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蜀相》学案

《蜀相》学案

《蜀相》学案

【学习目标】

1、背诵本诗。2、掌握赏析格律诗的方法。

3、理解诗歌的主旨,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初唐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忧国忧民。一生不得志,仕途坎坷。他的诗歌称为“诗史”,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诗圣”。

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

2、写作背景”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第二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诗人借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自己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3、诸葛亮,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臣之间鱼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伏、热泪盈眶。

4、格律诗的基本章法——起、承、转、合。

“起”即开端,开头。首句引起话题。

“承”即相承,承接。是承接上句进一步叙述,从而完整起句所要表达的意思;

“转”即递转,转折。转的意义就是将前面两句表述的内容进行变化或引申,也有的第三句转的不明显,而是继续承;

“合”即整合。指承接全篇,照应全篇,对全篇做一总结。

绝句的起、承、转、合是最常用的模式。一般第一句为起,第二句为承,第三句为转,第四句为合。如:《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第一句从所看到的景象说起,即为“起”。

远近高低各不同。第二句进一步接着描述,即为“承”。

不识庐山真面目,第三句由景转说到人和事,即为“转”,

只缘身在次山中。第四句指明原因总结全诗,即为“合”。

对于八句律诗而言,第一联起,第二联承,第三联转,第四联合。而每一联的对句又是出句的承。如:《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从回忆往事说起。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承上回忆两次充满豪气的战争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颈联转写年事已高却壮志未酬的悲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照应首联,借典明志。

在写作的过程中,承是必然的,但转的使用,能使全篇意境柳暗花明,更上层楼。从起到合,中间虽可一直承,但不免有平平坦坦之感。

学习格律诗时,同学们要善于抓住绝句的第三句和律诗的第五句来分析诗歌的描写内容和思想情感的变化。

5、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的方法

读诗题---思考题意(字面意思、正文内容)

知作者---知人论世(经历、思想、文风等,理解主旨)

析正文---词句剖析(诗眼、典故、名句;分析主旨)

找诗法---分析写法(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修辞手法等等以及格律诗的“起、承、转、合”章法)

扣注释---把握信息(帮助理解诗意)

【课前预习】

1、圈点勾画,阅读“知识链接”和“赏析引导”部分的内容。

2、朗读、背诵《蜀相》,准确把握感情基调。(朗读提示:见课本P15/一)

【基础过关】

1、诵读《蜀相》。

2、完成《自主学习新学案》P10/一、二、三题

【自主学习】

理解诗意:借助工具书,独立理解诗意。

【合作探究】

1、首联--起: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武侯祠的地点。“臣相祠堂”、“寻”、“柏森森”

三个词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臣相祠堂:

寻:

柏森森:

2、颔联--承:紧承“柏森森”写武侯祠环境的凄凉冷落。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颈联里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3、颈联--转:由前两联写武侯祠转到写诸葛亮的功业,这两句写了诸葛亮哪些功业?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4、尾联--合:写诸葛亮的死和影响。此联中的“英雄”指什么人,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巩固检测】:

1、《自主学习新学案》P11/“赏析探究”部分的1、

2、3小题。

2、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身世,比较杜甫《蜀相》和陆游的《书愤》,说说它们在抒发情感和写作方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