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列《原著试题》

马列《原著试题》

马列《原著试题》
马列《原著试题》

马列原著宣读试卷

1.恩格斯怎样论述无产阶级的?

答:1、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这一阶级的祸福、存亡和整个生存,都取决于对劳动的需求,即取决于生意的好坏,取决于不受限制的竞争的波动。一句话,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恩格斯全集.共产主义原理》

2、无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他们为了换得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产者。这个阶级叫作无产者阶级或无产阶级。--《恩格斯全集.共产主义原理》

2.列宁怎样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和社会主义的?

答:《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列宁在1913年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三十周年而写的文章。

一、这篇文章开头部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

(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这个理论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理论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因此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的仇视和憎恨。

(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这个理论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封闭的僵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而是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3)马克思的理论是严整的科学的理论。马克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

期那些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优秀成果,是科学上的最新成就。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构成严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个理论所以万能,就是因为它正确。

二、这篇文章简明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在哲学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八世纪末叶同中世纪势力和僧侣势力斗争的法国唯物主义,又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认为,这些成果中主要的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列宁认为,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运用于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

列宁最后写道:“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2、在经济学方面

马克思利用了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成就。马克思在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中专门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

马克思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从分析资产阶级为经济细胞一商品出发,阐明了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关系反映人

们的社会关系,分析了商品的二重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发现了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生产性劳动和创造价值的劳动,揭示了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劳动在它的使用过程中能创造出大于它本身的价值,这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是继唯物史观之后的第二个伟大发现。

3、在社会主义学说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的学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科学社会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联系和根本区别,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明确指出了只有无产阶级才是创造新社会的社会力量,论证了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列宁归结说:“只有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才给无产阶级指明了摆脱精神奴役的出路。只有马克思的经济理论,才阐明了无产阶级在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中的真正地位。”

3.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

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的突出的特点,则在于首先把剩余价值归结于它的一般形式,然后在此基础上逐步阐明了它的来源、实质和运动,以及它的各种具体形式。具体说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大体可以归结为以下这些要点关于剩余价值的最一般的概念或规定。

1、剩余价值是与资本是一对互相对应的范畴。剩余价值,就是预付资本在运动中所实现(流回)的价值额减去预付资本价值以后的一个价值增殖额。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就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这无论对于剩余价值的哪种具体形

式来说也都是适用的。

2、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

从全社会的角度看,剩余价值不可能是在纯粹的流通领域内产生的,而只能是在资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人的工作日就分为两部分: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再生产出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生产出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就可以归结为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剩余价值作为产品价值的一部分,也不例外。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一部分价值。或者也可以说:剩余价值就是剩余劳动的凝结。

3、剩余价值的流通和实现。

剩余价值在资本流通过程中是随着产品及其价值的流通而流通和实现的。4、剩余价值的分配或分割。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这是通过资本的竞争而实现的。这个竞争的第一步,首先是剩余价值不仅表现为可变资本的增加额,而且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因此剩余价值首先转化为利润。其次,在不同资本的竞争中,利润又分别转化为平均利润、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利息和企业主收入,以及地租等。

4.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

答:《共产党宣言》于l848年2月正式发表。它第一次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是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第一个“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列宁曾经说过:“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

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个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

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这就是说,《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唯物史观。

《宣言》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它最主要的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

1、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共产主义的胜利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宣言》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基本原理,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发展的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2、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和建设共产主义社会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指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是埋葬资本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所以能够承担如此光荣而伟大的历史任务,是由它在资本主义社会所处的阶级地位和它的阶级特性决定的。

3、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根本道路。

《共产党宣言》总结了人类全部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了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的经验,论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政治统治是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根本道路。

4、消灭私有制和私有观念是共产主义革命的战斗任务。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实行两个“最彻底的决裂”,就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彻底消灭私有观念,这是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精神的深刻体现,是共产主义革命的战斗任务。

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里,再也没有人剥削人和人压迫人的现象,人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但不会妨碍别人的发展,而且还能互相鼓

励、互相促进。一句话,“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5、共产党是实现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领导力量。

《共产党宣言》阐明了共产党的性质、特点、纲领和策略原则。作为党的纲领,《宣言》提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它的最终目的是消灭阶级和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共产党宣言》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著作。当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阶段,资产阶级的辩护士正在竭力颂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时,《宣言》便庄严地宣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宣言》的发表,敲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丧钟,标志着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宣言》所提出的人类的远大理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实践证明,《宣言》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不朽文献,它所阐述的基本原理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正象列宁所说:“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5.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是怎样阐述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的?答:这部著作以论战形式驳斥《哥达纲领》草案关于在未来社会制度下工人可以获得“不折不扣的”即全部的劳动产品的观点,根据再生产的理论指出,社会的总产品在分配给劳动者个人之前,首先要扣除如下三部分: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部分;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用来应付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剩下的部分在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和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用来满足共用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备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这样,“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已经不知不觉地变成“有折有扣的”了。

它还指出,把所谓分配看做事物的本质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也是根本错误的。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于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在分配问题上兜圈子。

6.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答:1、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曾经有过不需要国家、而且根本不知国家和国家权力为何物的社会。

2、国家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产生的。这些经济利益彼此对立、互相冲突的阶级,使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矛盾斗争之中,这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站在社会之上的力量来抑制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

