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心理测量(戴海琦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心理与教育测量概论

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与物理测量相比较,阐明心理测量的特点。

2.为什么人们不能象对物理测量那样容易接受心理测量?(此题为思考题)

3.如何才能证明心理测量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解答要点:

1.(1)从依据的法则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依据的法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论。

(2)从测量的内容来说,心理与教育测量的内容是复杂的,内隐的,其测量只能是间接的。

(3)相对与物理测量的定量分析的精确度而言,心理与教育测量定量分析的精确度很低。

3.(1)从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理论基础来看,心理测量是可能的。

(2)人的心理现象和知识水平如同其他一切物理现象一样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既有质的方面,也有量的方面,因此有必要测定出这些差异的数量。

第二章心理与教育测量的产生与发展>>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简述古代中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的贡献及其特点。

2.心理与教育测量从卡特尔到比内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什么特点?(此题为思考题)

3.推孟和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各有什么贡献?

解答要点:

1.在古代中国,在测验实践和测验理论方面都对心理与教育测量作出了贡献并具有自己的特点。

一、在测验实践方面的贡献。1、在能力测量方面。早在2500年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

凭自己的经验观察,首先评定学生能力的个别差异,并将人的智力分成中上之人、中人和中下之人三个等级。董仲舒已论及到注意测验。刘邵把人的才能划分为12种类型。6世纪中叶,中国江南出现了类似现在的婴儿发展测验的"周岁试儿"习俗。出现于清代的益智图、九连环可以认为是最早的创造力测验。2、在人格测量方面。孔子把人分为狂者、狷者和中行3种。刘邵根据阴阳、五行和形体的关系及其人的行为表现,把人的性格划分成12种类型。3、在教育测量方面。世界上最早的教育测量出现于中国西周奴隶时期。据记载,在西周的"国学"中已经建立具有相当系统性的教育测量制度。在汉代,考试制度、考试类型和考试功能方面都作了重要的发展。除了学校内部测量的自身发展以外,取士制度自汉以来的发展,客观上也对我国的古代乃至西方的教育测量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在测验理论方面的贡献。孔子后约150年,大思想家孟子就指出了测量人类心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说:"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刘邵认为,人才鉴定对于知人善任、振兴国家事业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

三、古代中国心理与教育测量的特点。第一、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思想都是描述性的,而非定量的;第二、中国古代社会的心理与教育测量是分类式的;第三、注重对人作整体的鉴定和评价,并倾向于和人的道德品质联系起来。第四、是与教育中的因材施教及人才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应用性质。

3. ①推孟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是他采用了比率智商的概念来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

②韦克斯勒在智力测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是:第一,他用离差智商代替比率智商,克服了比率智商的局限;第二,他编制的智力量表分为言语量表和操作量表两部分,不仅能够获得总体智力水平的信息,而且可以获得手测者智力优势的信息。

第三章经典测量理论的基本假设>>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简述"心理特质"的含义。

2.心理测量的误差来源主要包括哪些?

3.CTT模型及其假设的重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心理特质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所特有的相对稳定的行为方式,就是人的心理特质。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1)特质是一组具有内部相关的行为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

(2)特质是"一种一般的神经心理系统,……它可以综合不同刺激,使人对这些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

(3)特质是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特点。

(4)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人格)是由多种特质分多个层次有机组合而成的。

(5)特质可以决定一个人对特定刺激的反应倾向,可以对人的行为进行某种预测。

2.心理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3个方面:测量工具、被测对象和施测过程。

3.CTT模型是:经典测验理论假定,观察分数(记为X)与真分数(T)之间是一种线性关系,并只相差一个随机误差(记为E)。

即:X=T+E

其主要内容为:

(1)若一个人的某种心理特质可以用平行的测验反复测量足够多次,则其观察分数的平均值会接近于真分数。

即:E(X)=T或E(E)=0

(2)真分数和误差分数之间的相关为零。

即:ρ(T,E)=0

(3)各平行测验上的误差分数之间相关为零。

即:ρ(E1,E2)=0

第四章测量信度>>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指出各种信度系数所对应的误差来源。

2.已知16人参加一次测验后在奇数题和偶数题上的得分情况,试用两种以上方法估计测量信度。(此题为思考题)

被试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奇数题32 40 42 28 35 30 41 28 32 34 26 34 36 25 40 41

偶数题31 39 45 30 40 29 39 30 32 30 30 40 36 26 40 42

3.已知某态度量表用道题,被试在各题上得分的方差分别是0.80,0.81,0.79,0.78,0.80,0.82,测验总分的方差为16.00,求α值。(此题为思考题)

4.怎样提高测量信度?

解答要点:

1.对重测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①所测量的心理特质不稳定;

②遗忘和练习的效果没有相互抵消;

③在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里,所要测的被试的心理特质得到了学习和训练;

④两次测查的时间间隔不同在信度不同。

对复本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①所用的复本不是真正的平行测验;②产生的迁移效应会影响信度的大小。

对分半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分半的方法会影响测验的信度。

对同质性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①题目间的相关性;②测验所测内容的单一性与异质性。

对评分者信度来说,其对应的误差来源有:

3.

=6/6-1[1-(0.80+0.81+0.79+0.78+0.80+0.82)

=6/5×(1-0.3)

=0.84

4.由于工程数量太少会降低测量的信度,所以,提高测量信度的一个常用方法是增加一些与原测验中工程具有较好的同质性的工程,增大测验长度。但是应该注意:

1.新增工程必须与试卷中原有工程同质。

2.新增工程的数量必须适度。

①适当增加测验的长度。

②使测验中所有试卷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

当测验中所有试卷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时,被试团体的得分分布也会接近正态分布,且标准差会较大,以相关为基础的信度值必然也会增大。

努力提高测验试卷的区分度。

③努力提高测验试卷的区分度。

④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提高测验在各同质性较强的亚团体上的信度。

⑤主试者严格执行实测规程,评分者严格按标准给分,实测场地按测验手册的要求进行布置,减少无关因素的干扰。

第五章测量效度>>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什么是测量的效度?它与信度的关系这样?

2.什么是内容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把握内容效度?

3.什么是结构效度?测验编制者和使用者应分别怎样把握结构效度?

4.什么的实证效度?它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有何异同?

5.什么是效标和效标测量?

6.已知若希望把效度系数提高到0.65和0.70,则测验长度要增加几倍?

解答要点:

1.(1)效度是指一个测验或量表实际能测出其所要测的心理特质的程度。

①信度高是效度高的必要而非充分条件

当随机误差的变异()减小时,真实分数的变异数增加,测验信度()随之提高。信度的提高只给有闲变异数(的增加提供了可能)至于是否能提高效度,还要看系统误差变异数(的大小)。可见,信度高不一定效度就高。但一个测验要想效度高,真分数的变异数必须占较大的比重,即测验的信度必须高。

②测验的效度受它的信度制约

根据效度和信度的定义()以及公式()可得到:

2.(1)内容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的内容与所要测量的内容之间的吻合程度。

(2)测验的编制者和使用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内容效度:

①首先应该明确内容效度的含义;

②应该明确内容效度的应用范围;

③在使用时还要主要不要跟表面效度相混淆;

④对测验的编制者来说应该懂得确定测验内容效度的方法,明确确定内容效度的步骤。

3.(1)结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实际测到所要测量的理论结构和特质的程度,或者说它是指测验分数能够说明心理学理论的某种结构或特质的程度。

(2)对于编制者和使用者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结构效度:

①首先应该明确结构效度含义;

②其次也应该了解结构效度的特点;

③应知道结构效度的应用范围;

④对测验的编制者来说应该懂得确定测验结构效度的方法,明确确定结构效度的步骤。

4.(1)实证效度是指一个测验对处于特定情境中的个体的行为进行估计的有效性。(2)实证效度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一样都用于估计测验效度。

(3)实证效度与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的不同之处在于:

①它们是估计测验效度的不同方面;

②它们的应用范围不同;

③确定它们的方法也不同。

5.(1)效标是衡量一个测验是否有效的外在标准,它是独立于测验并可以从实践中直接获得的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

(2)效标测量就是把我们所感兴趣的行为用数字或等级表达出来。

6题:

得当效度系数提高到0.65时,测验长度要增加6.4倍;

当效度系数提高到0.70时,测验长度要增加20倍。

第六章测验的工程分析>>练习与思考

1.测验工程分析的作用是什么?

