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4《诗经》两首

14《诗经》两首

14《诗经》两首
14《诗经》两首

1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诗经》的爱情婚姻诗写出了可贵的人性之美,千百年来,人们为之共鸣,为之落泪。《静女》和《氓》这两首诗是《诗经》中爱情婚姻诗的名篇,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于爱情婚姻的态度;两首诗分别运用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手法,体现了《诗经》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诗经》赋比兴

的艺术手法和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形式特点;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诗中人物的形象塑造及艺术技巧。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诵、赏析,品味诗歌语言;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古代人民对于爱情婚姻的态度,感受真诚纯洁的爱情,树

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把握人物形象。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学时】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写法;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诵、赏析,品味诗歌简洁而准确的预言;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真诚纯洁的爱情,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诗经》有关常识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把握女主人公人物形象,感受真诚纯洁的爱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尹人,在水一方。”,写出了爱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迷惘;“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爱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今天,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来感受一下古代青年男女的爱和恨吧。

二.检查预习:

1.关于《诗经》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P90的注释。

2)教师提问: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_______,现存诗______首。

b)《诗经》最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到____时候被尊为儒家经典后,才有《诗经》之称。

c)《诗经》的六义是___________。从内容角度分析,《诗经》可分为___,__,___。从表现手法角度,分为___,__,___。

姝(shū)俟(sì)见(xiàn)蜘蹰(chí chú)娈(luán)贻(yí)

彤(tóng)管炜(wěi)怿(yì)归(kuì)荑(tí)洵(xún)

4.积累词汇:

其:副词,多么。姝:美丽。俟:等候。于:在。

城隅:城角幽僻的地方。蜘蹰:犹豫徘徊。娈:美好。

贻:赠送。彤,红色。炜:鲜亮的光彩。怿:喜爱。

牧:郊外田野。荑:茅草芽。古代有赠白茅表示爱恋,婚姻的习俗。

洵:诚然,确实。异:特殊。匪:同“非”,不是。

通假字:

静:同“靖”,文雅和善。爱:同“薆”,隐藏。

见:同“现”,出现。说:通“悦”,喜爱。

女:同“汝”,指彤管。归:通“馈”,赠。

匪:同“非”,不是。女:通“汝”,指荑。

三.整体感知:

1.听读课文,把握朗诵节奏。

2.学生自读,熟悉课文。

3.学生根据注释,梳理文意。

4.学生质疑,教师或其他同学答疑。

四.合作探究:

1.诗中的“静女”是个怎样的女子?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美丽、善良、活泼、可爱

2.诗中的男子的形象如何?

痴情、憨厚

3.本诗的写作有什么特点?

重章叠句、反复吟唱

五.小结:

不论是活泼可爱还是文雅娴静,静女给人的感觉都是美好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诗的语言虽然简练,但却将诗中的男女青年大胆追求纯洁真挚的爱情的场景描写得那样的生动而活泼,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读起来不禁莞尔。

六.当堂背诵、默写:

七.作业:

1.用现代汉语改写《静女》。

2.预习《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语;把握诗歌内容、主题及诗中人物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诵、赏析,品味诗歌语言;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古代人民对于爱情婚姻的态度,感受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艺术形式,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静女》中男女主人公甜蜜真挚的爱情令人向往,但并不是所有的爱情都能有一个美好的结局。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种现象在很久以前的周朝就已经出现了,面对负心的丈夫,女主人公该何去何从?学习《氓》这首诗,我们看看这个婚姻不幸的女子是如何处理已经出现问题的婚姻的。

二.检查预习: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垝垣:guǐyuán 筮:shì咎:jiù于:xū说:tuō

陨:yǔn 徂:cú汤:shāng 渐:jiān 裳:cháng 靡:mǐ夙:sù咥:xì泮:pàn 三.整体把握:

1.听读课文,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

3.学生对照课文注解默读,理解课文大意。

三.内容分析:

1. 诗歌的每一节讲了什么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诗的故事情节。

第一节:恋爱第二节:结婚第三节:对年轻女子的告诫第四节:对方变心

第五节:被虐待第六节:决裂

2.结合第一、二、五自然段思考,女子对男子“氓”的感情怎样?

