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患者护理常规

1.执行一般护理常规。

2.保持患肢清洁,做好接触隔离。

3.休息与活动急性期卧床休息、避免劳累,抬高患肢20-30°。

4.饮食护理: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饮水,每日

2000-3000ml,加快毒性代谢产物排泄。

5.心理护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介绍疾病及康复相关知识,

促进康复。

6.病情观察:观察患肢有无肿胀、疼痛,皮肤红肿部位大小、

有无水泡,附近淋巴结有无肿大,观察并记录体温升高情况。

7.高热患者给予物理降温,必要时遵医嘱使用退热药。

8.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生素,用50%硫酸镁湿敷或金黄散

外敷,症状消失后继续用药3-5天。

9.健康教育: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治接触传染,不与家人公用洁具。

2)积极治疗手、足、甲癣。

3)保护原发部位,防止蚊虫叮咬、意外皮肤损伤引起丹毒复发。

丹毒护理常规讲课稿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皮损的颜色、水肿、疼痛的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的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 3 )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和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 2 )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 2 )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 C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五)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 1.外科感染体温过高病人护理不包括 A.适当降低室温 B.进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 C.鼓励多活动 D.多饮水 E.按时做好口腔护理 2.对破伤风病人护理的一般要求正确的是 A.严格隔离 B.病室阳光充足 c.伤口敷料用后高压灭菌 D.各种护理不要集中处理,以免加重刺激 E.治疗护理操作应在使用镇静剂前30mi内进行 3.冲洗破伤风创口的溶液为 A.3%碘酊 B.3%过氧化氢 C.5%盐水 D.10%硝酸银溶液 E.生理盐水 4.脓肿形成后应尽早 A.理疗热敷 B.抗生素继续应用 c.切开并引流 D.外敷消炎膏 E.反复抽脓 5.应用破伤风抗毒素的目的是 A.杀死破伤风梭菌 B.中和血液中游离毒素 C.抑制破伤风梭菌生长 D.中和与神经结合的毒素 E.清除毒素来源 6.下列化脓性感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疖是单个毛囊及其所属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B.痈是多个相邻毛囊和皮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C.急性蜂窝织炎是皮下或深部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急性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D.丹毒是皮肤和黏膜中表浅淋巴管网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E.淋巴结炎是细菌经过淋巴管进入淋巴结引起的急性炎症 7.治疗破伤风的有效措施,不包括 A.首次肌注破伤风抗毒素5万u B.应用10%水合氯醛镇静解痉 C.抽搐频繁应采用人工冬眠 D.应用3%过氧化氢冲洗创口 E.应用大剂量青霉素 8.化脓性链球菌A群感染的脓液特点为 A.稠厚、黄色无臭 B.稠厚、无臭味

C.稀薄、淡红色 D.淡绿色、有甜臭味 E.稠厚、恶臭 9.阑尾炎手术后切口感染,脓液黏稠呈灰白色,其致病菌是 A.大肠埃希菌(大肠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溶血性链球菌 D.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 E.无芽孢性厌氧菌 10.属于闭合性损伤的是 A.裂伤 B.爆震伤 c.火器伤D.剥脱伤 E.擦伤 1.C 2.A 3.B 4.C 5.B 6.D 7.A 8.C 9.A l0.B 外科感染病人的护理试题及答案1.厌氧菌感染的脓液特点是 A脓液稠厚,黄色无臭 B稀薄,淡红色 C绿色,有霉腥味 D灰白,无臭 E有特殊恶臭 *2.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时脓液特点是 A脓液稠厚,黄色、无恶臭 B脓液稀薄、血性 C脓液粘稠、灰白色、有有粪臭味 D淡绿色、有腥臭味 E浓汁棕红色、恶臭 *3.皮肤的多数相邻毛囊会让皮肤脂腺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称 A疖 B痈 C丹毒 D急性蜂窝织炎 E急性淋巴管炎 4.外科感染最严重的症状是 A局部红、肿、热、痛,功能障碍 B周围淋巴细胞肿大 C脉快、乏力、食欲不振

