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时间针灸疗法对腰腿痛患者镇痛作用的研究_潘灿雷

时间针灸疗法对腰腿痛患者镇痛作用的研究_潘灿雷

时间针灸疗法对腰腿痛患者镇痛作用的研究_潘灿雷
时间针灸疗法对腰腿痛患者镇痛作用的研究_潘灿雷

192

第11卷 第6期 2009 年 6 月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Vol. 11 No. 6 Jun .,2009

腰腿痛是指以腰部和腿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

伤科病证。主要包括现代医学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坐骨神经痛等。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指出该病与肾虚、风邪入侵有密切关系。腰腿痛多因扭闪外伤、慢性劳损及感受风寒湿邪所致,是临床疼痛疾病的常见症状。据统计,在人一生中,有90%的人有过腰腿痛的体验,腰腿痛的年发病率约为15%。病情严重时,疼痛剧烈,活动受限、甚至不能活动,常伴有下肢发凉、甚至肌肉萎缩。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受到影响,多数患者无法正常工作,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日常生活也不能够自理,对家庭和社会影响较大。据报道,在美国每年因腰腿痛而失去2.17亿个工

作日,一年内有0.7亿的腰腿痛病人误工超过半年,工人为此每年损失110亿美元的工资。可见该病不仅给病人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而且社会也为此支付了庞大的医疗费用。因此,对腰腿痛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针灸治疗腰腿痛有着较好的效果。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针灸治疗腰腿痛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有关针灸治疗腰腿痛的作用机理的研究比较少,而在时间疗法方面对腰腿痛的研究就更少。那么在针灸对腰腿痛患者镇痛作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时间医学有关疼痛节律性的研究,探讨针灸治疗时间针灸疗法对腰腿痛患者镇痛作用的研究

潘灿雷,曹丰斌

(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6)

摘 要:综合分析近10年来针灸疗法对腰腿痛患者镇痛作用的研究现状,探讨时间针灸治疗腰腿痛的合理性,

把握合理内涵,提高针灸治疗腰腿痛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时间针灸;腰腿痛;镇痛

中图分类号:R245.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9)06- 0192- 02收稿日期:

2008-11-01作者简介:

潘灿雷(1983-),男,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刺作用中枢机制的研究。[Asymp.Sig.(2-tailed)] P =0.000,两组之间检验结果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

4 病案举例

王某,女,31岁。于2007年11月10日来本科就

诊,主述失眠1年余,一般安眠药无效,经常夜晚不易入睡,睡后梦多易醒,醒后不易入睡,精神不振。近日加重,伴有心悸头晕,多梦心烦,夜间睡眠仅有2~3个小时, 采用针刺治疗,2周后症状明显改善,1个月后痊愈。

5 讨 论

失眠属中医学“不寐”范畴,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主要表现为难以入睡、多梦易醒、醒后无法再入睡,严重的可致整夜难眠。在《灵枢·口问》中有“阴者主夜,夜主卧……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详述了睡眠的生理基础。人的正常睡眠是人体阴阳之气自然而然有规律的转化结果,如果这种规律一旦被破坏,就会导致不寐的发生。如《灵枢·寒热》:“阳气盛则嗔目,阴气盛则暝目”,《类证治裁·不寐》也有:“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的论述。总之失眠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各种原因导致机体阴阳失调,阳不入阴、阴阳不交。同时中医认为,心属火(阳)居上,肾属水(阴)居下,水能升而火能降,在上之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居下之肾水(阴)亦须上济于心。清代《傅青主女科》曰:“肾无心火则水寒,心无肾水

则火炙,心必得肾水以滋润,肾必得心火以温暖。”指出心肾之间水火既济、阴阳相交,才能维持机体的协调平衡。针灸能调整人体阴阳,“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和阳”(《灵枢·根结》)。基于这一理论, 笔者在针灸治疗失眠过程中采用调整阴阳,交通心肾的方法,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恢复其生理功能。

脑为“元神之府”,是人体的精髓之气汇聚之处,关系着人体神明的功能活动,百会、四神聪均为头部经脉穴位,通过针刺得气后施泻法,使脑部经气重新调整,引阳入阴,恢复阴阳的平衡。神门乃手少阴心经之原穴,心藏神,取之可宁心安神,内关乃手厥阴心包经络穴,别走手少阳三焦经,通阴维脉,有养心安神之功。刺内关、神门可以使心血得以流畅,心火得以下降,心神安则寐。太溪为肾经原穴,与神门相配可交通心肾,使水火相济、阴阳平衡。通过对跷脉交会穴申脉、照海的补泻可调整恢复跷脉阴阳脉气。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之交会穴,可调补足三阴经,以安神志,以上诸穴相配合起到平抑心阳,滋阴益肾,引阳入阴,交通心肾的功能。从本组临床疗效看,针刺治疗失眠症高效、安全,能很好的改善睡眠状况,优于催眠镇静药艾司唑仑片,并具有不产生耐受性依赖性及成瘾性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 1 ]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S ]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86.

11卷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腰腿痛的昼夜节律机制,将会对腰腿痛的治疗产生重大意义。

1 腰腿痛的时间医学研究

时间疗法包括现代时间疗法和传统时间疗法。现代时间疗法是运用现代医学手段,结合时间生物医学的相关理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而传统时间疗法则是以传统时间针灸疗法为代表,以阴阳五行、日时干支、气血流注理论为基础,通过按时取穴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1传统时间针法对腰腿痛镇痛作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传统时间针法是祖国医学的精华,它强调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影响,认为人体经脉气血流注随着时间不同而有着盛衰开阖的变化,把握时间,按时取穴,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目前,有关传统时间针法治疗腰腿痛的相关文献还比较少,且主要局限于临床观察,而关于传统时间针法对腰腿痛镇痛作用的临床研究,目前尚鲜有报道。当然,这也与传统时间针法本身存在的问题相关。首先,传统时间针法过于强调时间因素的作用,使得临床医生很难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进行治疗;其次,这种传统的开穴方法是把把经脉穴位通过阴阳五行和日时干支结合在一起,根据日时干支的更替来机械推演,其中难免会带有主观臆测成分。这导致传统时间针法很难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至于运用传统时间针法治疗腰腿痛的临床研究就更加难以开展。而在针灸治疗腰腿痛已取得一定效果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时间,选择最佳的时间治疗腰腿痛,从而提高临床疗效,将会是腰腿痛研究的必然趋势。那么,如何合理运用传统时间针法,如何把握传统时间针法的合理内涵,如何运用时间疗法开展腰腿痛的临床研究,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2现代医学疼痛节律性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以时间为依据,对疼痛的节律性做了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疼痛的生理节律、疼痛的病理节律及参与疼痛调控的神经介质的节律的研究,对于疼痛的昼夜节律变化已有了初步的认识。疼痛的生理节律主要表现为正常人痛阈的改变,国外学者通过实验证实正常人痛觉的峰值在00:00-03:00左右。疼痛的病理性节律研究表明[1-3],疼痛患者存在着明显的昼夜节律,不同病症所引起的疼痛,其定时发作或加重、缓解的时间节律也是不一样的,但都符合“昼轻夜重”的整体规律。参与疼痛调控的神经介质也同样存在着昼夜节律的改变[4-5],如5-HT,多巴胺,神经肽类等,其中又以β-内啡肽的昼夜节律变化最为明显。正常人血浆β-内啡肽水平一般于22:00-03:20最低,而在04:00-10:00最高,这与正常人痛阈的昼夜变化基本一致;而在病理状态下,β-内啡肽的昼夜节律也没有消失,依旧维持原有的昼夜变化,这也与疼痛患者“昼轻夜重”的规律保持一致。但是对于如何镇痛,如何择时治疗腰腿痛,尚未有相关的文献报道。

