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论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及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

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

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站在21世纪初期的历史高度看待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

大改造运动,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一种曾被视为绝对纯粹和完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后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束缚生产

力的桎梏而难以坚持下去,不得不让当年已经消灭了的经济成份重新复活起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三大改造运动是快还是慢,是早还是迟,不在于是用15年完成还是用3-5年完成,问题在于通过三大改造运动建立的这种纯粹的“公有制”违反了经济

发展的本性,问题在于运用国家权力消灭了当初不该消灭的经济成份,从而也就消灭了经济的活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对于我国建国初期历史约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学者采取了实证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金融业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另一方面,将1953年以后的改造运动与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分阶段、分行业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

理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又决定了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及其可能性;同时,三大改造的提出与工业化还存在相悖的一面,即脱离生产力水平的改造速度和改造目标。三大改造对工业化的积极作用包括:在基本建设投资金额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维持了资金和物资的基本平衡和市场的基本稳定;在当时的环境下,帮助私营企业克服生产任务和原材料不足等困难等。其消极作用包括:经过对资改造,私营企业也同原有公营企业一样,难以进行独立的经济核算,影响了品种的更新、质量的提高和固定资产的更新;使农业增长速度放慢,从而也影响了工业化的速度等等。三大改造正负两方面的作用在不同年度作用的程度不同。在“一五”期间特别是前4年,积极因素是主要的;1957年以后,消极因素逐步占居主要方面,这种消极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突出。由于以往对于三大改造的两重性缺乏深入探索,将其中符合我国历史条件所采取的一些作法和“一五”期间宏观决策正确、实施合理所带来的成就,简单地套用社会化大生产需要摆脱私有生产关系束缚的一般原理加以解释;将针对特殊历史条件的部分具体作法上的意见分歧,简单地、普遍地归结为两种思想、两条路线、两条道路的斗争,从而导致了理论与中国社会实际的偏离。对于农业合作化的背景以及合作化的不同阶段也作了具体分析。对于不同行业特点的手工为改造予以了不同的评价,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象、改造的方式与阶段也开始作具体的分析与评价,并且正力求通过微观的实证分析使论证有充分的说服力。

就五十年代中国经济和中国历史的全局而论,重要的是,无论早几年或几年,保留多少私有成分,经营管理上和计划方法上具有多大程度应有的灵活多样性,总之,对社会主义的选择是不可避免的。”

5三大改造

观看《复兴之路3-4》、电影《大宅门》 自主学习(对照提纲快速浏览教材P84-86找准答案,同时勾画课本知识,可以同桌交流) 【农业】 背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 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③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检查自学效果,完成下列问题;可以同桌或小组围绕问题讨论交流) 1土地改革后实行的是什么土地制度?有何弊端? 土地改革农民土地(私)所有分散经营抵抗力弱影响生产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工业化发展需要2为什么要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合作化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这是因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难以解决生产中的许多问题,也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合作化的主要形式: 农业生产合作社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的变化:第一次: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 第二次:农业合作化(1956年底完成) 材料二: 2012年2月1日,新华社播发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三农”。这份名为《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是改革开放以来第14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2012年的农村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 3阅读材料一和二,党和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等等 4根据材料一和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出一条合理建议。 国家加大对农业扶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绿色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变革 6三大改造是指什么?三大改造的形式有哪些?三大改造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和手工业的形式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是:赎买、公私合营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三大改造》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本《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三大改造是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转折,是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里程碑事件,它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方面已经具有接受较为系统的知识、理解历史知识的能力,既有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从其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历史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意识。学生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对感性事物容易理解,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有限。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如所有制、公私合营等名词,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在教学中要降低学习难度,通过提

供具体的生动的史料,让学生归纳、总结,对学生的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 三、教学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知道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等基本史实。通过研读史料,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通过分析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增强理解问题、综合分析的能力。在此基础上,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激发爱国热情,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 难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论为什么要进行三大改造 及对三大改造的评价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 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 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

