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相同人物不同形象_从_红字_两译_省略_理看译者社会历史视野对译作的影响_唐洁

相同人物不同形象_从_红字_两译_省略_理看译者社会历史视野对译作的影响_唐洁

相同人物不同形象_从_红字_两译_省略_理看译者社会历史视野对译作的影响_唐洁
相同人物不同形象_从_红字_两译_省略_理看译者社会历史视野对译作的影响_唐洁

第14卷第3期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9月Vol.14No.3JournalofBeijingElectronicScienceandTechnologyInstituteSept.2006

收稿日期:2006-05-18相同人物不同形象

——

—从《红字》两译本的文字处理看译者社会历史视野对译作的影响

唐洁舒奇志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意识形态概念宽泛,文章主要从社会历史的层面出发,通过比较和分析《红字》两译本中译者对

词语的不同处理,就意识形态、尤其社会历史大背景如何通过译者影响文学翻译中的人物形象作一探

讨,并谈到了翻译的历史性。

关键词:社会历史视野;译者;翻译;意识形态;文字处理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64X(2006)03-0086-05

1.引言

翻译作为一项人类的实践活动,首先是人的活动。而人所依存的各种社会、历史、政治、文化等环境,必然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翻译永远也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因此任何译文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目的与倾向性,反映着某一社会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状况。翻译中除语言障碍外,所遭遇的意识形态束缚、文化文学观念的冲突等等,都将译者的理解与诠释置于了一个特定的历史空间之中。译者的翻译活动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工作,而是具有社会文化意义的历史活动。在进行这种活动时,不可避免地,他的选择会受到社会历史、政治和经济等权力话语的外部控制,也会受到内化成自身审美、价值观和翻译目的等权力话语的内部控制。意识形态通过译者影响到翻译行为,译者所选择的翻译策略是由译者所处的历史时代、思想意识形态以及译者在其文化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意识形态等文本之外因素对翻译实践的操纵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引起了翻译研究者的关注,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研究翻译近年来随着翻译文化学派的兴起而成为一种热潮,这一新的视角为长期以来困扰中外翻译界的诸如“忠实”、“等值”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和参照体系,使人们从翻译标准的框架里跳出来,转而研究文本之外的因素,从单纯的语言层面转向研究语言外的文化、政治、道德等的制约因素。然而,“意识形态”一词的内涵十分宽泛,涉及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目前研究的一大特点是将翻译现象置于意识形态这一大情境中进行审视,结合其多个方面进行一种较为宏观的把握,而从意识形态的某一特定层面出发、联系某一具体译本作出详细实证分析的尚不多见。本文拟从《红字》这一英文原著的两种不同译本的比较入手,主要结合社会历史背景,看两译本对话语、尤其是词语的不同处理,并通过对其中的某些译文的比较与分析,就译者社会历史视野如何影响其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表现作一探讨。而译者对话语、词语的不同处理最明显的表现,当然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于是,我们从选取了《红字》中的主人公海丝特,进行具体分析。

2.译者社会历史视野与作品人物处理

《红字》作为霍桑最有名的代表作,很早就被介绍到中国来了,其中文的全译本多达几十种,从最早的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华书局出版的张梦麟译本,到2005年的最新译本,许多译者都不遗余力地做着这本书的译介工作。在这众多的译者和版本中,本文选择了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的侍桁译本(以下简称“侍译”)和1998年译林出版社发行的姚乃强译本(以下简称“姚译”),一是这两个年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末都是中国当代史上有着比较特殊代表意义的时期,一个为“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不久,百废待兴、万物复苏的时节,另一个则乃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发展,中国社会在巨变中阔步前进的世纪之交;二是两位译者都是学术修养较深、认真负责的翻译工作者,其译本也有着相对广泛的读者群及影响力。2.1政治的文学与批判的对象

海丝特(Hester)作为文中的第一主人公内涵十分丰富,她的勇敢与执着、叛逆与坚忍、沉沦与升华,她所佩带的“红字”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对她既同情又批判的矛盾心理,一直是研究者和评论家们所津津乐道而又争论不休的。两位译者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和处理也不尽相同。我们先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

唐洁舒奇志:相同人物不同形象第14卷“Ipromiseye,MistressPrynneshallbesetwhereman,woman,andchildmayhaveafairsightofherbraveapparel,fromthistimetillanhourpastmeridian.”(Hawthorne,1986:82)

侍译:“我可以答应你们,把白兰太太放在一个地方,无论男女老幼都可以从现在到午后一点钟,好好地参观一下她的奇装异服。”(侍桁,1982:7-8)

姚译:“我向大家保证,我一定叫白兰太太站在男女老小全能看得清楚的地方,从现在到午后一点大家都有机会瞧一瞧她那件漂亮的衣裳。”(姚乃强,1998:47)

我们知道,《红字》是以十七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为背景的,在当时殖民地清教社会崇尚简朴的规范

中,狱吏话语里的“braveapparel”

无疑暗含着一种对即将示众受辱的海丝特身上这套大胆华美服饰的嘲讽,侍译与姚译分别译成“奇装异服”与“漂亮的衣裳”,这一贬一褒的词语间也暗含着译者对人物的不同态度。

我们无意于在此评判两种译文孰优孰劣,但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事实:两种译文是不对等或者至少可以说是不完全对等的,而且同样的情况在两个译本中并不少见,请比较下例:

Alltheworldhadfrownedonher,--forsevenlongyearshaditfrowneduponthislonelywoman,….Heaven,likewise,hadfrowneduponher,andshehadnotdied.Butthefrownofthispale,weak,sinful,andsorrow-strickenmanwaswhatHestercouldnotbear,andlive!(212)

侍译:蔑视(142-143)

姚译:蹙眉而视/皱眉(176)

此段中出现了四个“frown”,两译者的处理迥然不同。姚译根据词面意思翻译为

“蹙眉而视”或“皱眉”,而侍译将其引申为“蔑视”。“frown”

本义表皱眉、显示不快或不赞同,侍译引申为“蔑视”无疑加进了译者本人及时代对人物的理解与感受,表现了对其所犯adultery一事的批判和谴责,道德心理上的否定与不接受。我们的判断是否可靠,请再看下面两段译文:

Notmorebyitshuethanbysomeindescribablepeculiarityinitsfashion,

ithadtheeffectofmakingherfade

personallyoutofthesightandoutline.(241)侍译:说起它的颜色,还不如它的样式,更具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特点,使她的?人?品轮廓不清,不为人所注目。(174)姚译:这身衣服与其说是它的颜色,还不如说是它那说不出来的样式,起到了这样一种效果:使她不惹人注目,轮廓模糊。(206)

…shecouldfindnobalminthisworld,norknewhowtoseekitinanother.(121)

侍译:不仅仅在这个世界里寻不到医治这创伤的妙药,恐怕在另一个世界里也是无从寻觅的。(48)

姚译:她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医治这种创伤的膏药,她也不知道如何在另一个世界里找到它。(84)

上述第一例中,原文只是对人物衣着、身形的一种描写,侍译的“人品轮廓不清”

却包含着译者意识中对海斯特品格的置疑甚至否定倾向。第二例中侍译的“无从寻觅”似暗含“找不到,亦不可能找到”

