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草原退化加剧的深层次原因探析_王关区

我国草原退化加剧的深层次原因探析_王关区

我国草原退化加剧的深层次原因探析_王关区
我国草原退化加剧的深层次原因探析_王关区

2006年7月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J u l.2006第27卷 第4期I N N E RM O N G O L I A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V o l.27 №.4

我国草原退化加剧的深层次原因探析

王关区

(内蒙古社会科学院 牧区经济研究所,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草原资源既是经济资源,更是生态资源,草原生态系统是我国第二大的生态屏障。然而,我国

草原的退化沙化不断加剧,其生态防护功能和经济产出功能不断下降,特别是北方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已出现

恶性循环、逆行演替的态势。因此,深入分析草原退化的原因,寻找治理改善草原生态环境的途径,推进草原

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既有理论价值,更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草原退化;加剧;草原生态经济系统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281(2006)04-0001-06

一、草原退化的现状

我国草原退化面积以每年近2000万亩的速度扩展, 1970年代,我国草原退化率(沙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比例)[1](P.45)为15%,1980年代中期达到30%以上,目前已上升到57%左右。内蒙古草原退化沙化面积以每年1000多万亩的速度扩展,退化率由1960年代的18%发展到1980年代的39%,目前已达到73.5%。内蒙古草原现有退化面积6.42亿亩,较1980年代的3.76亿亩增加了2.66亿亩;其中,轻度退化面积扩大了0.2亿亩,中度退化面积扩大了1.04亿亩,重度退化面积扩大了1.42亿亩。由于开垦、沙漠化等原因,内蒙古的草原面积1980年代较1960年代减少了10.4%,约1.38亿亩,目前又比1980年代减少了0.9亿亩,约8%左右。

草原退化是草原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在人类活动与自然条件的共同作用下结构特征与功能过程的恶化,即植物、动物与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总体恶化。退化草原的植物种类组成和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从稳定的、功能较强的多层结构演化为欠稳定的、功能较弱的单层结构,生物多样性降低,植物群落的结构、高度、盖度以及外貌等明显劣化,优质的、可饲的豆科、禾本科、菊科等牧草减少,不可饲、劣质、有毒、有害的毛茛科、大戟科等植物滋生蔓延,植物群落呈现小型化与矮化特征,其高度与盖度大大降低。目前,内蒙古草原已发现有毒害植物50多种,青海草原大量出现的毒草有20多种。有毒有害植物的蔓延,不仅消耗土壤的养分和水分,妨碍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而且经常造成牲畜中毒甚至死亡,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危害。轻度退化草场可食牧草产量减少20~40%,植被覆盖度减少20%;中度退化草场可食牧草产量减少40~60%,植被覆盖度减少20~50%;重度退化草场可食牧草产量减少60%以上,植被覆盖度减少60%以上。重度退化草原植物群落平均高度仅相当于未退化草原植物群落平均高度的1/5左右。退化草原的生物多样性降低甚至丧失,许多珍稀植物与名贵动物消失或大大减少,如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的单花郁金香消失,口蘑、黄花苜蓿等变得十分稀少;黄羊基本消失,百灵鸟、猛禽也很少了。

[收稿日期]2006-03-26

[作者简介]王关区,男,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牧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所长。DOI:10.14137/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5178775.html, ki.issn1003-5281.2006.04.001

与草原资源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共生的是草原的干旱、风沙、白灾、黑灾、鼠害、病虫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加快,且草原生态系统自发的抗逆机制等遭受破坏、抵御灾变的能力减弱。干旱缺水是草原与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干旱成灾能使牧草在生长季枯萎,产草量直线下降,从而造成草食家畜的大批死亡或乏瘦。1999~2001年,内蒙古草原牧区连续遭受旱灾,使得草原“赤野千里、寸草不生”,牲畜大量死亡,草原畜牧业与牧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白灾或黑灾是由低温、风雪天气给草原牧区造成的灾难,牲畜,特别是基础母畜、良种畜、幼畜因灾大量死亡,畜产品产量锐减。遇到白灾或黑灾,牲畜的死亡率可上升到8~10%,甚至可达到20~60%。内蒙古从战国末期到民国时期共发生白灾500多起,损失牲畜累计有数亿头之多。1977年的特大雪灾,锡林郭勒盟牲畜损失40~60%;2000年的特大雪灾加旱灾,锡盟的牲畜损失率也达50%左右。由于草原退化和捕鼠天敌减少等原因,我国草原鼠害发生的面积有增大的趋势;同时蝗虫、草原毛虫等对草原的危害也在加大。

草原生境不良,生态功能下降,沙漠、沙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年均大风日数明显增加,每遇大风天气,风给沙势,沙助风威,往往就形成沙尘天气甚至沙尘暴,对草原地域的人、草、畜以及京津和“三北”等地的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沙尘暴与沙尘天气很大部分源自草原退化沙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严重退化沙化的草原(其实原来是草原)已成为沙尘暴的发源地。内蒙古草原牧区沙尘暴与沙尘天气,1950~1990年,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1991年以后几乎每年发生多次,如1998年在40天内连续发生6次,2000年发生13次。2001年,我国发生了32次沙尘暴,其中14次源起于内蒙古地区。退化沙化草原的地表虚土层因干旱与强风力的作用每年大约流失1厘米左右,大量的氮、磷、钾等营养物质也随之流失,如锡林郭勒盟每年每公顷草原流失氮1.19公斤、磷0.22公斤,近30年来,该盟草原的有机质含量下降了一半[2](P.9),严重制约着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的发挥。

草原的第一性生产力及第二性生产力水平降低。全国草原产草量下降了30~60%,每头家畜的产品产量也有明显降低;我国单位面积草原的畜产品产量不足美国、新西兰等国家的5%,单位面积草原的产值仅相当于美国的1/20、澳大利亚的1/10、荷兰的1/50。1980年代与1950年代相比,我国北方草原牧区在纯放牧条件下,平均每头牛的体重减轻25~50公斤,平均每只羊的体重减少2.5~5公斤[3](P.56)。青藏高寒草原产草量减少了30~50%,牦牛、藏羊的活重也减少了30~50%。新疆草原产草量减少了30~50%。1980年代末期,新疆37个牧业与半牧业县载畜能力为2261个羊单位,而近几年来下降到了1392个羊单位左右[4](P.15)。内蒙古草原产草量降低了40~70%。1950年代平均鲜草产量114.12公斤/亩,1980年代平均鲜草产量70公斤/亩;1950年代内蒙古草原载畜能力为8700万个羊单位,1980年代降到5800万个羊单位,2002年降到3500万个羊单位。

二、草原退化加剧的深层次原因

(一)输入少、输出多,“竭泽而渔”使得草原生态经济系统难以维系良性运转

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经济物质、经济能量的输入严重缺乏,从而使系统的社会经济结构与自然生态结构不相协调,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不相适应。社会需要系统有更多的输出,特别是市场对畜产品等的需求以及维护生态安全对系统生态效用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又主要依赖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输入使系统运转,这样行为短期化、掠夺式的系统操作,使得系统的自然生态组成结构遭受严重破坏,且衰败、萎缩,系统总体功能不断下降。如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草原生态经济系统,1953~1980年间由于出售牲畜及其产品和燃烧牲畜粪便共输出氮素15728.9吨,要维持该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氮素平衡,每年至少要输入560吨的纯氮,而实际上根本没有经济性氮肥的输入[5]。不但系统输入经济输入不足,输入结构也不尽合理。经济输入的绝大部分用在草的转化即牲畜的饲养和畜产品的加工上,而用在草的恢复保护、生产加工上却较少,这样,系统物质能量的正金字塔效用与经济输入的倒金字塔作用矛盾激烈,影响了系统整体的长远功能。

从建国到1980年代初期,国家对草原及其畜牧业的投资共约40亿元,其中63%用于家畜疫病防治设施的建设,用于草原保护建设的投资约15亿元,平均每亩草原只有0.32元左右;同期,内蒙古草原及畜牧业基建投入约1.8亿元,平均每亩草场仅有0.13元。从1990年代随着牧区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草场承包到户,草场的集体所有权与其使用权和经营权分离,牲畜作价或无偿归户、牲畜户有户养实现后,逐步形成了以户营经济为主体的草原畜牧业基本经营制度,调动了广大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增加牲畜牧养量的积极性,牲畜头数与畜产品产量的增长幅度很大;而相应的是国家和集体对草原及畜牧业的投入,特别是对草原保护建设的投入却有减少的趋势,牧户自身的投入也极其有限,因此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经济输入与输出更加不协调,草原生态系统由于“竭泽而渔”的掠夺性利用遭受严重破坏,草原退化沙化面积激增,草原资源、环境恶化,草原生

