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

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

付德奎1冯振雨2曲金明3邓生辉4王恩辉3

(11西南石油大学,四川成都610500;21吉林油田分公司乾安采油厂,吉林松原131400;

31辽河油田分公司欢喜岭采油厂,辽宁盘锦124010;41吐哈油田钻采院,新疆鄯善838202)

摘要剩余油分布的研究始终是一项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准确地评价剩余油饱和度对油田开发中后期调整挖潜及三次采油方案的实施至关重要。在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将目前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法按专业划分为四大类:地质、地震方法;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室内实验技术和工艺技术。阐述了各类研究方法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剩余油分布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现状展望

国内大多数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都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0阶段,目前平均含水率已超过80%,原油产量呈明显的递减趋势,采收率约为29%[1],但油藏内仍有大约50%的可采储量,这些残留在地下的剩余石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根据现有资料,剩余油饱和度确定方法有11种[2],按专业划分主要有地质、地震方法;油藏工程、试井及数值模拟方法;室内实验技术和工艺技术四大类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研究时应根据油藏的具体地质特征和开采历史进行选择。*

1地质方法

111开发地质学方法

开发地质学是研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基础和主要方法之一。该方法主要研究微构造、沉积微相、储层非均质性以及利用密闭取心资料计算剩余油饱和度,主要侧重于间接的、定性的和静态的研究。

112层序地层学方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划分、对比高频异旋回形成的等时沉积地层单元,层序划分是建立油层分布格架的基础。我国的油田多为陆相油藏,地层纵横向相变快[3],因而井间地层的准确对比及砂体时空分布一直是陆相储层研究的一大难题。常规的小层对比方法往往不能客观地反映地层的等时关系,因而对砂体及渗流屏障的时空分布研究影响很大。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从成因地层学入手,可对井间地层进行较为准确的对比,因而是井间储层研究中分析渗流屏障及砂体时空分布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目前主要有2种研究途径,其一是关键界面的识别和对比,其二是高频基准面转换旋回分析。

113地震技术

大量的现场试验证实,井间地震技术因其作业方式的特殊性而能够使获得的资料具有其他地震资料无法比拟的分辨力,是解决油藏特性描述、生产动态监测和确定剩余油分布等问题的理想方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1解决油藏特性描述问题过程中,井间地震资料可提供更为准确的储层形态和内部特性检测结果,帮助优化油藏模型,提高整个油藏描述的精度,从而提高油藏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的精度,为修改开发方案和加密井布井设计提供可靠依据[4];o油藏开采期间使用地震监测方法可以进行多次高精度重复测量,且保持处理过程的一致性,以便根据随时间变化的地震响应,确定增产措施对油藏的波及效果,为了解增产措施的纵向和横向波及范围、储层非

39

断块油气田

第14卷第2期FAULT-BLOCK OI L&GAS FIELD2007年3月

*收稿日期:2006-07-17。

作者简介:付德奎,男,1978年生,西南石油大学在读硕

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油藏工程及油藏数值模拟研究。E-

m ai:l fudeku i w um e@i yahoo.c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f5917716.html,。

均质性效应和剩余油分布提供重要信息。

2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油藏数值模拟是进行油田开发设计、预测动态变化和进行机理研究的有效手段[5]。目前我国绝大多数油田均应用该方法进行剩余油分布的定量研究,实践证明,通过数值模拟技术确定的剩余油饱和度分布未完全体现研究人员所期望的实用价值。这是由于数值模拟技术从其模型本身来讲比较完善,但其研究精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质建模的精度。油藏地质模型是在油藏描述的基础上建立的,而油藏描述难以做到精确的程度[6]。因此,在应用数值模拟方法时必须充分考虑油藏的非均质性,真正实现精细地质建模与油藏模拟模型之间一体化,提高数值模拟的精度。

3室内实验技术

室内模拟技术通常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核磁共振等)用实际岩心和原油在室内进行流动实验,该实验在模拟油层条件下测定或推断残余油饱和度。对流自吸试验、毛细管压力和动态相对渗透率实验也可以获得剩余油饱和度资料。但是,由于与油藏实际采收率等指标无法对应,因此,国外许多学者认为实验结果只能作为参考[7]。

311微观渗流模拟

微观渗流模拟技术是通过微观物理模型(光)化学刻蚀的仿真玻璃模型和真实砂岩微观模型)上的微观驱油实验来研究水驱油的微观驱油机理,实验过程的图像既可以通过图像分析系统录入计算机中对结果进行计算,又可以对实验过程进行全程录像然后进行动态分析。通过这些图像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可以详细了解水驱油及其他各种驱油方式在不同条件下的微观渗流机理、水驱剩余油特征及驱替效果,从而为油田注水开发和三次采油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312岩心分析

岩心分析技术是应用含油薄片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是唯一能够直接测量油藏岩石参数和流体特性的方法,能够对取心井所在区域进行水淹程度和剩余油饱和度评价,为间接预测微观剩余油饱和度提供必要的参数[8]。该技术的关键是对检查井进行取心时应密闭、保压,即尽可能地保持岩心在地下的真实面貌[9]。虽然密闭取心作业中很难做到完全密闭,但岩心分析结果是极为重要的数据,用这些资料作出的剩余油饱和度剖面可以作为标定标准剖面,这是油田研究剩余油饱和度分布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

4工艺技术

411化学示踪剂法

井间(化学)示踪剂测试技术在石油工业中的作用日趋重要[10]。化学示踪剂测井技术测残余油饱和度应用的是色谱原理,在油藏实施EOR 技术之前可以提供油藏区块、流线、分层、非均质性分布和剩余油饱和度等方面的资料。该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1970年美国的Cooke首次提出用井间示踪剂试验测定井间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11]。1990年该技术首次在美国阿拉斯加州的普鲁德霍湾油田使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2],随后,该技术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现在拥有了性能更好的示踪剂和测试结果解释技术。412测井技术

测井方法是目前现场进行剩余油饱和度测量的主要方法之一,旨在得到较为可靠的剩余油饱和度剖面,但是由于测量半径小,因此受射孔因素影响较大。根据井眼条件,在剩余油饱和度测量中有2种测井方法:1裸眼井测井,包括电阻率测井、核磁测井[13]、电磁波传播测井和介电常数测井;o套管井测井,包括脉冲中子俘获测井、碳氧比测井和重力测井。其中,裸眼井电阻率测井和套管井测井中的碳氧比测井是国内油田开发测井系列的主要测井项目。碳氧比测井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首次投入使用以来主要用于确定套管井生产期间流体的饱和度,重新设计完井措施和优化油藏动态[14]。在国内,为了克服井筒内流体对测量的影响,提高剩余油饱和度解释精度,胜利油田在碳氧比测井基础上首先开展了双源距碳氧比测井解释方法的研究,后来大庆、辽河、华北等油田也开展了双源距碳氧比测井解释方法的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进展。

413用井下重力仪确定剩余油饱和度

用井下重力仪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法的原理,是在进行正式开采之前先用井下重力仪准确测出目的层段的体积密度,作为基准测井;开采之后需测量含油饱和度时,在此点对该井再次测井。密

40

2007年3月断块油气田第14卷第2期

度较高的水取代部分低密度的油的物理过程,使2次体积密度的测量值出现差异。采出的油越多,体积密度值越大。剩余油饱和度就是根据体积密度的变化决定的[15]。该方法具有不受井眼附近环境影响、探测半径大、应用简单、测量精度高等诸多优点[16],还可以随时监测油藏内的含油饱和度。这种方法可用于各种岩性,包括砂岩和碳酸盐岩油藏,即可用于天然水驱又可用于注水采油。其缺点是正式开采前要进行一次基准测井,此外垂直分辨率差,仅限于直井[15-16]。

