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

为标准,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⑴君主国,⑵贵族国,⑶民主国。

◆民族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

政治逐步整合。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在西欧,民族和国家是同步形成的。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

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

专制出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曾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赐予宠臣,使英国资产阶级深受其害。为了扞卫自身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奋起反击,他们利用议会的讲坛,猛烈抨击专卖权制度使“最主要的商品都落入了那些剥削全体国民的吸血鬼之手”。面对议会的强烈抗议,伊丽莎白一世被迫妥协,取消了私自授予的专卖权。

17—18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断召开170多年。在这期间,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一切事务。路易十四(1643—1715)自称“朕即国家”,被视作神的化身。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

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

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二、君主专制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

2、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

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

专制出现了。

3、表现:英国:法国:

4、影响:

①两国继续打击大贵族势力,全力加强皇权

②颁布了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客观上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一定的发展

她具有高贵的头衔和贵族身份,有着辉煌的世系;优美的金发上戴着一顶王冠;肩上披着大氅,大氅上饰有百合花、王室纹章和代表不同学科的图案,大氅绘有能够代表这个民族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特征的各种象征物,另外还饰有各种花卉、动物和果实图形,借以象征其美丽丰产;她神情凄惨、郁郁不乐地站在王宫废墟前,对自己的3个时有不和的孩子(三个等级)严加斥骂。

——法国着名诗人阿兰﹒夏蒂埃

这个女性代表了什么?为什么把法兰西的形象描绘成这样的一个女性的形象?

夏蒂埃所涉及的是一个复杂且丰满的法兰西形象。他将自然景观、民族特征、文化遗产以及血缘意识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使得法兰西成为包容这个民族一切优点和一切主要特征的“国母”。这一切都可以看到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民族精神在不断地聚合。

百年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

极大地影响了英、法两国的历史进程

对英国而言:

1、英国尽管远离战场,但当艰难地趟出百年大战的邪恶泥潭时,英国人痛苦地发现他们在付出巨大的人力和物力代价之后,不但一无所获,还把家底也输光了。这迫使英国放弃谋求大陆霸权的企图,而把全部精力向自己岛屿周围的海洋发展,走上了海洋扩张的道路。

2、英国人开始专注自身事务,民族意识日趋明晰。

对法国而言:

共同抗击英国入侵者斗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领土统一,也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这一切有利于英法民族国家的形成

近代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条件答:(1)百年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2)领土统一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领土的统一是政治因素;(3)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地区间的交流,这是经济因素;(4)以民族语言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发展是文化因素。

早期的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早期:明末清初

早期“西学东渐”,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后的科学技术的引进,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积极意义。

1.使中国人开阔了眼界,从而得以窥见一个原先全然无知的西方世界。

2.使一些明智之士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秦汉时期: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

①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

②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

宋元时期:

①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②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明清时期: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

①明清之际的科技着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

②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着作。

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为什么中国的科技在宋时还位于顶峰,而到明末清初却落后于西方了?

明清时期中国在科学方面开始落后于西方,但在技术领域并非如此。手工艺术方面,中国人都领先于欧洲人,只是他们在精神上缺乏一种对几乎所有这些方面艺术做进一步完善的动力。原因:中国封建统治者闭视塞听,以八股取士而冷落科技人才,严重束缚中国人民的天才智慧,从而导致中西科技差距不断扩大。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 为标准,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⑴君主国,⑵贵族国,⑶民主国。 ◆民族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 政治逐步整合。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在西欧,民族和国家是同步形成的。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依靠王 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 专制出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曾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赐予宠臣,使英国资产阶级深受其害。为了扞卫自身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奋起反击,他们利用议会的讲坛,猛烈抨击专卖权制度使“最主要的商品都落入了那些剥削全体国民的吸血鬼之手”。面对议会的强烈抗议,伊丽莎白一世被迫妥协,取消了私自授予的专卖权。 17—18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断召开170多年。在这期间,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一切事务。路易十四(1643—1715)自称“朕即国家”,被视作神的化身。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 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 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二、君主专制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 2、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我国民族的基本情况 很早以前,我国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至两汉时期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明清时期在统一政权下,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进一步巩固。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全国现有56个民族,统称为中华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有1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91. 59% 。其余55个民族的人口为1.04亿,只占全国人口的8.41 %。因为这55个民族所占的比例小,人口少,所以,习惯上把汉族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56个民族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我们伟大祖国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的局面。也可以表述为各民族“大分散、小集中”。 少数民族分布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状况,一方面,各民族都有大小不同的聚居区。 我国各民族的这种“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局面,是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 第一、由于历代封建王朝的移民、屯田、屯军,汉族人民不断向边疆迁徙。 第二,由于战争、起义失败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迫使少数民族四处迁徙、或者是汉族起义失败后逃入民族地区。 第三,由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原因,形成各民族交错杂居的局面。 二、我国长期保持着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形态 我国自秦汉以后就成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自此延绵不断,历经唐宋元明清诸朝,直到今天,国家统一局面得到不断巩固和发展。像中国这样一个国土长期保持统一且未被分裂,文化传统古老且未能割断的国度,在世

