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诗意的建构本质的回归_彼得_卒姆托及其作品解读(1)

诗意的建构本质的回归_彼得_卒姆托及其作品解读(1)

诗意的建构本质的回归_彼得_卒姆托及其作品解读(1)
诗意的建构本质的回归_彼得_卒姆托及其作品解读(1)

四川建筑 第28卷6期 2008112

诗意的建构 本质的回归

———彼得?卒姆托及其作品解读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

【摘 要】 彼得?卒姆托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深受关注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以简洁、独特、精致而闻名。

文章对卒姆托及其作品进行了合乎当代建筑语境的解读,从建筑形体、功能、材料、空间和场所等方面对其作品和思想进行了分析,以期唤起人们对建筑本质的深刻思考。 【关键词】 卒姆托; 简洁形体; 材料; 静态空间; 场所潜力 【中图分类号】 T U -86 【文献标识码】 A

在20世纪80年代崛起于世界建筑界的瑞士建筑师之

中,彼得?卒姆托算不上一位高产的建筑师。与赫尔佐格和德默隆等以先锋和时尚姿态出现于大众视野的建筑师相比,卒姆托似乎更醉心于以区别常人的思维去探索建筑空间最简单原始的魅力。他的作品不多,也很少在媒体上演说自己的建筑观点,且与主流建筑思潮保持距离,但他每一件独特、简洁、精致的作品都经过很长时间的设计,体现着建筑师关于本体存在、感知的思考以及对建筑本质的回归与再认识。

与纯粹的建筑理论研究不同,卒姆托对真实的建筑更感兴趣。他在《现实的魅力》一文中写道:“在我们的知觉和周遭的事物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我的工作组成我们生存境遇的方式、轮廓,还有材料的存在。通过我的工作,我塑造着真实,塑造着空间中的氛围,塑造着那些点燃我们知觉的东西[1]”。正因为如此,对于现实空间维度的深度思考使得卒姆托能够娴熟运用世人熟悉的形体、材料创造出超乎寻常的空间品质,游刃于简洁形体、建构材料、空间张力和场地潜能之间。

1 纯粹形体与建筑功能

卒姆托对简洁建筑形体的追求体现于对建筑功能的合理组织和整合。在正视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建筑最本质要素的设计丝毫没有掺杂夸张的手法和新奇的噱头,因此,纯净几何体构成的建筑得以实现,透露出卒姆托对形体独特的领悟力和控制力。

为卒姆托赢得密斯?凡?德奖的布列根茨美术馆,以精简到无以复加的形体出现于康斯坦茨湖畔,简单的正方体与水面、街道、广场建立起新的城市空间品质(图1)。这个散发着柔和折射光芒的“玻璃盒子”完美地担负起一个美术馆的职责,将其内部规整统一的空间和完整的墙面全部给予美术馆内的展示品和参观者。

在为自己设计的第二个工作室中,建筑围绕一个内庭院呈U 型格局展开,由三个立方体转折交接而成,建筑外

观质朴简洁、经过特殊处理的光滑混凝土表面没有任何装饰(图2)。建筑一侧是设计人员的工作室,另一侧是卒姆托自己的工作台和私人生活场所,两者之间设置了举行会议、讨论方案的房间。整个建筑功能清晰明朗,与简洁的外观相得益彰。在工作室精心设计的明亮大玻璃窗内外,自然景观与人为活动的相互对景,为冰冷的建筑外墙增添了无尽活力。对规则几何形体的偏好或许与卒姆托早期的木工学徒生涯有关,他似乎总是用最直接的方式进入到事物的本质,彰显建筑本来的面貌,也总是力图用“简于形、精于心”的状态表达自己的建筑意图

图1 奥地利布列根茨美术馆

(图片来源:ABBS 建筑论坛)

2 材料的诗意建构

卒姆托对作品中建筑材料选择较为明显地受到地方风土的影响,尤以对材料精选与“诗意”表达而闻名。他对现

[收稿日期]2007-12-24

[作者简介]熊灿(1983~),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

1

4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四川建筑 第28卷6期 2008112

代艺术家约瑟夫?波依斯的作品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对其使用纤细材料创造出的非凡艺术品感到吃惊。这种利用材料的手法让卒姆托相信平凡的生活中存在着特别的力量。因此他通过一贯单纯的手法和不断重复的语言,像表现音乐的旋律、和声、节奏一般,在那些朴素到极点的建筑中寻找唤起人们深层记忆的力量

图2 卒姆托新工作室兼住宅

(图片来源:《世界建筑》2007年4期

)

图3 汉诺威世博会瑞士馆

(图片来源:《世界建筑》2005年10期)

在2000年的设计上,卒姆托巧妙采取当地木材创意性

的堆叠使用,创造出博览会上最富于感觉意义的建筑(图3)。这个由3万根松木有序叠放组成的“瑞士共鸣箱”,使人们对材料与建筑本体的观念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奇特感观。游客可以从任何角度不受限制地进入其中,感触木材的肌

理,嗅闻木料的清香,倾听瑞士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感知自然的阳光、雨滴、清风以及丰富的自然光线变化。穿行于这样的独特“木制”通道、内院和中庭之中,必须调动起全身各种感官,来体验这个北欧国度所特有的民族风情。在卒姆托的手中,建筑材料能够闪耀出本性的光芒,与单纯利用材料构筑建筑相比,卒姆托更强调以优雅的建构作为对建筑本体特征的描述,对材料各种本质要素的极度表现,使他能够利用普通的材料创造出散发永恒魅力的建筑空间。

出于对展馆“临时性建筑”的基本考虑,在选择建造方式时,卒姆托放弃了所有可能损坏木材本身的连接方式,只是借助钢杆和弹簧完成板条之间的搭接。因此,世博会闭幕后,材料也会完好如初地被重新使用,也充分体现出建筑师对生态的敏感和关注。

3 静态空间的张力

20世纪初,世界建筑领域进行过一场针对“现象学”的哲学运动,其主旨在于:研究如何通过对空间、场所的感知和体验来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各种复杂联系和意义。这种对建筑本质的探索方式,同样也体现在卒姆托创作过程中。他把对建筑的亲身感受和具体经验与知觉当作建筑设计的源泉,同时也是结果。在《观察事物的方法》一文中,卒姆托谈到:“对建筑的知觉来源于直接的感觉、体验

和场所感,甚至包括孩童时代的生活经验。[2]

”因此,在他看来设计师的任务是通过各种的手段来达成体验者与真实世界的联结

图4 布列根茨美术馆内部空间

(图片来源:《世界建筑》2005年10期)

