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免疫讨论课案例分析

免疫讨论课案例分析

免疫讨论课案例分析
免疫讨论课案例分析

两个班分8组,每次课4个组汇报,做PPT,汇报时间10~15分钟。

案例1:

患者,男,42岁,已婚。自述有静脉注射毒品史3年。因气短3个月,加重伴间断发热20天于2013年5月9日入院急诊。病人于2013年2月26日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3层楼后气短、喘息,休息后可缓解。不伴发热、胸痛、咳嗽、咳痰及其它不适。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先后注入抗生素并服用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稍缓解。4月14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气短、喘息,伴乏力,活动后明显。此后症状逐渐加重,不能平卧,夜间呼吸困难明显。无咳嗽咳痰、头痛、肌痛、腹泻等。4月30日出现低热,体温为37.4℃,当地卫生院胸片示“双肺絮状阴影”,血象“白细胞不高”,血沉52mm/h,予头孢曲松、激素等治疗(计量不详)并隔离1天后体温降至正常,但气短无明显缓解,5月8日呼吸困难加重,由当地卫生院转至我院。发病以来出现明显乏力、纳差和消瘦,体重下降约5kg。实验室检查入院当日(5月9日)血常规WBC 9.6x109/L,流式细胞仪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3+T细胞比例为77.7%,计数584/μl;T细胞亚群检测示CD4+T细胞比例为6.3%,计数47/μl:CD8+T细胞比例为67.4%,计数507/μl。

临床诊断:艾滋病合并卡式肺孢子虫肺炎。

问题:

1. 临床诊断依据有哪些?进一步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2.入院当日血常规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有无异常?该异常与发病有何关系?并发症有哪些?

3. T淋巴细胞可分哪些亚群?各有哪些表面标志?主要功能?检测手段?

4.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发病机制是什么?T细胞损伤的机制是什么?

5.如何利用免疫学手段预防、诊断和治疗艾滋病(包括尚处于研究中的手段)?

6.免疫缺陷病有哪些?免疫学特征?

7.目前,针对艾滋病的疫苗有哪些?疫苗包含哪些类型?

案例2

患者,女,26岁,因感冒、支气管肺炎,到医院就诊。医嘱于青霉素80万U肌注,2次/日,常规皮试阴性,观察30分钟,患者无不良反应离院,4小时后患者由家人以急症送回医院,患者已出现胸闷、口唇青紫、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至60/45mmHg。同时合并大小便失禁。临床诊断: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患者平卧、氧气吸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按医嘱静注高渗糖及阿托品0.5mg。随后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脉搏触摸不到,患者呈昏迷状,心电图示室颤波,立即电击除颤,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静注地西泮10mg、地塞米松20mg、利多卡因200mg等,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心电监护,抗休克,导尿并留置尿管。继之出现肺水肿症状,双肺底大量湿罗音,皮下注射吗啡10mg,静注毛花苷C(西地兰)0.4mg、地塞米松20mg、氨茶碱0.125g等,呼吸机接酒精湿化瓶,抢救2小时后患者呼吸心跳恢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40次/分,血压100/83mmHg,12小时后意识转清醒。

问题:

1.青霉素皮试阴性,解释患者仍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的原因。

2.过敏性休克发生的机制

3.试述临床上注射青霉素抗生素时应注意事项以及出现过敏性休克应采取的急救措施。

4.临床上属于该型超敏反应有哪些疾病?如何治疗该型疾病?

案例3

患者,男,50岁,由于骨股头无菌性缺血坏死来我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人院后查血型为 B型。术前备血400ml,交叉配血试验:凝集试验为阴性。既往史:2年前曾因胃大部切除手术输过200ml“B”型血,无输血反应史。本次术中输入200mlB型血后,病人出现寒颤,发热,血红蛋白尿,立即停止输血。抽取病人静脉血,抗凝,分离血浆,上液为红色透明液。尿液常规检测,尿血红蛋白为卅,尿胆原呈阳性反应。判断为急性溶血输血反应。血型检查:我们将献血者和受血者的血样分别送到XX 中心血站进行鉴定:受血者张某,B,ccdee(Rh阴性),血清中存在着抗一C,抗一D,抗一E抗体;献血者为 B,CcDEe(Rh阳性)。问题:

1.诊断依据有哪些?

2.结合病例分析发生机制。

3.试述避免本病例发生有效措施。

4.临床上属于该型超敏反应有哪些疾病?

案例4

患者,男,14岁,主诉咽部不适3周,浮肿、尿少、疲倦伴睡眠欠佳1周。3周前咽部不适,轻咳,无发热,自服“氟哌酸”未愈。近1周感双腿发胀,双眼睑浮肿,晨起时明显,同时尿量减少,200~500ml/日,尿色较红。于外医院查尿蛋白(++),血压增高,口服“阿莫仙”、“保肾康”症状无好转来诊。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可,轻度腰酸、乏力,无尿频、尿急、尿痛、关节痛。既往体健,青霉素过敏,个人、家族史无特殊。体格检查:T36.5℃,P18次/分,BP160/96mmHg,w 无皮疹,浅淋巴结未触及,眼睑水肿,巩膜无黄染,咽红,扁桃体大,心肺无异凹性浮肿。实验室检查:血Hb140g/L,WBC:7.7×109/L, 尿蛋白(++),定量3g/24小时,尿 WBC:0~1个/高倍,RBC:20~30个/高倍,偶见颗粒管型。血IgG、IgM、IgA正常,C3:0.5g/L,抗链球菌O试验(ASO)结果:800IU/L(正常植:<200U=,肝功能及乙肝两对半抗原抗体检验结果正常。

临床诊断:急链球菌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

问题:

1.诊断依据有哪些?

