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6年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单元测试(8-4)

2016年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单元测试(8-4)

2016年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单元测试(8-4)
2016年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单元测试(8-4)

2016年高二历史必修三期末考试---单元测试(8-4)

第四单元

(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

1.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两次“组织方式”改变

A.都是在农民完全自愿基础上

B.都改变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

C.都得益于农业生产合作社

D.都实现了土地归农民所有

2.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说:“我认为对于任何经济,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一个非常贫穷的面临许多问题的经济来说,这是一个明智合理的策略,而任由经济发展,不采取任何调控措施是不合理的……我一直深信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以及(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材料中说的“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指的是()

A.加强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B.推动国民经济的均衡发展

C.发挥政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D.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3.央视春晚曾出现过这样两副楹联:(1)荆花吐艳香江瑞,莲蕊临风镜海清。(2)南海风清,讲述春天故事;漓江水碧,飘来三姐新歌。两副楹联中涉及的相关的地区依次应是()

A、台湾、澳门、广东、广西

B、香港、澳门、广东、广西

C、台湾、澳门、广西、广东

D、香港、广西、台湾、广东

4.商业广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度很活跃,1953年以后业务骤减,日益萎缩,直至“文化大革命”时期广告事业发展陷于空白。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政府采取限制措施 B.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C.国家经济体制影响 D.商品直销方式主导

5.下图所示天津两个不同时期的票证反映了()

A.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化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一步展开

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改变

D.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6.苏联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它们都( )

A.充分发挥了计划经济特有的优势

B.完全忽视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

C.以调动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为出发点

D.运用政权对国家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7.对下表经济数据的分析解读,正确的是()

A.农产品产量出现峰值的主要原因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

B.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严重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

C.“左”倾错误导致农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D.中共“八字方针”的出台立即收到了明显效果

8.从1983年1月起,国家规定凡有盈利的国营企业,其利润按一定的比例税率缴纳所得税,所得税后利润,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

A.有利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极大地增强了城市工矿企业的活力

C.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D.保证了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

9.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和1990年的中国经济成分统计,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说明()

A.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失去主体地位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10.《人民日报》曾报道:某地农庄主席因为农庄的土地由过去的1,518亩增加到29,000多亩,人口也由63户扩大到1,360户,“农庄的管理一天比一天复杂”而大伤脑筋。这反

映了

A.土地改革后小农经济发展迅速

B.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迅猛发展

C.“大跃进”时期农村滥垦滥伐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带来新问题

11.《光明日报》1958年7月14日到18日,刘少奇到山东寿张县视察,听说台前社亩产将达3万至5万斤的玉米,3万至5万斤的谷子,30万斤地瓜和宏伟社亩产15000斤籽棉的丰产后,赞扬他们说:“你们压倒了科学家,他们没敢想的,你们做到了,这是个革命。”这反映出()

A.农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B.“共产风”刮向山东

C.浮夸风现象十分盛行

D.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12.下列词汇是某一年份报刊杂志出现频率最高的:专业户、放开、奖金、厂长负责制、乡镇企业、裁军。这最有可能是

A.1978年 B.1984年

C.1992年 D.1997年

13.下表是中共中央为1962年制定的粮棉产量指标。其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建设中

C.进行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实施“一五”计划

1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成为最早对外开放的地区之一,其优势在于

①毗邻港澳台,有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

②作为侨乡,有利于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③水陆交通发达

④具有比国内其他地区更雄厚的工业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

15.在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政府采取让农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措施,1953年12月农业合作社还只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仅仅9个月时间,到1954年秋已发展到十万多个;到1955年6月经过初步整顿后,还有六十五万个。这一状况

A.表明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基本完成

B.改变了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主体地位

C.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急于求成倾向

D.说明政府对社会主义改造缺乏整体认识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材料二首《春天的故事》曾传唱大江南北:“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曲勾起人们对这位“老人”的深切怀念。材料三

材料四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中共十七大报告

请回答:

(1)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次重要的历史转折,“转折”的基本含义指什么?(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老人”所画的“圈”指的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世纪之交我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哪些新的变化?试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1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图是由厉以宁主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的部分目录,该书的主题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目录

