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论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分别源于人类对自然和人世的认识前者以物为尺度追求真实推崇理性后者以人为中心追求美好推崇情感它们一起构成人类精神文化的精髓是完善人的心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理念。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和教育的偏差导致了人文教育的失落加上中国传统中缺乏现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致使当代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缺失。教育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的发展不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应把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最主要的目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的各项素质的基础因此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应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一、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历史必然性从人类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

不论方还是西方都一向重视人文教育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所谓人文教育主要是指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为主的教育是把“自然的人”变为“社会的人”的教育也是一种人性教育它以人的心性完善为最高目标。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人文教育。在西方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一直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著名的“博雅教育”的概念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发展理性使人的心灵得到解放与和谐发展。中世纪欧洲大

学的“七艺”教育虽然渗透着宗教精神但仍是以博雅教育为主。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冲破了宗教的束缚要求以人类所创造的文化遗产来铸造人文精神完善人格发展个性使人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可以说从古希腊到19世纪中叶西方的高等教育一直被博雅教育的思想和办学模式所统治大学为学生提供的是“心智训练”培养的是能够从事任何职业的“有教养的人”。我国古代的教育也以人教育为主。以儒家教育文化为代表强调通过“正心、诚意、修身”以加强道德修养通过“格物、致知”以把握真理和规律通学习“六艺”以求得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19世纪中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科学主义和实用主义引向专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这次从人文教育向科学技术教育的变革首先肇始于英国为了适

应工业革命的需要英国皇家委员会提出教育应以升学和培养实用人才为目的。这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是英国实证主义哲学家斯宾塞的教育思想。斯宾塞认为过去的教育只重虚饰不重实用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应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出发切合实际需要。他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主张重视科学教育削弱人文教育。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反映了19世纪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有进步意义。但是也暴露了他对科学的狭隘实用主义态度和过分的功利主义思想。斯宾塞的教育思想对英国教育乃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都产生了很大影响。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巨大威力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强化了人们对科学教育价值的推崇昔日辉煌的人文教育受到贬抑和冷落。20世纪中叶以后这种忽视人自自素质培养的专业技术教育所产生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品位日益下降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学者曾发出警告如果大学一味重视职业教育忽视和轻视人文教育就“必然导致整个民族精神水平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由此世界各国普遍开始注意加强人文和宽广知识的教育力争培养更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人类教育在经历了“漫长的古典人文教育、独领风骚的现代科学教育之后开始走向更加成熟的现代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的时代”。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的统一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一个现代人应该既有高尚的人文精神又有精深的科学素养。这种人应是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合培养出来的现代意义上完整的人。因而我们的大学教育不仅应继续加强科学教育而且应特别强调人文教育当前针对时弊尤其要注意加强人文素质教育。198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教育研究和革新中心曾经提出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必须有三张“教育通行证”一张是学术性的一张是职业性的第三张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能力的。1989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中明确指出“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全面发展的人。”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人类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遍趋势。二、加强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和方法一重建教育理想注重大学生素

质培养大学不仅有发展科学文化的科学追求更有着“人文化成”的人文理想为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造福人类服务应注重将人培养成人才而不是“工具”。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的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但由于大学过分注重科学教育轻视人文教育重专业技能训练轻综合素质培养导致了人的片面发展形成了眼界狭隘、志趣低俗、重利轻义、“有技术没文化”的单面人。单

纯的科学追求还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精神危机、道德滑坡等一系列的全球性“社会病”。为此迫切要求改变重科技、轻人文的教育观念改变那种片面按照市场的需要塑造现代大学教育的观念把追求自由、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精神作为现代大学的精神把人格的培养和人自身的完善作为现代大学的教育目标树立起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培养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二改革教育体制重视通识教育教育体制既包括基础教育体制也包括高等教育体制。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阶段过早实行文理分科到了大学阶段又过分强调专业教育文理交叉少专业内容窄。学生没有自由选课的权利和机会这都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识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结合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当今时代科学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并已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适应科学发展的这种趋势高等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实行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方式把大学生培养成既有本专业的深厚知识又具有广博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我们改变过分专门化的学科分科有计划地组织院系调整和合并拓宽专业口径扩充专业内涵并打破文理分家、理工分校的状况建立具有理、工、农、文科的综合性大学或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专业性大学。同时所有专业都要向人文教育拓宽即在所有专业中提倡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彻底改变重理工轻人文的状况使受教育者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多地进行人文学科的学习不断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人文教育的落实要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体系的完善教育体