5剩余油分布研究发展方向

511一体化

剩余油的分布不仅受地层非均质因素影响,还受到驱油进程的影响,仅凭单一学科研究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应用多学科技术,尽可能多收集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和解释。多学科综合一体化(如勘探开发一体化、开发试验一体化等)研究,通常能够取得比较令人满意的结果而在石油勘探开发中被广泛应用,其主要作法是组建包含多学科人员的协作组,以/高速0传递信息,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流,紧密配合,协同攻关。辽河油田在近几年的生产研究中运用一体化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对油田稳油控水和持续高产稳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512精细化

地质建模和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将成为最有前景的技术。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核心是精度,所使用的预测方法、工程项目及费用均与精度直接相关。从经济上讲,通常高于5个饱和度单位的误差对于三次采油都可能不被接受,而数值模拟技术则能够实现全方位动态描述和预测油藏,提供油藏整体解决方案。

6结论与建议

(1)开展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和探索。各专业人员要在现有传统理论、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2)研制和引进、采用最新的设备(例如高分辨率测井仪、地震仪器等)和工艺技术,改进研究和测试的质量和工艺,提高解释精度。

(3)剩余油分布及饱和度变化规律研究,是剩余油研究中最重要也是难度最大的工作,包含的内容多而杂,因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的油藏地质特征,应选择合理的剩余油确定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焕泉1油藏动态模型和剩余油分布模式[M]1北京:石

油工业出版,2002:1.

[2]魏斌,郑浚茂1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M]1北京:地

质出版社,2002:6.

[3]罗明高1开发地质学[M]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6:6.

[4]冉启佑1剩余油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1油气地质与采

收率,2003,10(5):49-51.

[5]韩大匡,陈钦雷,闫存章1油藏数值模拟基础[M]1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293.

[6]李福垲1黑油和组分模型的应用[M]1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84.

[7]T i e H1Lo w-flood-rate res i dual sat u rati ons i n carbonat e rocks

[C]1SPE10470-M S,20051

[8]高博禹,彭仕宓,王建波1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研究现状

及发展趋势[J]1特种油气藏,2004,8(4):38-41.

[9]M u rphy R P,Ow ens W W1The u se of s p eci al cori ng and

logg i ng procedu res for defi n i ng res ervoi r resi dual oil s aturati ons

[C]1SPE3793,1973.

[10]Du Y,Gu an L1In ter w ell tracer tests:lesson s learnted from past

fi el d stud i es[C]1SPE93140,2005.

[11]J oseph S T,Zhang Pei xin1E ffect ofm ob ile oil on res i dual o il

s aturati on m eas u re m ent by i nter w ell traci ng m ethod[C]1SPE

64627,2000.

[12]Cock i n A P,M al co l m L T,M c Gu i re P L,et a l1Des i gn,

i m p l e m en tati on and si m u l ation anal ys i s of a si ng l e-w ell

che m i cal tracer test to m eas u re t he residu al oil sat urati on to

hydrocarbon m isci b l e gas at prudhoe bay[C]1SPE48951,

1998.

[13]M attes on A,Tom an i c J P,H erron M M,et al1NM R rel axati on

of cl ay/bri n em i xtures[C]1SPE66185,2000.

[14]Ra m si n Y1Nuclear m agneti c res onance and carbon/oxygen

logg i ng i m prove deter m i nation of res i dual oil saturati on:a case

st udy fro m the m inas fi el d[C]1SPE54388,1999.

[15]M au t e R E,Gou rnay L S1Deter m i nati on of resi dual oil saturati on

w it h t he boreho l e gravit y m eter[C]1SPE13707,1985.

[16]吴世旗,钟兴水,李少泉1套管井储层剩余油饱和度测井评

价技术[M]1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124.

(编辑刘丽)

41

第14卷第2期付德奎等:剩余油分布研究现状及展望2007年3月

paper.M i g ration of petro l eu m fro m the o ffs hore a rea is consi dered t o be i m portant because of t he absence of d i scove red source rocks i n t he study area.A ccord i ng to the m i gration cond iti ons,it is concl uded that the onsho re area has a ce rtain petro l eu m explorati on potentia.l

K ey words:M auritania coastal basi n,passi ve m arg in basi n,petro leu m geo l og ica l conditions,exp l o ra ti on potenti a.l

Extru si on and rotation of Indoch i n a b l ock and d evelopm en t and evol u tional process of Y inggeha i Basi n, South Ch i na S ea

W an g Ya m i ng(Inner M ongo lia Institute of M ineral Exp eri m entati on,H uhehot010031,Ch i na),T ong D i an jun,Ren Jianye.P.33-35

R eg i onal tectonic evo l ution affec ting deve l op m ent of Y i nggeha i Basi n is ana lyzed system ati ca lly by synthesis of ne w reg i onal data.A utho rs cons i de r that c l o ck w ise rotati on of Indochi na B lock and inner secondary blocks during ex trus i on sou t heast w ards of Indochi na Block g rea tly a ffected and contro lled basi n gene ration i n the m arg i n of blocks.T ecton ic evo l ution o fY i nggeha i bas i n w asm a i nly contro lled by si n i stra l stri ke sli p and c l ock w i se rotati on o f Indochi na bl o ck relati v e to Sou t h Chi na b l ock,based on wh i ch t hree tecton ic evo l utionary phases are identifi ed.T hey are s i nistral stri ke-sli p ex tens i on phase,duc tile m i ddle-lo w er c rust ex tens i on and ther m al subs i dence phase,and acce l e rated subsidence phase.N e w dyna m ic evo l uti onary m ode l on Y i nggeha i basi n is o f benefit to e l uc i date tecton i c evo l uti on of conti nenta lm arg in in the north w estern South Ch i na Sea and prospecti ng of o il and gas i n the basi n.

K ey words:Y i nggeha i Basi n,ex trusion tecton ics, ex tension tecton ic syste m s,block rota tion.

App lication of nu m er i cal si m u l at i on technology i n residual o il d istribution forecast of co mp licated fault-b lock reservo i rs

Yang Ch engli n(1.Ch i n a Un iversity of G eosc ience, B eijing100083;2.Sc i en tific R eseach In stitute of Exp loration and Develop m en t,Zhongyuan O ilf i e l d Co mpany,S I NOPEC,Puyang457001,Ch ina),Xu Chun c e,Sh i Shucan.P.36-38

B l ock M11o f M achang O ilfie l d,Zhongyuan O il Co m pany,deposits comp l ex geo l og ical structure and has been access to extra-h i gh w ater-cut per i od.A i m ed at its feat u res and d ifficult,a geo l og ica l mode l for nume rical s i m u l ation w as establi shed,and the d istri buti on o f resi dua l o il and re fined o il reservo ir nu m er i ca l si m ulation had been stud i ed on t h i s basis. T he paper ana l y zed the stat us of the used o il reserves and d i str i bu ti on o f the re m a i ni ng o il i n the plane and verti ca l positi on,dete r m ined the m a i n types of resi dua l o il d i str i bu ti on.So m e ava ilab l e ad j ust m ent m easures of resi dua l o il po tentia l s w ere pu t for w ard t o obta i n a better y ield results.

K ey word s:residual o il d istri buti on,reservo ir nu m er i ca l si m u l a ti on,g eo log ica l mode,l enrichment degree o f the reserves,h i gh w ater-cut.