1.3β-内啡肽与腰腿痛的关系 近年来,内源性阿片肽在腰腿痛的发病机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中β-内啡肽是目前比较公认的与腰腿痛密切相关的神经活性物质之一。目前对于-内啡肽与腰腿痛之间关系的研究也有相关报道,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患者血浆β-内啡肽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人,可能是因为长期慢性疼痛刺激导致囊泡内贮存的β-内啡肽耗竭所至[6]。β-内啡肽活性低下,会引起P物质(SP)释放增加,疼痛进一步加重,形成一个疼痛正反馈回路。电针夹脊穴通过提高β-内啡肽活性,中断此疼痛回路而达到镇痛作用。还有研究表明[7],腰腿痛患者经电针治疗后,除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外,血浆β-内啡肽水平也明显升高。由此可以看出,β-内啡肽与腰腿痛的关系极为密切。

2 不同时辰针灸对腰腿痛患者镇痛作用的研究

近十几年来,许多学者对针灸治疗腰腿痛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和报道,证实了针灸治疗腰腿痛的效果,但是有关针刺治疗腰腿痛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而结合时间节律,通过不同时辰针刺对腰腿痛患者镇痛作用的临床研究,至今还未见报道。那么临床上腰腿痛病人的昼夜疼痛变化是怎样的?不同时间段针灸治疗腰腿痛的作用有何异同?针灸治疗腰腿痛的昼夜节律机制是什么?这些都是日后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腰腿痛作为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一直都困扰人们工作和生活。目前,对于腰腿痛的治疗,主要是以减轻疼痛为主,无论是药物镇痛,还是手术、针灸镇痛,其效果都不能令人满意。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已成为目前临床治疗腰腿痛需要解决得重要问题。

因此,在今后腰腿痛的临床研究中,要以传统时间针灸疗法为依据,结合现代医学关于疼痛节律性的研究,通过研究临床上常见腰腿痛的昼夜节律变化,以及不同时间段针灸镇痛作用的异同,并通过观察不同时间段的腰腿痛患者针灸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及客观治标的变化,探讨针灸治疗腰腿痛的昼夜节律机制,以期找出最佳的腰腿痛治疗时间,从而提高临床疗效。这不仅有助于深入研究时间针灸治疗腰腿痛,更有助于提高临床治疗腰腿痛的疗效。而随着研究的一步步开展,对于时间针灸研究的深入,对于腰腿痛的合理治疗,都会有更加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 1 ] 刘晓平,宋建国.疼痛反应的生物节律与镇痛药的时间药理学 [ J ]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2,21 ( 3 ):222-223.

[ 2 ] 李梢.1143例风湿病疼痛的昼夜节律研究[ J ] .中国中医基理 论医学杂志,1998,4 ( 11 ):40-42.

[ 3 ] 石建喜.胃脘痛的时间节律研究[ J ] .皖南医学院学报,2001, 21 ( 1 ):23.

[ 4 ] 黄泳,杨介宾,宋开源.佐剂性关节炎家兔血浆多巴胺昼夜节律 的观察及针刺对其的影响 [ J ] .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5 ( 3 ): 131-132.

[ 5 ] 朱洁,胡剑北.痛证的时间医学研究[ J ] .安徽医药2006,10 ( 5 ): 371-372.

[ 6 ] 任玉娥,倪家骧,曹殿瀛,等.侧隐窝及腰椎旁注射强的松龙及来比林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β-内啡肽与P物质的影响[ J ] .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2,8 ( 4 ):198-202.

[ 7 ] 张红星,黄国付,张唐法.电针夹脊穴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镇痛作 用研究及其对血浆β-内啡肽的影响[ J ]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 志,2006,14 ( 3 ):11-14.

193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 一、实验目的:1、学习甩尾法实验模型的制作。2、观察盐酸哌替啶和安乃近的镇痛作用。 二、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3只小鼠 2、器材与药品:水浴锅(55℃)、天平、鼠笼、小鼠固定器、注射器(1ml)3支、注射针头、秒表、0.4%盐酸哌替啶溶液、3%安乃近溶液、生理盐水、0.5%苦味酸溶液。 三、实验方法和步骤 1、筛选实验动物将小鼠装入小鼠固定器,暴露鼠尾,将鼠尾浸水浴锅1/3处,观察小鼠甩尾动作,记录出现甩尾动作的时间作为小鼠的疼痛阈值。选出3只小鼠在6s内出现甩尾动作的小鼠供实验用。 2、动物分组及给药将选出的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及实验组1、实验组2、对照组,称重编号。将小鼠装入鼠笼,暴露并抓住鼠尾,测量小鼠给药前的痛阈值。 给药实验组1小鼠称重:28g,腹腔注射盐酸哌替啶0.28ml,实验组2小鼠称重30g,腹腔注射安乃近溶液0.3ml,对照组小鼠称重22g,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22ml。并于注射后5、15、30min分别再次测定小鼠痛阈值。 3、记录、整理实验数据

痛阈改变百分率=用药前平均痛阈值 用药前痛阈值用药后痛阈值-×100% 四、实验结果 盐酸哌替啶、安乃近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 给药前痛阈值 (s ) 5min 给药后痛阈值15min 30min 实验组1 4″ 6″42 2″82 19″29 实验组2 4″ 4″70 3″6 4″4 对照组 2″ 2″79 2″79 3″ 29 五、讨论与分析 镇痛药的原理:各种伤害引起的疼痛性刺激通过感觉纤维传入脊髓,最后达到大脑皮层感觉区而引起疼痛,中枢性镇痛药如吗啡等

和外周性镇痛药如水杨酸等,通过痛感觉中枢整合作用以及抑制和减少痛觉的传入而达到镇痛作用。 1、盐酸哌替啶的作用机制: 盐酸哌替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而发挥作用的人工合成,是一种临床应用的合成镇痛药。为白色结晶性粉末,味微苦,无臭其作用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静作用和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的1/10到1/8。 其作用机理为:盐酸哌替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阿片受体,抑制神经末梢释放p物质,细胞钙离子内流,钾离子外流,阻断神经冲动传递。 2、安乃近的作用机制:安乃近是一种解热镇痛药,通过抑制PG的合成,使局部痛觉感受器对缓激肽等致痛物质引起的痛觉敏感性降低。 3、数据分析: ①实验组1注射盐酸哌替啶后给药后的痛阈值呈“V”字形变化。但平均痛阈值增大,异常数据:15min后小鼠的痛阈值下降,推测可能是时间测量有误差。 ②实验组2注射安乃近后小鼠平均痛阈值改变不大,分析:在实验过程中由于小鼠挣扎过度出现脱针现象,推测药物未注入小鼠体内。 ③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小鼠平均痛阈值无明显变化。 六、总结:参考其他组实验数据比较后得出:哌替啶、安乃近均有

