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环境控制学复习要点---3-9 同济

环境控制学复习要点---3-9 同济

环境控制学复习要点---3-9 同济
环境控制学复习要点---3-9 同济

三(★★)、热岛效应

A:形成原因:热岛效应是城市化的必然产物。

1.城市建筑物密度高度增大,人工铺装路面广场增多,城市立体化下垫面层能够

比郊区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能,它是形成热岛效应的基本条件。

2.城市立体化下垫面层比郊区自然下垫面层的热容量大,白天得热储存多,日落

后城市下垫面降温速度比郊区小。CO2温室效应是形成城市热岛的主要因素之

一。此外,城市下垫面参差不齐的建筑物导致城市覆盖内街道“峡谷”的天空

可见度变小,大大减少地面长波辐射热的损失。

3.城市人口的密集化,向大气中排入大量的人为热量。

4.城市下垫面层消耗于蒸散的热量Q R远比郊区小。而通过紊流输送给空气的显

热Q H远比郊区大。这对城市空气增温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5.城市建筑物密度大,通风不良,不利于热量向外扩散。

B:特征:

1.热岛效应的本质是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

2.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多,热岛现象越强。

3各地区各季节的热岛强弱各不相同。

4.白天热岛效应弱,晚间热岛效应强。基本原因:下垫面层单位面积热容量差异

5.晴天无风时热岛强,阴天风大时热岛弱。

C:控制措施:

1.严格控制城市规模。还应防止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过高。

2.保持城市区域有充足的蒸发面积。足够的水面,绿地,分布合理,推行屋顶栽

植,墙面立体绿化等设计措施

3.合理使用人工铺装,使之不超过功能所必需的面积

4.加强市区的自然通风。一定数量一定宽度,与夏季盛行风向相近的街道

四、地形风:海陆风、山谷风、后院风花园风林园风、街巷风、中庭风

由于地形的起伏、各种地表材料对太阳辐射吸收率的差异、材料热容量的不同,产生各小区域之间的温差和各小区域之间的气压差,因而形成局部性的地形风。当季风不明显时,地形风是影响建筑通风设计的主要因素。

各种局部性地形风的发生及在建筑上的应用:

1.山谷风:山坡比山谷升降温快。夜间风由山坡流向山谷,称之为“下坡风、下谷风、

山风……”白天风由山谷流向山坡,称之为“上谷风”,随着太阳辐射的强度、山坡的坡度以及山坡的赤裸程度而变化。山谷风比山坡风有较大的速度,在夏季有清凉的作用。

另一个与山谷风有关的是山顶风,由于向阳面比背阳面升降温快,因此,山顶位置白天吹阴坡风,夜间吹阳坡风。

2.海陆风:沿海洋与陆地交界的海岸,由于陆地比海平面升降温快,白天风从海面吹

向陆地,夜间风从陆地吹向海面。

水陆风、净水风:由于陆地比流动的水面空气升降温快,白天吹水风,夜间吹陆风。

3.后院风、花园风、林园风:前后院使用不同材料,向阳面前院比背阴面以及后院升

降温快白天吹后门风(花园风),夜间吹前门风(前院风)

4.街巷风:十字街路口、丁字路口比街内升降温快,白天吹出口风,夜间吹入口风

5.中庭风:周围比中庭升降温快,白天吹出庭风,夜晚吹入庭风

室外风和建筑的关系

单体建筑形态与风:建筑的朝向,间距是影响建筑通风的主要因素

风玫瑰图是建筑自然通风设计的基本依据。尽量使建筑物垂直于主导风向,常常将建筑朝向偏转一定的角度,使风对建筑物产生一定的投射角,风斜吹入室内,屋

后漩涡区大大缩短

平剖面基本原则:1)主要使用房间尽量布置在夏季迎风面

2)开口部位尽量使室内空气场布置均匀

3)炎热期长地区开口面积宜大;夏热冬冷区不宜太大,可用调节洞口面积方法

4)门窗相对位置以贯通为好,减少气流的迂回阻力

5)天井、小亭、楼梯间等增加建筑内部开口面积,引导气流

五、诱导通风设计手段

所谓通风

是指借助风力而达成的换气,户外风速大于1.5m/s,靠其风力便可达到自然换气。

“诱导通风”

是指通过建筑设计的方法,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来改变现实环境中各气候要素对建筑的影响,比如改变热压差和风压差,以改善自然通风。