一例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一例丹毒病人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8-12-04T11:32:34.200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9期作者:毛嘉 [导读] 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四病室湖南长沙 410000 【关键词】丹毒;治疗;护理;预防 丹毒(erysipelas)是一种细菌导致的急性皮肤浅层感染,常为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所致,多由皮肤或黏膜的破损而入侵,如足癣、刺伤等侵入,继而引起皮内网状淋巴管的急性感染,故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本病多发生于下肢和面部,通常起病急,蔓延快,好发于下肢和面部,局部可出现界限清楚的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可褪色,可有烧灼样痛。很少有组织坏死或化脓,可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全身反应。丹毒经及时治疗可基本治愈,但复发率较高,反复发作的丹毒,又称为复发性丹毒,可致局部淋巴管阻塞,淋巴液回流障碍,组织增厚,形成象皮肿。少数严重患者可引起脑膜炎、急性肾炎、心内膜炎,甚至败血症,预后甚为严重。因此,丹毒的防治十分重要。我科于2018年6月28日收治一例丹毒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并制定出相对应的治疗方案后,患者痊愈出院,未发生任何并发症,现将次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6岁。因“左下肢红肿热痛3日”入院。患者三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小腿部皮肤疼痛、灼热感、大面积红肿,伴局部皮温升高。小腿内侧皮肤可见成片浅黄色水泡,无破损,无渗出,无皮屑。当时无头晕头痛,无发热,无恶心呕吐,无腹痛腹泻,纳可,寐安,二便调。今为求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门诊以“丹毒”收入我科;高血压病史,诉自服施慧达(具体用量不详,血压不详)。手术史:1998年行胆囊切除术(具体情况不详),腹部有一15cm疤痕。2015年左踝关节骨折,内侧可见一7cm疤痕、外侧可见一15cm疤痕。否认肺结核、肝炎等传染病病史,无心脏、血液、内分泌及神经系统疾病史,否认外伤、中毒史,预防接种史不详,未询及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2 治疗 2.1 中医治疗 龙胆10g、车前子10g、木通10g、黄芩10g、炒栀子10g、当归12g、生地黄20g、麸炒泽泻10g、麸炒柴胡12g、甘草6g、牛蒡子15g、黄连10g、淡竹叶10g、大黄5g、羚羊角超微1g、川芎12g煎煮成7剂,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2.2 全身治疗 治疗原则:积极抗菌,早期、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治疗。遵医嘱抗生素治疗选用头孢美唑钠(0.5g)4支*0.9% NS100ml Bid,0.9% NS 250ml*注射用转化糖qd,0.9% NS100ml*奥美拉唑(20mg)2支 qd。并在全身和局部症状消失后仍继续应用3~5日,以免丹毒复发。 2.3 局部治疗 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液湿热敷及复方消炎散外敷以消炎散肿,并配合红外线照射疗法。 3.护理 3.1 一般护理 3.1.1 体位 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患肢制动,抬高30度左右,有利于水肿消退。 3.1.2 饮食护理 饮食清淡,宜低盐低糖、高维生素、高蛋白饮食,多吃新鲜蔬果,忌辛辣油腻;指导病人在发病期间要戒烟、戒酒; 3.1.3 环境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为防止接触性传染,不与家人共用洁具;3.1.4病房内温湿度适宜,保持安静整洁,空气新鲜,注意通风;接触患者及周围环境前后均要洗手消毒,注意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2 皮肤护理 3.2.1 全身护理 指导患者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并保持清洁,皮肤若感到瘙痒,不可用力抓挠,以免加重感染; 3.2.2 局部患处护理 患处要充分暴露,避免热源,避免碰撞,避免压迫;每天要用温水洗脚,切忌用太热的水烫脚;局部敷药时应将药物直接敷于患处皮肤,敷药时宜均匀、轻柔,以便于药物充分渗透;每日用皮尺于同一部位测量肿胀患肢的周径,以了解肿胀缓解情况 3.3 心理护理 3.3.1 患者家属 家属、好友对患者应多加关心,亲友可以多陪陪患者,让患者的心情愉悦,来自亲友的支持会给患者无穷的心理能量。 3.3.2 患者 病人常因患处皮肤红肿疼痛导致行动不便或局部水泡导致自卑、焦虑、忧愁。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和其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耐心向病人讲解该疾病的相关知并缓解其不安情绪,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的重要性,给予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3.4 药物相关护理 丹毒因需长期足量应用抗感染药物可致病人菌群失调,多注意病人口腔有无真菌感染。 4.体会 4.1 抗生素应正规、及时、足量使用。首次发病的病人常因使用抗生素效果明显而不遵医嘱用药,导致丹毒不能彻底治愈而复发。而首次用药若没有足量用药,再发时再用原来的药可能会导致效果不佳。所以,应向病人做好宣教,积极配合治疗。

