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精品试题汇编: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非选择题完整版)

2016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精品试题汇编:二 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非选择题完整版)

2016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精品试题汇编

专题二古代中华的经济文明

附:非选择题完整版

1.(2016·北京东城高三期末·33)(14分)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城市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材料一长安、洛阳——古都气度

西周以镐京(西安)为首都,成周(洛邑)为陪都……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凡都洛阳的政权,常以长安为陪都,汉唐即是。

——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汉唐时期长安、洛阳适合为都城的原因。(4分)材料二扬州——市井风貌

“扬州大利首推盐,女惰男奢两弊兼。”“犹恐千金挥不尽,又抬飞轿学盐商。”这是清代竹枝词中对扬州的描写,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其中一甲进士11名。道光中叶,京城流传“苏州出状元,扬州出尚书”

之美誉。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指的是厨师、理发师和剃脚匠。如薙(同剃)头铺,扬州城内约计有“三数百家”,“求条签去修个脚,嗅袋烟来剃个头。等戏开台先排凳,看汪班内老名优。”这描绘的就是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2)结合所学,以清代扬州城市发展为主题,对材料二进行解读。(10分)(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城市建设主题

【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中“秦岭”等山、“渭水”等河、众多“关隘”得出便于军事防御,据材料一“渭水”、“洛水”得出交通便利,水利灌溉发达,位于当时的经济重心地区,据材料一中“后代凡是都长安的政权,多以洛阳为陪都……汉唐即是”得出是传统的都城,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2)解读,充分提取信息,据材料二中“扬州大利首推盐”结合所学得出商品经济发展,成为重要的盐商中枢,据材料二中“清代扬州府共出348名进士(为各府进士平均数的3倍左右)”得出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据材料二中“扬州还有相当著名的三把刀”得出社会休闲娱乐和服务业的发展,据材料二中“”得出贩夫走卒的休闲生活,据材料二“女惰男奢两弊兼”

“犹恐千金挥不尽”得出崇尚物质享乐的社会风气,,从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扬州在清代有独特的地位”体现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

【答案】(1)原因:有山河关隘之险,便于军事防御;有渭水、洛水等河流,交通便利;水利灌溉发达,位于当时的经济重心地区;处于中原的核心区域,也是传统的都城。(4分)(2)10分,示例:明清时代,江浙地区商品经济发展,工商业市镇普遍建立,扬州地处长江和运河交汇之处,故而发展迅速,社会富庶,成为重要的盐商中枢。经济的繁荣推动了扬州文化教育的发展,在科举考试中表现突出,成为国家官员选拔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商品经济的发展也造就了扬州丰富的社会休闲娱乐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崇尚物质享乐的社会风气。

扬州的发展体现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中国原有的观念和社会习俗。

2.(2016·北京顺义高三尖子生综合素质展示·33)(20分)政治、经济、思想在社会转型时期会发生剧烈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七国乃是以春秋时代许多战争及商业资本发展而产生的集权国家,已不是旧来的封建侯领。

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而不在封建贵族之手。……春秋末年,普遍的做法是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国家称之为“新型国家”,以区别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

——刘建军《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1)指出“新型国家”与封建制国家中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不同。(8分)

在韩非子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指出儒法两家是主张如何来重建秩序的。(8分)

他们(徽商)一方面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另一方面又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结果不是使徽州产生资本主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这样的商品经济,实质上只能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

——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和中国》(3)材料中作者认为明清时期商人未能推动中国社会转型的原因是什么。(4分)

【考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1)根据材料一“这个集权国家的政权在官僚士大夫之手……,任命地方官来管理各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把诸侯国按分封制的特征归纳,而“新型国家”按照中央集权的中央和地方特征概括。

(2)第一小问状况,结合教材可以归纳为“礼崩乐坏”或“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裂”;

第二小问主张,儒家从当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的“仁”、“仁政”、“民本”等角度归纳,法家可以从“性本恶”、“法治”、“君主集权”等角度归纳。

(3)依据材料三“耗费巨额利润来促使自己缙绅化,……将大量财富抛向非生产领域,诸如购置族田,建祠,修家谱,以及提倡程朱理学等,……而是成为一个顽固坚持传统宗法等级制度的堡垒,……补充和强化自然经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自然经济的制约、重农抑商政策影响、思想文化政策的间接作用等角度概括。

【答案】(1)不同:原来的诸侯国在国内继续实行分封,由世袭的卿大夫辅佐统治。(4分)“新型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君权力大大加强,任命职业官僚进行统治。(4分)

(2)状况:礼崩乐坏。(周天子权威下降,诸侯争霸与兼并战争频繁)(2分)

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主张“性善论”,靠人性自觉来恢复秩

法家主张“人性恶”,君主要以“法”“术”“势”来重建社会秩序。(6分)

(3)原因:商人将大量的财富用于科举消费,公益消费,购置田产等,其结果是进一步巩固宗法专制社会和自然经济;资金未能投入再生产领域,使商品经济始终未能冲突专制制度的束缚,未能成长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4分)

3.(2016·广东韶关高三摸底·38)(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梁启超曾于1902年《新民之议》一文中指出:“凡一国之能立于世界,必有其国民独具之特质。上自道德、法律,下至风俗、习惯、文学、美术,皆有一种独立之精神。祖父传之,子孙继之,然后群乃结,国乃成。”那么,决定着中国历史存续与现代命运的精神是什么?自严复、梁启超、辜鸿铭始,中国知识界给出了种种界定,要言之,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所讲:“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刘成纪《中国精神的传统基源与现代转换》(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精神”的含义。(4分)结合史实说明春秋战国秦朝时期“中国精神”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定了基础。(6分)

(2)1840年后的时代特征迫使“中国精神”发生了怎样的“现代转换”。(2分)在“中国精神”的推动下,1840—1940年中国新兴的政治力量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了哪些努力?(8分)

