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 建筑物理(声光) 》试卷B.doc

《 建筑物理(声光) 》试卷B.doc

《   建筑物理(声光) 》试卷B.doc
《   建筑物理(声光) 》试卷B.doc

诚信应考,考试作弊将带来严重后果!

华南理工大学期末考试

《建筑物理(声光)》试卷B

注意事项:1. 考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信息填写清楚;

2. 所有答案请直接答在试卷上(或答题纸上);

3.考试形式:闭卷;

4. 本试卷共六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建筑声学部分(5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12分)

1. 回声

人耳能分清的强度突出的长延时反射声,将造成听闻干扰。

2. 吸声量

材料或构造的吸声系数与其面积(m2)的乘积,单位m2。

3. 混响声

在早期反射声后陆续到达的反射声

4.频谱

表示复音中不同频率组成的强度分布。频谱图的横坐标为频率,纵坐标为声压级。

二、选择题(共计30分)

1 下列物理量单位不正确的是( B )。(3分)

A.吸声量 m2

B.声压级 Pa

C.声功率 W

D.响度级 Phon

2 对于1000Hz的声音,人听觉的下限声压级为0dB,其对应的声压为( C )P a。

A.0

B.10-12

C.2×10-5

D. 1

3 声音的三要素是指(A)。

A.声音的强弱、音调、音色

B.声音的频率、波长、声速

C.声压级、声强、声功率

D.响度、清晰度、空间感

4 下列构造中属于低频吸声构造的是( D )。

A.50mm厚玻璃棉实贴在墙上,外敷透声织物面

B.穿孔板(穿孔率为30%)后贴25厚玻璃棉

C.帘幕,打褶率100%

D.七夹板后填50厚玻璃棉,固定在墙上,龙骨间距500×450

5 下面所列的四个数值中,哪一个最适宜为音乐厅混响时间( C )

A.0.5s

B. 1.0s

C. 1.8s

D.3s

6 某声源单独作用时,自由声场中某点的声压级为50dB,当同一位置处声源

的数目增加至4个时,若不考虑干涉效应,声场中该点的声压级为( D )dB。(3分)

A.200

B.53

C.54

D.56

7 下列声学现象中,不属于音质缺陷的是( B )。(3分)

A.简并

B.驻波

C.声影

D.颤动回声

8 下列关于厅堂音质客观指标与主观听音感受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3分)

A.LF值越高,空间感越好

B.LF值越低,空间感越好

C.混响时间长,丰满度降低

D.混响时间长,清晰度提高

9 测量厅堂内某点的混响时间,若声能按照(dB)的规律衰变,式中为时间,单位为s,Lp为声压级,单位是dB。则厅堂内该点的混响时间为( C )?(3分)

A. 1.0s

B. 1.5 s

C. 2.0s

D.不确定

10 下列建筑措施中,哪一个不能达到声音扩散的效果?( D )

A.交错布置吸声面和反射面

B.布置特殊扩散体,如QRD等

C.利用壁柱、浮雕、包厢、藻井等扩散声能

D.将界面做成倾斜的

三、计算题(共计8分)

已知一混响室的体积为200m3,某频带其空场混响时间为5.0s。在该混响室内悬吊6个空间吸声体后,该频带的混响时间变为2.0s,试计算单个空间吸声体的吸声量。

解:放置空间吸声体前混响室的吸声量为

m2

放置空间吸声体后混响室的吸声量为

m2

混响室内悬吊空间吸声体前后吸声量的增量为

单个空间吸声体的吸声量为

9.66 / 6=1.61m2

建筑光学部分(50分)

四、名词解释(12分)

1.照度:被照面上的光通量密度,即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的多少,用符号E表示。单位lx。

2.采光系数:在全阴天空漫射光照射下,室内某一点给定平面上的天然光照度(E

n )和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的天空漫射光照度(E

w

)的比

值,即:C= (E

n / E

w

)×100%。

3.热辐射光源:任何物体的温度高于绝对零度,就向四周空间发射辐射能,当金属加热到1000K以上时,就发出可见光。温度越高,可见光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越大。利用这个原理制造的照明光源成为热辐射光源。

4.光源的色温:不同温度的黑体辐射对应着一定的光色,所以就用黑体加热到不同温度时发出的不同光色来表示光源的颜色。通常把某一种光源的色品与某一温度下的黑体的色品相同时黑体的温度称为光源的颜色温度,简称光远的色温,用符号T

c

表示,单位为绝对温度(K)。

五、选择题(18分)

1.在明亮的环境中,人眼对下列颜色的光最敏感:( D )(3分)

A 红色光

B 黄色光

C 蓝色光

D 黄绿色光

2.下面的材料中,哪个是均匀扩散反射材料?( A )(3分)

A 粉刷

B 油漆表面

C 玻璃镜

D 粗糙金属表面

3.广州所在的光气候区是:( C )(3分)

A Ⅰ

B Ⅱ

C Ⅲ

D Ⅳ

4.在住宅建筑中,卧室常常选用暖色调,下面的色温中,哪种属于暖色调?(

A )(3分)

A ≤3300K

B 4000K

C 5000K

D 6000K

5.中小学教室照明宜采用的光源是:( B )(3分)

A 白炽灯

B 普通管型荧光灯

C 无紫外线管形荧光灯

D 金属卤化物灯

6.人们观看物体时视线周围多少度看起来比较清楚?( C )(3分)

A 60°

B 45°

C 30°

D 15°

六、简答题(20分)

1.简述侧窗自然采光的特点。(5分)

答:侧窗的采光特点是照度沿房间进深下降很快,分布很不均匀,虽可用提高窗位置的办法来解决一些,但又受到层高的限制,故只能保证有限进深的采光要求,一般不超过窗高的2倍,更深的地方宜采用人工照明补充。为了克服侧窗采光照度变化剧烈,在房间深处照度不足的缺点,还可用乳白玻璃、玻璃砖等扩散透光材料,或采用将光线折射至顶棚的折射玻璃。