之意,即道德上的犯罪不仅在今生、而且于来世都无法找到疗伤的良药!而姚译的“不知道如何找到”

更贴近原文句子的意思,即不一定没有良药,只是或许暂时还不懂得该如何寻找,这也与原作者的宗教理念更为吻合。我们细读霍桑的原著会发现,在作者的思想中,其实并没有绝对的善或恶,每个人物都是善与恶的交织复合体。罪———人皆有之,只不过程度不同,重要的是如何赎罪,人生就是以原罪为起点、以救赎为目的的,赎罪的过程也就成了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两相比较之下,我们可以看出,侍译中对海丝特这一人物事件包含着更多的批判色彩。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翻译中对词语的这些不同处理?难道仅仅是译者个人的喜好与情感因素?无可否认会有这种因素的存在,但如此而已吗?译者个人主观因素的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法国学者阿尔比在探讨翻译的“忠实性”这一基本概念时,曾针对围绕这一概念二生发的种种矛盾,对“历史性”

的概念进行过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认为,不同的译者因为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不同而不同程度地主宰了翻译过程。这些不同除却某种纯个人的因素(其实所谓纯个人的因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历史造成的)外,显然是不同的历史时代规定的。在翻译活动过程中,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译者作为阐释主体,首先是历史的,他“不仅要受到他所属的那个时代的语言的限制,更是为一系列非语言理念、

政治观念、道德伦理观、审美趣味等因素所制约,使他趋向于采用这样或那样的翻译方法。”(许钧,2003:120-121)

87??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侍译出版于1982年,时值“文革”动乱之后的复苏初期,极“左”

意识形态依然控制着思想文化界,文学作为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工具,亦不可能拥有自身的“自由”。

很长一段时间里,政治话语、意识形态、国家话语和文学话语其实是同构的,文学和意识形态的目标可谓高度一致。文化作品作为一定的政治、经济的反映,是社会阶级斗争、

政治斗争的直接或间接的体现。建基于这种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加之计划经济体制和全能主义国家理念,文化政策的核心和目标便是确立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意识形态地位,并实行文化的“一体化”。“为政治服务”

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导理念,文化日趋政治化、意识形态化。不管什么文化问题,都要追究其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

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根源,探明其与一定的阶级利益、阶级斗争的关联,等等。政治是灵魂、是统帅,是经济工作、文化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意识形态的考虑经常具有压倒一切的至上性。具体到文化领域,那就是文化的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和政治的游戏规则直接进入文化与知识空间,文学创作,包括在本文中更具体一点地谈到的翻译文学自然都不能幸免。

回顾1949-1978年间我国对外国作品的译介及研究,因政治因素而出现明显的偏重。在建国后的十年里(1949.10-1958.12),苏联文艺作品(大多是文学类)译成汉语的达3562种,占同期外国文学译作总数的65.8%(印刷量占到总数的

74.4%),居于主导地位。至于英美(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之列),只有那些具有批判力量(例如狄更斯、

哈代、马克?吐温等人)的作品才有出版。同期的英美文学译作共计仅有452种(英国224种,美国228种),较之这10年间的苏联译作(3526种)相去甚远。(王建开,2003:3-4)

十年浩劫期间,几乎所有的翻译工作都停了下来。直到1977年“文革”

结束后,我国在思想理论和文化等领域实行全面的拨乱反正,随着思想的逐步解放、

禁区的冲破,对美国文学作品的译介才又重新开展起来。1978年以后进入了复苏和调整期,但从总体来看,饱受摧残的文艺园地里百花凋零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思想解放也不是一朝一夕能立见成效的轻易之事。历史沉重的阴霾无法使心有余悸的知识分子在很短的时间内真正做到彻底地敞开心怀,许多文艺工作者仍然是顾虑重重、谨小慎微。由于八十年代初文化环境的特殊性,对文学的评介实际更大程度地表现为一项政治性的工作。因

此,“政治正确性”往往是赋予一个批评者的社会身份某种“合法性”

的前提条件,与之相适应,他们在评介文学时得出的结论就不能与国家的态度出现分歧。作为社会主义祖国的文学翻译工作者,他们身上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对社会、对人民的教化之责,正像侍桁先生自己所言:“如花木移植,使海外的奇花异木,在我们百花园地里蕃衍起来,并且经过淘汰选择,细心培养,以崭新的姿态从我们土壤中发育得更加美好。”(王寿兰,1989:801)

此时,中国译界面临的是这样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如何避免不与当时还比较僵化的政治意识形态发生直接的冲突,以

免遭政治上的险祸;二是采取何种手段来消解文字读解层面的审美距离,从而使现代主义文学进入读者的阅读视野。

对此,译者普遍采取了两种翻译策略,即在作品的社会认识价值层面,强调其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黑暗、

腐朽”的揭露和批判意义,突出其现实主义意蕴;在美学层面则突出其作品的创作手法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借鉴意义。(谢天振,2003:171)这样,作为八十年代初的译文,侍译中极其自然地会体现更多的谴责和批判意识———对建立在资产阶级冷酷金钱关系上的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对清教徒尤其上层分子的虚伪道德的批判、对人性堕落的批判、对妇女道德沦落的批判,目的是坚决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入侵,捍卫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保证社会风气的纯正。也因此海丝特这一人物形象,带着

“Adultery”

的鲜红烙印,是必会收到社会传统道德伦理的严厉批判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译者韩少功曾说过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我们并不能理解昆德拉,只能理解我们理解中

的昆德拉,这对于译者和读者来说都是一样。

我们的理解欲求,应该基于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责任感,基于对人类心灵种种奥秘的坦诚和严肃,基于对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的探索精进。”

(韩少功,1991:13)由语言转换扩展到文字、文化、伦理和人类灵魂层面,这种理解深刻地打上了理解者个人的烙印,也打上了当时社会历史和政治文化语境的烙印,译者在一定的历史环境和社会条件下所意欲达到的目的,包括政治的、宗教的、教育的、文化的或审美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翻译的手段和方法。

2.2开放的年代与个性化的形象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文学的逐步多元化和边缘化,过去非常遥远的“自由”

似乎一下子就莅临了中国的文学界。九十年代中国文学的自由,既是指文学空间、文学环境的自由,更是指作家表达方式、主体选择的自由。一方面,意识形态不再对文学有强制性的规范,只是以倡导、奖励“主旋律”

的方式对文学加以诱惑与引导。另一方面,对比于八十年代作家,九十年代的中国作家已经具有了主体自由选择、自由呈现的更多机会。在八十年代,“现代性”、“启蒙”、“反封建”、“人道主义”等强大的“共名性”

时代话语裹挟着作家步调一致地向前走,对蜂涌而进的一波又一波西方文学思潮除了照单全收之外,几乎没有别的选择,这极大限度地掩盖和遮蔽了个人主体的真实面目。而在九十年代,情况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作家们失去了共名性的话语目标;其次,西方几百年的文学思潮在中国上演过一遍之后,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进入了某种程度的“同步”

状态,作家开始具备了判断、反思和选择的能力;再次,边缘化的处境为中国作家提供了孕育个性化风格的机会,“无人喝彩”,实际上也是一种“减压”

,它使得作家、包括译者都能够以一种更为放松的心态来进行个人的文学建构。二88??