2.结合病例解释链球菌反复感染后诱发急性肾小球肾炎的原因。

3.试述异嗜性抗原的定义及其在医学上的意义。

4.临床上属于该型超敏反应有哪些疾病?

案例 5

患儿,男,8岁3个月,并于近日发现右侧颈部有3粒蚕豆大小肿物,入院,其母代述病史可靠。患儿最近一个月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午后潮热、睡眠不佳、夜间盗汗并觉卷怠乏力,但无咳嗽。近半个月,曾间断服用中药,但未见好转,而来院。患儿未接种过卡介苗,其父母无肺结核病史。体格检查:T37.8℃,P111次/分,R35次/分,体重23kg,发育正常,营养稍差,结膜口唇稍白、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出血点,无黄染,右侧颈部淋巴结肿大,但无压痛。双肺呼吸音清晰,心律归整,未闻及杂音。X线胸部检查正常。淋巴结穿刺物检查显示肉芽肿性病变和干酪样坏死,但未见结核杆菌。结核菌素皮试48小时后出现直径为20mm 的肿胀和硬结(硬结直径<=4mm为阴性)。用淋巴结穿刺物作结核杆菌培养,6周后,培养结果为阳性。临床诊断:淋巴结结核。

问题:

1.从免疫学抗感染的知识考虑,解释患儿结核菌素皮试48小时后皮试部位出现肿胀和硬结的原因。

2.试解释组成结核肉芽肿性病变的细胞类型及其参与结核肉芽肿病变的形成的细胞因子种类。

3.临床上属于该型超敏反应有哪些疾病?

医学高级(风湿与临床免疫学)-案例分析题 1

医学高级(风湿与临床免疫学)-案例分析题 1 1、该患者可诊断为 A.痛风 B.类风湿关节炎 C.系统性红斑狼疮 D.原发性骨关节炎 E.风湿性关节炎 2、一般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的主要原因是 A.有并发症的风湿性疾病 B.体质差异 C.病情属中晚期、关节变形、病情呈进行性加剧、顽固的炎症 D.抗风湿药选择和用法不当 E.为非风湿性疾病 3、应首选的治疗方法是 A.关节手术 B.MTX+类固醇 C.支持治疗 D.D一青霉胺 E.类固醇

4、初步印象是 A.系统性红斑狼疮 B.贝赫切特(白塞)病 C.皮肌炎 D.进行性硬化病 E.血管炎 5、确诊的主要方法是 A.神经系统检查 B.特异抗体检查 C.肌肉的理化检查 D.X线检查 E.激素检查 6、如何防止症状再度出现 A.加大药物剂量进行冲击疗法 B.改用新的治疗方法 C.坚持长期不减剂量治疗 D.停药观察 E.症状改善后,减量维持治疗2~3年

7、该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类风湿性关节炎 B.痛风性关节炎 C.强直性脊柱炎 D.骨性关节炎 E.以上都不是 8、最重要的辅助检查是 A.沉及CRP B.HLA-B27 C.周围关节X线片 D.腰椎正侧位X线片 E.以上都不是 9、对该病治疗无效的药物是 A.多塞平 B.甲氨蝶呤 C.沙立度胺 D.硫唑嘌呤 E.糖皮质激素 10、下列除哪项外均适合该疾病的治疗

A.布洛芬 B.应用抗TNF抗体 C.避免过度负重和剧烈运动 D.避免睡硬板床 E.适当锻炼 11、符合下列哪项条件可考虑为强直性脊柱炎 A.腰痛、晨僵3月以上,休息后改善,胸廓活动度低于相应年龄性和相同的正常人 B.骶骼关节X线片:单侧Ⅰ~Ⅱ级,腰椎状面和矢状面活动受限 C.腰痛、晨僵3月以上,活动后改善 D.骶骼关节痛影响睡眠 E.骶骼关节X线片Ⅲ~Ⅳ级,骶骼关节炎 12、正确的治疗方案是 A.NSAIDS治疗 B.NSAIDS加软骨保护剂 C.甲氨喋呤每周一次口服 D.糖皮质激素治疗,保护关节功能 E.柳氮磺吡啶口服 13、患者最可能出现的体征是

免疫调节教案

免疫调节 一、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免疫的类型;第2课时,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对于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机体内各个系统之间联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说明了生命现象内在联系之间的普遍性。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艾滋病、过敏反应以及免疫学的应用的相关知识,学生已经通过报刊杂志、广播电

视等传播媒体有所了解。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对教学目标的阐述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教材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况,把教学目标拟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通过探讨分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机制。 (4)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5)培养从报刊杂志、互联网中直接获取资料或数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资料搜集、讨论的形式了解艾滋病及其防治。 (2)以图解、问题串、和讨论的方式学习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医学免疫学》-免疫系统的防御、致病双重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医学免疫学》 主讲教师:王悦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免疫系统的防御、致病双重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 2、HLA与临床医学之关系回顾 3、B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 4、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在免疫耐受中的角色分析 5、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阶段的生物学作用 6、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进展 7、抑制性T细胞的类型、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 8、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9、抗体应用于免疫治疗中之进展分析 10、对Th1、Th2、Th17细胞的效应及功能分工的认识进展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免疫系统的防御、致病双重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 一、免疫系统的含义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所组成。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二、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 正常人体的血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含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这些物质的直接杀伤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发挥作用。例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应,但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中若再加入补体,则很快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 当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进入到人体后,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首先发起进攻,将它们吞噬到“肚子“里,然后通过酶的作用,把他们分解成一个个片断,并将这些微生物的片断显现在巨噬细胞的表面,成为抗原,表示自己已经吞噬过入侵的病菌,并让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知道。 T细胞与巨噬细胞表面的微生物片断,或者说微生物的抗原,连着相遇后如同原配的锁和钥匙一样,马上发生反应。这时,巨噬细胞便会产生出一种淋巴因子的物质,他最大的作用就是激活T细胞。T细胞一旦“醒来”便立即向整个免疫系统发出“警报”,报告有“敌人”入侵的消息。这时,免疫系统会出动一种杀伤性T淋巴细胞,并由它发出专门的B淋巴细胞,最后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专一的抗体。 杀伤性T淋巴细胞能够找到那些已经被感染的人体细胞,一旦找到之后便像杀手那样将这些受感染的细胞摧毁掉,防止致病微生物的进一步繁殖。在摧毁受感染的细胞的同时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结合使之失

