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章 章节复习总结

第一章 章节复习总结

第一章  章节复习总结
第一章  章节复习总结

第一章 章节复习总结

一、电场基本规律

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

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1)三种带电方式:摩擦起电,感应起电,接触起电。

(2)元电荷:最小的带电单元,任何带电体的带电量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e=1.6×10-19

C ——密立根测

得e 的值。

2、库伦定律

(1)定律内容: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表达式:2

21r Q kQ F = k=9.0×109N ·m 2/C 2

——静电力常量

(3)适用条件:真空中静止的点电荷。 二、电场力的性质

1、电场的基本性质:电场对放入其中电荷有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E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点受到的电场力F 与电荷的带电量q 的比值,就叫做该点的电场强度。 (2)定义式:q F E = E 与F 、q 无关,只由电场本身决定。

(3)电场强度是矢量:大小:单位电荷受到的电场力。

方向:规定正电荷受力方向,负电荷受力与E 的方向相反。 (4)单位:N/C,V/m 1N/C=1V/m (5)其他的电场强度公式

1点电荷的场强公式:2

r kQ E =——Q 场源电荷 ○2匀强电场场强公式:d U E =——d 沿电场方向两点间距离 (6)场强的叠加: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 3、电场线

(1)意义:形象直观描述电场强弱和方向理性模型,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2)电场线的特点:

1电场线起于正(无穷远),止于(无穷远)负电荷 ○

2不封闭,不相交,不相切 ○

3沿电场线电势降低,且电势降低最快。一条电场线无法判断场强大小,可以判断电势高低。 ○

4电场线垂直于等势面,静电平衡导体,电场线垂直于导体表面 (3)几种特殊电场的电场线

三、电场能的性质

1、电场能的基本性质:电荷在电场中移动,电场力要对电荷做功。

2、电势能Ep

(1

)定义:电荷在电场中,由于电场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由位置决定的能量。电荷在某点的电势能

E

等于电场力把电荷从该点移动到零势能位置时所做的功。

(2)定义式:0A pA W E =——带正负号计算 (3)特点:

1电势能具有相对性,相对零势能面而言,通常选大地或无穷远处为零势能面。 ○

2电势能的变化量△E p

与零势能面的选择无关。 3、电势φ

(1)定义:电荷在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势能Ep 与电荷量的比值。 (2)定义式:φq

E p =——单位:伏(V )——带正负号计算

(3)特点:

1电势具有相对性,相对参考点而言。但电势之差与参考点的选择无关。 ○

2电势一个标量,但是它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该点电势比参考点电势高,还是低。 ○

3电势的大小由电场本身决定,与Ep 和q 无关。 ○

4电势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正电荷由该点移动到零势点时电场力所做的功。 (4)电势高低的判断方法

1根据电场线判断:沿着电场线电势降低。φA >φB ○

2根据电势能判断: 正电荷:电势能大,电势高;电势能小,电势低。 负电荷:电势能大,电势低;电势能小,电势高。

4、电势差U AB

(1)定义: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之差。也叫电压。 (2)定义式:U AB =φA -φB

(3)特点: ○1电势差是标量,但是却有正负,正负只表示起点和终点的电势谁高谁低。

若U AB >0,则U BA <0。

2单位:伏(V ) ○

3电场中两点的电势差是确定的,与零势面的选择无关 ○4U=Ed 匀强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计算公式。——电势差与电场强度之间的关系。 5、电场力做功W AB

(1)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初末位置有关,即与初末位置的电势差有关。 (2)表达式:W AB =U AB q —带正负号计算(适用于任何电场) W AB =Eqd —d 沿电场方向的距离。——匀强电场 (3)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

W

=-△Ep=E pA -E PB

电场力做负功,电势能增加

6、等势面:

(1)定义:电势相等的点构成的面。 (2)特点:

1等势面上各点电势相等,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 ○

2等势面与电场线垂直○3两等势面不相交 ○

4等势面的密集程度表示场强的大小:疏弱密强。 ○

5画等势面时,相邻等势面间的电势差相等。 A

B

无条件结论

(3)判断电场线上两点间的电势差的大小:靠近场源(场强大)的两间的电势差大于远离场源(场

强小)相等距离两点间的电势差。

7、静电平衡状态

(1)定义:导体内不再有电荷定向移动的稳定状态

(2)特点○1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

○2感应电荷在导体内任何位置产生的电场都等于外电场在该处场强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整个导体是个等势体,导体表面是个等势面。 ○4电荷只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在导体表面的分布与导体表面的弯曲程度有关,越弯曲,电荷分布越多。

四、电容器及其应用

1、电容器充放电过程:(电源给电容器充电) 充电过程S-A :电源的电能转化为电容器的电场能 放电过程S-B :电容器的电场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电容