态经济系统开始出现恶性循环的态势。如1990年代初,典型草原每亩年投入仅有0.05元,而产出是1.9元,投入产出之比是1∶38。内蒙古1990年到1997年,草原建设保护共投入3.5亿元,每亩草原年平均投入0.04元;1998年到2001年,共投入9.32亿元,每亩草原年平均0.16元。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后,特别是2003年国家“退牧还草”工程实施以来,北方草原保护恢复建设的投入有所增加,但力度还是较小;关键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投入、保护、建设,才可能达到期望的恢复草原生态系统、推进草原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效果。

(二)人口压力不断增大是草原退化加剧的基础性原因之一

近现代,特别是1950年代以来,草原牧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人口压力不断增大,成为现实草原退化加剧的基础性原因之一。我国五大草原省区之一,内蒙古的人口密度,公元2年为1.26人/平方公里,1898年为1.24人/平方公里,1896年间的人口变幅微小;而1912年为1.29人/平方公里,1936年为2.66人/平方公里,1953年为5.08人/平方公里,1964年为10.27人/平方公里,1980年为15.62人/平方公里,1990年为18.28人/平方公里,2000年为20.1人/平方公里,2002为20.11人/平方公里,总人口达到2378.6万人。从1953年到2000年,内蒙古的人口密度增长了295.67%,全国的人口密度增长了112.98%,内蒙古比全国多增长了182.69%。

内蒙古33个牧区旗县,1950~1980年年均增加人口约9万人;1981~2000年年均增加人口约4万多人;总人口由1950年的不足100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500多万人[6](P P.236~237)。从解放初到2000年,锡林郭勒盟人口由20.5万人增加到99.3万人,年均增长率3.14%;呼伦贝尔市由29.9万人增加到273.7万人,年均增长率4.44%。而从1949~2000年,内蒙古全区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2.71%,从1953~2000年,全国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为1.62%。可见,无论从草原牧区旗县还是从盟市看,其人口增长率都大大超过内蒙古全区人口的增长率和全国人口的增长幅度。然而,草原牧区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并不高,草原牧区人口的增长主要是非自然的外来有组织迁入或自发流入式增长,即机械增长,增长的人口非当地主体民族、主要是以汉族为主,而且迁入及流入人口的素质也较低。

人口增长过快、人口规模过大,主要体现在人口增长超过了自然资源尤其是草原资源的增殖,即资源的可承载能力,超过了环境容量与生态阈限。自然资源的增量已远不能满足供养如此之多的人口的需求,于是自然资源的存量也被一部分一部分地利用、蚕食,这样就使自然资源的恢复、更新能力下降,资源的数量减少、质量变劣,从而导致资源生态环境的总体恶化。由于我国内地的人口密度要比西北部边远地区大,于是便出现了一次又一次机械式的大量移民,使草原牧区人口也超过其生态环境资源的承纳量,大片的垦草种粮及大量的毁林开荒等,使得中国西北部,特别是草原牧区的荒漠化面积以惊人的速度扩展。草原牧区既是生态脆弱地带、敏感地带,也是生态屏障带,其人口的承纳能力比内地和沿海低得多;过高地估计草原地区的环境容量、资源承载量,采取大量移民的政策,也不能不说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草原牧区的人口承载力很低,而且随着草原退化、沙化的加剧,草原环境的人口容纳能力还有降低的趋势。据有关专家的估计,我国森林草原能容纳10~13人/平方公里,典型草原可容纳5~7人/平方公里,荒漠草原可容纳2~2.5人/平方公里[7](P.86)。按照此标准衡量内蒙古的33个牧区旗县,目前已有23个旗县的人口超过其环境容量,占内蒙古全部牧区旗县的70%。

(三)草原牧区的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仍然单一,层次低

草原牧区三次产业中,第一产业特别是草原畜牧业占有较大的比重。2000年,内蒙古牧区旗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5.45%,同比高出农区13.4%,高出全内蒙古8.1%;牧区旗县草原畜牧业的增加值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高达20.4%。草原牧区牧民人均纯收入的绝大部分来自畜牧业。2002年,牧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畜牧业的比重,内蒙古为91.7%,新疆为83.9%,青海为90.0%,西藏为95.7%。说明草原牧区产业结构单一,导致收入来源单一,草原资源承受的压力很大。

我国草原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下,表现为资金短缺、技术落后、工业化程度不高、教育不发达等;加之人口过快增长、人口压力不断增大,人们为了生存和生活必然要开发利用更多的自然资源。因为工业化水平低,产业结构及收入来源结构单一,层次低,绝大部分人口的生产生活还主要依赖草原及其畜牧业,这就决定了人们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主要是草原及土地、森林等农业资源;而资金短缺、技术不足,决定了人们对资源的利用必然是劳动密集型的;教育、科技的落后,又决定了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素质的低下。这样素质低下的劳动力密集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其开发利用方式往往就是粗放的、落后的、掠夺式的,对自然资源环境,主要是草原资源环境的破坏也就难以避免。

(四)“公地悲剧”与“狭地制约”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自然资源是天然生成的,没有凝结人类的劳动,所以没有价值,即坚持所谓的“资源无价论”;也认为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即坚持所谓的“资源无限论”,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对自然资

源尤其是草原资源的不珍视,无节制的耗损、浪费,使得大量资源遭受破坏,部分资源出现枯竭,生态环境随之恶化。其实草原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当然也是有效用的,所以无疑具有价值。草原资源有价值,也就应该有相应的体现其价值的价格。近年来,也采取草原资源有偿使用费等形式代表资源的价格,然而这样的草原资源价格是很低的,根本谈不上等价交换,离资源的生产成本(人工生产同量、同质、同效的草原资源或其替代品所需费用)相差很远,不利于可再生的草原资源的恢复、扩展,使得资源资本的存量递减,生态失衡,环境恶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明晰、交易成本低,是外部性或外部成本可能实现内部化,也即其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得到自觉有效治理的前提。我国的自然资源产权模糊,生态环境资产(包括资产存量与增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产权主体的缺位,这就使“公地悲剧”有了上演的条件。中国的自然资源属国有(全民所有)或集体所有,而不同种类、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资源存在着国家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界定不清和混乱。如草原资源作为国土资源和生态生物资源的一部分,总体上是国有的,而有的省(区)草场为国家所有,有的省(区)为集体所有,或边远的、条件差的草场为国有、其他是集体所有,存在着所有权的不清晰;草场的使用权,有的地区通过草场家庭承包经营落实到了牧户,但存在界线不清;有的地区还是谁有牲畜谁就使用草场,使用权混乱。草原资源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的模糊,也表现在产权主体的缺位上。大部分地区的“集体”已成“空壳”,集体经济组织名存实亡,根本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集体所有者在行使草原的所有权。

草原资源所有权主体的缺位,使其像没有了父母的孩子,没有谁真正关心其消长、好坏,破坏、浪费似乎也成了必然。1980年代初期开始的“草场公有承包,牲畜私有户养”的改革,主要是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草场由牧户承包经营,集体所有、经营的牲畜通过作价归户等形式变为牧户所有、饲养,草场的所有权与使用经营权发生了分离,草原的产权有所明晰。草原牧区基本经营制度的变革,调动了广大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然而,由于牲畜是自己的、而草场归根到底还不是自己的等原因,人们就更加珍视牲畜,更加关注牲畜牧养量的增加、自有财富的积累;这也是草原畜牧业承包经营制度建立以来,牲畜头数大幅度增加、超载过牧日趋严重、草原退化沙化不断加剧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还出现了围栏外的草场比围栏内的草场破坏严重,无畜或少畜户的草场比养畜大户的草场破坏严重,通过租赁等形式发生了流转的草场比没有发生的破坏严重的现象,主要是围栏外的草场牲畜可以随便啃食、踩踏,无畜或少畜户管理经营自身承包草场的能力弱,有的甚至被一些大户任意牧用,租赁来的草场不是使用者承包的草场、只要交清租赁费便可无节制的利用等现象,说到底还是“公地悲剧”问题。而这样的问题,需要草原产权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完善来解决。

