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学理论教案

文学理论教案

文学理论教案
文学理论教案

《文学理论》教案

集宁师范学院中文系

主讲教师:张强(讲师)

--------------------------------------------------------------------------------

绪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本章教学要点:

1、文学理论的性质

2、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及本书体系

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科学或文艺学。它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反过来,对文学活动具有认识和实践的双重意义,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

一、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

文学理论又叫文学概论或文学原理。文学概论的两种含义:

文学发展历史的概论:中外古今文学史——文学发展史

文学本质规律的概论: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文学和文学活动本质规律的论述

文艺学,在中西方,早期称为“诗论”“诗学”,如中国的《诗品》《原诗》,西方的《诗

学》《诗艺》等,中国主要是研究诗歌,西方则侧重戏剧,都有以偏概全的倾向。直到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崛起,文艺学才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而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才作为文艺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得以成立。这样看来,文学理论在学科归属上应归属于文艺学。就是说,文艺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科学:

一般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

共时←—————————————→历时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从这张表看,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是属于研究一般的范围,同时,是属于共时研究的范围。所谓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所谓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从这张表看,文艺学主要是三个分支:文学原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P2

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P3

2、文艺学在人文科学中的地位

(1)人类科学领域的三大系统:

自然科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

社会科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等

人文科学:宗教学、伦理学、历史学、美学、文艺学(其中包括文学理论)等

(2)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PP.4-5

(3)文艺学在人文科学中的位置:

独特——着眼于人的审美活动和文学艺术活动。

关键——人必须在审美中才能得到净化、从而成为理性的人,走向文明。

(4)文学理论在语言文学系教学体系中的地位

语言: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

↑语言艺术古代汉语

语言文学系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学(古、现、当)

↓文学创作外国文学(欧美、俄苏、东方)

写作:写作学——文学写作

应用写作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和语言学有密切关系)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

(一)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从文学实践到文学理论,大致经历三个环节:文学实践→批评中介→理论总结

2、文学理论著作的两种类型:

(1)有原创性体系的著作:《诗学》《美学》《诗歌的分类和科学》《艺术哲学》

《文心雕龙》《沧浪诗话》《李立翁曲话》《艺概》

(2)面向文科大学生的教材类体系:《文学概论》等

(二)文学理论的建构形态

1、功能性结构:根据对文学理论功能任务的理解,确定论述内容和论述顺序的建构体例。主要是把文学理论当作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的理论方法。

季摩菲耶夫《文学原理》重视逻辑与历史统一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强调文学研究的方法论性质

2、对象性结构:根据文学活动的构成要素,确定论述内容和论述顺序的建构体例。主要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内在关系。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文学批评四要素

(三)本书的建构原则和体例

1、上述两种建构形态的长处和不足

2、建构原则:寓功能任务于对象结构之中。

3、建构体例:1-3编,共时;4编,历时。

三、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作用

(一)文学理论的对象:

文学的普遍规律,具体地说,即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

其研究对象。文学作品是文学理论研究的核心对象,其他的文学理论问题或多或少都与文学作品有些关系。

创作欣赏

↘↙

文学作品

↗↖

批评发展

参看《镜与灯》中的作品、作家、世界、读者四要素的相互作用。

(二)文学理论的作用

1、双重意义:认识论(是什么)观念——“学”

方法论(怎么做)实践——“术”(《红楼梦》)

2、三种功能: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四月的纪念》)

四、文学理论的品格和形态

(一)文学理论的品格

1、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任何文学理论,总要以一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解读文学现象和文学作品,古代文

论和西方文论都如此。就古代文论看,《毛诗序》主张“诗言志”:“诗者,志之所致,情动于中而发于声”;曹丕《典论?论文》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陆机《文赋》则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每种文论主张都有一定的理论出发点。就西方文论看,既有以“模仿说”为理论核心的传统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理论,有讲求“义理”的布瓦洛的古典主义,又有注重文学自身特性的俄国形式主义,每种理论都有自己的价值倾向。

2、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理论既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起一定的指导作用。《毛诗序》继承经学传统,强调“诗

言志”,布瓦洛的古典主义对当时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三一律”的指导原则盛极一时。如果理论与现实毫无关系,那么,这种理论将是没有生气的,也没有前途的。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理论也将更替,西方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便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文学理论形态的多样化

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一复杂的过程,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注重的环节也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理论形态,20世纪前,西方主要注重第一个环节,20世纪初到20世纪70年代,主要注重第二个环节,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新批评等,在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则主要注重第三个环节。二是由于文学理论的实践性较强,不同的时代自然便需要不同的文艺理论,从而造成理论形态的多样化。

五、《文学理论》的特点与学习方法

1、特点:是一种理论著作,由范畴、命题、体系构成

理论——逻辑思辨

历史——叙述

2、方法:

(1)在搞清范畴、命题的基础上,掌握体系。具体地说,要搞清各种范畴和命题的理论内涵、历史演变,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2)结合文学史和文学理论史的学习,来学习文学理论。既了解过去的文学创作和理论,也关注当前的文学创作和理论。

(3)了解相关学科的情况,从宏观上把握文学理论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本章复习题

[基本概念]

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文艺学、文学理论

[思考题]

1、文艺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处于何种位置?

2、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构原则及本书体例的看法。

3、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

第一章文学本质特征

本章教学要点

1、“文学”的三种含义

2、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3、文学的审美特性

4、文学的语言特性

5、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6、汉语文学的特征

第一节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一般性或普遍性)

一、“文学”辨析

一是通过对“文学”的语义学分析,揭示文学的对象范围,即文学到底是什么。二是通过与其他艺术种类的区别,揭示文学的本质特征。

(一)“文学”的语义分析

“文学”含义演变的三个阶段

汉语“文学”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中,为“孔门四科”之一。《论语?先进》提到的“孔门四科”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关于“文学”,李泽厚认为“非后世的文章,主要是指有关礼仪制度的学问。”“文学”一词,从常语到术语,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具有三种不同的含义。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界说”

1、广义的文学观(上古至先秦两汉)

广义的“文学”,中外古代曾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包括纯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所以又称为文化的文学观。

章炳麟《文学总略》曰:“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这里的“文学”,有“文化学术”之义。

广义的“文学”观是古代的文学观,中国在魏晋以前,西方在18世纪以前,都在广义的、文化学术的意义上使用“文学”这一概念。如《论语?先进》篇;如西方中古“语文学”。

古代广义的“文学”观表明两个问题:一是“文学”还没有从历史、哲学、演讲术等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出来,获得独立地位,二是它还没有被赋予特殊的审美性质。

2、狭义的文学观(魏晋以来,“文学的自觉”)

狭义的“文学”是指通过艺术想象,塑造艺术形象以表现人性情感的语言的艺术作品。——审美的文学观

诗歌:《诗经》,《楚辞》,唐诗,宋词

文学作品散文:秦汉古文,唐宋八大家

小说:《红楼梦》,《红与黑》,《红字》

戏剧:《西厢记》,《牡丹亭》,“莎剧”

魏晋以来,狭义的审美的纯文学从广义的文化学术中独立出来。南朝梁代史学家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便形成了审美的文学观:“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

3、折中的文学观:边缘体与先锋派文学

折中义的“文学”,有两种理解:一是包括纯文学与非纯文学(P24);二是指介于广义和狭义之间的文学现象,如某种新兴文体、边缘体或先锋派的实验文学,它们难以按确切的标准归类,只能按照某种惯例做相对模糊的处理。——惯例的文学观

新文体:杂文(一些歌词,如李春波《一封家书》)

边缘体:散文诗(当前的“文化快餐”,很难用过去的狭义的文学定义。)

实验文体:(沙穗《回到古代》。)

何谓“惯例”,惯例,指人们在使用文学概念时,有时候不自觉地或无意地遵循或建立某种未经言明而又约定俗成的规范。惯例可来自文学传统,也可来自文学创新。当某种新创造成为时尚以后,便可视为惯例,如中国当代的“先锋文学”。文学创新,如时下的“网络文学”。

“文学惯例”实质上包含着这样一些规范:

第一,文学总是要呈现形象的世界,这种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如《文学与出汗》等政治性很强的文章。

第二,文学传达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如《红楼梦》中的“药方”和“帐单”;这些“药方”和“帐单”要和小说的整体结合起来。有时候,这些是为了卖弄学问,如《金瓶梅》的后半部分。第三,文学蕴含着独特而又无限的意味,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文学的一个要求。

结论:现代文学理论所研究的“文学”,以狭义的审美的文学为主要对象;同时也包含

广义文学和折中义文学中符合文学惯例的文学现象,从而确立中心明确而又边界开放的文学观念。(二)文学本质的研究

1、对文学本质研究的回顾

2、文学本质研究的思路(P26)

二、文学的社会地位

(一)“社会结构”

1、“社会结构”的定义

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形态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的社会组织结构。

2、“社会结构”论有“二项说”“三项说”“五项说”之分。

马克思的“二项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P27)

列宁的“三项说”:经济基础、政治的上层和思想的上层。

普列汉诺夫的“五项说”:1)生产力的状况;

2)经济关系;

3)政治制度;

4)社会中人的心理;