第十章免疫应答

第十章免疫应答 Chapter 10Immune Response 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目的要求 ·掌握: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T、B细胞活化的双信号要求,T细胞应答的主要效应机制,B细胞对TD抗原的识别,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熟悉:固有免疫应答的作用时相,内源性与外源性抗原加工提呈的基本过程,免疫应答调节的基本内容;了解:黏膜免疫应答,T、B细胞活化信号转导的基本过程。 二、教学内容 1.固有性免疫应答的概念、组成及特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发生的部位及基本过 程。 2.抗原的加工与提呈:内源性及外源性抗原的加工提呈途径。 3.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T细胞应答 的效应;NK T细胞和γδ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4.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B细胞对TD抗原和TI抗原的免疫应答,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5.T、B细胞活化的信号转导:抗原识别信号的转导过程,第二信号的转导过程。 6.黏膜免疫应答:黏膜免疫感应部位与效应部位,分泌性IgA及其转运。 7.免疫应答的调节:抗原、抗体和补体成分的调节,抑制性受体及信号转导水平的调节,凋亡对免疫应答的负反馈调节,免疫细胞间的调节,独特型网络的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二部分测试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A型题) 1.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都带有 A.抗原受体 B.SmIg C.SRBC受体 D.丝裂原受体 E.MHC分子 2.Th细胞对B细胞的辅助作用不包括 A.使B细胞增殖 B.使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 C.使记忆性B细胞形成 D.使Ig轻链V、J基因片段连接 E.使抗体产生类别转换 3.高亲和力IL-2受体存在于 A.活化的巨噬细胞表面 B.初始Tc细胞表面 C.静止的巨噬细胞表面 D.活化Th细胞表面 E.初始Th细胞表面 4.下列哪些分子组合可产生协同刺激信号 A. CD28—B7 B. MHC—Ag—TCR C. MHCⅡ—CD4 D. SmIg—Ag E. MHC I—CD8 5.下列哪种分子不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A.C9 B.C3b C.IL-2 D.IgG E.IgA 6.CD4+T细胞活化增殖过程中、提供第一和第二信号的细胞 A.APC B.CD8+ T细胞 C.巨噬细胞 D.DC细胞 E.NK细胞 7. B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由哪种细胞提供表面的协同刺激分子 A. DC细胞 B. Th细胞 C..巨噬细胞 D. NK细胞 E.Tc 细胞 8.下列哪一病理过程与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无关 A.移植排斥反应 B.胞内菌感染 C.接触性皮炎 D.血型不合的溶血反应 E.肺结核空洞的形成 9.再次应答时,抗体产生的特征是 A.IgM显著增高 B.IgG显著增高 C.IgD显著增高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完美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 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 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 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 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 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 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 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 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 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 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 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 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第13章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十三章免疫调节 一.选择题 【A型题】 1.以下哪一个分子与BCR交联后传入抑制性信号 A.TCR B.FcμR C.FcγRⅡ-B D.CD19 E.CD21 2.抑制TH2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是: A.IL-6 B.IL-4 C.IL-5 D.IL-10 E.IFN-γ 3.抑制TH1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是: A.IL-2 B.IL-I C.IFN-γ D.IL-10 E.IL-7 4.活化T细胞表达的抑制性受体是: A.CTLA-4 B.CD94/NKG2A C.TCR-CD79 D.FcεR-Ⅰ E.IL-2R 5.介导AICD的细胞是: A.活化的T细胞 B.活化的Mφ细胞 C.活化的NK细胞 D.活化的中性粒细胞 E.肿瘤细胞 6.T细胞活化的抑制性受体是 A.CTLA-4 B.CD28 C.TCR D.IL-1R E.IL-2R 7.关于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抗原的存在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前提 B.抗原在体内耗尽,免疫应答将停止

