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培优作业4(答案不全) 苏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培优作业4(答案不全) 苏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培优作业4(答案不全) 苏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培优作业4(答案不全) 苏教版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学期培优作业4(答案不全)苏教版

一、基础与积累。(共44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方格内(8分)

一生的时光,该会有多少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我眼móu的份份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阕阕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累积,渐渐沉diàn成一份最凝重、最美丽、最juàn永的温馨,任岁月侵shí,心境变迁,永不会漠视,永远的珍惜。

2、默写(30分)

(2)《桃花源记》中与《桃花源诗》中的诗句“荒路暧交通,鸡犬相鸣吠”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3)《与朱元思书》中与《三峡》中描写水流湍急的语句“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意思相近的语句是,

(4)沙尘肆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你心中的自然环境是

怎样的?请借用《桃花源记》中的句子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

(6)若夫,,,山间之朝暮也。(7),,,,山间之四时也。

(8)____________,志在千里。,壮士不已。

3.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文游台,因宋代苏轼路过高邮时,曾和孙觉、王巩、秦观等文人在此饮酒论文而得名。

B.史公祠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地处市区梅花岭畔,是明末抗清将领史可法的纪念地。

C.在信息时代,一个人是否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决定着一个人成就的大小。

D.随着凤凰岛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太安镇水域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的青睐。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郭沫若的散文像他的诗一样,有的写得豪放激越、气势磅

...礴.,也有的写得柔婉清丽、秀美含蓄。

B.眼下,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这样那样的强化班,这种揠苗助长

....式的教育,实际上是对孩子个性的一种摧残。

C.几个来到香港的大陆游客,在一家珠宝店里精挑细选,最终探骊得珠

....,满意而归。

D.小偷被人发现后,急不暇择

....,慌忙间跑进了一条死胡同。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6分)

拜谒芦苇

①或许芦苇并不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植物,但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

②童年的故乡,河边和塬下都有芦苇,美丽婆娑,绵绵一片。在我的记忆里,好像所有的春天都是从那里开始绿的。春日里我们像野孩子一般,欢快的影子在绿绿的苇子里蹦窜。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洒在苇子上,也温暖地绽开在我们脸上。苇叶如剑,顺手掐一枝,卷成苇笛。不一会儿,芦丛里便悠悠地飘起苇笛的合奏。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的呢哝着。站在高处看,那芦塘如一幅青翠的长卷;深深的芦丛是鸟的家,总飘着鸟们的低吟或高歌,此起彼伏。

③盛夏狂风骤雨会常来,风雨中的芦苇翻腾起伏,像泛白的巨浪,像燃烧的绿色火焰。傲岸的身躯扑伏弯曲,它们侧身相依,紧紧挽在一起,伴着阵阵轰鸣,如旗如幡地漫卷飞扬,任风暴从它的肩背上卷过。一阵阵雨瀑倾泻着,击打着……不论风雨怎么肆虐,它们一直扑伏着抗衡着。不论多久,风雨总会过去,当云开雨住,它们颤动一身血雨,又挺起胸,湿漉漉地齐刷刷地立起,昂头向天。威武雄壮,像一群摧不跨,压不倒,却能以柔摧刚的王者。它告诉我,在遭逢厄运的风雨时,要守住心中的信念和生命的尊严。

④后来长大了,我看到了河中沙洲上的另一片芦苇。那是一个秋水暴涨的午后,我的心绪如水一般苍茫。坐在河边的坝子上,看一河卷着杂物翻滚着的浑黄的洪水。河中央狭长的芦洲,全被洪水淹没了,只露出一片细长的苇尖。它们在洪流中扎挣着,时隐时现。这急流,这扎挣着的苇子,霎时让我的心为之颤动。那漫漫湍流,正在演绎一场求生的悲壮与惨烈。水面上那一茎茎绿色是那么纤细,却不折不挠,全力支撑着它们孱弱的身躯,艰难地泅渡着。这是一片在狂流中舞动的芦苇,是一片与急流对峙的芦苇。它们坚忍得如一面面希望的旗帜,染亮我的心。它告诉我,生命在激流中,永不会倒下。