Curren t 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residua l oil d istr i bu ti on forecast

Fu D eku i(Sou thwest Petroleu m Un iversity,Chengdu 610500,Ch ina),Feng Zh enyu,Q u Ji nm ing,et a.l P.39-41 R esearch of res i dua l o il d i str i bu tion has been an i m po rtan t and cha ll eng i ng w ork f o r pe troleu m resea rchers.T he accura te eva l uati on o f residual o il sa t urati on is ex tre m e l y i m po rtan t to the sche m e of EOR and m iddle-l ate te r m ad j ust m ent dur i ng fie l d deve l op m ent.T he aut hor ca tego rizes m ethods o f resi dua l o il distr i bution i nto geo l ogy and se is m ic m ethods,petroleu m reservo ir eng i neeri ng,w e lltest and nu m erical s i m u l a tion,laborato ry technology and eng i neer i ng techno logy accord i ng to the specia liti es on the basi s o f literature survey.T he paper c learly descr i bes the current sit uation o f various research techn i ques a t ho m e and abroad and po i ntes ou t t he research trend o f resi dua l o il D istr i bution.

K ey words:resi dual o il d i str i bu tion,current s it uation, prospec t.

Anal ysis of gas-water p rodu ction re l at i on ship for W ell X8

L iu Fe i(S tate K ey Laboratory of O il and G as Reservoir G eo l ogy and Exp l oitation,Chengdu Un i versity of T echnology,Chengdu610059,Ch i na),Lu Zh engyuan, H uan g H e,et a.l P.42-43

W a ter-production is a nor m a l phenom enon dur i ng gas producti on o f X i angx iqun gas w ell i n XN gas fie l d of S ichuan basi n.O nce a we ll encoun ters w ater,it stops to wo rk or its producti on competence fall s rap i dly.A nd gas reservo ir i s characterized by l ow gas outpu t,h i gh wa ter out put,l ow explo itati on effi c i ency and l ow recovery.On the basis o f analyzi ng gas reservo ir geolog i c property,w e ana l yze the change of gas-wa ter output i n who le process espec i a lly. Be i ng different from t he nor m a l gas w el,l X8we ll products gas in advance a fter w ater production at i n iti a l stage and produces gas and w ater i n eve ry reproducti on ti m e at last,i n contrast,it s'early gas and l ater g as and w ater at late r stage.Through study i ng aquife r property and dri v e ene rgy,it s'proposed t hat gas reservo i r aqu ifer i s fi n ite and the w ate r producti on i s m a i nly by the functi on o f elasti c expansi on energy o f compart m ent gas.A t last,w e ana l y ze gas-drive princ i p l es o f compart m ent gas reservo ir.By usi ng i t,w e exp l a i n the comp l ex phenomenon of gas-w ater producti on aboutW ellX8 perfectly.

K ey word s:gas w el,l frac t ure syste m,producti on perfor m ance,fi n ite aqu ifer,co m pa rt m en t-gas drive.

Co mp rehensive judge m ent and analysis of natural p rodu cti on decli n e typ e

W ang Ji nduo(1.College of Sc i ence,Z hejiang Un i versity,H angzhou310027;2.No.9O il Product i on P l an t,Daq i ng O ilfield Co mpany L td.,CNPC,Daq i ng 163853,Ch ina),L i u G uoji n g,Q in K aifeng,et a.l P.44-46 T h i s paper stud i es the m e t hods of co mm on use t o deter m i ne producti on dec line type,such as g raph i c cut and tr i a,l curve sh ift m ethods.T he author appra ised the d ifferent m ethods to de ter m i ne the type of decli ne base on the study o f A rps.s produc tion decli ne theo ry and the ac t ua l producti on data o f the o ilfield.The ex isti ng exa m ple i ndicates tha t th i s syn t hesis st udy has pre ferable feasi b ili ty.M ean wh ile,the

ó

V o.l14No.2ABSTRACT M ar.2007

油藏剩余油分布及控制因素分析

摘要 曙二区东位于辽河坳陷西斜坡、双台子河两岸,受杜家台古潜山的控制,在构造运动和重力的作用下,形成北东和北西两组断裂系统。杜家台油层组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发育多种微相类型,油层岩性致密,物性较差。本文在上述地质模型基础上,利用容积法计算了各小层的地质储量,并用流动系数法对产量进行了劈分,再对各小层、区块的地质储量和劈分的动用产量做差,得到各小层、区块的剩余可采储量。通过含水及水淹、构造高部位、断层、注采井网配置、和沉积模式等分析,得到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分流河道、分流河口坝微相、储层的构造高部位和边滩内滩脊向凹槽过渡区非均质性强的井区。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构造;地质储量;剩余可采储量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model of Shu-2 distract was established,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west slop of Liaohe depression, the bank of Shuangtaizi River. In this model, two fault systems was identified, which formed by gravity and tectonic movement. This field consists of many microfacies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delta front sediments with competent rock and bad properties. On the base of this model, geologic reserve is calculated by the volumetric method. Quantity of remaining recoverable oil of each layer is provided after discussing the production with the criterion of flow coefficient. Remaining oil is revealed that mainly distributed in distributary channel and debouch bar microfacies by analyzing water cut, water flooding, fault, rock microstructure and sedimentary model. In structural heights, there is remaining oil distributed relatively concentrate in these layers, and in the high heterogeneity area of transition zone between beach crest and cavity of marginal bank. Keyword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aining oil; structure; geological reserves; recoverable reserves of remaining oil

剩余油分布方法描述及调整技术

剩余油分布方法描述及调整技术 摘要:描述了剩余油分布方法,并提出了注水砂岩油藏高含水期注采系统调整技术和部署合理井网的建议。低渗透油田开发合理井网应该是不等井距的沿裂缝线性注水井网。采用这种井网不仅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同时由于注水井距加大,保持了较高的油水井数比,获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剩余油分布;描述方法;调整技术 开采非均匀性主要是在注采过程中,由于层系组合、井网布署、射孔方案、注采对应、注采强度、注入倍数等因素的影响,致使由采油井或注水井与采油井所建立的压力降未波及或波及较小的区域,原油未动用或动用程度低,从而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油藏非均质性和开采非均匀性是导致油藏非均匀驱油的两大因素。油藏非均质性包括构造、储层及流体非均质性。其中,储层非均质性是控制剩余油分布的最重要的地质因素。因此,在这种动态的非平衡系统内剩余油的分布这种复杂不均一系统的根本原因是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工程因素的非耦合性。 1剩余油分布描述方法 (1)油砂体剩余可采储量研究。某油田针对A油藏油层分布受岩性和构造双重控制,单砂层内零散分布多个相对独立油砂体的特点,计算出每个油砂体的剩余可采储量,使每个油砂体的潜力得以量化。研究流程主要是先计算每个油砂体的地质储量,接下来计算出每口油井每个单砂层的阶段产油量、产水量、累产油量、累产水量和每口水井每个单砂层的阶段注水量、累计注水量,进而求出每个油砂体不同时间阶段的累产油、累产水、累注水,再通过水驱特征曲线方法或递减曲线方法标定油砂体的可采储量并计算出油砂体的剩余可采储量。A油藏纵向上油层多而薄,油水井为多层合注、合采;而油井分层产油量、产液量取决于各层的渗透率、有效厚度和周围注水井对该层的注水量,分层注水量不但受注水层渗透率、厚度的控制还受相应注水井周围其它油井的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某油田提出了一套新的基于油砂体快速动态分析系统。主要是以物质平衡理论和达西定律为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综合应用各项动静态开发资料,将油水井的累积产出量、累积注入量劈分到单砂层,进而落实油砂体的剩余资源潜力。 (2)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多存在于连通较差的低渗透薄层或未动用小砂体之中。对这种层中油水分布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平面和纵向上细分模拟网格,建立精细油藏模型。要将油藏划分成小的单元,应用数学模型计算出各单元原始的油气水饱和度和压力分布,重现油田开发的实际过程,计算出饱和度和压力随时间的变化,从而计算出整个模型的有关数据,这样的小单元即为网格。数值模拟网格划分得越细,包括细分模拟层、缩小网格步长等,模拟的精度越高。油藏描述应用单砂层三维体模型内部的细分网格,将一个单砂层细分多个模拟层,从而可以研究层内的剩余油分布。一旦一个满意的油藏拟合完成以后,应用数值模拟跟踪技术,模拟器被作为预测模式,用来预测不同的变量;其

