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第一章绪论

1、政府经济学:是对政府过程及其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研究政府公共经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财政学是政府经济学的起点,并且《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

3、基本方法论:

(1)“经济人”假设:(动机自利行为理性),政府也是经济人。

(2)政治市场论(交易政治论):政治过程实质是一种市场交换过程,将政治过程虚拟为市场。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以个人而不是集体为出发点进行市场选择,且个人理性选择。

(4)博弈论:政治的实质是各种利益间的博弈,利益与权力的分配(研究视角)。

4、政府经济学的中心线索是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其核心问题则是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平衡,也即政府与市场如何合作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问题。

5、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政府规制)——政府失灵——重塑政府(合作治理)。

第二章政府与市场

1、政府是一个集体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政府问题的经济性和阶级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政府经济学学科而言,政府是有别于阶级国家或公共部门的。简单地说,所谓政府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经济实体。

2、政府的特征:(1)合法强制性(2)普遍同质性

3、市场是一个个人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权利交换体系。

4、市场的特征:

(1)信息完全和对称(2)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3)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4)交易成本忽略不计(5)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

5、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交换、信息传递、调节、约束和技术促进等市场功能。

6、理性“经济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规避风险的内在要求,即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想行为,以及市场经济自动建立起奖惩机制,促进经济人理性的外部因素。使得经济主体在有能力作出经济判断和选择下,表现为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7、帕累托改善(改进):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的同时,不使另一部分人处境变坏的资源配置。

8、帕累托最优(有效):在社会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当不能进一步变化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而同时也不会使其中任何一人处境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

9、混合经济:是指一种以社会目标、政府政策、政府调节补足个人目标、个人经济决策、市场调节的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与个人,政府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与互补合作实现公平、效率和经济稳定最大化的过程。

10、混合经济的特点:

(1)目标满足上:个人生活的和社会公共需求。

(2)决策机制上:个人决策和公共选择。

(3)处理方式上:市场机制形式+政治制度形式。

(4)职能分工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分工合作。

(5)功能互补上:政府与市场的互补合作(政府辅助)

11、市场失灵:由于市场机制存在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所导致的在资源配置方面运作不灵,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的经济状况。

12、市场失灵的表现:

(1)垄断性失灵(2)信息不完全失灵(3)外部性失灵(4)公共性失灵(5)社会公平分配失灵(6)宏观性失灵

13、政府失灵的表现:

(1)公共政策失败(2)寻租与腐败(3)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4)内部性和扩张性

14、资源配置的原则:(1)效率原则(2)公平原则(3)稳定原则

15、资源配置的方式:(1)政府命令机制(2)市场机制(3)说服机制(4)社会习惯机制

16、政府的经济角色:(1)守夜人(2)公益人(3)管制人(4)调控人

17、政府的经济职能:是指政府从社会经济生活宏观的角度,履行对国民经济进行全局性地规划、协调、服务、监督的职能和功能。包括(1)资源配置职能(2)国民收入再分配职能(3)稳定经济职能(4)市场管制

18、改进政府经济管理效能的途径:

(1)构建有限政府的法律体系,明确政府经济管理边界。(2)转变经济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效能。(3)引进法律机制,保证政府决策质量。(4)建立工作程序,提高政府办事效率。(5)利用市场力量,改善政府管理功能。(6)加强行政监察,规范政府行政行为。(7)建立公开行政制度,确保政务透明。

第三章公共物品

1、私人物品: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

2、私人物品的特点:排他性和竞争性。

3、公共物品: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的,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或服务。

4、公共物品的特点: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受益的非竞争性。

5、公共物品的均衡机制——林达尔均衡:社会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态,如果社会中所有成员均按自己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用来自愿捐献支付自己应当分担的费用,则公共物品供给量就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时便达到林达尔均衡。

6、林达尔均衡:

(1)解决的问题:公共物品供给的合理水平;税负分担的合理原则。

(2)核心:真实、准确地反映社会成员的需求。

(3)两个前提假设:

a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真实反映自己所获得的边际效用,而不存在逃避成本分担的动机b每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人的信息(收入、偏好等),甚至清楚地知道彼此真实的边际效用。

(4)均衡障碍:消费者的真实偏好难以确证;“搭便车”倾向;交易成本过高;信息失灵。

7、公共物品的问题:

(1)搭便车:指的是这样一种情形,由于信息成本和排他成本高得不可能阻止他人对已有的物品或服务的受益,从而导致这一物品或服务的萎缩性供给。

(2)囚徒困境:理性经济人迫使经济双方都仅仅从个人效用最大化出发行事,难以形成从不合作到合作的最优均衡,从而导致公共物品的滥用。

(3)哈丁的公共事物悲剧:越是公共的东西越少得到照顾。(应对方法:政府制度管制、市场产权理清和自组织治理。)

(4)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的逻辑”:集体选择时,人数较少并且有选择性激活的分利集团能获得相对较大的利益,反之,人数越多,达成协议越困难,所以大集团中人们搭便车愿望更强烈。

8、环境与发展的博弈模型:

(1)地方政府间的博弈场域:公地悲剧(斗鸡博弈)

(2)地方政府与市场组织的博弈场域:囚徒困境

(3)地方政府与环保组织的博弈场域:智猪博弈

9、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提供:政府与市场都不能单独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实现公共物品的供求均衡需要双方合作。

10、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提供的做法:

(1)签约外包(2)政府内部契约制(3)强制性竞争招标(4)公私合伙(5)政府参股(6)凭单制(7)商业化管理

11、国防与治安的均衡分析:在市场机制运行过程中的,最为纯粹的公共物品。(由私人提供则供给,则边境线附近的人多,必然不充足;必须引入政府辅助提供。)

12、国防与治安的需求:国防需求与国际的信息化和全球化形势和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性质相关。

13、国防与治安的供给:主体为政府和市场等其他经济组织和军事上、经济上、外交上、民间交流上的形式(由直接生产转向间接提供)。

14、政府与市场关于治安的提供:自卫---门锁---警察----贴身保镖(以方便和经济原则排序)

15、混合物品:在现实中,有些产品既非纯粹的公共产品,又非纯粹的私人产品;既有公共产品的特性,又有私人产品的特性。

16、混合物品的供给方式:拥挤性公共物品的供给和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的供给。

第四章外部效应

1、外部效应: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对他人产生影响,而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或额外收益。

2、外部效应产生原因:个人和社会的边际成本、边际效益不一致。

3、从结果上来看,外部效应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生产者的外部正效应和消费者的外部正效应以及生产者的外部负效应和消费者的外部正效应。