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了我国国情,离开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 目前,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仍有基本肯定、基本否定、部分肯定部会否定等多种不同看法,但是对于这样一个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运动,在大规模运动的数年中生产力水平没有下降并得到较快发展的状况,越来越趋于实证性的具体分析了。 站在21世纪初期的历史高度看待发生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 大改造运动,我们应该说些什么呢?一种曾被视为绝对纯粹和完美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它建立之后不到30年的时间就成为束缚生产 力的桎梏而难以坚持下去,不得不让当年已经消灭了的经济成份重新复活起来,这本身就足以说明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三大改造运动是快还是慢,是早还是迟,不在于是用15年完成还是用3-5年完成,问题在于通过三大改造运动建立的这种纯粹的“公有制”违反了经济 发展的本性,问题在于运用国家权力消灭了当初不该消灭的经济成份,从而也就消灭了经济的活力。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的深入,对于我国建国初期历史约7年之久的“三大改造”更多学者采取了实证性的分析研究。一方面,对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私营金融业改造的必要性予以充分的肯定,并指出改造工作中的缺点与不足;另一方面,将1953年以后的改造运动与当时经济发展战略和工业化的主客观环境联系起来,分阶段、分行业的进行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就“一五”期间的客观经济状况而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决定了建立以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管

三大改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三大改造的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摘要】: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关键词】: 三大改造经验教训个人看法 【正文】: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一次中央会议上提出: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第二年9月,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从特定的历史条件看,三大改造运动确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惟一选择”性,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就是意识形态的作用、执政党的价值取向、一边倒的立场、帝国主义的威胁、苏联模式的影响。但统而观之,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严格地说都不是构成历史必然性的充分条件,所以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必然”很难说就是历史的必然性,在这些条件下发生的“惟一选择”很难说就是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惟一选择。一种直到现在仍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三大改造运动存在一定问题,但三大改造是历史的必然,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惟一选择。 “三大改造”的依据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因此,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与对三大改造的评价直接有关。对于这条路线有三种评价:一是龚育之提出的:“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二是薛暮桥提出的“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提出的“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认为它离开

三大改造习题

一、选择题 1、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 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 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没收官僚资本 C.实行赎买政策 D.实行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的赞扬。公私合营后,企业发展迅速,生产、销售量大增,表明() A.农村土地改革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党中央关怀下进行的 C.三大改造取得了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显示优越性 7、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 年年年年 8、1949年前,上海水泥厂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的1956年,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完成 B.抗美援朝斗争胜利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施 9、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是()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新中国成立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共八大 10、“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地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这种“和平方法”指的是() A. 赎买政策 B. 无偿没收 C. 实行股份制 D. 廉价收购 1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 实行股份制 C .组织生产合作社 D .实行公私合营 12、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②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初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3、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不包括() A.分散的小农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 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 C.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D.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就是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问题。1949年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并存和发展。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私有制了。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使资本主义15年绝种。经过近30年的曲折,从1979年起,由允许个体经营到允许雇工;由承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明确肯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认识和评估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一直是建国后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十年代的讨论热点 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的论断是:“这个

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1985年,邓小平在谈到历史经验时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这 不能不引起人们对1953年提出要建立使资本主义绝种的社 会主义进行反思。 1987年中共十三大,赵紫阳在向大会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时成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这个讨论引起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注意。1990年《党的文献》第6期发表了一篇施肇域的著名文章:《过 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状况概述》,文中列举了当时具有代表性 的三种观点:一是龚育之1987年1 1月在汕头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刊登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称总路线“既是水到渠成,又有重要发展。”二是薛慕桥1988年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802期发表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文,认为总路线“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三是林蕴晖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1989年第2期发表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偏差的一个理论原因》、《谈谈土地改革后的主要矛盾和过渡时期总路线》,到《凯 歌行进的时期》书中提出的总路线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路

三大改造教案1

第5课《三大改造》 年级:八年级学科:历史执笔:宋罡审核:冯婕内容:课型:新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了 解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实质、意 义和缺点 掌 握 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 创造性政策 能力训练过程方法阅读资 料联系 理解 三大改造在当时推动了我国的社会发展,迅速 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我国 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分 析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爱党情 感 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 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唯物史 观 土改消灭了地主阶级,公私合营后的资产阶级 也多已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中国几千年来 的剥削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学习目标: 1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2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3、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对于重要年代、事件、概念等做读书标记,思考完成下列问题.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达成共识。 1、首先阅读课文标题及两个大标题,明确对哪三大产业进行改造? 2、阅读第二段找出对农业手工业进行改造原因、方式及结果。 3、阅读第三、四段找出对资本主义工商改造形式政策及实行这种政策意义。 4、阅读理解三大改造意义,找出完成时间及改造过程中存在哪些不足。 二、互动提高: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你同组的同学比一比,看谁学得更好。比一比:谁掌握的知识更多? 农业