剩余油及分类

剩余油的概念及分类 由于剩余油问题的复杂性、剩余油检测认识的困难性和剩余油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导致在剩余油研究领域存在一些含混模糊的概念,比如“剩余油”、“残余油”、“剩留油”等。剩余油一词,就其中文含义来说,是十分明确的:剩余油就是已投入开发的油层、油藏或油田中尚未采出的石油。但在油田开发界,对剩余油的定义确有不同意见。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问题,现在对有关的基本概念集中阐述,以便进行区别、界定。 1.地质储量 所谓地质储量,是指油藏或油层在原始条件下(未开采前)所拥有的工业油气数量。由于地下油层与油层中的孔隙以及其中的油气的状况.与分布均极复杂,其准确数量很难弄清,因此,我们所说的油气地质储量,只是人们在一定勘探开发阶段上(一定的资料丰度上)对油藏及其油气数量的认识水平。随着油田开发过程的逐步深人,这种认识水平将逐渐接近地下油藏的客观实际。 2.可采储童 所谓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出的油气数量。在油藏开发尚未结束之前,可采储量都是通过各种方法预测估计的,多数情况下是在编制开发方案、调整方案或储量研究报告时所预测估计的。它与油藏开采结束时的累积采油量(或称为实际最终采油量)是两个概念,并且在数值上常常有很大差距。 3.束缚油 束缚油的概念不常使用,但它的含义是明确的,是指紧密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上和狭小的孔隙、裂缝中的常规不可流动、不可采出的石油。束缚油与束缚水可能有相似的物理状态,但两者怎样共存于岩石孔隙中,这方面的研究揭示似乎不够。束缚油可能主要以吸附的形式附着在亲油岩石的颗粒表面而呈常规不能流动状态。 4.残余油 现行残余油的概念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室内岩心水驱油试验时,尽注水之所能(长时间高孔隙体积倍数水洗)而未能驱出的石油;其二,指油田开发结束时残留地下的石油。由于岩心比实际油层小得太多,以及实际油藏不可能以十倍、数十倍于油藏孔隙体积的注水量进行水洗,因此,实际油藏开采结束时,无论在平面上或是在剖面上,都存在一定数量未水洗及水洗不充分的油层。所以,第二种残余油概念的数量或比率,将大大高于第一种残余油概念所包括的数量。 实际上,第一种残余油概念比较接近束缚油之义,但它又不等于束缚油,因为室内水驱油结束时,岩心中尚有少许可动油,可以通过改变岩心水洗方向来驱出。显然,第二种残余油概念与第一种残余油概念相去甚远。但在油田开发界,这两种残余油概念均随意使用,很少有人进行严格区别。?_r 5.剩余油 在油田开发界,有学者将剩余油定义为“残留在地下的可采储量,在数值上等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油量之差”。这一定义显然不当。剩余油研究的目的在于搞清剩余资源的数量及分布,以便尽技术、经济之所能予以最大限度的采出,以获取尽可能高的油气采收率。因此,剩余油应该取其本义,定义为:已开发油藏(或油层)中尚未采出的油气。它既包括此前认为的剩余可采储量,也包括此前认为的不可采出的油气储量(这部分储量中的相当部分将成为提高采收率阶段剩余油研究的主要目标)。事实上,在我国油田开发界,大多数人长时期以来都在采用剩余油的这一定义。 6.剩留油与残余油,剩余油 石油院校及地质院校的教材有些学者在残余油的论述中主张:“注水后地下的残余油应该

剩余油分布研究

1 剩余油成因类型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客观 素,而开发因素是形成剩余油的主观因素。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地质条件包括(油藏的类型、储集层的非均质性、粘土矿物敏感性、流体性质、油藏驱动能量等)开发因素包括(井网密度、开发方式、布井方式等)。 1.1 地质条件是形成剩余油的先决条件血) 地质条件相同的油田采用的井网和井距不同,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就存在差异。相反,相同的井网对不丰廿同的油藏来说其剩余油的数量和类型也不一致。不同沉积类型的油田,剩余油分布表现出各自的特点。 孤岛油田中区馆3—4层系为曲流河相沉积,高含油饱和度区分布零散,平面上以镶边状或点状存在,纵向上受井网控制和油层边界、断层影响明显、小层储量主要集中在主力油层中,剩余储量仍然以主力油层为主 主力油层以其面积大、厚度大、所占储量多的优势而继续成为开发调整挖潜的重点。 辽河欢26块为扇三角洲沉积,剩余油在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的构造较高部位,呈零星状或局部小面积片状和零星点状分布。 1.2 开采条件是决定剩余油分布状况的外部因素 对一个具体油田而言,地质条件是客观存在的,客观条件一定后,不同的井网和井距以及开采方式就决定了剩余油的存在形式。从剩余油分布的一般规律来看,富集在现有井网未控制作的边角地区、注采并网不完善地区以及非主流线的滞流区的剩余油,主要是受到了开采条件的影响所致。在大庆油田,注采不完善是形成剩余油的最主要原凶,若把二线受效型、单向受效型及滞留区则也包括在内,其剩余油所占比例在4o 以上,辽河油田欢26块西部,存在相对较大面积的高含油饱和度区,主要是由于该地区注采系统不完善造成的 1.3 剩余油成因类型大体分为两类 平面剩余油成因类型有: ①在注采井之间压力平衡带(滞留区)形成的剩 余油; ②落井网失控的剩余油; ③ 由于注采系统不完善形成的剩余油; ④薄地层物性极差和薄油层形成的剩余油; ⑤在主河道之间或油藏边缘薄地层形成的剩余 油; ⑥断层阻隔形成的剩余油;

