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重点(党校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重点(党校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重点

1、简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意识的起源:第一,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的本质: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二,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实践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作用。

2、为什么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或辨析:意识是人特有的活动。

生产劳动在意识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生产劳动是猿进化成人的决定因素;语言和劳动一起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和发展,语言是从生产劳动中,并与生产劳动一起产生和发展的;生产劳动促进意识内容日益丰富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而人类的生产劳动属于社会的劳动,具有社会的性质,因此说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3、辨析:语言和劳动一起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和发展。

对。语言是从生产劳动中,并与生产劳动一起产生和发展的;生产劳动促进意识内容日益丰富和思维能力不断提高,从而促进了人脑的形成和发展。

4、辨析: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将取代人脑。

错。人脑的意识的物质承担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或属性。人工智能即电脑的出现,并没有改变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一事实。电脑不是独立自主的思维主体,它中是一种思维模拟。人工智能虽然具有精确、迅速的运算功能,能贮存大量信息资料,并能部分地代替人脑的功能,但它不具有能动的创造力,它是由人创造的,因而永远不能代替人脑。

5、如何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或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应当反对什么样的片面观点。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和社会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既可以能动的反映世界也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正确把握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应当反对两种片面的观点。一种是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它承认物质决定意识,但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另一种是唯心主义观点,它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方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把意识说成是脱离物质、决定物质的东西。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强调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6、辨析: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之花。

对。第一,唯心主义的产生有深刻的历史根源和认识论根源,在人类认识史上也有历史地位,也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花;第二,唯心主义错在抽象地发展了意识的能动方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第三,唯心主义看上去精致漂亮,但它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起不了实际的积极作用,因而,它只是生长在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之花。

7、简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一是物质运动形式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具有特殊性;二是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地位和作用具有特殊性;三是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具有特殊性。

8、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它们互相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没有脱离个别的一般,也没有脱离一般的个别。第二,它们互相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只是概括了同类矛盾的共同本质,并非把矛盾的特殊性包括无遗,个别不能完全进入一般之中。第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特定场合、特定时间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9、辨析:部分存在于整体之中,因此矛盾特殊性存在于矛盾普遍性之中。

错。第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反映的是事物包含与组合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反映的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不能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同于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它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世界运动、发展的内在的源泉和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唯物辩证法的中心线索,是理解整个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的范畴和钥匙。第三,是否承认并坚持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11、论述题:试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这一原理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第一,(阐明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矛盾的普遍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的矛盾及其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一是物质运动形式及其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的矛盾具有特殊性;二是矛盾及其各个方面地位和作用具有特殊性;三是不同的矛盾解决方式具有特殊性。

第二,(阐明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共性、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个性、相对性。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具体表现在:第一,它们互相联结。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没有脱离个别的一般,也没有脱离一般的个别。第二,它们互相区别。矛盾的普遍性只是概括了同类矛盾的共同本质,并非把矛盾的特殊性包括无遗,个别不能完全进入一般之中。第三,它们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特定场合、特定时间则变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第三,(指导意义)要坚持以矛盾普遍性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理和方向。另一方面,要坚持从矛盾特殊性出发,从中国国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要把共性、个性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12、简释社会意识及其构成。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的总和。社会意识有着复杂的结构。从社会意识的主体来看,可区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众意识;从社会意识的层次来看,可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从社会意识和经济基础的关系来看,可区分为属于

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前者是意识形态,后者是非意识形态。

13、简释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及其两者关系。或辨析:社会意识形式是社会心理的组成部分。

社会意识形式同社会心理属于高低不同层次的社会意识。社会心理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具体的直接的反映,是一种自发形成的不系统、不定型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形式是经过人们的思维加工,从社会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思想体系,是一种系统的自觉的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高层次部分,社会心理为社会意识形式的形成提供丰富的意识素材;社会意识形式对社会心理起指导作用。14、辨析: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是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属于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它们不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具有阶级性。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等。另一部分是意识形态,反映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阶级社会里,它们具有阶级性。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它们构成一定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所以,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一部分,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