制的改革是难以落实、难以实现的。现在世界各国教育界的有知之士都在呼吁大学应当要求学生选修一定的人文学科课程。如美国人文学术研究基金会的《美国高等教育人文教学研讨

报告》就针对大学人文教育的失落建议重新修订大学课程无论主修什么专业都须具备相当程度的历史、哲学、语言文学专业素养。“1978年美国哈佛大学提出要重视基础要加强‘五大领域’。每个学生必须在每个领域选一门课不管你是哪个系的。第一领域是文学艺术第二领域是历史第三领域是社会分析和道德判断第四领域是数学和自然科学第五领域是外国语言和外国文化”。哈佛大学提出的加强“五大领域”对我们优化课程体系是有借鉴价值的。完善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首先应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加强基础课注重文理渗透。把文理渗透作为加强素质教育尤其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让文科学生尽可能掌握理工科的基础知识和思维方式让理工科的学生尽可能接受人文学科教育。其次是开设辅修专业即在不延长学制又无需加大投入的情况下使学生受到本专业之外的另一专业的教育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各科教师还要注意挖掘丰富的人文教育内容并把它们渗透到课程教育中去把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在不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提高教师素质发挥示范作用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往往视教师为楷模。高素质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能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良的思想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影响教育学生。长期过窄的专业教育模式以及对文化素质教育的忽视加上“文革”时期教育的动乱造成了大学的畸形发展和一代学生素质的缺陷。现在大学的许多教师也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自身的文化功底薄弱非常不利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必须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发挥教师人格力量在学生中的感染、启迪作用使教师真正地融传道、授业、解惑于一体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一靠宣传二靠管理。通过宣传提高广大教师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使教师在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逐步具备“人文”意识在言行举止方面注重表率作用制定严格的

规章制度对教师的行为进行管理和约束增强其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环境陶冶校园文化是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实体或活动载体来营造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在较高层次上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按照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设计和构建校园文化系统建设丰富多彩、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和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是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人文素质的系列讲座二是开展健康向上、格调高雅、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组织各种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举办各种高质量的艺术展览、电影欣赏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三是要树立良好的校风狠抓基础文明建设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四是加大经济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建设使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启迪思想陶冶情操升华精神提高素质。正如刘献君教授所说“我们之所以重视环境建设原因就在于‘泡菜理论’同样的蔬菜在不同的泡菜水中浸泡其味道是不一样的。”此外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要能体现整洁、安静、优雅的文化主题和严谨、求真、求实的求学氛围。这些对大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内化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缺乏人文精神培养的人文教育充其量是人文知识的传授是难以起到完善人的作用的。有些人认为学生修完人文学科的课程获得了人文学科的知识就完成了人文教育的任务。所以一提到人文教育人们就想到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读人文书籍这些举措确实可以增加人文知识有助于修养人文精神但是人文知识并不等于人文精神。涂又光教授认为“人文知识是‘知道’人文精神是‘体道’前者是知后者是行。人文知识体之行之才成为人文精神。”这就是说晓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只是“知道”按照晓得的道理去身体力行是“体道”。学校、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关键是要引导学生依照做人做事的道理去身体力行逐渐把这些道理变成他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等这个过程就

是内化。潘懋元教授指出“人文科学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有些人虽然修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获得了许多人文知识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就是由于他们没有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所以进行素

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知识转化为素质。”因此加强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尤其要在促进内化上下功夫注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为内化提供机会。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性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从事实践活动时, 往往纠结于是否只有高扬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才能摒弃自我中心主义和狭隘的功利主义;在处理当代人利益和未来人的长远利益关系上,才能消除贪婪和短视; 在物质和精神之间, 才能抛弃对物质的贪欲,更加注重精神境界的提升; 在人类的个别利益和集团利益与整体利益发生冲突时, 选择团结协作, 通过对话和交流来消除分歧,突破个别利益的狭隘眼界。这一点,无论何时何地,均可以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追求的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因为人与自然、人与人协调发展、共生共荣的理想境界,不可能自发形成, 而是需要人的不断努力, 但是作为可持续发展主体的人,无论其能力的发展还是德性的修养都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 (一)科学精神及其内涵 科学精神总是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所以,要谈科学精神,不能不涉及科学。科学是一种理性地处理感性材料和实事求是地把握对象的方式。科学的目的是求真求实,说明事实、消解神秘。其方法则是主客二分,即主体站在客体之外,尽可能地摒弃主体的主观情感、信

仰,在价值上保持中立,从而达到对对象客观的观察、实验以及归纳、抽象,最终获得客观知识。 而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应当具有的意识和态度;在不断解决已知和未知的矛盾、经验和理论的矛盾、正确与谬误的矛盾、认识和实践的矛盾过程中,科学工作者所具有的信念、意志、气质和品格。.科学精神是由多种因素所构成的集合体,即以探索真理为核心的求实、批判、创造精神的统一,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求实精神。科学要探索的是世界的真实面目,只有面向客观事实,立足客观事实,才有可能发现科学研究的问题,才有可能找到一切问题的解决方案,才有可能揭示出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并且,一切科学理论是否正确,也只有在实践中与客观事实相对照才能加以判别,诉诸经典、诉诸权威、诉诸权力都是无济于事的。事实既是科学的起点,又是科学的判定者。因此,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精神,是任何真正的科学精神的核心。 2、批判精神。真正的科学不承认任何教条,不偏执任何独断,不迷信任何权威,不崇拜任何偶像,不设定任何禁区,而要在所有领域中进行无止境的、无所畏惧的探索。因而,在科学的发展过程中,

