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语文《长征》教案

小学语文《长征》教案

小学语文《长征》教案
小学语文《长征》教案

小学语文《长征》教案

11课《长征》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

(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

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

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

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6、读出这种心情。

7、理解:更喜尽开颜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8、品读。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那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

2、(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内容仅供参考

长征教案

课题《七律?长征》页码136 课型阅读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能准确通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利用暖与寒对比突破体会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具准备 1、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相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 2、准备相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录像。 3、准备“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4、把相关的句子制作成课件。 教学预设个性设计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诗歌: 同学们,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过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嘛? 2师小结: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能够把这首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3分钟)

3、指名读: A:páng bó,我们学过的课文当中《两个铁球同时着落》中它读bàng,这是一个多音字。 B:一齐读注意刚才提醒的字音,我们一齐来读(生一起读整首诗)读得不错,大家读起来琅琅上口,它有一个秘密,你们看(把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点红),出示音节发现了什么? “难、闲、丸、暖、颜”它们押韵。 C:押韵都知道,真不错。你看,“难、闲、丸、暖、颜”它们的音节中都有“an”,读起来就富有韵味,谁能读出这种韵味。 D:很有味道了,我们来看诗中这三个生字,注意这个“涯”,里面是两个土,在生字表下面的方格中认认真真地写一遍。注意“岷”字的山要适当的往上靠一点,这样才会更美观。 4、读了几遍了,那么这首诗大概写了什么呢?听老师读,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想。(师范读) 5、交流: (二)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过渡:真了不起,毛泽东如此凝练的一首诗,用如此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出来了。那么哪句诗直接写出了红军克服困难呢?把它划出来。 1、体会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A、老师也看到很多同学划了这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读读这句诗,哪个词理解起来有难度? B、“等闲”这个词确实难理解,“闲”在字典中有这几种意思(出示字典中的几种意思),你觉得应该选则哪一种,对,平常,平平常常。那“只等闲”呢?又该怎么理解呢? C、红军把什么只不过当作平平常常的事呢?谁能把整句话连起来说说。 2、抓万水千山体会难: A、经历万水千山只当作是平常事,诗中写了哪些山,哪些水呢?在诗中圈一圈,把山、水圈出来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2)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提供多个学习条件,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合作讨论,积极发言增强合作和协调意识,促进学生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感受在困难面前我们红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让学生逐渐形成不怕困难、积极向上的心态;通过感受地方的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军精神,培养学生爱乡爱国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遵义会议。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理解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十送红军》 提问:这首歌曲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红军长征)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红军长征的史实。 由歌曲导入,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战略转移和遵义会议

1.出示材料: 材料一:从1928—1930年,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系列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全盛时发展到30多万人。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向华北进逼,中国的领土和主权不断沦丧。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步步退让,集中力量“围剿”红军。 ——岳麓书社:高中必修一 材料三:在中央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军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发动的四次“围剿”。 ——北师版:八年级上册教材 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红军的壮大,成了蒋介石的心腹大患,不顾国难,却积极围剿红军。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的正确指挥,红军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 出示红军五次反“围剿”的情况 2.第五次反“围剿”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失败原因有:主观上,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战略战术;客观上,敌人的力量过于强大。 出示“相关史事” 教师总结: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掌握长征开始的原因、时间、出发地点、人数 3.结合地图掌握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的行军路线

《七律·长征》教案

25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读写词语。 2.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大致意思,交流阅读收获。

3.正确、流利地朗读全诗。 教具准备 有关长征的资料和时代背景以及有关毛泽东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交流资料 1.导语: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都看过哪些红军长征的故事?(《过草地》《南征北战》)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我们感受到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惧艰险的英雄气概,这一切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七律·长征》,它更是高度概括了红军经历的艰难险阻,诗的作者就是毛泽东。 2.交流长征资料。 长征: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当时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辛,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第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二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出示学习要求。 (1)大声朗读诗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掌握生字的字形,注意生字的书写。 (3)根据注释或查字典、词典理解词语。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与大家讨论。 2.学生按要求自主学习。 3.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1)读准字音。 走泥云暖山 (2)认清字形。 ①找出相同结构的生字。 上下结构:崖左右结构:岷独体字:丸 ②找出生字的形近字。 丸——九崖——涯岷——民 (3)规范书写。

