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教学反思

《科学》这门课对于学生来说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

其次,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最后,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但也需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科学学习中,灵活和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都是必要的。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一、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5899127.html, 浅谈小学科学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隋丽霞张秀兰魏潇丽 来源:《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年第04期 小学科学课程虽然从目标、内容、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但从整个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其作为核心学科的地位还需要广大教师继续努力,而且重要的是从基础理论研究入手,强化教学改革探索,以寻求重要的实施方法,推动小学科学课程向科学化、知识化、技能化方向转变,努力实现课程的最优化。 1 小学科学课程的地位 从总体来看,小学科学课程在我国的整个小学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小学低年段起就应该开设科学课程。现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促进学生的智能和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人意识和成才动机。小学低年级儿童对身边事物怀有强烈的好奇心。小学低年级的科学课程正是顺应儿童的这一心理特点,引导儿童去感受、接触和了解身边的事物和现象,去解答心里的无数个为什么,并在与身边的人和物的互动中长智慧、炼意志,学会探究和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的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学会研究和解决身边出现的问题,学会从现实和实践出发去展开自己的想象。错过这一时机,其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将大受压抑,这对他一生的素质发展和创造才能的发展都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影响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个人的就业机会和能力,乃至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只有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未来社会的公民才能更好地参与这个日益依赖于科学和技术的社会,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娃娃抓起”。 2 科学课程内容的连贯性 过去,我国的小学自然课程与中学科学课程(物理、化学、生物)一直是以相互独立的形式存在,导致小学阶段与中学阶段的科学学习不能很好地进行衔接。这次课程改革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把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内容进行统一规划,构建一套以“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和“地球与宇宙、空间科学”三大板块为核心的科学课程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课程标准的设计和内容分布来看,还存在较多的问题。 首先是小学与初中的科学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从目前公布的内容标准来看,还存在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知识要求和初中重合甚至超出初中要求的问题。例如,“生命科学”领域中的“进化现象”,小学3~6年级的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解释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含义”,“能以 某类生物为例,阐释生物进化的过程”;相应的初中7~9年级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列举生物进化现象”和“了解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概述生物进化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作者:来源:时间:2004-5-28 11:05:47 阅读次【大中小】 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利.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因此,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组织上课,指挥与控制着课堂教学,

小学科学课改实施方案2016-2017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具体目标为: 1、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自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2、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组织与培训模式,锻炼、培养一批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能够胜任小学 3、探索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利于科学课程发展、教师提高、学生发展的有科学课程特色的评价体系,开展对学生科学素养、教师科学课程教学以及实验科学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 二、实验内容、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 1、实验的内容 (1)验证性实验:解读、试验、评价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新课程标准理解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对科学课程标准作出评价,提出修改、完善和发展科学课程标准的建议;研究、试教和评价《科学》教材。理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把握《科学》教材的特征。 (2)自主探索性实验: 《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组织与培训模式研究。构建具有组织管理、