(3)“中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是如何一步一步推动中国实现强国梦?试从政治、经济角度进行概述。(6分)

【考点】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1992年起);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梦想追求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含义,根据材料“无非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两大主题”得出中国精神的含义是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第二小问说明,要说明“春秋战国秦朝时期‘中国精神’为古代中华文明的辉煌定了基础”就是指在这一时期的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精神为中国以后奠定基础,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回答,政治方面的改革创新体现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改革实现了向封建社会的转型,在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在经济方面的改革体现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逐渐瓦解,通过商鞅变法在法律上确立的土地私有制,促进了小农经济的产生,通过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了小农经济的发展;在思想方面,在百家争鸣中,各派思想相互融合,奠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

(2)第一小问转换,中国精神指的是“爱国精神和改革精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侵略的不断加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时的爱国体现为抗争和探索,即反对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寻找强国之路;第二小问努力,应该抓住“1840—1940年”和“中国新兴的政治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兴的政治力量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时的努力就应该包括: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指的是1978年以后,我们在经济上突破苏联模式,对内进行改革,包括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对外进行开放;从1992年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1年加入WTO;在政治方面包括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

【答案】(1)含义:爱国主义;(2分)改革创新。(2分)

说明:政治基础:各诸侯国通过变法改革实现了社会的转型;秦朝建立了中央集权制,郡县制取代了分封制;(任答1点2分)

经济基础: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小农经济;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保护小农经济的发展。(任答1点2分)

文化基础:以儒道法为核心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核。(2分)

(2)转换:反对外来侵略,向西方学习寻找强国之路。(2分)

努力: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维新变法;(2分)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辛亥革命;(2分)资产阶级激进派发起新文化运动;(2分)无产阶级坚持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

(3)实现:突破苏联模式,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实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入WTO。(答任意3点6分)

4.(2016·甘肃张掖一模·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日本学者宫崎市定在《东洋近代史》说:“中国宋代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跃进,都市的发达,知识的普及,与欧洲文艺复兴现象比较,应该理解为并行和等值的发展,因而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认为“宋代对外之积弱不振、宋室内部之积贫难疗。”

评析材料中有关宋代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充分论证,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宋史研究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提炼出两个观点即“宋代是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和“宋代积贫积弱”。

可以就这两个观点进行论证,也可以就其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进行评论,既然为评论就包括赞成这种观点也包括不赞成这种观点还包括部分赞同这种观点。然后就其中的一个观点进行论证即可。

【答案】一等(12~10分)①紧扣评论对象,观点明确;②合理引用史实,进行多角度评论;

③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二等(9~5分)①能够结合评论对象,观点较明确;②引用史实,评论角度单一;③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

三等(4~0分)①偏离评论对象,观点不明确;②未引用史实;③论证欠缺说服力,表述不清楚。

参考答案及评分示例

观点一: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2分)经济方面:商品经济发达,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发展。(6分)思想文化方面: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2分)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分)

观点二:宋代是积贫积弱的朝代。(2分)宋代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金威胁着两宋安全,宋初由于过分集中军权导致军队战斗力不强,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失利,两宋政府通过签订屈辱和约换取边境安宁;(5分)宋代虽然经济繁荣,但宋初的制度革新导致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财政入不敷出,民富国不强;虽经王安石变法也未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5分)

观点三:赞成材料中的两种观点。答案为参考答案一和参考答案二的综合。(评论宫崎市定的观点给6分,评论钱穆的观点给6分)

观点四:不赞成材料中关于宋代是十足的“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的观点。(2分)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西欧国家在非洲、亚洲、美洲进行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积累了原始资本;

(2分)同时,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反封建、反教会,建立资产阶级文化的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2 分)总之,欧洲文艺复兴时代是欧洲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迈进的时代。(2分)而宋代虽然商品经济获得突破性发展、儒学复兴、文学艺术和科技也有极大发展、海外贸易兴盛,(2分)但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不具备社会转型的特征。(2分)

观点五:不赞成宋代积贫积弱的观点。(2分)宋初采取一系列措施,结束了自唐中期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分)宋代自960年建立到l279年灭亡,历时300多年;

(2分)城市商业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被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业市镇有较快发展;(2分)宋代与亚洲、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商税收人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较大;(2分)儒学复兴,理学兴盛,文学艺术朝世俗化、平民化方向发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应用最终完成,古代科技发展达到顶峰。(2分)

5.(2016·山东济南高三期末·25)(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这种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国家模式并非一日建成,……对于专制者来说,想要维持集权统治,必须在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模式、全民思想的控制模式、社会精英的控制模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宏观经济制度模式这四个方面完成制度建设。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集权政体的“大厦”。

——搞编自昊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四大基本制度”在西汉的表现。(8分)

材料二任何有现代意识的扩张主义者回顾诸如此类的成长和创造力时,可以想象到,宋代中国若自由发展下去,将可能主导航海世界,从而改写历史。这当然是想入非非了,但也再度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阻滞了艾尔文( Elvin,1973)所说的中国的“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继续发展?答案容易指向异族侵略者,指蒙古灭宋是阻挠宋人走向近代之路的罪魁祸首。

但是我们随即可以知道,原因是不止一个的。

——摘编自费正清《费正清论中国:中国新史》(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古时期经济革命”的表现,并分析阻滞它继续发展的原因。(8分)

材料三中世纪晚期,东方社会并未出现西方的那种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新的文化群体与思想观念缺乏适合于植根的社会土壤,思想启蒙可谓遥遥无期。虽说中世纪晚期的东方国家(注:指中国)也不乏革新主张,但都采取了纵向复古的价值取向。这样的取向虽然寓含着对社会黑暗现实的批判,但不可能达到西方人文主义者的那种“复古求解放”的目标,因而始终不能对旧的文化传统实现近代社会所期盼的实质性自我超越。