【精品】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案及测评试卷

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红一方面军长征开始和三路主力红军胜利会师的时间;掌握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和主要内容。 2.理解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的原因;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遵义会议前后红军所面临的不同革命形势,把握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发展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的感情。 2.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认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 3.体会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革命危机关头力挽狂澜的伟大魄力,感受伟大的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教学难点】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激动人心的战斗就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我们的红军历尽千山万水,经过千辛万苦,就要到达陕北,毛泽东主席心潮澎湃,豪情万丈地写下了《长征》这首壮丽的诗篇。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红军和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统治集团大为震惊。从1930年底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连续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结果都被红军粉碎。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50万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八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企图一举消灭红军。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3.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4.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在极其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二、过雪山草地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然后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继续北上,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过大雪山,走过茫茫草地,突破敌人重兵把守的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小学语文《长征》教案

小学语文《长征》教案 11课《长征》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了解课文所赞扬的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启发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1、学习首联。 (1)学生质疑。

(2)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只等闲 (3)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4)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5)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6)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2)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3)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

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 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 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5、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6、读出这种心情。

红军长征优秀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过程中艰难险阻;知道红军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的内容;分析理解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 2.通过让学生概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并结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增强学生的读图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遵义会议,中央红军长征。 难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红军长征》。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长征的开始 (二)遵义会议 (三)长征的胜利 二、讲授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了解《红军长征》内容,形成初步感知。 1.首先,我们先来学习《红军长征》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课文从几个方面来让我们了解的呢?大家一起来学习。 (1)原因: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人西进,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人员损失过半。在这样的情况下,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而敌人已经在红军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线,此时毛泽东提出放弃进军湘西,而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避免了全军覆灭的危险。之后,强渡乌江,攻占贵州北部重镇--遵义。1935年1月,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在此召开了。 (2)发展过程: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14年党出现了很多错误,如大革命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1935年遵义会议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革命由胜利走向胜利,建立新中国。遵义会议是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党的内部分歧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3)过渡: 遵义会议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此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党和红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4)意义: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讲了: 1.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等。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铸就了长征的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作业布置】 1.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面临全军覆没的危急关头,毛泽东为什么提出放弃去湘西转向? 3.长征红军什么时候跳出敌人包围? 4.现在甘肃会宁城有个会师门,它的命名所依据的重大事件是什么?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2、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及其伟大意义; 3、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能力目标: 1、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艰苦过程的了解; 2、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 3、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4、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崇高感情。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教学内容围绕从长征的开始直到长征的胜利这一主题展开。本课有三部分内容:“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过雪山草地”和“红军胜利会师”,这三块内容紧密联系,展现了红军从被迫长征到取得长征伟大胜利历时两年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需要授课的内容较多,但是教材过程又过于简单,所以,在课上有必要提供一些资料来充实本课。 四、教学重点: 1、遵义会议; 2、长征经过和长征精神。 教学难点: 1、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2、感悟长征精神。 五、教学方法: 1、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 2、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使用图,多媒体课件可以设计动态的长征路线,让学生自己去“重返长征路”,找到中央红军经过的省份,越过的山脉、江河,真正体会红军经历万水千山,行程二万五千里,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长征。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4、充分挖掘课内外课程资源。如结合语文课学过的《强渡大渡河》等课文,选择运用相关音像资料配合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雕塑作品《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同时依次出示图片,了解长征经过,体会长征精神) (二)新课探究 第一篇章:长征的原因(探索长征之源) 出示三则材料:通过材料一起回忆上节课所讲过的内容(红色政权的建立及革命根据地的发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篇一:七律长征优秀教案】 要求: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生字,理解“远征、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万水千山” 等的意思。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 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感受红军长征过程中的经历的艰难险阻,体会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红军长征路线图。《长征》朗诵录音。长征行军图片。 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电视剧《长征》片段。 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一、了解历史,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距今75年前的1933年,国民党反动派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 第五次围剿。(出示长征路线示意图)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 为粉碎敌人的进攻,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 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一路上跋山涉水,冲过四道封锁线,翻过逶迤的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巧渡 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越岷山,完成了这 一史无前例的壮举。毛泽东主席在回首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时,不 禁心潮澎湃,满怀豪情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幻灯片,播放 诗歌朗诵录音)二、初读诗歌,感知诗意。 1、指名读诗歌,纠正字音。 师:但是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读出了诗歌的节奏,才能把诗 读的更好 2、齐读诗歌,读出诗歌的味道。