3、一切歪曲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谬论,都是从在国家的起源和本质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上制造混乱开始的。他们把国家说成是超阶级的机关,是维护全社会利益的。列宁在批驳这种谬论时,从国家起源方面论证了国家的本质。“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的存在证明阶级矛盾不可调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机关,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是建立一种‘秩序’来抑制阶级冲突,使这种压迫合法化、固定化。”(第114页)

4、国家的基本特征,它同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一是按地区来划分国民,二是公共权力的设立。所以,国家实质上是一种系统的强制的暴力机关,是统治阶级手中的强力工具。

5、强调国家的阶级压迫职能,并不否认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决不意味着国家的阶级统治职能的取消和削弱。必须认识到,国家的阶级压迫职能决定它的社会职能,社会职能的实施服从于阶级职能,两方面的职能归根到底都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

6、国家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永世长存。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阶级的划分是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的,它将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而最终被消灭。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包括国家,都将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自行消亡。

7、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国家自行消亡”的论断,指的是社会主义革命以后的无产阶级国家制度残余;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是由无产阶级在革命中消灭的。

8.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是怎样肯定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答:《共产党宣言》的第一部分对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有肯定方面的评价。

1、“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它用金钱这把利剑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使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革命化;开拓了国际市场;使乡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加快了城市化进程;经济集中导致的政治集中;

2、“资本主义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所有生产力。资本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生产社会化是从资本主义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原来分散的小规模个体生产转变为有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机器大工业。这一变革推翻了几百年来的工匠手艺,是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使生产过程越来越具有社会性。资本主义战胜了封建主义,建立起了新的,更适合社会发展的制度,从而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共产党宣言》用辨证唯物注意的思想,正确评价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这使我们认识到如何以正确的标准去评价资本主义。只有正确认识了资本主义的进步的、积极的作用,以及其本身无法克服的缺陷,才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使其更好的展现其先进性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1.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自然科学基础?

⑴打开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六个缺口:

①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1755年,康德:《自然通史与天体论》;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太阳系有一个产生、发展和消亡的历史,从天体演化的历史批驳了“宇宙不变论”。康德认为,太阳系是从同一团尘埃微粒组成的弥漫星云中,通过吸引与排斥的矛盾运动,逐渐发展成为有秩序的天体系统;他阐明地球和整个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的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

恩格斯评价说:“康德关于所有现在的天体都从旋转的星云团产生的学说,是从哥白尼以来天文学取得的最大进步。认为自然界在时间上没有任何历史的那种观念,第一次被动摇了。”

②地质渐变论

1830年,赖尔:《地质学原理》;提出地质“渐变论”,将“理性”带进了地质学,与居维叶貌似革命的理论——“激变论”相对抗。

赖尔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种渐进作用,来说明整个地球、地球的表层以及地表上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都是自然力作用和演变的结果,它们“也都有时间上的历史”,这个学说既是与有机物种不变这个假说不能相容,也是对居维叶的“灾变说”的一个有力批判。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最初把理性带进地质学的是赖尔,因为他以地球的缓慢的变化这样一些渐进的作用,取代了由于造物主的一时兴起而引起的突然变革。”

③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1840年,迈尔、焦耳等: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揭示了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联系。

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在当量的关系上揭示了存在于自然界的热、光、电、磁、机械的和化学的等等这些当时被称之为“物理力”,而实际上是能量的特殊物理量之间的联系和转化,从而打破了形而上学关于各种运动形式之间没有联系的旧观念。因此,自然界的一切运动都可以归结为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不断转化的过程。

④人工合成有机物

1828年,维勒:“论尿素的人工合成”;通过人工合成的方法成功地用无机物合成了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和无机物有着不可逾越的界限的观念,动摇了生命力论的基础,“证明了适用于无机物的化学定律对有机物是同样适用的,而且把康德还认为是无机界和有机界之间的永远不可逾越的鸿沟大部分填平了”。

⑤细胞学说

1838年,施莱登:植物细胞学说;1839年,施旺:动物细胞学说

细胞学说的建立,表明整个生物界存在着统一性,细胞是一切生物的基本组成单元。⑥生物进化论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出版,该书有一个很长的名字:论借助自然选择(即在生存斗争中保存优良族)的方法的物种起源。

生物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物种之间的联系,有力地批判了“物种不变论”和“神创论”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生物进化论,用大量的事实论证了生物界的任何物种,都有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结果,从而揭示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规律,推翻了那种把动植物看做彼此毫无联系的、偶然的“神造的”,不变的东西的观点,第一次把生物学放在完全科学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达尔文的进化论“证明了自然界的历史发展”,为自然界的历史观“提第二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发源地——《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1.马克思在《手稿》中是怎样论述“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的?对此应作怎样的评价?

