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研究最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构造和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它是介于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存续的时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晚更新世至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有位移遗迹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

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构造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

研究的内容:

1、静态地质构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

2、动态地质构造: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动态构造地貌。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

1.地质标志: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新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岩相分布、厚度变化等等。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

3.地球物理标志:大地测量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

等地球物理异常反映出来。

4.水系标志:

5.地震活动标志:

6.火山活动标志:

7.遥感标志:

8.其它标志:地球化学、考古标志

新沉积物标志:

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

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

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沉积物标志--成因类型

沉积物标志--第四系沉积厚度

地貌标志

(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

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

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多级夷平面、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同步弯转、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

活动构造的一般概念:

(一).活动构造(Active Structure)

活动构造是指晚更新世(距今10万~12万年)以来一直在活动,现在还在活动,未来一定时期内仍可能发生活动的各类构造,包括活动断裂、活动褶皱、活动盆地及被它们所围限的地壳和岩石圈块体(邓起东,1996,2002)

从活动断裂的活动方式看,大致有二种类型:

一种是以地震方式产生间歇式地突然滑动称为粘滑断层(stick fault)。围岩强度高,断裂带锁固能力强,不断积累应变能达到一定强度极限后产生突然滑动,表现为弹性变形、突发的脆性破坏,产生急速位移和剧烈运动,迅速而强烈地释放能量、造成地震。

另一种是沿断层面两侧岩层连续缓慢滑动称为蠕滑断层(creeping fault)。表现为塑性流变,柔性破坏,发生缓慢的蠕动位移运动。

按活动断层的规模可分为4种类型:

(1)岩石圈和地壳级活动深断裂,其深度可达莫霍面,延伸数百或千余KM;(2)基底活动断裂;(3)大型盖层活动断裂;(4)一般和小型活动断裂存在于浅部和表层,延长0.1~10KM。根据其继承性可分为三类,即持续加强型活动断层、间隙型活动断层和渐弱型活动断层

根据与地震活动的关系分为强烈震源断裂、中小震源断裂和非震源断裂。

活动断裂综合特征:

中国活动断裂的地域性特征:我国活动断层分布总体来说是继承了老断裂,尤其是新近纪以来断裂构造的格架。老断裂处于活动性强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中,有利于继续活动。

根据我国活断层类型、方向及其间的断块活动特点可分为青藏、西域、东北亚、华北、华南和滇缅六个大的活动特征不同的地区,叫做活动地块区。

构造地貌:由内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壳变动、岩浆活动等地质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形态,叫做构造地貌。许多巨大的地貌单元,如大陆、海洋、山地、平原、高原和盆地等,都是地壳变动形成的,都是受内力作用控制的。构造地貌主要研究内容:构造运动、大陆构造单元、地质构造类型与现代地貌形态之间的关系。构造地貌的研究,一方面从构造因素出发来解释现代的地貌;另一方面根据目前地貌形态来分析地壳的构造运动。

古构造地貌:是指新构造时期以前的构造地貌。古构造地貌研究对象是古构造及相关沉积,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岩相古地理与历史大地构造相结合的方法,同位素地质学方法,古地磁学

方法等。研究尺度以百万年计算,是对长期的地壳构造地貌发展历史的概括与总结。

新构造地貌:是研究和揭示新构造时期,内动力作用下的构造地貌特征与发展规律的理论构造地貌主要分支。时间通常以万年至百万年计。研究方法达十余种之多,除了采用传统地质学方法与一些现代技术手段外(如氧同位素、氨基酸外消旋技术等),地貌学与第四纪沉积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实时观测仍作为现实类比的主要参照。

构造地貌分析体系:地貌与构造之间的这些关系,包括空间上的几何学关系、时间上的运动学关系和发生学上的动力学关系三个层次。两种基本的构造地貌研究途径:其一,通过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的分析来解释地貌的形成与发展,为构造地貌的正演分析;其二,通过地貌学研究来分析地质构造和地壳运动,可称之为构造地貌的反演分析。

1.几何学分析:概括来讲,构造地貌几何分析是对构造地貌的几何学特征进行全方位的描述。具体来说就是要对地貌的形态特征、空间分布状态、组合特征等进行分析描述,并通过地貌要素之间的切割、叠复等几何关系分析、判断地貌要素之间的世代关系,建立地貌空间几何与地貌序列,为构造地貌的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以及历史构造地貌恢复奠定基础。

2.运动学分析:构造地貌运动学分析是依据原有地貌的空间连续图像及其变化了的图像和受构造活动控制的沉积活动(动态的构造地貌)分析揭示构造运动的过程和规律性。一些直观的构造地貌连续图像常被用来分析和判别构造运动特征,象山脉的突然中断和突然出现往往反映了平移走滑断层的存在。

3.动力学分析: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创立的地质力学,对区域构造地貌以及全球构造地貌的动力学分析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构造地貌动力类型是指构造地貌形成的成因类型,构造地貌动力包括:重力、地壳构造应力、岩浆作用力、地震和陨石撞击力等。

构造地貌的主要标志

1.几何学标志:构造地貌的几何学标志实质上是在构造的控制和影响下的地貌几何特征。如平直的山地与平原界线、串珠状的火山堆和热泉等,都是断裂带存在和活动的重要地貌标志;阶地及变形阶地是另一类构造地貌现象,现代地貌面的拱曲变形是活动构造的重要表现。线状标志:线状沟谷、串珠状水系、平直的构造单元。如:冰岛拉基线状火山锥、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边界及扇状堆积交界……;环形标志:环形山及环形洼地、汇聚形水系、放射状水系及环状水系。如:克里沃罗穹隆、北京房县房山岩体上的环状及放射状水系;面状标志:夷平面、侵蚀与堆积台地。如:青藏高原西北缘的夷平面、中国山地主要夷平面、中国东部沿海的海蚀、海积阶地等等。

2.运动学标志:通过地貌几何分析,结合采用与地貌发育相关的微地貌研究、相关沉积的岩相分析、粒度分析及沉积特征的空间分布研究,来研究新构造活动的运动特征。

水平运动标志:山脊错开和山脊突然消失、河流急转弯、弧形山地、成对出现的隆起与坳陷、、斜列的串珠形沉积盆地。如宁夏南部弧形山地、汾渭系、新西兰怀奥海因河阶地错断;垂直运动标志:古夷平面、山麓阶梯和夷平面、侵蚀及堆积阶地、肘状、钩状水系、山脊与分水岭错位、翘起与河流反向、河流袭夺、改道、高原及断块山地、掩埋阶地。如渭河谷地、紫金山隆起与汾河改道、恒山翘起与河流反向、太白山翘起和勾状水系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兼有:阶地拱曲、地堑、地垒、盆岭系。如柴达木盆地怀头塔拉拱曲台地

3.动力学标志:作为动力标志,不同的动力类型所形成的构造地貌各有其独特的地貌学特征,并构成其特有的动力学标志。如古地震地貌动力标志有构造标志(如古地震断层、古地震沟及液化现象)、地貌标志(如古地震崩塌、古地震滑坡)、沉积层中的扰动与崩塌透镜体等;陨石撞击地貌标志在地貌上通常表现为环形洼地,并伴有高压和超高压动力变质等。

拉伸背景:裂谷、地堑、断陷盆地。如:东非裂谷、“莱因地堑”和贝加尔湖;挤压背景:褶皱山系、推覆构造山地。如:喜马拉雅褶皱推覆山地、天山山前褶皱推覆山地和华南褶皱推覆构造山地;剪切背景:雁列式的断陷谷地、河谷阶地和山体的错位。如:汾渭谷地、