3、质疑问难,感知诗歌的大意。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课文,那么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词语不能 理解?(1)质疑:可能会提出“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 (2)质疑:“三军”。 (3)学生试说诗歌大意。 4、诗歌的学习:师: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诗意的?生:查字词典生:先查字词典,再参考相关的资料。 师:如果还不能理解,我们还可以向别人请教。这些都是理解诗意 的好方法,综合起来使用效果会更好。 三、品词析句,感悟诗情:1、学生畅谈初读感受,体会长征的艰难:师:那么读了这首诗之后,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对长征的感受,你觉得是什么?生:难、长、险…… 师:不错,在那二万五千里 的漫漫征途上,肯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其实诗中也有一句话 概括的写出了红军对待长征的态度,谁找到了?生: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细读诗句,品味红军的不怕与等闲a“红军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体会长征的遥远:抓“远征”一词,学生体会,教师补充 2)体会长征的艰难:抓“万水千山”一词 3)情 境引读,感受红军的精神师:那么红军知不知道长征途中会遇到艰 难险阻,(知道)明知困难重重,仍然义无反顾,明知山有虎,偏 向虎山行!这是何等的胸襟和勇气呀!来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师:纵然是千山万水,哪怕是千难万险,红军战士仍然是等闲视之,勇往直前,这是何等的乐观呀!让我们一起读。 师:从中你感受到了红军身上的一种什么精神?生:不怕困难、无 所畏惧、无比乐观……(教师板书)师: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从下面 这句也能感受到。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带反思-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及长征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义会议的召开 及其伟大意义;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取得胜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以长征路线为线索,加深对长征过程的了解;利用文学影视作品的感染力,让学生感知历史,形成历史概念,认识时代特征。通过分析遵义会议的作 用及影响,形成对历史史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体会先烈们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勇于献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 义精神,加深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 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崇高感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长征的意义和长征精神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地球上的红飘带》)这是坐落在甘肃会宁的长征纪念雕塑,雕塑的名称是《地球上的红飘带》。在红军长征的漫漫征途中,矗立着一个又一个这样的纪念碑。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7课: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瞻仰革命的丰碑,感受伟大的长征精神!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教师讲解: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歌曲——《突破封锁线》 3.教师讲解: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敌人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

