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TOD’S表参道大楼(伊东丰雄)

TOD’S表参道大楼(伊东丰雄)

TOD’S表参道大楼(伊东丰雄)

TOD’S表参道大楼(伊东丰雄)

In_【招商策划】金地集团深圳金地大百汇城市综合体项目招商

中国最重要商业资产 金地大百汇招商手册 Gemdale Dabaihui Leasing Profile

综合体开发 写字楼Office 住宅 Residential 商业Retail 深南 大道 福华路 福 华 一路 彩田路 金 田路田路 350米高度 国际甲级写 字楼 超级物业 高级住宅 350米国际甲级写字楼,专属于大型跨国企业及 国内外知名集团; 超级物业提供优质居住空间予个人资产亿元以上 的城市富豪,预计每平米售价超过人民币8万 元; 顶尖商业面向中高层级收入群体,实现精神与物 相辅 相成

全面业态优势 国际一线品牌齐聚; 复式旗舰“之家”概念;零售娱乐全面提升; 超越国内高端项目。汇集[奢华]、[时尚]、[生活方式]三大商业主题;约25类业态,500间店铺分布于此。 全面引入首进深圳、华南及中国品牌; 提供创新跨界消费理念。文氏纪念馆与设计中心协同问世; 国际儿童娱乐概念营造无界限体验天地。

源起:双龙起舞入口广场 开阔中庭 下沉式广场 活动场所 Key Words Ⅲ 建筑亮点

3| 艺术中心 Art Center 集合深圳创意先锋概念,引领国际艺术舞台 1| 地位 Position 中国一线城市之中心城区最宏大商业开发项目 2| 海田路 Haitian 中国首个品牌森林大街,比肩纽约第五大道,日本表参道 Top of Gemdale Dabaihui 唯我金地大百汇

Position 地位 北京CBD 6.99平方公里华贸中心 总建筑面积接近100万平方米 上海CBD 3.08平方公里上海IFC 总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 广州CBD 6.6 平方公里珠江新城西塔总建筑面积45万 香港中环CBD 1.53平方公里中环IFC 总建筑面积约47万平方米 深圳CBD 6平方公里金地大百汇 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

关于伊东丰雄的设计理念与作品

关于伊东丰雄的设计理念与作品 伊东丰雄的作品可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他的建筑很难适合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并不是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或者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他的研究始于对日本消费社会的留心观察及对其社会背景的解析。 尽管西方城市和街道都有其身的设计,背景都有恰当的参照物,但是诸如东京这类城市却表现出无特色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城市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任何方向尢休止地延伸。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距,建筑很快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形式、新功能的建筑。因此,城市的形象总是在变化之中,但始终没有改变其基本概念,即没有特色而易于粉碎,除了交通及通讯系统外缺乏恰当的参照物。这些城市没有如同欧洲城市的真正持久的建筑,相反它们却保留了暂时的不稳定的宏观基础建设。如果我们看看日本的传统会发现,由于地震的不断威胁、,建筑都是木制的而非室制或砖制,于是由于材料易于坏,通常很短时间建筑就要重新翻盖。在日本文化中,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不存在。 伊东丰雄发展了短暂建筑的理念,短暂建筑是表现这些无背景大都市的最佳方式。伊东的建筑材料的坚固性被减到最低程度。他使用技术把结构及细节的尺寸几乎缩减到尽头,最大程度地使用玻璃,以使建筑抽象化而远离其物质性,为建筑增添与临时装置相似的易碎性。在日本,由于城市背景变化很快,没有持久的东西。因而,他的作品避免任何形式的坚固,而展现—种短暂的、脆弱的、易变的外观。 我们可以对日本城市进行现实主义解析。伊东既关注建筑文脉,又脱离文脉的建筑设计方法,看起来似乎是自相矛盾的,然而却与西方传统、保守的设计有许多共同之处。事实上,凡是有机会亲自目睹伊东在东京成横滨的现实作品的人,将会有一种与在杂志上所见的完全不同的印象。在西方人看来,如此动态的、轻快的结构看上去既体现未来派风格,义充满幻想,因为他们以欧洲城市为背景来想像,然而当置身于他们自己的环境中时,效果也随之改变。如同在欧洲,一些建筑师对于现存的共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及在建造中使用的传统材料高度重视。伊东丰雄一开始就对日本社会的壮况及共生活方式进行客观的分析,接下来研究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就材料的使用及建筑上的解决办法言,即使结果完全相反,伊东丰雄在两者间处理的方法也没有太多不同。 要重新界定建筑和自然的关系,伊东靠的却是人工智慧─电脑设计演算法,是指在座标图上,由数学逻辑来控制点的运动。在《伊东豊雄的建筑冒险十则》中,伊东说明他喜欢设计演算法的原因,因为它就像作曲,透过规则将一个音调定下,然后在某个框架上,一点点地去调整移动,在「安定」中制造一种「不安定」。伊东认为新世纪建筑必须拥有「做出不安定状态」的企图。 而透过设计演算法所做出的建筑线条,不只是将大自然里的树枝、叶子等不规则线条,转化成便于建筑物使用的几何线条,它的本质也和大自然的法则相似,依循一个固定的逻辑,从一个点开始,然后延展开。 电脑演算还原自然逻辑 举例来说,在东京表参道上的精品店Tod's ,伊东就把店外行道树榉木树枝的剪影放入座标图,透过数学逻辑,不断地在图上重迭剪影,再依照这个图样设计建筑物的结构与外观。如此一来,Tod's 的墙就像是由一根根树枝组成,和街道上真实的榉木相互辉映。 负责世运主场馆的在地建筑师刘培森认为,伊东豊雄和其他建筑师最大的不同在于,他有很强的结构与系统技术,这让他除了具备一般设计师的观察力,更能全方位实践自己的意志,并追求细节的完备。「真诚