答案:“异化劳动”概念是以对人的真正的、符合人的类本质的劳动的认可为其思想前提的。在马克思看来,劳动应当是自由、自觉地,只有这样的劳动才是真正的人的劳动,关于劳动的学说也必须要以这种劳动为核心。这是关于人的科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现实中的以及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的“劳动”就是对这种劳动的“异化”。

在内容上,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就越贫穷,也就是说,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自身就变为越廉价的商品。

第二,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关系,决定了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过程之间的关系也必然是异化的。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实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对于工人来说也就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一种不属于他自身的东西。工人在自己的劳动中无法肯定自己的生存意义,相反,只能否定自己。

第三,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就是要劳动,要自由自觉的劳动。不允许人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这是违反人的类本质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情况恰恰就发生了。

第四,人同人相异化。在《手稿》中,这第四个异化规定是从前三个异化中推论出来的。在马克思看来,当一个人分别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和类本质处于异化、对立状态的时候,这些东西必然属于另外一个“他人”。

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评价如下:

首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

其次,从当时理论界在异化问题上的思想水平来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思想深度也是很突出的。在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思想家中,对“异化”概念研究得最深入的要数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之一赫斯了。赫斯提出了“金钱异化”的观点,但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却是明显超越出赫斯的水平的。在马克思看来,金钱、货币的异化根源于私有财产的异化,根源于劳动的异化。在当时的哲学理论界,马克思的这种解释显然是对“异化”的最深层阐释。

最后,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仍然是其理论的主体。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

《手稿》中,马克思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阐述其共产主义观的:

第一,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在《手稿》中,“共产主义”是作为“异化劳动”的对立面来设定的。在“异化劳动”的部分,马克思已经明确地说明,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手段及其必然结果,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作为异化劳动之消除的共产主义当然应当把对私有财产的扬弃作为其核心的内容。

第二,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只抛弃私有财产身上体现出来的异化关系,而不抛弃物质财产本身。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不是虚无主义,它不会抛弃人的对象化劳动的物质成果,即人类文明的物质成就,它只抛弃附着在这些物质成果之上的异化的关系。共产主义者不是禁欲主义者,他们也要占有财富,只不过是作为类的人来占有这些财富而已。

第三,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彻底扬弃,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第四,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基础和理论基础存在于私有财产的运动之中。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的统治使工人越来越穷,无法继续生活下去,因而只能起来革命,这就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经验基础;私有财产又是作为异化劳动的结果而出现的,就劳动而言,它不可能一直处于异化的状态,异化劳动总会被克服,这就需要共产主义来完成这一根源于人的类本质的历史使命,这是私有财产的运动给共产主义提供的理论基础。

对《手稿》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观的评价如下:

首先应当确认的是,马克思《手稿》中的共产主义观点也同样带有无法抹去的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思维色彩。共产主义之所以是必须的,也并非因为它和历史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而是因为它与人的理想本质的要求相一致。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马克思对共产主义观的理解中,也包含一种从现实经济事实出发的科学的思维逻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对现实的劳动的客观作用的重视。(2)在认识论的向度上对客观对象在人的感觉形成中的作用的重视。(3)对经济因素在社会形态中的作用的重视。

2.《手稿》中的“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之间是一种怎样的关系?马克思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理解?

答案: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一个环节、一种原则,即扬弃私有财产的环节,人的类本质复归的原则,对于处在私有制下的人来说,共产主义是其最近的将来必须要达到的一种形式,这是他真正成为类的人的一个前提条件,但共产主义还不是人类社会的真正形式,还不是人类的最终发展目标。《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概念,在他看来,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社会主义的历史是真正的人的历史,而共产主义只是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的历史,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把它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准备史。社会主义中的人跟异化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包括对异化的否定关系,而在共产主义的环节上对异化的否定恰恰是其主要的内容。

在《手稿》中,马克思在思想的总体基调上是采用了费尔巴哈的方法的,因此,在他看来,共产主义阶段上的人因为还没有达到从自身出发证明其真实存在的程度,所以还不能算是真正的类的社会形式中的人,只有社会主义,才是这样的一种社会形式,人们在其中用不着他物的中介就能证明其自身的真实存在。在马克思这里,“社会主义”、“社会”、“类”这三个概念是处在同一个人的本质的实现层次上的。

3.在《手稿》中,马克思的世界观处于什么样的发展水平?为什么说《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答案: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异化劳动理论的提出无疑是马克思世界观成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开启了马克思的理论视角向现实的经济生活领域深入的先河,为其以后的思想向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异化劳动理论又标志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观的一定程度上的克服和超越。

因此,《手稿》是马克思正确世界观的发源地。

4.《手稿》中,马克思是怎样理解人的价值问题的?在价值观上,《手稿》在哪些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答案:马克思在《手稿》中对人的价值问题的理解是理论立足点上的抽象人性价值论,加上批判对象上的经验论这两者的统一。

以科学的唯物史观为参照物,我们也应该看到,马克思《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尽管赋予了人的类本质以劳动的内涵,但异化劳动理论本身还是以人的一种理想状态作为自己的理论出发点的,本质上仍未脱离伦理人本主义的范围,抽象的东西仍然是其理论的主体。第二,异化劳动理论把私有制社会的基本矛盾理解为理想劳动和异化劳动的矛盾,还没有深入到私有制社会本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的层次,这说明它对社会结构的分析依然是前科学的。第三,异化劳动理论把人类的历史理解为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其扬弃的过程,把人类的解放理解为异化的消除、人向自己的类本质的复归,这样的理解显然跟唯物史观的结论还相距甚远。

5.在对历史主体的认识上,《手稿》达到了怎样的理论水平?马克思是怎样理解“类”和“社会”这两个概念的?