——孟广林《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时期的思想启蒙》(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世纪晚期的主要“革新主张”,分析不能实现“实质性超越”的原因。(9分)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至元中央与地方的斗争;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1)表现:郡国并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征辟制;重农抑商,盐铁官营。(8分,每条2分,言之成理即可)

(2)表现:市镇开始出现;商业的时空限制被打破,出现街市、晓市和夜市,乡村允许设市贸易;与少数民族的榷场贸易频繁;海外贸易活跃;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市民阶层壮大,出现了娱乐场所。(4分,答出2条即可)

原因: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不断;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重农抑商政策;理学的兴起。(4分。第1条必须答,其余4条,答出3条即可)

(3)主张:政治上批判封建君主专制,主张限制君权;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主张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宋明理学,追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提倡经世致用。(6分,每条2分)原因: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危机严重;小农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政策阻碍;思想文化专制,八股取士钳制思想,纲常礼教扼杀人性。(3分.每条1分。答出3条即可)6.(2016·广东惠州一模·38)(26分)有历史学家在研究历史时,注重从历史的微观剖面来观察历史,从而研究历史的结构性变动和长期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587年,是为万历十五年。表面上似乎是四海升平,无事可记,实际上我们的……帝国却已经走到了它发展的尽头。在这个时候,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万历丁亥年的年鉴,是为历史上一部失败的总记录。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材料二19世纪60年代,世界经济和政治词汇里多了一个新词:“资本主义”。这段历史是一出进步的戏剧。……“进步的戏剧”是个隐喻说法,但是对下列两种人来说这也是毫不夸张的现实。……另一种是资本主义世界以外的各国人民……他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解并掌握西方的进步。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材料三然而,就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及90年代初期,世界历史的一个纪元告终,新的一幕开始,却是无可置疑的事实。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1587年处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王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帝国已经走到了尽头”。(8分)

(2)结合史实分析19世纪60年代“资本主义”这个词汇在世界盛行的政治、经济原因。试指出材料二中中国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史实。(10分)

(3)材料三中世界历史的一个纪元告终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的一幕”的历史发展趋势。(8分)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海禁”政策;宋明理学;第一次工业革命;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辛亥革命;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维新思想;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解析】(1)第一小问时期,依据1587年判断为明朝;第二小问说明,依据教材内容,回答明朝时期政治、经济、思想上的没落。

(2)第一小问原因,依据教材内容,分析19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上优势地位的确立,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代议制不断完善和扩展推动了西方国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先后实现经济工业化,同时法国大革命影响的扩大,西方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带来“资本主义”这个词汇在世界范围的盛行。第二小问史实,即回答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史实包括,洋务运动和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史实包括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3)第一小问标志性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美苏冷战时代的结束。第二小问趋势,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两个方向来作答。

【答案】(1)时期:明朝(2分)

说明:政治上,废丞相,设内阁,凸显专制集权的高度膨胀及政治腐败;

经济上,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上,程朱理学的僵化,八股取士文字狱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每点2分,共6分)

(2)原因: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资本主义代议制不断完善和扩展(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法国大革命的影响。(2分,任答1点即可)

经济上,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西方国家完成工业化。(2分)通过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

史实:经济上,洋务运动;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兴办民族工业或者实业救国);

政治上,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经济政治各列举一例,每例2分,共4分)

(3)事件: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东剧变)(2分,只写东欧剧变给1分,只写苏联解体

给2分)

趋势:冷战结束,世界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市场经济体制的普遍采用,全球化的速度和规模大大加快;

斯大林模式失败,以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6分,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两个方向来答题,任答3点即可)

7.(2016·广东韶关高三摸底·39)(26分)论证历史,探究历史,运用新史观解读历史是历史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密认为,美洲及东印度通路被发现以时,……看到了世界历史的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欧洲人的优越势力,使它们能为所欲为,在此等遥远的地方,作出各种不合正义的事体。

材料二当代美国历史学家彭慕兰,他把公元1350—1850之间500年,称为“漫长的16世纪”,是“世界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转化的过程,亚洲(中国)由“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和“创生者”,逐步走向衰落的过程。……“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

——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材料三1930年代,保护主义到处蔓延,人们放弃了相对稳定货币的追求,“世界资本主义退到了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里。”

——[意]杰奥瓦尼·阿瑞基《漫长的20世纪》(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开启世界历史转折点的标志性事件?试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角度分析欧洲人的“优越势力”?(8分)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漫长的16世纪”中国开始走向衰落的表现?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分析1500年—19世纪末,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农业文明造成的冲击。(12分)(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二战后初期“世界资本主义如何走出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6分)

(2)第一小问表现,“漫长的16世纪”指的是中国的明清时期,中国落后在政治方面表现为,废除丞相设置内阁,设置军机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在经济上表现为,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虽然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非常缓慢,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在思想上,宋明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第二小

问分析,根据材料二“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经济上讲,鸦片战争后,西方侵略者把中国变为他们倾销商品的市场和掠夺原料的产地,这冲击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使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但是另一方面他们也传播了先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从政治方面看,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瓦解了东方旧的统治秩序;从思想方面看,随着西方的侵略,西方民主思想逐渐在中国传播,冲击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3)“世界资本主义走出民族国家经济及相关帝国的避难所”指的是世界经济突破国家的界限和两极格局下美苏的影响所反映的经济全球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防止贸易保护主义,通过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战后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答案】(1)事件:新航路开辟。(2分)

分析:经济:14、15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新航路开辟,引发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为资本以发展提供资本原始积累。(任答1点2分)

政治:资产阶级兴起、壮大;政府支持殖民活动。(任答1点2分)

