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明清经济史模拟试题-文档资料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明清经济史模拟试题-文档资料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明清经济史模拟试题-文档资料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通史复习:明清经济史模拟试题-文档资料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拟试题明清经济史

一、选择题

1.(2019·广东肇庆二模题)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我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由此可知,当时()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抑商观念发生改变

C.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区域经济繁荣发展

【答案】 C

【分析】本题通过明朝中后期农业种植作物的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农业经济作物种植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要求学生掌握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更加普遍。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坚守抑商观念,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甚至有些地方只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为农业人口流向手工业部门创造条件,对传统的农业结构有所突破,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区域经济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2.(2019·河北衡水一中高三上学期分科综合考试试题)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农书》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

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

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

【答案】 D

【分析】本题通过明清时期农业生产工具革新的相对停滞,考查了学生对明清时期农业大量剩余劳动力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对农具改进产生影响的工商业发展内容,故A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农业一直采用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故B项错误;在古代中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属于小农经济的一部分,故C项错误;由于明清时期中国人口数量有了较快的发展,导致从事农业的人口增加,再加上政府一直倡导重农抑商,所以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人力的过剩投入导致农具的改进速度较慢的,故D项正确。

3.(2019·河南洛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明清时期平均每年发生水旱等自然灾害超过18次,农业发展形势严峻。但是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却增加了近3倍。出现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统一安定与民族融合 B.农业生产技术出现了革命性变化C.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与推广 D.政府推行以土地为主的赋税政策【答案】 C

【分析】本题通过明清时期土地与人口的变化,考查了学生对影响明清人口增长因素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明清时期相对稳定的环境,高产作物的引进,政府税收制度的改革都是促进人口快速增长的原因。本题解读需要学生将时间锁定在“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得出更符合这个时间段的原因。考查了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我国明清时期一直是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因此不是16世纪到19世纪人口增加的原因,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的农业仍是传统的铁器牛耕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技术并未出现革命性变化,故B项错误;随着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的开辟,原产美洲的高产作物玉米、番薯传入我国,农业单产量大幅增加,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故C项正确;政府推行的赋税制度的改革,只是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故D项错误。

4.(2019·河南洛阳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题)下表为明清时期各地集市数量变化统计表(单位:个),由此可推知,明嘉靖到清道光年间()

A

C.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D.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答案】 D

【分析】本题通过明清部分地区集市的数量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集市是一种农村或小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便捷了百姓的生活。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没有反映出广东出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南移,故B项错误;南北各地集市数量不能完全代表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故C项错误;集市属于农村地区自发形成的贸易市场,反映出农民与市场联系加强,故D项正确。

5.(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月考四)宋代曾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极言江南粮食种植业之盛。而到明清时,苏湖地区“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湖广”。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明清时期()

A.长期的战争破坏了苏湖地区的农业 B.美洲高产农作物传入湖广地区C.资本主义萌芽在苏湖地区出现 D.农业生产受到商品经济的影响【答案】 D

【分析】本题通过明清部分地区集市的数量变化,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要求学生了解集市是一种农村或小城市中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便捷了百姓的生活。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未出现长期的战争,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苏湖地区从“种植业之盛”到“全赖客商贩运”的原因,探究的主体应该是苏湖地区而非湖广地区,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主要指私

营手工业的雇佣劳动关系,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一方面江南地区种植经济作物增多,另一方面明清时期长途贩运兴盛,因此造成了“每年口粮全赖客商贩运”“仰食于湖广”,故D项正确。

6.(2019·山西太原二模)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

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

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领频繁

C 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 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C

【分析】本题通过清朝耕地面积的增加与高产作物的推广,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农业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高度发达,但更多的是量的积累,没有多少质的变化。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中仅是提到耕地面积的扩大,并没有说明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的相关政策,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中西经济交流”,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的耕地面积和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是传统农耕经济在量上的不断发展,但没有出现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故C项正确;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根本”一次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

7.(2019·河南八市高三第二次测评)清代,南方各地佃农对地主土地拥有永佃权,即佃户对土地具有长期佃作的权利,甚至部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永佃权()

A.强化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 B.损害了地主所有权的利益

C.增强了佃农经济的独立性 D.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答案】 C

【分析】本题通过清朝佃农的永佃权,考查了学生对清朝租佃制度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明清时期,随着租佃的普及化,在租佃关系中人身依附关系在逐渐减弱,

故A项错误;永佃制只是对地主的土地出租权有一定的限制,不会损害其所有权,故B项错误;材料中佃农拥有永佃权,“部分佃户可以转让其永佃权”,在生产中相对具有更强的独立性,故C项正确;租佃关系本身是一种封建经济关系,永佃权的获得,农民依旧是在土地上生产,并不能有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D项错误。

8.(2019·河南豫南豫北名校高三精英联赛)据不完全统计,明代兴修水利工程达2270处,清代更是多达3234处。此外,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由此可见,明清时期() A.社会保障体系较为完备 B.水利工程事业发达

