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规划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

陕西省眉县干沟河流域坝系

可行性研究报告

1.综合说明

干沟河流域位于陕西省眉县境内,是秦岭北麓黄土残塬沟壑水土流失沟坡兼治项目区。属渭河水系一级支流的小流域,北纬73度至79度,东经83度至99度。起源于井索沟沟头,走向南北,河长16.7公里,平均比降3.6%,尾水穿三寨村入渭,集水面积44.63平方公里,其中峪口以上23.74平方公里,峪口以下20.89平方公里。全流域采用生态工程和坝系工程方案进行,峪口以上为生态工程,包括坡改梯,退根还林种草等措施,峪口以下为坝系工程方案。

本次规划治理本着从实际出发,重点解决峪口以下水土流失治理区的淤地坝系工程,治理流域面积44.63平方公里,涉及眉县的齐镇、金渠、首善镇三个镇的南寨、曲兴、齐镇、西凉阁、范家寨、三寨六个行政村,总人口16565人,劳动力5970人,总耕地面积22307亩,人均基本农田1.35亩。

本次可研报告按照宝鸡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宝市计农发[2004]17号文件要求,根据《陕西省淤地坝可研报告编制大纲》和《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175-8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199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CB /T15774-1995,并参考《宝鸡地区实用水文手册》等技术资料,并结合流域区实际,由县水利局组织牵头,水保站、镇水利站、

村组三级参加的技术人员、领导、群众代表,对干沟河流域进行全面的勘察、测量、布设新建小型淤地坝8座,总库容97万m3,新增坝地18hm2,布坝密度达0.38座/km3。

工程总需动运土方14.37万m3,砼268m3,砌石1478m3总投资188.35万元,项目建成后,将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提高河道滞洪能力,增加坝地,促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致富奔小康,为加快经济建设步伐创造良好的条件。

2.基本情况

2.1自然条件

①地形、地貌

该流域地处秦岭北麓,地貌类型为浅山丘陵和黄土残塬两大类,地形南高北低,最高海拔743m,相对高差260m,峪口上游沟涂坡陡,土薄石厚,中、下游残塬切沟,冲沟发育,侵蚀活跃,沟岸崩塌,重力侵蚀时有发生沟道不断切涂加宽,相对高度在4米——16米之间,塬面水土流失严重,高低不平,地面坡度在15度——35度之间。

②水文、气象

该流域属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明显,冬春寒冷,干燥少雨,夏秋炎热,降雨集中。伏旱、秋涝、洪水等自然灾害经常发生。多年平均降水量769.6mm,年际年内分布不均,最大降水量1335.4mm。,最小降水量变281.4mm,相差5倍,降水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60%。全年无霜218天,≥00C和≥100C的积温分别为4790C和41380C,全年平均日照2091小时,平均气温12.90C,极端最高温度400C,最低温度-17.20C。

③土壤、植被

流域内土壤类型依海拔高度从高到低依次分布为棕土壤、褐土,黄绵土,缕土等四个土类,缕土为主要耕作熟化土壤,面积分布最广,约占农耕地70%,其次为黄绵土。褐土主要分布在浅山山坡,棕壤土主要分布在山头和村区地。缕土、黄绵土为主要耕作土壤,土层深厚,有机质量高,适应农作物生长。经农业部门测定,流域内农耕土有机质含量1%左右,土壤中三大元素含量每亩折含碱解氮7.25公斤、速效磷2公斤、速效钾14公斤。黄绵土属岩性土壤,褐土为山地土壤,易分解形成水土流失。流域内自然植被主要分布在浅山区,以人工村地和次生村地为主,种树有刺槐,落叶松及杂生丛棘等,部分荒坡地有苹果,板粟、柿子、核桃等干杂果树种。人工植被主要分为“四季”植树,沟坡植树为花椒,果树等经济树种等。农作物种植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

2.2社会经济条件

①行政区划

干沟河流域属眉县管辖,涉及三个乡镇,总人口16565人,其中农业人口14878人,劳动力5970个,总产数4147户,农村人口密度371人/KM

②土地利用现状

目前,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是在古老的地貌成因和人类改造基础上,特别是建国以来政府对农业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对土地的改造和使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项目区总土地面积20.89平方公里。其中:农业耕地689公顷,占总面积33%;草地125公顷,占总面积

6%,其它用地229公顷,占总面积11%。当前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土地利用不尽合理,二是改造建设步伐太慢,有待进一步加强。

③经济状况

干沟河流域2003年粮食总产量1138万kg,人均占有粮807kg,农业总产值2497万元,其中林业产值1087万元,占总产值43%,人均产值192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元。

干沟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灌溉条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农业生产种值结构单一,集约化程度低,致使农民的经济收入有限,给致富奔小康带来困难。

④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快速建设,干沟河流域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提高,人蓄饮水困难基本解决,乡村道路畅通,电通话通,农业用水井,渠骨架基本形成。但对水资源的开发的满足是工业用水的矛盾仍很突出,人蓄饮水的水质比较低,有待进一步解决。

2.3水土流失及防洪现状

①水土流失现状

干沟河流域面积44.63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32.43km2,占总流域面积的73%,年径流量95.73万立米,径流模数为3.84万立米/年、平方公里,年输砂量32.67万吨,侵蚀模数1400吨/年、平方公里。土壤侵蚀主要以水力侵蚀时有发生,面蚀发生在耕地上,暴雨形成地面径流,产生细沟状冲蚀,严重的可形成切割深沟。沟蚀和坍

塌主要发生在沟边内,使沟边加宽,沟头延伸,沟底下切。人为的开荒,放牧等活动破坏自然植被。

②治理现状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对农业投资力度的加强和土地承包三十年政策的落实,对荒山荒坡承包治理,使流域内的土地得到较为合理利用,据统计,截止2003年底,完成治理措施面积12km2,占水土流失面积36%。

3.沟边工程现状

3.1沟边工程建设现状

七十年代,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群众运动中,干沟河中游建有小Ⅱ型水库一座。因资金技术等诸多原因,工程建设标准低,库底渗漏严重,尚未很好地发挥效益。

3.2沟边工程布局分析

干沟河流域工程按照《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175-86要求,坝系布局以单坝分段布设,节节拦蓄暴雨洪水,保护沟中现有坝库和沟坡植被的安全运行的思路进行布局,以达到蓄水固土,增加效益的目的。

3.3沟道防洪能力分析

干沟河流域中游西凉阁村现有一座小二型水库,共控制面积2.5km2,坝高13m,总库容22万m3,拦泥库容0.8万m3,滞洪库容18.6万m3,放水卧管设计放水量0.046m3/S。干沟河50年一遇洪水总量31万m3,20年一遇洪水总量21万m3,经调洪分析,干沟河西凉阁小Ⅱ型水库可抵御10年一遇的洪水。