布列根茨美术馆所呈现的建筑内部空间几乎完全被坚实的混凝土墙所围合,墙壁上没有额外的装饰,为观赏者创造出一览无余的整体空间。与外界的联系除了从墙壁与楼板之间涌入的自然光线,便没有任何关系了。光线通过建筑表皮夹层侧面射入,再通过展厅半透明吊顶神奇而柔和地漫射入展厅,建筑中弥漫着光与影的微妙组合(图4)。内部空间作为光影的容器而具有宗教般的意义,神秘下泻的光线产生了一种仿佛远离尘世的感觉。被单调墙体包围而氤氲着柔和光线的空间,使人仿佛置身于中世纪的教堂。随季节的转换,光线成为空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元

2

4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四川建筑 第28卷6期 2008112

素,使人觉得建筑如同能够借助外表皮的玻璃吐纳呼吸。蕴藏在各个角落与空间中的张力,让人无法不去感触建筑中渗透中的宁静和肃穆。在抛弃了华丽的构图和繁琐的建筑符号之后,卒姆托运用简洁元素所营造的纯粹空间,给予人们更多冥想和遐思的理由。卒姆托似乎一直在不懈追求对空间的无限创造而带来的愉悦,努力捕捉真实物质与人类感知的结合点。

4 场所潜能的发掘

位于瑞士山区的瓦尔斯温泉是卒姆托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他成功处理建筑与场地之间复杂关系的代表作。在对场地地理条件详细分析后,如何呼应有力的地质条件,如何让建筑融入阿尔卑斯山旖旎的自然风光和地形地貌之中,成为卒姆托设计的起始点。设计方案的中心理念倾向于:让建筑看起来成为周围景观的一部分,以退让和谦逊的姿态覆盖于同山体一色的草皮之下。新建的温泉如同一块巨大的方形岩石般嵌入山体之中,一侧与山体紧密结合,另一侧暴露在外的建筑本体上开着巨大的方形孔洞,仿佛是对山体沉积岩风化形成的深洞的呼应与现代诠释(图5)。整座浴场的材料都选用瓦尔斯当地的石材,由这些石片构成的巨大墩柱成为建筑的支撑结构,不均匀地布置在基地中,通过对空间地占据来划分空间。对石墩柱内部空间的细节处理更是精彩,它们被赋予不同的功能且造型各异,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在温泉中的空间感受。这些小室大都空间狭窄幽闭,但这种紧张的情绪在休息大厅得到了完全的化解。休息厅中的落地玻璃将室外山景收纳入内,室内地面穿过玻璃窗延伸至外。空间虚与实的交融与渗透将建筑和环境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图5 瑞士瓦尔斯温泉建筑

(图片来源:htt p://www .urbanfuture .org .cn )

对场所的地点性和空间独有特性的完美体现,使

得卒姆托的作品表现出了更深刻的物质特性。他认为环境与建筑之间总是有着一种相互作用的力,这种力保持在动态平衡之中,并不是一味的顺应与服从,而是在对话之间寻找平衡。在圣?本尼迪克特教堂的设计中,新建的教堂打破了传统石制的形式,采用了全木制结构,高耸的体型与水滴状的平面形制成为了当地醒目的坐标。圆滑的体形和木制瓦片构成的外墙消解了建筑体量产生的生硬感觉

(图6)。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建筑前后两个面呈现出不

同颜色,与周围的建筑机理保持一致,融入了当地的建筑文化之中。

图6 圣?本尼迪克特教堂

(图片来源:A rchitecture and U rbanis m.1998:10/Extra Editi on )

5 结束语

卒姆托在南加州建筑学院演讲中讲到:“我呼吁一种建

立在我们仍然可以知晓、理解、感觉的基础之上的常识的建筑学。我以自己的方式仔细观察这个世界的某种真实面貌,在建筑中努力实现那些有价值的,避免混乱的,以重新创造

我们的感觉中似乎就快要失去的东西。”

(引自Peter Zu m thor 在美国南加州建筑学院演讲片断)在仿古拼凑的过渡泛滥与各种符号元素的极端演变之后,卒姆托建筑朴素无华的风格,让人们真正体会到建筑师对建筑本源和真实构造方式的思考。他的作品与诗人的诗作类似,都是将生活中的实物元素加以提取和浓缩,进而升华为优雅的表达形式。在卒姆托的设计信念中,思想和意义不可能脱离具体的事物而存在,建筑的美只能产生于建筑本身,而不是任何装饰性的附加。因此,他的作品总是以至纯的形式、精确的构造、清晰的结构出现,同时也充满了激情与感性,他把自己对建筑的感觉———体验、记忆、知觉、想象融进了自己的创作当中,创造出了一个个让世界惊叹的“瑞士盒子”。

参考文献

[1] 彼得?卒姆托.现实的魅力[J ].赵杨,译.世界建筑,2005

(10).[2] Peter Zum thor .A W ay of Looking at Things .A rchitecture and U r 2

banis m.1998:02Extra Editi on .

[3] Peter Zum thor .Thinking A rchitecture [M ].Lars Muller Publisher,

1998.

[4] 张军英,关力.形式?空间?材料的统一———彼得?卒姆托温

泉改造[J ].世界建筑,2005(10).[5] 杨舢.追溯建筑的本体———对材料和建造的回归———关于瑞士

建筑师Herz og &De Meur on 与Peter Zum thor 的比较[J ].华中建筑,2003(2).[6] 陈治国,梁雪.当代西方建筑设计中的极少主义表现[J ].新建

筑.2001(4).