2.简述室内环境照明处理方法。(5分)

答:1.以灯具的艺术装饰为主的处理手法:

在层高较高的厅堂采用具有各种艺术形式的吊灯进行装饰、在顶棚上作线脚和装饰处理,与暗灯和吸顶灯相互合作,构成各种图案进行装饰、在单调的墙上采用壁灯打破单调气氛。

2.用多个简单而风格统一的灯具排列成有规律的图案,通过灯具和建筑的有机配合取得装饰效果。

3.“建筑化”大面积照明艺术处理:将光源隐蔽在建筑构件之中,并和建筑构件(顶棚、墙、梁、柱等)或家具合成一体的照明方式。一类是透光的发光顶棚、光梁、光带,一类是反光的光檐、光龛、反光假梁等。

3.简要叙述绿色照明的含义与照明节能的主要措施。(10分)

答:绿色照明是把绿色技术用于照明工程,其目的是使照明达到高效、节能、安全、舒适和有益于环境。包含的具体内容是:照明节能、采光节能、管理节能、污染防止和安全舒适照明。

照明节能的重点是照明设计节能,即在保证不降低作业的视觉要求的前提下,最有效地利用照明用电。具体措施有:

1.采用高光效长寿命光源;

2.选用高效灯具,对于气体放电灯还要选用配套的高质量电子镇流器;

3.选用配光合理的灯具;

4.根据视觉作业要求,确定合理的照度标准值,并选用合适的照明方式;

5.室内顶棚、墙面、地面宜采用浅色装饰;

6.室内照明线路宜分区设置开关;

7.采用照明容量限值作为衡量照明节能效果;

8.室外照明和道路照明宜采用自动控制方式等节电措施;

9.近窗的灯具应单设开关,并采用自动控制方式,充分利用天然光。

白昼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光气候情况,充分利用自然光,还应利用采光新技术,充分利用天空漫射光的同时,尽可能进行日光采光,以改善室内光环境,进一步提高采光节能效果。

在照明管理方面采用绿色照明技术,应研制智能化照明管理系统,创造出安全舒适的光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电能;同时制订有效的管理措施和相应的法规、政策,达到管理节能的目的。

在采光、照明过程中,还要解决好防止电网污染、防止过热、防止眩光、防止紫外线和防止光污染等主要问题,提高光环境质量,节约资源。

基因与疾病

基因与疾病之流感病毒与流感疫苗 文摘:在过去的一百年中,发生了数次强致病性的流感大流行,每次数百万人死亡,时至今日流感病毒仍然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近几年,几乎每年都有新的流感病毒出现,2009年4月,甲型H1N1流感病毒最初现于墨西哥,目前已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大洲,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2013年3月,我国出现新型病毒,H7N9,无数人感染此病毒,2016.1月,广东出现新型病毒H5N6。接种疫苗已被证实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止病毒感染和传播的方法。但是,在疫苗技术不断升级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变异更为迅速的流感病毒。因此,新型流感病毒与新型抗流感病毒疫苗之间的战争从未停止,也不会停止。在此,我们对一些流感病毒相关的基本但十分重要的知识进行了介绍,结合传统的和现代的流感疫苗技术进行了讨论。我们相信,通过采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工具(手段)和重组技术,高效的流感疫苗可以被迅速设计并制造,使我们具有足够的能力应对潜在的全球流感大流行。在这场对抗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流行性感冒疫苗流感病毒甲型H1N1 新型H7N9 H5N6 Genes and disease influenza virus and influenza vaccines (LI Huixian) (Lingnan college teachers college information Zhanjiang 534048) Abstract: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occurred several times strong pathogenic influenza pandemic, millions of people die each time, today the influenza virus still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global public health.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almost every year there is a new flu virus appears, in April 2009, influenza a (H1N1) virus was originally now in Mexico, has quickly spread to the world's continents, serious threat to people's health.In March 2013, our country appeared new virus, H7N9, millions of people infected with the virus, 2016.1 months, guangdong H5N6 a new virus.Vaccination has been prove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prevent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infection and.But in vaccine technology escalating at the same time, we have to face is more rapid influenza virus variation.Therefore, a new influenza virus and war between the new influenza virus vaccine has never stopped, also

(完整)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一、试卷评价 纵观整份期末试卷,命题紧扣课程标准,以教材为基本点,以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情况为主要对象,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新课程理念。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积累运用的量不足,阅读习惯的养成和独立阅读能力欠功夫。下面就本年级情况做具体分析: 二、基本情况 本次参加考试的人数为25人,平均分85.5分,及格人数25人,及格率100%,最高分98.最低分为73分。 三、试题分析 1. 从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能力这方面知识欠缺太多。学生成语积累与运用能力失分率原因为:一是积累的量少,虽有一定的积累量,但错别字太多。可见学生平时的积累习惯没养成;在积累方法上只注重背,忽略写;语文课外阅读量不够。 2. 课内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课内阅读能力,反映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最集中的表现是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词语、句子的能力薄弱,一是对词语体会不准确,意义完全不对;二是体会句子的意思还停留在表层意义上;三是根本不做答。 语文阅读重在过程,学生阅读态度不认真,文章浏览一遍即开始作答,对不理解的词语、句子不去认真揣摩,体会,感悟。今后