答案:异化史观对人的本质、人性、历史主体、社会等概念的理解是唯心主义的。这种理论不是把人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及其历史发展之中,而是从所谓的人自身出发,孤立地、抽象地考察人性,把观念性的人性当成了人的本质内涵,其结果必然是如马克思所说的“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

6.如何正确评价所谓的“社会主义异化论”?

答案:前几年,由于党风和社会风气方面的原因,我国国内理论界有人提出了“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不仅资本主义社会存在异化,社会主义社会也存在异化,“异化是社会主义一切弊病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上大量存在的丑恶现象所能给予的最科学的说明”。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异化概念本身的内涵来看,在思想史上所有使用过这一概念的思想家对这一概念的内涵都有两个明确的界定:第一,异化必须是异己化。第二,异化是母体自身所无法克服的。因此,如果承认社会主义社会的异化论,那事实上就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加区别地等同了起来。而社会主义社会尽管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该出现的问题,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跟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也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是特别针对私有制社会来使用的,至于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从未用异化来加以解释。由此可见,把社会主义下的非对抗性的分工和私有制下的对抗性的分工混淆起

来,认为既然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分工,因而就必然存在异化的看法,是不符合马克思的本意的。

再次,从现实的实践看,“社会主义异化论”的观点是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的。如果把一些消极现象仅仅归结为社会主义的异化,那么,这只能把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单化,把具体的问题抽象化,这在认识上无助于推进对真理的追求,在实践上无助于促进对问题的解决,因而,这样的观点是不足取的。

第三章“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怎样理解《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实践观点的提出在马克思世界观的发展史上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答案:对于马克思来说,《提纲》的转折是巨大的。马克思首次提出了实践的世界观思维方法,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找到了解开困扰他思想的疙瘩的钥匙。按照这种新的世界观,世界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活动,人与外界客体在世界中是以实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人类的社会历史既不是精神发展的历史,也不是事物客体的机械运动的历史,但它也不是对人类的精神、价值以及客观对象的抛弃,它是以人的实践的方式把上述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的因素统一在一起的过程。通过实践,人在改造外部对象的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活动方式,从而体现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的不断实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这必然要通过生产关系的革命来完成,共产主义是人类主体价值的真正实现,而历史的意义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在这一理论维度上,实践又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

因此,随着实践世界观的诞生,便出现了一种新的精神即现实的、实践的人文精神,一门新的科学即关于社会历史的真正的科学。在世界观维度上的实践的立足点为马克思得出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概念及其分析方法直接打通了道路。2.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世界观相比,马克思的《提纲》中以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的根本特点是什么?

答案:费尔巴哈的哲学主要是用来批判宗教神学的。在宗教中,神具有独一无二的自明性,费尔巴哈的哲学为了达到批判宗教的目的,用自然界和人代替了神的地位,因此,在费尔巴哈看来,外界事物和人即整个感性世界时独立自存的。这就等于把现实世界看成了一个凝固的客体。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直观的。进一步来说,费尔巴哈理论的目的也并没有向他发出实践式思维的呼唤,作为对神性的批判,费尔巴哈只需指出神的观念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就可以了。费尔巴哈除了宗教批判之外,就是忙于建立他的爱的新宗教了,这就更不需要实践式的思维方式了。因此,从这点也可以看出,费尔巴哈的世界观理论水平是其理论目的之必然。

在谈到唯心主义的观点时,马克思说它们“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这句话同样也点出了唯心主义世界观的根本特性。当然,对此我们也不能作机械的理解。唯心主义者不是不承认外界对象的真实存在,而是仅仅把对象看作是一种现象,他们认为,在现象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它的本质即精神。主观唯心主义者把这种精神理解为个体的主观精神,客观唯心主义者则把它理解为绝对的客观的精神。黑格尔就是一位客观唯心主义者,在他看来,在作为现象的世界历史的背后存在一个世界精神,是它在推动着真实历史的前进。既然如此,正像马克思所说的,他就当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本身了。

3.马克思在《提纲》中是怎样理解人的本质问题的?与费尔巴哈的哲学人本主义相比,《提纲》在人性论上的理论特点是什么?

答案:费尔巴哈的人性论是以哲学人本主义为思想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根本特性是他的直观存在性。对人性的这种理解决定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必然是半途而废的。对宗教的批判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主要运作场所。与18世纪的唯物主义相比,费尔巴哈在宗教问题上的思想的确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他不再把宗教仅仅理解为无知和愚昧的产物,而是看到了宗教产生的世俗基础。然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思想的发展到此为止了。在指出了宗教的世俗本质之后,费尔巴哈唯一能做的就是鼓吹一种“爱的宗教”,作为对现实世界的异化的修复,这是他的人性论之必然。费尔巴哈没有也不可能从“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的角度来说明世俗基础本身异化的原因。

相比之下,马克思的人性论是以实践观为基础的,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的人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感性的、直观的存在。因此,在马克思看来,在指出了宗教异化的世俗基础之后,就是从实践关系的角度对世俗世界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作出科学的分析。在这之后,实践本身的革命性、批判性特征决定了异化的世俗世界必然要“在理论上受到批判,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马克思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这一思想,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首先,人的本质是个体性和个体超越性的辩证统一。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人既是个体的又是社会的。在这一问题上要反对以下两种倾向:一是完全脱离个人的倾向。二是完全脱离社会的倾向。

