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再论岳飞绝不是

再论岳飞绝不是

再论岳飞绝不是
再论岳飞绝不是

再论岳飞绝不是“民族英雄”

[17573]人参与

黄兴涛:“中华民族”观念的萌生与确立

导语

专题《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刊出后,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反对意见甚多;近日,某门户网站亦刊出针锋相对之专题,认为岳飞确确实实是一位“民族英雄”。

本期专题,拟回应两种最具代表性的反对意见。

+收听

01

反对意见一:没“民族”概念不代表“民族”不存在

因上期专题称“古人无…民族?意识,何来…民族英雄??”,故刊出后最常见的反对意见是举反例,譬如:“假如去检索…人类?这个词,也会是19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难道就能说明19世纪前的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么?”“人类出现前没有“太阳”概念,难道那以前就没有太阳了?”但这些反例,实属逻辑混乱。

反对者举例说:古代没有“人类”概念,难道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吗?

编辑上一期专题已经详述,中国古代没有“民族”概念。我们现在习以为常屡屡使用的“民族”概念,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日本间接自西方引进。其引进的动机,是欲以“民族主义救中国”,一如梁启超所言:“今日吾中国最急者……民族建国问题而已”,而要“民族建国”,就必须通过新的历史教育,在国民心中植下“民族主义”意识:“呜呼,史界革命不起,则吾国遂不可救。悠悠万事,惟此为大!”换言之,在梁氏看来,晚清中国,并非“民族国家”,国人亦缺乏“民族意识”,故须以“史界革命”唤起。

岳飞“民族英雄”的拥趸们也承认“…民族?的概念确实近代以来才进入中国”,但他们还有这样一种意见:

“这个理由看似有理,却事实上混淆了概念和概念的内涵。概念可以后起,但之前的事物只要满足概念内涵,我们就可以说它属于此概念。我们可以在现代历史学中找到大量的例子: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是…部落联盟首领?,但当时显然没有…部落联盟首领?这个概念本身;古代郡县制下形成了…官僚体制?,但…官僚体制?也不是古代概念……可以说,历史学中学术化语言描述和分析所使用的,都不是古代就有的概念,怎么到了岳飞的…民族英雄?这里就出了问题呢?执此论者的证据称…(民族一词)在19世纪文献中极少使用,……到1900年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这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假如去检索…人类?这个词,也会是19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井喷之势?,难道就能说明19世纪前的古人就不属于…人类?了么?”“该文章颠倒是非,牵强附会,毫无逻辑,若按该文逻辑,人类出现前没有“太阳”概念,难道那以前就没有太阳了?”…[详细]

清末“史界革命”发起者梁启超。梁氏之目的乃是向国人灌输民族意识,以求“民族主义救中国”

但这些反例都举得不当,混淆了“主观认同”和“客观存在”的区别

这种反驳看似有理,其实大谬。“太阳”之概念,类似“石头”、“空气”、“水”,乃是实体的自然存在,是自然科学概念。“民族英雄”则是社会科学概念。一个人能不能被命名为“民族英雄”,最基本的前提是此人有没有“民族意识”,换言之,即此人做某事时,是否有意识地将自己归属为某一“民族”,且意识到自己之行事能使自己所从属的“民族”获益。如果一个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民族,或者根本不知道“民族”为何物,其决定采取某种行为,当然不可能“以民族利益为重”;既无“以民族利益为重”之意识,又怎么可能是“民族英雄”呢?也就是说:“太阳”是一种“客观存在”,不管有无“太阳”的概念,它始终都在那里;“民族英雄”是一种“主观认同”,某人若不知“民族”概念为何物,若不认同自己属于某一“民族”,他自然也就不可能成为“民族英雄”。

再说某网专题举例的另外三个概念:“部落联盟首领”、“官僚体制”、“人类”。该专题认为:古代没有这些概念,但一点不妨碍有事物“属于此概念”。这三个概念与“太阳”不同,都是社会科学概念。那么,可不可以说,这种反驳就有道理了呢?

这种反驳仍然大谬——在社会科学概念里,也存在“主观认同”与“客观存在”的区别。(1)古代中国自中央到地方依赖大量官僚进行统治,今人把这种统治的运作模式称作“官僚体制”。换言之,“官僚体制”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主观认同”。(2)三皇五帝曾先后统领过某些上古人类群体,今人据其特征,将其命名为“部落”,而称三皇五帝为“部落联盟首领”。换言之,“部落联盟首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而非“主观认同”。(3)“人类”这个概念要复杂很多,某些时候它被当作自然科学概念,某些时候又被当作社会科学概念,因为存在这种涵义的不确定性,“黑人不属于人类”的观念,曾长期盘踞西方,中国的晚清学者王闿运也讲:“人者万物之灵,其巧弊百出,中国以之一治一乱。彼夷狄人皆物也,通人气则诈伪兴矣”,王氏也不承认西方的“夷狄”是“人类”;甚至还有极少数人主观上坚定认为自己是吸血鬼或者狼人,而非人类。在这里,“主观认同”、“客观认同”与“客观存在”混淆不堪,全视具体的前后语境而定。这种举例的不当,恰恰反映出某些岳飞“民族英雄”拥趸者们自身的逻辑混乱。

如果一定要举一个恰如其分的例子的话,或许这个比较合适:我们讲一个人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最基本的前提是此人对“马克思主义”必须要有“主观认同”;我们讲一个人是“民族英雄”,最基本的前提也是此人对“民族”必须要有“主观认同”。岳飞有没有对“民族”的“主观认同”呢?这就涉及到第二种反对意见了。请看下一节。…[详细]

02

反对意见二:“华夷之辨”就是“民族之别”

还有一种反对意见认为:“民族存在于中国古代的华夷之辨,华夏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中。最多只能说古代没有现代意义民族国家”——岳飞主观上认同自己属于“华”,而金人属于“夷”,“华夷之辩”既然就是“民族之别”,岳飞当然是“民族英雄”。只是,这种观点,也是错的。

“华夷之辨”的评价标准是文明程度的高低,与“民族之别”的评价标准完全不同

“华夷之辨”(或称“夷夏之辨”)是中国古代极为重要的一套“世界观”。这套“世界观”

里面有没有“民族意识”存在?