草原牧区人口增多,加之又逐步实行了草场分户承包经营的“小牧业”经济,既使草原畜牧业缺乏规模效益、竞争优势,也使草原轮牧式的合理利用受到限制。全国牧区及半牧区户均草原利用规模为58公顷,其中内蒙古是72公顷;我国草原牧区2002年户均牲畜的饲养量,牛为10.8头、绵羊为41.4只、山羊为15.6只,其中内蒙古牧区户均养牛4.0头、绵羊46.1只、山羊26.6只[4](P.20)。我国北方草原畜牧业较适宜的畜群规模一般为500~1000个羊单位,而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近期绝大部分牧户达不到这样的牧养规模,饲养规模低于500个羊单位的牧户占总牧户的比重在75%以上;饲养规模低于200个羊单位的牧户占总牧户的比重在东乌旗、镶黄旗、白旗、蓝旗分别约为82%、91%、93%、82%[6](P.105)。草场承包到户、面积不再增加的情况下,原来的一户牧民若子女成家便要分成2~3户,相应的,原来的草场再分成2~3块,牲畜也分成2~3群,于是经营规模就越来越小了。

经营规模狭小是牧户生产效率低下、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而竞争力较弱的主要原因之一。几十公顷草场的家庭经营,与发达国家的上万公顷的大牧场竞争,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同时,单家独户的牧民,势单力弱,在市场交易谈判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与利益受损者。

不管是原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即大区域的轮牧,还是现在的四季轮牧、两季轮牧等,科学知识与历史经验都告诉我们,轮牧式利用草原可以说是实现草原资源永续利用、牧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轮牧式利用草原必须具备几个基本条件:一是经营使用的草场面积要足够大,二是经营使用范围内的草场要有一定的小类型之分(冬春营盘、夏秋营盘及放牧场、打草场等),而当今草原牧区的大部分地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由于规模狭小的制约,使得轮牧不能进行,牧户对一块固定的、不大的草场长期的重复利用、高强度利用,草原退化沙化岂能避免?

(五)大规模开垦草原,使得大片丰美的草原变成了贫瘠的、极易沙化的农田(大部分已变成了荒漠),而草原农耕化、牧区农村化的最终结果就是沙漠化

据有关专家研究,我国草原荒漠化的人为成因中,过度农垦占25.4%,过度放牧占28.3%,过度樵采占31.8%[8](P.14)。而过度农垦导致草原面积大量减少、牧区人口大幅度增加(大量的农民流入牧区),才使得超载过牧、滥樵乱采等不断产生并加重。

我国对草原的开垦大致开始于秦汉时代,唐朝与元朝也零星有过一些,但由于开垦的规模较小,对草原资源及生态环境没有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晚清及民国时期对草原的开垦规模增大,清末10年,在内蒙古累计放垦约5000万亩,国民党统治中国的22年间,仅在内蒙古西部就开垦草原3259.07万亩[9](P P.26~29)。

新中国成立到1990年代初期,我国开垦的草原面积可达2.8亿亩左右,造成大约3.8亿亩退化、沙化面积,其中约1.2亿亩草原退化为永久性沙漠[10](P P.67~68);同期,内蒙古开垦草原约5200万亩,新疆开垦草原约4500万亩,甘肃开垦草原约1600万亩等[10](P.175),而在内蒙古等地每开垦1亩草原往往就会引起周围3亩左右草地沙化。另据有关资料显示,从1958~1976年,内蒙古开垦草原大约4500万亩,其中约1400万亩为部队、兵团、学校、机关等在16个牧业旗累计开垦的[11](P.463);从1986~1996年,内蒙古东部24个旗县开垦草原1132万亩左右[2](P.30),并且都是开垦的优良草场。

盲目地开垦草原,使得贫瘠、极易沙化的耕地无节制地增加,大片丰美草原的原生植被与土壤遭受破坏;而开出的耕地往往几年后就撂荒变成沙地或沙漠,于是再去开垦新的草原,这样周而复始,草原面积愈来愈小,沙地、沙漠的面积愈来愈大,草原退化沙化不断加剧,草原资源及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逆行演替。

(六)严重的超载过牧,粗放的掠夺式利用草原,使得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加速走向衰退

随着牲畜头数的不断增长,加之草原退化加剧、草原面积有所减少等原因,草原牧区的草畜矛盾愈加激烈,大多数草场处于超载过牧的状态,对草原的利用远非是永续利用,而是粗放、掠夺式利用,草原生态经济系统衰退就成了其必然的后果。

由于牲畜头数增加,我国畜均占有草场由1949年的6.2公顷减少到2002年的0.64公顷。2002年内蒙古的理论载畜量为3500万个羊单位,而年末实际牲畜饲养头数是6670个羊单位,超载过牧90.6%;内蒙古每个羊单位拥有的草场面积,1950年代是165亩,1980年代为29.7亩,近期下降到16亩左右[12](P.31)。新疆草原近年来的超载率一般为60~70%,局部地区可达100%以上。内蒙古33个牧区旗县,2004年总体的超载率达到75.1%[12](P.8)。

1977年的特大雪灾,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牲畜头数从100万余头(只)一下降到25.3万头只,牲畜死亡、损失率高达74.7%,有的苏木的牲畜几乎全部死亡。而这样的特大雪灾在阿巴嘎旗还发生过两次,第一次出现在1954年,牲畜总头数仍总增34.1%,纯增18.9%;第二次出现在1957年,牲畜总头数也还总增21.5%,纯增1.5%。为什么遭受同样大的雪灾,阿巴嘎旗的损失会不一样呢?阿巴嘎旗1950年代的草场利用率仅为29%左右,到1970年代后期已增加到近80%,由超载过牧、草场过渡利用而引发的草原退化,使得牧草的高度、盖度均不同程度下降,遇到雪灾,牲畜采食不到牧草,就要饿、冻而死。

(七)滥樵滥挖滥搂滥猎,不适当地开矿建厂,不合理地利用水资源等,也是导致草原退化沙化、草原生态经济系统恶性循环不可忽视的因素

半农半牧区、牧区的广大农牧民以草原植物为日常生活的主要燃料之一。内蒙古半农半牧区、牧区每年用做薪柴的牧草灌木就有上百亿公斤。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农牧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解决薪柴等问题,每年要大量樵采沙蒿、沙柳、乌柳、柠条等,每户每年仅为烧柴就要破坏草原40亩左右[10](P.146)。

我国北方草原出产干草、麻黄、黄芩、苁蓉以及发菜、蘑菇等。这些野生珍奇植物、有的是名贵药材、有的是珍品野菜。一方面,由于有法不依、管理任务艰巨,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利益、发财梦(发财与发菜谐音)的驱动,多年来人们(主要是草原牧区周边的农民等)滥挖干草、麻黄、黄芩、苁蓉等药材、滥搂发菜的行为屡禁不止。在宁夏与内蒙古等地区,每年要爆发滥挖药材的大战,成千上万农民挥锹上阵,使得累计近2亿亩的草原遭受破坏、沙化(数据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草原监理站)。滥搂严重的年份,内蒙古周边地区的200余万人奔赴锡林郭勒、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阿拉善等草原牧区抢搂发菜。20世纪50、60、70及80年代,草原牧区的滥猎非常严重,使得大量的珍禽异兽减少甚至彻底消失,导致草原生态经济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下降。

不适当地开矿、建厂、修路以及城镇建设等也对草原及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污染。在油田建设、煤田开采、电厂建设及采金活动中,普遍存在对周围草原植被不同程度的破坏,轻者使草原生态系统结构单一化、功能衰退、草原生产力下降,重者导致草原植被完全消失。如二连油田开发区,开发前草地生产力为21105公斤/公顷,开发后变为1095公斤/公顷左右,盖度由原来的45~55%降为28~38%,严重地段仅为10%左右。托克托县电厂和准格尔煤田建设都造成草原沙化问题,据有关专家估算,准格尔煤田建设区的沙化面积以每年大约4%的速度增长。

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草原牧区的不良影响也较严重。一是中上游用水太多,致使河水断流,下游的湖泊与绿洲消失,草原荒漠化。如新疆的塔里木河,因中上游消耗水量过大,到达下游的水很少甚至没有,使得阿拉干以下草原地区的荒漠化不断加剧;由于中上游用水量过多,黑河水流不到阿拉善,使得居延海干涸,绿洲开始消失、胡杨林大片干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二是过量开采草原牧区的地下

