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构建_以昆山市为例_何剑鸣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构建_以昆山市为例_何剑鸣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构建_以昆山市为例_何剑鸣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构建_以昆山市为例_何剑鸣

图1

城市导向体系

何剑鸣

【摘要】随着“找路难”逐渐成为国内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导向设施系统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工程。文章以江苏昆山市公共空间导向规划研究为例,首先讨论城市导向的概念内容,明确了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是这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根据城市寻路过程的基本模式,通过模拟分析的方法,得出在城市寻路过程中产生断点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问题和昆山的发展现状,重点提出了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几个主要手段:导向系统分类、导向信息内容分类与分级、导向分区控制。本文希望通过跨学科的实践研究,针对现在我们面临的特殊局面,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也为后续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案例。

关键词】公共空间导向;昆山在城市变得日新月异的同时,街道和公共空间,却普遍变得越来越难于辨认、难于记忆、难于描述。在崭新的街道上,人们却常常会因为找不到出入口、辨别不清方向、坐错车等等问题,而无法到达目的地。在现代社会中,人口流动数量增大、流动频率加快,使得外来旅游、务工、办事的人们“找路难”成为国内大部分城市普遍存在的问题,甚至许多本地居民也会遇到同样的困惑。基于此,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公共空间导向设施系统,就变得非常有意义了。

本文以江苏昆山市公共空间导向规划研究为例,提出了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几个主要手段。以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为对象,根据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基于城市寻路理论,通过联系城市设计学科、艺术设计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等各专业学科的知识,希望通过跨学科的实践研究,针对现在我们面临的特殊局面,提出新的思路和对策,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性的案例。

1城市导向体系的概念

城市导向这个外来概念,是一个多学科交

叉的研究对象,其设施设计与工业设计、平面设计、信息学、符号学、人体工程学等多种学科有关,导向设施系统的规划布点又与城市设计、建筑布局、空间地图学、环境设计等各专业相交叉,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如图1所示)。在本文中,我们接受标准研究院关于城市导向系统的提法,认为“城市导向系统”就是引导人们在公共场所行走活动的综合性公共信息系统(李菁菁,2006)。为了研究方便,首先将城市导向体系分解成四个不同部分的子系统,分别是城市机动车导向系统、城市公交导向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导向系统和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把一个巨系统分解成几个子系统后,利于找到内在的逻辑关系。这次的研究的范围主要界定为“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

具体来讲,城市机动车导向系统是我国目前发展相对最为完善的一个导向系统,主要为城市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辆提供道路指引信息,导向设施设置于道路上方,存在于几乎所有的城镇以及区域主要公路。城市公交导向系统是以公交车路线网络为主要对象的导向系统,导向设施主要设置于各公交车站点,为选择公交车路线的行人提供所需要的公交车路线、站点、时间等相关信息,例如上海市公交导向系统。城市轨道交通导向系统是提供城市

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构建

———以昆山市为例

地铁、轻轨路线信息的一个导向系统,建设轨道交通的城市必须达到一定的条件要求,因此目前国内只有少量大型城市拥有轨道交通建设。各个轨道交通站点的导向信息相互关联而形成轨道交通导向系统网络。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则是在一个包括城市街道步行空间、城市广场、车站、开放绿地空间、旅游景点等城市主要公共空间中,为行人及非机动车辆等慢行交通提供寻路导向信息而设置的导向系统。这种类型的导向设施因为归属不同的实施主体,比如人行道可能属于市政设施管理部门、开放绿地的属于绿化部门、重要公共设施的入口广场的则由该主体负责实施等等。正因为如此,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协调机制,各自的出发点也不一致,造成这个层面的导向设置非常杂乱无章,可能会有个别设计比较新颖,但就城市整体而言,目前存在很多问题。

在这次研究中,为了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把由交警部门负责的主要为机动车服务的道路导向牌,以及部分城市的专门导向系统(如像上海的公共汽车导向系统和轨道交通导向系统),不作为这次规划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希望通过明确具体的研究对象后,能够更有针对性的,研究城市导向中最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的公共空间导向系统部分,提出我们的规划策略和建议。

首先,城市导向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可以分解为数个子系统组成,只有各个子系统组成部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营造良好的导向服务。在规划设计层面,城市公共空间导向主要包括总体规划、详细布点规划设计、建筑室内外导向规划设计等内容。总体规划层面的工作,主要是为整个城区导向设施设置,提供一个有效的发展策略和规划控制依据。这个控制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上的控制主要是指对城市整体以及各个功能分区的导向设施类型、设置数量、密度、布点、信息点内容等方面总体上的控制,使城市导向设施合理的分布于城市空间中,形成一个完善的网络系统。微观层面的控制则主要针对导向设施个体的控制,包括版面信息、规格、材质、色彩等方面的控制,使城市导向设施设置更加合理与人性化的同时,能更好表现城市特色与文化。

2昆山市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发展现状

随着长三角区域城市的快速发展,昆山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对建设基础设施的大量投入,城市形成了“三纵六横二环五高”的交通大框架,市域内建成的公路网密度相比同类城市非常高。同时,随着主城区建设的推进,城市的用地规模也“放大”了好几倍,在空间布局上已基本构建了一个大城市的骨架。城区人口急速扩张,开始出现高度密集的外来群体。因为这些庞大的交通路网、车流以及不断拓展的商业环境,使得昆山市区逐渐陷入了人群、车流、商业广告的汪洋之中。

在城市道路网络不断扩张以缓解交通紧张的同时,一些标准化的交通标志也相继出现,为机动车驾驶者提供了便利的道路信息,也帮助了城市的管理与正常交通秩序的维持。然而,除了为机动车指路的导向设施外,针对整个城市人群,特别是步行和非机动车群体服务的导向系统没有建立起来。现有不多的公共空间上的主要导向设施类型也局限于指路牌,并且存在设置不合理、版面信息内容不完善,标识字体的设计手法缺乏新意,更加上后期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根本就谈不上通过这些公用设施的建设去提升城市形象和传递城市文化。更重要的是,在与外界连接城市入城口,如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入城口等关键位置,首要的导向功能是告诉来客怎样快速高效的进城并找到目的地,如果不解决好为外来者提供足够的导向信息服务,对城市来说至少失去一次很好展现自身品质与形象的机会。即便在城市中心区,昆山公共空间的导向设施也是相当贫乏,根本解决不了人们寻路难的问题。城区中具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如亭林园、森林公园等同样缺少导向设施的总体考虑,街道空间除了各种眼花缭乱的商业广告外,步行交通环境中很难看到有专为步行者提供的导向服务信息,即使是在繁华的商业中心和公共广场中,情况也是如此。诸多问题总结在一起,结论是城市导向系统建设已经落后于昆山城市的快速建设以及发展要求,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城市外来人员的出行寻路的基本需要。

3城市寻路过程

每一次出行都有目的性,都是希望在特定时间段内到达目的地。当人们到达一个陌生的目的地过程中,自然会在一个特定区域内有一个寻路行为,人的头脑也不断进行着空间环境信息的感知回想和反馈。阿摩斯.拉普卜特(1992)曾经指出寻路行为涉及三个空间定位定向问题:“自身正处在什么地方?如何去要去

的地方?如何确定已到达目的地?”这就是说,在寻路过程中,寻路人要回答:“我在何处?我要到何处?我如何去?”等问题,同时还要在行动中不断反馈、修正行动路线,才可能到达目的地,从而完成一次寻路过程。如果问题未得到解答,将会引起寻路者焦躁与不安,寻路过程将会中断。这时就需要成功的获取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当然,获取信息途径有多种,包括对所处环境或者类似环境的经验认知、GPS 导航、地图定位、问路、导向标识指向等方式,帮助寻路者找寻方向。