——挖掘压力差

空气流动需要动力。

机械通风:机械能驱动空气

自然通风:自然因素形成的空气流动

自然通风

建筑内要形成自然通风关键在于室内外的压力差。形成压力差的因素:A热压作用B风压作用。

热压作用

原理:空气受热后温度升高密度降低;相反,则密度增大。当室内气温高于外界气温时,室外空气由于较重而通过建筑物下部的门窗流入室内,并将室内较轻的空气从上部的窗户排出。进入室内的空气被加热后,又变轻上升,被新流入的室外空气所代替而排出。如此形成

自下而上的流动,由温度差引起,称为热压通风。

决定热压大小的因素:

1、室内、室外空气温度差所导致的密度差

2、进出口的高度差。

计算公式:书本P78

风压作用

原理:风压作用是风作用在建筑物上产生的压力差。当自然界的风吹到建筑物上时,在迎风面上,由于空气流动受阻,速度减小,是风的部分动能转变为静压,也就是建筑物的迎风面上压力大于大气压,形成正压区。在建筑物的背面、屋顶和两侧,由于气流的旋绕,这些面上的压力小于大气压,形成负压区。如果在建筑的正、负压力区都设有门窗口,气流就从正压区流向室内再从室内流向负压区,形成室内空气的流动。

决定风压大小的因素:

1、风速的大小(主要)

2、当地的重力加速度。。。

计算公式:书本P79

六、节能建筑设计三要素

1、建筑总平面节能设计

2、节能建筑单体设计

3、日照调节:建筑遮阳和气候控制。

节能建筑单体设计

满足冬季采暖的节能设计三要素

a采集b 保存、贮存c 释放

书本p162~p168

A采集:太阳能:

1南向敞开度

2加大日照面积

3墙面平直

4建筑朝向正确

5无源太阳能建筑集热方式。

6外墙吸热性能

7调整窗面积

8外墙面色彩与质地

9加强间接日照

10设计合理的天窗

地热

B保存:

概念:1延长流失时间

2保持条件稳定

3多次反复利用

4提高能量质量

方法:1 温度分区法

2 体型控制

3 散热体的“几何中心”

4 余热利用

5 窗的控制

6 围护结构保温构造

C贮存

1室内蓄热:混凝土、石材、水体等

2相变材料蓄热

3土层蓄热

4系统蓄热

D释放:补偿室内温度变化

1辐射源位置和数量

2被动热网散热

七、节能设计原则

7.1总平面节能设计方法P.159

7.1.1.“开敞南向空间”

建筑在基地中应坐(西)北朝南,南侧应尽量留大开阔的空间和尺度上许可的室外空间,以利争取较多的冬季日照及夏季通风。图5.3

7.1.2.“风影区”概念

在建筑北侧留出的空间应有效地采取技术措施以防止冬季寒风对建筑的影响,使建筑处于免受西北寒风干扰的“阴影”内。

可以通过植被或构筑物、总平面的合理布局,将寒风引离建筑区域,使寒风对建筑的影响程

度降至最小。图5.4

7.1.3.利用“自然空调”

在建筑南侧空地内设置水面、喷泉,不但可以依赖水体蒸发使微环境炎热条件改善,而且在冬季可利用水面强化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使得建筑立面吸热的外部来源得以增加,提高建筑冬季的日照得热。

7.1.4.“植土降温”

南侧基地广植绿化,减少硬地,在夏季可以有效调节热辐射,减少日照反射对建筑的影响。

7.1.5“阴影保护”效应

建筑总平面组群设计时,缩小建筑间距,形成东西向“狭窄”的道路,利用建筑物间的阴影达到夏季阳光屏障效应,对节能建筑的夏季致凉有效。

7.1.6.消除“恶性风流”

建筑群体组团设计时,应消除造成不良的基地内部的“局地疾风”的隐患。这种室外不良风流包括角落风、尾流风、漏斗风等,会增加建筑采暖负荷。

7.1.7.利用“掩土”节能

将建筑北侧基地填高,使建筑底层半埋入土层中,可以有效防止冬季北风,并利用“地热”或“地冷”来改善室内小气候条件。

7.1.8”树叶屏障”效应

在建筑南侧基地布置落叶树,冬季不遮光,夏季可遮阳;北侧基地植绿树以引导风流,起屏障作用。

7.1.9.利用构筑物

挡风墙及挡风树在总平面布局中灵活组合可改善基地小气候。

7.1.10.“下风向致凉“

大面积的水面在蒸发过程中可以带走大量的热量使周围微气候发生改变,在夏季在大面积水面下风向的建筑更能直接受益致凉,因此,建筑总平面并尽量布置与湖泊、河流等水面的下风向,或布置与山坡上较低的部位。