(1)物理意义:表示电容器容纳电荷本领的物理量。

(2)定义:电容器所带电量Q 与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U 的比值就叫做电容器的电容。 (3)定义式:U Q

C =

——是定义式不是决定式 kd

S C πε4=——是电容的决定式(平行板电容器)

(4)单位:法拉F ,微法μF ,皮法pF 1pF=10-6μF=10-12F (5)特点○1电容器的电容C 与Q 和U 无关,只由电容器本身决定。

2电容器的带电量Q 是指一个极板带电量的绝对值。 ○

3电容器始终与电源相连,则电容器的电压不变。 电容器充电完毕,再与电源断开,则电容器的带电量不变。

4在有关电容器问题的讨论中,经常要用到以下三个公式和○3的结论联合使用进行判断 U Q C =

kd S C πε4= d

U

E = 五、应用——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平衡问题,加速问题,偏转问题)

1、基本粒子不计重力,但不是不计质量,如质子(H 11),电子,α粒子(He 42),氕(H 11

),氘(H 2

1),氚(H 3

1)

带电微粒、带电油滴、带电小球一般情况下都要计算重力。 2、平衡问题:电场力与重力的平衡问题。

mg=Eq

3、加速问题

(1)由牛顿第二定律解释,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运动(不计重力),只受电

场力Eq ,粒子的加速度为a=Eq/m ,若两板间距离为d ,则

m

Uq

m Eqd

v 22==

若AB=BC ,则U AB >U BC

mg

(2)由动能定理解释,

Uq mv =-021

2 m

Uq

v 2= 可见加速的末速度与两板间的距离d 无关,只与两板间的电压有关,但是粒子在电场中运动的时间不一样,d 越大,飞行时间越长。 3、偏转问题——类平抛运动

在垂直电场线的方向:粒子做速度为v 0匀速直线运动。

在平行电场线的方向:粒子做初速度为0、加速度为a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带电粒子若不计重力,则在竖直方向粒子的加速度md

Uq

m Eq a ==

带电粒子做类平抛的水平距离,若能飞出电场水平距离为L ,若不能飞出电场则水平距离为x 带电粒子飞行的时间:t=x/v 0=L/v 0——————○1 粒子要能飞出电场则:y ≤d/2————————○2 粒子在竖直方向做匀加速运动:22

1at y =———○3

粒子在竖直方向的分速度:at v y =——————○4 粒子出电场的速度偏角:0

tan v v y =θ——————○5

由○1○2○3○4○5可得:飞 行 时间:t=L/v O 竖直分速度:

UqL

v =

侧向偏移量:d

mv UqL y 2

02

2= 偏向角:d mv UqL 20tan =θ 飞 行 时间:t=L/v O

侧向偏移量:d

U L

U y 12

24= y'=d U L L L U 122)('+

偏向角:d

U L

U 122tan =

θ 在这种情况下,一束粒子中各种不同的粒子的运动轨迹相同。即不同粒子的侧移量,偏向角都相同,但它们飞越偏转电场的时间不同,此时间与加速电压、粒子电量、质量有关。

如果在上述例子中粒子的重力不能忽略时,只要将加速度a 重新求出即可,具体计算过程相同。

v 0 y

操作系统第一章复习总结+习题(带讲解)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 操作系统的定义: 1.资源管理的观点: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 机的工作流程,以及方便用户的程序集合。 2.用户的观点:操作系统是配置在计算机硬件上的第一层软件,是对硬件系统的第一 次扩充。 操作系统形成: 操作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多道批处理系统和实时控制系统的出现,标志着操作系统的 正式形成。 操作系统的特征: 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不确定性 操作系统的功能 进程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管理、操作系统接口 操作系统接口分类: 程序接口(为程序员提供)、命令接口(为用户提供) 操作系统类型 基本类型:批处理操作系统、分时操作系统、实时操作系统 新型:微机操作系统、多处理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分布式操作系统、嵌入式 操作系统 多道程序设计技术:为了提高系统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允许多个程序同时驻留内存,使处理机在这些程序之间切换,在一段时间内,执行完多个程序的处理技术称为多道 程序设计技术。 批处理操作系统: 用户的作业被成批的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在操作系统的控制下,用户的作业自动地 执行。 单道批处理系统:内存中仅放一道作业、作业的完成顺序与进驻内存的顺序相关 多道批处理系统:内存中存放多道作业、作业的完成顺序与进驻内存的顺序无严格对 应关系。