外科护理常规(全)

目录 第一节外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附1.胃肠减压的护理 附2.“T”型管引流的护理 附3.腹腔引流管的护理 第二节甲状腺功能亢进 第三节甲状腺腺癌 第四节急性乳腺炎 第五节乳腺癌 第六节腹股沟疝 第七节腹部损伤 第八节急性腹膜炎 第九节胃十二指肠溃疡 第十节胃癌 肝癌 第十一节门脉高压 第十二节休克 第十三节脓毒败血症 第十四节胆囊结石及胆囊炎 第十五节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第十六节胰腺和壶腹部癌 第十七节胰腺炎 第十八节急性阑尾炎 第十九节结肠癌

第二十节直肠癌 第二十一节直肠肛管疾病 第二十二节肠梗阻 第二十三节肠瘘 第二十四节下肢静脉曲张 第二十五节腹主动脉瘤 第二十六节动脉栓塞 第二十七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第二十八节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二十九节破伤风 第三十节蛇咬伤 第三十一节脾切除术 第三十二节丹毒 第三十三节气性坏疽 第三十四节腹腔镜手术 第三十五节小儿肠套叠 第三十六节先天性巨结肠 第二部分、泌尿外科护理常规 一、泌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泌尿外科专科护理常规(一)泌尿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1.尿石症 2.泌尿系损伤 3.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4.肾肿瘤 5.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6.肾上腺嗜铬 留置导尿管护理 一、留置导尿目的 1.抢救危重、休克病人时能准确记录尿量。 2.术前准备:盆腔内器官手术前留置导尿,以保持膀胱空虚,可避免术中误伤。 3.泌尿系统的病人,可便于引流及冲洗,减轻切口的张力,促进伤口的愈合。 4.解除尿潴留:对于截瘫、昏迷、会阴部有伤的病人,以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压疮。 二、尿管型号的选择 1.普通导尿选择16-18F的双腔气囊导尿管. 2.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女性衰竭病人,应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尿管. 3.前列腺肥大的病人,由于尿道粘膜弹性差,比较薄脆,容易引起尿道粘膜破裂,应选择型号较细尿管. 4.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手术后需要通畅引流以防止导尿管堵塞引起继发性出血,选择18-22F的双腔或三腔气囊尿管. 三、导尿的注意事项 1.掌握尿道解剖生理特点: 女病人插管的深度:插入尿道4~6cm有尿液流出再插入1cm左右 男病人插管的深度:插入尿道约20~22cm,见尿液流出再插入2cm左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得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就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得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得变化,皮损得颜色、水肿、疼痛得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就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得部位、性质、程度得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3)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

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与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得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2)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2)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合谷、内关、曲池等穴。 (2)病变位于眼脸部,遵医嘱用外涂药,应妥善包扎、固定,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他详见附录2)。