4、外部正效应: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人产生的,未在价格当中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

外部负效应: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人产生的,未在价格当中得到反映的经济成本。

5、外部效应内在化及其合作治理: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补正市场领域的外部效应。应当通过相关立法明确建立特定主体对其他主体形成的负外部效应的补偿机制,以避免出现特定主体的经济行为使其他主体利益受损而这种损失得不到补偿的现象,以限制和纠正市场经济中所形成的负外部效应。现在的问题主要在于,很多负外部效应的界定和补偿还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标准。

6、外部效应内在化:由于外部效应内在化(税收或补贴政府的矫正行为),能使私人的边际效益和成本与社会的边际收益和成本趋于一致。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其内在化过程,也就是外部效应得以矫正的资源配置的改善过程。

7、私人市场应对外部效应的措施:

(1)一体化:通过某种制度设计,扩大经济范围,使得原本不相容的外部经济或不经济纳入一个经济组织中去。

(2)明晰产权:产权理论认为,私有企业的产权人享有剩余利润占有权,产权人有较强的激励动机去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在交易成本较小的情况下,无论最初的权利如何界定,

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

(3)社会道德制裁(4)慈善行为(5)签订合约

8、市场应对外部效应的局限:

(1)达成一体化的成本过高(成本取决于规模大小、自愿或被迫加入、决策规则)(2)公共物品的普遍存在,产权难以界定并私有化,其排除成本过高。

(3)社会制裁机制过于软弱

9、政府应对外部效应的措施:(1)罚款与征税(2)补贴(3)管制(目标管制和生产过程管制)

10、政府应对外部效应的局限:

(1)额外的行政管理成本;政府难以确定最优惩罚水平。

(2)政府难以确定最优补贴水平;补贴形式上有效,但不过是将污染的实际成本转化为社会成本,而没有将污染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因而没有真正解决外部效应的资源配置低效。

(3)管制可能导致过度的政府干预;阻碍控污技术革新;忽视了企业或地区间的效率差异;管制手段并未将管制成本和信息成本私人化。

11、政府应对外部效应的新方法:

(1)收取绿税(按月付费方式和污染单位制方式)

(2)押金退款制(在生产、购买、使用有毒性商品时先交一定环保押金,在使用后合格处理后,退还环保押金。)

(3)可交易许可证制度(为鼓励创新、提高效率,在可接受的排污总量的范围内,分配给不同污染者相应的排污许可证或许可配额,允许排污量较低的把剩余的配额出售给其他市场主体,或抵消其他设施污染的超额部分。)

12、政府与市场合作努力的逻辑:

(1)只要存在外部效应,市场自身就不能达到。

(2)市场的外部性失灵决定了政府的介入,但事实表明,政府其实也是市场外部性失灵的造成者,又是情形可能更为严重。

(3)外部性失灵并不意味着政府应该垄断矫正外部效应,而应该与市场共同合作,制定以市场为基础的政府政策。

第五章寻租与垄断

1、寻租的内涵:寻租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寻租与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有关;寻租是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2、寻租的后果:

(1)寻租者成本耗散

(2)“政治创租”所需的费用

(3)寻租结果所造成的垄断和资源配置的扭曲

(4)影响了收入再分配的公平性

(5)政治异化成本

3、寻租的对策:

(1)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进程。

(2)加快体制改革的步伐。

(3)加强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建设。

第六章公共选择

1、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以经济学的工具和方法来分析集体或非市场决策,从而完善政府决策过程及结构的理论。

2、美国邓肯.布莱克的论文《委员会的选举理论》开创学派先河,其本人被称为“公共选择之父”;公共选择学派集大成者布坎南称为“公共选择之母”。

3、研究方法:

(1)经济人假设将人的自利行为从市场决策扩大到政治决策。

(2)个人主义方法论强调把个人作为最基本和最后的决策者,一切公共行为都源自个人决策。

(3)交易政治学:用交易的观点看待政治过程,把政治过程看成市场过程,与市场交易私人物品不同,公共选择过程中交换的是公共物品。

4、公共选择:

(1)概念:是指与个人选择相区别的集体选择,即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资源在公共产品之间如何分配。

(2)性质:它是资源配置的一种非市场决策。

(3)目的:保证政府按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意愿提供公共产品数量和质量。

(3)方法:投票及其他民主程序。

(4)过程:个人偏好向社会偏好转化的过程。

5、投票规则:

(1)一致同意(全体一致同意或不反对的规则):指的是一项集体行动方案,只有在所有参与者都同意,或者至少没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前提下才能实施的一种表决方式。

优点:

a、是帕累托改进的选择,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唯一的规范性规则)

b、公平、不损害集体决策中任何人的利益。

c、加强个人参与选择的积极性,有效抑制“搭便车”。

缺点:

a、一致决策成本太高。

b、忽略了投票者的策略行为。

c、一致同意规则下的结果可能难以产生。

(2)多数决定:多数决定规则是指一项议案或决策须经1/2以上投票人赞成和不反对才能通过或采用的一种投票规则。即通常所说的“少数服从多数”。

优点:

a、相对容易作出决策,即使有少数人反对也能达成决策。

b、决策成本相对较低。

c、比较接近公共利益,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缺点:

a、可能形成多数人暴政和少数人苛政。

b、助长少数人“搭便车”,可能导致策略性投票。

c、可能出现投票悖论、投票交易和操纵议程。

(3)单峰偏好:指社会成员最偏好的某一项议案。单峰值是存在这样一个点:向其他议案偏离时,偏好程度会始终下降。

单峰定理:如果投票者满足偏好的单峰性,并且投票者的数目是奇数时,那么多数决定规则将具有可传递性。(则将会达成最终稳定性的结果)

多峰偏好:公共选择中存在的社会成员的某一最低偏好的议案。其附近任一议案,其偏好程度都高于它。(离开此最偏好方案时,其偏好程度先下降后上升)

(4)投票悖论:指在运用多数决定规则的条件进行公共选择时,出现的投票结果随投票次序的不同而不同,大部分甚至是全部议案都有机会成为最终结果的循环现象,又称“多

数周期现象”。

6、投票规则的解决:

(1)抓阄、排队。

(2)改变议事程序(给定最后参与者)。

(3)限制偏好(从双峰改变为单峰)。

(4)加权投票规则(需求显示法)。

(5)否决投票规则(减少候选方案)。

7、中间人定理:在多数裁定原则下,假定选民的偏好是单峰的,则选择的结果是由中位选民的偏好决定的。

(1)中位选民:中位选民指处在所有投票者最优偏好结果中间状态的投票者。

(2)中位选民最偏好的公共物品的提供量往往是多数规则下的最终结果;中位选民的偏好最终决定了投票的结果。

(3)中位选民并不一定是中产阶级。

8、投票交易:又称互投赞成票,它是多数规则选举制度中的合作行为。即一投票者在投票赞成自己强烈偏好的议案的同时,也赞成与自己关系不大甚至稍有损害而对另一投票者至关重要的议案,以换取该投票者对自己强烈偏好议案的支持。