水,使得生态用水不断减少,草原植被衰退,生态环境恶化。如盲目开发饲草料地、打井等行为,耗竭了生态用水。

(八)盲目扩展饲草料地及人工草地,既事倍功半,又在一定程度上为草原的退化沙化推波助澜,“建设草场、增加牧草、维护草原”的初衷,却往往变成了破坏草原的后果内蒙古草原牧区开发的饲草料地不断增加,1990年饲料地播种面积为31.6万公顷,1994~2000年一直稳定在40~50万公顷之间;内蒙古牧区的水、草、林、机、料五配套草库仑面积,1990年是6.35万公顷,1995年上升到30.1万公顷,而2000年又下降到13.9万公顷;内蒙古飞播牧草累计面积不断增加,而多年来全自治区飞播牧草保有面积一直在600~800万亩之间徘徊(参见天莹《生态建设模式选择与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内蒙古社会科学院2004年重点课题)。这是为什么呢?主要与草原牧区水、土资源的制约分不开。由于水资源缺乏,开发的饲草料地没有水的灌溉,很难播种,配套草库仑因缺水其面积自然就要减少,飞播牧草没有一定的降水也就难以成活、保有。

我国的北方草原牧区绝大部分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稀少,一般在300毫米以下,有的甚至仅有几十毫米,地表水非常稀少,地下水也极其缺乏,土壤为沙地性质,能够建设永久性饲草料基地的地块微乎其微,偶然有一点,其大部分也已经建成了饲料地。即使有一些水土条件看似相对好的地块,也一般是第一年有水可以种植,第二年水就少了难以种植,第三、四年水就没有了,饲料地及其周围的草场也都随之沙化了。这些沙化点扩展、连接,就能形成连片的沙漠。如果在草原牧区搞普遍的饲草料种植,开发大量的饲草料基地,不但大多数牧民难以接受,开发成本很高,而且开垦了草原,破坏了原生植被,超限利用了地下水资源,无异于为草原的退化沙化、草原的生态破坏推波助澜。

发达国家的人工草地主要集中建设在湿润和半湿润地区,而不是在干旱地区。对于干旱半干旱的草原,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利用方式,如轻度利用等,维持、恢复天然植被,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澳大利亚人工草地的发展,有严格的地域特点,在干旱地区几乎全部保留原始植被,而在其东部及东南部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带集中建设人工草地。可见,我国的人工草地及饲草料地也不应该建设在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

[参考文献]

[1]邢旗.内蒙古草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评价[A].内蒙古

草原荒漠化问题及其防治对策研究[C].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

[2]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内蒙古天然草原

保护与建设[Z].内蒙古软科学计划项目,2003. [3]道尔吉帕拉木.集约化草原畜牧业[M].北京:中国农业

科技出版社,1996.

[4]张立中,等.中国草原畜牧业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5]陈佐忠.内蒙古白音锡勒牧场草原生态系统氮素循环的

初步研究与其生态对策的探讨[J].农村生态环境,

1987,(3).

[6]敖仁其,等.制度变迁与游牧文明[M].呼和浩特:内蒙

古人民出版社,2004.

[7]包玉山.内蒙古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M].呼和浩

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

[8]陈文.草原畜牧业经济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出版社,1992.

[9]色音.蒙古游牧社会的变迁[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

民出版社,1998.

[10]暴庆五,王关区.草原生态经济协调持续发展[M].呼

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

[11]内蒙古草地资源编委会.内蒙古草地资源[Z].呼和浩

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

[12]王关区.西部大开发与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M].呼

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哈布尔)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 从古代起, 蒙古族牧民就在这里放牧着牛羊。近一百多年来, 由于盲目开垦、采伐、过牧等破坏了植被, 结果使草原退化, 出现了大面积沙漠。解放后, 在防治草原退化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从总的趋势来看, 草原退化还在继续发展。六十年代初, 内蒙古草原退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 目前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 防治草原退化已刻不容缓。 一、内蒙古草原退化现状 国家环保局统计(1999)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31.77%。20 世纪60 年代内蒙古草原面积13.2 亿亩,80 年代下降为11.8亿亩,90 年代下降为10.37 亿亩。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退化面积达50%左右,每年以3.7%的速度增长。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从60 年代占草原面积的15%增加到80年代的49%。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2.95 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2.67 亿亩,截至2005 年,草原退化占可利用草场的74%。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33个典型牧区旗县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现象,截至2002年除极个别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均超过了50%,有的旗县像翁牛特旗、乌审旗、鄂温克自治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特中旗甚至达到了100%,这样的退化速度是令人害怕的。本来内蒙古有五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现如今,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三大草原基本消失,特别是乌兰察布草原成为内蒙古土地沙化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生活最贫困的地区。 二、内蒙古草原退化原因分析 草原退化的因素多种多样, 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⑴气候干旱 内蒙古草原大部分地区年雨量在100-400毫米之间, 而且雨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一年中六、七、八三个月占年降雨量的70 % 左右, 尤其七、八两月最多, 冬春雨雪稀少, 春旱经常发生, 如遇夏早, 给草原带来的危害更大。 ⑵沙多风大 内蒙古草原的土质多为砂壤土、轻壤土, 少数为中壤土, 通常表层覆盖着砂层。锡林郭勒盟西北部年平均大风日数在10天以上, 阴山以北在50天以上, 鄂尔多斯在40天以上, 呼伦贝尔在30天以上。干早的冬春季节是草原上风大而多的季节, 大风日数占全年的60%以上, 风力一般八、九级。春季地表解冻后风蚀与沙埋现象最严重,特别是靠近沙漠的农村、牧区,经常遭受风沙危害。 ⑶鼠害、虫害严重 由于草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导致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缩短,食物网趋于简单化。草原上害鼠、害虫的天敌, 如鹰、雕、蛇、刺猬、蜻蜓、螳螂、瓢虫都急剧减少。相反, 鼠害、虫害大量繁衍, 泛滥成灾。目前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鼠害面积4700万公顷,蝗虫成灾面积常年达66万公顷, 严重地区虫口密度每平方米存200 头以上, 牧草全部被啃光。大规模鼠虫害的发生严重破坏草原植被, 加剧草原的退化。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及建议

草原生态系统恢复研究及建议 摘要: 多年来,我国北方草地生态主要由于超载的人口,加上不适宜的追求眼前利益的政策引导,滥垦、滥牧、滥采、滥伐,造成大面积的草地退化、沙化,生态环境恶化。文章阐释了草地沙漠化的成因、现状;提出了必须由国家高度重视治理、全民行动、长期坚持治理才能解决草地生态问题及遵循客观规律保护建设利用草地,恢复自然生态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草原生态;恢复;草地沙化 草原是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全球草原总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3。草原是比较脆弱的生态系统,但却养育了全球近1/3的人口,人们的食物结构中有11.5%来自草原。同时,草原又具有保护陆地生态环境多样性、减少沙尘危害、减少水患、调节气候等多种生态功能。但是,在不合理的人为因素干扰以及近年来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全球有近一半的草原已经退化或正在退化。草原退化已成为当今全球的重要生态环境问题。 1 草原沙化原因及现状 1.1 草原沙化是自然现象既是自然现象,又是社会现象 草原是介于荒漠与夏绿阔叶林带之间的地区,草原上的植物属于夏绿旱生性草本群落类型。草原气候的特点在于比夏绿阔叶林带干旱,但比荒漠要湿润。如果气候持续比原来更加干旱时草原便向荒漠过渡,这就是荒漠化的过程。沙漠化是一个环境退化现象。地质时期形成的沙漠,有的一直处于裸露状态,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库姆塔格沙漠即是如此。另一类沙漠,主要是平沙地,被后来出现的黄土层和土壤层所覆盖,处于潜伏状态。这种被埋藏在地表以下的粉沙,被称作“古风成沙”。由于人类将森林伐尽,将野草烧光,其结果是将地表土搞得支离破碎,在表层土薄的地方,地下潜伏的粉沙便暴露出来。由于北方地区干旱少雨,季风强烈,地下暴露的粉沙便四处吹扬,形成地表沙层,聚起沙丘。于是原先的草地、耕地变成了现在的沙漠。中国北方的许多沙漠都是人造沙漠,如毛乌苏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等。人造沙漠在世界其他国家也存在,在非洲、美洲分布广泛。草地的沙漠化使大气侯变得干燥,土地滋生能力

草地退化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 毕业论文 贵德县草地退化主要原因及治理对策 毕业生:王玉林 指导教师:陆老师 班级:植保01(03)班 专业:植物保护 所在系部:农材科学系 2010年6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或其它教育机构的证书或学位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说明表示谢意。 毕业生签名:时间:年月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留、汇编论文。同意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毕业生签名:时间:年月日