第一章经济改革战略探讨--------------------------孟晓苏

第二章企业改革——经济改革的主线-----------厉以宁

第三章从企业承包制向股份制的转变-----------厉以宁

第四章国有资产的管理-----------------------------厉以宁

第五章企业集团发展途-----------------------------李源朝

第六章以增加科技投入的方式促进市场繁荣--厉以宁

第七章 --------------------------------------------------李克强

第八章 ---------------------------------------------------厉以宁

结束语:-----------------------------------------------------厉以宁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续写一条建议目录,并说明理由。(12分)(所提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

参考答案

1.B

【解析】

试题分析:毛泽东时期的三大改造时对农业的改造并不是农民完全自愿的,所以A项错误。邓小平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人民公社的否定,所以C项不正确。两次土地改革时土地所有权不是归农民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所以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根据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还未实行市场经济,A项错误;且此时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B项错误;此时间段中国尚未与世界接轨,D项错误。故答案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新中国的经济建设

3.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依据所学可知,紫金花为香港的区花,莲花为澳门的区花,故第(1)句代表是香港和澳门;“春天故事”指的改革开放,首先在广东等省开始,“漓江、三姐”当指广西。所以应选B。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

4.C

【解析】

试题分析:1953年至1956年新中国政府实行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1956年改造完成后,单一的公有制在中国确立,所以商品贸易关系在不断的减少。1958年后,中国社会的公有化程度更高,社会生产都是由国家主导按计划进行生产,所以不存在商品贸易关系。文革期间工业生产被政治运动冲击,物质生产产量更是不断减小,所以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C项正确。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计划经济

5.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信息的能力。图片信息显示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和中国改革开放后建立的市场经济的产物股份公司,所以由粮票到股份公司的变化折射出的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故答案选D;A项只是对粮票信息的解读;B项也只能反映股份公司的信息;C项说法错误,中国目前仍旧实行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的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体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并未改变。故选D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转折·对内改革

6.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三次改革都体现了国家运用政权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故选 D 项。A 项不符合三项改革,B 项不符合中国改革开放,C 项

不符合罗斯福新政。

考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开放

7.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表格可知,农产品产量出现峰值的时间是1958年,该时期中国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错误;农业生产合作化在1956年基本完成,从经济数据来看,1957年、1958年的农业产量在增加,“损害农民生产积极性”的说法不符合实际,故B项错误;从表中的数据来看,1959年到1961年,农产品总量下降,与该时期推行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相关,故C项正确;“八字方针”出台于1960年,1961年农业产量依然呈现下滑趋势,因此并非“立即”收到成效,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发展?十年建设

8.B

【解析】

试题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1992年以后出现的,与题中的“1983”年不相符,故A项错误;1984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进行改革,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故B项正确;题中谈到的是“国营企业”属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故C项错误;“一部分上交国家,一部分按国家核定的留利水平留给企业自行支配。”关键是提高了企业的活力,增强其积极性,故D项错误。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革

9.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中表格数据的变化不难看出公有制经济仍然占据主体地位并未逐步失去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在1956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是在1992年南方谈话之后的事情,图中表格数据主要体现了城乡个体经济和其他经济的比重明显的增加,意在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故选D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0.B

【解析】

试题分析:“农庄的土地由过去的1,518亩增加到29,000多亩”是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取农业合作社的道路,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农庄田亩增多,人口增多,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进程太快,故B项正确;“农村滥垦滥伐”,在材料中不体现,故C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材料“农庄主席”不符,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化三改造。

11.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题中时间“1958年”和“3万至5万斤的玉米,3万至5万斤的谷子,30万斤地瓜和宏伟社亩产15000斤籽棉”可知,当时处于大跃进时期,农业方面出现了很多虚报产量的事,浮夸风现象盛行。本题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实践·大跃进运动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题目中“放开”、“奖金”、“厂长负责制”正是这一史实的体现,答案为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3.B

【解析】

试题分析: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它涉及的内容是农村土地的经营方式,不是粮食的产量高低问题,所以A项错误。农业合作化运动于1956年就已经完成,它涉及的是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不涉及粮食的产量问题。“一五”计划开始于1953年,并于1957年提前超额完成任务,所以1958年的数据变化与“一五”计划无关。材料中的粮食产量由2500亿公斤提高到7500亿公斤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是大跃进高指标的表现。故选B。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一五”计划