9、投票交易的结果:公平分配不足和公平和净收益的损害。

10、投票交易的方式:

(1)买卖选票(非法的)。

(2)互投投赞成票logrolling.(结果不公平、弱者更弱)。

(3)隐含的投票交易(打包式的一揽子提案)。

11、公共选择者行为

(1)政治家行为:指经选举产生的从政者,如议员或总统,又称民选官员;与被任命的公共雇员、官僚(政客)相对称。其目的在于选票最大化。

(2)官僚行为:因政府官僚机构的最大化、政府行为不受产权约束和利润支配以及政府行为的垄断性,导致政府扩张、预算最大化,进一步导致官僚机构提供的公共物品往往超出社会需求。

(3)投票人行为:以最低限额的税收获得尽可能多的公共物品。

(4)利益集团行为:由少数有共同利益组成并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组织。

A、中国已经存在三大既得利益群体:以贪腐官员为代表的权贵利益群体;以垄断企业为代表的垄断利益群体;以房地产、资源行业为代表的地产资源利益群体。

B、利益集团行为的方式:

①为缺乏信息的选民提供信息,使选民同意自己的政治主张。

②向政治家或议员提供专业技术信息的支持。

③向议员资助以批准有利于自己的议案。

④和其他利益集团相互捧场,互投赞成票。

(5)政党行为: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党是通过合理的方式以普通选举来获得政权、支配政府的人的联合体。而且,在代议民主制中,政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策而要在选举中获胜,而是为了在选举中获胜才实施其政策的。

12、公共选择理论的启示:

(1)这种思路的实质就是按照市场过程的特点去塑造政治过程,公共选择理论则更关注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投票政治必须让位于市场经济

(2)投票政治不能替代市场机制,投票政治必须让位于市场经济,应尽可能地将整个社会建立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压缩公共选择的空间,并对官僚政治自我膨胀倾向实施宪政

制约。

第七章政府支出

1、公共支出:是以政府为主体,以财政的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财政资金分配活动,它集中地反映了国家的职能活动范围及其成本。

2、公共支出的特征:资金来源于财政收入;主体是公共部门;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性质上具有非营利性和一定的生产性。公共支出理论(支出增长理论)。

3、公共支出的分类:购买性支出(也称消耗性支出,它是指政府按照等价交换原则,以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方式占用和耗费社会经济资源,以便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为了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政府使用财政资金,单向无偿的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政府债务利息、捐赠等支出转移,体现了政府的非市场性再分配的活动。)。

4、政府转移支付的方式:(1)财政激励返还(2)针对落后地区的财政转移(3)专项资金的财政转移(比如教育、水利、铁路等资金)(4)地方配套公平争取的资金

5、公共支出规模:公共支出规模扩大(公共支出的增长,可以从公共支出的绝对量和相对量两个方面来考察。)

6、影响公共支出规模的因素:

(1)宏观因素:经济发展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

(2)微观因素:公共支出需求、公共财政供给能力。

7、公共支出的经济影响

(1)公共支出对生产领域的影响:

A1购买性支出的生产效应:消耗性支出的增加,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加,导致社会生产的扩大和经济繁荣;消耗性支出的减少,往往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减少社会总需求,而导致社会生产萎缩,形成经济衰退。

B1转移性支出的生产效应: 转移性支出(居民)——生活补贴规模——大众消费品或服务的产量正相关;(间接性作用)转移性支出(生产者)——克服生产经营中的各种困难,遏止生产规模萎缩,从而促进生产发展。(直接作用)

A2购买性支出的流通效应:没有相应的政府消耗性支出,私人部门的生产投资必然不能达到预期的规模;

B2转移性支出的流通效应: 通过对社会总需求构成中的私人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需求的作用来实现,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私人消费支出和私人投资支出,从而制约社会总需求的形成。

A3购买性支出的分配效应:结构变化时:各相关厂商或部门从政府消耗性支出中所获得的利润在比例上发生不同的或增或减变动;总量变化时:增加——促使社会生产增长——国民收入增加——资本的利润率和劳动力工资率提高.

B3转移性支出的分配效应:居民生活补贴和企业生产补贴。

8、政府支出的效率分析方法:(1)成本-收益法(2)最低费用选择法(3)公共定价法

第八章政府收入

1、政府收入:亦称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依照公共权力,为公共服务的目的,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组织向私人部门和个人筹集的资金的总和。

2、税收的内涵:(1)国家是税收的主体(2)按法定标准征税(3)履行纳税义务的主体是社会成员(4)目的是为了保证国家履行职能

3、税收的特征:(1)强制性(政治权力解决搭便车问题)(2)无偿性(不直接或不立即返还、相对地)(3)固定性(依法预先确定、但不影响范围对象比例的变动)

4、税收的原则:(1)税收公平原则(受益原则和能力原则)(2)税收效率原则(行政

效率和经济效率)(3)税收稳定原则(自动稳定机制和相机抉择机制)

5、税收制度的要素:纳税人、纳税对象、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限、附加加成和减免、违章处理。

6、税收经济效益分析:

(1)微观效应:对生产者的经济影响:税收对生产者选择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对消费者的经济影响:税收对消费者选择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2)宏观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对经济稳定的影响。

7、拉弗曲线的经济含义:

(1)高税率不一定能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2)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税率。

(3)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8、优化商品税制中课税范围的选择:

(1)在税收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课征一般性商品税比选择性商品税更符合经济效率的要求。

(2)大范围课税很容易课及一般生活必需品,这与税收的纵向公平原则和社会公平目标相悖。

(3)从公平和效率兼顾的观点出发,优化商品税制要求尽可能拓宽课征范围,同时对一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在税率上予以特别规定,如低税率或免征。

9、优化所得税:

(1)公平理念下的所得税的累进程度越高,税后收入愈均等,这种消极效应也越大。

(2)超额累进所得税在低收入段边际税率同样也存在最优边际税率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起始税率。

(3)最优的税率结构应处于使收入再分配带来的福利与累进税制削弱激励机制造成的效率损失相抵的边际点上。

(4)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边际税率可以适当提高,相反,对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应实行较低的边际效率。

10、最优税收组合:

(1)在既定的税收征管能力下实现一定的政府收入目标,实行以设计良好的商品税为主的税制是有效率的。

(2)实行以商品税为主的税制则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率,并发挥政府对市场的积极干预作用。

(3)在考虑税收公平与效率目标的权衡时,实行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有利于体现税收的公平,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11、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意义(在征税范围和征税依据上不同):

(1)有利于减少营业税重复征税,使市场细化和分工协作不受税制影响。

(2)实行结构性减税的重大举措,这对于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有利于建立货物和劳务领域的增值税出口退税制度,全面改善我国的出口税收环境。

第九章政府规制

1、政府规制:是指政府凭借其法定的权力对社会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所施加的限制或约束,旨在为市场运行及企业行为建立相应的规则,以弥补市场失灵,确保微观经济的有序运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行为及其活动。

2、政府规制的特点:

(1)主体的特定性(2)客体的广泛性(3)依据的法定性(4)目标的双重性

3、政府规制的分类:直接规制(经济性规制和社会性规制)和间接规制(司法)。

4、社会性规制的理论依据:

(1)外部不经济(2)公共物品失效(3)信息不对称(4)有效供给非价值物品

5、社会性规制的内容:

(1)确保健康、卫生(2)确保安全(3)防止公害、保护环境(4)确保教育、文化、福利

6、社会性规制的方式:

(1)禁止特定行为(2)营业活动限制(3)信息公开制度(4)收费补偿制度(5)权利交易制度

7、经济性规制的理论依据:(1)自然垄断(2)信息不对称

8、经济性规制的内容:

(1)进入规制(2)价格规制(3)标准规制(4)服务规制(5)数量规制

9、经济性规制的方式:

(1)放松规制:对自然垄断产业引入竞争机制,部分或全部取消政府规制的条款。

(2)激励性规制:相对于政府单方面地影响和干预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的强制性行为的一种新型规制方式,即政府通过激发、引导的方式使市场主体自愿按照政府意图进行经济活动的一种规制行为。(影响因素:规制者关心质量的程度和规制合同有效期的长短)

10、放松规制的主要措施:

(1)从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制度看,放松规制沿国有企业到公共法人到公私混合经营到私有企业的路径进行。

(2)将适合于竞争的产业环节分离。

(3)分离国有企业的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

(4)政企分开。

(5)以政府规制的立法为先导。

11、激励性规制的主要措施:

(1)竞争激励法:特许投标制度和区域间比较机制。

(2)诱导激励:价格上限规制和社会契约制度。

宏观经济学重点

宏观经济学重点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即G=T)。政府支出G和税收T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税收乘数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

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3.经济学家认为轻微的通货膨胀对经济扩张有利,试说明理由? 答:坚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由于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为节约交易成本,劳资双方喜欢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关系,原材料供求中喜欢签订长期购销合同,由于这种长期劳动合同和原材料供求合同存在,使厂商工资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对稳定,而通胀又使产品价格上升,从而使使厂商的实际利润增加,刺激厂商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全社会产量和就业都增加。 5.向右下倾斜的菲利普斯曲线隐含的政策含义? 答:菲利普斯曲线反映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的反向变动关系。政策含义是政府在进行失业与通胀治理时,先确立一个“临界点”(即失业率与通胀率的社会可接受程度)。如果失业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扩张性政策,以较高的通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如果通胀率超“临界点”,要求政府实行紧缩性政策,以较高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胀率。