浅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学院:通信工程学号:1501120064 姓名:谢会琳授课教师:张爱萍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它们具有相互独立的一面,同时又相互融合,内在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谋求科学与人文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的意义。 关键字: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全面发展;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于科学和人文,但两者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随着社会与科技的发展,正确认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世界性的重要问题,在近几年也一直是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使这两种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指引更有效的指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想要了解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使两者更好的融合,首先要了解它们的内涵,了解它们相互独立的一面和融合的一面。 1、科学精神的主要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文化渊源, 一是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 二是重视经验与自然的哲学传统。对自然的理解直接决定了人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自然, 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探究自然。 从科学精神的本质看,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中的“科学”一词应指自然科学,科学精神是在人认识并改造自然界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事实,尊重客观规律;二是大胆探索,追求并坚持真理[1]。也有学者认为:科学精神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实证精神。美国的著名社 会科学家默顿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中提出,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普遍性、公用性、共享性、理性的怀疑主义。英国科学家及文学家布鲁诺夫斯基从价值角度论述科学精神,他在《科学和人的价值》一书中提出科学精神应具备求真精神、自由精神、创新精神及宽容精神。 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方法,方法可以学习和模仿,但精神就不容易传授了,科学精神是永远不能改变的。科学精神的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期间应更注重人文精神一辩稿

大学期间应更注重人文精神 贺钰涵 感谢主席,问候在场各位。我方认为大学期间应更注重人文精神。开宗明义,概念先行:科学精神: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体现为独立思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人文精神:指人类以真善美的价值理想为核心,体现社会责任感,实现个人社会价值。此外,我们要认识到,在大学期间的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易于接受,易于改变的。我方的判断标尺是如今大学教育阶段对二者谁的培养缺失,就应该更注重培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证: 第一:思想层面同等重视,但实践操作中更却体现人文精神缺失。 众所周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人类精神不可或缺的内在组成部分,二者融通互动,辩证统一。可在思想层面对二者同等重视,然在实践操作中,客观导致了对两者的接受程度的偏差。从大学教育的专业设置来看,我国大学按学科分类设置院校,对专业精细划分,无可厚非,有利于大学知识专门化的学习,使大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掌握科学精神。可对于抽象且难以具体实践的人文精神来说状况就显得不那么乐观。据调查大学生虽然普遍具有较为浓厚的兴趣和较为自觉的追求意识,但在在行为方式上呈现出与思想认识的偏差。文明礼仪表现不能和身份相适应,追逐时尚,渴望刺激。相反,古典音乐,高雅艺术,经典名著遭到冷落,甚至有部分学生盲目追求个人近期利益,讲实惠,混文凭,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市场。思想上都能认识到要将二者同等重视,可在实践操作中的偏差却越来越大,人文精神正在缺失。 第二,人文精神缺失与科学精神呈现出来的偏差将会阻碍大学生长远发展。 复旦投毒案大家都有所耳闻,就是这个利用实验材料投毒的大学生林浩森,曾发表过8篇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论坛上刊登过文章。这样来看在科研方面他与多数大学生相比算得上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论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中的融合与发展 【摘要】 大学校园对一个人来说是对专业知识以及未来可能从事科研行业的一片肥沃的土壤,大学生在其中学习知识增长见识,同样也是大学生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形成良好价值观的场所。很多观点擅于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去思考解决方案,而本文是站在当代大学生的视角,通过分析爱因斯坦对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诠释,来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旨在提高大学生科学与人文意识,从大学生自身出发,利用大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使他们自发的树立正确的科学与人文价值观。本文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关系及意义来阐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价值与重要性,然后以爱因斯坦为例总结概括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并参考此内涵,在最后一章节给出了当代大学生在校园中应培养的科学与人文意识,旨在提高大学生基本科研素质,以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大学校园科研氛围,来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大学校园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关键词】大学校园;科学;人文;融合与发展 第1章绪论 1.1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概念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重要内容。[1]它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科学精神是从科学中凝练和提升出来的文化精髓和价值观念体系。它是人类认识自然、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活动的理想追求、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的集中表征,是人类认识自然活动极其成果的升华。[2] 它以求真务实、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尊重客观事实规律为原则,以开拓创新又敢于批判的精神为不竭动力。