⑤秋去冬来,芦花如雪,一蓬飞絮,白发飘飘,像一群乡野里的母亲——她们轻吟着生命的沧桑。我知道它们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鸟儿早已飞走,只有阳光薄而柔软地照着它瘦瘦的叶子。它曾春绿夏荣,趟秋雨,冒冬雪,走完它的四季。在它生命的冬天,只闪耀最纯朴的银白。寒风中的芦苇,每个细节都透出它生命最后的重量——那白亮的黄叶和枝杆是它生命的全部。经霜后,芦叶干枯,只剩挺直锃亮的枝,那明亮的色泽,就像是它不愿凋零的思想,燃亮了冬天。它想带着这最后一丝光芒,卸下一身负累,随风雪与茫茫荒草为伍,回归大地。它没有一丝凄迷与眷恋,只等农人收割,堆成垛。接着人们用耙子耧净掉在芦苇地上芦叶,芦荡便干干净净地把自己交付给一场又一场风雪。

⑥从冬到春,场院里芦苇高高的垛越来越小,它们正在被剥,被剖,被辗,被巧手的人们编成席,编成草盖,编成粮仓,编成各种物什拿到集市上去卖。剩余的枝叶最后被烧,变成冬天走向春天的火焰……到开春,高高的苇垛便全消失了。

⑦一夜春风,悄然而至,塘水冰融。不几日,白惨惨地芦塘不知何时又冒出淡绿的芦尖。哦,这就是它的又一次生命,只要根在,它的生命便生生不息。

⑧佛家说一苇可航,渡尽劫波,那是对芦苇最高的礼赞。其实一个人就是一棵芦苇——一棵在人世的风雨中,艰辛活着的芦苇。但你要坚守自己,做一个正直的人,灵魂永远是站着的。而现实中有太多弯曲的灵魂,也有太多黯淡污浊的生命。

⑨站在芦苇身边,我才发现我的渺小。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有那么一天,我能像芦苇一样,永远清醒顽强守护自己的灵魂,完整的活一生也就够了。

5.文章开头说“我对它却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对芦苇怀着一份敬意与留恋的原因。(4分)

6.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⑤段中画线语句在文中的含义。(4分)

我知道芦苇心中装着无数大地上的事情,但它不说。

7.请从修辞或词语锤炼的角度赏析第二自然段画线部分的表达艺术。(4分)

8.作者在文末说“有那么一天,我能拥有一缕来自芦苇的光芒,照亮我的心灵就够了。”请结合全文,联系生活,谈谈你的认识。(4分)

三、作文(40分)

一个窗台上有一朵花,这个屋里就有了生气了;一棵树上开了一朵花,这棵树就饱满成熟了;一条路上绽放一朵花,这条路就多情缠绵了。一句亲切的问候是一朵花;一个亲切的微笑是一朵花;一次碰撞后的忍让是一朵花;一次跌倒后的搀扶是一朵花;一次大度的让贤举荐是一朵花……

生活中,你每天都可能收到这样的“花”,也可能送给别人这样的“花”请你以“生活中的花”为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

200

400

1、眸淀隽蚀

3.C 解析:应是“具有快速阅读、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4.(3分)( C )

(五)5.①记载着美好的童年时光②守住心中的信念与生命的尊严,在生命的激流中永不倒下③淡泊从容,朴索洁净,坦荡高昂④无私奉献,生生不息。

6.芦苇在四季的更替中,见证了生命的荣兴枯衰;但它默默无闻,淡泊从容度着岁月,昭示生命的平凡。

7.(1)拟人手法的运用。如“明净的阳光追逐着我们”一句,作者赋予阳光以人的情态,形象地写出了阳光的跃动、温暖;又如“风是芦苇的语言,幽幽地昵哝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风吹芦苇所发出的声音柔和细密的特点。(2)形象传种的动词。作者运用了“蹦窜”“追逐”“洒”“绽开”“掐”“飘起”等一系列动词,使画面有一种动态美,充满了乡土气息,表现了芦苇给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来的欢乐。

8.答案要点示例:(1)人身处困境时,要像芦苇那样,守住希望的信念,捍卫自己生命的尊严;(2)淡定从容的对待生命的兴盛衰落,卸下名利的负累,朴素洁净地生活;(3)不卑躬屈膝,清醒顽强地守护自己的灵魂,正直坦荡高昂地生活。

2019-2020年九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温馨提示:请仔细审题,细心答题,相信你一定会有出色的表现!