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条件有哪些

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条件有哪些? 讲到民族国家,我们势必会联想到民族主义一词,但民族主义更多的是一个精神、意识、及政治层面的词。我在看《西方世界的兴起》时就有一个疑问,诺斯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分析分析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时候为什么很大篇幅都在讲经济及经济组织,而很少讲到政治、民众的意识等问题?之前很跟董老师交流之后发现确实是我误解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不等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按董老师的观点欧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可以分成两条主线,一条是经过战争王权变得强大,形成统一的政治力量中心。而另外一条就是商业城市兴起,形成统一的经济中心。 按第一条主线,董老师以英法两个国家为例讲到,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与王权的强大有密切关系。通过英法百年战争和英国红白玫瑰战争,就达到了这样一个效果: (1)封建割据势力削弱,王权加强,形成以国王为首的统一的政治力量。 (2)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出现了以忠于国王为特征的爱国主义。“国王万岁” 第一条主线,董老师已经讲得非常详细了。但《西方世界的兴起》中的经济原因老师因时间问题只能带过,那么下面就请大家跟我一起探讨一下经济方面西欧民族国家兴起的条件吧。 大家知道,在中世纪西欧各国主要是以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为主的。这种庄园经济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反而形成了封建割据的形势。但到中世纪后期,庄园经济基本解体,区域性城市及至全国性城市逐步形成,贸易和商业得以发展。最后形成统一的经济中心,这样统一的经济中心成为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条件。 而在庄园经济解体,商业城市兴起的过程中,人口起了关键的作用。我们来看一看中世纪晚期西欧人口的变化状况。 1000–1250:农耕发展,庄园缓慢的进步导致了人口的增长。到公元1300年,欧洲的人口达到峰顶,有7千万-1亿人。人口的增长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土地价格上涨,劳动力过剩,物价上涨,人口拥挤。可以说这个时期西欧那些依附于封建主的劳动力生活是最艰辛的时候。 终于,饥荒和黑死病降临欧洲,期间还伴随着王朝战争的灾难,比如百年战争。黑死病夺走欧中2500万生命,欧洲人口在1350–1420年间降低了30-60%。在人口锐减之后,出现了这一情况“地租下降----------农奴开始获得对土地的专有权。”至此,封建割据的庄园经济受到极大冲击,直至“十四世纪后半期人口开始重新增长时,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已经基本瓦解。”封建社会瓦解之后,专制国家形成,最后形成西欧民族国家。 当然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不仅仅是因为人口的变化,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影响。西欧的贸易和商业早在十一、十二世纪就有所发展了,比如,北意大利,中德意志和弗兰德的市镇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了。在12和13世纪,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由于自身消费的特点,不满足于以往庄园手工业者生产的低劣的手工业品,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这就出现不断发生庄园自营地缩减、劳役地租改为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等现象。14世纪初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出现所谓的封建主义的危机,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改为出租经营,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于瓦解。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城市商品兴起,封建庄园经济衰退的时期。之后经历黑死病和百年战争等的破坏,城市商品经济虽受打击,但最终恢复并繁荣发展,而封建庄园经济则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另外,在城市及商品经济的兴起过程中,以王权为中心的政府和城市是相互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主持制定了各民族团结与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除了极“左”思潮危害,巩固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运用与创新,结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归纳出我国当代民族关系的内涵,提出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的要求,强调加快发展是增强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开创了我国民族工作的新局面。也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坚持、发展与创新。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是我国各民族大团结,民族地区大发展,民族工作成就辉煌的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伟大实践中,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民族问题、怎样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这个当代中国民族工作最主要的、最基本的问题,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做出了新发展、新贡献。科学地阐明了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 一、理论背景 在国家初创时期,新中国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破旧立新,确立了民族关系平等与团结的基本准则。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担负拨乱反正与开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局面,确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并探索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邓小平提出的富民政策与两个大局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使之先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比如二十世纪末全国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 ,就是为了实现全国各民族的共同富裕。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所面临的,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东西部差距也明显拉大,这就需要在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准则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与充实新时期民族关系的内涵,江泽民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共同发展与共同繁荣的目标。 作为党和国家的最主要领导人,江泽民在审视了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以及当今 我国民族关系的现状与特点后,创新性地指出:民族问题包括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两方面的主要内 容;我国民族关系的内涵应该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与共同进步;加快发展是增强新时期民族团结的 核心问题。江泽民的民族关系理论,有效地指导了我国的民族工作,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关系理论 在实践中的创新。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当代民族问题的内涵作出了准确的归纳,把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作为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并辩证地指出,民族发展与民族关系互为因果,良好的民族关系是民族得以发展的前提与保证,民族发展繁荣又是形成团结和睦民族关系的物质基础。江泽民从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宏观战略性的思考,认为加速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的必经道路,是增强民族团结的核心问题。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为标准,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⑴君主国,⑵贵族国,⑶民主国。 民族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政治逐步整合。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在西欧,民族和国家是同步形成的。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

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②英法百年战争及英国的玫瑰战争后,两国封建贵族失去昔日的权势,开始 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 下,君主专制出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曾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赐予宠臣,使英国资产阶级深受其害。为了扞卫自身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奋起反击,他们利用议会的讲坛,猛烈抨击专卖权制度使“最主要的商品都落入了那些剥削全体国民的吸血鬼之手”。面对议会的强烈抗议,伊丽莎白一世被迫妥协,取消了私自授予的专卖权。17—18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断召开170多年。在这期间,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一切事务。路易十四(1643—1715)自称“朕即国家”,被视作神的化身。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 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 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二、君主专制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 2、原因: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练习 川教版