3.5沟道工程保收能力分析

沟道工程在不同频率下的保收能力主要是淹水深度、泥沙淤积和作物耐淹时间三要素决定。通过设计,坝地淹没水深和淤积存度分别控制在0.8m,和0.3m以内,淹水历时在三天之内,可以做到防洪保收。

3.5沟道工程运行管护现状和存在问题

由于干沟河流域年度,年限降雨不均匀,旱涝分明,西凉阁小二型水库漏水等问题,没有正常运行。加之我县淤地坝建设刚刚起步,各项管护措施不尽完善,还在偿试阶段。主要问题是:1、制度还不健全;2、没有系统的一个长远规划;3、基础资料不全影响项目布设和水文分析;4、缺乏投资枢纽布设方案比较;5、国家投资影响配套建设。

4.水文泥沙分析

4.1设计洪水标准与设计淤积年限

按照《水土保持制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SD175-86)。《陕西省淤积坝标准》(陕DB-86)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3-1996)等规范标准,并结合近年来工程建设实际情况,确定拟建制沟骨干工程单坝控制面积一般为3-8KM2,淤地坝单坝控制面积一般不超过3KM2,各类坝设计洪水标准与设计年限如表4-1。

表4-1 治沟骨干工程与淤地坝设计标准

4.2 设计洪水总量计算

设计洪水总量按24h设计雨量计算,计算公式为:

W P=αH P F

式中:α——洪水径流植数,当地采用α=0.4

HP——频率为P的流域中心点24小时雨量;mm F——流域面积(KM2)

H P=K P H24

式中:K P、H24——均由宝鸡市水文实用手册查得

由此计算得出各坝洪水总量计算成果见下表:

4.3 设计洪峰流量计算

因本流域内淤地均属小型淤地坝,按照《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第3.2.4.2条规定,小型淤地坝对设计洪水的影响暂不考虑,故不作设计洪峰流量计算、设计洪水过程线推算及调洪演算。

4.4 侵蚀模数确定和年均输沙量计算

4.4.1 侵蚀模数确定

本流域地形破碎,峁梁起伏,沟壑密布,林木稀少,植被较差,水力与重力侵蚀都很活跃,又加之人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毁林耕植,坡坏地貌,更加剧了水土流失。根据调查测算侵蚀模数为1400T/km2。

4.4.2 输沙量计算

输沙量计算采用《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暂行技术规范》公式进行计算

Wsb=Ws +Wb

式中 Wsb-多年平均总输沙量 t/a

WsiFi-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 t/a

Wb=βWs-多年平均推移质输沙量 t/a

β-比例系数,采用当地调查值,取β为0.15

淤地坝多年平均总输沙量计算库容见下表

5.坝系建设目标、布局规模

5.1建设目标

干沟河小流域通过坝系规划建设,逐步形成一个小型坝为主的以集拦、蓄、淤、种、灌为一体的综合利用的坝系格局,实现:(1)防洪目标,建立以小型坝为骨架的坝系防洪体系,设计年限内,坝系防洪能力达到20年一遇洪水标准。

(2)拦泥目标,该坝系控制面积为15Km2,小型淤地坝8座,在5年设计淤积年限内,坝系年拦泥量占流域总输沙量的84%。

(3)保收目标,在20年一遇洪水条件下,设计淤积年限末淤地面积为0.18km2,保收率为78%。

(4)蓄水目标,控制整个流域内的水土流失,使坡面水土流失所产生的泥沙洪水达到全拦全蓄。

(5)在5年设计淤积年限最大蓄水能力为97万m3,水资源利用率为47%。

5.2坝系布局

5.2.1布局原则

(1)坚持坝系建设与流域综合治理相合的原则,坝地建设要服从流域综合治理,流域综合治理配臵,才能相互促进。

(2)坚持生态建设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本地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沟道工程现状,针对所在的主要问题,最大限度地控制洪水泥沙,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的发挥坝系工程防洪、拦泥、淤地种植等多种效益,妥善协调好其它生态建设项目。

(3)坚持新建与加固并重,优先旧坝加固的原则。

(4)坚持坝系工程布局,设计以小型坝为主体的原则。

(5)坚持统一规划,科学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

5.2.2坝系布局方案

根据流域地形,沟道工程现状和水沙治理情况,规划了总的坝系方案。

由于干沟河流域支毛沟少,且主沟淤地坝设臵均达不到骨干坝和中型坝的标准,故坝系布局以单坝为主,分段布设,节节拦蓄暴雨和洪水,保护沟中现有坝库和沟坡植被的思路进行布局,以达到蓄水保土,增加效益的目的。

淤地坝设计洪水标准与淤积年限

表5-1

5.3建设规模

小型坝:新建小型淤地坝8座,总库容可达到97万m3,平均单坝库容12.13万m3,拦泥库容达到61万m3,淤地面积达到18hm2,主要工程量为土方14.37万m3,砌石方1478m3,砼268m3。详见表5 坝系工程建设方案小型坝系工程技术指标表表5—2

6.坝系相对稳定分析

6.1坝系相对稳定指标

工程实施后,沟道工程达到8座,工程总库容97万m3,拦泥库容61万m3,滞洪库容36万m3,布坝密度达0.38座/Km2,小型坝防洪能力可达到20年一遇,新增坝地18hm2,坝控面积15Km2,达到坝系相对稳定要求。

6.2坝系防洪能力分析

6.2.1防洪能力分析内容

坝系的防洪主要能力是由小型坝来承担,因此,坝系工程的防洪能力分析只围绕小型坝进行。

小型坝建成后,在其淤积年限内,拦泥量逐年增加,末淤拦泥库容可起到防洪作用。某时某段,防洪能力等于滞洪库容加上末淤积库容。这说明越接近建设期,防洪效果就越好。

6.2.2防洪能力计算方法

根据各时段各单地坝可以达到滞洪库容和不同重现期控制面积的来水总量,经过对照比较,选出某时段末滞洪库容所对应的某重现期的洪水总量,即其对应的重现期就是该坝该时段的防洪能力。

6.2.3防洪能力的确定

本坝系防洪能力确定时段为5年、10年、15年、20年,洪水重现期为2.5%、1%、0.5%、0.2%。

(1)时段末滞洪库容计算方法

V滞=(V设滞-V时拦)…….(1)

式中:V滞——I小型坝设计的滞洪库容(万m3)

V拦——小型坝设计拦泥库容(万m3)

