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亥百年和谐中华赋

辛亥百年和谐中华赋

辛亥百年和谐中华赋
辛亥百年和谐中华赋

《辛亥百年和谐中华赋》绝版珍品简介

(限量100卷)

【中国竹木简牍的源起】

自上古结绳记事,便有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印迹。随后,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金鼎、竹木、绢帛,以及纸张上薪火相传,历史的脉络也渐为清晰的展现出来。竹木简牍的出现,使人类告别了甲骨金铭上的刀耕石刻,使得文明的教化空前普及于社会大众,中华民族进而步入了辉煌的历史新时期,绵延了殷商直至魏晋的千余年历史,在中国文字承载形式的更迭演变中,占据了长达一半以上的悠长岁月。

因为简牍,有了诸子百家、争芳斗艳,有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因为简牍,有了韦编三绝的勤奋,有了学富五车的博学;因为简牍,有了风骚尽领的诗经楚辞,有了千古流芳的史家绝唱;因为简牍,才有了今日中华的全面复兴!

竹简的广泛使用对中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竹简潜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底蕴。孔子的儒家学说的传播是借助于竹简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不仅儒家学说是由竹简传播的,而且从周至秦汉,甚至唐代以前的魏晋六朝时期,文化发展就成就也主要以竹简为载体的积累、传播、交流和传之后世的。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在当今全面复兴的中国,每位中华儿女都心怀赤子之诚,致力于为华夏文明的复兴承担己任。借历史赋予简牍的教化力量,唤起国人的精神记忆,从而使更多的人乐于接受和学习先人智慧,以发扬大国学,推动全人类的和谐大发展。

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于拥有着启迪智慧的无穷力量。其集中体现在哲性的思考与诗性的判别,这是一种取法自然,源于心灵的感悟,具有着无可比拟的精神力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走过西方国家数以百年,二百年的道路,不能不感谢中国文化的启智性。因为智慧足以使我们学为己用,并在此基础上再创辉煌。我们现将【台湾翰墨之旅】活动主题文章以竹简形式再现,就是殷切希望能够将中国文化以独特形式更好更快的传承发扬,以兴我中华、强我人生!

【辛亥百年赋竹简的制作】

古老的竹简制作技术与现代高科技激光技术的完美结合,使中华文化熠熠生辉。高科技激光雕刻之“辛亥百年和谐中华”之竹简珍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尊贵而高雅的款式,备受海峡两岸三地中华儿女的关注,消息传开后,许多收藏家及书法爱好者愿出高价收藏或买断,均被婉拒。

为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台湾翰墨之旅】活动组委会曾分赴各地寻访制作竹简的传统工艺作坊,查询相关史料,拜访学者、专家,并请国学

大家庞德强先生撰写文章内容,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书法家刘啸泉先生书写《辛亥百年和谐中华赋》精美作品,经多次设计编排校样,历经30余次实验而成。

《辛亥百年和谐中华赋》仿古竹简书首先选用的盆周山区的楠竹膘厚体直、表皮光洁,经刮青、破片、晒白,再起层,过匀刀、切断面、上球磨,复经24小时以上的蒸煮漂白杀虫,才成为一片片整齐划一的胚料。胚料送入车间后,备料工根据加工需要或杀缺口,或钻线孔,以备编册所需。排版工匠师则根据原作品内容对胚料按竹料色泽不同、纤维走向有异进行配搭排版,一一编号备用,务必让每册竹简都能达到美观协调的效果。《辛亥百年和谐中华赋》竹简由于运用先进的激光工艺在高级竹质材料上进行雕刻,每一根竹简都精雕细琢,为保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刘啸泉先生的书法艺术原风格,并使竹简字体隽秀清晰,笔峰刚劲而富有神韵。工匠师们花费很多时间对刻写的竹简作品内容进行逐字逐句检查校对编排,以确保内容的正确、版面的完美。最后施以多层涂料罩光保护。

《辛亥百年和谐中华赋》整套竹简精致典雅,高贵庄重且读来赏心悦目,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极富收藏价值,竹简制造工艺考究,技术精湛,制作精良,加之本次活动限量(壹佰卷,均带编号)绝版发行,必将显现其应有价值和特定的历史意义!

-------------------------刘啸泉小纪---------------------------- 刘啸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枣庄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刻字委员会主任,枣庄华夏书画院副院长,枣庄书画篆刻研究院专职书法家。

2000年由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为其出版《刘啸泉书法作品集》发行全国。

2002年随山东省书法家代表团访问日本,并举办书画展,获得成功。同年6月入选全国第四届刻字展。06年12月入展《全国首届行书大展》。07年5月入选2001—2005年度《中国书法选集》。同年随山东书法家访问团访问韩国并同青墨会联合办展。2008年9月入展全国第七届刻字艺术展。

在政务之余,从没有放弃过对书法的研习,2009年9月参加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法研究生班学习。

辛亥革命百年颂

辛亥革命百年颂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 作者:秋酿醇酒 当我用悲愤的目光, 去追溯屈辱的历史。 一股剧烈的刺痛, 扎进我的眼里。 那卷史书的字里行间, 竟然夹着一条编扎着国耻的长辫子。 这条懦弱的长辫子, 曾将耻辱缠绕在男人的头顶, 系着蓬乱萎靡的发丝。 这条长长的辫子, 仿佛是一根攥在列强手中的绳索, 把不平等的条约绑缚在中国人的身上,企图把一个历经苦难的民族勒死。 当我随着延伸的思绪, 再次拾起悲伤的记忆。 那些凄惨的景象, 由远而近依然清晰可见。 在残破的屋檐下, 竟然还有一条沾满愚昧的裹脚布。 这条肉烂骨折的裹脚布, 将侮辱紧裹在女人的脚上, 走出一道畸形的历史足迹。 这条长长的裹脚布, 仿佛是一条沉重的脚镣, 束缚了一个民族前行的思想和躯体,