分时系统:允许多个终端用户同时使用计算机,在这样的紫铜中,用户感觉不到其他用户的存在。特征:多路性、独立性、及时性、交互性、可靠性 实时系统:系统对特定输入做出的反应速度足以控制发出实时信号的对象。“实时”的含义是指计算机对于外来信息能够及时处理,并且能在被控对象允许的范围内做出快速反应。(要求更好的及时性) 实时系统分类:实时控制系统、实时信息控制系统 UNIX是一个多用户、多任务的分时操作系统 (声明:习题参考答案均属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参考答案设置字体为白色,看时请自行设置为其他颜色。) 习题: 1. 下列选项中,在用户模式下执行的是()。 A 命令解释程序 B 缺页处理程序 C 进程调度程序 D 时钟中断处理程序 参考答案:A 2.用户程序调用操作系统的功能必须使用()。 A调用命令 B系统调用 C作业控制 D控制命令 参考答案:B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细胞 考点1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1.两条重要的结论: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说明了细胞的重要性)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从小到大共9个层次) 总结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生存。(病毒无独立性)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句话是[错误的] ,因为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 3.核酸、蛋白质不是生物,但它们是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4.不是每种生物都有9个结构层次,一般来说生物越高级,结构层次越多,越复杂。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5.高等植物的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6.对于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一般可以把它归入“细胞”层次,也可以归入“个体”层次 7.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8.导管、木纤维是死细胞;筛管是活细胞 9.种群,强调所有同一种生物;群落,强调某特定区域的所有生物,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强调所有生物+无机环境 考点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 ....和原核细胞 ....两大类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较小较大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 无染色体(DNA部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 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和液泡等 生物类群细菌、蓝藻真菌、植物、动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共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 3蓝藻

本章小结 (3)

《解三角形》(复习课) 【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复习: 1.能直接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解方程:知三求一) 正弦定理:①已知两角一对边,求另一对边;②已知两边一对角,求另一对角; 余弦定理:①已知两边一夹角,求第三边;②已知三边,求角; ③已知两边一对角,求第三边。 2. 能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时出现两解情况,能结合初中学过的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来解决角的取舍问题。 3.能综合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预习案 【自主学习】 1.在△ABC中,a=5,b=3,则sin A : sin B = . 2.在△ABC中,A=60°,B=45°b= . 3.在△ABC中,,,A=60°,则sinB= . 4.在△ABC中,b=1,c=2,A=60°,则a = . 5.在△ABC中,,b=1,c=2,,则A = . 【合作探究】 6.(1)在△ABC中,,A=60°,则B= . (2)在△ABC中,,,B=45°,则A= . 课堂案 公式:

1.涉及两组对边对角,求边长比或正弦比(定理) 利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知三求一) 2.已知两角一对边,求另一对边(定理) 3.已知两边一对角,求另一对角(定理) 4.已知两边一夹角,求第三边(定理) 5.已知三边,求角(定理) 6.解三角形问题可能出现一解、两解或无解的情况,这时应结合初中学过的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来解决。 补充:初中学过的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1)角与角关系(三角形内角和定理):A+B+C = ; 2)边与边关系:两边之和第三边,两边之差第三边; 3)边与角关系:大边对角。 【精讲点拨】 7.在△ABC中,,,A=60°,则c= . 小结:已知两边一对角,求第三边: 方法一:(正弦定理) 方法二:(余弦定理) 【当堂训练】 8.在△ABC中,sinA>sinB,则角A与角B的大小关系为() A.A>B B.A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五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学期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五章机械能及其守恒定律1.功的计算。 = cos W Fxα

2 12 P E k x =?212K E mv =123cos n F F F F W W W W W F x α=++=合合 2. 计算平均功率:P v W t P F =??=???? 计算瞬时功率:瞬瞬v F P = cos P F v α=?? (力F 的方向与速度v 的方向夹角α) 3. 重力势能:P E mgh = 重力做功计算公式:12G P P W mgh mgh E E =-=-初末 重力势能变化量: 21 P P P E E E mgh mgh ?=-=-末初 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量之间的关系:G P W E =-? 重力做功特点:重力做正功(A 到B),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C 到D),重力势能增加。 4.弹簧弹性势能: 0x l l ?=-(弹簧的变化量) 弹簧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变化量的负值: P P P W E E E =-?=-弹初末 特点:弹力对物体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弹力对物体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加。 5.动能: 动能变化量: 22211122K K K E E E mv mv ?=-=-末初 6.动能定理:K K K W E E E =?=-合末初 常用变形:123n F F F F K K K E W W E W E W ?=++=-末初 7.机械能守恒: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会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表达式:1122P K P K E E E E +=+(初状态的势能和动能之和等于末状态的势能和动能之和)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总结 正数:大于的数叫做正数。0 1.概念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是整数,一、正数和负数自然数,有理数。 (不是带“—”号的数都是负数,而是在正数前加“—”的数。) 2.意义:在同一个问题上,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概念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 (有限小数与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注: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整数。π是正数但不是有理数! 2.分类:两种 二、有理数⑴按正、负性质分类:⑵按整数、分数分类: 正有理数正整数正整数 有理数正分数整数0

