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习积极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学习积极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学习积极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学习积极教学方法心得体会

今年年后,我很荣幸的参加了我县国际计划中关于积极教育方法的培训。通过培训,让我也掌握了一些在与孩子沟通,管理孩子的一些方法。在此,我将本次培训的内容,以及我自己对于积极教育方法的一些理解同各位老师一起分享。

一个儿童经历着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变化和发展,他们的发展不仅仅是身体的发展,而是身体、情感、社会、认知四大方面的全面发展,他们互相渗透、互相支持。儿童的发展需要经过很多年的时间,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发展速度、发展方式和发展水平。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他们发展的基本特点和积极回应方法都不同同。比如说0-1 岁的儿童需要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获得信任感和安全感,父母就应该多给予拥抱,交谈,微笑等; 2-4 岁的儿童开始形成思维能力开始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4-6 岁的儿童能够自己组织游戏,通过游戏帮助他们掌握“规则”等。那么对于我们小学老师而言,我们来看一看 7-12 岁的儿童年龄发展特点和积极回应的基本方法:

1、是相对稳定的阶段,也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2、儿童身体发展比较快

3、儿童能更好地控制自己

4、在情感方面,这个阶段的儿童仍然是可塑的、适应性强的,非常需要成年人的鼓

励和支持。如果体验失败多于成功就会不断地认为自己无法满足承认期望,从而丧失信心甚至形成自卑的人格。通过积极地强化办法,可以形成和发展儿童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儿童体验和感觉到擅长于做某些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体验到的成功大于失败,就会养成勤奋的人格。

5、在认知方面,看问题有绝对的倾向化,具体表现为非黑即白、非对即错。因此,

在这个阶段经历的暴力性惩罚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

6、能明确地分辨公共和私密的生活,有了保护隐私的需要

7、在社会发展方面,儿童开始形成社会交往能力,能够自己组织、安排、开展教育

和娱乐活动

8、逐渐形成了世界观和价值观

9、强烈地意识到有些人有权利,如老师和父母从这些年龄发展特点上可以看出,儿童的发展特征会受到父母和老师不同管教方式的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

现在请老师们想一想,你在教育教学中常对孩子们说的是哪些话呢?是消极的话多还是积极的话多?当你说完之后有作用吗?我们来看看“儿童最不喜欢老师、家长常说的十句话”和“儿童最喜欢老师、家长常说的十句话” ,看完之后我们发现,一个是对儿童的否定,一个是对儿童的肯定,在两种不同的态度下,会对儿童的人格产生不同的影响。经常得到否定的儿童会怀疑自己,从而否定自己产生自卑的心理,反之经常得到肯定的儿童会更加自信,

多年来,我们还常看到一些苦口婆心的说教,而换来孩子们的不理解和反感;以爱孩子为名所采取的种种教育措施,到头来却发现效果适得其反;更有甚者,因为方法或沟通不得当,导致严重的冲突甚至酿成流血悲剧的情况,也并不鲜见。这种明明是为了孩子好,反到不被孩子接受的窘境,究竟是如何造成的?究其根源,就是理念不足、方法偏颇。因此,基于种种现实情况的考量,如何巧妙地运用教育方法,让孩子们自觉自愿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远离暴力与疏离,培养积极健全的人格,便显得尤为必要了。而积极教育方法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植根于社区的儿童工作者们开发出来,并予以积极地探索与推行。在我们现在教育中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如平等、赋权、优势视角、参与等。然而,与传统教育方法相比,这些方法有时由于过于追求和强调儿童的权利,却忽略了儿童的责任,

而显得矫枉过正了。因此,需要予以澄清的便是:一种好的教育方法,一定是要尊重孩子的,但真正的尊重是把孩子们当成拥有独立人格的平等个体来看待,既承认他们享有的权利,也要让他们承担自身的义务。积极教育方法建基在保障儿童权利与责任并行的理念之上,在充分尊重儿童权利的前提下,逐步培养儿童的责任意识,以使其成长为合格的公民。

下面我们来看一看积极教育方法的定义:

是非暴力的,并把儿童当作学习者给以尊重。这种教育方式能帮助儿童获取成功,给儿童提供资讯,并帮助他们成长。

积极教育方法不是:放纵孩子;让孩子为所欲为;没有规矩、限制和期望;短期回应、打骂等惩罚措施的替代品。而是培养孩子自我约束力的长期教育方案;和孩子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教会孩子受用一生的技能;提高孩子应对挑战的能力和自信;教会孩子学会礼貌、非暴力、同理心、自尊、人权和尊重他人等。

积极教育方法定义主要在这四个方面:基于儿童的发展规律、非暴力、解决问题为导向、尊重儿童。

在过去的2012年里,我们看到了浙江幼儿园老师虐童案,河南校园学生被砍案,而几乎在学生被砍的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校园枪击案。再加之早前的幼儿园幼童被杀戮案等,所有的悲剧都发生在了最弱小、最无辜的生命一一儿童身上。所有这些对儿童所实施的暴力严重地摧残了他们的身心健康。通过暴力的方式作为解决问题的沟通方式、作为教育的方法都是极端错误的。因此,应当明确且重申的一点是:正确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可以引导孩子们学会快乐地成长,反之,则会背道而驰。

那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暴力行为呢?暴力是指成人对儿童造成的一切伤害,包括有意的伤害儿童,或利用儿童达到某种目的。儿童受到(或觉察到)的任何导致儿童受到身体或情感伤害的行为,包括父母出于教育或教导孩子的“善意”。如何确认暴力?确认暴力的3点提示。虐待和忽视也是暴力的表现形式。虐待与忽视又分为(身体、情感、等)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意或无意识的上海路儿童,那么虐待与忽视会对儿童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呢?

经历过虐待和忽视的儿童:

会成为不快乐的、愤怒的、没有自尊的成人

会因为受到虐待而死亡

在我们国家,以及国际中都有相关法律法规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利,如《中

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国儿童发展纲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等来维护儿童的权力,保护儿童的成长发育,尊重儿童的人格。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积极教育方法的原则:

惩罚使用不当会使儿童无法预计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感觉无力避免惩罚而带来无助感,开始自暴自弃,结果就会是:惩罚再起不了作用。因此,与儿童一起定立规则时需要:

1.明确肯定,给予儿童明确的指引,对于不能接受的行为要清楚的说明和界定,

肯定地说明行为将会带来的后果,惩罚时,并且当行为出现时,要切实执行惩罚,即:赏罚分明。

2 ?合情合理,惩罚前必须先给予警告,即事前告知儿童哪种行为是不适当的,以及这种行为将会导致的惩罚及后果,让儿童有心理准备,而不是威迫和恐吓。给予警告

后还是再犯,必须言出必行,施以之前所说的惩罚;警告只会第一次有效,之后的警告已经没有阻吓性。成人口头上的惩罚和警告没效,可使用简单的时间隔离。如儿童当日没有被罚或次数减少,应给予称赞。

3?心平气和,心平气和地说明这种行为属不适当的行为,其原因及所带来的后果。鼓励儿童尝试记住正面的行为,若儿童忘记了,可以提醒他应有的正面行为,而非以惩罚来恐吓他。留意并实时赞赏儿童的正面行为。当惩罚和赞赏同时使用,负面行为便会被抑制;如因赞赏的行为是可以取代被惩罚的行为,效果更明显。 . 因此,在使用积极教育方法的过程中,要遵循明确肯定、合情合理、心平

气和三方面。

一个儿童的教育不仅仅在于老师,而是家长、老师、社会三方面的共同教育。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模仿的榜样。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对儿童早期情绪和性格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溺爱和照顾过多会使孩子养成幼稚、胆怯、任性、粗暴、无责任心、社会适应性差、依赖性强的性格。如对孩子采取冷漠忽视或粗暴压制的态度,则会使孩子的性格倾向于对人冷漠、孤僻、不合群,有时则有反抗、暴躁、执拗的表现。如父母对子女态度亲切、讲理、民主,则儿童大多情绪稳定、性格开朗、积极向上。父母对人处事的行为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儿童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老师的言行对儿童的深刻影响常可延及一生。可见,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对儿童来说都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如何共同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呢?我们来看一看积极教育方法的态度:

1、态度不一,子女受害。会导致两中现象:

1)缺乏安全感。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上的安全感至为重要。如果父母在管教子女上经常发生歧见,孩子的行为规范会得不到明确指引。一方说可以,但另一方却说不可以,孩子做起事来便不敢安心行动,在失去安全感的情况下,对身心成长会造成障碍。