红军拼死冲杀,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但8万多人只剩下3万多人。 4.出示材料:正是在这危急关头,毛主席挽救了红军。他力主放弃合二、六军团的企图,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打了几个胜仗,使部队得以稍事休整。他的主张得到大部分同志的赞同,于是,部队在十二月占领湖南西南边境之通道城后,立即向贵州前进,一举攻克了黎平。当时,如果不是毛主席坚决主张改变方针,所剩三万多红军的前途只有毁灭。 ——刘伯承 5.教师讲述:面临危急局面,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有必要纠正之前的错误的军事指挥和决策。因此。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6.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谈一谈遵义会议的主要内容。 提示:纠正“左”倾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 7.教师强调:在危急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目标导学二:过雪山草地 1.图片展示:出示红军长征途中的图片 2.学生自主学习:说一说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困难。 提示: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原;缺衣少食;还有敌人的围追堵截。 3.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红军长征(片段) 4.教师讲解:遵义会议后,红军克服重重困难,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冲破敌人的包围,进入甘肃。 目标导学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1.教师引导:阅读教材,说一说长征过程中有几次会师,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提示:两次。第一次是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和陕北红军在吴起镇的会师;第二次是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会师。长征结束的标志是甘肃会宁三大主力会师。 2.阅读图片:《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3.教师讲述: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红军的长征经过了赣、闽、粤、湘、桂、黔、滇、川、康、青、甘、陕12个省,越过了五岭山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及雪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意思,背诵课文。 2、情感目标:感情诵读课文,体会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 义精神。 3、能力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品德目标:培养学生团结、合作、互助的精神。 教学流程及设计说明: 一、谈话引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次举世闻名、气吞山河的历史事件,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进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教者满怀激情的语言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目的。) 2、资料交流:学生交流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要求说清楚自己收集了什么资料,以及收集资料的方法。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里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资料,课内外联系,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3、小结过渡:是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长河中,长征是其中最惊心动魄、波澜壮阔的一页。整整12个月,每天天上有敌机的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的围堵追击,但英勇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迈着双脚,纵横11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创造了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奇迹。1935年10月,当长征即将胜利时,毛主席心`潮澎湃,满怀激情写下了一首壮丽的诗篇,即《长征》。 (课件演示敌机轰炸、敌军追击的电影片断;《长征路线图》那清晰的红线和箭头,明确的告知了学生红军的行踪、时间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学生带到长征的特定情境中,学生如临其境,闻其声,见其形,加深了对长征的了解,为学生后面的自读、自悟、表达、质疑进行了有意义的铺垫。) 二、自学诗歌,理解感悟。 1、复习诗歌的学习方法。 (1)学生回顾汇报。 (2)师总结,课件出示诗歌学习的方法。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一:《《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20、七律长征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教学方法感悟朗读法 教具准备 中国地图、录音机。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解题。教师简介历史背景 国民党反动派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了遵义会议,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对党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 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11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红军战士击溃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 毛泽东同志写下了《长征》这首诗,从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所遇到种种困难和红军战士在战胜这些困难时所表现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部编版】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语文第5课《七律 长征》精品教案(表格式)

5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了解诗体:像《长征》这样的诗叫做——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每一首诗是8行,每一行7个字,第2、 4 、6、 8句最后一个字需押韵。 3.关于长征,大家课前都做了预习,谁来说说。(生交流)若让大家用一个字形容长征历程会用?(难)(板书:难)长征途中红军历经了许多磨难,这是一条漫漫长征路。现在再来读一读课题,你会怎么读? (深情):七律·长征(缓慢):七律·长征 新课教学( )分钟二、朗读感知,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读古诗三遍,纠正字音。 正音: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2个生字,看看读得是不 是正确。 2.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 吗?你能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 遍吗? 3.齐读: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课件4】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自主探究,明确诗歌大意 1.默读,静思大意。 联系书上的注释、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 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大概什么意思。思考完后 从有目的地自 读三遍,再指名读、 指导再读、齐读,让 全体学生都能把诗 读通读顺;从诗题的 味道,再到学生读诗 的味道,教师范读的 味道,学生再齐读的 味道,让全体学生都 在初读全诗的基础 上得到了充分读诗 的机会。

再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说说读懂的,提出疑惑的并尝试解决。(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你读懂了什么那句诗?(生试着说说意思)哪些地方 还不理解呢? 预设: (1)a “逶迤”与“磅礴”的理解。 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 “云崖暖”和“铁索寒”意思。 d“万水千山”虚指,如“万言千语、万险千阻”。 3.明确诗意: 【课件5】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眼里只不过是翻腾着的小细浪,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脚下滚过的小泥丸。 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滔滔江水拍击着高耸入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觉;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根根铁索,使人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翻过了千里积雪的岷山,个个笑逐颜开。 四、反复朗读,谈谈深刻感受 (一)多种形式朗读 1.自己练习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的节奏。 2.同桌练习一人一句地读,注意读出韵味。 3.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二)谈谈自己从古诗中感受到了什么。 1.小组内的同学分别说一说。 2.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师生评价。 充分利用多种途径来明确诗意,锻炼学生自己读懂古诗的能力,知道学习古诗要利用课本上提供的图片、注释、链接以及课外自己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等。 出示诗歌的大意,让学生检查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为下一步的品悟诗情做铺垫。 课堂作业新设计