零有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负整数分数正分数 负分数负分数 3.数集内容了解 1.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对应关系: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是一一对应的。 三、数轴 比较大小: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3.应用 求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在原点的同侧作减法,在原点的两侧作加法。 “—”号)(注意不带“+” 代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 1.概念(0的相反数是0) 几何:在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相反数。 2.性质: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即a=-b;反之, 若a+b=0,则a与b互为相反数。 四、相反数 两个符号:符号相同是正数,符号不同是负数。 3.多重符号的化简 多个符号: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符号的化简,看负号的个数,当“—”号的个数是偶数个时,结果取正号 当“—”号的个数是奇数个时,结果取负号 1.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1;0没有倒数) 五、倒数 2.性质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反之,若a·b=1,则a与b互为倒数。 若a与b互为负倒数,则a·b=-1;反之,若a·b= -1则a与b互为负倒数。

七年级上册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章有理数及其运算 复习目标: 1.能灵活运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有理数,理解相反数、绝对值,并能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2.能熟练运用有理数的运算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计算,并能用运算律简化计算。 3.学会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较大的数,会根据精确度取近似数,能判断一个近似数是精确到哪一位。 4.能运用有理数及其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基础知识: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在正数的前面加上一个“—”号就变成负数(负数小于0),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正数和负数表示的意义相反:例如上升/下降,增加/减少,收入/支出,盈利/亏损,零上/零下,东/西,顺时针/逆时针… 2。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整数又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分为正分数和负分数。 3.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任何一个有理数都能在数轴上找到唯一的点来表示(注意:并不是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表示有理数,有一些点表示的是无理数例如π) 4。数轴上两个点表示的数,右边的数的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总是大于负数。 5。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一般地,a和-a是一对互为相反数;特殊地,0的相反数是0。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绝对值为a的数有两个:a 和—a)。 6.在数轴上表示一个数的点与原点之间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 0 ;(绝对值是一个非负数)。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7.有理数加法法则:(1)同号两数相加,取加数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2)异号两数相加:绝对值相等时和为 0 ;绝对值不等时,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大绝对值减去小绝对值;(3)任何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8.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减法其实就是加法.) 9.加减混合运算统一看成是几个数的和的形式(省略加号和括号),根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运算。通常:(1)互为相反数相结合(2)符号相同相结合(3)分母相同的相结合(4)几个数相加得整数的相结合。 10。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0相乘积为0。多个数相乘看负因数的个数,偶数个则积为正,奇数个则积为负;并把所有因数的绝对值相乘。 11.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不为0的数,都得0。 12。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除法其实就是乘法。)乘除混合运算统一化除为乘,再根据乘法法则进行运算。

第1章小结与复习

第1章小结与复习 【学习目标】 对本章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熟练掌握数轴、相反数、绝对值、有理数等有关概念.掌握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及简单的混合运算. 【学习重点】 回顾本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 【学习难点】 有理数的运算. 行为提示:创景设疑,帮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什么. 说明:引导学生回顾本章知识点,展示本章知识结构图,使学生系统了解本章知识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教学时,边回顾边建立知识结构图. 行为提示:教会学生看书,自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书写答案. 教会学生落实重点.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知识结构我能建:

有理数? ??????? ?有关概念?????正负数、有理数 数轴相反数 绝对值 运算????? ? ???? 法则???? ?减法转化加法除法转化乘法 乘方 运算律????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 混合运算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知识模块一 正负数、数轴、相反数、绝对值 典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 .0℃表示没有温度 B .0既可以看作正数,也可以看作负数 C .带“-”号的数就是负数 D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它是自然数 典例2:在有理数-7,????-34,-(-1.43),-????-213,0,-105,-1.7321中,是整数的有-7、0、-105,,)是负分数的有-??? ?-21 3、-1.7321,.) 仿例1:(徐州中考)点A 、B 、C 在同一条数轴上,其中点A 、B 表示的数分别为-3,1,若BC =2,则AC 等于( D ) A .3 B .2 C .3或5 D .2或6 仿例2:(漳州中考)如图,数轴上有A 、B 、C 、D 四个点,其中表示互为相反数的是( A ) A .点A 与点D B .点A 与点 C C .点B 与点 D D .点B 与点C 变例1:已知a 、b 互为相反数,c 、d 互为倒数,x 的绝对值等于2,求x 2+(a +b +cd)x +(-cd)2015+(a +b)2016的值. 解:由题意得a +b =0,cd =1,|x|=2,x =±2, 原式=(±2)2+(0+1)·(±2)+(-1)2015+02016=4±2+(-1)=6+(-1)或2+(-1)=5或1.∴原式的值为5或1. 变例2:比较下列各数的大小. -35,0,-22,-|-2|,-1 2,(-2)2. 解:-22<-|-2|<-35<-1 2 <0<(-2)2.