情深意重、坚贞不二

3.女子的结局怎样?

被男子所辜负,决绝的离开了丈夫。

4.想想本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不负责任的男子、不平等的封建制度给在婚姻生活中处在弱势地位的女子所带来的伤害。四.小结: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诗歌内容、主题及诗中人物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朗诵、赏析,品味诗歌语言及艺术特色;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探讨古代人民对于爱情婚姻的态度,感受女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和比兴的艺术手法;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难点:品味诗歌语言及艺术形式,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集体背诵诗歌导入。

二.深入探究:

1.男女主人公在恋爱和婚姻中各有什么表现?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是怎样的性格?

男主人公以“贸丝”为借口求婚,自己没有好媒人而埋怨女子拖延婚期,要经过算命没有问题了才娶女子。从中可以看出他表面殷勤、忠厚老实,实则暴躁而迷信。女主人公对男子神情相送,温柔安慰,约定婚期;在等待的时候望穿秋水,见到爱人就“载笑载言”,表明女子是一个对男子款款情深、温柔体贴、遵循礼教而又善解人意的好姑娘。

在婚姻中,男子不再对女子殷勤相待了,相反三心二意,在达到自己的目的后还对女主人公暴力相向,表明男子是个虚伪、粗暴、不负责任的人。女主人公则甘心贫困、日夜操劳,

全心全意的把一切都奉献给了男子,表明她是个贤惠勤劳、忠于爱情的好女人。

2.“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表明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态度?

比兴的作用,表明自己的态度,暗示自己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表明女主人公对“氓”的决绝分离的态度。

3.女主人公对自己的爱情婚姻进行了怎样的反思?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尤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4.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三.合作探究:

1.《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任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赋者,敷陈其事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请找出本诗是如何运用这三种手法的?

全文用赋,第一节写订婚,第二节写结婚,第三节写所得到的教训……将时间按照顺序铺陈开来记叙、描写。

比兴手法穿插其中:

如第三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叶新鲜润泽的情态比喻女子年轻美貌的状态,也指两人恋爱时的情意深厚;用对斑鸠的规劝来比喻自己对女子的规劝。第四节“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叶枯黄掉落的状态比喻女子年老色衰的样子,也指二人的感情枯竭。用自然界桑叶的盛衰变化来对照女主人公感情的变化,激发读者联想。“淇则有岸,隰则有泮”用江河再宽广都有岸比喻说明自己的再怎么忍耐也是有限度的,暗示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决绝。这些都是“比”,同时也是“兴”,由起兴的诗句引出表达感情的诗句,激发读者的联想,产生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四.小结:

《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学长河中生生不息。发展衍生出了叙事、铺排、描写、渲染、烘托、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更具体的艺术表现手法。也派生出了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对偶等修辞手法。正如《诗经》是中国诗歌的伟大源头一样,“赋、比、兴”也是现代修辞和艺术表现手法的源头

五.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

2.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练习”第三题。

驿路梨花说课稿

《驿路梨花》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简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路边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表现了雷锋精神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根、开花、不断传扬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品质。 《新课标》指出:指导学生通过语文基本实践逐渐加深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是贯穿于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主线。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继续要求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并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的能力。第三册第二单元的学习重点是掌握记叙文的一些特点,提高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本课则是学习记叙文的写作顺序及作者的巧妙构思的重要课文。 初二上期的学生对记叙文的基础知识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教师适当地引导、点拨,帮助学生完成重难点的突破。 本课我准备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积累词语,培养语感;了解背景,体会感情;整体感知,理清脉络。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揭示文章主题。 二、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拟订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 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当然,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传授知识易,培养能力难。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2)学习作者精巧的构思。 难点:体会文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象征手法。 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术,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据此本课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要求,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而且要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本文语言优美,适于朗读,所以我准备采用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饱含深情地朗读中体悟文章的美。 诚然,如果只依靠一支粉笔一张嘴,要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绝非易事。我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直观感,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通过相应的画面及音响效果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叙述的情境中去,接受美的熏陶。 三、学法指导: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