外科护理常规(全)08817

第一 节 外科疾 病一 般 护理常规 附 1.胃 肠减压的 护理 附 2.“ T”型管引 流的护 理 附 3.腹 腔引流管 的护理 第二 节 甲状腺功能 亢进 第三 节 甲状腺腺癌 第四 节 急性乳腺炎 第五 节 乳腺癌 第六 节 腹股沟疝 第七 节 腹部损伤 第八 节 急性腹膜炎 第九 节 胃十二指肠 溃疡 第十 节 胃癌 肝癌 第十一节 门脉高压 第十二节 休克 第十三节 脓毒败血症 第十四节 胆囊结石及胆囊炎 第十五节 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 第十六节 胰腺和壶腹部癌 第十七节 胰腺炎 第十八节 急性阑尾炎 第十九节 结肠癌 第二十节 直肠癌 直肠肛管疾病 肠梗阻 肠 瘘 下肢静脉曲张 腹主动 脉瘤 动脉栓塞 第二 十 七节 血栓闭塞性 脉管炎 第二十一节 第二十二节 第二十三节 第二十四节 第二十五节 第二十六节

第二十八节深静脉血栓形成 第二十九节破伤风 第三十节蛇咬伤 第三十一节脾切除术 第三十二节丹毒 第三十三节气性坏疽 第三十四节腹腔镜手术 第三十五节小儿肠套叠 第三十六节先天性巨结肠第二部分、泌尿外科护理常规、泌尿外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泌尿外科专科护理常规 一)泌尿外科疾病护理常规 1.尿石症 2.泌尿系损伤 3.良性前列腺增生症 4.肾肿瘤 5.肾上腺皮质增生症 6.肾上腺嗜铬

留置导尿管护理 一、留置导尿目的 1.抢救危重、休克病人时能准确记录尿量。 2.术前准备:盆腔内器官手术前留置导尿,以保持膀胱空虚,可避免术中误伤。 3.泌尿系统的病人,可便于引流及冲洗,减轻切口的张力,促进伤口的愈合。 4.解除尿潴留:对于截瘫、昏迷、会阴部有伤的病人,以保持会阴部清洁,预防压疮。 二、尿管型号的选择 1.普通导尿选择 16-18F 的双腔气囊导尿管 . 2.年老体弱长期卧床的女性衰竭病人,应选择型号较大管腔较粗的尿管. 3.前列腺肥大的病人,由于尿道粘膜弹性差,比较薄脆,容易引起尿道粘膜破裂,应选择型号较细尿管. 4.前列腺增生、膀胱肿瘤手术后需要通畅引流以防止导尿管堵塞引起继发性出血, 选择18-22F 的双腔或三腔气囊尿管 . 三、导尿的注意事项 1.掌握尿道解剖生理特点: 女病人插管的深度:插入尿道 4~6cm 有尿液流出再插入 1cm左右男病人插管的深度 :插入尿道约 20~22cm,见尿液流出再插入 2cm 左右 2.老年前列腺肥大的插管: 插管时遇到阻力,是因为前列腺增生使前列腺段尿道弯曲、伸长。致使导尿管受阻,可以使用利多卡因凝胶由尿道口注入,起到松弛尿道肌肉,减轻疼痛引起的尿道括约肌痉挛,利于插管成功. 3.高龄女病人插管:由于肌肉结缔组织萎缩,萎缩的阴道牵拉尿道口使之陷于阴道壁之中,尿道口暴露困难,左手食指、中指并拢,伸于阴道 2cm,将阴道前壁拉紧外翻,即可以找到尿道口. 4.尿道外括约肌痉挛:尿管刺激尿道括约肌,引起强烈收缩,此时暂不动导尿管,等数分钟后再插管,或插管时令病人张口呵气,必要时经尿道外口注入石蜡油 5ml,再进行插管 . 四、留置导尿常见问题 1.漏尿 2. 血尿 3. 尿管脱出 4. 留置尿管引起疼痛 5. 尿管堵塞引流不畅 漏尿的原因分析 1.患者自身原因:老年男性:尿道括约肌纤维出现萎缩,收缩力差. 老年女性:尿道口萎缩,盆底肌 和尿道括约肌松弛而引起漏尿. 神志正常者:排尿意识存在,膀胱括约肌逼尿肌等肌肉的主动收缩和舒张运动,使球囊处封闭不严.