答案是:丝毫没有。“华夷之辨”实际上乃是“文明与野蛮之辨”。《尚书·孔氏传》里说:“冕服彩章曰华,大国曰夏”,唐代孔颖达解释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装之美,谓之华”;东汉的何休讲:推行礼治,“夷狄也进至爵”,不行礼治,“中国也新夷狄”;唐代的韩愈讲:“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北宋的程

颐讲:“礼一失则为夷狄,再失则为禽兽。圣人恐人之入夷狄也,故《春秋》之法极谨严,所以谨严者,华夷之辨尤切切也”;明代的何瑭讲:“中夏夷狄之名,不藉其地与其类,惟其道而已矣。故春秋之法,中国而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入中国,则中国之,无客心焉”;明末的王夫之说:“吴、楚、浙、闽,汉以前夷也,而今为文教之薮;齐、晋、燕、赵、唐、隋,以前之中夏也,而今之椎钝戾者,十九而抱禽心矣”……换言之,是否遵循“礼治”,是否接受先进文明(尤其是先进政治文明)的教化,是区分华、夷的终极标准,而“不藉其地与其类”——与其居住地和部落族群无关。

晚清与西方世界出现实质性碰撞,“华夷之辨”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新的阐释。其中以郭嵩焘的说法最具代表性:“三代以前,独中国有教化耳,故有…要服?、…荒服?之名,一皆远之于中国而名曰…夷狄?。自汉以来,中国教化日益微灭,而政教风俗,欧洲各国乃独擅其胜。其视中国,亦犹三代盛时之视夷狄也。”在郭氏看来,近代以来,欧洲各国的“政教风俗”,也就是文明程度,超越了中国,所以他们如“华”,而中国如“夷”。前引守旧派代表人物王闿运则批判郭嵩焘:“人者万物之灵,其巧弊百出,中国以之一治一乱。彼夷狄人皆物也,通人气则诈伪兴矣,使臣(指郭)以目见而面谀之,殊非事实”,拒不承认西方“夷狄”是“人”。但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里,关于“华夷之辨”的评判标准却是高度一致的,即以“政教风俗”,也就是文明程度之高低为准绳。

“民族”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虽然复杂,其定义迄今至少已有上百种,但并无任何一种定义是以文明程度的高低来划分不同的“民族”。可见“华夷之辨”与“民族之别”毫无关系。…[详细]

清末名臣郭嵩焘。郭氏明白阐释:夷夏之辨的标准是文明程度的高低,晚清时西方为夏,中国为夷。

包括岳飞在内的南宋人视自己为“文明共同体”,而非“民族(种族)共同体”

具体到南宋人,他们直面金人入侵,集国仇家恨于一身,其“夷夏之辨”是否可能包含“民族之别”的涵义呢?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南宋人自称“中国”、“中华”、“华夏”,而视金人为“夷狄”。如岳飞的奏章里常有“尽屠夷种”、“夷狄不可信”、“鞭挞四夷,尊强中国”、“廓清华夏”一类词句。金人乃女真部落之崛起,将其框入近代“民族”概念之范畴,亦无不可。但包括岳飞在内的南宋人自谓的“中国”、“中华”、“华夏”,却只是一种文明共同体,而非“民族”或“种族”共同体。

以高倡向金人“复仇”而知名的南宋学者兼官僚陈亮为例。在给宋孝宗的上书中,陈亮如此定义“中国”:“中国,天地之正气也,天命之所钟也,人心之所会也,衣冠礼乐之所萃也,百代帝王之所以相承也,岂天地之外夷狄邪气之所可奸哉!”在陈亮的语境里,中国乃是“衣冠礼乐之所萃”,即明指“中国”乃是一种文明共同体;“中国”是天地之正气,“夷狄”则是天地外之邪气。陈亮还说:“圣人于中国,夷狄混然无辨之中而致其辨,则所以立人道,扶皇极以待后世也”,如果“三纲既绝”,丧失了文明的先进性,“则人道遂为禽兽夷狄”——“中

国”之人,也就成了“夷狄”之禽兽。显然,在陈亮看来,“中国”与“夷狄”的区别,不在“民族”与“种族”,而在文明程度之高低。所以他又说:北魏孝文帝定都洛阳,“以修中国之衣冠礼乐”——开始学习“中国”的文明之后,偏安一隅的江南政权就“非复天命人心之所系”——不再是“中国”了。

至于“中华”概念的涵义,不妨听听辽道宗的说法。道宗让大臣为自己讲解儒家经典,至《论语》“夷狄之有君”一句,大臣迅速读过而不讲解,道宗却说:“上世獯鬻、猃狁,荡无礼法,故谓之夷。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道宗以契丹之出身,而自视为“中华”,且以“礼法”、“文物”作为区分“夷”与“中华”的标准,可知“中华”在当时绝非“民族”或“种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南宋学者叶适在给皇帝的奏折中也说:“中原者我之地,中华者我之名,报复仇耻者我之义”,叶适以“中华”为南宋人命名,但其涵义,同样与“民族”毫无关系——《唐律疏议》里讲:“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换言之,包括岳飞在内的南宋人所谓的“中国”、“中华”、“华夏”,乃是一种文明共同体,而非“民族(种族)共同体”;既无“民族认同”,岳飞自然也不可能是什么“民族英雄”。…[详细]

02

建立在“文明认同”上的“华夷之辨”对今天颇具启发

在当今世界,较之“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明认同”显然更为重要

也许有读者会问:如此不厌其烦地辨别岳飞究竟是不是“民族英雄”,有意义吗?

意义当然有,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很有助于历史观的拨乱反正。自晚清“民族主义”传入,近代中国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转型。当“民族”概念成为知识界的“常识”后,中国数千年古代史,也不可避免地被这一舶来概念及其相应理论框架所扭曲——清末民初一大群古代“民族英雄”横空出世,即是最典型的扭曲之一。殊不知:作为一种长期独立发展的文明,古代中国发展出的“华夷之辨”自成体系,是一套完全不同于西方“民族主义”的“世界观”。

“华夷之辨”的区分标准是“礼治”、“衣冠”。“衣冠”无疑承载的是“先进文明”;论语说“为国以礼”,“礼治”则是当时最先进的“政治文明”。一个人无论他出身什么部落,来自哪个种族,血缘如何,只要他皈依“礼治”,变更“衣冠”,即为“华夏”,反之,则为“夷狄”。这显然和以种族、部落、血缘、肤色等为区分标准的近代“民族主义”有天壤之别。在这种“世界观”

支配下,尽管古代“中国”周边长期存在着不同种族的部落政权,且与“中国”屡屡发生冲突,但“中国之人”始终保持着其“文化共同体”的面貌,而未曾蜕化为“民族共同体”;而且这种“文化共同体”,更多地是依赖“政体认同”(礼治)来维系;所以陈亮才说:孝文帝改制,“修中国之衣冠礼乐”后,北魏亦是“中国”。