第十二章本章优化总结

本章优化总结 机械波 ? ? ? ? ? ? ? ? ? ? ?波的形成 ?? ? ??形成条件:波源和介质 形成原因:介质的质点间有相互作用力 波的实质:传递振动形式、能量、信息 波的分类 ? ? ?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 纵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在同一直线上 描述波动的物理量 ?? ? ?? ?? ? ?? 波长λ 波速v 周期T(或频率f) 关系 ? ? ?v=λf v= λ T 波的图象:反映某时刻介质中各质点离开平衡位置的情况 波的特性 ? ? ? ? ?波的干涉???定义:两列相干波叠加后使某些区域振动加强或减弱 必要条件:两列波的频率相同 波的衍射 ? ? ?定义:波绕过障碍物或小孔继续传播 发生明显衍射条件:障碍物或小孔的尺寸比波长小或差不多 多普勒效应 惠更斯原理 ? ? ?反射 折射 波的传播与质点的振动 1.从波动图象上读出波长、振幅等,由公式v= λ T=λf得到其余的振动物理量.2.如果求解波传播到某一质点到达某一状态的时间,通常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先求出波 刚传播到该点的时间,然后根据质点的起振方向,由周期关系求出到达要求状态的时间,两 部分时间求和得到;另一种是根据振动状态的直接传递,由t= x v得到. 如图甲所示是一列沿+x方向传播的简谐横波在t=0时的波形图,已知波速v=2 m/s,质点P、Q相距3.2 m.求: (1)在图乙中画出质点Q的振动图象(至少画出一个周期); (2)从t=0到Q点第二次振动到波谷的这段时间内质点P通过的路程. [解析](1)振动传播到Q所需要的时间

t =Δx v =3.6-1.22 s =1.2 s 且起振方向向下,由图甲可知A =2 cm ,λ=1.6 m ,故周期T =λv =1.6 2 s =0.8 s 质点Q 的振动图象如图所示. (2)从t =0到Q 点第二次到达波谷所需时间 t =Δx ′v +T =3.6-0.82 s +0.8 s =2.2 s (或由Q 点的振动图象得Q 点在t =2.2 s 时第二次到达波谷) 在这2.2 s 内t T =2.20.8=2 34 因而P 点通过的路程为s =t T ×4A =22 cm =0.22 m. [答案] (1)见解析图 (2)0.22 m [方法总结] (1)波速的公式有两个.一个是从波的周期性的角度:v =λf =λT ;一个是从波的传播的角度:v =Δx t ,求解时要根据题目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计算. (2)在波形上,波在几个周期内或波在传播方向上传播nλ的距离,波形相同. (3)质点振动的路程s =N ·A ,其中N 为14 T 的整数倍. 1.(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如图,a 、b 、c 、d 是均匀媒质中x 轴上的四个质点,相邻两点的间距依次为2 m 、4 m 和6 m .一列简谐横 波以2 m/s 的波速沿x 轴正向传播,在t =0时刻到达质点a 处,质点a 由平衡位置开始竖直向下运动,t =3 s 时a 第一次到达最高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t =6 s 时刻波恰好传到质点d 处 B .在t =5 s 时刻质点c 恰好到达最高点 C .质点b 开始振动后,其振动周期为4 s D .在4 s