其次,人的本质是现实性和潜在超越性的辩证统一。任何一个个人都处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在他的身上必然体现着当时社会关系的特征。这就是

马列《原著试题》

马列原著宣读试卷 1.恩格斯怎样论述无产阶级的? 答:1、什么是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这一阶级的祸福、存亡和整个生存,都取决于对劳动的需求,即取决于生意的好坏,取决于不受限制的竞争的波动。一句话,无产阶级或无产者阶级是19世纪的劳动阶级。--《恩格斯全集.共产主义原理》 2、无产阶级是怎样产生的?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他们为了换得维持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不得不把自己的劳动出卖给资产者。这个阶级叫作无产者阶级或无产阶级。--《恩格斯全集.共产主义原理》 2.列宁怎样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经济和社会主义的? 答:《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列宁在1913年为纪念马克思逝世三十周年而写的文章。 一、这篇文章开头部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 (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这个理论把严格的科学性和高度的革命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个理论批判旧世界,开创新世界,因此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的仇视和憎恨。 (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这个理论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封闭的僵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而是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3)马克思的理论是严整的科学的理论。马克思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

期那些哲学家、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优秀成果,是科学上的最新成就。马克思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构成严整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这个理论所以万能,就是因为它正确。 二、这篇文章简明地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1、在哲学方面 马克思和恩格斯既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八世纪末叶同中世纪势力和僧侣势力斗争的法国唯物主义,又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十九世纪初期德国古典哲学的成果,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列宁认为,这些成果中主要的是辩证法,“即最完备最深刻而无片面性的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 列宁认为,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运用于认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是马克思的一个伟大发现。 列宁最后写道:“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2、在经济学方面 马克思利用了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初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古典学派的成就。马克思在他的主要著作《资本论》中专门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证明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性。 马克思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看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的地方,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从分析资产阶级为经济细胞一商品出发,阐明了市场上的商品交换关系反映人

中宣部中组部向党员干部推荐的五批学习书目清单

中宣部中组部向党员干部 推荐的五批学习书目清单 核心提示:从去年年初到今年年底,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开展向党员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工作,目前已推荐了五批书目,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好评,对于引导党员干部多读书、读好书,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顺利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将这五批书目汇总,方便网友查阅。 前言: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是一项常规性工作、长期性任务。为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效性,现将中宣部中组部推荐学习书目、《人民论坛》推荐学习书目公布给大家,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结合这些书目,认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以此保证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扎实推进。 第五批党员干部学习推荐书目评介 日前,中宣部理论局、中组部干部教育局向党员干部推荐了第五批学习书目,包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孙中山传》、《星火燎原全集精选本》、《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中国共产党历史大事记(1921年7月—2011年6月)》6种7本图书。为帮助广大读者更好地阅读和理解这些图书,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撰写了书评文章,供大家学习参考。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

前不久,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译局组织编选的《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以下简称《选编》)和《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以下简称《学习导读》)与读者见面。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又一重要成果。《选编》从浩如烟海的马列经典著作中精选出25篇著作,虽不到20万字,却涵盖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各个领域,可谓经典名篇。《学习导读》作为其辅助读物,分别对各篇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和当代价值做了分析介绍,深入浅出,发人深思。尽管这些著作过去也曾经读过,有的甚至读过多次,但站在新的时代,重读这些经典名篇,仍然会有新风扑面之感。 《从怎么看到怎么办——理论热点面对面·2011》 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通俗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经多年努力,已经形成品牌效应、示范效应,在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宣传普及方面产生了积极广泛的影响。《从怎么看到怎么办》是其中的第九本,2011年8月初正式出版,目前发行量已突破400万册,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高度关注和好评。 《孙中山传》 我们党把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并称为20世纪中国“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新中国成立后,每年国庆天安门广场都要竖起他的画像。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的众多历史人物中,还有谁能受到人们如此的尊敬?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人物已渐行渐远,今天一些人对孙中山了解不多,对他的历史地位、历史功绩认识不足,这样便不能了解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不能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轨迹和脉络。阅读《孙中山传》,对我们了解孙中山很有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名词解释 1.列宁在 《谈谈辩证法问题》 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 “辩证法也就是(黑 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这一论断是贯穿列宁《哲学笔记》的核心思想 , 是列宁关于 “三者同一” 思想的集中表述.弄清楚这个问题,对于深刻理解列宁的 哲学思想,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指导各项工作 ,具有重要的理 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人的本质是指人的根本属性,也是支配其他属性的属性。马克思的这一著 名论断说明: 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但人和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的属性是社会 性,因此,人的本质只能是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多种社会 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关系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凝固不变的抽象 物,而是具体的,历史的;在阶级社会中,人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 3.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首先是解放思想。只 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 的问题, 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 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 针、方法和措施。 4.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 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而能 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的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 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 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 都比较的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 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简答 1.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其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原 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必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进步。可是伴随着私有财 产和私有制的出现, 人类社会也进入到了阶级社会。阶级是指相同经济利益的人 组成的利益集团, 如奴隶社会有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封建社会有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资本主义社会有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由于各阶级的经济利益不同, 所以在以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这些阶级社会里,两大阶级之间 的关系是根本对立的, 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阶级斗争指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 争。 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 本手段。 一切阶级斗争, 都是在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互相对立和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归 根到底也都是围绕着物质利益而进行的。 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首先在各个 社会形态的两大基本阶级之间展开,如奴隶社会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的斗争, 封建社会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斗争, 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 2.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 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 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 他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 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 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 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 在的反映.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们要么认为,社会的