《诗经二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从西周初年到305首,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这些诗当初都是配乐而歌的歌词,保留着古代诗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形式,但在长期的流传中,乐谱和舞蹈失传,就只剩下诗歌了。 2、《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叫“十五国风”或“国风”,它的意思是土风、风谣,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雅”是正声雅乐,即贵族享宴或诸侯朝会时的乐歌,按音乐的布局又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是“五经”之一。《诗经》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3、《诗经》题材广泛,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所谓赋,就是直陈其事;比就是比喻,打比方;兴是起兴,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以引起所咏的内容。语言朴实优美,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音律和谐悦耳,其中不少篇章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 4、后人常把“离骚”和《诗经》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5、《四书》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6、《五经》包括:《易经》、《诗经》、《尚书》、《礼仪》、《春秋》。 7、《六经》是春秋时期孔子教授和编译的六类科目的教科书,这六本教科书在孔子晚年成型,在弟子的不断传播中被强化,最后在汉代被称为汉代“六艺”,包括《诗经》、《尚书》、《礼仪》、《乐经》、《易经》、《春秋》。孔子所教授的“六艺”与周朝教授的传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相比,其文化课内容和外延显然丰富多了,应该算是一种创新。从此,这“六经”就成为儒家的必读书目。 8、《诗经》的“六义”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二、《氓》的知识点积累 (一)、通假字 1、匪(fēi)来贸丝“匪”通“非”,不是。 2、于(xū)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感叹词。 3、士之耽兮,犹可脱(tuō)也。“说”通“脱”,脱身。 4、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界。 (二)、字音 氓(m?ng)之蚩蚩(chī),抱布贸丝。 将(qiāng)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ch?ng)彼垝(guǐ)垣(yuán),以望复关。 既见复关,载(zài)笑载言。 尔卜(bǔ)尔筮(shì),体无咎(jiù)言。 自我徂(cú)尔,三岁食贫。 淇(qí)水汤汤(shāng),渐(jiān)车帷(w?i)裳(cháng)。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二首》原文译文解析练习中考试题及答案

12 《诗经》两首原文,译文,解析、练习、中考真题及答案 guān jū关雎 guān guān jū jiū,zài hé zhī zhōu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yǎo tiǎo shū nǚ,jūn zǐ hǎo qiú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cēn cī xìng cài,zuǒ yoù líu zhī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yǎo tiǎo shū nǚ,wù mèi qiú zhī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qiú zhī bù dé,wù mèi sī fú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yōu zāi yōu zāi,zhǎn zhuǎn fǎn cè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cēn cī xìng cài,zuǒ yoù cǎi zhī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yǎo tiǎo shū nǚ,qín sè yǒu zhī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cēn cī xìng cài,zuǒ yoù mào zhī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yǎo tiǎo shū nǚ,zhōng gǔ yào zhī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翻译: 关关与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那美丽贤淑的女子,就是君子的好配偶。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却没法得到,白天黑夜便总思念她。长长的思念哟,叫人翻来覆去难睡下。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那美丽贤淑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简析】: 这首诗原就是三章:一章四句,二章八句,三章八句;郑玄从文义上将后二章又各分为两章,共五章,每章四句;现在用郑玄的分法;第一章雎鸠与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就是君子的好匹配;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第二章的“参差荇菜”承“关关雎鸠”而来,也就是以洲上生长之物即景生情。“流”,《毛传》训为“求”,不确,因为下文“寤寐求之”已有“求”字。此处不当再有“求”义,“求”字就是全篇的中心。整首诗都在表现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即从深切的思慕到实现结婚的愿望。第三章抒发求之而不得的忧思。这就是一篇的关键,最能体现全诗精神。姚际恒《诗经通论》评云:“前后四章,章四句,辞义悉协。今夹此四句于‘寤寐求之’之下,‘友之’、‘乐之’二章之上,承上递下,通篇精神全在此处。盖必着此四句,方使下‘友’、‘乐’二义快足满意。若无此,则上之云‘求’,下之云‘友’、‘乐’,气势弱而不振矣。此古人文章争扼要法,其调亦迫促,与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驿路梨花》精品教案