哌替啶镇痛作用的研究

【作者】张学习 【机构】滨州医学院 【联系方式】 【摘要】目地研究哌替啶地镇痛作用.方法醋酸扭体法.致痛物质钾离子、氢离子、组胺、羟色胺、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等作用于痛觉神经末梢引起疼痛,醋酸溶液注入小鼠腹腔可刺激腹膜引起持久性疼痛,而产生“扭体”反应.结果哌替啶组与非哌替啶组发生扭体具有明显地差别(<).结论哌替啶具有较好地镇痛作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关键词】 哌替啶镇痛扭体反应 【】 . . , , , , , , " ". (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序言】杜冷丁学名哌替啶,又称作唛啶、德美罗、地美露,又称盐酸哌替啶.其盐酸盐为白色、无嗅、结晶状地粉末,能溶于水,一般制成针剂地形式.作为人工合成地麻醉药物,杜冷丁普遍地使用于临床,它对人体地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痛、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地,作用时间维持—小时左右.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平滑肌亦有一定影响.毒副作用也相应较小,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均较轻微,对呼吸系统地抑制作用较弱,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及过量使用等问题.其主要用途有镇痛哌替啶对各种剧痛如创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内脏绞痛、晚期癌痛都有止痛效果.但对慢性钝痛则不宜使用,因仍有成瘾性.通过实验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哌替啶地镇痛作用及其强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材料与方法 一般材料 小白鼠只,雌雄不限,生理状况良好,体重在范围之间,小鼠由滨州医学院动物培育中心提供,小鼠为杂交品种;盐酸哌替啶溶液,由滨州医学院机能实验室提供;生理盐水、天平、小鼠笼、注射器均由滨州医学院机能实验室提供.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实验方法 取小鼠只小鼠,雌雄不限,生理状况良好,体重在范围内,按完全随机分组法将该只小鼠分成甲、乙两组,每组小鼠只.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甲组小鼠腹腔注射%地哌替啶溶液;乙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给药后,给各组小鼠每只均腹腔注射%地醋酸溶液,观察内各组出现扭体反应(腹部内凹、后知伸张、臀部高起、躯体扭曲)地小鼠数量.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实验结果 结果统计表 表哌替啶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地抑制作用 组别鼠数扭体鼠数无扭体鼠数扭体百分率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哌替啶%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生理盐水%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注:哌替啶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

药物的镇痛作用(实验2)

实验一 药物的镇痛作用 目的与要求 1. 学习常用的疼痛实验模型的制作。 2. 观察哌替啶、罗通定的镇痛作用。 实验原理 疼痛是临床的常见症状,疼痛除了由于伤害性刺激所引起的情绪反应外,往往还表现出自主神经反应、躯体防御反应和心理情感及行为反应等。痛觉不仅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而且同一个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痛觉也不同。痛觉的观察指标容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目前常用一种衡量痛觉敏感性的指标即痛觉阈值(简称痛阈值)客观地对痛觉做出描述。 解热镇痛药、镇痛药及麻醉药等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具有镇痛作用的药物,可通过提高痛觉阈值达到镇痛的目的。 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健康小鼠(18~22 g )54只。 2.器材与药品 天平、鼠笼、注射器(1ml )2支、注射针头、秒表;2mg/ml 盐酸哌替啶溶液、2mg/ml 罗通定溶液、6mg/ml 醋酸溶液或1%酒石酸锑钾溶液、生理盐水、30mg/ml 苦味酸溶液。 实验方法 1. 取体重相近的小鼠54只,随机分为3组,即实验组A 、实验组B 和对照组(每组18只),称重,并观察各组小鼠的活动情况。 2. 实验组A 小鼠腹腔注射2mg/ml 盐酸哌替啶溶液(0.1ml/10g)实验组B 小鼠腹腔注射2mg/ml 罗通定溶液(0.1ml/10g),对照组腹腔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 3. 给药后20min ,各鼠腹腔注射30mg/ml 醋酸溶液0.1ml/10g (或1%酒石酸锑钾溶液0.1ml/10g ),观察15min 内各组出现扭体反应(腹部收缩内凹、躯干后肢伸张、臀部高起)的动物数。 4. 结果计算 收集整个实验室结果,将各组发生扭体反应和未发生扭体反应的小鼠记入下表,并计算药物镇痛百分率。 药物镇痛百分率=%100- 对照组扭体反应动物数 数对照组无扭体反应动物数实验组无扭体反应动物 表13-5 盐酸哌替啶、罗通定对小鼠化学刺激致扭体反应的影响 动物数 扭体反应数 无扭体反应数 镇痛百分率 实验组A 实验组B 对照组

点地梅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点地梅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点地梅的抗炎、镇痛药理活性。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耳廓肿胀实验及大鼠足跖肿胀实验考察点地梅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点地梅中剂量及低剂量的镇痛作用和点地梅低剂量对耳肿胀的抑制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外,各剂量的点地梅均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P<0.05,P<0.01),点地梅中剂量及高剂量对小鼠耳肿胀和点地梅高剂量对大鼠足跖肿胀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可见,点地梅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P<0.05,P<0.01),并呈量效关系。结论点地梅具有抗炎镇痛活性。 标签:点地梅;抗炎;镇痛 点地梅为报春花科点地梅属植物[Androsace umbellata(Lour.)Merr.]的全株,系多年生草本[1]。又名喉咙草、佛顶珠、铜钱草,产于东北、华北和秦岭以南各省区,沿长江流域各省区均有分布[2-4]。点地梅全草入药,性苦、寒,具清热、解毒、消肿功效,民间用于治疗扁桃腺炎[5]、咽喉炎[6-7]、口腔炎等炎症疾病,故有喉咙草之称[8-9]。也有作治跌打损伤药的记载[10]。本研究通过实验初步考察点地梅的抗炎、镇痛药理活性,为点地梅植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饲养条件 昆明种小鼠,体质量18~22g,雌性;SD大鼠, 体重120~150g,雄性[均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SYXK (渝)2012-0001];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观察室,室内光照为自然昼夜交替,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45%~65%,通风良好,环境相对安静。饲料为实验鼠配合饲料(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SCXK(渝)2012-0002),将饲料放置于鼠笼饲料槽内,自由摄食及饮水。 1.2 药品、试剂及仪器 点地梅药材购于安国中药材市场;阿司匹林肠溶片(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H13023716);二甲苯AR(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FA2104A电子天平(上海精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RB-200智能热板仪(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耳肿打耳器(上海玉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V-200型足趾容积测量仪(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1.3 样品制备[11] 点地梅购于安国中药材市场,经鉴定为报春花科点地梅Androsace umbellata (Lour.)Merr.的全株。取点地梅药材,用蒸馏水煎煮二次,煎煮液浓缩至每1