尤其值得今人思考的是:在今天,“民族主义”已越来越多地被生物学、人类学和历史学证实为只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譬如,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历史学教授施罗默·桑德在其著作《虚构的犹太民族》一书中揭示:大多数犹太人的故土遍布中东和东欧,这些分散的不同群体能形成一个犹太民族,进而成为一个犹太国家,只可能在一种新编纂的历史下发生,而其背景则是整个欧洲的民族主义的崛起和发展。这种情形,与“中华民族”、“汉族”在近代受西方民族主义刺激,而在梁启超等人发动的“史界革命”中诞生,何其相似乃尔。(编者注:该书有中译版,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一读,当可加深对本期专题的理解)不可否认,“民族主义”在近代曾有过相当积极的作用,许多被压迫国家都曾高举过“民族独立”的旗帜。但时至今日,当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已被科学证明其基因与血缘并无多少区别,而彼此却仍在为“民族的生存”而你死我活地流血冲突时,这种“想象的共同体”的负面作用,已越来越凸显。这种时候,中国古代以“政治认同”、“文明认同”为区分标准的“华夷之辨”,便显露出了它强大的启发性——在当今世界,较之“民族认同”,“政治认同”、“文明认同”显然更为重要。…[详细]

结语

某些读者听不得“岳飞不是民族英雄”八个字,实在是没有必要。这个问题的澄清,本不关乎对岳飞个人之评价,而只关乎历史观之纠正。惟有让历史回归本来面目,今人才有可能从历史中获得真正有益的启发。

票区

您觉得“民族主义”在今天过时了吗?

岳飞

英雄为何末路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这是岳飞墓阙楹联上的话,后人对岳飞给予极高的评价和肯定,但对于岳飞之死也无不扼腕叹息。看了袁腾飞的《两宋风云》后,岳飞之死也深深撼动了我,并且有一个问题开始盘踞在我的脑海,“我们应该从岳飞之死这一事件中学到些什么?” 在《扣问历史》一书中,黄朴民教授谈到了岳飞不得不死的原因,我大致罗列出以下几点:一,岳飞力主抗金,反对投降议和,这一主张与南宋最高统治集团产生了矛盾。二,岳飞无意卷入朝廷内部的复杂关系,秉公议事,仗义执言,触犯了皇帝的大忌。三,封建政治的扼杀人才机制,“人才”过剩而“事才”短缺。 关于第一点主因,在《古来冤案知多少》(史式著)一书中也找到了相应的评述,“岳飞如果是识相的,能和赵构心有灵犀一点通,对于北伐,只说不做,大家坐享富贵,君臣之间或能和平相处,融洽无事。可惜岳飞不此之图,成天都在筹划如何反攻,收复失地,迎回二圣。试问二圣迎回,把我赵构置于何地?对于如此死心眼,不通窍,冥顽不灵的岳飞,自然只有除之而后快了。” 似乎岳飞的“死心眼、不通窍、冥顽不灵”更是他悲剧的重头戏。让我们进一步看看《追寻历史的真相》(张秀枫主编)一书中关于岳飞之死的探讨,作者维舟写道:“岳飞的悲剧在于:他身居高位,但性格刚正清廉,对政治简直毫无头脑……岳飞不知政治顾忌,以为自己问心无愧,直言进谏,即使在当时朱熹看来,却是‘骄横’了。” 由上让我联想到岳飞对宋高宗说过的几句话,我认为这几句或许也是他日后悲剧的祸根之一。当高宗询问他天下何以太平时,他答道“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命,天下当太平。”这样的话表示出他是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但在高宗心里又别是一番滋味。当高宗决定与金议和时,岳飞明确表示,“异地不可信,和好不可待,相臣谋国不善,恐贻后世讥议。”在《历史的脸谱与性格》(任小波,郭继武著)一书中对此事评道,“这位抗金最坚决的大将个性耿直,在战场上有

岳飞传三年春阅读答案

篇一:岳飞传三年春阅读答案 篇二:岳飞传三年春阅读答案 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1.这是文章的第几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这一层属略写还是详写?3.这一层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4.岳飞“治军有方”一共包括五个方面,这五方面在文中都有体现。我们一起把各个方面的表现与这五个字对应起来。细读这一层,然后回答问题。①找出与“仁”字对应的原句。②找出与“信”字对应的原句。③找出与“智”有关的原句。④找出与“勇”对应的原句。⑤找出与“严”对应的原句。5.翻译句子①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②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6.你读过《岳飞传》吗?请查阅有关资料,以标题形式写几个关于岳飞的故事。7.我们今天应该怎样评价岳飞精神。答案:解析: 1.第二层写岳飞治军有方,军队所向披靡。 2.详写 3.写岳飞治军有方是正面描写,写治军有方产生的效果是侧面描写。如: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4.①“卒有疾,亲为调药,诸将远戍,飞妻问劳其家;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仁)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无犯”。(信)③“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谋定而后战,故所向克捷”。(智)④“猝遇敌不动”。(勇)⑤“师每休舍,课将士注坡跳壕,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立斩以徇。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严) 5.①军队每次休整,(岳飞)督促将士跑下山坡、跃过壕沟,都(让将士)穿着沉重的铠甲来训练。②凡是有军事行动,都要召集所有的统制,计策定了然后才开战,因此攻打哪儿都能获胜。 6.略 7.略篇三:岳飞传三年春阅读答案 篇四:岳飞传三年春阅读答案 (二)岳飞传(节选)(9分) 【注释】①冠:古代的礼制,男子到了二十岁,即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②弩:箭。 ③周侗:陕西人,少年习武,后拜少林派武师谭正芳为师,得少林武术真传,且文武全才。 ④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⑤冢:坟墓。⑥黄潜善、汪伯彦:南宋抗金时主和派代表人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飞上书数千言\扶苏以数谏故 b.父义之\其徇国死义乎 c.尽其术,能左右射\林尽水源 d.已足伐敌之谋\十年春,齐师伐我 10.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11.选文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表现岳飞的优秀品质和出众的才能?请你把几件事概括出来(3分)5. 9.d (3分) 10.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每处1分,错一处或多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1.(1)勤奋读书(2)刻苦练功(3)尊师好友(4)上书抗金(答对任意3点即可给满分) 篇五:岳飞传三年春阅读答案 岳飞传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父和,能节食以济饥者。有耕侵其地,割而与之;贳其财者不责偿。飞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因以为名。未弥月,河决,水暴至,母姚抱飞坐瓮中,冲涛及岸得免,人异之。少负气节,沈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