T--时段末年限(年)

E--控制面积内的侵蚀模数(万m3/Km3.a)

F--控制流域面积(Km2)

(1)不同重现期洪水总量的计算

采用《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中推荐公式

WP=0.1ah24。F

式中:WP--设计洪水总量(万m3)

a--洪水径流系数

H24--频率为P的流域中心点24小时暴雨量(mm)

F--流域面积(Km2)

由此计算得,不同重现期的洪水模量值见6-1。

不同重现期的洪水模量表

表6-1

由以上两个方面计算出各坝时段末的滞洪库容和不同重现期洪水总量。计算结果见表6-2。

坝系防洪能力分析表

表6-2

从上表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小型坝建成运行五年后,由于拦泥量逐年增加,而防洪能降低,其期末库容为85万m3,即为此时段末的防洪能力,频率为0.5%的洪水总量97.5万m3作比较,可以得出该坝系的防洪能力为频率P=0.5%,即防洪能力为二百年一遇洪水。同时可以将小型坝运行十年、小型坝运行五年后,其期末库容为54万m3,防洪能力为二十年一遇洪水,小型坝运行二十年后,其期末库容为39万m3,此时拦泥库容已淤满,防洪能力为十年一遇洪水。

6.3坝系水沙利用平衡分析

根据坝系工程总体设计,坝控流域控制面积15Km2,拦泥量61万m3,滞洪库容36万m3,可淤地54hm2,坝地面积与坝控流域面积之比为0.01。

根据《干沟河流域水保持生态工程建设规划》,该流域到达2005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将累计达到1500hm2,其中基本农田600hm2(梯田546HM,坝地54hm2),人工种植草325hm2,坡面治理年可以拦蓄径流57.43万m3,年拦截泥沙19.6万T。

干沟河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400Khm3,平均输沙量32.67万T,年径流模数3.84万dm/skm2,年均径流量95.73万m3。

根据坝系工程总体设计,生产坝全部为小型淤地坝,设计暴雨频率取20年一遇。考虑坡面措施拦蓄影响,经计算,本项目建设完成坝系工程全面发挥效益时,20年一遇洪水坝系平均淹水深度0.62m,坝系工程不仅能安全抵御50年一遇较高标准洪水,而且能有效拦蓄20年一遇设计洪水及多年平均输移泥沙,洪水泥沙基本被坝地得到利用,流域水沙初步达到相对平衡。

6.4坝系防洪保收能力分析

6.4.1坝地作物防洪保收标准

影响作物保收的因素有三个:一是淹水深度;二是淹水历时;三是淤地面积厚度,据有关耐淹试验结果表明,作物允许淹没深度0.8m,淹水历时7天,允许淤积厚度为0.3m。据有关观测资料及眉县水保站调查资料,当坝地最大允许淹没深度为0.8m时,其淹水历时和淤积厚度均小于作物允许淹水历时7天和坝地最大淤积厚度0.3m。,所以只要坝淹水深度不超过作物允许淹水深度时,淹水历时,淤积厚度均不会超过允许值,可见,坝地允许淹水深度是衡量坝地能否保收的关键指标,当坝地允许淹水深度不超过80cm时,坝地作物能够防洪保收。因此将坝地允许淹水深度80cm作为坝地防洪保收标准。

根据坝系工程总体设计的工程类型及数量,计算坝系建设全面发挥效益时的设计淤地面积以及不同设计暴雨洪水频率条件下的淹水深度,然后与坝地可能种植农作物的耐水深度进行比较,由此推算设计坝系工程的综合保收能力。

坝地种植的作物一般为高杆作物,即玉米高梁等。耐淹水计算出不同频率暴雨在各坝的洪水总量,再除以各地设计淤地面积,求得水深,同作物耐淹水进行比较,从而确定保收能力。

6.4.3不同设计洪水频率下淹没深度

(1)不同重现期洪水模量值确定

采用《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中推荐公式:

Wp=0.1δH24F

式中WP--设计洪水总量

δ--洪水径流系数

H24--频率为P的流域中心点24小时暴光雨量(mm)

F--流域面积(KM2)

由此计算得,不同重现期的洪水模量值见表6-3

不同重现期的洪水模量表表6-3

根据6-3中不同频率的洪数值,乘以单坝控制面积,即得出单坝的洪水总量,然后再除以单坝的设计淤地面积,即得保地的淹水深度,

具体公式HP=WP/S设×P计算

式中:HP--设计频率为P的坝地下水深(m)

Wp——设计频率为P的洪水总量(万m3)

S设——设计淤地面积(hm2)

P——滞洪系数淤地坝取0.5

计算频率分别取10%、5%、1%、0.5%,计算结果见表6-4

坝系小型坝地保收能力计算表

表6-4

根据

有关坝系

相对稳定

研究成

果,干沟

河流域坝

系相对稳

定系数1

/20——1/25时,在10年一遇水条件下,坝系淤积厚度不超过0.3m。可满足坝地适宜作物(玉米、高梁等)防洪保收;经计算,工程全面发挥效益时,10年一遇,洪水坝系淹水深度0.33m,年淤积厚度0.21m。20

年一遇洪水坝系淹水深度0.24m。由此可见,项目建设完成至全面发

挥效益时,干沟河流域坝系总体防洪保收能力达到百分数提高到会80%,200年一遇洪水的防洪保收面积达到90%,小型坝的保收率最高,小型坝最低,达到坝系防洪标准下的坝地保收,还要根据工程的运行效益,实施动态监测,维护与加高,进一步增大坝地面积,使坝系淹水深度和淤积厚度变小。

6.5坝系相对稳定

根据相对稳定标准和条件,当相对稳定指标,大于等于相对稳定临界值IC时,说明该坝系达到相对稳定,否则坝系没有达到相对稳定,通过以下分析知:

I=0.01S/F

式中:S=坝地面积18hm2

F——坝地控制面积15Km2

IC=WP/δF

式中:WP=频率为5%洪水总量22.5万m3

δ——坝地允许淹水深度80cm

则,I=0.01×18/15=0.012

IC=22.75/80×15=0.019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坝系相对稳定系数I与相对稳定临界值Ic 几乎相等。可见坝系在二十年一遇洪水条件下实现相对稳定。

7.工程设计

工程设计详见金渠镇淤地坝典型设计。

8.施工组织设计

8.1 施工条件

8.1.1 流域坝系工程建设的条件较好。首先交通方面有乡村公路流域沟道,流域内各村相互连通,水电方面:坝址附近有灌溉机井,取水方便,10KV农电线路供电。受气侯影响,一般建筑工程的年施工工期为8各月,根据以往施工经验,一般9月份以前作好涵洞,10月初上土填筑,到次年初完成防汛坝高较为合理,因坝址多选在非耕作区,因采用机械化施工,故农事活动对坝系工程施工的影响不大。