读马列原著有感

读马列原著有感 篇一:马列原著读后感 马列原著读后感 班级:11级环艺1班姓名:李华学号:171102006 没读马列原著之前,我对于马列原著讲什么几乎一无所知,于是我花了一个暑假的时间读了《共产党宣言》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精神财富的结晶, 是马克思、恩格斯等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研究极为详尽的材料,经过非常严密的论证,用工人运动的实践加以检验,从而得出的科学结论。对于当下有很多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已经不再适宜于中国时代的发展了,中国特有的国情已经不同于马克思的时代,应该由一种更为适宜中国发展的理论来指导中国的实践,并取而代之这个问题,我觉得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以贯之的理论品格;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以前只是在历史书上了解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内容及其意义,但当我真正耐心地阅览了它之后,我感慨很深.这部有着深刻历史意义的宣言,不仅对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斗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而且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即使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今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仍旧有着深刻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共产党宣言》里,我们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的揭示笼罩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上的面纱,“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这种尔虞我诈的资产阶级思想,在战争中暴露无遗。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到现在的伊拉克战争,是资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编与导读(考试考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部分 1.手稿的主要内容: 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重要)。 2)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 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 2.异化: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使劳动产生的结果反过来而成为一种控制和奴役主体自身力量的存在。 3.异化劳动规定性: 1)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物”的异化; (原文):不要像国民经济学家那样,当他想说明什麽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这样的原始状态什麽问题也说明不了。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题堕入五里雾中。他把应当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事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来说明罪恶的起源,也就是说,他把他应当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历史形式的事实。 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产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 劳动的现实化竟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象化竟如此表现为对象的丧失,以致工人被剥夺了最必要的对象-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象。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最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多,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象: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属于对象了。因此,这种活动越多,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本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做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XXIII〕现在让我们来更详细地考察一下对象化,工人的生产,并且考察对象即工人产品在对象化中的异化、丧失。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麽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工人的劳动在其中展开活动、工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本身的肉体生存手段。 因此,工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来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专业课程:·藻类学、真菌学、植物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高等植物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生态学(所有的课程授课语言都是英语)·昆虫学·进化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遗传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

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试题 一、简答题 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是怎样阐述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性的。 a生产和消费的直接统一b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互为依存 c生产和消费互相创造对方d消费从两方面创造生产 e生产从三方面创造消费f生产和消费互相转化 2、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对帝国主义下的定义分别是哪些?(1)列宁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垄断阶段。”但列宁认为这个定义虽然概括了帝国主义最主要的内容,却不能明显地指出帝国主义的各种极重要的特点。 (2)因此,列宁又下了另一个包括了五大特征的定义,即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分割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但是,列宁认为,上述定义只注意到纯经济上的主要现象,如果还注意到帝国主义在整个资本主义发展中所占的历史地位和帝国主义同工人运动中两个主要派别的关系,那就应给它另下一个更完备的定义。 (3)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这个特点可分三方面来谈:(1)帝国主义是垄断的资本主义;(2)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3)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3、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怎样理解这一观 点 (1)政治斗争是各阶级、阶层、政党、民族、国家和政治力量之间围绕着政治权力所进行的斗争。 (2)它是阶级斗争的高级形式。核心是国家政权问题,即统治阶级要保持统治地位。 (3)政治斗争通常与经济斗争、思想斗争结合进行,是各种斗争的中心环节。一个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只有通过政治斗争才能最终实现。 4、何谓“先验主义”?为什么恩格斯把杜林的体系定义为先验主义? (1)先验主义:唯心主义认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同唯物主义反映论根本对立。认为人的知识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社会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亦称先验主义、唯心主义先验论。他的极端表现形式为:认为宇宙的唯一支柱是人的思想。 (2)杜林把哲学研究对象分为三大类;世界模式、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他的哲学体系也相应地分为:一般世界模式论(原则)、自然哲学和关于人的哲学。杜林认为这三部分的逻辑次序是,适应一切存在的世界模式在前,自然界、人类社会跟在后面。这就是杜林哲学体系的基本结构。恩格斯认为,杜林的这种分类法是先验主义的,因此就有了这个题目。 二、论述题 1、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中提到马赫在《感觉的分析》中的一段话:“在实践方面,我们在从事某种活动时,我们不能缺少自我这个观念,正如在我们伸手拿一个东西时不能缺少物体这个观念一样。在生理学方面,我们经常是一个利己主义着和唯物主义者,正如我们经常看到日出一样。但是在理论方面,我们决不应该坚持这种看法。”这段话可以看出马赫的错误是什么?怎么理解? (1)马赫把实践同理论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马赫认为,在实践中经常采用的观点,而在理论上却可以完全不承认。他以此说明实践是一回事,理论是另一回事。