秦岭与苏北胶南之间的平移。

构造地貌类型分析

(一)、原生褶曲构造地貌

岩石受力发生弯曲,便形成褶曲。

1、原生褶曲构造地貌(由新构造运动造成)

2、次生褶曲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受到剥蚀所形成)

1.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活动褶曲构造山地是在强烈的水平挤压作用下,地表褶曲隆起形成山地。例如我国西部的阿尔金山、祁连山、宁夏南部弧形山地等,都属于活动褶曲构造山地。

2.挤压构造盆地:在水平挤压下,地表拗陷或沿边缘的逆断层不断收缩,便形成挤压构造盆地。例如:西北的吐鲁番—哈密盆地,酒泉盆地。有时盆地与山系相间排列,形成典型的盆岭构造。例如新疆的觉罗塔格山—吐哈盆地—博格达山。

(二)、断层构造地貌

1.断块山地:断块山地是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山地。

断块山地:地垒式山地;掀斜式山地

2.断陷盆地(地堑盆地):受正断层控制的陷落盆地,称断陷盆地。(a)地堑断陷盆地; (b)簸萁式半地堑断陷盆地; (c)复式半地堑断陷盆地; (d)复式地堑式断陷盆地

3.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称断层崖。

4.断层线崖:断层上盘受到强烈剥蚀,当上盘出露软弱岩层,下盘出露坚硬岩层时,上盘剥蚀速度较快,结果上升盘比下降盘还低,这种断层崖称断层线崖,又叫逆向断层线崖。

5.断层谷:沿断裂破碎带发育的河谷,称断层谷。

新构造运动的类型:构造运动类型的划分依据有很多,目前主要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和产生构造运动的时间来对构造运动的类型进行划分。前者所划分的构造运动的类型又称为构造运动的基本类型。

构造运动的类型:1、根据构造运动的方向: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升降运动)2、根据产生构造运动的时间:古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的分类:由新、老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在起源、过程和类型没有本质的不同,老构造是新构造的基础。

新构造运动分类的必要性:1、任务不同:包括老的,现在和未来的活;2、依据不同:地层,地貌、新堆积物、测量数据

新构造运动分类的原则:1、反映新老构造的区别:历史,继承性与新生性、叠加;2、反映当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变化:观测与预测;3、反映新构造运动的形态:构造,地貌、堆积物、形变

根据构造运动方向划分的基本类型:无论古、新构造运动,还是现代构造运动,其表现的基本形式主要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地壳物质沿地球切线方向或沿水平方向的构造运动。常表现为地壳岩层的水平移动。岩层在水平方向受力(挤压力,张力),形成巨大而强烈的褶皱和断裂构造。因此,水平运动又称“造山运动”。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山等,以及世界上其他许多高大山脉都系由水平运动所形成的;垂直运动:地壳物质沿地球半径方向的上升或下降运动。又称升降运动。常表现为大规模隆起和拗陷,引起地势高低的变化和海陆变迁,因此,垂直运动又称“造陆运动”。

大量事实证明,水平和近水平运动是主导,而垂直运动是次要的、派生的。

垂直运动:1. 隆起构造:1)地壳的垂直升降运动是新构造运动表现最明显、最易于观察和研究的形式;2)大面积长期上升运动所形成的构造,面积可达数百平方公里或更大的构造平原。例如黄土高原;3)河谷的谷中谷、多级河流阶地、多级夷平面和多层溶洞等也是垂直升降运动;4)大范围的不均匀垂直升降运动表现为掀斜平原,例如山前平原。2. 拗陷构造:大区域长期下降运动所形成的构造,方向与大面积隆起相反,这一类构造主要由分析平原(或盆地)上第三系-第四系沉积厚度等值线或被上述地层掩埋的古地形面起伏来识别。

3. 断块构造:断块构造是指新构造运动产生的盆、岭相间的地貌-构造形态,与大面积隆起相比,断块构造的两相邻断块具有地形高度和沉积两方面的明显差异。祁连山山地顶部保存有抬升的不同时期夷平面,或同一时期夷平面被断开后处于不同高度。

新构造运动的强度:1、新构造运动的强度是指新构造运动的变形程度,通过构造形态的类型反映出来;2、新构造运动的定量标志是新构造运动的速度、幅度和梯度;3、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间短暂,形成的地貌清晰,有更多的证据来测定新构造运动的速度和幅度,即新构造运动的强度;4、目前的现代构造运动,可以使用精密仪器直接测定,活动强度的测定精确度最高。

新构造运动的幅度:指一个地区在新构造运动期间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的总和,即新构造运动的总位移量。

一个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和振荡性的特点,一个地区和另外一个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可以同步发生,也可以先后不同步发生,其结果是不同地区的新构造运动具有地区性的特征,新构造运动的幅度也有差异。除去地震、断层等在短暂时间内可引起显著的变形、位移外,一般地讲,构造运动是岩石圈的一种长期而缓慢的运动,其速度以每年若干毫米或若干厘米计,因此凭人们的感官无法直接感觉出来。但是不管构造运动有多么缓慢,由于地球发展历史经历了漫长悠久的时间,因而便会产生巨大的变化。根据地质、地层、古生物、古气候、古地磁等资料证明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本是相连的;印度次大陆则是从南半球漂移过来的。以孟买所在的地理位置为标准点,侏罗纪时在40°S;而在1.9亿年之后的今天,漂移到19°N的地方,即每年以几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了7000km。喜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在3千万年以前还是一片东西横亘的大海(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长期处于缓慢下沉阶段,所形成的海相沉积岩总厚度竟达3万米,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后来亚洲大陆(板块)受到印度大陆(板块)的碰撞,岩层褶皱,大约在2500万年前开始从海底升起,到2百万年前初具规模,虽然上升速度很慢,平均每年只有4mm,但现在已居世界之巅,并仍处于继续上升的过程中。

?强调水平运动存在的同时,并不能否定垂直运动的存在,例如板块的俯冲或碰撞,都会引起地壳的升降运动,使地壳发生隆起和拗陷,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

?升降运动的幅度常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例如,在同一地区,常表现为升与降交替进行。上升地区转变为下降,下降地区则转变为上升。在同一时间,常表现为甲地上升而乙地下降,或者相反,彼此互相交替。

?无论从时间看还是从空间看,新构造运动总是呈现波浪起伏的变化。

新构造运动的速度:为了表示新构造运动的强度,通常分为新构造运动的似速度、真速度和综合速度;水平与升降运动的速度常随着时间的发展和地区的不同而有差异;新构造运动具有间歇性和振荡性。

新构造运动机制:1、地幔对流说:地幔对流学说是人们根据对地球的认识而推断出来的一种假说。早在1881年,费希尔(O.Fisher)在《地壳物理学》一书中就提出了地幔中可能存在着对流的观点。20世纪30年代,英国地质学家霍姆斯(A.Holmes)曾企图以地幔对流来解释大陆漂移的驱动机理。上个世纪60年代,地幔对流的思想成为解释海底扩张和板块大地构造学说的重要理论之一。板块学说认为,驱动板块运动的主要因素是某种形式的地幔对流。