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与建筑风格

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与建筑风格 一、从Style 说起属于形式、手法、品格范畴的Style ,似乎有着某种魔力,它总是在不断地兴风作浪。建筑界的“欧陆风”、“极简主义”等风刚刚刮过去不久,韩国风、江南Style 、伊东丰雄又有劲吹的迹象。这也是中国建筑之所以长期裹足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建筑设计者总是如影随形地摆脱不了大屋顶、斗拱木结构形式的阴影,屡屡掉入历史木结构建筑形式风格的陷阱。近日,有文章论述伊东丰雄成功之道时,竟然归之为“延续某某风格”,这现象引起笔者的警觉。 建筑风格问题是重要的建筑理论问题,它对城市和建筑的规划设计的影响十分深远。但是,真正引导设计思路、手法、形式和风格的是建筑哲学观念。哲学观念和建筑理论的创新属于源头创新,科学的哲学观念的生命地久天长——这大概就是钱学森先生视“建筑哲学为建筑科学的最高台阶”的原因吧?在建筑创作中过于强调新风格、新形式、新气派的创造,往往把创作引入歧路,做着舍本逐末的事情。其结果很可能是花样不少,成功之作寥寥,甚至成为偏离“适用、经济、美观”建筑观念的丑陋建筑,让人痛心。 荣获2013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是追求“三性” (建筑的临时性、功能的模糊性以及与自然的融合性),这既是其设计思路、风格手法的追求,更是其建 筑哲学观念创新的通俗简练的表达。而且从本质上讲,这与我们长期坚持的“适用、经济、美观”建筑观念方针是不谋而合的!

二、伊东丰雄的建筑哲学观 3月18日,普利兹克建筑奖暨凯悦基金会主席汤姆士?普利兹克宣布,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荣获2013 年普利兹克建筑奖。 深刻思考21 世纪世界建筑发展趋势后,伊东丰雄认为,21 世纪建筑不应该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融于自然和社会的。他说:“20 世纪的建筑曾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着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21 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伊东丰雄这种环境生态建筑哲学观念,体现在设计观念思路和设计手法上追求“三性”:建筑的临时性、功能的模糊性以及与自然的融合性。 建筑的临时性 伊东丰雄说:“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 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是关心它在当时或其后20 年作何用。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需要它了。”为了应对市场需求多元、变化迅速的特点,伊东丰雄的建筑普遍采用简单环保的结构和灵活简洁的支撑体,使其建筑节约了大量的能源、资源、投资,并且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给人“轻盈”、“流动”、“临时性”的感受。 对于处于地震多发地带的日本文化精神和物质需求,这是十分相宜的。对于使用频率很低的仪典类用途的主席台、观礼台等建筑,同样

建筑表皮的革命

建筑表皮的革命 浅谈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运用 Discussion on the Materials for the Surface of Buildings 摘要: 本文通过对建筑表皮定义的分析,对建筑表皮在历史中的地位、发展过程的梳理,讨论了社会经济、工艺技术、材料开发、生态环保对于建筑表皮的影响。并结合了美国加利福尼亚的多米尼斯酒厂、瑞科拉欧洲厂房、东京银座Dior 专卖店、东京表参道Tod’s 旗舰店以及上海世博会各国场馆等实例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并在最后结合我国建筑市场对未来前景进行展望。关键词: 表皮材料材料环保 一、表皮的界定 没有强烈的颜色对比,没有凹凸的表面构造,没有炫目的光影折射,静静伫立在东京银座的Dior 专卖店,以其平滑柔顺的建筑外立面,在百花齐放的银座独树一帜,但凡路过的人都无法忽视它的存在。这种对于建筑外立面的特别重视已经成为当代建筑界一块不可忽视的设计领域——建筑表皮。从字面理解,表皮”的含义趋向于““皮肤”“表层”等悬浮于建筑结构、之外的那一层外壳;而英文表达中有“surface”envelope”等多个词汇,“前者包含了“表面”“外观”等更加、具有整体综合性意义的内容,后者则是“外壳”“封套”的意思,更加接近中文“表皮”的定义。那么表皮设计在当下建筑界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呢?表皮设计究竟是单单研究与结构脱离了的那一层“皮”,还是应当与整体结构乃至建筑创意紧密结合呢?笔者认为,过往将表皮简单认为只是幕墙划分的观点是不全面的,建筑表皮从狭义上来说是 第一时间反映建筑师设计理念的主要表现形式,虽然当代建筑越来越强调建筑在空间体量上的感官冲击,但是与此同时建筑表皮也同样能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从广义上来说,表皮(或者按英文字义称为建筑外壳)可以发散理解为建筑的外观,这里所指的建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方盒子,墙体窗户甚至屋顶阳台等等传统元素的界限不在那么明显,表皮成为一个连贯的覆盖整个建筑的抽象元素,在强调独立个性的当今社会,明确又强烈地表达着建筑师的创作观点。 二、勒?柯布西耶对于表皮的理解 柯布西耶在新建筑五点中强调了“自由立面”的概念,并把建筑划分为:体块、表皮、平面。“体块由表面包裹,表皮被体块的准线和导线分划,所以它显示出这体块的特性”。从中不难看出,他认为体块仍是建筑的主体部分,平面是构成空间的基础,而表皮则是整体外观的一项辅助。另外他还强调了表皮作为建筑物被人类视觉所感知时第一时间所能够传达出的独立“个性”,亦即是说,不同的表皮设计使得 图1 朗香教堂 图2 朗香教堂手绘稿 157 表面和外观,具体表现为大面积的石材墙体,混凝土墙,甚至是阳台窗户的台板,这些传统建筑中不可缺少的立面元素,正逐渐地被各种新型材料,如玻璃幕墙、木质幕墙、铝、钢等等轻质材料所取代,这就是所谓的“轻”表皮。因为框架结构的日益成熟,表皮逐渐地从结构中分离出来,自由度和独立性越来越大。但从实质上来分析,所谓的分离并不是绝对的切割,而是人类对于建筑技术发展的更深层次的探索,分离只是一种表面现象——这与现代表皮建筑给人们的印象不谋而合,看似漫不经心的表皮,其实内藏诸多玄机,相对于结构独立出来的表皮通过了更加复杂和精巧的设计与结构主体结合。现代建筑对于表皮的探索和研究,可以大致分为对于新旧材料的合理利用,和建筑作为独立个体通过表皮外观所表达出的个性的探索。前者倾向于生态科技的研究,而后者除了需要精确技术的支持外,还融入了建筑师自己对于社会人生的思考和疑问。不可否认的是,不同的材