政府经济学整理

政府经济学syllabus 课程准备 (一)政府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二)政府经济学的体系脉络 几个概念 Public Finance Government Finance Public Economics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几对关系 1 .政府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2.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3.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4. 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关系 5. 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的关系 6. 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的关系 第一章 1.政府经济学与财政学 政府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只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而政府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而且还研究财政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公平问题。 相对于财政学而言,政府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关于政府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决策的内容;二是关于政府公共选择和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研究经济人行为的最优化实现问题以及相互作用条件下所达成的市场均衡状态。 研究了供求—价格模型、消费与生产调节及收入分配均衡等微观单位的直接经济行为。 政府经济学把政府本身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 在政府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如供求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均衡理论、边际效应理论等在政府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 3.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在“看不见的手”无法实现经济稳定的时候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干预以实现经济增长、通胀、就业等的良性态势 在微观层次上,主要起作用的是价格,市场价格调节生产和消费,而政府调节作用有限;在宏观层面,价格调节相对有限,而政府调节十分重要。政府的功能与宏观经济学中提出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 4.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福利和个人分配最大化的经济学分支 福利经济学在理论上围绕以下三个命题构建:公 共利益问题(相互竞争的经济体系中,买卖双方 是否有公共利益?);公平分配问题;社会福利 问题 福利经济学判断政府经济政策合适性的标准主 要是公平与效率问题。 政府经济学除了研究社会福利外,还要关注经济 的稳定或者经济结构的改善,也就是说除了福利 经济学所要关注的,政府经济学还要关注宏观经 济学所关注的。另外,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 优原则已成为政府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 政府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因此多数政府决策的 出发点是政治性的,政府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 论、公共选择理论等就是为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 而引入的,它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同投票联系在一 起考虑,由选民用选票决定生产什么公共产品、 生产多少公共产品、通过什么方式生产公共产 品,来选择合理者的政府的经济行为、合理的财 政收支、合理的公共企事业和经济政策等; 这一系列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 博弈过程,可能对政府经济行为作出约束和规 范; 在选择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伦理标准和社会结构 问题。 6. 政府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的前身,政府经济学 建立在公共经济学基础之上。公共经济学扩展了 财政学,与政治学开始交叉,为政府经济学的形 成做准备。如果说政府经济学发源于财政学,那 么可以认为公共经济学是财政学到政府经济学 之间的桥梁。” 杨龙:“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色”,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第4卷第2期,第42页。 总结 政府经济学由财政学发展而来,它研究政府的财 政收支、财政收支对公共经济的影响和公共部门 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联系,它把政府 看成是一个单体经济单位,对公共部门的经济行 为是否实现最大化进行分析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更深,它把 政府职能归纳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经济 稳定 政府经济学从福利经济学中引入了帕累托最优 原则,用于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分析。 政府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了公共经济学。 几个特点 一是学科的交叉性 从历史看,政府经济学吸收了财政学、宏微观经 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 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同时使用了政治 学和行政管理的共同研究对象,在对政府行为的 研究中纳入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 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开始,政治和经济就开 始交织在一起,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更有了理论依据。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 胀”状态,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各家各派为其号 脉: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滞胀”源 于政府调控缺陷,公共政策失效和政府利益扩展 以及官僚寻租; 新制度主义侧重于制度因素的经济影响分析, 科斯利用产权理论阐述了政府对产权的安排对 经济发展的影响; 诺斯利用制度发展理论解释经济发展的内生变 量。 这些理论学说共同催生了政府经济学的诞生,使 政府经济学一出现就综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 方法。 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政府经济学的产生是现实的需要推动的,也是经 济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政府经济学要求建 立逻辑推衍的理论体系,但是又必须关注现实, 对经济现实变化做出回应或提出政策主张。 比较成熟的政府经济学体系是建立在政府经济 职能实践管理的经验基础上的,是参与和管理本 国经济的理论升华。 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 究方法的结合,实然与应然结合。 1.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2. 两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产品理 论(外部性理论) 3. 三根支柱——公共收入、公共支出和收入再 分配 1. 一个对象——政府行为 廉价而又高效的政府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府 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政府 2. 两条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 政府经济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公共选择理论: 政府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外部性理论: 政府经济行为的边界。 政府除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 与非市场 性社会生产活动和非市场性社会财富再分配(义 务教育、 环境保护、社会基础设施整治、收税、社会保障 等) 2. 三根支柱 公共收入:税收、行政性收费、罚款、借贷等 公共支出:政府采购、转移性收支 收入再分配:税制、社会保障体系 一、政府经济学的定义 (一)什么是政府? 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政府(Government):泛指一切国家机关;英 国《大众百科全书》定义“由政治单元在其管辖 的范围内制定规则和进行资源分配的机构”。政 府的功能是:立法;司法;执行、行政管理; 狭义政府(Administration)专指一个国家和地方 的行政机关; 美国定义:政府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代理机构。 我国宪法中“人民政府”指各级行政机关,即狭 义政府。 (一)什么是政府? 政治学:统治集团借以实现其统治意志的政治统 治机关; 行政学:根据官僚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行政机 关,即行政组织; 经济学:政府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定主体。与 一般经济组织的区别是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 1、政府组织的特征 公共性:政府的一般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 益,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 普遍性:政府功能涉及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 体; 强制性:强制性是公共权力得以成立并运行的 基本保证;强制性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 非营利性:政府在履行其社会职责时,并不能完 全只考虑直接成本和收益; 阶级性: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府履行国家职能表现阶级意志。 2、政府与企业组织比较 政府 权力自然完全垄断 组织目标:社会福利最大化 没有破产、被兼并 信息较多不对称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原创)2012-7-23 20:22阅读(365)赞(6)转载(26)分享(15)评论(13)复制地址举报更多已经是第一篇下一篇:高鸿业宏观经济学...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此章不是重点内容,能够区别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即可,课后题可以不用做。 第二章供给和需求的基本原理 本章是微观的基础性知识,要求理解记忆,掌握供求变动的基本原理,其中短期弹性和长期弹性这个知识点高鸿业的教材上貌似没有,要特别注意。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4、5、8、11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5、9、10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本章属于重点知识,其中无差异曲线、边际替代率、预算线、生活成本指数都是重要的概念,要求能够理解掌握。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2、3、5、6、12 课后练习题:没有特别重要的题目 第四章个人需求和市场需求 除第6部分需求的经验估计之外,其余都是重要知识点。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12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7,其余没有特别重要的 第四章附录需求理论——一种数学的处理方法 本章的重点在于根据效用函数求需求函数,掌握此知识点即可。 第五章不确定性与消费者行为 除第4部分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之外,其余都是重要知识点。 课后复习题:做10题,里面有个重要的概念“捐赠效应”,即“禀赋效应”。 课后练习题:第6题 第六章生产 都是重要知识点,其中生产函数,等产量线,规模报酬等是重要的概念。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1、3、7、12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8、9 第七章生产成本 都是重要内容,可能会出计算题。其中经济成本、沉没成本、等成本线、规模经济和规模不

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曲线可能会出名词解释。 课后复习题:重点做11、12、13、14 课后练习题:重点做8、9、11、12、13 第七章附录生产和成本理论——一个数学的处理 课后题1、2、3可以做做,不难。 第八章利润的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是重点章节,完全竞争市场可能会出计算,生产者剩余、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可能会出名词解释。 课后复习题:1、2、3、4、5、10 课后练习题:4、5、10、11 第九章竞争性市场分析 本章是核心知识点,几种模型的福利变化分析,包括图形、原理等必须理解、熟记。很可能会出大题或者是计算题,要能够计算福利变化。本章如果出计算题,难度也不会很大,在做题时要学会结合图形解题,这样比较清晰。 课后复习题:1、2、3、4、6、7、8、9 课后练习题:2、3、7、9、10、12、 第十章市场势力:垄断与买方垄断 本章除第七部分反托拉斯法之外都是重点内容,出题形式多为名词解释和计算。 课后复习题:1、2、3、6、7、8、9、10、11、12 课后练习题:4(典型题,垄断情况下征税)、6、8、9、11、12、15、18 第十一章有市场势力的定价 本章除搭售和广告之外都是重点内容,尤其是价格歧视部分,大题小题都有出现的可能,跨期价格歧视和两步消费制都是重要的概念。 课后复习题:1、3、5、8 课后练习题:5、9、17、 第十一章附录联合企业的内部转移定价 本章可以不看 第十二章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 除第7部分卡特尔之外,其余部分内容都比较重要。垄断竞争部分未出现过大题,寡头垄断中有三个重要的模型,古诺模型、斯塔克伯格模型、伯特兰模型,要很好的掌握。其中第6部分囚徒的困境对寡头定价的意义也较为重要。 课后复习题:1、4、5、6、7、8 课后练习题:2、3、4、5、6、11、 第十三章博弈论和竞争策略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一、从经济总量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 的基础性的总量指标;我国2012年GDP总额约为52万亿元 人民币,同比增长7.8%。 2.经济增长率:反映一国经济是膨胀还是萧条,对经济走势把握 得更直接、明了。 3.消费率、储蓄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和储蓄比重的重 要指标;近20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目前我国 社会最终消费率约为50%左右,居民储蓄率较高。 4.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 债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为该国 3-6个月的进口额,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 元,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 5.社会总供给: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给市场的最终使用 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能力;一般认为社会总供给的变动区间与 GDP的增长区间应保持一致。 6.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反映了社会经 济运行的状况,是宏观经济状态的晴雨表;社会总需求保持 8%-10%的增长率,我国GDP才能保持8%-10%的经济增长率。