1.因为用测验的工程分析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一)工程是否具有所预期的功能?对于常模参照测验,测题是否有足够的区分度?对目标参照测验来说,测题是否能充分地测量到教案的结果。

(二)工程的难度是否得当?

(三)工程是否有缺陷?

第七章测验常模>>练习与习题

练习与思考:

1.试比较各种导出分数的优缺点。

2.列举你所了解的各种测验的分数合成方法,并评价它们的合理性。

3.选择常模团体与制定常模有什么关系?任何选择好常模团体?

4.离差智商与比率智商的本质差异是什么?(此题为思考题)

解答要点:

1.常用的导出分数有百分等级、标准分数、T分数。

百分等级

百分等级的优点:百分等级是一种相对位置量数,具有可比性,且具有易于计算、解释方便等优点,对一般教师、学生和家长来说,均能了解百分等级的意义,所以它较适用于不同

的对象和性质不同的测验。另外,百分等级不受原始分数分布状态的影响,即使分数分配不是正态的,也不会改变百分等级常模的解释能力。

百分等级的缺点:

(1)百分等级的单位不等,尤其在分配的两个极端。如果原始分数的分配是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则靠近中央(平均数或中位数附近)的原始分数转换成百分等级时,分数之间的差异便夸大了,虽然原始分数比较靠近,但转换成百分等级后,却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对接近两极端的原始分数,百分等级反应迟钝,即使原始分数发生较大的变化,也不能引起百分等级的相应变化,使得其差异被缩小了。

(2)百分等级只具有顺序性,无法用它来说明不同被试之间分数差异的数量。它不适合计算平均数、相关系数及其它统计量数。

(3)百分等级只相对于特定的被试团体而言的。因此在解释时不能离开特定的参照团体。被试得分不变,但参照团体改变了,百分等级值就可能发生变化。所以在报告百分等级时,一定要说明是相对于什么参照团体来说的。

标准分数

标准分数的优点:标准分数是一个抽象值,不受原始测量单位的影响,并可接受进一步的统计处理。具有可比性和可加性。

标准分数的缺点:由于计算中经常出现负数和小数,且单位过大(一个标准差单位),所以,使用起来不够方便。

T分数

T分数的优点:

(1)具有等单位特点,便于工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

(2)正态分布下,可以利用正态分布表将各种导出分数与百分数等级分数作换算。

(3)正态分布下,运用某种变式分数可以将几个测验上的分数作直接的比较。即使是非正态分布,也可运用由正态化的Z分数转换而得的变式分数进行直接比较分析。

T分数的缺点:

(1)分数过于抽象,不易理解,正如在介绍麦柯尔的T分数时所提到的那样不为一般人所熟悉。

(2)在非正态分布下,分布形态不同的变式分数,仍然不可以作相互比较,也不能相加求和。

2.(1)临床诊断--直觉合成:在实际工作中,最常用的组合测验分数的方法是根据经验对测验分数作直觉的组合,这就好比临床医生,把各种化验、检验所获得的资料与实际观察所得的结果结合起来,根据经验作出诊断一样。象这种根据直觉的经验,主观地将各种因素加权,而获得结论或预测的方法叫作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直觉合成的合理性表现在:

①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它允许我们从整体上来考察问题,充分考虑各测验所测特质间交互影响,各测验上所得分数的对比关系与组合类型的结构特点,测验分数与实际反应表现其中的生动关系等。

②具有灵活的针对性,能就特定的个人作具体的结论。而一般的统计方法具有常模性,常模性的统计模式难于适应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性,更难于适应非典型的新颖形式。

(2)加权求和合成:如果各个测验所测特质间相互代偿作用,这些测验上的分数又是连续性资料,并能大体同时获得,那么可以采用加权求和的立法对分数进行合成。

加权求和合成的合理性表现在:

将变量做了等量加权后适合于各测验对预测效标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场合,根据各个变数与效标之间的经验关系作差异加权后适合于各测验对预测效标具有不相等的场合。

(3)多重回归:多重回归就是研究一种事物或现象与其他多种事物或现象在数量上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统计方法。

多重回归的合理性表现在:

(4)多重划分:多重划分就是在各个特质上都确定一个标准,从而把成绩划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类。在一个测验上合格了,不能保证总的要求一定能合格。只有每个测验都合格时,总要求才算合格。

多重划分的合理性表现在:

3.选择常模团体与制定常模的关系:制定常模首先要确定出常模团体。

应该这样选择常模团体:

(1)群体构成的界限必须明确。

在确定常模团体时,必须清楚地说明所要测量的群体的性质与特征。虽然有关常模团体的

一般规定取决于测验的目的与使用,且可能有多个常模团体。但对每个常模团体的性质和特征必须有一个简短而明确的描述,若群体过大,群体内部也许有许多小团体,它们在一个测验上的表现也时常有差异,假如这种差异较为显著,就必须对每个小团体分别建立常模。例如,艾森克个性预测(EPQ),就是分性别,以不同年龄组而建立常模的。

(2)常模团体必须是所测群体的一个代表性样本。

当所要测量的群体较小时,将所有的被试逐个测量以得到常模。在群体较大时,则不可能如此,只能测量一部分被试作为群体的代表,此时就存在取样是否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如果常模团体缺乏代表性,将会使常模资料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测验结果解释的准确性。为了克服取样偏差,保证具有代表性,一般在抽样时应遵循随机化原则,采用统计学的方法抽取样本。关于具体抽样方法,可参阅有关统计学著作中的抽样推断部分。

(3)取样的过程必须明确且有详尽的描述。

取样的过程必须明确且有详尽的描述,这主要是为了使测验的使用者不至于误用测验和错误地解释测验结果,所以在一般的测验手册中,都有相当篇幅详细介绍常模团体的大小、取样策略、取样时间以及其他有关情况。这些说明和描述越明确、越详尽夜好。

(4)样本大小要适当。

所谓"大小适当"并没有明确的指标。根据统计学原理,取样误差与样本大小成反比。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样本越大越好。但是还应考虑到人力、物力等方面的因素,通常在决定样本大小时,应注意:

①总体的数目。总体数目小,样本相应可小些,但不应过小,若总体过小,则可将全部被试入选;当总体较大时,相应样本也大。

②群体的性质,如果群体性质单一,则样本不必太大,即可以反映群体性质;若群体性质复杂,则样本容量(n)就应大一些。

③测验结果的精确度。根据统计学原理,抽样误差的大小与样本容量成反比,若要提高精确度,即是说减低抽样误差,就必须加大样本容量(n)。

(5)常模团体必须是近时的。由于当今教育发展迅速,所以建立的常模必须是近时的,过

时的常模是不能作为参照标准的,一个常模不能一劳永逸地使用。

(6)注意一般常模与特殊常模的结合。测验手册上所列的常模通常为一般常模,它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有时对于某些特殊的群体不一定完全适用。因此,测验在希望使用更为具体的、适合特殊情况的常模。即特殊常模。将特殊常模与一般常模结合起来,可使被试与最接近的群体进行比较。因为各个具体群体在某些方面是独特的,它的成员将与测验手册所列的常模团体成员不符。所以,依据一般常模解释所得的结论可能不够恰当,如果将两者结合使用,解释分数便会更加准确。但特殊常模只提供有关特殊信息,适用范围较窄。所得结论不能在广泛的背景作解释。

第八章心理与教育测验的编制与实施>>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结合实例简述编制一个心理测验的基本程序。

2.阐述实施心理测验应注意的问题。

3.如何正确解释测验分数的意义。

4.论述向当事人报告测验分数的基本原则。

解答要点:

1.编制一个可供使用的标准化的心理与教育测验,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

①确定测验目的。②制定编题计划。③编辑测验工程。④预测与分析。

⑤合成测验。⑥测验标准化。⑦鉴定测验。⑧编写测验说明书。

2.①施测前应做好准备工作;

②指导语应不要暗示受测者应该选什么;

③进行测验时不能受到外界和施测者的干扰;

④评分时要客观公正。

3.①主试应充分了解测验的性质与功能。②对导致测验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应慎重,谨防片面极端。③必须充分估计测验的常模和效度的局限性。④解释分数应参考其他有关资料。⑤对测验分数应以"一段分数"来解释,而不应以"特定的数值"来解释。⑥对来自不同测验的分数

不能直接加以比较。

4.①使用当事人所理解的语言。

②要保证当事人知道这个测验测量或预测什么,这里并不需要作详细的技术性解释。

③如果分数是以常模为参考的,就要使当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团体在进行比较。

④要使当事人认识到分数只是一个估计。

⑤要使当事人知道如何运用他的分数。

⑥要考虑测验分数将给受测者带来什么影响。

⑦测验结果应向无关的人员保密。

⑧对低分者的解释应谨慎小心。

⑨报告测验分数时应设法了解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

第十章目标参照测验>>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请根据表10.3中专家评定结果的平均数对表中14道题目的内容效度进行评定,并决定题目的取舍。

2.目标参照测验的题目区分度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确定?

3.目标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为何不适宜以相关系数作为评价指标?

4.试比较目标参照测验与常模参照测验的异同。

5.试分析内容范围的界定在目标参照测验的标准化过程中的重要性。

6.试分析分数分界点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的作用。

7.试分析题目内容效度与目标参照测验的内容效度间的联系。

解答要点:

1.首先进行专家的取舍。由于第二位专家在所有题目上所评等级与各等级平均数之间的差异之和较大,因此可以不考虑该专家的意见,只保留另外八位专家的评定结果,并重新计算这八位专家评定结果的等级平均数。

其次根据八位专家评定结果的等级平均数对每道题目进行评定,并决定题目的取舍。等级

平均数越高,说明题目内容与其欲测量的目标内容之间的匹配程度越高,即内容效度越高。题目2、7、14、4、12、5、11的内容效度很高(等级平均值均在4以上),可以得到完整的保留;题目1、3、6、9的内容效度较高(等级平均值均在3-4之间),适当修改后即可;题目8、13、10的内容效度较差(等级平均值均在3以下),一般需做较大修改或直接删除。

2.目标参照测验的题目区分度可以通过计算题目的难度差值和题目得分与测验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难度差值包括掌握组-未掌握组鉴别指数和个人获得指数两种。

3.相关系数受到受测者团体异质性的影响,团体的异质性越高,测验分数的分布就越广,所计算出来的相关系数就接近真实值。由于目标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了解个体在所测内容上的掌握水平,因此大多数情况下,被试团体在目标参照测验上的分数分布比较集中,并且绝大多数被试都能够达到所要求的水平。如果用相关系数作为信效度指标,由于受到分数分布的影响,即使该测验本身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所得的信度系数也会和低,所以目标参照测验的信度与效度不适宜以相关系数作为评价指标。

4.常模参照测验的目的在于度量和比较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以被试在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价和解释测量结果。目标参照测验的主要目的则在于了解个体在所规定的测量内容上的行为水平,其出发点是个体本身的绝对水平,而不再是个体间的水平差异。由于测验性质的不同和受测人群可能存在的差异,两种测验的工程分析和信效度评估需采用不同的方法和评价指标。另外,目标参照测验通常要根据切割分数线对被试进行分类,所以在目标参照测验中对分数分界点的确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从目标参照测验的定义来看,构成测验的各个工程是否合适,测验是否有效,测验的分数是否能够得到有意义而准确的解释,这一切的前提都在于测验有没有明确的目的以及与之相应的严格界定的内容范围。因此对于目标参照测验而言,测验编制的前期过程,尤其是内容范围的确定十分重要。

6.在目标参照测验的实际应用中,常常要根据分数分界点来判断某考生是否达到了升一个年级或毕业所要求掌握的最低知识技能水平,或者是否达到了从事特定专业工作所需的最低水平。这个分数分界点的确定科学与否,直接决定了我们最终决策的正确与否。因此分数分界点在目标参照测验的质量评估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7.题目内容效度与目标参照测验的内容效度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要确定目标参照测验是否有效,必须首先要对构成测验的每一个题目是否合适以及有效性进行分析,即检验题目与测验内容范围所要求的内容与目标的一致性。目标参照测验注重被试在其所测内容范围内的掌握程度,测验本身的题目组成对其欲测的内容范围的覆盖程度或代表性程度--即测验的内容效度--显得尤其重要。

第十一章学绩测验>>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结合实际的测验例子试述学绩测验的性质和作用。

2.就《心理与教育测量》前10章内容,设计一份测验编制计划。(此题为思考题)

3.标准化学绩测验的标准化要求有哪些?如何才能做到?

4.举例说明诊断测验如何实现它的诊断功能?(此题为思考题)

5.题库的基本要求是哪些?你认为建设题库有些什么好处?

6.就你的经验谈谈教师自编测验存在哪些不是?改进的途径是什么?