剩余油分布及潜力综合治理

剩余油分布及潜力综合治理 摘要:分析了某油田储层沉积特征,总结了七种砂体沉积模式,精细描述治理区剩余油分布,按其成因分成四种剩余油类型,精细认识综合治理的潜力,并给出了措施潜力。实践表明,某区a、b 排某油层剩余油综合治理挖潜,可改善低产低效井的生产状况,提高了区块的整体开发效果。 关键词:储层沉积特征;剩余油类型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reservoir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f some oil field, and summarizes the seven sand body sedimentation model, fine description of remaining oil distribution control, according to the cause of remaining oil into four types, fine know the potential of the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and gives the measures potential. practice shows that the district of a and b row a comprehensive control of remaining oil reservoir oil-field, may improve the condition of low production status of the well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block effect. keywords: reservoir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residual oil type 中图分类号:te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精细研究储层沉积特征 应用精细地质研究方法,将a、b排c+dii组油层细分为50个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78· 1 项目的意义及背景 文16断块是典型的断块型油藏,具有断层多、断块多,油水关系复杂,储层非均质严重等特点。各断块含油面积不一,油藏几何形状主要受控油断层影响,纵向上含油层系较多,油气分布井段较长,不同断块之间油气富集贫富不均,单井产能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流体性质变化大,且断块区砂体规模较小,砂体以条带状分布为主,厚薄不一,储层非均质性严重,造成水驱动用程度不均。 2 油藏概况 文16断块区域构造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文留构造东翼,是文东滚动背斜构造带最北部的一个高点,构造呈现北部复杂,南部简单的特点,高点在北部,为一向西南倾没的断鼻式构造圈闭。油藏埋深2800~3500m,主要含油层位S3上、S3中5+7,动用含油面积4.6Km 2,地质储量297×104t,标定采收率23.20%,可采储量68.9×104t。油藏平均孔隙度13.7%,含油饱和度56%,平均渗透率47.3×10-3μm 2。原始地层压力58MPa,压力系数1.69,饱和压力23MPa,粘度2.53mPa.s,油层温度120℃,原油凝固点30℃。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1 整体分散,局部富集 主块S3中7的低部位的井多数都曾生产或试油S3中7,但除边部的3口井外,其余井累产油量都较少。后陆续部署在中高部位的井,仅1口井累产油最多,目前主块中部水淹严重,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点及井间滞留区域,南边的边部区域剩余油相对较少。 主块S3中5中北部油层最为发育,中部的7口井累产油最多,水淹也最严重,目前剩余油在构造高部位及南部边部区域和断层遮挡的井间滞留区域均较为富集。3.2 断层控制,相对集中  北块S3中7在北部井区油层最为发育,注水受效累产油最多,其余井因位置较低或弹性开采累产油较少。 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断层遮挡带构造高点,为下步的重点挖潜方向,西部弹性开采区域有一定剩余油,但储量丰度相对较低,且目前暂无法注采完善。 北块S3中5在中部区域油层最为发育,且投产较早,注水受效,累产油最多;其余井因位置较低或弹性开采累产油较少。剩 余油主要集中在断层遮挡带构造高点及西部弹性开采区域。 4 剩余油分类治理 4.1 建立“分割控油、弱驱富集”的剩余油富集理论 1)断层分割控油。文16块属于复杂断块层状油藏,由于断层分割作用,在断层附近形成剩余油富集区。主要包括断棱分割、平行夹持分割、交叉夹角分割和微小断块分割。 2)隔夹层分割控油。隔夹层是影响储层流体流动非均质、控制油水运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对油层复杂水淹的控制作用尤其明显。隔夹层分割控油是指由隔层及油层内非渗透或低渗透夹层对流体渗流的分隔作用而导致的剩余油富集。不论是正韵律还是反韵律油层,厚油层的层内夹层封堵作用均能形成剩余油富集区。 4.2 按照“高中找高、高中找低、差中优选,分类治理”的思路划分剩余油富集区并提出分类治理对策 对主块内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区域重点寻找断层分割的局部构造高点以及高含油饱和度的韵律层段;在北部断层复杂带寻找相对低含水、低采出程度的断层切割单元以及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并对剩余油富集区提出相对应的分类治理思路及对策。对控油类型为平行夹持分割、断棱分割的局部构造高点、低采出程度断层切割单元所形成的相对富集剩余油富集区,可以在注好水,注够水的前提下,通过提液增大生产压差,解放低压油层残余油,纵向上增加出油层段,提高注入水的波及程度。对控油类型为隔夹层分割的低效条带、低渗高含油饱合度的韵律层段,可通过水井增注扩大波体积,油井选择性对低渗段补孔挖潜。 5 结语 在油田注水开发中后期,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是局 部相对富集和高度分散相结合,以“分割控油、弱驱富集”的剩余油富集理论可以有效的指导断块油藏剩余油的挖潜,对不同的剩余油井区通过“差中优选、分类治理”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治理,是改善剩余油井区,进而改善整个区块开发指标的关键。 收稿日期:2017-11-25 作者简介:熊惠(1986-),女,工程师,主要从事油藏技术开发工作。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类治理 熊 惠 (中原油田采油一厂,河南 濮阳 457171) 摘 要:在对文16断块油藏通过沉积微相研究及精细储层评价,结合动态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剩余 油分布规律研究,并针对断块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断层控制、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特点,提出并建立断块型油藏特有的剩余油富集理论,在油藏中寻找局部构造高点、高含油饱和度韵律层段、低采出程度砂体和低效条带或低含水、低采出程度单元等剩余油富集区,并采取配套对策实施分类治理挖潜,提高油藏采收率。 关键词:断块油藏;剩余油赋富集理论;分类治理 中图分类号:TE32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275X(2018)01-078-01

浅析剩余油研究现状

浅析剩余油研究现状 摘要剩余油研究是世界性难题,在油藏描述的研究基础上开展更精细的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本文针对剩余油技術研究现状进行分析,调研国内外资料,研究了相关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油藏描述;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 中国老油田已陆续进入开发中后期,大量剩余油因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而滞留地下,成为了实现老油田稳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剩余油分布研究尤其高含水条件下剩余油潜力区预测是一项高度综合性的研究难题[1],此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践一直在持续向前发展。 高含水期的油藏剩余油的分布比较零散,但仍然存在相对富集区。剩余油的形成与分布受油藏非均质性及井网条件因素的控制,而油藏非均质性又受沉积、成岩、构造、流体多种因素的控制[2]。剩余油与油水相对渗透率参数密切相关,相对渗透率受储层性质多种因素的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随岩相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注水开发过程中孔隙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1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高含水、特高含水期油田面临着严峻开发形势,宏观研究不能解决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研究的机理问题,微观剩余油研究技术显得越来越重要。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主要有含油薄片法、微观仿真模型技术。必须在剩余油研究的微观技术手段上实现突破,通过开展剩余油微观分布特征的细致深入研究,将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 国内各油田研究表明,陆相油藏开发中后期剩余油分布主要以下几种:井网不完善型、层间干扰、油层污染损害严重造成剩余油、未列入原开发方案的未动油、构造高部位型、断层遮挡型、厚油层层内非均质程度造成的剩余油分布、黏度差和密度差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气锥和水锥造成的剩余油分布、水淹层中微观规模的剩余油分布、以薄膜形式覆于储层岩石表面上的剩余油及局部不渗透的遮挡处的剩余油。 在高含水后期剩余油呈“总体高度分散,局部相对富集”的格局,因此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应该通过深化油藏描述、准确量化剩余油分布来重构油藏地下认识体系,结合油藏井网系统的重组。对剩余油相对富集区和分散的剩余油采取不同的挖潜对策和方法。 应以剩余油分布主控因素为基础和依据,从油藏的静态、动态两方面综合考虑,结合各个油田或者区块的自身特点,认识其分布规律,描述其分布状态,因地制宜的选取适合本区块的剩余油研究方法。针对性地开展三次采油,能进一步挖潜注水驱替不出的原油。