物理选修3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电场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大小为F= kQ1Q2/r2, 静电力常量k=9.0×109N ·m2/C2。 (二)电场强度 1.定义式:E=F/q ,该式适用于任何电场. E 与 F 、q 无关只取决于电场本身,与密度ρ类似,密度ρ定义为V m =ρ ,而ρ与m 和V 均无关,只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1)场强E 与电场线的关系:电场线越密的地方表示场强越大,电场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电场线的方向与场强E 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2)场强的合成:场强E 是矢量,求合场强时应遵守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3)电场力:F=qE ,F 与q 、E 都有关。 2.决定式 (1)E=kQ/ r2,仅适用于在真空中点电荷Q 形成的电场,E 的大小与Q 成正比, 与r2成反比。 (2)E=U/d ,仅适用于匀强电场。 d 是沿场强方向的距离,或初末两个位置等势面 间的距离。 3.电场强度是矢量,其大小等于F 与q 的比值,反映电场的强弱; 其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受力的方向. 4. 电场强度的叠加是矢量的叠加 空间中若存在着几个电荷,它们在P 点都激发电场,则P 点的电场为这几个电荷单独 在P 点产生电场的场强的矢量合. (三)电势能 1.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对移动电荷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的电势差有关,Wab=qUab 2.判断电势能变化的方法 (1)根据电场力做功的正负来判断,不管正负电荷,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该电荷的 电势能一定减少;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该电荷的电势能一定增加。 (2)根据电势的定义式U=ε/q 来确定。 (3)利用W=q(Ua-Ub)来确定电势的高低 (四)电势与电势差 1.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公式(两个):U AB =W AB /q ;U AB = 2、电场中某点的电势公式: =W A ∞/q = E A (电势能)/ q (五)静电平衡 把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时,导体中的电荷重新分布,当感应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E '与原场强E0叠加后合场强E 为零时,即E= E0 +E '=0,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停止定向移B A ??-A ?A ?

化学必修一第一章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知识点总结 1 化学实验安全 ●认识常用危险化学品的标志 2 混合物提纯和分离方法 ●过滤 1)过滤适用于: 分离固体和液体混合物时,除去液体中不溶性固体, 即难溶物 与可溶性物质的分离 2)所需仪器有: 烧杯、漏斗、玻璃棒、滤纸、铁架台 3)装置组装和操作时应做到“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边缘低于漏斗边缘,漏斗中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纸,漏斗的下端紧靠接收滤液的烧杯内壁。 ●蒸发 1)蒸发操作适用于可溶性固体溶质与溶剂的分离 2)在蒸发过程中,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待有大量晶体析出时即停止加热,利用 余热把溶剂蒸发干. ●蒸馏 1)蒸馏操作是利用沸点不同除去液体混合物中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2) ①酒精灯、②蒸馏烧瓶、 ③铁架台、④温度计、 ⑤冷凝管、⑥尾接管、 ⑦锥形瓶、⑧石棉网 3)蒸馏实验注意事项: 使用前要检查: 装置的气密性; 实验时要在蒸馏烧瓶中加入沸石,防止液体暴沸; 烧瓶中盛放的液体不能超过容器容积的2/3; 温度计的水银球要和蒸馏烧瓶支管处齐平,测得收集蒸气的温度,以确保收集到的馏分的纯净; 冷凝水下进上出,以达到良好的冷却效果;

●萃取 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的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的操作. 萃取剂的选择条件: ①与原溶剂互不相溶,如:CCl4与H2O互不相溶; ②溶解溶质的能力大于原溶剂,如CCl4(I2)>H2O(I2) ③不与被萃取的物质反应,如: CCl4不与I2 反应。 ●分液 分液是分离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的操作。 所用的主要仪器是:分液漏斗 分液时上层液体应从上口倒出,而下层液体应从下口放出。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作用 ●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 配制步骤遵循九字方针: 实验所需仪器: 烧杯、容量瓶(记住含几种容积)、玻璃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药匙(固体溶质使用)、量筒(液体溶质使用) ●物质的量n 与微粒数N (mol)(个) n=N/NA N=n·NA NA= N/n ●物质的量n(mol)与质量m(g) n=m/M m=n·M M=m/n ●物质的量n 与气体体积V n=V/Vm V=n×Vm 标况下Vm=22.4L/mol ●物质的量n 与物质的量浓度c(mol/L) C质=n质/V液 n质= C质×V液 V液= n质/ C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 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备注补充: 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作用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B、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C、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A、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B、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C、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整式的乘除 水塘中学 李学英 知识小结 一、幂的运算性质 1、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m n m n a a a +=? 2、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nm m n a a =)( 3、积的乘方:把积中的每一个因式各自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 n n n b a ab =)( 4、零指数幂: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 10 =a (0≠a ) 注意 00没有意义。 5、负整数指数幂: p p a a 1= - (p 正整数,0≠a ) 6、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m n m n a a a -=÷ 注意:以上公式的正反两方面的应用。 常见的错误:632a a a =?,532)(a a =,33)(ab ab =,326a a a =÷,4222a a a =+ 二、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系数相乘,相同的字母相乘,只在一个因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三、单项式乘以多项式:运用乘法的分配率,把这个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每一项。 四、多项式乘以多项式:连同各项的符号把其中一个多项式的各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 ()()bn bm an am n m b a +++=++ 五、平方差公式 两数的和乘以这两数的差,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差。 即:一项符号相同,另一项符号相反,等于符号相同的平方减去符号相反的

