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社会心理学实验 我们为何对自己撒谎 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实验 我们为何对自己撒谎 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实验 我们为何对自己撒谎  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实验 我们为何对自己撒谎  认知失调

社会心理学实验我们为何对自己撒谎

认知失调

1959年的一个经典的社会心理学实验证明了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对自己撒谎。对这个实验的理解很好地解释了我们内在动机的阴暗世界。

这个无比创新的实验是由Festinger和Carlsmith(1959)负责的。人们总

是试图解释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而这个实验正是提供了对于这种自我解释的重

要而深刻的理解。实验中充满了巧妙的骗术,所以对它最好的理解方法就是想

象自己正身临其境。那么请坐好,放松,让我们回到过去。现在的时间是1959年,而你是一位斯坦福大学的本科生…

作为你课程的一部分,你同意参加一项"表现衡量"的实验。你被告知这个

实验需要两个小时。由于你原本每年就需要作为被试者参加一定数量的实验,

所以这次只是多了两个小时而已。

你并不知道,这个实验会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一个经典。在你看来似乎是实

验者造成的意外事故实际上都是被小心控制的骗局的一部分。不过就目前来看,你是无辜的。

准备

进了实验室,他们告诉你实验是关于你的预期如何影响你在一个任务中的

实际经历的。很显然,被试者被分为两组。而在另外一组中,被试者被告知了

一个特殊的关于这次研究的预期结果。为了清楚地灌输这个预期结果,一个显

然刚刚完成这项任务的学生正在给另一组被试者作非正式的简要介绍。不过,

在你的这组里,被试者不会被告知预期结果。

你可能会纳闷为什么要告诉你所有这些东西。虽然如此,这样看起来似乎

更加刺激,因为你现在知道了一些这个实验的背后过程。

于是你开始着手于第一个任务,不过很快又发现它无比地无聊。头半个小

时里,你被要求将一些线轴放到一个箱子里。接下来的半小时里,你又被要求

将一些钉子放在一块木板旁边。说实话,相比这个,你宁愿看着油漆变干。

在任务的结尾实验员感谢你的参与,并告诉你很多其他被试者发现这个任

务非常有趣。这有点令人困惑--这个任务明明很无聊。管他呢,你就这么让它

过去了。

实验的疏忽

然后那个实验者看上去有一点尴尬,他开始吞吞吐吐地解释说出现了一点

小差错。他说他们需要你的帮助。在你之后的那个被试者是属于在任务开始前

就知道预期结果的那一组的。这个预期结果就是任务很有趣。不幸的是,通常

负责告诉别人预期结果的那个人没来。

所以,他们问你是否愿意代劳。不但如此,他们还提出会为此付给你1美元。因为这是在1959年,而且你是个学生,所以对于这么一点小事这1美元的酬劳也不算完全微不足道。并且,他们告诉你将来可能还会用的到你。这钱听

起来很容易赚,于是你答应了他们的要求。这真不错--起初这个实验只是作为

为了完成课程的一个部分,现在倒让你捡到了一点现钱。

你很快被介绍给了下一位被试者,她将要去做你刚刚完成的那个任务。按

照指示你告诉她,她将要做的任务非常有趣。突然间你因为给了她太高期望而

感到一阵后悔。这时,实验者回来了。他再一次对你表示感谢,而且又一次告

诉你很多人都觉得这个任务很有趣,也希望你同样这么认为。

然后你被引导进入另一间房间,在那里你接受了关于刚才那个实验的采访。其中一个问题问你,刚才那个任务是否有趣。这让你停顿了一下,并引发了你

的思考。

现在这个任务看起来似乎没有刚才那么无聊了。你开始发觉即使是线轴和

钉子的重复运动也蕴含了一种对称美。而且这一切都在科学的名义之下。这是

一个有价值的劳动,并且你希望实验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果。

那个任务仍然不能被算是非常好玩,但是也许也没有那么糟糕。再回想一下,你发现它没有你最开始认为的那么无聊。你给它的评价是比较有趣。

实验结束后你和同样参加了实验的朋友聊天。比较了一下后你们发现除了一个重要的区别外,你们两个的经历是完全一样的。她得到的赏金比你得到的多多了:20美元!这让你第一次开始怀疑其中是不是有一些"阴谋"。

你问她关于线轴和钉子的任务:

"哦,"她回答道,"真是无聊透了,我给了它最低的评价。"

"不。"你坚持反驳,"没有那么糟糕。事实上如果你仔细想想,它还是挺有意思的。"

她不可思议地看着你。

到底是怎么回事?

认知失调

你刚刚所体验到的是认知失调的力量。研究认知失调的社会心理学家对于我们如何处理两种矛盾的想法很感兴趣。

在上面这个实验中,一开始你认为任务很无聊,然后他们付给你钱,让你告诉另外一个人任务很有趣。但是,你不是那种随便撒谎的人。所以你如何解决作为一个诚实的人的真实看法和对下一个被试者撒谎的矛盾?你得到的金钱很难安抚你自己的良心--那些钱挺不错,但是还不算那么有份量。

你的大脑决定认为这个研究实际上比较有趣,以此来解决这个难题。那个告诉你其他人都觉得任务很有趣的实验员帮你坚定了这个结论。

与此同时,你的朋友没有必要经历这些内心的矛盾。她只是对自己说:我为了撒这个谎得到了20美元。对于像我这样的学生来说这是一小笔财,足以为我撒的小谎提供足够的理由了。无论实验者告诉我什么,这个任务始终都是无聊的。

一个美丽的理论

在这个实验之后,人们又进行了大量关于认知失调的研究,并且有了可喜

的成果。它的美丽在于它解释了我们每天生活中的许多行为。以下是Morton Hunt在他的著作《心理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Psychology")中提到的几

个例子。

当你试图加入一个团体的时候,越是难以进入,你就越珍惜你的会员资格。为了解决(1)你为了加入他们而需要越过的障碍和(2)其实那只是一家普通的俱

乐部之间的矛盾,我们说服自己,这家俱乐部实际上还是很棒的。

为了支持自己的看法,人们对于同样的信息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当决定

自己关于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的看法的时候,我们为了避免冲突,就故意忘记和

自己的理论相矛盾的观点,而记住所有支持自己理论的观点。

即使是在明显不道德的情况下,人们还是会迅速地将自己的价值体系调整

到适合自己行为的标准上来。那些偷自己老板东西的人会声称"每个人都是这么干的",于是他们如果不这么做就会显得落后。或者他们会说"我的报酬太低了,所以我理应在其他方面得到一点额外补偿。"

只要你去思考,人们通过为自己的过失找借口来解决认知失调的情形还有

好多好多。如果你对自己是诚实的,我敢肯定你可以想起很多你自己这么做的

情形。我知道我可以想起好几次。

意识到这点可以帮助我们避免犯下认知失调的一种后果最为危险的过错:

相信自己的谎言。

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一个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

减少和消除这种由失调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紧张,通常采取以下三种途径:①

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②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③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个认知成分矛盾。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

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更精确一点来说,是两种认知中

所产生的一种不兼容的知觉,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

认知失调的理论表示相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已有实验试图去量化此一理论上的趋动力。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

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1.改变态度

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

2.增加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4.减少选择感

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5.改变行为

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

由费斯廷格,L.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是认

知相符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

50~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这些因素是人对外部世界

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包括观念、信仰、价值观、态度等许多方面,同时,也

可以是某种行为的表象或再现,甚至是对未来事件的期待。随着人当前社会活

动的内容不同,各种有关的认知因素会以各种组合方式并存于人的当前意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有3种可能性,即协调、失调和不相关。协调和失调是针对认