丹毒病人的护理

丹毒病人的护理 对于病人来说不仅治疗非常的重要,病人的护理也是很重要,如果在病人的治疗期间能够得到很好的护理,那么对病情肯定是非常有帮助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丹毒病人的护理 一. 饮食方面的护理。 丹毒病人在日常的饮食当中一定要保证清淡为主,应给予富于营养、易消化的食物,因高热时胃肠蠕动减弱,影响消化吸收。另一方面分解代谢增加,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大量消耗。高热可致水分丧失,因此要多饮水以利于毒素排泄。对于那些偏热的食物比如说牛肉,羊肉以及海鲜类等都应当避免食用的,而且辛辣的食物在发病的期间也是禁止食用的。还有人们平常所说的发的食物也是禁止食用的。 二. 日常行为方面的护理。 1.病人要卧床休息,有条件的家庭要暂将病人与健康人分开住,因丹毒属接触性传染,需要隔离。 2.要用枕头将患肢抬高,局部用50%硫酸镁湿敷(或用中药如意金黄散外敷)。 3.抗感染治疗,肌肉或静脉注射青霉素。 4.病人发热至38.5℃以上时,头部可用冷毛巾湿敷,或枕冰袋(热水袋灌上冰水),同时可根据医嘱服退热药物。 5.因丹毒有传染性,所以接触病人后一定要用肥皂洗净双手 6.对于丹毒患者,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应当要养成勤洗脚的习惯,并且要经常性的清洁下肢的卫生,要保证晾晒的袜子得到足够的阳光或者是紫外线的照晒。对于经常穿着的鞋袜应当常更换。在发病期间是一定要戒烟,戒酒的,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可以预防接触性传染的,发病期间一定要尽量避免外伤的发生,这样容易导致病毒感染其他部位的皮肤。 三. 痊愈后的护理。 当丹毒病人痊愈之后,发病部位往往是很容易复发的,所以应当继续保持持续的用药,不要过早的停药,还要切记保护原发部位不要受到撞伤,虫叮蚊咬或者是用力搔抓的。 对患者进行充分的日常护理,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更快痊愈,而且还能够防止人们在病情治愈后反复发作的。 丹毒的注意事项 1.抗生素的使用,一定要在症状消退后,仍需坚持用药1周以免复发。 2.有足癣病人应及时治疗足癣,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复发。

【实用】-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是由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皮肤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症。 【护理评估】 1.健康史 1.1一般资料了解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生活环境、饮食条件及营养状况。 1.2既往史既往患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营养不良等)、有无慢性病灶(鼻炎、扁桃腺炎等)、慢性湿疹等。 1.3用药史近期用药情况,药物过敏史。 2.症状与体征起病急,多为单侧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 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病情多在4-5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1水疱型、大疱型、脓疱型丹毒在红斑的基础上分别发生水疱、大疱、脓疱。 2.2游走型丹毒皮损一边消退,另一边扩大,呈岛屿状蔓延。 2.3复发型丹毒某处多次反复发作。下肢丹毒反复发作时,皮肤网状淋巴管易受阻,致淋巴液回流不畅,使受累组织肥厚,长久可形成橡皮肿。 3.心理社会反应 3.1患者对疾病和健康的认知,近段时间所受压力和应对能力。 3.2家庭及所处环境、患者家属、朋友情况,对患者关心程度、经济状况、宗教信仰等。 【护理问题】 1. 体温过高局部感染及炎症所致。 2. 皮肤完整性受损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血疱疱皮破裂及脱屑。 3. 疼痛局部炎症所致。 4. 自理能力下降面部丹毒所致视力模糊,下肢丹毒要求下肢制动。 5. 知识缺乏缺乏对丹毒疾病知识的了解。