疼痛的机理及镇痛机制概述

疼痛的机理及镇痛机制概述 胡琳琳学号:20010841动生技01-4班linlinshanshan2@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6024953.html, 摘要:痛觉是一种内在的感受和体验,常伴有不愉快情绪和防卫反应,这对保护机体很重要。目前,临床上一直采用药物止痛或神经外科手术止痛,如椎管内注药.交感神经节阻断.椎旁神经根注药.神经干阻滞.PCA技术.胶原酶注射.激光.射频技术等。另外,我国传统的针刺镇痛也有良好效果。它们的作用机理都是阻断.破坏或压抑有关痛觉冲动的发生.传导或是中枢的感觉整合机能。 关键词:疼痛.针刺镇痛和阿片镇痛的机理.神经 痛(Pain)包含两种成份:痛觉和痛反应。每一个“觉得痛”的人,都能根据他过去的经验诉说痛的存在以及痛的性质、强度、范围和持续时间,但很难确切地加以描述。痛反应是指致痛刺激引起的躯体和内脏活动变化以及逃避、反抗等一系列的行为表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痛是一种保护性、防御性的机能,它警告机体正在遭受某种伤害性刺激,并促使机体摆脱这种刺激的继续伤害。 致痛刺激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都导致组织细胞的损伤破环,结果便释放出某些致痛物质,如钾离子、氢离子、血浆激肽等,进而作用分布在损伤区的感受器。作为一个已被广泛接受的概念,痛感受器乃是遍布全身各处的某些游离神经末梢。当然,决非所有的游离神经末梢都是痛感受器。痛感受器可将不同能量形式(例如机械、化学、温度)的致痛刺激转换为具有一定编码型式的神经冲动,后者沿属于Aδ(Ⅲ类)和C(Ⅳ类)的神经纤维传向中枢神经系统,其中Aδ纤维的传导速度较快,C纤维的传导速度较慢。当痛刺激作用于皮肤时,可出现性质不同的两种痛觉:先出现一种尖锐的、定位比较清楚的刺痛,又称快痛,刺激作用后立即发生,停止刺激后很快消失;接着是一种定位不甚清楚的灼痛,又称慢痛,通常是在施加刺激后0.5~1秒才感觉到,停止刺激后还能持续数秒钟,并伴有情绪及心血管和呼吸活动的变化等一系列植物性神经反应。还可以从一个侧面证实,痛信息是由两类纤维传导的,快痛由Aδ纤维传导,而慢痛由C纤维传导。 根据现代神经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看法,外周Aδ和C纤维进入脊髓后,主要和后角深层的细胞发生突触联系;这些后角细胞的轴突越过中线,交叉到对侧,经脊髓的前外侧索上升入脑。前外侧索的成份是很复杂的,包括脊髓丘脑束、脊髓网状束、脊髓顶盖束等;脊髓丘脑束又有新脊丘束和旧脊丘束之分。由新脊丘束传递的信息直达丘脑特异性感觉核,进而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的特定部位,因此便具有明确的定位和可精确分辨的性质,这和快痛的特点颇为吻合。由旧脊丘束、脊网束等传递的信息,经由多突触联结,主要和内侧丘脑、下丘脑、边缘系统相联系,参与形成脑的高级部位的背景活动及感觉的情感动机成份,似可解释慢痛所伴随的强烈的情绪色彩。总之,痛信息经由多条通路由脊髓上升入脑,由于这些不同通路的共同活动和脑的各级水平的分析处理,最后产生疼痛。 经研究发现,脑内一些结构的兴奋活动可以阻遏痛觉的整合。兴奋外周的传人粗纤维,刺激尾核头端.下丘脑外侧以及中脑中央被盖区等处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产生镇痛效果。此外,近年来研究工作者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神经元的末梢可以释放吗啡样物质。而且大脑的许多部位的神经元胞体上具有吗啡受体。吗啡样物质作用于相应受体亦会产生镇痛效果。下面就两种最普遍的镇痛方法即针刺镇痛(Anaesthesia)和阿片镇痛作简要的介绍。 针刺镇痛是在针刺刺激作用下,在机体内发生的一个从外周到中枢各极水平,涉及神经,体液许多因素,包括致痛和抗痛对立而统一的两个方面的复杂的动态过程。现代神经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粗神经纤维的兴奋可导致对细纤维活动的抑制。针刺信号是由较粗的(Ⅱ、Ⅲ类)纤维传导,而痛信号则是由较细的(Ⅲ、Ⅳ类)纤维传导,而且它们经由共同的传导通路、抵达共同的中枢驿站,则可把针刺镇痛效应看作是粗细两类纤维在中枢神经系统内互相作用的必然结果。另外,针刺还能激活脑内痛觉调制系统.经由脊髓腹外侧索上升入脑的针刺信号,激活了脑的各级水平的许多结构,这些结构通过复杂的神经网络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其中包括构成了脑内镇痛系统。脑内镇痛系统发放下行性冲动,最后汇集于中缝大核这一共同的、也许是最后的驿站,然后又通过背胺神经元施加影响。在针刺条件下,很可

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术后疼痛评估及镇痛护理的研究进展 【摘要】临床上手术治疗一直作为一种主要的治疗疾病的手段被广泛的应用到多种疾病的治疗中来,并且多数疾病在手术治疗之下能够起到根治的目的。但是在手术治疗中,存在一个较大的问题,那就是手术后的疼痛问题。手术后的疼痛是患者早期生理、心理舒适的主要问题,对患者康复生活质量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患者术后的疼痛进行准确的评估,并且给予合理的镇痛护理,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疼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下就在分析患者术后疼痛产生机制的基础上,对于目前术后疼痛的评估和镇痛护理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以期能够为日后临床上对于术后疼痛评估和镇痛护理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术后疼痛;评估方法;镇痛护理;研究进展 手术治疗是临床上各种疾病治疗的主要有效方法,患者经过临床手术治疗之后往往会出现术后疼痛症状,这是由于疾病本身以及手术治疗过程中对于患者的组织损伤后,导致患者出现的复发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几乎在每一次的手术当中都会发生,不可避免【1】。据相关数据显示,在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有75%以上的患者会担心术后出现疼痛的症状;而其中高达92%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需要立即给予有效的镇痛护理;其中有80%以上的手术患者强烈反应术后镇痛处理不足;其中50%以上的患者在手术结束后的72小时仍然存在疼痛不止的症状,备受折磨。术后疼痛不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同时术后疼痛也是引发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饿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做好患者术后疼痛的评估和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整理了近年来术后疼痛评估和镇痛护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1.术后疼痛发生的机制 临床研究表明,手术患者术后产生疼痛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手术本身对患者的机体组织造成的损害,引起患者产生疼痛的感觉;其二机体对于手术造成的损害产生的痛反应,这一疼痛发生机制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2】。手术后的疼痛与一般的生理性疼痛不同,一方面是由于手术伤口对于患者神经末梢的机械性损伤导致患者产生了伤害性感受,从而引发疼痛,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方面,是由于患者的组织在手术过程中发生损伤之后,损伤部位周边的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发生面感性改变引发疼痛感。综上所述,