7.2单体

7.2.1.满足冬季采暖的节能设计

见上

第六题

7.2.2.满足夏季致凉的节能设计

原则:

7.2.2.1夜间降温

7.2.2.2白天少得热

7.2.2.3蒸发散热

7.2.2.4通风致凉

7.2.2.4.1洞口朝向

7.2.2.4.2洞口面积比例

7.2.2.4.3穿堂风

7.2.2.4.4吸风口位置

7.2.3. 夏季致凉重点考虑方面

烟囱效应

夜间辐射

遮阳

墙体色彩与质地

隔热构造

绿化降温

水面利用

喷淋屋面

蓄水屋面

八、太阳能应用

8.1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成功的关键是:

8.1.1建筑物具有一个非常有效的绝热外壳

8.1.2.南向有足够数量的集热表面

8.1.3室内布置尽可能多的贮热体

8.1.4主要采暖房间紧靠集热便面和贮热体

8.1.5室内组织合理的通风系统

8.1.6有效的夜间致凉、蓄冷体系

8.2 四种系统:

8.2.1直接受益式系统P177图5.13

8.2.1.1太阳得热

8.2.1.1.1采热面尽量正南

8.2.1.1.2选用透过率高的白片玻璃

8.2.1.1.3尽量使阳光能照射到贮热体8.2.1.2贮热体

8.2.1.2.1贮热体要与室外隔热

8.2.1.2.2贮热体越多越好

8.2.1.2.3相比较混凝土墙贮热较好8.2.1.3活动保温装置

8.2.1.3.1手动的可控系统

8.2.1.2.2珠墙方式

8.2.2对流环路式系统

建筑物在维护构件部位设计为两层壁面,在两壁面间形成密闭的空气层,并将各部位的空气层相连形成循环,在太阳辐射产生的热力作用下,依靠“热虹吸”作用,产生对流环路系统,在对流循环过程中壁面间的空气不断加热,不断地使壁面材料贮热或在热空气流经部位设计一定的贮热体,以加温壁体,使其在室内温度需要时释放热量,满足室内温度恒定的要求。

8.2.1.1集热面垂直高度大于1.8m,空气层宽度一般取100mm~200mm

8.2.1.2风口室内需要被加热了的空气使,设风口,风口设防逆流装置

8.2.1.3隔热考虑用对流环路阻绝板终止对流,形成隔热

8.2.3蓄热墙式系统

蓄热墙系统是综合直接受益式与对流环路式两种系统的太阳能得热方式,主要由外侧玻璃面、空气间层和内贮热体构成。常用的方式:特隆布墙、水墙、致凉方式

P179图5.15

8.2.3附加日光间系统

P180图5.16

九、遮阳

详细见课本P171

1遮阳的主要目的:将夏季的阳光遮挡住而不影响冬季的日照。

2遮阳形式和构成,见p172页表格。

3不同立面的遮阳形式:东西垂直遮阳板,南北水平遮阳板,

具体划分见p173图表

4遮阳的现状和发展:p175

建筑师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a与建筑密切结合的设计方向

b功能性构配件的设计方向——扩展如下:

1可控遮阳(重点):针对气候条件的多变特点,为适应冬夏二季,将遮阳装配设计为可根据气候特征调控遮挡日照面积的多层活动百页系统,以达到遮阳,采光和通风的最佳组合2延伸遮阳

3自然遮阳

4百页遮阳

5挡板遮阳

5遮阳的适用性,考虑如下4点:

a建筑类型的适用性

b建筑采光面的特征

c建筑方位的决定性

d建筑高度的制约度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最新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3