思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解除了精神枷锁。(2分)

(2)表现:政治:专制集权极端强化,达到顶峰。(2分)

经济: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农耕文明没有实现突破和转型。(2分)

思想文化:理学占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没有产生近代自然科学。(2分)分析:进行经济掠夺和商品输出,冲击了东方传统经济结构,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分)发动侵略战争,瓦解了东方旧的统治秩序;(2分)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冲击了东方传统思想观念。(2分)

(3)论证:通过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贸易体系,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确立了国际金融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4分)战后世界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和体系化的方向发展。(2分)

8.(2016·吉林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以下为王家范、张耕华、陈江编著的《大学中国史》的相关目录:

第九章君主集权的帝国体制: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的政局

………

第三节一波三折的中外交流

………

………

——《大学中国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省略部分增加两条或两方面内容,并说明增加理由,需观点正确,理由充分,符合历史事实。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解析】依据材料中“明朝中后期的政局”可知目录中缺少明朝初期君主专制强化措施,理由从“朱元璋废除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的角度说明;增加的内容二可以依据目录中政治、外交等信息可知缺少经济方面的信息,可以从“资本主义萌芽出现”角度增加,理由从“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来归纳;第三个目录可以从思想或者科技的角度思考,理由从“早期民主思想产生以及总结性科技成就”的角度说明。

【答案】增加内容一:明初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2分)

理由:朱元璋明朝建立后,相权严重威胁皇权(皇权受到制约),为加强皇权,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朱棣建立内阁制度,都折射或反映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4分)

增加内容二: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分)

理由:明朝中后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农业、手工业及商业发展的基础上),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在此条件下稀疏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商品货币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4分)

增加内容三:明朝活跃的思想和科技成就(2分)

理由: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基础上,早期民主思想产生,代表人物为李贽;明朝中后期,陆王心学得到发展和传播。明朝总结性科技成就突出,以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为代表。(4分)

其它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9.(2016·山东临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图6列出了1645年、1725年、1843年、1865年四个年份上海道台职能的变化情况。

提取图片中任意两个年份有关清代上海道台职能变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并对图中所示的整体历程进行简要评价。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海禁”政策;第一次鸦片战争;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洋务运动;城市建设主题

【解析】对比四个历史时期道台的职能变化,任选两个时期运用古代、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基础知识进行说明,并从道台职能变化的原因、实质、影响等方面进行评价。

【答案】(1)信息(任意两条即可)(6分)

示例一:清政权人关之初,为应对反清势力威胁和地方社会治理的难题,稳定地方秩序,1645年,赋予上海道台以防务和民政职能。

示例二:清初实行海禁政策,1725年前后,有限的开放海禁,为管理地方财政和有限的海外贸易,上海道台增加了财政(海关)职能。

示例三: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为处理上海的对外事务,1843年,上海道台新增外交(夷务)职能。

示例四:1865年,出于管理和监督洋务运动中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等上海企业的需要,顺应洋务运动开展的新形势,上海道台的夷务职能被变更为洋务职能,同时新增加了现代化项目的职能。

(2)评价:清代上海道台职能的不断扩大和变化,是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产物,这既体现了清政府的主动求变、积极应对,也反映出在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清政府的被动应付和无奈,其实质是清政府为加强地方管理,巩周统治采取的举措,部分措施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6分)

10.(2016·河北石家庄高三复习质检一·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格反映了明清以来国礼演变的多种趋势,请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其历史原因。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时期我国的对外交往,属于开放性试题,第一小问趋势注意从礼物的构成分析说明,第二小问原因要注意结合当时的国际环境、我国的国家实力和对外政策等角度分析,注意语言要概括简练,分析原因要全面。举例说明:如本题第一小问趋势可结合礼物的构成分析,中国古代多送中国传统的瓷器、丝绸、土特产到新中国成立后长江大桥、第一机床厂、第一汽车制造厂等项目的模型再到现代送股票、中兴手机得出注重代表中国特色的文化,从初级品到高科技产品;第二小问原因要结合礼物的构成分阶段具体分析。

【答案】示例1

趋势:从性质看,从赏赐品、贡品逐渐转变为国家间交流的媒介。

原因:近代列强侵华,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朝贡外交体制逐渐崩溃;欧美文明传入,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政府外交政策的影响。

示例2

趋势:从构成看,送出礼品凸显传统文化特色,彰显民族品牌,从送初级产品发展到送高科技产品;对国外科技成果型礼品从轻视到重视。

原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需要;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变化,民族工业水平提高;“一五计划”顺利实施;实行改革开放。

(说明:选取一种角度,史论结合即可。)

11.(2016·广东广州增城高三10月调研·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但是人口的迅猛增长毕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达到3.0148亿时,这种压力愈来愈明显了。……著名学者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了他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耕地的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二)他主张以“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来解决过剩人口,即水旱瘟疫等灾害的自然淘汰,政府人为调整与救济,如移民、开荒等;(三)他认为听任人口激增会引起社会动乱。

——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二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英国的牧师、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描绘了英伦岛国人口膨胀的可怕前景。……他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9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后200年间的英国和1978年底以来的中国,分别是如何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8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经济体制改革;人口规划主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一“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可以归纳为“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和“摊丁入地”政策;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高产物种(如玉米、番薯等)的引进、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等角度分析。

(2)相同点可以从背景、内容上比较。不同点从理论体系完备程度和影响来分析。

(3)“马尔萨斯陷阱”是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17世纪后200年间的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推进工业革命以及开展对外贸易等措施安全绕过了“马尔萨斯陷阱”;而中国是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解放思想观念等措施,安全绕过了“马尔萨斯陷阱”。

【答案】(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赋税政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和“摊丁入地”政策);高产物种(如玉米、番薯等)的引进;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等。(每点3分,答三点即可满分)