7.财政收入: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家职能的 财力保证;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的23%,增长12.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万亿元, 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6.1万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 中的税收收入10万亿元,增长12.1%。 8.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核心工具之一;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6万亿元,增长15.1%;中央财政 支出6.4万亿元。 9.工业增加值:能够很好地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 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工业增加值一 般比GDP增长快3%-5%。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观察国家居民生活状况、城乡均衡发 展、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水平、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 变动趋势等的重要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区间在 15%-20%之间。 11.全社会发、用电量、货运量:是经济冷暖的风向标,国民经济 运行的先行指标;全社会发电量、用电量、货运量要保持一定 增幅。 二、从经济运行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像“晴雨表”或“报警器”那样对国民经 济运行发挥监测和预警的作用;我国预警指数编制中将经济运 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第一章绪论 1、政府经济学:是对政府过程及其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研究政府公共经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财政学是政府经济学的起点,并且《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 3、基本方法论: (1)“经济人”假设:(动机自利行为理性),政府也是经济人。 (2)政治市场论(交易政治论):政治过程实质是一种市场交换过程,将政治过程虚拟为市场。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以个人而不是集体为出发点进行市场选择,且个人理性选择。 (4)博弈论:政治的实质是各种利益间的博弈,利益与权力的分配(研究视角)。 4、政府经济学的中心线索是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其核心问题则是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平衡,也即政府与市场如何合作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问题。 5、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政府规制)——政府失灵——重塑政府(合作治理)。 第二章政府与市场 1、政府是一个集体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政府问题的经济性和阶级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政府经济学学科而言,政府是有别于阶级国家或公共部门的。简单地说,所谓政府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经济实体。 2、政府的特征:(1)合法强制性(2)普遍同质性 3、市场是一个个人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权利交换体系。 4、市场的特征: (1)信息完全和对称(2)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3)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4)交易成本忽略不计(5)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 5、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交换、信息传递、调节、约束和技术促进等市场功能。 6、理性“经济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规避风险的内在要求,即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想行为,以及市场经济自动建立起奖惩机制,促进经济人理性的外部因素。使得经济主体在有能力作出经济判断和选择下,表现为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7、帕累托改善(改进):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的同时,不使另一部分人处境变坏的资源配置。 8、帕累托最优(有效):在社会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当不能进一步变化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而同时也不会使其中任何一人处境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 9、混合经济:是指一种以社会目标、政府政策、政府调节补足个人目标、个人经济决策、市场调节的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与个人,政府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与互补合作实现公平、效率和经济稳定最大化的过程。 10、混合经济的特点: (1)目标满足上:个人生活的和社会公共需求。 (2)决策机制上:个人决策和公共选择。 (3)处理方式上:市场机制形式+政治制度形式。 (4)职能分工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分工合作。

微观经济学(高鸿业版)知识点总结[精品文档]

微观经济学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合理使用相对稀缺的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的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无限的欲望而言的人的需要具有无限增长和扩大的趋势,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就要生产更多的物品和劳务,从而需要更多的资源但在一定时期内可用于生产的资源与人们的需要相比总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资源的稀缺性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以最大程度的满足人们需要的。 西方经济学产生的时期早,其发展经历了以下一个阶段:重商主义(产生于15世纪末期)--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威廉·配弟、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的庸俗化(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代表人物为萨伊、马尔萨斯)--边际效用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为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新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9世纪末期,代表人物为马歇尔)--凯恩斯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中期,代表人物为库兹涅茨、汉森、萨缪尔森、托宾、哈罗德等)--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货币学派、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派、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学派组成) 微观经济学是以单个经济主体(作为消费者的单个家庭、单个厂商或企业、以及单个产品市场)的经济行为作为考察对象的科学。它采用的个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的问题主要有:个人或家庭作为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效用;单个生产者如何把有限的生产性资源分配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获得最大利润;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如何决定的,等等微观经济学的核心是价格问题。 宏观经济学是把一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采用总量分析法,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全社会福利为目标,从总供求的角度研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怎样通过宏观调控达到资源的充分利用它研究的是诸如社会就业量、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全局性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如果形象化地把宏观经济学看作研究森林的特征,微观经济学则是考察构成森林的树木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有效性和自由放任;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核心是市场失效和国家干预 均衡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分析的是经济力量达到均衡所需要的条件以及均衡达到时会出现的情况,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所研究的经济问题中涉及各种变量,假定自变量为已知或不变,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时所需要的条件和会出现的情况均衡分析有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之分。 静态分析是考察在既定的条件下某一经济事物在经济变量的相互作用下所实现的均衡状态的特征,它研究的是经济活动的一个横断面。比较静态分析是考察当原有的条件发生变化后,原有的均衡状态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分析比较新旧均衡状态。动态分析是在引进时间变化序列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时点上的变量的相互作用在均衡状态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考察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如果说静态分析考察的是一张静止的照片,而比较静态分析的是几张不同时点的幻灯片,那么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一系列连续移动的照片即电影西方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比较静态分析法 微观经济学体系概览概括来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是在三个逐步深入的层次上进行的:第一个层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最优决策问题;第二个层次是研究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决定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研究一个经济社会中所有单个市场的价格的同时决定问题前两个层次的问题可以借助经济循环流动图来加以说明 除了研究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的局部均衡以外,还要分析完全竞争条件下所有单个市场同时均衡(一般均衡)的状态福利经济学又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出发点,论述了一般均衡状态符合“帕累托最优状态”此外,微观经济学还包括微观经济政策的分析,以克服“市场失灵”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经济人”假设;完全信息假设。 需求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它包 括购买欲望和购买能力两层含义。只有购买欲望而没有购买能力,或者只有购买能力而没有购买欲望,都不能算做需求。 需求定理:指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互为反方向的变化关系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用几何形式表示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这种关系即需求曲线的形状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第五版) 一、复习内容 1、基本知识 2、基本概念 3、基本理论 4、联系实际 二、习题类型 1、名词解释(五个,共15分) 2、单选题(十五个,共15分) 3、判断题(十个,共10分) 4、简答题(五个,共30分) 5、计算题(两个,共15分) 6、论述题(一个,15分,包括理论联系实际题) 三、各章应当掌握的内容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国内生产净值总投资重置投资GDP的平减指数实际GDP 简答:如何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内涵 简述核算国民收入的支出法和收入法。 政府转移支付和购买普通股票的价值是否可计入GDP,为什么? 为什么间接税要计入GDP 两个国家合并为一国,对GDP总和有什么影响。 写出五个基本的国民收入总量,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投资储蓄恒等式不意味着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简述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对总支出影响有什么不同 什么是名义GDP和实际GDP ? 计算支出法计算GDP;计算政府预算赤字;计算进出口盈余; 计算储蓄额;课后计算13、14 论述什么是支出法,如何用支出法计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 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均衡产出边际消费倾向边际储蓄倾向消费函数储蓄函数转移支付成乘数平衡预算乘数 简答:简述凯恩斯定律及其内容。 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都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如何理解“节俭的悖论”。 什么是投资乘数?简述投资乘数的决定因素并写出其公式。 课后计算13、14 论述: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与增加消费各对均衡收入有什么影响;结合中国的实际谈谈你的消费观。 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资本边际效率IS曲线流动偏好货币需求函数流动偏好陷阱LM曲线 简答:影响IS平移的因素有哪些 简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 简述货币需求三种动机及货币需求函数? 什么是流动偏好陷阱? 简述满足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均衡的条件?