1、何谓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原核微生物只有 DNA链高度折叠形成的一个核区,没有核膜,核质裸露,与细胞质没有明显界限,叫拟核或似核。原核微生物没有细胞器,只有由细胞质膜内陷形成的不规则的泡沫体系。不进行有丝分裂。原核微生物包括古细菌、真细菌、放线菌、蓝细菌、粘细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和螺旋体。 2、何谓真核微生物?它包括哪些微生物? 答: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真核微生物包括除蓝藻以外的藻类、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微型后生动物等。3、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的生物属性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 4、生物的分界共有几种分法,他们是如何划分的? 答:①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绿细菌)、②原生生物界(包括蓝藻以外的藻类及原生动物)、③真菌界(包括酵母菌和霉菌)、④动物界、⑤植物界。 5、微生物是如何命名的?举例说明。 答:微生物的命名是采用生物学中的二名法,即用两个拉丁字命名一个微生物的种。这个种的名称是由一个属名和一个种名组成,属名和种名都用斜体字表示,属名在前,用拉丁文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用拉丁文的形容词表示,第一个字母小写。如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 Escherichiacoli。 6、写出大肠埃希氏杆菌和桔草芽孢杆菌的拉丁文全称。 答:大肠埃希氏杆菌的名称是 Escherichiacoli,桔草芽孢杆菌的名称是 Bacillussubtilis。 7、微生物有哪些特点? 答:(一)个体极小:(二)分布广,种类繁多:(三)繁殖快:(四)易变异: 8、什么是病毒,有什么化学组成?结构是什么样的? 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生活的敏感宿主体内,可通过细菌过滤器,大小在0、2μm以下的超小微生物。 化学组成有蛋白质和核酸。 结构:没有细胞结构,分两部分:蛋白质衣壳核酸内芯。 9、什么叫毒性噬菌体?什么叫温和噬菌体? 答:毒性噬菌体:就是指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是正常表现的噬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考研《环境毒理学》简答题知识点总结手写版-环境工程考研适用

第一章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方法p241-08j1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环境污染物,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学性污染物以及一些环境物理因素如噪声、射频电磁辐射、电离辐射等。 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1、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的降解和转化产物对集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吸收、分布、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2、环境污染物的毒性评定方法,即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一般毒性试验(急性、亚急性、慢性实验)、繁殖实验、代谢实验、蓄积实验等3、各种重要的环境污染物和有害物理因素对机体的危害及其作用机理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哪些?p270-10j2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以动物实验为主,包括体外实验和整体实验俩种基本类型。但动物学实验须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机结合起来加以考虑 体外实验包括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实验,整体实验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毒性实验。但动物学实验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往往不尽一致,假阳性、假阴性、过低或者过高估计毒物潜在危害程度等情况常存在。因此单纯依靠动物实验或者流行病学调查都是不可靠的,完整的方法是将实验室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有机结合起来,用微观研究进行毒性筛选、机理探讨,并为宏观研究提供所学的观察指标,而宏观则为微观提供选题方向,并进行验证对一项具体的研究来讲,如果某种毒性已经被广泛生产或应用,应首先分析对人群的影响,发现对健康损害的迹象,然后用微观实验手段进行深入研究。最后,将这些实验研究结过进一步在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中加以验证,再确定病损的因果关系。3什么叫环境毒理学?它是怎样产生的?p259-09w1 环境毒理学是利用毒理学的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对环境科学研究有什么作用?p271-10w1 环境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改善环境,使之有利于人类现在和未来的正常生存,环境毒理学是环境科学的前沿领域,同时也是环境医学评价环境因素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基础。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人类生活居住环境日益受到污染,人体健康受到危害,特别是环境污染引起的公害事件的教训,促使人们进行深入的毒理学研究,以阐明环境中某种污染物或几种污染物对生物体得作用及其机理,以致环境毒理学迅速发展为一门毒理的分支学科,成为环境科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5环境毒理学主要任务是什么?p284-11w3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有三点:1、判明环境污染物和其他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及其作用机理。不断不要对现有物质进行研究,而且还必须对所有新的化学物质,在普遍应用之前,予以检测。2、探索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即用最灵敏的探测手段,找出环境污染物与机体作用后最初出现的生物学变化3、定量评定环境污染物对机体的影响,确定其剂量—反应关系,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6环境毒理学有哪些研究方法?p298-12.1 第二章 1简述环境中污染物的转化规律p241-08j2 污染物在环境中可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或生物学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者转变成另一物质的过程叫污染物的转化。根据其转化形式可以分为:物理转化、化学转化和生物转化三种类型,物理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蒸发、凝聚、吸附以及放射性元素蜕变等一种或几种物理过程实现的转化;化学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化学反应过程发生的转化,如: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络合反应、光化学反应等;生物转化是指污染物通过生物相应酶系统的催化作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 2什么是生物性迁移?如何定量研究生物性迁移?p271-10w2