一次次遭受列强的欺辱和奴役。 我从长辫子上, 看见一个软弱无力的影子, 踉踉跄跄撑着腐败无能的机体。 我从裹脚布上, 看到一个病入膏肓的清政府, 危在旦夕跌倒在1840年烟片战争的硝烟里。 可悲啊! 鸦片、炮舰, 竟让一个王朝丧权辱国卑躬屈膝。 可恨啊! 赔款、割地, 卖国贼和侵略者达成一个又一个耻辱的协议。 乌云密布雷电轰鸣, 夜空被撕成一条条爆裂的口子。 狂风呼啸暴雨倾泻, 大地在风雨飘摇中灾难四起。 从此, 主权沦丧, 满目疮痍。 从此, 一滴滴泪水, 涌出的都是悲愤的绝望。 一行行脚印, 踏出的都是带血的反抗。 一个伤痕累累不肯屈服的民族, 不是在沉沦中苦苦地期待, 就是在寻找前行的方向, 不是重生就是死亡。

那寒光冷月里, 我终于听见了一声呐喊, 振兴中华! 那血雨腥风中, 我终于看见了一批又一批革命义士, 他们前赴后继举起革命的旗帜慷慨赴义。 他们播撒猛醒的火种, 以自焚的勇气, 点燃了世纪之光。 他们血染旌旗, 碧血黄花, 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 他们救民于水火, 求国之富强。 建立共和推翻帝制, 力图拯救民族的危亡。 历史虽然早已远去, 可是岁月依存记忆。 那位孙中山先生, 为改造中国耗尽了毕生精力。 他鞠躬尽瘁, 他死而后已。 也许, 我们还记得, 他告诫同志: 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是的, 我们还记得。

百年辛亥的感想

百年辛亥的感想 B10010904 孙梦在辛亥革命打响100周年之际,我们再回首辛亥革命的斗争历程,探讨武昌精神,加深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思考辛亥革命对当代中国的意义,这对于我们大学生具有意义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指1911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辛亥革命的打响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法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5)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二、辛亥革命的现代意义

辛亥革命的硝烟虽然已经消逝,但是直至今天,辛亥革命先辈留下的精神遗产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代意义。(1)辛亥革命精神饱含强烈的爱国意识:以辛亥百年为契机,追寻革命先贤的爱国思想和行动,对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鼓舞斗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辛亥革命精神饱含关心民生疾苦的高尚情怀:经过百年巨变,走过沧海桑田,祖国实现国家富强、民生幸福的壮丽画卷正在展开,回顾百年前的民生理念,仍然有启迪、教育和鼓舞作用。(3)辛亥革命精神体现出与时俱进的思想理念。 三、辛亥革命对我们大学生的指导意义 辛亥革命对于中国的历史和现代意义都是不可磨灭的,但是从参加辛亥革命的先烈身上我们大学生可以得到很多精神鼓舞。(1)“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实力才是一切,有实力才有与大国强国平起平坐的资本,才能挤入世界强国之列。我们大学生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积极为祖国的发展献言建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2)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开创精神。1911年武昌首义之前,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先行者先后在云南、广西和广东发动多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都是有同盟会的著名领导人一手策划的。但武昌首义却是由一批“小人物”发动和指挥的。革命志士中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拉开了结束封建帝制的大幕,上演了一幕有声有色的话剧。(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但是在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百年回顾

孙中山先生说,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阻挡;顺其者昌,逆其者亡。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开创了亚洲第一个共和体制。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以怎样的心态去纪念它,如何在这个崭新的时代继承辛亥精神,是今天面临的新课题。 辛亥革命对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作了一场总的清算。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不会有民主、平等意识在国民心中的扎根,就不会有更深刻革命的到来。我们的历史就是在继承与超越的不断运动中走向明天。 如今纪念辛亥,就是要纪念一种意义,把民族精神和民主精神两种自觉精神越加发扬,越加普及,常常提醒,不要忘记。 大家访谈。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为何要纪念辛亥革命?通过层层解剖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从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历程中得到启迪和思考,正是其意义所在。“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纪元和新境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这样认为,“当今回顾百年辛亥,最大的意义也就是要祛除今日顽疾”。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可以说是20世纪的开端,这个开端承前启后的意义更大,还是充当转折的意义更大? 徐勇:梁启超在总结辛亥革命意义的时候这样说:一面是现代中国人自觉的结果;一面是将来中国人自发的结果。自觉,觉些什么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这两种精神原是中国人所固有,到辛亥革命前那些年间,因受了国外环境和学说的影响,多年潜在的本能忽然爆发。从1895年至1911年间,兴中会以及后来的同盟会先后发动了10次起义,而其他革命组织自立军、光复会等亦发动多次起义。这10多次的起义虽仅昙花一现,但却在全中国播下了革命的种子。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各省咨议局先后10日间,各自开一场会议,发一篇宣言,那200多年霸占铺产的掌柜,便乖乖把全盘交出,这是全国人民自觉心一起迸现的结果,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变革和社会改造的新纪元和新境界。 南方日报:“辛亥革命”的“革命”二字有更深的内涵吗? 徐勇:费正清在其名著《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这样说:“20世纪中国的主旋律就是革命。”革命是需要流血牺牲的,革命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明确。然而民国初年执政北京的北洋系,对辛亥革命的解释暧昧其词,语焉不详。1912年10月10日,由北京政府内务部举办追祭礼,国务总理赵秉钧代表袁世凯恭读祭文,只以“时会既开,国风丕变,帝制告终,民豪聿见”数语,表现民国肇建过程,肯定诸位烈士终结帝制之功,对民族革命几乎不提。1913年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他在长达万余字的《莅任宣言书》中,提及辛亥之役只有寥寥数语,只说“武昌事起,为时势所迫,身当其冲”,简笔勾勒了自己从武昌起义出山到上任临时大总统的历程,突出了“五族共和”的主题。实际上北洋系在辛亥纪念中,存在着刻意“去革命化”的倾向。即便如此,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1927年10月10日前夕,中国国民党中央制定了宣传大纲,第一条就是“继