要注意培养学生在积累方面的吸收与内化,逐步形成能力。 3. 课外阅读,失分相对教多,学生积累比较少,思维不够开阔,只要是老师没有讲到的,就不会做,做不好!反映出平时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欠功夫。阅读部分学生在分析、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三方面失分率高,明显地反映出学生缺乏举一反三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4.习作部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但有的学生还没有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在分段、错别字、标点符号等问题上而被分也不少。 四、反思与建议 1.继续抓好语文知识能力的训练,特别是理解和阅读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认真思考的习惯。平时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自主地对课文进行阅读理解,引导督促学生多阅读,多思考。要经常给学生介绍好的阅读材料,当然,还要多从方法上指导阅读方法。 2. 读写结合加强作文训练。 目前看学生的作文问题也很突出。要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要打开学生练笔的各个渠道。一篇篇优美的课文不应该再是师生分析讨论的中心,而应该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蓝本。老师的责任就是借助于这些课文和语境,创设各种各样的语言训练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训练,读写结合的渠道有很多,需要老师们不断地去摸索,去尝试。通过各种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分析报告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卷整体情况分析 本次语文期中测试,从整体看凸显课改精神,以学生为主体,题型以开放为主。就内容看,主要测试一至四单元课文中要求识记的字词及语文园地中出现的句子,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答题兴趣,充满了吸引力。题型结构合理,难易恰当,既能检查学生对字词掌握的情况,又能拉开分数。 二、试卷内容及考核目的分析 这次三年级语文期中试卷题型有“字词积累”,“语句训练”,“阅读平台”,“妙笔生花”四大块。“字词积累”,部分包括四小题:“拼一拼”“选择正确读音”“加偏旁,再组词”“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答案”。“语句训练”,包括三小题:“选择关联词”“填空”“给句子排排队”。其题型较新颖,能贴进学生生活,覆盖面较广,既考查了学生对字、词、句的积累、理解、运用的情况,又检测了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其涵盖的内容,各题的分值及考核目的如下:

三、考试结果及分析 (一)总体情况分析 本次测验,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兼顾了过程与方法,体现价值观与情感态度。从整体看学生发挥的还比较理想。 数据分析:我班有47人参加考试;最高分93分,平均分75.5。85分以上占28﹪,60分以上占88.6﹪。从以上数据看出我班平均分、85分以上、60分以上三组数据比率都较低。 正答率分析: 由表看出: 1、正答率最高的是第二题,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在90%左右,这说明在平时教学中,字词教学落实的较好,尤其是多音字的教学落实得好。 2、正答率最低的是课外阅读第八大题的第4小题,只有10.6%,这一题是让学生谈谈蚂蚁争论牛的观点谁说的对?为什么?学生对短文中的三只蚂蚁的对话把握不准。第二低的是课外阅读八的第3小题,学生的答题正确率只有19.1%。 3、从板块分析,基础知识正答率较高,但习作训练(尽管以90分进行统计)和课外阅读正答率都比较低。 (二)具体情况分析 一、基础知识

基因检测相关概念

1、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是通过血液、其他体液或细胞对DNA进行检测的技术,是取被检测者脱落的口腔黏膜细胞或其他组织细胞,扩增其基因信息后,通过特定设备对被检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信息作检测,预知身体患疾病的风险,分析它所含有的各种基因情况,从而使人们能了解自己的基因信息,从而通过改善自己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基因检测可以诊断疾病,也可以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疾病诊断是用基因检测技术检测引起遗传性疾病的突变基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基因检测是新生儿遗传性疾病的检测、遗传疾病的诊断和某些常见病的辅助诊断。目前有1000多种遗传性疾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技术做出诊断。 预测性基因检测即利用基因检测技术在疾病发生前就发现疾病发生的风险,提早预防或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目前已经有20多种疾病可以用基因检测的方法进行预测。 检测的时候,先把受检者的基因从血液或其他细胞中提取出来。然后用可以识别可能存在突变的基因的引物和PCR技术将这部分基因复制很多倍,用有特殊标记物的突变基因探针方法、酶切方法、基因序列检测方法等判断这部分基因是否存在突变或存在敏感基因型。 基因检测:指通过基因芯片等方法对被测者细胞中的DNA分子进行检测,并分析被检测者所含致病基因、疾病易感性基因等情况的一种技术。 目前基因检测的方法主要有:荧光定量PCR、基因芯片、液态生物芯片与微流控技术等。 2、基因突变 基因组DNA分子发生的突然的、可遗传的变异现象(gene mutation)。从分子水平上看,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在结构上发生碱基对组成或排列顺序的改变。基因虽然十分稳定,能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地复制自己,但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基因也可以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就是在一个位点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新基因,代替了原有基因,这个基因叫做突变基因。于是后代的表现中也就突然地出现祖先从未有的新性状。 1个基因内部可以遗传的结构的改变。又称为点突变,通常可引起一定的表型变化。广义的突变包括染色体畸变。狭义的突变专指点突变。实际上畸变和点突变的界限并不明确,特别是微细的畸变更是如此。野生型基因通过突变成为突变型基因。突变型一词既指突变基因,也指具有

一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分析

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及试卷分析 一、试题分析 (一)、试题质量分析: 1、题型比例分析: 本次试题共有四个大题,识字与写字;积累与运用;阅读理解;看图写话。 试题在排版设计上图文并茂,形式灵活多样,基本尊循了“生字——句子——课文——写话”的规律,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认知规律,考查全面,重点突出,给了每位学生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激发了不同程度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展示欲望。整体上来说,本次试题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改理念。 2、内容比例分析 其中,“基础知识及积累运用”中包括有:拼音;看拼音,写汉字;同音字正确选择;照样子变一变;加部件;连一连;排序成通顺的句子;把句子补充完整;按课文内容连一连、填空。看图写话则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本试题题型新颖多样,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给了学生展示个人能力的机会,题型的编排上,有亲和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更加切合儿童的心理特点,激发了学生答题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自信心。整体上来说,凸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3、试题难易程度分析: 本期末质量检测题共分为两大部分:基础知识,看图写话。从题目的设计来看,试题符合新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写字和写话的要