第16课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练习 一、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美人民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浪潮,下列属于亚洲民族独立运动的是() A.纳米比亚独立 B.古巴革命 C.埃及独立运动 D.印度民族独立运动 2.张亮同学以“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以下他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①印度独立后大力发展科技,成就显著 ②1956年埃及宣布将巴拿马运河收归国有 ③1959年古巴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④纳米比亚的独立宣告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世纪50年代以来,亚洲经济迅速发展,令世人刮目相看.以下不能正确反映亚洲经济发展状况的是() A.印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 B.韩国创造了“惊人的汉江之奇” C.新加坡以“神奇的港口之国”著称 D.形成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 4.世界舞台上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各领风骚,尼赫鲁、毛泽东、纳赛尔、卡斯特罗等人共同掀起的历史大潮是() A.反抗殖民侵略与扩张 B.亚非拉国家的独立与振兴 C.壮大社会主义阵营 D.构建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5.某班同学编辑历史小报的标题分别为“亚洲国家的独立和振兴”、“非洲民族独立浪潮”、“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该班历史小报的主题是() A.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B.亚非拉的奋起 C.殖民扩张与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D.世界格局的演变 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诸帝国的领导人都阐明了他们将抓住殖民地不放的决心.…但实际上,亚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1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非洲所有殖民地都在战后20年内成为独立国家.”这说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民族国家的形成》教案最全版

《民族国家的形成》教案 一、教学目的 (一)、知识与技能 知识: 知道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的基本情况;15世纪末,英法相继成为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理解民族国家的含义及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影响 技能: 解析课文,区分课文中各历史事件(英法百年战争、英法民族国家形成、君主专制制形成等)的背景、经过、历史意义等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英法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条件,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解释历史问题的方法。通过比较英法君主专制的不同点,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归纳、提炼核心观点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贞德的事迹,引导学生体验民族意识对国家、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感悟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二、重点难点 重点:百年战争、民族国家形成和君主专制 难点:百年战争英国战败后民族意识却日趋明晰的原因 三、教学过程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什么? 手工工场的出现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 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导致15、16世纪西欧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此导入新课。 第2课民族国家的形成 一、百年战争的影响 插图《英法百年战争》 1337年——1453年英法两国为争夺领地,进行了持续100多年的战争,史称“百年战争”。 1、原因 (1)、远因(诺曼征服) 自11世纪“诺曼征服”以后,英国通过联姻和继承关系,占有了大量的法国领地。12世纪下半叶,英王室在法国的领地占法国总面积的一半左右,远远超过了法国王室,这在同样梦想称霸欧洲的法国看来,简直就是耻辱,一直寻求机会收复这些领地。 (2)、近因(法国王位继承问题) 1328年,法王查理四世去世,他没有男嗣,法国贵族会议便推举他的侄子腓力为王,称腓力六世。一心想控制法国的英王爱德华三世凭借自己是法王腓力四世的外孙,向法国发难,声称自己才是法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腓力六世对爱德华三世的嚣张气焰十分气愤,暗下决心寻机报复。1337年5月24日,经过一番准备的腓力六世宣布收回英属领地基恩,英国自然无法接受。同年10月,爱德华三世不顾法国的反对,自称身兼法王,并率部队进攻法国。于是,法国王位继承争端终于演变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2、进程 战争初期,法国把自己最精锐的骑兵部队派到了前线。当时,英军没有能与法国抗衡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民族情况;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掌握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在中国的成功实践 3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一国两制;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教学过程】 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1、我国的民族情况(制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板书)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援其他民族人口相对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往,各族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亲缘关系。有些少数民族还有或在或小的聚居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建立了相应的自治区域,少数民族自己管理的内部事务。 2、保障少数民族行使权利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板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3、新型的民族关系: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4、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板书) 5、该如何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 维护民族团结,既是国家的事,也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自觉履行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和义务,就要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并要坚决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言行作斗争。 复习回忆:历史上南北大一统的朝代:秦、汉(东汉和西汉)、隋、唐、元、明、清 二、一国两制和统一大业(板书) 1、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邓小平从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用 “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 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中国的原则 3、成功实践:(板书)(1)香港、澳门问题 ①由来:百年耻辱 香港: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1860年,《北京条约》割九龙司;1898年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中租界新界。 澳门:16世纪中叶以后,澳门逐渐被葡萄牙人占领 ②实质:主权回归(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零时整,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民族国家的形成