唐洁舒奇志:相同人物不同形象第14卷十世纪末的十年也是研究英美文学在现代中国的译介真正出成果的时期,整个翻译百花园里一片姹紫嫣红、生机勃勃。在

此时姚乃强教授推出的《红字》

新译本中,对海丝特这一特殊女性角色的理解与感受也注定会相应出现一些变化。我们很容易从文中找出一些可供比较的例子:

-ather,thechildofhonorableparents,…(104)

侍译:———望着她:这个父母清白的孩子(31)

姚译:———看看她:这个有着可尊敬父母的淑女;(69)

Aboveall,thewarfareofHester’sspirit,atthatepoch,wasperpetuatedinPearl.(115)

侍译:最主要的,那一时期,海丝特的战斗气质,浸润进珠儿的身心里。(42)

姚译:尤其是海丝特刚强不屈的精神也在那个时期渗透进珠儿的肌体里。(79)

Shecouldrecognizeherwild,desperate,defiantmood,theflightinessofhertemper,…(115)

侍译:她从珠儿身上可以看出她自己那种狂野、绝望、反抗的气氛,那种轻浮的性质,……(42)

姚译:她在珠儿身上能够看到她自己的狂野、绝望和反抗的情绪,任性的脾气,……(79)

“Ihavegreatlywrongedthee,”murmuredHester.(100)

侍译:“我把你害苦了,”

海丝特呐呐地说。(26)姚译:“我使你受委屈了。”海丝特喃喃地说。(65)

很明显可以感觉到,姚译中对海丝特这一婚姻不幸的女性的出轨给予的是更多的同情、宽容、理解甚至喜爱。因此,“child”和“warfarespirit”两个原本中性概念的词,在姚译中都上升为了带有明显褒义的“淑女”和“刚强不屈的精神”;

“flightiness”一词本含贬义,指(女子或其行为)反复无常、轻浮,在姚译中仅成了无关痛痒、孩童般无邪的“任性”;而对其所

犯adultery对原丈夫造成的巨大伤害也被弱化成仅仅只是“委屈”而已,原文中的“greatly”

完全感受不到了,其表达程度明显被削弱。相对于近二十年前侍译中更严厉的趋向道德层面的批判色调,新时期更民主、自由和开阔的文化思想空间赋予

了姚译较多温情的色彩,这其中包含着对人性的尊重和理解、

对海丝特这一坚定不移追求幸福爱情和人性解放的勇敢女性的欣赏和肯定,而一切的转变,都是与时代的进步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我们知道,1985-1995年间,中国社会全面开放,经济飞速发展,经济的发展维护了公共空间和多元话语的生长条件,政治稳定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文学自由发展的宽容。改革开放消解了一元一体化文化及其唯一性、垄断性,一个追求并实践着多样化、非政治话的文化时代日益浮现出来。在这种现实面前,九十年代的主导文化采取了理性的开放和宽容的态度。只要其他的文化形态不公开采取与主流意识形态对抗的态度,不直接地严重影响主导文化的价值认同,便允许其存在。文化的多样性、多层次性、多功能性已经被认可。

从计划经济的一统天下,到市场经济的出现并迅速在社会经济中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经济制度的转型给社会各个领域带来极大冲击。原本以意识形态为中心的单一文化迅即出现结构性的变化。商品文化凭借高科技时代的信息手段急遽发展,并向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辐射和渗透。社会文化的结构形态由此而生激变,更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多元性。九十年代的文学也由对意识形态的集中关注而向社会文化的多元构成全方位展开,并因商品文化的推动而汇入大众文化的汪洋大海。文学调整着创作方式和审美态度,以适应大众文化的规范。同时,文学又顺应大众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在美学理想与艺术原则的实现中进行整合。随着社会道德标准的逐步放开,大众观念也日渐开放,很多以前人们排斥和难以接受的理念日益为群众所理解与认可。而且,伴随经济发展、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不少文艺工作者意识到人性是有差异的,他们深刻反映了不同阶层的人的不同人性,张扬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这样,整个政治意识形态的隐退、大众观念的变革、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民主气息及人文尊重的加强,造就了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氛围,让文学翻译工作者更能够放开手脚、全情投入、张扬自身以及作品人物的本真个性。因此,反抗不合理婚姻和追求自由纯洁爱情与人性解放的海丝特人物形象在新时期译者的译本里也就显得更加坚强、饱满、充满光彩且惹人怜爱。

3.结语

无论两译者选词的褒贬也好、词性的强化弱化也好、或是对原著的不同解读等等方面,其实都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历史时期、在特定的意识形态视野下进行的。海德格尔曾说过,超越历史和时间的纯粹客观性理解是不存在的,对世界上的事物

89??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的认识必然带着先入之见,因为这些事物都是我们思想的投射,在理解和认识它们的时候必然受到既有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思考总是受到所处历史环境的制约,因而它总是历史的,尽管这种历史并不是社会性的和外在的,而是个人的和内在的(张中载,2002:254)。

同样,文学作品的意义不仅仅限于作者的意图,而是被后来的阅读不断地引申和丰富,受制于读者所处的历史环境。作为历史的存在,我们的所作所为都被刻写上时代的印记,我们的理解只是在那一瞬间的历史。与作者对话,对文本的领悟,都是历史的一种相遇,我们的理解是以我们当时所熟悉的那个世界为出发点的,任何阐释者,都是带着自己的“先见”、“先有”和“先把握”

去进入文本的,这一切有其社会性作基础,也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种译本都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同的历史埋藏就会对翻译有不同的要求,施加不同的影响。译者不可能做到绝对中立,因为翻译必定是在特定的政治、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下进行的,译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上述因素集合体的产物。这样一来,对于同一原文为何会出现相异甚殊的译文就不奇怪了;也因此,相同的人物在不同年代的译者的译本中常会呈现不尽相同的形象亦是情理中事。

鉴于翻译活动所遭遇的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在研究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时,我们不能采取绝对化的单一立场,而应树立历史的、发展的和辨证的观念,将整个翻译活动放入社会历史这个大背景中进行多角度的考察,这样才能有助于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Hawthorne,Nathaniel.TheScarletLetter[M].NewYork:Penguin,1986.

[2]霍桑.红字[M].侍桁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

[3]霍桑.红字[M].姚乃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4]许钧.翻译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王建开.五四以来我国英美文学作品译介史[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6]巴金等著,王寿兰编.当代文学翻译百家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

[8]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M].韩少功朝刚译.作家出版社:1991.

[9]张中载.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C].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唐洁(1979-),女,湖南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文化研究。

舒奇志(1968-),女,湖南人,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文学、翻译与文化研究。

ManipulationofWordsandDifferentImages

intheEyesofTranslators:

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andHistoricalBackground

TANGJie,SHUQi-zhi

(XiangtanUniversity,XiangtanHunan411105,China)

Abstract:Ideologyissuchawideconceptthatthispaperjustfocusesonthesocialandhistoricalperspective.ThroughthecomparisonofsomedifferenttranslationsofwordsintwoChineseversionsofTheScarletLetter,theauthorattemptstoprobeintotheissueofhowtheideology,especiallythesocialandhistoricalbackground,influencestheimageofthecharacterinliterarytranslationsthroughthetranslator,andalsothehistoricalnatureoftranslation.