目录 论文摘要 (1) 关键词 (1) 1、自然概况 (1) 2、贵德县草地与土壤类型 (2) 3、贵德县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2) 3.1鼠虫害猖獗 (2) 3.2过度放牧 (2) 3.3乱垦滥挖 (2) 3.4其他因素 (3) 4、理方法与对策 (3) 4.1划区轮放 (3) 4.2保护草地有益动物繁衍 (3) 4.3以草定畜,科学合理利用资源 (3) 4.4实施“退牧还草”项目,恢复和保护草地植被 (4) 4.5 建全体制,强化意识 (4) 4.6提高认识、加强管理、依法治草地 (4) 参考文献 (5) 致谢 (6)

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复方略

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 复方略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我国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复方略 我国的草原多分布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干旱缺水、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近20年来草原退化日趋严重。据报道,我国已有13亿亩草地退化,占可利用草地的1/3,并继续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退化。 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那合理放牧便是遏制草地退化的最重要一环。 对于退化草地,我们不能不用,关键是在用中改良。合理使用本身是一种科学管理。另外,对于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只用一种办法,要贯彻综合治理的思想,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值得重视的措施有: ①围栏封育:这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成效显着的措施。在内蒙古草原退化的草地,一般围栏三年即可发生显着的变化,生产力就可有较大幅度提高。 ②松土改良:这是一种用机械的办法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而改良土壤的化学状况,为植物生长创造好的条件,提高生产力的方法。 ③补播:即在退化草地上补种合适的豆科或禾本科牧草。 ④施肥:在某些局部地区,在可能条件下,施用化学肥料或有机肥料对提高生产力与退化草地改良也有很大好处。 草地退化是因为牲畜多了,而草地上的牧草产量少了,草与畜不能平衡。假如我们设法增加牧草的产量,就可以为多的牲畜提供多的牧草,从而实现新的畜草平衡,这就是建立人工草地与防治草原退化的辨证关系。 人工草地是一种高产的牧草生产系统。要高产就要有好的基础,就要有高的投入。

建立人工草地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满足要求的。选择合适的地形部位与土壤条件十分重要。 在内蒙古草原,要选择山前的扇缘地带和相对低洼的地方。在这些地方,由于水热条件的分异而可能形成比较肥沃的土壤以及好的水分条件。 有了好的基础,人工草地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就是好的草种,合适的结构,精耕细作,精细管理以及收获等。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豆科牧草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我国目前家畜饲草缺乏,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蛋白质饲料的不足,另外,在人工草种中配合一定比例的豆科牧草,不仅可解决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而且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可增加系统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退化草地诊断与生物环境指示 1.草地是否退化:任继周院士依据土壤稳定性和流域功能、营养和能流分配、恢复机制3个指标。提出了“三阈”,即健康阈、警戒阈、不健康阈划分标准,建立了评价草地健康与功能和谐的尺度,并指出从健康阈向系统崩溃的发展就是草地退化的过程。找到从健康阈到警戒阈的分界线和从警戒阈到不健康阈的分界线这两个阈值,是研究草地是否退化的关键所在。 2.草地退化等级与生物环境指示:草地退化到什么程度退化后有什么表现这是我们突出关心的基本问题。世界各国草地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退化草地等级标准以及生物环境条件在各个级别的表现。.(1919)的土壤有机质诊断;.(1949)的可利用牧草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诊断;.(1949)以减少种、增加种和侵入种反映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以及它们盖度或地上部分生物量所占比重反映植物群落的结构变化,后由美国土壤保持协会制作草地退化分级图解。任继周(1961)以草地植物经济类群和特征植物、地表状况、水土流失现象、土壤有机质和酸度为指标的综合判断法。王德利(1996)在内蒙呼伦贝尔盟羊草草地不同放牧半径的研究;运用演替度即植

内蒙古自治区草原退化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草地退化防治措施

内蒙古草原是我国最大的天然牧场,?从古代起,?蒙古族牧民就在这里放牧着牛羊。近一百多年来,?由于盲目开垦、采伐、过牧等破坏了植被,?结果使草原退化,?出现了大面积沙漠。解放后,?在防治草原退化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总的趋势来看,?草原退化还在继续发展。六十年代初,?内蒙古草原退化面积占草原总面积的十分之一,?目前退化面积已占草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因此,?防治草原退化已刻不容缓。 一、?内蒙古草原退化现状 国家环保局统计(1999)资料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退化草原面积已占自治区草原面积的377%。20?世纪60?年代内蒙古草原面积12?亿亩,80?年代下降为18亿亩,90?年代下降为10.37?亿亩。内蒙古科尔沁草原退化面积达50%左右,每年以7%的速度增长。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从60?年代占草原面积的15%增加到80年代的49%。锡林郭勒盟草原面积95?亿亩,可利用草场面积67?亿亩,截至2005?年,草原退化占可利用草场的74%。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33个典型牧区旗县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都出现了大面积的退化现象,截至2002年除极个别外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均超过了50%,有的旗县像翁牛特旗、乌审旗、鄂温克自治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乌拉特中旗甚至达到了100%,这样的退化速度是令人害怕的。本来内蒙古有五大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锡林郭勒草原、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现如今,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草原、鄂尔多斯草原三大草原基本消失,特别是乌兰察布草原成为内蒙古土地沙化最严重、环境最恶劣、生

活最贫困的地区。 二、?内蒙古草原退化原因分析 草原退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⑴气候干旱 内蒙古草原大部分地区年雨量在100-400毫米之间,?而且雨量的年际变化很大。一年中六、七、八三个月占年降雨量的70?%?左右,?尤其七、八两月最多,?冬春雨雪稀少,?春旱经常发生,?如遇夏早,?给草原带来的危害更大。 ⑵沙多风大 内蒙古草原的土质多为砂壤土、轻壤土,?少数为中壤土,?通常表层覆盖着砂层。锡林郭勒盟西北部年平均大风日数在10天以上,?阴山以北在50天以上,?鄂尔多斯在40天以上,?呼伦贝尔在30天以上。干早的冬春季节是草原上风大而多的季节,?大风日数占全年的60%以上,?风力一般八、九级。春季地表解冻后风蚀与沙埋现象最严重,特别是靠近沙漠的农村、牧区,经常遭受风沙危害。 ⑶鼠害、虫害严重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现象及原因分析报告报告材料

呼伦贝尔草原退化现象及原因分析报告 20100410 冯琪 一、草原退化现状: 飞机就要降落呼伦贝尔机场,我看到,绿油油的草原上不规则地露出黄色沙面,犹如一块块疮疤,令人心痛。呼伦贝尔大草原被誉为“中国最美的草原”,聪明的人们对它的发现不止于景色,如今,地下丰富的矿产成了草原和林区财富的重要来源。 在工业开采给这个城市带来G D P蛋糕的同时,牧民们也坚信工业污染是草原沙化的原因之一,特别是煤炭的开采,破坏了原有的气候环境,影响了降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草原牧区和林区到底该不该工业化,业界争论不休。要摆脱贫困还是死守生态,看起来是个两难,呼伦贝尔大草原的未来如同那曾经美丽的草原一样茫茫无边。 见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 现在,呼伦贝尔草原仍以每年2%的速度退化,而草原建设速度每年仅为0.2%。有关专家指出,长此以往,呼伦贝尔草原将可能会变成“呼伦贝尔沙漠”。 从海拉尔到满洲里,不足300公里的路程,路旁的草原被三条沙带隔开。在公路旁的草原上记者经常看到上千只的羊群和牛群,有些牧户家的羊群甚至达到了2000只以上。一些私营业主租用草场放牧。

租用了当地牧民的1万多亩草场,按照当地的规定放牧标准,这一羊群远远超载了。

陈巴尔虎旗神华宝日希勒能源公司露天煤矿附近,已经见不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当地居民介绍,为了保护草原,宝日希勒镇所辖草原已经禁牧多年。可是,没有牧民过度放牧的草原却饱受当地煤矿和化工企业的污染。 宝日希勒镇现有煤矿企业六家,每年超过2000万吨的开采量。马上要上马的国华电厂和投产的生产化肥的金新化工都是高污染企业。 二、原因分析: 工业污染现在已成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原因之一。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工会主席张殿成介绍说,“到去年底普查的结果是,呼伦贝尔草原退化面积达483万公顷,约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近一半,另外还有近300万公顷的潜在沙化区域。” “陈巴尔虎旗完工镇199万亩草原已经全部沙化。近5年间,仅新巴尔虎左旗和陈巴尔虎旗完工镇就有200多牧民因沙埋房屋而被迫搬迁。造成呼伦贝尔草原沙化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牧区四旗、海拉尔区和满洲里市境内。”张殿成主席称,因为草原沙化沙尘暴频发,严重影响了当地牧民的生产和生活,并且给铁路、公路安全运营带来了隐患,铁路部门每年都要拿出近百万元进行清沙护路,区域内301国道经常因流沙影响而阻断交通。

