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气候变化的论文气候变化 论文

气候变化的论文气候变化 论文

气候变化的论文气候变化 论文
气候变化的论文气候变化 论文

知识产权 ? 2010年第5期

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

知识产权制度问题研究

徐升权

内容提要:在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有关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质疑频频出现,针对气候友好型技术开发、转移和应用的知识产权制度的探索也不断涌现,全球知识产权制度必将对气候变化问题作出合适的回应,中国也需要从国内制度、区域制度以及全球制度三个层面寻求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的应对策略。

关 键 词:气候变化 气候友好型技术 知识产权制度

一、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有关知识产权制度的质疑

学术界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质疑从未曾停息,1而近年来,当气候变化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时,有关知识产权制度的质疑更为频频出现,并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产权制度可能成为技术进步与推广的阻碍

全球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持续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实现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以及确保技术领域投资的不断增长。2但目前并没有明显证据能证明知识产权制度较好地实现了这一目标。 3相反,在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创新、推广与应用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知识产权制度的阻碍。首先,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全球分布不均,少数发达国家掌握了较多数的气候友好型技术。据资料显示,1999-2009年,来自美国、日本、欧盟等少数国家或地区的气候友好型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占全球申请量的55%,4这意味着大多数的国家在使用此类技术之前,需要先通过商业谈判来获得技术转让或取得许可,而商业谈判的复杂性可能会使得技术转让或许可的实现经历较为漫长的等待,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气候友好型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速度;其次,除通过专利的形式来获取保护外,气候友好型技术还可以通过技术秘密的形式来获得知识产权保护,这意味着部分气候友好型技术的信息被其拥有者采取了保密措施,其他任何人几乎不可能自由地获得这些信息,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创新可能会遭遇信息不充分与难获取的困难;再次,气候友好型技术的主要拥有者是私营部门,而知识产权越来越

作者简介:徐升权,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受到了“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编号为20101060102000016.

1Susan K. Sell: Private Power, Public Law: The Globaliz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15.

2Cameron Hutchison: Does TRIPS Facilitate or Impede Climate Change Technology Transfer into Developing Countries? (2006) 3:2 UOLTJ, p.517.

3Deborah Behles: The New Race: Speeding up Climate Change Innovation, North Carolina Journal of Law & Technology, Vol. 11, Issue 1: Fall 2009, p.1.

4高永懿、陈可南、盛安平:《全球低碳技术专利发展态势分析》,《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5月26日,第7版。

成为私营部门相互竞争并取得市场优势的主要工具,故私营部门可能会出于竞争需要而故意限制或拒绝他人获得或使用相关技术,5而知识产权制度为这类行为提供了合法性依据。

(二)知识产权制度会拉大南北差距并妨碍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实现

知识产权制度的全球化为知识产权所有人在全球市场获得高回报提供了条件,但这同时也意味着知识产权的被转让者或被许可者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本来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较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正承受着获取气候友好型技术的高成本压力。6原本就长期存在的南北差距,在气候友好型技术的转移和应用中,可能会因为知识产权制度的存在而得以加剧。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为气候友好型技术的高价格提供了“合法的外衣”和高水平的法律保障。

除在经济层面可能拉大南北差距外,知识产权制度还会潜在妨碍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的实现。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应当且有义务承担更多的责任,应尽可能地协助、促成发展中国家获取并应用气候友好型技术,但知识产权制度潜在的为发达国家不履行相关责任提供了难以反驳的理由和借口。首先,气候友好型技术较多地被私营部门所掌握,而TRIPS协议确认了知识产权的私权性,故国家不仅不能自由决定大部分气候友好型技术的转让或许可问题,相反还应保护技术所有者依法获得的自主支配权。一般情况下,如果技术所有者拒绝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技术或要求以较高的价格进行转移,国家并不能予以干预。其次,以TRIPS协议为核心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确立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国民待遇原则与最惠国待遇原则,要求成员方对来源于任何其他国家的技术都要给予达到最低保护标准的同等保护,否则将可能遭受贸易制裁,7故当来自发达国家的气候友好型技术的所有者拒绝转移或要求高价转移技术时,发展中国家往往无计可施,发达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中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也就难被落实。

(三)知识产权制度必须接受人权义务的位阶性限制

实践中,“继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保护人权的基本要求”是反驳“知识产权制度可能阻碍气候友好型技术创新、推广与应用”、“气候变化相关的国际议事场所应将知识产权问题作为正式议题之一予以讨论”的理由之一。8但知识产权的人权属性、人权义务的位阶性等却恰恰证明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创新、推广与应用需要知识产权制度的特别关注和例外对待。一些气候友好型技术持有者将知识产权的人权属性作为控制或限制技术的使用、要求获取更多收益的理由,9不仅直接阻碍了技术创新、推广和应用,而且也是对人权义务位阶性的无视。《世界人权公约》将人权划分为“公民和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两类。一般来讲,前者在基本人权体系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相对于后者,其应具有一定的“优先性”。10人类对气候友好型技术的需求是基于生命权的需要,而知识产权保护是财产权的内容之一,当两者发生冲突时,生命权理应优先于财产权。故可以说,人权义务的位阶性要求知识产权制度不能成为气候友好型技术创新、推广和应用的

5据资料显示,美国商会就希望通过知识产权制度的落实来限制发展中国家获得气候友好型技术,因为一些大公司担心发展中国家获得相关技术后,会改变其现在或未来在相应技术领域的地位,他们希望通过更高水平的专利保护来维护其在气候友好型技术领域的长期的绝对优势。Mark Weisbrot: Climate Chang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5740191.html,(website), May 22-24, 2009.

6Charles K. Ebinger, Govinda V. Avasarala: Transferring Environmentally Sound Technologies in an Intellectual Property-Friendly Framework,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Policy Brief 09-08, November 2009,p.33.

7Matthew Littleton: The TRIPS Agreement and Transfer of Climate-Change-Related Technologie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DESA Working Paper No. 71, October 2008, p.3.

8Abbe E L Brown: Securing Access to Climate Change Technologies: Answers and Questions,University of Edinburg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 2010/21, p.5.

9如英国知识产权委员会就认为知识产权的人权属性鼓励从智力创造中获得更多的收益。UK Commiss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ntegrat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and Development Policy,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eptember 2002, pp.6-7.