14 驿路梨花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4.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课文讲述的一个故事。思考: (1)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4)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5)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个故事: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如下: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总结过渡: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诗经两首课时练习

第二单元第四课 一、课内双基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采薇.(wēi) (yán)狁靡.(mǐ)室靡家 B.不遑.(huánɡ) 归聘.(chěng) 王事靡盬.(ɡǔ) C.孔疚.(jiù) 戎.(rónɡ)车四牡骙骙.(kuí) D.所腓.(fēi) 象弭.(mǐ) 雨雪霏霏.(fēi) 【答案】C(A.:xiǎn,B.聘:pìn,D.腓:féi。)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薇亦作止.(停止) 莫.止(同“暮”) 狁之故.(缘故) B.不遑.(闲暇) 归聘.(问) 载.饥载.渴(又……又……) C.忧心孔.疚(很) 不来.(回家) 彼.路斯何(那) D.四牡.业业(雄马) 所腓.(遮蔽) 狁孔棘.(同“急”) 【答案】A(止:句尾语气词。) 3.下列句子中没有借代用法的一项是() A.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B.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C.披坚执锐,以挡来敌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答案】B(A.“复关”代指从复关来的“氓”。 C.“坚”“锐”代坚固的铠甲,锐利的兵器。 D.“总角”代指少年时 知识改变命运

4.诵读要读出诗作的感情色彩和语调。对下列诗句所含感情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思念、回忆) B.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伤心、无奈) C.既见复关,载笑载言(热情、温柔) 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哀伤、无奈) 【答案】D(决绝,刚烈。) 5.下面关于《采薇》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本诗通过一个戍卒归途中的自述和回顾,描写了当时征夫的生活。 B.诗篇真实地描写了远征生活的苦难,征人久戍思归的凄楚心情。 C.全诗交织着抗敌卫国和思家恋乡的矛盾。 D.本诗主旨在揭露和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不顾百姓安危的残暴统治。 【答案】D(主要表达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6.下列诗句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没有时间安居休息,因为和犭严狁打仗的缘故。 B.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我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C.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内心非常痛苦,从此以后再也不来戍边了。 D.彼尔维何?维常之华。——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儿?是棠棣 知识改变命运

2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24、《诗经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经》的艺术手法、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真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向往。 4、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 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支奇葩。今天我们来学习《诗经》中的首篇——《关雎》。它选自《诗经·周南》。周南,一般指的是洛阳以南到湖北一带地方。据有关资料推断,这首诗产生的时代不会太早,大约是西周末、东周初。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描写劳动生活的;有反映统治阶级残酷剥削压迫劳动人民的;有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还有描写爱情婚姻生活的;有描写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

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诗经》以四言为主,间有杂言。表现手法为“赋”、“比”、“兴”。(“赋”——直陈其事,直截了当,明快淋漓;“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寄托,即托事于物,先言它物以引所咏之辞)而《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类。“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庸阝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组成,称为十五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拙,诗味不多。 三、生字: 关雎(jū)窈窕(yǎo tiǎo) 淑女(shū)好逑(hǎo qiú)参差(cēn cī) 荇菜(xìng) 寤寐(wùmèi) 辗转(zhǎn zhuǎn)瑟(sè) 乐之(lè) 四、阅读感知: 1、朗读课文,概括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小伙子对一个姑娘的思念和追求过程) 2、孔子具体评价《诗经》的仅此一篇,你们想知道他怎么评价的吗?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快乐而不放纵,忧愁而不悲伤,也就说此诗在情感上的度把握得非常好,它感情率直、淳朴、真挚、健康,正是一篇古老而优秀的民歌珍品。)请你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地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赏析题 《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 3、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 4、 5 6 7.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8.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9.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10.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1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蒹葭》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驿路梨花说课稿

驿路梨花-说课稿

————————————————————————————————作者: ————————————————————————————————日期:

14《驿路梨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简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又在阶段目标中明确第二学段要“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册第四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文章的大意,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初一下期的学生对略读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本课我准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积累词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揭示文章主题。 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及“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拟订如下:(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 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当然,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传授知识易,培养能力难。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诗经两首》赏析题