《红军长征》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14课红军长征》教学设计(岳麓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理解长征精神。 2、探究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阅读《红军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 2、从红军胜利——失败——胜利的史实中培养学生找出因果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关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红军长征的原因及红军长征的意义 【教学难点】 让学生体会红军长征的精神并能以实际行动向红军学习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小组合作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首先让全班同学齐读《长征七律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设问“红军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经历了怎样的艰难险阻?为什么能取得长征的胜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渲染课堂气氛,引入新课: 第14课,红军长征(屏幕显示标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问题(新课讲授) 教师:红军在根据地好好的,而且根据地发展形势很好,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长征呢?那一定是根据地发生了什么事!我们先来探究红军为什么要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 一、长征开始(屏幕显示) 出示问题1:请同学们阅读书本P69,思考归纳: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学生思考回答: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师:对。通过前面学习我们了解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而且,很快中国革命形成了燎原之势。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敌人十分惊恐,从1930年10到1933年春,国民党连续对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反革命“围剿”。(1、粉碎敌人对根据地的四次“围剿”(屏幕显示)) 教师提问:这四次“围剿”怎么样?它们是由谁领导取得胜利的?采取了什么样的作战方针?(学生回答)师:前面四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于是又纠结100万军队对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2、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屏幕显示) 继续提问:为什么第五次反“围剿”会失败呢?(学生回答) 师归纳、明确:客观:敌强我弱;主观:“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教师要简单的解释什么是“左”倾错误,以及它的危害。强调“左”倾错误实质就是脱离实际,不讲究实事求是。)

长征教案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诗句意思。 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毛主席照片,知道这是谁吗?毛泽东是我国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外交家、诗人,今天我们就学习他写的一首诗《七律长征》。 2、师简介背景。。 3、指名说一说知道的有关长征的故事。 4、简介长征,用PPT动态演示红军长征线路。 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自己读这首诗,根据拼音认识生字,把字音读准确。 逶迤wēiyí磅礴pángbó岷mín 指名读,注意正音。 2、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指导“礴”的书写。 3、范读。 老师先范读课文,明显暗示出诗句停顿节奏。 4、学生按节奏试读,达到能读上口,会停顿的程度。指名读,齐读。 5、了解七律诗的特点。 (1)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可以分成几部分?(分成两部分,七律,长征) (2)七律是一种诗的体裁,你对七律有什么了解吗?(每句七言,八句四联,) (3)介绍八句四联,两句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齐读,感觉整体美。 (4)请同学把诗的最后一个字注注音,你会有什么发现?(偶句必韵) (5)再齐读全诗. 6、释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指导学习第一联: (1、指名读。 (2、说说对“远征、难、万水千山、等闲”意思的理解。 (3、连词成句说说这一联诗句的意思。 (4、谁能用自已的语言把意思表达的更加的具体? 7、归纳学习方法:读诗句→解词语→说句意。 /8、用上述方法,学习二、三、四联 ⑴学习第二联 指名读,说说第二联写什么?(山),写了哪两座山?(板书:五岭山、乌蒙山)”多媒体展示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图片,设置情境,理解“逶迤”和“磅礴”。说说诗句意思,体会红军藐视困难的精神。在红军的眼中这逶迤的五岭,磅礴的乌蒙山却像什么?(体会比喻、夸张手法的妙处。)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教师: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 时间国民党兵力红军兵力比例 第一次 (1930.11-1931.1) 10万多4万多约2.5∶1第二次 (1931.3-1931.5) 20万3万多约7∶1第三次 (1931.7-1931.9) 30万3万多约10∶1第四次 (1933.2-1933.3) 30多万7万多约4∶1 材料二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提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请说明理由。 学生:(讨论)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博古、李德 教师:(说明)“御敌于国门之外”是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战胜敌人。 教师: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经过广昌一战,红军又伤亡五千六百多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被打开了。之后,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内部进攻,直指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硬拼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冒险主义错误),结果一败涂地。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 教师:(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教师:请大家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学生: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一路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虽然经过英勇奋战,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伤亡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了。而此时的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教师: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了。(展示视频《遵义会议》) 学生:(根据视频,结合教材识记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师: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毛泽东的地位有何