5)各种思想体系

[ 6)“地理环境”]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

(二)文学的社会地位和性质:社会意识形态

从“社会结构”看,文学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及其他艺术

思想的上层

上层建筑↑↓一般意识形态:哲学、宗教、道德

社会心理

↑↓

“社会结构”政治的上层:政治法律制度

↑↓

经济关系

↑↓

经济基础生产力状况

↑↓

地理环境

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对文学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性质的宏观规定。这一规定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应当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对文学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马克思之前的两类说法(P28)是片面的、错误的。社会历史研究法有其可取之处,比如《红楼梦》的看法。

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

(一)文学与社会生活

A、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本源,艺术家是“自然的奴隶”。

它讲的是文学反映对象的社会客观性。对这一问题,历来有不少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类四种:1、唯心论文艺观

(1)主观唯心论:认为艺术是人的天才和灵感的产物。康德的“心灵”说、费希特

的“自我”说、叔本华的“天才”说。作为生命哲学和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代表,柏格森认为:艺术内容是“个性化了的”艺术家“心灵状态的表现”。柏格森的文学思想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有着极其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如:象征主义、神秘主义、直觉主义、超现实主义等诸多派别,在文艺源泉问题上都强调文艺是主观精神的产物,反对把客观的现实生活视为文艺的源泉。认为心灵是先天的,独立于客观存在之外的东西。

主观唯心论抓住了文学创作的一个本质的层面——作家心灵,强调创作主体的内心世界对创作的重要作用,揭示了文学主体创造的规律性,具有合理因素。但它过分强调作家的作用,忽视了文学本质的另一层面——文学作为审美意识的表现形态,它的产生最终是以社会生活为依据的。

(2)客观唯心论:这一类的代表主要是“理念”说。它源自柏拉图。柏拉图认为:

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有一个“理念”的世界存在着。对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他以床为喻,认为床有三种:第一种床(理式的床)是自然中本有的,是由神所创造出来的床的理式;第二种床(现实中的床)是木匠根据第一种床制造出来的;第三种床(艺术的床)是画家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床画出来的。这样一来,文艺便成了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最终成为理念的反映。

黑格尔是“理念”说的集大成者。他认为艺术是理念发展到精神阶段的产物,艺术美高于现实美。

他们虽然抓住了创作的主体性和理性因素,但在根本问题上,都犯了错误——把意识当作第一性的,把客观存在当成第二性的,把根本不存在的“宇宙的绝对精神”(理念)说成是文艺的源泉,本末倒置。

2、唯物论文艺观

(1)机械唯物论

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说认为:一切文学都是“模仿”,文艺不仅可以模仿现

实,而且可以通过这种模仿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发挥了“模仿”说,提出“镜子”说: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永远把它所反映的事物的色彩摄进来,前面摆着多少事物,就摄进多少形象”。别林斯基也一再强调:“艺术是现实的再现”;车尔尼雪夫斯基加以阐释说:“一切文学作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再现自然和生活”。

这类论述都十分重视文学艺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揭示出文艺创作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的客观规律。但不足的是:他们视文学为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或复写,把创作当成一面客观地映照现实的“镜子”,看不到主体与客体之间是一种双向交流的审美表现过程,因而否定了主体对艺术创作的重要作用。(创作主体的能动性)

(2)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主观创造源于客观现实。一方面充分认识社会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同时又深刻理解主体的创造性。文艺并不是生活的翻版或复制,而是一种创造,是对生活的超越。所以我们说,文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3、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

文学反映生活的基本类型

(1)写实型:直接取材于社会生活。(讲究细节真实,逼真可信)

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篇幅浩大,划分为私人生活,外省生活、巴黎生活,政治生活,军事生活,乡间生活等场面,据他自己说:“在这六个部分里罗列着构成这个社会的通史的全部‘风俗研究’”,“申述人生的一个时代”。(《人间喜剧?前言》《西方文论选》下卷175页)事实上,一部《人间喜剧》便是一部法兰西社会贵族衰败、资产阶级新兴的历史的生动再现。

(2)写景型:表面上写的是自然景物,但总蕴含着或表现了某种思想感情,一般分为两种:

其一,借景抒情:作家将情寓景中,一切都通过逼真的画面来表达。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全是对客观景物的具体描写,字面上一点也没有透露出对友人的态度,但从那烟花三月、黄鹤楼头的美好景色中,已透露出对友人的祝福;诗中也没有直抒对友人的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重。表面上是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因为这里的景、自然,已经经过了作者的情感加工,与之融为一体,如马克思所说,是一种“人化的自然”,所以,此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其二,托物言志:抓住某种自然景物的某种特点来写,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陈毅《青松》便是借青松的傲立风雪、长青不败来表现自己坚贞不屈的崇高情操。

(3)抒情型:即直抒胸臆。

它往往是通过书抒发作者个人的思想感情,来折射一个时代的精神。因为作者之情往往正是其彼时彼地的生活境况、时代环境的反映。

如匈牙利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反映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对自由的热爱。

《天安门诗抄》“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英雄,扬眉剑出鞘”反映了亿万人民沉痛悼念、热情歌颂周总理,愤怒声讨“四人帮”的强烈感情。

(4)幻想型:包括神话传说、神怪小说和科幻小说等。

这种作品好象纯粹是作家凭想象虚构出来的,描写的是神仙鬼怪、地狱天堂等超现实的世界。但这种想象和虚构,仍然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将现实的事物加以夸张、变形,曲折地反映着现实关系和生活的,它们不过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主观幻想的反映罢了。如《西游记》

科幻小说,灌注着幻想,但也离不开科学,它依赖于现代科学所取得的某些成果,同样不能超脱科学实验这一社会实践的特定领域。成功的科幻小说还写出人在探索科学道路上的各种精神风貌。更是直接来源于社会生活。

(5)寓意型:这主要以西方现代派的一些作品为代表。

这类作品着重表现的是人的种种情绪、心理、思想乃至“潜意识”、无意识,实际上也就是着重表现人的最深层的秘密、矛盾的感情,从而真实地反映了西方社会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关系的扭曲和异化。

法国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之一尤奈斯库的名作《秃头歌女》,描写一位先生遇见了一位素不相识的夫人,交谈之下,发现彼此住在同一条街上,在同一座房子里,最后发现他们是一对夫妇。这个荒诞的故事情节来自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关系的异化,来自西方家庭的解体。作者通过夸张和荒诞手法加以强化表现。

奥地利卡夫卡《变形记》运用变形的荒诞与夸张,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活中的人生状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表现出作者对冷漠的深切感受。

B、文学是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艺术家是“自然的主宰”。

文学创作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从社会生活到文学作品,这中间必然要经过作家头脑这一中介。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改造

的人的头脑,具有主体能动性。巴尔扎克说:“艺术的任务不在于摹写自然,而在于反映自然。你不是一个可怜的摹写者啊,你是一个诗人。”这里的反映,就是指能动反映。在反映生活的过程中,作家作为创作主体,其能动创造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作家能动创造的表现:

其一,作品中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已经经过了作家的加工和改造,不在同于普通的实

际生活。如《阿Q正传》等。

其二,作品中已深深地融入了作家的思想感情,也即饱含着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评价。既然作家对生活的反映包含着很强的主体意识,也就是这种反映受到作家的世界观和审美观的制约,那么,世界观不同的作家对社会生活必然会有不同的反映。

(2)作家世界观对创作的影响:

其一,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不同。如《水浒传》《荡寇志》

其二,相同时代的作家对同一对象的反映不同。如高尔基和绥拉菲摩维支的《母亲》

其三,同一作家对同一社会生活的反映会有矛盾,有些部分是正确的,有些却可能是

不太正确,甚至可能是错误的。

托尔斯泰的作品既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又鼓吹不以暴抗恶,表现出贵族地主的习性。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既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尖锐抨击社会不平,对人民表示深切同情的诗句,又有“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的维护封建皇帝的保守的忠君思想。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忧愤与对忠君的维护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在这同一诗作中同时呈现出来,既有进步性、人民性,也有封建性、落后性。

C、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生活真实”是指客观存在的一切具体的、实际的生活现象,即生活的本来面目,是

客观存在的、原生形态的东西。呈现为一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状况。它是一种社会自然形态的存在。而“艺术真实”则不同,它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1)艺术真实

定义:艺术真实,在文学创作中,也可称为文学的真实性。它通常是指文学作品的艺

术形象符合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所达到的程度。简言之,即文学作品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真实程度。

艺术真实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其一,生活的真实性,即艺术形象必须来源于生活,能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一本质和规律性。这是就客观来源而言,要本质的真实。

其二,情感的真挚性,即艺术形象必须融入了作家真实的情感态度。这是要求创作主体、主观态度的真实。

其三,感受的真切性,即艺术形象必须生动、真切,令读者感同身受。这是就审美效果来说的。

这三者的有机统一,我们才可称某一艺术形象具有真实性。

同生活真实相比,艺术真实具有三方面的特点:

其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或者叫客观真实与主观真实的统一。文学作品作为创作主体对社会生活的能动反映,它一方面反映着客观的社会生活;一方面又体现着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因此,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已不再是纯粹的客观的社会真实,而是一种心灵化了的现实,是主观化的客观,是主客观的统一体。