(2)相似:背景相似,都面临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的压力;内容相似,都指出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的矛盾;都指出了人口激增的危害;都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每点2分,共6分,答三点即可)

不同:理论体系完备程度不同,马尔萨斯人口论比洪亮吉的理论更系统更丰富;影响程度不同,洪亮吉理论的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马尔萨斯人口论在英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每点2分,共2分,答一点即可)

(3)17世纪后的200年间,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推进工业革命以及开展对外贸易等措施,安全绕过了“马尔萨斯陷阱”。(每点2分,共4分,答两点即可)

1978年底以来,中国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解放思想观念等

措施,安全绕过了“马尔萨斯陷阱”。(每点2分,共4分,答两点即可)12.(2016·四川绵阳一模·13)(30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取得巨大成就。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至战国时期农业发展的趋势,简要分析其影响。(10分)

材料二

(2)比较图4和图5,提取两项有关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10分)

材料三长江三角洲地区在唐末以迄宋元时代不断发展渐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所在,盛产米粮是其典型特征之一,因此有“苏湖(常)熟,天下足”之谚的广泛流传……明代中叶这种情况发生改变,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有所谓“多种田不如多种地”的新的价值取向……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及由此形成的相对发达的整体社会经济基础,为以后的工商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该地区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萌生的乡村工业及8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强大的乡镇企业均与明清时期形成的传统一脉相承。

——据《明清长江三角洲地区与两湖平原农村经济结构演变探异》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迁。(10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中国耕作方式的演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时期生产工具方面绝大部分用木石、兽骨和蚌壳制成,经营方式方面集体劳动,农业技术方面耕作、灌溉、施肥、选种、除虫等方面具

有相当高的技术知识,而战国时期生产工具是铁制农具、牛耕推广,经营方式方面井田制度瓦解,小农经济盛行,农业技术方面深耕技术普遍推行,施肥、选种等技术进一步发展,修建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等相关信息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问影响,结合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答即可。

(2)第一小问提取信息,结合材料二图片中西汉时期和隋唐时期手工业部门的分布地区和手工业生产部门的种类作答即可;第二小问说明结合两个时期手工业部门分布地区的不同和手工业部门种类的不同说明即可。

(3)根据材料三中“农户农业经营的重点已不在种植粮食作物的‘田’,而在种植经济作物的‘地’。长江三角洲地区明清时期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的缓慢转变”可知其变迁为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根据材料三中结合这一变迁的原因及历史影响来评价即可。

【答案】(1)趋势:生产工具由原始农具发展为铁犁牛耕,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经营方式由井田制下的集体劳动到战国小农户个体经营,封建生产关系形成并发展;农业技术进步,精耕细作。(6分)

影响:促进农业生产发展;推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转型。(4分)

(2)示例一:

信息:西汉时期的手工业集中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大量分布于大运河地区。(2分)

说明:西汉至唐朝前期,经济重心在北方,手工业大多分布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大运河的开通促使大运河沿岸地区手工业发展。(3分)

示例二:

信息:汉代盐、铁等手工业发展迅速,唐代制瓷业、造船业等手工业发展迅速。(2分)说明:汉代盐铁官营;唐代制瓷工艺进步,制瓷业已经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3分)

(3)变迁:农业经营重点由种植粮食作物转向种植经济作物;农村经济结构向多样化、专业化和商业化转变。(4分)

评价:封建政府调整封建生产关系;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玉米等高产作物引进。(2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为工商业发展创造条件;奠定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2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自然经济的束缚,不可能促进社会的深刻变革。(2分)13.(2016·海南七校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也不像葡萄牙、西班牙的航海家那样是为了获得海外财富,仅仅是为了“宣德化而柔远人”,即向海外番夷之国宣扬大明朝的恩威和迫其称臣纳贡。此外,也顺便猎取一些异国他乡的珍稀之物供宫廷享用。这种规模浩大的航海活动不仅不能够获得经济利益,而且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此,在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继位的仁宗皇帝禁止远洋航海活动。

材料二15世纪由中国人率先开启的海外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活动,不久以后就被后来居上的葡萄牙、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所主宰,拉开了一个全新历史时代的帷幕!当西方的航海家们最初开辟海上航路时,他们大多数人对传说中富饶而神秘的东方世界抱着一种敬仰之心。随着通往印度、东南亚、中国等地航线的开辟以及对新大陆的发现,他们的目的也不再局限于寻找香料和发现基督徒,而是要蚕食、鲸吞欧洲以外的其他地区,乃至于彻底征服和瓜分整个世界。于是,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就导致了一个殖民主义时代的来临。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进一步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综合实力的增长,从而使西欧基督教社会从亚欧文明地带的僻陋边陲,一跃而成为整个人类文明世界的中心。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林《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大航海时代明朝政府进行海外探险的背景。(6分)(2)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大航海时代的中西文明分野。(6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解析】(1)结合材料一中“仅仅是为了“宣德化而柔远人”,即向海外番夷之国宣扬大明朝的恩威和迫其称臣纳贡。此外,也顺便猎取一些异国他乡的珍稀之物供宫廷享用。这种规模浩大的航海活动不仅不能够获得经济利益,而且劳民伤财、得不偿失。因此,在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继位的仁宗皇帝禁止远洋航海活动。”可以看出明朝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比较发达,明朝封建经济发达,官方海外贸易业比较发达,结合时间“明朝”也可以发现此时在政治上是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依据材料一中“在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之后,继位的仁宗皇帝禁止远洋航海活动。”