14.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福建所具有的各项开放优势的掌握,是组合选择题,可用排除法。③项并非把福建作为对外开放窗口的主要原因;④不准确,同上海相比,显然福建在当时较为落后,因此排除④项。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1979年,开始了深圳、厦门等地作为了首批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15.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1953年12月农业合作社还只有一百四十多个,经过仅仅9个月时间,到1954年秋已发展到十万多个;到1955年6月经过初步整顿后,还有六十五万个”中可以看出当时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急于求成等一些问题。所以答案选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社会主义改造

16.【答案】

(1)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搞阶级斗争到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分)

(2)建立经济特区。(2分)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对外开放积累了丰厚的经验。(2分)

(3)变化: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对外开放。

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为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吸取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历史教训;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推动。

【解析】略

17.【答案】可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结合目录,紧扣主题。答案示例:(12分)建议: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一目。或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一目。理由:经

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991年发展到关键时期,摆在中国改革者面前,要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继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必须思考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只有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找准方向。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即建议:计划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结合一目。或改革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一目。理由: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1991年发展到关键时期,摆在中国改革者面前,要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继续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成绩,就必须思考计划和市场关系问题,只有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才能找准方向。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精品试题】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人类意识”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为【】 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 2.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关注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D.关注人的价值 3.思想家在世时往往是孤独和寂寞的,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周游列国推销自己思想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受到了许多同时代人的嘲笑和讽刺,诸如“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等。导致扎子如此尴尬结局的主要原因是【】 A.他的宣传方式不得法 B.他的主张不符合当时诸侯争霸的需要 C.他的思想不利于统治阶级稳固统治 D.他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保守 4.“《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尚贤使能则民知方……”“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下列观点中与材料中所体现的主张符合同一思想家的是【】 A.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 5.“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以上言论出自【】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老子 6.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尚书》中最早提到“民主”一词,认为:“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于成汤。”含义说暴君夏桀残民以逞;不配做民之主,推翻夏桀的成汤才是民主。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文中的“民主”,实即作民之主,与君主同义 B.肯定了成汤革命是推翻暴虐之政的正义举动 C.说明早期儒家已经有“天人感应”思想 D.强调“主权在民”,人民有权推翻统治者 7.“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B.“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8.右图为《三教图》。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 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 道,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一种社会思潮。对这一思潮表述 正确的是【】 A.隋唐时期初露端倪 B.推动了新儒学体系的诞生 C.“三教合规佛”为其核心 D.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 9.西汉中期的汉元帝初元二年,“六月,关东饥,齐地人相食。秋七月,诏日:‘岁比灾害,民有菜色,惨怛于心。已诏吏虚仓廪,开府库振救,赐寒者衣。阴阳不和,其咎安在公卿将何以优之其悉意陈朕过,靡有所讳。”汉元帝下诏罪己的思想因素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思想 本单元主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春秋儒家思想的出现战国孟子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秦朝焚书坑儒西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唐宋 后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明清对传统儒学的批判 一、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仁”(仁者爱人)B、“礼”(“克己复礼”)C、“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所倡导的儒家思想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二)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B、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3、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 4、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竟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二)儒家:孟子和荀子 1、孟子 ①孟子的思想 A仁政学说B性善说C义利观:养浩然之气;先义后利、舍生取义; ②历史地位:A《孟子》成为四书之一B他被称为“亚圣” 2、荀子 ①荀子的思想: A“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B、性恶论C 政治思想:“以礼为主,礼法并施” ②荀子思想的历史地位 A、被视作儒家异端 B、唯物思想在中国哲学上具有深远影响 (三)墨家