岳飞之死

岳飞之死 介绍岳飞 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他在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死因 1.宋高宗要岳飞死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而1137年(绍兴七年)二月,岳飞奉诏入朝觐见高宗,一日高宗把飞召至“寝阁”,向飞授命说:“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飞。岳飞见部队得到扩充,收复中原有望,心情异常激动,飞陈述了自己光复中原的规划,而且提出要“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以归故国”。 2.金人要岳飞死 1137年,金太宗死后,完颜亶继承帝位,完颜挞懒一派开始掌权。金向宋廷呼吁和谈,条件是归还黄河以南故宋地,并放还高宗生母韦氏,归还已死的徽宗的梓宫。而1138年(绍兴八年)二月,岳飞还军鄂州,坚持“戮力练兵”,“日夜训阅”,并在临安朝见时对高宗说:“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谋国不臧,恐贻后世讥议。”高宗不听,十二月廿七日,秦桧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跪在金使脚下,答应取消宋国号,作金的藩属,并每年纳贡,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1140年(绍兴十年),完颜兀术发动政变掌权,随即废除对宋和议。五月,兀术亲统大军,取道汴京向两淮进军;右副元帅完颜撒离喝统帅西路军,从同州(陕西大荔县)攻陕西。五月下旬,金军兵临顺昌(今安徽阜阳)城下,顺昌告急。宋高宗原不同意岳飞出兵,后恐顺昌有失,便命飞发兵救援。岳飞随即挥师北上,在六月、闰六月间,先后收复了蔡州、京西路连克鲁山等县城、颍昌、陈州、郑州和西京河南府。此后,岳飞所部和由他联络的各地忠义民兵,对兀术盘踞的东京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六面包围。就在此时,朝廷诏命张浚等人退兵,岳飞接连上奏,请求友军支援,没有得到朝廷批准。在兵少且后援无助的情况下,岳飞率部将金兵一逼再逼,终于在朱仙镇,使兀术只剩下一条路:放弃开封府,准备渡河北遁。就是这样的优势明显,七月十八日,宋廷却传来班师诏,隔了两三日,大军先锋已进抵朱仙镇,完颜兀术已逃出开封之时,岳飞却在一天之内接连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岳飞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愤惋泣下:“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然而在朝廷高压钳制之下,岳飞不得不下令班师。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3.秦桧等要岳飞死 在朱仙镇,兀术准备渡过黄河的时候,有个北宋时的太学生却要求进见,对兀术说:“自古未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观之,岳少保祸且不免,况欲成功乎?”兀术经此人提醒后,决定暂不过河。而秦桧也早在暗中策划岳飞撤军的事了。为了置岳飞于侧面受敌、孤军无援的境地,秦桧串通张俊等人,策动并唆使谏官罗汝楫向高宗上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某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高宗遂降诏,令岳飞班师。1141年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狱中,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

岳飞传阅读答案节选

篇一:岳飞传阅读答案节选 (二)岳飞传(节选)(9分) 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世力农。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①挽弓三百斤弩②八石。学射于周侗③,尽其术,能左右射。侗死,朔望④设祭于其冢⑤。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 康王继位,飞上书数千言,大略谓: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⑥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 (选自《宋史》) 【注释】①冠:古代的礼制,男子到了二十岁,即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②弩:箭。 ③周侗:陕西人,少年习武,后拜少林派武师谭正芳为师,得少林武术真传,且文武全才。 ④朔望:农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⑤冢:坟墓。⑥黄潜善、汪伯彦:南宋抗金时主和派代表人物。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飞上书数千言\扶苏以数谏故 b.父义之\其徇国死义乎 c.尽其术,能左右射\林尽水源 d.已足伐敌之谋\十年春,齐师伐我 10.用三条 / 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 11.选文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表现岳飞的优秀品质和出众的才能?请你把几件事概括出来(3分)5. 9.d (3分) 10.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每处1分,错一处或多一处扣1分,扣完为止) 11.(1)勤奋读书(2)刻苦练功(3)尊师好友(4)上书抗金(答对任意3点即可给满分) 篇二:岳飞传阅读答案节选 篇三:岳飞传阅读答案节选 篇四:岳飞传阅读答案节选 内容摘要:阅读《宋史·岳飞传》(有节选),完成8-11题。(14分)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俄而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 阅读《宋史·岳飞传》(有节选),完成8-11题。(14分) 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俄而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飞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注释】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 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8.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①皆重铠以习之()②死国者,则育其孤() ③尽召诸统制与谋()④恂恂如儒生() ⑵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岳飞之死

岳飞之死的原因 元明之际陶九成写诗感慨岳飞事件:“万里长城真自坏,中兴武业遂云休”。(《辍耕録》卷三) 南宋朝廷为何要自坏长城? 一、南宋朝廷收兵权的需要 1、宋朝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 众所周知,重文抑武是宋朝的基本国策。北宋初年,为从根本上解决唐末五代将悍兵骄、藩镇割据的问题,从各方面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集权的重要措施之一是重文抑武,倡行文治,重用文臣;压抑武将,收夺兵权。重文抑武成为两宋三百年厉行不衰的一个基本国策。 但是,南宋初年,小朝廷刚刚建立,处在风雨飘摇的困境之中,女真人对南宋政权和宋高宗穷追猛打,高宗君臣一直逃到大海上,不断向金人乞和,金人仍不肯放过,必欲灭亡南宋、生擒高宗不可,金人根本不把高宗当做谈判对手。南高宗求和不得,不得已,暂时放松了对武将的防范和压制,给武将一定的权力和地位,让他们为朝廷效命。但是,这不过是权宜之计,“艰难之时,陛下欲得其心,姑与之无间。”(汪藻《浮溪集》卷1“行在越州条具时政疏”)一个“姑”字,道出其中奥秘。武将兵权问题始终被视为心腹之患,一旦有可能便要解决这个问题。后来事实表明,高宗在对金政策上一贯消极妥协,正是为了尽快地腾出手来,收夺武将的兵权,恢复北宋以文制武的政治传统。 原先没有乞和的可能,建炎四年,秦桧从金国回,带回金人议和的想法,宋高宗听说有了可能,高兴得睡不着觉。但当时双方议和的条件有差距,金人要“南人归南,北人归北”,这一点高宗做不到,“朕安归?”未成。(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7:上乃召兵部侍郎兼直学士院綦崇礼入对,出桧所献二策,大略欲以河北人还金,中原人还刘豫,如斯而已。上谓崇礼曰:“桧言‘南人归南,北人归北’,朕北人,将安归?…”) 绍兴十一年,宋高宗再次得知金国议和的可能,金人的条件是杀岳飞,他当然毫不犹豫了。以杀岳飞换取对金议和,他是不会有什么犹豫的,甚至可说是正中下怀的。(自兀术复取河南,飞深入不已,兀术以书抵(秦)桧,曰:“尔朝夕以和请,而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而后可和。”于是,桧与俊谋,置飞于死地矣。)(李幼武《宋名臣言行录》别集下卷八,《岳飞信国武穆王》。《金佗续编》卷二十一《百氏昭忠録》卷五,略同。)