以及材料二中“15世纪由中国人率先开启的海外探险和地理大发现活动,不久以后就被后来居上的葡萄牙、西班牙殖民主义者所主宰,拉开了一个全新历史时代的帷幕!”可以看出中国逐步趋于保守,继续在传统的农业文明道路上发展,而西方则继续进行了新航路的开辟;依据材料二中“于是,航海活动和地理大发现,就导致了一个殖民主义时代的来临。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所带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进一步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综合实力的增长,从而使西欧基督教社会从亚欧文明地带的僻陋边陲,一跃而成为整个人类文明世界的中心。”可以看出西欧诸国在新航路开辟以后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并主导了全球化的进程,在给东方带去灾难的同时,也推动了其工业文明的进程,从而形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答案】(1)背景:专制主义强化,统治稳固;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官方海外贸易的发达;

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6分)

(2)理解: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逐步趋于保守,继续在传统的农业文明道路上前行,日益落后于世界潮流;西欧诸国则发现并征服了古老文明国家,在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的过程中主导了全球化,推动贫穷落后的欧洲国家走上了发达的工业文明之路,人类文明的中心由东方转向西欧。(6分,运用文明史观,能够指出东方文明的差异以及发展方向及文明中心的转移,言之有理即可)

14.(2016·四川达州一模·40)(25分)生态环保是一个亘古至今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杀生的观念在我国古人的环保思想上都有一席之地,并上升到政治、法律的高度,甚至提出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机构,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山虞、林衡分别负责山林环保政策法令的出台和执行。泽虞、川衡类似,只不过是管川泽鱼鳌而已。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而秦的《田律》则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此后历代大多有相应的环保法规。

在古代环保法中,似秦朝《田律》中“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之类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出小农经济时代生态意识中不违农时而增加农业收入的现实功利主义。因为功利主义,唐朝出现了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因为功利主义,新航路的开辟给中国带来了改善生存的机遇,又变成了恶化生态的“契机”……

一一改编自互联网材料二秦岭渭水滋养十三朝古都,形成历史上“八水绕长安”的生态佳话。唐长安因渭水而繁盛,却又因水而被迫迁都。……宽阔的朱雀大道,宏大的正规城市,建设城市养活城市,让高大的秦岭、八百里秦川不胜其负。弱小的“卖炭翁”受城市富贵者所累,但“伐薪烧炭南山中”累倒的却是巍峨的秦岭呀!以至于唐代末期需要伐木时,要到今天山西境内的岚县才能找到高大木材。长安城从汉唐时期就一直沿袭饮用井水的习惯。到宋元时期,井水污染已经非常严重。明代的水环境整治曾一度出现过好转,但及至清代,由于土地兼并,大批失地农民深入秦岭伐林垦荒,生态又一次遭受严重毁坏。近代,孙中山提出南水北调,引汉济渭。而今,引汉济渭工程已在2009年启动。

——改编自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电视台等联合出品的纪录片《大秦岭·感恩秦岭》(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环保法规方面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评析秦岭在中国历史上遭遇的生态问题(9分);陕西省出品《大秦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6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环境保护主题

【解析】(1)根据材料一“道家的崇尚自然、儒家的仁义思想、宗教不杀生的观念在我国古人的环保思想上都有一席之地,并上升到政治、法律的高度,甚至提出不重视环保“不可以为天下王””古代中国环保思想以儒道及宗教思想为依托;“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机构”“山虞、林衡分别负责山林环保政策法令的出台和执行”“古代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夏禹执政时期,而秦的《田律》则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此后历代大多有相应的环保法规”环境保护受到封建政府的高度重视且有相应的立法和执法机构;“许多朝代都设过虞、衡机构,有山虞、泽虞、川衡、林衡”生态保护着力以山林川泽保护为主;“秦朝《田律》中“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之类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它体现出小农经济时代生态意识中不违农时而增加农业收入的现实功利主义”可知环保法规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现实功利主义色彩。

(2)第一小问评析,生态问题出现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宽阔的朱雀大道,宏大的正规城市,建设城市养活城市,让高大的秦岭、八百里秦川不胜其负”可知多个封建王朝定都长安,城市建设用木量过大;弱小的“卖炭翁”受城市富贵者所累,但“伐薪烧炭南山中”累倒的却是巍峨的秦岭“”城市生活用木的不断增加;“清代,由于土地兼并,大批失地农民深入秦岭伐林垦荒,生态又一次遭受严重毁坏”土地兼并使农民伐林垦荒种地等;生态问题出现造成的影响——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渭水水量大量减少;材料二“唐长安因渭水而繁盛,却又因水而被迫迁都”水量的急剧变法导致长安被迫迁都;“宋元时期,井水污染已经非常严重”井水污染非常严重;生态问题应对的措施——加强对水环境的整治;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的破坏;加快引汉济渭工程;第二小问意义,唤醒国人生态环保意识,凝心聚力共建美好生态环境;以历史发展的深刻教训提醒后世必须注重生态建设;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国家引汉济渭工程进行肯定。

【答案】(1)特点:①以儒道及宗教思想为依托;②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③有相应的立法和执法机构;④从夏朝开始历代大多比较重视环保;⑤以山林川泽保护为主;⑥带有小农经济时代的现实功利主义;(任答五点得10分)

(2)评析:①出现的原因——长安城市建设用木量过大;城市生活用木的不断增加;土地兼并使农民伐林垦荒种地等;

②造成的影响——秦岭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渭水水量大量减少;长安被迫迁都;井水污染非

常严重;

③应对的措施——加强对水环境的整治;保护植被,退耕还林;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的破坏;

加快引汉济渭工程。(9分)

意义:①增强国人生态环保意识;②对今天西安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进行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③对国家引汉济渭工程进行肯定。(其他言之成理也可给分,6分)

15.(2016·四川达州一模·41)(12分)下面的图表反映了公元7—13世纪中国人口的变化(改编自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古代历史地图册》之“唐到宋时的中国文明:618—1278”),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人口的区域分布比重表