我们根据中国目前城市的发展的总体情况,针对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寻路行为,我们把这个过程变成一个城市寻路过程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寻路过程中,由看到城市名称开始,到通向城市,到达入城口为一个阶段,通过区域公路的导向系统,可以便捷的到达目的地。进入城市入城口后,要通往具体地点,根据当前国内城市情况的现状,无外乎采用四种交通方式,自驾车、公交车、步行和公共自行车(设有免费单车服务的城市可选择,如杭州)。实际上在城市的寻路过程中除了依托交通工具之外,其他都需要与步行相结合,才能够完成一次完整的寻路过程。

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相应的寻路过程也就不一样,所需信息点内容也不同,相应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与媒介也不尽相同。比如,自驾车方式在到达入城口位置时,需要了解自身方位、城区地图、重要城市设施位置等导向信息。以便即使是第一次驾车到目标城市,也能在第一时间消除困惑,并找到通往所要到达的目的地的最佳路线。通过明确目的地位置并了解开车路径后,通过城市机动车指路牌的导向,可以到达目的地周边地区。这时,考虑的就变成停车问题了,需要完善的停车导向指引。从停车处后至最终目的地,又是一个步行寻路过程,需要详细的步行空间导向指引。公交车路线过程有所不同,首先需要步行空间导向信息指引,找到公交车站,然后需要结合城市公交导向地图来选择合适路线,在到达目的地周边公交车站点后,再通过信息指路牌等导向设施信息提示,到达目的地。

4寻路障碍

当然,实际的寻路过程远比这个要复杂,也更为多样,但都有几个基本的阶段,寻路过程的原则也基本类似。所以我们可以建立起几种寻路过程的基本模式,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简化问题,更便于分析和发现其中的基本规律。在这次规划研究中,我们通过这种方法,选取昆山城区三条最具代表性的路线(昆山城市入城口至亭林园路线、火车站/汽车站至亭林园路线、玉山广场至老教堂路线),进行了寻路过程模拟。在这个过程中对现状的导向系统的布点、位置、信息内容等方面进行记录,分析在实际寻路行为中,发现因为缺少普通人可能需要知道的导向信息而导致的寻路障碍,希望能通过这种研究发现寻路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以及关键因素。

现以入城口至亭林园路线为例进行寻路模拟说明。亭林公园位于昆山老城区西北部,是昆山市主要旅游景点,公园主入口设置于马鞍山东路上;路线中所指入城口则是城市南部沪宁高速入城口,位于昆山城区南部。根据昆山城市交通路网结构,从入城口至亭林园最短路线其中之一为:昆山入城口-长江中路-前进中路-前进西路-亭林路-马鞍山东路-亭林园。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在整个模拟行进过程中,因导向信息的缺失,导致在整个行进过程中大部分时间都在处于迷路的状态,在每个道路交叉口都会因找不到相关的导向信息而迷惑。这种迷路后的焦虑感一般都会伴随着一系列的疑惑,比如当寻路者到达入城口(图3.断点1)时,寻路者会提出“我在何处?”、

图2城市寻路心理示意

“我要到何去?”的疑问。当确定已经进入昆山,而且明确是要去往亭林园之后,便要解决“我如何去?”由入城口到亭林园路经哪些路径?在何处转弯?转向何处?,这就需要获取环境信息来构想行动路线。但是现状昆山沪宁高速下入城口处只有提供少数的道路交通指向牌,没有提供昆山城区的相关信息指引,例如城区地图导向板等,因此,寻路者无法确定通往亭林园是应该往长江路直行还是转弯创业路或第一大道,存在困惑点,寻路出现障碍。当到达前进路与长江路交叉口(图3.断点2)时,寻路者需要确定“有没有走错?”、“再到何处?”、“还有多远?”等,这就需要明确的指路牌、信息柱或导向板等关于路口周边各功能设施点详细指引信息,但是现状作为城市主干道的前进路与省道的长江路缺少目的性的综合导向指示牌,甚至于道路交通指路牌设置也不完善,前进路方向更是连路名指示牌都未设置,尽管交叉口处设有警察岗亭,但并未表明任何咨询信息,总体而言,长江路与前进路整体导向指示性相当弱。寻路者在此无法确认是否该在此转弯,“左转还是右转?”、“转完后进入的是否是前进路?”等问题,存在困惑,寻路出现障碍。当到达前进路与亭林路交叉口(图3.断点3)时,相当于到达亭林园周边地区,寻路者需要确认“是否要持续前进?”、“是否能到达目的地?”、“目的地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这需要指路牌或是信息柱对于亭林公园的明确位置、距离的相关信息指引,以使寻路者确定自己已经处于目的地亭林园的周边范围,并且是能马上就要到达目的地。现状前进路与亭林路交叉口属于昆山老城区较为繁华地段,但导向设施设置严重不足,交叉口四个路向包括街头广场都未设置明确的导向标识信息指引设施。这对不是城区常住居民,而且不大熟悉环境的寻路者而言,是个障碍点。当寻路者最终到达马鞍山路,看到亭林公园建筑标识,确认到达目的地,这个寻路过程完成。

根据城市寻路过程及障碍的分析研究,我们得出导向信息在城市寻路行为过程中成为影响因素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如下:①导向设施的设置数量不足;②导向设施位置设置不当,且分布不均衡;③导向信息内容不完善。那么,如何构建一个合适的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呢,在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过程中,要考虑哪几方面的问题?

5构建昆山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

当然,发现问题要远比解决问题简单,针对城市公共空间而言,在物质环境已经建设初具规模的时候,如何构建一个合理的导向系统,如何通过合理的规划来引导导向系统的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进入中期阶段,这个问题就变得更迫切了。针对昆山市,这次规划通过对城市寻路过程的研究与寻路障碍因素的分析,结合现状公共空间导向设施的发展条件,同时借鉴国内外各相关专业的先进经验,提出了构建昆山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的几个主要控制内容和手段。

5.1导向系统分类

导向设施的分类有多种形式。根据导向功能、导向信息内容、导向设置位置等不同的依据将导向设施可以分为各个不同的类别。各种分类的方法以各自不同的出发点进行,比较抽象与笼统,缺乏针对性,对于具体的某个城市公共空间的导向系统设置规划与构建并不适用。

实际上,城市规模、城市性质、城市文化等因素的不同,城市对导向设施形式的要求也不同。同时,不同城市公共空间功能场所所需提供的导向信息不同,就决定了承载它们的导向设施的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不存在一成不变的导向系统分类。采用何种形式的导向设施,关键在于是否能用最佳、最便捷的方式传达最直观、简洁的导向信息,又能符合某个特定的城市功能和形象的要求。

图3昆山寻路断点示意

根据昆山城市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适合昆山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构建与实施的分类方式。将昆山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分为七类。分别为:指路牌、信息柱、旅游导向信息板、多媒体导向信息、导向艺术品、导向信息问讯处和公共导向资料。以指路牌、信息柱、旅游导向信息板为主,其余四类为辅,因地制宜,合理设置于昆山城区各个不同公共空间。

5.2导向信息内容分类与分级

导向信息是联系发送者和利用者的媒介,导向系统中一系列相关的信息表现应遵循单纯性、明了性、连续性、统一性、系统性等的原则(李路平,2005)。从寻路者的角度出发,城市导向系统的导向信息应要保证完整性和连贯性,才能确保寻路者顺利到达目的地。

传统的导向设施关于导向信息的设置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导向信息内容偏于简单,信息表述不清楚,如指路牌只包含路名与方向、公共厕所只有图标与方向,并未表明距离;位于重要区域的设施上的信息内容又过于繁杂,没有侧重点区分,容易混淆;各个地区的信息内容表述方式各异,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同一条路上的指路信息有三种表达形式的情况;信息内容互不关联、不成体系等。