一、书写(4分)

二、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子。(3分)

红松已经在这里zhù _____立了几百年,饱经风霜却是容颜依旧;腰板挺直,像一枚等待发射的火箭,直指苍qióng______。岁月悠长,红松心无旁wù______地向上生长,中途决不分叉,一直到树冠部分,才打开伞状的枝条。

2.古诗文名句填空(8分)

(1)乱花渐欲迷人眼,。(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俱怀逸兴壮思飞,。(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晏殊《破阵子》

(5)《出师表》中“,。”表明了作者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

(6)李贺《雁门太守行》用夸张手法渲染战斗气氛的句子,。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言词语(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2)可以调( )素琴

(3)置人所罾()鱼腹中(4)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2分)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B、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D、知而.不争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名著阅读(4分)

(1)“我总要上下四方寻求,得到一种最黑,最黑,最黑的咒文,先来诅咒一切反对白话,妨害白话者。”这句话出自《朝花夕拾》中的《》。

(2)阿龙纳斯等人在海底环球探险旅行时,潜艇在驶离南极时,被一大块倒下来的冰块砸到陷入困境。后来在(人名)镇定自若地指挥下,经过共同努力,潜艇终于冲出冰墙,冲破冰原,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

(3) 范进以秀才的身份参加乡试,考中举人,得了第七名,因喜极发疯,后来因(情节)而醒。

(4)在三打祝家庄过程中,李逵杀了祝家兄弟,理应他的功劳不少,但宋江却因为他

(情节)而对他不满。

6.语言表达运用(5分)

(1)羊年对联(1分):

随着马年的离去,羊年的到来,我们学校的退休教师王老师写了一则对联,以此庆祝羊年的到来,下面是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马去雄风在下联:

(2)羊的成语(2分):

随着羊年的到来,带“羊”字的成语也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人们说山路细小,叫羊肠小道,说凶险,叫,说尾大不掉,难以指挥,叫。

3.羊年祝福(2分):

羊年已经来临,在羊年里你对自己肯定会有许多的期盼,下面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写一段话,来表达对自己在羊年里的祝福和期盼。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字数30个字左右。

三、现代文阅读(共26分)

认真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7—15题

(一)麦子温亚军(14分)

①夏收前,大舅突然去世了。

②要放在以前,母亲肯定得说点啥。可是眼下,还说啥呢?

③父亲没有安慰母亲,悄声出了门,转悠到麦地边。金灿灿的阳光铺满了麦地,即将成熟的麦子如阳光一样金灿,晃得人眼胀。父亲吸吸鼻子,成熟的麦香味在四周摇晃。一阵热风吹来,麦香味在阳光中像爆米花似的,一缕一缕地饱胀、迸裂,忽然间浓烈起来,随着热浪裹住了父亲。父亲沉没在醉人的麦香味里,却被呛得连连咳嗽。风瞬时而来,又突然跑走,海潮似的麦浪在阳光里渐渐复归平静。父亲望着麦田,突然间泪流满面。

④母亲与大舅的矛盾来自外婆去世那年。外婆去世了,大舅承担了丧葬的一切费用。可问题出在他拿来的麦子上,是当年受雨水浸泡过的芽麦。其实,芽麦晒干了看不出有问题,磨成粉后跟正常的也没啥区别,只是一吃就露馅了。外婆活到了九十多岁,算是喜丧,所以亲戚们也没表现出多么悲哀,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到吃饭时,锅里的面条煮成了糊糊,这怎么吃?请来的厨子有经验,抓过一把面粉尝了尝,又呸呸吐掉,一脸不屑地说,这是芽麦!可大舅很镇定,并且还有点理直气壮。他说芽麦怎么啦,芽麦也是麦!