C.一定范围内应答水平与抗原的量呈正相关 D.抗原的量与免疫应答的发生与否有关 E.抗原的性质与免疫应答的类型无关 8.下列哪项不是独特网络的特点? A.多层次级联 B.独特型级联 C.闭合型网络D.依赖于NK细胞参与 E.周期性循环 9.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学说的本质是 A.Ag与Ab形成复合物 B.妨碍致敏T细胞与抗原的结合 C.使免疫应答处于稳定状态 D.使抗体不受抑制地产生 E.使NK细胞明显激活 10.关于免疫复合物(IC)免疫调节作用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 IC引起B细胞的BCR与FcR交联,抑制B细胞的活化与增殖 B. IC(抗原量多,抗体量少时)与APC表面的FcR结合,增强APC的功能 C. 免疫应答后期,IgG类抗体形成的IC有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 D. 免疫应答初期,IgM类抗体形成的IC有增强免疫应答的作用 E. 免疫应答后期,IgG类抗体形成的IC有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 11.抗原抗体介导的负反馈调节作用是通过B细胞表面 A.BCR与FcγRⅠ交联产生的 B.BCR与FcγRⅡB交联产生的 C.BCR与FcγRⅢA交联产生的 D.BCR与FcγRⅢB交联产生的 E.BCR与FcαR交联产生的 12.能使B细胞表面BCR与FcγRⅡB交联的抗体是 A.抗γ链独特型IgG类抗体 B.抗δ链独特型IgG类抗体 C.抗μ链独特型IgM类抗体 D.抗μ链独特型IgG类抗体 E.抗γ链独特型IgM类抗体 13.NK细胞表面抑制性受体KIR可识别 A.HLA-I类分子 B.HLA-G分子 C.HLA-E提呈的抗原肽D.HLA-B提呈的抗原肽 E.HLA-C提呈的抗原肽 【B型题】 A.Th1细胞 B.Th2细胞 C.NK细胞 D.Tc细胞 E.Tr细胞 1.介导体液免疫起辅助作用 2.主要产生IL-2和1FN-γ 3.主要产生IL-4、IL-5和IL-10 4.介导细胞免疫起辅助作用 A.FcεR-Ⅰ B.CTLA-4 C.CD16 D.CD94/NKG2A

经典急性传染病防控案例分析题带答案

一、食物中毒类案例分析题 某县疾控中心接到基层报告,甲镇某中学有100多名学生出现以恶心、呕吐、腹泻等为主的胃肠道症状疫情。 问题1:根据病例临床症状,你认为必须考虑哪几类主要疾病?(ABCD) A.细菌 B.病毒 C.寄生虫 D.食物中毒 E.自然疫源性疾病 F.辐射 提示:县疾控中心派出专业人员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并采集标本进行检测。经调查,临床表现分布主要为腹泻(95%)、呕吐(60%)、恶心(58%)、腹痛(14%)、发热(9%),每日平均排便8-10次,稀水便;粪便常规检查未发现白细胞和红细胞。 问题2:根据上述调查,可排除的传染性病原为:(BCEF) A.霍乱弧菌 B.志贺氏菌 C.阿米巴原虫 D.产毒性大肠杆菌,即旅游者腹泻 E.侵袭性大肠杆菌,痢疾样腹泻 F.耶尔森菌,以发热腹泻腹痛为主 G.病毒性腹泻 问题3:采集现症病人的标本,进行病原检测,在送检粪便标本到实验室时还应附上哪些信息?(ABCDF)A.病人姓名或识别码 B.发病日期 C.采样日期 D.症状、体征 E.就诊日期 F.标本名称 提示:经调查,全校所有的班级都有病例,最多15人,最少5人;所有的学生、教师均在学校食堂用餐,饮用水为同一品牌的桶装矿泉水,教师中未发现病例,有同桌患病18.2%(33/181)、暴露于1米内呕吐物/粪便58.0%(105/181)和同室患病58.6%(106/181)。 问题4:本次暴发疫情则主要传播途径可能有哪些?(CD) A.食物源性 B.水源性 C.间接接触传播,在肠道传染病中多见 D.气溶胶传播 E.直接接触传播 F.虫媒传播 提示:经实验室检测,在采集的15份标本中有10份诺如病毒阳性。 问题5:本次疫情中下列哪些控制措施比较合理?(ACDEF) A.对病人的呕吐物、排泄物可能污染的场所进行彻底消毒; B.对学校的室内室外环境进行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 C.出现腹泻、呕吐症状病人,疾病痊愈后72小时内暂时停止上课,留在家里休息。 D.加强健康教育,推广防病防治知识 E.加强学校的晨检制度。

口腔案例分析

口腔案例分析 试题1 患者,女,56岁。主诉:左上后牙自发隐痛两周现病史:左上后牙两周前出现自发性阵发性隐痛,持续几分钟后可缓解,冷热刺激痛,无明显夜间痛及咬合痛,自觉为左上倒数第2颗牙痛,患牙曾于1年前因龋坏在外院一次充填治疗。检查:|6DO银汞充填体,边缘不密合呈墨浸状,近中探及悬突,叩(±),松(-),近中龈乳头红肿圆钝,冷测敏感,热测迟钝反应痛,X线片示充填体下方密度减低度区,极近髓,根尖周未见明显异常。 标准答案: 答案1)诊断:|6DO慢性牙髓炎2)诊断依据:自发隐痛,冷测敏感,热测迟钝反应痛,深龋近髓,叩诊不适等。3)鉴别诊断:①深龋:无自发痛,温度刺激反应不持续,无迟缓性疼痛反应,叩诊(-)。②可复性牙髓炎:无自发痛,温度刺激反应为短暂的持续即一过性敏感。4)治疗计划:|6DO牙髓治疗 试题 2 患者,男,43岁。主诉:左上后牙自发痛2天,伴面部肿痛1天。现病史:左上后牙龋坏,一直未治疗,无明显不适。2天前出现自发性持续性跳痛,患牙浮起感,不敢咬合,无明显冷热刺激痛。1天前左面部肿胀疼痛,压痛明显,无全身发热等不适,自服“先锋2号”及“甲硝唑”1天,症状无明显缓解,求诊。检查:左眶下区肿胀,皮肤色泽正常,皮温不高,压痛明显,无可凹性水肿。|4DL深大龋洞,腐多,探露髓,不敏感,叩(+++),松(IIo),龈颊沟变平,色红,压痛明显,未触及波动感,冷热测均无反应,X线示骨硬板消失,根周膜略宽。 标准答案: 答案1)诊断:|4DL急性根尖周炎2)诊断依据:①病史:可定位的自发持续痛,咬合痛,浮出感。龋洞充填史。②检查:深大龋洞,露髓,冷热测均无反应,叩(+++),松(IIo),龈颊沟变平,压痛明显,X线示骨硬板消失,根周膜略宽。3)鉴别诊断:①急性牙髓炎:患牙有放散痛,叩诊可有不适,但不表现疼痛。冷热测引发疼痛。②慢性根尖炎:患牙叩诊不适,无明显自发痛,X线可见根尖区明显阴影。③蜂窝织炎:颌面部软组织的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突出,重者出现功能障碍;全身反应明显。4)治疗计划:①开髓开放引流,消炎止痛。②急性炎症消退后行根管治疗。 试题 3 患者,女,36岁。主诉:右上后牙自发性疼痛1天。现病史:右上后牙1天前出现自发性阵发性剧痛,向右耳颞部放散,夜间疼痛明显。检查:7MO|深龋洞,近髓腔,探痛(+),冷测(++),疼痛持续约1分钟,并可向耳颞部放散,叩(-),余牙无异常。 标准答案: 答案1)诊断:7MO|急性牙髓炎2)诊断依据:①病史:自发性剧痛,阵发性发作,夜间痛。②检查:深 龋洞,冷测引发剧痛,持续痛,放散痛。3)鉴别诊断:①三叉神经痛:很少夜间发作,有“扳机点”,温度刺激一般不引起疼痛。②龈乳头炎:可定位的持续性胀痛,无激发痛,局部龈乳头充血、水肿、触痛明显,可有食物嵌塞史。③急性上颌窦炎:持续性胀痛,上