8.1.2 坝系工程的主要材料为土料、沙子、水泥,流域内广泛覆盖黄土,土料充足。沙子、石子可在当地附近购买,最远运距仅10KM。眉县境内有三家水泥厂,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最远运距仅15KM。

8.2 施工方法

8.2.1 施工工艺流程

坝系工程的淤地坝主要由坝体、溢洪道和放水建筑物三部分组成,根据本流域材料条件,坝体全部采用碾压施工,溢洪道采用M7.5浆砌石砌筑,放水工程全部采用砼浇砌。各部分施工工艺流程如框图8-1、8-2所示:

框图8-1:碾压坝施工流程图

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方案.(优选)

二、水土保持及生态建设方案 随着物流园区建设的扩展和深入,其受人为干扰的程度也将日益剧烈,物流园区的自然组分对于干扰的抵抗能力及受干扰后的自然调节能力也将减弱,会形成较大范围的生态不稳定带。因此,有必要根据物流园区以及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考虑人口的发展与结构、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的发展和污染物防治措施变化等问题,按照区域制定的环境保护协调原则,进行综合环境规划。 1、绿地景观系统规划 1.1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具有供给氧气、削减噪声、滞尘灭菌、吸滤有毒有害气体等净化环境的功能,而且有利于调节气候、防御风沙、保持水土。同时还起到美化、香化环境,监测环境污染的作用。因此,绿地系统规划是物流园区环境保护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⑴绿地规划构思 物流园区绿地规划主导思想为:根据物流园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区内土地利用现状及规划,物流园区污染物的特性、扩散特征与物流园区主导风向,结合景观美学,遵循生态原则,科学地规划林木、绿篱、草坪等绿地在物流园区内的时空分布格局,建立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相协调的有机整体,并且在时间上保持绿化的延续性。 ⑵绿地系统规划目标 规划区拟初步建立集宁现代物流园区“点——线——面”的绿地系统框架,结合现状生态环境进行绿地系统规划,增加公共绿地和生态防护绿地,严格控制不同地块间防护绿地;考虑满足游憩、休闲、生态、不同人群的需要、动物和植物

的需要等多样化的功能,重点建设城市公园,完成重要景观中心、重要景观带、景观节点及主干道两侧的绿地建设,提升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量。继续完善对自然地形的绿地景观建设,营造沿园区铁路、交通干道的防护绿带。增强物流园区的生态、景观功能,在规划期内形成生态良好、协调发展、功能完善的绿化系统。并通过对整个评价区的科学、合理绿化减轻物流园区污染物主要是大气污染物对物流园区及周边地区环境的影响。 ⑶绿地系统规划布局 ①公园绿地 物流园区绿化应根据物流园区的规划结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方式,从大环境的角度出发,因势利导地结合现有条件布置公共绿地。规划在园区布置十个公园。见图

中国水利年鉴2017_建设管理-水土保持-【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

南水北调办公室完成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并报送国务院,为“十三五”期间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提供了重要的规划依据。(李柏) 【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建设】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对减少入黄泥沙、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群众 生产生活条件、保障淤地坝工程安全和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黄土高原地区有5000多座淤地坝存在不同程度的病险问题,存在安全隐患,实施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十分必要和紧迫。水利部党组高度重视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2016年,水利部商财政部编制并印发了《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实施方案》,为开展除险加固工作提供了规划依据;印发了《关于开展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实施黄土高原地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2016年安排中央财政资金2亿元,除险加固病险骨干坝221座。截至2016年12月底,7省(自治区)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中央投资计划完成率达到80%以上,青海省达到90%以上,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同时,水利部组织黄河水利委员会完成了黄土高原地区1562座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病险情况核实工作;开展了中型以上病险淤地坝除险加固工程专项督查,并向各省印发了督查整改意见;开展了《淤地坝技术规范》修订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工程信息管理系统相关前期工作。(惠波) 【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2016年,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创建活动, 经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水利部组织评估、公示后,公布了29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名单。包括8个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15个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6条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 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共有89个工程被评定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其中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43个,主要分布于北京、山西、内蒙古、黑龙江、浙江、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云南、宁夏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生产建设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工程34个,主要涉及水利水电、铁路、公路、输变电、输油气、煤炭、风电、冶炼、机场等工程;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12条,主要分布于江苏、河南、四川、安徽、江西、贵州6个省。(蔡道明)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6年,国务院批复《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后,各地加强组织实施,积极开展省级水土保持规划编制报批工作。截至2016年12月底,各地省级水土保持规划全部编制完成,其中浙江、江苏、福建、黑龙江、宁夏、青海、河南、甘肃、山东、陕西、辽宁、江西、四川和安徽等14个省(自治区)的规划已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复,明确了本省(自治区)水土保持目标任务、重点防治区域和工作安排。同时,宁波、厦门、深圳3个计划单列市的规划也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复。2016年,水利部编制完成《全国水土保持发展“十三五”规划》《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规划》《全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专项建设方案》和《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开展《黄土高原固沟保塬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的编制,逐步完善水土保持规划体系。(孔祥兵) 【全国水土保持监测】2016年,持续实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组织编制《国家水土保持 监控能力建设规划》,进一步开展重要监测点升级改造。 1.完成《中国水土保持公报》改版与2015年公报编印完成《中国水土保持公报》编制大纲修订,组织开展省级基础资料收集审核,编制印发《2015年中国水土保持公报》,为社会提供了全国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等信息。 2.编制《国家水土保持监控能力建设规划》为提高中央级水土保持监管工作能力与水平,组织编制《国家水土保持监控能力建设规划(2017—2020年)》,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重点、组织实施与保障措施等。 3.实施“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组织流域机构监测中心站编制形成2018—2022年项目规划(初稿),为三年滚动项目储备打好基础;组织完成2015年监测数据汇编,形成7卷13册汇编成果;完成了国家级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152个县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开展了69条小流域和92个监测点的水土流失定位观测。中央级动态监测与公告项目的开展,带动和促进了地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了动态监测工作。 4.组织国家重要监测点升级改造提出《水土保持重要监测点建设标准》,内容主要包括建设目标与内容、监测指标与设备、监测用房及综合管理等。完成2个典型小流域综合观测场的设备采购、安装与使用培训。到2016年年底,已开展了4个重要监测点升级改造,促进了监测指标规范化、采集方法标准化、数据处理系统化及信息传输自动化。 181 水土保持