解答要点:

1.学绩测验是对个体在一个阶段的学习或训练之后知识、技能的发展水平的测定,学绩测验与能力测验一样在测量学中属于最佳行为测验,其所测对象为个体的认知性心理品质,主要包括知识能力两个方面。学绩测验有时也用来预测被试在今后的学习或工作中的成就,但是它与一般的性向测验有所不同。

学校使用学绩测验鉴定学生的学绩成绩以及辅助本学校的教案管理;现代社会的人事管理中的人员取录、晋职提级常以学绩测验成绩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利用学绩测验信息评价教育决策、优选教育方案。

3.标准化学绩测验的标准化要求包括:

(一)命题组卷标准化。标准化试卷的试卷测量目标明确,语词意义清晰、试卷难度、区分度达到规定标准。全卷的结构与测量的目标一致,题型比例恰当,题量适度,试卷难度分布符合规定要求,试卷的信、效度都达到规定标准。

(二)施测标准化。标准化测验必须在统一标准的环境下施测,统一标准环境包括测验场所的标准统一、测验时间统一、测验的指导语统一、提供给考生的测验材料统一、材料出示的顺序统一。

(三)评分标准化。标准化测验的答案要正确、规范、唯一,评分规则应尽量细致、客观、最好是没有伸缩性。

(四)测验分数解释标准化。对于常模参照测验,必须编制好测验常模;对于目标参照测验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教案大纲,分析合格标准的确切含义,通过调整试卷难度结构准确划定合格分数线。

5.题库的基本要求包括:

(1)植基于一种科学的测量理论;

(2)储备有一定数量的试卷,所有试卷品质优良,技术参数完备;

(3)题库内容结构层次清楚、分类严谨,试卷检索方便;

(4)题库管理方便、可控性强、易于维护更新;

(5)保密性强,应用题库组拼标准化学绩测验的试卷,具有经济、高效、保密性强等优点。

6.(一)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深入调查学生。仅凭经验命题容易形成所测内容往往只涉及自己熟悉的或自己注重的内容,考试对象只以自己熟悉的或亲近学生为代表,这样会造成命题试卷内容部全面,或脱离学生实际。

(二)要维护准确稳定的合格标准。所谓准确就是要保证凡被评为合格的学生确实都是达到教案基本要求的人,凡被评为部合格的学生确实是未达到学科基本要求的人,要尽量减少误判之处;所谓稳定,就是在各次测验中都维持同一个合格标准,不能忽高忽低。

(三)要客观评价自己的命题技术,合理使用各种题型。定向反应型试卷命题技术要求比较高,没有一定的命题经验和技术,编写定向反应型试卷,有时反而会达不到预期的要求。(四)要注意总结命题经验,提高命题技术。教师要通过不断总结成功、反思失败,逐渐掌握命题的各种技巧。总结命题经验还具体包括不断积聚优秀试卷,不断充实个人的题库。(五)要尽量控制评分误差,防止简单粗糙。教师自编测验应防止评分简单粗糙、草率从事,要防止简单地以对错判分,特别是对于自由反应型试卷评分应详细分析学生的作答过程,评价他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水平。

(六)要做一些定量分析研究。教师在自编测验施测后对试卷做一些定量的分析研究,比如计算试卷难度、区分度、信度、效度等,可以逐步总结命题经验,提高命题技术。

第十二章能力测验(上)>>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试谈智力测验的效度问题。

2.智力测验的功能是什么?

3.为什么说"智力测验前并非人人平等"?

4.试析智力测验存在的合理性。

5.试析智力的形式与发展过程中的遗传与环境的关系。(此题为思考题)

解答要点:

1.结构效度方面,传统的智力测验是在智力G因素论的基础上编制的,但G因素论仍存在很多问题。关于智力测验的结构效度,目前只能做狭义的解释,即以不同智力理论模型为基础的智力测验,其结构效度应具备不同的含义,并且最终对测验结果的解释也相应不同。预测效度方面,智力测验对个体的未来成就进行预测时,首先假定所测的智力是个体相当稳定的特质。但事实上智力会因为某些因素而发生变化。由于智力的可变性,利用智力测验

来预测个体今后的可能成功程度的效能有被夸大的可能。

2.传统智力测验的功能是对智力的个体差异的测量,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行使将人群分类的功能。传统智力测验也常被用做预测源测验行使预测的功能。

3.智力测验存在着性别差异、职业差异文化和教育差异。

有研究表明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能力因素上存在着差异。而一般的智力测验都包括多种性质的题目,有些可能更适于男性,有些则更适于女性,因此智力测验本身的内容和结构对男女两性未必公平。

关于智力的职业差异的异类研究表明不同职业的人在智商上具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传统的智力测验并不能全面反映人的各方面能力的原因。而仅以智商高低来判断人的智愚也是不充分的。

智力测验结果反映出来的城乡差异和种族差异,并不能完全归因于城乡或种族本身由遗传引起的差异,事实上文化和教育因素可能在此起了主导作用。

4.智力具有稳定性,这种稳定性表现在个体智力在其相应团体中的相对位置长时期内保持稳定,个体智力的相对稳定性为智力测验具有一定预测效度提供了可能性;智力测验被实践证明对学生和职业等效标的预测具有较好的效度,可以有效地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正确率;尽管智力测验对不同团体可能存在不公平,但我们更应该看重其预测效度;至尽仍无更有效的智力评估工具。

第十三章能力测验(下)>>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能力倾向测验与智力才而言、成就测验之间有何不同?

2.能力倾向测验与特殊能力测验在应用上有何区别?

3.现在流行的创造力测验依据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4.试分析社会发展与需要在能力测验的产生和发展中的影响。(此题为思考题)

5.试分析创造力的实质与表现。(此题为思考题)

解答要点:

1.成就测验是对个体过去学习经验的总结;智力测验的主要目的是预测,但它所做出的预测比较笼统,针对性较弱。能力倾向测验则是对个体在不同能力因素上潜在的优劣倾向的测量,它的预测的目的性更强,试图说明个体在多种能力上的潜在优势。

2.能力倾向测验可以从不同能力因素上来评估个体,但如果只用于测量某一种特殊的能力,成套的能力倾向测验就显得有些累赘,而且不够充分。特殊能力测验是针对一种特殊能力所包含的各个方面因素进行测量,其性质介于成就测验和能力测验之间,测量的目的既想了解个体在此专业领域的既有水平,又想预测个体今后在此专业领域成功的可能性。

3.现在流行的创造力测验依据的理论基础是吉尔福特的关于智力结构的理论。吉尔福特认为在智力操作维度上存在着聚合与发散两种不同类型的思维,而创造力的核心正是发散思维能力。

第十四章人格测量>>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试综合比较自陈量表和投射测验的异同。

2.查阅有关人格心理学著作,讨论人格的理论研究对发展人格测量技术的作用。(此题为思考题)

3.查阅有关文献,分析中国人格测量研究的现状和特点,并论述你对开展人格测量与研究工作的看法。(此题为思考题)

解答要点:

1.自陈量表采用客观测验和纸笔测验的形式,事先根据操作性定义编制好许多有关某些人格特质的问题,要求受测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逐一回答这些问题,并用此来衡量受测者在这些人格特质上的表现的一种人格测量工具。它的工程形式一般采用是非式,记分比较客观,施测较简单,测量分数容易解释。投射测验是向受测者提供一些未经组织的、意义模糊的标准化刺激情景,让受测者在不受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自由地对刺激情景做出反应,然后分析这些反应,推断受测者的人格特征的一种人格测量手段。

投射测验的测验材料没有明确的结构和确切的意义,受测者对测验材料的反应不受限制,可以根据自己对测验材料的理解做任何想象式的解释。其测验的目的具有隐蔽性,测验结果的解释重在对受测者的人格特征获得整体性的了解,可广泛用于人格的跨文化研究。投射测验的最大局限在于记分上的困难,并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第十五章其他心理与教育测验>>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如何理解焦虑?常用的焦虑测量工具有哪些?

2.职业兴趣测验的量表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评价职业兴趣测验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3.态度和品德测量的常用方法有哪些?优缺点何在?