6. 焦虑与患者担心疾病预后或者疾病有复发的可能有关。 【护理措施】 1. 监测患者生命体征,遵医嘱定时查血常规,了解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检查结果。 2. 遵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并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 3. 病室每日定时通风,紫外线消毒空气,医护人员严格无菌操作。 4. 协助患者多饮水,饮食清淡,宜选择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高热量饮食,避免食用海鲜、辛辣刺激性食物。 5. 做好口腔护理,协助生活护理,及时更换患者汗湿的衣裤,被单等。 6. 指导患者正确护理皮损的方法。 7. 同情安慰患者,分散患者注意力。 8. 指导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缓解患者的焦虑心理。 【健康指导】 1. 患者急性期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缓解期可酌情活动。 2. 指导患者保持全身皮肤清洁,勤洗头、洗澡、修剪指甲、避免挖鼻孔、耳,抓挠皮肤等,尤其时糖尿病患者,应每日检查双足,避免足部外伤、烫伤及冻伤。 3. 积极治疗鼻炎、足癣等局部病灶。 4. 遵医嘱用药、不要擅自增减或停药。 5. 复发性丹毒应以间歇小剂量抗生素长时间维持等。注意观察不良反应,定期遵医嘱复查肝肾功能。 【护理评价】 1.病人是否配合治疗.护理,患者焦虑是否减轻或缓解,情绪是否乐观。 2.病人能否叙述皮肤结核病治疗.护理及预防知识。

11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丹毒中医护理方案 (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甚至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或伴恶寒发热,胃纳不香。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得鞋袜与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3、观察红赤肿胀得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得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4.每日用碘伏消毒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5。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熏洗。 9、遵医嘱中药熏蒸。 (二)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得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2000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毒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三)疼痛 1。观察疼痛得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四)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中药外敷: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其她详见附录2)。

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丹毒(下肢丹毒)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定《中医外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1)临床表现: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的症状。起病急骤,患处出现片状潮红、界限清楚、略高出于皮肤,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扩展,自觉患处烧灼疼痛;按之红色消退,手起后很快恢复。重者有水疱出现,很少化脓。少数患者可出现皮肤片状坏死,尤以幼儿及年老体弱者易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张学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 (1)临床表现:好发于足背、小腿、面部等处,多为单侧性。起病急剧,典型皮损为水肿性红斑,界限清楚,表面紧张发亮,迅速向四周扩大。可有不同程度全身中毒症状和附近淋巴结肿大。病情多在 4~5 天达高峰,消退后局部可留有轻度色素沉着及脱屑。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升高,中性粒细胞升高。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时间2周以内。 2.慢性期:发病时间大于2周。 (三)证候诊断 1.急性期 湿热毒蕴证:发于下肢,局部红赤肿胀、灼热疼痛,或见水疱、紫斑,或伴恶寒发热;甚或结毒化脓或皮肤坏死,胃纳不香;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慢性期 血瘀湿阻证:发于下肢,常反复发作,病情进展缓慢,患肢肿痛不甚,色暗红,可伴有皮肤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象皮腿。舌脉:舌红或紫暗,苔黄,脉弦 二、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1.急性期