地幔对流是与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同时发展起来的。目前有些科学家对此提出了不同看法。地幔对流是一种自然对流,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地幔中,特别是地幔软流层中发生的热对流,既是发生在地幔中的一种热传导方式(通过物质运动传递热量),又是一种地幔物质流的运动过程(由物质内部密度差或温度差所驱使的),是地球内部向地球表面输送能量、动量和质量的一种有效途径。地幔对流是在缓慢的进行的,对流活动的时间可达几千万年,甚至几亿年。地幔对流的流动形态可以不同。热的地幔物质上升减压常常伴随有部分熔融作用发生。地幔对流可以是从核幔边界上升至岩石圈底部,形成全地幔对流环;也可以是分层对流,即上、下地幔分别形成对流环。2、地球自转角速度变化说:地球自转速度为何变化——大陆车阀说;这里应当提一下“角动量守恒原理”,即地球的自转速度不管怎么变化,它必须符合这条普遍的自然规律。角动量守恒原理可表示为:ωI=C,式中,ω为旋转物体自转角速度,这里指地球自转角速度;I为旋转体对它的旋转轴的转动惯量;C为常数。可见,ω与I成反比关系,即角速度随转动惯量增大而变小,随转动惯量减小而增大。转动惯量为物体内所有各质点的质量与它对旋转轴的转动半径平方的乘积之总和,即I=Σmr2;在地球总质量不变的情况下,转动惯量的变化取决于半径r,即I与地球内部物质的分配状态有关,当地球的质量向地球中心集中时,r变小,I就变小,ω就相应变大,因而地球自转速度变快,以保持角动量不变;反之,当地球内部物质向外扩散时,r变大,I就变大,ω必然减小,因而地球自转速度变慢。3、天体撞击说:认为地球早期受到一个火星大小的小天体的撞击,碎片在轨道中由两个天体的硅酸盐幔的一部分组成月球。这个假说较合理地解释了月球的化学元素与同位素组成,地球自转加速及地月自转速度的差异,月球早期曾产生过岩浆岩及斜长岩月壳与月海玄武岩的喷发。上世纪70年代末,诺贝尔奖得主路易斯·阿尔瓦雷斯和他的儿子沃尔特也在6500万年前(恐龙消失的时候)的地质层里发现了铱。这是个令人震惊的发现。地球表面的铱含量很低,但它们在陨星和其他天体材料中却相当丰富。如果在某个地质层中发现铱,第一个怀疑对象就是外星事件。随着证据的堆积,这一结论似乎不可避免。一颗小行星毁灭了恐龙,统治了地球几百万年的巨兽,在爆炸声中消失了。那么,黑垫子下面铱元素的剧增,是否意味着冰川期的巨型哺乳动物遭遇了和恐龙一样的结局?阿兰·韦斯特正在寻找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韦斯特是地球物理学家,曾为石油公司工作。现在正用他的专业知识调查这个秘密。“数百万的猛犸、剑齿虎、美洲骆驼、美马原本在北美大草原上快乐地生活着,在这条界限出现的时候,它们突然消失了。”韦斯特指着亚利桑那州一条裸露的河床横截面说。那条“灭绝界限”清晰可见,就在一层古怪的黑土层下。这层黑土由腐败的植物和海藻构成,叫做“黑垫子”。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1、定性法:1)地质构造法;2)地貌法;3)考古法(1000a);2、定量法:1)地球物理探测;2)地球化学测量;3)变形测量;4)地震学方法

新构造运动的地质研究方法:1、新构造形迹研究:是研究晚新生代以来形成的构造形迹,如节理、断层、褶皱岩浆岩体等所经常使用的方法这些构造形迹的研究,与研究老构造所采用的方法基本相同,但在研究新构造形迹的过程中,应认真注意重力作用、融冻作用及其他外动力作用所造成的新沉积层的错断、揉皱和扭曲变形现象。值得提出的是,新生节理的力学性质的鉴定及其有系统的测量统计对于研究破裂构造的性质,解决新构造应力场的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最新沉积物沉积相和建造研究:沉积岩相和新构造运动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构造控制沉积,沉积反映构造活动。研究岩相在垂直方向上的更替和沉积韵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新构造运动的情况。一般来说,快速下沉和快速堆积,沉积物颗粒粗大,且分选性差;快速下沉、缓慢堆积时则出现深水沉积;另外当下沉小于堆积速度时,沉积物出露水面遭受侵蚀,出现地层间的侵蚀不整合接触。3、新沉积物厚度研究:沉积厚度是衡量地壳凹陷的尺度,细粒沉积物越厚,表明坳陷区下沉的幅度越大,而粗粒沉积物越厚,则表明相邻地区的上升很大,把沉积物的厚度应用于新构造运动,通常的方法是编制不同时代

的等厚线图,并结合岩相分析沉积中心和凹陷中心的迁移情况,概括的推断不同时期的新构造运动特征。

新构造运动的地貌研究方法:地貌(断层引起)是表明区域新构造的形迹之一,如水系特点、断层构造地貌(断层崖、断陷盆地的分布等)特征、地貌发育等的研究,可确立新构造水平或升降运动的幅度、次数、强度及断块间差异升降等等。断层能直接形成地貌,如断层崖,也能使原先的地貌发生变形,如夷平面、河流阶地、洪积扇被错断。断层活动还能使断层附近应力状态变化,产生挤压或拉张,形成高地或洼地。通过这些地貌的研究可揭示新构造活动的历史。1、垂直运动的地貌标志1)断层崖:断层活动形成的陡崖。有不同的排列形式。地表出现平直、延伸较长的断层崖,多属张扭性断层形成;间断分布或呈之字型分布的常是张性断层形成;如是多条首尾相接的斜列式分布,则是属于压扭性断层;而压性断层常形成舒缓波状走向的断层崖;2)断层三角面和断层线崖:完整断层崖受横穿断层崖的河流侵蚀,被分割成许多三角形断层崖,称断层三角面。有时断层直接切割山嘴,也能形成断层三角面。残留的断层崖三角面底线就是断层线,这里能见到断层破碎带。如三角面岩石坚硬,或断层崖形成时代很近,三角面清晰。如断层崖形成时代久远,长期的剥蚀作用,三角面高度逐渐降低,坡度变缓,三角面就成为较缓的山坡,山边线向山地方向后退并和断层线有一定距离。

3)断层崖活动次数的确定:1当断层活动出现断层崖后,上升盘形成一些小沟,它们以下降盘的地面为侵蚀基准面而溯源侵蚀,并形成一个裂点和一级阶地。断层多次活动形成断层崖,在剖面上呈波折和坡脚处堆积多层崩塌,地貌上还表现出上升盘的多个河流裂点和多级阶地。根据裂点数和阶地级数(河谷下游处)能确定断层活动次数。4)断层崖活动幅度的确定:一般断层崖高度就是断层活动幅度。但由于外力剥蚀,断层崖高度在不断降低,尤其是时代久远的断层崖。所以断层崖高度比断层活动幅度小,断层崖高度只能近似表示断层崖活动幅度。5)断层崖形成时代确定:①采集阶地中可确定年代的样品。如石英砂,炭化木等,测定阶地年代,进而推算断层崖形成时代;②岩性一致地区用不同时期的航片比较或定位观测沟谷中同一裂点不同时期的位置,计算裂点溯源侵蚀速度,再量得裂点到断层崖的距离,可求出每一裂点形成距今的时间,得到断层活动时间;③据断层错断古建筑物或已知年代的地质、地貌体来确定断层崖形成时间。

水平运动的地貌标志:断层水平运动形成的构造错断地貌如河流通过断层带发生弯曲;冲沟因断层水平错动而被切断;洪积扇向一侧偏移,且时代愈老的洪积扇偏移的距离愈大;山嘴水平错开形成三角面;沟谷被错断后,下游受阻形成小湖泊等。