C.重农抑商政策空前强化 D.积极贯彻重农政策

【答案】 D

【分析】本题通过明清兴修水利和赈灾政策,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农业政策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据材料“遇到灾荒,明清两朝还实行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可知明清时期遇到灾荒确有一定的社会保障,但仅就材料不能说明清时期保障体系较为完备,故A项错误;通过明清两朝修建一些水利工程,没有与前代相比较,无法判断其水利工程事业是否发达,故B项错误;材料只说的农业,没有涉及商业,不能体现抑商,故C项错误;据材料兴修水利工程,以及灾荒时期,对农民的救火赈灾、减免农业税等政策,帮助农民渡过饥荒”可以得出明清时期对农业和农民的重视,因此体现其积极贯彻重农政策,故D项正确。

9.(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三模拟考试一)明代晚期,南京的士大夫仅是所戴头巾,就有汉巾、晋巾、唐巾、不唐不晋巾、诸葛巾、东坡巾、阳明巾、九华巾、逍遥巾等多种,可谓殊形诡制,日异月新。这表明当时南京()

A.经济发展冲击社会生活 B.成为全国商业中心

C.传统道德观念已经沦丧 D.文化复古之风流行

【答案】 A

【分析】本题通过晚明南京士大夫头巾的多样形式,考查了经济发展与社

会生活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头巾的多样性反映出人们审美的多元化,根本源于明朝商品经济的繁荣,故A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南京士大夫的头巾的多样化,但未提及南京商业发展状况在全国的水平,故B项错误;头巾的多样化与传统道德无直接联系,且明朝是程朱理学思想强化的时代,故C项错误;头巾中既有古代头巾,又有当代头巾,不能说明文化复古,故D项错误。

10.(2019·湖北荆州高三第一次质量检测题)史载,明代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山东、河南、河北都是重要的产棉区,山东东昌府的“棉花转贩四方”,“民赖以利”,兖州府的棉花也有“商贾转鬻江南。”这说明明代()

A.形成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 B.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

C.海运畅通促进山东棉花外销 D.形成初步联系的国内市场【答案】 D

【分析】本题通过明朝北方种植棉花的推广,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学生需要掌握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商品化生产的发展和地区间长途贩运兴盛的知识。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只涉及棉花的种植已在北方地区得到推广,并未涉及南粮北棉的生产分工的问题,故A项错误;仅凭棉花在北方的推广及销售,不足以说明北方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内陆销售并没有涉及海运畅通和山东棉花的海外销售,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北方地区的棉花转贩四方,转鬻江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明朝商品经济发达,长途贩运兴盛,形成了南北联系国内市场,故D项正确。

11.(2019·四川资阳二模)明沈思孝《晋录》记载:(山西)平阳、泽、潞,豪商大贾甲天下。其合伙而商者,名曰伙计,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虽不誓而无私藏。祖父或以子母息(本息)匄(给予)贷于人而道亡,贷者业舍之数十年矣,子孙生而有知,更焦劳强作以还其贷。材料反映晋商()

A.借用族人资本经商 B.合伙经营诚信为本

C.经济活动重“契约” D.采用雇佣劳动关系

【答案】 B

【分析】本题通过晋商出资经商和偿还贷款的行为,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商帮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伴随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的保护自己,商帮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提到先辈贷款无力偿还,并没有反映借贷对象是族人,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虽不誓而无私藏。祖父或以子母息匄贷于人而道亡……子孙生而有知,更焦劳强作以还其贷”,反映了晋商合伙而商以诚信为本,故B项正确;经济活动重“契约”与材料“虽不誓而无私藏”不符,故C项错误;采用雇佣劳动关系与材料“一人出本,众伙共而商之”不符,故D项错误。

12. (2019·河北邢台高三第二次月考)在中国古代,作为股份公司制雏形的合伙经营形式相当普遍,且常常采取家族合伙的方式,如在明代徽商中有“伯兄同钱”“昆季(兄弟)同财”等记载。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宗族关系成为经济的基础 B.宗法社会结构对经济影响深刻C.股份公司制度已开始确立 D.商帮主要采用合伙经营的模式【答案】 B

【分析】本题通过徽商家族式经营的材料,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商帮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伴随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队伍日渐壮大,竞争日益激烈。商人利用他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和衷共济。同时,商帮在规避内部恶性竞争,增强外部竞争力的同时更可以在封建体制内利用集体的力量更好的保护自己,商帮在这一特定经济、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宗族关系是家族关系,古代的经济基础应为农业,故A项错误;材料中“家族合伙的方式”在明代相对普遍,徽商中有“伯兄同钱”“昆季(兄弟)同财”,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股份公司制雏形”不是股份公司制度,股份公司制度开始确立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讲了徽商,“主要采用”不合材料意思,故D项错误。

13.(2019?全国Ⅱ卷百校联盟高三11月联考)康熙二十四年,清政府对运载杂货而非运送珍奇的船只,征税标准于原额之外再减二分。康熙六十一年下诏礼部“朕闻暹罗国米甚丰足,价亦甚贱,若于福建、广东和宁波三处各运米十万石,来此贸易,于地方有益,前来不必收税”,乾隆八年这一措施成为常例。这说明清代()