2010年 第三十二届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 日本 和 西泽立卫 Ryue Nishizawa 日本

2010年第三十二届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 日本和西泽立卫Ryue Nishizawa 日本 2010年3月28日,普利兹克奖筹委会公布,获得2010年普利兹克大奖的赢家是:日本SANAA 组合,这是由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两位建筑师组成的工作室。 该小组是两位倡导新风格建筑的建筑师: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创建的。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SANAA呈现出一种新的建筑风格。除了对结构和设计的关注,他们开始把目光转移到周围生活群落、环境和客户的个人需要:细致的研究、直觉的感受构成了SANAA的建筑设计,例如,他们设计的私人住宅就摆脱了传统的惯有模式。更准确的说,他们“打开”了建筑的设计程序,为各种不同情况的需求提供实际的、灵活多变的设计。 非坚实的物质,比如玻璃,就是SANAA经常采用的材料。他们运用透明的物质构成交错的空间,把人们从对建筑空间的惯有体验和透视观感中解放出来。这些SANAA的基本设计理念对年轻一代的建筑设计师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妹岛和世(女) 1956 出生于日本井原1979 毕业于日本女子大学,获学士学位1981 获日本女子大学硕士学位目前在日本东京生活和工作西泽立卫(男) 1966 出生于日本神奈川1988 毕业于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获学士学位1989 获得日本横滨国立大学的硕士学位目前在日本东京生活和工作个展1998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GA画廊,日本东京2000 “妹岛和世+西泽立卫的6个方案”,巡展于德国柏林Aedes画廊、荷兰鹿特丹NAI以及西班牙马德里的Ministerio de Fomento 群展1996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1999 “非私密的房子”,现代艺术博物馆,美国纽约2000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意大利威尼斯2001 “帕尔马斯屋顶花园”,荷兰鹿特丹 瑞士劳力士学习中心 大约在一个月以前,由日本的SANAA设计的Rolex学习中心开放了。现在,摄影师Iwan Baan 给我们发来了为3月的Domus杂志而拍摄的相关照片,从这些照片中,我们看到很多令人诧异的倾斜室内构造,一些穿孔的混凝土曲面+玻璃体块建筑。 这个用混凝土建成的房子完全没有厚重的感觉,反而非常轻盈,纯洁的室内空间是自由而纯洁的感觉,像一个流动的梦。设计来自日本的女建筑师妹岛和士(SANNA事务所),她以极为简洁而细腻的设计广受好评。

伊东丰雄建筑思想分析

浅谈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一、前言 某晚,伊东丰雄私宅“银色小屋”,伊东丰雄与西泽立卫正在喝酒聊天,突然伊东一下捏扁了手上的铝合金啤酒罐,举着对西泽说:“建筑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西泽吓了一跳,桌上还摆着威士忌、日本清酒的酒杯,西泽举起威士忌酒杯问伊东:“这个不行吗?”伊东摇头,西泽又举起日本清酒酒杯,伊东还是摇头,晃着手中捏的变了形了的啤酒罐。西泽好像一下醒悟过来一样理解了伊东建筑的本质。 二、伊东丰雄的思想背景 建筑师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时代的精神,全面理解建筑师所生活的时代才能理解建筑师的建筑思想。 在中国,对大多数家庭来讲,住宅是一项重要用品,是一个需要经过慎重考虑的决定,一处身体以及心灵的归宿。但是在日本却不同,由于火山季风和海岛的特殊风土,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就不存在。对于日本人来说,住宅仅仅是一处就寝的空间,一处临时避难的场所,尤其在东京这样一个消费至上的城市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更为明显,而建筑变得迅速不合时宜,无法适应现代城市,建筑早已沦为快速城市代谢物,因此伊东丰雄决定为建筑找到新的命运。 伊东丰雄曾说过:“我认为我的建筑没有必要存在100年或者更长时间,在我设计某个项目时,我只关心它在该时期或其后20年作何用。极有可能,随着建筑材料以及建筑技术的进一步的更新发展或者是经济及社会条件的变化,在其竣工之后,就根本没有人再需要它了”。 三、三个作品看伊东丰雄的建筑思想 1)银色小屋—建筑的临时性 这是伊东丰雄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在这一时期,他是多以形式的轻盈、建筑的短暂性来获取流动感和漂浮性的意向。小屋处在东京郊区的林间,大量使用了玻璃、铝合金和钢结构制作的格子屏障。这些透明和半透明的材质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小屋看上去更象是私人聚会场所或是周末用的临时度假屋和工作室,不象是定居的场所。 建筑是由7个大小不同的带有拱顶的独立房子组合在一起的,这些房子各有功能,包括一个由混凝土柱子围成的庭院。粗壮的混凝土柱子与轻快的钢结构拱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菱形钢结构是工厂预制好的,用螺钉固定在相应的点上。建造方式向人们表白了建筑的临时性,小屋可以被快速的建造,同样也可以快速的消失。这样,环境得到了最好的保护。拱形的顶棚可以开闭,让空气和光线自由的进入。即使在关闭的状态下,透明和半透明的材料仍然不能阻挡阳光。光线毫无遮拦的进入建筑的身体,在室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一切都安排的自然,不经意间完成了功能和空间的转换。 在东京这样高度发达的城市,只需要20年,大部分建筑会被拆毁重新建造一次。永久的纪念碑式的建筑变得越来越没有立足之地,伊东丰雄的临时建筑观既是对社会现状的巧妙回应,同时又通过设计本身折射出信息社会和全球化给建筑带来的巨大变革。 2)托雷维耶哈休闲公园—造型的轻盈感,空间的流动性 托雷维耶哈位于西班牙南部,面朝地中海,全年有晴朗的蓝天和温暖的日照,贴近海岸线有两个湖。这个位于两个湖之间的休闲公园,是整顿该地区过渡旅游开发所致环境的工程之一。由于项目位于海边,而且功能是休闲设施,再加上西班牙人的浪漫性格,因此这件作品更加贴切的表达了伊东丰雄关于轻盈和流动的建筑观。 伊东丰雄在这里依照沙滩的走势设计了三个贝壳状的螺旋形休闲场地,建筑造型采用贝塞尔曲线来确定。螺旋状的主结构把传统的梁和柱结合在一起,主结构之间是密布的木檩条,这样的结构系统被直接暴露,同时起到了表皮的作用。漫步在公园里,你甚至会忽略建筑的存在,因为它与地形和环境结合得如此之巧妙。行走于建筑中,你还会感觉不到室内室外的