15、如何认识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

从本质上讲,社会意识形态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反映着经济基础的内容、性质和发展要求,是社会经济关系在人们观念上的深刻表现。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别或对立,实质上是它们各自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之间的差别和对立的反映。在社会变革中,新的意识形态是随着新的经济基础或社会变革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出现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旧的意识形态最终要随着旧的经济基础的消失而消失。

16、辨析:哲学是对经济基础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

错。在意识形态体系中,意识形态的各种具体形式同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哲学在各种意识形态中,是远离物质经济关系的意识形态,它曲折地反映社会的经济基础,并通过指导各种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对经济基础产生深刻的影响。

17、简释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依赖于经济基础,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意识形态内部各种意识形式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第四,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还突出表现在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8、简释意识形态的作用。

意识形态的作用具有两种不同性质,即促进社会的发展或阻碍社会的发展。判定意识形态作用的性质,是根据它是否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相一致,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助于进步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建立和发展。19、辨析:意识形态依赖于经济基础但又有相对独立性。

对。意识形态依赖于经济基础,是特定经济基础的反映。意识形态作为思想上层建筑,反映着经济基础的内容、性质和发展要求,是社会经济关系在人们观念上的深刻表现。但意识形态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第一,意识形态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二,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第三,意识形态内部各种意识形式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第四,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还突出表现在它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0、辨析:经济落后的国家,其意识形态的发展不可能是先进的。

错。因为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其意识形态的发展不一定是最先进的;相反,经济的国家其意识形态的发展,却有可能是比较先进的。

21、请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论述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阐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三个方面。其本质是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体现。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我们党在经济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在政治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文化上必须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我们党坚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领导和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居于主导地位,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还存在着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因此,必须加强精神文明与文化建设,大力发展再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抑制腐朽文化。社会主义应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事业。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把握他们的辩证关系,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的同时,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中国的先进文化。

22、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特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是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展开和发展的,矛盾的性质是非对抗性的。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主要表现为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来解决。

23、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同时反过来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两对基本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二,人类社会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我们要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和发展,合我国形成先进的生产力。第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4、简析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第二,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杰出人物对于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有重大影响,起到积极的作用。他们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杰出人物提出的先进思想,能够成为社会变革的前导;第二,杰出人物是实现社会变革的组织者、领导者;第三,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的创造性活动,对人类科学文化的发展,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第四,杰出人物虽然对历史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是极其伟大的作用,但是,他们是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的。

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和人民群众的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出来。

25、简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党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26、运用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力量原理论述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第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在生活活动和实践中,不断改进工具和生产技能,从而推动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历史的进步;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任何自然科学的伟大成果,都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发展生产力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概括;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人类历史证明,一切真正的革命运动,实质上都是劳动人民为主体的社会力量自觉地摧毁那些腐朽的社会制度而兴起的。

第二,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第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宗旨在党的实践活动中的反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这就决定了它必须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全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一致性。

27、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是其二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也是其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对立统一体。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价值,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一般劳动或抽象劳动。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所谓交换价值是指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的价值体现着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这就是价值的本质,商品的价值是一个历史范畴。

28、辨析:在商品交换中,商品购买者在获得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也获得了价值。

错。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既是统一的,也是对立的,相互排斥的,在商品交换中,无论是买者还是卖者,各自都不能既得到使用价值又得到价值。

29、辨析:劳动二重性的含义是生产过程中的两次活动,先是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然后是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

错。劳动二重性是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而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是同一劳动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30、劳动二重性理论及其意义。

劳动二重性理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意义:第一,劳动二重性理论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第二,劳动二重性理论是分析剩余价值产生的钥匙,是建立剩余价值论的基础;第三,劳动二重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31、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一个人比其他人在生产同种商品所花费的时间越多,他生产的商品就越有价值。