岳飞满江红赏析

岳飞《满江红》赏析 岳飞《满江红》赏析 [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b] ——————————— [b]【注释】[/b]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等闲:轻易,随便。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b]【译文】[/b]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b]【赏析】[/b]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南宋与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女真族何时建立的金?首领是谁?都城设立在哪里? 学生:12世纪初,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 展示《大金国志》 女真 四、金的建立1、建立者:2、时间:3、定都:4、民族:女真 完颜阿骨打(金太祖)12世纪初期 会宁(阿城) 《大金国志》记载,说女真人“俗勇悍,喜战斗,耐饥渴苦辛,骑马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楫,浮马而渡。” 教师:通过这些资料,反映出女真有什么品质呢? 学生:骁勇善战、彪悍、好战。 教师:当然资料展示的有些夸大的成分。除了这些品质之外,女真族同时 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王朝的祖先。 教师:女真建立了金,随着金的壮大,金灭辽,后1127年,金灭北宋。 展示:历史事实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这就是岳飞词中提到的“靖康耻”。同年南宋建立。 教师:南宋的建立者是谁?定都? 学生:赵构,临安。 教师:赵构是谁的儿子?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后来南宋与金之间的战争 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其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谁? 学生:岳飞。 活动:岳飞精忠报国,但是岳飞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大家思考一下,为 什么岳飞抗金节节胜利的时候为什么会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并被皇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912 13 1110 ①916 ②960年③1038④1115⑤①②③④辽10世纪初 西夏11世纪前期金12世纪前期北宋960年 南宋 1127年 ⑤1127 ①916年②960 ③1038④1115年⑤1127年 感悟一:少数民族的历史贡献 感悟二:什么样的民族关系最理想 感悟三:岳飞是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思考,少数民族对我国有什么历史贡献?

孙权劝学》《岳飞传》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文言文阅读(10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岳飞,字鹏举,相州汤阴人。少负①气节,沉厚寡言。天资敏悟,强②记书传,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生有神力,未冠,能挽弓三百斤。学射于周同。同射三矢,皆同中,以示飞。飞引弓一发,破其筈③,再发又中。同大惊,以所爱良弓赠之。飞由是益自练习,尽得同术。 ——《宋史岳飞传》【注释】:①负:具有。②强:擅长于。③筈(kuò):箭的尾部。 1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与蒙论议论议②以所爱良弓赠之之 1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B.肃/遂拜/蒙母 C.尤好/《左氏春秋》及孙吴/兵法D.飞/由是/益自练习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家贫,拾薪为烛,诵习达旦,不寐。 14.同样是关于读书学习,甲文采用了描写的方式,乙文采用的是描写方式;“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一句表明鲁肃(2分) 15.结合选文说说吕蒙和岳飞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名将。(2分) 答案: 11、①谈论议事。②代词,指岳飞。(2分) 12、C (2分) 13、家里很贫穷,捡柴火点亮做蜡烛照明,通宵达旦的诵读学习,不睡觉。(2分) 14、侧面(分);正面(分);对吕蒙情不自禁的赞叹,从侧面说明吕蒙变化之大,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长进(1分)。(共2分) 15、吕蒙通过孙权的劝说,意识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岳飞少有大志,而勤学苦练不止,所以两人能成为一代名将。(2分)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 金与南宋的对峙教案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本课教材地位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 女真族兴起,阿骨打建立了金国,先后灭了辽和北宋。南宋开始后,金兵数次进攻南宋。南宋军民在抗战派将领岳飞等领导下,奋起抵抗金兵,给金兵以重创,特别是在郾城大捷后,抗金斗争一度出现很好态势。但当抗金斗争顺利发展的时候,宋高宗和秦桧等投降派却杀害了岳飞,向金求和,后达成了宋金和议,从而形成了宋金对峙的局面。岳飞抗金是本目的重点,而对岳飞本人及岳飞抗金的评价是本课的又一难点。 二、课程标准 掌握金的建立;了解岳飞抗金,宋金议和等基本史实和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掌握金的建立;了解岳飞抗金,宋金议和等基本史实和概念。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史实景儿历史人物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国内民族战争的能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散能力的培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四、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女真政权的建立和岳飞抗金; 难点:正确评价岳飞抗金。 五、教学流程

真人 “ 俗勇悍,喜战斗,耐 饥,骑马上下崖壁如 渴苦辛 ,济江河不 、金的建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八 千 里 路 云 和 月 三 十 功 名 尘 与 土 教师:岳飞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金将领,他为什么受到人民的尊敬和 爱戴,南宋与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问题:女真族何时建立的金?首领是谁?都城设立在哪里? 学生:12 世纪初,完颜阿骨打建立金,都城会宁。 展示《大金国志》 四 说女 飞用舟楫,浮马 而渡。 ” 真 女 教师:通过这些资料,反映出女真有什么品质呢? 学生:骁勇善战、彪悍、好战。 教师:当然资料展示的有些夸大的成分。除了这些品质之外,女真族同 时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王朝的祖先。 教师:女真建立了金,随着金的壮大,金灭辽,后 1127 年,金灭北宋。 展示:历史事实 宋徽宗和宋钦宗被掳走,这就是岳飞词中提到的“靖康耻”。同年南 宋建立。 教师:南宋的建立者是谁?定都? 学生:赵构,临安。 教师:赵构是谁的儿子?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后来南宋与金之间的战 争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将领,其中最突出的人物是谁? 学生:岳飞。 活动:岳飞精忠报国,但是岳飞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大家思考一下, 为什么岳飞抗金节节胜利的时候为什么会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并被

人教版初中《岳阳楼记》《宋史·岳飞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岳阳楼记》《宋史·岳飞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共11分,其中第9-12小题2分,第13小题3分) 【甲】①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②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飞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访,迎归。母有痼疾,药饵必亲。母卒,水浆不入口者三日。家无婢侍。吴玠素服飞,愿与交欢,饰名姝遗之。飞曰:“主上宵旰,岂大将安乐时?”飞辞不受,玠益敬之。少嗜酒,帝戒之曰:“卿异时到河朔,乃可饮。”遂绝不饮。帝初欲为飞营第,飞辞曰:“敌未灭,何以家为?”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节选自《宋史·岳飞传》,有改动)【注释】①吴玠:人名,岳飞的朋友。②名姝:有名气的美女。③宵旰:即宵衣旰食,天不亮起床,天黑才吃饭,形容终日操劳。④营第:建造宅子。 9.下列各组加点的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若春和景明四时之景不同 B.而或长烟一空上下一白 C.吴玠素服飞吴广素爱人 D.饰名姝遗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10.下列对【甲】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下列对【甲】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有错误的一项是() A.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译文:我曾经探求过古人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译文:不凭借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C.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译文:处在僻远的江湖就为他们的国君忧虑。 D.然则何时而乐耶?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12.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①段以“至若”领起,语言骈散结合,格调高亢,节奏明快有力, B.【乙】文表现了岳飞是一个孝顺、自律、善用人才、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C.【甲】文概括写景,重在言志抒情。【乙】文通过记录人物言行来刻画人物形象。 D.【甲】【乙】两文体裁各异,但都表现出“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 13.把“文言文阅读”【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飞辞不受,玠益敬之。