知因素之间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所谓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失调是指

这两个因素之间不一致,偏重的是心理意义上的矛盾。

认知失调理论研究当人具有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时的心理体验的特点,以

及在这种体验作用下的心理活动变化。费斯廷格认为,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会

引起人的心理上的紧张,并产生不愉快体验,他将其定义为失调感。例如,一

个平日吸很多烟的人,读了论证吸烟可能导致患肺癌的文章后,心理体验是不

愉快的。因为"我平日吸许多烟"与"研究证明吸烟很可能引起肺癌"这两个认知

因素相互失调。失调感的程度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两个认知因素矛盾的程度;二是从个人角度看,两个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给人带来不愉快心理体验的失调

感可成为动机作用于人,使人努力减弱或消除它。采用的方法有4种:改变认

知因素之一的方向,使其与另一个相协调;采取新的行动获得协调;收集新的

认知因素重新调整原来的认知系统;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性。费斯廷格提出,

人在减弱或消除失调感的过程中,一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缺乏明确的意识。

相关研究

费斯廷格在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同时,也给出了实验证据加以验证。

不充分合理化实验让被试做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请他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其实是实验助手)绕线工作

很有趣,吸引人;为此,说谎的被试得到一笔酬金。然后实验者再请他填写一

张问卷,以了解他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结果发现,得报酬多的被试对绕线

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得报酬少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变得喜

欢这个工作了。

费斯廷格的解释是:当被试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时,心口不一致。他

头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我本不喜欢绕线工作"和"我对别人说这话有趣",

两者是相互失调的。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他便要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费斯廷格认为,得钱多的(20美元)被试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之所以对别人说绕线有趣是因为有明显的外部好处,这样说是值得的。心口不一致所带来的失调感就削弱了。可是对得钱少的(1美元)被试来说,用

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较困难。由于失调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会再

审视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其中第2个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做出的事不

易收回;第1个对自己内部态度的认识相对来说要较为容易改变。所以,被试

便不自觉地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态度评价。新的认知因素"我比较喜欢绕线工作"与"我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就相互协调了。结果,得报酬少的人比得报酬多的人更喜欢绕线工作。这种情况被称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条件下因认知失调

引起的态度改变。

决断后效应人对几个各有利弊的事物做出唯一的选择是个决断过程。如果

在决断之前,每个事物的价值在决策者心目中大致相近,则难于决断其优劣;

但在作出选择之后,决策者对这些事物的态度评价就发生了改变。人对被他选

中的事物更加偏爱,对未选中的事物易于采取贬低的态度。认知失调理论认为,这种现象也反映了人内部解除失调感的过程。人作出选择意味着他放弃了未被

选择事物的利处,接受了被选择事物的弊处,对这一结果的认知与他自己对自

身的评价("我是个理智而能干的人")之间所产生的矛盾造成人的失调感。为了

消除它,他可以采取行动改变原来的选择,但在很多情况下,所作选择是难于

改变的,于是,便采取重新评价各种事物的方式,收集新的信息缓解由于决策

造成的失调感。这时,他更多地意识到被选事物的优点和被拒绝事物的缺点,

致使对两种事物的评价在态度上就有了明显的区别。

以削弱失调感增强信念在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另一情形是,人为了某个目标

作出种种努力,但后来发现结果与原来所期待的相差甚远。当面对与期待不一

致的结果时,有的人不能正确地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却坚持原来的看法。

费斯廷格和他的同事做过一次现场调查研究:偶然的机会,他读了报上一篇报导,说某个地区的宗教团体向人们宣布了上帝的意思,在一个特殊日子,人类

生存的这个世界将被一场洪水彻底摧毁。费斯廷格随后来到这个地区,观察当

地的人们为迎接这个特殊日子所做的种种准备活动。当这个日子到来时,世界

并没有毁灭。随后他发现人们不但没有改变原来对上帝的信仰,反而更加虔诚

地敬仰、崇拜他,因为他们认为世界之所以没有被毁灭是因为他们积极的努力

和热情的迎接死亡的态度感动了上帝,使之改变了原来的计画。人对某种目标

怀着坚定的信念,并为此投入了很多精力,但最终发现那个目标根本没有实现,这会引起很强的失调感。消除这种由于徒劳的努力引起的失调感也是很困难的。因为已经付出的努力是不可挽回的,即使改变原来的信念,也无法消除失调感:"我曾为某种信念投入了巨大的劳动"与"事实证明这种信念是不真实的"。这时,人只好寻求其他方式,可作的选择是对已有的事实作少许让步。比如说找些看

上去还说得过去的理由为已存在的开脱,或是简单地承认在这次活动中有些小

的失误,但总的信念系统是正确的。在对事实作出小的让步的基础上,以更加

坚定的方式信奉原来的信念,并更加努力地宣传它和维护它,以此缓解人内心

中怀有的失调感。费斯廷格指出,以削弱失调感的方式增强人的信念这种现象

可以在历史上的许多群众运动中发现。

引起争论

认知失调理论在学科中也引起很多争议。

其中有两种反对的观点较有影响:

一是以M.J.罗森伯格等人为代表的强化观点;

二是以D.J.比姆为首的自我知觉观点。争论主要围绕着不充分合理化实验

展开的。持强化观点的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态度是由人所得到的酬赏数量决定的。人喜爱一事物是因为该事物给他带来较多的酬赏。人对没有酬赏的事物自

然不喜欢。这当中不存在失调感及其影响。他们批评原来的实验在方法上有问题,并且从强化原则的角度出发,重新设计实验,获取有利强化原则的证据。

自我知觉论的观点是对认知失调理论的另一种批评,它接受不充分合理化实验

所获得的结果,但不赞成用认知失调观点所作的解释。比姆指出,人评价自己

对某事物的态度与他评价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是一样的,他作为观察者,观察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推论出自己或他人对该事物的态度。他对别人说绕

线工作有趣,并得到少量的钱,这时他会从观察者的角度评价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既然在很少好处的条件下说了此话,则自己对绕线的态度是喜爱的。反之,若是在较多好处的条件下说绕线有趣,则是自己并不喜欢绕线,只是为得到好处。这种解释也否定了失调理论。

反对意见和相应的实验证据引起了支持认知失调理论的心理学家对失调理

论本身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丰富了支持失调理论的实验证据,并且

从理论上探讨了认知失调理论适用的领域和场合。由争论引起的各种研究对社

会心理学的一个突出作用是,它们极大地促进了研究方法的发展和改善。反覆

的争论和探索终于使心理学家认识到,人的社会心理活动是极为复杂的现象,

每一种理论都是对这种复杂性的探索,它们作为人的问题的理解,都有其合理

的一面,也有其谬误之处。在此处适用的观点在彼处不一定适用,但它们相互

之间不是完全不相容的,它们对人的问题的理解依赖于当时现象的特点和存在

的条件。认知失调理论探讨人对自身活动的认识与外界事物发生过程之间的联系,强调人的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续的先行作用,这在理论上是对心理学科的

一项贡献。在此之前,人们强调的是态度先于行为,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

样的行动。但认知失调理论提醒人们注意另一方面的情况。人的行为也可以是

态度改变或更加坚定的先行条件,已做出的行为引起人的内部失调感,从而发

生态度的改变。这一看法对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认知失调理论自身的弊端是,在语言表达上不够明确,特别是关于认知"失调"这一重要概念,始终没能给出明确的定义,只是说:两个认知因素在心理上不一致。这给进一步严格的科学研究带来困难。在有关的实验中,研究者不能