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现状及应对措施

24

2011年第47期(总第2391期) 25 区,由于牧民赖以生存的草地被冲刷流失,牧民生活陷入贫困。如果不经治理只能靠搬迁异地才能脱贫,然而这种治标不治本的脱贫方式,不能使牧民真正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只有恢复草原生态环境才是最根本的出路。 (二)土地沙漠化严重。 内蒙古土地沙漠化严重,全区沙化土地占全国的33%,有2/3来自草原沙漠化。根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 内蒙古阿拉善盟85%的土地已经沙化,并以每年150万亩的速度扩展;2005年,锡林郭勒草原沙化草场已经占可利用草场的74%,锡林郭勒盟西部以及乌兰察布市、 巴彦淖尔市北部牧区已退化为严重的荒漠、半荒漠草原。由于草原大面积沙化、 退化,降雨量普遍减少,地表温度出现大幅度的升降变化。20世纪50年代内蒙古从东到西的降水量为500-300-150毫米,现降为300-200-100毫米。锡林郭勒盟, 20世纪50年代降水为307毫米,60年代减少到269毫米, 80年代为243毫米。根据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报告,夏天中午和晚上草地与裸露沙地地表温度相差40 50度。草原比荒漠化草地夏季低3 5.5度,冬季高6 6.5度,减少对地表的水蚀,利于集云雨的形成。从这段报告中我们推测到如下结果, 地表温度大幅度升降,加剧气候干旱,长时期的干旱进而引起草原沙化, 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由于这种恶性循环,内蒙古越来越多的湖泊干涸,湖泊面积从20世纪50 60年代开始缩小,进入70年代后加速缩小。这也导致以湖泊为补给、被称为“草原之肾”的草原湿地萎缩,逐渐消失。 (三)自然灾害严重。 草原退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进而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根据调研及《四子王旗志》记载,四子王旗境内自然灾害严重,旱灾、“白灾”、“黑灾”、沙尘暴时有发生,有十年九灾之称。“白灾”又称为雪灾,是指由于大雪埋压牧草使牲畜不得采食,加上“白毛风”急剧降温,家畜往往冻饿而死。1977年四子王旗全旗遭遇特大雪灾, 10月25 29日降特大暴雪,降水量29.7毫米,积雪深度14 30厘米,局部地区60厘米以上,连续积雪120天,牲畜损失21万头(只)。“黑灾”是相对“白灾”而言的,是由于冬季干旱,牲畜不能进入无水草场,虽有枯草,却无雪可舔,饮水困难。四子王旗80年代之前发生 “黑灾”的几率为46%。黑灾危害极大,牲畜连续20天吃不上雪就会受到影响,连续40天吃不上雪就会掉膘, 连续60天吃不上雪就会因瘦弱、流行疫病而大量死亡。沙尘暴也是四子王旗非常普遍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沙尘暴到来时沙暴吹蚀表土,引起土壤沙化,吹散畜群严重影响牧业活动。据笔者搜集的各方资料,沙尘暴灾害在内蒙古普遍发生,1983年4月25 29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发生沙尘暴天气,在这次灾害中,死亡33人,伤46人,死牲畜9.8万头;2004年3月28日,内蒙 古锡林浩特遭受特大沙尘暴袭击,持续16个小时,造成3人失踪, 5000多只羊丢失或者死亡。三、内蒙古草原生态环境退化的成因 (一)垦草种粮。 由于人口的压力,非宜农地垦殖浪潮不断。根据《内蒙古畜牧业统计资料》可以知道,内蒙古从1992 2000年耕地面积由601.71千公顷增加到960.25千公顷,增加了358.54千公顷是1992年耕地面积的一半还多,其中在1997年曾一度达到1014.27千公顷。内蒙古本应是一个以牧为主的地区,一些典型的牧区旗县以大面积垦草种粮,畜牧业比重被逐渐压缩,像翁牛特旗、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四子王旗耕地面积均已10万平方公里。草原周边地区生态脆弱,耕地比重大、种植业比重大,很容易导致农牧交错地带土地退化,土地退化粮食产量减少竟而继续开垦,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农业挤草原,沙漠吃农田”,“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生态恶性循环。 (二)过度放牧。 内蒙古草原超载放牧现象十分严重,已超过适宜放牧量的15%左右。根据内蒙古草原勘探院调查显示,内蒙古自治区除了乌海市、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在暖季,呼伦贝尔市、兴安盟在冷季没有超载外,其余各盟市均有不同程度的超载现象,特别是在冷季超载现象尤为严重。从盖志毅(内蒙古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提供的内蒙古33个典型牧区旗县期末牲畜存栏头数增长情况可知, 1949 1998年33个典型牧区旗县期末牲畜存栏头数均有增加,整个牧区平均存栏头数由1949年的20.34万头增加到1998年的127.9万头, 50年间增长了近6.3倍。这种通过超载放牧增加的期末牲畜存栏头数,短时期内提高了牧民的收入,然而长此以往破坏了牧草的生长秩序,最终使得牧民落入贫困的深渊。 (三)过度樵采。 内蒙古牧区、半牧区的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挖掘药材、发菜等植物资源,这些植物具有固结泥沙的重要作用, 因而这种行为会严重破坏草原生态环境。如内蒙古伊克昭盟(现鄂尔多斯市)每年收购干甘草、 黄麻约250万 350万公斤,每年破坏20万 25万亩草场。至今乌兰察布盟(现乌兰察布市)后山地区每到雨季,成千上万人搂发菜,严重破坏草场。此外,由于贫困地区的人们交付不起现代能源和燃料费用,一户4口人家每天要烧19.6公斤植被,一年烧7154公斤,以荒漠化草原的产草量494.25公斤/公顷计算,每年要烧掉14.3公顷植被。

4.2第二节--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4.2第二节--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第二节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草地特点和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运用世界主要草地分布图,说明草地的种类和分布。 3.理解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树立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1.草地特点、种类和分布 2.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 难点: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森林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而在降水量不够丰沛的地带,天然植被则以草地和灌木为主。内蒙古草原是我国五大草原之首,曾以水草丰美著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提起内蒙古大草原,不能不吟唱这首北齐人留下的《敕勒歌》。而今天的内蒙古却几乎成为沙尘暴的代名词。

是非地带性草原? 点拨:地带性 提问:哪些草地属于非地带性草地? 点拨:草山、草坡、草滩主要属非地带性草地。 提问:天然草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点拨:草原 过渡:草地是食草动物的栖息地,也是人们放牧家畜的牧场。食草动物把人类不能消化的植物纤维转化为宝贵的蛋白质——肉类和奶品。奶肉食品以及羊毛、牲畜的出口额占世界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0%以上,是许多国家出口贸易的支柱产业。草地和森林一样,都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2、草原特点: 草原地区一般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3、载畜量: 概念: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通过载畜量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它其实是一个临界值,如果达不到载畜量即没有充分利用好牧场,如果超过载畜量则导致牧场的退化以至破坏,所以它从一个侧面表示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状况和该地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载畜量也是一个动态的值,如果对牧场的管理较好,载畜量就会提高,相反就会不断降低最终到土地荒漠化。)

我国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复方略

我国草地退化及退化草地恢复方略 我国的草原多分布于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多干旱缺水、生产水平相对低下,加上人为因素的影响,近20年来草原退化日趋严重。据报道,我国已有13亿亩草地退化,占可利用草地的1/3,并继续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退化。 草地退化的最主要原因是过度放牧,那合理放牧便是遏制草地退化的最重要一环。 对于退化草地,我们不能不用,关键是在用中改良。合理使用本身是一种科学管理。另外,对于退化草地的合理利用与改良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只用一种办法,要贯彻综合治理的思想,采取多种措施。其中值得重视的措施有: ①围栏封育:这是最简单易行也是成效显著的措施。在内蒙古草原退化的草地,一般围栏三年即可发生显著的变化,生产力就可有较大幅度提高。 ②松土改良:这是一种用机械的办法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进而改良土壤的化学状况,为植物生长创造好的条件,提高生产力的方法。 ③补播:即在退化草地上补种合适的豆科或禾本科牧草。 ④施肥:在某些局部地区,在可能条件下,施用化学肥料或有机肥料对提高生产力与退化草地改良也有很大好处。 草地退化是因为牲畜多了,而草地上的牧草产量少了,草与畜不能平衡。假如我们设法增加牧草的产量,就可以为多的牲畜提供多的牧草,从而实现新的畜草平衡,这就是建立人工草地与防治草原退化的辨证关系。 人工草地是一种高产的牧草生产系统。要高产就要有好的基础,