背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 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方式: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政策:_________政策。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三大改造的意义 到__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③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思维比拼

论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浅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环境与资源学院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 学号:### 2011/11/18

浅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改革开放的关系 摘要:50年代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与80年代的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两个重要转折点,它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产生不同的影响,实践与完善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不同方针政策,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力都产生了空前的推动作用。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改革开放;关系 一、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 1、社会主义改造 1950年中共召开的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利用新生政权力量解决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任务的决定,这项决定“实际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回顾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国刚刚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但是旧的经济体制还没有得到改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并未得到解决。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中国,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就必须利用手中的政权,打破阻碍

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即改变旧的产关系和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使被束缚的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因为,尽管当时新民主主义的发展为中国实现富强之路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和实践条件,但随着土改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我国农村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纷纷呈现在党的面前。农村土改后,出现中农化趋势,存在土地兼并和雇工现象,初步拉开了贫富差距,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老解放区的助组织呈现涣散的状况,因为具备了独立的生产条件的中农愿意单干,不愿参加互相合作,而不具备生产条件的贫农则希望通过互助合作组织把自己发展起来,产生一种自发的社会主义的平均思想和依赖国家的情绪,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城市,不法资本家为牟取暴利而进行的种种非法活动乃至犯罪活动,严重阻碍了国营经济的发展。因为,在很多时候,国营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不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在资金、原料、产品销售等许多方面发生矛盾。这一切,都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依靠力量是国营经济。归根结底,上述所有一切,实质上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结果是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了中国人民实现富裕、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 如何解决这种矛盾,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如何搬走中国人民实现强国之路上的绊脚石,这成了中国共产党必须考虑的问题。基于这种考虑,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利用手中的政权,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

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效果评价

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效果评价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渴望结束;土地改革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他说:“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不要脱离这条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这是一条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的总路线。它的根本思想,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提出来了。1952年9月以后,毛泽东曾多次讲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问题。在6月15日的这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以后,中央宣传部着手起草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毛泽东在修改这个提纲时,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

《三大改造》八年级历史下 教学案例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 《三大改造》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针对初二学生对三大改造的有关知识不了解,尤其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所有制的转变缺乏知识储备,理解概念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堂课全面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让学生通过已有现实社会中的现象、认识来说明“三大改造”发生的原因、条件及历史意义,并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二)教学主题 本节课教师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利用现实已有知识说明历史疑难概念,化难为简,转变学生认识,启发历史思维,实行小组互助合作。加深学生对生产关系变革知识的理解,前后联系对比,记忆深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充填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四)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本课主要介绍的是三大改造,讲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要引导学生看课本上的图片,通过图片分析历史现象,联系生活,以情感人。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是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难点是三大改造的实质。对生产关系进行的调整,涉及政治经济学内容,讲授时重点突破。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小组合作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三大改造》习题

第5课三大改造 一、选择题 1、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 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 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3、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没收官僚资本 C.实行赎买政策 D.实行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5、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②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③已经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④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1954年,北京著名的中药老店同仁堂的经理乐松生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的赞扬。公私合营后,企业发展迅速,生产、销售量大增,表明()

A.农村土地改革促进了工业企业的发展 B.社会主义改造是在党中央关怀下进行的 C.三大改造取得了胜利 D.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显示优越性 7、三大改造完成的时间是() A.1956年 B.1954年 C.1955年 D.1956 年 8、1949年前,上海水泥厂生产能力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实行公私合营后的1956年,生产能力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完成 B.抗美援朝斗争胜利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计划的实施 9、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开始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是() A.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B. 新中国成立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中共八大 10、“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改变,这在世界上早就出现过,但采用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地接受这种改变,是史无前例的第一次。”这种“和平方法”指的是() A. 赎买政策 B. 无偿没收 C. 实行股份制 D. 廉价收购 11、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 B. 实行股份制 C .组织生产合作社 D .实行公私合营 12、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 ①国内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②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③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④初步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A B C D.①②③④ 13、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不包括() A.分散的小农经济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B. 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等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与评价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姓名:邓义山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统计学 学号:27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文: 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转变为;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合作社经济占%,公私合营经济占%,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个体经济则下降到%。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其次,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最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事实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练习题