人文精神以人为一切价值出发点,以人为主体、以人为对象的思想,是人对自身命运的理解和把握。人文精神关怀个体的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人与人的平等、社会的和谐与进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3]它关注人类本身,关注人性与人文关怀,是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心境,更是一种生命的承诺。 1.2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科学精神为人类发展提供可靠而稳定的推动力,而人文精神可以为这样的推动力保驾护航,确保科学发展朝着一个正确的道路前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就像是构成原子的质子和电子,它们彼此相互制约又共同发展,才使得人类社会和谐和进步。有学者提出,科学精神本身就是人文精神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为“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十分丰富的人文世界:科学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科学在追求真理的同时,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4] 1.3 校园环境的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意义 校园环境是一个人一生不断接受系统的教育,而逐渐形成人格与价值观的环境。从小学到高中再到大学,人们逐渐从一无所知到思想成熟,可见校园环境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而当代社会是由一个一个人的个体与人类创造的产物有机组合而成的。大学校园是一个人正式开始接触科研和大量专业知识的地方,因此讨论校园环境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我们以大学校园为例。 大学校园是当代大学生成长和培养思想的摇篮,尤其是本科生阶段,正是一个人内在科学与人文意识塑形的阶段。不仅如此,大学生涯给予了一个人更高的理想和追求,大学的校园里充满了思想、个性和人文情怀。[5] 一个良好思想氛围的大学环境所培育出来的人才才是真正对社会对人类有积极贡献的人才。因此,大学中的学术造假行为以及诸如此类的违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行为,如果不加以引导教育,将会给大学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不可预测的后果。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的意义 一、论文摘要 从辛亥革命开始我们大学生就一直为全民族中最为活跃的一分子,五四运动更是让大学生在民族危亡的时刻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为中华崛起、民族复兴老一辈大学生立下了很好的榜样,而的我们这代的大学生更是处在中华民族腾飞的关键时期,任重而道远。大学是人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时期,我们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方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关键字 大学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简单说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具体说来科学精神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怀疑精神、宽容精神等几个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是求实与创新。不求实就不是科学,不创新科学就不会发展。它的主要特征有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协作精神,民主精神,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实践精神。 科学精神是一个国家繁荣富强、一个民族进步兴盛必不可少的精神。大学生则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的主要寄托者之一。“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胡锦涛主席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的委员,并参加分组讨论,听取委员们的意见和建议时,说了这一番话。总书记的话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科学 精神与人文精神 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且深入了说明了,对于我国如何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拉动我国经济,和提高执政能力。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经济增长,执政能力 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我先从建筑业上的一个实例,引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学与人文方面的问题,比如疏散用楼梯的设计,设计人员通常根据防火规范的要求,或设计为封闭楼梯或设计为防烟楼梯,而忽视了楼梯的易于寻找性。特别是许多公共建筑中,有的把楼梯的疏散门设计成没有透明玻璃的防火门,有的为了空间的最大利用率,而把楼梯设在不易寻找的背角旮旯处,虽然这些楼梯都符合疏散距离和疏散宽度的要求,却没有想一想人们如何才能找到楼梯的问题。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设计符合了科学原理,但对于人德使用来说,却没有考虑的人的使用问题,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了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能够使人更好的生活,所以科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下面借此引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认识客观 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 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 就越真。所以,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 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 是 求善; 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认识体系, 还是一个价值体系, 伦理体系;

自然辩证法结业论文---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的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摘要:通过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进行深刻分析,并且结合一些社会现象,阐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强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需要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科技创新需要良好的人文精神作保障,发展新的科学和人文与社会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如何运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拉动我国经济,和科学的提高执政能力,指出了科学技术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结合,经济增长 作为一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先从输电线路工程上的一个实例引出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科学与人文方面的问题,比如对于输电杆塔的设计,设计人员通常根据结构规范的要求,或设计为角钢结构塔或设计为钢管结构塔或设计为混凝土电杆,而忽视了杆塔的易于攀爬性。特别是许多超高压输电线路中,有的把塔的脚梯设计在主材的一侧,很短很细,仅供人脚的宽度,没有与脚足够的接触面积,攀爬时费时费力,虽然满足了结构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以及经济的合理性,却没有想一想作业人员如何才能安全、快速、省力的爬到塔顶处理实际问题,尤其是超高压塔,塔体很高,需要有安全的可靠的平台供人在中间累的时候歇息。 从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设计符合了科学原理,却没有考虑人的使用问题,我们的社会的发展了为了什么,归根结底,是能够使人更好的工作、更好的生活,所以科学的目的是为人服务的,下面借此引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科学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是求真; 科学不带任何感情色彩, 不以人的意志与感情为转移, 我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 就越真。所以, 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认识体系, 是逻辑的、实证的、一元的, 是独立于人的精神世界之外的。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 是求善; 人文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 认识体系, 还是一个价值体系, 伦理体系; 因而人文不同于科学, 还往往是非逻辑的、非实证的、非一元的, 是同人的精神世界密切相关的。 从上面问题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们的行为方式要本着科学的原则,要符合客观规律,这样才能在正确的方法下产生正确的结果,而我们行为的目的,则应本着人文的原则,因为从原始社会到当今社会,我们最开始是自己自足,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也就是我们在为别人服务的同时,别人也在为我们服务,所以人文精神,侧重的更是能像关怀自己一样的心态去关怀别人,同时别人也能用同样的方式来关怀自己。在当今社会两种精神起到的作用,我们将在下文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开放三十年,国内生产总值迅速上升。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我国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科技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们的生活因为科技的提高而变得更加的舒适,然而在科学技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因素,比方说地沟油,各种有毒的食品添加剂,毒奶粉,瘦肉精,可以说他们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的产物,所以单纯从科学来讲是不能判断