环境工程学复习要点

环境工程学 第一章绪论 1、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2、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因素,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破坏了环境系统正常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环境质量,对人类或环境系统本身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3、1)环境问题:是指任何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和状态的变化。 2)类型:O生态环境恶化和自然资源枯竭;O 2环境污染和怕坏 3)根本原因:对环境的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妥善的经济发展规划和环境规划。 4)实质:由于盲目发展、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而造成的环境质量恶化和资源浪费甚至枯竭和破坏。 4、公害:凡由于人类活动污染和破坏环境,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公私财产及生活舒适性等造成的危害均为公害。 5、 1 )环境保护:采取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护和发展生态平衡,扩大有用自然资源的再生产,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 2)基本任务: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6、1)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保护和改善的科学。 2)研究对象:人类环境质量结构与演变 3)任务: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及其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4)分类:O1基础环境学O2应用环境学O3环境学 7、可持续发展:满足当前的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观念:经济持续、社会持续、生态持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1)将环境问题纳入综合决策,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模式 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实现污染治理从末端处理向源头和过程控制的转变。 循环经济3R原则: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3)发展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把环境原则贯穿到各类经济活动领域中。 4)认真实施ISO14000 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是贯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ISO:国际标准化组织 5)改变消费观念,推行绿色消费方式。 6)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文明。 8、生态系统与环境 1)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空间内,生物群落与周围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 2)组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生命物质 3)类型:O1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和特征:陆地~,水域~(淡水~、海洋~) O人类活动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自然~,半自然~,人工~ 4)功能: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水~,碳~,氮~,硫~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湖大环境工程环境毒理学考研真题简答题整理(2002-2014)

1、简述环境毒理学的基础。 环境毒理学的基础包括医学,药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等。 2、简述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内容。 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各种生物特别是对人体产生危害的各种环境污染物 (environmental pollutant)。环境污染物主要是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化 学性污染物。 环境毒理学的主要任务:研究环境污染物对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探索环境 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损害的早期检测指标和生物标志物,从而为制定环境卫生标准和有效防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提供理论依据;此外,根据环境污染物对其他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个体、种群及生态系统的危害,甚至在特定环境中对整个生物社会的危害,研究其损害作用及其机理、早期损害指标及防治理论和措施。环境毒理学的最终任务是保护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生物的生存和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毒理学的主要内容:研究环境污染物及其在环境中降解和转化产物对机体相 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毒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等生物转运过程和代谢转化等生物转化过程,剂量与作用的关系,毒物化学结构和毒性以及影响毒作用的各种有关因素。 3、简述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研究意义。 答:污染物的迁移(transport of pollution)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 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污染物的迁移规律: Ⅰ机械性迁移,包括气的机械性迁移、水的机械性迁移和重力机械性迁移。 Ⅱ物理-化学性迁移:①风化淋溶作用:是指环境中的水在重力作用下运动时通过水解作用使岩石、矿物中化学元素溶入水中的过程,其作用的结果是产生游离态的元素离子。②溶解挥发作用;③酸碱作用;④络合作用;⑤吸附作用;⑥氧化-还原作用。 Ⅲ生物性迁移①生物浓缩:指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又叫生物富集。②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使浓度系数不断增

环境工程学复习资料

《环境工程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化需氧量:在有氧条件下,水中可分解的有机物由于好氧微生物的作用被氧化分解而无机化所需的氧量。 2.化学需氧量:在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与外加的强氧化剂K2Cr2O7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水循环:水在太阳能的作用下,通过海洋等水面及土壤表面、植物茎叶的蒸发和蒸腾形成水汽,遇冷后以雨、雪、雹等形式降落,水在海洋、大气和陆地之间的运动称为水循环。 4.水污染:指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放射性等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5.水体自净:水体中的污染物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变化被分散、分离或分解,最后水体基本恢复到原来状态,这一自然净化过程叫做水体自净。 6.亏氧量:在某一温度时,水中溶解氧的平衡浓度与实际浓度之差。 7.水环境容量:一定水体在规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质的最大负荷量。 8.自由沉淀:颗粒在沉降过程中呈离散状态,其形状、尺寸、质量均不改变,下沉速度不受干扰的沉降过程。 9.过滤:具有孔隙的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悬浮杂质,从而使

