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现实生活中,人总会遇到生、老、病、死,以及就业、各种自然灾害等情况,面临这些困难和风险,依靠什么?当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以后,作为一名即将从业的人员,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如何保护?作为一名从事社会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的从业领域,发展空间是什么?能干什么?

这些都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实施的社会政策。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器”、“安全网”的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

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概念(理论概念)的出现,源于1935年的美国颁行的《社会保障法》中的Socialsecurity,通常被解释为社会保障或社会安全。在实践中,社会保障源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社会,1938年,社会保障一词出现于新西兰的一项法案中,1941年《大西洋宪章》中也使用了社会保障一词,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国际组织开始正式作用社会保障的概念。198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雏形”,“社会保障”一词在我国开始广泛作用。经过170多年的发展,现已推行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性的一项制度,成为各国政府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手段。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社会保障在各国实践中也就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念义,但综合起来,社会保障有着如下共同特征:

(1)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与政府,需要国家与政府统一管理。

(2)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稳定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而需要依法实施,体现出强制性。

(3) 社会保障保障采用的是经济或物质援助手段,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成员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体现公平性。

(4) 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经济后盾,其资金来源既有政府财政部分,也有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缴纳部分及社会成员的损赠,社会保障体现经济福利性。

(5) 社会保障的方式是自成体系的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方式。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

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与理论依据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离不开一定的经济条件、社会条件和理论依据。

(一)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条件

人类社会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社会保障制度的。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极为低下,使用粗糙的石制工具,以采集和狞猎为生,靠集体劳动才能获得有限的生活资料,没有剩余产品可以供人们在遇到天灾人祸时享用。因此,人们共同生产、共同享受,多则同饱,少则同饥。老幼病残等不能从事生产劳动者作为氏族成员得到自然照顾,不存在特殊性待遇。这时,不存在产生社会保障的物质基础,也不存在任何社会保障的形式。

当发展到氏族公社,特别是父系氏族公社时,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财产及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父权制家庭。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社会生产方式一直停留在以手工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位。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在家庭的内部进行的,生产技艺祖辈相传,劳动者的生、老、病、死、伤、残的生活费用,完全由家庭负担。社会除了出自道德的原因对个别极度困难的人进行一些慈善性的救济外,不负担任何费用。因此,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下,存在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家庭亲属保障。老年农民在家庭“共同体”的框架中得到照料,他们一般都继续与子女同住,由此得到固定的食物供应和必要的住宿条件。“养儿防老”成为普遍的风俗,有时也扩大到其他直系亲属或旁系亲属,形成家族养老。

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经济条件就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水平,社会有一定的剩余产品可供扣除和储存,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调节收入分配的制度。一般认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随着生产工业化和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的。

1、工业化是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经济根源

18世纪中叶,疯狂的殖民地掠夺和罪恶的奴隶贸易使英国积累起雄厚的货币资本,并且殖民地还为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英国资产阶级政府也高度重视国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把财富用于生产的投资,采用奖励等方式刺激技术发明和应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出现,并随之在欧洲大陆快速发展。工业革命就是以机器代替人力,以工厂生产代替手工工场劳动。工业化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工业化尤其是机器大工业生产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事故增多。由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生产方式变化,产业形式多样化,不仅有较早出

现的纺织业,还有了各种采矿业、加工业等,生产过程中伤残、事故、职业病等事件时有发生,影响到劳动者的人身安全和生活质量。工人患病或伤残后靠本人工资无法医治,失去劳动能力后生活更是难以维持。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化大生产,社会化大生产强调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对劳动者技能素质要求提高,也促使劳动者过早地退出生产领域,因为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往往赶不上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机器的不断涌现而对劳动者的生产技能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机器的普遍采用,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出现“机器代替人”的现象,劳动力相对过剩,结构性失业增加。失业的劳动者及其供养的家庭也就暂时失去了生活来源,这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迫切要求对他们的基本生活实行社会保障。

生产社会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也引起了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生产社会化导致社会结构变迁,使传统的农业社会逐步过渡到工业社会,家庭结构及其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农业社会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家庭功能全的,家庭既是生产单位,具有生产职能;又是消费单位,具有消费职能;同时还具有生育、教育、养老的功能,家庭保障成为劳动者和其他社会成员在遭遇不幸时的“保护伞”。在生产社会化的条件下,机器大工业生产以其低廉的生产成本、高质量的产品和高效率的生产,在竞争中彻底摧垮了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基础。大工业在瓦解家庭制度的经济基础及与之相适应的家庭劳动的同时,也瓦解了旧的家庭关系本身。家庭的职能不得不发生转换,由生产实体转变为单纯的消费实体,家庭的保障功能大大缩小。工业社会中的家庭尤其是雇用劳动者家庭,主要是靠工资安排家庭生活,一旦工资收入中断,生活便陷入困境,既无资产可依赖,又无家庭可保障。因为无产者根本不可能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一些钱来储蓄,以备在伤残、疾病、年老等情况下丧失劳动时以及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联系的失业时的生活需要。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和家庭传统功能的变化,使传统的家庭保障和家族保障在不同程度上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另一方面,社会化生产的发展,也意味着劳动力的再生产必须社会化。生活社会化的组织程度也在不断提高,教育、卫生、城乡生活服务都逐步成为社会公共事业,走上了社会化发展的进程,成员的个人需求成为一种社会需求,于是便产生了社会保障社会化的要求。

2、市场经济的发展强化了社会保障的需求

现代工业化的进程是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深化的。市场经济是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手段配置资源的经济,它得以运行的主要机制之一就是竞争机制,注重企业之间在市场上的“搏杀”。竞争的结局是优胜劣汰,企业间不断出现破产、

重组、壮大等发展前景,不同的企业发展前景会给劳动者带来不同的生活前景。同时,实践证明,纯粹的市场机制有利于实现效率、却不利于社会公平,会导致社会成员间的“马太效应”,即“穷的越穷,富的越富”,出现两极分化,产生社会不公,导致社会矛盾甚至社会动荡。显然,单纯依靠市场是不能保证社会公平的,也不能使“人人有钣吃”。为了维护社会安定,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弥补市场的缺陷,对在市场竞争中出现的生存难以为继的失败者给予物质上的帮助,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要。

市场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也要求实行社会保障。市场经济是不稳定经济,价格机制和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使经济形态在复苏、繁荣、停滞、萧条、甚至是危机状态中交替运行。在经济处于繁荣时期,社会生产规模扩大,如果技术条件相对稳定,要吸纳大批劳动力,形成大量的劳动力需求。在经济处于收缩、停滞、衰退时期,尤其当经济危机到来时,大量企业会破产,出现劳动力供给过剩,导致大量工人失业,陷入生活困境。即使在经济正常发展时期,由于市场经济调节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导致市场供求不平衡,也会有企业破产和工人失业现象。在失业工人失去收入,生活来源断绝时,必须给其生活保障,一方面避免他们流离失所,铤而走险,危及社会安定;另一方面又可以保存这部份劳动力,以备经济繁荣劳动需求扩大时,不致出现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