新构造运动的地球物理研究方法:广义地讲,地壳作为各种物质因素的“载体”和“介质体”,因其形状和性状的变化而制约各种因素随之发生变异。反过来,各种物质因素作为地壳的物质组成,分别以某种特定的物理状态在地壳中赋存、运移和变迁,形成它们按照各自规律运行的物理场。这些物理场包括地壳应力场、地热场、重力场、地电与地磁场、地下水流场等。不同的物理场反映不同的地球物理状态,物理场的异常变化意味着地壳性状的变异,反映着现代构造的某种特定含义。根据地球物理方法来研究物理场的变化与构造运动的关系是研究新构造活动的一种重要方法。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包括重力测量、地磁、地电与地热测量、地震勘探等,它是当前研究深部构造、隐伏构造和海底构造的一个重要方法。

新构造运动的其它研究方法:1、水文地质法;2、遥感分析法;3、大地测量法

新构造运动的定年方法:鉴定新构造运动与现代构造断裂活动的地质年代,要以第四纪地质学和第四纪地层学研究为基础,采用地质学与地貌学方法,并借助第四纪冰川学、第四纪地质学以及古地震分析等手段,综合分析这些研究成果以判断新构造运动的相对地质年代。依据判断结果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取样测定新构造运动的绝对年龄。绝对年龄测定法:绝对年龄,又称同位素年龄,指根据岩石中放射性元素及其蜕变产物含量的测定,通过一定的公式,计算出岩石生成后距今的实际年数。同位素测年技术现在有20多种方法。常用的有铀-

钍-铅法、钾-氩法、铷-锶法等。由于地质情况复杂,单凭一种方法、一次测定的数据常有较大的误差,故需用多种方法、多次测定并加以综合分析,方能求出较确切的绝对年龄。5万年以下的绝对年龄,可通过测定14C/12C的比率,代入一定的公式而算出。

测年方法的比较:1、相对年龄测定法:易确定相对新老关系;定年不精确;非同一剖面的沉积物难以确定相对新老关系;只能进行小范围地层对比。2、绝对年龄测定法:年龄差别越小越困难;定年相对精确;非同一剖面的沉积物(同期异相沉积物)定年不受限制;可以进行全球性地层对比

不同放射性元素的测年方法:1、热释光(光释光)法;2、放射性碳14C法;3、电子自旋共振法(ESR法);4古地磁法;5、钾-氩法;6、裂变径迹法

新构造与工程地质的关系:该项工作具有应用基础研究的性质和特点,虽然各类工程的运行和应用特点不同,各自具体的研究内容有所差异,但是基础研究的内容是基本一致的。包括:1.新构造运动活动性的分区研究;2.区域地壳稳定性区划与评价;3.各类工程项目的新构造稳定性评价

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地壳稳定性是指现代构造运动、地震活动以及岩浆活动影响下的地壳及其表层的相对稳定程度,地壳稳定性最突出的因素是地震活动。地壳稳定分级:在地震地质和现代构造活动调查研究基础上,以基本烈度为主要指标,参照地震活动周期和断层活动速率、地形变数率以及地应力等测量资料。并根据各类工程建筑抗震设防重点在7度、8度烈度范围内,主要按基本烈度<Ⅴ、Ⅵ、Ⅶ和≥Ⅷ,依次分为:稳定、基本稳定、次不稳定与不稳定四级。稳定级:是域内及邻近地区地壳稳定,无地震活动或很微弱市域基本烈度<Ⅵ。不存在现代活动断层,各种建筑物、结构物都不需考虑抗震问题。是工程地质环境良好地区。基本稳定级:附近地区具有中等或较强烈地震活动(震级一般<5级),但市区在<Ⅵ度烈度影响区内。地壳升降活动速率<0.1mm/a,活动性微弱,地壳稳定性较好,区内一般建筑物可以不设防抗震,但大型建筑物需按Ⅶ度设防,提高抗震能力。次不稳定级:附近地区可能发生5级——6级较强烈地震活动,基本烈度为Ⅶ度。活动断层速率可能达0.1——1mm/a,地壳升降活动速率可达每年1至数毫米。工程地质环境质量较差。各类建筑物都应按抗震进行设计和尽可能避开不利场地。不稳定级:附近地区可能发生6级以上破坏地震,影响烈度Ⅷ或Ⅷ以上。地震可引起地面破坏效应。活动断层速率>1mm/a,地壳升降速率可能达10mm/a。工程地质环境质量差。各类建筑物都必需采取抗震措施。新建筑物选址时应避开不利建筑场地。

各类工程的新构造稳定性评价要点:1、水电站选址、选坝的评价要点:1)活动断裂带和发震构造带;2)与主体活动断层带或发震断裂具有构造联系,并且现代地应力水平较高的断裂带和构造带;3)高地震烈度区段和地震危险区、段;4)新构造相对稳定区的局部差异活动强烈带;5)地震低烈度区内的局部高烈度异常区;6)在新构造和现代构造应力场中具有活动迹象的构造交汇区,特别是断裂交汇带。2、核电站选址要求与评价要点:1)区域地质构造和活动断裂;2)区域地震条件,特别是发震断裂的区域构造背景;3)可能发震的强度、地点和时间;4)邻区地震活动对本区的影响。从地质调查的角度,对核电工程而言,评价区域稳定性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一是断烈活动;二是地震作用,其依据和原则如下:1)应绝对远离强震活动带和地震危险区;2)距厂址8公里范围内不允许存在活动断层;3)距厂址5公里范围内不存在小型活动断层。3、城市建设要求:论证城市建设的稳定性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课题,即地基稳定性、地面稳定性和地壳稳定性。前者涉及岩土体的工程性质,而后两者涉及现代构造活动和地震活动,可概括为与活动断裂有关的现代构造稳定问题。4、线路工程要求重点:线路工程包括铁路、公路、管道、渠道、输电线路等,总的特点是空间延伸极远,沿线路跨越各种不同的地质地貌单元区域,必须处理沿线所穿越的各种复杂工程地质条件与环境问题,,需要编制线路工程地质分区图。编图时,一方面要

充分利用和反映新构造-地貌-地下水-现代构造与物理地质作用等制约因素的同一性;另一方面,必须将上述所有影响因素明确而定量的标注在分区图上。5、环境工程地质研究要点: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目的是为区域经济开发、工程建设以及环境保护服务。鉴于工程地质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与新构造和活动构造的断块差异运动有关。因此必须研究与评价以下要点:1)新构造与现代构造块断活动差异运动在塑造区域工程地质环境质量与差异性方面的基本功能与特性;2)现代构造运动,尤其是活动断裂对区域地壳稳定性的控制与影响,找出地壳现代活动带;3)活动断裂的地震效应与危害;4)活动断裂与地质灾害关系及其分布特征;5)对不同的新构造单元和新构造地貌单元进行划分;6)对上述新构造与活动断裂及其相关的非稳定劣质环境因素,需进行分类、分级和分区,并编制相应图件。按分区单元作出(给予)有关工程地质环境质量的基本评价与对策。6、矿山开发评价要点:为了保障开发地下资源和能源的工程得以安全运行,需要论证和评价下列与新构造,活动断裂相关的稳定条件和环境:1)矿山和矿层所处新构造部位,是否触动活动断裂与活动构造带;2)活动断裂与地应力场同露矿开采边坡和地下开采巷道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特征;3)与新构造相关的瓦斯突出和地下水突出等灾害发生机制条件;4)断裂与地震活动对矿山安全开采的影响和危害;5)对与矿山安全开采相关的各种构造因素需进行划分研究-分类和分区,编制相应图件,并对各单元区的基本稳定条件和采矿工程地质条件作出基本评价和对策建议。