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辛亥革命百年反思 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件轰轰烈烈的大事,因为它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中国的政治面貌,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形态,更是改变了中国人民长期以来的思想观念。虽然事隔百年,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遥远了,它也早已成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但是这毕竟不是一朵寻常的浪花,所以不管是一百年,还是一千年,我们都不应该将它忘记,因为那一重要的时刻,早已成了永恒。 我们穿越历史,回顾过去,除了怀有一种缅怀的心情,也是为了在历史的隧道中捡拾碎片,点缀我们的将来,是一种积极进取的表现。对个人而言,经常回顾过去,回首身边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就能从中吸取到某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并与自己当前的生存状态进行对照,以便更好的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好工作。而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经常回顾历史,总结历史,这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正所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要想更好的面向未来,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也只能是以史为鉴,当然也能以别国的发展为鉴,但是不能一味的摸爬滚打,还美其名曰“探索”。我们必须清楚,当今世界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效率已经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能有太多的停滞。这就像是两个人赛跑,如果别人都冲出去半段路了,你才慢吞吞的反应过来,那肯定是很难跟上的了。所以基于时代的要求,立足于这个飞速前进着的世界,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给我们慢慢探索发展之道了,我们必须找出一条既快捷又行之有效的出路,找出一个能够让自己快速发展和强大起来的方法。只有这样,中国才不至于再次落伍,我们已经遭受过一次很沉重的打击了,到今天伤口还在隐隐作痛。确切的说,应该不是隐隐作痛,而是永远难以愈合的创伤,我们再也经受不起第二次的打击了,中华民族再也经受不起第二次的打击了。 所以,我们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我们也必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这就是百年之后还提辛亥革命的原因了,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不论结果是怎样的,里面都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注意,并引起深入的思考,该借鉴的借鉴,该学习的学习。正如孔子所说的那样: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说到辛亥革命,首先当然弄清楚,什么是辛亥革命。关于这点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简单的武昌起义,这种说法很不准确,一般都不被人接受和认同。另一种说法是以武昌起义为标志,以同盟会的建立为阵地,并最终建立了中华民国,直至最后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窃取的整个过程。这一种观点说的比较全面,也是比较科学的,反映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基本过程。但是就我来看似乎还可以再向前推一些,甚至可以直接追溯到孙中山先生上书李鸿章失败之后算起,那样更能反映整个事件的全貌。但是这里并不是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主要是心里有个大致的概念,因为辛亥革命要探讨的重点不在这里。 那么什么是重点呢?按照一般的惯例,每件事情的发生,都必定有它的原因,还有就是它的结果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关于辛亥革命,这也是我们要讨论的两个问题,但除此之外,辛亥革命作为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的成功之处和失败之处同样显得重要。 先说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应该说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其中又有不乏人为的因素。但是这中间有一个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中国的发展问题。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制度和腐朽的清政府限制了中国的发展,使得中国不能与世界接轨。同时,当时的中国面临着帝国主义的疯狂的侵略与鲸吞,使得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强,也使中国人民的生活一天不如一天。 面对着这两大危害,中国的有识之士为拯救国家危亡,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不断的进行着艰难的努力。进过种种的探索之后,以孙中山代表的中小资产阶级先进人士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最终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方针与总路线。在当时的情况下,反帝是必

辛亥百年

辛亥百年,世纪新梦 一百年来她撒播着“三民主义”的种子,踏步前行;她携裹着中华民族振兴的渴望,百年不息。百年辛亥,百年沧桑。今天,中华民族迎来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这是地覆天翻的一百年,这是继往开来的一百年。一百年后的“辛亥”,我们一起重温热血沸腾的那一刻,为了远去的先烈,也为了今天的超越。 一百年前的辛亥革命,想国人不敢想,为众人不可为,从君主走向民主,首先是为中国的连绵历史划下了一道至关重要的分水岭。在分水岭之前,是三千年来“朕即国家”的反民主大传统;在分水岭之后,又绵延三、四十年蒋氏大权独揽的伪民主小传统。恰恰是在这样的两段历史当中,辛亥革命关于造共和赋民权的理想与热望,才尤显真切与赤诚,才尤显珍贵与高度。 百年沧桑岁月,风流云散,散落不去的是民族的精魂。在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回首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历史,我们无比自豪。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我们信心百倍。我们呼吁,全体中华儿女携起手来,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努力作出无愧于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无愧于我们伟大民族的贡献,在时代进步洪流中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旨归,也