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品牌表现_东京表参道商业品牌建筑的启示

1背景 东京表参道是明治神宫旁的一条街道,历史不足百年, 1919年东京颁布都市计划法将神宫周边定为风景区,1920 年青山通道沿直线延长1.1 km成为表参道,当年道旁种下的叶榉树形成现在的林荫道。街道东侧神宫旁的代代木公园原是日本陆军训练场,1945年被美军接收成为驻军军官宿舍区,名为华盛顿高台,1964年东京奥运会时返还给日方,其上修建了著名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竞技场”。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20年前表参道就形成了近代西方的文化氛围,20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表参道略为便宜的土地价格和租金使外资企业开始涌入,成为形成时尚街道的重要条件和理想环境。如今表参道已取代银座成为东京最时尚的地方,同时,这一地区也 一直是艺术、设计、服饰及出版文字工作者聚集之处,街道两边声名显赫的世界品牌店,均由著名新锐建筑师为其设计。笔者在参观游览表参道后(图1),选择了8座近几年落成的建筑(表1),观察并研究这些建筑,探求日本商业建筑的设计流行思潮。 商业建筑设计中的品牌表现 ——东京表参道商业品牌建筑的启示 摘 要 该文章以东京表参道新建成的商 业品牌建筑为例,从建筑如何表现品牌、材质运用等角度对近年来日本商业建筑设计的手法和思潮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关键词 商业建筑 表参道 品牌店Abstract Based on t he t our visit,the article introduces several brand stores in Omotesando, Tokyo, which hav e been set up recent ly, and ca rries on t he d is cuss ion and research on the thoughts and design met hod s of la t e commercia l b uild in gs in Ja p a n f rom t he viewpoints of the architecture how t o ex p r es s t h e b ra nd , t h e application of materials and so on.Key Words Commercial building,Omotesando, Brand store 2表参道各商业品牌建筑的设计特点 路易威登是以做航海时使用的直方体手提箱而起家 的法国品牌,其箱包产品体现了优质的触感、色彩和精密工艺,青木淳以直方体为美学基础,选择堆积在一起的旅行箱样式作为大楼的立面造型,其建筑外皮表现出来的精巧金属质地独具匠心(图2)。作为路易威登的品牌店,设计的难点在于遵从表参道历史文脉的同时如何做到引人注目,青木淳的方案或许解决了这一矛盾,那些旅行包式结构虽然看起来像是任意堆积的,其实有一定的规则形式。堆积的同时,青木淳也对建筑表层进行了特殊的构造处理,玻璃幕外装饰有金色的金属丝网,细细的钢丝一扎扎弯曲成像织布一样的纹理,中间承重的是横向的不锈钢条,连接件似链条般整幅悬挂起来。金属丝网背面的镜板是用稍加红色的镜子金属面、镀金的镜子金属面和加有图形的金属面等3种类型的玻璃面加工而成。这样的组合,远看是一体化的建筑,近看又表现出旅行箱包的细腻感,同时,建筑在白天和晚上都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错综复杂的视觉效果。 a 恬静怡人的表参道 b 托德(TOD)表参道大楼 d 南青山广场 c 表参道华灯初上图1表参道如今是东京高级时尚区 作者单位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邮 编收稿日期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副教授5106412007 02 27 宋 江 涛汤 黎 明Song Jiangtao Tang Liming 中图分类号 TU247.2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2007)08-0020-04 Brand Expression in the Design of Commercial Buildings ------------------Visiting View for the Brand Store in Omotesando, Tokyo ?有关国外建筑的评论? COMMENT AND APPRECIATION 评论 与鉴赏

香港、台湾、日本百货大楼集锦

香港、台湾、日本主要百货大楼集锦 香港 总表: 红色标题是高档黑色标题是中高档 1国际金融中心:(全球品牌群集地) 铺子简史 置地广场座落于香港最繁盛的商业区中环,和尖沙咀半岛酒店并称为香港名店,是全球名牌