红军长征教案

红军长征 教学目的: 1、了解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2、讲述中国红军长征的故事,认识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体会红 军长征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懂得珍惜今天 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 教: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诗朗诵。(播放视频) 教: 一、播放配乐诗朗诵《七律长征》导入 师:这一首壮丽的诗篇讲述了一段震惊中外的历程,那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吗? 学:红军长征 教:没错。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长征》,齐读,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答,出示问题。强调历史事件的学习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二、三走长征 1、请同学翻开课本27页,默读一、二段,试着自己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如果老师的这条线段就是长征之路,那这条长征之路有多长?(两万五千里) 如果这是长征的起点,那么时间是(1934年10月) 如果这是长征结束的地方,那么时间是(1936年10月) 参加长征的都有谁?(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 2、一走长征出示长征路线图 艰苦卓绝的长征,成为人间奇迹。它跨越了中国的11个省份,它翻越了18座大山,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脊之上,终年积雪。它跨过了24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险峻汹涌的峡谷大江,它走过了世界

上海拔最高的广袤湿地,这片人迹罕至的湿地面积几乎与法国国土面积相等。在这次远征中,红军共进行战役战斗380余次,官兵日行军50公里以上。一开始参加长征的红军有近30万人,长征结束时只剩下3万人。平均每走300米,就有一个人牺牲,这是用热血和勇气谱写的史诗。这是一次充满了集体英雄主义、献身精神和希望的举世无双的行动。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重走长征之路。 师生用手指图,带着同学们一走长征。 3、二走长征 动手摆一摆路线图 4、三走长征 (1)血战湘江 教:1934年10月,红军八万多人从瑞金出发,开始了向西的战略转移。 生读:但是在红军前进的路上,敌人以重兵设下了四道封锁线。左倾错误领导人指挥红军拼命突围,与国民党军队在湘江地区浴血奋战,虽突围成功,但是红军却损失惨重。从长征开始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而且蒋介石还在湘西布下重兵,等待红军去自投罗网。教:在这危急的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放弃湘西,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挺进。毛泽东的这一主张得到多数人的赞同。于是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城。1935年1月,在遵义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从而迎来了长征的转折点。 (2)遵义会议 教:请同学们找出遵义会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学:1935年1月,贵州遵义 教:注意遵义两个字的写法。(板书)遵是遵守的遵,有走之底。义是义气的义,没有言旁。 教:这是遵义会议的会址,这栋中西合璧的建筑呢,原来是国民党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住宅。参加此次会议的领导人有哪些?学:毛泽东、周恩来、张文天、王稼祥、朱德 教:这次会议的内容有哪些?举手回答

《长征》教学设计

《长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 2.水平目标:在读中悟情感,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长征》的录象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个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相关的诗《七律长征》。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你收集相关长征的资料。 二.理解新字生词 1.默读,把字音读准,不理解的字圈出来。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Wēi yípáng bómín shān yún yá

逶迤磅礴岷山云崖 三.品读。 1.教师范读,轻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 3.师: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腾跃五岭(2)疾跨乌蒙(3)巧渡金沙江 (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 请在大屏幕中指出。边出示画面边请学生谈想法和体会。 四.细节探究 师:在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谈谈你的理由。(可让学生读出诗句)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总说,统领全文) 诗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学生交流) (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2)“等闲”则将困难轻轻一瞥,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作者为什么把绵延持续的五岭与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 “逶迤“和”磅礴“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山和乌蒙山比喻成“细浪”和“泥丸”更能反衬出红军不怕困难,伟大的气魄。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