A.“闭关锁国”政策已经名存实亡B.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C.注重推动中外民间贸易的发展D.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答案】 B

【分析】本题通过清康熙年间政府对海外进口产品的征税额,考查了学生对清朝对外贸易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闭关锁国”是指限制对外贸易,不是完全禁止海外贸易,材料减少运载杂货船只的商税不能反映政府不再限制对外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中对运载杂货和粮食的商船减免税,运送珍奇的船只不在此列,可知清代对外贸易注重充实国内民生需求,故B项正确;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由官府控制,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对于运送人民需要的商品的船只减税,没有材料反映出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故D项错误。

14.(2019·湖北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题)明人张瀚在《松窗梦语》中就说过“且缘入贡为名,则中国之体愈尊,而四夷之情愈顺。即厚往薄来,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况其心利交易,不利颁赐,虽贡厚赉薄,彼亦甘心,而又可以藏富于民,何惮而不为也。”这反映了()

A.当时的海禁政策已大大放宽 B.朝贡贸易中包含着一定的商业成份C.高关税保护了国内小农经济 D.朝贡贸易是“厚往薄来”的亏本生意【答案】 B

【分析】本题通过明人对朝贡体系的评价,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对外贸易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反映的是官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不能体现海禁政策的放宽,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朝廷厚重的赏赐不足相互贸易的万分之一,而且在朝贡体系下,外国其实不在乎中国皇帝赏赐的多少,更在乎过程中同中国的贸易,又可以藏富于民说明朝贡贸易虽然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但是也包含着一定的商业成份,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到高关税的政策,故C项错误;“厚往薄来,所费不足当互市之万一……而又可以藏富于民”说明中国在朝贡贸易中所付出的代价并不大,通过朝贡维持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良好关系,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厚往薄来”的亏本生意,故D项错误。

15.(2019·山东滨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明代嘉庆、万历之际,大批读书人弃儒就贾,进入商业领域。但早年的教育使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深受儒学的影响,这就使其理所当然地成为“儒贾”或“儒商”。由此可知()

A.重商已成为明清时期的社会共识 B.经济发展推动社会结构发生变化C.儒家思想在当时失去其正统地位 D.明清时期商人的地位远高于儒士【答案】 B

【分析】本题通过明朝读书人弃儒从商,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明清时期仍是重农抑商思想,不是重商,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大批读书人弃儒就贾,进入商业领域”,形成了“儒贾”或“偶商”,说明经济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化,故B项正确;儒家思想仍是社会的正统思想且材料并未涉及,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对商人地位的评价,故D项错误。16. (2019·河南豫南豫北名校高三精英联赛)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答案】 A

【分析】本题通过日本史学家对倭寇的论述,考查了学生对明朝海禁政策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明朝实行“海禁”是由于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严禁人民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据材料“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可以看出,当时的沿海地区确实有外国侵略势力的骚扰,因此明朝政府为了减少外患,实施海禁,故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明朝实行“海禁”政策的原因,而不是海禁政策的影响,故B项错误;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这一结论是错误的,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17.(2019·黑龙江哈三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验收考试题)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阻碍了农产品商品化进程 B.推动了民向正当贸易的发展

C.保障了对外贸易出超地位 D.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答案】 D

【分析】本题通过清人对闭关锁国的评述,考查了学生对清朝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根据材料“居者苦艺能之无用”,海禁所阻碍的更多的是沿海手工业的发展而非农产品商品化进程,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

生自蹇”可知,海禁阻碍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中国对外贸易地位的相关提及,故C项错误;“南洋宋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可知,材料中的海禁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故D项正确。

18.(2019·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在清代的1400个小城镇中,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大致有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这反映了()

A.经济水平决定政治地位 B.城镇是经济发展的缩影

C.多数城镇具有双重功能 D.商品经济冲击旧有体制【答案】 C

【分析】本题通过清朝市镇的功能属性,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市镇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小城镇、中等城市、较大的城市不都是地方的政治中心,故经济水平与政治地位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城镇经济发展的情况,因此不能推断它是经济发展的缩影,故B项错误;材料“80%是县衙所在地”,“中等城市一半是府或省治的所在地”,“较大的城市一般都是地区政治中心”可见多数城镇具有政治经济中心双重功能,故C项正确;材料小城镇、中等城市、较大的城市都有所发展,但没有体现出冲击旧有体制,故D项错误。

19.(2019·山东临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表3

究分析。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 B.运河沿岸是粮食的主要产区

C.内陆水运是运输的主要途径 D.粮食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答案】 C

【分析】本题通过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的两则研究,考查了学生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能力。

两位当代学者对于清代中前期全国中长途商品粮运量的研究数据上是有差距的,两学者的研究数据准确无误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清代中前期中国粮食的主产区有华北、江南和成都平原等,并不是分布在运河两岸,故B项错误;由图表数据可知,长江、运河和珠江水系的运量要远远大于海上运量,也就是说内陆水运是运输的主要途径,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说粮食在国内的运量,故D项错误。