10吴汉东:《知识产权的私权与人权属性》,《法学研究》2003年第3期,第66页。

障碍,与气候友好型技术创新、推广和应用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应被予以重新审视。

二、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的探索

伴随着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质疑,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旨在促进气候友好型技术创新、推广与应用的知识产权制度探索:(一)强制许可制度

TRIPS协议以公共健康问题为核心,较为详细地规定了强制许可的适用问题。在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讨论中,将强制许可制度借用或延伸至气候友好型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领域受到了较为广泛的支持。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UNFCCC)缔约方大会中,中国、印度等国家就认为,可将强制许可的范围扩大至气候友好型技术领域;11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也认为,可把TRIPS中的灵活性条款解释为允许对气候变化相关的设备和商品的生产及相关工艺实行强制专利转让;12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也认为,强制许可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可适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对技术的需要。13

不过,除非对现行强制许可制度予以改革与完善,否则其很难成功适用于气候友好型技术的转移与应用问题之中。首先,气候友好型技术本身并不能完全满足TRIPS协议等关于强制许可适用条件的规定。与公共健康问题相比,气候友好型技术往往并不具有药品所具备的不可替代性特征。其次,强制许可需要缴纳必要的费用,而气候友好型技术获取费用本就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困难。强制许可制度无法解决获取气候友好型技术的高成本问题。第三,强制许可制度无法解决以商业秘密形式存在的技术的转移与应用问题,且还有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技术所有人舍弃专利保护而选择以商业秘密的形式来保护技术,这反而会加大社会获取气候友好型技术信息的难度。14第四,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反对也使强制许可制度难以被借用或延伸至气候友好型技术领域。如:美国就坚决反对将强制许可适用于气候友好型技术领域;15国际商会(ICC)也宣称:试图改变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关于强制许可的规定,这可能不仅无法解决气候友好型技术转移与应用问题,而且还有可能会因损伤现行知识产权制度而取得反效果。16

(二)知识产权专项基金

气候友好型技术开发与应用所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为技术的开发、转移和应用提供充分的资金支持。UNFCCC 规定,附件二国家应当提供新的额外资金,承担发展中国家缓解和适应行动的全部议定增加成本,并采取适当措施,促进相关技术的转移。17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中国等国家强调要建立专门的“适应基金”,并将促进气候友好型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设定为基金的主要用途之一。最终,哥本哈根协议的部分条款提及了“增加、新增或额外补充可预见和充足的资金以促进技术开发和转让”。18不过,UNFCCC所寻求的知识产权专项基金目前还无法正常且充分地运作。首先,气候大会所形成的协议究竟是属于政治协议还是法律协议尚难明确界定,19这使各国在基金建立、运行等方面的承诺是否能产生相应的法定义务成为疑问,也直接导致基金的实践无法顺利开展。其次,基金主要是

11Tessa Schwartz, Sarah Tierney Niyogi: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sues Take Center Stage in UNFCCC Negotiations, Cleantech Update, December 2009, p.2.

12朱丽、张秋来:《联合国报告称减缓气候变化与经济发展不矛盾》,《科技日报》2009年9月9日,第2版。

13Lawrence A. Kogan: Climate Change: Technology Transfer or Compulsory License? The American National Standards Institute, Monthly Caucus Luncheon, January 15, 2010, p.7.

14朱雪忠:《应对气候变化:强制许可制度不是促进国际技术转让的法宝》,2010知识产权南湖论坛,2010年4月17日。

15Tessa J. Schwartz, Sarah Tierney Niyogi: The Issues of Tech Transfer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 Climate Change Solutions,The Business Resource for Climate Management(website), Published December 17, 2009.

16ICC: Climate Change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Document No. 213/71 and No. 450/1050, 10 September 2009, p.5.

17谷德近:《从巴厘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的态势和原则》,《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期,第34页。

18Tove Iren S. Gerhardsen: IP References Left Out Of Last-Minute, Weak Global Climate Deal In Copenhagen, Intellectual Property Watch(website), 19 December 2009.

补贴发展中国家获取和应用气候友好型技术的成本支出,或通过国家购买相应的知识产权,然后再促进其向其他国家转移和应用,但难度甚大,因为诸如国家应当如何申请基金来购买哪些技术,以及购买后的技术应当是免费转移还是国家之间进行交换等问题均未明确。因此,还需更多地参考国际上已成熟运行的其他基金机制的发展经验,进行更为系统和清楚的设计。20另外,知识产权专项基金还包括一些国家内部设立的基金制度,如巴西建立的国家气候变化基金21、英国政府投资设立的碳基金22等均有促进气候友好型技术开发与应用的内容。资金支持是技术开发、转移和应用的重要保障,无论是国际层面还是国家层面,继续重视和完善知识产权专项基金制度是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独立的知识产权专项制度

所谓独立的专项制度,主要包括两种形式:绿色专利制度以及专利奖励制度。

绿色专利制度,是为实现知识产权制度对气候变化的关怀,将气候友好型技术作为单独项目予以必要的制度改革与设计,如实施快速的独立审查机制、设计专利新分类体系、重新考虑非显而易见性和新颖性的要求等。23但在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基础上寻求一项独立的绿色专利制度并非易事。目前,各国实践都还只是从部分细微的内容入手,如对审查速度的优化等,诸如缩短保护期等涉及专利制度实质内容的改革问题尚还处在学术研究的探讨之中。据报道,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正在建设针对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快速审查通道,欧州专利局(EPO)则即将推出清洁能源专利新分类体系 。24这些新的尝试有助于对绿色专利制度的进一步探索,但绿色专利制度最终能否出现以及何时出现还尚不可断言,因为即使是在理论研究中,绿色专利制度也还存在着一些难题,如:气候友好型技术尚缺乏一致公认的定义,其范围还无法明确界定等。25

专利奖励制度,主要是指介于政府授予发明者对其发明享有独占权的专利制度和政府直接资助研发制度之间的各种奖赏制度。一般做法是发明人做出发明获取政府的奖赏,发明人获得奖赏之后,其发明被置于公共领域而为所有人自由、免费使用。在气候友好型技术领域实施专利奖励制度也是新近较受关注的探索之一。但与强制许可制度相似,专利奖励制度目前还主要适用于从公共健康角度出发对药品的研发给予奖励,如何将其延伸至气候友好型技术领域还无具体的实践探索。诸如在气候友好型技术领域如何设置奖励标准,如何筹集奖励资金,如何在国际层面予以实施以及其如何弥补专利制度对于竞争秩序的维持作用等问题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6

(四)知识产权共享制度

与气候友好型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共享制度主要是指由一些知识产权所有者自行发起建立的技术交流与交换制度,通常以专利池或类似的形式表现出来。27目前,在国际上得到一定程度认可的实践是一项名为“Green Xchange”的计划28。该计划下,各成员可以通过登记备案的形式免费使用彼此的气候友好型技术专利。当然,该计划规定也可以选择一些用户进行授权

19K.R. Srinivas: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Seminar, Issue No 606, Feb 2010, pp 23-26.

20Dominic Marcellino, Christiane Gerstetter: Technology Transfer in the International Climate Negotiations: Assessment of Proposals and Discussion of Open Questions, Ecologic Institute, Washington DC, 5 February 2010, p.47.

21张新生:《巴西建立国家气候变化基金》,《科技日报》2009年12月12日,第2版。

22潘家华、庄贵阳、陈迎等:《英国气候政策:以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中国环境报》2006年1月27日,第3版。

23同注○3, p.34.

24Catherine Saez: New Classification Scheme For Clean Energy Patents To Facilitate Technology Transf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Watch(website), 2 December 2009.

25K.Ravi Srinivas: Climate Change,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RIS Discussion Papers(RIS-DP # 153), April 2009, p.2.