Keywords:socialandhistoricalperspective;translators;translation;ideology;manipulationofwords90??

《红字》中文解读赏析

红字背后成长的野玫瑰 ————论海斯特的孤独、痛苦、罪《红字》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第一部长篇小说,该小说情节简明,内容深刻,矛盾突出,构思新颖,手法独到,语言生动,心理描写细致入微,使它成为“心理罗曼史”,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和心理分析小说及象征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该小说讲述了17世纪的波士顿,一个犯了通奸罪的女人(海斯特?普林)和女儿(珍珠)与海斯特情夫(亚瑟?迪梅斯戴尔)、前夫(罗杰?奇林沃思)的爱恨情仇故事。深受清教思想影响的霍桑在《红字》中反复强调生活中悲观的一面,使读者在读完作品后心中留下三个关键词“孤独”、“痛苦”、“罪”。 女主人公海斯特?普林是一个善良、聪明,美丽的姑娘,因与年轻牧师亚瑟?迪梅斯戴尔先生相爱并产下一女而受到政教合一的当局的责罚,罚她胸前永远带着红A字(英文通奸Adultery的缩写)。第二章中,海斯特首次亮相便以其庄重的气质和亮丽的外表使众人无不感到惊讶和震撼,仿佛从牢中走出的海斯特是一位高贵淑女,而非一个罪妇。然而当人们的视线下移,看到她胸前佩戴的闪闪发光的红字时,这红字便即刻产生了一种魔力,使她脱离了一般的人际关系,并自我封闭起来。自此,孤独,痛苦,罪,便陪伴着海斯特走过了余下的生活。 海斯特是如此孤独,为了不使心爱之人遭受连累,她毅然独自担起了所有罪行的惩罚。受到众人的唾弃,海斯特便带着孩子住在远离其他居民区的一间小茅屋里,孤立无援,世上没有一个朋友敢亲近她。由于无法从外界得到解脱,海斯特不得不从内心世界寻求帮助-----她的记忆和想象中的世界。依靠着坚强,她忍受着众人对于她通奸罪的愤慨。整个故事中,海斯特一直都保持缄默,接受着清教徒上至大人下到孩子对她的欺凌,这种态度使海斯特散发出一股孤傲的气质,但显然,孤傲是无奈之举,如不孤傲,海斯特早就会被这种奇特而孤独的痛苦生活摧毁。海斯特是如此孤单,孤单到小珍珠就是她的全世界。当得知某些头面人物想剥夺她的孩子时,她失去了平日的缄默,失声尖叫,显出一副不怕一切的样子,甚至几近疯狂。她被弃于世,所以才会如此激动得决心不惜牺牲一切来保护她的“世界”。 伴随着孤独的是海斯特随处可见的痛苦。从少女时,与罗杰的婚姻就埋葬了海斯特的青春和欢笑。随后与亚瑟的爱情本该是一段才子佳人的美好爱情,但无奈清教教规森严,上帝给了海斯特短暂的快乐后就给了她更为致命的打击。在绞刑架上,她本可以说出亚瑟的名字,得到更大的宽恕,可是她没有这么做,她相信爱情,追求爱情,也勇敢得保护了自己的爱人,情愿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去承担双人份的痛苦,独自面对世人对她的咒骂,鄙夷和践踏。A字将海斯特打入了地狱,甚至阳光一旦遇到她和她的红字,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罪是书中另一个关键词。是以海斯特的通奸罪为本质,以A字为表现形式,以小珍珠为载体,贯穿了整个小说。前两者较容易理解,小珍珠对于海斯特的意义却并非只有女儿那么简单,她是海斯特的罪恶之花。在第八章中,海斯特向总督陈情时说道,珍珠是她的幸福和希望,也是她的磨难,珍珠就是红字。可见,珍珠一面带给海斯特生的希望,一面又时时刻刻提醒着海斯特自己的罪过。她就像A字,无论海斯特出现在哪,她总在身旁。在第十九章中,当海斯特取下A字时,珍珠拒绝来到海斯特的身边,而当海斯特重新戴上A字时,珍珠才又回来,这是多么有意思的一幕,明显得暗示了珍珠与A字有着很大的共