结合所学,从历史知识、史学研究方法、中外史学比较三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对上述图表进行解读。(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人口规划主题;全国卷41题

【解析】理解把握准确三个比较的角度,做到史论结合提取信息充分,总结简单明了,解释分析有条理性。

【答案】角度1:历史知识:

①人口变化的状况:宋代北方人口减少;南方人口增加很大;人口总量与隋唐比增加一倍;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南移。

②人口变化的原因: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大幅减少;经济重心南移;北民南迁;(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角度2:史料呈现方法:

①计量法,采用柱状图、曲线图、表格等方法计量。

②地理学方法与计量法相结合。

③这些史料呈现方法的优势是理性、直观。

角度3:中外史学比较

①中外在对中国“东北”、“中原”等地域的理解上存在一定差异。

②体现出英国泰晤士报以当时汉族政权的地理疆域为中国疆域,而我国以中华民族的地理疆域为中国疆域的理解差异。

评分标准:①有两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而且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12分

②有两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但在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方面做的不够好。或有两个角度,但在某个角度在提取信息或者解释分析有明显缺失9—11分

③只有一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而且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8分

④只有一个角度,既有提取信息,也有解释分析,但在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解释分析清晰方面做的不够好。或只有一个角度,但在提取信息或者解释分析有明显缺失0—7

分。

16.(2016·广西重点中学高三12月联考·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代)福州是地处闽江下游的沿海城市,又是福建路治所在地,所以闽江上中游流域之手工业品、土特产,源源不断地顺江而下,汇集至福州市,投入市场进行销售,有的转销至福建路各县,有的则贩卖到国内各路,还有巨额商品则船运舶栽,远涉重洋,输送到海外各国出卖,与世界各国互易有无。从福州出口输出的商品东至日本,东北至高丽,东南海道可达东南亚、南洋群岛以及阿拉伯各国,例如荔枝干就是畅销国内外的商品。“荔枝制成干果以后,水浮陆转,以入京师(汴京);外至北戎西夏,其东南舟行,新罗、日本、琉球、大食之属,莫不爱好。故商人贩益远,而乡人种益多,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

材料二宋代福州城市规模宏伟,是有其雄厚的经济背景。它以全省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度开展对外贸易为前提。宋代,福建农业比以往有着明显的发展,不论从农田面积扩大或水利兴修、耕作技术进步各方面都有所表征。值得注意的是梯田和围垦田的开拓。福建具有山海优势,早在宋代,随着人口增加以及农耕技术的进步,开山造田和围滩种植的成绩就已卓著。所谓“田尽而地,地尽而山,虽土浅水束,山岚蔽日;而人力所致,雨露所滋,不无少获”。

——以上材料均摘引自《宋代福州港的对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概括福州对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宋代福州经济发展的原因。(10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9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商业贸易主题

【解析】

(1)根据提问抓住材料一中的关键信息,“地处闽江下游”,“福建路所治地”,“船运舶载,远涉重洋,输送到海外各国出卖”,“荔枝干就是畅销国内外的商品”,“一岁之出,不知几千万亿”,概括这些信息就能得出答案。

(2)抓住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它以全省农业、手工业、商业经济的发展以度开展对外贸易为前提,宋代福建农业比以往有着明显的发展”,“福建具有山海优势”,进而总结概括出原因。

(3)由于商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的繁荣也能使更多的人走向城市,使城市的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多了以后,交易规模也会扩大,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也会相应得到改善,进而加快城市化的进程,从发展的逻辑看城市化的进程,进而得出答案。

【答案】(1)特点:海陆兼备,海上对外贸易相对发达;有比较畅销的代表性品牌(如荔枝干);从对外贸易中获取的利润巨大。(6分)

(2)原因:物产丰富,手工业有所发展;商品化程度较高;人口增加;耕作技术进步的推动;

福州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10分)

(3)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和手工业进步,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推动着商业走向繁荣,商业的繁荣可以带动城市人口的增加、交易规模的扩大,等等,随着人口的增加,交易规模的扩大,城市的各项配套措施逐步走向完善,城市化进程在经济发展中也逐步加快。(9分)17.(2016·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7)(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4世纪中叶到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_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

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产品所在核心区,传统农业国和古典农业文明则被迫接受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其农业依旧在原始技术的低效率基础上停滞与徘徊。越来越多的传统农业国被外来的现代生产力造成低度发展和边缘性发展,工业革命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差距。……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三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过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因素。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稳定”的基础。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工业革命对“世界历史”形成的影响。(9分)

(2)依据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说明材料三中世界历史纵向、横向发展的相互关系。(6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文明交流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基础”,依据材料一中“传统的制度和习俗——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可以总结出稳定的基础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君主专制强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第二小问“影响”,依据材料二中“工业革命推动了新的国际分工,世界经济体中的核心区、边缘区和半边缘区三个部分的区分更加清晰,新兴工业国和现代工业文明处于生产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高工资产品所在核心区,”以及材料二中“工业革命拉大了各大文明区的差距。……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可以归纳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新一轮的对外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各地区连结为一个整体;不平等的国际分工造成了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差距拉大。

(2)依据材料三中“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互为条件。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因素。”可以总结关系为: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水平,使传统社会未发生突变,;与世隔绝又导致中国落后于近代化潮流,进一步影响了向近代社会的正常转型。工业革命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联系加强,又反过来巩固和壮大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答案】(1)基础:小农经济模式及重农抑商政策,君主专制强化,八股取士及思想禁锢(或答科举制的僵化与心学统治)。(3分)

影响: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新一轮的对外扩张,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各地区连结为一个整体(或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新一轮的对外扩张,使民族史演变为世界史);不平等的国际分工造成了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差距拉大。(6分)

(2)关系: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水平,使传统社会未发生突变,也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展开;