用可观察的指标定义被试内部产生的认知失调感,只能假定或推测它的存在。

在学科中一个好的理论不仅应能正确反映事物的规律性,而且应包含良好的证

明手段,认知失调理论在后一点上是薄弱的。

80年代以来,人们对认知失调理论的讨论转向新的方面。其中较为引起重

视的课题有两个:一是认知失调现象与人格的自我评价之间的联系,因为越来

越多的研究表明,认知失调感的发生通常伴随着人的自我形像的损害;二是认

知失调感作为一种负性的情绪,它的发生伴随着何种特有的生理唤醒状态。

===

善有真假、端曲、阴阳、是非、正偏

行善、积善,首先要懂得什么是「善」。有许多人对于善恶没有辨别的能力,把善当作恶,恶当作善,这种颠倒的成见,不但学佛难,连做人都难。在

古代,小孩从小有人教导,在家父母教,上学老师教,从小熏习,纵然做坏事,还会受良心责备,也就是他还知耻。现在人做坏事,不但不会受良心责备,还

认为做坏事是应该的,说起来还谈笑风生,不以为耻。这是修道最大的障碍,

不但道业不能成功,做人到后来都失败,那就是「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何谓「真善」、「假善」,了凡先生也有一个标准,此标准与佛相同:有

益于人的是善,有益于自己的是恶。现在人的观念,则是相反,都把自私自利

看作是天经地义,是正当的道理,这观念是见解上的错误。自私自利,决定损

人利己。好事自己独揽,恶事推给别人,在现前社会里,这种现象太多了。处

处存有侥幸的心理,占别人的便宜。

为何说自利是恶?佛告诉我们,六道轮回就是自私自利变现出来的。自利的心淡薄,超越轮回就容易;没有自利的心,就超越轮回。换句话说,超越六道

轮回是善,不能超越六道轮回是恶。这件事,相信的人更少了,许多人根本不

承认有六道轮回,认为六道轮回是神话,不是真的,这是世间人自作聪明。我

们之所以相信,因为有相信的道理,就是大乘经上所讲的「唯识所变」。十法

界依正庄严从何处来的?从心想生。贪心是饿鬼,愚痴是畜生,瞋恚是地狱。你心里有嫉妒、瞋恚,就会变现地狱。我们有贪瞋痴的心,贪瞋痴是业因,就会

变现三恶道。所以能将贪瞋痴的心断除,三恶道就没有了。这是一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利益别人的,称之为公,公就是真;利益自己的是私,私就

是假。第三种说法,从真心里去帮助别人,利益社会,这是真的;看到别人做,我们不得不跟著去做,那是假的。第一个发心的人,是从真心里发的,这是真的。第二个发心的人,可能是为名、为利,心就不真了。虽然发心利益别人,

其实终极目的是自利,希望获得别人赞叹、恭敬,这还是私,是假的。第四种

说法,「无为而为」是真的,「有为而为」是假的。了凡先生说了四个标准,

是教导我们如何去辨别。行善积善要知道善有真假,积善要积真善。

「端曲」,第一种说法,纯粹是济世之心,这是端;有丝毫媚世之心,就

是曲。『媚』是谄媚巴结,心不正,也就是现在人讲的讨好。为了讨好社会、

讨好别人,去做善事,就是曲;没有条件,真心帮助别人,这是端。第二种说法,纯是爱人之心,这是端;不是真正爱人,而是假藉这种行持,得到自己的

目的,这是曲。第三种说法,真正敬人之心,这是端,『端』是端正、端庄;

有丝毫玩世之心,就是曲。就是把行善当作一种消遣,此善是曲。

「阴阳」,行善不欲人知,这是阴;阳是显露,别人都晓得你行善。了凡

先生说:「阴德天报之」,天地鬼神都报答你;「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

做一点好事,享受别人的恭敬、赞叹,恭敬、赞叹也是福,那种福立刻就享尽了。尤其是现在,积善非常不容易,做一点好事,报纸一刊登,电视一宣扬,

就报光了。而现在人造恶,用种种方法隐瞒,不让人知道;恶积厚了,天罚之,老天爷惩罚。行善,善积不住;造恶,恶全累积,这多可怕!这些道理与事实

真相,我们都要懂得。可是今天作善确实会有记者来采访,会有新闻媒体来报导,但我们的心确实无此念头,善还能保存一点;若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

声望,福报就享尽了。

「名者,造物所忌。」盛名不但人嫉妒,天地鬼神都嫉妒。「世之享盛名

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世间知名度高的人,若没有真实的德行,往往有灾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真正心善行善,而遭社会

人嫉妒、毁谤,这些人往往自己这一生不发达,但他的儿孙一定发达。他的善

是真正累积下来,他的罪业现世已经报尽了。所以古人常教人积阴功、积阴德,为善不宣扬,这是很深的道理。

「是非」,了凡先生也举了古代的例证,归结到最后,他讲:做一桩善事,特别要重视其流弊。所以善不在一时而在久远,不在一生而在其影响。若他现

在做的是一桩好事,但是这桩好事并非有好的影响,此影响反而会害人,那就

不是真善,这种善似是而非。譬如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以原子弹轰炸日本,使

日本人投降。原子弹是爱因斯坦发明的,当时对我们来讲,这是好事。但现在

想想,爱因斯坦的发明是不善,原子弹发展的流弊,将来会毁灭整个世界。事

实上,日本人投降是迟早的事,因为当时日本的国力已经消耗尽了,无法再拖

下去。所以,凡是似是而非的善,都不是真善。

反之,眼前他做的事情似乎是不善,可是影响久远,确实有许多众生得到

利益,这是真善。譬如中国佛教提倡素食,初学素食之人,面黄肌瘦,营养不良,这看起来不善。但慢慢习惯之后,对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因为

以前肉食吃惯了,现在要调整需要一段适应期,这是生理上的转变,约一年至

三年,依个人体质而定。要能忍耐过去,饮食就适应了,晚年的身体健康,是

一般肉食者不能相比的,这是真正得好处。

所以古人常讲,聪明人有前后眼。往前看,记取历史的教训;往后看,自

己怎样能够获得福报,这就叫有前后眼,一般讲的有眼光。年轻人谁不喜欢欢

乐场所、谁不爱玩,年轻真是大好时光,若是浪费在游乐之中,不知进取,晚

年就困难了。年轻人过著幸福欢乐的生活,往往都是家境不错;家庭生计非常

困难的,哪有机会去玩,天天要做工,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没饭吃。所以家庭

生活艰难,子孙往往好学能发达,这当中都有因果关系。

我是生在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家中一无所有。父亲若一天不工作,家里

一天就不能生活。知道此困境,年轻时不敢去玩,懂得要读书、要好学。同事、同学、朋友都说我是书呆子,他们问我为何不去玩,我说我也很想玩,但是时

间换一换,你们年轻玩,我在年轻时多攒一点资本,到晚年再玩。现在我的那

些老同学、老朋友,看到我都说:「你对了。」这就是我比他们聪明之处。老

年享福是真正的福报,年轻的福报不算福报。年轻受苦无所谓,有体力、有精神;老年没有福报,就很可怜,没有人照顾,生活很凄惨。所以年轻要修福,

要积德行善;老年时,无论在何处,都会有人照顾。所以,「是非」我们要有

能力辨别。

「偏正」,善心、善行是正;恶念、恶行是偏。但我们看到有以善心造恶

事的,此即所谓「正中偏」;也有以恶心却造了善事,这是「偏中正」。这些

事实真相不可不知。善人造了恶事,这当中的善恶因果、事相非常复杂。譬如,早年我在台北参加大专佛学讲座,主持者是道安法师,他请我去教学,所以我

有机会亲近他。道安法师非常慈悲,所以有信徒常常去骗钱,但老和尚都给他。有一天我去看老和尚,进去时,正好有一个人出来,那个人我也认识。老和尚

说:「刚才那个人今天又来骗我。」我说:「你给他了吗?」他说:「给了。」那个人不知道老和尚已知道了,以为今天又骗到手。道安法师往生时,负债八

百多万,都是被人骗去的。但他并不是不知道,他知道还让你骗。老和尚没有钱,跟信徒借钱来给他,这是「正中偏」。也有以恶心做了好事,他实在是想

害你、想整你,没想到这个因缘,让你得了大利,这些事情往往有之,那是

「偏中正」。所以善恶很难辨别,要很细心去观察,守住佛讲的大原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就能看清楚、看明白。