3

4 ?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的感官复杂性——以彼得·沃克景观作品为例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的感官复杂性——以彼得·沃克景观作品为例 发表时间:2020-04-14T02:52:48.106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21期作者:王璐璐 [导读]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手法特征主要体现在把握整体性;对建筑化简约、纯粹空间的追求;对材质的关注和构造的精细;对纯净、抽象形式的运用、对时间与自然造化的体现等。运用简化和提炼、简洁抽象几何形体、景观要素的系列化等方法来实现纯净抽象的形式。 王璐璐 滨州学院 256600 摘要:极简主义景观设计的手法特征主要体现在把握整体性;对建筑化简约、纯粹空间的追求;对材质的关注和构造的精细;对纯净、抽象形式的运用、对时间与自然造化的体现等。运用简化和提炼、简洁抽象几何形体、景观要素的系列化等方法来实现纯净抽象的形式。由于其设计手法的此类特征,其本身所反映出的复杂性往往被忽视。通过分析彼得·沃克作品,从感官体验角度分析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的复杂性问题。 关键词:景观设计;极简主义;复杂性;感官体验 1.极简主义景观设计 自20世纪60年代起,现代艺术蓬勃发展,影响越来越广泛,艺术家开始涉足环境艺术和景观设计,一些景观建筑师开始接触极简主义艺术,从极简主义艺术中汲取创作营养,并运用到景观设计的实践中,创作了许多具有极简主义风格的景观作品。其中代表作有彼得·沃克的唐纳喷泉、玛塔·施瓦茨的面包圈花园以及彼得·拉茨的杜伊斯堡公园金属广场等。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强调从整体性把握设计,追求极致简单、纯粹的空间构成、关注材质细节的运用。其作品在设计层面上通过高度概括的设计手法与精炼简约的表现手段,深度挖掘景观本质带给人们的体验。 极简主义景观的设计理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极简的设计方法,设计师对设计对象研究、分析后,确定其关键性因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细节表现,以最简练的表达手法取得最大的景观效果;二是极简的表现手法,设计师运用及其精炼简单的元素、景物已经材质表现景观最本质的特征;三是极简的设计目标,在充分了解场地文脉、肌理的基础上,找出适应场地的最理想方式,并尽量减少对原有景观的人为干扰。 2.保罗·沃克作品分析 彼得·沃克(Peter Walker)是当代景观设计中极具代表性的大师,也是将极简主义风格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代表人物。他所设计的景观作品大多结合当地文脉,融入丰富的历史与传统文化,通过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运用古典的景观元素,营造浓重的原始气息以及神秘的氛围。这些都是彼得·沃克作品的显著特点及过人之处——艺术与景观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以下将通过其景观设计作品分析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中的感官复杂性。 2.1唐纳喷泉 哈佛大学的唐纳喷泉建于1984年,是彼得·沃克早期的作品。喷泉位于校园内的一个交叉路口,同时跨越草地和水泥路地面,并且包含了附近的两棵树,由159块花岗岩不规则排列组成直径约为18.3M的圆形石阵,每块石头大约4英尺长、2英尺宽、2英尺高,当人们坐在草地上时,刚好可以被用作石椅或石桌。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 唐纳喷泉立足于夏天使用,而在冬天,利用周边建筑供热系统可以继续喷雾,当气温继续降低直至无法喷雾时,白雪覆盖石阵,则是另一番景象。石阵中心处设有水池,此处石头也更加密集。春夏秋三季,水雾像云一样在石上舞蹈,将石阵的边界模糊。白天阳光反射令水雾产生彩虹;夜晚水雾在灯光的影响下制造出丰富的光影变化。 虽然运用极简的设计手法,但彼得·沃克也对空间的使用功能进行了推敲,石阵具有空间划分的作用。设计师利用159块天然石块围合出一块直径60英尺的圆形静空间,并与周边环境有所分区。同时,水雾喷泉以柔和的方式阻隔了人们直线相互对视的目光,使这里更显私密,增加了实用性。 2.2 911国家纪念广场 911国家纪念广场是彼得·沃克生涯里一件极具代表性的作品。2004年1月,以色列建筑师迈克·阿拉德以作品“倒影缺失”从63个国家5000多份方案中脱颖而出,之后他便邀请彼得·沃克一同完成该项目,并最终获得了201ASLA专业奖。 为了纪念911事件,在纽约世贸广场遗址上设立了庞大的瀑布,周边设置了森林广场,人们从周边繁华的城市走向这个静谧又有着瀑布轰鸣声的神圣场所,纪念逝去的生命,人们向下行走,将看到遇难者的名字,穿过森林广场向上走又回到了日常的生活,巨大的高差,让

彼得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

彼得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建筑可以很哲学的 尽管一直遭到方方面面的非议,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在先锋建筑学界中的地位却如日中天,俨然已是最受瞩目、也是最炙手可热的建筑师之一。批评家拜茨基本在他那本颇受好评的著作《破坏了的完美》中为艾森曼、海扎克、盖里和文丘里戴上了一顶高帽子,将四人并称为当代建筑的“四教父”,他们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也许是有了这顶高帽子护身,自从和解构主义哲学家雅克德里达、吉尔德勒兹等人打得火热之后,艾森曼的建筑风格越发地肆无忌惮起来。的确,他天生就是那种沉湎于幻觉和哲学思辨的设计师,所以一旦有了理论家的支持,他就不再顾忌什么实用、功能之类现代主义价值体系的纠缠了。 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80年代,他曾经为客户设计了一套住宅,却令业主无法入住而沾沾自喜;时过境迁,艾森曼的古怪脾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来愈激进和夸张。1997年参加“虚拟住宅竞赛”的实验性作品令人目瞪口呆,它们是雕塑,还是梦中之物?反正如果用它来装人,估计是怎么住怎么费劲的。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它们是精心打造的惹是生非,是一次建筑的冒险,因为他知道,虚拟性就体现在和我们之前看到和熟悉的事物毫无瓜葛之上。和同时参赛的利伯斯金、伊东丰雄、简诺威尔等人相比,艾森曼简直把建筑当成电脑游戏或电影特技中的场景设置了。 那是些怪物,像工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从水晶几何学中获得的灵感,他把建筑当作了切割机下的钻石毛坯,舒适指数之类的问题他是不屑一顾的,他用Silycon制图法模仿建筑运动的轨迹、瞬时的静止和体量的变化,就好像建筑也是有生命的。同时这又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只有结构、建筑语言、隐喻和点、线、面、体的组合被单独拿出来分析,人为因素被排斥在决策圈之外了。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创作浅析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1932年8月11日-),出生于新泽西州,他在康奈尔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杂志。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作品多次获奖。1982年到1985年期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设计评论家。著作有:Moving Arrows、Eros and Other Errors和Houses of Cards等,另外,彼得·艾森曼还是美国著名杂志《Oppositions Journal and Opposition Books》的编辑和作者,他还在世界上著名的杂志和期刊上发表了大量关于建筑学方面的论文。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虽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他在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艾森曼还是纽约建筑师协会的领导者(即“建筑界5巨头”之一),是当今国际上著名的前卫派建筑师,美国建筑界对他的作品评价很高。他是首位通过自身领域的工作来证明当代文化是一个交互影响的连续体,而所有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建筑学中的一部份的建筑师。 1980年,在经过多年的教学、写作和设计并做出令人敬仰的理论工作后,艾森曼将他的专业经验集中在建筑学方面。他设计了大量的原型项目,其中包括大面积的住宅、城市设计规划、教育器材的设计以及许多私人住宅。1993年,俄亥俄州哥伦布市耗资6500万美元的会议中心攀行了动工典礼;1996年,耗资3500万美元的阿伦诺夫中心(Aroff Center)动工。1985年,埃森曼先生凭借威尼斯第三届国际建筑双年展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方案获得石狮奖(头奖)。埃森曼先生是1991年第五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代表美国参展的两名建筑师之一,他的方案被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画廊内展出。埃森曼先生是建筑与城市研究所,(Institute for Architecture and Urban Studies)——一个建筑批评的国际性思想库——的创立者和前任所长。他曾获得无数奖项,包括一个古根海姆学会奖(Guggenheim Fellowship)。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Brenner奖。 艾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 艾森曼声明:“由于没有足够的图像材料去说明传统的组织形式,所以我正在寻找如何定义空间概念的方式,在可以转移的情况下进行一定的定位关系。这就是我一直试图做的事,去转移目标,并将目标定义为有概念的建筑”。 艾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anti-humanist)观点的同情。艾森曼设计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艾森曼也是一位教育家。1980年,在经过多年教学、写作和令人敬佩的理论创作之后,他创立了自己的职业事务所专门从事建筑。 如果梳理一下艾森曼的庞杂的言说,我们可以把他那些高深的理论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将哲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引入建筑,为解构建筑提供了理论的依据;