民族国家的形成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民族国家的形成在中世纪的西欧,假如你问一个人的身份,他会首先告诉你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区的居民,比如卢瓦尔河谷人、勃艮第人或者伦敦人,最后才可能是英格兰人、法兰西人或者德意志人。 在中世纪早期和中期,西欧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基督徒,属于天主教会,可以说生活在一个基督教的大世界中,所有受过教育的人都使用拉丁语,封建等级制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使得领地成为权力的实体,自8世纪到11世纪,欧洲经济几乎完全建立在农业和非常有限的地方贸易基础上,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庄园经济)是封建割据的经济土壤。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在当时是不存在的。 ◆民族: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特指有共同 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机器。根据掌握国家权力的人数多少 为标准,国家可分为下列三种类型:⑴君主国,⑵贵族国,⑶民主国。 ◆民族国家:两者合为一体,国家的领土界限与民族居住地范围相同,同时文化与 政治逐步整合。国家是民族的政治实体。在西欧,民族和国家是同步形成的。15世纪下半叶,英法的政治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 15世纪下半叶,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③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④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君主 专制出现了 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曾将许多商品专卖权赐予宠臣,使英国资产阶级深受其害。为了扞卫自身的经济利益,资产阶级奋起反击,他们利用议会的讲坛,猛烈抨击专卖权制度使“最主要的商品都落入了那些剥削全体国民的吸血鬼之手”。面对议会的强烈抗议,伊丽莎白一世被迫妥协,取消了私自授予的专卖权。 17—18世纪,法国三级会议中断召开170多年。在这期间,国王大权独揽,决定国家一切事务。路易十四(1643—1715)自称“朕即国家”,被视作神的化身。 根据上述两段文字及课文内容,分析英法两国君主专制的主要差异。 法国君主的专制程度甚于英国。 在法国,君主宣扬“君权神授”,王权几乎控制了社会的各方面; 在英国,则一直存在着议会的力量制约王权,这与英国中世纪《大宪章》带来的传统很有关系。 二、君主专制 1、时间:15世纪下半叶 2、原因: ①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 各阶层大多支持加强王权;

民族国家在欧洲的兴起

民族国家在欧洲的兴起 何谓民族国家 在当今的世界,每个国家都在通过自己所控制的资源(如课堂教育和宣传),在本地区传统的宗教、语言和部族等基础上,来打造诸如“法兰西民族”、“大和民族”、“美利坚民族”或“德意志民族”等等观念。用社会学术语来说,我们可以把这些观念称为“想象的共同体”。这一“想象的共同体”如果打造得比较成功,居住在同一个国度中的民众就会觉得自己拥有相似的历史记忆,有着统一的认同感。这样的国家,就可以被称为民族国家。 虽然今天世界上存在的绝大多数国家均是民族国家,但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它却是一个在欧洲率先兴起的现代现象。在前现代社会中,世界上并存着诸如帝国、城邦国家、封建国家甚至教会国家等等类型。为什么民族国家会在欧洲兴起? 同样重要的,是欧洲国际政治在第二个千禧年里发生的变化。第二个千禧年伊始,欧洲强国多是那些占有广阔地域、商品经济不甚发达、但政治上比较专制的内地农业国家(如波兰)。第二个千禧年中期,那些经济发达、资本密集、政治自由而地域有限的城邦国家(如比利时、威尼斯及佛罗伦萨)成了欧洲政治的主导。17世纪以后,欧洲的城邦国家相续衰落,那些既拥有大城市又占有很大周边地区的国家(如法国和英国),或者说既有城市经济所带来的自由传统又有农业经济带来的专制传统的国家,成了欧洲的霸主。18世纪,特别是在法国革命后,民族国家迅速成为欧洲各国国家发展的普遍形态。为什么不同时期主导欧洲政治的国家会有如此的变化?为什么18世纪以后欧洲各国均向民族国家的方向发展?蒂利的《强制、资本和欧洲国家》(布莱克威尔出版公司,1990),回答的正是这些问题。 蒂利的两个逻辑 蒂利认为,欧洲国家形态的发展以及民族国家在欧洲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第二个千禧年欧洲社会战争形态的变化以及这些战争形态与欧洲各国国家和城市力量之间的关系。蒂利的书中有两个关键的逻辑。第一个是战争形式和国家能力之间的互动。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蒂利把欧洲战争在第二个千禧年的发展划分为“骑士战争”、“雇佣军战争”、“常规军战争”和“民族战争”四个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欧洲国家不但在国家能力上有着飞快的提高,而且战争和国家之间的关系也在每一个阶段有着完全不同的变化。 第二个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发动战争需要向社会汲取资源。如果一个国家所控制的领域内有发达的城市(当时欧洲城市在政治上有着很强的独立性),统治者就不得不通过讨价还价的方式从城市经济中汲取财力。如果没有强大的城市,国家就有可能运用强制性手段。这两个逻辑相互交错,就有了如下的论点。 骑士的数量决定国家的强弱 第二个千禧年伊始,我们今天称之为欧洲的地区尚处于中世纪的“黑暗期”。各国的国力都很弱,没有财力维持常规军。当时的主要战争形态是所谓的“骑士战争”。加入战争的骑士与国王有着一种个人之间的契约关系。骑士每年拿出一定时间为国王作战,国王则给予骑士一片领地和其他特权。在这一时期,拥有的骑士的数量,决定了国家的强弱。而骑士的数量则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秦汉时期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的时期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220年) 一、课时重难点: 【重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大一统思想 【难点】内容特点影响背景 二、授课过程: 【阶段综述】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上大一统政治体制在全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并得到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汉朝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以农业为基础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上由“百家争鸣”到思想“大一统”,经过改造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科技文化艺术全面繁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知识整合】 1、秦朝: (1)统一:多元一体格局形成。 ①统一的原因: A、商鞅变法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B、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 C、人民渴望国家统一; D、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E、秦国“远交近攻”的统一策略灵活有效。 ②统一: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 ③扩疆:匈奴、岭南、 ④疆域:东到大海,西到,北到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⑤意义: (2)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含义:包括专制主义(决策方式)和中央集权(组织形式)两个概念。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A、中央:皇帝制;其特征、本质 B、建立中央官制----(建立了一整套官僚体系) ;职责;九卿中除奉常、廷尉、治粟 内史外,均为皇帝私家服务的,这反映了古代官制特征--- 事务与皇家事务混合一起,,家天下色彩浓厚。丞相、御史大夫与诸卿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要务,成为皇帝裁决的依据。 C、地方:全面推行,建立地方行政体制- ①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朝建立完备的郡县制度,后世沿用,不断 修正,元朝行省制度是对这一制度的大变革。 ②原因: A.经济:小农经济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保护和协调。 B.政治: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长期战乱,辽阔疆域下需要中央集权才能维护统一管理。 C.思想:法家思想主张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 D.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列国陆续出现了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形式。 ③内容: A.核心特征:皇帝直接任免郡县长官(人事任免权)。 B.机构状况: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设郡守、郡尉、等 官制,分掌行政、兵事、监察。县隶属于郡。设置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与县同级别地方行政机构 称为‘县级以下有两级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负责地方治安并兼管公文传递的 叫。 ④影响: A.郡县制的设置形成了中央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不得; B.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重要标志。 C.郡县制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与分封制比较,是历史的巨大进步。(3)制定细密、严苛的秦律:秦律集中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对后世封建律令的制定很有影响。 (4)选官: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5)秦始皇的评价: 秦始皇勤于政务,富于实干精神,是具有高度行政能力的政治家。他高瞻远瞩、雄才大略,为实现理想而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坚韧与执著。但在他的性格与举止中也有刚愎、偏执、暴虐的一面。他从事的征战和兴建的工程多数具有深远的进步意义,但却征调太急,赋税过重,刑法严酷,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苦难。他相信人终有一死,却又耗费巨资寻药求仙。这都是他性格中自相矛盾的地方。