错。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衡量。但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取决于个别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商品实际耗费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33、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同劳动生产力的变化相联系。劳动生产力是指某一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或效率。商品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形成的,价值量的大小与具体劳动生产能力的大小无关,因此无论劳动生产力怎样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形成的价值总是相同的。劳动生产力(在量上表现为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就越多,每件商品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反之,则情况相反。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34、商品拜物教的含义: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经营者的生活和生产,依赖商品及其交换来维持和发展。这就引起一种错觉,好像生产经营者的命运由商品来支配,于是商品成了被崇拜的物,如同迷信者崇拜的偶像。对商品形成的这种神秘性,叫做商品拜物教。

35:商品拜物教形成的原因: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和交换,就会形成商品拜物教。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凡劳动产品都耗费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商品价值的形式;二是生产产品的劳动时间,取得了商品价值量的形式;三是劳动产品生产者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取得了商品相交换的物化形式。正是在这些形式上,人们发生错觉,似乎人的关系受物的关系支配,从而形成商品拜物教。

36、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作用以及贯彻价值规律的必要条件。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价值的决定和实现的规律。其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包括以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商品交换根据价值对等的原则,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第一,调节作用。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即人财物向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流动转移或分配,使社会资源配置趋向合理优化;第二,促进作用。

价值规律促进商品生产经营者改进生产技术和加强经营管理。第三,分化作用。价值规律的分化作用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是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否定平均主义;二是在社会制度的制约性消弱的情况下,发生两极分化。

贯彻价值规律的必要条件:第一,通过部门内部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实现价值规律的如下要求:同行业各企业生产的商品,不论其个别劳动时间多少,通过竞争,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其社会价值或市场价值;第二,通过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价值规律的如下要求:在竞争中,人、财、物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流动,使每个生产部门所生产的一种商品问题的价值量,由本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问题决定。

37、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形式。在这一作用形式之下,价格与价值相符合成为偶然的现象。而价格与价值的背离成为经常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违背价值规律,而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因为:第一,价格的上下波动虽然偏离商品价值,但始终围绕商品价值波动,以它的价值为轴心;第二,从个别交换过程来看,虽然有些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有些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但从全社会看,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是相等的;第三,从长期看,价格离开价值的涨落相互抵消,价格与价值是趋于一致的。

38、辨析: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

错。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当商品的货币价值有变化时,商品价值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但是,当货币价值与商品价值按同一方向相同程度变化时,商品价格并不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商品价值变化引起商品价格变化是有条件的,离开这个条件,笼统的讲是不对的。

39、资本循环的含义及过程。

生产企业的投资不间断地由流通过程的出发点进入生产过程,再由生产过程流入流通过程,从而又复归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叫资本循环。

资本循环过程:从货币资本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依次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执行三种职能,体现购、产、销的统一。第一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二阶段是生产阶段,第三阶段是售卖阶段。

40、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并存性和继起性。辨析:产业资本只有既保持并存性,又保持继起性,才能正常循环。

并存性是指一个生产企业的全部的投资,依据购买条件、生产条件和售卖条件,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三部分,分别在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形式和商品资本形式上同时并存。

继起性是指并存的三种形式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各自相继进行循环,形成三个循环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一方面,由于投资的三种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所以它们各自就能够相继地运动;另一方面,由于投资的三种形式的时间上相继进行循环,所以它们就能够保持并存。并存性遭到破坏,继起性就会停顿;相继循环不能实现,并存性就会陷于混乱。产业资本只有既保持并存性,又保持继起性,才能正常循环。

41、试问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我国企业资本经营的启迪意义。

并存性是指一个生产企业的全部的投资,依据购买条件、生产条件和售卖条件,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成三部分,分别在货币资本形式、生产资本形式和商品资本形式上同时并存。

继起性是指并存的三种形式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各自相继进行循环,形成三个循环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的统一。