浅析彼得·卒姆托的空间设计理念及表现方法(1)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浅析彼得·卒姆托的空间设计理念及表现方法 作者:杨洋, 闫文卿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东,广州,510641 刊名: 安徽建筑 英文刊名:ANHUI ARCHITECTURE 年,卷(期):2010,(6) 被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9条) 1.期刊论文熊灿诗意的建构 本质的回归——彼得·卒姆托及其作品解读-四川建筑2008,28(6) 彼得·卒姆托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深受关注的建筑师,他的作品以简洁、独特、精致而闻名.文章对卒姆托及其作品进行了合乎当代建筑语境的解读,从建筑形体、功能、材料、空间和场所等方面对其作品和思想进行了分析,以期唤起人们对建筑本质的深刻思考. 2.期刊论文徐岩.XU Yan从建构的视野解读彼得·卒姆托的温泉浴场-山西建筑2009,35(24) 首先简要的回顾了弗兰普顿提出的建构文化研究的缘起、发展,并试图给出笔者自身对于建构的理解和定义,然后从建构的视野解读了以"诗意的建造"著称的彼得·卒姆托的代表作--温泉浴场,从而让人们从建构的层面更仔细的去了解一个优秀的建筑作品是如何产生的. 3.期刊论文詹和平.Zhan Heping另一种品质——彼得·卒姆托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6) 彼得·卒姆托新近设计的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是一座独特的建筑.他在圣柯伦巴教堂的遗址上,创造了一座可以感知,体验、沉思的博物馆,使人在其中获得某种宗教情绪,感受到空间、材质、光线、细节及遗址、艺术品的魅力.此建筑所呈现出来的另一种品质,或许正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复制与拼凑建筑的创作年代所缺失的和要寻求的. 4.学位论文肖志抡彼得·卒姆托的建筑世界2005 在瑞士被看作当代建筑思想中心之一的今天,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的作品当属其中的主要成就。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作品所具有的纯净形式美及其表现出来精到的材料知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对建筑最终散发出来的空间影像超乎寻常的掌控。卒姆托说。他希望创造一种具有灵魂的空间 ,一种能够成为日常生活一部分并且对世上常规人造物进行抵制的空间。对他而言,材料本身的语汇比它的外在形式更加重要,因为只有简明与纯净的建筑才会吸引我们将之作为舒适的生活居住对象。 1998年,彼得·卒姆托继安藤忠雄以及J·莱维斯卡成为第三届嘉士伯建筑奖的得主。作为评委与ArchitectureReview杂志主编的彼得·戴维对卒姆托曾有这样的评价:“他是我们时代的传教士,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魔幻与诗意。” 卒姆托的作品不多,但都经过长时间的精心设计。他像一位炼金术士,设计的过程是关于存在、感知和沉思的探索,是现实中感受到的魅力的提炼,超越日常生活的庸俗。他的作品都运用基本的形体,关注对空间的感知、材料的特性及材料之间和谐配置。他认为建筑无论大小都要让人感到亲切 ,感到尊严和自由,让人乐于使用。 卒姆托让我们想到了勒·柯布西耶,他系统地对通常我们所接受的理论进行质疑,并用他自身的经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向每一个挑战目标前进。他将永恒的价值作为其创造性尝试的最终目的,可能也恰恰是因此,才使得他每一次总是能够通过我们所熟知的,生活行为一部分的影像来打动我们。在乌尔罗马考古学遗址保护所中,他采用威尼斯人半透明卷帘的原理为我们创造出魔幻的空间效果;在圣恩特·贝纳迪克礼拜堂,他采用被低估的木墙面板的诗意地打动我们;在海尔登斯顿的个人工作室,他通过强化木材建筑与金属家具之间的对比来阐释两种材料的特质。在老人住宅的设计中,他自信地引入贯穿两层的窗户作为主题;而在沃尔斯的温泉浴场中,他重新发展了我们所熟知的罗马或者土耳其浴室的洗浴体验。在这里,卒姆托呈现出一种对文化社会正在丢失几千年来逐渐形成的永恒价值条件下,盲目求新求异所带来的负罪感。 尤哈里·帕拉斯马在其所着的《感官性极少主义》中说,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者至上主义的文化时代里,建筑舞台在整体上被造型的狂热所统治。这样就使得建筑偏离了实体和象征的本质,而使房子成为纯粹的视觉产品。公共产业也使得建筑变得自恋并偏离了自己根本的社会任务。或许,正如卒姆托本人所言:“这究竟是为什幺呢?我常常疑惑,这虽有困难却是显而易见的设计方法就这幺少的人去尝试?为什幺我们对产生建筑的基本要素:材料、结构、构造、承重与自承重、地面与天空及理应成为空间的空间;经过谨慎细致处理的空间的围合墙体、材料、凹度、空旷、光、空气、气味、感受力与共鸣如此没有自信?”<'2> 我相信卒姆托的作品会给我们很多息示,尤其是对我国且前日益扩张的城市建设和普遍存在的复制与拼凑建筑创作是一种抵抗。他的建筑所呈现的也正是我们在目前这样一个浮华、快速制造的“视网膜”建筑的岁月里所缺失的、所应寻找的另一种品质。 5.期刊论文陈彦.CHEN Yan德国科隆柯伦巴艺术博物馆-时代建筑2008(3) 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在德国科隆新设计的柯伦巴艺术博物馆坐落在二战中被炸毁的哥特式教堂--圣柯伦巴的旧址上.在赋予现存遗迹和历史应有的尊严方面柯伦巴非常成功,从而成为人们反思的地方.在这里漏明的砖墙使空气和光像一幕镂空的纱帐;每一种精心选择的材质所散发出的美深深打动着访客;光和暗为博物馆各个房间提供场景,在这些曼妙的场景下,宗教和世俗的艺术作品均被赋予精致的展示空间. 6.学位论文李洁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的极少主义建筑设计研究200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建筑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受材料、施工等客观物质的限制 ,真正理性和严谨的精品建筑比较少。同时在不假思索地快速建设中,中国建筑的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也逐渐消失。 从20世纪80、90年代兴起的极少主义建筑,以简练的形式、纯净的空间和精巧的构造结构为主要特征,近年来备受国际建筑界的关注,瑞士建筑师彼得·卒姆托则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强调建筑应从生活和场所出发,关注的是空间、形式、材料、构造等建筑的基本问题。他像是一位炼金术士,不断挖掘建筑的真谛,创造简约的美。他的作品所体现出的是对真实事物的表达、对人以及生活的关注、现代价值与地方文化的结合,这使他获得了国际建筑界的广泛赞誉。 因此,本文从他的创作背景和建筑理念出发,对其作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包括简约、朴素的建筑形态,以及简约的表象所隐藏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如对场所与环境的思考,对材料的关注和构造的精细。希望通过以上探索能够对我国目前的建筑创作有所启示。 7.期刊论文杨璐表皮背后--从建筑表皮的差异解读建筑师的思想-中外建筑2004(4) 建筑表皮不仅是建筑视觉表现的关键因素,也是建筑构造组织形态的体现.本文从建筑表皮出发,对赫尔佐格和德梅隆、卒姆托、妹岛和世三位(组)建筑师及其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试图解读不同建筑师不同的建筑思想. 8.期刊论文楼颖楠.LOU Ying-nan建构建筑探讨-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06,18(4) 建构不仅是一种构造过程,更是将建筑人的感性倾注于建造过程的诗意创造的方式,就比如赫佐格和德穆龙、卒姆托的建筑,他们不再停留于过去对于建筑外在形态的追求,而是将对建筑材料用人的情感方式重新组合.探索了建筑内部的空间,以及在这样的空间之中人对光线,质感,触感等细节的感受.在这里,人作为一个更为主动的因素被考虑到了建筑的要素之中,而人在建筑之中的情感被提升到了最重要的地位. 9.学位论文史永高隐匿与显现——材料的建造与空间双重属性之研究2007 在这个图像时代,建筑整体上的“布景化”现象已经愈发严重。对于材料的重视和研究被视作对抗这一状况的一个可能并且重要的出路。但是,如