(二)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社会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的提高只是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条件,有了这些条件,社会保障制度并不会自发地产生。经济利益的分配和社会权利的分配,取决于各阶级、各集团政治力量的对比。工人阶级的坚决斗争是把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可能性变为社会现实的决定性因素。正是基于这些客观的社会原因,社会保障制度才首先在西欧国家形成。具体来说,产生社会保障制度的现实客观条件有如下一些,这些客观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关联。

1、工业化大生产使工人失去土地保障是现实原因

英国持续300多年的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无以为生,流入城镇,对当局仇恨,成为麻烦的制造者,英政府软硬兼施,一手高压政策,严厉打击,一手安抚驯服,1601年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pool law》(也称旧《济贫法》),在全国各地设济贫院,收容、接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工人失业,陷入贫困,这时慈善家主张网开一面,大力推行福利主义,政府救济面更广,儿童免费体检治病,穷学生享有免费牛奶,工伤受赔偿,失业领救济,70岁以上低收入者,只要在英国住12年,可拿养老金。

2、阶级矛盾尖锐是政治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到19世纪后半期,一方面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变本加

厉,工人阶级相对贫困问题益发严重,另一方面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失业大军队伍不断扩大,绝对贫困人口迅速增加。剥削、贫困和生存无保障激起了工人的愤怒和抗争,无产阶级为了保障自身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罢工、游行、示威、起义此起彼伏,如何缓解社会矛盾,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成为一大难题。对此,资产阶级政府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自己的统治,确保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在工人阶级斗争面前总是采取“施压”与“安抚”两手并重的政策。社会保障制度成为资产阶级政府实施安抚政策、平息劳工运动的一种形式。

同时,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推动了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国家的职责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政府要改革济贫法,制定全国最低生活标准,对劳动者实施强制性社会保险制度。于是,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制度,便首先在德国产生。1883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险法》标志着以社会保障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之后,德国先后于1884《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老年和残障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项目增加。

(三)社会保障制度产生的理论依据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除了要有上述的经济、社会条件以外,还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它们主要是:

1、福利国家理论和福利经济学

福利国家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构成了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直接的、最有力的理论依据,正是在此二者影响下,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有了飞跃发展。

19世纪末,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施穆勒、布伦坦诺等提出福利国家理论,认为国家除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外,还有一个“文化和福利”的目的。

20世纪初,英国韦伯夫妇为首的费边主义者提出的福利国家方面的对策,如对老弱病残、儿童和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以代替“济贫法”,后被称为“福利国家概念和政策的最初的充分的制度者”。费边主义的这种思想逐步在社会上产生影响,甚至英国工党也接受把实现社会福利作为自己的纲领。

福利经济学以1912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Pigou)的《财富和福利》为标志,以其1920年《福利经济学》为代表作。

福利经济学证明了为什么通过转移支付,使收入均等就能增加收入总量的福利,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他们的共同点在于,第一:都主张建立一种能更好地提高人们福利的制度,尤其是提高和保障低收入人口群体的福利;第二,国家应当承担起提高公民福利的责任。

20世纪30年代,一些政治家、学者把摆脱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措施和福利国家联系在一起。

最早对社会保障制度进行实证分析和推理的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其影响最大的著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它成为第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制订经济政策和重建社会保障制度的理论依据。在这本书中,凯恩斯彻底放弃了“供给会自动创造需求”的传统经济学信条,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以及相应的国家经济干预思想。凯恩斯思想本质上是新自由主义在经济学界的延伸。他也强调自由、个人主义、私人企业之间竞争的价值和作用,但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他认为寄希望于政府,而抛弃了自由放任——不是出于偏激,也不是对这个古老信条价值的轻视,而是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它,它获得成功的那些条件业已消失。他否定完全的自由放任,认为市场经济存在着两种严重的缺陷:收入分配过于不匀,不能实现充分就业均衡。所以必须通过国家干预来弥补市场的缺陷。他认为国家是公共意志的代表,应负起调剂国民经济的责任。在他的国家干预思想中,社会保障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他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他认为国家对社会福利领域的干预有助于增加消费倾向,实现宏观经济的均衡,其发挥作用的机理是:一般地,社会保障收入在经济萧条时期增加缓慢,支出迅速增加;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保障支出增加缓慢,收入迅速增加。社会保障的收支变化会自发地作用于社会总需求,起到稳定经济的作用。

凯恩斯的理论从结构上扩大了社会政策应当干预的范围,“充分就业”不再仅仅是与贫苦工人的生存有关,而是涉及到整个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能否顺利运转的问题。社会政策的出发点第一次开始从社会伦理等角度转向维护整个现存制度的生存方面,从“救人”变成了“自救”。从此,福利制度已不仅仅是给穷人撒下的最后一张“安全网”,而且也是给现存制度撒下的最后一张“安全网”。

1942年12月,身为保守党人的邱吉尔首相授权劳工部次官,让曾长期担任伦敦经济学院的院长贝弗里奇拟定一份《社会保险及其相关服务报告书》(又称《贝弗里奇报告》),他把各种改革者的不同愿望融进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框架之中,是当代福利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个报告确立了战后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福利国家思想开始由理论转变成现实。贝弗里奇报告确立了英国福利体系重建的四条基本原则:一是普遍性原则,社会保障应是普遍性的而非选择性的;二是满足最低需求原则,社会保障旨在维持生存所需的最低限度的收入并防止贫困;三是充分就业原则,一个没有充分就业以防止大规模失业的社会保障计划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四是费用共担原则,社会保障计划实行由雇员、雇主和政府财政部三方共同承担社会保障费用的原则。

贝弗里奇报告还确立了战后英国社会保障计划的基本结构。“国家所组织的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的目的是保证以劳动为条件获得维持生存的基本收入,即保

证每个人的生活水平不能低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至于有些阶层的需求的保障超出了最低生活的需要,可以通过参加私人举办的自愿保险计划去解决。因此,社会保障应采取三种方式:满足基本需要的社会保险;对特殊情况的国民补助;作为补充基本补助的自愿保险。这三种社会保障应按统一标准发放补助金;按统一标准缴纳保险金;将负责的行政部门统一起来;领取的补助金数额应当适当,并及时提供。社会保障应达到的目标是消除贫困。

概而言之,贝弗里奇报告的主要目的是试图通过国家补贴、雇主与雇员缴费的方式建立起一种全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并由政府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最终消灭英国的社会贫困问题。

贝弗里奇报告直接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和“福利国家”的建设,1948年,英工党领袖艾德礼首次宣布英国已建立成“福利国家”。

2、中外古代的大同思想

⑴西方传统宗教理念

传统宗教与慈善事业分不开,而慈善事业是早期社会保障重要形式。英语中表慈善的词很多,都带有博爱、施舍、善行、捐款、救济。古基督教的慈善事业,开始主要是对基督徒中贫困者的关怀照顾或基督徒社君内的相互扶持,待信徒人口扩大后,博爱精神扩展至整个社会,它对施舍的强调,一直是影响西方社会慈善事业的根源,公元四世纪,信徒增长,教区制的成立,照顾教区内的穷人成为教会责任,并由各地主教督导。