点地梅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6024953.html, 点地梅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作者:向彬等 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14年第03期 [摘要]目的研究点地梅的抗炎、镇痛药理活性。方法采用小鼠热板法、耳廓肿胀实验及大鼠足跖肿胀实验考察点地梅的抗炎镇痛活性。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除点地梅中剂量及低剂量的镇痛作用和点地梅低剂量对耳肿胀的抑制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外,各剂量的点地梅均有显著的抗炎和镇痛作用(P [关键词] 点地梅;抗炎;镇痛 [中图分类号] R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3-31-03 点地梅为报春花科点地梅属植物 [Androsace umbellata(Lour.)Merr.]的全株,系多年生草本[1]。又名喉咙草、佛顶珠、铜钱草,产于东北、华北和秦岭以南各省区,沿长江流域各省 区均有分布[2-4]。点地梅全草入药,性苦、寒,具清热、解毒、消肿功效,民间用于治疗扁桃腺炎[5]、咽喉炎[6-7]、口腔炎等炎症疾病,故有喉咙草之称[8-9]。也有作治跌打损伤药的记 载[10]。本研究通过实验初步考察点地梅的抗炎、镇痛药理活性,为点地梅植物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及饲养条件 昆明种小鼠,体质量18~22g,雌性;SD大鼠, 体重120~150g,雄性[均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SYXK(渝)2012-0001];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观察室,室内光照为自然昼夜交替,温度为15~25℃,相对湿度为45%~65%,通风良好,环境相对安静。饲料为实验鼠配合饲料(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SCXK(渝)2012-0002),将饲料放置于鼠笼饲料槽内,自由摄食及饮水。 1.2 药品、试剂及仪器 点地梅药材购于安国中药材市场;阿司匹林肠溶片(神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H13023716);二甲苯AR(成都市科龙化工试剂厂);FA2104A电子天平(上海精天电子仪器有限公司);RB-200智能热板仪(成都泰盟软件有限公司);耳肿打耳器(上海玉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PV-200型足趾容积测量仪(上海欣曼科教设备有限公司)。 1.3 样品制备[11]

药理学6 药物的镇痛作用

药物的镇痛作用(热板法) 【目的】 1.熟悉镇痛药的筛选方法。 2.观察中枢性镇痛药哌替啶的镇痛作用。 【原理】 1.致痛模型:热刺激、机械刺激和电刺激致痛模型均适用于筛选麻醉性镇痛药,而扭体法属于化学刺激致痛模型,适用于筛选解热镇痛抗炎药。 本次试验用热板法进行热刺激致痛试验,考察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将小鼠置于55±0.5 ℃的金属热板上,其“舔后足”现象可作为疼痛反应的指标。通过考察疼痛反应出现时间(痛阈),可反映镇痛药的疗效。 2. 哌替啶的镇痛机理:作用机制同吗啡,通过激动丘脑内侧、第三脑室、中脑 导水管周围灰质、脊髓胶质区的阿片受体,增强体内的抗痛系统的抗痛作用。【材料】 1.器材:电热板、注射器、电子秤; 2.药品:0.1%哌替啶溶液、生理盐水、苦味酸; 3.动物:小鼠12只,20 g左右,雌性。 【试验步骤】 1.小鼠标记,称重; 2.筛选并测定给药前痛觉反应时间(T前):将小鼠置于温度为55±0.5 ℃的金属 板上,测定其痛觉反应(“舔后足”)现象出现的时间。筛选出痛觉反应时间 。 在10-30 s内的合格小鼠,此时间也为T 前 3.分组: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哌替啶组和生理盐水组。若筛选出的小鼠数量 为奇数,则平均分;若为偶数,则哌替啶组多一只。 4.给药:两组动物分别腹腔注射哌替啶和生理盐水,给药体积为0.2 ml/10 g。 记录给药时间。 5.测定给药后痛觉反应时间(T后):给药30 min后,用热板法测定其痛觉反应 (“舔后足”)现象出现的时间。 6.计算痛阈提高率。痛阈提高率(%)=(T后- T前)/ T前×100%。

7.数据统计分析,得到平均值,标准偏差,Student T-Test得到P值。 【结果】 表1哌替啶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 表2 哌替啶对小鼠热板法致痛的影响(mean±SD,n=6) 组别痛阈提高率(%)P值 哌替啶 生理盐水 【注意】 1.试验选用小鼠均为雌性,因为雄性小鼠阴囊下垂,阴囊皮肤可接触热板,并对疼痛较为敏感,可能影响试验结果; 2. 腹腔注射注意正确的操作,防止将将药物注入皮下。 3. 测定疼痛反应出现时间时,若小鼠置于热板上60 s内仍未出现疼痛反应,则

实验四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实验四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一、热板法 【目的】观察吗啡的镇痛作用 【材料】 动物:昆明鼠,♀ 仪器:恒温水浴1台,大烧杯1只,温度计1支,秒表1只,1ml注射器2支, 药物:0.1%盐酸吗啡,生理盐水 【方法】 取雌性小白鼠数只,测定每只鼠痛反应时间,挑选合格者2只供实验用。将恒温水浴加热并调节到55℃,其内放入大烧杯并固定之(或用热板),预热3分钟后将小白鼠投入烧杯底,立即记录投入时间。小鼠足部受热刺激产生痛反应,以小鼠舐后爪为痛反应指标,用秒表测定其痛反应时间。自小鼠投入烧杯底至舐后爪时间即为痛反应时间(痛阈),以秒计算。一旦出现舐后爪立即取出小鼠,以免烫伤。5分钟后再测一次,如两次痛反应时间均在10~30秒内者为合格鼠,取两次痛反应时间的平均值作为正常痛阈。不合格的鼠弃去不用。 取合格鼠2只,称重标记,甲、乙两鼠分别腹腔注射0.1%盐酸吗啡0.1mg/10g及生理盐水0.1mg/10g。注射后15、30分钟各测一次痛反应时间,如60秒内无痛反应则取出,以60秒计算,算出两次痛反应时间的平均值。痛阈明显延长或痛阈提高百分率明显为药物镇痛作用的指征。 【结果】 鼠号体重药物正常痛阈给药后痛阈 1次2次均值15分30分均值% 甲0.1%盐酸吗啡 0.1mg/10g 乙生理盐水 0.1mg/10g 给药后痛阈均值-给药后痛阈均值 痛阈提高百分率=×100% 给药前痛阈均值 如上式中的分子为负数,则以零计算 【注意事项】 1、雄性小鼠阴囊易接触烧杯底或热板,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计算正常痛阈和给药后痛阈拟统计全实验室结果。 3、室温以15~20℃为宜。 二、化学刺激法(扭体法) 【目的】观察镇痛药的镇痛作用 【材料】 动物:昆明鼠(28~32g),雌雄兼用