26王太平:《论专利奖赏制度》,吴汉东主编,《知识产权年刊(2009)》,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1-49页。

27在现代市场竞争中,专利池的构建有时候会破坏或限制竞争,故其应当受到反垄断法的限制。在此处,其是指那些基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应对、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而构建的旨在促进气候友好型技术能得以更广泛使用的专利池。Ian Harvey: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The Catalyst to Deliver Low Carbon Technologies, Breaking the Climate Deadlock, Briefing Paper(The Climate Group), 2008, p.8.

28Nike、Best Buy以及Creative Commons等合作发布,详细内容可查看网站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5740191.html,/。

以获取商业利益。与这类共享模式不同,实践中还出现了一些公开允许他人自由和免费使用相关气候友好型技术专利的共享形式。这些共享制度,与上述其他制度相比,其实质性的变化就是专利权人声称他们在某些情况下不会执行其专利权或收取很少的费用。气候友好型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共享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相关法律制度的理想的替代解决方案。因为与修改法律相比,这些制度更容易成功构建,并可以更快、更灵活地实现技术转移。不过,虽然这类共享制度是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所需要的,但其仍是自愿的,故许多重要的技术可能还无法通过这类制度来获取,其还尚不足以演化为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核心的、普遍适用的知识产权制度。29

除上述外,其他一些有关气候友好型技术的知识产权制度探索也正不断涌现,如:气候友好型技术专利信息跟踪制度、气候友好型技术专利预警机制等。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性、紧迫性,提高了气候友好型技术的社会需求度,这些有关知识产权制度的探索是有益的,即使这些探索可能还存在一些不成熟之处。针对探索实践中显现出的不足与问题,寻求完善与解决之策,以促进与气候友好型技术相关知识产权制度的深入发展和有效运行将是一项全社会共同的持续性任务。

三、全球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发展及中国的应对

(一)全球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发展

虽然适应和应对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问题中存有诸多争议,但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最终必然会迫使知识产权制度在全球层面做出一致的回应。30在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影响下,全球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发展需先行厘清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国际机构的参与和分工:以WIPO、WTO 为核心

目前,UNFCCC、ICC、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世界银行集团(WBG)、全球环境基金(GEF)、WTO、WIPO等国际机构都在为气候变化问题影响下的全球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问题的应对与解决作出努力。但广泛的参与在提供丰富的研究成果与具体建议的同时,也可能导致全球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的影响因素趋向复杂,且部分国际机构已然表现出对问题解决的乏力,如UNFCCC被广泛认为是成本昂贵且无多大实效、引发的政治争吵远比建设性的解决办法要多;UNEP、WBG、GEF等被认为存在过度的包容性和低效性,一定程度上反而会抑制实质性协议的产生。31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需要的是一个全面的管理技术创新、转移和应用的知识产权法律框架,而要成功构建这一法律框架,必然要充分考虑并处理好其与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关系,故具备此种能力的国际机构才是最佳的机构选择对象。WIPO 与WTO都有内容全面且具有强制执行力的知识产权协议,在全球知识产权事务的处理能力与经验方面也远胜于其他国际机构,故理应成为促成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的核心议事场所。当然这也并非要排斥其他国际机构的参与,UNFCC、UNEP、WBG、GEF等能更为专业的分析和认识制度发展所涉及的气候问题、资金问题,并提供必要的经验和有价值的建议,WIPO与WTO的核心地位主要体现在其应承担构建制度所需相关协议的最后汇总,拟定工作以及对制度运行的管理监督责任等方面。

2. 路径选择:完善现行制度与力求达成新的协议并行

无论是UNFCCC缔约方大会所形成的《马拉喀什协定》、《巴厘岛行动计划》以及《哥本哈根协议》,还是TRIPS协议等现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实际上都广泛存在着有关技术转让问

29Estwlle Derclaye: Not Only Innovation but also Collaboration, Funding, Goodwill and Commitment: Which Rolefor Patent Laws in Postcopenhagen Climate Change Aation? The John Marshall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9: 2010, p. 664.

30欧洲专利局在2007年发布的研究报告《Scenarios for the Future》中就曾大胆预测2012年后,气候变化带来的恶劣影响将最终逼迫各国政府针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去需求新的知识产权国际协议。EPO: Scenarios for the future: How might IP regimes evolve by 2025? What global legitimacy might such regimes have? The European Patent Office, Edition 2007, pp.84-102.

31同注释6, p.34.

题的意向,但实践中,气候友好型技术转移的发生并不理想。究其原因,相关意向未能通过法律制度形成必要的执行力是其中之一,故以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产权问题解决为目标的全球知识产权制度的未来发展,应立足于为技术转让相关行动意向提供可执行的法律制度支持。完善现行的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力求达成新的知识产权协议,应是全球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的并行路径。

完善现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主要是应修订和完善TRIPS协议,将对气候变化的关怀纳入其中。TRIPS协议在一定程度一明确了促进技术转移的目标,相关条款也可为实现气候友好型技术转移所使用,如第七、八、三十、三十一、六十六条等均涉及了促进技术转移的内容。不过,遗憾的是,这些条款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必要的尊重,32同时,这些条款也还存在着许多不明确、待解释、待细化之处。如第三十一条中,何为“充分的补偿金”、“被授权的意图”如何界定、“全国性紧急状态或其他极端紧急状态或为公共的非商业性目的”如何评判等均不明确,直接影响了协议内容的执行力。33除修订与完善TRIPS协议外,还有必要从实践出发,寻求新的国际协议的订立和执行。如上文所述,目前已有多种以解决气候友好型技术获取和应用问题为目标的制度探索,这些探索所积累的经验将是全球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宝贵资源,WIPO应当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组织气候变化相关的新的知识产权协议的谈判,探索构建内容更为丰富、有效的,可适用的知识产权制度。如以促进气候友好型技术创新为目标的信息获取与利益分享协议;防止气候友好型技术专利授权后,权利人反竞争的干预活动的全球竞争协议;解决气候友好型技术转移中的资金问题的促进知识产权应用的基金机制等。34

3. 制度体系:在一体化基础上允许多样性的存在

知识产权制度的一体化所带来的知识产权保护义务绝对化与各成员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会对气候变化相关问题的解决起到消极影响,也会导致原本多样化的知识产权法律资源的不断丧失。35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与运行中,应当妥善处理好制度的一体化与制度多样性的关系。如在完善TRIPS协议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气候友好型技术分布不均等问题,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多的适用知识产权法律的酌情权。再如全球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或许还应允许区域性多边或双边协议的适当突破与创新。TRIPS 协议签订后,日益涌现的区域贸易协定中的TRIPS-plus协定并未能从实质上对TRIPS协议作出发展,其只不过是提供了比TRIPS协议标准更高、范围更广、效力更强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而已。36这不能满足气候友好型技术创新、转移和应用的需要,因为气候变化问题虽然是全球性问题,但也有一定的地区性,即某一个地区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具有相似性,所需求的气候友好型技术也会具有相同性。当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问题十分严重时,区域内的国家为了更自由地获取、使用各自所拥有的气候友好型技术而彼此放弃知识产权制度、降低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需求不是没有可能出现的。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全球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在追求制度一体化的过程中,也要从丰富法律资源、增强制度的实效性等方面出发,适当允许制度多样性的存在。

(二)中国的应对策略

1. 尽快推动国内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虽然现行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阻碍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创新、转移和应用,但对其予以知识产权保护仍是当前各国的法定义务。而出于参与全球经济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的考虑,在部分发达国家加强对气候友好型技术知识产权保护的现状下,我们也应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来激励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目前,我国正在大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促进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故应积极研究该类技术的特点,结合上述

32同注释30, p.59.