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 (发改农经〔2011〕170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中央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和完善中央补助地方投资项目管理的通知》(发改投资[2009]1242号)、《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关于改进中央补助地方小型水利项目投资管理方式的通知》(发改农经[2009]1981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央预算内投资补助地方水土保持工程项目。 第三条水土保持工程根据经批准的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强化管护的原则,区分轻重缓急,统筹安排实施。 第四条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入由中央、地方和受益区群众共同承担。各地应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地方建设资金,并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组织受益区群众投劳参与工程建设。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工程建设。 第五条各级发展改革和水利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和管理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共同做好各项工作。 对中央补助地方点多、面广、单项资金少的小型水土保持项目,实行中央切块下达投资规模计划、地方分解安排具体项目的管理办法,发展改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衔接平衡、项目审批、投资计划审核下达和建设管理综合监督等工作;水利部门负责牵头做好工程建设规划编制、项目前期工作文件审查、工程建设行业管理和监督检查等工作,具体组织和指导项目实施,有关流域机构做好技术指导、监督检查等工作。 第六条水土保持工程应严格按照批准的前期工作文件组织实施,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规程规范。 第二章前期工作

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0.doc

浙江省2007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道路勘测设计试题 课程代码:02405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评价汽车动力性能好坏的指标有( ) A.汽车的最高速度和最小稳定速度 B.汽车的行驶状态和行驶速度 C.汽车行驶的纵向稳定和横向稳定性 D.汽车的行驶速度和制动性能 2.在题图汽车一个排档的动力特性图中,下列哪个速度是汽车稳定运动的临界速度?( ) A.V1 B.V K C.V2 D.V max 3.下列哪个指标是计算各种通行能力的基础?( ) A.基本通行能力 B.可能通行能力 C.设计通行能力 D.服务交通量 4.某微丘区一级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V=100km/h,μ=0.04,i=2%,则计算得到圆曲线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是( ) A.3937m B.1312m C.2564m D.4529m 5.两反向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宜为大于或等于_______的计算行车速度值。( ) A.2倍 B.3倍 C.4倍 D.6倍 6.当计算行车速度为60km/h时,竖曲线最小长度为_______m。( )

A.40 B.50 C.60 D.70 7.在计算行车速度较大的高等级公路上,因车速较快,_______的行程已能满足行车操作需要及最小坡长的设置要求。( ) A.3s B.6s C.9s D.15s 8.为了行车的安全和舒适,一般应采用极限最小半径的_______倍数值作为条文中规定的一般最小半径值。( ) A.4~5 B.3~4 C.2~3 D.1.50~2.0 9.公路路基宽度一般为_______与_______之和。( ) A.行车宽度、路面宽度 B.行车宽度、中间带宽度 C.路面宽度、中间带宽度 D.行车宽度、路肩宽度 10.下列不属于纵断面设计的控制指标的是( ) A.最大最小纵坡 B.平均纵坡 C.最大最短坡长 D.坡度角 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1.横向力系数μ值的选用需考虑到以下哪两个因素?( ) A.汽车的行驶速度 B.汽车的制动距离 C.汽车燃料与轮胎的消耗 D.汽车的行驶稳定性 12.汽车在平曲线上行驶时容易出现的两种不稳定的危险是( ) A.向外滑移 B.向外倾覆 C.纵向倾覆 D.纵向倒溜 13.超高坡度的设置与什么因素有关?( ) A.计算行车速度和圆曲线半径 B.计算行车速度与竖曲线半径 C.路面最大横坡与圆曲线半径 D.路面类型与自然条件 E.公路等级与自然条件 14.对于线形组合形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有( ) A.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也是直线,具有较好的视距条件,行车条件较好 B.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凹形竖曲线,可能会出现“暗凹”等不良视觉现象 C.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直线,设计时需要检查合成坡度是否超限 D.平面上为曲线,纵面上为凹形竖曲线,线形效果视平纵面线形几何要素设计而定 E.平面上为直线,纵面上是凸形竖曲线,视觉舒顺、视线诱引良好 15.路线纵断面计算机辅助设计有以下哪两种方法?( ) A.传统方法 B.人工定坡法 C.交互式设计方法 D.数字模拟法

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浅析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发表时间:2019-12-31T12:19:32.400Z 来源:《防护工程》2019年17期作者:李秀娟 [导读] 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甘肃省华亭市水土保持局甘肃省平凉市 744100 摘要:生态修复建设是当今社会的产物,因为人类社会无节制的发展对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制约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了改善人类的生活环境及生态系统,解决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成为了当务之急。 关键词: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引言: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技术可以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质量,有利于小环境的优化,优化生态环境,实现生物与植物的多样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的持续发展。 1.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 1.1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指的是充分利用各种生物学、工程学方法,通过改进或隔离影响生态系统发展的各方面因素,并为其优化内部及其与外界之间的交流过程,来实现生态上的尽快恢复或是发展到更高级的水平。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修复仍然是自我修复的过程,在某些方面,尽可能减轻人为因素的干扰,令其通过自身的调节来实现生态功能上的修复。 1.2水土保持生态修复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指在发生了水土流失的地区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帮助大自然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恢复功能,从而实现水土流失的有效治理、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在这一模式下,能最大可能的激发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因此,我们应尽量不要对自然系统施加压力,应更多的通过自然界的自愈功能来完成整个系统的修复,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是一种全新的环境保护理念,也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措施。 2.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更加自觉的参与到生态修复工作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的增多,生态环境的保护形势越来越严峻,有关部门也随之加强了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工作,使得大众的环保意识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的实施,能够较好的优化生态环境,相关人员也在不断提出新的、有效的应对措施,使得生态修复工作的效果越来越突出,这也从根本上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实现。生态修复,可起到绿化周边环境的效果,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以及对当地居民的宣讲教育,使得很多人都能自觉、自愿的参与到生态修复中来,也进一步提高了环境保护的效果。另外,提升当地绿化效果,美化周边环境。生态修复工作的实施,可有效提升当地的绿化效果,美化周边环境。数据表明,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开展,当地的绿化率不断提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水土保持中,能够降低洪水灾害的影响,优化农业生态条件,有效推动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此外,还能减轻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提升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水土流失问题得到很好地解决。 3.实施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对策 3.1加强宣传,提升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虽然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但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与教育,使得广大群众能够真心接受生态修复的理念,意识到生态修复工作的重要意义,是实现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选择,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实现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而付出更多的努力。 3.2因地制宜,同时制定人工辅助措施 从根本上来说,生态修复更多的是通过大自然的自身作用来实现的。其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不是所有地区都能够完全适用的,不同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不同,气候条件不同,植被覆盖状况也不同,因此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当然,仅仅依靠自然的自身修复是远远不够的,还需结合当地实际提供各项辅助措施,以提升生态保护效果。也就是说,除了要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修复手段,还要适当进行人工干预,并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3.3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的有效结合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要与产业开发有效结合,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发展具有高效益的产业。在农业生态开发中,要做到短期、长期效益的有效结合,治理与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充分激发农民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热情。 3.4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生态修复 生态系统修复的主体是自然,所以我们在修复生态系统和保护环境时,一定要牢记自然的主体地位,树立以自然修复为主,人为干预为辅的方针来实施生态修复。根据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生态修复的实际开展情况制定相应的措施,推进我国生态修复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1]。例如甘肃地区雨水充足,苗木生长速度快,自然的修复能力强,而其他地区雨水少、风沙大,所以苗木的生存环境恶劣,这就大大制约了苗木的生长,需要通过人工和灌溉来确保其成活率。 3.5调动更多主体参与 ①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建设。②调动更多主体参与其中,争取实现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建设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充分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并不断增加水土保持工程项目的资源投入。③通过拍卖、承包等形式,积极引入相关企业、社会团体等参与到“四荒”的开发治理工作中,并在政策、资金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给予技术上的指导,以此推动“四荒”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1]。同时,加强监督管护。在水土保持工作中,还要不断加强监督管护,对相关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具体来说,可结合当地工作实际,构建层级分明、责任清晰的监督管理体系,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对于损坏水土保持工作的人员、单位,要给予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对水保持方案的实施做到依法监督,依法管理,督促项目管理人员及时按规定上报工程方案。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实施方案

