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医实践技能病例考题分析

中医实践技能病例考题分析

中医实践技能病例考题分析
中医实践技能病例考题分析

病例:

张某,女,28岁。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现症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时流清涕,咽痒,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风温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恶寒,发热,头痛,肢节酸疼,鼻塞,咽痒,咳嗽,脉浮为主症,诊断为感冒。患者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肢节酸疼,鼻塞,时流清涕,咽痒,咳嗽,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风寒束表证。其病因病机为:风寒外束,卫阳被郁,腠理闭塞,肺气不宣。

中医病症鉴别: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咳嗽胸痛,头痛较剧,甚至出现神志昏迷、惊厥、谵妄等传变入里的证候;而感冒发热一般不高或不发热,病势轻,不传变,服解表药后,多能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病程短,预后良好。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感冒。中医证候诊断:风寒束表证。

中医治法:辛温解表。

方剂:荆防达表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荆芥、防风、苏叶、豆豉、葱白、生姜、杏仁、前胡、桔梗、甘草、橘红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张某,女,28岁。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现症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咳喘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咯痰为主症,诊断为咳嗽。患者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咯痰稀薄色白,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辨证为风寒袭肺证。其病因病机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

中医病症鉴别:咳嗽仅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不伴喘证;咳喘则咳而伴喘,常因咳嗽反复发作,由咳致喘,临床以咳喘并作为特点。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咳嗽。中医证候诊断:风寒袭肺证。

中医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剂: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麻黄、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

皮、金沸草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张某,女,28岁。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现症见: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形寒怕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喘证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喉中哮鸣有声为主症,诊断为哮病。患者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胸膈满闷如塞,咳不甚,痰少咯吐不爽,色白而多泡沫,形寒怕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浮紧,辨证为冷哮证。其病因病机为: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肺失宣畅。

中医病症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哮病。中医证候诊断:冷哮证。

中医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

方剂:射干麻黄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麻黄、射干、干姜、细辛、半夏、紫菀、款冬、五味子、大枣、甘草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张某,女,28岁。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昨日连夜从外地归来,感寒不适,现症见: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哮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喘促短气,呼吸困难为主症,诊断为喘证。患者喘息咳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伴有头痛,恶寒,发热,口不渴,无汗,苔薄白而滑,脉浮紧,辨证为风寒壅肺证。其病因病机为:风寒上受,内舍于肺,邪实气壅,肺气不宣。

中医病症鉴别:哮病和喘证都有呼吸急促、困难的表现,哮必兼喘,但喘未必兼哮。哮指声响言,喉中哮鸣有声,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独立性疾病;喘指气息言,为呼吸气促困难,是多种肺系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喘证。中医证候诊断:实喘之风寒壅肺

证。

中医治法:宣肺散寒。

方剂:麻黄汤合华盖散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麻黄、紫苏、半夏、橘红、杏仁、苏子、紫菀、白前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王某,男,28岁。2010年10月19日初诊。

患者自2个月以来,经常出现干咳,有时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见少量盗汗,伴有疲倦乏力,纳食不香,皮肤干灼,口干咽燥,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肺痿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为主症,诊断为肺痨。患者干咳,痰中带有血丝,色鲜红,胸部隐隐闷痛,午后自觉手足心热,见少量盗汗,皮肤干灼,口干咽燥,疲倦乏力,纳食不香,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辨证为肺阴亏损证。其病因病机为: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中医病症鉴别:肺痨与肺痿有一定的联系和区别。两者病位均在肺,但肺痿是肺部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

等导致肺叶痿弱不用,俱可成痿。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但必须明确肺痨并不等于就是肺痿,两者有因果轻重的不同。若肺痨的晚期,出现干咳、咳吐涎沫等症者,即已转属肺痿之候。在临床上肺痿是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而肺痨是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为特征。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肺痨。中医证候诊断:肺阴亏损证。

中医治法:滋阴润肺。

方剂:月华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北沙参、麦冬、天冬、玉竹、百合、白及、百部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李某,女,36岁。2009年5月16日初诊。患者平素胆怯,前天看到一场车祸,现症见: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奔豚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悸不宁为主症,诊断为心悸。患者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

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数弦,辨证为心虚胆怯证。其病因病机为: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摇不安。

中医病症鉴别: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心悸。中医证候诊断:心虚胆怯证。

中医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剂:安神定志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龙齿(先煎)、酸枣仁、远志、茯神、

党参、茯苓、山药、天冬、五味子、石菖蒲、朱砂(冲服)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赵某,男,41岁。2009年4月27日初诊。

患者平素常因生气或劳累后出现胸闷疼痛,5分钟前和妻子生气后出现心胸疼痛,如刺如绞,痛有定处,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心胸疼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而且痛引肩背为主症,诊断为胸痹。患者心胸疼痛,

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舌质紫暗,有瘀斑,苔薄,脉弦涩,辨证为心血瘀阻证。其病因病机为:血行瘀滞,胸阳痹阻,心脉不畅。