如杜甫的五言律诗《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秋边一声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其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一直为人所称诵的名句。其实明月普照大地,绝无厚此薄彼之处,但作者因为忆弟而念家,由念家而使他觉得故乡的月色也比别处的可爱,是最为明洁的。在这里,客观的明月染上了作者浓烈真挚的思家怀乡之情,成为一种心灵化了的现实,即“月是故乡明”。这故乡的明月

既是客观真实的明月,又是作者主观感受中的明月,是一种主客观的统一体。

同样,在历史上,只有一个王昭君,但我国历代的诗词曲赋中的王昭君的艺术形象却千姿百态、面貌各异,实际上她们都不过是艺术家们“借古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产物,是饱含了作家主观感情的客观历史人物的再现,是一种主观化的客观,表现了作家的情感态度和评价。现代历史剧《蔡文姬》的作者郭沫若甚至公开申明:“蔡文姬就是我!——是照着我写的。”

其二,现实与理想的统一:

亚里士多德说过:“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过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学?诗艺》P28)这也就是说,文学所要表现的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致徐懋庸》,《鲁迅全集》10卷P198,人民文学,1982)。只要合理,即合乎生活本身的逻辑,反映出生活发展的规律,作家可以在文学创作中进行适当的想象和虚构。因此,我们说,艺术真实并不局限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而是包涵着主体的审美理想和创造。以现实为基础,作家既可以进行概括、提炼和集中,也可以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和虚构,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比原生形态的生活真实能更深刻、更真实、更集中突出地反映出社会、人生的本质规律。章学诚《丙辰札记》“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如《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

其三,个别和一般的统一:

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事、场与景都是“个别”的存在。文学创作就是从感受、体验、认识和理解这些“个别”现象开始的,并以它们为创造的原料。虽然,这些“个别”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围上与“一般”相联系,但是任何“个别”现象所体现的“一般”都是不完全、不充分的。因此,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运用艺术概括,通过对具体的、特殊的、典型的事物的把握和描述来反映一般。如歌德所言,是“在特殊中显出一般”(《西方美学史》下卷,P415-416)

鲁迅曾有一段话,专门谈阿Q形象的创造:

“在这周刊上,看了几个阿Q像,我觉得都太特别,有点古里古怪。我的意思,以为阿Q该是三十岁左右,样式平平常常,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很沾了些游手之徒的狡猾。在上海,从洋车夫和小车夫里面,恐怕可以找出他的影子来的,不过没有流氓样,也不象瘪三样。只要在头上戴一顶瓜皮小帽,就失去了阿Q ,我记得我给他戴的是毡帽——”(《寄〈戏〉周刊编者信》,《鲁迅全集》第六卷,P150)(2)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其一,生活真实是第一性的,属于社会存在的范畴,是艺术真实的源泉和基础。没有

了生活真实,艺术真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法存在。

其二,艺术真实是作家根据生活真实加工的产物,是生活真实的审美再创造和升华。它渗透着主体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是经过提炼概括的生活真实的精华。因此,更集中更典型更有普遍的教育意义。(二)文学的意识形态属性

1、文学对社会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如“双百方针”;有些作品对改造社会意义重

大,如《唐?吉诃德》。

2、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意识形态倾向性。

(1)三种性质的意识形态(P32)

(2)不能把文学的阶级性等同于作家的阶级出身和社会地位。文学的阶级性是指文学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一定阶级的思想、情感、理想和愿望。作家的阶级性不等于作品的阶级性。如巴尔扎克。

(3)作品中意识形态表现的多样性。

文学阶级倾向性的复杂表现:

第一,阶级倾向强烈鲜明。《斯巴达克斯》《红与黑》

第二,阶级倾向矛盾复杂。杜甫、巴尔扎克、托尔斯泰

第三,阶级倾向隐晦曲折。三首《幽兰》诗

第四,阶级倾向难以确定。《渭城曲》《赠日本女郎》

[附:

幽兰生前庭,兰生幽谷中,幽兰生山谷,

含薰待清风。倒影还自照。本自无人识。

清风脱然至,无人作妍媛,只为馨香重,

见别萧艾中。春风发微笑。求者遍山隅。

——陶潜《饮酒?十七》——元?倪云林——陈毅《冬夜》]

3、主流文学的主导地位

《讲话》发表后,解放区的文学;“文革”中的文学——样板戏;现在的文学。

(1)主流文学受政治上的保护和支持。

(2)非主流文学受压制和打击。如“文革”中的很多文学样式。

第二节文学的审美特性(特殊性)

一、文学审美特性的内涵

(一)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A、“审美”和“审美”方式:

1、人类“掌握”世界的四种方式之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

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用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政治经济学的:概念、理论方式理论的

艺术的:审美的方式审美的

宗教的:歪曲、幻想的虚幻方式虚幻的

实践-精神的:伦理意志活动实践的

2、“审美”方式的涵义

审美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指人与世界(社会和自然)形成一种无功利的、

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

审美方式的三个方面:

从目的看,审美是无功利的;

从方式看,审美是形象的;

从态度看,审美是情感的。

[参看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四契机”P34-35

“美的分析”:

1)质:“非功利而生愉快”;美在对象的形式而非实际存在

2)量:“无概念而有普遍性”;想象力与知性的自由运动,心理方面

3)关系:“无目的的目的性”;非客观目的,是主观目的,哲学概括

4)模态:“共同感”;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审美之根源在社会]

B、文艺的审美意识形态性

1、审美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特殊性+一般性)

(1)这是说文学的双重性质,即文学具有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双重性质,它是一种

交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活动。

(2)文学双重性的复杂性

文学双重性质的复杂性,即在文学的双重性质中,审美性质总是直接的和突出的,而

意识形态性则是间接的和隐蔽的;文学正是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显现间接的意识形态性质。但从具体作品看,常表现为或偏于审美性,或偏于意识形态性。

从具体作品看,表现为两种偏向:

一种,以审美性为主,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暗含意识形态性;如“为艺术而艺术”,山水诗,婉约词,“休闲文学”等。

一种,以意识形态性为主,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冲淡了艺术的审美性。如“为人生而艺术”,“为政治而艺术”等。

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性的特点

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它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形式;这种复杂组合具体表

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文学既是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从目的看

(1)文学的无功利性“非物质的实用功利”

文学的无功利性,是指在文学活动中,无论作家还是读者,都不寻求直接的实际利益的满足,既不寻求经济的、或政治的实际利益,也不是为了直接达到科学求知的目的。

非功利性:非经济商业利益:“名画”拍卖

非政治权力利益:萨特“笔当作一柄剑”

非科学知识目的:读《红楼梦》,学中医

非物质占有目的:“充个角色”

康德:“那规定鉴赏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一个关于美的判断,只要夹杂着极少的利害感在里面,就会有偏爱而不是纯粹的欣赏判断了。”

(2)文学的功利特性“有精神的审美功利”

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不具有物质性的实际功利,但具有精神性的审美功利,它能给人以审美愉悦,进而影响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丰子恺《艺术的效果》:直接效果与间接效果

“艺术及于人生的效果,其实是很简明的:不外乎吾人面对艺术品时直接兴起的作用,及研究艺术之后间接受得的影响。前者可称为艺术的直接效果,后者可称为艺术的间接效果。因为前者是‘艺术品’的效果,后者是‘艺术精神’的效果。”

文学的功利性“寓教于乐”:

“艺术品”:直接的美感愉快——表层(自由的乐趣,天真的乐趣)

“艺术精神”:间接的精神影响——深层(远功利,归平等)

文学精神影响作用的多方面性:

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启发想象;“感发志意”

观:观察事物;“观察时政”

群:会合群体;“群居切磋”

怨:表达哀怨;“怨刺上政”

2)鲁迅的“愉快、休息、启蒙”说

3)认识、教育、美感作用说

认识作用:认识社会风貌,认识社会本质

教育作用:确立人生观念,提升道德品质

美感作用:获得情感满足和精神享受

第二,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

从表现方式看,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概念的,是形

象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1)文学的直接形象性

文学的形象性,即指文学是以形象或审美形象这一形态存在的。文学形象是艺术形象的独特形态之一。1)论文学的形象性

别林斯基:“哲学家用三段论法,诗人则用形象和图画说话。”

高尔基:“艺术的作品不是叙述,而是用形象、图画来描写现实。”

例如:揭露和批判封建宗法制度的“四条绳索”: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对人

民的迫害。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三段论法”鲁迅《祝福》中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形象和图画”

2)艺术形象:

视觉形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舞蹈

听觉形象:音乐艺术

想象形象:文学形象(第十章:诗歌,小说,戏剧)

(2)文学的间接思理性

文学的思理性,即从意识形态角度看,文学活动必然依赖于理性思索,是一种复杂的理性活动;具体表现为,在创作和欣赏的形象思维过程中渗透着理性的抽象思维,在艺术作品的感性形象中蕴含着思理意味。其一,创作与欣赏: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

其二,以后素作品的内容:情感与思理交融的情态

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闻一多:“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

“更迥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第三,文学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