的群集地。自2005年9月夏菲尼高(Harvey Nichols)百货进驻并开设了亚洲区首间的旗舰店后,置地广场的知名度在国际上就更为显赫,成为很多国内游客来到香港必到之处。 铺子特色: 1中环是香港最顶尖的地段而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是这个地段的地标性建筑了2 国际金融中心是走高档路线 2置地广场(中环最著名的购物场所) 铺子简史: 置地广场座落于香港最繁盛的商业区中环,和尖沙咀半岛酒店并称为香港名店,是全球名牌的群集地。自2005年9月夏菲尼高(Harvey Nichols)百货进驻并开设了亚洲区首间的旗舰店后,置地广场的知名度在国际上就更为显赫,成为很多国内游客来到香港必到之处。 铺子特色: 1、云集各大奢侈品牌,如LV、Gucci、Prada、Loewe、Tiffany & Co.、Marc Jacob。 2、有很多品牌专卖仅设立在置地广场内,如Goyardw、Tanner Krowe、Matthew Williamson,有些品牌还可以提供预约定制服务。 太古广场(最优越的购物商场之一) 铺子简史: 太古广场座落于香港商业中枢的金钟,面积超逾五百万平方尺,是香港最优越的购物商场之一。 铺子特色: 1、虽然这里的欧洲品牌没有置地广场和半岛酒店名店街那么多,但物品丰富,价格也比较合理,许多香港人喜欢在这里消费。 2、其地下一楼及二楼为香港西武、玛莎与连卡佛三间大型连锁百货公司。 3、更具有香港气息。

日本建筑考察、旅游攻略

上海 大阪关西国际机场→酒店→心斋桥(购物街)→道顿掘(美食街)→酒店 Day two 11/26(4) 大阪→神户→大阪 酒店→兵库县立美术馆→淡露梦舞台→水御堂(根据当天时间调整)→难波公园→酒店 行李寄存在酒店或者最近的地铁站 兵库县立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安藤忠雄) 酒店→步行→心斋桥站(御堂筋线)7分钟→梅田站→步行(约5分钟)→阪神梅田(阪神本线)7分钟→岩屋(兵库)→步行(8分钟,700米)→兵库县立美术馆 费用:JP¥540 开放时间10:00-17: 00(入馆截止16:30) 休息日…星期一(逢节 日次日休息) 门票:200日元 电话:+078-801-1591

淡露梦舞台(安藤忠雄) 兵库县立美术馆→岩屋(兵库)→乘坐JR到舞子站(45分钟)→舞子站坐BUS到梦舞台(20分钟) 路梦舞台位于淡路岛的东 岸,是一座建筑和自然结 合的典范,有座能眺望海 的高台,是建筑师安藤忠 雄的代表作,2000年举办 的国际园艺?造园博 “Japan Flora 2000”会场。 它与紧邻的国营明石海峡 公园(淡路地区)、兵库县 立淡路岛公园、淡路交流 翼港等地,一同构成淡路 岛国际公园都市.

水御堂(安藤忠雄)<根据当天时间调整>

难波公园(Namba Parks)美国捷得建筑事务所经典和氏建筑,获得最佳建筑与环境设计奖 ?地址:大阪市浪速区難波中2-10-70到达方式:直接联接南海难波站,从近铁难波站、地铁御堂筋线、千日前线难波站下车即到。 ?营业时间:购物区:11:00-21:00,饮食区:11:00-23:00。 ?电话:81-06-6644-7100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

干脆我们来尝试一下把一块石头放在现实的路上,认真思考一下如何放置这块石头,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有一种冲动想把这种行为叫做建筑设计。——隈研吾 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 隈研吾(Kengo Kuma),日本建筑大师,1954年生于神奈川县,1979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建筑研究所、取得建筑硕士学位。1990年,隈研吾在东京青山创立了隈研吾建筑师事务所。曾获日本、意大利、芬兰等国之建筑奖。建筑作品散发日式和风与东方禅意,在业界被称为“负建筑”、“隈研吾流”。 提起日本建筑师,也许很多人会想起伊东丰雄,安藤忠雄和妹岛和世等等,但是有一个设计师,一如他的作品一样内敛,充满禅意。他就是隈研吾——一位很“日本”的建筑师,他被日本建筑界视为“新弥生派”的代表。隈研吾与他的“负建筑”,在一片混凝土的建筑中犹如一阵清新的微风,宁静。 从“M2”到“负建筑” 也许有很多人不知道,最开始的隈研吾,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我们很难想象,M2大楼竟然是出自这位简朴风格的建筑师之手。M2大楼位于东京的东京世田谷区,在1992年完工。一根古希腊式的巨大柱子耸立中央,俨然一派古典建筑废墟的风格,这个大胆的设计在当时也备受争议。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尚未破灭的亢奋期,到处都在追求新奇特异的建筑。但当泡沫经济分崩离析时,M2成为殡葬厂,他自此被“逐出”东京建筑圈长达10年。在这段“空白期”,隈研吾开始接手高知,爱媛这些小城市的工程。这些城市不尽相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现状让他首次考虑建筑的适用性和生态型,就是在这个时期,隈研吾独特的理论和风格就形成了。

M2大楼 在1994年到2000年期间,隈研吾所设计的这些地方工程屡获日本各大建筑设计类奖项,2001年“石博物馆”获得了意大利颁发的国际石造建筑奖,次年获得由芬兰颁发的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这些国际奖项为他赢回声誉,隈研吾得以重新开展东京的工作。 这次的转型,隈研吾带来了“负建筑”。以“弱”求胜。何为弱,何为强?何为正,何为负?在隈研吾看来,负建筑和弱建筑绝对不是失败的建筑,而是人类真正需要的建筑。 “我们的欲望希望我们把建筑物从周围环境中分割出来,我们忘记了建筑的本意是让我们容身,让我们居住得更舒服,而一味地将建筑当成…物?,在其身上画满了各种符号,直至将我们自身淹没。”他说,“也许,看似很弱的负建筑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 负建筑和反造型 “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物消失。”隈研吾如此说。从《十宅论》到《新建筑入门》,到《反造型》,到《负建筑》,他的建筑理念变得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和西方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念背道而驰,凝结了他理念的“负建筑”和“反造型”两个词不胫而走,成为流行语。