⑤母亲也没想到自己的大哥居然做出这种事来,忍不住大声痛哭起来。母亲的哭声就像号令,人们从她的悲恸声中听出了意图,一拥而上,将大舅轰出了院门。

⑥没人注意大舅是怎么离开的。外婆出殡那天,大舅没去,也没法去,一个人躲在山坡上大哭了一场,哭得无比酣畅,无比悲凉。仅仅是因为一些芽麦,大舅众叛亲离,这个结局任是谁也想不到的。

⑦从此,大舅沉默寡言,关起院门自己过活。他守着存储了四五年的陈麦,日子过得平静而安详。大舅没什么念想,他的日子简单到只剩下粮食——只要仓里囤满粮食,他的心里就是满足的。

⑧大舅爱麦如命是有根由的。一个人,一种习性的延续不可能无缘无故。闹饥荒最严重那年,大舅是生产队仓库保管员,他每天去粮库翻翻弄弄,名义上怕麦子发霉变质,其实是往鞋子里灌些麦粒。回家倒出鞋子里的麦子,也就一小把,还沾有浓浓的脚臭味。外婆关上门,把这一小把麦粒偷偷地用石窝捣碎,拌上野菜煮成菜糊糊,才使家人渡过了饥荒。当然,我们家也沾了大舅的光,外婆每次藏下几颗麦粒,够两三把,就迈着小脚走七八里地送

到我家。母亲晚上给我们煮一小锅面菜糊糊,我们兄妹几个从来没嫌弃过带有脚臭味的面菜糊糊,还抢着喝呢。也正因为这些,父母亲对大舅充满了感激。

⑨这么多年,母亲其实早就想通了,不就一点芽麦嘛,至于把一个血肉相连的人生生从心中剔除出去?母亲抹干脸上的泪,开始张罗大舅的丧事。她在自家麦地里选一块地,给大舅做墓地。

⑩大舅下葬那天,酷夏的热风一大早就刮了起来,且一阵紧似一阵。棺材要掩埋时,父亲转身走出人群,揪了一把金灿灿的麦穗,回来轻轻放到大舅的棺盖上,大喊一声,他大舅,你爱麦子,就让这把麦子陪你去吧!

?这时母亲也去揪了把麦穗,凑到一堆燃烧的麻纸上,火很快烤到了麦粒。瞬时,麦子的香味混合着火纸、香烛的味道,在墓地弥漫开,悄悄地钻进每个人的鼻孔。母亲哽咽道,你们闻到了吧?这烤熟的麦粒中,有股脚臭味!

?父亲老泪纵横,从母亲手中接过烤熟的麦穗,两只布满青筋的大手,揉搓出焦黄的麦粒,缓缓洒向墓坑……(选自《中国作家》2011年第13期,有删节)

7. “外婆出殡那天,大舅没去,也没法去……”出现这样尴尬局面的原因是什么?请根据文意概括。(3分)

8.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

(1)金灿灿的阳光铺满了麦地,即将成熟的麦子如阳光一样金灿,晃得人眼胀。……一阵热风吹来,麦香味在阳光中像爆米花似的,一缕一缕地饱胀、迸裂,忽然间浓烈起来,随着热浪裹住了父亲。

(2)棺材要掩埋时,父亲转身走出人群,揪了一把金灿灿的麦穗,回来轻轻放到大舅的棺盖上,大喊一声,他大舅,你爱麦子,就让这把麦子陪你去吧!

9.根据全文请分析文章第⑧段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0. 本文围绕麦子展开情节,写法简练,却有着深厚的思想意蕴,引发读者许多

..的思考。请结合全文,探究其深刻思想意蕴。(4分)

(二)农村离我们越来越远(12分)

【媒体摘要】

“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4万、60万。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

“以浙江省为例,从2003年开始大规模并村行动以来,浙江的农村数量已经从原来的4万多个缩减到目前的3.8万个,其中丽水有400多个自然村消失,温州撤并了500来个自然村。”

【媒体分析】

一些农村逐渐消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的直接产物。世界经济发展的轨迹表明,随着农业技术革新和农民生产率提高,农村对劳动力的需求将大大降低,这必然会导致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现。这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者进入城市之后,经历了一个从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过程,客观上导致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新生代农民工很多已不再留恋父辈们固守的乡土,在城里买房置业的愿望远比回到农村强烈。

这种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社会心理的变化,从深层次加以分析,根源于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发展思路一直都是城市主导型的,资本和资源严重向城市倾斜。这种有失公平的社会资源分配格局,拓宽了城乡差距,加剧了马太效应:一边是各级城市赶欧超美和持续大发展、大繁荣,另一边却是“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只要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不改,城市对很多农民来说,