建筑历史研究方法论

建筑历史研究方法初探 吴梓林 (湖南大学2013级建筑学院 S1304W1033) 前言 建筑的古代遗存是非常有限的,迄今发现保存的最早的中国木构建筑不过建于唐代,在此之前的建筑史料主要源于地下和古人的记录,但即使是相对完整保留下来的建筑遗存在百年之内不重修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岁月沧桑中其存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从支离破碎的历史碎片中还原历史的真相?如何超越感官的极限梦回远古? 让我们从建筑史研究中寻找答案。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方法林林总总、气象万千。笔者尝试将中国建筑史的典型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类型:考古学式研究、历史学式研究、图像学式研究及解释学式研究四种类型。 考古学式的研究 以土木材料的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很多突出的特殊性。其遗址与世界上很多的砖、石建筑体系不同,往往只保存夯土部件和少量残砖、断瓦、碎石之类,原来大量的木构岁造成的形体一般不复存在,几乎不存在像埃及、希腊、罗马上千年的古建筑遗存那样,尽管残破还任然伫立着列柱、梁、枋和墙体。中国的古建筑遗迹,基本上都是土中埋藏的一些土而已。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建筑考古的难度。在西方,建筑考古学的问题并不突出,而在中国,则是一项非常必要的特殊考古学分支学科。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普通考古学为了获得古代器物,往往着重于古墓葬的发掘。随葬器物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实物史料,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文献所不能代替的,自然是非常宝贵的。而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墓葬的考古发掘,往往是因为它遗存的随葬品可以充实博物馆的陈列。这显然是片面的观点,因而被学界讥讽为“挖宝的思想”。基于挖宝的思想,当然对于很少伴生器物、而且也搬不到博物馆里去的建筑遗址,不会感到兴趣了。另外,不论是建筑还是聚落、城市的遗址,对于它们的认识和研究,需要很多普通考古学以外的专门知识,这也是一般田野发掘对遗址无意问津的原因。反映在发掘简报和报告中,对于建筑遗迹往往是一带而过,附图也是示意性的,很难作为研究的依据。这个问题,近年来已有明显的改善,对遗址的发掘和复原研究,日益被重视起来。遗址反映了古代人居环境,它所揭示的信息是墓葬不可能提供的。 对于建筑史学来说,建筑考古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认识已经灭亡的动物物种和身体组织,研究遗骨的构造是重要的;要判别已经灭亡的经济社会形态,研究劳动手段的遗物,有相同的重要性。”依同理,要了解早已废毁了的古代建筑形制及其发展的历史,考察其遗址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以古代遗迹、遗物为对象的考古学,就成了建筑史学极为密切的毗邻学科,甚至可以说,二者的内容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 开展课题研究,尤其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都会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问题。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观察法。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3、调查法。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统计法。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5、历史研究法。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6、比较法。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7、实验法。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 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 杜宝宗 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 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 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论考古学与历史研究 近代考古学传入中国,虽然只有不足百年的历史,但它使传统历史学中单靠文字叙史的历史得以改变,传统的治史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考古学以其独特的叙史语言体系和方法在史学研究中担当着“重建史前史”和“证经补史”的重任,极大地开拓了传统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视野,促进了历史研究的进展。以田野调查、发掘为特征的近代考古学,因资料的可靠性与特殊性,其史料价值与传世文物相比有很大不同,特别是与仅以文献史料为研究对象相比较,它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使人耳目一新,为历史研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更为清楚地显现出来。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和自然科技发展,大量的科学技术手段被应用于考古学科,高科技含量的新兴分支学科蓬勃发展,考古遗存中越来越多的关于人类行为和文化变迁的信息正逐步地被认识,考古学正以它独特的学科特性逐步地向人们提供了包括政治、经济、贸易、交通、商业、宗教等物质和精神范畴的历史文化信息,在新时期历史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 考古学的定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虽然至今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其概念本身的内涵是随着考古学科的发展而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古学发展的方向。夏鼐先生认为:“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来研究人类古代情况的一门科学。”[1] 而在今天西方考古学界却普遍认为,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是要从残缺不全的材料中,用间接方法去发现无法观察到的人类行为[2]。西方考古学界理论权威炊格尔指出,无论是考古记录还是物质遗存,如果不与人类行为相联系就根本无法了解它们。这也是考古学唯一可以与其他学科相沟通的方面[3]。实际上,中西方在考古学概念上的分歧是与考古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密切相关的,但无论如何,有着史学倾向和人类学理解下的考古学概念最终可以统一于“人类行为”或“社会过程”,因此考古学研究要做到“以物透人”。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物质层面和精神领域。夏鼐曾指出,考古学“所要恢复的古代人类历史是要包括各个方面,不限于物质文化。考古学可以通过物质遗存的研究以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演化,即所谓…社会考古学?,和美术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的历史”[1]。俞伟超也指出,考古学研究中应当注意精神领域的问题[4] (pp. 137~142)。 历史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历史学指历史科学,它的资料来源既有文献史料,也有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专指在近代考古学产生以前延续下来的传统方法,是以传世文献为出发点来复原人类社会历史的,或称为文献历史学。 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甚至是一个无需讨论的问题。但对于二者关系的认识,还存在着理解上的片面甚至是认识上的偏见。有人认为考古学是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资料的,好像考古学只是发现实物资料的一个手段,掩盖了历史研究的内容。对于二者的关系,夏鼐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明确指出。他认为,虽然考古学和历史学“同是以恢复人类历史的本来面目为目标,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子的两轮,飞鸟的两翼,不可偏废,但是二者是历史科学中两个关系密切而各自独立的部门”[1]。在这里,夏鼐先生明确了历史科学的概念,也进一步强调了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考古学与历史学形成了明显的学科隔阂,对历史学科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对此,朱凤瀚先生曾撰专文对二者关系做了全面恰当的评述,值得深思[5]。文章认为,从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来看,现代考古学本质上仍当归入人文科学,亦即广义历史学中。关于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朱先生从学术界争论较多的夏史与夏文化问题入手,重点讨论了原史考古学与狭义历史学的关系,“作为原史考古学的一种探索,将有可信性内核的文献史料同考古调查与发掘资料结合,得出带有探索性质的学术见解,应该是可行的”,而“中国的历史考古学必然会与以研究文献资料(以及各种古文字资料)为主的历史学(含历史文献学)形成特别密切的关系,二者构成了研究历史时代的历史科学的双翼”。可见,考古学不管从取得实物资料的过程还是对实物资料的分析整理,以及对所反映的古代社会问题的分析讨论,是考古学研究过程的不同阶段。考古学最基本的特质就是以调查发掘获得的实物资料作为基本研究对象,而文献历史学是以文献资料为基本研究的对象;同时二者有着明显不同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所以考古学应该是与文献史学相并立的独立学科,有着自己的学科特性。但二者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上又有共同之处,无论考古

艺术史研究方法

西方艺术史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型:风格分析法、图像学、情境分析。 λ风格分析法 1. 根据西方学者夏皮罗的定义,“风格”的表述包括三部分:形式要素或主题,形式关系及特质。形式要素与主题对表现是相当重要的,但关键是连接各种要素的方式决定了风格。风格分析主要关注的几个层次,手法或技法、母题零件、母题、结构、整体特征。其中,技法、母体零件和母题都是形式因素的范畴,而它主要关注的部分是个别与整体的相互关系、作品整体的构图和特征。 2. 沃尔夫林与李格尔的“形式分析体系”,通过视觉观察,对艺术中风格发展的解释,提出了经典的五对风格语汇,即“线性”与“图绘性”,“平面”与“后退”,“封锁形式”与“开放形式”,“多样性”与“综合性”,“相对清晰”与“绝对清晰”。在这套理论体系中,常涉及作品的所用材质及其作为一个实体的形式要素,如线条、块面、画面等方面,与种族、文化、历史无关。他将关注点只放在作品本身,回避了艺术的经济和社会的问题,将作品的形式特征视为解决一般艺术作品的专门方法。 缺点:风格分析法过于局限在艺术品本身的形式,而忽略当时社会的背景,将研究的范围限定在变化无穷的艺术风格中。故沃尔夫林又被称为“形式主义者”。 λ图像志与图像学 图像志(Iconography)这个术语是由希腊语的eikon(图像)和graphein(书写)这两个词派生出来的。因此,从字面上解释,图像志的意思就是“图像书写”或“图像描述”。而在这里,图像志首要和最重要的目标是确定艺术作品中描绘的是什么,并且揭示和解释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其次,图像志要关注的是追索艺术家所使用的直接和间接材料——包括文献资料的和视觉的资源。最后,图像志进一步的研究范围是调查某些特定图画的主题,特别是这些主题在不同时代的历史中的传统、发展和具体的内涵。 图像学(Iconology)现在已经被看作是图像研究的第四阶段的一个任务。它的哲学依据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它是用来揭示视觉艺术中主题和题材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历史的背景。根据这个背景,图像学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艺术家或赞助人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和时间选择某一种特定的主题,并且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加以表现。图像学的调查集中在社会历史(而不是艺术的历史)对艺术作品的影响上,以及艺术家可能没有意识到,然而实际上却产生的价值上。图像学研究者试图展现社会发展是如何被反映在视觉艺术中的。 在图像学看来,艺术是时代精神的体现,风格的产生和变化也完全由时代精神决定。这也是黑格尔的历史决定论的核心。故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的图像学研究,它围绕着母题的识别和内容的解释,最终要回到社会文化依托的时代和民族精神上来。波普尔在《通过知识获得解放》一书中写到: 图像学研究取决于我们有能力感知特定的时期或社会环境中什么是可能的,什么是不可能的。潘诺夫斯基等学者把图像学理解为一门以历史——解释学为基础进行论证的科学。它在寻求艺术与社会的结构关联,是探索社会背景的一个极端形式。 λ情境分析 贡布里希、卡尔?波普尔提出的情境分析法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总是处于艺术与社会的二元张力之中,因而艺术品只有在其原本的历史关系中才能显示出其意义,对艺术品的理解要放置在其所处的历史情境下分析才具有意义。它力图阐明个人与其情境之间的关系,揭示出情境中的各种因素是怎样促成个人创作的具体性和独特性。 作为一种历史理解的理论,“情境分析”的客观性在于:它不是依据某种理论先行设定答案,