(整理)临床案例分析一

临床案例分析一一、临床资料 男性患者,30岁,教师,感疲惫加重近两周,间断腹痛一周。 既往长期感疲惫,5岁时行阑尾切除术,曾多次诊断为“肝炎”。否认长期服药史。 家族史:弟与母均体健,父因心脏病突发于两年前去世。 体格检查:血压125/80mmHg,神清,一般面容,巩膜轻度黄染,脾左肋下2cm,可触及。右上腹轻度肌紧张,腹平软,。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结果见表 表1:血常规结果 患者水平正常范围 Hb 110g/L 120~160 g/L MCV 103fl 83~99fl(μm3) MCH 30pg/cell 27~32 pg/cell MCHC 36g/dl 30~36 g/dl RBC 6.0×1012/L 4.5~6.5×1012/L(106/μl) WBC 10.5×109/L 4.0~11.0×109/L(103/μl) 2.血涂片检查:血片中可见多色性红细胞和球形红细胞。 3.网织红细胞计数及生化筛查结果见表2。 4.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 5.渗透脆性试验示红细胞渗透脆性增高。 表2网织红细胞计数、胆红素及LDH检查结果 患者水平正常范围 网织红细胞130×109/L 50~100×109/L(0.5~l.5%) 胆红素25umol/L 0~17umol/L(0.3~1mg/ml) 乳酸脱氢酶(LDH) 650IU/L 230~450IU/L 其他检查: 1.胸部平片:正常。 2.腹部超声检查示脾肿大,脾长径为15cm(正常为11~12cm)。 二、临床问题:

1.由黄疸及疲惫等可推测患者患了什么疾病? 2.患者是否为感染性肝炎?其黄疸过去史能否与本次主诉相联系? 3.黄疸、腹痛和脾大如何相互联系? 4.如何解释血液学检查结果。 5.从Coombs试验和渗透脆性试验结果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6.什么检查可帮助确定诊断? 7.慢性溶血的患者可发生哪些并发症? 8.请总结出一张流程图以对一个血涂片中出现球形红细胞的患者进行检查? 三、病例分析与讨论: 1.由黄疸及疲惫等可推测患者患了什么疾病? 患者可能有肝炎或胆结石,也可能有药物反应,需做进一步检查以确诊。 2.患者是否为感染性肝炎?其黄疸过去史能否与本次主诉相联系? 肝炎常由病毒引起且常为一种自限性疾病,儿童期感染性乙肝常由HAV引起,该患者可能曾患感染性肝炎,但因曾有两次肝炎史又使我们不得不考虑另外的情况,为此询问了患者的家族史及药物接触史,并进行了脾触诊。 3.黄疸、腹痛和脾大如何相互联系? 患者可能患有某种形式的先天性溶血性贫血伴胆结石,以上可解释多次发生的黄疸、脾肿大及腹痛。该年龄段的其他引起脾肿大的原因还包括:恶性淋巴瘤、肝门静脉高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以及获得性溶血性贫血。但以上各种疾病均不可能引起该患者出现的三种症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该患者无痛苦病容、无体重减轻,因此不太可能患有恶性肿瘤。 4.如何解释血液学检查结果。 患者有贫血且MCV增高(巨细胞血症),并伴有球形红细胞,可能患有溶血性贫血,其他可引起贫血和巨细胞血症的情况包括VitB12或叶酸缺乏或肝脏疾病,而网织红细胞计数结果与胆红素及LDH检测结果均进一步证实了溶血的存在。网织红细胞计数的增高提示BM在对贫血反应后造红细胞增多,而这些年幼的红细胞即网织红细胞因其体积大于正常红细胞,故而使MCV增高;而胆红素、LDH及尿中尿胆原的增高则是红细胞破坏增多的结果,溶血时有间接胆红素的增高;球形红细胞提示先天性或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在此病例中,非常有可能该患者未曾患有感染性肝炎,

