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暑假作业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人教版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暑假作业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含解析)

一、选择题

1.【2018内蒙古巴彦绰尔市第一中学】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提问时说:“(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态度,丝毫不懈怠,不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烹一条小鱼,既不能马虎大意,也不能乱折腾,应掌握好分寸,治理国家也一样。你认为“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思想是源自()

A.道家创始人老子的思想

B.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思想

C.墨家创始人墨子的思想

D.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的思想

2.【2018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3.【2018湖北省沙市中学】“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战国末期韩非子主张的以法治国与当今中国提倡的“依法治国”的本质区别是()

A.更能体现法律的公正和严肃性

B.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C.严刑峻法更能促进社会的和谐

D.加强君主权威,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4.【2018河北定州中学】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孟子完整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的“五伦”思想。到汉代,“五伦”思想发展成“三纲”思想。据此可知,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提出()A.渗透着浓厚的尊卑等级意识

B.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的需要

C.建构了伦理纲常的社会结构

D.传承了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

5.【2018贵州遵义市第四中学】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条,而不止郊祭(古代帝王在郊外祭把天地的典礼),不政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直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6.【2018安徽蚌埠第二中学】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曾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这说明在中国佛教()

A.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

B.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

C.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

D.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

7.【2018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唐代的佛教与道教都强调自己的师承与宗脉。韩愈则强调儒家思想经历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孔孟的传递顺序,“轲之死,不得其传焉”,并宣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所传之道”。韩愈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仿照佛道做法,追溯儒学源流

B.抬高孟子地位,宣扬格物穷理

C.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

D.顺应三教合一,汲取佛道精髓

8.【2018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宗法观念与少数民族政权不协调

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

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

9.【2018河北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王阳明强调“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圣人之道不是高深莫测,而是简易直接的,愚夫愚妇只要在日常行为的“事上磨练”,同样可以成为圣人。这说明王阳明()

A.对君主专制进行抨击

B.科学说明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C.主张用良知支配行为实践

D.认为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

10.【2018广东佛山高明区第一中学】黄宗羲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这说明明末清初思想()A.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产物 B.适应了专制统治强化的需要

C.本质是传统儒学思想的发展 D.动摇了宋明理学的统治地位

11.【2018黑龙江省佳木斯一中】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统治者应实行轻徭薄赋

12.【2018广东佛山高明区第一中学】顾炎武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卢梭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二者的共同点是()A.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 B.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

C.提出限制君权的理论设想 D.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

二、材料题

13.【2018河北曲阳县第一高级中学】孔子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士人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孔子之过,其本在仁,其理在公,其法在平,其制在文,其体在各明名分,其用在与时进化……故曰孔子‘圣之时者’也。”

——康有为《春秋笔削大义徽言考序》“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合适,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孺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儒学统一时代》(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同时代人“矮化”孔子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对儒学看法的异同。

14.【2018山东宁阳一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韩非所崇尚的法治,即所谓“事最适者”,就是适合时代,符合事理、利于君主专制服务,其核心就是通过立法令、行法令,达到“尊公废私”,而所谓“公”,实际上就是帝王。法律为君主所设,其基本原则当然要体现君主利益而废止臣民的私利,实现“利出一孔”的一元化的国家体制。因此,法律对于官员来说就具有绝对的指导意义,这实际上也就是要求臣民的一举一动必须绝对符合法律的要求。当然,韩非还认识到,真正的法律不只是最大可能地限制人民,让他们不敢说,不敢做,而且应该“禁其心”,从内心惧怕法律,不敢违法。

——马娟《浅析韩非子的“法”》材料二在中国近代的进步思想家中,梁启超以热情地宣传和鼓吹西方的法治主义而名噪一时。他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法治思想,以“宪法为依据,国会为基础,司法独立为根本”构筑成其理想中的“法治大厦”。梁启超指出,要实行法治,首先必须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以为法治前提,否则法治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梁启超认为,民权是立宪的基础,立宪又可以保障民权。唯有兴民权,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梁启超不仅是司法独立思想的积极倡导者,而且是司法独立原则的积极实践者。他认为,司法独立是立宪国的第一条件。因此,他不仅对内进行改良,改革封建司法体制,严格培养法律人才,普及法制观念,争取司法独立于立法、行政之外,而且对外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各国领事在我国领土内的裁判权,争取我国在国际上的司法独立。总而言之,司法独立是梁启超进行司法改革所关注的重点和焦点。

——据范忠信《认识法学家梁启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韩非子法治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和梁启超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分析梁启超法治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答案与解析

1.