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研究最新构造运动产生的地壳构造和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展演化的科学,它是介于大地构造学与地貌学之间的新兴边缘学科。新构造运动是指地史上最近一个时期的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存续的时间:目前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新构造运动是新近纪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的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 活动构造:晚更新世至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晚更新世)和历史时期有过活动(有位移遗迹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新构造运动学的研究对象: 构造地貌,包括断层地貌、褶曲地貌、火山地貌、熔岩地貌以及丹霞地貌等。构造地貌是研究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关系的学科,是地貌学的重要分支。 研究的内容: 1、静态地质构造:指久远地质时期构造运动所造成的各种构造,如岩层褶曲而成的背斜、向斜,岩层错断而成的逆冲断层、正断层等,以及它们的复合体; 2、动态地质构造:指新近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即新构造运动)形成的、并还在活动的各种动态构造地貌。反映大地质构造的地貌有大陆、洋盆、山脉、大盆地、大平原等;反映小地质构造的地貌有背斜、山脊、单面山、断层陡崖等。 新构造运动的主要标志 1.地质标志: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新沉积物的成因类型与岩相分布、厚度变化等等。 2.地貌标志:直接地貌标志、间接地貌标志 3.地球物理标志:大地测量与三角测量、水准测量、地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 等地球物理异常反映出来。 4.水系标志: 5.地震活动标志: 6.火山活动标志: 7.遥感标志: 8.其它标志:地球化学、考古标志 新沉积物标志: 沉积物分布与新构造运动 厚度较大的、面积较广的新近系-第四系分布区反映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 与新近系-第四系堆积区相邻的物源剥蚀区则是新构造运动的相对抬升区。 沉积物标志--成因类型 沉积物标志--第四系沉积厚度 地貌标志 (1)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 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山脊被错断等。(2)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 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多级夷平面、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同步弯转、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 活动构造的一般概念: (一).活动构造(Active Structure)

第十三章负荷地质作用

第十三章负荷地质作用 目的要求 负荷地质作用是一种特殊的地质作用,与前面各章所讨论的地质作用的不同点在于它是一种固体或半固体的物质运动。是地表松散堆积物和岩块等由于自身的重量,并在外因触发下产生运动所引起的地质作用过程称为负荷地质作用。负荷地质作用是促使地壳长期变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通过学习,要求学生了解负荷地质作用的类型,掌握诱发崩落作用发生的条件和崩积物的特征;掌握滑坡的形态、形成因素和发育过程;掌握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课时:4学时 授课内容 一、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二、崩落作用 三、潜移作用 四、滑动作用 五、流动作用 重点 崩落作用及崩积物的特点,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基本特征,泥石流的特征和形成条件。 难点 负荷地质作用与地质灾害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为主,利用多媒体等手段,结合部分实地照片进行说明。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负荷地质作用的原理和类型 1、原理:地表任何一个物体因地球的重力获得重量,由于物体本身的重量 2、类型:根据负荷地质作用运动的特点可分为 (1) 崩落作用—运动块体的快速、突然的坠落。 (2) 潜移作用—一种长期缓慢的物质运动。 (3) 滑动作用—是先缓慢然后快速的物质运动。 (4) 流动作用—是泥、沙、石块与水份搅和成粘稠的运动。

二、崩落作用 指岩块与基岩的脱落、崩落、沿着山坡滚落,以及在山坡脚堆积的整个过程。一般认为在坡度角大于45°就可以发生崩。 (一) 崩落产生的原因 1、气候条件:高寒气候和干燥的气候条件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易产生崩落。 2、地质条件:脆性的岩石易产生崩落,构造发育的地区也发生崩落。 3、其它条件:雷击、风暴、地震和人类活动等因素也可引发崩落。 (二) 崩积物的特征 崩积物在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形成倒石堆。它是一种杂乱无章、无分选性、无磨圆度的混杂堆积物。 崩落作用在地表塑造雄伟峻峭的陡崖,反之,陡崖又加剧崩落作用的发育。 三、潜移作用 是地表松散堆积物或岩层长期缓慢地向坡下移动的过程。主要发育在潮湿的气候区。 (一)土层潜移 堆积在山坡上的土层,在重力的作用下,总是往下发生缓慢潜移。特点是:短时间内运动缓慢,难以察觉,但长时间内在移动体上可见倾斜的墙、篱巴和“马刀树”。 (二)岩层潜移和岩溶潜移 岩层潜移:主要发生在软硬相间的岩层地区,由于岩层受力不均匀,而产生岩层的潜移。 岩溶潜移:在碳酸盐岩分布的地区,由于岩溶作用长期持续发育,往往伴随着岩溶潜陷或岩溶塌陷等,从而发生岩溶潜移。 四、滑动作用(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松散堆积物沿着一个或几个滑动面整体向下滑移的过程,称为滑动作用。其移动体亦为滑坡体 (一) 滑坡的基本形态 一个完整的滑坡是由滑坡体、滑动面、滑坡壁、滑坡阶、滑床、滑坡鼓丘和滑坡裂隙等要素组成。(见书P 图13—12)。 200 (二) 滑坡形成的因素 1、成因:(1) 岩土的性质—夹有软弱岩层的坚硬岩石和松软的土层,岩层中的断裂。 (2)地形—岩层的倾向与坡向一致时. (3)边坡的稳定性—斜坡坡度超过边坡休止角。 2、诱发因素: (1)人工因素—人类的活动影响。 (2)地震—振动诱发。 (3)火山喷发—火山强烈活动。 (4)水---降雨、地下水。 (三)滑坡的类型:1堆积物滑坡;2基岩滑坡;3浅层滑坡;4深层滑坡;5 顺层滑坡;6切层滑坡。

构造运动期(幕)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构造运动期(幕) 中国地壳运动 【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 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 片麻岩区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 热事件确定的。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 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相当于阜平运动。 【黑疙瘩岭运动】Heigedaling movement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原指吕梁山北端黑疙瘩岭地区新太古界上部的五台群石英岩与下部泰山群片麻岩间的不整合。后证实原定五台群的石英岩、角闪片岩、大理岩和白云母片岩这一套沉积变质岩系与滹沱群相当,原泰山群片麻岩和五台群相当,其不整合面就在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现将古元古界与新太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此名应废弃。 【建屏运动】Jian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根据新太古界阜平群与上覆建屏群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确定。王曰伦等(1962)指出建屏群底砾岩不存在,它由原始的复理式砂岩经区域变质形成,不能用以划分阜平群和建屏群。此名已废弃。 【虎坪运动】Huping orogeny桑干杂岩、吕梁杂岩、涑水杂岩和登封杂岩都可能代表华北古太古界,而新太古界是五台群。在古新太古代间有广泛的地壳运动发生,形成不整合及沉积间断。河南嵩山、山西中条山和吕梁山均有表现。但有人认为依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嵩阳运动】Songyang orogeny新太古代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河南登封县嵩山群底部石英岩与登封群变质杂岩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其发生时间距今25亿年,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基诺尔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马杏垣等1955年创名。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 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大陆西缘康定群中达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XX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XX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

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XX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XX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 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凤阳运动()和中岳运动(XX 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XX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 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第十三章 新构造运动

第十三章 新构造运动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相关概念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第三节 新构造的主要类型 第四节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急剧构造运动---汶川地震
缓慢构造运动--河流阶地形成
1