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科学课程实验组织体系,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培训模式,逐步形成能够实施并推广科学课程的教师队伍;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制度研究,探索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改变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大胆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新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体验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3)预计突破的难题: 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是否体现了“学习有用的科学”,“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科学”;科学课程评价中如何落实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中,如何开展大班额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在科学教学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思考、探究,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科学课程的标准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科学课程实验、制作教学的有关问题。 三、实验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实验设计)实验的主要策略 (1)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充分调动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教研部门的参与力度;专题研究、重点课程研究与广大教师群众性的课改实验研究相结合。 (2)先立后破,边立边破,以点带面,稳妥推进,分层滚动发展。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高新科技不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一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应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认识这一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关注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因此,科学素养是这一时代的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高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作贡献的能力。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能力,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因此,不少国家都把科教兴国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实施,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收集各种资料,开展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进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开展科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并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主持上课,指挥与控制着课堂教学,处于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认为学生在课堂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懂到懂,不会到会,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因此,学生应该完全听教师的。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就做什么,不能自己在课堂里随便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唯一应该做的就是听从教师的话,按教师的要求去做。在这种学生观的支配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很难实现的。 现代科学教育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简单通过教师的讲授就可以学会的,其中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往往需要通过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体验与感悟。在这类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性是必须体现的。为此,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不能再按照以往的学生观看待学生在课堂里的角色,要建立学生也是具有主体能动性的人的学生观,从学生的主体性角度出发,设计教案,并创设各种条件与机会,实现学生在课堂里的主动学习。 3、怎样理解与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因此其教学过程与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课相比,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涉及到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一)《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背景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的浪潮,科学教学的改革是其中心内容之一。各国对科学教育的改革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进展是革命性的。尤其是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启动的、计划用半个世纪的时间完成的科学教育的系统改革,提出了“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的口号和目标。这些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为此,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受教育部委托于2000年初正式启动并实施课程标准的研制工作,经过近一年的努力,2001年3月已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课程标准的研制,在几经小范围内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认真修改,正式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以期获得更多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各科课程标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也是完成的众多课程标准之一。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简介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研制核心组(大学科研人员、教研人员、教学专家等8人)在项目负责人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郝京华博士的带领下,广泛搜集了国内外该领域改革的多种资料,包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加拿大、俄罗斯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与地区的课程标准与教材,还有国内历年来的教学大纲与教材,在广泛比较研究(支撑性研究——①国际比较②国内现状调查③国内需求④小学科学教育理论新进展研究四个方面)的基础上,提炼出了国际科学课程改革的共同特征与基本趋势,并广泛调查国内自然教学状况和社会需求,总结50年来课程和教材建设的经验和不足,在关注当代科技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征求自然教学专家学者对小学自然课程改革的建议的情况下,提出了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开展了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研制。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言,叙述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第二部分为课程目标,叙述科学课程的总目标和三个分目标: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以及各部分目标的相互联系。第三部分为科学课程的内容标准,描述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及活动建议。第四部分为实施建议,有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材编写建议、教师队伍建设建议、关于科学教学设备和教室的配置等六个部分组成。第五部分为附录,含具体目标中行为动词的定义、教学活动的类型与设计、案例三个部分。 2.1 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什么是科学素养?《标准》(以下简称)给它下了这样的定义:科学素养主要是指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科学素养有不同的程度和形式,人的一生中科学素养都在不断发展和深化,而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而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起决定性的作用。 2.2课程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面向全体小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对象问题。小学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小学生。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的指导(公平性);同时,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材施教)。 2、学生观问题。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经验→需要)例如,美国教师教学《运动小车》研究怎样快或慢一点?(经验概念化→提升→发展)学习科学是一个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科学课程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他们提供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 3、学习方式问题。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知识不是给予的,知识是生成的。例如《热对流》的教学,围绕液体中有没有这种现象让学生探究,怎样把冷水、热水分开?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小学科学课改论文

小学科学课改教学方法的策略 谢丹凤 【摘要】: 小学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涉及知识面广,科学性强。小学科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索精神,在小学课程中的地位也逐渐受到重视,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另外,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使得教学方法的策略选择更加重要。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方法;策略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科学课程逐步取代了自然课程,成为目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但是,基础科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中国科学的未来发展。如何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二、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科学教学方法选用系统的认识程度不足 小学科学的教学方法不能与其他教学方法分开,也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方法,也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内容的叠加,而是一种复杂的教学体系。在主要的科学教学方法中,教师没有意识到小学科学的教学

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不能与其他课程独立开来。在进行教学时,教师往往采用简单的机械式教学方法,表明教师并不能理解科学的教学方法的本质。 (二)教师对教学方法的运用落实不到位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很多教师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学模式,很少创新教学方法。当教师选择使用教学方法时,一般很少考虑它的实用性。运用一套方法去教授所有的课程内容,必然会造成课堂枯燥无味,缺乏探索性,其实学生对于不同的教学方法有不同的看法,小学科学是一门充满乐趣、实践性操作强的课程,他们渴望探知,渴望每节课都能带来不同的体验,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没有关注学生的内心想法,久而久之造成学生科学教育课堂缺乏兴趣,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关注到这些问题,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教师的创新能力上存在不足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小学科学教育对教师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但很多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的束缚,创新能力不足,他们在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仍然是照本宣科,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于他们来说,完成教学任务才是最重要的。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资源的整合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他们很少开展实验操作活动,偶尔的活动也是利用简单、落后的方法,而这些方法学生已经很熟悉了,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心,这样的

