那就没有办法。自作孽,不可活。
再一个,企业文化体系的建设是个能力问题。国内企业把企业文化搞懂的不多,这样就很难成为一个体系。没有科学的理论就不会有科学的实践。
最后一个是载体选择的问题,通道问题,企业管理跟教育孩子是一样的,需要通过一定的时间和渠道,不能着急,不能今天教孩子几个英文单词,就指望孩子明天成为同声翻译,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10, 您的个人经历?
我自幼家境贫寒。从小我就认定“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可是家里穷,买不起书,小伙
伴家有书,我就想方设法借来看;别人家里糊墙的报纸我也会认真的看完。也许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吧,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后来顺利地考入了

中国人民大学。
大学毕业以后,我进了国家机关,成了一名机关干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激起
了我下海经商的热情。于是我毅然离开了机关,投身到企业中去。当时的我还是干出了一点小名堂的,其中之一是在火箭发射民用趋势刚刚呈现的时候抓住时机,促成了尚属国家一级保密单位的火箭发射基地的对外开放,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当时的人们有机会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激起了很多人的爱国情怀。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还专门报道了此事,引起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1993年,我牵头组织全国147家四星级饭店总经理的老总到北朝鲜去开会,发起
成立“中国旅游饭店股份有限公司”。当时中国的饭店硬件设施差强人意,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更加跟不上国际饭店业发展的步伐,从而陷入窘境,类似海尔所说的“休克鱼”,引来了外资大举进入,大肆低价收购酒店。李嘉诚长子李泽钜就在大陆低价收购饭店。中国旅游饭店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可以整合国内饭店资源,集中财力对加盟饭店逐一进行改造升级,从而有效遏制境外资本的廉价介入。我们的发起协议刚一签署,李泽钜立刻停止了对大陆饭店的收购,我们为国内酒店业的良性发展赢得了时间与空间。
在黑龙江担任吉泰集团总经理期间,我将集团主产品古龙贡米打进悉尼奥运会,作为悉
尼奥运会亚洲运动员指定营养早餐,是专供产品,和农夫山泉一起成为当年打入奥运会的两种中国产品当中的一个,中央电视台也赚了相关报道。
1995年 ,我创办了北京仁达方略管理咨询公司,是国内成立较早的大型管理咨询机构。
面对国内咨询和培训的公司杂乱无序,我把自己的公司定位在:“要做最受尊重的大型管理咨询公司。” 公司专注于组织行为与组织变革的实证研究与咨询服务。 作为年轻而波诡云谲的管理咨询行业里硕果仅存的几家“老”咨询机构之一,仁达方略已成功为电力、烟草、煤炭、钢铁、石油、化工、房地产、商贸、制造等20多个重点行业数百家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管理咨询服务,为逾千家企业提供了专业的管理培训服务。现在在管理学界和企业界热度很高的几个词汇,如“企业文化落地”、“集团管控”等都是我们首创并率先体系化的。
仁达方略始终坚持“方法型”咨询理念与“公司制”运做模式,为企业客户提供个性化的、切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管理解决方案,并持续为客户提供咨询跟踪服务。仁达方略已经成为国内管理咨询的权威机构。

11, 您平时看什么书?
我最喜欢读史书,但是现在好的史书不多。管理类的书也是必读的。

其实看哪一类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多读书,量一定要大。读书达到一定量时你会发现,读哪类书都是一样的,都是相通的,看哲学的书可以悟管理,看管理的书可以悟人生。我提倡大量阅读,并且要悟,体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