伊东丰雄与他的仙台媒体中心的详细介绍及分析共10页文档

伊东丰雄和他的仙台媒体中心 一、伊东丰雄 伊東豊雄(いとうとよお;1941年—)是一位重要的日本当代建筑师,曾获得日本建筑学院奖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金狮奖。出生于日治时代的京城(也就是今日韩国的首尔)。2019年3月18日,获得2019年普利兹克建筑奖,是第六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日本建筑师。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八代市博物馆,仙台传媒中心等。1】人物生平 伊东丰雄高中就读都立日比谷高中,在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系后,曾于菊竹清训(Kiyonori Kikutake)建筑师事务所工作;在1971年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原先称为URBOT(Urben Robot:城市机器人之意),在1979年正式改名为伊东丰雄建筑事务所。此后推出了许多重要的日本建筑作品,从早期带有现代主义理性的线条(如1976年的中野本町之家(White U)和1984年的银色小屋(Silver Hut),到后期大量的玻璃穿透效果,风格相当明显。 1986年伊东丰雄的作品风之塔(Tower of Winds)引起了世人的注目,也将他推向国际当代建筑师之列,此作品呈透明圆柱状,是日本国铁横滨线的北幸地下街通风口,夜间照明相当有巧思,会依据噪音、风速等数据变化。位于神奈川县横滨市西区。 普利兹克奖评委会认为,伊东丰雄是一名“永恒建筑的缔造者”,并称赞他“将精神内涵融入设计,以及其作品中所散发出的诗意之美。” 2】个人履历 1941年出生于日本 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65-69年任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

1971年创办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 1979年事务所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 3】 建筑理念透过“游牧”(Nomad)的概念发挥。 一场关于日本后现代建筑演讲上这样描述了伊东丰雄:“在后现代艺术运动里,伊东释放了建筑学的古老角色,让它不再仅是人类社会当中高效率的机器,在伊东的建筑语意中,我们可以看到软而透亮的疆域逐渐形成了一股强而有力的群体;伊东的建筑显现了都会中的人文环境关系,将今日高度发展的大都会风景描绘的更加具体。在这些建筑里念发展过程中,介于高度经济发展和建筑学理念的达成间,伊东有顺序的探索了其中丰富的层次。” 而伊东也曾说过:“20世纪的建筑是作为独立的机能体存在的,就像一部机器,它几乎与自然脱离,独立发挥著功能,而不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但到了21世纪,人、建筑都需要与自然环境建立一种连续性,不仅是节能的,还是生态的、能与社会相协调的。” 透过许多小型建筑的作品,伊东将自己的建筑学定义成都会生活的“著装”,这一点在现代日本人密集的都市景观中,更加突显。透过伊东的巧手,都会里人们需求的隐私,和公共空间的渴望,他的小型建筑可说是在这两者间达到了完美平衡。 伊东的建筑师事务所逐渐将他的建筑理念落实在更多的作品里,同时也探索了新的造型潜力。他正不停寻求著新空间和游牧理念间的可能性。 二、仙台媒体中心

伊东丰雄:好的建筑像一棵树

伊东丰雄:好的建筑像一棵树(组图) VivoCity,伊东丰雄把海带进了购物中心 嘉茂园,把公寓建筑和周遭环境打造为一个连续空间,人在楼宇中,楼在自然中 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作品风格与他本人性格有着和谐的相似性:人文、简约、自然。

最近在新加坡举办的伊东丰雄个人展,浓缩了他近40年的设计精华。 伊东丰雄说:“好的建筑就像一棵树”,无论内在外在都符合自然结构,有益于生态平衡。 眼前这位谦虚和蔼、又别有一番儒士风范的老先生,看起来像是你在东京街头问路时,绝对会从他那里得到亲切回应的一位老人家,不过,他就是日本建筑大师伊东丰雄(70岁)。没有雷姆·库哈斯极富盛气的棱角外表,亦不似保罗·安德鲁大胆写意的诗人气质,又与扎哈·哈迪德的艳丽仪态相去甚远,但在国际建筑设计界,伊东丰雄的作品风格真的与他本人的性格有着和谐的相似性——人文、简约、自然。 此次在新加坡举办的“MY COSMOS: From my room to my city”伊东丰雄个人展,浓缩了这位大师近40年的设计精华,而他的名字就是最凝练的开场白。想要简短列举伊东丰雄的一两件代表作,非常有难度。日本的长冈音乐厅、表参道TOD’s店、多摩美术大学图书馆、台湾高雄世运会主场馆、西班牙Torrevieja休闲公园、伦敦Serpentine艺廊……这份作品名录可以继续延长下去。确切统计出他经手过的设计作品数量并没有实质意义,量化看待一个设计者的作品,是具有讽刺性的行为;尤其对于关怀建筑使用者体验和居住者感受的伊东丰雄来说更是如此,我们何不从这个最令人好奇的话题开始—— “伊东先生,您住在怎样的房屋里?您喜欢自己的房屋吗?”