33同注释8, pp.8-13.

34同注释7, pp.16-18.

35John F. Duffy: Patent System Reform: Harmony and Diversity in Global Patent Law, Berkeley Technology Law Journal, 2002(17), p.685. 36同注释7, p.19.

已出现的有关知识产权制度探索实践经验,尽快变革与完善国内的知识产权制度。如实施气候友好型技术专利快速审查制度、37建立具有重大影响的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国家购买机制、完善气候友好型技术的专利奖励制度等。

2. 加强气候友好型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重视区域性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

首先,虽然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全人类的共同事务,但在实践中,对此类国际事务的处理进程能够发挥关键作用的往往只是部分国家。从经济发展能力和国际事务影响力等方面来看,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日本、加拿大、南非、澳大利亚、巴西等都是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产生极为重要影响的国家或地区,38同时,他们也是目前气候友好型技术的主要分布区,与他们开展长期、深入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将有助于在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问题上取得共识,也将有助于国内对气候友好型技术信息的获取,有助于国内气候友好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其次,中国参与区域贸易合作的脚步正在加快,在区域贸易合作中,将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纳入其中也是应予以重视的可选策略。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作出努力:一是在《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39等协议下,探索大陆与港澳台之间的气候友好型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无界限制度,即以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为目标,建立气候友好型技术相关的知识产权共享共用制度。二是在其他已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下探索气候友好型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合作制度。如,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内,就可以尝试构建气候变化相关的区域性技术开发、转让及应用制度。40三是可以寻求与我国在气候友好型技术领域存在互补性关系的国家建立双边由贸易协定,如可与在先进交通工具技术领域具有优势而在建筑、工业节能技术领域发展较为不足的国家商谈,建立自由贸易协定,并在协定下寻求技术交流与合作。41

3. 继续合理地参与气候变化相关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

首先,作为UNFCCC、WIPO、WTO等国际机构的成员方,在其处理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产权问题时,中国应积极行使提案权、参与讨论权、表决权等法定权利,以促进知识产权制度中国模式42对全球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积极影响作用。

其次,中国应促成WIPO与WTO一起,共同成为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的核心议事场所。因为若按部分发达国家之意,仅在TRIPS协议下讨论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产权问题,则必然涉及到知识产权的高标准保护是否应被重新审视的问题,而知识产权的高标准保护是发达国家利益的保障,任何可能减低保护标准的尝试都必然会遭受到强大的阻力。相对于WTO而言,WIPO是联合国处理知识产权问题的专门机构,其也不会当然引发基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贸易制裁,其有能力为适应与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再次,中国应注重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参与方式的选择。长期以来,发达国家都习惯于使用一些貌似合理的学说来支持其在知识产权问题中的主张,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偏好于将对知识产权制度的不满诉诸于情绪的释放,一味强调落后、争取优惠等以求得“法外开恩”,43而忽视了从知识产权制度正当性、道

37我国建立气候友好型技术专利快速审查制度的问题已在国内引起了关注,并有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张鹏:《论低碳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制度回应》,《科技与法律》2010年第3期,第29-31页。

38同注释6, p.34.

392010年6月29日,两岸已签署了ECFA以及《海峡两岸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

40中国与东盟各国在环境问题上具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和经济利益,环境合作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且双方曾一起签署《气候变化、能源和环境新加坡宣言》,共同发表《10+3粮食安全和生物能源开发合作华欣声明》等联合声明,这为双方在自由贸易区内进一步针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技术开发、转让及应用问题进行合作提供了基础。黄海燕:《环保在中国-东盟合作中旋律渐强》,《广西日报》2009年12月25日,第13版。

41李群:《我国低碳技术专利发展态势良好》,《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年5月26日,第5版。

42在气候变化相关知识产权问题的讨论中,知识产权制度中国模式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和肯定。Ian Harvey: IPR and low-carbon technologie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5740191.html,(website), December 5, 2008.

43李琛:《论知识产权法的体系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下转第64页)

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在立法中划定统一标准,这不仅会犯行而上学的错误,而且会导致日后判案的不公。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作品的独创性判断,应当在司法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结合具体案情进行判断。

其次,创造活动应当具有相对性。由于使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局限性,人们在表达某一情感时不得不使用一些相同或相似的表达。而作者的文学艺术思想、观念、风格的形成必然是对前人已有成就总结吸收,不可能是“无源之水”和开天辟地式的“独创”。因此,作品的独创性是相对的,合理的借鉴和引用他人的作品也是被允许的。但是借鉴和抄袭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借鉴往往是在引用别人作品的同时加入自己的发挥,体现自身的创造性劳动。而抄袭则是机械地复制和引用他人作品的大量内容,完全照搬或稍作改动而作为自己的作品。实践当中,区分借鉴和抄袭一般以 “度”的标准,即引用或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有一个限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则可能构成一种抄袭。因此,创作活动的相对性要求我们可以合理理解和使用他人的作品,只要引用在一定的合理范围之内,并能够体现作者本人的思想,具有本人的风格、特点即可。

最后,“唯一的表达方式”不具有独创性。“唯一表达方式”是指对于某种思想只有一种表达方式。1990年,美国第五巡回上诉法院终审判决了一起著作权纠纷,判决中认定一幅加利福尼亚某居民区的天然气地下管道图不受著作权保护。判决主要理由为:该图毫无差错地反映了该区地下管道的真实走向,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独立绘制该区管道图也只能与这幅已有的图一模一样。该图的绘制人只是将实际存在的管道走向, 毫无独创性地再现在纸上。6 “唯一的表达方式”的作者的创造空间相当狭窄,其他的人若要表达同一思想,也只能使用相同或者相似的表达方式。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给予著作法保护,那么就等于给予了这种表达方式下的思想的保护,而这与著作权法的本质是相违背的。在这种情况下,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是不给予著作权法的保护。

6罗芳:《独创性标准与著作权纠纷》,《中国知识产权报》2006年11月17日。

义合理性等理论层面去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中国应更多地从知识产权法学角度探寻知识产权存在与保护的理论依据,并将之运用于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参与之中。如上文言,知识产权的人权属性不能成为侵害生命权的理由,就是要求特殊化对待气候变化所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的重要理论依据。近年来,司法实践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发展往往能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如美国的易趣案44及该案之后发生的一系列涉及专利侵权禁令救济的案件中,法官利用自由裁量权完善和细化了禁令的发布标准,而这一司法实践已经引起如何进一步在专利执法领域运用TRIPS弹性规定的讨论,45有利于TRIPS相关规定的明确和细化。我国对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的参与也应重视司法实践的重要作用,在适当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通过磋商、诉讼等方式来促进TRIPS协议中相关内容的解释和完善。

44EBay Inc v. MercExchange, L.L.C., 547 U.S. 388 (2006).