解答要点:

1. 焦虑是一种正常的、具有适应意义的负性情绪体验,它可以是一时的情绪状,也可以内化为稳定的个体情绪特质。严重的、持续的焦虑可能形成病态人格。常用的焦虑测量工具有《显性焦虑量表(MAS)》、《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测验焦虑量表(TAI)》、《贝克焦虑量表(BAI)》、《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等。

2.职业兴趣量表后期主要是对先前的量表进行完善和修订,比如增加一些职业量表、增加问卷的有效性指标,寻求提高测验效度的办法等等。职业兴趣测验在职业选择中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参考作用,其测验结果表示个体可能更适合于某类职业,而不适合于另一类职业。但注意兴趣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所以职业兴趣测验的结果不能作为选择职业的唯一标准。

3.态度测量的常用方法有《等距量表》法、《利克特量表》法、《哥特曼量表》法等。

《瑟斯顿量表》在主题比较清楚、调查范围不广的态度问题调查上效果较好,其不足在于:制作过程复杂;用中位数代表态度等级不一定适合;专家的意见不一定能代表一般人;等距量表是否真正等距也不一定。《利克特量表》的优点是制作简单,而且能广泛接受与态度有关的工程;另外可通过增加工程提高效度,并允许受测者充分表达态度的强烈程度。不足在于相同的态度分数者可能持有不同的态度模式,从总分只能看出一个人的赞成程度,而无法对态度差异做进一步的解释。《哥特曼量表》法的优点是由单向性带来的态度分数与态度结构的一致性。缺点是编制困难。

品德测量的常用方法有情景测验法和问卷测量法等。

情景测验法的优点在于受测者参与测验的兴趣较高,主动性强,能够较具体、较真实地反映品德的某个方面的特征。缺点是涉及面窄,难以反应品德的多方面内容。问卷测量法的优点在于施测简单,标准化程度高,能够测量品德的多方面内容。缺点是由于品德问题过于复杂,难以测量以及这方面研究不够深入给问卷的编制带来了很大困难。

第十六章测量的综合应用>>练习与思考

练习与思考:

1. 心理与教育测量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有哪些主要的应用领域?有哪些测验可以利用?

2.心理与教育测量在人事测评中有哪些主要应用领域?有哪些测验可以利用?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无意识-相对于意识而言,是个体不曾察觉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性和能动作用? 意识经验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不是外部世界的镜像。由于我们感觉器官的限制,有许多作用于的感觉器官的的事物和刺激,人们并没有意识到。第二,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的事物视而不见。第三,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还有人认为意识的局限来源于认知加工过程。人们能同时意识到哪些东西或者多少东西,与认知过程的性质和认知技能的熟练程度有关。经过训练,人们可以提高在同意时间内意识到更多的事物的能力。 意识的能动性:人们感知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人们可以感知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意识不是被动的反应世界,人们可以有限的超越外部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构建他们的意识内容。 睡眠分哪些阶段?如何解释梦? 睡眠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混合的、频率和波幅都较低的脑电波。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出现“睡眠锭”(即是一种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脑电波。持续20分钟。 第三阶段,电波的频率会继续降低,波幅变大,出现△波,有时会有“睡眠锭”波。持续40分钟。 第四阶段,深度睡眠,个体肌肉近一步放松,身体功能的各项指标变慢,梦游、梦呓、尿床等发生在此。 快速眼动睡眠(REM):在此时,个体在清醒状态时的脑电活动很相似,△波消失,高频率、低波幅的脑电波出现。睡眠者的眼球开始快速左右上下移动,而且通常伴随着梦境。 梦的解释(1)精神分析观点。弗洛伊德和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路径。或者说,梦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和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2)生理学观点。霍布森认为梦的本质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3)认知功能观点。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称为梦境. 4.什么是催眠?如何解释催眠现象? 催眠可以看作是一种意识状态,被试在催眠师的指导下,进入完全放松的状态之后,会顺从和接受催眠者的指示去做一些动作和事情,并相信催眠师的描述是真实的。在催眠的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似的指导下进行的,失去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并不是睡眠。 社会认知和角色扮演的观点认为,被催眠的人只是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是角色要求被催眠的人无条件的接受催眠师的指挥。 意识功能分离观点认为催眠是将意识的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分开了,或者弱化了意识对行为的控制。

(完整版)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普通心理学练习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A)能力 (B)需要 (C)动机 (D)信念 2、人的听觉主要受()的控制。 (A)额叶 (B)顶叶 (C)枕叶 (D)颞叶 3、巴甫洛夫认为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A)兴奋 (B)抑制 (C)兴奋与抑制 (D)反射 4、“谈虎色变”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表现,它属于()。(A)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 (B)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 (C)两种信号系统相结合 (D)以上答案都不对

5、感受性是()。 (A)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B)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C)感觉阈限的大小 (D)最小可觉差的大小 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A)空气振动 (B)物体振动 (C)空气 (D)声源 7、下列关于听觉特性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 (B)声波的频率越低,音调就越高 (C)声波的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响 (D)日常生活的声音大多是声波混合的结果 8、下列关于平衡觉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平衡觉也叫做静觉 (B)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前庭器官 (C)人平躺的时候,平衡觉较弱 (D)平衡觉是人对自己身体位置与地心引力关系的反映9、两可图形反映出人对事物知觉的()。 (A)整体性 (B)选择性

(C)恒常性 (D)理解性 10、一位亲眼目睹美国9.11事件的妇女到现在头脑中还经常浮现出那悲惨的一幕。这属于()。 (A)形象记忆 (B)情景记忆 (C)情绪记忆 (D)动作记忆 11、下面可以体现思维的概括性的有()。 (A)把事物的各部分和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B)把事物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C)从一类事物中抽取出共同属性,形成抽象地认识 (D)在头脑中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求同存异 12、根据()可以把思维分成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三类。 (A)思维的形态 (B)思维的结构 (C)思维的方向 (D)思维的创造水平 13、下面哪一种对梦的态度是正确的()。 (A)梦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B)梦是焦虑和紧张状态的产物 (C)我们不能对梦做科学的研究 (D)做梦时人感觉不到外界刺激

《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及答案

学与教的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 一、填空 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A、知识传授者,B、团体领导者,C、模范公民 ,D、纪律维护者 ,E、家长代理人等 3、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本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品质包括:A、热情与同情心,B、激励与想像.等。 5、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是A、问卷调查,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A、课前,B、课中,C、课后 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 7、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A、掌握教学常规与教学策略,B、对教学经验的反思,C、外部支持.。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 =成长。 9、师范生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水平 A、新手水平,B、高级新手水平,C、胜任水平,D、熟练水平,E、专家水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11 低成就感非人性化情绪衰竭情绪衰竭 12 情境认知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B、心理过程与认知能力;C、认知能力与人格特征;D、认知能力与教学风格。 2、讨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反映学生希望教师充当角色。A.、家长代理人;B、知识传授者;C、纪律维护者;D.模范公民。 3、A 4、据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重大相关。对这一发现最合理解释是: A.、测量方法不可靠;B、.教师的知识与智力不是搞好教学的重要条件;C、在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大的决定作用;D、研究取样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5、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A.他总是十分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很详细;B.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能及时帮助学生;C.他总是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仔细记录学生的每一处错误; D.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6、下面哪些做法是与“缩小专家教师与新手差异”的研究相符合的:A.为新教师配备指导教师;B.给新教师压担子、多教课;C.让新教师脱产进修,多学习,只有自己“装满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D.组织新教师与老教师一道说课、听课、评课。 7、如果要使心理学课程成为教师职业训练的重要课程,根据当代知识分类理论,高师心理学的改革:A.应加强趣味性,增加大学生心理内容;B.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联系大学生自身的事迹;C.既注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更注意使心理学原理转化为应用技能;D.改革心理学理论体系,增加理论的严密性。