产业资本的并存性和继起性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一方面,由于投资的三种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所以它们各自就能够相继地运动;另一方面,由于投资的三种形式的时间上相继进行循环,所以它们就能够保持并存。并存性遭到破坏,继起性就会停顿;相继循环不能实现,并存性就会陷于混乱。产业资本只有既保持并存性,又保持继起性,才能正常循环。

马克思关于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的分析,对于我国企业资本运营具有启迪意义。第一,它告诉我们,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循环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增值。第二,资本的拥有者要想资本增殖。就必须不断地创造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时间上的继起性的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

42、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联系及区别。

资本循环是指生产企业的投资不间断地由流通过程的出发点进入生产过程,再由生产过程流入流通过程,从而又复归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周转是指生产企业的投资,经过一定期间的反复循环,又回到生产经营者手中的运动。

资本周转与资本循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一,二者的联系是:当资本循环不是循环一次就停下来,而是一次接一次地反复进行时,就是资本周转。第二,二者的区别是:资本循环反映资本运动经历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其行使的职能;资本周转则反映资本运动的时间、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3、辨析:资本循环、资本周转都是资本运动的形式,两者没有区别。

错。资本循环反映资本运动经历的阶段、采取的形式及其行使的职能;资本周转则反映资本运动的时间、速度及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44、资本周转速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第一,生产资本的构成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在生产资本的过程中,固定资本的比重大,则周转慢;流动资本的比重大,则周转快;第二,资本周转时间影响周转速度。资本周转时间是指生产企业投资的周转所经历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与周围速度成反比。周转时间越长,则一年的周转次数越少,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周转时间越短,则一年周转次数越多,周转速度越快。45、马克思把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理念依据和目的是什么?

理论依据:根据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转移方式不同。目的:为了说明它们占有的比重不同,和周转方式不同,从而使得周转速度和周转效果不同。

46、论述:试问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理论内容及其意义。

理论内容:资本周转是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过程,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理论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理论,资本周转时间是指生产企业投资的周转所经历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二是资本周转速度的理论,就是周转次数,也就是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周转快慢的程度,它通常用一年中资本周转次数来表示;三是资本周转方式理论,主要讲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占的比重不同和周转方式不同而影响资本周转速度,一般是固定资本周转慢,流动资本周转快;四是资本周围效果理论,就是通过加快预付资本周转速度,加速资本周转,提高劳动生产率。

意义:马克思关于资本周转的理论启示我们: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节约预付资本,提高资本利用率,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盈利。

47、用来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第一个基本原理,社会生产划分

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用符号Ⅰ表示)。它是指必须进入或至少能够进入生产消费的产品及其生产部门。例如,采掘、冶炼、煤炭、机器制造、水泥等部门和其他生产资源的部门。第二部类是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用符号Ⅱ表示)。它是指提供生活消费品的生产部门。例如食品、纺织、药品等部门和其他生产生活消费品的部门。

第二个基本原理,产品价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一是不变资本价值(用符号C 表示);二是可变资本价值(用符号V表示);三是剩余价值(用符号m表示)。就是说,产品的价值=C+V+m。

上述两个基本原理如同万能的“钥匙”,打开了社会资本再生产这一错综复杂的“巨锁”。

48、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或规律:

试运用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有关原理分析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过于求对社会再生产的影响以及应采取的对策。

一、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原理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部分产品供过于求表明没有通过价值交换得到补偿。二、马克思把社会生产划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这两大部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并告诉我们生产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消费资料的供给与需求之间都应该保持平衡,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部分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过于求引发两大部类内部及之间的比例平衡,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生产的顺利进行。三、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上述原理,揭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即按比例协调、平衡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对社会主义社会再生产也是适用的。

49、辨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是由于生产超过了社会的实际需要,出现了产品过剩。

错。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方面由资本家及其集团在生产经营中,追逐超额利润,扩大生产规模,盲目发展生产和扩大市场;另一方面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其购买力的增长落后于生产增长。这种使再生产难以为继的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爆发经济危机。