就要有高的投入。 建立人工草地不是随便什么地方都能满足要求的。选择合适的地形部位与土壤条件十分重要。 在内蒙古草原,要选择山前的扇缘地带和相对低洼的地方。在这些地方,由于水热条件的分异而可能形成比较肥沃的土壤以及好的水分条件。 有了好的基础,人工草地可以说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就是好的草种,合适的结构,精耕细作,精细管理以及收获等。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豆科牧草的选择十分重要。因为我国目前家畜饲草缺乏,最严重的问题就是蛋白质饲料的不足,另外,在人工草种中配合一定比例的豆科牧草,不仅可解决蛋白质饲料的不足,而且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可增加系统中的氮素含量,提高土壤肥力,这是一举两得的事。 退化草地诊断与生物环境指示 1.草地是否退化:任继周院士依据土壤稳定性和流域功能、营养和能流分配、恢复机制3个指标。提出了“三阈”,即健康阈、警戒阈、不健康阈划分标准,建立了评价草地健康与功能和谐的尺度,并指出从健康阈向系统崩溃的发展就是草地退化的过程。找到从健康阈到警戒阈的分界线和从警戒阈到不健康阈的分界线这两个阈值,是研究草地是否退化的关键所在。 2.草地退化等级与生物环境指示:草地退化到什么程度?退化后有什么表现?这是我们突出关心的基本问题。世界各国草地学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退化草地等级标准以及生物环境条件在各个级别的表现。SampsonA.W.(1919)的土壤有机质诊断;HumphreyR.R.(1949)的可利用牧草产量占总产量的百分比诊断;DyketerhuisE.J.(1949)

草原退化的治理

草地退化的治理 我国有60亿亩不同类型的草地,其中90%以上处于不同程度退化之中。草地退化已是影响我国草地生态功能发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限制因素。什么是草地退化?科学家们认为,草地退化是草地生态系统在其演化过程中,其结构特征和能流与物质循环等功能过程的恶化,即生物群落(植物、动物、微生物群落)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恶化。它既包括“草”的退化,也包括“地”的退化。它不仅反映在构成草地生态系统的非生物因素上,也反映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个生物组成上,因而草地退化是整个草地生态系统的退化,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超载放牧不可取 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是过牧,即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又叫草原超载。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单位面积的草场,只能供应一定数量牲畜的活动,如果无限制过分频繁地放牧,牲畜的过度啃食,使牧草来不及生长,来不及积累有机质,势必使草丛变得越来越矮,产量越来越低。不仅如此,那些优良的牧草,即牲畜爱采食的牧草受害最重,影响最大,而那些有毒的或者牲畜不喜采食的植物就得以保存下来。这就是为什么退化的草地一方面表现为植物小型化,生物量低的特点,另一方面表现有毒植物相对增多的特点,在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严重的草原上,狼毒大量保存下来,就是这个道理。过牧不仅对牧草会产生上述影响,而且长期的大量的过度的牲畜践踏,也会使土壤变得紧实,导致透气透水能力降低,土壤性状恶化。 春季羊群啃食过牧严重 夏季羊群啃食过牧严重 草原开垦几时休? 草地为什么会退化呢?分析起来,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即温暖化与干旱化,这是整个地球表面共同的变化,人类不能够左右,只能认识这一规律,利用这一规律。而人为原因,特别是近几十年,人为的长期的不合理活动,加剧了我国天然草原退化的过程。在这些长期的活动中,开垦种粮是重要原因之一。

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侵蚀类型及现状

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侵蚀类型及现状* 刘洪鹄1,刘宝元1,吴海生2,王长河3 (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100875; 2.呼伦贝尔市水务局, 海拉尔 21000; 3.呼伦贝尔市水保站,扎兰屯 162650) Email: honghu2005@https://www.wendangku.net/doc/085178775.html, 摘 要: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是中国甚至世界上最好的草场之一,与大兴安岭共同构成了东北和华北的天然生态屏障,保留着大量有具有科学价值的植物。侵蚀类型包括有水蚀和风蚀。目前水蚀主要是由道路侵蚀造成的,包括公路侵蚀、乡村道路侵蚀和牲畜(牛羊)道侵蚀。牲畜道侵蚀沟以村庄为圆点,以1-2公里为半径,呈放射状分布。通过分析土壤机械组成和侵蚀性风速的出现频率来看,呼伦贝尔草原的风蚀潜在性非常大。如果植被被破坏, 海拉尔市、新巴尔虎右旗出现扬沙天气的频率在1/5~1/4。 关键词:土壤侵蚀;呼伦贝尔草原 土壤侵蚀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土地退化、淤积河道、污染水质等生态环境问题。搞清土壤侵蚀类型和发生规律,是治理土壤侵蚀的前提之一。侵蚀类型是根据不同外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形式或形态[1]。在黄秉维[2]、朱显谟[3,4]、罗来兴[5]等分类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唐克丽等[1]建立了中国土壤侵蚀分类系统,认为侵蚀类型包括水力侵蚀、风力侵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复合侵蚀,并且认为人为因素是助长其它类型的主要因素,陈永宗等[6]认为人为侵蚀是单独的一个侵蚀类型,包括挖掘和运移。显然人为因素助长了其它侵蚀类型,农地比林地或草地的侵蚀强度大的多[7,8],直接挖掘和运移作为一种侵蚀类型是值得商榷的。呼伦贝尔草原面积为1.106×105km2,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2.96%,是中国甚至于世界上最美丽的草原之一,是我国重要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东北、华北的天然生态屏障,而且保留有大量具有科学价值的植物[9]。如果它被破坏,我们不仅仅会失去美丽的草原、大量的肉奶制品、东北与华北的天然生态屏障,它将会成为中国沙尘暴的物质源之一。据调查,呼伦贝尔草原有大片的沙漠化草场,而且沙漠化草场面积正在逐年扩大[10]。为此,我们必须要搞清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侵蚀类型,以便于掌握其发生规律,从而进行布设防治措施。王长河、李明贵[11]根据侵蚀类型对呼伦贝尔市进行了土壤侵蚀防治分区,将呼伦贝尔草原划分为风力防治区。然而,没有说明原因及其目前危害的程度,不够详尽,须进一步说明。目的在于搞清呼伦贝尔草原的土壤侵蚀类型,为防治当地土壤侵蚀、保护与修复当地草场提供一些合理依据。 1研究区概况 呼伦贝尔草原位于蒙古高原东北缘的呼伦贝尔高平原上,海拔多在500~800m之间,地 势比较平坦。该区属中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属于非季风区,但竺可桢和张宝堃[12]认为夏季风仍会影响到海拉尔和满州里,它们6-9月的降雨量是全年的80%,年均温-3~O℃ ,年降水量在24O~400㎜之间;冬季漫长而寒冷干燥,春季多大风,夏季短暂且比较温暖。境内有海拉尔河、克鲁伦河、乌尔逊河、根河、伊敏河、额尔古纳河等,湖泊众多。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所制作的1:100万土壤图显示,此区土壤类型包括黑钙土、栗钙土、草甸土、盐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金(40235056);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20027021) 作者简介:刘洪鹄(1980-),山东潍坊人,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 通讯地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04博邮编:100875