是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坐标。 公元1911,岁在辛亥。 这一年,蒋翊武等人将“振武学社”更名为“文学社”。这不是一次风花雪月温情脉脉的聚会,文学的幌子下,是革命的潮流。此时的主角,在这一年还有更重要的戏码。 这一年,黄花岗起义失败。尽管碧血黄沙,孙文囿于广东一省的举事屡战屡挫。革命的主张貌似趋于边缘孤立。而半年之后,一切价值重估。 这一年,四川保路。清廷的国有化,罔顾契约,与民绅争利,遭遇反弹,惟知以枪杆子弹压,然则愈压愈弹。若无巴蜀之变,革命破局必当延后数年。 这一年,武昌首义成功。南方诸省纷纷独立,半壁河山易帜。南北对峙,边打边谈,终促帝制终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七十年顿挫彷徨,至此闯出一个新方向。只是这个新方向,当时便有人视为洪水猛兽。 如果没有后来事,一时一地的风云,只会掀起漫天迷雾。对时代下一个定义,给历史出一个答案,都显得无比艰难。 这一年,局势丕变,疾风暴雨,快马加鞭。历史驶入了快车道,拖拖拉拉的半吊子宫廷改革彻底输牌,毫无诚意的假惺惺政治承诺也完全破产。 这一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延至华夏。民主、宪政、约法、权利、制衡、自治……崭新的话语下有崭新的命运。 这一年,风雷激荡,明争暗斗,激烈交锋。各色人物粉墨登场,各支力量厉兵秣马,各种主义跃跃欲试。欲望与理想交织,旧时代与新格局相叠。 辛亥岁末,清帝退位,诏书有云:“人心所向,天命可知……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而亲拟诏书文本的张謇,却在日记里写道:“此一节大局定矣,来日正难。” 果真来日正难!缔造民国实属不易,建设民国更是难上加难。 爱新觉罗氏被赶下了龙椅,袁氏却又迫不及待想重新坐上。内有杨度献策:“中国如不废共和,立君主,则强国无望,富国无望,立宪无望,终归于亡国而已……故以专制之权,行立宪之业,乃圣君英辟建立大功大业之极好机会。”外请古德诺助威:“民智低下之国,其人民平日未尝与知政事,绝无政治之智慧,则率行共和制,断无善果。”

辛亥革命百年记

历史之光照耀百年 仅以此文献给那些在辛亥革命中勇往直前、视死如归以及捐躯成仁的先烈们。没有他们的惊天一呼,近代中国的历史仍将黑暗许久…… 前言 将死的王朝不会自戕,就算苟延残喘也要顽固到最后一刻,而终结它的只会是石破天惊的新生力量。1911年10月10日,这个伟大的日子,辛亥革命终于在遭受无数次失败的革命形势下爆发了,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它以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为己任。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历史的浩浩长河中这悲壮的一抹浪花短暂而又可歌可泣,自此始,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大河中,那由此而激起的惊天大浪让一切的腐朽势力和外来侵略者都为之胆寒。无数烈士们的鲜血铸就了我们民族永不屈服的抗争精神,此后我们前进在血泪的路上近半个世纪,始终没有因身边的战友倒下而止步不前,我们注定在奋斗中走向复兴。 成败得失光耀千秋 回首百年,风雨历程。我们对辛亥革命的评价虽众说纷纭,但它的历史地位始终无可撼动,不论如何它的发动代表了当时最先进阶级的意愿,它“用几百人打几万人,烈士们明知后果,但是还是要去做,

这是以身殉国,来唤醒四万万人们。”(孙中山语)虽然牺牲的先烈们并没有亲眼看到国家独立、强大的那一天,但是他们的牺牲早已注定了这个古老的民族必然苏醒而后奋发图强、蒸蒸日上。他日之中华必为世界各国之民族瞩目。 辛亥革命的成功爆发,虽远没有实现革命先烈们最初的意愿,而且最后使革命的果实被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军阀所窃取,但是它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了人心,使以后出现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可喜局面,使四万万同胞得到了革命的洗礼,使中华民族没有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淖中继续沉沦。这千秋的功业必将在中华民族绵续的历史中熠熠生辉。 洒尽热血九死不悔 辛亥革命的仓促开始,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一场极不对称的斗争,无异于“飞蛾扑火”。英勇的中华儿女在写完绝命书之后纷纷义无反顾的投入战斗中,他们不仅仅是要杀几个封建的官僚,他们最想要的是彻底的推翻那暗无天日、腐朽糜烂的封建制度。他们的革命行为被视为大逆不道、欺师灭祖,但是他们始终为了“救亡图存”而肝脑涂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然而死亡是那样迅速的来了,死神的微笑藏着冰冷的刀,多少年轻的生命被无情的收割。林觉民的《绝命书》温情脉脉,念之断人肠;宋玉琳,于刑场上大讲革命事业之争议性,令问官无言以对,遂笑而赴死;饶国梁,在临刑前高呼“生何荣焉求仁得仁,死何憾焉”;陈可钧,被害前怒骂清吏“尔等利欲熏心,血