「半满」,满是圆满,半是不圆满。行善而不著善,这是圆满。行善之后,还念念不忘我做了多少好事,对哪些人有恩惠,此善是半,不是圆满的。譬如

以财物帮助人,内不要常想到自己做了一桩好事;外也不要去记挂哪些人受你

的恩惠,也不要想到你的那些财物,心地清净,这是「三轮体空」。这个福报

是圆满的,无论布施多少都是圆满的。

若著相布施,不忘记能布施的我,也不忘记那个人受我恩惠,你布施得再多,都是半。半就是所得的福报是很有限的;满才是无限的。所以经上讲,以

恭敬心布施供养辟支佛一钵饭,能得九十亿劫不受贫穷的果报,一钵饭就能种

无量的福报。为何福报那么大?以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去修福,福报就是圆满的。所以一分钱的供养,能消无量无边的罪业,就是以真诚、清净

心修布施。若是著相布施,捐黄金万两,福报还是非常有限。

所以修福真的是很公平的,不是说有钱、有地位,才能修福;贫穷下贱,

没有地位的人,就不能修福,没有这种道理,那是世间人的俗见,不是佛菩萨

的智慧。我们在经上看到,乞丐遇到佛菩萨,遇到阿罗汉,想到自己这一生贫

穷下贱,是过去生中没修福,今天遇到圣贤人,想修一点福。但实在没有什么

能供养的,自己在外面讨了一点饭,可能已经吃了一半,还剩下一点。阿罗汉

不嫌弃,接受你的供养,你来生享天福。所以一钵半碗饭的福报,能换得来生

享天福,这是真诚、恭敬心修福。大富大贵之人布施百万、千万,未必能生天。只要明白这些道理,就知道自己应如何修学。修福是人人都有机会,是人人平

等的,问题就是你懂不懂这个道理,明不明白这些事实真相,如理如法的修学,每个人都能够得圆满的福报。

「难易」,行善、积善有难有易。凡是有机会去做就容易;有机会而不肯做,这就难了。尤其是贫穷之人,生活在极度困难当中之人,要是能发心修布施供养,真正难能可贵。所以难易不在事,在心。真正觉悟明白,会抓住机会就容易了。但是世间确实有很多有财富、有地位之人,不晓得修善、积善,抓不到机会,这对他就难了。

有一位同修告诉我,澳大利亚有一个很有钱的人死了,财产不给儿子,也不给女儿,给他养的狗,这只狗变成了富狗。他这么喜欢狗,来生一定到畜生道去投狗身,这是愚痴到了极处!他有这些财富,不知道做社会福利事业,不知道帮助世间困难之人,许多机会在他面前错过了。当然这只狗跟他也是有缘分,过去生中没有缘就不可能。这是他愚痴,不懂得修福。

为善必穷理,否则行无益。

这是结论,这是真话,要深明当中之理。我们要做真正的好事、善事。首先要明白什么是第一等好事,就是「帮助众生破迷开悟」。所以释迦牟尼佛、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就为了这桩事情,也就是现在所讲的「多元文化的教学」。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果报就是离苦得乐。众生的苦难从哪里来?迷惑颠倒造成种种苦难。觉悟之后,就能消灾免难。所以觉悟之后,自然有能力辨别真妄、邪正、是非、利害;自然就断恶修善,积功累德,福报无有穷尽。

特别声明:

1:资料来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属原作者

2:资料内容属于网络意见,与本账号立场无关

3:如有侵权,请告知,立即删除。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护理教育学练习册2013版及答案

护理教育学课程练习册 专业:护理学层次:本科(专升本) 第一章导论 一、单选题1B 2B 3A 4E 5C 6A 7A 8A 9E 10C 11B 12A 1.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 A.主体 B.主导 C.客体 D.物质基础 E.媒体 2.1632年出版的《大教育学》的作者是: A.桑代克 B 夸美纽斯 C 卢梭D亚里士多德E.苏格拉底 3.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 A. 教学 B.社会实践 C.科学探究 D.课外活动 E.科学实践 4.教育的跟本立足点是: A.传授经验B.关心下一代C.结合社会D.促进生产E.培养人 5.护理教育学与护理学的关系: A.简单与复杂的关系B.一般与特殊的关系C.并行及同等的关系 D.母学科与子学科的关系E.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6.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我国古代的: A.《学记》B.《荀子》C.《说文解字》D.《中庸》E.《论语》 7.教育的两大功能 A.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B.促进人的发展和促进学校的发展C.促进家庭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D.促进家庭的发展和促进社区的发展E.促进社区的发展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8.护理教育学既有护理学的属性,又有: A.教育学的属性B.心理学的属性 C.医学的属性 D.社会学的属性 E.人文学科的属性 9.教育的基本要素中如下哪项除外: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内容 D.教育手段 E.教育成本 10.现代护理教育的创始人是: A.约翰逊女士 B.弗里德尔牧师 C.南丁格尔 D.保罗E席曼博士

11. 教育起源于: A.意识B劳动 C. 认知 D.社会经验 E.生活 12. 为教育走向科学化奠定基础,提高科学的方法论的是 A.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B. 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体系 C.夸美纽斯的教育理论 D. 苏格拉底的教育主张 E. 孔子的教育思想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186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护士学校,护理成为一个专业。 3教育的两大功能为促进和促进 4在教育与社会政治关系的性质中,的性质决定了 的性质 5护理教育是具有很强的教育,是一种护理院校与医院临床密切结合、共同完成的教育。 三、简答题 1.简述护理教育的任务 2.请简述护理教育的层次结构。 3.请简述教育的发展阶段。 四、问答题 1. 结合实践论述21世纪我国护理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二章护理学专业的教师与学生 一、单选题1.C 2.C 3.E 4.D 5.B 6.A 7.B 8.A 9.E 10.A 1. 以下哪项不属于护理学专业学生在临床实习的权利: A.知悉实习安排 B.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C.拒绝执行不熟练的操作 C.申请奖学金 E.询问实习成绩 2.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对带教老师的讲解提出疑问,属于护生的哪个特点 A.发展潜能 B.发展需要 C.发展的主观能动性 D.发展的多样性 E.发展的敏感性 3.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体现教育劳动的特性 A.高度责任心 B.复杂性 C.繁重性 D.创造性 E.示范性