求,试题难易适度,既能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做出正确的判断,及时调节自己的教学;又能让学生对自己学习情况做出正确的评价。较好的发挥检测这一指挥棒的作用。4、知识点涵盖与课程标准对应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写字有这样的要求:能按笔顺写字,注意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端正、整洁。试题正是在实践着这一点,题目中需要学生写的空格就有上百个,这正是考验孩子书写习惯和书写能力的最佳时机。 语文课程标准写话的要求是: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试题中写话题目主要让孩子观察生活,是生活的最基本体验与感悟。这也是“大语文教学观”“语文即是生活”的体现。 5、试题与新课改的对应分析: 通过评改试卷,我发现试题中:积累运用题目“照样子,变一变”“补充句子””看图写话”等几个题目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很惬意,调动了学生思维,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改精神。(二)、试题质量评价: 1、本试题能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改、新课标,体现了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综合考查,题型全面,覆盖面广,难易程度比较适中,注重了对学生各种能力的考察、培养、提高。尤其注重了对基础知识、积累运用的考查,更注重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试题本着不但学会,而且会用,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才达到了最终目的。 2、试题自身的特点: (1)试题注重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叶酸代谢与基因组稳定性

叶酸代谢与基因组稳定性 王晓会124120035 12生A 摘要:叶酸是人体DNA合成、氨基酸之间相互转化、血红白肾上腺索、胆碱、肌酸合成所必需的物质。叶酸为体内DNA合成、修复及甲基化所必需的微营养素,其缺乏可诱发DNA其代谢涉及DNA 合成及甲基化等重要生化过程,对维持人类遗传稳定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叶酸;人类基因组;稳定性 许多国内外实验室营养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若干微量营养素能影响人类基因组的稳定性,这些微量营养素表现了对基因组的保护或损伤作用对基因组的健康有维护效应。 叶酸简介:叶酸(folic acid,FA)又称蝶酰谷氨酸,由喋啶核、对氨苯甲酸及谷氨酸三部分组成,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FA作为一类重要的微营养物质,对保持染色体正常染色体构像和DNA正常甲基化起到重要作用。FA具有众多的衍生化合物,包括蝶酰单谷氨酸、蝶酰多聚谷氨酸以及携带或不携带甲基的各种形式,所有这些FA的衍生分子统称folate(FL)植物或食品中的FL都以多聚蝶酰谷氨酸形式存在,被摄人体内后,大部分被还原为5.甲基四氢叶酸(5-methyltetrahydrofolate,5-methylTHF),5-methylTHF是进入血液的主要FL。5-methylTHF进入细胞后通过一碳单位的若干传递过程,最后转变为四氢叶酸(tetrahydrofolate,,IHF)。 叶酸的代谢过程:叶酸主要涉及DNA合成和DNA甲基化两个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一方面涉及尿嘧啶脱氧核苷酸(dUTP)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TP)的合成。另一方面,通过同型半胱氨酸(HC)

合成甲硫氨酸(Met)、S-腺苷甲硫氨酸(SMA)的生化过程进而影响DNA甲基化。当叶酸缺乏时会导致dTTP合成受阻,dUTP积累并掺入DNA,可在继后的DNA修复和修复过程中诱发基因突变、DNA单双链断裂、染色体的断裂及等位基因稳定性下降事件;叶酸缺乏也可导致SAM合成受阻,降低整体DNA甲基化程度,甚至改变细胞中的特异性甲基化模式,从而改变基因表达方式,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还可能导致着丝粒异染色质凝聚水平下降,从而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引起某些染色体分离异常,形成非整倍体[1]。 FL进入叶酸循环后,所参与的一碳单位传递转移包括几个关键步骤:首先,一碳单位在2种不同氧化态(甲酸氧化态和甲醛氧化态)的4个位点进入叶酸循环(见图1):携带甲酸氧化态一碳单位的FL通过5.formylTHF(5.甲酰四氢叶酸)、10.formyl,IHF(10一甲酰四氢叶酸)、5-formiminoTHF(5.亚胺甲基四氢叶酸)3个部位进入叶酸循环;携带甲醛氧化态一碳单位的FL通过5,10.methylene,IHF(亚甲基四氢叶酸,5,10一MnTHF)进入叶酸循环。携带一碳单位的FL进入叶酸循环以后,随即参与分子内一碳单位的传递与转换。5-formylTHF 及10一fomylTHF被转化为5,10.methenyl THF,后者随即被还原为5,10.MnTHF。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将5,10。MnTHF还原为5一methylTHF,后者经甲硫氨酸合成酶催化转变为THF,以接受下一个碳单位[2]。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分析范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分析范文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分析范文》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一】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试卷分析范文本次期中测试对于三年级小孩来说并不陌生了,在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再加上家长的积极配合支持。学生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但有些同学由于基础比较差,答题还很慢。有的题理解不清出错比较多。由于三年级学生刚接触阅读,多数对阅读要求理解不清,在加上阅读所回答的问题较多。阅读题丢分较多。为今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从本次测试中查找不足,使在今后的教学中弥补不足。特将本次期中测试卷面分析如下: 本次期末试题难度适中,知识面比较全面,对学生识字写字、单元练习、理解课文、课外阅读、各种能力都进行了充分的考查。本次期末考试,考试学生73名,具体分析如下: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包括给加点的字注音、看拼音写词语、按要求填空、写近义词、按课文内容填空、生活中学语文等等。 二、阅读理解。 本题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方面。 三、主要问题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 表现在:个别学生还不能牢牢掌握本学期学习的生字,对练习中要求熟记和背诵的内容,还不能完全掌握,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出现了会背但写错字的现象。 2、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强 本次检测中,所要填写的内容都是书本上要求掌握的,都是要求背诵的。但是学生实际做题并不太理想,主要原因是学生不能灵活运用知识。这给我们教学提了个醒:平日的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练习的形式力求多样化,让学生接触各种类型题,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3、个别学生阅读能力不高