就会一直是一块蕴含着无限机遇和财富的磁铁,其结果必然是农村的衰落。

按照常理,如果农村消失仅仅只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的自然产物,这种结构变革应该是一个非常缓慢且温和的历史进程。但是,目前令人担忧的地方在于,中国农村消失的速度已明显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的合理区间。

这其中固然有历史方面的原因,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化、拆村并居等行动时,可能出现的政策误解与认知偏差,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农村的消失。据媒体报道,一场让农民“上楼”的行动,正在全国多个省市进行,大量的村庄在撤并行动中迅速消失。(《民生周刊》)

【众人观点】

冯骥才(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何仁勇(《中国新闻周刊》网专栏作者):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现代社会的必经之途。英国、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就不说了,亚洲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曾经有过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历程。在这个城市化历程里,村落消失,农民洗脚上田是常态。数据显示,世界上没有一个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超过10%。换言之,如果中国始终要保持7亿农民的话,就永远不可能成为发达国家。

网友1:当城市被挤爆,当乡村被抛弃,我们的子孙后代还会有可以回忆的美好童年吗?网友2:乡村是人伦道德、文化传承的根基。消失的乡村,消失的文化,会给整个民族带来什么,不觉让人惆怅、忧虑……

11.【媒体摘要】中使用大量数字的目的是什么?(2分)

12.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一些农村逐渐消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3分)

1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从2003年开始大规模并村行动以来,丽水有400个自然村消失,温州撤并了500个自然村。

B、这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劳动者进入城市之后,经历了一个从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变的过程,直接导致农村人口逐渐减少。

C、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化、拆村并居等行动时,出现的政策误解与认知偏差,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农村的消失。

D、在这个城市化历程里,村落消失,农民洗脚上田是常态。数据显示,世界上每一个发达国家的农村人口都不超过10%。

14.在【众人观点】中专家学者和网友们对“农村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一现象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内容具体阐述,说明理由。(4分)

四、古诗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5—20题。

(一)发潭州⑴(4分)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⑵春。岸花飞送客,樯燕⑶语留人。

贾傅⑷才未有,褚公⑸书绝伦。名高⑹前后事,回首⑺一伤神。

[注释]⑴潭州:今湖南长沙一带。⑵湘水:即湘江。⑶樯燕:船桅上的燕子。

⑷贾傅:即汉代贾谊。因曾官长沙王太傅,故称。⑸褚公:指唐代书法家褚遂良。绝伦:无与伦比。⑹名高:盛名,名声大。⑺回首:回想,回忆。

15.诗中直接抒发诗人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情怀的一联是。(2分)16.分析颔联运用的表现手法,并指出其表达作用。(2分)

(二) 赵宣孟将上之绛 (10分)

赵宣孟①将上之绎,见翳桑②下有卧饿人不能动。宣孟止车为之下飧③,自含而餔之,饿人再咽而能视。宣孟问曰:“尔何为饥若此?”对曰:“臣宦于绎,归而粮绝,羞行乞而憎自取,以故至若此。”宣孟与之壶飧,脯二朐④,再拜顿首受之,不敢尽食。问其故,对曰:“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宣孟曰:“子斯⑤食之,吾更为汝。”乃复之箪食,以脯二束与钱百,去之绎。居三年,晋灵公欲杀宣孟,置伏士于房中,召宣孟而饮之酒。宣孟知之,中饮而出。灵公令房中士疾追杀之。一人追疾,先及宣孟,见宣孟之面,曰:“吁,固是君耶!请为君反死。”宣孟曰:“子名为谁?”反走,且对曰:“何以名为,臣是夫桑下之饿人也。”还斗而死。宣孟得以活,此所谓德惠也。故惠君子,君子得其福;惠小人,小人尽其力。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

①赵宣孟:即赵盾, 春秋时晋国大臣, 宣孟为其谥号。②翳桑:在桑树荫下③飧:熟食

④朐(qú):弯曲的干肉。朐(qú):屈曲的肉干。⑤斯:通“澌”,尽。

17.给文中划线句子划分停顿,停顿出用“∕”划开。(限划2处)(2分)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

1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1

(3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夫德一人活其身,而况置惠于万人乎!