认知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认知:认知是对知识的获得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以叫做信息加工的过程。认知心理学 广义:一切对认知或认识过程的研究,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狭义:指信息加工观点为特征的心理学,即信息加工心理学。 2、认知心理学产生的外原因是什么? 部原因: 行为主义的失败。 认知心理学重视心理学研究中的综合的观点,强调各种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认知心理学在具体问题的研究方面,在扩大心理学研究方法方面都有所贡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有贡献。 外部原因: (1)“三论”的影响(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 (2)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3)社会的需要,计算机科学发展的需要 (4)社会的实践教育和对智力的开发需要 3、认知心理学有什么影响? (一)认知心理学否定了行为主义,重新恢复了意识在心理学中的地位 (二)认知心理学将心理过程看做信息加工过程,为研究心理活动的部机制或部心理机制确立了一个新的具体研究方向,这个新的研究方向迅速渗透到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中,是心理学研究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包含如下: (1)心理过程的研究领域扩大 (2)从心理物理函数走向部心理机制 (3)从分析性研究转向综合性研究 (4)开始重视个别差异和个案研究 4、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在其具体研究中,采用实验、观察(包括自我观察)和计算机化模拟等方法。以反应时和作业成绩为指标的实验特别受重视,利用被试的出声思考也得到了发展。 (1)减法反应时实验 减数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安排两种反应作业,其中一个作业包含另一个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处理(加工)阶段,并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反应时间之差来判定此加工阶段。(2)相加因素法实验(3)“开窗”实验(4)出声思考(5)计算机模拟

普通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1、心理与行为之间是什么关系? 心理不同于行为,又和行为有密切联系。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2、人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是什么关系?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 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总之,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在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意识活动和无意识活动是紧密联系着的。意识和无意识都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9、小脑有哪些功能? 答:小脑功能主要是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 与某些高级的认真功能也有关系; 小脑损伤后,一些简单的动作也无法做出且会产生口吃,阅读困难等。 。 10、什么叫边缘系统?它在人的心理行为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答:在大脑内侧面最深处的边缘,有一些结构,它们组成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叫边缘系统;包括:扣带回、海马回、海马沟、附近的大脑皮层、以及丘脑、丘脑、丘脑下部、中部内侧被盖等 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有;支配动物的喂食、攻击、逃避危险、配偶活动等

边缘系统中的海马在记忆中起重要作用,海马损坏,空间信息记忆和时间编码功能就会被损坏;边缘系统中的杏仁核与情绪有密切关系;其中的扣带回与注意有密切的关系。 11、试述大脑皮层的功能及其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中的重要意义。 答:◆ 初级感觉区:它们(眼睛、耳朵、皮肤表面和内脏)是接受和加工外界信息的区域。 ◆ 初级运动区:中央前回和旁中央小叶的前部,即布鲁德曼第4区,称为躯体运动区,简称运动区。它的主要功能是发出动作指令,支配和调节身体在空间的位置、姿势及身体各部分的运动。 ◆ 言语区:对大多数人来说,言语区主要定位在大脑左半球,它由较广大的脑区组成。若损坏了这些区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失语症。 ◆联合区:从系统发生上来看,联合区是大脑皮层上发展较晚的一些脑区。依据联合区在皮层上的分布和功能,可分成感觉联合区、运动联合区和前额联合区。感觉联合区受损将引起各种形式的“不识症”;运动联合区负责精细的运动和活动的协调;前额联合区可能与动机的产生、行为程序的制订及维持稳定的注意有密切关系。 12、关于脑的机制系统说,有心理学家认为脑是一个动态的结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机能,试问由哪些部分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是? ◆ 鲁利亚根据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动力系统也叫第一机能系统: 是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 提供各种活动所需动力(~ o ~)~ 信息处理系统也叫第二机能系统: 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 作用就是接受刺激并进一步加工储存。 行为调节系统也叫第三机能系统 :是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的系统。 直接调节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反映,实现对运动的组织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心理学课后题答案 第一章 1.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它不是社会科学,也不是自然科学,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科学。 (2)心理学所研究的心理现象,指的是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一般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2.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表1-1 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第二章 1. 科学的心理观是什么? 科学的心理观认为,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2. 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1)经典条件反射是由巴甫洛夫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由斯金纳提出的。 (2)经典性条件反射与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的次数增多而得到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的现象。 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与刺激物呈现的次序不同。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刺激在前,反应在后(即S→R),强化物是同刺激物结合出现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动物的操作反应发生在强化刺激物之前(即R→S),并且只有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强化物不是与刺激物相结合,而是与操作行为相结合。所以,在经典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被动强化的;在操作性条件反射中,机体是主动操作而得到强化的。 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不同。经典性条件反射是在动物的先天反应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有机体的反应是不随意的。而操作性条件反射则是在动物后天习得的操作行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其机体的反应是可控制的、随意的。 3. “望梅止渴”、“谈梅生津”分别说明了什么? (1)“望梅止渴”是指吃过酸梅的人,看见了酸梅就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一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一信号系统是以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刺激物为信号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2)“谈梅生津”是指讲到“酸梅”这个词时,也会分泌唾液。这是在大脑皮质的第二信号系统下产生的。第二信号系统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普通心理学复习题 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按照_____________ 的观点,我们可以把记忆过程理解为大脑对信息的输入、储存和提取。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研究瞬时记忆的方法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__________ ,它有两种表现:其中积极而能够实现 的我们叫理想;消极而不能实现的我们叫空想。 4 ?解决问题前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________________ 。 5?情绪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人的客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产生 的_______________ 。 6. 情绪情感的外部表情变化主要表现在为面部表情、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 三个方面。 7.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典型稳定的__________ 特征。 8?德国精神病学家克瑞奇米尔认为,瘦长型的人内向而孤僻,不善交际,神经过敏,他们具有分裂气质,易患的精神病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o 9?性格的结构特征主要包括性格的态度特征、 ___________ 、意志特征和____________ o 10. 为了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称为,其高度发展就是天才。

11?情景记忆是个人以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的事件或情景为内容的记忆。 12?你对骑自行车的记忆是________ ___ 记忆。 13 .表象是从___________ 过渡至y _________ 的中间环节。 14 ?认知心理学界把问题解决的全过程分三种状态,即_________________ 、中介状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o 1 5 .人的原始情绪(基本情绪)有快乐、 ________ 、愤怒和 ______ o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二)

第六章记忆 1.记忆的分类: (1)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 语义记忆: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地点、时间无关。 (2)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指个体在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3)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感觉记忆: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 短时记忆: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的中间阶段,保持时间大约为5秒到2分钟;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 (4)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指如何作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机能和运动机能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他可以通过语言传授而一次性获得。 2.记忆是一个过程 记忆是一个过程,包括信息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基本过程。信息编码:是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包括对外界信息进行反复的感知、思考、体验和操作。存储:是把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得情感、做过的动作、思考过得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长时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 3.记忆的脑学说理论: (1)整合论:美国心理学家拉胥里提出。认为:记忆是整个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它和脑的各个部分都有关系,而不是皮层某个特殊部位的机能。他用实验的方法破坏动物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发现大脑皮层破坏的区域越大,记忆的丧失就越严重。 (2)定位论:法国医生布洛卡提出脑机能定位论。认为:脑的机能是由大脑的一些特定区域负责的,记忆当然也不例外。 (3)SPI理论:功能模块。SPI是串行(Serial)、并行(Parallel)、独立(Independent)的缩写。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系统是由多个执行特定功能的记忆模块构成的。信息以串行的加工方式进入记忆系统,在一个记忆模块中的编码依赖于某些其他功能模块中信息加工是否成功。也就是说,一个记忆模块的输出提供给另外模块的输入。信息以并行的方式存储在各个特定的记忆模块中,提取一个子系统的信息不会牵连其他的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是相对独立的。