西欧民族国家

西欧现代民族国家是在“欧洲化”的过程中形成的,略为仔细地看一下现代西欧各民族国家的形成,就可以看出它们完全是在某种经济上的“欧洲化”的过程中进行的。从16世纪以来的几百年间,这一过程可分成若干阶段,每个阶段都可看到这个过程在深度和广度上的进展。西欧民族国家的兴起与王权的强大有密切关系。通过英法百年战争和英国红白玫瑰战争,就达到了这样一个效果:封建割据势力削弱,王权加强,形成以国王为首的统一的政治力量。战争激发了各阶层的民族意识,出现了以忠于国王为特征的爱国主义。在中世纪西欧各国主要是以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为主的。这种庄园经济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反而形成了封建割据的形势。但到中世纪后期,庄园经济基本解体,区域性城市及至全国性城市逐步形成,贸易和商业得以发展。最后形成统一的经济中心,这样统一的经济中心成为民族国家兴起的重要条件。而在庄园经济解体,商业城市兴起的过程中,人口起了关键的作用。我们来看一看中世纪晚期西欧人口的变化状况。 十四世纪后半期人口开始重新增长时,封建社会的基本结构已经基本瓦解。封建社会瓦解之后,专制国家形成,最后形成西欧民族国家。当然封建庄园经济的瓦解不仅仅是因为人口的变化,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影响。西欧的贸易和商业早在十一、十二世纪就有所发展了,比如,北意大利,中德意志和弗兰德的市镇在那个时候已经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了。在12和13世纪,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城市大量的手工业品进入庄园,领主由于自身消费的特点,不满足于以往庄园手工业者生产的低劣的手工业品,迫切需要大量的货币购买城市输入的精美手工业品,这就出现不断发生庄园自营地缩减、劳役地租改为实物地租或货币地租等现象。14世纪初起,西欧经济变化剧烈,出现所谓的封建主义的危机,庄园主纷纷放弃自营地,改为出租经营,货币地租流行,农奴也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人身自由,劳役制庄园趋于瓦解。这个时期,可以说是城市商品兴起,封建庄园经济衰退的时期。之后经历黑死病和百年战争等的破坏,城市商品经济虽受打击,但最终恢复并繁荣发展,而封建庄园经济则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另外,在城市及商品经济的兴起过程中,以王权为中心的政府和城市是相互依赖、相互利用的关系。为了要生存下去,国家必须得到远远多于它从传统封建收入来源所能得到的财政岁入,这样国家首脑为了得到税收就得鼓励、增加和扩大贸易。而商人和城市居民则需要的得到政府的保护和支持,并使政府成为自己利益的代言人。 庄园制的瓦解对西欧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西欧近代早期资本主义农场的兴起、地租形态的更替、市场体系的孕育、农奴的解放等。为西欧率先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只有建立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在我国这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1.96%。55个少数民族总人口有9056多万,约占全国总人口的 8.04% 。由于这个原因,习惯上把其余的兄弟民族称为少数民族。不管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