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和培养 字数:3321 字号:大中小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在当代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试着就什么是人文精神及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意义和作用、加强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途径和方法等三个方面探讨当前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养 现实中,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缺失十分严重,从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到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无不显示出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2005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致辞中指出:“大学应当以学生为本,关注和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特别是关注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周部长的致辞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大学生在人文精神方面的塑造与培养刻不容缓。 一、人文精神及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 (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知识价值取向。它在本质上强调人的情感、人的体验,其总体特征是趋向于综合整体、动态化、无规则、无序列、内隐和模糊。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对自身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并规范、指导和约束着人类自身的各种活动,表现为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人文精神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追求善和美。具体表现为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尺度,努力去挖掘人自身的本质力量和本性,强调客观对象适合主体的需要和满足。二是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健全人格,造福人类,求善求美。“人文”的核心命意是超越个体、超越种族、超越国家,从整个人类整体甚至宇宙大全的角度思考世界,它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边界处开始的一种超越性的思想观和价值观。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 当代大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表现和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是从中学应试教育的禁锢下走进大学校门的。大学生看的书大多是考试书,可以说很少有什么人文精神的输入,再加上中学分班很早,理科生几乎在高一就不再学习历史政治等课程,这更是出现了一个人文知识的空白。到了大学,大学生看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相当一些高校教师以功利的、实用的观点去看待社会,重物质利益,轻人文关怀。比如,大学生中经常议论个别导师指导学生做实验,不是为了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打工。凡此种种,都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本应该是社会需要的道德楷模,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高校教师要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要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现代文明和未来文明。中国文化经典里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一个国家没有现代科学就会落后;而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精神就会迷失,民族就会异化。一个社会没有人文精神,它是一个病态的社会;一个人没有人文精神,他是一个残缺的人。如果大学教师本身都出现问题,后果将是多么可怕。 第二,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知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是指忽视人是有感情、有个性、有思想的人,注重知识、技术的学习,忽视情感的交流、道德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在当今大学生中间,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社会良知,

国际大专辩论赛.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还是人文精神

辩题:(正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科学精神 (反方)大学教育更应该注重培养人文精神 正方/四川大学 一辩:张博 新闻专业2000级 二辩:张 数学专业'98级 三辩:常怀颖 考古学专业'98级 四辩:孙甜甜 皮革专业2000级 领队:林红 教练:徐开来 反方/重庆大学 一辩:薛宇 金融学2002级研究生 二辩:姜倩 广电新闻系'99级本科生 三辩:王韧 产业经济学2002级研究生 四辩:彭波 国际经济2000级 领队:居 教练:张邦辉 评委:孙东东北京大学法学教授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学教授 赵林武汉大学哲学教授 朱清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兼点评) 余潇枫浙江大学文化学教授 李琦厦门大学法学教授 将昌健复旦大学政治学副教授 [一辩对垒] 正方一辩:主席、评委,大家好!要讨论今天的辩题首先就该明确两个基本概念,那就是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又是人文精神。我方认为科学精神不同于科学知识、科学主义。它是在科学实践的过程中被抽象出来并反过来知道科学探究与人生选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理性态度。其核心内涵与基本要求是独立思考、严谨规范、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其中求真是目标,创新是灵魂。而人文精神强调的则是对人生意义及其价值的关怀,它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来说,大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都很重要。但是并行不悖并不意味着等量齐观、无所偏重。考虑到大学这一特殊教育机构的目标定位,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实状况以及当今时代对于人才需求的客观要求,我方认为大学教育更应当侧重培养科学精神。 首先,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来看。由于人文精神总是要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人文规范,因而它就必然要受到一个时代和地区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社会条件的制约和影响,显得复杂而多元。那么面对这样一种情况,我们只有坚持在科学精神的指导之下,本着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去探求人文精神的真正内涵,才可能在纷繁芜杂的人文思潮中选择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投身社会的建设。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自然辩证法 (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最为宝贵的两种精神。二者之间有着共生互补的关系。在人类社会的改造建设中,只有将二者并重,才能保证发展实践的正确取向和成功。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在认识与改造自然、认识与改造自我的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观念、方法和价值体系。它们是贯串在科学探索和人文研究过程中的精神实质,是展现科学和人文活动内在意义的东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古已有之,它们是在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不断滋生与满足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延续到近代,二者的互动互进对近现代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科学精神是指人们在科学活动中形成的,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中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西方文化传统中理性思维的发展以及重视经验和自然的哲学传统是近代科学精神得以形成的温床。科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获得关于自然界的真理性的认识,无论在哪个领域,科学研究都可以涉足其中并一直深究下去。从总体上讲,科学精神尊重科技的价值和作用,强调依靠科技来推动社会发展。这种观念注重人的物质生活,强调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推崇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的强大作用, 重视掌握科学方法、追求科学真理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指蕴涵于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中的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在人文认识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价值观念和态度。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人文精神较注重非理性的因素,它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人为尺度,追求善和美;在肯定理性作用的前