从主观态度看,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既是情感的,也是认识的,是情感与认识的

统一。

(1)文学的情感性:审美情感

文学情感是一种审美情感,它是指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作家的主观态度,或由审美形

象激发的读者的情感体验。

刘熙载《艺概?文概》:“作者情生文,斯读者文生情。”

严羽《沧浪诗话》:“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孟郊之诗刻苦,读之使人不欢。”

文学审美情感的特点:

其一,从内涵看,审美情感是一种超越个人利害得失而具有人类普遍性的典型情感。

金圣叹:“世间妙文,原是天下万世人人心里公共之宝,决不是此一人自己文集。”

其二,从性质看,审美情感不同于随意发泄的日常情感,而是一种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李泽厚:“所谓独特的审美情感,乃是与艺术形式相对应的主观情感形式或主观情感结构。”(《美学四讲》之三)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即审美情感离不开审美形式,它是与艺术形式同构对应的情感形式。

其三,从表现看,审美情感是与审美无功利性和审美形象相互渗透着,并通过审美形象显现或感受的。《家》《边城》《雷雨》等

(2)文学的认识因素

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包含认识因素,即作家对社会现实客观理智的反映,

对社会人生的真知灼见。

文学家往往否定作品的认识因素:

凌宇问:《边城》、《黔小景》、《贵生》等篇是否含有人生莫测的命定论倾向?(或“一个胆小而知足且善逃避现实者最大的成就。”)

沈从文答:我没有那么高深寓意,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企图从试探中完成一个作品,我最担心的是批评家从我习作中找寻“人生观”或“世界观”。

事实上,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比其他艺术包含更强的认识因素,因为,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而语言是思

想的直接体现。

3、关于文艺本质的两种观点

(1)意识形态本质论

(2)艺术审美本性论

(二)文学的审美独特性

1、中外历史上关于文学的定义

2、本书对“文学”的定义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是以虚构的艺术形象创造性地表现人性心理和时代精神的审美意识形态。(反映对象、表现形式、艺术媒介、审美理想、实现功能)

二、文学的特殊对象

(一)“生活说”与“人学说”

文学是一种活动,作为活动,首先离不开活动对象。对文学活动的对象,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1、“生活说”

(1)基本观点P38

(2)优点:抓住了文学的本源:社会生活

(3)不足:既将现实根源与特殊对象混为一谈;又将认识对象与描写对象混为一谈。

(布洛夫对认识对象与描写对象的区分)

2、“生活说”

(1)基本观点P39

(2)优点:强调了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3)不足:P39-40,共三点。

(二)“文,心学也”

文学固然是写人,但不是写人的简单的生活,而是通过写人反映时代和民族的人性心理,文学反映的对象是社会深层的心理动向,即社会心理。

1、“社会心理”的含义

所谓社会心理,就是指特定时代,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一种直接反映现实关系的社会精神状况和心理面貌,是一定社会群体的感觉、情绪、意志、愿望、情趣以及风尚、习俗等因素的总和;它是指体现了历史本身发展规律的社会心理动向。

社会心理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

就形态而言,抒情文学:普遍的社会情感;叙事文学:典型的社会性格。

就范围而言,史诗性作品反映社会心理的整体;短小作品表现社会心理的特殊方面。

2、理由

(1)这是文学家和思想家的一致看法

《汉书?翼奉传》:“诗之为学,情性而已”;

扬雄:“言为心声,书为心画”;

别林斯基:“文学这个字眼的准确的和明晰的意思应该指的是历史地表现在人民灵智和幻想所结晶的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意识。”(《选集》卷5,P124。)

车尔尼雪夫斯基:现实生活是现实关系和内心生活的统一:“所谓现实生活,不仅是指一个人对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们的关系,而且也指(一个人的)内心生活;有时候,人生活在幻想里——这时候幻想对他来说就有着(在一定程度和一定时间内)某种客观东西的意义;更为经常的是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感情世界中;这些状态如果达到引起兴趣的地步,也可以被艺术地再现出来。”(《选集》上P93,《美是生活》)普列汉洛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补充”

(2)伟大作家的成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

不抓住这一点,即使有些作品暂时取得了成功,旦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如一些革命性作品。

(3)社会心理的两个规定。

(4)社会心理是一个复杂结构

3、文学的三个命题: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心学

三、文学的审美形式

(一)文学形象性的根源

1、文学的特点在于用形象说话。P43

2、文学形象性的根源:

(1)文学对象的特殊性:

文学反映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心理,其特点在于用形象说话。

(2)文学的审美功能。

文学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美感需要。

高尔基:“只有用合适的、优美的外衣,装饰了你的思想的时候,人们才会倾听你的诗。”

刘熙载《艺概》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王夫之:“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二)文学形象与文章形象

1、日常语言中的“形象”(与“概念”相对):

形象,主要有两种意思:既可以指外界现实事物的形体外貌,即客观事物的形象,也

可以指现实事物的形体外貌在人的意识中的感性映象。章学诚认为“人心营构之象”,本源于“天地自然之象”。但二者都不是文学形象。文学形象虽然以“天地自然之象”为本,但与客观现实事物的形象相比,一个是社会审美意识形态,一个是客观的自然形态。文学形象与感性形象相比,虽然它们都是社会意识形态,但感性形象只是生活现象的直观形式,而文学形象是作家在自己的审美意识作用下创造出来的,所以两者存在着质的不同。同时,文学形象也不同于形象化的语言和人物形象。形象化的语言既可以在文学作品中使用,也可以在非文学作品中使用;人物形象只是文学形象的一个部分。

2、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指的是作品的整体形象(不是形象化的语言,也不是人物形象),它是一个形象体系,概括地说,是文艺作品中描绘的具体感性的、概括的、蕴含思想感情的、富有审美意义的社会生活图画。它是现实生活形象的创造性反映,是一种观念性存在。在叙事作品中,主要包括人物活动、故事情节、场面环境等;在抒情作品中,则主要包括情境、生活细节等。文学形象具有独立完整性,它的各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

同社会科学的反映对象相比,文学形象具有三方面特点:

(1)具体性

所谓具体性,即文学是以具体的人物、现象的描绘、刻画来揭示人生、社会等的抽象本

质。

文学反映的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以及人

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显然,它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文学反映的焦点,必然是人与人生,即人和人的生活,通过对具体的、活生生的人及其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性格、命运,从而揭示人的本质、社会的本质。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一般的社会科学研究往往是从具体的感性形象入手,去研究、探讨社会、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进而抛开现象,进行理论的总结和概括,得出对某一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抽象认识,作为科学的结论,其目的在于求真、求知。因此,同社会科学相比,文学的反映对象具有具体性这一特点。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从文学对象的整体性特点中得到进一步认识。

(2)整体性:

所谓整体性,是说文学的审美反映对象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差异的另一表现便在于:前者是整体的社会生

活,后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层次的社会生活。横向上,生活可以分为不同的方面,如物质生活,精神生

活;再具体点,可以分为经济的、政治的、文化教育的、工业的、农业的、军事的等诸多方面。纵向上,生活又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表层是现象,深层是本质。科学反映生活有两个特点:横向反映是分门别类的,如经济学反映社会经济生活,政治学反映社会政治生活、阶级斗争……在纵向反映上,科学固然要捕捉生活现象,但这不是它的根本目标,它总是力图通过表面现象,追寻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可见,科学反映的生活,既是某一方面的生活,又是本质的、一般的生活,而不是整体性的生活。而文学艺术反映的生活则具有整体性。如《红楼梦》围绕着宝黛爱情悲剧这一轴心,展现的是封建家族内部的、外交的、世俗的、官场的、政治的、经济的等多方面的生活相交织的画卷;同时,《红楼梦》所呈现出来的又是活生生的、五彩缤纷的生活现象,如一个个青年女子的悲惨命运——鸳鸯悬梁、晴雯屈死、林黛玉焚稿归天……然而,就在这表层的生活现象中,却又透露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从而使所反映的生活达到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的有机统一。卢卡契说:“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现象与本质,现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的对立消除了,以致两者在艺术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卢卡契《艺术与客观真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2卷,P429)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说,文学提供给人们的是生活的全部丰富性。(3)审美性:

所谓审美性,指文学的反映对象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社会生活非常丰富,总的来说,生活中有一类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另一类是不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要创造美,要激发人的美感,就必须努力去发现、反映那些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而对那些不具有审美价值甚至与美对立的事物,则必须进行审美提炼和转化,使之在进入艺术作品之后具有审美价值。

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具有没的属性的生活,即富于诗意的生活。如社会美、自然美。杜甫《绝句二首》之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所反映的自然风景、自然花草本身就是美的,能直接激发人的美感,无疑属于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但是,文学也可以反映丑的事物,这就是美学上经常提到的“化丑为美”。现实中的丑本身不具有审美价值,不能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是,一方面,丑与美是对立而存在的,可以用丑来衬托美,雨果便认为:“丑就在美的身旁,畸形靠近着优美”。另一方面,丑的事物,经过艺术家、作家的揭露和批判,塑造成艺术形象,也就具有审美价值了。(当然,丑的事物本身并不因为进入艺术品而变成美的事物)。罗丹曾说,我们不能禁止人们表现“他们所不喜欢的自然事物”,“在自然中人以为丑的东西在艺术中可以变成极美”。(转引自《朱光潜美学文集》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P142)所以,对美的崇拜与对丑的描绘并不矛盾,关键在通过艺术处理能否使之具有审美价值。