20.读完全文,对你有何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2分)

五、作文(50分)

21.请以“这都不是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诗歌除外,文体自选。②文章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九年级语文期中教学质量检测卷答案

二、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共26分)

1.(3分)伫穹骛

2.(8分)(1)浅草才能没马蹄(2)欲上青天览明月(3)池上碧苔三四点。(4)八年风味徒思浙(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6)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3.(4分)(1)就:完成(2)调:弹(3)罾:用网捕(4)得:通”德”,感激

4.(2分)D

5.(4分)(1)《二十四孝图》(2)尼摩船长 (3)胡屠夫给他打了一巴掌(4) 率领部下到扈三娘家大开杀戒,除扈三娘的哥哥扈成武功高跑掉了,扈家大小都被杀了

6.(5分)(1)(1分)羊到福气生 (2)(2分)羊落虎口;使羊将狼

(3)(2分)略(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字数30个字左右。)

三、现代文阅读(共26分)

7.(3分)一辈子种粮食、把麦子看作命根子的大舅,在发送老娘的丧事上,拿出的却是芽麦,以致款待乡亲们的白面条成了一锅面糊糊。他的自私做法,惹怒了众乡邻和亲人们,一致把他逐出门外,不许参加老娘的丧礼。

8.(4分)(1)本段选取麦子为描写对象,从视觉、听觉、嗅觉多角度描写,运用细节描写和比喻(通感)、拟人的修辞,描写了麦收时节的丰收景象,具有诗情画意的美,也衬托出了父亲得知老舅死了之后内心的不平静。

(2)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理解大舅当年做法之后自责、内疚的心理,也侧面表现了大舅爱麦如命的性格。

9.(3分)运用了插叙,叙述了当年闹饥荒时候大舅私拿公家麦子帮家人渡过了饥荒的经历,交代了大舅爱麦如命的根由,为下文情节的开展做了铺垫。

10. (4分)①大饥荒年代中大舅夹带麦粒,以及母亲对大舅的歉疚与怀念,表现中国人对亲情观念的重视和倡导。②大舅在外婆丧礼上以次充好,人们对其行为的鄙视与孤立,反映了村民们传统的孝与义的道德准则。③大舅头脑中的芽麦与好麦并无差别,对麦子的珍惜,表现其朴素的自然观和生活观。④大舅的攒粮,表现农民传统的忧患意识。⑤人们对大舅行为的逐渐理解,表现作者对回归自然和简朴生活理念的倡导。(每点1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满分。)

11.(2分)准确地说明中国农村正在大量快速的消失

12.(3分)一些农村逐渐消失,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剧的直接产物;

从深层次加以分析,根源于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

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化、拆村并居等行动时,可能出现的政策误解与认知偏差,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农村的消失;

13.(3分)(D )

14.(4分)(1)我们应该保护乡村,冯骥才先生所说它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乡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2分)

(2)我们应该保护乡村,虽然乡村的消失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不能人为的干预,让其过早过快的消失。因为乡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就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它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因此面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乡村。(3分)

(3)我们应该保护乡村。虽然乡村的消失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我们不能人为的干预,让其过早过快的消失。因为乡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就如冯骥才先生所说它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因此面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乡村,保护乡村中留存下来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留下我们最大的农耕一场。为此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我们的应该将保护乡村纳入考虑范围,避免我们的乡村在城市化进程中过早消失。

四、古诗文阅读(14分)

15.(2分) 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16.(2分)颔联:A.借物抒情(拟人),(1分)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那飞舞的落花为之送行;船桅上呢喃作语的春燕,着意挽留着他,诗人赋予落花、飞燕以人的情感,反映了诗人辗转流徙、飘荡无依的深沉感喟。(1分)或:B.渲染(烘托),(1分)诗人着意刻画那岸上为相送而飞舞的落花和船桅上为挽留他而呢喃作语的春燕,有力地渲染了悲凉冷落的气氛,烘托了他那深沉的寂寥凄楚的情感。(1分)

17.(2分) 向者食之而美∕臣有老母∕将以贡之。

18.(4分) (1)憎恶(2)还(3)迅速(4)赶上

19.(2分) 对一个人有恩德,能使自己活下去,更何况把恩德施加给万人呢!(2分)20.(2分)献一份爱心,不一定是为了图报,但是受恩之人会铭记心间。中国有句俗语:“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选文中的桑下饿人知恩图报,今天我们仍需要这种美德。(2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