提下,重视人的精神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作用;人文探索有禁区等。总体上讲,人文精神尊重人的价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生的真谛,强调社会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繁荣的重要性,重视生产的人文效益、产品的文化含量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精神指导着人类文明的走向。如果说科学精神注重于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人文精神的侧重点则在于研究“应该怎样”的问题。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只有在人文精神的指导下,科学技术才能向着最利于人类美好发展的方向前进。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可以说是承载和导引人类社会前进的两条轨道,缺失了其中的任何一条,社会就无法顺利前进。 科学的现实形态而言,科学知识也总是以不同的方式包含着人文的意蕴。 人文精神首先呼吁人性的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科学精神紧随其后,提倡科学实验,反对迷信。科学精神的弘扬恢复了理性的权威,人文精神的倡导重新树立了人的尊严。实际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同是人类精神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子。有学者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形象地比喻成发动机与制衡器:如果将社会比作一辆行进的机车,科学精神及其在研究和生产中的应用,则起着发动机的作用。如果没有发动机,机车就会停滞不前;但如果光有发动机而没有制衡器,动力系统非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且极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人文精神相对于科学精神而言,正是起到了这种制衡器的作用。正是在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生互补中,人类社会才一步一步地走向灿烂和辉煌。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作为人类思想的两个维度,它们的均衡发展是人类社会全面持续进步的保证。这意味着,现代社会迫切需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当然,这种

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

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探析 郑英伟 (黑龙江科技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摘要]人文精神是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精华所在,是高校教育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内在要求。学校应明 确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科学转变教学理念, 搞好人文精神教育;加强高校教师的修养,提高人文精神境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精神的环境等路径,着力提高人文素质和追求人文精神,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理念;教育探析[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2-04-28 [作者简介]郑英伟(1974-),黑龙江依安人,黑龙江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经济法、法律文化。 一、人文精神教育的规定性 人文精神反映的是人类的思想文化精神。人文精神以真善美的价值理念为核心,它是人类精神中最重要的精神之一,是一种自觉的文化精神,同时人文精神也是人类解决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和追求解放和自由的精神支柱。理性精神追求知识和技术,强调理性万能和理性至上的价值目标。而人文精神强调良知、责任感和人的终极关怀。它所关注的是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说到底就是关注人的自身。 对于人文精神教育,它并不是人们所理解的仅仅限于人文学科的教育,而是融会贯通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特别发掘科学与人文教育价值,使大学生能够正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够在把握科学的同时做到正确地对待科学,所以人文精神的教育本质是一种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于一体的教育。那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自然就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倾向,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它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超越人的自然素质,构建个体主义精神。通过科学的路径,充分发掘人的自然禀赋,着力提高人的各种素质水平,并使其得到全面、科学而和谐的发展。 二、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1.科学精神呼唤人文精神 人们长久以来一直用 “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来形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科学思维的发展历程证明人文精神一直在关注和哺育着科学思维的生长和发育的过程。因此,人文精神主导科学思维和科学各学科。“怎么做”是科学精神的目标,“为谁做”是人文精神的方向。人文精神决定着一个社会的精神风貌和基本性质。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和一个社会要想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注重塑造和培养健全和完整的人,而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更应该在学习自然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人文素质和追求人文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沉淀和精神品格,人文精神一方面汇聚为民族精神之中,另一方面又体现为人的气质和价值取向当中。比如,追求崇高的理想、向往和塑造完美的人格,热爱和追求真理,养成和采取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严谨和求实的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深刻含义。 2.现代化进程呼唤人文精神 现代化的进程始于对人的关怀,但是这个进程也导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这种失落并不是简单的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滑坡。这种失落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目的与手段的倒置,人们关注的是生存的发展手段而不是生存发展的目的和意义;其次,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人们更加注重的是物质方面的东西而非精神层面的东西,即出现了片面的发展。在这种片面化的发展中,对于许多人来说,他们至高无上的目标就是经济的增长、金钱的积累和物质财富的占有。一些人在拥有财富的同时对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以及人的发展前景缺乏关注,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现代化经济活动的中心,而在此过程中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完全失落了。因此,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同样应该在追求科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人文精神对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性和人类生存的深远意义。正如“人必须探究他们自己———他们的目标和价值———就像他们力求改变这个世界一样。生存是人类的关键,而问题是人类能否避免陷入毫无价值的生存状态中。” 3.以人为本的理念呼唤人文精神 以人为本的人类生存理念是人文精神中“人文”的一 第2012年第6期(总第399期) 商业经济 SHANGYE JINGJI No.6,2012Total No.399 [文章编号]1009-6043 (2012)06-0100-02100--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专题 题目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学院 专业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学号 学生姓名 任课老师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摘要: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作为人类两种不同的内在精神,共同构成了人类认识世界和观察世界的两个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对知识力量的追求,使得的科学与人文分离,以至发展为严重对立。要想真正地认识世界.必须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使用综合交汇的方法和视线,这样才能达到追求真理、讲究价值的完美统一。人文精神应该具有现代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应该充满高度的人文关怀,这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融合 人类文化大体可以分为科学与人文两大领域。两种文化分别体现着不同的人类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从而形成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两个系列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精神的两个维度、两种基本存在方式或存在状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两种精神指向。 一、科学精神的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逐渐地渗入大众的意识深层。 科学是人类独特的文化形式,是人类精神世界最绚丽的花朵。科学精神本质是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科学实践的结晶。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求真。这是科学精神的根本要义。真,规定了科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和最高标准;求真,就是相信存在着一个客观的对象世界,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并相信人类能通过科学实践和逻辑推理认识客观世界和客观规律。(2)求实。这是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实,即实在性、实际性和实用性,它不惟上、不惟书、不惟权,只惟实;求实,就是科学活动要以系统、严格的观察与实践和严密的逻辑推理为依据,并使之经得起实践的反复检验,最终造福于人类。(3)创新。这是科学精神的内在灵魂,也是科学进步的不竭动力。科学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任何具体的科学结论都是科学家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知识水平上作出的,是有局限性的,因而科学探索活动没有止境。科学要进步、要发展,就必须不断推陈出新。(4)存疑。这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因素,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有怀疑才会去探索。科学所以能够不断突破和创新,就在于它的存疑精神。因此,科学是宽容的,它与独断论水火不容。 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逐步发展形成的。科学精神源于近代科学的求知求真精神和理性与实证传统,它随着科学实践的不断发展,内涵不断丰富。科学精神集中体现为追求真理,崇尚创新,尊重实践,弘扬理性。科学精神倡导不懈追求真理的信念和捍卫真理的勇气。科学精神坚持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自由,用继承与批判的态度不断丰富发展科学知识体系。科学精神鼓励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鼓励知识的创造性应用,尊重已有认识,崇尚理性质疑。科学精神不承认有任何亘古不变的教条,科学有永无止境的前沿。科学精神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求对任何人所作的研究、陈述、见解和论断进行实证和逻辑的检验。科学精神强调客观验证和逻辑论证相结合的严谨的方法,科学理论必须经受实验、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检验。 二、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文化的创造、传播、解释、应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精神特质。人文文化与科