2019-2020年八年级历史三大改造练习题【学习目标】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原因、方式、意义【达标练习】 一、轻松入门(必做题,每题10分): 1. 我国的三大改造是指:()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家实行赎买政策 2、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 ) A.1952年底B.1954年初C.1955年底D.1956年底 3、“三大改造”中,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形式主要是() A、公私合营 B、赎买 C、建立生产合作社 D、全行业公私合营 4、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 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 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5、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6、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二、快乐晋阶(必做题,每题10分): 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是()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理 B、没收官僚资本 C、实行赎买政策 D、实行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2、下列事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A.没收官僚资本企业B.土地改革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D.工商业公私合营 3、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

A、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C\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D、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 三、生活拓展(选做题,每题10分): 1、解放前,上海水泥厂的最高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7年,还是原有的设备,该厂的产量却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产量变化的关键原因是() A、市场需求增大了 B、该厂的工人人数增加了 C、政治环境变了 D、实行了公私合营 2、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有什么缺点? 四、小调查(10-30分) 1)调查一下家乡农村农业合作化的情况,在班里交流。 提示:可访问年长者,也可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列出调查提纲,充实材料,最后形成文字材料。 2)调查一个老字号店铺在公私合营时的情况,在班里交流。 提示:各地老字号店铺很多,可选择一个有代表性的老字号店铺,调查其创办的年代,产品销售情况,公私合营情况,写出文字材料。

《三大改造》习题3

第5课三大改造习题 一、基础巩固 1.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指的是()A ①农业社会主义改造②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④交通运输业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我国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于()B A.1952年底 B.1954年初 C.1955年底 D.1956年底 3.“三大改造”中,农业、手工业的改造形式主要是()C A.公私合营 B.赎买 C.建立生产合作社 D.全行业公私合营 4.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因为其()D A.农民缺乏必要的生产工具 B.农村出现了新的贫富不均现象 C.先进的机械化农具难以在农村推广 D.分散的个体经营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5.下列事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C A.没收官僚资本企业 B.土地改革运动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工商业公私合营 6.中国现在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A A.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B.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C.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D.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 7.新中国成立前,上海水泥厂的最高产量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1957年,还是原有的设备,该厂的产量却超过了设计能力的40%,产量变化的关键原因是()D A.市场需求增大了 B.该厂的工人人数增加了 C.政治环境变了 D.实行了公私合营 8.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在()C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9.三大改造的实质是()D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社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1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D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始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 必知热点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回顾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我们任重而道远。 必背知识 一个概念:近代化(现代化) 两大任务: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三个层次:至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历程由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层次,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逐步深入展开。 四个阶段:起步阶段、整体发展阶段、曲折前进与新发展阶段、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 五条基本线索:经济近代化(现代化)进程;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思想文化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国外交的近代化(现代化)进程;实现近代化的前提与基础是民族独立。 一、关于“近(现)代化”概念 近代化即现代化,指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为推动,实现封建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化。近(现)代化是一项涉及价值取向、社会秩序、政治规范、制度运作、伦理认同等的系统工程,它将引起社会生产力、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心理态度的变化。 西方世界的近代化又称资本主义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近代化具有明显特色。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外力的作用下而非自发地开始的。表现为政治上反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反封建争取民主自由;思想上争取自由、民主、科学;经济上向西方学习现代军事技术、努力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繁荣富强、持续发展两大任务及其关系 (一)中国近代化的不利因素有哪些