彼得卒姆托建筑设计思想与手法研究

彼得·卒姆托建筑设计思想与手法研究 摘要:小组研究了建筑大师卒姆托的独特设计方式和手法,以2000年德国诺威世博会展馆和克劳斯兄弟礼拜堂为例进行鉴赏。 关键词:卒姆托;场所;材料 一、彼得·卒姆托简介 彼得·卒姆托(Peter Zumthor,1943年4月26日-),瑞士建筑师,2009年普利兹克奖获得者。卒姆托出生于巴塞尔,1958年成为木匠学徒,1960年代在纽约市普拉特学院进修,1968年成为一名建筑师。代表作品:奥地利布雷根茨美术馆(1997)、瑞士瓦尔斯的温泉浴场(1996)、圣本尼迪克特礼堂(1989)等。 在著名的建筑大师中,卒姆托属于作品很少的,但是每一个作品都那样使人惊叹,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时尚的曲线,安静得犹如能听到大地的呼吸,独特得无可复制。他对于场地深邃的感受力、对于材料和建造过程独特的掌控能力源自何处?

二、对两个实例的学习与分析 1、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展馆 2000年的汉诺威世博会的主题是“人 类,自然,科技”。卒姆托围绕着这个主题建造了独一无二的“瑞士共鸣箱”。作为一 个来自一个木材之乡的瑞士人,卒姆托长于 木匠的家庭。木材那种原始,质朴的力量,给了他极大的感染。因此他将瑞士传统风干木头的手艺搬上了世博会的舞台。 一共2800立方的木料,不用钉子,不用螺丝,不用胶水,单纯的只借助于钢杆和弹簧。这几个月的世博会正好作为他的干燥期,木材自然风干,水分蒸发,在世博会结束之后,这一展馆将被拆除,材料会在瑞士某地完好如初地被重新使用,卒姆托利用世博会这5个月的时间作为这些木材的“干燥期”。 这样的理念非常符合世博会这种临时性建筑,也体现了卒姆托对材料对自然的尊重。再加上木材本身的特性,无论过冷或过热,木材就可以进行温度调节。材料在他的手中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他让材料成为你感官的一部分。游客从任意角度进入到瑞士馆中,接触木材的肌理,嗅闻木材的清香,瑞士演奏家的不插电乐声在空间中流淌贯通。借木材的“手”把木色,木香,食物的味道,音乐,温度,阳光,雨水,光线,全部共鸣在了一起,调动起了人的全部感官来体验这座建筑。游客在这里面的体验随着自然气候的不同而改变,每一秒都有不同的感受。人与自然的互动,自然与材料的互动,材料与空间的互动都是如此的清晰。

彼得沃克

2009年4月16日晚上,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知名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P eter Walker)主旨报告成功举行。 讲座上,彼得·沃克将自己从事景观行业五十余年来的具体项目、工作经历、教育经验及设计思想与在座的听众分享,并热情而耐心地回答了听众的提问,给予设计师和学生很大的启发。 彼得·沃克是当代国际知名景观设计师,"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ASLA)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他有着丰富的从业和教学经验,一直活跃在景观设计教育领域,1978-1981年曾担任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景观设计系主任。1983年于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成立了彼得·沃克合伙人景观设计事务所。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与梅拉尼·西蒙合作完成的《看不见的花园:寻找美国景观的现代主义》。作为一位著名的景观设计师,彼得·沃克有着超过50年的景观设计实践经验,设计了无数佳作. 彼得·沃克提到当年美国也同样面临现在中国所遇到的问题,城市化快速发展,低密度的重复建设等。开发商开发房地产时,都带着"风格"让设计师进行设计。因为房地产景观归根到底还是商品,带有商业性,而客户的喜好,就决定了该商品设计的导向。面对这样的设计环境,彼得·沃克间接地进行了反思,他从20世纪60年代的极简主义画家和雕塑家的一些作品中得到了灵感。他认为这些艺术品和景观是紧密相连的,这些艺术品设计构成简单不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正是这些简约的构成,却可以形成很好的景观。20世纪60年代斯特拉、安德烈、贾德、弗莱文以及莫里斯等艺术家的作品再次从艺术上肯定并复苏了简朴性、力量和清晰性,给于了设计新的方向。 那么,如何利用这些简单的构图来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如何将图纸上的艺术品和景观设计结合在一起。例如:有的艺术家在沙漠中行走,一次获得一条美丽的路径,但是这样的形式,如何应用于景观设计中,并被客户所接受?一些景观中的某种元素,放于室内可以成为一种艺术品,并具有宗教感和强烈的神圣感,但是这种想法应该如何实现?一个艺术馆的展出里,水泥块被整齐排列于地表,这样的艺术作品具有强烈的冲击力,但是它又如何应用于景观?再如安德烈的作品"切割线":枕木摆于草地中,成为一定的序列就使草地变得十分的不同,变得难以忘却。正是对于这些问题的长期思考,彼得·沃克得到了这样的结论:如此简单的东西,却可以产生强烈的震撼。这些思考也充分说明了他自己的话"从艺术的角度来获得关于景观设计的灵感",并让他成功找到了将艺术和他的景观设计融合在一起的途径,使用极简主义来做设计,并将它运用到极致。