⑵人权保障理论

人权可分为生存权和保障权,所谓生存权指社会中任何人都有生存下去的权利,意味着一个人因任何原因陷入贫困,发生危机时,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帮助,以维护生存的权利,生存权的确立要求社会和政府尽可能保障社会成员的生存,乃人权基础,发展权是社会中任何人都有满足、完善、发展自己需要的权利,它要求政府和社会要创造一切条件满足社会成员的发展需求,乃人权更高要求。

人权与社会保障的关系:社会保障权是一项基本人权,现代社会保障是以肯定社会保障权利的基本人权属性为前提,由政府作为承担保证这些权利的主要义务栽体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实现其他各项人权的直接的基本物质基础;社会保障的人权的保障由保障生存权向保障发展权转变

⑶空想社会主义思想

空想社会主义是指为提高劳动群众的福利和保障社会和平而改造社会制度的思想,但允许财产不平等的存在,它更重视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问题。法·圣西门,法·傅立叶,英、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身体力行,非常关心整个社会保障状况,关心人的生、老、病、死,尤其是妇女、儿童福利,工人失业状况,

并努力推动社会在此方面的改善,如1815年,欧文提出了限制童工劳动的工厂立法,经努力,英议会1819年通过了第一个限制童工女工劳动的法案,尽管没有采取具体措施来实施,但为以后的此方面的立法,实施奠定基础。

⑷我国古代大同思想

社会保障的本身就是各民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我国古代虽无此概念。但此种思想、行为久已有之。周代六政有“慈幼、养老、赈穷、恤贫、宽疾”。汉“社仓”——民众捐谷物,政府贷给粮食,各方设仓储存,以待灾年救济邻里贫户。这是原始社会保障思想。孔子“大同思想”,《礼记》《礼运·大同篇》中有“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思想。《孟子·梁惠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体现了社会保障的萌芽,尽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能实现,但这种朴素的社会保障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调整人们行为关系起到一定作用。

3、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保障的学说,可以概括为两个不同的观察角度:一是从收入和分配的角度讲,社会保障是以国家为主体,或扮演出场的先头角色,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依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二是从社会经济的运行角度讲,社会保障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手段,是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均衡机制。马克思在《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一文中强调在财富的分配问题上要有真正的公平,他在批判拉萨尔的“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成员”这句话时指出:“如果我们把劳动‘劳动所得’这个用语首先理解为劳动的产品,那么集体的劳动所得就是社会的总产品。现在从它里面应扣除:第一,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第二,用来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第三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等的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从‘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里扣除这些部分,在经济上是必要的,至于扣除多少,应当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力量来确定,部分地应当根据概率论来确定,但是这些扣除要根据公平原则无论如何是不能计算的。剩下的总产品中的其他部分是用来作为消费资料的。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马克思的这一著名高度地概括了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实质,是社会保障学建立和研究的出发点。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分为:以英国的《济贫法》为标志的萌芽阶段;以德国俾斯麦政府的社会保险制度为标志的形成阶段;以美国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的发展阶段;以英国《贝弗里奇报告》为标志的全面发展、

完善阶段及调整阶段。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阶段

此一阶段的标志是英国的新《济贫法》

人类社会初期,相互间的互助互济行为是人类生存繁衍的条件,后来社会用成文、不成文的社会规范将其固定,有了慈善事业,但当时的慈善事业是与自然经济相适应,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救济。

在社会经济由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期间,日益增多的贫困和社会问题,世俗慈善事业及宗教无力满足社会的保障需求,15、16世纪之交,国家(法)介入慈善事业,使其变成社会的一项社会政策,接管宗教团体掌管的慈善事业,一个由行政人员组成的官方济贫机构产生。

圈地运动后,为消除失业,流浪和贫困现象,稳定社会秩序,英1601年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旧)《济贫法》——就业保障、财政补贴、福利救济的保障形式。

工业化后,贫民成为社会问题,英1834年颁布新《济贫法》,其原则:保障公民生存的义务,认为救济不是消极行动,是一项积极的福利举措,由专门训练过的社工人员从事此类工作。为欧洲其他国家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供借鉴,为社会保障制度确立了国家承担最终责任的原则。

新《济贫法》的意义在于它标志着社会保障制度在政府的积极干预下,开始迈入法制法、专业化的新时期。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阶段

此一阶段的标志是德国俾斯麦政府1883年的社会保险制度。

欧洲济贫法的实施,是慈善救济向社会救济的转化,是国家作为社会保障主体的开始,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则是伴随着工业革命后生产社会化和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产生的。

德国是世界上最早以立法形式推出社会保险计划的国家。1870年德国爆发严重的经济危机,导致工人阶级斗争的迅猛开展。工人群众强烈要求国家立法给工人以经常性生活保障。随之而来的是社会主义思想在工人中广为传播,以及1875年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并在1877年的国会选举中取得巨大进展。德国工人运动由于得到马克思主义指导,并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斗争理论和一个比较成熟的战斗组织,因而使德国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深为惊恐。在这一局势下,1881年威廉一世颁布皇帝诏书,要采取若干“保护”的社会措施,推行社会改革。申明:工人在患病、发生事故时和老年经济困难时应该受到保障,他们有权要求救济,工人保障应当由工人自行管理。这个诏书的作用是导致《工人疾病保险规定的准则》在1883年6月15日用法律形式加以颁布,此后又出台了由国家建立疾病保

险、意外事故保险和老年与残废保险等法案。1884年6月27日国会正式通过《工伤事故保险法案》,规定在工作中发生事故的人或死难者家属,可以从那些实行事故保险的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中得到抚恤金。1883年5月31日国会通过《疾病社会保险法》,规定对全体从事经济性工业活动的工人一概实行强制性疾病社会保险,保险费的2/3从工人身上征集,1/3由企业主交纳。1888年11月27日国会通过《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法草案》,对工人和低职官员一律实行老年和残疾社会保险;保险资金来自国家、工人、企业主三方,工人、企业主要各自负责保险费的一半,退休工人的退休收入依工人原工资收入等级和地区等级而定;只有证明确实失去谋生能力者,才有资格享受残疾社会保险待遇,而且得交足5年保险费;年满71岁且交纳保险费在30年以上者,才能享受退休养老社会保险待遇。

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上述法令的颁布,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的建立,社保险制度由此产生。这样,20世纪初,欧洲国家普遍实行社保险制度,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大陆的确定。

德国之所以首先推出并实行社会保险制度,并非出于人道原因,更多的是出于政策策略的考虑:⑴为了调和日益紧张的劳资冲突,推动工农业经济发展和对外扩张;⑵为了缓和迅猛发展的工人运动对现行政权的冲击,把构建社会保障体系视为一种“消除革命的投资”。正如威廉一世在1881年发布的《黄金诏书》中宣布的“社会弊病的医治,一定不能仅仅靠对社会民主党进行过火行为的镇压,同时也要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福利”。不过德国社会保险制度也不是纯福利性的,它从不同的角度强调劳动的重要性,其受益者不是全体公民,也不是最需要救济的贫民,而是所有雇用的劳动者。因此,社会保险的着眼点在于生产,而不于济贫。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表现为:在全社会范围推行社会保障,使之第一次确立为正式的公共社会保障计划;由政府组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为现代社会保险制度提供了一些基本原则,如在一定程度上补偿劳动者风险失去的收入,社会保险实行强制性投保,国家、雇主、工人三方分担等等;对其它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建立起到了示范作用。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阶段