中医病症鉴别:悬饮、胸痹均有胸痛,但胸痹为当胸闷痛,并可向左肩或左臂内侧等部位放射,常因受寒、饱餐、情绪激动、劳累而突然发作,历时短暂,休息或用药后得以缓解。悬饮为胸胁胀痛,持续不解,多伴有咳唾,转侧、呼吸时疼痛加重,肋间饱满,并有咳嗽、咯痰等肺系证候。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胸痹。中医证候诊断:心血瘀阻证。

中医治法:活血化瘀,通脉止痛。

方剂:血府逐瘀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川芎、桃仁、红花、赤芍、柴胡、桔梗、枳壳、牛膝、当归、生地、降香、郁金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赵某,男,66岁。2010年12月30日初诊。

患者平素急躁易怒,最近月余经常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伴有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一时性失眠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不寐,且连续3周以上为主症,诊断为不寐。患者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而苦,不思饮食,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辨证为肝火扰心证。其病因病机为:肝郁化火,上扰心神。

中医病症鉴别:不寐是指单纯以失眠为主症,表现为持续的、严重的睡眠困难。若因一时性情志影响或生活环境改变引起的暂时性失眠不属病态。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不寐。中医证候诊断:肝火扰心证。

中医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方剂:龙胆泻肝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龙胆草、黄芩、栀子、泽泻、车前子(包煎)、当归、生地、柴胡、甘草、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灵磁石(先煎)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孙某,女,49岁。2010年12月4日初诊。

患者素有癎病病史,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现症见: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中风病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素有癎病病史,最近三个月发作日益频繁,以此为主症,故诊断为癎病。患者癎病反复发病,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失眠多梦,面色苍白,体瘦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沉细而弱,辨证为心脾两虚证。其病因病机为:癎发日久,耗伤气血,心脾两伤,心神失养。

中医病症鉴别:典型发作痫病与中风病均有突然仆倒,昏不知人等,但癎病有反复发作史,发时口吐涎沫,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作怪叫声,可自行苏醒,无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症,而中风病则仆地无声,昏迷持续时间长,醒后常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癎病。中医证候诊断:心脾两虚证。

中医治法:补益气血,健脾宁心。

方剂: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人参(文火另煎分次兑服)、茯苓、白术、炙甘草、陈皮、姜半夏、当归、丹参、熟地、酸枣仁、远志、五味子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齐某,男,24岁。2009年6月19日初诊。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嗜食辛辣,昨晚与朋友豪饮聚餐,今晨来诊时症见: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腹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胃脘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胃痛。患者胃脘疼痛,痛势急迫,脘闷灼热,口干口苦,口渴而不欲饮,纳呆恶心,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中阻证。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胃气痞阻。

中医病症鉴别: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胃痛。中医证候诊断:湿热中阻证。

中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剂:清中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连、栀子、制半夏、茯苓、草豆蔻、陈皮、甘草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齐某,男,24岁。2009年6月19日初诊。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昨晚与朋友聚餐,夜间已呕吐2次,今晨来诊时症见: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秘结不出,舌苔厚腻,脉滑实。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反胃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呕吐为主症,诊断为呕吐。患者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秘结不出,舌苔厚腻,脉滑实,辨证为食滞内停证。其病因病机为:食积内停,气机受阻,浊气上逆。

中医病症鉴别:呕吐与反胃,同属胃部的病变,其病机都是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而且都有呕吐的临床表现。反胃系脾胃虚寒,胃中无火,难以腐熟食入之谷物,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终至完谷尽吐出而始感舒畅。呕吐是以有声有物为特征,因胃气上逆所致,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胃虚失和的不同,临诊之时,是不难分辨的。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呕吐。中医证候诊断:食滞内停证。

中医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方剂:保和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齐某,男,24岁。2009年6月19日初诊。

患者平素饮食不规律,嗜食辛辣,昨晚与朋友豪饮聚餐,今晨来诊时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胃痛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腹部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腹痛。患者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吞酸,恶食呕恶,大便秘结,舌苔厚腻,脉滑,辨证为饮食积滞证。其病因病机为:食滞内停,运化失司,胃肠不和。

中医病症鉴别:腹痛是以胃脘部以下,耻骨毛际以上整个位置疼痛为主症。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两者就疼痛部位来说,是有区别的。但胃处腹中,与肠相连,因而胃痛可以影响及腹,而腹痛亦可牵连于胃,这就要从其疼痛的主要部位和如何起病来加以辨别。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腹痛。中医证候诊断:饮食积滞证。

中医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剂:枳实导滞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大黄(后下)、枳实、神曲、黄芩、黄连、泽泻、白术、茯苓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李某,男,34岁。2009年3月11日初诊。

患者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痢疾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泄泻为主症,所以诊断为泄泻。患者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腹中雷鸣,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辨证为肝气乘脾证。其病因病机为: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中医病症鉴别:泄泻与痢疾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泄泻。中医证候诊断:肝气乘脾证。