3、文章形象

是说非审美的语言作品中的意象比喻和形象化描写。

4、文学形象和文章形象的区别

一审美,一说理;一无机,一有机;一从属,一自足。

(三)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第一,从存在形态看,是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统一。

1、假定性P47

假定性和虚幻性是文学形象最基本的特点。

2、逼真性P47

有两种表现形式:现实主义文学的逼真性;浪漫主义文学的逼真性。

3、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统一

第二,从审美认识看,是具体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1、具体性:P48

其一,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体逼真地描绘客观的人、事、物、景等,即状貌;

二是要赋予不具形的情感、意识以感性的形态。如《肥皂》对四铭的描写。

其二,具体性与独特性的关系:二者不可分割。文学形象要保持具体的感性形态,就必须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即独特性。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笑话后众人的反应。

其三,具体性与细节描写:形象的具体性离不开细节的具体性(细节描写是具体生动的)。正是一系列的具体细节构成了整体形象的具体性。所以,我们说细节的具体性是形象具体性的基础,同时,又必须受形象整体的制约,为它服务。如巴尔扎克《高老头》。

2、概括性:P49

其一,文学反映生活必须对具体的生活现象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

其二,通过选择、提炼、加工,创造典型形象去反映生活的本质。高度的概括性是文

学作品形象的内在特质,它带给读者的是“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由个别见一般。具体地说,叙事作品总是通过具体的人物形象和其性格来概括某一类人的本质。四铭形象就概括出新文化运动高潮之后,那些封建守旧的遗老遗少们集伪道学家与流氓于一身的落后、虚伪、卑劣、庸俗的灵魂和嘴脸。而抒情作品则通过特定情境中典型情感的抒发来概括、反映一定的时代情绪、民族情感。如《示儿》抒发的既是诗人自己的爱国之情,同时也概括了当时南宋人民抗金复国的愿望和情绪。

3、具体性与概括性的统一:

因为有“具体性”,形象才能给人以活生生的感觉,使人感觉到鲜明、生动,栩栩如生;因为有“概括性”,形象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揭示生活的本质和真理。具体性体现着概括性,概括性寓于具体性,二者有机统一于典型的形象之中。如阿Q形象。

艺术作品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以具体性与概括性为前提。P49。

第三,从艺术功能看,是表现性和感染性的统一。

1、表现性:P50

其一,表现作品中的社会心理内容。

其二,表现作家的思想和情感,即理和情。形象是情与理的统一。

(1)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主要包括三方面要素:

其一,具体的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情节、景物、场面等;

其二,概括的“生活本质”:表现为典型性格、时代情感等;

其三,作家的思想感情:即作家的情感评价、思想观点

前二者是就客观方面而言的,后一者是就主观方面而言的,三者共同作用,构成艺术形象。其中,主观方面包括思想和情感两方面,即理和情。

(2)形象的主观倾向主要包括思想和情感两个方面:

作家对所描绘的生活现象的认识、评价和爱憎褒贬之情在作品形象体系中的自然流露,

便构成我们所说的形象的倾向性。所以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倾向性,不表现任何倾向的文学作品,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不过有的表现得鲜明突出,有的十分隐蔽模糊罢了。

a.思想和情感的关系:情感以思想为内蕴;思想寓于情感之中。即寓情于理,理寓情中。情感是具有感性色彩的思想;思想是情感的升华与结晶。在相互渗透之中,两者有机统一。

b.思想倾向:主要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哲理观念等。它通常是在作品的整体形象中表露出来的,但有时候也会用一些说理性或哲理性的议论加以强化,但这种议论不能过多,往往点到即止。如《故乡》的结尾。至于哲理诗、哲理散文、哲理小说等虽然是一种全面的哲理思想的显现,但往往也是通过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现,意在写得有诗意而无概念,也即在描写景物中含有理趣。如宋诗中的一些句子。

c.情感倾向:文学作品的情感倾向往往特别明显,因为一,文学作品所着力描写的对象主要是有感性的人;二,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作家是有强烈感情的人。人们常说的以情动人、以情化人(教化),主要便是说作品的情感倾向的。情感倾向在不同的作品中有不同的表现:在抒情性作品中,倾向性表现得较为明显,作者往往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如郭沫若的某些诗歌。在叙事性作品中是间接表现出来的,主要是通过人物形象来表现。从表层看,似乎是人物形象的真情实感的生动描写,但在深层上,它却是作家情感态度的灌注和流露。如《阿Q正传》通过阿Q形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那种自欺欺人、愚不可及的国民劣根性的哀痛和恼怒,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倾向。

(3)“让形象说话”

福楼拜说:“艺术家不该在作品中露面,就象上帝不在自然中露面。”

2、感染性:P50-51

其一,说明形象要具有审美意义,即形象在欣赏中要产生一定的审美效果,以此来感染读者。

(1)形象的审美意义(美的魅力)的形成和含义:

文学形象既反映生活的真实,又反映生活的美。

(2)形象审美意义的表现:

a.内容美:表现为人物形象美(包括精神美和形体美,二者一致为正衬,如爱丝米

那达;二者不一致为反衬,如卡西莫多。反面人物也有审美意义,也有正衬和反衬。);作品思想感情的真挚性,即要有真情实感。

b.形式美:包括语言美,结构美和表现技巧、手法的美等。

其二,增强形象感染性的方法。P51

第三节文学是语言艺术(个别性)

文学定义的“三重特性”:

1、一般性:意识形态性;与宗教、哲学、道德相同

2、特殊性:审美性;与其他艺术相同

3、个别性:语言艺术;文学自身特点,以语言为媒介

姚鼐:“文章之精妙不出于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

一、文学艺术的分类

1、艺术的主要门类

1)古希腊的五大艺术门类:诗、音乐、绘画、雕刻、建筑

2)近代的第六、第七艺术:舞蹈、戏剧

3)现代的第八至第十一艺术:电影、广播、电视、杂技

2、艺术分类的主要途径(角度、标准)

卡冈《艺术形态学》建构艺术分类体系。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上述11类艺术分为不同的形态:

第一,从艺术的存在方式看:

时间艺术

空间艺术

时空艺术

第二,从对艺术的感知方式看:

视觉艺术

听觉艺术

想象艺术

第三,从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手段和艺术媒介看:

1)造型艺术:线条、色彩、金、石、竹、木——绘画、雕塑

2)表演艺术:音响、节奏、旋律、人体动作——音乐、舞蹈

3)语言艺术:语言文字——诗、散文、小说、曲艺(剧本)

4)综合艺术:上述诸种要素的综合——戏剧、影视艺术

(以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的不同对艺术本体进行分类的原则,是首要的和原初的分类原则。——《拉奥孔》)

[附录:艺术分类的主要途径:

(1)从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手段和艺术媒介看,可分为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

术综合艺术。从这一点看,物质材料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各种艺术样式的基本形态和作用方式,规定了各类艺术作品的表现手段和表现内容。当然,这种分类也只是相对的,因为各种艺术形式在发展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的,彼此之间也往往存在着某些相同的因素。在人类的早期,诗乐舞“三位一体”。意大利美学家瓜里尼认为:绘画“是诗的堂弟兄”;音乐“是诗的同胞弟兄”(《西方美学家论美感》P75)。(2)从艺术的存在形态看,可分为时间艺术、空间艺术和时空艺术。

(3)从艺术的展示方式看,可分为动态艺术、静态艺术。(文学是动态的时间艺术)

(4)从艺术的感知方式看,可分为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想象艺术。

(5)从艺术的反映方式看,可分为再现艺术、表现艺术。

(6)从艺术的功能特点看,可分为实用艺术、审美艺术。(文学是一种审美艺术)

(7)从塑造形象的方式看,可分为表演艺术、描写艺术。(文学是一种表演艺术)

(8)从文化层次的定位看,可分为民间艺术、通俗艺术、高雅艺术(精英艺术)]

二、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莱辛《拉奥孔》论诗与画的区别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为什么?以语言为媒介对社会生活作审美把握,表现主体的思想感情,是文学的基本特征。

文学对语言的依赖性表现在三方面:语言的工具性

其一,作家对生活的理解、感受要借助于语言;

其二,作家进行艺术思维,孕育艺术形象,也不能脱离语言;

其三,作家把内心意象物化为可供他人欣赏的艺术形象,更只能依赖语言。

在上述三方面中,以语言作为传达媒介是最主要的。

(一)文学语言的特质

1、离不开语言的固有属性

文学语言首先是一种语言,具有语言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P54。

2、取决于语言的艺术表现功能

(1)语言功能类型:实用语、科学语、演说语、诗语、日常口语

(2)文学语言的双重使命P55

(3)文学语言的特点P56

(4)文学话语(包括五个方面P56)

(二)语言艺术的特点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它以语言文字为艺术媒介;文学活动和文学作品与语言文字的特

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信息载体。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词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体系。语言具有符号性、概括性、心灵性和表达的灵活性等多方面特点。语言的上述特点,决定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多种特性。