伊东丰雄、妹岛和世的不确定性

我们建筑师自由吗? 我们建筑师能不受社会或历史的影响吗?或者说,我们能够脱离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为我们质询伊东丰雄的建筑定下了基调。毕竞,如果我们不去研究伊东丰雄那与时空主题密切相关的建筑个性,我们就只能抓住内容的外表。伊东丰雄是新千年伊始活跃于日本的一位建筑师。像许多著名的日本建筑师一样,他未曾出国留学而是进了东京大学建筑系,毕业后即就职于一家建筑公司,几年后成立了自己的事务所。从那时起,他就开始了在东京的私人执业生涯。我不知道是否有必要让大家回忆一下E·H·Carr的“历史是什么”这一命题,因为建筑设计过程可能成为建筑师与其周边环境持续对话的结果。在此,我并非想要提醒大家建筑师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时代的精神,而是想要指出,没有全面理解建筑师所生活的时段而来研究他的作品是不得要领的。 然而,我们在对伊东丰雄这位建筑师及其作品的研究中,经常从一开始就犯不得要领的错误,进而导致一系列的错误。我们对日木建筑一般易犯的这些错误并非仅限于对他个人的。其中一个错误就是我们认为自己和他生活在同一个时期,而另一个错误则源自于我们被误导的观念,即东京或日本的生活方式和汉城或韩国的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如果我们对日本建筑的认识仅仅局限于表面,那么这些认识就与我们对着一个装满误解的袋子来猜测里面装有何物没什么两样。尽管韩国和日本相毗邻,但是我认为它们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国家。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毫不费力地认识到一个非洲国家和我们在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即这些文化习俗属于那些长得与我们完全两样的人们。但是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个缘故,对于那些和我们长得相像并和我们毗邻而居的人们,我们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错误的观点,那就是日本的文化习俗和我们的文化习俗即使不是完全相同的,也会是相似的。我敢说,我所了解的日本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无异于任一非洲国家的外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不赞成或者无视韩日在诸多方面的相似性,而只是表明差异和相似共存这个事实。建筑作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必然要反映我们的生活,因此,只要这两种生活之间尚存哪怕是一丝的差异,两国的建筑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当我们从形式和技术的层面来考察日本建筑时无法避免犯错的原由所在。在韩国,对于大多数家庭而言,住宅是一项基本用品、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决定、一处休身养息的地方,但是在日本,情况就有所不同了。对日本人而言,住宅仅仅是一处就寝的空间、一个类似饭馆的用餐之处,或者一个供中途驻足的场所。两国之间的此种差异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有关。他们始终无法拥有的空间仅仅成了一个临时的避难所,而这样的看法又驱使他们在其住宅之外找寻那些一向属于住宅的功能,其中包括了传统住宅的象征性。因此,它就演变成了使那些功能在想像中或者现实中得以实现的过程。我们生活在同样的时代并不意味我们共享着同样的时间。有谁敢说地球上的人们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呢?毕竟,即便我们靠得很近,我们也还是处在不同的时空中。因此,要了解伊东丰雄的建筑就势必离不开对他所生活的时间和空间的理解。 2000年之后

伊东丰雄

个人概况: 伊东丰雄出生在东京,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之后在Kiyonori Kikutake工作。1971年他开设了自己的事务所Urban Robot,8年后改名为伊东丰雄联合事务所。他受到早期现代主义运动的影响,“用最少化的方法来去除作品中的常规的东西。”在这一阶段里,他设计了很多项目,包括1976年的White U和1984年的Silver Hut,发展出用纤维、穿孔铝板和延压金属板组成的轻型可渗透膜结构的建筑美学。例如1986年的Tower of Winds和Restaurant Nomad以及1991年的八代市市立博物馆。他的其他知名作品有日本的仙台多媒体图书馆(“几乎没有墙体的独特结构”),2002年获得了世界建筑奖的“亚洲最佳建筑奖”。 伊东丰雄目前的工作涉及到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和私营项目,如巴黎的Hpital Cognacq-Jay、西班牙Torrevieja的休闲公园和新加坡的VivoCity。 伊东丰雄的作品可被认为是对日本社会复杂性的最重要的诠释之一。他的建筑很难适合严格的、一贯的思想潮流,事实上,伊东最初的意图并不是追求一种单一的研究,或者创造一种适用于任何地方的自己的正式风格。他的研究始于对日本消费社会的留心观察及对其社会背景的解析。 尽管西方城市和街道都有其身的设计,背景都有恰当的参照物,但是诸如东京这类城市却表现出无特色的、且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城市特征,这种特征会在任何方向尢休止地延伸。经过二十年左右的时间跨距,建筑很快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新形式、新功能的建筑。因此,城市的形象总是在变化之中,但始终没有改变其基本概念,即没有特色而易于粉碎,除了交通及通讯系统外缺乏恰当的参照物。这些城市没有如同欧洲城市的真正持久的建筑,相反它们却保留了暂时的不稳定的宏观基础建设。如果我们看看日本的传统会发现,由于地震的不断威胁、,建筑都是木制的而非室制或砖制,于是由于材料易于坏,通常很短时间建筑就要重新翻盖。在日本文化中,设计出持久、坚固而结实的建筑的理念从来不存在。 伊东丰雄发展了短暂建筑的理念,短暂建筑是表现这些无背景大都市的最佳方式。伊东的建筑材料的坚固性被减到最低程度。他使用技术把结构及细节的尺寸几乎缩减到尽头,最大程度地使用玻璃,以使建筑抽象化而远离其物质性,为建筑增添与临时装置相似的易碎性。在日本,由于城市背景变化很快,没有持久的东西。因而,他的作品避免任何形式的坚固,而展现—种短暂的、脆弱的、易变的外观。 伊东丰雄 1941年出生于日本 1965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 1965-69年任职于菊竹清训建筑设计事务所 1971年创办名为都市机器人(URBOT)的设计事务所 1979年事务所更名为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为该公司董事长 主要获奖项目 1984年第3届日本建筑家协会新人奖(笠间的家) 1986年昭和60年度日本建筑学会奖(银色小屋) 1990年第3届村野藤吾奖(札幌啤酒北海道工场迎宾楼) 1992年第33届每日艺术奖(八代市博物馆)