目录 一、基本情况 (1) 二、治理方案 (3) (一)指导思想 (3) (二)治理原则 (3)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 四、某某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 五、防治措施设计 (5)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5) (二)封禁治理 (7) (三)塘堰技施设计 (8) (四)沉沙池设计 (9) (五)沼气池设计 (10)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 (12) 六、组织管理 (17) 七、工程概算 (17) (一)编制依据 (17) (二)投资结构 (18) (三)基础单价 (18) (四)工程估算 (19) (五)投资估算 (20) (六)资金筹措 (20) 八、效益预测 (20) 附件

一、基本情况 ***某某县某某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某某区位于***某某县北部**、***某某镇,涉及***、***2条小流域,8个某某村,境内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640.5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某某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206~241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1071.6mm,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15.7℃,≥10℃积温5880℃,平均日照时数2088.6小时。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台湾松林某某区。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台湾松林某某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据某某年统计资料表明,某某区森林覆盖率达41.1%,植被覆盖率达68%。 实施小流域土地总面积56.11km2,其中耕地面积2079.37hm2,占总面积的37.05%,(水田1014.83hm2,梯坪地865.98hm2,坡耕地198.56hm2);林地面积1909.54hm2,占总面积的34.03%,(乔木林862.9hm2,疏幼林1046.64hm2);果园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简称“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规范监理行为,提高建设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根据《水利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规章,结合水土保持工程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水利部主管全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工作,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在水利部建设与管理司、水土保持司的指导下承担具体管理工作。 第三条 水土保持工程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管理,实行项目法人任责制或项目责任主体负责制,在项目批准立项时予以明确。 第四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必须由水利部批准的具有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承担。 第五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是指监理单位受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委托,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批准的设计文件及工程施工合同、工程监理合同,对工程施工实行的监督管理。 第六条 在确定承建单位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有关规定择优选定监理单位。 第七条 实施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前,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与监理单位签订书面监理合同,合同中应包括监理单位对水土保持工程质量、投资、进度进行全面控制的条款。监理单位应依据合同,公正、独立、自主地开展监理工作,维护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和承建单位的合法权益。 第八条 水土保持工程施工监理实行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 第九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取费标准参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监理单位不得采取压低监理费用等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监理业务。 第十条 水土保持工程监理除应符合本办法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 项目监理机构及设施 第十一条 监理单位须向工程现场派驻项目监理机构,具体负责监理合同的实施。项目监理机构的设置、组织形式和人员组成,应根据监理工作的内容、服务期限及工程类别、规模、技术复杂程度、工程环境等因素确定。监理人员组成应满足水土保持工程各专业工作的需要。 第十二条 监理单位应于监理合同签订后十天内,将项目监理机构的组织形式、人员组成及任命的总监理工程师,书面通知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 第十三条 项目法人或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监理合同约定,提供满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详细]

黄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概要 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工作.通过60多年的努力,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促进了流域及相关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但黄河特殊的河情决定了治黄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河流水沙情势的变化,以及新时期治水思路的转变,现有流域规划已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关于开展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的意见》,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新一轮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根据水利部批复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本次规划修编的主要任务是: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针对流域存在的主要水问题,研究制定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旱灾害的总体部署,研究提出加强流域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和水利部的工作部署,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有关单位会同流域九省(区),在全面开展现状评价、深入研究论证和充分协调的基础上,于修编完成了《黄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010年5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组织的专家审查;2010年9月水利部将《规划》送交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流域各省(区)人民政府征求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2011年9月,环保部与水利部共同召开了《规划》环评篇章专家论证会;,水利部主持召开了流域综合规划修编部际联席会议;《规划》通过了国务院有关部门会签;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该《规划》. 1. 流域概况 1.1 自然概况 黄河是我国的第二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4500米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9省(区),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千米(包括内流区 4.2万平方千米).河口镇以上为黄河上游,干流河道长3472千米,流域面积42.8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河南郑州桃花峪为黄河中游,干流

xx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

长江流域********* *****年度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方案 *****水利建筑勘测设计院 *****水土保持局 二xxx五年四月十日

目录 一、基本情况 (xxxx) 二、治理方案 (xxxx) (一)指导思想 (xxxx) (二)治理原则 (xxxx) 三、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施情况 (4) 四、二xxxxxxxx四年治理思路与措施安排 (4) 五、防治措施设计 (5) (一)水土保持乔、灌、草设计 (5) (二)封禁治理 (7) (三)塘堰技施设计 (8) (四)沉沙池设计 (xxxx) (五)沼气池设计

(xxxxxxxx) (六)坡面沟渠工程设计 (xxxxxxxx) 六、组织管理 (xxxx7) 七、工程概算 (xxxx7) (一)编制依据 (xxxx7) (二)投资结构 (xxxx8) (三)基础单价 (xxxx8) (四)工程估算 (xxxxxxxx) (五)投资估算 (xxxxxxxx) (六)资金筹措 (xxxxxxxx) 八、效益预测 (xxxxxxxx) 附件