湿热毒蕴证 治法:凉血清热,利湿解毒 (1)推荐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赤小豆、赤芍、金银花、泽泻、虎杖、黄柏、蒲公英、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 ①贴敷疗法: 外敷膏药:适用创面无水疱,局部红肿者,可选用金黄膏或玉露膏或青黛膏或芩柏膏,每日1次,6天1个疗程; 中药湿敷:适用于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功效的中药,例如黄柏、白鲜皮或黄连、白头翁、金银花、马齿苋、土槿皮、红花等煎剂湿敷,每日1次,6天1个疗程。 ②中药泡洗技术:选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中药随证加减,外用熏洗,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每日1次,6天1个疗程。 (3)饮食疗法:清淡饮食,禁忌辛辣、油腻油炸、荤腥等,宜服薏苡仁、赤小豆粥。 2.慢性期 血瘀湿阻证 治法:益气利湿、化瘀通脉 (1)推荐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三妙散加减。桃仁、红花、当归、赤芍、川芎、苍术、川黄柏、地龙、赤小豆、薏苡仁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法 ①砭镰法:嘱患者取端坐位,将患肢放在脚凳上,充分暴露:将三棱针用碘酒、酒精棉球常规消毒;施术者手持三棱针沿红肿最明显处边缘环刺1周,针距1~2mm,深度2~3mm,注意避开大血管和神经,让刺血点自行流血2~5分钟,每点流血1~2mL,待恶血流尽后,再清洁创面,敷以凡士林纱条,覆盖无菌纱布,外以弹力绷带包扎加压固定(须有较好透气性,松紧适度),每日一次,6天一个疗程。 ②中医泡洗技术:选用活血、祛湿、燥湿中药随证加减,煎煮后,洗按足部、小腿,每日1次,每次15~30分钟,水温宜在37~40℃,每日1次,6天1个疗程。 (3)饮食疗法:饮食宜清淡,忌生冷厚腻之品。宜服薏苡仁、赤小豆粥。 (二)其他特色疗法

实用文库汇编之丹毒护理常规

*作者:角狂风* 作品编号:1547510232155GZ579202 创作日期:2020年12月20日 实用文库汇编之丹毒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皮损的颜色、水肿、疼痛的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的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

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3)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攻者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和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2)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2021年丹毒护理常规

丹毒 欧阳光明(2021.03.07) 丹毒指以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病因 素体血分有热,或湿热火毒之邪侵人肌肤破损处,郁于肌肤而发。 (二)临床表现 本病特点是发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灼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发无定处,多见于小腿、头部、面部,新生儿多发生于臀部。 (三)护理评估 1.疼痛部位、性质、程度、体温变化。 2.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 3.生活自理能力及心理社会状况。 4.辩证:风热蕴毒证、湿热蕴毒证、胎火蕴毒证。

(四)护理要点 1.一般护理。 (1)按中医外科一般护理常规护理。 (2)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局部皮肤完整。 (3)下肢丹毒,抬高患肢,以利于淋巴回流,减轻肿胀。 2.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皮损的颜色、水肿、疼痛的程度,做好记录。如见全身壮热烦躁、神昏谵语、恶心呕吐,是为毒邪内攻之险症。应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2)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的情况。 3.给药护理。 (1)口服中药汤剂宜温服,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数天,以防复发。 (2)外敷药时,注意观察皮肤变化,如有小面积破溃、局部出现红疹、瘙痒时,报告医师。 (3)注意保持外敷药湿润。 4.饮食护理。 (1)饮食清淡易消化,少食荤腥及辛辣刺激之品。毒邪内攻者

宜半流质饮食,湿热内蕴者宜食清热解毒利湿之品,如玉米粥、西瓜及冬瓜汤等。 (2)高热者,多饮淡茶水和清凉饮料,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半流质饮食。 5.生活护理。 (1)加强锻炼,提高机体抵抗力以及皮肤抗病能力。 (2)病重者宜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3)保持患者个人卫生,防止皮肤损伤,避免毒邪入侵。 6.情志护理:注意稳定患者情绪,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积极配合治疗。 7.起居护理。 (1)患者应卧床休息,必要时床边隔离,多饮水,不宜吹风日晒。 (2)保持病室环境清洁卫生。 8.临证(症)施护。 (1)体温超过39℃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针刺合谷、内关、曲池等穴。 (2)病变位于眼脸部,遵医嘱用外涂药,应妥善包扎、固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