基因突变与疾病

第九章基因突变与疾病 基因(gene)是DNA分子上一段具有遗传功能的核苷酸序列,是细胞内遗传物质的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基因具有如下特征:①基因能自我复制。一个基因随DNA的复制而成为两个相同的基因。②基因决定性状。DNA上某一结构基因经转录和翻译,决定某种酶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表现出某一性状。③基因能发生突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基因可发生突变,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分化的分子基础,也是某些疾病的基础,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和原因 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DNA分子上核苷酸序列或数目发生改变。由一个或一对碱基发生改变引起核苷酸序列改变所致的突变,称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把核苷酸数目改变的基因突变称为缺失性或插入性突变(deletional and insertionar mutation)。基因突变后在原有位置上出现的新基因,称为突变基因(mutant gene)。基因突变后变为和原来基因不同的等位基因,从而导致了基因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且能自我复制,代代相传。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殖细胞,也可发生在体细胞。发生在生殖细胞的基因突变可通过受精卵将突变的遗传信息传给下一代,并在子代所有细胞中都存在这种改变。由于子代生殖细胞的遗传性状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故可代代相传。发生于有性生殖生物体细胞的基因突变不会传递给子代,但可传给由突变细胞分裂所形成的各代子细胞群,在局部形成突变细胞群体。通常认为肿瘤就是体细胞突变的结果。 基因突变的原因很多,目前认为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自发性损伤 大量的突变属于自发突变,可能与DNA复制过程中碱基配对出现误差有关。通常DNA复制时碱基配对总有一定的误配率,但一般均可通过DNA损伤的修复酶快速修正。如果少数误配碱基未被纠正或诸多修复酶某一种发生偏差,则碱基误配率就会增高,导致DNA分子的自发性损伤。 二、诱变剂的作用 诱变剂(mutagen)是外源诱发突变的因素,它们的种类繁多,主要有: (一)物理因素 如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可引起DNA主链上相邻的两个嘧啶碱以共价键相结合。生成嘧啶二聚体,相邻两个T、相邻两个C或C与T 之间均可形成二聚体,但最容易形成的二聚体是胸苷酸二聚体(thyminedimerTT )。由于紫外线对体细胞DNA的损伤,从而可以诱发许多皮肤细胞突变导致皮肤癌。电离辐射对DNA的损伤有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前者系电离辐射穿透生物组织时,其辐射能量向组织传递,引起细胞内大分子物质吸收能量而激发电离,导致DNA理化性质的改变或损伤;后者系电离辐射通过扩散的离子及自由基使能量被生物分子所吸收导致DNA损伤。生物组织中的水 经辐射电离后可产生大量稳定的、高活性的自由基及H 2O 2 等。这些自由基与活 性氧与生物大分子作用不但可引起DNA损伤,而且也能引起脂质和生物膜的损伤及蛋白质和酶结构与功能的异常。电离辐射使DNA损伤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碱基破坏脱落与脱氧戊糖分解。②DNA链断裂。③DNA交联或DNA-蛋白质交联。 (二)化学因素 如某些化工原料和产品、工业排放物、汽车尾气、农药、食品防腐剂和添加剂等均具有致突变作用。目前已检出的致突变化合物已达6万余种。现择下列常见化学诱变剂说明对DNA损伤的机制。

基因相关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生物学名称解释 1. 什么是高通量测序技术? 高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是对传统Sanger测序(称为一代测序技术)革命性的改变, 一次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核酸分子进行序列测定, 因此在有些文献中称其为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足见其划时代的改变, 同时高通量测序使得对一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行细致全貌的分析成为可能, 所以又被称为深度测序(Deep sequencing)。 2. 什么是Sanger法测序(一代测序)? Sanger法测序利用一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直到掺入一种链终止核苷酸为止。每一次序列测定由一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入限量的一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团,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止。终止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而定。每一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一组长几百至几千碱基的链终止产物。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止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可通过高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大小不同的片段,凝胶处理后可用X-光胶片放射自显影或非同位素标记进行检测。 3. 什么是SNP、SNV(单核苷酸位点变异)?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单核苷酸位点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 SNV)。个体间基因组DNA序列同一位置单个核苷酸变异(替代、插入或缺失)所引起的多态性。不同物种、个体基因组DNA序列同一位置上的单个核苷酸存在差别的现象。有这种差别的基因座、DNA序列等可作为基因组作图的标志。人基因组上平均约每1000个核苷酸即可能出现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变化,其中有些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疾病有关,但可能大多数与疾病无关。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研究人类家族和动植物品系遗传变异的重要依据。在研究癌症基因组变异时,相对于正常组织,癌症中特异的单核苷酸变异是一种体细胞突变(somatic mutation),称做SNV。 4. 什么是INDEL (基因组小片段插入)? 基因组上小片段(>50bp)的插入或缺失,形同SNP/SNV。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在本次期末检测中,五年级有6人,参考人6人,总分为391.5 分,平均成绩为65.25分,及格率为33%,优秀率为33%。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6人,其中男生4人,女生2人。根据五年级的教学情况来看,班中部分同学能跟上现有的学习进度,上课能积极发言,但是也有部分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也不稳定。在这个班里特困生有2个,他们的基础特别差,从他们的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作业和试卷上的错误比较多,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虽然有些进步,但是学习仍然缺乏自学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对这些孩子要特别注意。 二、试卷分析及考试完成度分析: 本次期末试卷分为“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阅读与应用”、“习作”四大部分。题目整体分布合理,难易适中,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在考查“双基”的保底基础上求提高、求发展。能以课标的教学目标为准则,以现行教材的教学内容为范围,做到“三重”:(1)重基础,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重能力,包括识字写字能力、口语交际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3)重创新,即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掌握情况可分为三个层次,掌握较好的是“语言积累”部分和课本知识的传统题,即看拼音写词语、补充词语、;其次是改写句子和综合性学习,此类题型少数几个学生得分率较低;三是一些分析运用能力题,即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阅读”、“作文”题。 二、题型具体分析: 从整个卷面来看,基础知识学生掌握较好。学生在拓展阅读的能力这方面知识欠缺太多,教师平时拓展还不够。试卷中要考查的字音、字词,都是本册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应该是很容易的。从得分来看,学生对字音、字词的掌握较好。部分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一是答题时粗心大意;二是对字音、字词掌握得不牢固,答题时出现判断的错误。如第三题:找出各组中的一个错别字,先在下面划横线,然后将正确的字写在后面的号里。这是课文的二类生字,几乎每次考