鉴于传统的导向信息的缺陷,我们借鉴国内外的的一些城市导向信息发展经验,提出将导向设施上的导向信息点内容进行分层级、分类控制。

导向信息分类控制是指对城市信息点进行

表1导向信息分类表

梳理,按信息点内容进行分类,再根据各类型的信息点内容特点选择最佳的呈现方式。通过导向信息点的分类控制,可以确保信息内容的准确明了,使信息内容的传达达到最清晰、最直观的效果。我们借鉴国外的信息分类表结构及方式,提炼出适合昆山城市的信息点分类及呈现方式要求,如表1所示。将导向信息内容通过图表、文字及符号三种形式表达。根据不同的信息点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公共厕所指示只需采用符号形式便可使行人对信息内容一目了然;公交车车站则在采用符号的同时还需与文字结合的形式表现公交车路线;长途客运站与火车站由于信息点的内容复杂必须采用图表、文字与符号方式表达等。同时城市内各个导向设施的信息点组成的信息点结构,内容必须相互关联,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确保导向信息的连贯性,使不同使用者能够通过导向设施的指引顺利到达目的地。

另外,在一个有限的导向设施版面上,到底选择和传达哪些目的地的信息?这就涉及到导向信息分级的内容。在整个城市的导向系统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考虑导向信息网络的均衡分布性。在这个网络中有些信息很重要(比如火车站、市民广场等),有些信息比较次要,有些信息只在相对小范围内起作用(公共厕所、地铁站、停车场等)。因此,导向信息中的网络不是一个平面的网络,而是一个分级的网络,在导向系统规划的时候,就要考虑导向信息分级控制的问题。目的主要是将城市导向信息点按重要性进行等级划分,根据信息点的重要程度,选择信息点在某个区域或某个具体地点设置,以控制设置在不同公共空间环境下的导向设施所需要表现的信息内容。例如亭林公园属于昆山城区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属于重要的目的地,则昆山城区与之相关的公共空间内的导向设施上,应该提供该信息点的导向内容;而玉山镇镇政府属于昆山老城区内的政府机构,属于稍次一级的信息点,则昆山老城区与之相关公共空间内的导向设施应该提供该信息点的内容等。

根据昆山的城市规模与以上的信息点分类情况,我们将昆山信息点分为三个层级,分别表示重要信息点、普通信息点、街区信息点。根据《昆山市城市公共空间导向规划与设计》,第一层级信息为规划区内的重要信息点,为规划区范围内导向设施都必须反映的信息内容。规划区内第一层级信息包括昆山市内高速出入口、市政府、火车站、长途客运中心、体育馆、亭林园等昆山城市重要节点。第二层级信息为普通信息点,为一定范围区域内,如各个城区,老城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导向设施需要反映的信息内容。规划区内第二层级信息包括一定范围区内所拥有镇政府、公园绿地、生活社区、派出所、学校、医院等信息点。第三层级信息为街区信息点,为街区或社区等小范围区域内导向设施需要反映的信息内容。规划区内第三层级信息包括街区或社区等范围内的公交车站点、公共厕所等信息点。

5.3导向分区控制

在规划设计的控制手段中,基本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模仿典范城市模型,形成固定的思路,通过描述、图形、文字、数字来表达,即典范控制。另一种则为通过性能描述,编写规范和准则,对城市设计方案进行动态的过程控制,称为导则控制(李翅,2003)。在城市导向系统设置控制中,我们借鉴采用导则控制的手段,对不同地段和区块的特点,制定各个控制性要素的要求描述,编写控制导则,对城市导向系统进行动态的过程控制。

根据不同的功能场所,导向设施设置的类型和表示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比如公共空间导向中旅游风景区的导向主要是提供某一特定场所内的旅游、风景、古迹、游乐设施等的信息为主;大型公共设施导向主要提供与主体建筑相关的各种场所设施、功用、构造等信息。这就要求我们要将城市导向按不同的功能区域进行分别控制。因此,根据昆山的城市发展水平与城市特色,我们将昆山城市公共空间按功能,分为城市门户区、城市重要交叉口、城市广场、旅游景点、城市道路、城市公园绿地、商业特色街区、高新产业园区、大型公共设施、城市地标建筑、历史文化设施、教育医疗设施、商场/市场等不同区域分别进行分区控制。根据各个功能区的区域规模、功能特点、文化特色、人群活动轨迹等不同,分别提出具体的导向设施控制导则,指导不同功能区的导向设施设置。

为了更有可操作性,针对控制导则,分为控制性要素与指导性要素两类进行表达。控制性要素包括规格尺寸、载体颜色、信息点内容三个要素,是在规划实施与导向设施管理中强制执行要素;指导性要素包括材质、照明、布点三个要素,主要是为导向设施设置提供引导参考的要素,属于实施性要素。对导向设施的规定性要素和指导性要素导则的规定,可以有

效控制指导导向设施的设置与实施。

下面以昆山城市广场类别为例,对导向设施导则进行示例阐述。

城市广场是城市中大型户外公共活动空间,是城市里人群流动聚集密集的的场所,要求导向设施设置要包括信息柱、导向艺术品、旅游导向信息板、导向信息问讯处。信息柱;设置尺寸要相对大一些,主要分布于城市广场出入口以及广场内部各重要节点位置,在城市广场空间中起到最醒目、最直观的信息引导作用,信息内容设置要求提供所处的广场、周边道路名称以及广场周边的主要公共设施,并按信息层级对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信息点进行分别表述。导向艺术品;必须采用专业制作的艺术品,设置规格尺寸、位置要求与广场规模、环境紧密结合,要求在提供导向信息指引功能的同时,能够提升城市广场整体的艺术氛围与城市形象。旅游导向信息板;必须以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对规格尺寸进行控制,包括设施长高尺寸、识认距离、中英文文字高度等,信息内容设置主要要求提供城市导视地图,标明当前所在位置、城市交通路线、城市重要公共设施点等。导向信息问讯处,视具体的城市广场的功能与规模而定是否必须设置,如市民文化广场属于功能性广场则必须设置。导向信息问讯处的设置位置要求与广场环境、其它类型导向设施的设置相协调,主要起到辅助导向引导的作用。(表2)

其中在规定性控制要素中,导向设施载体

颜色要严格控制在区域形象色彩范围内,与之协调,不得有冲突。另外,不同类型的城市广场具有不同的功能,导向设施设置侧重点也不同。如公共活动广场属于市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导向设施要求更具有人性化,宜多设置具有公共艺术性的导向设施,与广场绿化景观将结合。而集散广场是供大量车流、人流集散的广场,一般是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导向设施要求合理设置(尤其是在广场出入口),有效帮助组织交通集散,使车流和人流能通畅而安全地运行,有些根据具体情况可能需要安排机动车和自行车停车场,要求停车导向信息清晰醒目。

6结语

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当前还是一个新兴起的城市建设项目。在国内,城市公共空间导向系统规划对于城市规划而言,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在理论研究和建设经验上都相对还不成熟。当前城市导向系统的发展现状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和困惑。本文所进行的城市导向体系、城市寻路理论的研究,与所提出的构建城市公共空间导向设施的几个主要手段,主要是以《昆山市城市公共空间导向规划设计》(2009)为依托,进行阐述。

【参考文献】

[1]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

表2城市广场导向设施设置控制表

(上接第36页)

区域二维影像图实现三维可视化,动态再现燕山公园现状地形地貌,从不同视角、各个主要界面辅助视觉分析。(图3)

6结语

以上仅通过实例简要介绍了GIS在城市规划设计中的实际应用,正如上文所述,事实上,GIS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但无论对何种专业领域,GIS只是一种分析手段和应用工具,不可能取代人的创造性。

GIS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应用取得进展的同时,不可否认GIS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数据来源与数据质量难以保证;标准规范不统一、数据共享程度低;受管理者的认识水平、基础数据、模型方法欠缺等方面的限制,GIS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GIS的应用方兴未艾,在城市规划领域,有必要推动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rban 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简称UGIS)的建设和应用,使其成为现代城市管理、规划、科学决策的先进工具;推动GIS应用往专业化方向发展;促进3S技术(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地球定位系统(GPS))集成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明星.东南大学硕士课程讲座,2005.