认知失调对管理者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3612321.html, 认知失调对管理者的启示 作者:宋紫薇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8年第08期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8)08-0031-01 在社会心理学中,认知取向的认知一致性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是认为,认知之间的不一致关系指的是认知不平衡、不对称、不和谐以及不协调状态。这种不一致的认知关系产生了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引发了要获得一致的、愉快的行为。所有这些理论代表了一种总的认知取向,即它们都是把态度、期望、知识、信念等作为基本因素来解释行为。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 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这些因素是人对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包括观念、信仰、价值观、态度等许多方面,同时,也可以是某种行为的表象或再现,甚至是对未来事件的期待。随着人当前社会活动的内容不同,各种有关的认知因素会以各种组合方式并存于人的当前意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有3种可能性,即协调、失调和不相关。协调和失调是针对认知因素之间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四种:第一种:改变认知如果两个认知相互矛盾,我们可以改变其中一个认知,使他与另一个相一致。第二种: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第三种: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第四种: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 费斯汀格的认知失调理论经常被应用于管理文献中,以解释和预测管理决策中产生态度和行为变化时的认知失调。费斯汀格认为,元素就是认知,而认知指的是有关一个人自己或所处的环境的任何知识、观念、信念或情感。费斯汀格把元素之间的关系分为三类:无关、失调和协调。如果两个元素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关系,那么,一个认知元素对另外一个认知元素就没有什么含义,它们之间就存在着无关的关系(Relation of irrelevance);如果认知之间以某种方 式相联系以至一个元素对另外一个元素意味着什么,那么,他们之间就存在着有关的关系,这种关系或者是协调,或者是失调。协调是指一个元素紧跟另外一个元素的同方向;失调是指一个元素紧跟另外一个元素的反面。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原理是:人们具有一种一致或平衡的倾向。然而认知失调理论和其他一致性理论有两个重要区别:(1 >它侧重于一般的认知行为(Cognitive behavior),所以,它主要不是一个有关社会行为的理论;C2与其他的一致性理论相比,它对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影

(完整版)课题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的基本程序 一、研究的准备 1.确定选题 研究选题的确定包括研究内容与研究样式这两个方面。研究内容的切入点一定要小,不能太过宽泛,如果切入点很大,文章会变得泛泛而谈,就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相应的问题,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策略、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等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点来展开,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好选题的基本标志为有价值、有创新。有价值体现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意义。研究内容的确定可以从教学大纲、教材、学习策略、课堂话语、教学方法等小的切入点入手,以小见大,从一个小的点来展开,这样研究会更有针对性、有效性。在教师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阅读能力如何提高?怎样有效运用多媒体?怎样增加英语课堂中的语言互动?此外还包括一些热点现实话题,例如:新课程标准、评价制度改革、任务型教学、教材评价、自主性学习、课程教学与素质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等。 有创新体现在理论新、视角新、对象新和方法新,“理论新”可以从二语习得理论(语言学途径、认知学途径、社会学途径)、社会语言学分支理论、交际语言教学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等入手;“视角新”可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和学习者

的角度这两个方面入手,教师(教学)行为如:教师提问(或反馈)方式、教师情感教学策略、教师课堂交际能力、教学活动的选择、课堂组织形式的选择、教师角色等。学习者的角度可以选择像情感因素包括焦虑、性格,认知因素包括智力、学习风格、学习策略这些方面入手。 其次是研究样式的确定,研究样式的选择要符合科学性、可行性和实用性这三个原则。研究样式分为“写文章”与“做研究”两种,“写文章”是一种重理论轻实际的哲学思辨或者综述评论,它更多的是基于一些已有的理论基础进行评论或者提出改进的意见。“做研究”则是以实际的数据为支撑,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思考,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可供参考的有效对策。“做研究”包括描写研究和实验研究两种,描写研究是对研究对象就某一研究项目在过去和现在反应出的不同状态的对比研究,比如“浅析阳光体育的实施对中学生身体素质的意义”这一选题,研究对象为中学生,对比的内容为阳光体育项目实施前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与现阶段实施后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的对比,研究是基于大量的实验数据进行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实验研究是就某一个理论基础,提出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设,然后选取实验对象进行实验,从而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的一系列探究与思考。 选题的方向来源于研究者长期关注、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献阅读中受到启发的问题、从教育部课题中派生出的子课题以及已经完成课题基础上产生的后续性课题。此外,选题的确定一

认知失调报告

社会心理学实验 实验名称:理由不充分效应与认知失调理论 班级:13应用心理学姓名:张雨佳学号:2013326601011 其他组员:周相群、杨林竺、王嫕、杜诗音 1目的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莱昂·费斯丁格提出了深具影响力的著名的“认知不协调”理论。提出假设:当你同时持有两种或多种在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你就会感到认知不协调。此时,它会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不适和压力,其程度取决于这种不协调对你生活的重要性。由于你无法改变你的行为(因为你已经完成了,或者当时你的形势压力太大),于是你只好改变你的态度。那么人们在一种行为的理由不充分时,会有一种自动寻求补充理由,以维持自己认知协调的心理反应。 本实验通过让实验组参加一个困难任务的实验(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并对接下去的假被试谎称这是一个容易的游戏,而撒谎这个行为的报酬(一支圆珠笔)是不充分的,以此来验证不充分理由效应以及认知失调理论。 2方法: 2.1材料 图1任务样本 任务样本如上图所示,以及白纸60张,两支黑笔,圆珠笔60支,实验结束问题反馈表(详见附件)。 2.2被试 浙江理工大学本科生60名,29男31女,男生年龄20.9±2.0,女生年龄19.0±1.3,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2.3实验设计 自变量:实验组撒谎且因此得到报酬一支圆珠笔,控制组不撒谎也没有报酬。控制变量:实验环境控制在教室 因变量:对实验任务难易程度的认知;对同类实验参加的意愿。 单因素被试间设计

2.4实验流程 1.展示指导语“欢迎参加本实验!在实验中,请用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图形形状如下所示。要求两手同时画且不能间断,如果画得一模一样,可以获取一定现金报酬。”并同时展示任务样本如图1所示。在被试明确实验任务后即开始实验。 2.被试完成任务并告知他任务失败。 3.在完成步骤2后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为控制组,他们没有得到报酬,也不需要说谎。另一组为实验组,他们需要帮助研究者对等待实验的假被试谎 4. 愿意参加类似实验)。 3结果 3.1描述性统计 表1被试任务困难程度与参加同类实验评分(mean±sd) 组别任务困难程度 (-5到+5) 参加同类实验 (-5到+5) N 控制组(不撒谎) 2.70±1.725 0.57±2.956 30(男15人,女15人)实验组(撒谎) 1.13±2.515 1.90±2.578 30(男14人,女16人) 由表1得,在任务困难程度评定上,实验组和控制组都是认为任务是困难的,但是实验组相比控制组评分低,也就是可能实验组会相对来说觉得任务较容易。在参加同类实验评定上,实验组和控制组都是想参加同类实验的,但是实验组相比控制组评分略高,也就是实验组可能对参加同类实验有更强烈的意愿。后续将对此做进一步深入的独立样本t检验。 3.2独立样本t检验 (1)任务困难程度 方差齐性检验发现方差不齐,故用矫正公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2任务困难程度独立样本t检验 t df p -2.813 51.339 .007 结果显示t0.5/2(51.339)=-2.813,p<.01,差异显著,说明实验组对困难程度地评分显著低于控制组,即实验组相对于控制组认为任务更加简单。 (2)参加同类实验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齐性,故直接选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社会心理学与我