45詹姆斯?拉夫:《药品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在各国法律实践中的新发展》,《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6月20日,第9版。(上接第25页)

气候变化论文

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的无节制排 温室气体放,森林的过度砍伐,使全球气温急剧上升,导致了许多灾难性的后果,冰川退 缩,海平面上升……形势相当严峻。多种研究结果证实,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平均温度 的升高是人为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的。必须将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内,才能避免发生极端气候变化后果。低碳经济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产生的新概念,并被视作解决气候问题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形态,其实质是通过能源技术和制度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构造清洁能源结构,改变以化石燃料为主的现有能源消费格局。在2009年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低碳经济是“后危机时代” 的实体经济的方向与出路。气候变化危机归根到底是人类过度耗费自然资源而导致的危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气候变化危机,就必须从改变人们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入手。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低碳,低碳经济 正文: 1. 气候变化( Climate change )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 为10 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 1.1 气候变化简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UNFCC)C 第一款中,将“气候变化”定义为:“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观察,在自然气候变化之外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 UNFCCC因此将因人类活动而改变大气组成的“气候变化”与归因于自然原因的“气候变率”区分开来。气候变化 ( climate change )主要表现为三方面:全球气候变暖( Global Warming )、酸雨( Acid Deposition )、臭氧层破坏( Ozone Depletion ),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目前最迫切的问题,关乎到人类的未来! 1.2 气候变化的原因 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 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在人为因素中,主要是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特别是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的经济活动引起的。化石燃料燃烧和毁林、土地利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大学生论文—全球气候变暖论文

全球变暖成因与影响 摘要:通过本学期对这门课的学习,我收获了很多知识,对生命的起源和演变、以及植物各自的习性有了初步的了解。从植物本身从种子萌发、发芽、开花、结果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看到了不同植物在不同的发育时期,所具有的各自特点。总之,这门课以生命为中心,以影片为题材,展示了植物的生长习性、人的生长发育、微小动物的适应环境以及人与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我主要是对看过的以“全球气候变暖”为题材的一个影片作以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主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生命动植物气候 1、先重述问题: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2、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

第四纪地质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 本《第四纪地质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质学各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第四纪地质学是研究距今二三百万年内第四纪的沉积物、生物、气候、地层、构造运动和地壳发展历史规律的学科。通过研究第四纪时期冰川、海洋、沙漠、河流、湖泊、动植物和人类等多方面的记录,分析总结其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并以此作为预测未来的依据。要求考生准确掌握第四纪地质学的各种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熟悉第四纪地质学的研究方法,认识第四纪自然环境演化的主要方面(如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动植物群的演变与人类发展和新构造运动等),了解重要的客观规律,具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具体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考试内容 (一)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的基础知识 1. 第四纪与第四纪分期 2. 第四纪沉积物 3. 地貌 4. 第四纪地球环境变化动因 (二)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1. 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量方法 2. 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1.前第四纪气候变化 2.第四纪气候变化 3.第四纪海平面变化 4.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概况 5.气候变化原因和未来气候与环境变化趋势 (四)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 1.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2.第四纪哺乳动物 3.第四纪植物群及其气候意义 4.第四纪软体动物和微体化石的气候与环境意义 5.古人类与古文化期 6.中国第四纪生物地理区 (五)第四纪地层 1.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方法 2.第四纪下限问题与第四纪地层分期方案 3.中国第四纪地层

(六)新构造运动 1.新构造运动的概念 2.新构造运动的表现 3.新构造运动的类型和强度 4. 新构造 5. 中国新构造运动特征与分区 6. 新构造运动的研究方法 (七)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工作方法 1.航空、卫星照片的应用 2.野外观察研究 3.室内实验室工作的选择 4.第四纪地质图的编制 5. 地貌图的编制 二、考试要求 (一)第四纪、地貌和地球环境变化动因的基础知识 1. 掌握第四纪的概念及其由来;了解第四纪的特点;掌握第四纪的划分。 2. 掌握第四纪沉积物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包括成因标志和成因类型);了解第四纪沉积物的岩性。 3. 掌握地貌形态的概念及其测量指标;了解大、中、小型地貌的成因;认识地貌成因的旋回性。 4. 认识第四纪的气候变化及新构造运动;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球各圈层的影响。 (二)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定与古环境参数研究方法 1. 熟悉第四纪沉积物年龄的各种测量方法。 2. 熟悉利用稳定同位素和历史记录研究古环境的方法。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变化 1.了解前第四纪的气候变化情况。 2.熟悉第四纪气候标志;掌握第四纪气候分期和各气候期的环境特征。 3.掌握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尤其晚更新世和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 4.熟悉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标志;认识海平面变化的机制;掌握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的历史。 5.熟悉中国第四纪气候变化的历史;了解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体现的多波动气候模式。 6.认识气候变化可能原因;了解未来气候与环境可能的变化趋势。 (四)第四纪生物、古人类与生物地理区 1.认识第四纪生物界的一般特征。 2.了解第四纪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区;掌握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的特征;掌握第四纪各时期的哺乳动物群特征;掌握中国第四纪时期重要的哺乳动物群的发展及其特征。 3.了解第三纪植物一般特征;了解现代植被分区;熟悉第四纪植物化石的研究方法及其指示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2012年第9 期 教辅集锦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林春路/江苏省盐城市响水中学 (224600)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 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000年。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地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大气冷却。 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 )等。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 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 )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 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 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900平方千米)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等原因,导致全球海平面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对沿海地带造成严重影响。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温升高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此外, 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从未间断:1991年的特大洪水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的受灾面积就达0.5亿公顷, 直接经济损失1700亿元。新世纪以来,各种极端天气就没有间断过,特别是2010年更是反常,北方出现冬天暴雪奇冷天气,春季西南5省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受灾耕地面积达到1.11亿亩,2212万人出现饮水困难,持续干旱近五个月,仅云南一省就损失170亿元。 3.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调整 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全球气候变暖对许多地区的自然生态系统已产生了深刻影响,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随着气候变化频率和幅度的加大,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在数量上将有所增加,空间范围也将扩大。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会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将会威胁人类,特别是热带、亚热带国家低收入人口的健康。全球气候变暖,使得热带、亚热带地区炎热天气出现的频率增加,从而加快或扰乱人体的新陈代谢。全球气候变暖,还会改变某些疾病传染媒介(如蚊子)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综上所述,全球气候变暖将对人类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或许有其有利的一面, 但更多的、令人担忧的却是其不利的一面。因此, 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其有利的一面,克服其不利的一面,并寻求适应或延缓气候变化的对策,是摆在全人类面前一道崭新的课题。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气候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反过来又影响气候变化。人类活动、 气候变化与环境变化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反馈的复杂过程。气候异常与环境问题无国界,世界各国只有积极参与,全球采取步调一致的行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才能够通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面对全球变暖的形势,目前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减少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在技术上最切实可行的是广泛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停止滥伐森林,用光合作用大量吸收和固定二氧化碳。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三大功能。一是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 21