《免疫应答》案例1

德江一中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 第2节《免疫应答》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2章第2节的内容,免疫应答的内容主要包括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与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概念、淋巴细胞的发生、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概念、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的过程。本节教学内容的特点是:概念多:本课涉及到的免疫物质有:MHC、MHC分子、受体、抗原、抗原-MHC复合体、抗体、白细胞介素-2、抗原—抗体结合物等;涉及的免疫细胞有: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效应T淋巴细胞、记忆细胞、致敏B淋巴细胞等;涉及的免疫过程有:淋巴细胞的起源、淋巴细胞的识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等。可见,本学习内容涉及的概念繁多,体系庞杂。 难度大:本学习内容难度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科知识深奥;二是涉及了多种知识类型;三是知识体系结构复杂;四是生理过程抽象。 与前后知识联系复杂:本学习内容与前后知识有着复杂的联系。与必修1中的知识联系主要有: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糖蛋白的种类与功能)、细胞质(溶酶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的功能)、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细胞增殖、细胞分化、细胞坏死与凋亡。 本节内容与前面人体的稳态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人体生理健康知识的基础以及生物学习的基础,因此本节知识是整本教材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生物基础不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免疫应答过程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这种认识主要是对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效果的粗浅认识,而对免疫应答过程尤其是特异性免疫应答过程缺乏具体系统的知识,但高一学生有一定的学习积极性,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一定的观察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及对生理现象的分析能力,因此,理解和掌握本节内容并不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阐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概念,抗体的概念;描述抗体的结构;概述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分组阅读与分析教材P21小字部分,并各组讨论得出相应结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处理信息以及合作探究的能力,并让学生整体感知知识的获得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流程图,并分析讲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关注免疫应答与人类健康的关系,在细胞免疫应答与体液免疫应答的流程图讨论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渐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小组活动中,学会交流与表达,学会与他人合作。 四、教学重难点

大二上学期免疫学习题库第14章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十四章免疫应答的调节 第一部分:学习习题 一、填空题 1.免疫调节涉及到、、及水平。 2.能与B细胞表面及体液中免疫球蛋白分子超变区特异性结合的抗体称为抗体。3.抗独特型可使B细胞表面与交联,由介导产生抑制信号。 4.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其和分别与B细胞表面BCR和FcgR 结合,使FcgR交联产生抑制信号。 5.免疫细胞表达两类功能不同的受体酪氨酸基序是和。 6.C3b-Ag-Ab复合物与FDC 结合,促进B细胞增殖、活化。 7.Ag-C3d分别和B 细胞表面及交联,通过分子活化胞内蛋白酪氨酸激酶,促使B细胞激活。 8.由启动B细胞旁路活化途径,可明显促进抗原对B细胞的激活。 9.B7分子与结合提供T细胞激活的第二信号,而与结合发出抑制信号。 10.免疫细胞均可表达和,后者通过ITIM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 二、多选题 [A型题] 1.B细胞间相互作用的免疫调节依赖于BCR识别 A.MHC分子B.独特型决定基C.FC受体 D.白细胞分化抗原E.补体受体 2.抑制Th2功能的细胞因子 A.IL-2 B.IFN-γC.IL-4 D.IL-5 E.IL-10 3.抑制Th1功能的细胞因子 A.IL-2、IL-10 B.IFN-γ、IL-4 C.IL-4、IL-7 D.IL-8、IL-10 E.IL-10、IL-4 4.Ts细胞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 A.特异性杀伤靶细胞,清除抗原 B.杀伤T细胞和B细胞引起免疫抑制 C.抑制APC呈递抗原 D.抑制抗原-抗体复合物活化补体 E.分泌抑制因子抑制免疫应答 5.抗BCR可变区抗体的免疫调节机制为 A. 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负反馈调节 B.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正反馈调节 C. 独特型免疫网络调节 D.补体的调节作用 E.以上都不是 6.T细胞活化的抑制性受体是 A.KIR B.KAR C.TCR D.IL-1R E.IL-2R 7.可促进Mf抗原呈递作用的细胞因子 A.TGF-βB.IL-2