叶酸代谢与基因组稳定性

叶酸代与基因组稳定性 王晓会124120035 12生A 摘要:叶酸是人体DNA合成、氨基酸之间相互转化、血红白肾上腺索、胆碱、肌酸合成所必需的物质。叶酸为体DNA合成、修复及甲基化所必需的微营养素,其缺乏可诱发DNA其代涉及DNA合成及甲基化等重要生化过程,对维持人类遗传稳定性意义重大。 关键词:叶酸;人类基因组;稳定性 许多国外实验室营养基因组学的研究发现,若干微量营养素能影响人类基因组的稳定性,这些微量营养素表现了对基因组的保护或损伤作用对基因组的健康有维护效应。 叶酸简介:叶酸(folic acid,FA)又称蝶酰谷氨酸,由喋啶核、对氨苯甲酸及谷氨酸三部分组成,是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FA作为一类重要的微营养物质,对保持染色体正常染色体构像和DNA正常甲基化起到重要作用。FA具有众多的衍生化合物,包括蝶酰单谷氨酸、蝶酰多聚谷氨酸以及携带或不携带甲基的各种形式,所有这些FA的衍生分子统称folate(FL)植物或食品中的FL都以多聚蝶酰谷氨酸形式存在,被摄人体后,大部分被还原为5.甲基四氢叶酸(5-methyltetrahydrofolate,5-methylTHF),5-methylTHF是进入血液的主要FL。5-methylTHF进入细胞后通过一碳单位的若干传递过程,最后转变为四氢叶酸(tetrahydrofolate,,IHF)。 叶酸的代过程:叶酸主要涉及DNA合成和DNA甲基化两个重要的生物化学过程,一方面涉及尿嘧啶脱氧核苷酸(dUTP)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TP)的合成。另一方面,通过同型半胱氨酸(HC)合

成甲硫氨酸(Met)、S-腺苷甲硫氨酸(SMA)的生化过程进而影响DNA 甲基化。当叶酸缺乏时会导致dTTP合成受阻,dUTP积累并掺入DNA,可在继后的DNA修复和修复过程中诱发基因突变、DNA单双链断裂、染色体的断裂及等位基因稳定性下降事件;叶酸缺乏也可导致SAM 合成受阻,降低整体DNA甲基化程度,甚至改变细胞中的特异性甲基化模式,从而改变基因表达方式,DNA甲基化水平的降低还可能导致着丝粒异染色质凝聚水平下降,从而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引起某些染色体分离异常,形成非整倍体[1]。 FL进入叶酸循环后,所参与的一碳单位传递转移包括几个关键步骤:首先,一碳单位在2种不同氧化态(甲酸氧化态和甲醛氧化态)的4个位点进入叶酸循环(见图1):携带甲酸氧化态一碳单位的FL 通过5.formylTHF(5.甲酰四氢叶酸)、10.formyl,IHF(10一甲酰四氢叶酸)、5-formiminoTHF(5.亚胺甲基四氢叶酸)3个部位进入叶酸循环;携带甲醛氧化态一碳单位的FL通过5,10.methylene,IHF(亚甲基四氢叶酸,5,10一MnTHF)进入叶酸循环。携带一碳单位的FL 进入叶酸循环以后,随即参与分子一碳单位的传递与转换。5-formylTHF及10一fomylTHF被转化为5,10.methenyl THF,后者随即被还原为5,10.MnTHF。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将5,10。MnTHF还原为5一methylTHF,后者经甲硫氨酸合成酶催化转变为THF,以接受下一个碳单位[2]。

6-基因组不稳定性

分子机制研究套路(六) 基因组不稳定性 课题:A肿瘤的微卫星不稳定与染色体不稳定研究 1.概念介绍: 微卫星(microsatellite,MS)是由1-6个核普酸组成,具有高度多态性的简单串联重复序列,广泛分布于整个基因组DNA序列中,复制过程中易于发生改变,人类基因组中最常见的微卫星序列是胞嘧啶和腺嘌呤的二聚体(CA),尽管微卫星序列在个体之间存在广泛的多态性,但在个体内部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而且能在后代中保持遗传的稳定,因此微卫星序列是重要的遗传标志,可以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标志。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是这些简单重复序列的改变,MSI只有在许多细胞都发生同样的改变才能被检测出,是肿瘤细胞克隆性增殖的一个指标。错配修复功能下降会引起DNA复制错误增加,导致MSI,目前研究表明MSI是错配修复基因失活的一个重要表型。MSI检测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变性凝胶电泳、基因扫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等方法。基因扫描法将微卫星位点的PCR引物在一端进行荧光标记,然后扩增该微卫星位点,将PCR扩增产物在荧光毛细管中进行电泳,以基因扫描进行分析得出不同条带的碱基数,从而确定其大小,该方法的敏感性较高,可以高通量检测微卫星位点。 染色体是细胞遗传的物质基础,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肿瘤细胞特别是实体瘤细胞在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存在染色体片段的非随机异常,表现为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这些改变与原癌基因的扩增和抑癌基因的缺失密切相关。染色体不稳定(CIN)包括整条染色体的获得或缺失(非整倍体)、杂合性缺失、染色体易位、重排、基因扩增导致的染色体均染区、双微体等。 细胞核中DNA含量直接反映细胞核酸代谢水平和生长增殖活性,正常细胞核DNA的含量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一、总体情况分析本试卷试题包括“基础知识”、“阅读理解”、“习作”三大块内容。考察的知识点涉及到拼音、字词、句子、标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等多方面,题型有传统的,也有创新的。总的来讲,课内外知识结合,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总而言之,整份纸卷既有知识的检测,有涉及到能力的评估,题量适当,题型丰富,是能较为全面的检查学生语文素质的一分优秀试卷。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一)、基础知识 1、字音、字词字词的总分合计33分失分率约在 21、92% 试卷中要考查的字音、字词,都是本册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但那些拼音很容易拼错,如多音字组词“散”和“挣”,有一半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失分。这反映出学生对拼音的掌握不是很好。还有部分同学失分的主要原因是,答题时粗心大意书写不规范,书写出现错误,再加上对字音、字词掌握得不牢固,答题时出现判断的错误。 2、句子句子合计15分学生的失分率为 11、35%。第一种是补充句子,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容易得分,但中等以下的同学,没有认真审题,所填词语不符合实际情况