大学生如何培养人文精神

试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若干方法和途径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一词,《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定义:“人文,是指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二、我国高校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历史与现实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教育思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早在1995年,原国家教委就开始倡导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并将之视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1995年12月28日,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报告会”上,时任原国家教委副主任的周远清大声疾呼:应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并认为“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更应当成为我们面向21世纪改革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思考问题。”1998年,教育部又推出了加强高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新举措,即在北京成立了“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随后,又在一些普通高校设立了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同时,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如季羡林教授、杨叔子教授、周之良教授等也都积极地呼吁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可见,无论是教育管理部门,还是社会舆论,都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关于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些想法 1、学校首先要确保教师的人文素养过关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首先要确保教师人文素养能够过关,只有教师的人文素养达到一定的水准,才能够起到教育的作用。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精神面貌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现代教师的人文精神应该包括下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及其关系 1、科学精神及其内涵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是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教育凝聚的精华与最终作用于人的结果。 从结构来看,科学精神具有三个层次: 认识论层次,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逻辑一致性和实践的可检验性等规范,它们直接体现了科学的本质特征,构成了全部科学精神的基础; 社会关系层次,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揭示的四条规范——普遍性、公有性、无私利性和有条理的怀疑论,就是这一层次上科学精神的基本内容; 价值观层次,科学通过求真,可以达到求美、求善,科学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作为自己的最高价值准则,这是科学精神的最高层次。科学精神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 它包含了科学所具有的优秀传统,即探索求真的理性精神、实验取证的求实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勇于批判的怀疑精神以及严谨求实的坚持精神。总之它在科学的整体架构中占据统帅地位,是科学的灵魂。 2、人文精神及其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本思想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说,要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要尊重人的价值。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 人文精神的内涵: 一是人文精神是“对人的价值追求”,提倡人文精神与科学性的相容性。 二是人文指“区别于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人与社会的事物”,其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亦即人文精神。 三是人文精神是把人的文化生命和人的文化世界的肯定贯注于 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之中,强调人的文化生命的弘扬和人的文化世界的开拓,促进人的进步、发展和完善,四是人文精神是人类不断完善自己、拓展自己、提升自己,自己从“自在的”状态过度到“自为”的状态的一种本事。五是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的和人

大学生论文人文精神论文:浅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1)