50、简析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关系。

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带来的,但资本家却将其视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样,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了。也就是说,利润和剩余价值都是指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部分,把它看作是可变资本带来的,就叫剩余价值;把它看成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就叫利润。可见,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表现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实质。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似乎它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而不是劳动的产物。

51、平均利润是怎么形成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生产部门不可能按同样的程度发生作用,因此,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是不同的。各部门资本家之间为取得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进行的。正是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逐渐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各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

果,其源泉仍然是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率从本质上看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它揭示的是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无产阶级的关系。

52、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为什么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变化,而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一、生产价格就是商品的成本加平均利润,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二、随着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市场价格围绕着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成了市场价格波动的中心。三、生产价格和价值的背离,以及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按照价值出售,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因为:一是从各个生产部门看,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可以高于或低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但从全社会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二是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值总额也必然和生产价格总额相等;三是生产价格的波动,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53、辨析: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率,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错。利润率向平均利润率转化的过程,既是各部门资本家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过程,也是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54、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对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

一、(平均利润形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在不同生产部门不可能按同样的程度发生作用,因此,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是不同的。各部门资本家之间为取得更有利的投资场所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这种竞争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进行的。正是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使各部门不同的利润率逐渐趋于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

各部门的资本家按照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其源泉仍然是剩余价值。平均利润率从本质上看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它揭示的是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无产阶级的关系。

二、马克思关于平均利润形成过程的理论,揭示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间竞争的结果。这对于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要有充分的、公平的竞争环境;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有自主经营权;资金等生产要素能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流动;要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等等。

55、简释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含义。

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一词有三个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指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或社会形态;二是指社会运动,即为实现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而进行的社会实践;三是指思想理论,即指导这个社会实践,为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作论证的思想理论。

56、简述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贡献和根本缺陷。

三大空想家的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作用和积极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第二,对未来新社会提出许多积极的主张和天才的预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有益的思想材料。

根本缺陷在于,其理论基础是唯心史观。第一,他们还不了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客观规律,不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辩证运动的发展趋作为自己学说的客观依据,而是把理想社会制度看成是“正义”、“平等”这些理性原则的体现。

第二,他们把无产阶级仅仅看作是一个值得同情、怜悯和应当拯救的劳苦阶级,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没有找到实现新社会的真正可靠的力量。第三,他们否认阶级斗争,幻想通过说服教育、典型示范等方式来和平地实现理想社会制度,而没有找到改造资本主义的正确途径。

57、辨析: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

对。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这是因为:第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第二,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现实道路—阶级斗争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找到了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

58、为什么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简答、辨析、论述)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形态,应当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因此,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二,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物质技术基础的相对落后,决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更决定了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落后的社会生产还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尤其是落后的物质生产从根本上制约着整个社会生产的水平。为了改变我国生产力落后的面貌,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们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第四,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第五,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才能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准备必要的物质条件。

59、怎么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里说的“第一”,不是指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排列顺序,而是强调科学技术作为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如果物化到生产力的其他各个要素上,就会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和推动作用。其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新的飞跃,引起了一场新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革命。其二,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了劳动结构的深刻变化,使知识型的劳动者日益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主体。其三,科学转化为技术,技术转化为经济,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其结果是现代科技的累进增长引起社会生产力跳跃式发展,使整个社会生产大幅度提高。

60、辨析: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

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6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指出: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62、怎么理解把握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和原则?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指出:要按照民主政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怎样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胡锦涛同志对此有明确的阐述: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产富裕,生态良好。

63、简释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含义。

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开展党的先进性建设,就是要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我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反映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使各级党组织不断提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使广大党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始终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64、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

第一,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

第二,要坚持勤奋学习,扎扎实实地提高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领。第三,要坚持党我根本宗旨,始终不渝地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第四,要坚持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地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第五,要坚持遵守党的纪律,身体力行地维护党的团结统一。

第六,要坚持“两个务必”,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