此一阶段的标志是美国于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

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为了稳定经济,资本主义国家陆续依据凯恩斯主义,进行国家干预经济。美国因大危机导致严重预算危机,原来的职业养老金计划也受到冲击。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推行新政中

寻求刺激经济增长与创建失业保险体系之间的均衡,在1935年8月14日通过了《社会保障法》。该法的宗旨在于:“增进公共福利,通过建立一个联邦的老年救济金制度,使一些州得以为老人、盲人、受抚养的和残疾的儿童提供更为可靠的生活保障,为妇女保健、公共卫生和失业补助法的实行作出妥善的安排”。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精神是:一是社会保障是大机器生产的客观需要,也是一项取代以往“家庭保障”的新的重大社会政策;二是它以“普遍福利”为核心,目的是消除人们对“未知危险的恐惧和担心”;三是社会保障实施的初期,具体项目包括失业补贴、老年补助、母亲补助和公共卫生服务;四是实行“以工代赈”的现代社会救助,实行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失业社会保险;实行带强制性的多层次老年社会保险;五是社会保险必须促进自我保障意识的建立,即保险资金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六是社会保障项目必须逐步展开。

《社会保障法》初步奠定了美国当代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和基础。它的诞生使慈善性和临时性的援助让位给了正义性和永久性的资助制度,标志着私人慈善主导资助活动时代的终结;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济贫法的历史及其地方政府责任原则,使联邦政府承担起了为所有公民提供经济保障的责任。

美国的《社会保障法》以世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也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社会保障的全面发展、完善阶段

此一阶段的标志是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

社会保障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真正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1944年受英国首相邱吉尔的委托,“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试图制定一项统管人们一生的公共保障计划,他主张用一种崭新的、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英国变为一个“福利国家”,社会保障覆盖全体英国公民,为他们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完备的社会保障。贝弗里奇在其《报告》中提出:“国家对于每个公民从‘从摇篮到坟墓’即由生到死的一切生活与危险,诸如疾病、灾害、老年、生育、死亡以及鳏寡孤独残疾等,都给予安全保障”。他认为获得安全保障是公民的社会权利,也是国民承担的社会义务;社会统一管理社会保障项目,由国民收入再分配来实施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只为被保障人提供稳定可靠的基本生活保障;社会保障的对象为全体公民,保障项目涉及公民生活的各个基本方面。社会保障的原则为:统一受益标准;统一收费,统一管理;适当受益;全面、普遍,区别对待。

根据上述精神,英国政府以实现充分就业和社会福利为纲领,先后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立法,在此基础上,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了“福利国家”。然后,西欧、北欧、北美、大洋洲国家和地区,也均先后宣布实施“普遍福利”的政策,社会保障进入了充分发展时期。正是贝弗里奇报告使社会保障性待遇首先被作为

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得以确立,较为完整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与轮廓得到开创性的界定。它不仅为英国战后重建社会保障制度奠定了决策的基础,而且也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战后发展社会保障模式的重要依据。

(四)社会保障的调整阶段

20世纪60年代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黄金时期,70年代后,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滞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也陷入困境。从80年代初起,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调整时期。

1、社会保障制度调整的原因:

⑴效率与公平:两难抉择

在市场经济中,从长期来看,公平与效率是统一的,没有持续的效率提高就没有公平的物资基础,没有公平的增长也不可能有效率的提高。但是在短期,由于效率的提高与和公平的增长并不同步,所以两者产生矛盾。因而社会保障必须寻求在公平与效率之间达成妥协。要将公平与效率统一起来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在注重公平时影响了效率,或者在强调效率时又忽视了公平。80年代前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侧重于公平而忽视效率,其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国家财政负担日益严重,个人、企业发展和创新的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福利国家”面对高福利带来的种种弊端,不得不进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调整。

⑵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社会保障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它的发展和完善始终受到经济状况的制约,同时社会保障对经济增长和发展也起反作用。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决定了社会保障与经济增长应协调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取决于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的稳定增长为解决社会保障制度的种种危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面临严峻的社会保障危机的挑战,主要就是因为社会保障的快速发展超出了现有的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这种不协调的发展在特定的环境下暴露出来,给经济增长和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带来负面影响。因此,社会保障改革调整势所必然,其目标是寻求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佳社会保障制度。

⑶存在的问题

一是老龄化危机。人口问题与社会保障制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个国家的人口状况,特别是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直接影响该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正常运行。世界最先进行老年型国家的是法国,之后,其他欧洲国家也纷纷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比重的提高,给发达国家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这些问题对社会保障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劳动适龄人口减少和老化;

老年抚养率提高;国家和企业的负担越来越重,特别是国家的财政支出日益沉重。

二是失业危机。80年代以来,一些国家的失业人数居高不下,失业率都维持在两位数。失业危机对社会保障,特别是对失业保险造成了直接影响。一方面,失业人数的增加使享受失业保险的人数越来越多,需求增加;另一方面,失业人数剧增使纳税者越来越少,社会保障资金的供给越来越少,加重政府和社会的负担。失业问题成为了“福利国家”最棘手的难题之一。

三是财政危机。福利国家的危机,集中表现在财政危机方面:源缩流小。首先社会福利支付日趋庞大。人口老龄化,退休人员增多;医疗费用上涨;失业队伍巨增;失业津贴增加。这些导致社会保障支付的膨胀。其次,福利扩张快于经济增长,最后,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造成政府沉重的财政负担。

四是管理危机。由于社会保障机构庞大,管理不严谨,造成社会保障费用发挥效应低下问题。如英国,全国各地的福利事务机构就有500多个,工作人员达到8万之多,仅管理费用一项就高达16亿英镑。

五是社会危机

福利国家较高的福利,造成一种社会观念:即“不干或少干可照样生活”,容易使部分社会成员养成坐享国家恩赐的心理,这突出地表现在“贫困陷阱”和“失业陷阱”的问题上。

2、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制度调整的途径

⑴通过对原有规章制度的修改,削减社会保障总支出

一是适当减少支付范围,缩小某些社会保障项目的覆盖面。即改“普遍性原则”为“选择性原则”,重点帮助低收入者。二是降低社会保障金的发放标准,降低支付水平。三是将享有津贴的资格条件严格化,以促进相关人员的劳动欲望,减少非正常失业人口。四是缩短失业津贴的有效期。五是压缩医疗开支。六是加强对享受福利者的经济调查,以确保发放给那些需要的人

⑵加强管理,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一是改革管理模式。由于各项社会保险的发展背景不同,因此,它们在给付和负担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既不符合公平原则,也不利于统一管理。所以一些国家正努力实现社会保险的一元化,企图通过一元化来统一给付和负担,消除因保险种类庞杂而带来的负面影响。而另一些国家则试图下放权力,将统一管理改分散管理。二是加强政府监管。诸如采取加强立法监管等积极措施来努力降低医疗费用开支等措施。三是社会保障组织管理社会化。所谓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就是相对国家单一管理与传统家庭保障模式而言的。在全社会内由社会保障专门机构负责筹集资金、支付保障津贴、实施对社会保障对象的管理。近年来,这一问题已经得到欧盟各成员国的相当重视。