辛亥革命百年祭文:以清朝为鉴 自强不息

辛亥革命百年祭文:以清朝为鉴自强不息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文章:辛亥一百年祭辛亥革命一百年了,清朝灭亡也一百年。无论如何,该纪念一下。一百年前,腐朽的清政府在武昌的枪声中轰然倒塌。清朝的覆灭要从第一次鸦片战争说起,1840年(道光二十年),英国侵略者向古老封建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这次战争是英殖民主义强行向中国倾销走私鸦片引起的,战争以英国的胜利结束。中国百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从此开始。1851年至1864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起义,直接动摇了清朝的根基。洪秀全(称号天王)于1851年成立太平天国,1853年建都天京(今南京),曾占领长江中下游地区。至1864年天京陷落止,计存在14年。太平军在全盛时期的兵力超过一百万人(包括女兵十余万人)。太平天国运动造成共约两千万人丧生。1850年的中国人口大约为4.1亿人,经过太平天国、捻军、回族等起义后,到1873年中国人口下降至大约3.5亿人。1856~1860年(咸丰六年至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法在俄、美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其实质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并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蓄意加紧侵犯中国主权,进行经济掠夺。1854年,《南京条约》届满十二年。英国曲解中美《望厦条约》关于

十二年后贸易及海面各款稍可变更的规定,援引最惠国条款,向清政府提出全面修改《南京条约》的要求。主要内容为:中国全境开放通商,鸦片贸易合法化,进出口货物免交子口税,外国公使常驻北京等。法、美两国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政府表示拒绝,交涉没有结果。1856年,《望厦条约》届满十二年。美国在英、法的支持下,再次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但仍被清政府拒绝。战争爆发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根本没有像样的抵抗,就以出卖中国利益来换取停战。俄国自以调停有功,逼迫奕欣于11月14日订立中俄《北京条约》,割占乌苏里江以东约四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并为进一步掠夺中国西部领土制造条约根据。1864年,俄国据此强迫清政府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又割占巴勒喀什池以东以南四十四万多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迫于列强的压力,无耻的清政府签订了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天津条约》共五十六款,附约一款;中法《天津条约》共四十二款,附约六款。主要内容是:①公使常驻北京;②增开牛庄(后改营口)、登州(后改烟台)、台湾(后定为台南)、淡水、潮州(后改汕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③外籍传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④外人得往内地游历、通商;⑤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⑥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⑦对英赔款银四百万两,对法赔款银二百万两。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攫取了除赔款外与英、法所得几乎一样的侵略特权。中俄《天津条约》第九款还特

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思1 百年辛亥论文征文作文范文 100周年故事人物事件

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思考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或“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辛亥革命还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辛亥志士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主要表现在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

奋斗的爱国情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00年来,我们的民族从不断沉沦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国家从风雨飘摇、濒临灭亡边缘到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人民从穷苦不堪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历史性巨变是怎样实现的?其中蕴涵着怎样的历史启示?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或“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它们

辛亥百年邮册

《辛亥百年》邮册(豪华版金银币套装) 《辛亥百年》——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主题纪念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首次共同发行之文化作品全国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领航 纪念作品 精装册:7980元 豪华册(金银币套装):14980元 《辛亥百年》邮册取“一封家书”、“家书抵万金”的设计理念,袭中国古典之风,采用中国古代书信形式,文字坚排,皮质外包装,由中央美术学院领衔设计。册名“辛亥百年”四字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亲笔题写。《辛亥百年》邮册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监制,河洛文化研究会、连震东文教基金会、中国集邮总公司联合发行,国家博物馆收藏。 发行背影 邮册导言由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编撰,旨在通过纪念辛亥革命,缅怀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功绩,展示三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激励两岸同胞携手前进,共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此邮册为海峡两岸文化交流首次共同发行的文化产品,限量发行,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产品介绍

册中收录了中国国民党名誉主席连战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为该邮册的亲笔题词,领导题词采用安徽泾县特产纯手工制作的千年古宣仿真印制,带祥云水印,每年限量限产,极为难得,素有“守墨、灵透、层次分明”的美誉,被誉为“纸中绝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收录的邮品包括:《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邮票大版票2版、小版票1版;采用钞券技术凹版印制《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邮票纪念封2枚;、《辛亥革命一百周年》邮票小型张1枚、小型张纪念封1枚;大陆、香港、澳门三地联合发行的小型张小本票1套;《富春山居图》邮票小全张1枚。此外还包录了《和平发展》特种纪念邮资封共 13枚。发行5000套

辛亥革命百年思考

辛亥革命百年思考:为中国进步打开闸 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65334601.html, 2011年09月20日08:16 新华网 内容提要 ●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或“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把辛亥革命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去考察,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具体分析它怎样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辛亥革命还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大解放,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重要条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辛亥志士们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置生死安危于不顾,置功名利禄于度外,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他们气壮山河、感动天地的英雄事迹,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是今天仍然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主要表现在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渝、顽强奋斗的爱国情怀,“以浩气赴事功,置死生于度外”的献身精神,关心民生疾苦、立志为百姓谋福祉的高尚品德,顺应时代潮流、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 100年前发生的辛亥革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00年来,我们的民族从不断沉沦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的国家从风雨飘摇、濒临灭亡边缘到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大踏步走向繁荣富强;我们的人民从穷苦不堪到总体上实现小康,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的历史性巨变是怎样实现的?其中蕴涵着怎样的历史启示? 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 辛亥革命的发生并非偶然。它既不是由于“西方思想的影响”激起的“骚动和不安”,也不是在少数人“极端感情”或“革命狂热”煽动下的“幼稚与疯狂”,而是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多次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订立了许多不平等条约。根据这些条约,它们一方面牢牢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把封建统治阶级变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一方面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在经济上进行剥削掠夺,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生长和生产力的发展。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的极大危机。1895年,孙中山先生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指出,中国的外部环境是“堂堂华国,不齿于列邦;济济衣冠,被轻于异族”,“强邻环列,虎视鹰瞵”,“瓜分豆剖”,“蚕食鲸吞”;国内状况则是“政治不修,纲维败坏”,“鬻爵卖官,公行贿赂”,“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是一幅何等触目惊心的悲惨景象! 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一个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一个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是因为,造成近代中国国弱民贫最根本的原因,正是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漆树芬在1926年出版的《经济侵略下之中国》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弱我中国者,资本帝国主义也;致我于危亡者,由此产生之不平等条约也。资本帝国主义实为蚕食我之封豕长蛇;不平等条约实为束缚我之桎梏陷阱。”在这种情况下,要挽救国家的危亡、寻求民族振兴的出路,就要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帝国主义及其附庸封建主义。包括辛亥革命在内的中国革命运动,就是在这些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如果要用最简洁明确的语言来回答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那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引起了反抗”,“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 事实上,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停止过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美好追求,没有停止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辛亥革命以前,这种斗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辛亥百年之“三件事”