1、形象感知的间接性

1)定义

所谓形象感知的间接性,是指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

性,它只能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换言之,读者只有了解了某种语言文字的意义,在自己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想象和思索,才能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形象蕴涵的思想意义。(文学语言→读者想象→文学形象)

歌德说:“造型艺术对眼睛提出形象,诗对想象力提出形象。”

2)文学形象间接性的原因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与语言文字的抽象性、符号性密切相关。文学作品是用“文字”,即“语言的替代性

符号”来描绘形象的。语言符号虽然也有声音或书面的载体,能为人们的知觉所把握,但不能直接再现事物本身的形象,直接作用于读者的视觉或听觉。读者必须懂得符号的意义,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特别是外语文学),通过对文字的阅读,语义的理解,根据语言符号的提示与刺激,产生想象和联想,唤起以往类似的经验和体验,才能感受到作品中的形象。以此言之,读者至少要具备三个基本条件:(1)懂得并熟练掌握、理解该作品所用的语言;(2)要有丰富的想象力;(3)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经验和感受。因此,文学形象缺乏直观性,是非物质的,是一种必须诉诸想象才能被感知和领悟的间接性形象。

萨特说:“小说给人的不是物,而是物的符号。光凭这些符号,即指示虚空的文字,怎么能建立一个站得住脚的世界呢?”(《论文学》18页)……召唤读者自由想象。

3)文学感知的短处和长处

短处:阅读的语言障碍和形象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尤其是外来文学);缺乏形象的鲜明性,没有感官刺激,弱化了文学的美感效果(尤其和造型艺术相比)

长处:语言文字语义内涵具有丰富性,文学形象具有不稳定性,这些为读者提供了欣赏的再创造的广阔的心理空间,提供了审美想象的天地。(文学名著改编成影视以后,可以看出这一点。)

以辩证的眼光来看,短处和长处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从一个角度看是

不足,从另一个角度看,说不定就是优长。语言文字作为一种人为符号,一方面它具有抽象符号性,但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创造物,它又带有某一语种的文化传统:每一种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都充满着历史上的事件、记忆和联想,因此,在语言文字抽象的符号形式中又包蕴着丰富的语义内涵,这就使我们欣赏者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容,从而为欣赏者的联想、想象和再创造提供了广阔的心理空间;同时,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和未定型性,也允许读者根据作品的描绘来感受形象,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其形象作自由、合理的想象,这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充实了作品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充分调动起读者再创造的积极性,融入了读者自己的个性色彩,使之获得一种更高的审美愉悦。

2、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动态性(这是作品客观内容的特点,是就创作而言的)

1)定义:

所谓反映现实的广阔性和动态性,是指语言具有表现的灵活性的特点,它对社会人生

的反映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因此文学作品具有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参看莱辛《拉奥孔》)广阔性是从空间角度讲的;动态性是从时间角度讲的。

[造型艺术在时空上的有限性:

绘画是一种空间艺术,它依靠在空间并列的线条、色彩来描绘客观事物。一般适宜于表现在空间并列的静态事物。虽然杰出的画家和雕刻家,也能够通过巨幅的画卷和一组或几组雕像,展示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图景,表现事物发展的某一过程,具有某种程度的动态。但造型艺术的这种广阔性和动态性在程度和范围上都颇受限制。如沈括所说“凡画奏乐,只能画一声”造型艺术即使要描绘情节动作,也只能表现某一个瞬间。因此,造型艺术作品为了暗示动作的发展,常选择“最富于包孕性的顷刻”,这一刻既包含过去,也暗示未来,可以让想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使人既能想起以前种种,又能展望以后种种,余味无穷。] 2)广阔性和动态性的表现:

其一,故事情节在长时段中的发展变化过程(不受时间限制)

同造型艺术相比,语言艺术受时间的限制较小。它能够自由地表现一切在时间中先后

承续的动态的事物,无论是人物情感的流动变化历程,还是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如果有需要,都能在语言艺术作品中(抒情作品或叙事作品)得到具体、生动、细致的表现。如《水浒传》。其二,活动空间的自由转换和多样变化(不受空间限制)

文学在描写空间事物方面,能迅速地转换视角和空间,可以灵活多变地描写从不同视角观察到的不同空间。如王维《终南山》视点的变化:远眺、近察、正视、回望、仰视、俯瞰。诗中的空间也在不断变化:山上、山下、山中、山外。

其三,空间景物的自由组合和情感的起伏变化。(全方位展示)

如《长恨歌》。

说文学反映生活具有广阔性和动态性,是相对于其他艺术形式而言的。实际上,时空是无限的,而任何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文学理论教程提纲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五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这五个分支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它们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与渗透.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五个分支之 一。它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制约着其他分支的研究,但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而言,以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文学理论的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

文学创作论 作品构成论 文学接受论三、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一)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二)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活动的两个过程: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过程二、文学理论几种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 文学心理学 文学符号学 文学信息学 文学社会学 文学价值学 文学文化学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诞生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 二、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革命性转换 (一)文学艺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二)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三)文学艺术是一种艺术生产 第二节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二、中国特色 三、当代性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与方法 赖大仁詹艾斌宁媛许蔚 摘要:针对当前文学理论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和理论认识,提出有必要建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文学理论课程教学理念,如知识论与价值论统一、多元性与主导性统一、转“知”为“智”、转“知”为“能”等等。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更加明确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从而探索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求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理念;知识论与价值论;多元性与主导性;转“知”为“智”、转“知”为“能” 作为对文学现象进行认识阐释的一门理论学科,文学理论研究对于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同样,在大学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文学理论作为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对于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文学观念和建立怎样的知识能力结构,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从目前文学理论教学的现状来看,有一些教学观念与方法上的问题值得思考探讨。对此,我们在教学中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这里结合我们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谈谈体会。 综观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学科的变革发展,往往有这样一种感受:一方面,文学理论界空前活跃,思想解放,思维开放,充满了求变创新的激情与热望,各种以创新为旨归的文学理论教材层出不穷,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开放发展的繁荣景象。但另一方面,在这种开放多元的发展潮流中,也给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带来了许多迷惘和困惑。比如:一是随着大量西方现代文论知识被引入,并进入文学理论教材与教学,而且在各种“创新”的名义下,文学理论教学也随着理论研究不断转向,忽而“向内转”,忽而“向外转”,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愈来愈模糊,乃至被遮蔽或淹没了。二是随着这门学科的意识形态性不断被消解,以及愈来愈强调文学理论的独立性、自律性、科学性,愈来愈关注文学理论自身的学科体系、理论范式、研究方法、概念范畴、话语方式等,这样文学理论也就愈来愈成为一门知识性学科,它的人文学科特性即人文性愈来愈弱化乃至被消解。三是与上述问题相关,文学理论研究与教学愈来愈远离文学实际,尤其是当下的文学现实,也愈来愈远离当今社会人们的文学诉求,而更多满足于文学理论知识系统内的自我言说或相互阐释。上述问题在当今各种文学理论教材中较普遍存在,而且由于教材编著者的文学理论观念各不相同,所选择吸纳的理论资源也不一样,这就有可能导致同一门课程采用不同的教材,其文学观念与知识系统几乎难以通约,给教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惑。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理论教学就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师并不清楚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只能是采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内容,按教材逐章逐节把这些知识点宣讲一遍,如果换了教材,那么所教的理论知识就可能大不相同,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教材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版 主要参考教材 1(《文学理论》 [美] 雷?韦勒克、奥?沃伦著三联书店 1984年版 2(《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3(《文学理论》刘安海、孙文宪著华中师大出版社 1999年版 4(《文艺学导论》吴中杰著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8年版 5(《文学理论新编》陈传才、周文柏著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必读书目: 1(南帆主编《文学理论新读本》,浙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 2(王一川《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 3(韦勒克、沃伦:《文学原理》,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4(卡勒:《文学理论》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年 5(蔡仪:《文学概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一般阅读书目: 1(《柏拉图对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 2(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 3(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 4(拉尔夫(科恩:《文学理论的未来》,程锡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5(茵加登:《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9年 6(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1989年 7(布斯:《小说修辞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

8(赵毅衡:《新批评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8年 9(弗莱:《批评的解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0(朱立元:《接受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11(余秋雨:《艺术创造工程》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 12(金元浦:《文学解释学》东北师大出版社1997年 13(赵毅衡:《文学符号学》中国文联1990年 14(钱中文:《文学理论:走向交往对话的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15(赵宪章:《文艺学方法通论》江苏文艺出版社1990年 16(瑞恰兹:《文学批评原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年 17(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 18(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 19(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20(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1(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 22(佛克马:《文学研究和文化参与》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23(佛克马等:《问题与观点:20世纪文学理论综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24(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1984年 25(托多罗夫:《批评的批评》三联书店1988年 26(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27(黑格尔:《美学》三卷。商务1964年 28(韦勒克:《近代文学批判史》1—5卷上海译文出版社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先修课程:无 总学时:68 学分:4 理论学时:65 讨论学时:3(无课程实验) 开课学院:文学院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大纲执笔人:陈文忠教学院长审定:胡传志 教研室主任审核:李平修订时间:2007-9-10 一、说明 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本课程主要以文学活动为研究对象,系统阐述文学活动的审美特征和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通过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提供系统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本课程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重要基础课。通过对文学本体、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史等问题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文学理论的一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来初步分析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 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要求讲清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在讲授的过程中,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高度来把握各种理论。 (2)要求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文艺现象来理解和运用文学理论的基本知识。 (3)就教学内容而言,本课程注重吸收文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专辟“文学史”一编,强化了文学理论作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研究方法论的学科性质。 (4)就教学方法和手段而言,以前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改进教学方法后,采取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作品的结构形态,文学批评的标准与方法。难点:文学理论的概念体系,文学的本质特征,文学与其他艺术的相互关系,理论知识转化实践能力。