彼得·卒姆托建筑需要被深刻体验 细部故事

彼得·卒姆托:建筑需要被深刻体验 | 细部故事要谈彼得·卒姆托,可以先从一套书开始。 《Peter Zumthor: Buildings and Projects 1985-2019》这套装帧工艺精美并且透着一股子低调内敛风格的丛书是对于卒姆托过去诸多作品的首次全面解读。这五卷华丽的书籍是由卒姆托自己亲自监督并把控着他的编辑Thomas Durisch所完成,内容丰富,阅读感受良好,卒姆托撰写的小品式文章附在每一个项目解读之中,清晰地讲述了他的回忆与他的建筑思考过程。如果你读过卒姆托过去的著作,你会非常熟悉这一文风和格调,它们简洁耐读,令人回味。 卒姆托曾经在《Thinking Architecture》中写道: 为了达到美,我必须独处,必须只做我自己的事情而没有别的,因为认出美且能创造美(幸运的话)的独特物质存在于我内心。另一方面,我想创造的东西——桌子、住宅、桥——必须被允许成为它们自己。我相信(认为)每件做得好的事物都有个固有的适当的确定其形式的秩序。这本质就是我想揭示的,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紧紧抓住手头的事件(问题)。我相信(认为),在前景的精确性和在真实的感官体验中的真正内容,超越了抽象的观点或想法。 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卒姆托内心世界的敏感之处。 我们都知道,卒姆托的职业生涯是从木匠学徒开始的,这使得他的作品也都很接近是一个巨大的木工艺品:它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完善的细节以及所使用的材料的品质——他总是在项目阶段中花费不菲的时间去寻找合适的材质。 在过去的三十余年的建筑创作生涯之中,卒姆托已经完成的建筑项目大约有20个,这当然要比他的同行们少很多,而这几乎可以归结为他对于细节可怕的把控与追求。 彼得·卒姆托:作为一个建筑师,同时也是作者,我不希望书籍这一形式会令我没有任何思考的余地,甚至不能去影响它,我当然想要参与制定自己建筑作品集的内容。 卒姆托一贯对于出版自己的图像作品集非常犹豫,被海德格尔现象学理论影响颇深的他相信建筑是需要亲身体验与经历才能感受得到其触感与氛围的,仅凭图像远远不够。然而我们很多时候也只能通过图像来研究这一伟大而孤僻的建筑师。在这套书里,其他的项目分量都相对均衡,只有两个项目所占篇幅和比重大到需要特别注意:瓦尔斯温泉和科伦巴博物馆。 有关瓦尔斯温泉这一神作小编暂不予赘述,首先想分享的是Jakob Harry Hybel所作的一篇有关科伦巴博物馆的解析(小编翻译并整合了内容): 科伦巴博物馆

艾森曼解析

西方建筑流派 之——建筑大师:彼得.埃森曼

批评家拜茨基本在他那本颇受好评的著作《破坏了的完美》中为艾森曼、海扎克、盖里和文丘里戴上了一顶高帽子,将四人并称为当代建筑的“四教父”,他们的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艾森曼给人们的鲜明印象就是,一个耽于幻觉的自我臆想者,他的头脑里到处是与经验无关的想象。然而在他70年代的一系列作品中,已体现出艾森曼独特的艺术信仰:功能只是形式的附庸,为了达到最完美的形式,艾森曼情愿以牺牲住宅的使用面积为代价。作为一个后功能主义者或者说新理性主义者,他坚信,建筑是自治的,是一块独立王国,建筑师的任务不是像上帝一样“建造”住宅,而是呈现它们,让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存在。 80年代,艾森曼曾经为客户设计了一套住宅,却令业主无法入住而沾沾自喜;时过境迁,他的古怪脾气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来愈激进和夸张。1997年参加“虚拟住宅竞赛”的实验性作品令人目瞪口呆,它们是雕塑,还是梦中之物?那是些怪物,像工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 他一直是个反对派1967年,艾森曼创立并担任建筑与城市研究院(IAUS)的院长和《反对派》杂志的编辑,艾森曼致力于建筑观念上的革新。虽然1982年,学院和杂志都走到了它们事业的终点,但艾森曼的建筑实验似乎并未受到什么影响,反而“变本加厉”。它既是一种主观的冥想,又是在符合建筑学规律的范畴内所做的脚踏实地的尝试。他的后期设计更加令人费解,他考虑的是身体与灵魂的新空间,热衷于依靠电脑软件AutoCAD、

3dsmax制造出各种复杂的造型,效果图也以表达概念为第一目标,所以虽然在学界获奖不断,在商业上却并不受宠。 作为一个从业建筑师,他拒绝商业化的操作,孜孜以求建筑的真谛并不断超越。他的建筑设计实践与理论保持忠实合一,为当今建筑学的发展贡献了宝贵的财富。他深入研究建筑历史,从他的前辈鲁道夫·威特科尔( Rudolf Wittkower)、柯林·罗( Colin Rowe)那里继承了对古典建筑和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形式分析方法,同时他又积极的姿态面对 即将到来的建筑变革,并不断地为建筑注入新的活 力。 了解一些埃森曼建筑思想的人都会感到,他的 建筑理论晦涩难懂。一方面,是我们通常对他建筑 思想的发展过程缺少一个系统的认识。实际上,柯林·罗的教学思想:一方面培养学生对建筑本质的追求,另一方面强调质疑的精神,深刻影响他的得意弟子埃森曼,埃森曼既继承了前辈们的形式分析方法,又提出了自己的批判。另一方面,埃森曼的建筑思想是十分庞杂和难以理解,同时也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埃森曼的建筑思想难以理解,是因为他将所思考的建筑学问题放 置在复杂的西方文化语境中,但在讨论建筑问题时总与其它的知识体系纠缠在一起,是因为建筑本身就是与其它的知识体系并行的一门学科,它所及的问题层面与其它的知识体系类似,在埃森曼看来从古典时期建立的稳定的建筑知识体