霍桑红字的深层解读

《红字》的深层解读 摘要:《红字》是美国著名作家霍桑于1850年发表的长篇小说。这篇小说将19世纪美国复杂的社会问题揭露出来。在这部作品中,霍桑把自己对于爱情、宗教信仰、女性意识等问题的观点都蕴含在小说之中。《红字》成功塑造了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她以自己的方式捍卫自己作为女人应得的权利,她从一个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永不放弃追求幸福的自由思想者,甚至妇女活动家。通过对海丝特这一女性人物的塑造,体现了霍桑的女性主义意识,本文从几下几个方面对《红字》进行解读。 关键词: 一、海丝特形象塑造方面《红字》这部作品共24章,其中有18章是用来描写海丝特这一女性形象的。这种布局安排无疑将海丝特置于文中的主体地位。而小说中的主要男性人物——齐灵渥斯和丁梅斯代尔则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霍桑一改男权社会中应当把男性作为主要人物的传统观念,在作品里为海丝特赢得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主体”的位置,这一做法将作者潜在的女性主义意识表露出来。海丝特一出场,霍桑就对海丝特的形象作了正面、积极的刻画:“要是有一个罗马天主教徒,他准会从这美丽的妇人,从她那绚烂如画的服饰和仪态,从她怀中的婴儿,联想到被无数著名的画家竞相表现的圣母形象。”通过作者的描写,海丝特追求美的天性、自由奔放的气质,对清教教规的反抗,对社会习俗的轻视以及追求爱情的精神都得到了最好的阐释与肯定。二、海丝特对话语权的争取《红字》以十

七世纪的波士顿作为大背景,在当时,清教统治者为了统治、囚禁妇女设立了一系列严厉的法案法规。在当时的社会里男人是主导,是中心,而女性只能处于从属地位,受到压迫和排挤。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海丝特不仅不臣服于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还通过对社会的拒绝表达了她与清教社会的针锋相对。海丝特由于犯了所谓的通奸罪,受到当权者逼迫,必须在胸前带有象征着耻辱的标记“A”。当她怀抱婴孩,站在邢台上接受权利机构对她的审判时;当他们以拯救海丝特灵魂为借口,想要用神圣、感化的语言诱导她说出同伙的名字时,海丝特坚决并大声地回答说“我不说!……这红字烙得太深了,你无法把它取下来。”在男权社会里,语言是男性的专利,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海丝特竟敢用语言驳回了权力机构对她的审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一切都将她追求自由爱情的精神和勇于承担后果的勇气表露出来。 三、经济方面要求独立女人要想追求自由和解放,这主要根源于经济上的独立和人格上平等。独立的自我以及对生活炽烈的追求一直都是支撑海丝特走下去的力量所在。由于这种力量,“在过去的这些年里,她用这种疏远的目光来看人类社会的各种制度,以及牧师们和立法者们所建立起来的一切。她以印第安人看待牧师的宽领带,法官的长袍,颈手枷,家庭或宗教的那种老大不敬的态度批判一切。”在这种极为痛苦的生活中,海丝特勇敢地承受着人们的蔑视与冷淡。她以自己微薄的收入维持着母女俩简单的生活,并且以顽强的生活意志和善良的本性感动了周围人们,通过海斯特的坚持和努力许多人都不再以原有的意义去理解那刻在衣服上鲜红的 A 字了,在他们的眼

美国文学 霍桑《红字》赏析

The Scarlet Letter Author: Nathaniel Hawthorne Symbolism: The Scarlet Letter, A symbol of shame, but instead it becomes a powerful symbol of identity to Hester. The letter’s meaning shifts as time passes. Originally intended to mark Hester as an adulteress, the “A” eventually comes to stand for “Able.” The Meteor , to Dimmesdale, the meteor implies that he should wear a mark of shame just as Hester does. The meteor is interpreted differently by the rest of the community, which thinks that it stands for “Angel” and marks Governor Winthrop’s entry into heaven The Rosebush,Next to the Prison Door .The narrator chooses to begin his story with the image of the rosebush beside the prison door. The rosebush symbolizes the ability of nature to endure and outlast man’s activities. Pearl is a sort of living version of her m other’s scarlet letter. She is the physical consequence of sexual sin and the indicator of a transgression (evildoing). Upward American spirit Character analysis: Hester: disloyalty, betrayal, deception, sexual desire, adultery. Face, correct, redeem, purify. Praise, content, conformability. Dimmesdale: adultery, cowardice, hypocrisy, dishonesty, selfishness, too coward to confess, tortured by his conscience. Sympathetic, disfavor his hesitation, indecisiveness and cowardice. Chillingworth: revenge. Tortured by the desire of revenge, twisted and reduced to nothing. disgusted, think he committed greater crime. Puritanism in The Scarlet Letter Puritan background: setting, events, characters, thoughts, behaviors. Puritan doctrines: original sin, total depravity, predestination, limited atonement. Ralph Waldo Emerson 1.Nature The declaration of Transcendentalism Analysis of “Nature” A long essay which has eight parts: the opening, commodity, beauty, language, discipline, Idealism, spirit and prospects. Our selectio n is taken from the opening. Taken as a whole, “Nature” expresses Emerson’s philosophy in a more systematic fashion than any other work of his. Meanings of nature I Beauty Nature is beautiful. : the complete, mysterious, useful and moral beauty of nature. First, nature’s beauty lies in its completeness. Second, nature’s beauty lies in its mystery. cannot be manipulated. Only when he holds a sincere respect for nature, can man feel the mysterious beauty of nature. Third, nature’s beauty lies in its usefulnes s. Nature provides man without any benefit II Nature Is Divine ●Nature is divine and has the eternal order which should not be violated. Influenced in a way by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Emerson believes that all the things in the world come from the same root---the Oversoul. ●Emerson believes that man can find God in his own heart by direct contact with nature ●Nature has permeated (penetrate) all aspects of human life. Spirit embodied in nature has influence upon us. Nature inspires man and gives him\her power. Man should find the truth,