[2]陈述彭.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

[3]邬伦等.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

[4]孙九林.国土资源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建立[M].北京:能源出版社,1986(1).

[5]陆守一,唐小明等.地理信息系统实用教程(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胡永进,溧阳市规划局

[J].广告大观,2006,(02X):38-41.

[2]李菁菁.小议导向系统的规划设置原则[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6,(4):41-44.

[3]何建龙.城市导向——

—城市公共空间静态视觉导向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2008.

[4]〔美〕凯文·林奇(K evi n Lynch),著.城市意向[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5]〔美〕阿摩斯.拉普卜特(A m os.R apopat),著.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M].黄兰芳,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6]C el ebr at e N J!,M ER JE,Lance W ym an Lt d..‘St at e of N ew Jer sey W ayf i ndi ng M ast er Pl an’.2009.

[7]周进.关注城市环境标识设计——

—以上海市为个案[J].艺术·生活,2007,(1):78-80.

[8]李路平.城市步行系统中的标识系统设计研究[D].重庆大学,2006.

[9]O saka M uni ci pal G over nm ent.‘O saka

C i t y Si gn Syst em s f or V i si t or s’[J]. O saka I t s Technol,2003,(43):23-30. [10]李翅,马赤宇.城市设计的控制引导及实践探讨[J].城市规划,2003,27(3):73-78.

[11]王建国,著.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何剑鸣,昆山市规划局,副局长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摘要:“人性化”就是强调“人”重于“物”,要求对人性及人的各种需求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同时永无止境地追求无缝沟通。文章通过对人的感官特性、行为趋向、心理特点等的理性思考和对某些实例的分析,得出一些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以供设计师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感官特性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性化”就是强调“人”重于“物”,要求对人性及人的各种需求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同时永无止境地追求无缝沟通。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提到的“以人为本”,应该是“人性化”的另一种表述方式。“人性化设计”的概念,即把“人性化”这一理念始终贯穿在设计进程中的设计。然而在现实的城市建设中,“以人为本”更多的被停留在口头上或是文字中。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建设如火如荼,但由于种种原因,如部分政府大搞形象、政绩工程;不切实际,盲目跟风;为赶工期过度压缩正常的设计、施工时间;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设计人员的经验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等,往往造成城市公共空间不方便使用,甚至于只能看不能用等现象。例如,城市广场成为摆设,既不遮阳也不挡风避雨;公园里人烟稀少,而老人孩子却找不到合适的活动场所;草地大片,却没有人的活动空间,也带不来好的生态效益,等等。当然这种现象正在日益受到重视并有所改进,那么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时,如何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真正做到人性化设计呢? 1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1.1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应符合大众的感官特性和尺度要求 了解人的知觉及其感知方式、感知范围,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同时也能理解各种形式的直接

(完整版)《公共空间设计》教案专题

教案 二○一五—二○一六学年第二学期 科目:《公共空间设计》 班级:14环艺班 任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一周课次 1 时数理论( 4 ) 课型 理论+ 实践 类别 核心专 业课实践(0 ) 标题(章节、标号和本课的题目)公共空间设计概论 本次课程所属的项目: 大项目:公共空间设计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完成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主要开展设计任务的必要知识储备。 教学目标 能力(技能)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本次课,让学生掌握满足工装设计师 岗位要求的基本专业技能,1、使学生了解 公共空间设计的思维与特征。 2、初步掌 握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3、公共空间设计 的流程。 1、公共空间设计的方法和设计流 程。 2、掌握公共空间项目设计基本构成 要素,学习公共空间组织方式与原则。 能力训练任务及案例 要求学生自主参观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美术馆、武汉市新科技馆等公共建筑。思考两个问题:家装和工装的主要区别在哪里?不同种类的工装设计依据大致有哪些? 课 前 准 备 相关案例图片(由学生搜集,包括不同功能定位的公共空间实景分析) 参 考 资 料 《公共空间设计》-郑曙旸主编、《室内设计资料集》、《公共空间设计》-侯林主编

特色餐厅设计任务书 一、目的 本项目旨在训练学生设计要素把握的能力。重点学习公共空间中的餐饮空间设计,训练对空间的感知和空间设计的能力,在空间设计的基础上进行界面设计、家具与陈设布置、光与色的设计,创造符合实际需求的餐饮环境。同时了解餐厅家具与人体尺度的关系。 二、设计要求 进行空间界面和建筑装饰细部的设计,空间的划分应满足餐厅空间要求;和工作人员的行动需求,同时按所构思的餐厅主题、环境气氛和风格进行陈设与装饰设计,营造有个性的餐饮环境。 着重考虑和解决以下问题: 1.本案周围是密集的住宅区,且店面不临街。要在比较局促的地段,解决好方案的总体布局(如店面设计、人流的组织等)。 2.设计重点为室内的餐饮空间,提倡以工作流程和用餐习惯来推敲和构思方案,并初步确定要营造的室内环境气氛与建筑风格。 3.满足功能使用和结构合理性要求。如: ①餐桌椅摆放是否满足人体工程学,用餐区分隔是否充分利用空间优势。 ②空间路线是否能够按照工作流程顺畅的安置。 三、功能划分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

城市设计到底是设计什么内容的,个人认为,城市设计的核心是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当然城市设计的涉及领域不仅止于城市的公共空间而已。 城市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时要弄清楚自己的任务,在规划原理的教材上有很多关于城市规划任务的叙述,有关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很多的范畴。事实上,城市设计师所能发挥作用是有限的,这些具有抽象意义、外延性的、非物质实体的东西必须考虑,但很难单凭规划专业的一己之力来把握,规划师应该做也只能做好的还是在物质空间形态领域。落脚点只能放在空间形态之上,从物质空间中来,最后再回到物质空间之中去。 城市设计师应该把重点精力放在对空间的设计之上,而建筑的处理则是属于建筑师的业务领域。空间,应该成为城市设计师永远放在首位的问题。 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而言,城市设计在我国还是属于很新的一个学科。个人认为,城市设计既从属于城市规划学科,但是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又可以是介于建筑学与城市规划学之外的一门独立的学科。又或者可以将城市规划分为两个大类,总规之类的归于宏观层面的规划,而城市设计等则属于微观层面的规划。 我国在城市设计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起步很晚,现阶段还处于对西方等国家的研究思想的引进与消化阶段,鲜有结合我国国情的,比较成熟的本土化的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在城市设计的理论向实践转化中也有很严重的脱节现象,在很多所谓体现着"新思想"、"新理念"的城市设计方案,其实有许多是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就已提出的观点。 现代中国在规划或城市设计领域没有一个真正意义的大师,即使是有些所谓的海归"牛人",也只是在对人家国外的一些思想消化基础之上,进行了本土化的包装。然后四处出书,大肆宣传,......行大师之名,少有自己的观点。 国外关于城市公共空间的思想有很多,主要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1).关于景观与意象的理论研究 景观与意象的理论是对城市空间多种形式要素在认知层面上的剖析和应用的理论。城市景观理论侧重于具体的、实在的物质形态,即城市空间中地形、地貌、建筑物、构筑物、绿化植物等组成的各种物质形态(如肌理、色彩、图案、体形、比例、风格、特色等)方面的表现,代表性的城市景观理论有F.吉伯特(F.Gibberd)在《市镇设计》(Town Design)中提出“城市素材”及其与空间、时间、运动等的关系都是城市景观的设计内容。 Pauld Spreiregen在《城市设计:城镇的建筑》(Urban Design: The Architecture of Towns and Cities)中提出城市的形式和视觉要素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内容及其原则。英国的库论(G.Cullen)在《简明城市景观》(The Concise of Townscape)中提出视觉、场所和包括色彩、质感、比例、风格、性质、个性与特色等的城镇构成是理解环境与人之间发生感性联系的三种要素,也是使城市景观产生具有趣味性、戏剧性的方法要素。Tugnutt Anthony所著的Making Townscape: A Contextual Approach 则从城市文脉、建筑个性与感知方式三个方面讨论了城市景观的塑造方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报告