XX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XX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XX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诱导的耳廓肿胀炎症 模型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采用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实验考察药物对化学致痛的 影响。结果:XX4.68g/kg剂量组给药1周后,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的抑制二甲苯 造成的炎症反应,同时能明显的减轻醋酸引起的疼痛反应(P﹤0.05);结论:XX 具有显著的抗炎及镇痛作用。 【关键词】抗炎镇痛作用二甲苯致耳廓肿胀法醋酸扭体法 1 实验材料 1.1实验动物 ICR清洁级小鼠,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沪)2007-0005。 1.2药物和试剂 XX浸膏,江苏济川制药有限公司提供,批号:111204;阿司匹林(南京制药厂,批号100418);二甲苯(上海久亿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070601);地塞米松(郑州卓峰制药厂,批号9051841)。 2 方法 2.1二甲苯诱导的耳廓肿胀肿胀炎症模型[1~4] 取体重18~22g雄性 ICR小鼠,将二甲苯0.02ml均匀涂于小鼠右耳,左耳作 为对照,致炎1h后量取耳朵厚度,然后处死并剪下小鼠左右耳,用9mm打孔器 分别在两耳同一部位打下圆形耳片,称重并记录结果,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2.2醋酸扭体法考察药物对化学致痛的影响[4~7] 取体重18~22g雄性ICR小鼠,腹腔注射0.6%的醋酸,由于刺激腹膜引起扭 体反应,表现为腹部收缩内陷、躯体扭曲、后肢伸展及蠕行等,观察并记录 15min内小鼠扭体潜伏期和扭体次数。 2.3统计学方法 对所获得数据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在Excel 2007统计软件上进 行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XX对二甲苯诱导的耳廓肿胀肿胀炎症的影响 取体重18-22g ICR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地塞米松组、XX 0.52,1.56,4.68g/kg剂量组,地塞米松组腹腔注射给药,其他组灌胃给药,连续7天,于最后一次给药1h后,按照2.1的方法造模,量取耳朵厚度并打下耳片称重,结果可见XX5.85g/kg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的抑制二甲苯造成的炎症 反应(P﹤0.05,表1)。 表1 药物对二甲苯诱导的耳廓肿胀肿胀炎症的影响(x-±S,n=10) 注:*P<0.05 vs 对照组 3.2XX对醋酸引起的扭体反应的影响 取体重18-22g ICR雄性小鼠5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阿司匹林组、 XX0.52,1.56,4.68g/kg剂量组,各组灌胃给药,连续7天,于最后一次给药1h 后,腹腔注射0.6%醋酸,观察小鼠扭体次数。结果可见XX4.68g/kg剂量组与对照组比较,能明显的减轻醋酸引起的疼痛反应(P﹤0.05,表2)。 表2 药物对小鼠醋酸扭体反应的影响(x-±S,n=10)

止痛机制

查新报告 检索项目名称中文:止痛机制查新英文: 一、检索目的:通过阅读文献,总结止痛中药有哪些止痛的机制 二、检索要求: 三、文献检索范围及检索策略 检索范围:中外数据库 检索策略:计算机检索 检索关键词: 中文:1、,2、,3、 英文:1、,2、,3、 检索模式: 中文:1and3,2and3,1and2and3 英文:1and3,2and3,1and2and3 四、检索结果摘要: 根据镇痛中药的分类,可将止痛的机理分为以下五种类型:1、抑制下丘脑神经元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2、抑制炎症病灶前列腺素合成;3、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4、作用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周围; 5、抗炎镇痛和激素样作用,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素排出。 五、检索结果:【1-4】 1、解热镇痛药 前列腺素E(PGE,PGE2)是极强的致热物质,人体发热是由于致热原激活下丘脑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前列腺素使温感受神经元的敏感性降低,而冷感受神经元的敏感性增高,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引起发热。解热药能抑制下丘脑神经元中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增加,使体温恢复正常。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中药有70多种,以伞形科、毛茛科、唇形科和豆科为主,例如薄荷、升麻、防风、荆芥、牡丹皮、苦豆子、沙苑子、赤芍等,其它科属具有解热镇痛作用的中药有青蒿、生姜、芦根、枳实等。 2、消炎止痛药 局部组织的损伤和炎症反应可以引起缓激肽、5-羟色胺、组胺等致痛产生和释放,作用于痛觉感受器引起疼痛。前列腺素PGE2、PGI2等,可以引起血管扩张,增加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使局部组织产生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同时还可以增加致敏物质的致痛作用。抗炎镇痛药由于抑制了炎症病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使炎症减轻,消除。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的中药有100多种,以防己科、毛茛科、马兜铃科、豆科、菊科、木犀科为主、例如:汉防己、北豆根、黄连升麻、马兜铃、寻骨风、槐花、海桐皮、豨莶草、小蓟、女贞子、秦皮等,其它科属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的中药有五加皮大黄、苦参、丁公藤、天麻等。

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药店店员经典培训教材:镇痛药物的分类与用途 临床用于治疗疼痛的药物包括:一、麻醉性镇痛药;二、解热镇痛药;三、抗神经痛药;四、抗偏头痛药;五、解痉止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又称为阿片类镇痛药,是最常见的镇痛药,临床主要有吗啡和芬太尼等,通过对中枢的阿片受体结合产生镇痛作用,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一、阿片受体激动药,如吗啡、芬太尼、哌替啶等; 二、阿片受体激动-拮抗药,又称部分激动药,如喷他佐辛等; 三、阿片受体拮抗药,如纳络酮等。 用途 一、急性疼痛。对急性疼痛患者,主张使用速效和短效药物,如即释吗啡、芬太尼针、杜冷丁针等。需持续镇痛的患者可通过持续给药方法达到长时间镇痛。 二、慢性疼痛。如骨关节痛、背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血管性疼痛、神经源性疼痛等。对慢性疼痛患者,主要使用控释药物,如控缓释吗啡、芬太尼透皮贴剂等,以达到最小的药物浓度峰谷比。 三、癌痛。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而且大多数还有抗炎、抗风湿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 一、非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水杨酸类(如阿司匹林)、苯胺类(如醋氨酚)、吡唑酮类(如保泰松)、有机酸类(如布洛芬、吲哚美辛);

二、选择性环氧酶抑制药,如尼美舒利、美洛昔康、塞来昔布。 用途 一、解热镇痛。可用于发热、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肌肉痛和痛经。 二、血栓形成。 三、胆道蛔虫症。 抗神经痛药 抗神经痛药大部分都是经过临床试用发现可能有效,再进行系统临床研究,然后回到实验室研究,探讨其机制,推动新药研究发展的一类药物。主要包括: 一、抗癫痫药,如苯妥英钠; 二、抗抑郁剂,如阿米替林; 三、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 四、其他药物,如神经妥乐平。 用途 一、抗抑郁药。抗抑郁药可用于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综合征。第一代抗抑郁剂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慢性腰背痛、慢性紧张性头痛、糖尿病性和非糖尿病性多发神经炎性疼痛等神经痛具有镇痛作用。 二、局部麻醉药。可缓解中枢和外周神经痛。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FDA批准了利多卡因贴片局部贴敷治冶带状疱疹神经性疼痛和其他神经痛。