缓慢构造运动—海蚀阶地形成
新 第 三 纪
第一节 新构造运动相关概念
关于新构造运动发生的时限认识不一致:
①第四纪(Q)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②从新第三纪(N)开始至现代的构造运动 ③新第三纪(N)和第四纪(Q)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 ④无时间限制,只要是造成现代地形基本特点的构造
运动都叫新构造运动。
大多数人的观点: 新构造运动:新近纪(N)以来发生的地壳构造
运动;其中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称 为现代构造运动。
新构造:由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地貌和构 造变形或变位叫做新构造(即新地质构造)。
活动构造:现今仍在活动的构造。 活动断层:近代地质时期(第四纪)和历史时
期有过活动(位移或古地震),现代正活动 或将来有可能活动的断层。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的标志
1、地质表现:新地层的变形与变位 2、地貌标志: 间接地貌标志(夷平面、阶地、
溶洞) 3、沉积物标志: 分布、成因类型与岩相、厚度 4、地震 5、火山活动 6、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异常:三角测量、水准
测量;地形形变异常;重力异常、磁异常
1. 地质表现
新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层变形,往往是低角度 (几度-十几度)的倾斜变形或宽缓的拱形变形 。
2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介绍(1) 胡经国 本文作者的话 中国著名地质学家黄汲清先生以及任纪舜先生等,根据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矿产研究所编制的1∶1000万《中国大地构造图》成果,在《地质学报》1977年第2期发表了《中国大地构造基本轮廓》一文。该文对于中国大地构造研究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值得地球科学爱好者和有志于从事中国大地构造研究的年轻学子认真阅读和研究。为了比较具体清晰地了解中国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和特征,现将该文的有关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一、中国大地构造单元划分 1、中朝准地台 中朝准地台包括整个华北、东北南部以及朝鲜北部等地,总体上呈三角形,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分界。 中朝准地台是中国境内时代最老的地台。其基底中的最老部分的同位素年龄为31~34亿年。该地台主体最终形成于距今17亿年前的中条运动;而阿拉善等边部地区则固结于元古代末的扬子旋回。 在该地台主体的基底中存在三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代表基底形成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太古界阜平群与下元古界五台群之间的不整合面:阜平运动,距今23.5~25.5亿年; ②、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 五台群与滹沱群之间的不整合面:五台运动,距今20亿年左右; ③、滹沱群与上元古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滹沱群及其相当地层与上元古界(震旦亚界)之间的不整合面。 所以,该地台基本上是一个早元古代末形成的地台。 中朝准地台的沉积盖层包括:震旦亚代、寒武纪、奥陶纪的浅海相沉积;石炭纪、二叠纪的陆相夹海相沉积;中、新生代的陆相沉积。大部分地区缺失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中生代在燕山、辽宁、山东等地有大规模陆相火山喷发及花岗岩侵入;新生代玄武岩分布广泛。 中朝准地台盖层构造变动以燕山旋回为主,但是内蒙、燕辽等地的印支运

新构造运动对地貌生物和气候的影响论文

论述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对地貌、地层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作者: [ 2011-5-21 18:28:09 ] 【字体:大中小】自动滚屏(右键暂停)论述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对地貌、地层和生物分布的影响 摘要 第四纪(Quaternary Period)是新生代的第二个纪。从距今240万年至现代,延续约240万年。第四纪中的新构造运动对中国现在的地貌地形等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一新构造运动的直接地貌标志即新构造地貌,它是新构造运动直接作用的结果,如断层崖、断块山等。第二新构造运动的间接地貌标志主要由河流地貌反映出来的构造运动。如反映间歇性抬升运动的地貌有阶地、多层溶洞等;水系的汇流和洪积扇顶点的线状排列等。第四纪气候对中国地貌地层及生物分布也有很大的影响。第四纪冰期的出现,明显地改变了地球的自然面貌,无论大陆和海洋,都发生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即冰川还对陆地表面进行塑造,引起全球海平面的升降以及海陆轮廓的变化。同时,对生物界影响最大的,表现为喜冷生物群的发展的分布区的扩大。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直接影响地球的气候变冷与冷暖波动。第四纪有两大特点,一是此期气候变化剧烈。二是大量生物的出现。本论文从以下的思路编写的。 新构造运动→ 地貌→生物分布 ↘ 气候↗→ 地层 现在研究第四纪就必须用到将今论古的思想,用现在的正在发生的地质作用去推测过去,类比过去,认识过去。如中国现在的地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等就要用这种思维去推测过去发生了什么。来研究它们对中国一系列的影响。 关键词:第四纪新构造运动气候地貌地层生物将今论古

Abstract Quaternary (Quaternary Period) is a new generation of the second century. From 240 million years ago to modern, to extend about 240 million years. Quaternary tectonic movement in the new landscape of China is now the terrain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Neotectonics of the first direct sign that the new construction landscape landscape, it is the direct effect of the new results of tectonic movement, such as the fault scarp, fault block mountain. The second new tectonic landforms marks the indirect reflected mainly by the fluvial geomorphology of tectonic movement. As reflected in the topography of intermittent uplift have terraces, multi-cavity, etc.; River confluence and the alluvial fan apex of the linear arrangement and so on. Quaternary stratigraphy and climate on the bio-distribution landscape in China has great impact. The emergence of the Quaternary Ice Age, significantly changed the face of the earth's natural, both land and sea, are a series of great changes, that glaciers also shape the land surface, causing global sea level and the contours of the land and sea change. At the same time, the greatest impact on the biosphere, show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ld-biota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expansion. Quaternary glacial and interglacial alternation, directly affect the cooling and heating and cooling the Earth's climate fluctuations. Quaternary has two characteristics, namely, the period of dramatic climate change. Second, a large number of organisms appear. This paper, prepared from the following ideas. Neotectonics → landscape → biodistribution ↘ Climate ↗ → Formation Quaternary Research must now be used to present the idea of the ancient with the present geological processes taking place to speculate in the past, analog past, understanding the past. If China is now the landscape, formation of the Himalayas, will use this thinking to speculate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ir series on China.

中国八大构造运动

阜平运动是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也是我国已知的最早的一次地质构造运动。 阜平期阜平期的时限为2900(+-)——2600Ma 期末的构造运动称为阜平运动或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其时限距今约26亿年。 2划分依据 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3分布 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铁堡运动”。 所造成的角度不整合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 吕梁运动 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晶基底。其他地块在吕梁期也发生了强度不同的构造运动,但都未能形成统一的结晶基底。 晋宁运动 晋宁运动(Jinning movement,Tsinning movement)由米士(P.Misch)于1942年创名,是新元古代中期的一次构造运动。 系据云南中、东部晋宁、玉溪等地南华系澄江砂岩与下伏中元古界—新元古界下部昆阳群之间的显著角度不整合确定。这次运动发生于距今8亿年左右。使昆阳群剧烈褶皱,而澄江组则为后造山磨拉石建造。此不整合在华南普遍存在。前澄江运动、皖南运动、休宁运动、雪峰运动等均与之相当。 分散的古陆核已经联合成为较大陆块,晋宁运动使其焊接,并进一步扩大固化形成为相对稳定的大型板块-扬子板块。