霍桑红字写作手法分析

霍桑《红字》写作手法分析 ——丁梅斯代尔的心理描写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具有深邃、敏锐的观察力,擅长心理描写,能够利用对场景的描绘、情节的发展、自然景物的衬托,将人物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与现实有机地结合起来,层层深入,挖掘主人公灵魂深处的秘密。《红字》中的丁梅斯代尔是具有极高天赋和学术造诣的年轻牧师, 同时作为一名深受教民崇敬的牧师, 他的身上早已被深深地打上清教主义的烙印,在犯了与海丝特的通奸罪以后, 他十分清楚自己的罪恶与耻辱,因而一直被隐形的红字所困不能解脱,作者对牧师的悲剧是同情而痛恨的,而作者本人也没能找到摆脱清教主义束缚的办法。本文试图对丁梅斯代尔牧师的心理描写进行分析,探索小说悲剧的根源,比较深入地了解霍桑的创作思想的复杂性。 关键词:心理描写清教主义罪恶解脱 前言 霍桑1804年出生在一个笃信基督教清教的破落贵族家庭,生活受到宗教传统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后来被认为是“清教徒的躯壳,异教徒的灵魂”的霍桑。霍桑与清教祖先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深受新英格兰清教主义的影响,但他本人并不是清教教徒,霍桑了解清教徒的信仰,对苛刻的教规却深表怀疑。他的出生背景和家庭遭遇决定了他是反抗清教主义迫害的,同时他的创作思想也无法摆脱清教主义影响的束缚。 《红字》讲述了发生在北美殖民时期的恋爱悲剧,情节简单,问世来一直是批评家和读者不衰的话题。霍桑注重心理描写,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一方面,受创作时代和宗教思想的影响,小说揭示了灵魂善恶,罪孽;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举止终有其心理依据,复杂的心理变化反应了生活在清教主义盛行的社会环境中的内心煎熬。《红字》共塑造了三个主要人物,海斯特,丁梅斯代尔和沃灵斯顿处境不同,各有隐私。丁梅斯代尔是作者在忏悔意识的支配下产生的人物,霍桑试图通过丁梅斯代尔牧师的忏悔和心理历程,让人们承认基督教教义中所说的与身俱来的恶,受尽心理折磨的牧师在圣坛上结束了可怜的生命。在小说的结局中,霍桑似乎是让丁梅斯代尔得到了解脱,牧师击退妄图控制内心的软弱,坦白了自己的内心的罪恶,“怀着胜利的喜悦在耻辱中死在众人面前”,得到了民众的谅解和敬畏。值得注意的是,清教徒文化中有一个词,叫“职业”。“职业”是被冥冥之中的神所召唤、所使唤、所命令、所安排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务,既是每个个体天赋的职责和义务,也是感谢神的恩召的举动。丁梅斯代

历史研究及科学方法(笔谈)

历史研究与科学方法(笔谈) 2008-07-27方志远王春瑜葛金芳唐宋史研究点击: 443 历史研究与科学方法(笔谈) 历史研究与科学方法(笔谈) ——历史研究方法论二题 ——治史方法漫谈 ——经济史研究方法论示要 方志远/王春瑜/葛金芳 江西社会科学20076 【主持人语】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几乎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历史有多悠久,历史学就有多古老,只是形式和内容古今异势而已。历史学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为人类一直在创造自己的历史,历史学也必然随着这一过程不断更新自己。人类在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过程中的每一项成果,都应该是历史学研究或关注的对象。因而,获取这些成果的部分科学理论和方法,也有可能为历史学所采用乃至被改造成为历史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这些理论和方法的采用和改造,以及被这些理论和方法所改造或收编,正是历史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必然过程。客观地说,这个过程也体现在每一个历史研究者的具体研究之中,无论他们自身是否意识到。本期笔谈的三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历史研究与科学方法”探索过程中的一家之言,当然也不排除可能成为某些共识。 历史研究方法论二题

方志远 方志远(1950—),男,江西师范大学、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代政治及制度史、文学史、明清区域社会经济史。(江西 南昌330022) 历史研究不仅不应排斥而且必须接纳和改造所有积极而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以为己用,这是历史学不断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史无定法”正是历史研究这种包容性和创新性的体现。但是,历史研究又有学科性质所决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即“史有定法”,中国历史研究更有自己的“家法”,它决定了历史学在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影响中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史有定论”和“史无定论”均指历史学家对历史问题进行研究所得出的认识和看法,而不是指历史本身。一方面,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另一方面,历史学家研究的“定论”却有被修正、被颠覆的可能。“史有定论”只是相对的,它代表着认识的阶段性成果,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史无定论”才是绝对的,它代表着认识的无限过程,是推动历史研究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的导向和动力。 [关键词]史有定法/史无定法/史有定论/史无定论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004—518X(2007 )06—0007—06 必须承认胡适“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①对我的重要影响。虽然这句话曾经受到严厉的批评,但我认为恰恰代表当时的一些学者对空谈理论的不满。我上大学和读研究生的年代,恰恰又是“理论”遭受普遍质疑的时代。或许是这些原因,使得我比较少关注“理论”而更多注重“实践”,虽然也关注方法却极少谈论方法。其实,当前关于理论和方法问题的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富,各种学术流派并存的局面也正在形成,本文不拟再置赘言,这里仅对历史研究中经常遇到的两对方法论命题略加讨论。

霍桑小说《红字》及其思想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5066228.html, 霍桑小说《红字》及其思想解读 作者:王凡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10期 摘要:《红字》是19世纪美国小说作家霍桑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一位为了爱情宁愿牺牲自己,并勇于与传统腐朽的思想势力作斗争的女性,表达了作者自己对自由与理性的尊崇,展现出自己追求美好生活的决心与愿望。笔者从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地解读作者在《红字》中所寄托的思想情感。 关键词:霍桑;《红字》;女权;自然神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45-02 《红字》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是霍桑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这位女主人公的身上寄托着作者霍桑对美好社会生活的向往。海丝特对爱情的忠贞,对男权主义的挑战,对女性自由、平等与尊严的争取,这些都表明了霍桑对女性的尊重,也渗透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理性的思考。《红字》自然也就成了作者思想感情表达的一个渠道。 一、霍桑小说《红字》的创作背景 经过17、18世纪的自然神论运动的洗礼,19世纪的美国掀起了一股宗教运动的狂潮,生活于19世纪的霍桑,受自然神论运动的影响,在《红字》的字里行间透漏出对理性与自由的渴望,当时美国最崇尚的哲学理论是“唯一神论”,但就其本质而言与自然神论差异并不大。正是由于18世纪有很多文人墨客将这种自然神论思想融入其作品中,自然神论的思想才在美国得以传播,霍桑才有机会接受自然神论思想的洗礼。自然神论所以对霍桑的影响如此至深,还与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在霍桑4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在他9岁那年,他又患了足疾,寄住在舅舅家。他喜欢一个人看书,精心研读了美国殖民地时期的那段历史,了解新英格兰的风土人情,时时洞察时事,分析当时社会的种种矛盾。他的心目中有两位对他至关重要的女性——母亲与妻子。母亲对自由、平等以及尊严的理解,妻子对自己工作的无限支持,让霍桑对女性产生了不同一般的认识。在《红字》中,海丝特勇敢追求爱情,誓死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并最终取得胜利,这些都反映出作者霍桑对自由与平等的渴望。但是对海丝特的爱人丁梅斯代尔内心的痛苦挣扎、海丝特与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悲剧等则反映出作者对女性得到解放的怀疑,并由此产生的痛苦与煎熬。 二、《红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一)海丝特的圣母形象 在小说中,新殖民地开拓者在建立属于自己的理想国后第一时间修建了监狱,这表明在文明社会中的美好往往伴随着被掩盖的邪恶。监狱边的荒草也被同化成昏暗凄凉的色调,然而在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大人们的感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干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性。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助确定研究课题。②能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④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霍桑 红字 赏析