20.(2019·广东百校高三质量分析联考)清雍正元年,明令以银两支付官俸:“米每石,自五钱至一两;豆每石,自五钱至九钱七分;草每束,自三厘至九厘二毫不等。均照从前额定各地方价值,折给官兵,自行采买。”之后,用银两支付俸给的范围扩大了。据此可推知()

A.官员腐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B.货币赋税开始取代实物赋税

C.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俸禄改革 D.为强化集权克扣地方的军费【答案】 C

【分析】本题通过清雍正的俸禄改革,考查了学生对清朝社会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说的是清朝俸禄制度的改革,并没有涉及官员腐败,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清朝俸禄制度的改革而不是赋税改革,故B项错误;明清时期我国商品经济有了发展,而且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官员俸禄因此改用银两支付,故C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清朝俸禄制度的改革,没有涉及军费,故D项错误。

21.(2019·山西太原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明朝有人描述当时情景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出当时()

A.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C.区域性商帮的出现 D.跨区域贸易迅速发展【答案】 D

【分析】本题通过明人对国内南北贸易的描述,考查了学生对清朝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重农抑商是古代中国的基本政策,材料没有反映政府对此政策的调整,故A项错误;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已经完成,材料是明朝,故B项错误;区域性商帮,是以乡土亲缘为纽带,拥有会馆办事机构和标志性建筑的商业集团,材料中无法推出有关商帮的信息,故C项错误;从材料看,南北商品买卖频繁,商业发展存在着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故D项正确。

22.(2019·湖南六校联盟高三联考)明朝,徽州人多地少,且自然条件恶劣,土地贫瘠,故几乎家家经商,但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的情形。这一现象对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徽州富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 B.商品经济开始向徽州农村渗透C.不利于新的经济形态产生和发展 D.推动封建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答案】 C

【分析】本题通过明朝徽商经商致富置田的材料,考查了学生对传统农商观念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正是由于徽商“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因此造成“徽州贫瘠的土地价格上涨幅度却居全国之首,形成‘田少而值昂’”,A项是其原因,而不是其影响,故A项错误;徽商对土地的买卖,并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体现,故B项错误;“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这种局面造成地价高,商人没有能力进一步进行扩大生产的能力,对新经济的发展是有影响的,故C项正确;材料所展示的内容进一步巩固了自然经济,故D项错误。

23.(2019·河北石家庄高三9月模拟)下图是清中期主要商业城市和互市点示意图。图中所示现象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自然经济渐趋解体

C.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D.政治体制制约城市发展【答案】 D

【分析】本题通过清中期主要商业城市和互市点地理分布图,考查了学生对明清市镇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私营手工业出现雇佣关系,题中图表仅显示城市的类型,无法体现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自然经济解体的标志是纺织分离、耕织分离和农产品的商品化,题目中图表没有这方面信息,故B项错误;重农抑商政治开始松动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题目时间是清中期,故C项错误;观察图表中城市的类型,大多是政治中心或军事要地,经济功能为主的四大镇和互市点,也受政治的影响,由此可见,政治体制制约城市的发展,中国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小农经济社会,城市的功能以政治和军事为主,经济城市较少,故D项正确。

24.(2019·广东肇庆一模)明初规定:“在京工匠上工者,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1391年,进一步规定:凡在内府役作的工匠,“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这主要说明明初官营手工业()

A.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关系 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巩固

C.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答案】 D

【分析】本题通过明初官营手工业发给工钱形式的改变,考查了学生对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理解与掌握。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解读,进而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理解题干历史事实、正确解释历史事物的能力。考查了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材料中对官营手工业发给工钱,并未形成雇佣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状况,与小农经济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量其劳力,日给钞贯”发给工钱,放松了对工匠的人身限制,实际是有利于私营手工业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日给柴、米、盐、菜,歇工停给”和“量其劳力,日给钞贯”说明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有所改变,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雇募制,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25. (2019·四川乐山一模)(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永佃制和货币地租也开始推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密布。流民的垦殖方式十分原始,开辟农田采用撂荒式农业,砍伐林木也是不间株,只伐不植,破坏性开垦引发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泥沙淤塞和水患频发。

——摘编自齐涛《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古代卷》材料二随着经济发生巨变,新问题也层出不穷。狄更斯描绘兰开夏郡的焦煤镇:“一片不自然的红色与黑色,像生番所涂抹的花脸一般……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无穷无尽长蛇似的浓烟,一直不停地从烟囱冒出来”。泰晤士河“已变成伦敦的公共污水沟。每天大量令人作呕的混合物随水而入,而这水就是欧洲最文明之都居民的日常饮料。”随着农村人口涌向经济发达区,城市人口超过农村,一些工商业发达城市居民的疾病和体质恶化也日益严重。此时“自由放任”之风盛行,“藐视市政当局和嘲笑地方利益已成为一种风气”,以致市政议会及官员们对河流污染的治理迟迟未起步。