宋史上死得比岳飞还冤还惨的武将

宋史上死得比岳飞还冤还惨的武将 南宋时,在那座荒草凄凄的风波亭上,一个震惊世人的巨大阴谋应运而生,一代保家卫国的抗金名将岳飞,死于心怀叵测的皇帝和奸臣们共同构陷的罪名“莫须有”之下,成为历史上的千古奇冤。然而宋史上,却还有一个人,也是一代名将,其赫赫战功远在岳飞之上,同样也是死于“莫须有”罪名之下,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比岳飞死得更冤更惨,这个人就是北宋名将狄青。 狄青,北宋著名军事将领,字汉臣,世代务农,后西夏叛宋,狄青应征入伍,抵御外寇。当时宋军在对西夏作战中,屡战屡败,史有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砦三次损兵折将,就连一代名臣韩琦、范仲淹也束手无策,军事上只能采取保守的防御策略。而北宋上下均弥漫着一种“恐夏”的失败情绪,士兵士气低落。而狄青因能骑善射而被任命为前线中低级指挥官,狄青每战必身先士卒,并且仿效北齐南陵王高长恭戴着铜面具,披头散发,手执利刃冲锋陷阵,因面目狰狞,形象骇人,西夏兵目之为“天使”而魂飞魄散,宋军士气大振。狄青在四年边关战争中,经历大小战阵25次,身负8次伤痕。在狄青的带领下,宋军收复了部分失地,宋夏议和后,狄青因战功卓著而被皇帝仁宗所赏识。 北宋时候,武将升迁全凭战功大小,狄青从一名小小的士兵累升至禁军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可算是终宋一朝,绝无仅有的史上第一人。皇祐年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入侵,连陷数州,并且围困广州两月,宋军前线部队一触即溃,朝野上下深为震惊,危难之时,狄青主动请缨要求平叛,宋仁宗用人不疑,任命狄青统一指挥广南军挥师进击,这项任命打破了宋朝任命武将的规制,宋朝时领兵打仗的只能是文臣,而武将通常只能为副,好在狄青不负重望,整肃军纪的同时,否决了雇佣越南军的朝议,率领他从西北带来的锐卒连战皆捷,顺利讨平了侬智高反叛,史载狄青用兵常出奇兵,善用计谋。狄青征南凯旋后,知人善用的仁宗皇帝力排众议,超规格提拔狄青为枢密正使,相当于今之国防部长,执掌大宋军权。

岳飞之死与秦桧之冤

2005年1月2日《重庆商报》登载魏信德先生一篇《多则无益》的文章,其中说:1930年,德国出了一本批判相对论的书,书名叫《一百位教授出面证明爱因斯坦错了》。爱因斯坦知道后,耸耸肩说道:“一百位?干吗要这么多人?只要证明我真的错了,哪怕一个人出面也足够了。”从而魏先生得出:“证明某理论、某件事、某个人的对与错、好与坏,不在人多,而在于你拿出来的证明站得住站不住脚。拿秦桧来说,纵然有一千个人、一万个人来证明他是对的,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在下以为魏先生的结论是对的,但是举出秦桧这个例子,正好使自己陷入悖论。在中国历史上,“秦桧害死岳飞”早有“定论”,无论官家还是民间都一致认为,岳飞之死,秦桧罪在不赦。何止千万人骂秦桧是叛徒、内奸、卖国贼,在杭州岳坟前,人们用无辜的白铁铸出无辜的秦桧夫妇向岳飞谢罪的跪像。千年来,每时每刻都遭受人们的唾骂、尿浇和扔砸拍打。这种仇恨人、不尊重人,可以随意凌辱他人的野蛮和残忍,延续到我们这一代,更是史无前例地发展到上干校、下牛棚、进劳改、火烧炮打、残酷迫害,造成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空前的浩劫。这种打倒在地踏上一万只脚,永远开除,永世不得翻身,古往今来的众口一词,都是站不住脚的。用魏先生的结论来衡量,也不 本刊信奉并遵循秉笔直书,特别欢迎有见地不 落俗套的文章。本栏目此期发表了有关秦桧的两篇 文章,是希望言之有据的文章都能到本刊来亮相。 岳飞之死与秦桧之冤 □吉玉川

能说明真理在握,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在王朝专制下的中国,掩盖了多少历史真相,歪曲了多少历史事实,所谓“中国历史”,基本上把失败者、前朝说得荒淫无道、十恶不赦;为胜利者当朝统治者涂脂抹粉、歌功颂德。很多事实证明:盖棺也不能定论。例子朝朝代代都有,例如纣王残暴,例如白脸奸臣曹操,例如卖国贼秦桧……都是被妖魔化的。反面意见也有,如孔门高徒、目光犀利并具有求实精神的子贡就说过:商纣王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坏,所以人怕倒台,一倒台,什么坏事都推到他身上。只是这种观点被万众一词的“纣王残暴”所掩盖。为曹操不平的人已经很多,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的身份也日益被肯定。其中有一件事令人十分感动:曹操在大败袁绍之后,查到书信一束,皆是自己军中诸人与袁绍暗通之书。此时左右人建议:“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曹操却说:“当绍之强,孤亦难保,况他人乎?”于是命人将书信全部烧毁,不予追究。如此之胸怀,如此之人文关怀,后世有几人能拥有?远的不说,看看近代的蒋介石“宁可错杀一千,不肯放过一个”,现代的反右、文革等政治运动中我们都做了些什么,惭愧!正像合肥曹操教弩台旧址的一副对联所说:“莫道忠奸成定论,须有历史辨愚贤。”近年来为秦桧不平的人也渐多,人们对岳飞之死的元凶不断提出质疑。 我们得静下心来,耐心地打开尘封的历史,理智地辨别事实的真象,冲破孔老夫子设定的“为尊者违,为亲者违,为贤者违”的藩篱,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 秦桧的罪状,主要有三条,一是卖国,二是主和,三是杀岳飞。说秦桧卖国,冤枉他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有什么资格卖?大宋是赵家天下,所以只有赵构才有资格卖国,物权在他手上。实事求是地说,主和是根据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在赵构领导下所定的国策。(岳飞出兵前,赵构明白他与其他将领只守不攻的作风不同,特地下手诏,告诫他只需收复伪齐所夺之地,千万不要领兵北上,触犯金人,否则就算立下战功,也定要严惩。)秦桧作为当朝宰相只不过是积极的推行者,如有错,也不能算是秦桧的罪名。何况后来很多少数民族都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历史上文成公主进藏、昭君出塞是最著名的和边政策,至今人们仍在传颂。就是当下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策也是主和的,我们反对战争,主张和谈协商解决争端,我们的口号是和平崛起。所以秦桧何罪之有? 说秦桧杀岳飞,秦桧更是冤枉的,这不用太多的考证、分析,是仅凭常识就可以得出的结论。他不可能有这个权力。对一个取得节节胜利、战功显赫的高级将领,一个大臣就能把他杀了?只有皇帝宋高宗赵构才能有这个权力,而且赵构杀岳飞有足够的动机。 赵构是在徽、钦二帝先后被掳的“天赐良机”之下登上皇帝宝座的。稍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知道,无论古今中外,皇帝宝座的争夺都是极其残酷的“刀影斧声,千古之谜”,既有异姓的觊觎,更有同室的操戈。赵构突然拣了个这么大的便宜,在惊喜之余肯定时时担心失去,而岳飞却不合时宜地提出:“直捣黄龙,迎回二圣。”高宗听了能不恼火?“徽钦既返,此身何属!”那怕回来一个,他往哪儿摆?封建王朝的中国,面对异族的入侵,无论朝野主战还是主和,与所谓民族大义无关,都得从属于当朝帝王的核心利益。那金朝却深知厉害,时不时地放言要“送回二圣”,以威胁赵构。赵构必然心中不满:这是串通好了跟我过不去,凭这,岳飞就死定了! 当岳飞几次北伐取得大胜之后,因功勋太大,难免有震主之威,自己却浑然不觉。而且在岳家军已有十万兵马,占全国兵力四分