实用标准文档 例一: 案例名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5500 万元称总额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竣工项目案例 选用 设计类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型 案例所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 8800 平方在地米详细地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 号 址 参与设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 2015-5-1 计师 业主名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称 业主联 undefined 系人 所用材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料品牌 设计说 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明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 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乏味的感觉。C、作品在空间布局 上的设计创新点 :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 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 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

实用标准文档 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实用标准文档 HA事业部顶面图 HA 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 积占用大于1/2, 展示空间运用大 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 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 HA不同 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 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品 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立 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展 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界 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 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 频繁。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05194448.html, 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的方法 作者:王艺霖 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第07期 摘要:丹麦皇家艺术学院建筑学院的扬·盖尔和拉尔斯·吉姆松写的《回归公共空间》一书,研究了 30 年间哥本哈根市中心的街道和广场的发展和转变,并提出了适合当代都市公共空间设计的PSPL调研法。结合课文分析PSPL调研法,解读其中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的关系,以及城市生活与空间质量的关系。阐述了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有效地使用与公共生活相关的数据。而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对此课题的研究为我们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关键词:城市中心;公共空间;PSPL调研法;公共生活 本文以哥本哈根公共空间设计为例,利用PSPL调研法对我国的公共空间进行分析,总结出我国公共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我国风景园林师、城市设计师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一、哥本哈根公共空间的变化 本文分析丹麦哥本哈根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建设,随着二战以后工业增长迅速,城市发展水平和速度都越来越快。市中心的规划问题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建筑杂乱、交通混乱、环境影响等。这些问题与民众要求的高水平生活愿望相差较远。1962年在众多意见和争论中,斯 特勒格步行街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建成。 (一)减少机动交通 中世纪的街道格局仍然保持在哥本哈根的市中心,古老建筑仍然占主导地位。伴随着工业的飞速发展及机动交通工具的激增,导致一系列影响城市交通的问题。比如市中心步行环境迅速恶化,所有的广场都被用来当做停车场。而斯特勒格步行街的建立,改变了这一状况。为了不占用步行者的空间,城市广场从被汽车占领变成人们的活动空间。机动交通工具的减少,这就说明人们的公共空间就越多,城市的魅力也就越能被人们所感受到。 (二)增加步行系统 哥本哈根的交通政策一直是鼓励人们步行。步行是最保护环境、最便宜也是最低噪音的交通方式,街道可以容纳更大的交通容量。步行不仅意味着一种交通方式,它更代表着锻炼身体,散步和场地空间的增多。步行中有着很多的乐趣,城市能够改变的关键因素在于此。另一个关键是城市方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渐变的。当更少的机动车辆出现时,街道和步行广场是增多的。在城市的其他地区,这种方法同样适用。每当一项成功的措施被执行后,人们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

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 1)基本要求: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

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总平图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E事业部顶面图 HE事业部的建筑构造形式更加丰富,运用曲线与拐角打造不同于其他的空间形式。 HE事业部平面图 建筑构造形式的改变在带动空间流动方向改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室内陈设布置的形式。使展品脱离死板的摆放展示,赋予其流动的美感。 HI事业部顶面图 HI事业部的空间表达更为简单,以纵横的空间流通方式将视点集中于中部展台,突出展品。

HI事业部平面图 HS事业部顶面图 HS事业部以整体的开敞形式来强调空间的流动性,将部分隔断放入整体的空间形态中来划分区域的界限,将不同风格展品从中总体中分割出来,达到展品与区域的统一,区域与整体空间的统一。 办公区入口1 办公区入口1运用实体性分割进行空间划分,将字母形式的镂空空间隔断运用到空间划分中增加空间的开放性与趣味性。 采用简单的美式装饰风格,运用木质材料的暖色调与铁艺吊灯的暖色灯光来调和白色的冰冷感,增加空间美感,使办公空间更加温馨和谐。 木质的镂空吊顶与前台的公司LOGO的艺术表现形式则更加强调了空间的形式美感。

公共空间设计案例分析

例一: 案例名 称豪申创意中心案例投资 总额 5500万元 作者崔海涛设计是否 选用 竣工项目案例 设计类 型 室内设计案例类型展览空间 案例所 在地 江苏南通市案例面积8800平方米 详细地 址 南通市通州区川港工业区石江公路1907号 参与设 计师 朱非波、崔自豪竣工时间2015-5-1 业主名 称 豪申布艺有限公司 业主联 系人 un defi ned 所用材 料品牌 凌云幕墙、环球UMGG、兔宝宝等品牌 设计说 明A、作品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独特挖掘角度: 展现了南通家纺行业的新面貌,体现了南通家纺业的良好发展 B、作品在环境风格上的设计创新点: 它在外形和颜色上与周围建筑形成鲜明对比,看上去眼前一亮,从而产 生一枝独秀的效果,避免给人一种枯燥之味的感觉。 C、作品在空间布局上的设计创新点: 将豪申公司的五大事业部合理安排到各个区域,完美呈现 D、作品在设计选材上的设计创新点:使用环保材料 E、作品在投入运营后的出众效果与评价: 销售量稳步上涨,扩大营业面积,给客户带来良好的空间印象

总体构思:本着对城市需求与价值的体现,创造舒适的公共空间环境,运用材料、空间、形式、场地等元素进行合理的空间布置,并在此基础上将室内空间布局与材料相结合,使达到室内空间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HA事业部顶面图 HA事业部作为展示用途面积占 用大于1/2,展示空间运用大量采光,来 表达突出展品的美感与价值。 HB事业部采用与HA不同的表现 HB事业部总平图 方法,展品不再集中占用大面积 的场地,而是将展品分割陈列于 互无关系的独立空间中,将不同 风格的布艺展品充分表达,做到 一花一世界的既视感。 作为展厅更加注重展品与光和环境元素的结合, 突出体现在光的运用更加频繁。 HB展厅顶面布置图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分析 1、概述 一般认为,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面向公众开放使用和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是社会、经济、文化、科技、自然、地理气候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于城市的物质形态表现。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观光旅游、节日集会及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特有的,也是城市的精华和本质,既可以满足人与自然和社会交流的高层次需要,也可以增强城市软环境,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创造空间。 (1)展示城市形象、特色与文化的窗口 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形态特征分布格局代表了不同城市的特色和品位。优美的空间景观给人以丰富的艺术感染和享受,而特色鲜明的空间景观为人们营造出特有的归属感与亲切感,增添了城市的魅力,富有历史内涵的公共空间能唤起人们的记忆,强化人们对城市的认知和认同。城市公共空间在创造了宜人的空间环境的同时,往往形成地域景观鲜明地场所,成为体现城市形象与特色的“橱窗” 。