伊东丰雄建筑思想浅析

伊东丰雄 伊东丰雄是当今世界建筑舞台最为先锋的建筑师之一。他的先锋性体现他的独特建筑哲学思想和对电子媒体时代(又称后现代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不确定性”特征的深刻领悟。他开创了未来时代中新建筑的一个窗口,并且正在影响着下一代建筑师的思想和世界建筑未来的走向。他是后现代社会的新建筑的拓荒者,他在建筑史上的地位将与柯布西耶等大师一样留在建筑星座人物榜上。他所开创的建筑新天地和哲学思想,正在由日本向全世界弥漫扩散开来,并且将左右今后几十年内的建筑发展方向。 1,时代之背景 工业时代以商品为基本单位,时代典型特征就是“确定性”或一元性,而后工业时代是以信息为基本单位,它典型特征是“不确定性”或者多元化,信息时代的重要外在表征是信息(数量上)的泛滥。这样带来了一个问题:每个信息,(它被人们)占据或者关注的时间变短了。在来来往往的信息流中,人们发现自己处于一个(信息)流动的世界中,处在一个不断变幻的外部世界中,由此必然产生一种动荡的感觉,发现自己到处于“不确定性”中。从信息层面讲,知识更新的时间在变短,喜好某一特定对象的时间在变短。人们发现一切都在变,唯有不变的就是“变”本身。身外的一切流动都在加速,生命标尺也在不停地变换,人们丧失了一种确定感,从而被抛入“变化”的深渊,也即“不确定性”之中(变化和“不确定性”可以互相推导出来)。在现实生活中,尤其当网络在生活中铺展开来时,这种感觉就更加明朗和清晰。面对网络,我们拥有虚拟世界,拥有庞大的信息获取量,但是,我们却迷失网络中。网络最终作为信息社会的典型事物,即使最为不敏感的人,都无法不受到这种“不确定性”(虚拟性)的冲击。下面分别从哲学层面和建筑层面分别阐述。 1.1哲学层面 后现代哲学思潮认为时代本质表现为“不确定性”。当代哲学家认为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性)与传统文化和现代主义之间发生了一种断裂关系,与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之间具有不可通约性或不可翻译性,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具有某种不可言说或不可表达的。换而言之,用传统文化和语言,人们无法清晰地表达出来。但是,唯一的工具只有传统语言,因此,当人们又不得不用它去表达,即使是解释不清。如此,不可避免陷入了悖论之中,在此本文仅指出后现代文化的某些特点: 1.1.1 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多元性是针对和反衬现代主义的一元性与确定性。现代主义追求精英文化,一元性的文化,而后现代追求大众文化(或称消费文化)与多元性文化。两种文化之间不仅是一个量的变化,而是一种质的变化。现代主义追求一元性,即主流性或精英性,其它非主流文化都受到压制,而后现代主义追求多元性而反对主流性,也即坚持文化或主流性的多样化,坚持多元化也即趋向大众(多元)性,走向了消费性文化。 1.1.2 后现代主义的非同构性。后现代的非同构一方面是表示后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断裂性,另一方面表示其内在文化的庞杂性,无法用单一构造性语言来表达,其实质还是多元化和“不确定性”。 1.1.3 后现代主义的跨学科和多流派的复杂性,在当代,似乎把与现代文化或潮流文化之外的所有东西,都囊括进来了,这样带来了“量的多”和“质的杂”的相互共存,也就是带来了某种复杂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也是模糊的,

伊东丰雄建筑分析

课程论文 2014——2015学年 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 建筑名作解析 学 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 业 建筑学 班 级 xx 姓 名 xx 指导教师 xx

论文标题: 托德斯表参道大楼 摘要: 既是表面图案又是建筑结构体的表层(树枝剪影),是通过在300毫米厚的混凝土和金属框架之间镶嵌玻璃形成的。这样构建出的表层, 支撑着跨度为10~15米的楼板,室内没有任何柱子。 关键字:Tod's ;伊东丰雄 正文: 托德斯表参道大楼 TOD's Omotesando Building Tokyo Japan ,2004 地址:东京都涩谷区 完成日期:2004 主要用途:店铺、办公室 结构:钢筋混凝土、钢架 层数:地上7层、地下1层 占地面积:516.23㎡ 建筑面积:401.55㎡ 总建筑面积:2548.84㎡ 结构设计:OAK 构造设计 设备设计:ES 联营公司 OD's 表参道大楼建在东京表参(omotesando ),是售卖靴子、手袋等名牌“TOD's ”的旗舰大楼。这是一幢七层的建筑,低层部分是酒店,中高层部分作为办公室、聚会场所使用。这幢L 形的大楼表面布满了估计是榉树的树状剪影,让人感觉到了非常强烈的一体感。既是表面图案又是建筑结构体的表层(树枝剪影),是通过在300毫米厚的混凝土和金属框架之间镶嵌玻璃形成的。这样构建出的表 层,支撑着跨度为10~15米的楼板,室内没有任何柱子。 图一为设计师所采用的榉树的树形剪影,将单个的树形剪影复制叠合,产生了疏密有致的图案,并由树木的生长结构,为整个建筑的结构稳定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二则是对概念进行演绎,将不断复制的剪影做成的长条折叠成立方筒,形成了建筑的外立面和结构支撑体系。 对应着在表参道建造时尚品牌旗舰大楼这一课题,混合选择里混凝土这一材料,赋予了这一建筑周边林立的玻璃建筑所没有的物质感和强烈的冲击感。这一混凝土建筑,并不是表现了以前就有的重量感,而是表现出了装饰和结构没有区别的新样貌。 混凝土“树枝”之间有270个形状不同的开口,它们中的大多数安装有无框玻璃面板,但在需要保证房间私密的部位,建筑师同样采用了铝质面板。玻璃面板的大小和形状与建筑的内部工作环境相呼应:三层高的鞋店、上部两层高的办公室、六层的活动空间、以及顶层的私人会议室和屋顶花园。由于外墙和20英尺厚的楼板承担了全部荷载,商店内部的隔断和展台可以随意布置。这座建筑体现了建筑师的结构创新能力,它简洁纯粹的混凝土外表可谓经典和永恒。 T 图一 图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