(完整版)历史人物岳飞事迹介绍完整版

抗金名将————岳飞 岳飞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英雄,他生活的那个朝代是距今有好几百年的宋朝。他率领的“岳家军”精忠报国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今天就让我来给大家讲讲他的故事吧。 那是在一个冬天的下午,外面吹着寒风,小岳飞在河南一个农居的小房子里诞生了。那时屋外房上上正好有一只大鸟盘旋飞过,岳飞的爸爸拍了拍脑门说:就把这孩子叫做岳飞吧,希望他以后能像大鸟一样展翅高飞。 岳飞小时候家里比较穷,所以他很早就跟随妈妈到田里劳动。有一天,他在劳动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放牛娃手里拿根木棍在沙地上划着玩。他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既然木棍能在沙地上画画,那就一定能写字。于是就央求妈妈教他认字、写字,他用细柳棍儿在沙土上学了好多知识,字也练得很漂亮。岳飞非常好学,常常看书到深夜。他从书中知道了很多的知识,他特别喜爱看打仗的书,立志长大以后做一名大将军,率领军队保家卫国。 后来,小镇上来了一个叫周桐的老爷爷,他的武艺十分高强,岳飞就和一些小朋友跟周桐爷爷练武学艺了。由于岳飞训练时不怕吃苦,所以武艺长进得非常快。周桐爷爷有一项绝招是射箭, 可是他一开始并没有教岳飞,却只让他头上顶一个小碗蹲马步,,一站就是半天。一连几个月下来,岳飞觉得什么都没学到,开始有些沉不住气了。周桐爷爷看出了他的心思,特意拿出了珍藏多年的长弓交到岳飞手上说:“你如果能拉开这张弓,我就教你射

箭。”小岳飞一开始满不在乎,他使出全身的劲去拉那张弓,可怎么也拉不动,周桐爷爷站在一旁哈哈大笑起来。从那以后,小岳飞明白了周桐爷爷的良苦用心,更加刻苦地练习基本功。经过了几年的训练,小岳飞长成一个文武双全的大小伙子,不仅能很轻 松地拉弓向射箭,而且射出去的箭百发百中。他能站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把一片柳树叶射中。 又过了几年,那时北方的金兵常常来攻打中原,老百姓流离失所,生灵涂炭。岳飞知道后非常着急,于是他准备离家参军、保卫国家。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岳飞的妈妈虽然很舍不得他,但仍就深明大义,道是没有国哪来的家。她取来针和墨盒,在岳飞的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目的是为了让儿子要记住以国家为重,为祖国效忠。孝顺的岳飞始终牢记母亲的教诲,那四个字后来就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还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部队——“岳家军”。由于岳飞身先士卒,言出必行,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所以“岳家军”的士兵都能严格遵守纪律,英勇抗战,取得了很多战役的胜利。由于岳飞立了不少功劳,名声也传遍了大江南北,后来为封为了大将军。“岳家军”所到之处都能受到百姓的欢迎,他们的士气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长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金兵的将领中有个叫金兀术的人, 是一个非常阴险的人,打仗时他常用铁链把许多马链上,后面跟着很多用铁甲包成的车,用这些办法攻打宋朝的军队,他的这种战术就被称为“铁

《曹刿论战》《宋史·岳飞传》比较阅读答案

【甲】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选自《左传曹刿论战》) 【乙】或问:天下何时太平?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师每休舍①,课②将士注坡跳壕③,皆重铠以习之。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④者,立斩以徇⑤。卒夜宿,民开门愿纳,无敢入者。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卒有疾,躬为调药。诸将远戍,遣妻问劳⑥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凡有颁犒,均给军吏,秋毫不私。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⑦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每调军食,必蹙额⑧曰:东南民力竭矣!好贤礼士,恂恂如儒生,每辞官,必曰: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舍:驻扎休息。②课:督促。③注坡跳壕:从山坡上急驰而下,从壕沟低处向上跳。此处指练兵。④束刍:捆扎喂牲口的草料。⑤徇:示众。⑥劳:慰劳。⑦统制:武官名。⑧蹙额:皱眉,表示忧虑。 17.解释下列短语。(2分) ⑴三鼓:⑵败绩: ⑶不私:⑷恂恂: ⑸立斩以徇: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 ⑴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⑵诸将远戍,遣妻问劳其家;死国者,则育其孤。 19.选出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2分)