【答案】A

【解析】

“治大国如烹小鲜”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 项正确;儒家思想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与题意无关,故B 项错误;墨家希望统治者“兼爱”“尚贤”,与题意无关,故C 项错误;法家强调依法治国,与题意无关,故D 项错误。

2.

【答案】C

【解析】A 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国古代从未形成过完整的科学体系,故不选B 。墨子代表的是中下层平民的利益,故不选D 。材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选C 。

3.

【答案】D

【解析】法家思想只是君主统治的工具,不能体现法律的公正,排除A 项;法家思想是“百家争鸣”的表现,排除B 项;严刑峻法激化社会矛盾,排除C 项;符合材料主旨,符合材料和历史事实,D 项正确。

4.

【答案】D

【解析】

儒家思想提倡“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究君臣等级关系,显然符合西周时

期分封制度下“家国同构”思想内涵,故D项正确;A中尊卑等级没有体现;B中君主专制是秦朝时期实行;C属于西汉时期特征,不符合先秦时期特征。

5.

【答案】A

【解析】材料强调的是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的重要性而非等级礼仪的重要性,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等级礼仪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儒学独尊的信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神学,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6.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结合,说明它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D正确;“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说法过于绝对,故A错误;材料并不能说明佛教变成了世俗化的伦理学说,故B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中国佛教与印度早期佛教理论背离,故C错误。故选D。

7.

【答案】C

【解析】韩愈则强调儒学发展,主要目的建立儒学道统,树立自身权威,C正确;A追溯儒学源流不是目的;B是朱熹理学思想;D是理学思想。

8.

【答案】C

【解析】“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说明儒家的伦理纲常有助于社会统治的需要,C正确;A和B不符合材料主旨含义,排除;D中属于思想冲击,不符合事实。

9.

【答案】C

【解析】君主专制制度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

准,而王阳明的学说认为人应通过自身修养的不断提高达到道德的最高要求,试图先保证认识的正确性,然后才将这种认识见诸实践,知行合一,二者恰好相反。故B项错误。题干说“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结合所学知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良知人人具有,要把自觉之知推及知行合一,以良知支配行为。故C项正确。“只需探究万物就可得天理”是程朱理学的观点,与题目表述和王阳明思想均不符。故D项错误。

10.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宗羲、唐甄等人没有跳出封建思想的圈子,提出的思想是传统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不选A。B选项说法与材料含义相反。D选项说法错误,宋明理学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11.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既轻其赋敛”,即体现“治贫”主张;“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即体现“要将治贫须与治愚结合起来”。据此,判断选项,可知:CD两项题干主旨无从体现,排除;A项属于误选项,要注意走出思维定势。本题正确答案选B。

12.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的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二者的共同点是主张限制君权,故C正确。只有卢梭思想属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故A排除。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也只符合卢梭,故B排除。只有启蒙思想推动了当时社会变革,故D排除。

13.

(1)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击;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2)同:都认为儒学强调“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异:康有为认为儒学具备平等、进化的思想;梁启超认为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是民主的障碍。

【解析】

第(1)问,结合材料一中所述时间可知,同时代人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他们“矮化”孔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击,目的都是要扬名自己学派的观点,而孔子的思想又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所以成为被“矮化”的对象。

第(2)问,考查比较分析的能力。解题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材料,其次依据材料从二人的身份与思想观点去分析归纳,由“在各明名分”与“严等差,贵秩序”可知两者都强调“贵贱有序”的统治秩序,而康有为认为“用在与时进化”以为儒学具备平等进化的思想,梁启超则认为“儒教之最缺点者,在专为君说法,而不为民说法”意为儒学是维护专制的思想根源,是民主的障碍。

14.

【答案】

(1)背景:周王室衰微,列强争霸,兼并战争盛行;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的正在形成中;百家争鸣。

影响:为秦统一全国、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

(2)不同:韩非子认为:法律为君主所设,为君主专制服务,不顾臣民利益,实质是一种人治。梁启超主张制定一部完善的宪法,兴民权,实行司法独立,普及法制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实行西方的法治。

背景: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学东渐,近代西方启蒙思想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1)第一小问背景,从春秋战国时期的阶段特征考虑,即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列强争霸、兼并战争盛行,经济方面铁器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正在形成中,思想方面百家争鸣;第二小问影响,从韩非子思想对法家思想和对秦朝及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回答。

(2)第一小问不同:从法律维护的利益及其实质角度考虑,最后归纳到人治与法治的角度;第二小问背景,从维新变法运动时期的阶段特征考虑。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