平方。 ()()2 2b a b a b a -=-+ 六、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的和(或差)的平方,等于这两数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两数积的2倍。 ()ab b a b a 2222++=+ ()ab b a b a 2222 -+=- 常见错误:()222b a b a +=+ ()222b a b a -=- 七、单项除以单项式:把单项式的系数相除,相同的字母相除,只在被除式中出现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八、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连同各项的符号,把多项式的各项都除以单项式。 练习 幂的乘方 1. ()2 3x = ; 4 231???? ??? ???? ?? = ;n y 24? ? ? ??= () 3 a a -?-= ; ()a n a ?2 = ; 3() 214() a a a ?= ; ()3 3 2?? ? ?? ?- c = ; 2. 若(a 3)n =(a n )m (m ,n 都是正整数),则m =____________. 3.计算3 221?? ? ??-y x 的结果正确的是( ) A. y x 2 441 B. y x 3 6 8 1 C. y x 3581- D. y x 3681- 4.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532a a a =+( ) 632x x x =?( ) (x x 532)=( )a a a 824=?( ) 5. 若m 、n 、p 是正整数,则p n m a a )(?等于( ). A .np m a a ? B .np mp a + C .nmp a D .an mp a ? 6.计算题

本章小结

从期望的视角看输赢 一、学习目标 1、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含义,会列出其分布列,并会计算期望和方差; 2、学会从期望的角度看输赢,以数学的眼光看世界,理解“久赌必输”的 含义; 3、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理性思维方式,培养数 学抽象、数学建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的数学核心素。 二、课堂活动 游戏一:骰子掷好运 玩家选择1 到6 之间的一个数,并下1 块钱的赌注。然后,庄家同时抛掷三颗骰子。 如果这三颗骰子中都没有你选的数,你将输掉那1 块钱; 如果有一颗骰子的点数是你选的数,那么你不但能收回你的赌注,还能反赢1 块钱; 如果你选的数出现了两次,你将反赢2 块钱; 如果三颗骰子的点数都是你选的数,你将反赢3 块钱。 1、请认真研读游戏规则, 2、同组之间分别充当玩家和庄家的角色,实际操作体验游戏, 3、独立完成玩家的收益X的分布列,并计算期望值。

游戏二:正反硬币 玩家和庄家各自亮出硬币的一面。 如果两人都是正面,玩家得到庄家3元, 如果两人都是反面,玩家得到庄家1元, 如果两人一正一反,庄家得到玩家2元 1、请直接列出玩家的收益X的分布列,并计算期望值。 2、请从期望的角度再谈谈自己对该游戏的认识。 3、两人一小组进行试验10次,并为大家分享你们的“博弈”过程 游戏三:从期望的视角看输赢 问题1:假设你将来面临两种选择,第一:你有80%的可能得到4万元的收入,同时也有20%的可能一分未有;第二:你有100%的可能得到3万元,请问您该如何选择?并说明你的理由。 问题2:假设你将来面临两种选择,第一:你有80%的可能损失4万元的收入,同时也有20%的可能一分未有;第二:你有100%的可能损失3万元,请问您该如何选择?并说明你的理由。 三:总结提升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一、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态(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变化) 2、质点: ①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质点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是科学的抽象。 ②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且物体能否 看成质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物体可被看做质点的几种情况: (1)平动的物体通常可视为质点. (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 (3)同一物体,有时可看成质点,有时不能.当物体本身的大小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不能忽略时,不能把物体 看做质点,反之,则可以. 3、参考系: (1)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但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都假定它是静止的。 (2)比较两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同一参考系。 (3)选取不同的参考系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其运动结果是不同的。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 4、坐标系: 由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构成,分为一维坐标、二维坐标、三维坐标等 5、时刻和时间间隔

时刻与时间间隔在数轴上的表示举例 6、位移和路程 7、标量和矢量 8、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9、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

瞬时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简称速率)10、两种打点计时器 11、纸带测速度 v B=X AC AC v AB= X AB AB 12、加速度、速度变化量和速度 13、加速度与速度方向

14、x-t ,v-t 图像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①轨迹是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②轨迹是直线,且速度均匀变化(均匀增加或减小) 2、

高一物理第一章、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考点一:路程与位移的关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二: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如: 第4s 末、4s 时、第5s 初……均为时刻;4s 内、第4s 、第2s 至第4s 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 速度 速率 物理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 量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标量 分类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决定因素 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 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 方向 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 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 无方向 联系 它们的单位相同(m/s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速度 加速度 速度变化量 意义 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物理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 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 小程度的物理量,是 一过程量 定义式 t x v ??= t v a ??= 0v v v -=? 单位 m/s m/s 2 m/s 决定因素 v 的大小由v 0、a 、t 决定 a 不是由v 、△v 、△t 决定的,而是由F 和 m 决定。 v ?由v 与v 0决定, 而且t a v ?=?,也 由a 与△t 决定 方向 与位移x 或△x 同向, 即物体运动的方向 与△v 方向一致 由0v v v -=?或 t a v ?=? 决定方向 大小 ① 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② 位移对时间的变化 率 ③ x -t 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① 速度对时间的变 化率 ② 速度改变量与所 用时间的比值 ③ v —t 图象中图线 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 小值 0v v v -=? 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在运