政府经济学不定项选择及参考答案

1. 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 A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2. 政府经济学的学习方法包括( A.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B.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 C. 历史分析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3. 下列项目中属市场失灵的领域有(A. 公共安全C. 法律秩序)。 4. 政府失灵的原因包括( ABCD)。 5. (B. 情况紧急,原有统计资料不完整C. 技术手段有限,无法进行科学预测)属于因政府客观原因而形成的信息有限性。 6. 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 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7. 在个人收入分配领域,人们通常用(B洛伦茨曲线)衡量收入差距,以及收入分配不公平的状况。 8在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政府运用的政策工具和措施主要包括(ABCD )。 9. ( A 1999年)9月22日在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10( B. 情况紧急,原有统计资料不完整C技术手段有限,无法进行科学预测)属于因政府客观原因而形成的信息有限性。 11. ( A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增加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 12. 决定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量的关键是(A需求)。 13. 整个社会的物品可以划分为( B纯私用物品C纯公共物品D 混合物品)。 14. 下列项目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 C皮衣)。 15. 对于公共物品,( ABCD)把它作为市场失灵而必须由政府配置的对象。 16. 公共物品私人供给的形式总的来说有( A私人的完全供给B 私人与政府的联合供给C私人与社区的联合供给)。 17应用技术研究能够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所以这部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经费,基本上应由( A私人部门)来承担。 18. 外部正效应指的是(A社会净收益大于个人净收益,产品产量偏低)。 19. 科斯定理的前提假设是(A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 20. 政府对外部性问题的治理与管理,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其常用的措施或方法主要有(A可交易的许可证B产权界定和保护(科斯定理))。 21. 从20世纪90 年代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开始绿化其税制体系,实行绿色税制改革,改革包括(A废除和修正 现行的对环境有害的补贴及赋税B改革现行税制,使之有利于环境 C开征新的生态税,实行对环境有害产品全面征税)。 22. 应用技术研究能够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其研究成果具有 较强的排他性和竞争性,所以这部分科学研究所需要的经费,基本 上应由( A. 私人部门)来承担。 23. 政府对外部性问题的治理与管理,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其常 用的措施或方法主要有(A可交易的许可证B可交易的许可证)。 24. 政府对外部性问题的治理与管理,可以采用非市场化方式,其 常用的措施或方法主要有( A罚款B财政补贴(庇古补贴)C)公 共(行政)管制。 25. 公共选择理论研究的对象是(政府决策。 26. 如有100人参加投票,有51人赞成的方案就可获得通过。这 一原则为(A简单多数原则)。 27. 假定有A、B、C三个选民,在甲、乙、丙三个方案中选择,A 的偏好次序是甲乙丙,B的偏好次序是丙甲乙,C的偏好次序是乙甲 丙,那么最终获胜的方案是( A无法确定)。 28. 西方多党制议会民主制度下,议会负责(A预算和决算的审查 B对预算执行的监督 C预算和决算的批准)。 29. 特殊利益集团影响公共选择的途径主要有( ABCD)。 30. 我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对政府经济影响的途径包括(A政府就重 大经济决策问题,通过政协组织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 民团体进行协商,听取意见B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政协组织,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经济运 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C. 在每年人大、政协“两会”期间,政协委 员就政府经济问题提出的议案,交由政府有关部门办理)。 31. 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 D 在经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管理集中化、劳动力专业化的条件下, 经济结构以及当事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趋于复杂化)。 32. 下列财政支出中属于按经济性质分类的有(A购买性支出 B转 移性支出)。 33. 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 D 政府为应对急剧增加的支出,将被迫提高税率或增设新税种)。 34. 常见的政府采购的方法有(A公开招标采购B选择性招标采购 C限制性招标采购)。 35. 与私人采购相比,政府采购有以下特点(ABCD )。 36. 提高政府支出绩效,实际上就是政府通过相应的经济活动,达 到( A低成本B高收益C高效率)效果。 37. 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根本性的区别不包括( D投资的监管方 式不同)。 38. 以下属于农业基础设施的是(ABCD )。 39. 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 ABCD)。 40.影响行政管理支出的因素主要包括( ABCD)。 41. 中国国防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 )。 42. 在我国,国防支出主要用于( ABCD)等方面。 43社会福利的内容包括(ABCD )。 44. 社会保障的功能有(ABCD )。 45.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有所不同,概括起来主要 有(A现收现付式B完全基金式C部分基金式)。 46. 财政补贴具有(A政策性B灵活性C时效性)的特点。 47. 财政补贴的对象、补贴的数额、补贴的期限等都必须按照政策 需要来制定。这体现了财政补贴的( A政策性)。 48. 财政补贴从内容上可分为(ABCD )。 49. 同世界其它国家相比,目前我国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A 偏低)。 50. 某年A国政府的收入增长率为10%,当年该国的物价上涨率为 4%,则该国的政府收入(A名义增长,实际也增长)。 51. 研究组织政府收入的意义在于( A组织政府收入是政府管理 经济的重要环节B组织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条件 C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52. 以(B收入的产业)为标准分类,可将政府收入分为来自第一 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政府收入。 53. 某年A国政府的收入增长率为10%,当年该国的物价上涨率为 4%,则该国的政府收入(A )名义增长,实际也增长。 54. 研究组织政府收入的意义在于(A组织政府收入是政府管理经 济的重要环节B组织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公共支出的前提和条件C 政府收入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 55组织政府收入的原则主要包括(ABCD )。 56.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来源的是(A税收B公共收费)。 57. 按照纳税人实际承受的税收负担的不同,可将税收负担划分为 ( A名义负担C)实际负担。 58. 国家税收制度中不同税种区别的主要标志是( A)课税对象。 59. 表明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主要指标是( A宏观税率B最佳税