小学科学新课标版

最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 第一部分前言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进入了有史以来发展最快的历史时期。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科学与技术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变革来推动社会发展。(科学使人们永无休止地求索和认识世界,对世界作出解释和预言;技术则使世界在人的手中得到重新安排,人们生活的世界日益人工化.)科学与技术的日新月异,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已经越来越依靠科学与技术。 每一位生活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时代的人,必须具有科学素质。当今时代,人们从小就明显地感受到了科学技术所带来的种种影响,因此,科学素质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小学科学课程承担了培养小学生科学素质的责任。通过小学科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小学生保持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发展学习科学的潜力,为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打下良好的基础。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以下简称《标准》)是小学科学课程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每一个小学生在该阶段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标准》是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的依据、教学的依据,以及教学评估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科学素质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能够最有效地综合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如物质科学、生物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技术领域中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质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地将科学探究活动过程呈现在课程内容中。 小学科学课程与并行开设的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构成小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又为7—9年级的科学课程,以及分科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质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 1.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 《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有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日益发展,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种影响不但表现为高新利.技持续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家用电器、电脑、新材料产品、各种通讯手段、数字化生存方式,使得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需要各种科学知识,适合与享受现代生活,而且更需要人类理智地理解这个现象,知道科学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会给人类造成麻烦,如环境污染、能源枯竭、情感丧失、生态破坏等。这些负面效应必须引起人类的高度重视,需要每个人在享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注重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种问题,自觉地防止与减少负面影响的出现。这是每个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都必须知道,并付之于行动的。所以,要让每个人具有科学素养,必须实施面向全体的科学教育。 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还意味着必须提升每个人对科学进步与社会发展做贡献的水平。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水平直接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与国民生产水平,也是这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所以,美国提出了“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日本提出了“全体国民教育”,我国也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充分反映了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 2.怎样理解与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是指在科学学习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中,自己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自己动手搜集各种资料,展开调查与实验,自己整理信息,做出解释或结论,自己写成研究报告,并实行表达与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到科学知识的同时,习得展开科学研究的方法,提升科学研究的水平,井培养科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实现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学生观,重新定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以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知识。至于接受哪些知识,学习哪些内容,则是由大纲与课程事先规定了的,学生没有选择的机会和余地,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教师通过设计教案,组织上课,指挥与控制着课堂教学,处于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认为学生在课堂里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不懂到懂,

科学课期末总结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

科学课期末总结小学科学学科教学建议 1.教学环境太差:教育是一个复杂的职业,也是一个收益周期特别长的职业。因此,一个老师的教学方法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更多的取决于其周围是否有“教育合力”存在。都说《科学》是“主科”。但是从上到下,只有极少的教师、学生和家长把《科学》当成是主科来对待。表现在:学生不把书拿回家、课下不读《科学》书、家长不问学生科学课考试的问题、其它科目教师对于科学课的歧视和另眼看待。他们多数是被中考“指挥棒”所左右,只顾眼前利益,“鼠目寸光”。没有看到学生发展的未来是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综合素质人才。但因为现在我国高中录取的方法还没有改变,评价学生只有单一的“一次考试定终身”的方法,没有其它切实可行,又科学有效,又能被广大群众所认同,并得到他们的支持的方法。得不到家庭、社会的广泛支持,学校教育形同虚设。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时还会事倍功半。其实,许多老师和学生不是不知道“素质教育”;也不是不知道“知识经济”。只是在中考“指挥棒”的鞭挞下,不得不循规蹈矩地做这他们不愿做的事。 2.应有的教学服务不到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没有良好的教学服务和配套的硬设施,谈不上教学效果的登峰造极;如果连起码的教学服务和基本的教学用具都不能准备齐全的话,那么就连教学任务都不能如期完成,也就无教学效果可

言。在这样的条下开展教学改革,可以说是“空中楼阁”。表现在:学校没有给科学课开辟属于自己的活动空间。从行政安排上没有专门的教研组,教师们仍然分属原教研组,却得不到所在教研组的任何支持和帮助。学校没有明确科学课的地位,以致,实验的安排和工作量的计算都不明确,因此阻力重重。3.学校对于教改活动宣传不到位:起初学生、家长、其他老师都不知道什么是科学课,我们在课上给学(本站推荐.Haoword.)生做了解释。而许多家长都不了解此事,纷纷问及《生物》和《地理》何时开展。其他老师还觉得《科学》是小学《自然》课的“延续”。甚至有人觉得《科学》统考是耽误了其他三科的学习,属于得不偿失! 4.《科学》教材编写有很大问题:教材体系缺乏科学根据。有许多违反思维和记忆规律的地方。教材的难度过大,使得重点不突出,次重点不可知,非重点喧宾夺主。学生在掌握时很难把握。 5.实践活动落实不易:这里所谓不易乃指课上时间紧,不容许对实践活动的操作注意事项进行细致的说明,而课后是否完成又鞭长莫及。 三、教研活动帮助不大: 教研活动像给高中学生讲课一般,狠不得一股脑地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老师们。却忽略了教法的指导和教学重点难点的分析的明确。