****二OO四年度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县二xxxxxxxx四年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项目区位于**** *县北部**、***两乡镇,涉及***、***xxxx条小流域,8个行政村,境内山峦起伏,沟壑密布,海拔在78~64xxxx.5米之间。 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一年四季分明,无霜期长xxxxxxxx6~xxxx4xxxx天,雨量较为充沛,多年平均降雨量xxxxxxxx7xxxx.6mm,且雨热同季,多年平均气温xxxx5.7℃,≥xxxxxxxx℃积温588xxxx℃,平均日照时数xxxxxxxx88.6小时。为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属鄂东北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栎、台湾松林植被区。由于对林木的过量砍伐和治山改土,兴修水利等原因,自然植被遭破坏,造成不同程度的逆行演替,形成次生荫芽林落叶混交林、马尾松林、灌丛、草被以及多种栽培植被,东北部以壳斗科的栓皮栎、麻栎、青冈栎、茅栎和椴树、枫香、化香等组成的落叶树种为主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和马尾松、台湾松林植被区,西北部多马尾松纯林、杉木林、松茶混交林。据xx xxxxxxxxxxxxxx年统计资料表明,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4xxxx.x xxx%,植被覆盖率达68%。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法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试行) 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2006年6月

为统一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路线、明确监测内容、规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制订本实施方案(试行)。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国家、省投资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1监测依据 1.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 (3)《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水利部25号令) 1.2技术规范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1987) 1.3其它依据 (1)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监测目的与监测技术路线 2.1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2.2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 订监测计划。 (2)中期。实施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 报告。 3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简本) 前言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经济开发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曾经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黄河又是一条多泥沙、多灾害河流,洪水泥沙灾害严重,历史上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治理黄河历来是中华民族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黄河的问题高度重视,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就,保障了黄淮海平原的安全,保障了流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是,由于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治理难度大,洪水泥沙威胁依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水利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年布置开展了全国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结合流域防洪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防洪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组织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开展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编制工作,提出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广泛听取了专家意见,反复征求了流域内各省(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意见。2004年11月,水利部组织召开黄河流域防洪规划审查会,邀请各方面专家、

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对《规划》进行了审查。在进一步征求流域内各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意见、对《规划》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报请国务院审批。国务院于2008年7月以(国函〔2008〕63号)批复了《黄河流域防洪规划》。 本《规划》在总结以往有关规划、研究成果和黄河治理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调查、收集及勘测,获取了最新的经济社会、水文、泥沙、地形、地质资料,开展了大量的基础及专题研究工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结合新的形势及黄河流域的实际情况,对黄河防洪减淤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对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洪标准进行了全面复核,提出了防洪减淤规划布局,以及防洪减淤工程和防洪非工程重大措施。为今后20年黄河流域防洪减淤建设与管理提供重要的依据。

生态工程 水土保持

第四节水土流失恢复生态工程 三、水土保持的植被措施 营造水土保持林,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也是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调节地表径流,改良和固持土壤的根本措施。 水土保持林树种选择原则 营造水土保持林,必须根据保持水土的目的及水土流失地区的自然特点,同时兼顾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要求来选择树种。 ①生长迅速、寿命长、根系发达,能促进排水和固结土壤的树种; ②枝叶茂密,树冠较大,能够形成深厚松软的枯枝落叶层的树种; ③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能在贫瘠土壤上生长的树种; ④繁殖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 ⑤根蘖性强,再生能力高的树种。 依上述原则,在华北地区,适宜做水土保持林的主要树种: 针叶类的有油松、侧柏、杜松、樟子松、华北落叶松、云杉等; 阔叶类的有杨树类、刺槐、臭椿、旱柳、白榆、槐树、柿树、枣树、山杏、楸树、白蜡等。 小乔木和灌木类的有柠条、翅果油树、花椒、木瓜、火棘、杞柳、紫穗槐、荆条等。 四、水土保持林的配置 1、分水岭防护林 丘陵或山脉的顶部通常称为分水岭,它是地表径流和泥沙的发源地,水蚀和风蚀较为严重,水土流失首先从顶部开始。 1)梁峁顶防护林 “梁”和“峁”是我国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地貌,梁顶和峁顶水蚀比较微,但一般气温变化剧烈,风蚀严重,土壤干旱瘠薄。 如梁峁顶部为荒地,可全面进行造林; 如梁峁顶部较长又多为农田,可在农田的一侧或两侧营造防护林带,以保护农田和防止水土流失。梁峁顶部造林一般比较困难,应选抗风蚀耐干旱和根系发达的树种或灌林。 适于梁峁顶部的树草种主要有山杏、白榆、小叶杨、刺槐、柠条、紫穗槐、沙打旺等。 2)山脊分水岭防护林 我国南方山地丘陵区山脊分水岭一般比较高寒、风大、土壤瘠薄。 营造山脊分水岭防护林实行乔、灌草结合,选择耐旱、抗风、根系发达、保土能力强的深根性树种,如马尾松、湿地松、巴山松、栎类、刺槐、合欢、木荷、胡枝子等,林带宽度可依山脊分水岭宽度、风害和侵蚀程度而定。 2、坡面水土保持林 坡面水土保持林是指梁顶或山脊以下,侵蚀沟以上的坡面上营造的林木。 坡面是水土流失面最大的地方,也是水土流失比较活跃的地方。 梁峁坡水土保持林应沿等高线布设,与整地工程设施相结合,可采用单一乔木或灌木树种,以乔灌混交型为佳。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 综合说明 1.1可研编制过程及依据 1.1.1项目区地理位置 **市**区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位于**市区以北,***河东侧,包括二**沟小流域及其附近的其它3条小支沟,其径流经北郊防洪沟流入***河后汇入黄河。地理位置为东经109 o52′49″~109o 55′57″,北纬40o42′55″~40o46′01″,东西最长直线距离为3.5km,南北最长直线距离为5.6km,土地总面积为16.2km2,水土流失面积为14.8 km2。 1.1.2编制过程 二**沟小流域位于**市区以北,区内沟壑纵横、地表破碎,水土流失较为严重,对市区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市**区政府一直都想彻底治理该流域,为有一个科学、合理地治理该流域的依据,**市**区水利局于2005年4月委托我院编制《**市**区二**沟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接受委托后我院即派设计人员进行现场实地踏勘,对项目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水土流失现状进行了详细调查,收集了有关资料和图件,并按照《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其它相关规范,结合项目区地形地貌等特点,初步确定了各项治理措施及其位置、规模等,并对工程进度、项目实施和工程管理做了较为详细的安排。经过全体设计人员的共同能力,于2005年5月中旬编制完成本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市**区水利局。 在报告编制过程中得到**市水务局、**区水利局、**区水保站等单