广西主要构造运动

广西主要构造运动 运动由地球内力引起岩石圈的变位、变形以及洋底的增生和消亡的作用称构造运动。构造运动产生褶皱、断裂等各种地质构造,引起海、陆轮廓的变化、地壳的隆起和拗陷以及山脉、海沟的形成等。是使地壳不断变化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种地质作用,引起地震活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晚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在地貌、地物上保存较好,人们称之为新构造运动;晚第三纪以前发生的构造运动叫古构造运动;又将人类历史时期到现在所发生的新构造运动称为现代构造运动。广西构造运动频繁,计有21次,其中以四堡、广西、东吴、及燕山运动最为强烈,具有造山运动性质,显示出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特征,据此可将广西划分为四堡、扬子—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旋回。 四堡运动1957年,广西石油普查大队首先根据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堡圩湾塘角附近,丹洲群与四堡群之间的不整合关系而创名。后来,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于1963—1964年和1966年,在九万大山地区发现丹洲群与四堡群普遍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元宝山一带为平行不整合接触,从而进一步证实四堡运动的存在,发生时间大致在1000—1100百万年前。桂北四堡期地槽经四堡运动褶皱回返,在九万大山和元宝山西侧一带形成一系列向北或向东南倒转的紧密同斜褶皱,同时伴随有小规模中酸性岩浆侵入和区域变质作用,形成本洞、大坡岭等花岗闪长岩体和一套浅变质岩系。本洞岩体与上覆丹洲群沉积接触,其同位素年龄为1063百万年。运动强度自西向东变弱。 富禄上升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62—1965年在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附近,发现震旦系富禄组底部为粗砂岩及含铁板岩,与下伏的长安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称富禄上升。这次发生于震旦纪长安期末的构造运动,涉及面不广,主要发生在三江、龙胜一带,是一次局部上升。 肯城上升在九万大山南侧罗城肯城一带,震旦系陡山沱组底部为厚20~40cm的砾岩,与下伏的南沱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将造成此地质现象的构造运动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1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 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2 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 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 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3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

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4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块。其中原始中朝地块是在吕梁期第一次由塔里木克拉通和中朝克拉通等小陆块拼合而成的,从而形成了统一的结

地质史-各种运动汇总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 地球科学大辞典构造运动期(幕) 中国地壳运动 【迁西运动】Qianxi movement 发生于中国北方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具有 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应属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铁架山运动】Tiejiashan orogeny 辽宁东部鞍山地区中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据东鞍山铁矿采场南部鞍山群上亚群的条带状含铁建造与下伏东鞍山花岗岩之间的沉积不整合而确定。不整合界面时限放在28 亿年左右。 【兴和运动】Xinghe orogeny 阴山地区新太古代末的构造运动。得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兴和县,是根据集宁群晚期的不整合及构造?热事件确定的。相当于五台运动。 【阜平运动】Fuping movement新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五台群与下伏的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间确属角度不整合接触。五台群与阜平群无论在构造形态、构造方向、混合岩化作用、变质作用以及沉积建造上都有明显差异。因而主张将其放在阜平群与五台群之间,其时限置于26 亿年。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所造成的角度不 整合,除五台—太行山区外,还包括吕梁山区吕梁群与下伏界河口群之间、中条山区绛县群 与下伏涑水杂岩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等。阴山、燕山及辽东、吉南、山东、豫西以及小秦岭等地亦然。【铁堡运动】Tiebu orogeny 为太古宙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据五台—太行山区新太古界阜平群上亚群(龙泉关群)与上覆五台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在五台山东北边缘龙泉关以西约5 千米的铁堡村南见有明显的低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二者之间尚保存有厚约1?5 米的古风化壳,因之命名。其时限距今约26 亿年,相当于阜平运动。 【黑疙瘩岭运动】Heigedaling movement 新太古代与古元古代间的地壳运动。原指吕梁山北端黑疙瘩岭地区新太古界上部的五台群石英岩与下部泰山群片麻岩间的不整合。后证实原 定五台群的石英岩、角闪片岩、大理岩和白云母片岩这一套沉积变质岩系与滹沱群相当,原泰山群片麻岩和五台群相当,其不整合面就在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现将古元古界与新太古界之间的地壳运动称为五台运动。此名应废弃。 【建屏运动】Jia nping moveme nt新太古代发生的造山运动。根据新太古界阜平群与上覆建屏群间的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确定。王曰伦等(1962)指出建屏群底砾岩不存在,它由原始的复理式砂岩经区域变质形成,不能用以划分阜平群和建屏群。此名已废弃。 【虎坪运动】Huping orogeny 桑干杂岩、吕梁杂岩、涑水杂岩和登封杂岩都可能代表华北古太古界,而新太古界是五台群。在古新太古代间有广泛的地壳运动发生,形成不整合及沉积间断。河南嵩山、山西中条山和吕梁山均有表现。但有人认为依据不足,尚需进一步研究。【嵩阳运动】Songyang orogeny 新太古代后期的一次褶皱运动。系据河南登封县嵩山群底部石英岩与登封群变质杂岩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因在嵩山之阳而得名。其发生时间距今25 亿年,大致相当于加拿大的基诺尔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 马杏垣等1955 年创名。太古宙末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五台山区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 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 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

中国地质构造..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格局 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南缘、印度板块和太平洋(菲律宾)板块交汇位置(图1),地表起伏巨大,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是地球上地质构造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区内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中珠穆朗玛峰全球海拔最高,同时全球海拔最低点也十分靠近中国大陆(陆上海拔最低贝加尔湖,海底海拔最低马里亚纳海沟)。中国大陆同时又受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影响,地震等地质灾害频发(最近如2008年8.0级四川大地震和2010年7.2级玉树地震)。中国大陆板块内部构造变形复杂,使之成为世界著名的板内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热点地区之一。另外,西北太平洋板块在东亚(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深俯冲作用,形成了世界上最典型的沟-弧-盆(trend-arc-basin)体系,是研究火山活动、板块俯冲、中深源地震等极好的地区。因此,了解和认识现今中国大地构造格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中国及临区主要的构造单元(Zhao et al.,2011). 说明:彩色指示地形的起伏变化,白线指示板块边界,灰色线指示大断裂以及区内主要的构造板块边界,黑色三角指示主要的火山。相类似的图如下图(Huang and Zhao,2006)

常用术语: 临区板块:Pacific Plate 太平洋板块Philippine Sea Plate 菲律宾板块Indian Plate 印度板块Kazak Shield 哈萨克地盾West Siberia Plain 西西伯利亚平原Sino-Korean Craton 中朝板块North China Craton(NCC) 华北克拉通Yangtze (para-)Platform(Block) 扬子(准)地台(板块) Cathaysia Block 华夏板块(注:对于华夏板块的认识目前比较有争议,这里暂且以“华夏板块”称呼) 临区海洋:the Pacific (ocean) 太平洋Sea of Okhotsk 鄂霍次克海Japan Sea 日本海Bohai Bay 渤海湾Yellow Sea 黄海East China Sea 东海South China Sea 南海 平原盆地:North China (rift)Basin(HBB) 华北(裂谷)盆地(平原) Sichuan Basin 四川盆地Jungger Basin 准葛尔盆地Tarim Basin 塔里木盆地Qiadam Basin柴达木盆地Ordos Basin 鄂尔多斯盆地 山脉(系):Himalaya Mountains 喜马拉雅山Pamir 帕米尔Tian Shan 天山Kunlun Mountains 昆仑山Altay Mountains 阿尔泰山Qilian Mountains 祁连山Qinling-Dabie-Sulu Orogens 秦岭-大别-苏鲁造山带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之欧阳歌谷创编

十大地质构造运动详解 欧阳歌谷(2021.02.01) 一、迁西运动 迁西运动是发生于中国北方始太古代末的一次构造运动及构造—热事件。因河北迁西得名。在冀东,表现为迁西群遭受强烈的变形、以角闪岩相—麻粒岩相为主的变质作用和以钠质花岗岩为主的岩浆事件。在华北及东北南部各太古宙麻粒岩—片麻岩区最具有广泛性和一定代表性,属于一次主要的构造运动。铁架山运动、兴和运动与之相当,为迄今中国境内确定之最早的构造运动。 迁西构造期,简称迁西期,是始古太古代(4500-3600Ma)期间的构造期,迁西期是今中国及周边地区的第一个构造期,是古陆块形成和陆壳克拉通化的时期。由于年代过于久远,目前的研究还极不充分。 二、阜平运动 阜平运动是古太古代的一次褶皱运动,其时限置于3600-3200Ma。阜平运动在华北各太古宙变质岩区影响较广,它使阜平群及更老地层普遍发生变形和产生以角闪岩相为主的区域变质,并伴随大量花岗质岩浆侵位。 三、五台运动 五台运动(Wutai orogeny)由马杏垣等于1955年创名,是新