⑶实行私营化,扩大福利提供领域的市场经济成份

政府采取积极措施鼓励私人机构参与社会保障管理与运营,作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的一个补充。

在养老保险方面,政府提供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及私人承担一部分老龄人口的赡养义务,从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在医疗保险方面,各国积极发展私营医疗。在失业保险方面,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由政府逐步向民间或私营化转移,扩大私营保险基金的自营收入,允许基金投资的多位化。

⑷调整保障项目收支结构,注重个人和企业负担,减轻政府压力

90年代以来,社会保障的财政来源已发生了一些变化,福利国家正在试图减轻雇主的资金负担,以便在更具有较高失业率和面临日益激烈的外部竞争情况下,抑制高额的劳动成本,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除了采取以上各项开源节流措施,各国更加注重社会保障质量的提高。如英国布莱尔政府提出发展社会保障新思路,重点将不再是增加社会津贴,而是增加社会服务,向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如提供教育和保健等公共产品,采取措施进行职业培训等。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浅析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被称为市场经济的安全和稳定制度。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社会主义国情的发展。现行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的现状入手,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完善当今的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社会保障问题分析应对措施 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而制定的社会保险、救助、补贴等一系列制度的总称,是现代国家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一。现阶段我国已经建成了以养老、失业、医疗三大社会保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为骨架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也是在不断的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不断取得前进的现在,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 1.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1.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保险费征缴和发放为基础、以部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居民生活救济为辅助而形成的一套制度。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滞后,现行的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管理与使用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所制订的只是一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这种立法的低层次状况不仅导致我国社会保障法律规范的强制力低,而且也导致现行法律往往更多注重部门利益和地方利益,造成各部门之间立法的矛盾和各地方立法的不协调,最终导致各地社会保障的做法难以统一。 2.2.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费的统筹层次很低,虽然国家也要求各地区尽快实现省级统筹,但大部分地区落实到地市级统筹,还存在不少的县级统筹。我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天然环境各不相同,经济基础也不一样,管理水平和人才条件也存在着一定差异,这些都决定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也决定着一个地区的资金筹措能力。目前,我国过低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统筹层次直接影响了社会保障的良好运行,表现为:条件好的地方,较低的收费率即可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条件差的地方,较高的收费率也无法满足当地的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现实生活中,人总会遇到生、老、病、死,以及就业、各种自然灾害等情况,面临这些困难和风险,依靠什么?当学生毕业走上社会以后,作为一名即将从业的人员,我们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如何保护?作为一名从事社会管理专业的学生,今后的从业领域,发展空间是什么?能干什么? 这些都与社会保障制度相关。社会保障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的结果,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它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实施的社会政策。它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稳定器”、“安全网”的作用。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 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概念(理论概念)的出现,源于1935年的美国颁行的《社会保障法》中的Socialsecurity,通常被解释为社会保障或社会安全。在实践中,社会保障源于19世纪末欧洲工业社会,1938年,社会保障一词出现于新西兰的一项法案中,1941年《大西洋宪章》中也使用了社会保障一词,1944年,第26届国际劳工大会发表《费城宣言》,国际组织开始正式作用社会保障的概念。1986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首次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雏形”,“社会保障”一词在我国开始广泛作用。经过170多年的发展,现已推行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性的一项制度,成为各国政府治国安邦的一项基本手段。 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社会保障在各国实践中也就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念义,但综合起来,社会保障有着如下共同特征: (1) 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是国家与政府,需要国家与政府统一管理。 (2) 社会保障的目的是稳定社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因而需要依法实施,体现出强制性。 (3) 社会保障保障采用的是经济或物质援助手段,为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提供安全保障,以确保成员不因特定事件的发生而陷入生存困境,并体现公平性。 (4) 社会保障以国家财政为基本经济后盾,其资金来源既有政府财政部分,也有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缴纳部分及社会成员的损赠,社会保障体现经济福利性。 (5) 社会保障的方式是自成体系的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方式。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2年第 3期 经济 SHI JIAO 视 角 摘 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社会管理制度之一。本文简要地阐述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说明了我国社会 保障的发展状况, 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应采取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 存在问题; 对策中图分类号:D632.1; F24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 .2012.03.45文章编号:1672-3309(2012 03-107-02

浅析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曹帅 (外交部亚洲司, 北京 100020 一、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社会保障制度, 是指由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 为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它的主要功能在于, 通过建立社会化为标志的生活安全网, 来消除市场过程中产生的社会不安定因素, 防止社会动荡。 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制度,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 是公共选择的结果, 也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之一。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对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产业的转型升级、健全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9世纪 80年代,世界上第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制 度在德国建立, 经过 100多年的发展, 它已成为现代国家一项不可或缺的社会经济制度。我国改革开放 30多年的实践证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 它是我国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社会不断取得进步的重要标志。社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和谐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状况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各项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继续扩大, 参保人数和基金规模持续增长。 2010年年末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

中国社会保障现状与不足

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认识121308143 戴振伟摘要:社会保障制度是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维持社会秩序长治久安的重要力量之一。自进入新世纪以来,民生问题逐渐成为国家和人民关注的重大问题。我国在取得瞩目的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起来了。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体系并不完善,诸多问题存在其中。随着祖国经济的腾飞,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并分析这些问题,对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和不足;建议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951年2月26日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以下简称《保险条例》),《保险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除失业保险外,包括养老、工伤、疾病、生育、遗属等的职工社会保险制度已初步建立。该法规适用于国营企业和部分集体企业。与此同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保险制度也以颁布单行法规的形式逐步建立起来。此后的三十多年,国家也颁布了许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起了适用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保障制度。 1978年不仅是中国发展进程中特别的一年,而且也是这个社会保障制度变迁的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扭转中国的混乱正太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条件。 1980年10月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老干部离职休养的暂行规定》,一种待遇特殊的退休制度——离休制度由此建立,并于一般退休制度一起构成了中国的退休养老制度。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五次会议修改跳过的《中华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