与世隔绝又导致中国落后于近代化潮流,进一步影响了向近代社会的正常转型。工业革命使西方工业文明和近代社会迅速到来,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联系加强,又反过来巩固和壮大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6分)

18.(2016·四川自贡一模·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是中华人口急剧增长的时期。明代人口官方记录最高为6千万,但估算实际应该已达1亿,明末可能已达l亿5千万。明清之际,战乱频仍,人口有所耗减。到清代升平日久,人口又迅猛上升,康熙末年(18世纪20年代)又达1亿5千万,18世纪末,人口增至3亿,而到1840年,人口已到了4亿。人口如此迅速增长,说明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条件改善,另一方面,清代实行“摊丁人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使人民不再因为逃避赋役而隐匿人口,人口统计数字比较确实,也是人口数目增加的重要原因。

人口的增加对资源形成了压力。在清代反映为地少人多,粮价腾飞,使乾隆皇帝(1711—1799)也为之忧虑,而且他还注意到,粮价本应随着年成丰歉而涨落,可是现在却一直上升,有涨无落。人口学家如洪亮吉(1746—1809)也指出,物质资料的增长赶不上人口的增长,必然导致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出现大量失业人口(游手好闲者),教育普及程度下降,成为产生社会动乱的根源。要解决这种矛盾,洪亮吉认为或者是水旱疾疫之灾使人口减少,或者是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但他并没有找到解决人口与资源矛盾的根本办法。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人口发展的特点和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人口变化的趋势和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13分)【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人口规划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到清代升平日久,人口又迅猛上升,康熙末年(18世纪20年代)又达1亿5千万,18世纪末,人口增至3亿,而到1840年,人口已到了4亿。”的信息可知其特点为人口数量迅速增长;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中““到清代升平日久,人口又迅猛上升”“人口如此迅速增长,说明当时经济发展,社会生活条件改善,另一方面,清代实行‘摊丁人亩’,‘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等政策”等信息可知其原因包括当时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清初“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2)第一小问趋势,根据材料二中世界人口变化的数据是在逐年增加,以及各大洲增加速度的相关信息可知,世界人口变化的趋势是总体较快增长,且欧美增长速度比其他地区快;第

二小问历史作用,从对世界政治、经济以及关系格局影响的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特点:人口数量总体上增长较快;隐匿人口现象严重;人口过快增长造成人地矛盾加剧。(任答1点3分)

原因:明清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3分)清初生产关系重大调整;(3分)薯类和玉米的引进和大量种植,增加了粮食产量;(3分)

(2)趋势:世界人口总数大幅增加;(2分)发展不平衡,欧洲和美洲增长明显快于其他洲。

(2分)

作用:①有利于欧美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②加快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开拓进程;③有利于西方政治制度及思想的传播;④促进国际经济政治格局发生变化。(任答4点给9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19.(2016·山东济宁高三期末·3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嘉靖癸卯进士阎绳芳《镇河楼记》中记载:山西祁县东南诸山,明正德(1506—1521)前“树木丛茂,民寡薪采,山之诸泉,汇而盘沱水……虽六七月大雨时行,为木石所蕴,放流故道,终岁未见其徙且竭焉。以故由来远镇迄县北诸村,咸浚支渠,溉田数千顷。

祁以此丰富。”“嘉靖(1522—1566)初元,民风渐侈,竞为居室,南山之木采无虚岁,而土人且利,山之濯濯,垦以为田”,以致“天若暴雨,水为所碍,朝落于南山,而夕即达于平壤,延涨冲决,流无定所,屡徙于贾令(镇)南北,坏民田者不知其几千顷,淹庐舍者不知其几百区。沿河诸乡甚苦之。是以有秋者常少,而祁人之丰富减于前之什七矣”。

材料二在解决严重污染环境的烟气问题上,英国议会也通过了一系列的法律。早在1843年,议会就讨论通过了控制蒸汽机和炉灶排放烟尘的法案;1863年,议会通过了第一个《碱业法》;

1874年又颁布了第二个碱业法;1906年,又再一次颁布制碱法。与此同时,议会也通过了控制烟气污染的其他法律。由于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因此,1953年议会通过了更为全面和系列的控制大气污染的《大气清洁法》。该法律规定,禁止排放黑烟,包括烟囱、汽车等;防止煤烟,对排放煤烟的设备,要安装除尘和除硫设备等。

——摘编自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与治理》(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嘉靖前后祁县地区自然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及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工业革命的有关史实,指出英国出现严重烟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并概括指出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所呈现出的特征。(12分)

(3)据以上材料,归纳概括人类经济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原则。(3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环境保护主题

【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要答出从什么变成什么,变化之前是“明正德(1506—1521)前“树木丛茂,民寡薪采,山之诸泉,汇而盘沱水……虽六七月大雨时行,为木石所蕴,放流故道,终岁未见其徙且竭焉。以故由来远镇迄县北诸村,咸浚支渠,溉田数千顷。祁以此丰富。””,变化之后是“嘉靖(1522—1566)初元,民风渐侈,竞为居室,南山之木采无虚岁,而土人且利,山之濯濯,垦以为田”,以致“天若暴雨,水为所碍”,由此可概括出自然环境的变化;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有农耕经济的发展、人们追求利益和奢华、滥伐树林等。

(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是由于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根据城市布局的特点,可知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第二小问特征,由材料二可概括出依法推进;、先污染后治理、治理艰难等特点。

(3)开放性的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变化:正德以前,森林茂盛并得到保护,水土保持较好,自然灾害较少;嘉靖之后,森林被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6分)

原因:农耕经济的影响;人们追求奢华和利益;滥伐森林,开山造田。(4分,任答两点即可)(2)原因: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废气排放量增加(或答新能源的使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