社 会 心 理 学 与 我 姓名:葛丁铭 学号:214109056 院系:国际教育学院 指导老师:孟凡锐 上课时间:周六7 8节

引言: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个体社会心理现象指受他人和群体制约的个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人际知觉、人际吸引、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顺从等。群体社会心理现象指群体本身特有的心理特征,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群体决策等。那么,社会心理学是如何在社会背景中探索我们的种种行为的呢?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自我审查社会交往准则从众一、社会心理学与自我审查 审查是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言行的查禁,而自我审查查禁的是行动者本人。如我们担心遭到反对而决定压制自己对所处环境不满意行为的了解情况,这就是我们对自己的审查。 这就说明了人是规范的遵从者和认识意义的追寻者。 作为遵从规范的人,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和做什么,并不简单取决于情景下的感受和想法,而是取决于我们认为怎样说和怎样做才是合适的。一个有趣的例子,我们虽然心里不认可他人的言行和态度,但在行动上通常都会附和他人。 作为追寻意义的人,自我审查揭示了人民寻找社会生活意义的过程。比如,除非我们认为一种情景附和正义规范的言行,否则是不会去寻找自己的冲动行为的;我们看到一种关系,犹豫再三都不愿说出自己的想法。 所以,可以总结如下:我们是为了维护自己在个体和群体的地位,为了增强自己对他人的吸引力,为了避免余人对立,

为了保持真实的自我形象,才会对自己进行自我审查。 自我审查是社会交往的重要部分,以下将继续论述。二.社会交往准则 从一个例子说起: 斯坦利曾在纽约地铁上做了一个研究:当一个人走到乘客身旁说:“对不起,我能坐一下你的座位吗?”时,乘客会有怎样的反应。这是一个违背了社会规范的请求,可结果如何呢?实际上有56%的人让出来自己的座位,12%的人愿意侧身让出一些地方。怎样解释这些违反社会规范的同谋的成功呢?最简洁的回答是,乘客不想显得没有礼貌。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社会准则是一些我固定的仪式化的事情,实际上,这些社会准则可以控制所有社会情境中的行为。 还是同意条件下,那个同谋者提出:“对不起,我能坐一会你的座位吗?我站着没法看书。”结果只有42%的乘客顺从了这一请求。原因是同谋者解决了定义他们计划情景的含混不清,这就使乘客将其是为一个没有礼貌的请求,实际上是提出请求的那个人违背了社会准则。 可以说,只有当请求者的揭示被接受时,人们才会表现出顺从。一个简单的例子:在公交车上,一个女同谋者坐着,另一个女同谋者上车后做出认出老朋友的表情进行交谈,其中一个说她在逛商店时买了一个飞盘,另一个让他拿出来瞧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 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改变态度 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 增加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改变认知 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减少选择感 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改变行为 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 编辑本段 基本内容

人当前社会活动的内容不同,各种有关的认知因素会以各种组合方式并存于人的当前意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有3种可能性,即协调、失调和不相关。协调和失调是针对认知因素之间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所谓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失调是指这两个因素之间不一致,偏重的是心理意义上的矛盾。 认知失调理论研究当人具有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时的心理体验的特点,以及在这种体验作用下的心理活动变化。费斯廷格认为,相互失调的认知因素会引起人的心理上的紧张,并产生不愉快体验,他将其定义为失调感。例如,一个平日吸很多烟的人,读了论证吸烟可能导致患肺癌的文章后,心理体验是不愉快的。因为“我平日吸许多烟”与“研究证明吸烟很可能引起肺癌”这两个认知因素相互失调。失调感的程度依赖于两个因素:一是两个认知因素矛盾的程度;二是从个人角度看,两个认知因素的重要性。给人带来不愉快心理体验的失调感可成为动机作用于人,使人努力减弱或消除它。采用的方法有4种:①改变认知因素之一的方向,使其与另一个相协调;②采取新的行动获得协调;③收集新的认知因素重新调整原来的认知系统;④改变认知因素的重要性。费斯廷格提出,人在减弱或消除失调感的过程中,一般对自己的心理活动状态缺乏明确的意识。 编辑本段 相关的研究 费斯廷格在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同时,也给出了实验证据加以验证。不充分合理化实验 让被试做 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请他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被试”(其实是实验助手)绕线工作很有趣,吸引人;为此,说谎的被试得到一笔酬金。然后实验者再请他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他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结果发现,得报酬多的被试对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得报酬少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变得喜欢这个工作了。 费斯廷格的解释是:当被试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时,心口不一致。他头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我本不喜欢绕线工作”和“我对别人说这话有趣”,两者是相互失调的。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他便要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费斯廷格认为,得钱多的(20美元)被试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之所以对别人说绕线有趣是因为有明显的外部好处,这样说是值得的。心口不一致所带来的失调感就削弱了。可是对得钱少的(1美元)被试来说,用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较困难。由于失调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会再审视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其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南开大学第四版)

社会心理学复习提纲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①研究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②研究人的社会动机③研究人的社会认知④研究社会态度的改变 2.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人际沟通、社会影响等方面。 3.群体心理 4.应用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自20C20’由“社会经验论”阶段进入“社会分析论”阶段。其主要特征是社会心理学已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研究转变为定量研究,从理论转变为应用,从大群体分析转变为小群体研究。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 他将人的精神世界划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大部分。意识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有关心理部分,潜意识包含了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根据这一设想,有三个相应的人格组织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本我是心理能量的基本与源泉,它奉行“快乐的原则”而不受理智、逻辑、道德的约束,以满足本能的需要;自我位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主要对两者加以统治和统辖,它遵循“现实原则”,其作用是将“快乐原则”现实化,以此调整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达到真正能满足需要的作用;超我是人格的最上层,主要以道德的原则为准绳,它发端与自我并将父母的道德观

内化于己,以便使自己的行为符合于父母的要求。 将潜意识冲动归于性的趋利:口唇区、肛门区、生殖器区及生殖欲等。 乔治米德:符号互动理论 是以两个假设为前提的:1.人类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在群体中互相合作,以求生存。 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因此。。。。。。 主观我与客观我。“主观我”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冲动,具有主动性与创造性;“客观我”是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由于个人具有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因此客观我就成为“一般化的他人”。 自我的发展必须经历三个阶段,即准备、玩耍和游戏。 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 格式塔学派与勒温的场论:社会认知理论 场:包含了个人的主观因素、心理环境和行为,而行为则是前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

社会心理学答案

1.心理学不属于以下哪门课程的分支学科?生理心理学 2.中国的心理学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研究自己的观点的?80年代 3.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层面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确 4.社会心理学是生理心理学的下级学科否 5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社会动机 6心理学可以分为几大分支?2 7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 8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只有一种是标准的错误 9生病引起脸色发红,那么生病是自变量 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普通社会心理学和群体行为 11由于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入学,所有学校不影响人的社会化。错误1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包括考试法 13影响结果的因素一定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错误 14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一般观察法 15现场实验法不同于实验室实验法,不需要控制变量。错误 16相关就可以解释因果。错误 17观察法根据主体参与情况不同分为几种类型? 2 18访谈法和问卷法统称为什么? 调查法 19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正确 20群体心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爱的关系 21麦孤独的观点至今看来都是非常合理的。错误 22现场实验法对任何条件都不用控制。错误

23观察法中除了一般观察法还有参与观察法 24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25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正确 26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证实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分析论”阶段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错误 27社会经验论时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哪个时期?形成 28卢梭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来自教育 29人类的遗传基因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可能性。正确 30调查法可以分为几类?2 31婴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害怕感是在什么时期?8-10个月 32人生来就会有“我”的概念。错误 33弗洛伊德认为,本我和自我的相互作用决定l人格的发展方向。错误 34在社会化过程中,5-6岁孩子产生的情感不包括骄傲 35性行为从社会生物学角度来看是为了繁衍后代。正确 36罗曼蒂克激情是在5-6岁产生的感情。错误 37控制有余,爱心不足是哪种父母教养方式的表现? 专制型 38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 39婴幼儿的情感发展不是同步的,是有固定顺序的。正确 40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依附期的变化趋势是变长 41角色扮演的基础和前提是角色学习 42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变化的社会心理学价值取向,在20世纪20-60年代逐步发展和确立。正确 43研究发现,人的一半以上的人格特征是通过遗传得来的。正确