地佐辛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地佐辛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11-29T14:22:03.14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8期作者:刘容[导读] 阿片类受体主要包括μ、κ、δ三种,最为经典阿片类药物主要激动μ受体充分发挥脊髓镇痛效应。 (桂林市中医医院麻醉科 541002)摘要:地佐辛属于全新阿片受体混合激动及抗剂,因为其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并且不良反应较好,以此被广泛应用到国内。地佐辛不仅受到疼痛治疗领域的肯定,并且在辅助麻醉及预防部分麻醉相应并发症也具有良好效果。本文对地佐辛药理学、不良反应和临床反应进行综述,从而对地佐辛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相应根据。 关键词:地佐辛;临床应用;麻醉镇痛 阿片类受体主要包括μ、κ、δ三种,最为经典阿片类药物主要激动μ受体充分发挥脊髓镇痛效应,并且激动μ2受体会出现恶心、呼吸抑制及呕吐等不良反应。κ受体效应主要包括脊髓镇静、轻度镇静、呼吸抑制,δ受体与焦虑及心血管反应相关[1]。地佐辛是一种全新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κ受体激动,μ受体部分激动,不产生典型μ受体依赖,也能够激动δ受体。在1990年,地佐辛在美国上市,目前被广泛应用到我国临床中。 1地佐辛的药理学 地佐辛是一种强效的阿片类镇痛药物,还是阿片受体混合激动拮抗剂,κ受体完全激动,镇痛作用较强,还具备脊髓镇痛及呼吸抑制,对于μ受体也具有弱效应,有时候还会因为对于抗激动药物的部分效应主要表现为部分阻断作用,以此不良反应比较少[2]。地佐辛是一种非肠道用的镇痛药物,10mg肌肉注射达峰时间为10-90分钟,血药浓度为10-38ng/ml,平均的血药浓度为19ng/ml[3]。全身的清除率为1.7-7.2L/(h*kg),剂量在超过10mg的时候为非线性代谢[4]。地佐辛代谢是利用肝脏实现的,在用药八小时内的剂量通过尿液排出80%以上,其中的1%指的是原型药,其他的都是葡萄糖苷酸共轭物。地佐辛能够对术后疼痛进行环节,其作用强度、维持时间、起效时间与吗啡相同,基于稳态血液浓度在5-9ng/ml以上的时候会缓解术后疼痛[5]。45ng/ml为平均峰浓度的时候会出现不良反应。最大镇痛作用的出现要晚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6]。刘佳[9]等人在研究过程中表示,在出现急性伤害性疼痛的时候,实现地佐辛静注或者肌注的时候和吗啡相同,地佐辛静注的起效时间为5-10分钟,维持时间为4小时,被广泛应用到手术过程中及手术之后的镇痛。其一般不会导致呼吸抑制,会导致出现尿潴留、皮肤瘙痒及出汗等不良反应,但是症状比较轻,不需要进行处理[8]。还有相关人员表示[7],地佐辛能够松弛胃肠平滑肌,对于μ受体兴奋导致恶心呕吐能够有效抑制,和μ受体相关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嗜睡、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比较少,缺点就是长时间的使用费用比较高。2地佐辛的临床使用 2.1术后镇痛 (1)单次注射镇痛。在手术结束之前或者手术之后单次静脉注射或者肌肉注射地佐辛能够实现术后疼痛的缓解,其镇痛强度及维持时间在一定范围中具有计量依赖性。起效的时间比哌替啶要快[10]。刘丽[11]等人在腭咽成形手术中第一次感受到疼痛,对比静脉滴注地佐辛及芬太尼的VAS、BCS和Ramsay评分,表示数据差异统计学差异,但是两组患者在用药之后的15分钟和30分钟的呼吸频率对比用药之前,芬太尼要比地佐辛组快。以此表示[12],剂量相同时候的腭烟成形术镇痛效果和芬太尼相同,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对于呼吸抑制影响比较小。 (2)自控镇痛。和单次注射相同,单独使用地佐辛或者和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在静脉、硬膜外自控镇痛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中,其效果较为良好。李九会等人[13]对比舒芬太尼、吗啡与地佐辛硬膜外的自控镇痛效果,对24小时内不良反应及镇痛效果的发生情况分析,表示三组的镇痛满意度及VAS评分没有差异,吗啡组的呕吐、恶心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比地佐辛要高,以此表示地佐辛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并且不良反应较少,能够替代吗啡。还有周晓琳[14]对芬太尼及地佐辛应用到颈椎手术之后自控镇痛之后表示,地佐辛的术后镇痛良好,并且不良反应小,为理想的镇痛药物。(3)其他。丁涛[15]实现了药物相互作用临床试验,先使用吗吗啡静脉镇痛,如果镇痛效果不良好,为患者使用地佐辛镇痛,表示地佐辛患者的镇痛满意度比同剂量吗啡镇痛患者良好。以此表示,地佐辛和吗啡相比,其镇痛效果更好,并且能够降低不良反应。此研究表示,地佐辛能够在吗啡阵痛失败之后,作为备选方案。(4)不良反应。虽然地佐辛为具有良好安全性的镇痛药物,但是在临床使用过程中还是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比如恶心、头晕等。还有相关研究表示,地佐辛静脉滴注具有一定的急性呼吸抑制,此反应和剂量具有一定的关系,具有封顶效应,纳洛酮能够逆转。虽然目前并没有致命性呼吸抑制的情况,但是降低呼吸储备量患者要谨慎使用。在成瘾性方面,地佐辛静脉注射能够导致患者出现愉悦自觉效应。陆荣臻[16]等人研究表示,地佐辛能够使患者出现欣快感,提高没有药物滥用史患者对于药物喜爱率。但是还有相关研究表示,长期为猴子使用地佐辛并不会出现依赖性。 2.2麻醉辅助药物 地佐辛也被广泛应用到门诊手术及检查复合麻醉,能够使全身麻醉药物使用量得到降低,还能够使患者术后的苏醒时间得到降低,满足快通道麻醉需求,也能够利用超前镇痛效应使患者手术之后VAS评分得到降低。另外,还有相关研究表示,小剂量地佐辛与丙泊酚结合在无痛胃镜检查、无痛宫腔镜及无痛人工流产麻醉过程中使用,和单独使用丙泊酚麻醉对比能够使丙泊酚使用量得到降低,并且促进患者手术之后清醒,降低术后的疼痛率。地佐辛属于区域麻醉辅助药物,能够对区域麻醉效果得到完善,降低手术过程中及手速胡之后其他镇痛药物使用量。陈敬锋[17]表示,使80例麻醉乳腺组织活检及腹股沟疝手术患者划分成为四组,为患者进行局部麻醉之前进行两次酮咯酸氨丁三醇60mg、6mg地佐辛、100ug芬太尼及3mL0.9%氯化钠容溶液,在手术过程中通过丙泊酚持续泵入,使患者警觉及镇痛评分能够为三级,并且以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疼痛情况使用芬太尼。通过以上研究结果表示,地佐辛及芬太尼组能够使患者手术过程中丙泊酚使用总量及泵注的速度得到降低[18]。 2.3麻醉中不良反应的预防

哌替啶镇痛作用的研究

镇哌替啶镇痛作用的研究 【作者】张学习 【机构】滨州医学院 【联系方式】362998563@https://www.wendangku.net/doc/076024953.html, 【摘要】目的研究哌替啶的镇痛作用。方法醋酸扭体法。致痛物质钾离子、氢离子、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和前列腺素等作用于痛觉神经末梢引起疼痛,醋酸溶液注入小鼠腹腔可刺激腹膜引起持久性疼痛,而产生“扭体”反应。结果哌替啶组与非哌替啶组发生扭体具有明显的差别(P<0.05)。结论哌替啶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 【关键词】 哌替啶镇痛扭体反应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algesic effect of pethidine. Method of torsion body method. Algogenic potassium ion, hydrogen ions, histamine, serotonin, bradykinin and prostaglandin 5- on nociceptive nerve endings causing pain, acetic acid solution was injected into the mouse abdominal cavity can stimulate peritoneal induces persistent pain, and a " writhing reaction". The results of pethidine group and pethidine group of torsion body has obvious difference ( P <0.05 ). Conclusion the pethidine has good analgesic effect. 【Key word】 Pethidine analgesia writhing reaction 【序言】杜冷丁学名哌替啶,又称作唛啶、德美罗、地美露,又称盐酸哌替啶。其盐酸盐为白色、无嗅、结晶状的粉末,能溶于水,一般制成针剂的形式。作为人工合成的麻醉药物,杜冷丁普遍地使用于临床,它对人体的作用和机理与吗啡相似,但镇痛、麻醉作用较小,仅相当于吗啡的1/10--1/8,作用时间维持2—4小时左右。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平滑肌亦有一定影响。毒副作用也相应较小,恶心、呕吐、便秘等症状均较轻微,对呼吸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一般不会出现呼吸困难及过量使用等问题。其主要用途有镇痛哌替啶对各种剧痛如创伤性疼痛、手术后疼痛、内脏绞痛、晚期癌痛都有止痛效果。但对慢性钝痛则不宜使用,因仍有成瘾性。通过实验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及