全球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柴达木盆地气候正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北部,其主体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为阿尔金山、祁连山、昆仑山所环绕,总面积25万多平方公里,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境内蕴藏着各类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誉为中国的“聚宝盆”。但这个“聚宝盆”长期被水资源短缺所困扰,生态和经济发展均受制约。 最新气象研究表明,中国西部“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气候正在由暖干化向暖湿化转型。2009年,盆地内的地下水量新增了2亿多立方米,相当于16个杭州西湖的水量。青海省气候监测评估中心近日发布的《柴达木盆地候变化评估报告》中称,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乃至全国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升温和降水量的持续增加。 在气温升高的同时,柴达木盆地降水量也在持续增多。据青海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戴升介绍,柴达木盆地大部分地区从1998年以来降水量持续增加,增加趋势明显大于青海省其他地区。卫星遥感表明,近年来柴达木盆地湖泊面积不断增大、水位明显上升,其中2008年哈拉湖面积比2005年增大7.38平方公里。 气象专家预测,未来10年至20年,柴达木盆地的气温将继续上升,可能比20世纪90年代平均值偏高左右;降水还将继续增加,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相比将偏多5%-19%左右;柴达木等河流的径流量比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值将偏多10%左右。中国“聚宝盆”气候暖湿化的趋势还将在未来表现得更为明显。 气候变化规则将重塑全球产业结构 第一,能源消费成本的提高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构成,进而影响全球产业的布局。不同产业的碳密度、不同国家同一产业的碳密度差异很大。比如,能源业的碳密度大约是服务业的10倍,发展中国家的碳密度大约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因此,减排所引发的能源成本提高,对不同产业和不同国家的压力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第二,化石能源与清洁能源的消费成本比价变化有可能会改变全球能源供求的格局。气候变化规则虽不能改变清洁能源与化石能源的生产成本比价,但可以改变两者间的消费成本比价。一旦确立全球气候变化规则,清洁能源的发展将不再受制于化石能源的价格波动,因为每个国家(企业)都将面临减排额度的制约。这样,化石能源的现行供求格局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第三,围绕减排所开展的技术创新将成为产业技术进步的方向之一。国际气候变化规则既为减排技术创新提供动力,也将不可避免带来压力。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取决于碳密度的高低,企业盈利的空间也将越来越取决于减排的能力大小,因而产业技术进步与碳密度会有越来越高的关联度。很多产品的性能和功效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但由于其

全球变暖 选修课论文 3000字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什么是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出现全球变暖趋势的具体原因是,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了地球的大气层。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摄氏度(2.5-10.4华氏度)。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为了阻止全球变暖趋势,1992年联合国专门制订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该公约于同年在巴西城市里约热内卢签署生效。依据该公约,发达国家同意在2000年之前将他们释放到大气层的二氧化碳及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降至1990年时的水平。另外,这些每年的二氧化碳合计排放量占到全球二氧化碳总排放量60%的国家还同意将相关技术和信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转让给发展中国家的这些技术和信息有助于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截止2004年5月,已有189个国家正式批准了上述公约。 全球变暖的历史与预测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0.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0.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在人类近代历史才有一些温度记录。这些记录都来自不同的地方,精确度和可靠性都不尽相同。在1860年才有类似全球温度仪器记录,相信当年的记录很少受到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从最近的千禧年内的多方记录所展示的长远展望,在过去1000年的温度记录中可以看到有关的讨论及其中的差异。最近50年的气候转变的过程是十分清晰,全赖详细的温度记录。到了1979年,人类更开始利用卫星温度测量来量度对流层的温度。

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浅谈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之策

一、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1.自然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气候系统所有的能量基本来自太阳,所以太阳能量输出的变化被认为是导致气候变化的原因之一,也可以说太阳辐射的变化是引起气候系统变化的外因。引起太阳辐射变化的另一原因是地球轨道的变化(米兰科维奇理论)。地球绕太阳轨道有三种规律性的变化,一是椭圆形地球轨道的偏心率(长轴与短轴之比)以10万年的周期变化;二是地球自转轴相对于地球轨道的倾角在21.6°~24.5°间变化,其周期为41 000年;三是地球最接近太阳的近日点时间的年变化,即近日点时间在一年的不同月份转变,其周期约为23 000年。另一个影响气候变化的自然因素是火山爆发。火山爆发之后,向高空喷放出大量硫化物气溶胶和尘埃,可以到达平流层高度,它们可以显著地反射太阳辐射,从而使其下层大气冷却。 2.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加剧了气候系统变化的进程。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气候变化,主要包括人类燃烧化石燃料,硫化物气溶胶浓度的变化,陆面覆盖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如毁林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等。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大部分制冷剂等。它们的作用是使地球表面变得更暖,类似于温室截留太阳辐射,并 加热温室内空气的作用。这种温室气体使地球变得更温暖的影响称为“温室效应”。水汽(h2o)、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

甲烷(ch4)和臭氧(o3)是地球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对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是二氧化碳,它产生的增温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总增温效应的63%,且在大气中的存留期很长,最长可达到200年,并充分混合,因而最受关注。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随着气候变暖,将使大量冰川逐渐融化,自19世纪以来,全球范围的山地冰川都几乎发生了大规模的后退。美国noaa卫星观察到的雪盖资料表明:1980年以来,全球的雪盖面积减少了9%~13%。英国南极考察队的科学家们通过卫星观测发现,位于拉尔森冰架的一块像牛津郡那么大(约2 900平方千米)的冰山已从南极大冰原分离,并逐渐涌向大海。再加上海水受热膨胀等原因,导致全球海平面将呈上升趋势,并且对沿海地带造成严重影响。 2.可能导致干旱、暴雨、洪涝等灾害事件增加 研究结果表明,全球气温升高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中纬度大部分地区的降水将会增加,而大部分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此外,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会明显增加。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种自然灾害从未间断:1991年的特大洪水肆虐江淮大地;1992—1993年的持续干旱横扫整个东部;1994年夏季华中出现旷日持久的干旱和高温酷暑天气,而华南与东北则出现严重的水患;1995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和辽河平原又出现建国以来罕见的暴雨洪水。据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字,仅1994年全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第四纪地质与环境读书报告 ——第四纪气候基本特征 学院:沉积地质研究院 姓名:彭顺风 学号:2013020587

目录 一、概述 (1)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2) 2.1 第四纪冰期与间冰期 (3) 2.2 第四纪雨期和间雨期 (4) 三、第四纪气候变化判断的依据 (5) 3.1 古生物依据 (5) 3.2 地质依据 (6) 3.3 地貌依据 (6) 3.4 土壤 (7) 3.5 其它依据 (7) 四、结论 (7)