A.甲、乙两个选段都告诉我们取信于民是战争取胜的根本原因。 B.甲、乙两个选段都没有对以少胜多的战斗场面作具体的描绘。 C.甲段中公将鼓之与乙段中皆重铠以习之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D.从乙段中可以看出岳飞虽为武将,但不乏文臣儒雅之风。 20.岳飞是抗金名将,曹刿亦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根据甲、乙两段提供的信息,请你概括他们分别具有哪些军事才能。(4分) 【答案】17.⑴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⑵溃败,失败,败逃⑶不占为己有⑷小心谨慎、谦和的样子⑸立即斩首(来)示众(共2分。对2个得1分,得满2分为止。关键字词是判分的主要依据。有小毛病,如写了1个错别字等,可以不扣分) 18.⑴走下车察看(齐军)车轮滚过地面留下的痕迹,登上车前横木察看齐国的军队。⑵(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共4分,每句2分。不要求完全直译,无大错即可得满分) 19.A(2分。甲选段未讲取信于民) 20.曹刿:小心谨慎;知己知彼;相机出击。(2分,每点1分,用以逸待劳、随机应变的也对,但意思接近的不能重复给分。意对即可)岳飞:治军有方(纪律严明,抚恤死伤,颁犒军吏);取信于民;谋而后战。(2分,任意答到2点即可,意对即可) 【参考译文】 有人问:天下什么时候太平?岳飞说:文臣不喜欢钱财,武将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每当军队驻扎休整,他就督促将士练兵,都穿上重重的铠甲来训练他们。士兵中有私拿老百姓一根绳子捆扎草料的,就立即斩首来示众。士兵晚上住宿,百姓开门希望他们进屋,没有人敢进去。军队号令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士兵有人生病,岳飞亲自为他配药。(对)远离家乡卫戍边疆的各位将领,派他(指岳飞)妻子慰问他(指戍将)的家人;(对)为国而死的将领,就养育他们的遗孤。凡是有犒赏,都分给下属官吏,一点不占为己有。(岳飞)擅长以少击多。凡是有进攻(之事),就召集所有的官员一起谋划,制定策略后再进攻,因此从未有过失败。敌人因此议论说:摇动山容易,摇动岳家军难。每次筹集军粮,(他)一定皱着眉说:东南百姓民力枯竭了!(岳飞)爱惜贤能,礼遇士人,谨慎谦和,极具儒将风度,每次辞谢升官,必定说:将士效力,我有什么功劳呢? (2010年江苏省常州市中考语文试题)

岳飞究竟死在谁手

岳飞究竟死在谁手?(宋城千古情:金戈铁马) 正史也好,民间传说也好,都说岳飞是死于秦桧的陷害。秦桧嫉妒岳飞屡建大功,于是怂恿皇帝赵构连下12道金牌召岳飞回军,然后诬陷岳飞要造反,把他害死在监狱里。当时另一个元帅韩世忠曾经去问秦桧,岳飞到底犯了什么罪,据说秦桧回答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也就是也许有,可能有的意思,换句话说也就是没有什么证据。韩世忠听了以后当然不服,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秦桧状元出身,满肚子学问,替岳飞弄几条罪在不赦的理由想来不是难事,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为什么偏偏要说出个“莫须有”的千古笑话来?“莫须有”三个字连韩世忠这样的武夫都骗不过去,怎么能取信于天下?由此可以推想,杀岳飞恐怕不是秦桧的主意,他说“莫须有”,就是“我也不清楚”,言下之意就是“不是我要杀他”。 那么,不是秦桧,又是谁要杀岳飞呢?很显然,非宋高宗赵构莫属。从事理上来说也是如此:秦桧再怎么样,毕竟是大宋朝的臣子,哪有想杀谁就杀谁的道理?何况他要杀的人非同小可,没有皇帝的授意如何行得通? 赵构要杀岳飞,原因有三: 一是岳飞提出的口号让赵构不快。 岳飞的口号非常响亮,叫“直捣黄龙,迎回二圣”。黄龙府是金军首府所在,岳飞要一直打到黄龙府,把那被俘的徽钦二宗迎接回来。这对百姓来说,当然是扬眉吐气的事,但对宋高宗赵构,却很有点儿尴尬了。这“二圣”,一个是他老爸,一个是他老哥,无论哪个回来,这皇帝之位都没有他的份了,更何况两个一起回来?有人说,这不对啊,杀岳飞的时候是绍兴十二年(公元1142年),宋徽宗赵佶都死了好几年了(赵佶死于1135年)。可是,宋钦宗还在,尽管赵桓一再托人给赵构捎信,说只要把我弄回去,绝不和你争天下,可这不正提醒赵构,赵桓是可以和他争天下的吗?历朝历代,为了争穿那一身龙袍,父子、兄弟兵戎相见的触目皆是,你叫赵构怎么能让岳飞迎虎归山。 二是岳飞请立太子让高宗不满。 绍兴七年(1137年),岳飞听说金人想在汴京立钦宗之子,就上疏高宗请立太子以安定人心。这就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皇权继承问题在历朝历代都是绝对核心的敏感问题,导致皇家骨肉相残的比比皆是,为此形成臣僚或飞黄腾达或家破人亡的故事也史不绝书。人们历来特别容易把这个问题和那些手握重权、重兵的文臣武将的政治野心联系起来。岳飞却在后来的一封密奏中,又一次谈到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件事确实是岳飞的心病。当时,金人扣住宋徽宗、宋钦宗不放,有着重要的政治原因。赵构称帝后,金人就曾考虑将宋徽宗放回去,以削弱赵构的影响。后来一直存在着一种可能,就是金人以武力扶植宋钦宗嫡系的傀儡皇帝,这位傀儡皇帝具有赵宋帝国先天的正统地位,将使南宋政权相当难堪、被动。当时,部分地为了对抗这种可能,赵构从太祖赵匡胤一系挑了两位皇室子孙,过继到自己名下(赵构的儿子因为宫女踢翻铜鼎受惊而死,他自己又因为在战争中受到惊吓而丧失了生殖能力),但没确定究竟由哪位继承皇位。岳飞的提议,从抗金的现实出发是好意,但这种好意是否能被皇帝接受,却大成疑问。 第三就是赵构一心议和,金兀术又有“必杀岳飞而后可和”的话,这样就迫使赵构下了杀害岳飞的决心。 在中国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凡是迫害忠良的事,那罪大都记在一两个奸臣头上。其实奸臣固然可恶,可没有皇帝默许和怂恿,哪个奸臣能成气候?所以,该跪在岳坟前请罪的,是宋高宗赵构;该让我们反思的,是我们解读历史时的坏习惯。

满江红岳飞全文及翻译

满江红岳飞全文及翻译 满江红是一首气壮山河、光照日月的传世名作。下面是收集的满江红岳飞全文及翻译,希望大家认真阅读!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注释】 怒发冲冠:愤怒得连头发都竖立起来,顶着帽子,形容愤怒到极点。 处:地方。 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行为。 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掳走徽、钦二帝。 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天阙:宫殿前的楼观,这里指宋金边界的关山。 【译文】 我愤怒至极,独自登高倚靠着扶手,急骤的雨势刚刚停歇。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

怀。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阙。我满怀壮志,发誓吃敌人的肉,喝敌人的鲜血。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赏析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 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功名是其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