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 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着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 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 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 早在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 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7课《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诗歌、小说与戏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识记: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著名作家及代表作。荒诞派戏剧的主要成就。 (2)理解:分析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理解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3)运用:探究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收集、阅读一些文学史的材料,学会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充分发挥自己的见解。掌握个性化学习方法。 (2)充分扩大教学资源,强调从周围生活中取材,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激情,真正做到生活即历史。 (3)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渊源、历史地位和影响,以及这些成就和作品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让学生能以历史眼光去看待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每一点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文学修养,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2)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为国家、社会与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情感教育。 重点与难点 重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代表人物、作品及其体现的时代特色。 难点 浪漫主义诗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和荒诞派戏剧兴盛的的背景;《等待戈多》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风哟,如果冬天已经来到,春天还会远吗?”这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佳作《西风颂》诗篇结尾的预言。文学艺术是现买生活的一面镜子,雪莱生活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时正值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资产阶级要求个性解放和政治自由,在现实生活中反抗封建专制统治。他用丰富的想象对现实世界进行鞭挞和控诉,热情讴歌了人民争取自由和主的斗争,对未来作了大胆的设想,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家”。 恩格斯为什么高度评价雪莱?这一时期文学上取得了哪成就? 教学过程 新课学习 一、杰出的浪漫主义文学家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本目内容的第一、二自然段,并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自然段分别是从哪个方面对浪漫主义文学作的说明。提示:背景及思想倾向。 1.背景及思想倾向 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简单地说就是,面对启蒙理想的幻灭,文学家们力图从自己的想像中寻找解决社会矛盾的途径,于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了。 而教材在阐述浪漫主义的思想倾向时,提到了两个方面:自由主义和个性解放,揭露丑恶现实和憧憬美好未来。 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其理想诉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之前的反封建贵族社会的政治思想而来的;与此相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浪漫主义作家或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或通过强烈的怀古意识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强烈不满;强调主观的作用、个人的影响,他们的作品的主题是抒发个人的情感和表达个人的理想,描绘自然景物,抒发作家对大自然的美好感受。浪漫主义作家对现实生活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但对大自然充满激情,尤其着力描绘自然界中那些不平凡的现象;在表现手法上以尽可能的夸张与强烈的对比为主,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它充满着奇特的想像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造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富有浓郁的抒情性和主:色彩。 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呢?教材中涉及到的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是英国诗人拜伦和雪莱。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基础知识: 1、“百家争鸣”出现在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 革经济:井田制瓦解。 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分封制瓦解) 阶级关系:士阶层的活跃。 教育学术: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 2、主要流派: (1) 道家学派:老子和庄子,主张“无为而治”,把世间万物看作 是相对的。 (2)儒家学派:孔子、孟子和荀子。 (3)墨家学派: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 (4)法家学派: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意义 (1)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 的基础。 (3)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 特点。 4、儒家学派主要主张 孔子孟子荀子 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王道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 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考点突破: 1、孔子的思想是如何体现人文精神的? 提示: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中心,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社会环 境。 (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2、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我们如何认识这种“民本”思想?提示:从孟子的阶级属性出发来分析。 孟子代表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他的主张从根本上讲是为了实现本阶级的利益。 孟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的强大,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不能就说是“民主意识” 。 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思想家,其“民贵”的主张是为了更长久稳固地统 治压迫人民,“君轻”也是为了更有效地保证君主统治剥削人民。 3、你认为诸子百家中,对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派?为什么? 法家。