彼得艾森曼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

彼得艾森曼的建筑作品的构成试析 一.彼得艾﹒艾森曼简介 1932年生于纽约,他在康奈尔 大学获建筑学学士学位,在哥伦比 亚大学获建筑硕士学位,在剑桥大 学获博士学位。他曾先后在剑桥大 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哈 佛大学等校任教,并主编《反对派》 杂志。1980年,他自行开业,他的 作品多次获奖。1982年到1985年期 间,他在哈佛大学担任建筑学教授, 1993年秋任哈佛大学Eliot Noyes 设计评论家。 二.彼得﹒艾森曼的建筑特点 彼得艾﹒埃森曼的作品明快而简洁,他的主要工作是将建筑从以往的联系中释放出来。尽管他总是在建筑学设计和哲学理论中寻找一种平衡,但是人们总是能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理论工程的寓意。埃森曼早期的建筑涉及从相关语言之间的细微联系到建筑本身的底层结构,后来的工作显示了他对“非人性化”观点的同情。埃森曼设计的作品完全由所安排的格局确定,在预先安排的内容中形成一种不易被人看透的概念。 三.艾森曼的解构主义建筑 1.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 虚拟为艾森曼找到一个逃避现实的借口,投资方种种苛刻的要求使他不厌其烦,艾森曼情愿让自己活在幻觉之中,活在建筑的可能性之中。于是他开始找寻全新的表现方式,几 条曲线组成的面、一套网格的定位系统、一种色调和 动态的观念——而不是传统的尺度、空间区域的划分 ——完全颠覆了建筑的经典模式。那是些怪物,像工 业设计中的某一个零件,线条繁复、用意隐晦,也许 电脑的硬盘才是它们永恒的归宿。从水晶几何学中获 得的灵感,他把建筑当作了切割机下的钻石毛坯,舒 适指数之类的问题他是不屑一顾的,制图法模仿建筑 运动的轨迹、瞬时的静止和体量的变化,就好像建筑 也是有生命的。同时这又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只 有结构、建筑语言、隐喻和点、线、面、体的组合被 单独拿出来分析,人为因素被排斥在决策圈之外了。 电脑设计的迅猛发展为艾森曼的建筑实验提供了契机,在与塞林考德的访谈中,艾森曼强调电脑对于他的重要性,它使原本不可能的事变成了可能,使得无法想象的建筑形态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些潦草的想法一旦经过电脑软件的处理,它们会逐渐完整起来,以令人惊讶的方式去配制一套想象之物。在传统建筑体系中,屋顶保护我们的躯体,墙体环绕着我们周围,分割空间,遮风挡雨。的确,这是建筑的首要功能,也是基本的功能,但建筑的形态显然并未穷尽。我们的内心被繁杂的表象所充满,艾

彼得沃克论文

浅析彼得沃克的作品 Bjtu 11121922 摘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简主义园林已经日益为人们了解和认可。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不管是谁,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大都会被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所打动,这也是彼得·沃克作品的过人之处——艺术与园林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 关键词:极简主义景观设计彼得沃克 随着西方,尤其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社会变得日益动荡不安,这种急剧的变化使得人们不得不从各方面进行严肃认真的反思,艺术家们当然也无法置身其外。于是,各种新兴的艺术类型,肩负着反映社会各阶层现实状况的使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其中就包括有极简主义。极简主义,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最初,它主要通过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得以表现。很快,极简主义艺术就被彼得·沃克、玛萨·舒瓦茨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简主义园林已经日益为人们了解和认可。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 不管是谁,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大都会被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所打动,这也是彼得·沃克作品的过人之处——艺术与园林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彼德·沃克于1932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德纳市。1955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他的风景园林学士学位。上学期间,他曾经在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劳伦斯·海尔普林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毋庸置疑,这一切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他去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他与另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佐佐木·英夫合伙成立了事务所,这也就是现在著名的SWA集团的前身。1976年,在完成了大量单一风格的作品后,感到有些厌倦的彼得·沃克决定去哈佛大学教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并担任了系主任一职(1979-1981)。在那里,他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玛萨·舒瓦茨(当时玛萨·舒瓦茨还是他的学生)。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结合并合作成立了彼得·沃克-玛萨·舒瓦茨事务所。但是,数年后由于他们各自的设计思想存在着巨大分歧,事务所宣告解散,沃克与其他人先后成立了几家事务所,包括目前他与威廉·约翰逊合作的事务所。如今看来,彼德·沃克成为一名极简主义者是有其客观因素的。早年他在哈佛求学时,受到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的巨大影响,与他同时代的导师、学长们对于现代主义的追求深深感染了彼德·沃克,他也因此成为现代主义的忠实追随者。随着对园林认识的不断深入,彼德·沃克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喜爱的极简艺术结合到园林设计中。 需要说明的是,彼德·沃克曾是一名狂热的极简主义艺术爱好者,这也成为他日后运用极简艺术的主要动力源泉。其后的欧洲之旅,尤其是法国古典规则园林带给他的巨大冲击更加坚定了他将极简艺术运用到园林设计中的决心。在进行了一些初期的尝试之后,沃克发现这种结合的效果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们所反映出的那种鲜明的特色“如同闪电一样照亮了昏暗的天空。”当时他设计的那些作品包括1980年和舒瓦茨合作的尼可庭院和1983年伯纳特公园等。初期设计尝试的成功促使沃克更加努力的发展自己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些作品标志着他这种风格的成熟,如1984年的唐纳喷泉、IBM索拉那

日本埼玉广场分析 彼得沃克作品

浅析日本埼玉广场 简单介绍 日本埼玉广场始于1994年,位于日本东京琦玉县, 它是东京新城分中心的一个主广场和步行中心。广场位 于一个火车站的上方,是连接新城与老城的枢纽。广场 包括一个新车站,东京最大的体育馆,以及众多的居住、 办公,商业大楼。 关于它的 设计者:极简主义大师——彼得·沃克 彼得·沃克,1932年生,当代国际知名景观设 计师,“极简主义”设计代表人物,美国景观设计师 协会(ASLA)理事,美国注册景观设计师协会 (CLARB)认证景观设计师,美国城市设计学院成 员,美国设计师学院荣誉奖获得者,美国景观设计师 协会城市设计与规划奖获得者。 彼得·沃克有着超过50年的景观设计实践经验。 他的每一个项目都融入了丰富的历史与传统知识,顺 应时代的需求,施工技术精湛。人们在他的设计中可 以看到简洁现代的形式、浓重的古典元素,神秘的氛围和原始的气息,他将艺术与景观设计完美地结合起来并赋予项目以全新的含义。 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 设计思想:极简主义设计思想日本禅宗园林设计思想 极简主义(Minimalist),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最初在20世纪60年代,它主要通过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得以表现。后来,极简主义艺术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玛萨·舒瓦茨(Martha Schwartz)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彼得沃克将极简主义解释为:物即其本身。 极简主义就是用最少表示最多,它的目的是使内容被突出出来并成为焦点。从一个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现代建筑思潮·课程论文·2014年10月 浅析彼得.卒母托的建筑思想及其作品 摘要:彼得·卒姆托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深受关注的建筑师之一。他的作品以对材料的精选和高质量的手工艺处理,以及规则的几何形体而闻名。本文试图对卒母的几件作品,从形体、功能、材料、空间和场所等方面,对其超乎寻常的空间设计和独特的表现方法进行了分析,以期唤起人们对建筑本质的思考。 关键词:卒母托;空间;形体;材料;光 1引言 在今天这样一个消费者至上主义的文化时代里,仍能偏居于阿尔卑斯山脉,以一种近乎中世纪的步调,一种仍然与土地、大自然发生关系的步调盖着自己的“小”房子,证明着另外一种价值的存在。而在他的作品里,能明显感受到那种缺失已久的永恒价值。面对国内如此浮躁的一个建筑时代,彼得·卒姆托的思想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他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找回我们失去的永恒价值。 2卒母托生平介绍 1943 年4月26日,Peter Zumthor (图1)出生于瑞士巴塞尔,他的父亲是一位专门制作家具的木匠,1958年,卒母托曾在一位木匠身边以学徒的身份学习木工相关技术,因为有这层关系,一般认为卒母托从他的父亲身上学习到许多事物以及对于材料的了解等,卒母托自己也领悟到那种不畏艰难的心理,认为工匠应该要克服技术上的问题,然后将作品以最完美的形态呈现出来;1963年,卒母托二十岁時进入了巴塞尔艺术工艺学校学习设计,其后到了美国纽约的 普瑞特学院学习,在那里,严格的工艺训练使得他清楚的了解到现代主义的 想法和感觉。 彼得。卒母托的作品尺度都不大,但是他的每一栋建筑物对于基地和整体的计划有着很周详的考虑,反应出不同的感受。每一個作品都反应出人对 于建筑物基本元素、位置、材料、空间和光线的感觉。 24 岁的卒姆托回到瑞士在当地历史保护委员会任建筑师,卒姆托于 1979年在瑞士的格劳宾登一个偏僻小镇开办了自己的事务所。在开办事务所 的20年中,卒姆托的作品数量并不多。随着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界博览会 瑞士馆的成功设计,卒姆托达到了自己事业的巅峰。2009年4月13 日 普里茨克基金会宣布,瑞典建筑师彼得。卒母托获得2009年普里茨克奖。图 1 彼得.卒母托 3卒母托的建筑思想 4现象学建筑思想 概括来讲现象学是一门关于事物与意识关系的学问。建筑现象学是基于哲学中的现象学,对建筑和场地本身,对人的空间体验,以及对设计动机的实践和研究。