三、本文 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功能 【教学目的】 明确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基本内容和学习意义,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和学习方法。【重点难点】 文学理论的性质,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系,功能性结构与对象性结构。 一、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的地位 1、“文学理论”的定名 2、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 二、文学理论的体系 1、文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2、文学理论的两种建构形态 3、文学理论的建构原则和体例 三、文学理论的作用 1、文学理论的三种功能:引导创作;指导欣赏;规范批评 2、文学理论的基本功能 3、文学批评的价值论 4、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四、文学理论的学习 1、范畴体系与概念命题的掌握 2、理论来源与文学史的学习 3、学科地位与相关学科的了解 【思考题】 1、文艺学在人文社会科学中处于何种位置? 2、谈谈你对文学理论教材的建构原则及本课程体例的看法。 3、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双重意义和三种功能? 第一编文学本体

(完整版)文学理论-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 2、一般 ↑ 共时← —————————————→历时 ↓ 特殊 文学理论是文艺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与其他四个分支关系密切,它通过横向的审视,侧重研究文学中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它指导和制约着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等分支的研究,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二、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 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 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世界 读者作家 作品 三、、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 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 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一种意识形态; 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1、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2、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二、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 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汇编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 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 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 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 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 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 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 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 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 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 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具体而言,它的研 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 个基本要素。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论、 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 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 再现。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 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 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 动性(个性) 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 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 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 、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 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 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它的意思是 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 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具,它注重文学的教化功 能。 7、表现说:文学观的一种,表现说主张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

《文学理论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文学理论与作品分析》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二、教学目标及任务 本课程将通过对文学理论流派以及代表理论作品的介绍,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使学生对文学理论有总体的掌握,熟悉各理论的主要观点,培养学生文本阅读和理论的有机结合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深度文学解读和阐释能力。 三、学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形式主义与新批评 习题要点:形式主义理论批评的特色与新批评的理论特色、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具体的文本分析示例。本单元重点、难点:1、形式主义、陌生化理论。2、新批评、文本细读、张力、反讽。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形式主义的理论和新批评的主张,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 第二章心理分析 习题要点:弗洛伊德、拉康和荣格的心理分析理论。 本单元重点、难点:1、心理分析2、拉康的镜像理论。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心理分析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具体的分析著作,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第三章神化原型理论 习题要点:神化原型理论的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神化原型2、弗莱的理论。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神化原型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具体的分析著作,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第四章结构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结构主义理论的具体内容和应用。 本单元重点、难点:1.结构主义理论。2、索绪尔的语言理论在文学中的应用。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结构主义理论各流派的理论、主张,学习如何采用理论视角进行文本分析。 第五章女性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女性主义理论的三种不同流派,代表理论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女性主义。2、英美法女性主义理论的异同。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女性主义理论的不同流派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六章后殖民理论 习题要点:后殖民理论流派和理论主张。 本单元重点、难点:1、后殖民主义。2、赛义德与霍米巴巴。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不同流派,时代背景,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七章文化研究理论 习题要点:文化研究的兴起、理论发展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文化研究。2、理论与文本的结合。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文化理论的不同流派、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 第八章解构主义理论 习题要点:解构主义与德里达的作品阅读等具体内容。 本单元重点、难点:1、解构主义。2、德里达与耶鲁流派。 本单元教学要求:了解解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发展,不同流派以及如何利用理论视角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五、考核方式及要求 总成绩构成:平时(30%)+期末(70%) 平时成绩:平时作业、考勤和课堂讨论,占30%。 期末考试:开卷考试,占70%。 六、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 《当代文学理论导读》,拉曼﹒塞尔登等著,刘象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标准书号:ISBN:9787301113639 参考书: Contexts for Criticism, Donald Keesey编著,McGraw Hill 出版,ISBN:0767422961 大纲修订人:樊淑英 大纲审定人:张友琴

文学概论题库-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完整笔记

文学概论试题库 一、选择题 1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 A哲理性B荒诞性? ? ? C象征性? ? ? ? D抽象思维直接参与2抒情偏于表现作者主观世界,是用话语的(? ? ? ) A抒情动作? ? ? B抒情内容? ? ? C声音组织? ? ? D画面组织3抒情反映现实现实生活方式的特殊性(? ? ? ) A? ? 象征性? ? ? B主观性? ? ? C评价性? ? ? ? D精神方面4抒情话语的突出功能是(? ? ? ? ) A表现功能? ? ? ? ? B通讯功能? ? ? C意义功能? ? ? D形式功能 5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 ? ? ) A倒装与歧义? ? ? ? B夸张与对比? ? ? C借代与用典? ? ? ? D 比喻与象征 6“风格即人”的提出者是(? ? ? ) A亚里士多德? ? B钱钟书? C王夫之? ? D布封 7下列与风格内涵有关的是(? ? ? ) A创作个性?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8风格的特性是(? ? ? ? ) A独创性? ? ? ? ? B多样性? ? ? C稳定性? ? D相对性 9将文学风格分为四对八体的是(? ? ? ) A《文心雕龙》? ? ? ? B《诗品》? C《修辞学发凡》? ? ? D 《诗学》 10文学接受客体指(? ? ? ) A认识属性? ? ? ? ? B? 审美属性? ? C文化属性? ? ? ? D整体属性 11文学接受的主体指(? ? ? ? ) A阐释者? ? ? B审美者? ? C认识者? ? D思想者 12“期待视野”这一重要概念的提出者(? ? ? ? ) A黑格尔? ? ? ? ? B姚斯? ? C刘勰? ? D布封 13“隐含读者”这一概念的提出者是(? ? ? ? ) A莱蒙托夫? ? ? B姚斯? ? ? C布封? ? ? D伊瑟尔? 14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会达到(? ? ? ? ? ? ) ? A净化? ? ? ? B共鸣? ? C领悟? ? D延留 15下列语言学批评流派的有(? ? ? ? ) A新批评? ? ? B自然主义批评? C俄国形式主义? ? D结构主义 16美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的提出者(? ? ? ? ? ) A马克思? ? ? B恩格斯? ? C列宁? ? ? D毛泽东? 17思想标准的基本内涵是(? ? ? ) A真实性? ? ? ? B革命性? ? C情感性? ? ? D倾向性? 18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 ? ? ) A意蕴表现的深刻性? ? B进步的倾向性? ? C文体构成的完美性? ? D形象创造的鲜明性19文学批评的美的观点与历史观点是(? ? ? ) A批评风格? ? ? ? B最高标准? ? ? C批评方法论? ? ? D批评原则? 20属于心理批评的有(? ? ? ) A人本主义心理学? ? ? B原型心理学? ? C格式塔心理学? ? D精神分析学? 21孔子当年游齐,闻《韶》乐竟然“三月不知肉味”,这是欣赏活动中的(? ? ? )效果。 A领悟? ? ? B延留? ? C净化? ? ? D共鸣 22最早指出文学本文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的人是(? ? ? ) A伊瑟尔? ? ? ? B加达默尔? ? C英加登? ? ? D弗洛伊德? 23接受动机可分为(? ? ? ) A审美动机? ? ? B求知动机? C借鉴动机? ? ? D施教动机24刘勰把风格分为“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等八种的根据是(? ? ? ) A? 语言表现? ? B? 体裁类型? ? C? 结构安排? ? ? D? 形象创造 25抒情性作品的基本要素是(? ? ? ) A抒情内容? ? ? B抒情话语? ? C抒情现实? ? D抒情自我26抒情性作品的结构是(? ? ? ) A声音? ? B画面? ? C情感经验? ? ? D情景关系 27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 ? ? ) A结构? ? ? ? B声音? ? ? C故事? ? ? D视角? 28当代叙事学理论的研究重点为(? ? ? ? ) A人物、情节、环境? ? B叙述方式? ? C叙述的声音特点? ? ? D说话者与受话者的关系? 29文学话语的沟通功能的两个基本方面是(? ? ? ) A叙事功能? ? ? ? B抒情功能? ? C描述外在事物? ? ? D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 30从表意方式的角度可以把审美意象分为(? ? ? ? ) A表意式意象? ? B表情式意象? ? C寓言式意象? ? D符号式意象? 31中国古典文论中从意境审美风格上分类的是(? ? ?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2提出意境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的是(? ? ? ? )A刘勰? ? ? ? B曹丕? ? C司空图? ? D? 刘熙载 33组成文学活动要素的是(? ? ? ) A读者? ? ? B世界? C作家? D? 作品 34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 ? ? ) A实践性? ? ? B艺术性? ? C价值取向? ? D? 综合性 35“移情说”的提出者是(? ? ? ) A立普斯? ? ? B克罗齐? ? C弗洛伊德? ? D? 布洛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大全 (1) 2