剩余油研究

陆相油田剩余油分布特征及挖潜策略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油田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先后经历了上产期、稳产期和递减期,已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增储上产、稳油控水的难度越来越大。具体表现为:①勘探程度高,新增储量日益困难,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②注水开发油田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矛盾突出;③油田地质情况复杂,水驱油过程不均匀,大部分油田仍有60%左右的剩余油残留在地下。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搞清其分布特征、采取有效对策提高原油最终采收率已成为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必由之路。 剩余油研究的内容不仅要搞清楚剩余油分布的准确位置及数量,还要搞清楚剩余油的成因以及分布的特点,从而提出挖潜措施,其中剩余油分布位置和数量是剩余油研究的技术关键和难点。 1.现阶段陆相老油田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 按沉积类型将我国碎屑岩储集层可划分为6类:河流相;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浊积)相;冲积扇相;滩坝相[1]。据统计,我国油田92%的储层为陆相碎屑岩沉积。其中湖泊环境(三角洲相、扇三角洲相、湖底扇相、滩坝相)和冲积环境(冲积扇相、河流相)沉积的碎屑岩储集层又分别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3%和49%,几乎各占一半。其中河流相和三角洲相储集层是我国石油资源的主要载体,分别占我国总开发储量的42.6%和30.0%,几乎近2/3。其它依次为湖底扇(浊积)相占6.3%,扇三角洲相占5.4%,冲积扇(包括冲积)河流相)相占6.4%,滩坝相占1.4%,另外还有8%的储量在基岩中。这些碎屑岩储层的特征如下:(1)近源短距离搬运和湖泊水体能量较小等基本环境因素,导致了陆相湖盆碎屑岩储层相对海相同类环境储层砂体规模小、分布零散和连续性差,非均质性更为严重,表现为矿物、结构成熟度低,孔隙结构复杂[2]。 (2)湖泊水进水退频繁,使河流一三角洲沉积呈明显的多旋回性,油田纵向上油层多,纵向上砂体相互交错,平面上相带频繁叠加,形成了含油层系十分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Ⅰ类边底水断块天然能量充足,内部断层少, 储层物性相对较好;Ⅱ类简单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大(大于0.5 km2),构造较简单,储 层发育较稳定,能够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Ⅲ类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较小(0.1< S≤0.5km2),断层较发育,油层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完善;Ⅳ类极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 面积极小(S≤0.1km2),低序级断层十分发育,油层分布极零散,注采井网完善难度大。 目前断块油藏按照开发方式及含油面积能否形成注采井网划分为Ⅰ类边底水断块、Ⅱ类 简单断块、Ⅲ类复杂断块及Ⅳ类极复杂断块四种次级油藏类型。断块油藏相对于整装油藏有 其特殊性,断块油藏类型众多,在开发实践中,由于背斜、岩性断块构造相对简单,多采用 面积注采井网,开启型断块油藏一般天然能量较充足,注采系统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而对 于半封闭、封闭型复杂断块油藏来说,开发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注水开发效果。但此类断 块油藏一般含油面积小,形状不规则,所以井网布置一般无规律性,注采结构不合理,注采 比低,这就使水驱控制储量及储量动用程度受到了限制,容易形成死油区,还会出现地层能 量下降、边底水突进等问题。本文明晰了此类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的主要因素,研究合理 注采井网模式,指导了断块油藏合理开发与高效调整。 1 半封闭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因素 (1)断块油藏地层倾角越大,上倾方向驱油时,重力作用抑制了水的流量,相同条件下,地层倾角越大,油井见水时间越晚,开发效果越好,平面水驱波及系数越高。(2)复 杂断块含油面积越大,储量规模越大,可部署井数多,从简单的一注一采到建立相对完善注 采关系,开发效果也是越来越好。(3)断块油藏从断块形态看,相同井网形式下,几何形 态不同,平面波及及开发效果差异明显,三角形井网对三角形断块匹配好,对梯形断块匹配差。(4)复杂断块受边水条件影响,边水能量越大,水线推进越均衡,水驱波及高,采收 率高,相同开发方式下,与满块含油断块相比,一定的边水能量可以提高边部及井间波及系数。(5)复杂断块断层夹角多,这种边角效应影响也很明显,断层夹角越小,夹角处难动 用的面积与储量越大。且随着油井距断层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 是怎样的,我们进一步利用数值模拟与正交试验分析结合,分析了影响因素的敏感性。通过 标准回归、得到因素的影响权重,排序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分布是油水粘度比、面积、形态,是主控地质因素。复杂断块单元多、自然断块数量大,差异大,有必要研究其合理井网,提 高水驱控制程度,在主控因素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复杂断块油藏合理注采技术研究。 2.半封闭断块油藏合理注采研究 中小断块油藏由于含油面积小,可部署的注采井井数较少,井网调整难度大,因此井网 部署要结合油藏实际形状;由于形状对中小断块油藏井网部署影响很大,在考虑油藏形状时 需要考虑更多更具体的几何形状,这样得出的结论对中小断块油藏注采井部署就更具有指导 意义。(1)对于有弱边水的三角形复杂断块油藏,边缘注水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水驱控制 与动用,对于边水条件下,一般地层倾角大,高部位油层多,常用的顶部采油方式最大程度 提高储量动用,边缘部位注水可以有效提高波及。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交错排状 井网较为适宜,井的个数按金字塔式分布,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2)对于有弱边水的 四边形复杂断块油藏,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不规则三角形井网较为适宜,井在边 水处注水或转注。(3)对于有弱边水的条带形复杂断块油藏,顶部采油,边水处注水或转 注注水开发可有效提高水驱控制与动用。(4)对于有弱边水的半圆形油藏,边部注水和转 注后的井网形式以环状交错井网较为适宜,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这种井网能够发挥径向 辐射的优势,井网密度在油藏内部稠些,在边水附近稀些,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边水的侵入,而且在没有注水井的地方还能有效利用边水的作用驱油。(5)对于封闭的复杂小断块,四边形断块来说,采用断层夹角处采油,边角部注水的开发效果均好于使用其他注水方式的 井网形式。对于三角形复杂断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边角部注水的开发效果最好,对比注 水井位于油藏内部的的井网形式,边角部注水井网及注水井排距油水边界一定距离时开发效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油田常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 摘要目前我国多数油田都已进入开发后期,综合含水率为85%以上,一些老区块含水更是高达90%以上。在高含水的情况下,准确掌握剩余油的分布状况对老油田调整开发方案、制定增产挖潜措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概括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常用的方法,为现场工作人员提供了理论帮助,并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剩余油高含水 前言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油田都已经处于高含水期。高含水期油田开发与调整的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认识剩余油,开采剩余油”,其难度比处于低、中含水期的油田要大得多。重要难点之一就是确定剩余油分布及其饱和度变化规律,这是因为我国注水油田大多经历了几十年的开发与调整,地下油、气、水分布十分复杂,但这是一项必须解决的、有重大意义的问题。 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油田的平均采收率仅为15%~20%,进入90年代提高到30%~35%,预计到21世纪的20年代初将提高到50%左右。我国目前的平均采收率在35%左右,地下还有大量剩余油没有开采出来,这是发展中国未来石油工业的巨大资源潜力。提高采收率,其核心问题就是要搞清地下剩余油的分布情况。 国内外剩余油研究状况 一、研究进展 现在国内外对于剩余油的研究可分成3大项:宏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和剩余油饱和度研究。前两者是对剩余油分布的定性描述,而饱和度的研究是针对剩余油的定量表征。 1、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 这一部分是在宏、大、小规模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计算 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研究,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提供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提供依据。 (2)三维地震方法 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①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油区中寻找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解释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不胜枚举;②监测油田开发过程。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研究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随时间的变化,并可预测未来饱和度的变化,因此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个方面: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断块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 发表时间:2019-07-18T10:13:04.823Z 来源:《科技尚品》2018年第12期作者:史亚双[导读] 断块油气藏可根据断层平面和剖面的组合形态进一步分成阶状断块、屋脊状断块、地垒式断块、交叉断块、弧形断块、逆掩断块、封闭断块等类型油气藏。