——摘编自刘金源《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国经济出现的相似趋势,以及与中国相比,英国环境问题呈现出的不同特点。(17分)

【分析】(1)从材料一“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政府发给路费、耕牛、种子等并免征赋税”、“甘薯、玉米等对自然条件要求较低、南方种植更为便利的作物推广,也加速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垦”、“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以及明清时期民族矛盾尖锐,北方多战乱的政治因素,北方开发较早,没有开发潜力的经济因素,可总结明清时期流民涌入长江流域的原因。

(2)第一小问趋势,从材料一“明清时期,迫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大批破产贫民

涌入长江流域的山区,进行垦殖”、“随着南方农村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应增加,经济出现了一些新趋势”、“城市工商业进一步繁荣,江南新兴市镇星罗

密布”,材料二“随着农村人口涌向经济发达区”,以及近代英国经济发展的

状况,可概括中、英国经济出现的相似趋势是农村人口向发达区迁移,农业经

营模式向近代转型,新兴工商业城镇发展加快,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区域

性发展不平衡加剧;第二小问特点,与中国不同的是英国近代工业化和城市化

发展,从材料二“‘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无穷无尽长蛇似的浓烟,一

直不停地从烟囱冒出来。’泰晤士河‘已变成伦敦的公共污水沟。每天大量令

人作呕的混合物随水而入,而这水就是欧洲最文明之都居民的日常饮料’”、“一些工商业发达城市居民的疾病和体质恶化也日益严重”、“‘自由放任’

之风盛行,‘藐视市政当局和嘲笑地方利益已成为一种风气’,以致市政议会

及官员们对河流污染的治理迟迟未起步”,可总结英国环境问题是由工业化和

城市化引发,自由放任加剧环境问题,代议制民主影响治理,空气污染和水污

染并存,引发疾病和体质恶化。

【答案】(1)原因:民族矛盾尖锐,北方战乱频繁;土地兼并严重,破产农

民较多;北方发展较早,开发潜力不足;南方条件较好,便于新型作物种植;

政府调整政策,鼓励人口迁移;南方相对安定,经济发展较快。(任4点8分) (2)相似趋势:农村人口向发达区迁移;农业经营模式向近代转型;新兴工商业

城镇发展加快;经济整体发展水平提高;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加剧。(任4点8分) 不同特点:由工业化和城市化引发;自由放任加剧环境问题;代议制民主影响

治理;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并存;引发疾病和体质恶化。(任3点9分)

26. (2019?山西太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清时期,是江南市镇发展的高峰期,明代嘉靖年间,江南市镇已有三

百余个,而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则达到了五百多个,人口维持在万人上下……

江南地区外襟长江带运河而通大海,内部水网纵横。吴江、吴县、长洲,多沿

运河及共支流分布,大致间距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常见模式,形成较为均匀的

城镇分布……舟定、太仓、昆山多分布于冈身地带(江南的一种地形),这与该

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了密切联系。

——樊树志《江南市镇的分布、结构与网络》

材料二曼彻斯特成为19世纪的“超级都市”与区城经济中心,原因很多……曼

彻斯特气候潮湿,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基本都在下雨,“这里比英国其它任何地方更适合棉作物的发展”。这座城市位于艾威尔河之东,默西河从城市穿插而过,东部可直达最大港口利物浦,不但可以进口大量原材抖,还可以把加工后的产品便利的运输到外地高价卖出。英国是著名的“黑乡”(盛产煤),这使得蒸汽机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也让人们更加重视机械的发展。曼彻斯特已从旧式的集镇发展为英国有数的人口大城和世界工业之都。

——《从曼彻斯特看18世纪英国工业城市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江南市镇与英国曼彻斯特发展的异同。(10分)

【分析】(1)明清时期江南市镇的发展特点,材料一“江南市镇已有三百余个”,数量多;“吴江、吴县、长洲,多沿运河及共支流分布,大致间距十二里至三十六里为常见模式”,分布均匀(密集),位于交通要冲;“这与该地区棉花的广泛种植和棉纺织业的发展有了密切联系”,多处于手工业、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

(2)第一小问不同点,从规模看,材料二“曼彻斯特成为19世纪的‘超级都市’与区城经济中心”,而江南市镇数量多,规模小;从基础看,“蒸汽机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曼彻斯特建立在工业革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基础之上,而江南市镇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第二小问相同点,曼彻斯特“位于艾威尔河之东”,交通都便利;“不但可以进口大量原材抖,还可以把加工后的产品便利的运输到外地高价卖出”,原材料都丰富;“这里比英国其它任何地方更适合棉作物的发展”,棉纺织业都发达。

【答案】(1)特点:数量多;分布均匀(密集);位于交通要冲;多处于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6分,任答3点即可)

(2)异:曼彻斯特是中心城市,区域中心,江南市镇数量多,规模小;曼彻斯特建立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基础之上,江南市镇建立在传统农耕经济的基础上。(6分)

同:交通便利;原材料丰富;棉纺织业发达。(4分,任答2点即可)

2019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部分重点知识清单(精品)