辛亥百年之“三件事” 三件事 编者按: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争议民国第一案可谓是辛亥革命前后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件大事。洋务运动时期的“留洋法律系学生”最终都成为民国时期的栋梁人才;袁世凯创建的警察制度,一改天津混乱治安状况;民国第一案的主犯姚荣泽历经生死两重天。世人看过、经过这三件事,便仿若与那个旧时代远远地隔离了,一切事物在当时看来都显得异常地新奇。 一、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风雨百年 辛亥革命前的新式法学教育对中国近现代法学教育的影响 导语 清末新式法学教育直接催生了近代法学,培养和造就了大批新式法律人才,并不断推动着近代法学研究向深度广度拓展,逐步促进了学科体系地建立与完善,通过各种部门法的制定和修订,最终完成了中国近代仿大陆法系的法律体系。中国近代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中国的法学教育源远流长。其中,从1861年京师同文馆设立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是中国法学教育的近代化时期,是中国的法学教育一步步突破传统模式,开始以西方资产阶级法学 教育的思想、方法来培育法律人才的特定的历史阶段。

清末新式法学教育直接催生了近代法学 清末新式法学教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务派在办外交过程中深感培养新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他们认为,与外国人打交道,“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辨,一切隔膜”。为“不受人欺蒙”,“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所以清政府应着手培养通译,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聘请洋人为教员,以造就自己可靠的翻译人才。1862年7月11日,京师同文馆正式开馆教习,时有学生10人。该馆作为我国第一所具有近代意义的高校,在后来的教学中,科目设置由最初的教授外国语言文字,发展到开设有关自然科学、包括法学在内的社会科学课程, 不过类似于今天意义上的法学专业还不存在。由于外交活动的实际需要,法学科目仅限于国际法,并且为便于学生将来工作中的掌握,国际法课程也只开设于学生毕业的前夕。法律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得国人以国际法为切口,开始较系统地从“学理”的角度来研习近代西方的法学知识,近代意义上的法学也正依此而逐渐地萌芽。 戊戌变法前后近代法学教育与法学较快发展 戊戌变法前后,在维新人物的倡导下,清末的近代法学教育与法学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维新派批评统治者无能,使得偌大的中国,“惟敌之命,听客求取”。他们认为“大抵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欲做到翻然变计”,“当以开创之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继承和发扬辛亥革命精神 生物医学工程杨乃城 2010052021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对全中国人民来说都值得庆祝,因为这一场由资产阶 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制度和推翻封建王朝为目的的革命,对中国的发展有着划时代 的意义。 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闭的中国社会,使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许多不屈不饶的斗争革命,其中包 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戊戌维新。这些斗争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 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到了1911年,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中华民国。有人说辛亥革命是 一场失败的革命,的确,他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 妥协而告终。但无可否认,辛亥革命是一场划时代的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 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具有伟大的历史 意义:第一,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二,促使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第三,促使了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所以,辛亥革命的诞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是历史的必然。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重温波澜壮阔的辛亥革命历史,当年的战火硝烟已经消去, 但他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激动人心的精神财富—辛亥革命精神。今天,在新的历史 条件下,我们怀缅先人烈士的同时,还要吸取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认真学习辛亥革 命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首先,我们要继承和发扬打破思想桎梏、敢于创新的先进思想,这是辛亥革命留 给我们的最重要的财富。中华民国建立之前,有无数次的揭竿而起,但即便成功,也 陷入一个皇帝被另一个皇帝取代、一个王朝被另一个王朝取代的历史轮回,国家仍处 于“以国家为君主一人之私产,人民为其仆隶,身家性命悉在君主之手,故君主虽穷 民之力,民不敢不从”的境况。而孙中山先生却打破思想桎梏,以民为先,领导了以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辛亥革命。这是一次思想的大跨越、大解放。当今世界,各国之 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想发展,就必须 要大力发展高科技,提高生产力和综合国力。而这一切,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我们的任务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向革命先驱看齐,学习 他们打破思想桎梏、敢于创新的先进思想:首先要认真、刻苦、勤奋地学习科学文化 知识,同时坚持解放思想的原则,在思考问题时不要被惯性思维所束缚,要学会多用 扩散思维思考问题,并且在平时要注重实践,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积 累经验,找出创新灵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为以后祖国的经济发展和繁荣富 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辛亥100周年作文300字 百年辛亥论文征文作文范文 100周年故事人物事件