2020年新编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名师精品资料.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 自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向前发展,这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为保障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顺利进行并以此来推动小学科学教育的深入发展,重新修订并完善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2017年秋季开始施行。课程标准作为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规定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以及实施建议。为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正确解读与把握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促进小学科学教育的更好发展,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进行分析。 一、课程性质与课程设计思路 首先,标准重新定位了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具体表现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标准认为,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培养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利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能去理解身边的科学现象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日后的科学知识学习、日常生活乃至终身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此其基础性特点。将探究活动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重视学生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是小学科学课程实践性的具体表现。强调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个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

透和相互联系,注重理解自然与解决问题的结合,以此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强调将科学课程与语文、数学等课程进行相互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显著体现出小学科学课程性质中的综合性特点。 其次,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并秉承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上将小学六年学习时间划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学段。既符合教育者按阶段进行教育的理论,又坚持了教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相统一原则。具体可表现为标准以四大领域的18个主要概念构成了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将其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三个学段。此次科学课程学段的重新划分,不仅有利于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个全新的课程目标内容融入小学科学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利于阶段知识依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整合与细化,进而实现从基础教育开始循序渐进的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课程宗旨。除此之外,将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设定在一年级,并按照小学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进行课程安排,也是为了使社会和学校充分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科学教育作为增强国民科学素养的基础性教育,是国家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生入学开始对其进行科学教育,依据其“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科学教学,不仅有益于从小激发和保护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同时也对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产生深远影响。

小学科学课改实施方案

小学科学课改实施方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本活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素质教育,具体目标为: 1、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鼓励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亲自实践,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2、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组织与培训模式,锻炼、培养一批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能够胜任小学 3、探索构建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利于科学课程发展、教师提高、学生发展的有科学课程特色的评价体系,开展对学生科学素养、教师科学课程教学以及实验科学课程教学情况的评价。 二、实验内容、理论依据和实验方法 1、实验的内容 (1)验证性实验:解读、试验、评价科学课程标准。把科学课程的内容要点,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改革方向;运用新课程标准理解教材,指导新教材的教学,通过解读和试用,对科学课程标准作出评价,提出修改、完善和发展科学课程标准的建议;研究、试教和评价《科学》教材。理解《科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体系;把握《科学》教材的特征。 (2)自主探索性实验: 《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组织与培训模式研究。构建具有组织管理、

学术支撑、操作实施功能的科学课程实验组织体系,探索科学课程实施队伍的培训模式,逐步形成能够实施并推广科学课程的教师队伍;科学课程的教育、教学制度研究,探索进行教学方法创新。 改变不适应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方式,大胆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新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转变学生的学方式为突破口,进行教学方法创新。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体验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合作的过程; (3)预计突破的难题: 科学课程标准的内容中,是否体现了“学习有用的科学”,“学习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科学”;科学课程评价中如何落实建立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学校课程发展的评价体系;在科学课程教学评价中,如何开展大班额的科学探究活动;科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在科学教学课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思考、探究,怎样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评价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科学课程的标准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科学课程实验、制作教学的有关问题。 三、实验的主要策略和措施(实验设计)实验的主要策略 (1)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边实验、边总结、边推广;充分调动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强教研部门的参与力度;专题研究、重点课程研究与广大教师群众性的课改实验研究相结合。 (2)先立后破,边立边破,以点带面,稳妥推进,分层滚动发展。加强科学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实验区仍然执行现行课程计划的年级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017

义务教育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性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科学知识目标 二、科学探究目标 三、科学态度目标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 一、物质科学领域 二、生命科学领域 三、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 四、技术与工程领域 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二、评价建议 三、教材编写建议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附录教学案例 案例1 认识空气 案例2 水沸腾现象的观察 案例3 西瓜虫有“耳朵”吗 案例4 观察月相 案例5 暗盒里有什么 案例6 水火箭

第一部分前言 当今世界,科学发现与技术创新不断涌现,为人类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认识并合理利用自然提供了可能。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每一位公民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公民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参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一、课程性质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初步了解与小学生认知水平相适应的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培养提问的习惯,初步学习观察、调查、比较、分类、分