中国近代史知识清单(近代化历程: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农耕文明——工业文明演进) (一)中华文明的拐点与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840-1895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 专题一、西方先进工业文明与古老农业文明的碰撞一、19世纪中期中西方对比 二、两次鸦片战争1840至1860年 ①目的:满足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原料和市场的需求(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范围: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 ③手段:通过武力侵略,签订不平等条约攫取各种特权 ④结果:《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①目的:满足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发展对资金和市场的需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②范围:从沿海地区到中国境内 ③结果:《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综合认识西方列强侵华的影响: ①破坏性:列强侵华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灾难,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贫穷和落后的根源。 ②建设性(客观影响):他们把西方技术带到中国,对中国旧制度、旧观念造成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推动了西方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1)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落后 (2)使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3)瓦解自然经济(耕织分离),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 (4)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传入,冲击了中国的旧制度、旧观念,促进了中国人民觉醒,探索救国道路,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剧变 (1)政治上 ①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严重破坏,并丧失了更多的主权,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本国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

2019年高考文综历史(2卷)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畅通 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了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他的死讯”。这种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 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 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 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 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 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 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 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31、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退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32、公元前5世纪以前,希腊哲人主要探讨的是宇宙本源等问题。其后,智者学派另提出一些命题,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皆有丰富的论述,希腊哲学的主题已转移到 A、神 B、自然 C、人 D、政治 33、图3可以用来说明,当时欧洲 A、文化趋于活跃 B、政治变革加速 C、市民阶级出现 D、新教传播广泛 34、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基础自练题(7)及答案

2019人教高考历史一轮基础自练题(7)及答案 一、选择题 1、(2017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3)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这表明我国 A.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 C.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 2、(2017年江苏单科卷历史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外交原则,材料中“两国总理”说明这一信息,故B项正确。万隆会议和日内瓦会议不只是两个国家参加,故A 项和C项错误;《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外交,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现代中国外交?新中国初期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名师点睛】1953年,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1954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中国古代史(通史模式)

2019年高考历史复习笔记 中国古代史 (通史模式) 一、原始社会 二、先秦 【阶段特征】 (先秦时期(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时期。依据阶段特征可以将其划分为两个阶段:夏、商、西周(公元前2070~公元前771年),中华文明的初步形成时期和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方面: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

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2.经济方面:以(西周)井田制为代表的土地国有制占统治地位,集体耕作,工商食 官。 3.文化方面:商代,我国成熟的文字—甲骨文形成,贵族垄断了文化领域。 二、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方面:社会大变革,国家逐渐由分裂走向统一;分封制趋于瓦解;通过变法 运动,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逐渐出现。 2.经济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小农经济、重 农抑商政策逐渐形成。 3.文化方面:出现了百家争鸣、科技繁荣的局面,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诗 经和楚辞代表着中国古代文学的早期成就。 【三维坐标·时空清】 【知识体系】

政治史 【研究纲领】 1.考纲解读 考纲要求: 商周的政治制度 考纲解读: (1)殷商的政治 商朝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王权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2)西周的政治 权力的分配:分封制—政治生活等级化—天下归周; 权力的继承:宗法制—家庭生活政治化—天下归宗; 权力的认同:礼乐制—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3)春秋战国的政治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开始兼并 战争。 (4)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经济方面: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飞跃,社会经济发展;井田制 的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耕经济开

2019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以及答案解析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凤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2.(4分)《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D.司马迁撰《史记》 3.(4分)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4.(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新课标高考通史复习历史阶段特征和知识整合(全套)

2011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通史资料全套整理 历史阶段特征及知识整合 第1讲中国古代史 ●注:政治包括社会形态、社会矛盾、制度建设、民族关系或中外关系、军事斗争和对外政策;经济包括经济形态、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动力、经济各个领域的表现、经济制度、政策;思想文化包括重大思想运动、教育、科技、文艺等,以下问题同上。 总特征: 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想文化: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对外关系: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一、先秦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 ㈠夏商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具体史实】 1、政治上: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1)农业:实行井田制;耕作方式: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大禹治水; (2)手工业: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㈡、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总特征】:政治: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分封制逐步瓦解,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经济: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 思想:思想和科技繁荣,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具体史实】 1、政治: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世官制 2、经济: 农业: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文艺复兴 2019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Word版含解析

(2018年海南卷)意大利艺术史家瓦萨里在1550年出版的人物传记中,记述了13~16世纪意大利许多杰出的建筑师、画家和雕刻家。欧洲北部城市的一位读者在写给瓦萨里的信中说:虽然我未到过意大利,但感谢上帝,我已经能阅读您的大作了。这表明 A.浪漫主义艺术在欧洲各地盛行 B.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觉醒 C.人文主义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 D.理性原则获得了普遍认同 【参考答案】C 【解题必备】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实质和影响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即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反对宗教禁欲主义,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