辛亥100周年作文300字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让我们把思绪回到那百年前神州大地的武昌城,我们耳边仿佛又响起那场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中隆隆的炮声,一副英雄的面孔仿佛又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是他们为真理与民主自由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行动,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年代,他们是革命的先驱,我们应该永远缅怀他们。 百年前的神州大地正处于清王朝的统治晚期,在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中,有一批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文化与思想的青年,为了中华民族的自由与民主,悄然成立了一个个革命的团体。这些团体成为了革命的火种,成了日后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20世纪初,武汉地区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较快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由于各种近代学堂的设立,湖北出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他们成为革命的骨干。其次,武汉是帝国主义侵略较早的地区,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压榨,使这里人民的反抗怒潮不断高涨,为武昌起义奠定了群众基矗第三,革命党人在武汉地区进行了较长期的起义准备。文学社、共进会深入湖北新军,做了大量宣传与组

织工作。这样,武汉成了辛亥革命的摇篮。 与共进会时那时的秘密革命团体,在湖北地区特别是湖北新军中积极活动,经过他们的争取,1911年,湖北新军中参加革命团体的达到五六千人,占湖北新军的三分之一,成为起义的主要力量。在同盟会的推动下文学社和共进会在武昌组成起义的领导机关,文学社社长蒋翊武任军事指挥,孙武任参谋长。十月九日,孙武等人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弹发生爆炸,俄国巡捕闻声赶来,将起义用的旗帜、印信、书稿和革命党人的名册全部搜去,转交给清政府。革命党人彭楚潘、刘复基等被捕就义,蒋翊武幸免于难。 1911年10月10日,湖广总督在武昌实行全城戒严,按名册大肆搜捕革命党人。革命正处于群龙无首状态,形式极为严峻。一部分革命党人自行联络,继续发动起义。当晚,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等率领士兵鸣炮冲出营房,占领楚望台军械库。震动中外的武昌起义爆发了。经过一夜的激战,革命军占领武昌。 虽然历史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先烈们的革命事迹。是他们为革命献身,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青年一代要牢记历史,放眼未来,好好学习,掌握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

辛亥百年祭-中国人完全不了解的近代史(十) 1839年6月20日,就在虎门销烟接近尾声时,被林则徐赶走的英国鸦片商船聚集在香港尖沙咀海域。船上的英国水手上岸酗酒,和尖沙咀村民发生冲突。英国人捣毁一座神龛,引发斗殴,结果村民林维喜重伤死亡。义律赶到出事现场,为掩饰真相,他指使另一村民刘亚三给予死者家属1500元,换取隐瞒林维喜死因。林则徐感到可疑,于是命新安知县查办,结果真相大白。林则徐要求义律交出凶手,遭到义律以治外法权为由拒绝,并要求自行审判。林则徐当即找人翻译瑞士法学家撰写的《万国公法》,查明义律根本没有治外法权。8月12日,义律在英船上开庭,对五名凶手轻判罚金和监禁后,便送回英国监狱服刑,事后才通知中国官方。鸦片战争——以保护英国人权为名轰开中国国门 8月15日,林则徐下令禁止一切中英贸易,派兵开进澳门,驱逐英国人出境。9月5日义律派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英国间谍)与林则徐进行谈判,要求解除禁令,恢复正常贸易关系。下午两点,义律发出最后通牒,得到的是置之不理。3点,英国军舰向封锁的中国战船开火,以图突破封锁。武装冲突之后,因为鸦片来源减少,鸦片价格飙升。此后中英双方武装对峙长达三个月,英军不断增兵,与中国水师陆续发生冲突。10月1日英国政府决定派遣舰队至南中国海。

至11月林则徐向朝廷奏报称“七战七捷”。道光帝于12月下令禁止广东口岸的全部对外贸易。1840年1月5日,林则徐奉命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1月15 日,英国军舰反向封锁珠江口。此时,英国鸦片贩子渣甸、马地臣(渣甸洋行首脑)已经返回英国,联合工商界人士及外交大臣巴麦尊,对政府施压,煽动英国对华开战。 1840年1月16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称其正密切注意英人在华利益及王室尊严,呼吁“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向中国发动战争。1月18日,林则徐向维多利亚女王发出《谕英国国王书》。质问女王明知鸦片有害,还要在印度种植鸦片对华输出。通知其中国已经通过《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要求英国放弃鸦片贸易。同年2月10日,维多利亚女王举行大婚典礼,时年21岁。沉浸在新婚快乐中的女王并没有耽搁国务,她签署了一份文件,同意拉姆内阁任命56岁的懿律(义律的堂兄)为英国全权代表和英军总司令,准备率兵远赴中国作战,并将配合内阁说服国会,通过对华战争法案。 4月7日,英国议会下院对此进行激烈辩论,59岁的国会议员斯当东男爵(12岁时曾随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帝),以鸦片贸易不违反国际法和保护英国“人权”为名,支持对华开战。4月10日,英国下院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

辛亥革命一百年

辛亥革命一百年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金秋的十月,我们迎来了辛亥革命100周年!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武汉的首义广场,来感受革命烈士的为了祖国的振兴、民族的解放、不怕流血牺牲、追求革命理想的献身精神! 十九世纪中期,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地半封建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社会残破,民不聊生。到了十九世纪末期,那时正是西方侵略势力大举渗入中国的时候,也是传统中国的制度与秩序被摧残破坏最严重的时期。清政府由盛转衰,国人不断在各方面要求改革或适应无效后,许多内部冲突不能得到解决,进而积习成弊,造成封建统治的政权发生动摇。许多爱国人士纷纷组织起来发动革命希望推翻封建君主制度,建立共和的民主制度。