中医治法:抑肝扶脾。

方剂:痛泻要方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白芍、白术、陈皮、防风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高某,男,38岁。2009年6月29日初诊。

患者平素嗜食肥甘厚昧,昨晚主要吃的海鲜,夜间12时开始出现腹痛、下痢等症。来诊时症见: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泄泻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为主症,诊断为痢疾。患者腹部疼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痢。其病因病机为:湿热蕴结,熏灼肠道,气血壅滞,脂络伤损。

中医病症鉴别:泄泻与痢疾均为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的病证。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加,粪质稀溏,甚则如水样,或完谷不化为主症,大便不带脓血,也无里急后重,或无腹痛。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

便下赤白脓血为特征。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痢疾。中医证候诊断:湿热痢。

中医治法:清肠化湿,调气和血。

方剂:芍药汤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黄芩、黄连、大黄、芍药、当归、甘草、木香、槟榔、金银花、肉桂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计某,男,75岁。2008年12月9日初诊。

患者素有胃疾。大便干结,数日一行,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肠结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为主症,诊断为便秘。患者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伴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脉细,辨证为血虚秘。其病因病机为:血液亏虚,肠道失荣。

中医病症鉴别:便秘与肠结皆为大便秘结不通。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

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便秘多为慢性久病,因大肠传导失常所致,表现为腹部胀满,大便干结艰行,可有矢气和肠鸣音,或有恶心欲吐,食纳减少。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便秘。中医证候诊断:血虚秘。

中医治法:养血润燥。

方剂:润肠丸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当归、生地、麻仁、桃仁、枳壳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贺某,男,42岁。2011年1月6日初诊。

患者平素房事较频,且最近事业不顺,现症见: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悬饮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胁肋部疼痛为主症,诊断为胁痛。患者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辨证为肝络失养证。其病因病机为:肝肾阴亏,精血耗伤,肝络失养。

中医病症鉴别:悬饮亦可见胁肋疼痛,但其表现为饮留胁下,胸胁胀痛,持续不已,伴见咳嗽、咯痰,咳嗽、呼吸时疼痛加重,常喜向病侧睡卧,患侧肋间饱满,叩呈浊音,或兼见发热,一般不难鉴别。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胁痛。中医证候诊断:肝络失养证。

中医治法:养阴柔肝。

方剂:一贯煎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生地、枸杞、黄精、沙参、麦冬、当归、白芍、炙甘草、川楝子、延胡索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毛某,男,49岁。2011年2月5日初诊。

患者目黄、身黄、小便黄半年有余,最近发现右胁下可触及结块,自感隐痛、偶伴有刺痛不适,胸胁胀闷,查体可见面颈部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紫点,脉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萎黄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诊断为黄疸。患者目黄、身黄、小便黄,右胁下可触及结块,隐痛、偶伴有刺痛不适,胸胁胀闷,面颈部有赤丝红纹,舌有紫斑或

紫点,脉涩,辨证为气滞血瘀证。其病因病机为:气滞血瘀,积块留着。

中医病症鉴别:黄疸发病与感受外邪、饮食劳倦或病后有关;其病机为湿滞脾胃,肝胆失疏,胆汁外溢;其主症为身黄、目黄、小便黄。萎黄之病因与饥饱劳倦、食滞虫积或病后失血有关;其病机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肌肤失养;其主症为肌肤萎黄不泽,目睛及小便不黄,常伴头昏倦怠,心悸少寐,纳少便溏等症状。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黄疸。中医证候诊断:气滞血瘀证。

中医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剂: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柴胡、枳壳、香附、当归、赤芍、丹参、桃仁、莪术。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并服鳖甲煎丸。

病例:

卢某,男,53岁。2008年11月2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今日因情志不遂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眩晕相鉴别。

参考答案:

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以头部疼痛为主症,诊

断为头痛。患者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辨证为肝阳头痛。其病因病机为:肝失条达,气郁化火,阳亢风动。

中医病症鉴别:头痛与眩晕可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出现,二者对比,头痛之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眩晕则以内伤为主。临床表现,头痛以疼痛为主,实证较多;而眩晕则以昏眩为主,虚证较多。

诊断:中医疾病诊断:头痛。中医证候诊断:肝阳头痛。

中医治法:平肝潜阳息风。

方剂:天麻钩藤饮加减。

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天麻、钩藤(后下)、石决明(打碎先煎)、山栀、黄芩、丹皮、桑寄生、杜仲、牛膝、益母草、白芍、夜交藤

3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病例:

孔某,男,54岁。2008年10月14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多年,常因烦劳郁怒而头晕。近日因情志不遂出现眩晕,耳鸣,头目胀痛,口苦,失眠多梦,甚则仆倒,颜面潮红,急躁易怒,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助理医师不测试此项内容):请与中风相鉴别。

参考答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