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读者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指文学活动不同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其中,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指文学进程、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 文学的含义:简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籍中的审美意识形态。当然文学的含义是变化发展的。 话语:话语是一种具体的社会存在形态,是指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话语蕴籍: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理论教程》重点复习整理---童庆炳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要点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本从俄文翻译而来,其正确名称为文学学,后传为文艺学。 2.文学理论的性质: ①学科归属(文艺学的三个分支之一: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②对象(世界,作品,作家,读者(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③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 接受论。 文学活动的结构和发展关系规定了文学理论的任务和学科品格(实践性和价值取向(民主的,科学的,现代的)) 3.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基本形态:文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符号学,价值学,信息学,文化学。 依据:文学哲学,是从哲学角度对文学的阐述和解释。它的特点是从哲学的高度对文学是什么作出总体解释。 文学社会学,是从社会和历史的角度研究文学与社会整体关系的新兴的交叉学科。属于文艺社会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基本特征为对文学与社会作多维研究,从而阐明文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更新的基本规律。 文学心理学。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介于文学学与心理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着力探讨文学活动中作为主体的人的心理结构,可以更深入地揭示人类文学活动的内在规律,揭示人类作为文学创作主体与鉴赏主体的心理奥秘,从而提高文学创作主体和文学鉴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信息学,是以信息的文学加工,文学信息的形态,文学信息的功能,文学信息的传播、处理和利用等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 文学价值学,是对文学进行价值论研究的理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是一种效用关系。文学价值论把文学视为主体为了满足特殊需要而有目的的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doc

《文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2013-2014下)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文学理论课程类别:必修课■选修课□ 学时/学分:48/3其中实验(实训、讨论等)学时:6 授课时间:周一3、4节;周四(单)3、 授课地点:6E302 4节 任课教师姓名:曾红职称:副教授 所属院(系):师范学院 联系电话:xx Email:https://www.wendangku.net/doc/096209249.html,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1、个别答疑:课前、课间、课后及课余,随时进行。2、集体答疑:对教学中遇到的普遍问题,在课上集体解答。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课程(必修)。是以文学为研究对象,研究文学的性质、特征、和规律的学科。目的是:使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有关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正确分析、研究和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形象,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为学习其他文学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为今后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及鉴赏、评论文学作品打好基础。 三、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系统地掌握文学的基本命题和原理,准确识记和表述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术语和范畴,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观察、分析各种文学现象,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为学习其它文学专业课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准备和相关的学科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讨论、小组合作性学习、名作鉴赏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把教材内容与中外文学发展史的学习相联系,融会贯通具体、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样式、类型、形态、结构、层次、叙事与抒情的技巧和风格特征,使学生具有分析、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能力,并学会正确分析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发展目标: 在学习中,要求学生做到“博读、勤思、善用”,通过课程的学习,不断提高理论修养、思维能力和人文素质及文学欣赏水平,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健康的、进步的文学观。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童庆炳版)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 1、文艺学: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也叫文学学。文艺学是文学实践的理论总结,又受到文艺实践的检验和修正,并给以文学实践以指导。文艺学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2、文学史:指以文学产生、发展、演变的状况以及文学发展的经验与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审美文化、政治文化、哲学文化、和宗教文化等对文学发展、演变的作用和影响,或揭示各个历史时期文学发展的继承与革新的关系,或通过对具体文学现象的研究,特别是“确立每一部作品在文学传统中的地位。” 3、文学理论:指对文学作整体和系统的研究,即关于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与判断标准进行研究的一门人文学科,它以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为依据,但又高于文学批评和文学史。具体而言,它的研究对象为完整的文学活动,包括作品、艺术家、作者和欣赏者四个基本要素。其基础内容为文学创作论、文学文本——作品

论、文学接受论、文学观念论和文学发生发展论。 4、再现说:文学观的一种。它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主张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它强调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本源地位,强调文学对生活的依赖关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忽视了文学艺术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忽视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个性) 5、实用说:一种出现很早、影响久远的文学观。“实用说”的文学观从功能角度来界定文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如中国古代的“兴观群怨”说、“文以载道”说 、西方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等都把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摆在首位,它同时也注意到 了文学的审美特点。 6、文以载道:关于文学社会作用的一种观点。由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它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到达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工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读书笔记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作者:————————————————————————————————日期:

《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版)读书笔记 第一编导论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1)目前一般把文艺学区分为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美国学者韦勒克、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认为,文学是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文学史则是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 (2)这里所说的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作用的。文学理论要以文学史所提供的大量材料和文学批评实践所取得的成果为基础。 ①如果文学理论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文学理论所概括的文学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也就成了“空中楼阁”,失去了存在的依据。 ②反过来,文学史、文学批评又必须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离开这种指导,文学史、文学批评就失去了活的灵魂,成为一堆混乱的材料和随心所欲的感想的拼凑。 (3)既然文学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从而构成“文学史”这个分支,那么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样作为“与时代同时出现的秩序”,也有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从而构成“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两个分支。因此,文艺学的分支应该有五个,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这五个分支建立在一般与特殊、共时与历时这两根交叉的轴线上。 ①从一般与特殊这个竖轴线看:文学理论与文学理论史处在“一般”这一端,因此这两个分支侧重于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的探讨,主要不以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研究对象;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特殊”这一端,因此这三个分支侧重于对个别具体的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解释、分析和评价,着眼于特殊规律的揭示。 ②从共时与历时这个横轴线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处在“共时”这一端,因此它们在面对文学这同一客体时,以横向的审视,对文学的要素、结构、逻辑关系、功能、规律等进行分析与综合,一般不研究上述研究对象的历史演进过程与规律;而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史、文学史处在“历时”这一端,尽管在研究的具体对象上是不同的,但都以纵向追溯它们所关照的问题,揭示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和规律。

文学理论(童庆炳)名词解释 简答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文艺学: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广义的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文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精神活动。文学活动是人所从事的文学创作、接受、研究等活动的总称。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这几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当代性: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必须面对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随着科学的发展,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文学做为活动 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人的生活活动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前提,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化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使自己被自然所丰富所改造。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四种理论视角):作者(主体)、世界(基础)、作品(中介)、读者(最终完成) 关系:对话性结构,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交往结构,不是彼此孤立静止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按照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文学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就是一种交往对话结构。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话语伙伴关系,分别够成了若干对主体间性关系,包括自我与自我、自我与现实他者、自我与超验他者以及自我与潜在他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关系始终处于发展与变化之中。一方面是主体的对象化,另一方面是对象的主体化,正是在主体对象化和对象主体化的互动过程中,才生动地显示出了文学所特有的社会的和审美的本质属性。 文学本体论:英美新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提出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兰塞姆,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和作者。而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传统理论中的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所谓“肌质”、“隐喻”、“复义”、“含混”、“语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文学本体论注重作品的结构之于读者的意义,强调读者在面对文学作品的时候只要对形式结构进行“细读”即可,实质上,这种文学本体论是一种作品本体论。 劳动说:文学原始发生的主要学说之一,把劳动作为文学的起点。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文学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但文学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甚至是反方向的发展。这种不平衡有两种典型的体现: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的神话、史诗。另一种情况是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呈正比例,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如,18世纪的德国,19世纪的俄国。(平衡关系,总体)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渗透,侵染的状况。(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知) 特殊性: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中的富于审美特征的种类,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复杂的交织在一起。审美因素:无功利,形象,情感 意识形态因素:功利,理性,认知

《文学理论教育教案》试题

《文学理论教程》a 试题及答案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依据冲突性质,戏剧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 2.依据表现形式,诗歌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 3.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声音、画面、情感经验 4.构成文学叙事的三方面涵义是 4. 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叙述动作。 5.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5. 声音、意义、世界、观点、形而上。 6.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悲剧六因是指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思想。 7.文学话语活动的五要素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本文、沟通、语境。 8.审美意识形态的复杂组合包括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 9.常见的风格形态分类包括简约与繁丰、刚健与柔婉、平淡与绚烂、谨严与疏放。10.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三块基石是对象化理论、意识形态论、艺术生产论。11.中国古代文论的心理学观点主要有虚静说、神思说、妙悟说、性灵说。 12.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包括口头传播、文字传播、电子传播。 13.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14.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标准是美学观点、历史观点。 15.文学接受对象的文化属性包括认识属性、审美属性、文化价值。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论文、点评、随笔、序跋。 17.文学风格形成的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精神、民族传统、地域风情。 18.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首尾接续式、中间包含式、左右并联式。 19.三国时期王弼关于本文层次的说法是言、象、意。 20.文学创作的一般过程包括生活积累、艺术构思、物化传达。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历史上关于雅与俗的两种表述方式是: ①寓庄于谐②阳春白雪③曲高和寡④下里巴人⑤文以载道 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 3.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①期待视野②对话欲望③思想正确④情感丰富⑤见仁见智 4.依据手段和材料,艺术可分为: ①表演艺术②造型艺术③综合艺术④影视艺术⑤语言艺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