公共关系学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 全面分析本课程后,进行归纳总结,对本课程教学任务情况进行说明,对整体课程有明确的教学思路。课程标准具体应包含以下几点内容。 1.教学对象 本书可作为本科院校各专业四年制学生的公共基础课教材。 2.学分与学时 指课程在教学计划进程表中的学分为3学分、学时共55课时。 3.课程模块类别及课程属性 课程模块主要包括情境导入、知识链接、课堂讨论、拓展阅读、正文中适当穿插案例精选模块。 本课程属于一门必修的公共课。 4.课程性质、任务和目的 公共关系学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人文教育的公共基础课。公共关系(公众关系)就是组织在经营管理中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媒介,促进组织与相关公众之间的双向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为组织机构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保证事业成功的一门不可缺少的学问。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由经营管理科学、信息传播学、人际关系学构成其理论基础,它的思想原理又吸收了现代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行为科学、广告学等学科的最新成就。学生通过学习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将有助于公关实践能力的提高,并使公共关系成为一种有理论指导的自觉行动。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公共关系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了解公共关系的涵义、历史、职能、构成要素、工作程序等,明了公关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条件与素质,掌握公共关系的某些应用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公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 5.主要先修与后续课程 先修课程:社会心理学大学语文综合英语秘书实务文秘英语 后续课程:秘书技能实训外事接待模拟人力资源管理商务谈判口语 6.教学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 此部分内容详见(教学参考内容) 7.建议教学安排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 名词解释:是由菲斯廷格提出的。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态度之间、或者态度与行为之间存在着矛盾 简介: 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 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 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1.改变态度 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 2.增加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3.改变认知的重要性让一致性的认知变得重要,不一致性的认知变得不重要(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 4.减少选择感 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 5.改变行为 使自己的行为不再与态度有冲突(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 人类梦境共十二种 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帕特里夏·加菲尔德公布了一项有关人类梦境的研究成果:尽管全球有60多亿人,但大家做的梦只有12种。 经过多年研究,加菲尔德博士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无论国籍、性别、贫富、贵贱、宗教信仰以及文化背景如何,全世界60多亿人每天晚上都在做着大同小异的12种梦,也可以说是12对梦。因为相对于每一种噩梦,一般都有一种对应的、令人陶醉的美梦。 1.追击邻居或电影明星并与之拥抱(美梦);被野兽或怪物等可怕的东西追击

认知失调理论

(一)什么是认知失调 费斯汀格假定,人有一种保持认知一致性的趋向。在现实社会中,不一致的、相互矛盾的事物处处可见,但外部的不一致并不一定导致内部的不一致,因为人可以把这些不一致的事物理性化,而达到心理或认知的一致。但是倘若人不能达到这一点,也就达不到认知的一致性,心理上就会产生痛苦的体验。 对费斯汀格来说,认知的不一致就意味着认知不协调或失调。关于认知失调的定义,费斯汀格认为,假如两个认知要素是相关的且是相互独立的,我们可由一个要素导出另一个要素的反面,那么,这两个认知要素就是失调关系。例如一个人有这样两种认知:"抽烟能导致肺癌","我抽烟",这个人就会体验到认知失调。因为由"抽烟能导致肺癌"可以推出"我不应该抽烟"的结论。 "认知"的概念。在费斯汀格的原意中,认知在很大程度上被定义为认知结构中的"要素",一个要素即一个认知。它们是一个人意识到的一切。它们可以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自己的心理状态、人格特征的认识,也可以是对外部客观事物的认识。总之,它可以是事实、信仰、见解或别的一切事物。若某种事实尽管存在,但个体并没有意识或者是一致的,或者是不一致的,或者是不相关的。只有在两者既相关,又不一致的情况下,才能导致失调。第二个注意之点在于"由......可以推出"的确切含义。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要素之间的一致或不一致完全是由个体的心理意义决定的。换句话说,认知的一致与否并不决定于是否符合客观逻辑,而决定于个体的心理逻辑。就一个个体来说,如果由一个认知可以推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那么两个认知就是不协调的。实际上,这两个认知在逻辑上并非一定不一致,只是因为个体依照自己的心理逻辑才体验到了两种认知的差异,从而产生了失调。 认知失调的方式有两种,最简单的方式是逻辑上的不一致。如果说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那么如果见到某只乌鸦是白色的,则个体的认识就会产生不一致,失调就会随之产生。态度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或者同一个体的两种行为不一致最容易导致失调,一个人在态度上可能反对战争,这样"我反对战争"和"我参加战争"就是两种矛盾的认知,个体也就必然产生认知失调。这种范例同样可应用于两种不一致的行为。 在谈到失调对行为的影响时,费斯汀格做了两个假定:"当失调存在时,由于个体心理上的痛苦,个体则试图减少失调,达到认知和谐,以减少心理上的不舒适体验。当失调存在时,除了努力减少失调外,个体还积极地避开可能导致增加失调的情景和信息"。减少失调可通过三种方式:(1)改变自己对行为的认知。(2)改变自己的行为。(3)改变自己对行为结果的认识。例如,倘若抽烟导致认知失调,个体减少失调的方式是:停止抽烟,或改变对抽烟消极后果的认识。 失调的程度是认知要素重要性的功能。对个体来说,要素的重要性或价值越大,由此要素引起的失调程度也越高。例如,损失一角钱所引起的失调就无法与损失100元所引起失调相比。如果某人不喜欢吃菠菜,但又多少吃了一些,这会产生失调,但程度却不会太高,因为不喜欢吃菠菜和吃了些菠菜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都不占重要地位。 在决定失调的程度时,必须考虑认知结构中所有与失调有关的认知要素。前面我们谈到的失调只包含两个认知,实际上,每一种失调都牵涉到两个以上或更多的认知。除了两个主要的认知外,其他有关的认知也都对失调的程度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例如,主张和平和参战是两个矛盾的认知,会导致认知失调,但个体参加战争可能与保卫祖国的认知一致,因而可以减少失调程度,或者根本不会产生失调。 "存在于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最大失调等值于对较少抵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互动过程,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发生,发展和变化的科学 代表性的观点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性质 (一)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二)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三)期待效应 (四)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三、社会心理学常用研究方法(一)观察法 (二)档案法 (三)调查法 (四)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五) 实验室实验 观察法(obervational method)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通过一定组织方式进行直接而系统的观察,由此收集人类社会行为的资料,进而分析和判断变量关系的方法。观察法常常伴随着细致而准确的测量,如运用录音、录像、摄像头监控等方法。 优点:了解有深度、细腻,能及时发现变化外显行为的观察,能避免被试不善表达而造成的误差 长时间生活在被试中,能克服被试人为的紧张情绪 缺点:要等待现象自发出现,不能主动引起,花费时间精力 不易全面把握各种因素 档案法为档案分析法的简称。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的发表和虽未发表但是通过系统方法记载(如论文、地方志)的知识载体,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及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的依存关系。 优点:不引人注目、觉察,排除了特殊反应。研究一段时间内的一种社会心理趋势、特点。缺点:不易得到档案,也易受档案编著者等因素的限制。量大、耗时。有赖于分析者的样方法及概括与分析能力不能排除社会现象的多因性,不够准确客观。 调查法是运用各种数据或事实搜集方法,对所关心的现象进行研究的一类方法的总称。常有问卷法、量表法和访谈法等。 优点:能获得第一手生动的材料手续简练,可在不同时间对同质被试重复使用 可获得数据与某些假设的验证 缺点:必须有被调查者的配合被试必须有自我意识、口头或(和)书面表达能力 在必须选择典型代表做被试时,往往会受条件限制 现场研究是研究者亲临被研究情境——现场,对被试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的方法。 优点:在自然情境中对人们进行研究,资料直接来源于实际生活和真实的人,因而真实可靠;现场研究还可以获得其他干扰被试真实生活的方法不可能获得的资料。现场研究获得的研究