常用的镇痛药物有哪些

常用的镇痛药物有哪些? 鸦片类镇痛药是古老的止痛药,也是至今最有效的癌症止痛药。在目前所有的止痛方法中,鸦片类镇痛药是癌症止痛中不可缺少的药物。对于癌症病人的中、重度疼痛,鸦片类药物是必不可少的。鸦片类药物的止痛作用超过其他任何非鸦片类止痛药。与非鸦片类止痛药相比较,鸦片类止痛药几乎只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这些药物本身对胃、肠、肝、肾等重要脏器没有毒性作用。当病人的疼痛因为疾病的发展而加重时,可以通过增加药物剂量来提高止痛效果,而其他止痛药有最高剂量的限制。不推荐使用有争议的鸦片类药物,这些药物包括杜冷丁,鸦片受体激动剂喷他佐辛、布托诺菲、纳布芬。杜冷丁的镇痛作用维持时间很短,而且在反复应用的情况下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作用。鸦片受体激动剂的止痛作用非常有限,并且可能产生不愉快的精神症状,如烦躁不安、幻觉等。 1、吗啡这是鸦片类止痛药的典型代表,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强力止痛药,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这种药物具有强大的镇痛效果,对所有的疼痛都有效,对持续性钝痛比间断性锐痛和内脏疼痛效果好。此药有良好的镇静作用,可改善病人的紧张情绪。同时,这种药物可抑制咳嗽中枢,具有一定的镇咳作用。长期应用可产生依懒性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成瘾性。 药物的不良反应也包括:呼吸抑制,此药物可抑制呼吸中枢,因此对于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支气管哮喘、肺心病的患者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对平滑肌具有兴奋作用,可导致便秘和排尿困难。吗啡可使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扩张脑血管时,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因此,患者存在脑转移、颅内压增高的情况下使用时应该注意。 这种药物经口服、皮下注射或者肌内注射都可很好地吸收,主要在肝脏代谢,经过肾脏排出,可通过胎盘对胎儿产生影响,也可少量经过乳汁排泄。但是,这种药物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半衰期短,因此止痛作用维持时间短,现在已经有很多的缓释剂型,使作用的维持时间延长。 注意事项:该药可产生恶心、呕吐,在持续用药后会逐渐缓解,并且可使用止吐药物来控制。发生便秘时可用泻药。呼吸抑制、胃肠道排空延迟、呼吸道阻塞性疾病、肺心病患者禁用。妊娠、哺乳期患者、儿童禁用。存在脑外伤、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在应用时应该慎重。 2、杜冷丁这是大家最熟悉的止痛药,作用强度是吗啡的1/10,除了止痛作用以外,这种药物还有镇静、镇咳作用,有轻微的呼吸抑制作用。其反复应用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如震颤、精神错乱、癫痫发作。不良反应与吗啡基本相同,可有头痛、头晕、出汗、口干、恶心、呕吐等,过量时会出现幻觉、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注意不能与氯丙嗪合用。成瘾性比吗啡轻。 这种药物口服吸收不良,因此很少采用口服给药。皮下注射具有刺激性。因此,多数采用肌肉注射的方法。在癌症的止痛中,这是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因为癌症病人多数需要

芬太尼族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芬太尼族阿片类镇痛药的临床应用和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230022) 张健方能新 目前临床应用的芬太尼族阿片类镇痛药主要有芬太尼、阿芬太尼、苏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等。结合本院开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工作,谈谈对此类药物的一些新认识。 一芬太尼(Fentanil) 芬太尼属人工合成的阿片受体激动剂,对μ、к、б受体具有高度选择性作用。芬太尼在上世纪60年代合成、70年代临床应用、80年代在心血管手术麻醉中应用,取代了吗啡多年来在心血管麻醉中的主导地位。80年代中期椎管内应用芬太尼又成为一种时尚。到目前为止,芬太尼仍然作为全身麻醉主要的阿片类镇痛药在广泛使用。 1 芬太尼的药理作用特点 1)强效镇痛作用:镇痛效价强,等效价的剂量是吗啡的1/100,哌替啶的1/1000;镇痛作用起效较快,静脉给芬太尼后2分钟起效、维持20-30分钟。 2)对循环功能影响轻微:芬太尼镇痛剂量2-10μg/kg、麻醉剂量30-100μg/kg很少引起低血压等血流动力学改变;由于无组胺释放,很少引起心律与心肌力的变化。 3)呼吸抑制作用明显:对呼吸驱动力、时间、呼吸肌活动均有抑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呼吸频率减慢、呼吸抑制时间长于镇痛时间。反复大量应用芬太尼可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和苏醒延迟,这主要是芬

太尼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所决定的。当血浆芬太尼浓度下降时,蓄积在肌肉、脂肪等组织中的芬太尼在体内出现第二次分布高峰之故。2μg/kg芬太尼和0.05mg/kg咪唑安定伍用,可出现明显的呼吸抑制。 2 芬太尼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 1)神经安定镇痛/麻醉:眼科手术、脑立体定向手术、神经阻滞、椎管内麻醉等,在完善的局部麻醉下静脉给予1/2单位的氟芬合剂(Innovor),可达到充分的神经安定镇静作用。由于氟哌利多的心脏传导阻滞、Q-T间期延长等严重的不良作用,现多以0.04mg/kg咪唑安定取代氟哌利多,但仍应注意呼吸抑制、保证有效供氧和呼吸监测。 2)静脉复合/静吸复合麻醉:在与镇静药、肌松药联合应用的全凭静脉麻醉或与镇静药、肌松药和吸入麻醉药联合应用的静吸复合麻醉中,芬太尼仍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与中时效的镇静药咪唑安定、肌松药维库溴胺等配合使用较为合理。 3)心血管麻醉:1977年Stanly应用大剂量芬太尼(>50μg/kg)取代吗啡成功用于心脏麻醉,标志着心脏麻醉进入芬太尼时代。到了90年代和本世纪初,对心功能良好、手术方式较简单的心血管手术,为了缩短术后保留气管导管时间,芬太尼的应用剂量又回到了中、小剂量(<50μg/kg),实现“快通道”心血管麻醉。 4)门诊/日间手术麻醉:1-2μg/kg芬太尼、1-2mg/kg异丙酚联合应用,用于内窥镜(腹腔镜、膀胱镜、胃肠镜)检查等各种诊断及治疗的非住院手术麻醉,已经为广大患者和医生所需求。 5)其他非侵入性麻醉/镇痛方法:超声雾化吸入、经鼻腔喷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