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 框架:1、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及其特点2、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3、中国大陆社会会保障制度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4、小组成员看法及启示 一、中国大陆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历程及其特点 第一阶段:创建与调整阶段第二阶段:停滞阶段第三阶段:恢复与发展阶段 创建与调整阶段: 时间;新中国成立初期至1966年内容:两项主体,三项补充 两项主体: 1、企业职工的劳动保险 2、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社会保障 三项补充: 1、农村社队集体保障 2、社会救济 3、对革命军人的优待和抚恤 停滞阶段: 时间:1966—1978年 内容: 1、各级组织、机关被撤销 2、各项制度被否定和废止,社会工作无法可依 3、社保变成企保 恢复与发展阶段 时间:1978年至今 内容; 开始恢复国家--单位保障制(是指计划经济年代,建立在“单位体制”上的“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职工作为单位人,生老病死全部费用都由财政和企业负担,个人基本上不用交纳任何费用。 正式进入国家-单位保障制向国家-社会保障制(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时期,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服务的历史使命。 成为市场经济的主要支柱,国家---单位保障制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并存 二、中国大陆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现阶段是一个二元经济结构的社会,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乡对立,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对立。实施这一既定目标的前提是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健全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发展方向。 中国城镇的社会保障模式 城镇社会保障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行为主体,个人是基础,单位负有缴费责任,社会承担补充和服务保障, 政府规范、组织社会保障。通过建立了多渠道的资金筹措方式,构成了法定的基本保险、企业的补充保险、互助保险和个人储蓄保险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保障社会化、一体化方向发展。 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 中国政府在农村地区推行过两项社会保障措施 ,即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随着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的兴起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而社会养老保险也逐渐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农村的养老形式根据担任主体的不同,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农村的社会保障模式大部分是由国家和企业支助的,尽量保障农村村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1、制度不统一(按照《宪法》的精神和社会保障的原理,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但是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社会成员中在制度安排上有较大的差别,一部分社会成员享有较高的社会保障,而另一部分的社会成员只能享受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或者其保障待遇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在城乡之间,根据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城镇劳动者一般享有政府提供的比较完整的社会化风险保障服务,而农村就没有这么多的保障,他们缺乏社会化的生育保障、就业保障、职业伤害保障、住房保障等。这几年推行的合作医疗制度的保障水平很低,社会养老险实际覆盖率和保障待遇也很低。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企业和其他劳动者之间,社会保障的待遇差别也很大。养老保障方面,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般是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的两倍以上而在广大的农村,其保障水平和支持力度差距更是大。) 2、覆盖范围小(社会保险权是现代社会中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覆盖全体公民的,也就是说,社会保障制度没有排他性。虽然说五险的覆盖范围基本全面,可以说是“应保尽保,”但是仍有一大批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尚未实现。从全国来看,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资金的征集对象主要是国有、城镇集体企业及其职工三者缴费。但是仍有一部分的人参保率很低,他们是私营企业职工和个体工商户的雇工以及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的人、外地农民工。原因主要是,制度设计不合理,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适应国有企业的,二是,政府认识不到位,社会保险执法不够。) 3、资金管理隐患大(近年来,随着资金管理的不断加强,行政方面的风险有所降低,但是社会保险基金仍存在着管理主体不明、投资渠道单一、效率低下等问题。在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存在贬值的可能,且从长远来看,基金的增值能力和支付能力也令人担忧。我国的社保基金缺乏一个明确的投资运营管理主体。在我国现阶段,大部分省市的社保基金是县级统筹管理,基金结余基本只是存在银行。我国的社保基金在投资运营渠道单一的前提下,安全性有保证,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难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存在贬值的可能,我国大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都是用的混合管理模式,个人账户很大程度上被弥补于统

德国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国家”思想、公众舆论和政治家俾斯麦 ——近代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缘起 人们普遍认为,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是基于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首先,由于工业技术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发展,社会失业与流动人口快速增加,贫富分化日益悬殊,社会矛盾尖锐化引发程度不同的社会动荡,这就要求国家发挥社会功能,缓解社会紧张。其次,工业化造就了庞大的产业队伍,导致社会主义工人运动不断成熟和壮大。的确,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许多国家的劳动者开始建立自己的组织和政党,劳工运动频繁发生,要求改善劳动和社会条件的呼声日趋高涨,也迫使政府将解决陷于危机的政治局势提上日程。德国是西方国家中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先驱,但却不是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而且其政治现代化的发展程度也远远滞后于英、法等西欧国家。因此,探讨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除了要关心以上所涉及的共同原则之外,似乎还应该考虑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任何一项国家政策的制定都有一个非常复杂的思考和论证过程,社会保障政策也不例外,它既要考虑国家的财政预算,平衡各种相互作用的社会和政治力量,也要考虑民族文化、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民族的思想和文化是历史长期积淀的产物,是孕育政府决策的文化土壤,而价值观念和公共舆论则是政府决策的社会基础。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从德国“社会国家”的思想溯源、19世纪后期德国价值观念的变化以及社会舆论对“国家救助”的关注入手,重新思考德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起源问题。当然,作为官僚国家,政治领袖俾斯麦的个人影响力也将成为考察的内容。 一 “社会国家”① 的思想在德国由来已久。尽管对于社会与国家之间关系的讨论古已有之,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到马基雅维里、托马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鸠等,经典作家对两者关系时有高论,但“社会国家”的思想在德国却有着特别深厚的历史传统。这恐怕正是德国在欧洲国家中首先实现社会立法的思想根源。 在哲学家康德的精神世界中,始终保有国家的一块“圣地”。他在强调和维护个人思想绝对自由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国家的权威和作用。国家是一个严格的法律组织,关心的是个人之间的有序共存。它是普遍法则的人格化,在其中个人的自由意志能与其他所有人的意志和谐一致,个人不仅不会丧失自由,而且还会在法律组织的保护下,获得全部的自由。从历史哲学和法哲学的角度出发,康德很早就提出了建立在自由个性基础上的“社会国家”的思想。在《法的形而上学原理》的公共权利部分关于“国家的权利和宪法”一节中,他已经提出了后来被称为“社会福利国家”的具体设想。康德这样说道:“人民已经事实上通过他们的共同意志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社会,这个社会必须永远保持下去。为此目的,他们就要服从国家对内的权力,以便保存这个社会的成员,甚至当他们无力维持他们生活的时候,根据国家的基本原则,政府有理由并有资格强迫那些富裕的人提供必要的物资,用以维持那些无力获得生活最必需的资料的人的生活。为了这个国家的有资产者的生存,就需要他们服从国家并取得保护,以及由国家向他们提供生存所必需的条件。因此,国家有权对他们加以一种责任,让他们献出财务来维持他们公民伙伴的生存。这件事可以通过向公民的财产或商业资财征收赋税,或者建立基金会从中收取利润来达到。这样做不是为了国家的需要,国家是富足 的,而是为了人民的需要。”② 黑格尔或许是第一个看出现代性是异质性文明形态的人,并对它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由各个“孤立原子”所组成的市民社会——指现代资产阶级国家正体现了这种异质性,它是唯利是图的社会,不能消除内在的矛盾和冲突,更不能保障和维护社会全体的利益,因此应该由一个理性的国家出面调停。当然,黑格尔心目中的“理性国家”不是作为一种暴力机构和

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是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为保障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面临不少的问题,这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所谓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收入不能维持必要生活水平等状况时,获得由国家或社会提供的保障基金。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而实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安全网”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工伤等情况下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此外还保障无收入、低收入等群体有生活来源,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