如:小松鼠的尾巴像个大蘑菇又大有漂亮。把小松鼠的尾巴比作蘑菇自然是既不大又不漂亮。造句,比较常见,难度也不大,学生答得较好。从卷面来看,失分的原因有:一是句子积累太少;二是平时练习时没有认真答题,错题也没有订正。 3、课文内容填空课文内容填空总计20分学生的失分率为 47、97%。考察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不够深刻,时间一长学生就有遗忘现象。答的不太完整。如:《一株老树和两个怪人》中两个怪人的观点,学生记得已经不清楚。诗词背诵只注重学生的熟读成诵,忽视了学生写的练习,有的学生会读不会写,比如:“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中的“识”字,会写成“时”,“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经常写错。 (二)、阅读阅读的五道题总计分占卷面比重的分之一,学生的失分率在 11、48%。各题相对都比较简单,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所以学生回答起来比较轻松,但也有部分同学,粗心大意。没有读懂短文,就开始答题,导致错误。 (三)、作文习作总计20分学生的失分率为 17、77%。今年的写作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让学生根据三个事物构想一篇童话,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很符合中年级学生想象思维的特点。但由于给了三个固定事物,对孩子的思

基因与疾病

基因与疾病 姓名:SJ 摘要:人类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人体的基因发生的错误而引起的,对“错误”的基因进行诊断,并加以校正或置换,可以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本文主要介绍了基因与疾病的关系,疾病基因的诊断及其治疗的对策。 关键词:基因疾病基因诊断治疗 1 基因概述 1.1 基因的认识 弗朗西斯·克里克和詹姆斯·沃森对DNA分子为双股螺旋结构的阐明,将人类生命科学的研究带入了一个新时代——基因时代,为基因医学和基因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推动了生物医学进一步发展,对健康衰老和疾病的认识也引入到分子水平。基因是遗传信息的物质载体。蕴含支配生命活动的指令和构成生物体的信息。所有生物体的生命活动,都直接或间接的受到基因的控制。人类的许多疾病都与基因有关。基因的分离,表达和克隆是目前功能性基因研究的热点。对人类基因的认识、定位和测序分析被认为“大科学”,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生物学中的星球大战”就是要利用体细胞遗传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认清人类染色体的30亿(bp)DNA的信息顺序,从而把握“生命的蓝图”,基因对医学各生命科学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1]。 1.2 基因与蛋白质的合成 基因决定着蛋白质的合成,而蛋白质决定代谢作用,代谢作用则决定各种生物性状。DNA链是由许多单核苷酸(A腺嘌呤、C胞嘧啶、T胸腺嘧啶、G鸟嘌呤)按一定顺序连接排列而成的一条长链。在翻译蛋白质时,每三个核苷酸决定蛋白质的一个氨基酸。因此从已知的DNA的核苷酸的排列顺序或蛋白质多肽链氨基酸的顺序,都可以推断出对方的组成。 1.3 基因的研究方法 HGP(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近期目标主要是测定人类基因组全序列。而人类基因组DNA由四种核苷酸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DNA所含核苷酸的总数为30亿对,如此庞杂的序列顺序如何能一个一个地测定排列出来,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然而科学家想出了一整套办法,建立了许多测定的方法和手段。先按不同尺度把人类基因组分成若干大的区域,每个大的区域再分成小区域,小区域再切成若干片段,然后把每个小片段的序列测定后排接成小区域,由小区域序列排接成大区域,再把大区域序列排接成全序列。简单地说就是将长长的DNA分成许多许多片段,再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测定,结果出来后再将这些片段的DNA序列依次连接起来,这样就得出了整个DNA的全序列[2]。 2 基因与疾病的关系 在人类的疾病中,由遗传因素或主要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称谓遗传病。根据临床统计,25%的生理缺陷、30%的儿童疾病和60%的成年人疾病都是由遗传病引起的。而人类遗传病据报道有5000种,大部分是单基因缺陷造成的。机体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性的平衡系统,每一个基因对机体的正常功能的影响都是复杂

统编-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小学三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本次语文考试涉及的层面和内容很多,知识点也分布到方方 面面。现对本学期三年级期末试卷及考试情况做如下分析: 一、试卷基本情况 试卷从知识乐园、阅读天地和习作世界三部分对三年级学生 的知识、能力、习惯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测。题量不大,难易 适中,覆盖面较广,有拼音的考察、生字的掌握、词语的积累、量词的运用、查字典的方法的检测以及句子的多种形式的练习 等。阅读天地有课内阅读、课外阅读和古诗文阅读。通过学生的答 题看出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所提高,不过课内阅读部分中句子之间的 关系没有理清。由此看出学习是在阅读中进行的,离开了阅读, 语文就成了无本之木,于是阅读中的积累,阅读中的理解,阅读中 的运用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本次三年级测评正是以阅读为专项对学生进行了测评。可谓抓住了语文学习的要害。短文以小动物为题材,学生很感兴趣,有亲切感。课外阅读难易适中,顾及了大部分学生的能力,且从多方 面检测学生的素质。 写作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可最大限度发挥学生最好水 平,同时还让学生学习审题,很符合中年级学生特点。 总而言之,整份试卷既有知识的检测,又涉及到能力的评估, 题量适当,题型丰富,是能较为全面的检查学生语文素质的一份 优秀试卷。