小学科学课改心得

科学课改心得 几年的科学课改实践,使我真正理解了科学课的内在价值,结合近年来我参与小学科学课改的教学实践,谈谈我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结合学校和地方实际合理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小学科学是学生认识宏观世界了解微观世界的起点,科学教师要拓宽眼界,深入挖掘教材,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和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视角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这次课改的老师不再满足于简单地讲授课本的内容,而是课前让学生从生活中收集各式各样的相关材料,丰富课本内容,让科学实验更贴近生活,贴近自然。 二、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自学,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设计实验。以前的科学课上教师总是要求学生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去进行实验,然后得出我们想要的结论,给人一种单调古板的课堂模式,课堂上教师的作用也仅仅是监督和维持实验过程的纪律和安全,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和异议往往是用多数取代少数,教师的话就是权威就是科学,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和探索科学的欲望。课改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然后自己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让有不同看法的小组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全班进行交流,形成一致的认识,然后再次组织实验,最后得出科学统一的结论,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充满成就感,有了信心,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科学的欲望。 三、贴近生活,让课堂变得更温馨。在课改教学实践中,老师们从日常生活入手,力争从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科学、理解科学,同时把学习到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科学,感到学习科学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有的老师播放轻松的音乐,让学生带着轻松怡悦的心情开展实验,让学会少年宫仿佛置身于室外,没有心理压力和负担,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汇报时学生都能场所语言,说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和不同的感知,极大地拓展了学习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层面。 四、想方设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改教学中,老师按照“提出问题→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地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背景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产生有不可估量的用途和效果,在课程改革后,对于教学上的影响不小。《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中小学实施科学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重视科学 技术教育 “科教兴国”伟大战略的实施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础是教育。在中小学实施科学技术教育是落实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教育理论,贯彻江泽民同志“科教兴国”伟大战略思想的具体行动。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在科学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不但要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而且首先要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按照中小学生能接受的程度,用先进的科学知识来充实中小学教育的内容。”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为解放科技生产力,必须增强全民的科技意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强调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现在的中小学生是未来的劳动者,培养未来能够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劳动者,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必须重视从小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科学能力,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以及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让他们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增强他们的科学技术意识,以及对个人、社会、环境的责任心;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此次课程改革将原来的小学《自然》更名为《科学》,强调了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的重要性。开设《科学》课程,对中小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正是落实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总书记的指示,贯彻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具体行动。 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才的竞争必须重视科学教育 最近几十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渗透和影响越来越大。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成为当前科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真实写照。由于科学研究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社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科学技术不仅是新的生产力的源泉,而且已经成为满足社会和个人需要的源泉。电子技术走进千家万户,使人们远隔千山万水,可以迅速获得各种信息;可视电话不仅可以听声,还可以互见其人;航天飞机可以飞出地球,登上月球,实现人类飞向太空的梦想;新的生物、医学技术可以更有效地医治许多疑难病症,延长人类的寿命;等等。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未来的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已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问题。我国广大教育科研人员清楚地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地探索对学生进行科学技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以发展我国中小学的科学技术教育事业。 当前国际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教育不断提供各类人才,科学技术要靠教育培养大批人才去掌握和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靠人去推动,只有教育才能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必须重视中小学科学技术教育,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为现代经济社会服务的功能。 面对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人才的激烈竞争的形势,我们把科学技术教育作为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程。当前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技素养,通过教学主渠道及其他有效途径,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为他们将来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国际教育的发展对科学课程故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个以知识信息为基础,由科学技术带动的、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渐渐形成,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科学家根据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指出;21世纪以知识和信息的生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

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地位和基本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是对现行小学自然教育的一次重大改革。此次改革体现在课程名称的定位、课程性质的界定,以及基本的思想和观念的确立等方面,因此,认识课程的性质,理解课程的理念,对全面掌握课程标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与地位 1.课程名称的定位 课程标准用“科学”代替了现行大纲中的“自然”。“自然”,往往在字面上易误解为只是“了解自然的事物、现象及规律”,而未能明确地概括自然课的整体内容,即“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及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自然”改为“科学”之后,能较准确地概括课程的内容,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另外,当今世界各国的小学科学课程,大多都取名“科学”,我们吸取国外的经验,有利于进行国际间的交流。 2.《科学》课程的性质是区别于其他课程的本质特征

《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启蒙课程。所谓“宗旨”,是指课程要达到的主要目的。要把小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国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然而,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任务: (1)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儿童对科学的兴趣 儿童天生就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面对儿童提出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科学课程将抱以极大的热忱,使儿童的思维得以展开,使他们在一系列活动中找到他们想要得到的答案,使好奇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对科学具有好奇心是培养科学兴趣最好的心理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疑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是科学教育的必由之路,只有激发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科学探究活动,积极主动地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小学科学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得以保持和发展,逐步形成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愿意亲近大自然,爱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要培养学生爱着科普题材的书籍和影视节目;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提问题,爱对各种不明白的问题进行探究;要培养学生乐于参加栽培、饲养、制作等实践活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