免疫讨论课案例分析

案例1: 患者,男,42岁,已婚。自述有静脉注射毒品史3年。因气短3个月,加重伴间断发热20天于2013年5月9日入院急诊。病人于2013年2月26日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3层楼后气短、喘息,休息后可缓解。不伴发热、胸痛、咳嗽、咳痰及其它不适。X线胸片和心电图检查未见异常,先后注入抗生素并服用中药治疗(具体不详),症状稍缓解。4月14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气短、喘息,伴乏力,活动后明显。此后症状逐渐加重,不能平卧,夜间呼吸困难明显。无咳嗽咳痰、头痛、肌痛、腹泻等。4月30日出现低热,体温为℃,当地卫生院胸片示“双肺絮状阴影”,血象“白细胞不高”,血沉52mm/h,予头孢曲松、激素等治疗(计量不详)并隔离1天后体温降至正常,但气短无明显缓解,5月8日呼吸困难加重,由当地卫生院转至我院。发病以来出现明显乏力、纳差和消瘦,体重下降约5kg。实验室检查入院当日(5月9日)血常规WBC L,流式细胞仪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测,CD3+T细胞比例为%,计数584/μl;T细胞亚群检测示CD4+T细胞比例为%,计数47/μl:CD8+T细胞比例为%,计数507/μl。 临床诊断:艾滋病合并卡式肺孢子虫肺炎。 问题: 1. 临床诊断依据有哪些?进一步确诊需要做哪些检查? 2.入院当日血常规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有无异常?该异常与发病有何关系?并发症有哪些? 3. T淋巴细胞可分哪些亚群?各有哪些表面标志?主要功能?检测手段? 4.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发病机制是什么?T细胞损伤的机制是什么? 5.如何利用免疫学手段预防、诊断和治疗艾滋病(包括尚处于研究中的手段)? 6.免疫缺陷病有哪些?免疫学特征? 7.目前,针对艾滋病的疫苗有哪些?疫苗包含哪些类型? 案例2 患者,女,26岁,因感冒、支气管肺炎,到医院就诊。医嘱于青霉素80万U肌注,2次/日,常规皮试阴性,观察30分钟,患者无不良反应离院,4小时后患者由家人以急症送回医院,患者已出现胸闷、口唇青紫、呼吸困难、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血压下降至60/45mmHg。同时合并大小便失禁。临床诊断: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立即给予患者平卧、氧气吸入,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mg,按医嘱静注高渗糖及阿托品。随后出现抽搐、呼吸不规则,脉搏触摸不到,患者呈昏迷状,心电图示室颤波,立即电击除颤,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静注地西泮10mg、地塞米松20mg、利多卡因200mg等,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心电监护,抗休克,导尿并留置尿管。继之出现肺水肿症状,双肺底大量湿罗音,皮下注射吗啡10mg,静注毛花苷C(西地兰)、地塞米松20mg、氨茶碱等,呼吸机接酒精湿化瓶,抢救2小时后患者呼吸心跳恢复,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40次/分,血压100/83mmHg,12小时后意识转清醒。 问题: 1.青霉素皮试阴性,解释患者仍会出现过敏性休克的原因。 2.过敏性休克发生的机制 3.试述临床上注射青霉素抗生素时应注意事项以及出现过敏性休克应采取的急救措施。 4.临床上属于该型超敏反应有哪些疾病?如何治疗该型疾病? 案例3 患者,男,50岁,由于骨股头无菌性缺血坏死来我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人院后查血型为 B型。术前备血400ml,交叉配血试验:凝集试验为阴性。既往史:2年前曾因胃大

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分析

《传染病及其预防》案例分析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回答课前布置的前三个问题,从而导入第一章《传染病和免疫》。 2、新课教学(30分钟) 师生先看一下黑板上列出的教材中已有的传染病和学生说的传 染病。思考:引起这些传染病的病原体是什么吗?教师展示结核杆菌、HIV病毒、SARS病毒、蛔虫等几种病原体,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思考:这些病原体分别能够引起什么疾病?你能根据这些传染病发病的原因而将它们分为几种类型吗? 教师小结:根据致病的病原体,传染病可以分为细菌性传染病、病毒性传染病和寄生虫性传染病三种类型。 进一步提问:以上这些传染病是怎样传播? 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上有两段关于流感和肺炎传染病的资料,分析,思考课本有关的讨论1、2、3。教师讲评。 教师小结: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 现在我们已经弄清了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你们能不能从中获得启发,我们应该怎样预防传染病呢?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你们能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吗? 教师小结: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教师播放艾滋病的宣传短片,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艾滋病对人类健康以及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学们,你们现在能说出艾滋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假如你的同学或朋友不幸感染HIV,你应如何与他相处呢?为什么? 教师小结:应该关心他,力所能及地帮助他,帮助他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而不是歧视他,躲避他。同时,在与他接触的过程中,要注意不要碰破皮肤,避免感染。 3、课堂小结(3分钟) 4、布置作业 案例分析: 传染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是紧密相关的,而且几乎每个人都得过传染病。学习传染病的知识的基础知识,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是健康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形成良好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基础,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基础。本节具有以下的特点:一是提供给学生具体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分析,主动地建构概念;二是针对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规律,用丰富的图片代替文字说明,例如用图片生动形象地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概念;三是活动设计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让学生参与其中;四是注重情感教育。如练习中与艾滋病病人怎样相处的问题等。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免疫调节教学案例

第二章第4节免疫调节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2章第4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明确免疫系统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贡献,江面以作为一种调节方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知道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知道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理解特异性免疫作用的基本原理。 2.能力目标: 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的结合,培养学生“科学为社会、科学为大众”的意识;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的工作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差距。有些学生对于毛细吸管怎么用都不清楚,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对于研磨和过滤等操作学生有一定的基础,但纸层析法是首次接触,需要教师指导并借助动画给予直观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节内容,初步把握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学生分组讨论。 七、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课本并收集有关艾滋病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1、以艾滋病问题为切入口,围绕艾滋病问题的讨论而逐步展开。着重围绕以下几个方面。 (1)艾滋病的发现、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主要病症及其危害。 (2)目前全球及我国艾滋病的发展现状以及采取的预防措施。