读马列原著有感(资本论)3000字

《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资本主义却从《资本论》中汲取营养,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在《资本论》中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资本论》的方法不亚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发现。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曾发现有机自然界的进化规律一样,马克思的《资本论》也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精力著述的伟大的科学巨著,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它的出版,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天才之处在于从一开始就发抓住了所有商品都有的共性,这种共性与商品的具体物理属性没有关系,这就是劳动。劳动在此的作用和地位类似于万有引力对宏观物体的作用和地位一样。在商品身上,除了能够发现都凝聚了人类劳动这一共性以外,不能够发现第二个更能够揭示人类生产活动发展规律及趋势的工具或指标。马克思发现了这个商品的共性,就为其理论体系的构建找好了打下了基石。 据“物质不灭定律”也能够推导出劳动的作用。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物质没有增加或减少,那么人类社会多了什么呢?多出的就是凝聚在各种商品之上的劳动,有了劳动,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相当于分论] 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相当于结论]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 (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

29770江苏自考 马列原著选读复习资料

29770江苏自考马列原著选读复习资料 填空、选择 1、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2、考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 3、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 4、分配被规定为从社会出发的要素,交换被规定为从个人出发的要素。 5、生产直接也是消费。 6、利息和利润作为分配形式,是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为前提的。 7、劳动参与产品分配的方式,也就不表现为工资 8、在单个的个人面前,分配自然表现为一种社会规律 9、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 10、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11、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12、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13、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14、共产党人到处都支持一切反对现存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革命运动。 15、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16、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17、这种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最先明白地表述出来的:一切都存在而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生成和消逝。 18、在这两种情况下,现代唯物主义本质上都是辩证的 19、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 20、社会力量完全像自然力一样,在我们还没有认识和考虑到它们的时候,起着盲目的、强制的和破坏的作用。 21、辩证法内容的这一方面的正确性必须有科学史来检验。 22、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23、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 24、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5、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 1、生产生产着消费:(1)是由于生产为消费创造材料;(2)是由于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3)是由于生产通过它起初当作对象生产出来的产品在消费者身上引起需要。因而,它生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重点

马克思经典著作 一、异化劳动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 1溯源:[1]基督教《旧约》中关于偶像崇拜的概念; [2]柏拉图世俗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关系的颠倒。 主要代表及其观点: 霍布斯[英]:每个人权利的“转让”产生“利维坦”反过来成了统治人们的异己力量;卢梭[法]:用异化来说明人民主权。国家变成与它原来使命相反的暴君统治的工具;黑格尔[德]:异化即“绝对精神”这个异化主体的对象化、外化;费尔巴哈[德]: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唯心主义是人的理智的异化。如:人为了精神上的慰籍而创造了上帝、宗教,结果反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 2真正使异化概念流行起来的人是马克思。 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的独特贡献,是对经济领域中异化现象的揭示。 异化,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是指主体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将自己的本质外化出去,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个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转过来反对主体自身。 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构成异化理论的出发点 3、马克思关于主体和主体本质的规定: 首先应当避免重新把“社会”当作抽象的东西同个人对立起来。 个人是社会存在物。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成为一个现实的、单个的社会存在物,同样地他也是总体、观念的总体、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主体的自为存在,正如他在现实中既作为社会存在的直观和现实享受而存在,又作为人的生命表现的总体而存在一样。 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 4、一方面根据异化理论的思辨传统,另一方面立足于经济事实的分析: 提出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1)劳动者和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 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就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物化为对象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

读马列经典活动

读马列经典活动 (2011-05-17 12:49:40) 由教师提供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经典原著(节选)书目(每位任专题课教师根据本专题内容选二篇经典书节选),第八周布置读书任务并提出要求。 1.学生从中选择一本经典书(节选)阅读,然后根据自己读书体会写读书笔记(要求1500字以上)。第14周交 2.在每个教学班按8--10人组成读书小组,并指定小组长。在任课教师指导下,由小组长组织本小组交流读书体会,收集本小组读书笔记,并评选一篇优秀读书笔记参加班上评选。第15周交 3.教师对学生读书笔记进行评阅,并召开班读书报告会。每个教学班评选出一篇优秀读书笔记,评为班优秀读书笔记的学生在年级读书报告会上进行交流。第16周交 读书笔记要求: 1.对阅读某一篇经典书中节选之后形成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的一个观点、一个理论的认识,要理论联系实际,但不要泛泛而论。 2.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 3.主题鲜明、深刻,层次清晰,内容新颖、生动。 4.总结专题教学课后体会。 经典原著(节选)书目: 1.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 2.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一九四一年五月十九日); 3.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 4.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289页。 5.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1938年10月14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6.列宁:辩证法的要素,摘自《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7.毛泽东:矛盾论, 8.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 9.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节选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中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的《实践论》 12.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13.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第16段——47段)”。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2—135页。 14.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选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0——383页。 1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段 16.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17.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节选 18.列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通俗的论述) 1916年1-6月 19.江泽民:论科学技术 (节选) 20.自然辩证法(节选)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4 卷 21.经典作家关于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论述 ①“马克思过去和现在都是唯一能够担当起这样一件工作的人,这就是从黑格尔逻辑学中把包含着黑格尔在这方面的真正发现的内核剥出来,使辩证方法摆脱它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把辩证方法在使它成为唯一正确的思想发展形式的简单形态上建立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43页 ② “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在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至多有几个专门的领域除外。至于马克思所做到的,我却做不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