最新初一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初一数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一) 一、正数和负数 1、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2、以前学过的0以外的数叫做正数。 3、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零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 4、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 二、有理数 1、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2、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3、把一个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 三、数轴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2、数轴的作用: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达。 3、注意事项:⑴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三要素,缺一不可。 ⑵同一根数轴,单位长度不能改变。 4、性质:(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 四、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 2、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 3、零的相反数是零。 五、绝对值 1、一般地,在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记做|a|。

2、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六、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1、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2、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七、有理数的加法 1、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4)一个数同零相加,仍得这个数。 2、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即a+b=b+a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面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即(a+b)+c=a+(b+c) 八、有理数的减法 1、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九、有理数的乘法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3)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4)几个不是0的数相乘,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_知识点归纳_专题总结_典型例题分析(整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基础知识点归纳 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 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 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 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 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s/t 。速度 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 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和v-t 图象(A ) (1)位移图象(x-t 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 一条直线。 (2)匀速直线运动的v-t 图象是一条平行于横轴(时间轴)的直线,如图2-4-1A B C A B C 图1-1 V/m .s -1 t/s O -10 10 20 V 1 V 2 15 10 5

第一章复习总结

第一章复习总结 二. 教学目的 1、了解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2、掌握钠和氯气的性质,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3、掌握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相关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钠和氯气的性质及物质的量的有关概念 四. 知识分析 (一)走近化学科学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次上操纵原子、分子,不断拓展探索空间。 1、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的科学 2、化学的形成和发展道路漫长 3、化学的探索空间十分广阔 (二)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分类。 2、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观察、预测、实验、结论。 3、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质软的金属,密度和熔点都比较低。 (2)化学性质: 与非金属反应:与O2、Cl2、S等 4Na+O2=2Na2O 2Na+O2 △ Na2O2 Na2O属于碱性氧化物,而Na2O2 性质较复杂,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与水反应:将钠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中现象——浮、游、熔、响、红。 2Na+2H2O=2NaOH+H2↑ 与盐溶液反应:如氯化铁、硫酸铜溶液等 4、氯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氯气的沸点较低,易液化,液化后称液氯。 (2)化学性质: 与金属反应:与Na、Fe、Cu 等剧烈反应 2Fe+3Cl2 点燃 2FeCl3 与非金属反应:与H2、P等反应 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 氯水的成分:成分复杂、性质多样 HClO的性质 与碱液反应: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三)物质的量 1、基本概念: 物质的量(n): 摩尔(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N A): 摩尔质量(M):

北师大版 高一化学 第一章复习总结

第一章复习总结 一. 教学内容: 第一章复习总结 二. 教学目的 1、了解化学学科的研究对象、学科特点、研究方法、发展趋势。 2、掌握钠和氯气的性质,了解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 3、掌握以物质的量为核心的相关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钠和氯气的性质及物质的量的有关概念 四. 知识分析 (一)走近化学科学 化学是一门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自然科学,化学家可以在微观层次上操纵原子、分子,不断拓展探索空间。 1、化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实用性的科学 2、化学的形成和发展道路漫长 3、化学的探索空间十分广阔 (二)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 1、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观察、实验、比较、分类。 2、研究物质性质的一般程序:观察、预测、实验、结论。 3、钠的性质: (1)物理性质:钠是银白色具有金属光泽质软的金属,密度和熔点都比较低。 (2)化学性质: 与非金属反应:与O2、Cl2、S等 4Na+O2=2Na2O 2Na+O2 △ Na2O2 Na2O属于碱性氧化物,而Na2O2 性质较复杂,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与水反应:将钠加入滴有酚酞的水中现象——浮、游、熔、响、红。 2Na+2H2O=2NaOH+H2↑ 与盐溶液反应:如氯化铁、硫酸铜溶液等 4、氯气的性质: (1)物理性质:通常氯气是一种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1体积水能溶解2体积氯气,氯气的沸点较低,易液化,液化后称液氯。 (2)化学性质: 与金属反应:与Na、Fe、Cu 等剧烈反应 2Fe+3Cl2点燃 2FeCl3 与非金属反应:与H2、P等反应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 氯水的成分:成分复杂、性质多样HClO的性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