位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对报告中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及专家批评指正。 1.1.3编制依据 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有: 1、《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GB/T15772-1995);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4、《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SL190-96); 5、《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水土保持》(SL73.6-2001); 6、《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 7、《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 8、《水土保持工程概算定额》; 9、《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本),国家发展委员会、建设部; 10、《**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1999年); 11、《***自治区黄河流域**市黄土高原水土保持规划》(1985年); 12、《*****市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1年)。 1.2项目建设概况 1.2.1项目建设环境 项目区位于大青山土石山区,区内沟壑纵横、地表破碎、坡向多变、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绿色转型,全域打造成为有土皆绿、是水则清、四季花香、处处鸟鸣的城市。以下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欢迎阅读! 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一) 为全面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桂东的决定》(桂发〔xx〕1号)(以下简称《决定》),完成《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工作任务落实到城乡建设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人口发展等各个方面,促进我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 二、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县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委宣传部,负责日常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尽快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经费,完善机制,保障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三、明确职责分工 为确保《决定》提出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全面实现,我县按照国家试点文件和全省建设小康社会要求,设置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

标体系(见附件1),将生态文明建设5大类20个方面的主要任务细化分解成了108项重点工作,明确了牵头部门、配合部门和实施时间(见附件2)。其中县林业局和县环保局等部门还要负责牵头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等五大体系的具体构建工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认真履行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各项工作有效推进。 四、制定具体实施规划和方案 县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决定》的精神,聘请有关专业机构抓紧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论证工作,并尽快组织实施。各乡镇、各部门要根据任务分工,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每一项工作任务的详细实施方案,明确具体项目、采取有效措施,按步骤分年度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五、强化督查考核 各乡镇、各牵头部门要对照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工作实际,于每年1月底前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提出该年度的工作目标和需实施的具体项目。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综合汇总情况研究制定全县年度实施方案,经县领导小组审定后组织实施。要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标任务纳入全县年度绩效考评体系。要建立联合督查机制,组织对各乡镇、各部门工作进展和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及时掌握和通报情况,并将督查情况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的依据。 六、深化工作效果

重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生态建设】 重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郭乃群 (内蒙古自治区水利厅,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0) 〔摘 要〕 从全区水土流失现状及环境恶化特征入手,阐述了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并进一步对搞好水土保持工作提出具体措施。 〔关键词〕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中图分类号:S275.3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088(2004)02-0037-02 我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总土地面积118.3万km2,横跨西北、华北、东北,是祖国北部生态屏障。搞好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对京津地区乃至全国的环境保护、对我区农牧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全区农牧民生活质量,以及对自治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土流失现状及环境恶化特征 内蒙古自治区土壤侵蚀面积为74.48万km2,其中水蚀面积15.02万km2,占全国水蚀面积的9%;风蚀面积(包括水蚀风蚀交错区)59.46万km2,占全国风蚀面积的31%。侵蚀模数多在200~15000 t/km2·a,侵蚀类型复杂多样,侵蚀程度严重,是我国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省区之一。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风蚀沙化、水土流失、盐渍化、草原退化面积占全区总土地面积的60%以上。以阿拉善盟为主的沙漠、戈壁地区,年降雨量仅几十毫米,生态环境极为恶劣;以晋陕蒙交界地区为主的低山丘陵、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多沙粗沙来源地;以阴山北麓风蚀沙化区和锡林郭勒盟西部及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北部牧区为主的荒漠、半荒漠草原,地上、地下水资源贫乏,草牧场退化日趋严重;毛乌素、科尔沁、浑善达克沙漠化土地面积仍继续扩大;呼伦贝尔地区虽然降雨较多,但土层较薄,由于大面积开荒,存在潜在沙漠化的危险;锡林郭勒盟北部是全国最大的风沙区之一,年均大风在100d以上,尤其在冬、春降水量少、土地最干旱的季节,疏松的地表土壤及丰富的沙源,导致风沙灾害频繁,为土地荒漠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 充分认识水土保持工作在我区生态建设中的地位 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就是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是自治区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我区“九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水土保持作为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国家和自治区的重点治理项目,各地实施的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典型,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推动了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九五”期间,我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步伐不断加快,每年以43.3万hm2以上的速度推进。截止2002年底,我区已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87万km2。在治理过程中,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践证明,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综合性和治理效益的多样性,是任何一种单一措施都无法替代的。 但是,由于我区地域辽阔,而且山区、丘陵区、风沙区面积占80%以上,自然条件恶劣,土壤侵蚀面积大、分布范围广,治理投入严重不足,治理进度相对缓慢,保护力度不够,人为因素破坏严重,所以,尽管经过长期努力,在局部地区水土流失防治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全区整体而言,治理速度仍赶不上新的水土流失、沙化退化的速度,生态环境不仅没有得到改善,而且恶化的势头仍在加剧。因此,加快我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不仅是我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服务于全国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大局的 37 重视发挥水土保持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郭乃群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施方案

小流域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实 施方案 (试行) 河北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 2006年6月

为统一全省生态建设工程水土保持监测的技术路线、明确监测内容、规范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保证监测成果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制订本实施方案(试行)。本实施方案适用于国家、省投资的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 1 监测依据 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其实施条例 (2)《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管理办法》(水利部12号令) (3)《水土保持监测资格证书管理办法》(水利部25号令) 技术规范 (1)《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SL277-2002) (2)《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计算方法》(GB/T15774-1995) (3)《水土保持试验规范》(SD239-1987) 其它依据 (1)项目初步设计和批复文件(包括设计变更文件) (2)项目所在行政区的生态治理规划文件

2监测目的与监测技术路线 监测目的 通过对小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的监测,及时掌握水土流失治理及效益发挥状况、为该项目水土保持工程专项验收和监督管理提供技术依据。为总结小流域综合治理经验、对今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监测数据。 监测技术路线 (1)前期。收集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规划设计、有关项目区的地形图、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资料;实地勘查(补测)项目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摸清小流域基底情况,校核有关数据资料;经分析论证确定监测分区与监测点布设,制订监测计划。 (2)中期。实施全面监测,通过开展地面观测和调查监测获取各类监测信息(有条件的开展土壤侵蚀遥感监测),在监测期内编写年度监测报告。 (3)后期。项目竣工后,汇总分析各年度监测报告与监测信息,编写竣工监测报告。 3监测内容、方法与频次 小流域生态建设水土保持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小流域基底值、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水土流失防治措施、水土流失危害和防治效益。 小流域基底值监测 小流域基底值是小流域治理前的基本情况,是反映治理效益的基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