一、概述 从侏罗纪开始,世界气候演变的总趋势是气温逐渐下降,到第三纪末期,世界气候已经普遍变冷。这样发展的结果,就导致第四纪全球性大冰期的来临。此时期,寒冷气候带向南扩展,高纬度地区和高山地区在冰期中为冰川所覆盖。世界各大陆在第四纪大冰期时冰川面积和体积的数字,据各学者的估计稍有出入,总的来说,在第四纪最大一次冰期时,世界大陆有1/4—3/4的面积为冰川所覆盖(图1)。 而现代冰川覆盖的大陆面积仅占1/10。当时大陆上的冰川加上永冻层和海冰的面积,总计达一亿平方公里。当时分布在北半球的约占

2/3,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1/3。目前世界上冰川的分布在南半球的约占70%,而在北半球的仅占30%,前者主要在南极洲,后者主要分布在格陵兰和北极诸岛。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期中冰川覆盖面积可参见图2。 二、第四纪气候特征 气候的剧烈变化是第四纪地质历史的基本特点之一。虽然第四纪气候与第三纪是过渡的,但气候变化与第三纪却是明显不同的。第四纪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具有反复地大幅度地变冷和变暖,有陆地冰川规模的扩大和缩小,即出现冰期和间冰期以及雨期和间雨期。

介绍全球气候变化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3、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做的事情(文件,措施,实际目标) 4、以前、现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 5、存在分歧的地方 6、最新的研究数据的来源 1、什么是全球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气候平均状态统计学意义上的 巨大改变或者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典型的为10年或更长)的气候变动。气候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自然的内部进程,或是外部强迫,或者是 人为地持续对大气组成成分和土地利用的改变。尽管还存在一点不确定因素,但大多数科学家仍认为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是必需的。全球气候变化是在人类活动和自然两个作用力的驱动下产生的,气候的变化不仅取决于大气内部的状态和行为,而且还取决于与大气有明显相互作用的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等组成的复杂系统。人类活 动不仅对局部地区的区域式气候产生影响,而且影响到全球气候。这正是当代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 人类活动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增加主要因素是矿物质的燃烧和森林 的毁坏。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只占全球很小的一部分, 可能这一小部分的变化可能就会引起CO2和CH4的巨大变化。 从科学的角度看,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涉及5大科学问题,即: 气候变化的基本科学事实与证据,气候变化的原因过程与机理,气候变化的

影响,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简言之,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应基于对事实、机理、影响、预测和策略 这五大科学问题的清楚认识。其中,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与观测证据 包括气候系统主要要素(如气温、降水量、海平面、雪盖和冰盖的变 化等) 的变化趋势、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概率的变化等;气候变化的机理(原因) 包括自然和人为驱动因子的变化及其所引发正负反馈过 程与相互作用,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以及自然和人为因素的相互作用等;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气候变化 对资源与业(农、林、牧、渔、水) 的影响,发生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健康、重大工程和病虫害发生的影响等;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预测主要包括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重大气候事件以及气候变化对自然系 统和社会系统影响的预测等;全球气候变化的应对策略包括减缓气候 变化和适应气候变化2个主要方面。 2、国际上应对它都出台了什么纲领性文件和组织? 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 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通过《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4年3月生效。1997年,在日本京都召开了缔约国第二次大会,通过了《京都议定书》2005年2月10日正式生效。 2002年第八次缔约方大会通过的《德里宣言》。 《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到90年代未使发达国家温室气体的年排 放量控制在1990年的水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最终目标是:稳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

第17卷 第2期1998年 6月 地质科技情报 Geo logical Science and T echno logy Info r m ati on Vol117 No12 Jun1 1998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及其研究方法综述① 丁 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00083) 摘 要 简述了十五万年来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如新仙女木事件;概要地介绍了黄土、古海洋沉积、冰岩芯、树木年轮、洞穴碳酸钙等的古气候研究方法的最新进展;并指出在古气候研究中,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互相对比印证,才能保证结论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关键词 十五万年以来 古气候 研究方法 分类号 P532 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的极大关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气候异常在世界许多地区造成了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另一方面,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大气中CO2,CH4等温室气体含量增加,也严重影响到全球气候的变化。据初步估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年平均气温可增加115~415°C,平均海平面可增加20~40c m〔1〕。为了避免气候剧变给人类生存环境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了解并掌握气候异常变化的成因机制并予以准确预测,变得极为迫切与重要。研究过去才能预测未来,通过对晚第四纪古气候的研究,探索古气候变化的动力成因机制并由此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趋势就成为现阶段各国科学家们致力解决的重大科学问题。 近年来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恶化已引起国际有关组织的关注。70年代以来,国际上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与气候变化有关的问题,提出了若干个大型研究计划,其中与气候环境变化及预测紧密相关的研究计划有“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 CR P)”〔2,3〕,“全球变化,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 P)”〔4〕,“国际南北半球古气候计划(PANA SH)”〔5〕,其由IGB P的核心计划之一“过去的全球变化(PA GES)”为将点或区域的研究扩展到全球而提出。 针对这些明确的现阶段古气候研究目标,各国科学家经过多年努力,尤其是近年来多种古气候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对晚第四纪古气候变化旋回及其中的短期波动事件已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1 十五万年以来的古气候变化旋回及短期波动事件 第四纪古气候以全球性变冷为最突出的特征,表现为冰川作用的盛衰和气候带的迁移,出 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72135)成果 作者简介:丁旋,女,1964年1月生,现正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古生物学及地层学 收稿日期:1997209209 编辑:黄秉艳

西南大学《第四纪地质学》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多选题]划分沉积环境的主要标志有哪些? A:物理标志 B:化学标志 C:生物标志 D:人为标志 参考答案:ABC 2:[多选题]下列哪些属于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 A:残积和坡积物 B:冲积和洪积物 C:冰碛和冰水沉积物 D:风积物 参考答案:ABCD 3:[多选题]第四纪沉积环境大致可分为哪三大类? A:海相环境 B:陆相环境 C:湖泊环境 D:海陆过渡环境 参考答案:ABD 4:[多选题]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哪三种类型? A:物理风化作用 B:化学风化作用 C:风蚀风化作用 D:生物风化作用 参考答案:ABD 5:[多选题]以下属于物理风化作用方式的有: A:温差风化(岩石的热胀冷缩) B:冰冻风化(水的冻融)

C:水解作用和水化作用 D:氧化作用 参考答案:AB 6:[多选题]以下哪些是影响风化作用进行的因素? A:岩石中的矿物成分 B:气候 C:地形 D:时间 参考答案:ABCD 7:[多选题]根据块体运动发生的环境、运动的过程以及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积物特点,可以分为: A:崩落〔崩塌〕 B:滑动 C:流动 D:蠕动 参考答案:ABCD 8:[多选题]我国的黄土划分为哪三层? A:午城黄土 B:离石黄土 C:马兰黄土 D:乌山黄土 参考答案:ABC 9:[多选题]阶地一般可以分为: A:侵蚀阶地 B:基座阶地 C:埋藏阶地