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的社会生活是形成城市文化的重要源泉。过去的社会生活积淀形成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文化;不同地区的地方性社会生活方式特征形成了城市的地域文化;当代城市中新的社会生活方式反映了城市文化的发展。这些文化因素投影在城市公共空间中,以不同的物质形态特征表现出来,人们通过这些表象的特征可以体会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承载城市居民活动的重要舞台 城市公共空间与市民间存在着“人造空间,空间塑人”的关系,表现在城市居民对城市及公共空间产生的认同感。城市公共空间与社会生活两者之间相互依赖;前者是后者的容器,后者又是前者的内容。公共开敞空间是人们户外活动和休憩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精神体验和情感交流的场所。舒适的开敞空间给人的身心以积极向上的影响,可以增进彼此的相互理解,增强社会的凝聚力。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活力要素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现状 1.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的一般概念是指“那些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广义概念可以扩大到公共设施用地的空间,例如城市中心区、商业区、城市绿地等”。城市公共空间可以进行交通、商业交易、表演、展览、体育竞赛、运动健身、消闲、观光游览、节日集会及 人际交往等各类活动。 2.存在的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有观点认为:在现代科技的促进下,过去需要发生在公共空间领域的一部分社会及市政功能已经转移到了私密领域(如娱乐、资讯获取以及消费过程可以依靠家庭中的电视和互联网来完成),曾经只能以集体和公共形式出现的活动也在逐步转化成为更加个人和私密的形式(例如城市中的各种缴费手续,过去必须到指定的公共场所完成,而现在则可以通过网络甚至通讯手段就可以在私密领域完成),公共空间对于城市的重要性愈趋减弱。但对于目前我国的城市现状而言,公共空间的使用仍然在城市社会生活中占主流地位,只是由于设施陈旧、设计不当以及人们的意识水平不高等原因,造成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相对低下,服务 能力有限,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3.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 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 凯文·林奇(K.Linch)的“城市意象理论”、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的“城市活力分析”以及扬·盖尔(Jan Gehl)的“交往与空间”等理论,都对营建个性突出、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的意义作出了积极探讨。从本质上看,公共空间应该是一个自由的环境——人们可以随意使用它们,但也可以自主选择到其他的地方。在此,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城市公共空间的要素设计,丰富人们相互交往的场所,满足公众多样化需求,提高城市公共空间质量,以此适 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要素 成功的公共空间是以富有活力为特点,并处于不断自我完善和强化的进程中的。要使空间变得富有活力,就必须在一个具有吸引力和安全的环境中提供人们需要的东西,即如何在公共空间中营建和应用“空间与尺度”、“可达性与易达性”、“混合使用与密度”、“环境质量”、“公共设施”、“街道家具”和“公共文化活动”等要素。 1.空间与尺度

2107.钱江新城CBD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研究及实践

2107.钱江新城CBD城市公共空间系统规划研究及实践 俞顺年陈松 [摘要] 本文以杭州钱江新城CBD的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实践为例,通过系统研究成果总结,从多学科的视角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公共空间开发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一整套公共空间规划、建设、管理的方法及相关政策建议,以期对新条件下中国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研究和建设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钱江新城CBD 公共空间管理法规奖励机制 1. 公共空间的概念及国内规划实践 1.1 公共空间的概念 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是城市公共生活的主要载体,涉及全体市民的日常生活。可以说,城市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为广大市民规划、设计、管理公共空间。 城市公共空间主要由公共产权用地上相对独立完整的公共空间和非公共产权用地上的附属公共空间构成。前者包括街道、广场、河道、公共绿地等,后者主要指建筑后退红线形成的临街空地、小广场、街区内院、底层架空的骑楼空间,以及跨越不同用地范围通向地铁站等交通枢纽或重要城市公共设施节点的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和公共垂直交通空间等。 1.2 国内城市公共空间规划领域的局限性 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进步,建设了大量公共空间,大量实践也促进了公共空间的研究。然而,绝大部分研究关注的是城市空间的物质形态设计。事实上,公共空间的规划建设受到多方面要素的影响而不仅仅是一个规划设计问题,因此对公共空间的研究必须采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城市学等各方面的视角进行横向综合研究,而不能局限于物质设计的层面。 从规划理论的角度,传统对公共空间的研究有何启示?在投资多样化、利益多元化的今天,如何确定城市公共空间的属性?谁是公共空间建设和管理的主体?公共空间的建设如何

城市案例东京的草原公园:一个自由的公共空间

日本东京有一个存在了24年的特殊公园——草原公园(日语名くさっぱら公園)。这里像一片森林,没有一般城市公园的地面铺装、市政座椅和儿童游乐设施,乍看上去,是简单的空间,却也是一个令人自在的公共场所。 草原公园位于东京大田区。九月一个周末早上,通过友人韩冰介绍,我如约来到千鸟町电车站,比预定时间早了一点,但一出站就看到已在等候的丹羽朋子女士。朋子在日本一家综合研究机构工作,她曾在陕北对中国的剪纸做过大量研究。 草原公园是朋子的朋友下中菜穗女士发起的。下中女士研究日本的传统剪纸,在日本出版过不少有关剪纸的书籍。其中有一本书是关于纹切游戏,日本的“家纹”始于平安时代,通过贵族和武士代代相传;到了江户时代,平民也可以使用家纹。所有人都能使用,这些美丽的纹切得以流传下去。某种程度上,草原公园和纹切一样,是所有人一起创造才得以延续的场所。

东京大田区的一个普通公园。 朋子先带我去了一个普通的城市公园。她指着公园的地面说,一般的公园里,地面是硬质铺装,无法生长植物,一些居民认为土地、灰尘、虫子这些东西不好,喜欢普通的公园。 之后,我们来到了草原公园。远远看到一片森林,没想到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森林一般的草原公园。 为什么要建草原公园? 24年前,下中女士的儿子5岁,她带孩子去公园玩,发现公园里有很多不可以做的事,孩子只能玩游乐设施。所以,她要带孩子去郊外,才能自由玩耍。当时一些邻居也有相同的发现:虽然有公园,但孩子无法在公园里尽情地玩。 1991年,建设前的草原公园。 正巧,下中女士发现,自家周边有些民居被拆掉,留下一片空地和树,政府打算在空地建一

个公园,还贴出“公园计划”的告示。她试着给政府打了xx,说希望参加公园的建造计划。政府让她和邻居一起写个计划书。他们起初想法很简单:这个公园要像草原一样,没有人工游乐设施,孩子们可以挖土爬树,大人小孩都可以在这里玩。 当时的政府管理人员非常理解他们的想法,但有的居民对此并不同意。于是,下中女士和邻居们决定,如果草原公园可以建造,他们愿意承担使用的责任,自己对公园进行全部管理和维护,而不是依靠政府。 1991年,草原公园申请计划中的公园图纸。图片来自草原公园网站http://kusappara.que.jp/ 下中女士带来了几大本草原公园的资料集,里面有各种相关材料。包括1991年申请草原公园的计划书。她指着公园入口处的一块告示牌说,一般的公园门口都有一个告示牌,写着各种规定,比如不能大声喧哗、不能玩球——有很多不能做的事。而草原公园门口是一块空白的牌子,意味着没有“不能做什么”的规定。