1.实质 人文主义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社会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 2.影响 (1)积极方面 ①思想方面,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赞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②精神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③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 ④自然科学方面,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 (2)消极方面 ①对它的过分推崇,造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中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②把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特性看作全人类普遍的人性,掩盖了资产阶级和人民的对立。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是矛盾的。彼特拉克曾这样讲过:“当这颗心灵思考或谈到宗教时,即在思考和谈到最高真理、真正幸福和永恒的灵魂的拯救时,我肯定不是西塞罗主义者或柏拉图主义者,而是基督徒。”这则材料说明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 A.仍主张听命于天主教教士的说教 B.仍然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 C.主张顺从人性,追求现世的幸福 D.主张追求自然赋予的各项权利 恩格斯在评价某一运动时指出: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也确实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时代。这场“变革”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 专题 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 年江苏卷历史 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 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 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 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 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 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 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 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 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 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 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 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 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 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 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

2019年高考海南卷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9年海南高考历史试题 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 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 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 2.五代时,有人赞扬科举制度说,无论贫寒之家还是王孙公子,“莫不理推画一,时契大同”。他强调的是,科举考试 A.实现王公子弟与百姓平等 B.改变了社会阶层结构 C.体现了公平的选拔原则 D.促成了国家统一 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 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 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5.明朝王世贞从是否适合配乐演唱的角度分析文学的发展创新,认为“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曲者,词之变”。他所描述的这一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现象发生于 A.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元朝 6.下图为一组纪念邮票,邮票描绘的古代体育活动中,曾被认为是文人雅士必备素养的是 ①(围棋)②(捶丸一球类竞技)③(弓箭)④(蹴鞠) A.① B.② C.③ D.④ 7.1863年,有官员上奏清廷:“闻日本近遣幼童分往俄美两国,学习制造船炮、铅药及一切军器之法,期以十年而回……学习制造船炮等法,我国家亦宜行之。”据此可知,该官员 A.主张清政府开放通商口岸 B.认为西方长技值得学习 C.敦促清政府学习日本政体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pdf

高考历史通史复习知识梳理 古代中国 专题一:先秦时期 阶段特征 先秦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1)启以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传承制度臻于完善。(2)夏、商时期初步建立地方管理制度。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这种以宗法制为基础的政治制度,把国家管理与血缘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扩大了统治区域,使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3)中央和地方权力秩序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春秋战国时期,争霸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分封制逐渐崩溃。 经济:(1)农业经历了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青铜时代和铁犁牛耕等阶段,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土地制度经氏族公社公有到夏、商、西周时期的国有(井田制),再到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后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夏、商、西周时期为官府垄断,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3)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民间。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领域,诗歌是当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诗经》、楚辞); 文字产生,商朝的甲骨文已是较为成熟的文字。 专题二:秦汉时期 阶段特征 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 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专制主义帝国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到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 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医学、造纸术、地动仪是主要标志;思想方面,从秦始皇“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受到打击后实现了复兴,并开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专题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阶段特征 魏晋南北朝:这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1)政治:南方氏族地主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入中原地区并建立政权,民族融合加强;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大批农民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使南方生产水平不断提高;长期分裂、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3)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大融合的特色。在农学、数学、思想、 书法、绘画方面都有突出成就。 随唐: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2)经济:随和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和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练习:专题练习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秦朝的政治制度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演练二(3)秦朝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 1. 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 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B. 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 C. 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 D. 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 解析材料中描述了秦朝多人议政的史实,说明在群策群力的背景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 专制君主决策的失误,故选A。 答案A 2. 据统计,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 , 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当时东方六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秦国轻罪重罚、滥用苛政 B. 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 C. 秦国军事活动比东方六国频繁 D. 东方六国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及秦国 解析:B “秦国百姓一年收入的80%以上都要用于缴纳国家的各类赋税”说明秦国对地方控 制的加强。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秦国开始走向中央集权,B项正确。 3. 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 。此材料表明 () A. 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 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 C. 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 D. 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 解析:C 材料中未体现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错误;材料中“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体现了权力分工结构的家国同治,是“家天下”的表现,体现了原始色彩,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中未出现三公九卿之间的牵制,故D项错误。 4?“秦廷有集议之制……君臣集议,犹与春秋列国贵族世卿之世略似……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材料认为秦朝集议制度() A.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B. 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C. 有效解决了皇权相权的矛盾 D. 强化君主个人独裁 解析:A 由材料中“君臣集议……亦非一君权专制独伸之象”可知秦朝集议制度不是君主独裁,有利于皇帝决策时吸取他人意见,故A项正确。 5. 秦朝设官有职、爵、秩之别。职为官员实际职务;爵主要用于奖励有功者,沿用战国二十级军功爵;秩表示官员俸禄等级高低,以石为计算单位。这一规定()

2019年全国卷Ⅲ文综历史高考试题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历史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途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24.“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25.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28.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 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29.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人教版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役制度 一、.我国古代主要赋税制度的类型: ①以人丁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编户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 ②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要征收标准的赋税制度(初税亩、两税法、方田均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征收货币的赋税制度(募役法、一条鞭法、摊丁人亩) 二、. 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 ①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前提是“私田”的出现。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征税,鲁国初税亩,承认私田合法,它与齐国“相地而衰征”等新税制的出现,标志着井田制的瓦解。 ②编户制度:主要盛行于两汉,前提是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地主土地私有制。秦始皇时,让百姓自己申报土地,载于户籍,国家依户籍征发赋税余徭役。西汉时期,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承担的义务有四项: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并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它的实行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