地质特征的差异导致油藏开发原则及开发措施存在很大差异,直接影响到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导致不同类型断块油藏之间采收率存在差异,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类型断块油藏采收率进行评价,深入剖析影响断块油藏采收率主要因素,为断块油 藏提高采收率提供依据。通过统计分析断块地质开发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吉林油田分公司英台采油厂 不同类型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存在明显差异。Ⅰ类边底水断块天然能量充足,内部断层少,储层物性相对较好;Ⅱ类简单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大(大于0.5 km2),构造较简单,储层发育较稳定,能够形成完善的注采井网;Ⅲ类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较小(0.1<S≤0.5km2),断层较发育,油层分布零散,注采井网不完善;Ⅳ类极复杂断块单个油藏含油面积极小(S≤0.1km2),低序级断层十分发育,油层分布极零散,注采井网完善难度大。 目前断块油藏按照开发方式及含油面积能否形成注采井网划分为Ⅰ类边底水断块、Ⅱ类简单断块、Ⅲ类复杂断块及Ⅳ类极复杂断块四种次级油藏类型。断块油藏相对于整装油藏有其特殊性,断块油藏类型众多,在开发实践中,由于背斜、岩性断块构造相对简单,多采用面积注采井网,开启型断块油藏一般天然能量较充足,注采系统方面的问题相对较少。而对于半封闭、封闭型复杂断块油藏来说,开发效果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注水开发效果。但此类断块油藏一般含油面积小,形状不规则,所以井网布置一般无规律性,注采结构不合理,注采比低,这就使水驱控制储量及储量动用程度受到了限制,容易形成死油区,还会出现地层能量下降、边底水突进等问题。本文明晰了此类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的主要因素,研究合理注采井网模式,指导了断块油藏合理开发与高效调整。 1 半封闭断块油藏平面水驱控制因素 (1)断块油藏地层倾角越大,上倾方向驱油时,重力作用抑制了水的流量,相同条件下,地层倾角越大,油井见水时间越晚,开发效果越好,平面水驱波及系数越高。(2)复杂断块含油面积越大,储量规模越大,可部署井数多,从简单的一注一采到建立相对完善注采关系,开发效果也是越来越好。(3)断块油藏从断块形态看,相同井网形式下,几何形态不同,平面波及及开发效果差异明显,三角形井网对三角形断块匹配好,对梯形断块匹配差。(4)复杂断块受边水条件影响,边水能量越大,水线推进越均衡,水驱波及高,采收率高,相同开发方式下,与满块含油断块相比,一定的边水能量可以提高边部及井间波及系数。(5)复杂断块断层夹角多,这种边角效应影响也很明显,断层夹角越小,夹角处难动用的面积与储量越大。且随着油井距断层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这些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大小是怎样的,我们进一步利用数值模拟与正交试验分析结合,分析了影响因素的敏感性。通过标准回归、得到因素的影响权重,排序表明,排在前三位的分布是油水粘度比、面积、形态,是主控地质因素。复杂断块单元多、自然断块数量大,差异大,有必要研究其合理井网,提高水驱控制程度,在主控因素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复杂断块油藏合理注采技术研究。 2.半封闭断块油藏合理注采研究 中小断块油藏由于含油面积小,可部署的注采井井数较少,井网调整难度大,因此井网部署要结合油藏实际形状;由于形状对中小断块油藏井网部署影响很大,在考虑油藏形状时需要考虑更多更具体的几何形状,这样得出的结论对中小断块油藏注采井部署就更具有指导意义。(1)对于有弱边水的三角形复杂断块油藏,边缘注水开发可以有效的提高水驱控制与动用,对于边水条件下,一般地层倾角大,高部位油层多,常用的顶部采油方式最大程度提高储量动用,边缘部位注水可以有效提高波及。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交错排状井网较为适宜,井的个数按金字塔式分布,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2)对于有弱边水的四边形复杂断块油藏,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不规则三角形井网较为适宜,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3)对于有弱边水的条带形复杂断块油藏,顶部采油,边水处注水或转注注水开发可有效提高水驱控制与动用。(4)对于有弱边水的半圆形油藏,边部注水和转注后的井网形式以环状交错井网较为适宜,井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这种井网能够发挥径向辐射的优势,井网密度在油藏内部稠些,在边水附近稀些,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边水的侵入,而且在没有注水井的地方还能有效利用边水的作用驱油。(5)对于封闭的复杂小断块,四边形断块来说,采用断层夹角处采油,边角部注水的开发效果均好于使用其他注水方式的井网形式。对于三角形复杂断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边角部注水的开发效果最好,对比注水井位于油藏内部的的井网形式,边角部注水井网及注水井排距油水边界一定距离时开发效果较好,原因在于注水井排位于构造低部位且平行于构造等高线,有利于水线均匀推进,提高开发效果。对于梯形断块,研究结果表明,边部注水井网,及注水井排在油水边界附近时开发效果最好。 3 结论 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好坏除与储层及流体性质有关外,还受到开发过程中调整精细化程度的影响,由于储层及流体性质人为无法改变,因此决定断块油藏开发效果好坏的关键因素是开发调整方式及好的开发手段的应用。建议在开发过程中加大不同类型断块油藏井网模式研究,通过井网调控改善开发效果,同时加强水动力学研究,探索新的水驱模式,改善水驱效果。(1)影响断块油藏平面水驱动用状况的因素有油水粘度比,地层倾角,面积大小,几何形态,水体大小等,排在前三位的分布是油水粘度比、面积、形态,是主控地质因素。 (2) 相同的井网形式下,地层倾角越大,油井见水时间越晚,采收率高,开发效果好。含油面积越大,可形成完善的注采关系,开发效果越好,断块几何形态影响井网设计和水驱控制程度,如三角形井网对三角形断块的匹配性好,对梯形断块的匹配性差。(3)对于不同类型的复杂断块有边水存在的情况下,在边水处注水或转注能够取得较好的水驱效果。(4)对于复杂断块来说,贴近断层夹角,断边带布井可以有效的提高水驱动用。(5)对弱边水复杂小断块顶部采油,边缘注水开发有效提高水驱控制与动用。参考文献: [1] 彭昱强.油气田开发井网研究综述[J].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16,21(6) [2] 齐与峰.砂岩油田注水开发合理井网研究中的几个理论问题[J].石油学报,2015,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 摘要: 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是实现“稳油控水”目标的重要手段。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控制因素极其复杂,可分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进行研究,宏观因素总的可归结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其中地质因素是客观的、内在的主要矛盾;开发因素是主观的、外在的次要矛盾,二者相互作用导致剩余油分布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地质因素的构造条件、沉积微相类型及储层非均质差异,开发因素方面的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中起了主要作用。通过对剩余油控制因素的详尽分析,指出其宏观和微观分布特征和区域,对进一步提高剩余油研究水平有较强的借鉴意义。关键字:剩余油微构造非均质井网 前言: 剩余油一般是指油藏开发中后期任何时刻未采出的石油。即二次采油末油田处于高含水期时剩余在储层中的原油。 油藏一经投入开发,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因素便应运而生。目前世界石油采收率平均为33%左右,67%的石油储量仍然剩余在地下油藏中,也就是说,能够采出的石油只占总储量的极小部分。这种现状客观上是由油藏本身的地质条件决定的,它是影响剩余油形成的最主要因素;而影响剩余油产生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开发条件,除受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外,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质。这种主观性表现在对地质情况的认识程度上。 油田开发中后期可供勘探的领域已非常有限,因此剩余油研究是高含水油田面临的重大课题。对剩余油的研究,应从地质和开发两方面人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进行研究。 1宏观控制因素 1.1地质条件 所谓地质条件,是指储层本身表现出的物理、化学特征。从沉积物开始沉积到油气运移、聚集成藏,以及成藏后期的改造、破坏作用的全过程。 构造条件分为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条件。油层微构造和封闭断层对剩余油形成天然屏障。 (1)所谓油层微构造是指在总的油田构造背景上,油层本身的微细起伏变化所显示的构造特征,其幅度和范围均很小。通常相对高差在15 m左右,长度在500 m以内,宽度在 km,因此,直接以油层顶面(或底面)实际资料绘制小200~400 m之间,面积很少超过0.32 等间距(一般是2 m、4 m或5 m)构造图,即可消除常规构造图的弊端,显示出油层微构造特征。 油田经过较长时间的开发,特别是注水开发以后,油层的原始油水界面将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不断改变。当开发进入一定程度后,原来的一个同一的圈闭内的油水界面将微构造分割成为不同的微型圈闭。这时控制原油分布的构造因素已不再是原来的常规构造所反映的构造形态,而是微构造形态起主导作用。所以剩余油分布在正向微构造的高部位见图1。 a.模型 b.常规构造图 c.微构造图 图1具有局部高点的背斜构造常规构造图及微构造 在注水开发时,正向微构造是剩余油富集的低势区。该类微构造在油气田开发初期,由于资料缺乏,不能被认识发现。只有到油田开发中、后期,有丰富的资料,如三维地震资料、钻井资料等的情况下,才能被发现。该类微构造不管是分布在老井网之内还是未受老井网控制,均是挖潜的有利地带。 樊中海等人对双河油田进行研究得出位于小鼻状构造区的H421井获得一组油层厚度为26.0m,产油量11t/d,含水率为21%,生产效果良好。而位于小沟槽区的H409井初始产油量5 t/d,含水率90%,生产效果差。 (2)断层对剩余油形成的作用:由于断层的封闭遮挡作用,致使单向注水受效差,在油水井与断层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驱替通道,地下液体因不能流动而形成滞流区。