霍桑《红字》赏析 《红字》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霍桑的长篇小说,同时也被称为是美国的第一部象征主义小说。小说以两百多年前的殖民地时期的美洲为背景,围绕着四个主人公之间的爱恨、善恶、惩罚与报复而展开,同时揭露了19世纪资本主义发展时代的美国社会法典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女主人公海斯特和丈夫从英国移居当时尚属英殖民地的美国波士顿,中途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海斯特只身一人到美后,与一青年牧师狄梅斯迪尔相爱并生下一女。此事,被当地虚伪的清教徒社会视为大逆不道。当局把海丝特抓起来投入监狱,游街示众,还要终生佩带象征耻辱的红色的A字(Adultery:通奸女犯)。她失踪的丈夫罗杰出现后,决心查出她的同犯以报此仇。狄梅斯迪尔牧师由于怯懦而隐瞒罪责,在精神上备受折磨,加上罗杰的迫害,牧师终于登上了示众台上,坦白自己的罪过后,心力交瘁地死在海丝特怀抱中。罗杰也在一年后郁郁而终。若干年后,珠儿长大成人,安了家立了业,海丝特却一人再回到波士顿,仍带着那个红色的A字,直到老死。 小说的主人公海丝特以一个饱受舆论、世俗观与宗教谴责唾弃的犯有通奸罪行的少妇出场。她的不幸的婚姻,加之两年中丈夫音讯皆无,谣传他已葬身海底,这个孤苦夫依的少妇与才貌相当的狄梅斯迪尔牧师的爱情显得合情合理。事情败露后,她被迫终身佩戴红字,为了爱人的名声,她独自承担了全部罪责与耻辱。这个勇敢的女性还精心刺绣那红字,着意打扮她的小珠儿,不仅出面捍卫自己教养她的权利,而且尊重孩子狂野的天性,努力培养她成人。在远离社会,远离人群,受尽屈辱的处境中,海丝特孤苦顽强地生活着,全仗刺绣为生。她生活中的惟一支柱是抚养掌上明珠般的女儿珠儿。海丝特虽然含垢忍辱,却敢于面对现实、乐观人生。她对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只有觉悟却毫无后悔。她的坦然与坚强、勇敢与超脱刻画出了一个超越同类的新殖民地女性的不俗性格。她的思想中饱含着强烈的反抗与挣扎精神,已表现出鲜明的反清教反世俗的立场。在海斯特看来,追求爱情这是个人的事,与社会、道德、宗教无关。所以她形式上虽然接受了惩罚胸前佩带红色A字,而在思想上“却没有接受惩罚她的那些社会道德规范”。而且这一罪之罚的形式标志A字也被她绣得光彩夺目,并成为“她进入别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领域的通行证”。由此可以看出霍桑对清教历史、清教徒是进行了否定

历史的研究方法

历史的研究方法 一、历史的本质 A、何谓历史?(What is History?) 历史是人类留存的重要活动纪录,足以让后世参酌了解过去与未来。其中历史的性质而论又可分为传统界说、近世新说及科学的学科三种解释。中国传统界说为「六经皆史。」(六经为诗、书、易、礼、乐、春秋);近世新说为「人类活动现象之记录。」;现代学者则认为是「历史是推理之科学。」 B、历史的意义、作用 历史在英语中有数种的意义。首先,历史指过去的事件,及实际发生的事。其次,历史意味事件的纪录或叙述。希罗多德(Herodotus)被称为历史之父,他就波斯人和希腊人战争的起因和事件记录他的看法。最后,历史则成为一门科学、研究领域,历史发展一系列的方法和概念,透过这些方法和概念,历史学家收集过去事件的证据,评价这些证据,并就题目进行有意义的讨论。历史的基本作用是能让你自己更容易了解自己所处时代的公共事务、国家情势和趋势。历史著作的作用不仅使个人对变化和失望,对那些令人惊骇的事情有所准备,也向个人提供人类行为和组织的可能性的大致模式。 二、历史学的研究范畴

A、研究范围 传统史学的研究范围 无论在我国还是在外国,历史学本身的历史说明,至少到本世纪中叶以前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只有人类经历中最狭小的政治部份,才为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 现代史学的研究范围 历史学当以人类过去的全部存在和经历及各个层面为研究对象,依据人类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思想、日常活动、习俗和制度等方面的史料进行考证和解释、了解研究人类过去的一切行动、思想及成就,并寻找历史进程的规律。 B、历史学的内容 历史学的内容主要包含两部份: 历史学与国民的意识。历史学与国民的历史意识有直接关系,历史的理解或看法,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基准、思考方式、行动原理发生关联,通常以历史意识一词来表达,所以历史学对国民意识有直接贡献而参与社会。 理论思维学的概念。历史的理论思维并非立即产生,而是具有演变过程。这个演变过程的时间漫长,由不同的历史阶段组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理论思维带有不同时代的特点。理论思维在不同时代

霍桑《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霍桑《红字》中的象征主义 【标题】霍桑《红字》中的象征主义【作者】杨妮娜【关键词】霍桑;红字;象征主义【指导老师】许奋荣向俊【专业】英语【正文】 I. Introduction A. Hawthorne’s Life and Works 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 was born in Salem, Massachusetts on July 4th1804. His ancestors were from a prestigious family. Five generations before him, John Hawthorne was one of the three Judges in the Salem witchcraft trials of 1692. Later, his family became poorer and poorer, and in 1808, his father died of yellow fever. When Nathaniel Hawthorne was a boy, he lived in his hometown with his mother, and meanwhile he was influenced by the atmosphere, and formed religious thought. He studied the history of the Puritans. After his graduation from Bowdon College in Maine, he started his writing career and later became a novelist, short-story writer and essayist. His short stories included Twice Told Tales?(1837), Mosses from an Old Manse?(1846). His novels included The Scarlet Letter?(1850),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1851), The Marble Faun?(1860).

历史研究论文:浅论历史研究方法

浅论历史研究方法 【摘要】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自身的历史,并且是作为一个过程展开的,要认识现实就必须了解历史,历史研究方法作为人们进行科学认识的一种方法,本文对历史研究方法的概念内涵、应用步骤及在运用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重点论述。 【关键词】历史研究步骤运用 宇宙间的所有现象,都是常动不息、变迁不已的,因此,无论什么事情都有它发展变化的内在、外在的因果关系。人类生活在变动不居的环境中,与周围的一切事物共进退、共变化,而历史就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沿革,认识社会变迁进化的因果关系,并进一步期望依据历史事件的原因能预测将来后事的结果,或希望借鉴历史上的错误经验谋求改良补救的方法,以求得自身甚至是人类世界的完美。对于教育事业,学者们也希望通过探讨过往教育史实,以谋求日后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因此,教育领域的历史研究得以存在。 一、历史研究方法的内涵

我们要知道什么是历史研究法,首先就应该先知道什么是历史。历史的定义有两种:一种就是人类过去的活动,一种就是人类过去活动的记载。历史有了这样两个定义,所以在我们脑筋中容易产生混乱:因为它一方面就指历史的本身;一方面又可以指历史的著作或历史的书籍。不过现在我们在科学上所谓历史,指的是人类社会生活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所经历和创造的一切,既包括客观实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也包括人类认识客观实在的反应过程。那么,什么叫做研究法呢?这是很简单的,所谓研究方法,可以说就是探讨真理的方法;是指在研究中发现新现象、新事物,或提出新理论、新观点,揭示事物内在规律的工具和手段。研究方法是人们在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来的,是运用智慧进行科学思维的技巧。总括起来,我们可以这样定义历史研究法,它是借助于对相关历史过程的史料进行分析、破译和整理,以认识研究对象的过去,研究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探讨人类过去活动真相的方法。历史研究方法的实质在于探求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过程和人类认识该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不是单纯地描述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