D:沉积阶地 参考答案:ABCD 10:[多选题]划分第四纪地层的标志包括哪些? A:生物标志 B:考古标志 C:气候标志 D:岩性和岩相标志 E:构造与地貌标志 参考答案:ABCDE 11:[多选题]第四纪地层的划分方法主要包括下列哪些? A:岩石地层学方法 B:生物地层学方法 C:地貌地层学方法 D:古土壤地层学方法 E:气候地层学方法 F:古人类考古地层学方法 参考答案:ABCDEF 12:[多选题]流水地貌可分为以下哪几种: A:片状水流地貌与坡积物 B:沟谷地貌与洪积物 C:河流地貌与冲积物 D:冰雪消融地貌与冰水沉积物——冰碛物 参考答案:ABC 1:[判断题]全新世植物群一万多年来,植物发展总趋向,木本植物相对增多,草本植物相对减少,喜暖分子增加,耐干冷植物减低。 参考答案:正确 2:[多选题]冰碛物按其存在位置,可分为: A:底碛物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

第四纪地质的主要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主要从中国的黄土、红土以及冰川等方面来介绍第四纪地质在我国的研究中的进展概况。随着各种新型的、精准的测年等技术的应用使得第四纪的研究迅速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关键词:第四纪红土黄土冰川测年技术 从第四纪这门学科的发展史来追溯,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即萌芽期(古代到中世纪)和发展期(中世纪至今)。第四纪这个名字是由法国学者德努瓦耶(J.Desnoyers)于1829年提出,1893年英国著名地质学家莱伊尔(C.Lyel)又提出更新世一名。所以第四纪是一门较古老的学科。尤其是北半球各国,在第四纪研究方面都程度不同地取得了一些成就。六十年代初以来,由于与第四纪有关的学科深入发展,各种测试技术的应用及研究领域的扩大(如陆架区和深海区第四纪沉积物的研究),大大促进了第四纪学科的发展;经典的理论正在经受着考验和挑战,某些传统的内容也正在不断更新。 一、第四纪红土研究进展 中国南方红土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广泛分布的第四纪土状堆积,是我国热带、亚热带地区第四纪以来季风气候环境下的产物,是中国南方古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的重要陆相沉积载体.该红土沉积通常由三部分岩性层组成,一般包括上部的下蜀黄土,中部的网纹红土层以及下部的均质红土层。近年来许多学者对我国南方第四纪红土的物质来源、地层学特征、土壤学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磁学特征、生物特征等展开了广泛的探讨,对我国南方红土的成因、年代学、古气候学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很多丰硕的成果。 1.红土的成因 近年来很多学者致力于中国南方红土的成因研究,但我国南方红土的物质来源和成因类型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 目前对我国南方红土物质来源有冲积、洪积、风积、坡麓堆积风化等不同看法。一些学者在肯定红土水成说的同时,提出我国南方局部地区网纹红土可能与冰川、生物和砾石风化作用有关。但是,我国亚热带南部和北部的红土物质来源可能是不同的.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南岭以南的第四纪红色粘土系全新世前的水成沉积物,是高处古土壤和古风化壳被流水冲刷而下在河谷或低平处的堆积物.很多学者认为,我国南部广东省、华南地区的红土母质主要是水成的。另外一些学者研究了我国北亚热带网纹红土后提出,我国亚热带北部长江中下游网纹红土大部分系风积成因。近年来,江西、湖南、浙江等中亚热带地区第四纪红土的粒

关于全球变暖的论文

论全球变暖 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机械类10级8班 方伟天学号201001041805 一、全球变暖是什么 全球变暖全称全球气候变暖,是指在一段时间中,地球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二、全球变暖的现状 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趋势。在上个世纪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大约攀升了0.6 摄氏度。北半球春天的冰雪解冻期比150年前提前了9天,而秋天的霜冻开始时间却晚了10天左右。 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 0.75℃。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0.25℃,而海洋温度上升了0.13℃)。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0.12℃至0.22℃。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进入八十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政府间气候变化问题小组根据气候模型预测,到2100年为止,全球气温估计将上升大约1.4-5.8℃)。根据这一预测,全球气温将出现过去10,000年中从未有过的巨大变化,从而给全球环境带来潜在的重大影响。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 世界气象组织(WMO)5月18日在日内瓦总部表示,根据来自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最新观测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的全球平均气温创下了有气象历史以来的最高记录,达到14.5摄氏度(华氏58.1度)。据观测,今年4月份的全球陆地和海洋表面温度的综合值达到了14.5摄氏度,比20世纪的平均值高出了0.76摄氏度。 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的科学家认为2009年是南极有记录以来温度最高的一年,平均气温为华氏温度零下54.2度(摄氏温度零下47.9度)。同时在四月下旬北极经历了一场不同寻常的降雨,以上种种迹象表面地球的确在变暖。 根据阿蒙森科特南极站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南极站气温为1957年有记录以来最高,为华氏温度零下54.2度(摄氏温度零下47.9度)。 之前记录在册的南极高温出现在2002年,达到华氏温度零下54.4度(摄氏温度零下48摄氏度)。根据美国航天宇航局的说法,2005年为全球最热的一年,其次是2009年(气温数据的记录始于十八世纪)。 南极洲南极站的资深气象学家Tim Markle 对《南极太阳》说,2008年气温降至华氏温度零下99.9度(摄氏温度零下72.7度),2009年仅仅降至华氏温度零下98度(摄氏温度零下72.2度),以上两个数据代表了有记录以来最暖的最低气温。 2009年也是连续第二年南极气温高于华氏温度零下100度(摄氏温度零下73.3度)。让气候学家惊讶的是,2007年9月2日气温一度下降至华氏温度零下100度(持续1分钟),2010年4月则在此温度下停留了22分钟。 2010年的另一个不同寻常的现象发生在北极,北极在4月底下了一场雨。根据加拿大环境部资深气候学家David Phillips的说法,“近50年来都没有天气历史数据迹象说明北

全球气候变化论文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日趋严峻,由此导致的各类问题正在严重地威胁着人 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将从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其发展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提出一些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的策略。 关键词:全球气候变暖形成原因影响发展对策 一、全球气候变暖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对人类生存造成的损害和威胁已为世人公认。气候变暖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气候变暖的明显化,让各种危害逐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气候变化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学科问题而日渐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气候变暖引发的问题也从单一性向多样化转变,从已知向未知发展。它引发的各种新现象改变着人类的生存状态。最主要是它所引发的灾害以不同形式出现,让人们不能预知,同时它又是全球范同的,这使得气候变暖成为了全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 最新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近一百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一百年前上升了0.48℃(见下图)。中国气候变暖趋势与全球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最新观测结果显示,中国近百年来(1908—2007年)地表平均气温升高了1.1℃,自1986年以来经历了21个暖冬,2007年是自1951年有系统气象观测以来最暖的一年。近三十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 全球气候不断增暖将改变各地的温度场,并影响大气的运行规律,各地蒸发量和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亦随之改变;增温造成的海水、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还会使海平面上升。这一切都必将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包括水资源、能源、土地、森林、海洋、人类健康、物种资源、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等带来巨大冲击,并造成许多目前仍估计不到的重大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暖形成的原因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可以分为俩大类,一类是人为因素,一类是自然因素1、人为因素 (1)人口剧增因素 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6]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