水获得净化的工艺过程。 10.截留沉速:淀池内所能全部去除的颗粒中的最小颗粒的沉速。 11.表面负荷:单位沉淀池表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能处理的水量,即沉淀池的沉淀能力。 12.滤层膨胀率:是指滤层在一定的反洗强度下发生体积膨胀,体积膨胀前后的体积差与体积膨胀前的比值。 13.污泥沉降比:曝气池混合液在100ml量筒中静置沉淀30min后,沉淀污泥占混合液的体积分数。 14.污泥指数:曝气池出口处混合液经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容积。 15.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是指在无分子氧条件下,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将废水中的各种复杂有机物分解转化为CH4和CO2等物质的过程,也称厌氧消化。 16.生物膜法:附着在构筑物挂膜介质上,并在其上生长和繁殖,由细胞内向外伸展的胞外多聚物使微生物细胞形成纤维状的缠结结构,又称固定膜法。 二、问答题 1.高锰酸钾耗氧量,化学需氧量,生物需氧量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除了它们以外,还有那些水质指标可以用来判别水中有机物质含量的多少? (1)区别:①在一定的严格条件下,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P11环境生态学 答: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 二、P33生物的协同进化 答: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三、生物的协同进化方式: 答:(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四、P35生物多样性 答: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分为四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五、环境因子 答: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六、P45环境因子的分类: 答:①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②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类, 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③非生物环境因子的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地)。 七、光、温度、水、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答:1.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声场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例如:黄花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为典型的例子;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迁、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映。另外,植物在发育生长上要求不同的日照强度,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2.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生长和发育有一个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值时,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3)温度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环境工程学复习要点

②水中固体(蒸发残渣)所残余的固体物质总量;溶解固体:过滤后,取 悬浮固体: 过滤后,取 固定性固 体:灼烧 后残余物 质的质量。挥发性固体 量;总固体总固体<例题 ③总含盐量: ④碱度:水接受质子的能力。 引起碱度的离子:HCO3「、CO32「、OH -(最主要) HSiO3「、H2BO3「、HPO42-等 测定方法:中和滴定法 指示剂:酚酞(变色范围pH 8.3);甲基橙(变色范围pH 4.4)酚酞碱度(P):酚酞作指示剂,总碱度的一部分;甲基橙碱度(T):总碱度;碱度计算表1-3 (P23); 注意:水样先加酚酞酸液滴定到变色(P)后加甲基橙继续滴定到变色时所用H +物质的量为M非T, T = P+M ; ⑤硬度:由于能与肥皂作用生成沉淀和与水中某些阴离 子化合生成水垢的二价金属离子(钙和镁离子)的存在而产生的。多用EDTA络合滴定法测定。 分为以下两种硬度: 碳酸盐硬度(暂时硬度):主要由钙镁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形成,受热煮沸除去。总硬度=碳酸盐硬度+非碳酸盐硬度 ⑥化学需氧量(COD/COD Cr): 一定严格的条件下,水中 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重铬酸钾K2Cr2O7)作 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结果用氧的mg/L表示。代表废 水有机质总量。 ⑦耗氧量(高锰酸盐指数/OC/COD Mn ):水中各种有机物质与外加的强氧化剂(高锰酸钾KMnO 4)作用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⑧生物化学需氧量(BOD ):有氧条件下,水中可分解有机物由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所需的氧量。 BOD5 : 5日生物化学需氧量(20 C)~总BOD的70% COD 和BOD 关系:COD Cr > BOD > COD Mn BOD/ COD > 0.3 则适宜用生物化学处理 ⑨总有机碳 (的二氧化碳 量,扰(加酸)。 ⑩总需氧量( 的氧化物的需 氧量。 3.水质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5类标准(P37)对应适用区域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3级标准(P38),与地表水质标准对应关系。§第五节水处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给水处理基本方法:常规工艺图1-11 (P56)原水7混凝7沉淀7过滤7消毒7饮用水 2.废水处理基本方法: 废水处理原则:A改革工艺,减少废物排放量,推进清洁生产;B 重复利用废水:中水回用;C回收有用物质;D对废水进行妥善处理;E经济性,技术先进性; 废水处理程度确定:A按水体水质要求;B按处理厂能达到的处理程度;C考虑水体的稀释和自净 能力;废水处理的基本方法物理: 物理作用,沉淀、过滤、超滤、反 渗透等化学:化学反应,中和、 氧化还原、混凝、电解、萃取、 吹脱、吸附、离子交换、电渗吸等 生物:生物化学作用,活性污泥、生物膜、生物氧化塘、土地处理系统等按处理程度:一级:去除大颗粒悬浮物;二级:去除溶 解态和胶体态有机杂质;三级:(深度处理)营养物质和 难降解有机物等 习题1-3,1-10,1-20,1-21,1-22 第二章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第一节水中粗大颗粒物质的去除 1.格栅、筛网和微滤机 (1)格栅 作用:去处水中粗大物质,保护处理厂的机械设备并防止管道的堵塞。 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 §第一节水的循环与污染 1?水污染:水体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特性改变,影响水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污染分类:A按来源:工业、农业、生活、矿山废水 B按性质: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第二节水质指标和水质标准 1?水质指标:水中杂质的种类、成分和数量,判断水质的具体衡量标准。 2?水质指标分类:(※不定项选择题) (1)物理性水质指标:A感官: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 度、透明度;B其他:总固体、悬浮固体、溶解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 (2)化学性水质指标:A 一般化学性:pH、碱度、硬度、阳离子、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B有毒化学性: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农药;C氧平衡:DO、COD、BOD、TOD ; (3)生物学水质指标:细菌总数、总大肠杆菌数。 ①浑浊度:不溶性物体对光线透过时所产生的阻碍程度; :一定温度下将水样蒸发至干时103?105 C时蒸发称“总固体” 滤液103?105 C烘干后质量滤渣103?105 C烘干后质量 (灼烧减重):600 C蒸发干燥后固体失去的重 固定性固体 +挥发性固体溶解 固体 +悬浮固体 1-1( P20) > 水体中所含各种溶解性矿物盐类的总量。TOC): 900-950 C,高温燃烧有机碳生成常以碳表示(mg/L),应先去除无机碳的干 TOD ) : 900 C,有机物高温燃烧变成稳定 表1-15 (P58) 例1-7 (P58) 气浮、蒸发、离心分离、