2)导致不良行为。如果父母的管教态度飘忽不定,使孩子难以适应,经常战战兢兢,情绪不稳定。有些孩子动不动就会发脾气以宣泄不满。也有些孩子会懂得讨好对他有利的一方,以逃避责任或处分。长期如此,正确的是非观念便难以建立。

因此,家长在教育中,应该态度一致,帮助儿童正确的判断对错,明辨是非。

2、分工负责,互相尊重

1)父母协调。父母要互相尊重对方在管教方面的意见,切忌在子女跟前批评另一半的不是,孩子听后会并回应,另一半失去尊严,以后便难以管教孩子。若父母双方出现意见不一时,要避免在子女跟前表现不满,以互相尊重、合作协调为原则,事后私下再深入讨论。

2)合作:共同商讨时间表。家长和教师必须了解亲子共叙天伦的重要性,因为适当的娱乐,对小朋友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建议父母、教师和孩子、学生共同商讨、安排作息时间表,衡突自可避免。

3、调停冲突,缓和压力

1)调停?缓和方法。父母管教子女时出现意见分歧,最常见的例子是一方严厉地责备孩子时,另一方却觉得孩子即使有错,也不必大发雷霆,因而发出怨言, 甚至袒护孩子。这样会使孩子有恃无恐,更加坚持错误做法。

2)先教孩子认错。当遇到配偶或家长被孩子激怒而发火时,应先教孩子认错

3)一方面说出父亲或母亲的感受,以平息他/她的怒气,亦可提醒一些固执不愿认错的孩子:纵使受到父亲或母亲的责备,但他 /她仍是疼爱他的。

4、坦诚沟通,寻求协调

父母两人以及教师的成长背景有差异,对教养子女的尺度及方法,常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而管教孩子并没有一定的答案。为了减少管教上的分歧,父母双方或老师必须共同研究,协调出一致性及一贯性的管教原则,不可因时或因人而异,令孩子无所适从。如果双方无法协调不同的教育方法,可寻求专业人士意见。这也就说明,我们老师要多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一致我们的教育方法。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积极教育的方法:积极教育方法共分为五步法:

1.设定孩子的成长目标

2.设定你的策略:温情与指导

3.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穿着孩子的鞋走走路

4.分析孩子的行为问题

5.应用积极管教的技巧解决孩子的问题

一、设定孩子的成长目标

孩子的成长目标分为长期的成长目标和短期的成长目标。比如设定一个短期

的成长目标,“希望你的孩子和学生马上做到的五件事是什么?”可以与孩子一一罗列出来,并执行。长期的成长目标如“当你的孩子或学生三十而立的那一天,你期望他/她具有哪些素质等”。如果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冲突时……

二、设定你的策略:温情与指导

温情是:情感上的安全感、无条件的爱、语言和肢体动作表达情感、符合孩子的发展水平、敏感地意识到孩子的需求、体谅孩子的感受、对孩子无条件的爱(人和事)。表达温情的方式有很多种,如:说:“我爱你”、即使孩子做错了,告诉他你仍然爱他、讲故事、做游戏、拥抱他们、他们受到伤害和害怕时,给予安慰、倾听他们说话、遇到困难时,给以鼓励、相信他们能行、从孩子的立场看问题、认可孩子们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

指导是:清楚的行为规范、明确的期望、清楚的解释行为的原因、帮助孩子取得成功、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协商、针对错误的行为(人和事)。指导的方法:帮助他们了解错误及原因、告诉孩子问题的后果及其如何处理、运用建设性的、非暴力解决异议的方法、和孩子讨论规则,听取他们的意见、找到既能改正错误、又能吸取教训的方法、阐述自己的观点,也倾听孩子的想法、分析错误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给孩子提供完整的信息、压制怒火,和孩子交谈。

三、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穿着孩子的鞋走走路

要求我们要了解孩子并理解孩子,在教育的过程中因材施教。如6-12岁的

儿童有自制力,能更好地控制自己并变得不那么好斗。能够自己组织、安排和实施教育和娱乐活动。开始形成社会能力,伙伴关系非常关键。与同伴关系,通常给同伴取绰号,有时候这些绰号可能是伤人的或贬损的。能明确地分辨公共和私密的生活,形成保护隐私的需要。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强烈地意识到有些人有权力,如老师和父母。个性形成和发展。通常来说,这是相对稳定的阶段,不同于其他阶段。有这些特征,那么我们就应该掌握这个年龄特征因材施教更好的教育他们。在因材施教过程中,我们应遵循一下两个方面:

一、不将孩子与他人比较。儿童成长过程中,心理上的安全感至为重要。如果父

母在管教子女上经常发生歧见,孩子的行为规范会得不到明确指引。

二、就孩子个性加以启发和引导。父母应了解孩子的能力和兴趣,只要顺着他们的个性做适当的启发和引导,让孩子的潜能得以发挥。

四、分析孩子的行为问题

儿童的任何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行为,并且有潜在的原因。通过准确地确定负面行为的原因或动机,我们就有机会采用积极的教育方法做出恰当、有效的反应。需要注意的是:孩子并不是总能意识到他们异常行为的潜在原因。如果问孩子为什么有那样的行为,孩子通常会说他不知道或者给出不相关的解释或借口。如:为了吸引注意,会与成人开玩笑,或者哭闹;为了显示权利,会出现挑衅等。

五、应用积极管教的技巧解决孩子的问题,也就是积极教育方法的八个技巧技巧一:帮助孩子认可行为守则

经历过学生时代的人大抵知道,在学校,坐卧行走都是有规定的,而这些规则框架都是一入校门便被强制执行的。无论学生是否认可,就这样顺延下来。学校追求的是整齐化一的管理效率,却没有给孩子施展个性的空间。此外,有些规则非常的空泛,如爱祖国、爱人民,这些规则对于一个年仅六七岁的儿童来说很难理解;同时,又缺乏具体的行为指导,如究竟怎么样做,才算是爱祖国、爱人民呢?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的小学生守则与美国的小学生守则。美国的下学生守则

更注重于可行性。因此,规则在制定之初,应当考虑孩子的积极参与,并且由学校与家长达成统一的标准和共识,孩子也会在制定与遵守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与践行具体的行为准则。该技巧首先聚焦于儿童的参与。意即教育者们如果希望孩子能够自觉遵守校规或家规,那么首先需要孩子认可这个规则。

因此,第一让孩子参与制定校规或家规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对自身行为负责;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感到被尊重了,也更易于引导他们认真地去思考究竟哪些行为是好的,哪些行为是不恰当的。对于事先已经制定好的、空泛的、没有经过儿童参与的条条框框,孩子大多只会感觉受到了束缚,而不会甘愿服从,即使表面应承,心里亦难免有情绪。

第二,该技巧倡导多方合作,统一标准,也就是老师和家长做好充分的沟通工作,建立学校与家庭工作的结合点,共同创造良好的氛围。

第三,行为规则的落脚点在于孩子通过承诺,养成具有责任感的品格,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遵循行为准则的过程中,孩子会体察到别人的需求,并形成同理心。

技巧二:鼓励和强调儿童的正确行为

众所周知,自信的孩子往往在过往的经历中,所经历的正面体验比较多,反之则会自卑。我们往往不善于表达情感,这一点在教育方面体现的颇为明显。气馁是大部分孩子在学校“失败”的主要原因。一是孩子觉得他们无法满足老师或父母的期望;二是孩子觉得老师和父母没有正确地评价他们。三是不理解如何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并找到解决的办法。学会如何恰切地欣赏学生、欣赏孩子是我们需要倡导的。具体而言,积极地关注孩子们每一个值得被表扬的小细节,及时地给予鼓励,而且表扬和欣赏聚焦在一个真实而具体的行为上,清楚地阐明表扬的原因,语气、眼神的真诚度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被尊重和爱会增强了孩子心中积极向上的感觉,从而形成了更多好的习惯和行为。否则,即使一个好习惯也可能被放弃。在我们赞赏和强调儿童正确行为时要遵循的五个原则: 1)赞赏一个真实而具体的行为:欣赏孩子的积极行为,大人的态度和语气在传达积极信息时,会提高孩子的自信,并增强积极行为。

2)具体鼓励并表扬美德:孩子表现出合意的行为,要多表扬孩子的人格

3)真诚:表扬和鼓励时,你的诚意是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尊重最重要的因素,这使得他们可以正确评价自己的努力和进步。眼神和语气最能体现一个人的诚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