《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

编码:DQZY/ZY-7.1-05课程代码:JD2120 《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标准 学分)学时年制市场营销专业适用/2(建议303高职 一、课程定位与作用 《汽车消费心理学》是针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开设的一门岗位能力课程。该课程是一门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中商品销售对象—消费者心理活动的产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主要培养从事汽车企业销售活动或相关工作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其功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消费者,分析消费者心理活动,采用观察法、市场调查法的方式,培养学生研究消费者营销活动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与前序市场营销学课程的学习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活动分析能力。与后续汽车市场营销策划相衔接,共同培养学生市场营销策划能力。 前修课程:市场营销学 后续课程:汽车售后服务、顶岗实习训练 二、课程设计思路 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通过以项目制为特色的实践教学,将课程目标定位:本课程专业知识系统地融于实践全过程。教学内容按市场营销活动的规律划分为相互关联的若干学习项目,结合社会、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项目,把一个个项目转换成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交予学生独立 完成。从而培养学生独立与协作工作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锻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 工作思路与方法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处理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注重将“大庆精神、 铁人精神”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吃苦精神,在获得营销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同时,逐步具备市场营销的职业素质。通过对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的工作岗位分析,确定汽车消费心理学课程的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思路为: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会完成相应工作任务,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项目设计以市场为线索来进行。按照“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组织设计:总体设计要求,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任务描述——任务分析——任务实施——成果考评模式来进行,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增强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0.

认知失调

概述 [编辑本段] (Cognitive Dissonance)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而且通常是正面的、积极的自我)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而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其中有两个重点或难点:一是认知成分,即所谓人们的思维、态度和信念等等;二是推断,即所谓逻辑推理是否正确。这两点同时又是产生失调的原因。随着认知失调的不断增加,一个要求减少和消除失调的压力就越来越大。减少和消除这种由失调而产生的压力和心理紧张,通常采取以下三种途径:①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②增加协调的认知成分;③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个认知成分矛盾。 认知失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用来描述在同一时间有着两种相矛盾的想法,因而产生了一种不甚舒适的紧张状态。更精确一点来说,是两种认知中所产生的一种不兼容的知觉,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型式,包含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 认知失调的理论表示相冲突的认知是一种原动力,会强迫心灵去寻求或发明新的思想或信仰,或是去修改已在心里存在的信仰,好让认知间相冲突的程度减到最低。已有实验试图去量化此一理论上的趋动力。 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6年首次于其著作《当预言失灵》中提出了此一理论,其观察幽浮末日教派的成员们对这种反直觉信仰的坚持,以及其领导人的预言失败后,改信人数的增加。因为地球灭亡的预言失败,“预期落空”增加了认知间的失调,结果使得大多数没有心理准备的成员们,为了减缓此一心理失调而改去接受新的预言;亦即,外星人已经因为他们而饶恕了这个星球。 关于认知失调理论 [编辑本段] 认知失调理论是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一种,它最早由费斯廷格(Leon Festinger 1957)提出来的一种理论。在费斯廷格看来,所谓的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觉,比如你本来想帮助你的朋友,实际上却帮了倒忙。费斯廷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态度与行为是一致的,如你和你喜欢的人一起郊游或不理睬与你有过节的另一个人。但有时候态度与行为也会出现不一致,如尽管你很不喜欢你的上司夸夸其谈,但为了怕他报复你而恭维他。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我们大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减少由于戒烟而引起的认知失调: 1.改变态度 改变自己对戒烟的态度,使其与以前的行为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 2.增加认知 如果两个认知不一致,可以通过增加更多一致性的认知来减少失调(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

心理咨询基础培训-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关于“心理咨询基础培训项目”的合作框架说明 1、背景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取消后,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回应各方面的呼声,在人社部国家心理咨询师专家组的指导下,组织专家开发了一套“心理咨询基础培训课程”作为替代产品,由心理所继续教育学院负责项目运营和管理,通过支持社会机构开展培训和实施综合考试检验学员培训质量的方式,推广本项目,继续满足社会各界学习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知识的入门需要。 各地培训机构具备条件,并愿意按照本项目课程标准和规范组织培训的,经心理所继教学院审查合格予以本项目培训资质认可,可合作组织学员参加培训后的综合考试。 2、培训机构资质要求 (1)必须是合法培训机构,具有培训教育资质; (2)曾经有国家人社系统认可的心理咨询师培训资质者优先; (3)以往有相关的心理咨询培训办学经验,且服务质量和口碑良好; (4)机构健全,财务健康。 3、合作框架 心理所继教学院(甲方)与各地培训机构(乙方)的合作框架主要包括: (1)心理所继教学院审查认可培训机构资质,双方签订协议后,在继教学院官网上公布培训机构名单,后期进行监督; (2)公布培训质量要求、相关标准、课程大纲,由培训机构参照执行; (3)由培训机构代学员报名参加心理所继教学院组织的心理咨询基础培训综合考试,心理所收取学员注册管理费和考试费,学员考试通过后颁发心理所心理咨询基础培训合格证书。

1.中科院心理所向社会 公布培训大纲,社会培训机构通过自荐或他荐向心理所提出项目对接申请,提交相关材料; 4、运作流程 5、费用 在心理咨询基础培训过程中,招生与教学由培训机构自主实施,心理所不向机构和学员收取费用。 培训机构可代学员报名参加心理所组织的心理咨询基础培训综合考试,心理所收注册管理费和考试费(300 元/人);学员考试通过后颁发心理所证书,收证书费(60 元/人)。 6、保证金 心理所继教学院将通过学员反馈、社会舆论和实地考察等方式监督合作机构的培训过程和质量,同时向乙方收取一定保证金,以督促培训机构规范操作。保证金依乙方招生培训地点不同,设为三个不同水平:(1)主要在一线大城市(北上广深)招生者,保证金5万元;(2)主要在二线城市(含天津重庆、各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城市、以及区域性中心城市(大连青岛烟台淄博唐山苏州无锡宁波温州厦门佛山东莞))招生者,保证金3万元 9.项目组按班级电子 归档学员信息,并为 学员和用人机构提供 证书查询。 8.项目组为考试合格的学 员制作统一编号的证书 (盖心理所章),将证书寄送 培训机构转交学员; 7.心理所继教学院将考 试合格的学员信息反馈 给相关培训机构,由培 训机构通知学员并代缴 证书费; 2.心理所继教学院审查 机构资格并提出初选名 单,然后提交继教学院 办公会审查确定终选名 单,在学院官网公布; 3.心理所继教学院与培 训机构签署协议,认可 机构资质并同意机构代 学员报考,机构缴纳保 证金服从监督; 6.培训机构组织学员 参加心理所统一组织 的心理咨询基础培训 综合考试(初定每年 2 次); 5.培训机构代学员报名参加考 试,并向心理所财务交注册管 理和考试费,报送学员信息 (包括单元考试成绩)进行登记 备案; 4.培训机构参照心理 咨询基础培训教学大 纲,组织招生、实施教 学培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