辛亥革命为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最后,辛亥革命对近亚洲的各国被压迫的解放运动做出了无可厚非的巨大贡献。 2011年的10月,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的纪念日,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勾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回首过去,展望眼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铭记那些革命先驱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永远铭记辛亥革命所带给我们一切的一切。我坚信,它的精神和历史使命将无止境的延续下去。 今天,我们纪念辛亥革命,因为辛亥革命功绩彪炳千秋。1911年的10月10日这一天,古城武昌城头的枪声震撼了全中国,震惊了全世界。孙中山领导下的湖北革命党人成功发动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枪,结束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帝制,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为民族的

朗诵稿:《回眸百年辛亥,弘扬建党伟业》

回眸百年辛亥,弘扬建党伟业 当我用悲愤的目光, 去追溯屈辱的历史, 一股剧烈的刺痛, 扎进我的眼里。 当我随着延伸的思绪, 再次拾起悲伤的记忆。 那些凄惨的景象, 由远而近依然清晰可见。 在残破的屋檐下, 看见一个软弱无力的影子, 踉踉跄跄撑着腐败无能的机体。 在沧桑的历史中 看到一个病入膏肓的清政府, 危在旦夕跌倒在 1840年鸦片战争的硝烟里。 可悲啊! 鸦片、炮舰, 竟让一个王朝丧权辱国卑躬屈膝。 可恨啊! 赔款、割地, 卖国贼和侵略者达成 一个又一个耻辱的协议。 乌云密布雷电轰鸣, 夜空被撕成一条条爆裂的口子。 狂风呼啸暴雨倾泻, 大地在风雨飘摇中灾难四起。 从此, 主权沦丧, 满目疮痍。 从此, 一滴滴泪水, 涌出的都是悲愤的绝望。 一行行脚印, 踏出的都是带血的反抗。 一个伤痕累累不肯屈服的民族,

不是在沉沦中苦苦地期待, 就是在寻找前行的方向, 不是重生就是死亡。 那寒光冷月里, 我终于听见了一声呐喊, 振兴中华! 那血雨腥风中, 我终于看见了 一批又一批革命义士, 他们前赴后继举起 革命的旗帜慷慨赴义。 他们播撒猛醒的火种, 以自焚的勇气, 点燃了世纪之光。 他们血染旌旗, 碧血黄花, 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武装起义。 他们救民于水火, 求国之富强。 建立共和推翻帝制, 力图拯救民族的危亡。 历史虽然早已远去, 可是岁月依存记忆。 那位孙中山先生, 为改造中国耗尽了毕生精力。 他鞠躬尽瘁, 他死而后已。 也许, 我们还记得, 他告诫同志: 必须唤起民众共同奋斗。 革命尚未成功, 同志仍需努力。 历史在验证, 历史已经验证! 辛亥革命的功绩, 为中华民族迎来了觉醒的晨曦。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 革命先行。叹艰辛历尽,依旧瓢零。驱除鞑虏,同盟乏力;三民主义,四海驰名。欲除封建驱强敌,顺天意、集合精英。看结晶。武昌起义,敢灭清廷。堪怜坎坷人生。恨党人妥协,自往东瀛。讨袁无果,同仁立党,广州护法,实业难兴。内平叛乱“三民”改,举新措、喜合民情。上北京,哭迎国父英灵!此词乃张石醒先生之作,以此纪念孙中山先生与辛亥革命。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我国近代社会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这是我国社会的一大转变,一大进步。这次革命虽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为以后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作为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的帝制,开启了民主共和新纪元,使共和观念深入社会中上层人士思想中。作为民族革命,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事件不仅结束了此前立宪派实行君主立宪的努力,而且对此后中国宪政与法治发展,中央及地方政治,中央与地方关系等都起到了关键的影响,对中国的外交,中国的边防形势都有重大影响。 1840年发生的鸦片战争,一般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终于被迫划上句号。国内部分官员及知识分子开始明白,不变革便不足以应对中国所面临的千载未逢的挑战。1860年代至1890年代(同治至光绪初年)的洋务运动,是一场由清室自发的改革。其重点为改良生产技术,透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试图以兴办工商业来加强中国的国力。然而中国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再败于日本,显示只限于器物层面的洋务运动,并未能根本改变中国自北宋以来重文轻武的观念,19世纪后期迅速强大的德国与日本在社会上却充斥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养成做事一板一眼的风气习惯。自1895年的公车上书,在知识分子中普遍出现要求更深层的改革。当中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物成为维新派,主张在体制内的改良,提倡效法日本及俄国,在皇权之下大幅改变政治及社会制度。维新得到光绪皇帝的支持,而得以在1898年开展戊戌变法。但是进行103天以后,因清室内保守势力发动政变而告流产。部分维新人物流亡海外后,主张继续维持皇室;实行类似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将政治实权逐渐交出至民选政府,主张这种变革方法的当时被称为“保皇党”或“立宪派”。立宪运动是中国清朝政府继自强运动(洋务运动、1861年-1895年)、维新运动立宪运动(1895年-1898年)之后推动的第三次大型改革,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1911年5月8日(宣统三年四月十日),清政府废除军机处,发布内阁官制与任命总理、诸大臣。成员名单中过半数为清宗室(皇族)与满人,被讥嘲为「皇族内阁」。立宪派、舆论对此多感失望,甚至引起不满,认为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宪政,乃逐渐同情、倾向革命。清政府遂于是年(1912年)垮台,中华民国就此诞生。在推翻清朝的斗争中,革命党人曾经先后发动十次武装起义,屡次失败,而又能屡次重起,海外华侨的大量经济支援,实在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对于海外华侨在推翻清朝的革命斗争中的作用,孙中山曾经用这样一句言语表达:华侨是革命之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