政府经济学考点

政府经济学考点: 一、市场失灵的类型: 1、理想条件下的市场失灵:(1)每个人都拥有完全的经济信息。(2)存在着一个充分竞 争的市场。(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4)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不产生外部效应。 (5)交易成本很小。(6)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 2、正常偏离理想条件下的市场失灵:市场条件下达不到完全自由竞争的程度,因而市场 机制由于其内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发挥调节作用。 3、非正常偏离理想条件下的市场失灵:由于市场自身的不完善造成的市场条件对理想状 态严重偏离。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1、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失灵;(1)在交易中双方对于商品质量,性能等信息了解程度不 同而导致的失灵。(2)破坏市场机制运行的优胜劣汰的作用。(3)出现优汰劣胜的 资源配置。(4)出现违背道德规范的道德风险。 2、公共物品引起的失灵;公共物品不能向私人物品那样在市场上被自发而有效地生产 出来,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正的外部效应。 3、外部效应引起的失灵; 4、垄断引起的失灵; 5、分配不公引起的失灵;单纯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能完全实现社会公正。 6、宏观经济失衡引起的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总供求的失衡,它以超额供给或需求为 特征。 三、政府失灵的表现: 1、公共政策失灵,主要有决策失灵和执行失灵。 2、公共物品供应的低效率 3、政府寻租问题,无意创租,有意创租,被动创租 4、行政扩张 四、政府失灵的原因: 1、有限信息 2、有限的控制能力 3、代理问题 4、政府决策程序的有限性 5、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6、政府部门的扩张冲动 7、政府腐败 五、政府失灵的矫正 1、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2、必须在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做出恰当选择 3、必须合理界定政府作用的有效性边界 4、必须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5、必须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 6、必须以法律制度规范政府的行为 7、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政府体制 六、政府解决负的外部效应的政策 1、发现负的外部效应 2、直接的行政管制,经济处罚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理

微观经济学考试重点整 理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41390676.html,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

微观经济学 第一章引论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而松散的名词,它可以泛指大量与经济问题有关的各种不同文献、资料和统计报告等,这些材料包含三种类别的内容:一,企事业的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二,对一个经济部门或经济领域或经济问题的集中研究成果;三,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考察。 2、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演变(4个) 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庸俗经济学后(马歇尔《经济学原理》)。3、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一,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总结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运行的经验并把经验提升为理论,以便为改善其运行,甚至在必要时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议。(可见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既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又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总结。) 4、对西方经济学应持有的态度? 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可以决定我们对它所应持有的态度:在整个的理论体系上或整体倾向性上对它持否定态度,而在具体的内容上应该看到它的有用之处。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个体经济单位。个体经济单位指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和单个市场等。由三个层次逐步深入:一是分析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的经济行为;二是分析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三是分析所有单个市场均衡价格的同时决定。 2、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条件? 基本假设条件就是“合乎理性的人”的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理性人”或“经济人”。它是微观经济分析的基本前提,它存在于微观经济学的所有不同的理论之中。 3、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15页图2-1 +文字说明) 4、需求曲线?(18页)

宏观经济学名词解释(重点)

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国民概念,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重置投资:由于厂房、机器的磨损,需用折旧费重新购置被磨损掉的机器设备等,即用折旧费进行的投资。 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 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折算指数: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总投资:净投资+重置投资 第二章 投资:经济学中所讲的投资,是指资本的形成,即社会实际资本的增加,包括厂房,设备和存货的增加。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成为均衡产出或收入。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投资成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第三章 流动性偏好:由于货币具有实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储存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极低时,人们认为利率不会再下降,债券价格不会再上升,于是抛出全部债券,换回货币,不再购买债券,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在手中的情况。 IS曲线: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下,利率和收入反比关系的曲线,在此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LM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均衡时(即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利率和收入关系的曲线 IS-LM模型:说明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收入与利率决定的模型 凯恩斯区域:LM成水平状态的区域 古典区域:LM成垂直状态的区域。 第四章

2019年电大政府经济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已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3、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4、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 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 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5、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6、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社会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时提供物质保证的制度,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7、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基本生活的通 过国家立法建立的保障制度。 8、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9、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10、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11、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12、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 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 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13、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 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 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 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 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 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 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 的效应,因此,政 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 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 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 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4、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 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 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 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 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 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 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15、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 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 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 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 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16、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 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 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 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17、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 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18、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 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 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 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 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 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19、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 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 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 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 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 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 素之一。 20、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 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21、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 单位和征收标准。 22、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 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 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23、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 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制度的 总称。与其它类型税收制度相比,流转 税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功能。 24. 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 征的税种。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财产税具有税源稳定、税负难以转嫁的 特征。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财 产税具有其重要功能。 25. 行为税:是以特定行为做为课税对象 的税种。行为税具有课税对象单 一、税源分散、税种灵活的特点。政府 开征特定行为税的功能,主要是对纳税 人的特定行为进行调节,达到国家一定 的政治、经济、社会目的,一般带有“寓 禁于征”的性质。其主要目的往往不是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26. 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 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其 占用耕地面积一次性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耕地占用税的征税对象,是建房或从事 其他非农业建设占用的耕地。耕地占用 税的纳税人,是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 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耕地占 用税实行地区差别幅度定额税率。 27. 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国有土地 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 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 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 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 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土 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 28. 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依据 房产价格或房产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 或经营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房产税的 纳税人是房屋产权所有人。房产税采用 比例税率。房产税计税依据有两种。与 之相适应的应纳税额的计算也分两种: 即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 29.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 书立、使用、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 人征收的一种税。印花税的征税对象是 税法列举的各种应税凭证。印花税的纳 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书 立、使用、领受上述应税凭证并应依法 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印花税的 税率根据应税凭证的性质,分别规定了 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形式。 30. 车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车船管理部 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依法从量定额征收 的一种税。车船税的征税对象或征税范 围是依法在公安、交通、农业、渔业、 军事等具有车船管理职能的部门登记的 车船。车船税的纳税人是对车船拥有所 有权或管理权的单位和个人。车船税对 应税车船实行有幅度的定额税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增长)趋势 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 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政府为应对急剧 增加的支出,将被迫提高税率或增设新 税种) 3、下列支出项目中适用公共定价法的 是(公路) 4、在使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评价 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 是(小于一般贴现率) 5、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根本性的区别 不包括(投资的监管方式不同) 6、政府在公共投资中的作用不包括 (调节社会分配状况) 7、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 出相同点在于(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8、政府应承担的科技支出范围应限制 在(政府财政负责基础性理论研究) 9、政府对社会医疗支出的责任是(部 分参与医疗支出的提供) 10、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特 征的是(社会保障是一种精神保障)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