太古早期的一次褶皱运动。是根据新太古界五台群与古元古界滹沱群之间的角度不整合确定的。广义的五台运动应包括甘泉不整合、探马石不整合及金洞梁不整合等3个褶皱幕。在华北除太行、吕梁及中条山等地发现不整合界面外,阴山、燕山、辽东、吉南及豫西等地皆已获得与之有关的构造—热事件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在新疆塔里木库鲁克塔格地区,达格拉格布拉克群与上覆古元古界的不整合应与之相当。在扬子古陆西缘康定群中麻粒岩相层位取得2451百万年的锆石U-Pb年龄,可能亦属五台运动的构造—热事件之反映。 四、吕梁运动 是古元古代(2500-1800Ma)期间的构造期,在此期间,在今中国及周边地区发生了吕梁运动或称吕梁事件。 因为吕梁运动在山西吕梁山的表现最典型,故而得名。与此同时,山西五台山地区也有比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学术界称之为滹沱运动(以滹沱河命名),所以也有不少人把吕梁期称为滹沱期。吕梁运动的其他名称尚有中条运动(晋南)、兴东运动(黑龙江)、凤阳运动(安徽)和中岳运动(河南登封)等。吕梁期相当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2004)确定的古元古代成铁纪(2500-2300Ma)、层侵纪(2300-2050Ma)和造山纪(2050-1800Ma)的全部。 吕梁期的年代久远,目前只能对这期间的构造运动做粗略的描述。在吕梁期,可以识别出构成后世中国大陆的五个地块,即原始中朝地块、扬子地块、华夏地块、哈尔滨地块和准噶尔地

新构造运动

第三节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是发生在新地质时期的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导致了地壳的水平移动和升降运动,造成大陆和海洋轮廓的改变,影响气候和生物群的变化,从而导致海陆的地貌形态、堆积物的性质和厚度发生变化。新构造运动与火山、地震、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也有密切联系,因此新构造运动对人类的活动影响很大,研究新构造运动,在工农业建设、国防设施、国土规划等方面,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概述 (一)新构造运动 新构造运动一般指新第三纪以来到现在的地壳构造运动。其中包括现代构造运动,即人类历史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新构造”一词,1937年由舒尔茨提出,1948年奥勃鲁切夫提出“新构造学”这一名词。大量事实表明,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是非常强烈的。 我国青藏高原自第三纪末期以来上升了将近3000米,而渭河谷地下降达2000米左右。在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和云南省西部等地,可以看到第四纪早期的地层发生褶皱,形成背斜和向斜构造。 近年来,对南、北半球进行了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研究,发现新构造运动是波及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的全球性构造运动,它不仅可以产生新的岛屿,而且可以产生新的海洋、陆地和山川。如东非裂谷和红海都是大陆破裂的初期表现,东非裂谷在近200万年以来平均以每年2~4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扩张。 新构造运动的性质十分复杂,它即受老构造的影响,又和老构造运动不完全相同,所以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与老构造有所不同。除了利用仪器对活动构造进行定量的观测外,地貌方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新构造运动时限 尽管新构造运动已被公认,但新构造运动的时限问题,不同的学者却存在着分岐。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意见:(1)认为在第四纪时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才是新构造运动;(2)认为从新第三纪开始到现在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3)认为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前半期发生的构造运动是新构造运动;(4)新构造运动不应给予时间限制,凡是形成现代地貌基本轮廓的构造运动都叫新构造运动。 但是大多数学者倾向于新构造运动是从新第三纪开始,一直贯穿新第三纪和第四纪并延续到现在的构造运动,也就是指发生在喜马拉雅运动以后的所有的构造运动都属于新构造运动。中国新第三纪以来构造运动的发展历史也说明了这一点。我国地形的基本轮廓主要是这一时期的构造运动形成的。 (三)新构造运动的特点 1. 新构造运动的方向 新构造运动的方向既有垂直升降运动又有水平运动。水平运动的幅度和速度甚至比垂直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大得多。 (1)垂直升降运动 新构造运动中的垂直升降运动,在地貌和第四纪堆积物上都有明显的表现。许多事实说明,现在陆地上的大部分高山和高原,是由大面积的间歇性上升、翘起、或拱曲运动所形成。而广大的平原地区,是由间歇性下降、拗陷运动所形成。如北欧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一百多年来,陆地上升达2米;喜马拉雅山目前每年平均上升0.13~1.2厘米。 112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浅析 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结课报告 班级:勘查0902 学号:24 姓名:刘正道

引言 新构造运动系指新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 属喜马拉雅运动的中后期, 在时间和内容 上相当于李四光教授所提出的挽近构造运动。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在时间上距人类活动最近, 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最为密切。地球演化中最新的构造运动。它在现代地形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В. А.奥布鲁切夫于1948年首先提出。对限定新构造运动的起始时间还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如第四纪以来、晚第三纪以来等。 新构造运动在不同的岩石圈板块、地块以及地球的各个圈层中有着不同的运动形式及机制,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强度以及各自所占的比值也不同。现代板块的边界是俯冲作用、碰撞挤压、张裂、剪切滑动以及地震和火山等各种不同形式新构造活动最为强烈的地带。板块间的俯冲、碰撞会聚或相对走滑活动的速率每年可达几到十几厘米。在板块内部,由于岩石圈结构的不均匀,以及来自地球深部或板块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复杂的新构造变形。但运动的幅度及速率一般较活动板块边界要小一至二个数量级。在北欧、北美等第四纪冰盖区,由于冰川融溶释重引起的地壳均衡补偿运动亦是新构造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 新构造运动影响了沉积、地层、岩相的特征和组合,控制了夷平面、阶地、海岸线等地貌形态的变形和发展以及地震、火山的活动和分布。因此,研究和正确评价新构造运动,对解决一系列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实际问题,如大坝、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稳定性,城市、港口规划、土地利用、地震、火山等灾害事件的预报及其防御性减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新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是西部为隆起东部为沉降。这种地势地貌的差异决定和影响着整个大陆地区的气候、植被、动物群落、古人类的演化以及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 新构造运动使大批断裂带重新活动、岩浆侵人、喷溢和诱发一系列地质灾害, 新构造运动还形成了一些矿产资源, 可供我们开发和利用。控制新构造运动的因素是地应力场。 我国是世界上新构造运动最强烈的国家之一, 其最突出的特点是, 西部地区隆升和东部地区沉降, 形成了西高东低的地势, 这种格局又影响和决定着我国大陆的气候、植被、古 人类、古文化以至现代经济、文化的发展等。其次是, 在我国还有许多纵横交错的活动断 裂带、频繁的地震、各类岩浆的侵人与火山爆发以及一些严重的地质灾害群体等, 虽其分 布不均, 但也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国四个现代化的规划、建设与发展。第三是新构造运动 还控制和影响着地热资源、地下水、地下气、液态矿产的分布与变迁, 研究与掌握其发 生、发展及赋存的规律, 可为我们开发、利用和造福于人民。因此, 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 新构造运动的发生、发展规律, 是极有意义的一项地质工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