生态学(第三版)复习提纲PDF.pdf

第一章;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简述光的生态作用,生物如何适应? 1、光强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 光强是光合作用能量的来源,适宜的光照能促进细胞的增大和分化,影响细胞的分裂和伸长,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器官的生长和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光照强度影响动物的发育。光强和体色也有一定的关系。 2、光照强度与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在水中的分布与光照强度有关。 光补偿点: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海洋植物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内,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在透光带的下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就是所谓的补偿点。 阳地(阳生或阳性)植物:在强光环境中才能生长健壮,在隐蔽和弱光条件下生长发育不良的植物。 阴地(阴生或阴性)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植物。潮湿、背阴的地方或林下。 耐阴性植物: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在全日照下生长最好,但也能忍耐适度的阴蔽,或是在生育期间需要较轻度的遮荫。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和许多周期现象是受日照长短控制的,光周期是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 短日照植物:短日照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的植物,一般需要较长的黑暗才能开花。 中间性植物:在什么日照条件下都能开花。 哺乳动物的繁殖和换毛 长日照动物:在温带和高纬度地区许多鸟兽在春夏之际白昼逐渐延长的季节繁殖后代。如雪貂、野兔。 短日照动物:一些动物只有在白昼逐步缩短的秋冬之际才开始性腺发育和进行繁殖。如绵羊、山羊和鹿。 温度对生物作用的“三基点”和积温在农业生产上和虫害预报有何意义? 预测生物发生的世代数;预测生物地理分布的北界;预测害虫来年的发生程度;制定农业气候区划,合理安排作物;应用积温预报农时。 水分对生物有何影响?生物如何适应? 1、水是生物生存的重要条件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是很好的溶剂;水是生物代谢过程的重要原料;缓和调节体温;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维持正常的生活。 2、水对动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就植物而言,水分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一个最高,最适,最低的三基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3、水对动植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 降水在地球的分布是不均匀的,这主要因地理纬度,海陆位置,海拔高度的不同所致。(1)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适应方式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