三大改造的社会意义及现实启示

正文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2016年,是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60周年。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整个过渡时期我国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评价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有充分肯定的,全盘否定,既肯定又批判的。对此,我认为应该客观的去分析和讨论,去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这个源头和起点。 首先,三大改造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以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为例,在土地改革后,农村面临的中心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客观的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广大农民的生活状况。广大农民翻了身,拥有了土地,生产积极性大增,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标志。同时,这种生产方式满足了农民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生产技术的交流与提高,对于粮食的增产增收,工业原料来源的极大丰富,社会经济的整体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有重要的积极作用。其次,三大改造在丰富党的指导思想方面的功劳不容忽视。这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我国的实际情况联系在一起,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我国采取了赎买政策,将主要的大型私营工业企业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转变为公私合营企业。1955 年下半年,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趋势。全国全行业公私合营的私营工业已达到99%,私营商业达到85%,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从这一过程不难看出,我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对民族工商业者的选举权、工作和生活作了充分保障,使民族工商业者在不太勉强的情况下接受社会主义,而不是一味强制性地将私营企业统统收归国有,从而保证了改造的顺利进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另外,也是三大改造最重要的功绩,就是它的历史意义。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党从国民党手中接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带领饱受战争之苦的广大穷苦人民恢复和发展经济是我党的首要任务。此时,提出一项正确的经济发展路线迫在眉睫。“三大改造”应运而生,在这一过渡时期,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顺利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扫清了障碍,功绩之大,有目共睹。今天的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使社会主义中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新变化,其中当然离不开对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继承与发展。 然而,根据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的哲学理论,矛盾具有两面性,这也可以运用到我们对“三大改造”的客观评定上。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首先,在

三大改造与中国现代化

2002年第4期(总第349期) 社科与经济信息 SOCIALSCIENCESANDECONOMICINFORMATl0N NO.4,2002 (CumulativelyNO.349) :工 一八改造与中国’现代化 张旭东 延伸推动了三大改造的发生。现代化成为中国的历史.主题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鸦片战争打开了中 目前,学术界对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三大国封闭的大门,也打破了中国人天朝大国的神话和对改造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一种认为,它既脱离祖先荣光的回忆.被迫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挑战,于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又违背了七届二中全是,实现现代化以摆脱屈辱和苦难的困境成为百年来会决议和共同纲领,是历史的“滑轨”或“嬗变”。另一种近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之血脉贲张的首要课题,成为时认为三大改造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反代的主旋律。在社会主义与现代化实现结合以前,在中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观点,但持国如何实现现代化,即现代化的方向上先后出现了这有这种观点的学者大多是从矛盾运动的视角切入的,几种不同的取向。 笔者认为从现代化的视角分析,三大改造也有其发生1.从林则徐、魏源等目睹时艰,倡行“睁眼看世的历史必然性。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首先,从宏观视野看,近代以来现代化历史主题的等开展的“洋务运动”,这些封建士大夫的代表,主张在一qq一一.-圣._圣..圣._圣._圣一+-圣一一卜圣q卜童一一-圣+.量一扣圣+-孽q—q’-圣-圣扣量..圣..圣+-量+-圣一+-圣卜圣q一卜圣+-圣+_圣+_量+_圣+-圣球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生产大协作的产品;欧洲的协和节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局部调整虽能起缓解经济问题式飞机,也是英、法、西德几国数百家工厂协作的产物。和推迟经济危机的作用,但是,推迟只能意味着问题的而另一方面垄断也大大加强了,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积累和矛盾的积聚。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虽然大财阀手里。这就是说,科技革命结果一定会使生产社暂时没有呈现激化状态,可是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劳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而垄断的趋势也必定进一步强动人民相对贫困化状况仍然是资本主义的顽疾。比如,化.这两个方面都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美国71%的财富集中在10%左右的人手里,而90%以是无法解决的矛盾。上的人只有余下的29%的份额。这种剥削与被剥削的因此,所谓自我调节也好,局部调整也好,其实都深刻阶级矛盾总有一天要激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总只能调节基本矛盾所产生出的几对矛盾。如资本主义有一天要走到自己的尽头,那时就是社会主义时代的在不触动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其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到来。 整,可以缓解它的阶级矛盾;加强国家的经济职能,调 整上层建筑,可以调节资本之间的矛盾,缓解其经济上注释:①⑤《列宁选集》第2卷,第730、842页。②的无政府状态。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本身却是无法调《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91页。⑨肖枫:《社会主义 节的,而且由于科技革命日益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不资本主义:两个主义一百年》,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断提高.这一基本矛盾还会越来越尖锐。年,第247页。④李琮:《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经济同时还要看到.即使基本矛盾所派生出的几对矛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8页。 盾,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的调 [作者单位:湖南益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413049责任编辑:沁园]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