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坚持贯彻执行民族平等和语言平等的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和发展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法律的保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等都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国家在50年代组织人员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专门的民族语文工作机构和研究机构,培养民族语文专门人才,帮助有语言无文字或有文字但不完备、不通用的民族创制、改进或改革文字,推进少数民族语文在各个领域中的运用。这些民族文字主要在双语教学、成人扫盲、新闻出版等领域使用。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说课稿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 ---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我对本节课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亚洲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发展》是川教版中国历史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学习主题的一部分,讲述了二战初期,在亚洲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一系列民族国家纷纷独立,各国、各地区人民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先后实现了经济的起飞。 二、学情分析 我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整体来说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的特征,并且他们有近两年的历史知识学习,有一定的历史基础,但还存在看问题表面化、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等的不足。因此,教师应该力求授课内容形象生动,富有趣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蒙巴顿方案”的内容和印度、巴基斯坦的独立,记

住亚洲经济发展的代表性国家如印度、韩国和新加坡等,了解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地区的分治决议,说出第一次和第三次中东战争的时间和结果,解释中东战争和巴以冲突的由来和影响。 2、能力与方法 编制大事年表。例如:战后亚洲民族国家的建立;分地区列举战后亚洲民族国家的跨越式发展;战后中东和平的艰难进程;结合“巴勒斯坦分治”地图和巴(阿)以冲突图片,学会释读历史地图和历史图片信息;结合时政资料学习印、巴分治和巴勒斯坦问题,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认识现实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亚洲独立进程的了解,认识亚洲人民的英勇斗争,使亚洲国家摆脱了殖民枷锁,赢得了民族独立,为亚洲国家的独立发展和经济振兴创造了政治前提; 2、通过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原因的分析,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3、通过对印巴冲突、巴(阿)以冲突的了解,认识当今世界反对战争、维护和平的艰巨性和重要性,认识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才能更好地解决国际争端。

最新复习提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巩固

专题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政治制度史) 一、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多民族国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1、政治上创立中央集权制度:规定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一切大权;在中央设立丞相(行政权)、御史大夫(监察权)和太尉(军事权,皇帝兼任);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由皇帝派官员管理。2、经济方面: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秦圆钱、半两钱)、度量衡、车轨。3、思想文化方面:统一文字(秦小篆),焚书坑儒。 二、汉武帝巩固西汉大一统措施:1、军事措施:三次北击匈奴(卫青、霍去病),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西汉联系西域以至中西亚各地的通道——丝绸之路。2、思想文化措施: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从此,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创办太学(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3、经济措施:废半两钱,改铸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兴修水利,治理黄河。 三、隋唐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在政治制度方面有许多新创制:1、中央官制方面:创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2、官员选拔制度:创立科举制。3、民族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羁縻州”(很能体现唐代一国多制精神和政治开明的特色)。 四、元朝是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为强化统治,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压迫)政策;同时还首创行省制度:忽必烈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中书省的派出机构)”,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五、明清两朝加强中央集权(强化皇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一)强化皇权的措施:1、明太祖朱元璋③。2、明成祖朱棣设内阁。3、清初康熙皇帝绕开议政王大臣会议,另设南书房。4、雍正皇帝时创立军机处。5、内阁、南书房、军机处成员均无实权,都是皇帝强化皇权的工具。 (二)明清两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抗击外来侵略,捍卫领土完整、主权独立:①戚继光抗倭(日本流亡海上的武士)。②郑成功率兵击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③雅克萨之战,《尼布楚条约》的签署,捍卫我国北方合法领土。2、清政府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统治,巩固统一的措施:①北方蒙古地区:平定准噶尔部叛乱。②西北新疆地区: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设伊犁将军。③西藏地区:

第六章、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近代以来民族国家的

壹、十九世紀以後民族國家的發展──鑄造的民族與鍛造的國家 一、民族國家發展的第一階段:歐洲自中古末期以來形成的民族王國,多屬長期自然演進,一般較為安定團結。 (一)中古後期:歐洲各地方言與方言文學的興起,已為各國建立起共同語言(國語)和構成民族的的文化基礎。 (二)近代初期:葡、西與英、法的競爭和擴張,激起了國民的情緒;宗教改革也造就了一些獨立自主的教會。 1.法國:由查理曼帝國分裂的西法蘭克王國,經英法百年戰爭驅逐英國的勢力後,完成民族國家的統一。 2.英國:英法百年戰爭失敗後,英國又陷入了長期內戰;統一後,才發展出共同的文化而成為民族國家。 3.其它:三十年戰爭後,各君主將凝成的民族情緒、宗教信仰與國家利益結合,形塑國民對君主的忠誠。 二、民族國家發展的第二階段:十九世紀是歐洲民族主義確立的時代;後期則為歐洲民族國家發展的第二階段。 (一)形成動力:塑造民族主義的動力為法國大革命、工業革命與浪漫主義運動;逐步由歐洲擴散至世界各地。 1.法國革命:國王被弒後,國民效忠的對象轉為國家,而徵兵制與對外征戰也激起了法國人的民族情感。 2.工業革命:中產階級因工業發展迅速成長,起而要求自由民主,參與政治,增進了自己對國家的認同。 3.浪漫運動:提倡民族文化,珍視傳統與地方習俗,引發各民族對自己的肯定,有利於民族精神的培養。 (二)發展方向:三種力量分別從政治、社會經濟與文化等三方面來推進,激發了現代民族主義的理念與行動。 1.效應:三種力量對十九世紀前期西歐現在的民族國家有強化作用,對德、義等民族建國運動有促進效果。 2.代表:第二階段民族國家的建立,多由鐵血革命等激烈手段達成;一般以義大利與德意志兩國作為典範。 (1)分裂邦國的統一:德國、義大利憑藉武力與外交的手段,擺脫奧地利的控制,達成統一建國的目的。 (2)統一帝國的分治:奧地利帝國受德、義建國教訓,改與境內最大民族合作,以防止民族獨立的再起。 ※事例:奧地利與匈牙利結盟成雙元帝國(1867),匈牙利成為自治王國,共同成為帝國的統治民族。 3.檢討:長久以來,德、義兩國的統一運動常被人們過度地美化和宣傳,成為政治上的樣板與道德模範。 (1)分析:事實上,歷史發展脈絡相似的德、義兩國,是否為民族主義發揚的結果,早就深受學者質疑。 菁英分子的積極:德、意兩民族的統一建國運動,乃是菁英分子的「少數運動」,而非全民運動。 官方掌控的進程:完成德、義建國的主角,是務實的政府要員與外交高手,不是民族主義革命家。 ※事例:義大利的統一功臣是薩丁尼亞首相加富爾而非馬志尼;德意志亦由首相俾斯麥一人主導。 政經實力的支撐:德、義兩國依憑政、經實力推動建國,並非得力於全國人民自發的情感與支持。 ※事例:兩國對內、對外主要是憑藉鐵血的武力政策與煤鐵的經濟實力(英經濟學者凱恩斯觀點)。 集體主義的強迫:民主改革在兩國建國運動中並未受到政府重視,統治者明顯以民族建國為要務。 ※事例:德、義兩國為追求民族主義的目標,符合國家整體利益的需要,故犧牲自由主義的改造。 霸權一廂的擴張:德、義統一從某種角度觀察,是普魯士與薩丁尼亞霸權的擴張,非全國的期望。 A.原因:普魯士與薩丁尼亞所謂的「統一」,在其他地區人民的感受裡,可能是一種「兼併」。 B.事例:德國南部諸邦的統治階層與義大利南部農業地區的人民,對全國統一,其實並不歡迎。 (2)結語:理論上:合理的民族國家建國應先有民族主義的共識和情感,再以此尋求國家主權的建立。 實際上:德、義兩國則反其道而行,先建立主權獨立的國家,然後才圖謀塑造民族的認同。 趨勢上:德、義民族國家的體系完成後,激烈的競爭促使各國殖民海外,形成新帝國主義。 4.其它:歐洲之外,中南美洲的民族國家也紛紛爭取獨立;日本和美國的國家統一也形成新的民族國家。 (1)美國:南北內戰(1861-65)結束後,北方獲勝而國家統一,日後的改革與建設亦可視為民族建國運動。 原因:統一後的「合眾國」,對「國民」(包含原來的黑奴)的定義與權利,作了一番重大的調整。 結果:戰後,美國經濟恢復繁榮,各項生產事業急遽發達,國家力量大增,乃進一步向外拓占領土。 (2)日本:1854年開港後,受列強刺激,國內要求團結;明治維新終使日本脫胎換骨,躋身民族國家。 背景:日本自1635年實施鎖國政策,直到1854年與美國簽訂親善條約,開放下田、函館才結束。 發展:開港後,政治經濟均受列強衝擊,幕府無力解決,民生凋弊;國內乃要求團結,攘夷倒幕。 結果:1867年,德川慶喜取消幕府,大政奉還日治天皇;明治親政,推動各項革新以富國強兵。 A.尊王攘夷:1871年,廢藩(諸侯)置縣,達成國家的統一;並廢除社會嚴明且不公平的階級制度。 B.君主立憲:1889年,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公布憲法,建立君主立憲的政體,並大力發展工商業。 C.對外擴張:明治維新廿年,日本迅速發展,國力大增;其後仿效西方列強,積極侵略遠東各國。貳、廿世紀民族國家的發展──列強操控下的新興民族國家 一、第三階段:廿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東歐民族因專制帝國的瓦解和民族自決的宣揚,各民族紛紛獨立建國。 (一)背景:1.專制帝國的瓦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瓦解了土耳其、奧地利與俄羅斯等由多民族組成的專制帝國。 2.民族自決的宣揚:戰勝國採「民族自決」的和解原則,戰後的凡爾賽和約是民族主義的一大勝利。 (1)源由:一次世界大戰末期,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和平計畫,作為交戰國間的議和基礎。 (2)內涵:十四點和平計畫多與民族自決有關,即尊重各民族的自由發展與決定自身的政治前途。 (3)實踐:由於美國為大戰致勝的關鍵,戰後的凡爾賽會議則將此原則置入,並落實在東歐地區。 (二)代表: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波羅的海三小國)與芬蘭、波蘭、捷克斯拉夫與南斯拉夫等共七國。 (三)發展:新建國家改變了原有的國際政治秩序,對受制於西方帝國的亞、非兩洲各民族也造成極大的刺激。 1.事例:(1)複雜依舊:東歐地區的民族原本混雜,新興民族國家內部,難免仍存在許多少數民族的問題。 (2)問題仍在:講西斯拉夫語的捷克雖自奧地利獨立,其國境內亦有匈牙利人與日耳曼人等民族。 2.小結:諸多問題顯示民族國家很難是「一個民族成立一個國家」,東歐民族問題至此仍不能真正解決。 (四)結果:法西斯政府與共產政權錯用民族情緒,使民族主義原本的自由精神與促進和平的功能,備受懷疑。 1.德義:一次大戰後,德、義法西斯政權都利用民族情緒建立專制統治,發動侵略戰爭,更屠殺猶太人。 2.俄國:史達林利用民族主義在國內清算鬥爭,排除異己,並激起東方民族的仇外情緒以推廣共產主義。 3.英美:英、美等民主國家雖然協助東歐國家獨立建國,但背後亦存有建立緩衝國與圍堵德、俄的用心。 (1)目的:支持民族主義之餘,也藉此扶持東歐親西方的政府,建立防線,以達懲治德國與反共的目的。 (2)作法:在符合民主國家利益的考量下,新興東歐國家的疆界,並未全然地依照民族分布的情形劃定。 (3)結果:西方列強在政治與戰略的考量下,犧牲日耳曼人及其他民族的權益,種下另一次大戰的遠因。 ※事例:捷克境內的日耳曼人希望與德國合併,但不被接受;希特勒因此出兵占領捷克,開啟戰端。 二、第四階段: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迄今。由於戰後的歐洲元氣大傷,而美國與聯合國亦支持民族自決的原則。 (一)戰後的解脫:亞、非地區的民族乘機群起脫離西方的殖民控制與帝國壓迫,恢復其獨立地位或新建國家。 (二)新國的出現:此時新帝國主義已徹底瓦解,開始進入民族主義蓬勃的世界新局;新興國家數量增加甚多。 1.代表:美國同意菲律賓獨立(1946)、英國同意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分別獨立(1947)、以色列復國(1948)等。 2.發展:1960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給予殖民地國家與人民獨立宣言,更助長了世界各民族獨立建國之風。 3.結果:1970年代,新興國家超過八十個;這些國家在趨勢下突然成立,因而內部常起衝突,亂象甚多。 4.檢討:這些「不自然」或「早產」的民族國家,原是民主國家為防止共產主義對殖民地的擴張而成立。 (1)新興民族國家的亂象,說明了民族主義的形成主要是靠文化力量來推動,而非僅靠政治或軍事力量。 (2)新興民族國家的領袖在國家獨立後,大多繼續利用和鼓吹民族主義,促進國家進一步的統一和建設。 (三)強權的禁臠:廿世紀後期在美、蘇對抗下,國際社會出現兩極化現象;雙方都鼓動新興國家的民族情緒。 1.原因:美、蘇兩國為打擊敵方的陣營,使戰後的民族主義運動,一樣遭受甚多強權政治的介入與扭曲。 2.事例:以色列與阿拉伯人激烈的衝突等問題,便常被視為美、蘇集團角力對抗的戰場,而難以單純化。參、現代民族主義的省思──隱憂與批判 一、種族中心立場造成的難題:民族主義以反抗帝國強權的角色在歷史上出現,如今階段性的任務已大致完成。 (一)現代涵義的矛盾:民族主義的現代意義、使命與價值,及其在現代化中所扮演的角色為何,難免令人疑惑。 1.疑議:現代文明追求個人主義的價值,追求天下一家的理想,而民族主義對此二者都構成相當的障礙。 2.理由:民族主義本質上是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相斥;而其種族中心的立場也與世界大同的觀點不合。 (二)有待商榷的利害:講求民族至上與國家認同的民族國家政體,對個性追求和人權保障,其利害仍待商榷。 二、民族認同意識潛藏的問題:民族主義作為民族國家形成的基礎,可成為統一的力量,亦可成為分化的力量。 (一)概論:民族國家的統一建國歷程中,在民族主義的條件與標準下,統一的範圍有限,而分化的可能無限。 (二)理由:任何一個民族國家內的人民,都可能進一步區別族群的差異,產生新的認同意識與要求獨立的呼聲。 1.新興民族國家不盡然能滿足國內不同的族群;因此嚴格定義民族主義,會製造無數的「少數民族問題」。 2.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必然打壓國內所有族群,而某些人的自覺受害,將造成民族主義的癱瘓或毀滅。 (三)小結:什麼是民族主義的中庸之道或完美境界,這是永無解答的;畢竟民族情感與認同是不斷在變化的。 1.事例:印度在英國統治時期是一個國家,在它脫離英國殖民而獨立後,則分裂成印度與巴基斯坦二國。 2.證明:1971年,孟加拉又從巴基斯坦中獨立出來。不過,這是否即為定局,不再變化,未來無人能曉。 3.理由:因為印度半島上的種族、語言、信仰、風俗、傳統等差異甚多,民族認同的變化永遠無法預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