以免疫检验中的临床案例浅析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以免疫检验中的临床案例浅析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6-03-22T15:05:36.963Z 来源:《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年8月第2期供稿作者:张维梁先念沈秀芬 [导读]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加强检验科与临床诊疗工作的联系有利于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有利于对检验项目临床意义的深入理解和再评价.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云南昆明 650101) 【摘要】本文就在临床免疫检验工作中遇到的常见临床案例进行了分析和小结,包括了检验前质量控制环节,也包括了检验结果的咨询和发布环节,通过及时与临床沟通避免了误诊误治,使临床免疫检验服务水品达到了ISO15189的要求既满足了患者也满足了负责患者医疗保健的临床人员的需求。加强检验科与临床诊疗工作的联系有利于检验结果的正确解释和应用,有利于对检验项目临床意义的深入理解和再评价,旨在说明免疫检验与临床沟通的重要性。 【关键词】临床免疫检验;沟通;报告咨询与解释 【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194(2015)02-0314-01 我院检验科免疫室近年来多次接到来自临床关于检验结果不准确的抱怨和投诉,被指责检验人员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实际上,许多被临床医生认为“不准确”或“不可靠”的检验结果来自于检验前、中、后多个环节。还有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提供检验服务的人员没有为临床提供相关的解释报告及提出建议,以至于很多临床医生不明白、不理解为什么会出现他们预期意外的结果报告。 早在2006年,从玉隆教授就“加强检验科与临床交流,促进检验科与临床结合”一文中就指出,随着检验诊断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新技术、新方法、新思维、新理念必须通过临床应用,才能使检验医学不断发展,人员素质和学术水平得以提高,加强临床实验室与临床的交流,促进二者的结合,是提高临床诊治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学科共同发展的双赢之举[1]。临床免疫检验是当今医学检验中发展最快的专业之一,近年来随着仪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检验质量和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可是由于检验项目的不断增多,临床应用的复杂性等因素,免疫检验与临床的关系反而越来越不和谐,因此二者的沟通显得迫切和必要。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颁布的《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的专用要求》(ISO15189)文件中,明确指出,医学实验室的服务是对患者医疗保健的基础,因而应满足所有患者及负责患者医疗保健的临床人员的要求。这些服务包括受理申请、患者准备、患者的识别、样品采集、运送、保存,临床样品的处理和检验及结果的确认,解释报告及提出建议。临床免疫检验结果是临床医生进行临床诊治的重要依据,很多新方法,新技术,检测项目的新组合,临床医生尚未全面了解和熟悉,对结果解释一知半解,因此对检验人员产生了很多误解,笔者就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有必要和临床沟通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论述如下: 1 采血不当引起结果差异 1.1案例收到患者术后复查标本,检验后发现与术前检查结果不一致,其中丙型肝炎抗体检测由术前阴性变为弱阳性,重复检测时发现,标本为严重溶血状态,随即与当班采血护士沟通,发现其采完免疫非抗凝管标本后与血常规抗凝管一同颠倒混匀,致使免疫标本溶血。另一案例,两天前免疫室收到门诊患者A标本检测乙肝两对半,五项指标结果为“大三阳”模式,两天后又收到患者A标本检测乙肝两对半,五项指标结果均为阴性,依靠实验室信息系统,检验人员发现与历史检验结果差异较大,及时与开单医生和采血护士沟通,原来第二次收到的标本为其家属的样品,两份标本并非来自同一人,因两人共用了就诊卡,标本信息来源未区别。 1.2案例分析和体会以上两个案例属于检验前质量控制的问题。采血不当是影响检验标本质量的常见原因,护士采血前的“三查七对”常有执行疏忽。通过与病区护士长及医院护理部的沟通后,对护理人员(尤其是实习护士及新进医院工作的护士)加大培训力度,规范检验科采血流程,使得源于采血不当的不合格标本大幅减少[2-5]。 2 新生儿血清标本定量和定性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差异 2.1案例我科于2014年8月至12月收到新生儿科出生一周内的3例标本做乙肝表面抗原检测。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定量检测3份标本结果分别为0.3ng/ml,0.287ng/ml,0.321ng/ml(参考范围0~0.2ng/ml),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性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临床医生对两种方法检测得到的两个结果有所怀疑,据上述情况我们向临床医生解释定量结果会受到乙肝疫苗影响,建议新生儿用ELISA定性检测乙肝表面抗原较为理想。 2.2 案例分析与体会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是一种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较宽,标准曲线的平稳性较佳,可定量的全新生物学技术。近年来,该方法在临床上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已成为各级医疗部门检测乙肝标志物的主要手段。但对于新生儿的乙肝标志物检测来说,由于我国新生儿对乙肝采取强制免疫,出生24小时内即注射乙肝疫苗,因此,该定量结果可能与此有关。与新生儿科临床医生沟通了解到,3位新生儿的母亲均为乙肝标志物阴性健康者,建议以上新生儿1个月后复查乙肝表面抗原定量检测,结果均在参考范围内,即非乙肝携带者的健康人群。从本案例我们体会到在临床常规的检测标本中应选择合适的实验标本,以待测样品的浓度确定临床免疫检测实验的检测水平,这样才能提高样本质量。因此新生儿标本是不适合选择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法做定量检测乙肝标志物的,通过与临床沟通,建议其用ELISA做定性检测可以避免乙肝疫苗对检测结果的干扰,这就是指导临床如何合理选择检测方法[6]。 3 TP-ELISA,TPPA和RPR联合检测梅毒 3.1 案例我科于去年按照国家CDC的要求,对梅毒的实验室检测开展了3种方法,看到报告后很多临床医生到我科咨询,为什么梅毒检测要开展3种方法?三种方法不同的检测结果怎么分析?我科及时对医院相关临床科室开展了关于梅毒实验室检测的宣贯工作,与临床医生进行了对话,现在临床已经对梅毒实验室检测有了深入的理解,并能较好的应用检验报告,对梅毒进行准确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观察。 3.2 案例分析和体会临床上用于检测梅毒的血清学试验方法主要分为两类: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RPR,主要检测血清中非特异的类脂质抗体;另一类为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如TP-ELISA和TPPA法。RPR试验检查的是人体内反应素,该方法主要是根据滴度的变化判断梅毒治疗效果、复发或再感染。但作为非特异性抗体,不仅仅梅毒患者体内存在反应素,人体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致体内出现反应素,因此,仅仅RPR阳性的患者,并非一定是感染梅毒螺旋体,不能单独依靠这一结果诊断梅毒。TPPA是血清中的梅毒抗体与致敏颗粒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凝集反应,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一般用作确认试验。但其检测的是包括IgM和IgG总抗体,由于IgG抗体将长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