需求。 二是“平衡器”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消除社会群体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三是“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劳动群体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平衡社会供需的总量,防止经济发展出现波动。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1.保障覆盖范围窄。我国虽已制定出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覆盖范围却很狭窄,特别是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也只有城镇的部分劳动者拥有社会保障,对于农村居民却未能覆盖到,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及8亿农民养老的迫切需求很不适应。 2.立法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法治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然要求法制化。然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未颁布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社会保障费的征集、支付、运营都极不规范。滞后的社会保障国家立法势必对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障程度等造成影响。 3.社会保障投入不足,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实际需要;各地社会保障制度差异过大,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适度。 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演变与发展轨迹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从建国开始就非常关注社会保障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1954年)第9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但是,正如《世界人权宣言》所指出的那样,一个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是受到国家的组织和资源情况制约的。新中国成立后50年来,实现宪法规定的社会保障权利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 从1949年到1969年。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成了当时的基本国策。政务院于1950年发布施行《救济失业工人暂行办法》,对减轻工人生活困难,保护劳动力,帮助失业者就业、转业,特别是对恢复各国营、私营企业的生产,扩大经营范围以及创办新企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颁布施行。由于1951年劳动保险条例是在国家财政经济还没有全面恢复的困难情况下制定的,某些保险待遇较低,在实施范围上也只能采取重点试行的办法。随着国家财政经济状况逐步好转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全面展开,1953年1月2日政务院修订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进一步扩大了劳动保险的覆盖范围,又提高了若干劳动保险的标准,到1956年已扩大到商业、外贸、粮食、供销社、金融、民航、石油、地质、水产等部门,部分集体企业参照执行,经济条件差的集体企业可以订立劳动合同。 1957年国家对原有的保障制度进行了修改,主要是放宽退休条件,适当提高了退休的待遇标准,并实行了企事业单位和国家机关职工统一的退休制度,从而解决了企业和机关职工退休办法不统一的矛盾。这段时期的养老保险,事业单位由人事部门管理,企业由劳动部门和工会共同管理。 这个阶段还修改、补充了干部和工人退休、退职的规定,加强了对女工的保护,在医疗保险中增加了对职业病的保障,进一步扩大了保障范围。 第二阶段 从1969年到1978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劳动保险管理机构被撤销。1969年2月,国家财政部规定国营企业一律停止提取劳动保险金,企业职工的退休金在营业外列支,劳动保险业务由各级劳动部门管理。这样,在整个70年代,社会化的劳动保险又被办成了“企业保险”。 第三阶段

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论文 杨佳敏

浅谈我国当前社会保障制度存在问题及完善对策 引言(绪论) (1) 一、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现状 (2) 1.1新型的社会保障的整体框架基本形成 (2) 1.2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也面临严峻形势 (2) 二、现有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弊端 (2) 2.1.社会保障法制不健全 (2) 2.2.统筹层次低,覆盖面窄 (3) 2.3.管理体制及社会基金管理存在很多漏洞,基础薄,妨碍因素多 (3) 三、完善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3.1.加快社会保障的立法进程 (4) 3.2.以扩大覆盖面为重点,加快完善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5) 3.3.加大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投入,增收节支 (5) 3.4.完善社保基金的管理,加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能力建设 (5) 3.5.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6) 3.6.开展社会保障理论和战略研究,为制度和机制创新提供支持 (6)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当前我国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社会保障制度残缺不全,保障项目较小,发展模式不够清楚;政府投入少,保障范围窄,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管理不够科学和规范;农民无力承担农村社保费用,自觉参与社保的意识薄弱。这些问题都碍于社会保障功能的正常发挥,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必须承担起主要责任,加大对城市和农村社保的投入,尤其是对农村的社保投入;要加快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农民参加社保的经济基础;大力宣传社会保障制度,使群众充分认识到该制度的优越性,提高群众社会保障意识;要加强社会保障立法,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使各项社保工作有法可依;完善公共财政, 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结构的调整,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与完善。,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本文从社会保障制度当前的现状入手,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如何完善当今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措施。 关键词:社会保障存在问题完善措施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目录 摘要 ................................................................................................................................................ - 2 -关键词.............................................................................................................................................. - 2 -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 3 - 二、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 - 4 - (一)制度不统一 ......................................................................................................................... - 4 - (二)统筹层次低 ......................................................................................................................... - 4 - (三)覆盖范围小 ......................................................................................................................... - 5 - (四)资金管理隐患大................................................................................................................. - 5 - (五)社会保障法制性不强......................................................................................................... - 6 - 1、社会保障的立法不健全 .......................................................................................................... - 6 - 2、社会保障法律法规立法层次低.............................................................................................. - 6 - 3、社会保障的法律监控薄弱 ...................................................................................................... - 6 - 三、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 - 7 - (一)进一步推进制度整合......................................................................................................... - 7 - (二)进一步建立可靠、稳定的资金筹措机制 ....................................................................... - 7 -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 7 - 1、完善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 8 - 2、建立适应灵活多样就业需求的社会保险制度..................................................................... - 8 - 3、积极探索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 8 - (四)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 8 - (五)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 - 8 -

社会保障制度新旧时代的发展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历程:(摘自人民日报2月24日第七版) 1951年,国家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迄今,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制度安排是“国家—单位(集体)保障制”,具有国家负责、单位(集体)包办、板块结构、全面保障、封闭运行等特征。在城乡二元分割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包括劳动保险制度、公费医疗制度等在内的主要制度安排面向城镇居民;在农村,除自然灾害救济及灾荒年份的生活救济外,基本上只有依托农村集体经济的农村合作医疗与五保制度。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城镇国有企业改革、劳动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原有社会保障制度失去了组织基础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社会结构的分化,又对社会化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产生急切的需求。在这种形势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全面改革时期。1986年国务院制定有关待业保险的法规,1994年选择江苏镇江、江西九江作为医疗保险改革试点,1995年推动统账结合模式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试点,1998年实行住房体制改革,1999年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3年开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004年“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被写入宪法,2007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启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2010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逐渐走上了政府主导、责任分担、社会化、多层次化的发展道路,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并日益呈现出“国家—社会保障制”的特征。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成就:(摘自中国财经报) 十六大以来,我国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社会保障从最初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配套措施逐步转变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举措之一,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被置于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重要的位置。如果说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初期,国家对公民承担的保障责任因收入分配格局的调整和财政收入占比的下降呈弱化态势,那么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这一时期国家开始重新强化其对公民的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职能。当然,这绝非对计划体制下大锅饭福利的回归,而是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使然,是要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国家、社会、单位、个人权责界定合理的新型社会保障体系。由此,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开始向覆盖全民、实现社会公正为主要目标的新阶段大步迈进。 (一)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较大成绩。实现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不断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使尽可能多的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能够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基本前提。2002年以来,我国开始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医疗救助、城市医疗救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低保、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农村五保供养等制度的建设,并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等工作。到2008年,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8.15亿人,农村低保对象达到4284.3万人。此外,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覆盖面也都明显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从就业人员扩大到非就业人员,从城市扩展到农村。经过几年的努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

浅谈社会保障制度 摘要: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经过20多年的探索实践和不断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的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完善。本文具体论述了现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出现的问题、解决对策,同时分析借鉴欧洲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 关键词:保障制度不完善对策借鉴意义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有一点非常引人注目,那就是老年人口增加得特别快:60岁以上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3.26%,65岁以上人口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中国是世界上惟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而且每年还以3.2%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8年,老年人口将约占总人口的1/6,2025年将占1/5,2050年将占到1/3。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还有一个自身的特点,那就是“未富先老”。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和健康水平提高,中国仅用了18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达到的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超过了1万美元。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40美元,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到4000美元。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居住在乡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50.32%,农村居民为6.74亿人,按农村老年人口比重18.3%计算,农村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23亿人。也就是说,还有7300万以上的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金。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亟待解决。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出现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很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财政与金融》(第四版)PPT及教学参考资料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