【精】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 1.某人到青岛崂山旅游,看到岩石上刻有老子的《道德经》。石刻上会出现的内容是 A.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B.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2.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共同的根本着眼点是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治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3.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反映出 ①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②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①②③④ 4.文艺复兴时期许多美术作品,一扫中世纪的呆板拘谨的宗教气息,充满生机和活力。主要是由于A.绘画技术的发展 B.绘画内容的改变 C.人文主义的影响 D.宗教束缚的削弱 5.洛克在《政府论》中说:“当立法者们图谋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权力下的奴役状态时,立法者就使自己和人民处于战争状态,人民就无须再予以服从,而只能寻求上帝给与他们的 抵抗强暴的共同庇护。”上述材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三权分立 B.主权在民 C.民主共和 D.君主立宪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在日光灯下读书④网上聊天 A.①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在中国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的著名学者写了下列哪篇文章 A.《法俄革命之比较》 B.《敬告青年》 C.《狂人日记》 D.《文学改良刍议》8.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A.过渡时期 B.十年探索时期 C.“文革”十年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9.近代文学艺术不同派别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 A.政治经济生活的变化 B.作家的天赋和个人的努力 C.不同的阶级利益 D.不同的地域特点10.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20年代的英国,你可以 A.去西班牙观赏毕加索的画展 B.去德意志欣赏贝多芬的作品音乐会 C.通过电视观看奥运会的比赛 D.去电影院看奥斯卡金像奖获奖电影 11. 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面临着技术进步与战争灾难、经济发展与道德沦丧等并存问题。早在1988年, 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就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退回2540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此中“智慧”是指 A.“兼爱”和“尚贤”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有教无类” 12.儒家思想曾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备受启蒙思想家的推崇,这主要是挖掘和改造了儒家思想中的A.富于人文精神的政治观 B.主张渐进改良的历史观 C.躬行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D.强调贵贱有序的阶级观 13.齐景公向孔子请教如何为政,孔子说:“国君要像国君的样子,臣子要像臣子的样子,父亲要像父亲的样子,儿子要像儿子的样子。”景公高兴地说:“对呀,要不这样,即使有很多粮食,我还能吃得着吗?”这说明孔子提倡 A.仁者爱人,理解和体贴他人 B.克已复礼,人们应贵贱有序 C.政在爱民,国君要严于律已 D.忠孝有道,人际关系要和谐 14.1964年10月16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可能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C.毛泽东正式提出“双百”方针 D.杂交水稻南优二号首次培育成功 15.一人生活在明朝时,下列有关他的说法有可能发生的是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背景: 1.经济: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地主出现封建经济形成初步发展 2.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 3.阶级: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 国统治者的重用 4.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影响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人物 孔子(儒家,春秋晚期): 思想核心“仁”政治思想(1)以德治民(2)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3)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4)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主张实行仁政(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3)伦理观性本善(4)价值观舍生取义 荀子(儒家,战国末):(1)政治思想仁义王道以德服人(2)民本思想君舟民水(3)伦理观性本恶(4)朴素唯物思想制天命以用之老子(道家,春秋晚期)客观唯心体系(1)哲学思想世界万物本原

是道(2)辩证法思想祸福相依(3)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道家,战国末)(1)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2)世间万物相对(3)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社会批判精神 韩非子(法家,战国末)(1)认为历史是发展的统治者应时而变(2)依法治国系统了法制理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厚今薄古以法治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墨子(墨家,战国初)兼爱,非攻节俭,尚贤 第二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背景 (1)边疆危机(2)土地兼并(3)亡国问题(4)黄老学说无为而治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要求(5)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即位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诸侯坐大威胁中央,土地豪强势大,黄老学说无法适应新形势需要 影响 利于社会恢复,利于社会稳定(积极) 致使地方势力膨胀,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消极)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内容: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目的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高二历史必修三练习题大题

高二历史必修三练习题大题 1、(2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礼之用,和为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材料二: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 ——李大钊分明挂了共和的招牌,而国会议员居然大声疾呼,定要尊重孔教……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材料三: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孔子的儒家学说越来越得到国际认可和推广。孔子学院的建立就是一个典型。截至2010年10月,全球已建立322所孔子学院和369个孔子课堂,共计691所,分布在96个国家(地区)。 ——孔子学院简介请回答: ⑴材料一体现了先秦儒学的哪些思想?(6分) ⑵材料二和材料三对于孔子学说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对待孔子及其学说态度的原因是什么?(6分) ⑶你认为当代青年应该如何弘扬传统文化精髓?(4分) 2.(20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 ——普罗泰格拉材料二:阿尔帕说:“……大多数的时候,落在人们头上的幸福或不幸取决于他们自己。” 彼特拉克说:“真正的高贵并非天成,而是自为的”。 材料三:他(孟德斯鸠)主张君主国家立法权应该委托给人民代表机关,国王只应该是行政机关的首脑,司法权则应该属于陪审法庭……。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问答: ⑴概括材料一、二、三的核心主张。(9分) ⑵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二、三思想产生的时期。(6分) ⑶简述材料三主张的意义。(5分) 3.(20分)教育的内容随时代变迁而各具特点,但对社会进步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古今中外统治者历来重视教育。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迈向近代化的过程中,清政府曾试图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1903年—1906年,在京师大学堂设立进士馆,通过融入西学对即将入仕的新进士进行再教育,并提供机会赴日游学,在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进士馆学科程度及每星期教授时刻表(第二学年) 注:以上各科目外,尚有东文、西文、算学及体操,均作为随意科目,愿习与否均听其便。 材料三:我们国家,国力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如果现在不向全党提出这样的任务,就会误大事,就要负历史责任。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 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宝红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以反对封建专制和封建道统闻名,敢于向封建正统观念挑战,勇于批判盲目尊孔颂经的迷信思想。他们的共同特色是:①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独裁,提倡“民为主”。②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③提倡务实的学风和行为。④批判继承宋明理学。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标要求: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的内容,具体内容: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一、春秋战国时期...总结高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的知识点,有利于提高复习效率。下面我为大家分享的是的详细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知识总结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汉书艺文志》上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政治:社会大变革(宗法分封制和礼乐制崩溃、周天子权威丧失)和争霸战争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历史舞台。在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