发展心理学,课后答案

发展心理学 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张贵

一、名词解释 1、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成熟直到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毕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发展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的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 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研究如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2、社会化:是个体掌握和积极再现社会经验、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过程。 3、年龄特征: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形成年龄特征。 二|、简答与论述。 1、请举例说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基本问题。 答:第一、人类心理和行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第二,人类对待环境的关系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第三,人类心理发展是分阶段的还是连续的;第四,发展的终点是开放的(发展变化能持续下去)还是有最终目标的。 2、请简述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 答:科学儿童心理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期。德国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是儿童心理学的创始人。诞生的标志是1882年出版的《儿童心理学》。西方儿童心理学的产生、形成、演变和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世纪后期之前为准备时期;从1882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儿童心理学形成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分化和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是西方儿童心理学的演变和增新时期。 从儿童心理学到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演变过程。(一)霍尔将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年龄范围扩大到青春期;(二)精神分析学派对个体一生全程的发展率先作了研究;(三)发展心理学的问世及其研究。一般认为发展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为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作章名,代替了惯用的“儿童心理学”。 3、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以下五种智力新理论:多元智力理论、成功智力理论、真智力理论、生物生态学理论、情绪智力理论。 答:(1)多元智力理论:由霍华德.加德纳提出。共计八种智力,分别为逻辑—数学、语言、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成功智力理论:由斯皮尔博格提出。包括1、分析性智力—用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办法。分析智力解决那些界定清晰、答案与方法唯一的问题;2、创造性智力—用来找对问题。创造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的问题;3、实践性智力—用以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实践智力解决条件模糊不全、方法与答案多样、且与日常经验密切相联的问题。 (3)真智力理论:由大卫.帕金斯提出。三个主要成分: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及反省智力. (4)生物生态学理论:美国心理学教授塞西在对传统智力心理测量学理论批评的基础上于1990年提出了信息加工取向的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这一模型主要有四个基本假设,即智力是一个多种资源系统;生物潜能与环境力量的相互作用;适宜的“最近过程”是智力发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普通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一) 第一章心理学概论 ?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 (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心理与行为、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是什么? (1)心理与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外部行为;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现象是一种主观精神现象,而行为却具有显露在外的特点,它可以用客观的方法进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的科学。 (2)意识与无意识: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人的意识表现为人能够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能坚持预定的方向,分析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将行为的结果与目的进行对照,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人不仅能意识到客体的事物,而且还具有自我意识。低等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婴儿的自我意识也没有发展起来。自我意识具有分析和评价自我的能力。人的心理除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无意识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主要就是无意识的。人平常都是在意识的支配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有精神错乱,大脑损伤的人病人,他们的行为才失去意识的控制,而完全为无意识的欲望所支配。 4.心理学要研究哪些问题? 人的心理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进行研究。但概括起来主要研究的问题是: (1)心理过程;(2)心理结构;(3)心理的脑机制;(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5)心理与环境。 5.心理学的研究类型? 心理学的研究类型有:因果研究、相关研究、个案研究。 6.研究心理学的意义?

心理学概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张旭东版)

心理学综合复习与思考题(参考答案) 蓝色字体部分是同学们问得较多的 综合复习与思考题之一 一、填空题 1.心理现象 2.心理现象 3.指向;集中 4.形象记忆;情绪记忆 5.客观事物;需要 6.客观规律 7.内心冲突 8.扩散;集中;相互诱导 9.气质/性格 10.道德感 11.全体学生 12.学生观 二、名词解释 1.创造能力:是指人们根据预定的目的产生出新颖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思想和产品的能力。(P171) 2.创造想象:是根据预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P89) 3.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应用创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P100) 4.道德感:是一个人对于别人和自己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的要求所产生的内心体验。(P118) 5.定向反射:是由情景的新异性所引起的一种反射,它为人和动物所共有.(网上) 6.发散思维: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P99) 7.反射:是指有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之下,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回答及反应。(P22) 8.非智力因素:第一层次—广义的非智力因素,由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组成(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第二层次—狭义的非智力因素,由五种基本的心理因素组成(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第三层次—具体的非智力

因素,由十二种具体的心理因素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顽强性、自制性、独立性)。(P143) 9.感觉:是人脑对于直接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P47) 10.感觉适应:由于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感受性的提高或降低的变化。(P53) 三、单项选择题1—5 DBB C B 6—10 ADABB 四、多项选择题1.ABD 2.CD 3.BCD 4.ABCD 5.ABCD 五、简答题1.画简图说明遗忘的规律. 答: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般规律:遗忘的进程 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即在识记后的最初时间遗忘得比较快, 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P73) 2.简述采取决定阶段的主要环节。 答:采取决定阶段即意志行动的准备阶段,规定行动的方 向和轨道,是在脑中对未来的行动进行酝酿和抉择的过程。它包 括以下几个环节:(1)动机的斗争。动机斗争是对相互对立、彼 此冲突的动机作出评价和选择的过程。(2)目的的确立。行动目 的是顽强不屈的意志行动的前提,行动的目的越明确,行动的意 志就越坚决。(3)方法的选择。方法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 方法指导行动,保证目的得以顺利实现。(4)计划的制定。计划 是工作或行动以前预先拟定的具体内容和步骤。(5)决策的作出, 决策就是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优化地达到目 标。(P133) 3.简述创造想象产生和发展依赖的条件。 答:(1)社会要求和个人的创造愿望。在实践活动中,现实生活不断向人们提出创造新事物的要求,当这种要求与个人的创造愿望相结合时,就产生了创造新事物的具体动因,并在其推动下实施创造想象的活动。 (2)知识经验和表象储备。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的积累和储备,是创造想象的基础;创造想象是对表象的加工改造,若没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有关的新事物是创造不出来的。 (3)原型启发。是指人们在创造发明开始前,总是受到一种类似失去或模型的启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联想和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出新事物来。 (4)积极地思维活动。创造思维是与创造想象密切联系着的,它是各种创造活动的前提。 (5)灵感的作用。灵感也叫“顿悟”,是在注意力完全集中,意识极度敏锐的情况下,长期思考着的问题受到某些事物的启发,忽然得解的心理过程。(P90) 4.简述发散思维及其特点。 答:发散思维也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它指在解决问题时,沿着多方向去探寻方法,从而形成多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它的特点:(1)流畅性,指思维的量,对刺激迅速而通顺的反应,即单位时间内发散项目的数量。发散项目越多,反应越迅速,流畅性越好。(2)变通性,指发散思维的灵活性对刺激随机应变的能力,即发散醒目的范围和维度。发散范围越广,维度越多、变通性越大。也就是思维活动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而产生超常的构思,提出不同寻常的新方案。(3)独特性,指发散思维的新奇成分,对刺激不同寻常的反应,即发散项目不为一般人所有。发散的项目越是新奇,与众不同,独特性就越强。发散思维往往产生某些新异、奇特的思维或间接,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的功能是求异与创新。(P99) 5.简述教师的感染力及其作用。答:教师的感染力就是教师以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所表现的情绪力量。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他在课堂或活动中有意传播的东西,而且也会使他们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等。教师的感染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的要求较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教师情绪的感染,是学生体验到愉快、振奋的情绪,会引起他们的模仿或重复进行这类行为或活动。教师利用表扬或批评能唤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对行为起巩固、调整和校正的作用。 (2)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情绪学习主要是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情绪评价的学习。 (3)能使学习中的冲突与挫折得到妥善的处理。具有感染力的教师,不仅善于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必要的冲突与挫折,而且还要以自己的自