③租调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前提是实行均田制(按人口分配国家掌握的土地)。受田农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租、调,还必须服徭役、兵役。这是由当时商品货币关系减弱以及纺织业的兴起所决定的。 ④租庸调制:实行于隋至唐中期。租是田租,调是人头税;庸是指纳绢(或布)代役。隋朝规定“民年五十,免役收庸”,交纳一定数量的绢来代替服役。唐朝则取消了庸对年龄限制。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 ⑤两税法:唐朝中后期,为解决财政危机,于780年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每户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次收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产物,标志着以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开始改变。 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神宗于 1069年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其中“募役法” 收取免役钱,限制了地主的特权;“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亩纳税,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⑦一条鞭法:明朝后期开始实行,1581年,张居正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由于大地主的阻挠破坏,一条鞭法实行不久就停止了,但改用银两收税的办法却保留下来。纳银代役、赋役征银的办法,标志着赋税制度由繁到简、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和答案

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新课标Ⅲ)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2.(4分)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B.绘画技术进步 C.政治权力干预D.儒家思想影响 3.(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4.(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5.(4分)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6.(4分)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 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7.(4分)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8.(4分)如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2019高考历史全国卷通史整合

通史整合(一)|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发展——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政治:从分封制、宗法制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另一方面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专制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主体。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土地制度由井田制向土地私有制转化。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思想:文化思想上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文学艺术的发展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学体裁多样;具有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1.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分封制走向崩溃,郡县制出现。 (2)宗法制: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等方面的继承问题,西周实行宗法制,宗法制以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崩溃,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2.秦汉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中国,确立了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2)汉朝:汉承秦制并有所发展。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期,颁布“推恩令”,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形成中外朝制度,过于集权导致东汉时期宦官外戚专权,政局长期动荡。 3.选官制度:先秦实行世卿世禄制;战国、秦、汉初实行军功爵位制;汉武帝以后实行察举制。 ——从粗放经营到精耕细作 1.农业 (1)生产工具:春秋战国之前,石器和木器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使用标志着我国进入“铁器时代”;汉朝以后,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继续发展。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商周实行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并现象的根源。 (4)租佃关系:战国时期产生,汉代较普遍。 2.手工业 (1)夏商周时期: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冶铁业开始出现,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并存。 (3)汉代:开始用煤作为冶铁燃料;西汉丝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了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3.商业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产生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工商业被官府垄断。 (4)春秋战国时期: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为货币;都会兴起;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5)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汉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4.经济政策 (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文化练含解析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文化 1.练高考 1.(2018年江苏卷历史21)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材料二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1)不同: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可以得出,从文化区域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是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融合是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2019年高考历史江苏卷(附答案与解析)

历史试卷 第1页(共10页) 历史试卷 第2页(共10页) 绝密★启用前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 历 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 ( ) A .井田制度松动 B .世袭制度解体 C .抑商政策弱化 D .礼乐制度崩坏 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 ) A .实行察举制度 B .独尊儒家学说 C .实行郡国并行制 D .全面推行郡县制 3.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 ) A .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 .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 .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 .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 ) A .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 .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 .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 .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 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 .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 .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 .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安定(北宋教育家胡安定)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 A .全面复兴旧学 B .排斥西方新学 C .新学消解旧学 D .崇尚中体西用 7.清末《卖宁波脚带》:“宁波小脚啥好看,脚背高起一大段。如何脚带竟出名,四乡八镇销场远。明诏近来禁缠脚,脚带虽好用勿着。我劝卖脚带人早弃行,免使女子缠脚遭凌虐。”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 A .观念变化已致脚带无人问津 B .诏令颁布引发妇女普遍解放 C .女子缠足当时仍然普遍存在 D .废止缠足已成当时社会共识 8.近代上海报纸刊登《纪苏州一车夫》:昨日经过观前街,见一日本人,正在叫车,大呼:“至盘门(租界)大日本领事馆去!”车夫操吴侬软语道:“只拉我国的大国民,倭奴是不拉的。”这一记载可能出现于 ( ) A .1840—1894年 B .1895—1911年 C .1912—1945年 D .1946—1949年 9.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右图),对其涵义理解正确的是 ( ) A .夫唱妇随赴战场 B .抗战流血不流泪 C .国共北伐齐协力 D .解甲归田喜而泣 10.民国时期,有学者认为,“在发展过程中,为着帝国主义间,彼此有矛盾,所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某限度的蓬勃,但总不能蓬勃到可以脱离半殖民地的地位”。在他看来 ( ) A .民族资本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没有发展空间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依赖于帝国主义间矛盾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 此 -------------------- 卷 -------------------- 上 -------------------- 答 -------------------- 题 -------------------- 无-------------------- 效---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