马克思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学习导读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它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为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 一、写作背景 《资本论》的写作和问世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实践的产物。 马克思研究写作《资本论》,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和历史趋势,为新世界观提供科学的根据。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和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发表意见的“难事”。在研究这些“难事”的过程中,马克思逐步认识到,国家和法的实质,根源于社会的物质关系或生产关系,因此,“应该到政治经济学之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于是,1843年10月起,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着手创建旨在“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的诞生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19世纪30—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德等欧洲主要国家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开始充分暴露出来,并导致了1825年开始出现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及其基本矛盾的激化,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反映新兴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政治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将研究从流通领域深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部联系。但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它把资本主义当作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因此不可能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没能真正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规律,却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提供了思想材料。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几乎倾注了马克思的毕生心血。从19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的40年间,马克思认真研究了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魁奈、马尔萨斯等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经济学说,深入考察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史以及经济状况与阶级斗争的关系,先后写下了“巴黎笔记”、“伦敦笔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些手稿构成了《资本论》的主要内容。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此后,马克思继续为《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出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并积极着手整理和修改《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继承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整理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5月)和第三卷(1894年10月)。恩格斯逝世后,《资本论》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于1910年单独出版;1956—1962年苏联又重新整理出版了第四卷手稿,命名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的创作出版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逐步成熟、不断完善的历史过程。 《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为当时和后来的无产阶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19世纪上半叶,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抗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最初捣毁机器的运动,逐步发展到有组织地要求缩短劳动日、增加工资等各种形式的经济斗争,直至发展为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工人发动的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政治斗争。这些情况表明,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资本论》的创作就是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英文名称:Marxism Works Selected Readings 学分:3 总学时:54 开课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学位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力求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辩证的历史的唯物主义的方法,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水平,提高学生结合当代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新世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二、预修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原理 三、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一)导论:今天我们如何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3课时 1、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社会科学文献阅读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区别 (2)自然科学认识与人文社会科学认识的区别 (3)理解与解释的区别 3、本课程学习要求大家做到“三结合”: (1)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2)基本原理的学习与领会马克思主义方法的结合 (3)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结合

(二)《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上) 3课时 一、《提纲》的写作背景 二、《提纲》的框架结构与基本要点 《提纲》共11条,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条),揭示出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在于不懂结合实践活动的意义,说明实践是新哲学的基石,它是整个提纲的“总纲”,以下诸条是第一条的具体化 第二部分(第2条),说明实践是认识和理论的基础,是新哲学的基本点 第三部分(第3—9条),说明旧唯物主义由于不懂得革命实践的意义而陷入唯心史观 第四部分(10,11条),指出了新旧哲学不同的立足点和阶级基础,新哲学的根本使命在于改造世界 三、对《提纲》几个概念的解释 1、“感性”与“人的感性的活动” 2、“世俗家庭”与“社会化人类” 3、“人类社会”与“社会化人类” 4、市民社会 5、“直观的唯物主义”与新唯物主义 (三)《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下) 3课时 一、学习提纲需着重领会的问题 1、以实践的基本出发点,认清旧哲学的主要缺陷 2、以实践为基本立场,阐发新唯物主义关于本体论、认识论、自然观、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3、从实践出发,阐发新世界观的目标、性质和功能 二、《提纲》的理论贡献及当代启示 (四)《共产党宣言》序言与引言 3课时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考试重点

一、简答 1、《共产党宣言》为什么是理论创新的产物? 答:第一,《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就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产物 第二,《共产党宣言》思想的发展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过程 第三,《共产党宣言》进行理论创新的另一方法就是不断扩展自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 第四,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十分注重吸收科学成果,从而丰富自己的理论 第五,马克思和恩格斯进行理论创新的最重要方法是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和革命斗争形势进行研究,并在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发展 2、《共产党宣言》为我们理解和把握经济全球化提供了三点启示。 答:(1) 透析经济全球化的经典文献: A、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对此我们只能主动适应和积极参与,而不能袖手旁观或畏缩不前。 B、由资产阶级开始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具有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特征,对此我们必须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适时的调整,以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国际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 C、经济全球化使我国更加处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如何抵御资本主义政治和文化对我国政治和文化的负面已经成为非常严峻的任务。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重视人的自由发展的理论依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 3、运用《费尔巴哈提纲》原指导实践应该处理好的几个重要关系。 答:首先,要在社会主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正确处理好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其次,要在社会主义改革中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再次,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实践创新与正确实践的关系。 此外,要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中正确处理好社会实践主体的责任和利益的关系。 最后,要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处理好务虚和务实的关系。 4、两个“必然”以及两个“绝不会”。 答:“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得出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在资本主义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胎胞里成熟之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5、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 答: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用产品经济代替商品经济;在消灭和阶级差别的基础上国家开始消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生。 6、理论武装终身受用。 答:有助于了解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有助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向前推进;有助于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有助于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同反科学社会主义的界限。 7、《怎么办?》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 答:第一,无产阶级政党必须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