《诗经两首》理解性内容要点 一、《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6.诗中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8.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两句反复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9.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10.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品行端正有修养的人,美丽善良纯洁的女子 11.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二、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阴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最新《诗经两首》和《离骚》(节选)原文翻译(一句原文一句译文)

1 《静女》 2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3 娴静姑娘真漂亮,约我等在城角旁。视线遮蔽看不见,搔头徘徊心紧张。 4 5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6 娴静姑娘真娇艳,送我新笔红笔管。鲜红笔管有光彩,爱她姑娘好容颜。 7 8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远自郊野赠白茅,诚然美好又珍异。不是荑草长得美,美人相赠厚情意。 9 10 11 《氓》 12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13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14 憨厚农家小伙子,怀抱布匹来换丝。其实不是真换丝,找个机会谈婚事。送郎送过淇水西,到15 了顿丘情依依。 16 不是我愿误佳期,你无媒人失礼仪。望郎休要发脾气,秋天到了来迎娶。 17 18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19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20 爬上那垛破土墙,遥向复关凝神望。复关远在云雾中,不见情郎泪千行。情郎即从复关来,又21 说又笑喜洋洋。

你去卜卦求神仙,没有凶兆心欢畅。赶着你的车子来,为我搬运好嫁妆。 22 23 24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25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26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27 对男人情依依。 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28 29 30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31 32 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33 溅车帷湿又潮。 34 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35 36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37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8 婚后三年守妇道,繁重家务不辞劳。起早睡晚不嫌苦,忙里忙外非一朝。谁知家业已成后,渐39 渐对我施凶暴。 40 兄弟不知我处境,个个见我哈哈笑。静下心来细细想,独自伤神泪暗抛。 41 42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14驿路梨花

14驿路梨花 1.进一步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故事梗概。 2.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分析、理解文章的构思特点及表达效果。 3.分析、理解“梨花”在文中的不同含义及作用,理解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4.学习心怀善良、感恩与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欣赏梨花的图片。由梨花的图片你们想到了哪些关于梨花的诗句呢?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辛弃疾《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总结过渡:在不同诗句中梨花有不同的象征意义,彭荆风这篇小说的题目《驿路梨花》出自陆游诗句“悬知寒食朝陵使,驿路梨花处处开”。那么,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文中的“梨花”又有怎样的含义呢?请带着疑问快速阅读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概括课文讲述的一个故事。思考: (1)文中故事发生的地点是哪里? (2)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3)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展示文中人物与小茅屋之间的故事。 (4)以“我”和老余的所见所闻为顺序,复述故事情节。 (5)比较两种记叙顺序,思考讨论课文采用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一个故事:小说通过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歌颂了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按小茅屋修盖、维护的先后顺序列表如下: 课文记叙顺序的作用: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波澜起伏。 总结过渡:从全文整体结构看,全文以“我”和老余的行踪为线索,一晚一早的所见所闻的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采用的是顺叙,其中瑶族老人打猎迷路,夜宿茅屋,解放军盖小屋,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又是插叙。如果从小茅屋建造和维护的过程来看,课文采用的是倒叙。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加黑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说怿女美(yì) B.尔卜尔筮(shì)其水汤汤(tāng)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渐车帷裳(cháng)体无咎言(jiù)D.爱而不见(xiàn)将子无怒(jiāng)犹可说也(yuè)自牧归荑(kuì)2.下列加黑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无与士耽(沉溺、迷恋)女也不爽(差错) B.总角之宴(欢乐)言笑晏晏(和顺温柔的样子) C.匪我愆(延误)期静女其姝(美丽) D.夙兴夜寐(早晨)爱而不见(喜欢) 3.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 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C.(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相同。 D.(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案