高寒草甸草原地表径流的若干特征分析

高寒草甸草原地表径流的若干特征分析 朱宝文1 ,常有奎2 ,马晓虹 2 (1.青海省刚察县气象局,青海刚察812300;2.青海省海北州气象局,青海海北810200) 摘要 [目的]揭示高寒草甸草原降水特性、土壤水分对草地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的影响。[方法]利用高寒牧区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2005年9月~2007年10月观测的天然草地地表径流与大气降水、土壤水分及植被覆盖资料,分析了该地表径流的特征。[结果]高寒草甸草原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18%,各季地表径流夏季>秋季>春季,分别占年总径流量的57.3%、36.0%和6.7%,冬季无地表径流;年水土流失量主要由几次大降水造成;地表径流量与降雨量呈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与30min 最大雨强表现出指数函数关系,与0~20cm 表层的土壤水分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结论]为高寒草甸草原水旱灾害的综合防治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关键词 地表径流;降水;水土流失;草甸草原 中图分类号 S 8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8)13-05588-03 Some Characteristic A nalysis o n Surface Runoff of Alpine Meadow Gr assland ZHU Bao 2w en et al (Haibei Meteo rolo g y E xperi ment S tatio n of Stockb reedi ng of Qin ghai Pro vi nce,Hai bei,Qin g hai 810200) Abstract [O bjectiv e]The aimwas to reveal the effect o f p recipi tatio n characteristics and s oil moi sture in al pine m ead o w g rassland on su rface runo ff and soil and w ater lo ss in g rassland.[M eth od]The feature o f the s urface ru no ff w as analyz ed b y u sing the d ata o f su rface run off in natural grassland and atmo 2s pheric preci pitatio n,s oil moi sture and v egetatio n co v er,w hich w ere o bserv ed b y Haibei Meteo rol og y E xperi ment Statio n o f S tockb reedi ng o f al pi ne pastur 2in g area fro m Sep.2005to Oct.2007.[Res ult]T he an nual mean ru no ff coefficien t o f alpine meado w g rassland w as 0.18%,the su rface run off o f each seas on i n o rd er w as su mm er >au tum n >s prin g,acco unted fo r 57.3%,36.0%and 6.7%of annual to tal ru noff resp.,an d there w as n o surface runo ff in win ter.T he yearly soil andwater l oss vo lu me was mainly caused b y several large p recipitation,the v o lume of surface ru no ff sho w ed a o bvio usl y p ositiv e correlatio n w ith the rainfall,and exp onen tial fu nctio n with 30min o f maxi mu m rai n in tensity ,and a si gnifican tl y po si tiv e linearity co rrelati on with soil m oistu re i n 0~20cm s urface.[C onclusio n]The stu dy pro vi ded the scien tific basi s for i ntegrated co ntro l of flo od and d ro ug ht disasters in alpine meado w g rassland and fo r sustai nable u tilization of w ater resou rce. Key w ords Surface ru noff;Precipitatio n;Soil &w ater los s;M ead o w g rasslan d 基金项目 青海省气象局科研项目(2007002)。 作者简介 朱宝文(1976-),男,青海刚察人,工程师,从事农业与生 态气象研究。 收稿日期 2008202229 地表径流是陆地上重要的水文现象,集中反映了流域植被、土壤、气候和其他一些综合水文特征,是衡量植被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削减洪峰等效益的一个基本指标[1]。大气降水是产生地表径流的原动力,影响草地土壤储水量、地下水位变化[2] 。国内外科技工作者就大气降水产生的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在不同的地区和下垫面背景下进行了研究和探索,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生态系统和黄土丘陵区[1-8],对草地地表径流特征的研究尚不多见[9-10]。鉴于此,笔者利用2005~2007年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地表径流定位观测资料和相对应的降水数据,分析归纳了高寒草甸地表径流的若干特征,对评价高寒草地天然牧草对降雨的吸收利用能力,建立区域地表径流和水土流失预报方程,以便为高寒草甸草原水旱灾害的综合防治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青海省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野外研究基地,土壤类型为栗钙土。海拔3140.0m ,地理位置E 100b 51c ,N 36b 57c ,年平均气温0.5e ,年平均降雨量391.9m m,年蒸发量143 2.8m m,年日照时数2912.7h,平均无霜期48d 。该区地处欧亚大陆腹地,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 在试验区内设2个径流场,面积为2m @5m,坡度为20b ,坡向为西北)东南,径流场的两侧筑有隔离带,上部设有截水沟和较大的土埂,以防外界径流流入场内,将场内的径流汇集到混凝土砌成的积水池中的集水缸中。所建小区植被和土壤保持自然状态,下垫面为高寒草甸草原草场,植被高度为20~40c m,群落盖度为65%~95%。优势种牧草为 西北针茅(S tipa kr ylo vii ),常见的伴生草种有冷地早熟禾(Poa c rym o phila)、矮嵩草(Kob re sia hum ilis)、斜茎黄芪(A stragalus a dsu rge ns)、猪毛蒿(A rte m isia sc o pa ria)等,植被均匀[11]。1.2 试验方法 采用闭合小区的常规方法,用自记雨量计观测降雨量和降雨过程。降雨测量仪器安置在试验区东南方(水平距离100m)的气象观测场内,主要观测内容有: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地表径流量等。观测时间因降雨情况而异,大雨或连续降雨产生径流时用雨量筒观测集水缸内的水量,以径流深(m m)表示。 1.3 数据处理 对2005年8月~2007年10月所观测到的17次地表径流及相关降雨因子、下垫面性质等资料,利用Ex 2ce l 办公软件和SP S S 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降雨特性分析 由表1可知,高寒草甸草原降雨年际变化较明显,2006年总降雨日数117d,降雨量422.0m m ,最大日降雨量为7月6日的14.8m m;2007年总降雨日数113d,降雨量455.9m m ,最大日降雨量为8月30日的32.1mm 。年际间不同降水强度的降雨日数和降雨量也有较大的差异。2.2 径流系数 地表径流形成与降雨(降水量、降雨历时、降雨强度)、植被状况(地被物、枯落物的持水量)以及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前期含水量、孔隙度)等因子密切相关。地表径流系数等于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比值。2006、2007年径流量为0.92、0.47m m ,分别占大气降雨量的0.23%和0.12%,年平均径流系数为0.18%。说明高寒草甸草原天然草地植被蓄留水分和保持水土能力较强。年际间径流量差异大,2006年年径流量几乎是2007年的1倍。影响年径流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除与年降雨量的大小有关外,主要是与全年中的降雨分配的均匀程度、频度,尤其是高雨量级的频度密切相关[9]。分析径流系数一年中的分配情况发现,高寒草甸草原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夏秋季,其中以夏季最多,占年总径流 安徽农业科学,Jo u rn al o f An hu i A gri.Sci.2008,36(13):5588-5590 责任编辑 郑丹丹 责任校对 马君叶

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草地特点和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2 ?运用世界主要草地分布图,说明草地的种类和分布。 3?理解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树立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1.草地特点、种类和分布 2.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 难点: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教具准备: 多媒体图片 教学方 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探究教学法等 法: 教学过 程: 导入:森林是陆地上最强大、最复杂、最能长久存在的生态系统,而在降水量不够丰 沛的地 带,天然植被则以草地和灌木为主。内蒙古草原是我国五大草原之首,曾以水草丰美著称:“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提起内蒙古大草原,不能不吟唱这首北齐人留下的《敕勒歌》。而今天的内蒙古却几乎成为沙 尘暴的代名词。 一、草原退化 1、概念区分: (1)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 带性草地植被。一一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 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通过比较,理解这组相似概念的差异性。 指导学生读课本P99图: 从图中读出:(1)草地种类;(2)各类草地主要分布地区及成因;(3)联想世界主要畜牧业 国家的分布。

提问]热带草原、寒带草原、温带草原属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草原? 点拨:地带性 提问哪些草地属于非地带性草地? 点拨:草山、草坡、草滩主要属非地带性草地。 提问:天然草地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点拨:草原 过渡:草地是食草动物的栖息地,也是人们放牧家畜的牧场。食草动物把人类不能消化的植 物纤维转化为宝贵的蛋白质一一肉类和奶品。奶肉食品以及羊毛、牲畜的出口额占世界农产 品出口总额的10%以上,是许多国家出口贸易的支柱产业。草地和森林一样,都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 2、草原特点: 草原地区一般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3、载畜量: 概念: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分利用好牧场,如果超过载畜量则导致牧场的退化以至破坏,所以它从一个侧面表示一个地 区自然环境的状况和该地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同时载畜量也是一个动态的值,如果对牧场的管理较好,载畜量就会提高,相反就会不断降低最终到土地荒漠化。) 4、牧场退化的影响: (1)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即优良适口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多。 (2)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5、世界各地区牧场情况:世界各地牧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一一不平衡 A.欧洲:牧场载畜量比其他地区高几倍一一原因: (1)自然原因:欧洲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有广阔的平 原。 (2)人为因素: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的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乳肉禽蛋的动物 性食品。 (3)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作保障,因此有世界最发达的畜牧业,有很高的载畜量。 B.北美:经历过开发、滥用和逐步改善三个阶段,目前状况逐渐好转。 C.澳大利亚:也曾过度放牧,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特有的问题是:从欧洲引进的兔子过分繁殖,侵夺了许多牧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