经济: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旺,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专业文化阶层的形成、私学的兴起、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广泛的文化交流与碰撞,为百家争鸣提供了必要的文化背景。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影响 儒家 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私学,"有教无类"; 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大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 仁政、重民;性善说; 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荀子 治国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性恶论; 儒家重要代表人物。 墨家

历史必修三第17课笔记

第17课毛泽东思想 教师:刘娟老师笔记版本:YF版笔者:佚名(该课笔记仅供参考)一.毛泽东思想的含义 含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经济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短暂的春天 国际条件:十月革命的胜利的影响和共产国际的帮助 现实需要:近代救国探索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科学理论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个人转变: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1921-1927)—发端 代表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925年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927年…等文章主要内容: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 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意义:是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初步形成 革命实际:国民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南昌起义、秋收起 义等接连失败,“城市中心论”不符合中国实 际。而农村敌人力量薄弱

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 争》-1928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 主要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土地革命、武装斗争、 根据地建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意义: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的创举,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 想初步形成 3.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形成成熟 革命实际:抗日战争复杂环境和丰富实践。在分析中 国国情的基础上,论述中国革命进程 文章:《论持久战》-1938年 《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 内容: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与 官僚资本主义 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革命动力工、农、小资产阶级、民族

人版高二年级历史必修三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皖江高中高二历史期中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0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荀子在《大略》中提到“大略: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据此可知荀子主张 A.以礼为本 B.隆礼重法C.依法治国D.君主集权 2.下面是春秋战国时期四位著名思想家的言论,哪位思想家的主张最符合当时的历史潮流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无欲而天下足,无为而万物化,渊静而百姓定” D.“吾以是明仁义而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 3.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某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该描述所对应的思想应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4.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竣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5.如果有人向陆九渊请教求贤的方法和态度,他应该会回答( ) A.要尚实,要有助于国计民生 B.要接触世间万事万物 C.要注重人内心的涵养功夫 D.要勤于读书研究,努力用功 6.窦太后曾以“不尚贤,使民不争”为由,阻挠汉武帝任用赵绾、王臧等人,这说明窦太后崇信 A.仁者爱人 B.兼爱、非攻 C.王道之纲 D.无为而治 7.“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8.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9.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知识点整理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新中国尖端科技领域和薄弱空白学科的开拓者——(a) 如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等。 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重大科学技术成就——(b) (1)国防科学技术领域(最为显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标志着中国开始跨入原子能时代。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③1967年,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④1970年,用自制“长征1号”运载火箭成功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入预定轨道。成为我国航天时代开始的标志。 (2)医学:1965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b) (1)提出:1988年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意义:这个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

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与运载火箭研究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b) (1)空间技术领域 ①1984年,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通信卫星,随后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卫星发射市场。 (2)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 5月,中国向南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以来,成功运用长征2号系列运载火箭进行了五次“神舟号”飞船的发射和回收试验。 ③2003年10月,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 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神舟号”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已经迈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作用: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练习宋明理学练习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课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宋明理学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 ②南宋的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 ③陆九渊、王阳明创立“心学”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④理学和心学成为明清两代的官方哲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2.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仁者爱仁②存天理,灭人欲③天人感应④民贵君轻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3.儒家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于是律许容隐,不要求子孙作证,更不许告祖父母、父母,告者绞。这反映了古代中国法律 A.外儒内法的特点 B.以礼入法的特点 C.刑礼结合的特点 D.注重人事的特点 4.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间在游杭州西湖时,走到岳王庙岳飞墓前,因自己姓秦,惭愧的写下了“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墓联。这反映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 A 道学 B 佛学 C理学 D 民族主义 5.中国服饰在不同历史时期特征各异,如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有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这说明服饰体现了