普通心理学习题及答案

*代表作业中出现过的题 数字为红色的代表多次出现的题 简答题(请每题 5 分,共20 分) 1. 简述思维及其基本特征。 思维是人的重要的认知活动,是人脑借助于言语、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其特征是: (1)概括性。指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 (2)间接性。指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 2. 简述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广度又称注意范围,是指个体在一瞬间内能觉察或知觉到的对象数量。 二、注意稳定性是指人对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注意所能持续的时间。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注意分配又称“时间共享”,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即通常所说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四、注意转移是个体根据一定目的,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一种活动转移另一种活动上去的 过程。 3. 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知觉以感觉信息为基础,但又不同于感觉,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一、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 (2)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 (3)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 二、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 没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与发展,人对某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越丰富、越精确,由此形成的知觉就越完 整、越正确,两者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4.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个体的需求是多层次的,基本的生理需要位于下层,抽象的精神需要位于上层, (1)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五种需要是以一种渐进的层次表达出来,即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外一些需要,也就是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 5. 简述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答: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是心理过程的不同方面,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

普通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A、比较心理学B、理论心理学C、社会心理学D、实验心理学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特 D、缪勒 10、(B)年,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被界定为心理学的诞生、 A、1789 B、1879 C、1798 D、1897 11、(A)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或心理学第一人、 A、特 B、洛克 C、笛卡儿 D、缪勒 12、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动力学派)是(C)创立的、 A、笛卡尔 B、华生 C、弗洛伊德 D、罗杰斯 13、"心理学的第一大势力"是指(A) A、精神分析 B、行为主义 C、认知 D、人本主义 14、行为主义创立的标志是1914年美国心

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教授认为,人在实际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智能是多种多样的,这些智能可被区分为七项: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多元智力论扩展了传统智力观念,为学校教育培养人才拓宽了理论思路。遗传和环境在智力形成中的作用,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智力与后天努力、学习培养有关,与遗传素质也有关。智力有三个方面,归纳三方面得出的公式:智力=能量+技巧+内容。此理论是智力心理学领域中比较新的一种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遗传与后天经验对智力的作用问题的争议。大学生整体在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的同时,也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高校教学要主意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特别注意加强对大学生的个别知道,进行因材施教,以适应大学生的智力差异,并促进其智力发展。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强调人格发展受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他的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内容:人格形成发展要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生理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如果个体能成功地解决危机,就会顺利发展健全人格.反之,矛盾得不到解决,人格就会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学习迁移——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个体头脑中的一种内部状态.表征-----------指信息在头脑中记载和呈现的方式;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为表征形式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系统为表征形式的知识. 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作用策略性知识----------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处理对象是个人自身的认知活动。同化论---------又称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着重探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性质,过程,机制,较好的解释了陈述性知识习得的心理机制.三种同化模式--------指下位学习(类属学习),上位学习(总结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组合学习)变式练习--------就是用不同的事例或直观材料说明事物本质属性的练习.认知------指人脑对事物信息的接收、储存、分析处理、使用的综合反映的能力。它包括感觉、知觉、注意力、领悟、记忆力、思维能力等方面的活动。元认知-------又称反省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意识.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指导认知活动的计划、方案、技巧或窍门。问题解决--------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即超越所学规则的简单应用,运用一系列认知操作来解决某种疑难的过程.创造性: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处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发散性思维--------指人们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出大量,独特的新思想的思维.集中性思维-------也叫聚合式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种种信息或条件朝着一个方向集中,从而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优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一种习得的能力,表现于迅速、精确、流畅和娴熟的身体运动的活动方式。练习曲线--------练习曲线是练习进程与练习效果之间函数关系的曲线图.高原现象-------在复杂的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之为高原现象或高原期.品德---------道德品质的简称,又德性或品行,操行等,是个人的道德面貌,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品德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4个心理成分。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前道德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2岁)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这些阶段的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儿童的道德认识是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过程。只有达到了自律水平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群体-------人们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以一定的方式紧密相连,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且具有情感相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从众------指人们在群体的影响和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行为的心理状态. 社会助长-----是指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别人一起活动时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社会惰化:亦社会惰化作用,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一件时偏少的现象. 1结合实际简述大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学生一般能多侧面多层次全面深刻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理论型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思维品质上,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显著提高,思维范围扩大;思维的灵活性和与敏捷性也迅速提高,独立性与批判性最为突出;大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显著发展.高校教师要侧重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与创造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智慧树知到生活心理学 课后习题答案 Document number【SA80SAB-SAA9SYT-SAATC-SA6UT-SA18】

1 【单选题】(2分) 当心理学家向咨询者娓娓道来,讲述深刻道理的时候,它实际上是在(C)。 A. 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咨询者。 B. 纯粹立足于理论进行分析。 C. 帮助咨询者认识自己内心深处。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2 【单选题】(2分) 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通过(D)方式控制自己的动物本能。 A. 道德 B. 法律 C. 文化 D. 以上三者都是 3 【单选题】(2分) 语言成本往往意味着相关群体使用的语言具有相对较高的排外性,较明显地体现这一特 点的场景有(D)。 A. 情人悄悄私语。 B. 物理学家们之间激烈的争论。 C. 老中医手写的药方。 D. 以上三者都是。 4 【单选题】(2分) 在日常生活中,一般而言,男性似乎比女性更乐于谈论国家大事、社会新闻等等,这是 因为(C)。 A. 女性天生缺乏深刻思考的脑力。 B. 男性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禁止女性思考这些问题。 C. 女性往往把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生活中琐碎的事里。 D. 以上三者都对。 5 【单选题】(2分) 对于任何组织来说,所谓老人的存在(C)一种负担。 A.一定是 B.一定不是 C.有可能是 D.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二章 1 【单选题】(2分) 情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往往给人以甜蜜的感觉,但是过度的依赖也有危险的隐患,这是因

A. 社会功能的完全替代。 B. 任何关系都有断裂的可能。 C. 在过度的依赖中难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D. 以上三者都对。 2 【单选题】(2分) 依赖的最好状态是(A),各方保有相对独立的人格。 A. 依而不赖 B. 赖而不依 C. 又依又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3 【单选题】(2分) 过多的爱和替代也会带来某种(A)。 A. 剥夺 B. 依赖 C. 自由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4 【单选题】(2分) 当孩子逐渐拥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单纯地认同家长的想法时,家长最妥当的做法是(C ) A. 严厉地要求孩子遵从自己。 B. 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 C. 适当地给予孩子自由,遵从其想法。 D. 完全地放松对孩子的管理,任其成长。 5 【单选题】(2分) 孩子的成长,一定会经历一个对家长(A)的过程。 A. 去理想化 B. 理性化 C. 个性化 D. 以上三者都不对 第三章单元测试 第三章 1 【单选题】(2分) 如果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比较强势,那孩子在外面更容易表现出( B)的行为 A. 防御性 B. 攻击性 C. 胆怯 D. 轻蔑 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