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的设计理念及作品

2017年第7期 现代园艺彼得·沃克1955年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并获得风景园林学士学位。伯克利的风景园林专业有着悠久的历史,培养出了托马斯·丘奇等园林大师,形成了加利福尼亚学派,沃克虽然没有跟随托马斯·丘奇学习,不过他大学期间曾经在另一个加州学派的代表人物劳伦斯·哈普林的设计事务所实习。哈普林的加州学派混合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对早期的沃克产生过影响,虽然沃克后来转向极简主义,但是加州学派的痕迹在他的一些项目里仍然可以看到。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作为SWA 的总设计师,沃克成功主持了许多区域规划、城市景观和园林设计项目,然而与此同时他发现,这些风景式的景观与他本人对极简主义艺术的兴趣相差甚远,因此,他于1976年离开了SWA 赴哈佛大学任教,并从事极简主义研究工作。1983年,沃克创办了自己的设计公司,从而把自己的极简主义探索付诸实践,并取得了极大成功。 1彼得·沃克的设计理念 彼得·沃克是极简主义园林设计的代表人物,极简主义 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机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最初它主要是通过绘画和雕塑作品表现出来。很快极简主义就被彼得·沃克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沃克的作品贴近大地,悄然占据人们的内心,令人难以忘怀,沃克曾经表示他追求的“几乎是一个宗教性的目标”。沃克是对极简主义、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综合研究之后,创造出了其极简主义的园林。利维女士指出沃克极简主义作品特征是貌似分离,但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 2彼得·沃克作品分析———哈佛大学泰纳喷泉 “泰纳喷泉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极简艺术作品。”沃克说: “材料、概念和它们不同的意义互相冲突并让人产生疑问。这种艺术表达很适合于校园中大学生们对知识的存疑及哈佛大学对知识的探索”。沃克的设计概念是在设计中利用新英格兰地区的材料,并创造一件能够反映太阳每天运动及变更的艺术品。泰纳喷泉是沃克对石头力量亲密性的一种展示。该喷泉位于一个被建筑、构筑物、围栏所包围的步行路交叉口。泰纳喷泉由一个18m 直径的圆组成,内部由一些同心但不规则的圆定义组成,每块巨石约1.2m ×0.6m ×0.6m ,并且都镶嵌在地面上。草坪、沥青和混凝土路面在圆的不同点上相互交错,不断改变着场所的质地与色彩。这些巨石使人们想起遥远的过去,同时,也使人想起新英格兰的历史以及那些先驱们清理散置在田野间石头的艰辛,然而这些联想又和放置在沥青路面上出现的巨石相矛盾。远古、历史和现代新 事物并置,这一点与周围的建筑风格对比相一致:严肃的乔治式砖房、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科技中心以及静思的哥特式纪念堂形成对比。 在石头圈中心有一个直径6m 、高1.2m 的水雾,这些水雾由5个同心圆环状排列的喷嘴喷出的细小水珠组成。在春、夏、秋3季喷嘴喷射出的水雾像云一样萦绕在石头智商。水雾景观取决于太阳和观赏者间的位置关系,有时水雾中会出现彩虹,有时也会像看到萤火虫般的闪亮视觉感。在晚上,灯光从下面反射出来,给这个空间带来了神秘感。座凳般的巨石是沃克精心安排引导人们进入并穿越这迷雾。喷泉地表没有水池,落入地面的水迅速流入集水坑中。在冬季,当温度降到0℃以下时,循环水系统被关闭,从哈佛大学中央供热系统提供蒸汽将石头完全笼罩,这些蒸汽仅仅从一圈喷嘴中喷出,它看上去比水雾更加短暂,漂浮在空中,造成一种神秘的感觉。 沃克将泰纳喷泉定位为一个休憩和聚会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儿童探索的空间以及吸引步行者停留欣赏的景点。泰纳喷泉的设计让人们进入并参与在其中,同时其也是一个向外的空间和地球相联系,并表达出原始的美感。不同的季节泰纳喷泉都有着不同的自我诠释和改变,使得喷泉成为一个观察和记录自然变化的载体。在春夏季,喷泉为环境提供清新的空气、明亮的夜晚和绿色的床;秋季时地面被落叶覆盖,秋风激起水雾,给人们提供一个温馨的休憩场所;冬季降雪覆盖了巨石,安静的圆形石阵给人一种神秘感。 3结语 彼得·沃克出版过《极简主义庭园》和《看不见的花园》这 2本书,详细阐述了他的设计思想。对于他作为极简主义者这一特征我们应该足够重视,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各种极简主义风格的园林作品,同时,也对其他艺术门类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彼得·沃克作为美国景观设计行业璀璨的明星,设计中融合了古典、现代、极简主义及日本禅宗风格,值得景观设计师学习和研究。 参考资料 1刘晓明,王朝忠.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极其极简主义园林[J].中国园林,2000(4) 2 [美]里尔·莱威.彼得·沃克.极简主义庭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舒丹丹) 作者简介:单琳琳(1990-),女,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的设计理念及作品 单琳琳 (新疆艺术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9) 摘要:阐述了彼得·沃克的设计理念,并就彼得·沃克作品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位风景园林大师的极简主义。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极简主义 景观设计 5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