深圳经济特区公共空间系统规划

2006年是市政府提出的“基层基础年”和“城市管理年”,也是深圳市城市规划建 设由抓重点、创品牌,切实转向关注城市整体环境、注重基层建设管理,为实现“和谐 社会”的目标而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和谐社会的营造离不开丰富的公共活动,而公共 空间是公共活动的主要载体。公共空间为所有市民公平的提供公共活动的场所,它体现 了移民城市的宽容性,是营造和谐深圳、注入城市活力的实体之一。 为此,深圳市规划局本着统筹在先、行动跟进的指导思想,委托深圳市规划设计研 究院编制了《深圳经济特区公共空间系统规划》。本项目旨在城市规划的平台上,通过 剖析现状公共空间建设和管理中的问题,研究深圳市民的需求,来制定公共空间建设的 标准和导则以及规划管理上的改进,并进而实现城市公共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 2.1 因地制宜、明确概念 公共空间的概念在不同的城市会有不同的含义,本规划根据深圳实际情况和管理需求,明确提出:公共空间指 城市中室外的,面向所有市民的,全天免费开放的,经过人工开发并提供活动设施的场所 。 根据用地权属,公共空间可分为 2 类:独立占地和非独立占地。独立占地公共空间指具有独立的土地权属的公共空间。非独立占地公共空间指设在用地单位内部,通过建筑退线等规划控制而实现的公共空间。 根据表现形式,公共空间可分为 3 类:绿化空间、广场空间和运动空间。 规划以人均公共空间面积和步行可达范围覆盖率(即 5 分钟路程步行可达范围与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两个基准指标来衡量公共空间的服务能力。 2.2 关注居民真实感受 项目组通过网络和学校回收了 1442 份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涉及不同分区和街道不同背景的居民,调查结果有很强的可信度。 结果表明: 47% 的居民对公共空间不满意,不满意的 意见中 51% 的居民希望公共空间能出现在 “ 小区周边 ” 。放弃户外活动的最主要原因是天气太热。 最需要的公共空间是运动场地和绿地公园。综合问卷调查的结果,步行的便捷和优秀的环境设计(特别是适合炎热气候的设计)是市民最看重的。 2.3 着眼现实、客观评价 ( 1 )公共空间总量不足。现状特区内人均公共空间面积为 4.7 平方米 ,仅有 23% 的建设用地步行 5 分钟可到达公共空间。 ( 2 )市区级大型公共空间容量充足、环境优秀,而街道社区级小型公共空间无法满足需求。 ( 3 )运动空间明显不足。 ( 4 )居住区内的半私密空间较多,工作地和城中村则十分缺少公共空间。 ( 5 )交通屏障阻隔严重,步行可达性有待提高。 ( 6 )空间设计对炎热气候的适应性不强。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原则 发表时间:2019-06-13T11:41:26.977Z 来源:《建筑细部》2018年第23期作者:王洪涛 [导读] 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进行概述,进而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景观设计原则。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精神建设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可体现人们的精神追求。但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因此需坚持科学设计原则,提升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水平。本文对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进行概述,进而对设计问题进行分析,最后探究景观设计原则。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原则 引言: 城市是人们生活、工作的场所,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城市人们的精神面貌。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包括城市中的广场、公园等空间。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带给城市人们极佳的精神享受。 一、城市公共空间与景观设计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包括城市广场、绿地等场所,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多在公共空间进行交流,开展各种公共活动,增强了人们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城市公共空间融合了城市与公共空间的特性,多存在城市中的各个建筑之间,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让人们享受到多种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能够最大化发挥城市的功能,优秀的城市公共空间离不开好的城市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运用了景观学知识,人们以基本的景观内容为依据,在城市的特定空间内,从全方位的角度对涉及到景观的各个元素进行有效整合,使其呈现出一定的美感,达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目的,提升城市资源的利用率。对公园等景观比例进行设计,如:杭州洗后带状林荫公园长度近700米,快度在40米左右,完善了景观空间。设计人员遵循保护景观的理念,从人本身的角度出发,为景观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与城市中人们的活动相融合,成为一体。 二、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过程中的问题 (一)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性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更多注重提升景观的高端感,运用多种设计方法,将景观完美展现出来。但在景观实际设计过程中,多数设计人员过于追求豪华景观的设计,忽视了景观作为公共空间的作用,比如一些城市中的绿地完全成为了观赏性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开始阶段,出发点就偏离了景观自身的特性,与城市结合度不够,景观设计存在盲目性。如:21世纪初北京绿化带面积原先大于300平方千米,设计施工完成后变为100平方千米,面积大大缩小。 (二)原有景观遭到破坏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同时也破坏了城市的原有景观,一些文化古迹消失,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城市中的古树也因为城市建设的需要被砍伐,城市高楼越建越多,公共空间景观均按照相同的方法进行设计,缺乏城市个性化特点,使得城市自身生命力不足。城市中的原有景观、文化遗产等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财富,对于探究城市自身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意义。另外,原有景观又能体现城市的独特性。如今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出现雷同化现象,不利于城市的多样化发展[1]。 (三)植物引进及草坪设计不规范 为了提升生态环境水平,人们通常采用引进植物等方法,让城市空气变得清新,调和城市空气温湿度,降低温室效应等的不良影响,但在植物引进以及草坪设计方面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按照科学的比例对植物以及草坪进行调配。但在实际设计过程中,一些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到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特点,盲目引进植物品种,多数植物难以存活,出现经济损失问题。在草坪设计面也缺乏更多考虑,为了保证草坪的正常景观效果,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进行维护,并且草坪对水源的需求较大,不利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草坪在调节城市温湿度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使用价值不高,纯粹增加草坪的面积,而不考虑城市的实际情况,不利于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长期发展[2]。 (四)重模仿轻创新 一些城市的公共空间景观中多出现模仿化现象,比如模仿欧洲的建筑景观。在向人们展示景观过程中多强调欧式风情,运用这种方法让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具有高端品位。其实,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引进外来景观元素是合理的做法,但若是过于引进,以致失去了城市自身的特色,对城市的长期发展是不利的[3]。 三、城市公共空间景观的设计原则 (一)可持续发展原则 设计人员在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设计时,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对城市与人、现在与未来的关系进行有效调控。在城市化发展中,需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避免出现资源浪费问题,使得城市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持在均衡的状态。城市中的原有景观以及生态环境资源并不具备再生的特点,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因素,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对其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原有景观以及生态环境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对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进行改善。如:上海化学工业园每日可净化2万多立方米废水,其间有20多平方百米的净化湿地,近500米的综合服务中心,中心由观景码头、景窗等组成,与湿地相配合的有木栈道,道路长度为2公里。该景观系统可循环利用。这样可使城市公共空间景观具有多重特性,既能展现生态美,又融合了历史特色,并具有现代城市的气息。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有效实施需要相关人员具备先进发展理念,真正实现城市的长期高效发展。 (二)景观整体设计与协调原则 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活动中,可凭据城市中的自然景观环境,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的景观种类、结构构成等元素进行综合设计。对此,需要设计人员站在整体的角度考虑景观的设计风格,同时兼顾个别景观的设计效果促使城市空间景观在整体与部分方面达成统一。设计人员应追求景观的和谐美,让城市公共空间与周围环境成为一体,并注重使其具有动态变化,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不可全部模仿外来风格。空间景观设计要全面考虑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对人、环境等关系进行协调,将城市的长期发展作为目标,总体上为人们提供良性的城市生活环境。在城市空间景观中加入文化、美学等知识,能够增强景观自身的独特性,使其具备综合美,并合理实现公共空间景观的多

第四章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第四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概念的提出是为了更清楚地将城市设计的关键要素区别于其它。 公共空间设计的成败,直接影响城市的品质和秩序,不论是设计或管理,公共空间这一系统如同城市的脊梁一般,有“纲举目张”之效。 第一节城市公共空间的定义 一、公共空间的概念公共空间即规划区为公众开放的空间,按所有权可分为: 政府所有和其他开发商所有。 政府所有部分包括公园、广场和绿地、区内的步行道系统用地和其他公众可使用的设施(如公交车站,公共停车场等);开发商所有部分包括建筑退后红线及底层墙面退后红线外的部分及建筑室内的公众通道或空间。 二、公共空间设计原则为了将购物、居住、休闲、观景等城市活动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空间,特制定如下原则: 1、利用预留的绿化广场用地,创造大型的开放空间,强调地标性,提高城市的环境品质。 2、组织空间,形成视觉景观轴线。 3、创造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街道空间,并提供文化表演的活动空间。 4、形成完善、安全、舒适的步行系统,联系区内外各街坊和功能区,并以此系统组织展示环境品质的空间序列。 5、运用绿化种植或建筑的使用功能,塑造街道的个性。 第二节城市街道空间设计 1、综述1)基本要求:

满足交通需要,恢复街道的城市生活功能,实行综合开发,强化街道空间的特性与艺术效果,突出绿化在街道中的地位,重视街道夜景。 2)街道空间类型: 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设计中城市轴线、活动路径、视线走廊的主要载体,性质明确的街道空间构成了城市空间的基本骨架。 根据交通特征,城市的街道空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车行为主导、人车都是主导、人行为主导的线性街道空间。 每一种街道空间对应不同的景观界面,他的建筑尺度、街道断面、种植设计、街道设施,两侧建筑的用地性质上都存在着不同。 3)街道围合: 对街道空间的围合的控制主要考虑街廓(或者称为街道的轮廓,指建筑外壳对于街道空间的围合)高宽比的影响,其中“一次街廓”指以道路侧石线为起点和按特定的角度所确定的斜面、以及相应的高度限制所构成的建筑外壳。 “二次街廓”指以道路中心线为起点和按特点角度所确定的斜面、以及相应的高度限制所构成的建筑外壳。 4)建筑立面: 建筑物立面主要由建筑顶部、建筑中部和建筑基座三部分组成,对建筑界面的规划设计应通过对这三部分的控制来实现。 5)街道设施: 街道设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功能性设施包括电话亭、候车廊、垃圾箱、邮筒、路灯等,一般应等距布置,以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信息性设施包括街区图和指示牌等,应设置在街道交叉口等人流集散点附近;休憩性设施包括座椅和凉亭等,应布置在人流较为集中的部位;观赏性设施包括花坛、喷泉、水池、雕塑和钟塔等,设置在空间节点处。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初探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初探 发表时间:2016-12-30T11:42:49.097Z 来源:《建筑建材装饰》2016年3月第5期作者:黄晓龙 [导读] 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城市空间设计进行了分析介绍,供大家参考。 (新疆四方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830042)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城市空间设计进行了分析介绍,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初探 前言 所谓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它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急剧扩张,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和建设中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传统和特色在丧失,绿地空间在减少,城市的建设和公共空间越来越让人感到是为了供他人观赏,而缺少为公众所使用,很少考虑从人性的尺度、人性的功能出发,离大众的情感距离也越来越远。“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正在使城市空间环境走向人性化的反面,这种现状使得探寻和研究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现象分析 1.1缺失人参与的城市公共空间 所谓的公共空间是指具有开放、公开特性的,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性空间。公共开放空间建设是城市人文景观的主要内容,而公共空间艺术则是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和与之相应的环境设计,同时也是公共空间建设的核心与灵魂。为什么人们喜欢去丽江等古镇旅游,因为那是根植于当地人们心底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人是其中的景色而不是一个旁观者。在那没有精心设计过的公共空间里,却流露出的是对人性的关注,是人的体验,在场所中体验人与人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交流。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场所空间便失去了意义。 1.2设计师主持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 自从有了设计师之后,那些没有设计师的公共空间的丰富含义似乎便失去了。设计师或者为表现自己而设计,或者为他所依附的神权、君权、财权或机器而设计,却忘记了为人和生活的人而设计。只要简单地回顾一下城市景观的历史,就能发现很少在为人自己而设计。这里“人”是指普通的人,具体的人,富有人性的个体。 (1)唯设计师的设计。以往,建筑及城市设计强调经济、实用、美观,把美观与经济和实用割裂甚至对立,而且把美限于“观”,这本身就是个误解。 (2)为君主和权贵而设计的城市。纵观城市发展的整个历史,在大部分时间里,人们都在为君主和权贵设计城市。从北京的紫禁城到意大利的罗马再建计划和希特勒的柏林,再到英法殖民主义者在亚、非、拉的新城,城市设计无不是权贵们的集权欲、占有欲和炫耀欲的反映。 (3)为机器所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工业革命给城市景观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主宰城市、主宰自己生活的主人—机器。 2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应体现人性化 所谓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就是能够创造条件,让人在其中有愉悦的心理体验的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人们可以通过各种行为的活动获得亲切、舒适、自由、尊严、愉悦、轻松、安全、活力、有意义的心理感受,那是一个展示自身价值的空间,是一个供人分享、同欢、看和被看的所在,是寄托希望并以其为归宿的地方,离开了人的活动、人的故事和精神,公共空间便失去了意义。 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社会人,需要交流、需要运动、需要领地、需要安全、需要挑战。马斯洛认为人的行为需求分为五个层次,而我们的公共空间需要承载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一个城市的人群结构、经济结构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考虑的重点。因此,需要设计的场所能让人性充分发挥。 3如何让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 3.1注重人的行为及心理活动是城市公共空间人性化的前提 人性化的公共场所是浪漫、自由、充满诗意的,是人的活动踩踏和磨练出来,是根据人的运动轨迹所圈划的,那是民主的、人人都认同、人人参与的物化形态。这些场所归纳起来,都有以下几大物质特点:(1)它们是最经济的,就地取材,应自然地势和气候条件,是用最少的劳动和能量投入来构筑和管理的。(2)它们是最便宜的,最适合人的尺度、人的比例,是绝对自由的。(3)它们都是有故事的,而且这些故事都是与这块场所和这块场所的使用者相关的。 人的行为活动是需要一定空间的,那么,将人的行为活动放在哪儿?这些行为活动需要多大的空间?这都是需要我们考虑的问题,是人的行为活动对我们的空间设计提出的要求。我们的人不是笼统意义上的人,而是落实到具体每一个参与到这个公共空间中行为活动的人,是我们空间景观的参与者、构成者。 3.2城市公共空间要传承地域及文脉 现在公共空间所具备的形貌、比例、感觉、品质及象征意义与不同历史时期均有较大差异,但其所包含的实质生活—公共生活是始终未变的。要阅读大地:中国南北气候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体验生活:各地方文化差异对城市公共空间的体现和要求;聆听故事:各民族信仰、民俗等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体现和要求。 3.3心理层次的关怀 设计如果仅仅追求一种功能至上的原则,想以此向人性化靠拢,是行不通的。一旦理性压倒人的个性,也就偏离了人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注重物理层次关怀的同时,也关心人的心理、关怀人的情感。例如那些日光充足的室内“街道”就为身居办公室的白领和生产工人邂逅创造了条件,也促进了不同职业的人群进行沟通。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筑、构筑物的适度围合,形成积极空间,增强使用者的安全感、领域

城市案例东京的草原公园:一个自由的公共空间

草原公园位于东京大田区。九月一个周末早上,通过友人韩冰介绍,我如约来到千鸟町电车站,比预定时间早了一点,但一出站就看到已在等候的丹羽朋子女士。朋子在日本一家综合研究机构工作,她曾在陕北对中国的剪纸做过大量研究。 草原公园是朋子的朋友下中菜穗女士发起的。下中女士研究日本的传统剪纸,在日本出版过不少有关剪纸的书籍。其中有一本书是关于纹切游戏,日本的“家纹”始于平安时代,通过贵族和武士代代相传;到了江户时代,平民也可以使用家纹。所有人都能使用,这些美丽的纹切得以流传下去。某种程度上,草原公园和纹切一样,是所有人一起创造才得以延续的场所。 东京大田区的一个普通公园。 朋子先带我去了一个普通的城市公园。她指着公园的地面说,一般的公园里,地面是硬质铺装,无法生长植物,一些居民认为土地、灰尘、虫子这些东西不好,喜欢普通的公园。 之后,我们来到了草原公园。远远看到一片森林,没想到那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森林一般的草原公园。 为什么要建草原公园? 24年前,下中女士的儿子5岁,她带孩子去公园玩,发现公园里有很多不可以做的事,孩子只能玩游乐设施。所以,她要带孩子去郊外,才能自由玩耍。当时一些邻居也有相同的发现:虽然有公园,但孩子无法在公园里尽情地玩。 1991年,建设前的草原公园。 正巧,下中女士发现,自家周边有些民居被拆掉,留下一片空地和树,政府打算在空地建一个公园,还贴出“公园计划”的告示。她试着给政府打了电话,说希望参加公园的建造计划。政府让她和邻居一起写个计划书。他们起初想法很简单:这个公园要像草原一样,没有人工游乐设施,孩子们可以挖土爬树,大人小孩都可以在这里玩。 当时的政府管理人员非常理解他们的想法,但有的居民对此并不同意。于是,下中女士和邻居们决定,如果草原公园可以建造,他们愿意承担使用的责任,自己对公园进行全部管理和维护,而不是依靠政府。 1991年,草原公园申请计划中的公园图纸。图片来自草原公园网站下中女士带来了几大本草原公园的资料集,里面有各种相关材料。包括1991年申请草原公园的计划书。她指着公园入口处的一块告示牌说,一般的公园门口都有一个告示牌,写着各种规定,比如不能大声喧哗、不能玩球——有很多不能做的事。而草原公园门口是一块空白的牌子,意味着没有“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