二、学生完成情况 本次测试学生的书写认真,做题细心,优秀率达 56℅,及格率 达97.5℅,平均分84.6。学生完成试卷的情况,课内积累相对较好, 课外阅读和有关课外知识的题目做得准确率比上学期有所提高。学生 明显的表现出课外阅读量增多了,注重积累。学生 的语文水平普遍提高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一)、学生日 常读书量大,能学以致用;(二)、平时养成勤动脑,多思考的学 习习惯。 通过本次试题,知识乐园中看拼音写词语有绝大多数同学书写 认真,正确率高,但有的学生书写不正规,个别词语写错了。辨字 组词多数同学做的很棒,能够分清字形,正确组词。但也有极个别 的同学不用心,把词组错了。积累词语我最棒,多数同学补充得很 完整,字也写得正确。句子大本营中考察的句子类型比较全面, 学生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换掌握得比较好;比喻句和拟人句的仿 写做的也可以。排列句子,在括号里填上序号。多数 同学能够认真阅读短文,理解意思,填上正确的序号。阅读天地 是描写动物的短文,多数同学能够认真阅读短文,答题不错。其 中找描写翠鸟颜色的词语多数同学找的很全面,做得很棒。习作世界中多数同学写的比较棒,但有的学生作文写了几句,就草草了事。 面对试题,审视学生的状况,挖掘出现如此状况的根源,教

(完整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试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由县教研室统一命题,镇教研室统一组织安排,外校老师与本校老师合作,学生同桌异题,本着本校本人不监不改本班试卷的原则进行。本次语文期末试卷共分为十个大题,本次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广,从书写习惯、多音字区别、阅读积累与运用以及写话等几个部分对学生的习惯、知识、能力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检测。既考查了学生识字写字能力,又考察了学生对语言的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分析及习作能力。 二年级共有38人,全部参加考试。总的来说,本次期末考试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二、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题:读拼音,写词语 本题考查的重点是本册书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本题的答题情况较好,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比较牢固,极少数学生出现错别字。 第二题:我会选择正确的答案。 这道题是让学生选择正确的答案,考查学生对多音字和近义词的区分及运用能力。大部分学生掌握很好,能做到正确进行选择,但也有少数同学填得比较马虎,没有结合句子细致地考虑。 第三题:比较组词。总体来说学生完成的很好,出错最多的是塔和搭,学生识记不清。 第四题:照样子写词语。所考查的都是平常练习的一些有特点的词语,学生完成的不错。 第五题:积累词语。考查了学生对四字词语的掌握情况。容易出错的是众志成城,有的同学把成和城写颠倒了。 第六题:照样子,写句子 该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灵活掌握情况以及对句式的运用能力。其中围绕课文的积累所出的题目,紧扣书本。在做这道题时,大部分学生能正确答题,对课文内容熟知,错误主要在于学生在用所给句式写话时出现了两个主语的情况。如句式_________一_______,就______________。有学生写成妈妈一出去我,就开始写作业等等。 第七题:加标点。这道题考查了学生对标点符号的运用,学生完成的不错。

遗传物质稳定性

《生物化学作业》 院系:西北大学化工学院 年级:2009级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姓名:罗向男 学号:2009115017

遗传因子在生物体中保持稳定性 DNA 是几乎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 一个DNA 分子的碱基对只有4 种, 但数目成千上万, 甚至数百万, 故碱基对在分子中的排列方式是个天文数字. 生物体无数的遗传信息就蕴藏在这无数的DNA 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中. 这多样的DNA, 形成了多样的蛋白质, 也就形成了多样的生物界. 显然, 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对生物的个体生存及物种的稳定延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本文试从个体、群体和细胞分子水平来理解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1.. 稳定性 1..1 ..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每一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多数高等动植物都是二倍体, 即每一体细胞中有两组同样的染色体( 有时性染色体可以不成对) . 体细胞不断增殖是通过有丝分裂来完成的, 分裂形成的两个新细胞的染色体在数目和形态上与原来体细胞完全一样;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分裂方式, 通过减数分裂, 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 精卵结合后的受精卵又恢复了二倍体染色体数, 保证了亲代、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相对恒定. 1..2 .. DNA 分子具有与众不同的物征性的、稳定的、三维空间结构. DNA 的两条多核苷酸链相互缠绕形成双螺旋结构, 糖基和磷酸根形成DNA 的骨架, 位于螺旋外侧; 扁平的碱基分子碟子一样重叠在一起, 面对着螺旋体的中心. 双螺旋的反向平行、碱基堆积力及相应碱

基对之间的氢键作用, 尤其稳定了DNA 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1..3 .. DNA 分子结构中储存着遗传信息, 它的复制是以半保留方式完成的.自我复制是指以亲代DNA 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 分子的过程. 1958 年, Mesel.. son 和Stahl 研究了经15N 标记了三个世代的大肠杆菌DNA, 首次证明了DNA 的半保留复制. 研究结果说明, 新合成的两个DNA 分子完全一样,其中都含有一条亲链和一条新合成的子链, 即半保留复制. 体细胞和性母细胞在分裂过程中都要进行这种复制, 使亲代细胞的遗传信息准确、均等的传递给子代细胞, DNA 的这种半保留复制保证了DNA 在代谢上的稳定性. 经过许多代的复制, DNA 多核苷酸链仍可保持完整, 存在与后代而不被分解掉. 这种稳定性与DNA 的遗传功能是相符的. 1..4 .. 遗传的中心法则和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由DNA 合成DNA 及RNA 的过程, 使得DNA 分子中储存的遗传信息( 碱基序列) 变为RNA 分子的碱基顺序, 碱基互补配对具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A= T ( 或U ) , G= C, 确保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 进而又以RNA 为模板合成具有特异氨基酸顺序的与亲代相同的蛋白质. 这种遗传信息从DNA 传递给RNA, 再从RNA 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以及遗传信息从DNA 传递给DNA 的复制过程, 即遗传的中心法则!. 随着科学实验的进展, 中心法则! 以有新发展, 遗传信息还可由RNA 传向RNA, 由RNA 传向DNA , 这在遗传信息的传递上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中心法则! 及其发展保证了遗传信息的准确传递和表达. 1..5 .. 遗传密码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及突变与修复,传密码表可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