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因素 [摘要]沉积单元、沉积韵律、渗透率差异和非均质等各种地质因素影响地下油水的运动规律,同时还受到布井位置等各种开发因素的影响,这都控制着剩余油的分布。本论文结合构造带的储层特征和生产动态特征,通过分析对比地质特征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的影响,揭示储层地质特征与剩余油分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剩余油地质开发 一般认为是通过加深对地下地质体的认识和改善开发工艺水平等措施可以开采出来的油。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因素很多,通常划分为两类: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地质因素主要包括有:油藏非均质性、构造、断层等。开发因素主要包括有: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注采关系和井网布井、生产动态等等。受生产动态因素影响的剩余油富集区有注水分流区;注水二线区;生产井网稀、单井控制储量大的井区。这些井区多为高产区,但受人为因素影响大,情况经常发生变化。实际地下情况远比设想的复杂得多,有时甚至与设想相反。地质因素属于内因,开发因素属于外因。它们的综合作用就导致了目前剩余油分布的多样化、复杂化。 1 地质因素 1.1 沉积单元 是控制油水垂向流动的基本单元,大庆油田的大多数厚油层都属于复合层、复合韵律沉积。研究表明,复合韵律油藏通常由二三个沉积单元叠加而成,且每个元都受沉积韵律的控。从观测井的岩心分析数据表明,厚层的水侵严重,厚层的水侵情况与正韵律油藏规律相符,即沉积单元底部高渗透层水侵严重,水侵程度由底部向顶部逐渐减弱。从复合沉积单元、复合油层叠加而成的油藏剖面可以观察到水侵。 1.2 沉积韵律 正韵律顶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反韵律油层底部形成剩余油富集,复合韵律油层纵向上出现多个渗透层段,在相对低渗透部位水洗较弱,形成剩余油富集。韵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还与注采井距和射孔状况有关,若注采井距小,重力的作用与驱动力的作用比较起来便处于次要地位;油层若有采用选择射孔投产,也就抑制了重力对注入水波及体积的影响。 1.3 渗透率差异 储集层中渗透率的差异控制着油藏中剩余油的垂向分布。由于地层中渗透率的差异,注入水沿高渗透层趋进。注入水很难波及低渗区域,从而导致厚地层顶部剩余油富集。

剩余油的概念界定及详细分类

剩余油的概念界定及详细分类 剩余油的概念界定及详细分类 由于剩余油问题的复杂性、剩余油检测认识的困难性和剩余油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导致在剩余油研究领域存在一些含混模糊的概念,比如“剩余油”、“残余油”、“剩留油”等。剩余油一词,就其中文含义来说,是十分明确的:剩余油就是已投入开发的油层、油藏或油田中尚未采出的石油。但在油田开发界,对剩余油的定义确有不同意见。为了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问题,现在对有关的基本概念集中阐述,以便进行区别、界定。 1.地质储量 所谓地质储量,是指油藏或油层在原始条件下(未开采前)所拥有的工业油气数量。由于地下油层与油层中的孔隙以及其中的油气的状况.与分布均极复杂,其准确数量很难弄清,因此,我们所说的油气地质储量,只是人们在一定勘探开发阶段上(一定的资料丰度上)对油藏及其油气数量的认识水平。随着油田开发过程的逐步深人,这种认识水平将逐渐接近地下油藏的客观实际。 2.可采储童 所谓可采储量,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开采出的油气数量。在油藏开发尚未结束之前,可采储量都是通过各种方法预测估计的,多数情况下是在编制开发方案、调整方案或储量研究报告时所预测估计的。它与油藏开采结束时的累积采油量(或称为实际最终采油量)是两个概念,并且在数值上常常有很大差距。 3.束缚油 束缚油的概念不常使用,但它的含义是明确的,是指紧密附着在岩石颗粒表面上和狭小的孔隙、裂缝中的常规不可流动、不可采出的石油。束缚油与束缚水可能有相似的物理状态,但两者怎样共存于岩石孔隙中,这方面的研究揭示似乎不够。束缚油可能主要以吸附的形式附着在亲油岩石的颗粒表面而呈常规不能流动状态。 4.残余油 现行残余油的概念有两种含义。其一,指室内岩心水驱油试验时,尽注水之所能(长时间高孔隙体积倍数水洗)而未能驱出的石油;其二,指油田开发结束时残留地下的石油。由于岩心比实际油层小得太多,以及实际油藏不可能以十倍、数十倍于油藏孔隙体积的注水量进行水洗,因此,实际油藏开采结束时,无论在平面上或是在剖面上,都存在一定数量未水洗及水洗不充分的油层。所以,第二种残余油概念的数量或比率,将大大高于第一种残余油概念所包括的数量。 实际上,第一种残余油概念比较接近束缚油之义,但它又不等于束缚油,因为室内水驱油结束时,岩心中尚有少许可动油,可以通过改变岩心水洗方向来驱出。显然,第二种残余油概念与第一种残余油概念相去甚远。但在油田开发界,这两种残余油概念均随意使用,很少有人进行严格区别。?_r 5.剩余油 在油田开发界,有学者将剩余油定义为“残留在地下的可采储量,在数值上等于可采储量与累积采油量之差”。这一定义显然不当。剩余油研究的目的在于搞清剩余资源的数量及分布,以便尽技术、经济之所能予以最大限度的采出,以获取尽可能高的油气采收率。因此,剩余油应该取其本义,定义为:已开发油藏(或油层)中尚未采出的油气。它既包括此前认为的剩余可采储量,也包括此前认为的不可采出的油气储量(这部分储量中的相当部分将成为提高采收率阶段剩余油研究的主要目标)。事实上,在我国油田开发界,大多数人长时期以来都在采用剩余油的这一定义。 6.剩留油与残余油,剩余油 石油院校及地质院校的教材有些学者在残余油的论述中主张:“注水后地下的残余油应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