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史 社会保障制度在西方有上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目前,世界上已经有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制度、社会福利制度、社会救济制度等,其核心是社会保险制度。 国外社会保险制度的发展 1、萌芽阶段 代表国家是英国。16世纪前后,以英国为首的欧洲各国进入工业化早期,伴随着圈地运动后,农民被迫离开土地,部分沦为流民,无家可归,社会矛盾突出,政府被迫考虑救济贫民问题。 1601年,英国政府颁布伊丽莎白《济贫法》(也称旧《济贫法》),标志着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法规,规定政府有义务对贫民进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存权利。旧《济贫法》确认国家负有救济贫民问题的责任,并形成了一种社会救助制度,但是救助对象有限,救助水平是低层次的。

代表国家是德国。德国统一后,统治阶级极欲进行对外扩张,但当时国内矛盾重重,劳资关系恶化,产业工人风险突出。当时德国的铁血首相俾斯麦颁布了三项法案:1883年颁布了《疾病保险法》,1884年颁布了《工伤事故保险》,1889年颁布了《老年和残障保险法》,从而完成了当时世界上第一份比 较完备的工人社会保障计划,建立了社会保险制度。这三项法案受到工人普遍欢迎,有力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德国的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从性质上看,是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了保障对象的权利 与义务,从内容上涵盖了疾病、工伤和老年这三项劳动者所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风险,从体制上明确了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以交费作为享受保险的条件,保险费用多方共同负担等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所具备的基本原则。因此这种社会保险制度比社会救济制度更 具现代意义,成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诞生的标志。此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分别建立起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为何经济不占优势的德国会首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为何经济不占优势的德国会首先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本文摘自:《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0期,作者:许晓辉,原题:《德国社会保障制度先于英国产生的原因探析》 核心提示:自1601年,英国《济贫法》(旧)出台,为国民提供福利救济起始,到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英国是公认的社会救济制度的发起者;然而,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社会保险立法却是诞生于德国的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个中缘由,从19世纪中后期两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理论和工人运动渊源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自1601年,英国《济贫法》(旧)出台,为国民提供福利救济起始,到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英国是公认的社会救济制度的发起者;然而,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社会保险立法却是诞生于德国的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个中缘由,从19世纪中后期两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理论和工人运动渊源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经济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保障制度必然是经济发展的产物。19世纪第一 次工业革命爆发,英国作为当时最大的最先进的工业国,经济实力在欧洲各国之中遥遥领先,而当时的德意志各邦国还处于分裂割据之中,到了1871年初,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正式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终于完成。德意志的统一为帝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虽然德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落后者,但是凭着其严谨务实的民族性格和强劲的钻研精神,重视高科技的研究与应用,德意志帝国一跃成为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领跑者。究其原因; 首先,普法战争的胜利不仅增强了民族团结和发展动力。更重要的是带来了 实在的利益。法国给付的50亿法郎的战争赔款,割据了物产富饶、占据战略要冲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洛林储藏丰富的铁矿和鲁尔储藏丰富的煤田矿结合起来,成为了当时德国发展重工业的最大基地;阿尔萨斯的钾盐矿,与德国中部的钾盐矿联合,成为了整个德国钾盐矿生产的巨头。其次,德国工业的高速发展。这一点除了归功于统一帝国的有利的经济政策之外,还要归功于英、法、美的影响,外国的技术发明、投资、商业和工业组织范例在德国的工业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铁产量是衡量钢铁工业发展的便利尺度,而在当时的重工业为主的经济体 系中,无疑这也将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衡量标准。当时两国经济发展的比较,可以从表1看出。 从上面数据可以分析出,虽然,在1900之前,德国的生铁产量少于英国,这是有原因的,德国刚统一不久,而英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占尽优势,而且拥有大量的海外殖民地,而德国却没有能够参与到之前的殖民瓜分中去;但是纵向来看,很容易发现,德国生铁产量的增长率是远远超过英国的,而增长率所体现出来的经济优势是要远远大于产量基数的。20世纪初期,德国的生铁产量就已 经超过英国了。此时,美国和德国已经成为了英国最大的竞争对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地位已经不保了。在这样的经济支持下德国先出台立法就不足为奇了。 政治因素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既是为增进人民福利的措施,亦是统治阶级内部各个集 团利益争斗的产物。同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德意志帝国谋求世界霸权地位的目标稳定了国内局势。

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弊端及完善策略

浅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引用数据要有脚注以说明来源) 摘要: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关系到全社会成员的自我发展,关系到城市化的顺利进行,关系到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构建。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的缺陷和问题,在如今与国际接轨频频交流之际,建立一个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构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大问题。(总结全文主要内容)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稳定,弊端,策略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1、社会保障制度定义 社会保障制度是在政府的管理之下,按照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以社会保障基金为依托,为保障人民生活而提供物质帮助和服务。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国家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者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需要,它的意义并不是实现共同富裕1。 社会保障制度是通过集体投保、个人投保、国家资助、强制储蓄的办法筹集资金,国家对生活水平达不到最低标准者实行救助,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的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逐步增进全体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福利,保持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2、社会保障制度内容 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其中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 3、社会保障制度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保障制度在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安全方面发挥着特有作用。第一,它能弥补市场分配存在的不足,维护社会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对缓解社会矛盾,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它能解除劳动者 1全体人民通过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最终达到丰衣足食的生活水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人多地广,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而是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的帮助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中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从1985年起在全国推行社会保险制度。15年来,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已经从养老保险推向失业、工伤、生育、医疗等各个领域,构建起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相互承担责任的关系,在社会保险方面改变了企业主导的状况,逐步建立起以社会主导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保险新模式。虽然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从全面起步到现在仅有十五年的时间,但却取得明显的成效。就整体而言,在建设过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具体有: 一是现行社会保险制度难以渡过人口老龄化高峰 随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和全民人口意识的不断增强,妇女的生育不断下降,人口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 1999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到2003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10.59%以上.按照国际标准,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即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来衡量,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面临着白发浪潮的冲击。这就迫切要求建立新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险制度,以应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发达国家的老龄化是建立在工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工业化所积累的财富为老龄化问题的缓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保险,如美国1935年建立社会保险体系,当时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日本进入老龄化社

会时人均国民收入已经达到1689美元,有较充裕的财力建立养老保险制度。而中国的老龄化是计划生育政策成功运用的结果,超前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中国在人均GDP也不过800美元的情况下,却面临着比发达国家还要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从我国人口金字塔所显示的发展趋势看,至少到2030年之前,人口老化的压力都不会减弱。因此必须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始终是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险事业建设的一个客观背景,必须把当前的紧迫问题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兼顾、超前规划,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保险体系。 二是社会转型中的高失业问题,也向中国的社会保险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改革力度的加大,失业人数不断上升。据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报告,我国目前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已经达到1.2亿多人。同时,国有企业和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改革将进一步向社会释放大量冗员。如果我国的经济体制转轨能够在21世纪前10年基本完成,以1998年为起点,这期间国有企业应完成战略性改组和下岗分流任务,预计将向社会释放1/3以上的冗员,大致在3000万到3500万人。同期国家行政机关的改革要分流约400万人,事业单位的冗员按1/3估算,也有近1000万人。考虑到下岗分流人员中约有20%因年龄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