A、生产方式的不同 B、生活方式的不同 C、自然环境的不同 D、社会风尚的不同 6.人名中蕴含着时代观念和人生追求。某部正史中多次出现焦守节、李克让、陈从信、赵安仁、钱端礼、张忠恕等人名。据此我们可以推测,该时期主流价值观是: 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 7.近来有学者将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归纳为仁者爱人、地狱天堂、三教合一、性理之学四个主题。其中“三教合一”大致始于: A.春秋战国 B.秦汉时期 C.东汉以后 D.两宋时期 8.理学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吸取其: A.仁政思想 B.伦理道德 C.性恶论 D.唯物思想 9.南宋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把天理和人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以此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朱熹这一理论的实质是 A.加强文化专制主义 B.巩固儒家正统地位 C.维护封建伦理道德 D.实行八股取士制度 10.西方中世纪的天主教和中国宋明时期的“理”学,两者最大的共同点是 A.相信神的力量 B.约束人类欲望的无度膨胀 C.宗教信仰 D.今天都被人们所抛弃 11.“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其上联的“朱子高于孔子”的本义是人的眼珠子在位置上比鼻孔高,其喻意的最佳解释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50道-高中课件精选

高中历史必修三选择题50 道(各地模拟题汇编+解析) 1.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 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儒、道、墨、法 B.墨、儒、法、道 C.法、儒、道、墨 D.道、法、墨、儒 2.全世界 75 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于1988 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致的结论,认为在21 世纪,人类如果要过上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 2500 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 慧。他们从孔子那里去寻找的“智慧”是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C.“是非之心”,人皆有之D.“制天命而用之” 3.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 古迹与儒家思想的创立有关的是() 4.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诸子百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下列各项 明显符合法家主张的是 A. 人性本恶,仁义教化 B.以法为教,今必胜昔 C.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 D.万物虚无,祸福相倚

5.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不包括 ... A.促进了思想学术的活跃和繁荣B.引发了社会大变革局面的出现 C.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D .对后来的中国政治和文化影响深远 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四世纪,是东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熏要 时期,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不但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大家,而且流派纷 呈。回答 6~8 题。 6.下图两人分别是这一时期东西方思想领域涌现出的最杰出代表人 物。下列有关他们思想共同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思想研究重点都是人类社会 B .都重视道德的作用 C .都反对过激民主政治,主张“劳心者治人”  D.政治主张都是为了挽救正在衰落的旧制度 7.当时儒家“民本思想”与智者学派的“人文主义”思想出现的社会 背景,有何主要不同 ( ) A .讨论主题不同B.诞生的政治氛围不同 C.价值取向不同D.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

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知识点整理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 1.儒家 (1)孔子(创始人) ①政治:核心是?仁?和?礼?;希望统治者?克己复礼?,提倡?德治?,反对苛政, 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②教育: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讲授课程以六艺为主。 ③文化: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他去世后,言论 被编纂成《论语》。 (2)孟子(战国末期的代表,亚圣) ①提出四种道德觃范:仁、义、礼、智。 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②发展孔子的?德治?,提倡?仁政?学说。 ③提出?民贵君轻?思想,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3)荀子(战国末期的代表) ①曾经三次在著名的?稷下学宫?担任?祭酒?. ②在天人关系上,强调?天行有常?,另一方面提出?人道有为?,提出‘制天命而用之’。 ③强调礼法幵用,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2.道家 (1)老子(创始人) ①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觃律(?弱者道之用?),蕴含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②名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死不相往来 ③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比较消极)。 (2)庄子(战国时的代表) ①?道?是世界最高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 ②主张?齐物?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3.法家:代表人物——李悝、商鞅、吴起、申不害、韩非(集大成者) (1)韩非(战国时的代表,集大成者)

①将?法??术??势?结合,又吸收道家思想,主张加强君主集权。 ②主张奖励耕战,实施严刑峻法。 ③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 来效?的主张,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要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地进行变法。 (2)作用:法家理论为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 用。 4.墨家 墨子(创始人) (1)?兼相爱、交相利?(主旨)。 (2)提出?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主张。 (3)名言:官无常贵,民无终贱 二汉代儒学 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 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主要原因:董仲舒____的儒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2.经过: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核心是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3.影响:结束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使儒学成为中 国封建社会的_______。儒学地位提高的同时,也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㈡太学的建立 1.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 (2)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3)打破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也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