24 《诗经》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4、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5、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 1、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3、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方法: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关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文学常识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 《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这种解释比较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 诗、书、礼、乐、易、春秋合称“六艺” 《诗经》中的《国风》和《离骚》并称“风骚”,代表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传统。“风骚”后代指文学才华。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正音。 睢鸠(jū jiū)一种水鸟。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时。寐,睡时。 芼(mào):挑选。钟鼓乐(lè)之:使……快乐 2.读准字音、读对节奏。把握语速、读出情感。(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句读分明,停顿合理。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3、合作交流 (1)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2)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抽译。 (3)学生再一次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四、思读全诗,把握文意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生1: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生3:他做梦梦见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教师小结:这首诗很短很完整,既写对爱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难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优秀的民歌作品。 2、请具体分析本诗结构。 第一章(第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娘,从而引起的爱慕的感情和求婚的愿望。 第二章(第2、3节),描写小伙子求婚,苦于无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诗经》阅读练习答案及赏析 导读: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ji]。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i]。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si]。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zhi]。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基础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jū)(jiū)窈窕( yǎo )( tiáo )好逑(h ǎo )( qiú) 寤寐( wù)( mèi )溯洄( sù)( huí)坻( Ch í)荇菜( xìng ) 2.填空题。 (1)《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305 _篇,包括风、雅、颂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C )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 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 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创新能力运用】 5.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答:《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6.《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7.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

14驿路梨花-说课稿教学内容

14《驿路梨花》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与学情简析: 《驿路梨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文章通过记叙发生在哀牢山深处一所小茅屋的故事,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生动地展示了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歌颂了各族人民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风貌。 《新课标》指出: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又在阶段目标中明确第二学段要“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二册第四单元的学习重点就是学习略读的阅读方法,粗知文章的大意,并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初一下期的学生对略读有了较全面的掌握,对学习记叙文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因此我强调课前预习,课上以学生阅读、讨论、感悟为主。本课我准备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积累词语,整体感知,培养语感;第二课时分析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揭示文章主题。二、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下面,我着重谈谈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根据《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对“阅读和写作的要求”及“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结合初一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教学目标拟订如下:(媒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课文中记叙的顺序和文章在立意、构思、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学习以花喻人,寓人于花的表现手法。 2、能力目标 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写作记叙文时合理地安排顺序,巧妙地进行构思、设置悬念,使文章引人入胜。 3、德育目标 学习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 这样确定教学目标,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陶冶情操紧密结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当然,任何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总是传授知识易,培养能力难。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如下:(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诗经二首赏析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约五百余年间的305首诗歌,所以也称《诗三百》。传说是由孔子编写的。后来被奉为儒家经典,才被称为《诗经》。诗经中的诗按照内容可以划分三类,“风”、“雅”、“颂”。“风”又称为“十五国风”,指的是15个国家的民歌;“雅”又分为“大雅”和“小雅”,是贵族们在宴会上作的诗;“颂”是周王朝祭祀宗庙时用的诗,也是贵族们创作的。国风的数量最大,共160篇,“雅”总共是105篇,“颂”最少,40篇。《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直陈其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打比方,就是比喻。“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唱的内容。兴这种表现手法,一是起象征、联想、比拟的作用,如《周南?关睢》。二是起创造意境、烘托气氛的作用,如《秦风?蒹葭》。三是起协调音律的作用,如《秦风?黄鸟》。《诗经》中常常是比兴结合运用的,因此,比兴连称。赋比兴手法的运用,使《诗经》具备了动人的艺术魅力。 关雎内容介绍: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内容:关关鸣叫的雎鸠鸟,站在水中的沙洲上。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正是小伙子喜爱的配偶。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寻找。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醒着睡着都把你追求。 追求的愿望难实现,我睡着醒着都把你思念。夜长长相思不断,翻来覆去难成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挑右选。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弹着琴瑟来亲近你。 水中荇菜长短不齐,采荇人左右拔取。美丽善良的姑娘啊,我敲着钟鼓使你快乐。 诗歌层次:第一层(1小节)河边邂逅,一见钟情。第二层(2—3小节)朝思暮想,辗转反侧。第三层(4—5小节)琴瑟钟鼓,欢庆娱乐 三、深入理解课文 1、诗歌开头用雎鸠起兴,生动形象地表明他的爱情纯洁而又真诚,也暗示了淑女具有贞洁的品德。 2、用“窈窕”“淑”来形容这个女子,直接赞扬了女子的文静美丽和善良,这交代了男子追求她的根本原因。 3、“君子好逑”显示了这个男子的坦率自然,毫无顾忌,也显示了民歌朴实清新的风格。 4、“差荇菜,左右流之。”既进一步刻画了姑娘窈窕之色,又突出赞美了她的勤劳。“流”字用得极妙,使满篇生辉,极写少女顺着水流忽而侧身向左,忽而侧身向右地采摘荇菜的忙碌和姿态的优美,使全篇充满了动感和生机。 5、第三小节:写思念情人的心理活动,极其生动、逼真、形象。 6、“悠哉”叠用,深刻地表达了这个男子长夜不寐、绵绵不断的忧思。连用两个“悠”字,把他长夜难眠,思绪万千一直难耐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把这种炽热的渴望之情入木三分地揭示出来。 7、四、五小节写求之既得的喜悦。(这并非事实,而是男子由“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而生出的幻想)。“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既写出了君子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又把青年人愿望实现后相处和谐、相亲相爱的欢乐感情深刻的表现出来。这一结婚热闹场面的描写,表达了青年男子对婚恋的希求和良好愿望。 8、A:诗的表现手法:兴(使全诗产生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B:采用的形式:一咏三叹、重章叠句(使内容递进,逐步深入地展现了“君子”炽热的情怀,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加强节奏感的艺术效果) C:流传不衰、优秀民歌的原因:真切地表达了率真、淳朴、健康的情感,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上的精神。 中心思想:诗歌用细腻生动的笔法描绘了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由“一见钟情”到“日夜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与说课稿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重点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记叙的顺序。 难点: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国西南边陲是块神奇而美丽的地方。那里的山美水美人更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驿路梨花》,讲述的就是西南少数民族学习雷锋。助人为乐的故事,读完它,你会被那里的山水、人物所感染,你一定会深深地爱上它。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内容。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让我们带着目标,根据自主学习的要求,开始自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自读课文:朗读2遍,疏通字词障碍;默读2遍,对文章的基本情节有所了解。 (二)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独立完成自学检测,书写要认真、规范,然后一对一用红笔批阅并纠错。 1.填写文学常识: 《驿路梨花》作者是,他是代作家,作品有《》、《》、《》等。 2.给加点字注音: 驿路()露宿()竹蔑()喷()香撵()走麂子() 恍惚()修葺()着()想折()损菌()子 3.解词:

(1)陡峭: (2)修葺:葺, (3)恍惚: (4)修长:修, (三)质疑问难 在自学过程中有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请同学或老师帮你解答。 三、后学环节(15分钟) 过渡语:在扫除字词障碍之后,我们整体感悟课文。 (二)依据表格内容,分别概括出这五件事: 1. 2. 3. 4. 5. (三)理出文章思路: ()小茅屋--投宿小茅屋--()--()小茅屋--()文中的这些情节是由什么串连起来的呢? 知识链接: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作者是通过线索将表现中心的材料联珠缀玉般地交织起来,使文章的各个层次贯通弥合,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 (四)如果按照小茅屋的建造和照看来叙述,文章中的几件事该如何安排呢? 知识链接: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1.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2.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3.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

诗经两首课堂练习

(时间:45分钟 分值:55分) 一、基础知识(20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句子中,每句都包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 A .岁亦莫止/我戍未定 B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C .匪来贸丝/于嗟鸠兮 D .象弭鱼服/小人所腓 解析:A 项,莫—暮。C 项,匪—非,于—吁。B 、D 项无通假字。 答案:C 2.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 望复关 B.????? 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 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D.????? 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解析:A 项,①把,②来。B 项,①②都代“他”。C 项,①到达,②就。D 项,①没有人,②同“暮”。 答案:B 3.下列加点字解释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尔车来,以我贿. 迁 贿:财物 B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耽:耽搁 C .女也不爽. ,士贰其行 爽:过错 D .忧心孔疚. ,我行不来 疚:痛苦 解析:B 项“耽”是“沉溺”的意思。 答案:B 4.下列加点字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 .其黄. 而陨 B .二三..其德 C .夙.兴夜寐 D .雨.雪霏霏 解析:D 项,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A 项,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黄。B 项,二三: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C 项,夙: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 答案:D 5.补写出下列诗句的空缺部分。(8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2)淇则有岸,____________________。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