大学生论文人文精神论文:浅析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摘要: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已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人文精神的培育不仅对大学生个人的和谐发展关系重大,同时对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推动文明进程都是密不可分的。最近一段时间公众在遇到重大问题时表现的盲从、无知,不仅表现出提高国民素质的紧迫性,也体现了教育的重大漏洞,提示人们在教育过程中对人才的培养不能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培育。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不同于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通过科学的语言描述客观事实,不断求证和辨伪,反复地去伪存真,直至得出科学结论的态度。而人文精神则是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透过文字看思想,透过语言得精神,以情感、艺术、体验等方式来把握思想,“将生机勃勃的思想从死气沉沉的文字中‘活化’出来”。[1] 一、人文精神的涵义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核心是贯穿于人们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文模式、审美情趣。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种文化活动的内在灵魂与生命。人文精神的基

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 二、培育人文精神的途径 (一)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大学生的心灵 几千年来人们通过实践和感悟,留下了人类几乎所有时期各阶层人们的生活阅历和丰富浑厚的人生体验的经典。“这些经历过时间的汰选留存于世的历久弥新的典籍,包含着对生命价值、生活意义以及得失荣辱、贫富贵贱、穷达安危、爱恨善恶的深刻思考,积淀着人类几千年关于人生的思索和生活的智慧。”[3]由于人文精神是人的内在气质外化的过程,所以,需要大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提升。 对于如何滋养大学生心灵,美国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赫钦斯认为大学生应该学习那些具有永恒精神的西 方伟大著作,它们代表人类的理智精神,是人类的最高遗产。他曾说,一个从来没有读过西方世界任何伟大的书的人怎能称得上是受过教育的呢?反观大学生在各自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就业压力忽视对于经典的学习,功利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无暇顾及证书、技能等量化考核之外的人的价值、生命的意

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第20卷,第3期科学技术与辩证法Vol.20No.3 2003年6月Science,Technology and Dialectics Jun.,2003 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朱成全 (东北财经大学社会科学系,辽宁大连116025)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灵魂0。其次,从/两种文化0(即科学与人文)、功利意识与人文精神、科学与哲学关系分别说明了这一关系。 关键词: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关系 中图分类号:C05;G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680(2003)03-0013-03 在近、现代文化中,一直存在着两种文化)))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之间的对立。就两者对立的实质来说,科学主义强调科学、客观性、真理性,主张/价值中立0。由此,它以自然科学为唯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来改造其他文化,或它要求其他文化必须以自然科学为标准,而必须具有实证性、科学性等,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科学哲学学派的兴起,科学哲学学派以自然科学为标准,认为以前的哲学是思辨的,而不是实证的、科学的,它要建立起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的哲学。与此相反,人文主义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人应生活得更有意义,也即通常所说的对人的/终极关怀0、/精神追求0等。它认为,科学仅仅给人带来的是工具理性,即它使人仅停留在功利境界,从而对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没有任何帮助。最能体现人文主义思想的是文学、哲学。文学、哲学只关心人的精神追求,反对科学所给人带来的功利追求。面对科学主义思潮,人文主义思潮认为,文学、哲学等不可能科学性,事实上,文学、哲学等也不可能科学性,比如,浪漫、抒情式的文学就是如此。所以,人文主义反对科学主义思潮,也总是强调要以人文主义思潮来/规范0科学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两者总是要求以自己的观点来努力改造对方的做法最终都失败了。比如说,科学主义总是强调以科学的标准来改造哲学,使哲学能够科学化,这就是科学哲学这一哲学派别兴起的原因,但是,科学哲学的发展尤其从逻辑主义向历史主义发展的这段历史表明:科学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和其他文化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样,以科学作为唯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且以之来改造哲学是有问题的。事实上,科学哲学派别自始至终也未建立起它所要追求的科学的哲学这一目标。这就是说,科学主义的做法最终失败了。与此相反,人文主义也总是强调以/人的精神追求0或/终极关怀0的标准来改造科学,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0。但是,在当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强劲形势下,人文主义反对科学的这一观点也是有局限的。 于是,出现了两者相互影响或相互融合的趋势。在人文主义思潮影响下,科学主义思潮渗透着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即科学主义的人文化,通俗地说,将科学视为一种文化现象,视为人性的表现,因而,要从文化或人性的角度来理解科学。与此同时,在科学主义影响下,人文主义思潮渗透着科学主义思潮,即人文主义的科学化,通俗地说,人文主义努力将自己的观点奠定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且以科学的标准来努力改造自己。 由上可以看出:科学主义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虽然就其本质来说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影响的,即不存在两者的绝对对立。从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两者既有合理的地方,又有不合理的地方。具体地说,科学主义思潮强调科学精神,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强调以科学标准来要求其他一切文化现象,即它视科学为唯一的、标准的文化模式,这是不合理的。而人文主义思潮强调人文精神,这是合理的,但是,它反对科学的/工具理性0,乃至敌视科学,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应该将两者的合理性,即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由上可见:科学精神主要是指强调实证性、功利性等,偏重的是/真0。人文精神是指强调人的价值,即人的/终极关怀0、/精神追求0等,偏重的是/善0、/美0。 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当今还出现了现 =收稿日期>2002-06-03 =作者简介>朱成全(1963)),男,江苏扬州人,东北财经大学社科系副教授,哲学博士,主要从事科学技术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学哲学研究。 1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