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6章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6章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6章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第6章 群体传播、组织传播

授课教师:罗兵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6285395.html,

第一节群体传播

群体是什么?

(概念、类型、特征、社会功能)

群体意识

群体规范

群体中的趋同行为

一、群体是什么?

1.概念

?群体是“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一、群体是什么?

2.分类

?库利根据群体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所起作用的直接和间接程度对群体进行分类:初级群体、次级群体。

?初级群体包括家庭、朋友、邻里、娱乐伙伴等,这些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对个人的理想和个性的形成起着基础的作用。

?次级群体: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属性的间接社会集合体。如性别、年龄层、职业、阶层、学校、社团等;成员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

一、群体是什么?

2.分类

?按群体内联系紧密程度可以分为:

联系松散、自发形成的社会群体

分工严密、纪律严格的职能群体(组织)

?按群体内是否存在管理主体可以分为:团体、一般群体

?按组织性强弱可以分为:组织群体、非组织群体

一、群体是什么?

3.基本特征

?目标取向的共同性(共同的利益、关注点、兴趣等)

?具有以“我们”意识为代表的主体共同性

一、群体是什么?

4.社会功能

?对社会而言:充当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通过社会分工与协作,将分散的个人力量集结起来。

?对个人而言:

?群体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手段;

?群体是个人信息来源和社会安全感的提供者;

?群体是个人表现与自我实现的场所。

二、群体意识

群体意识,即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的意识。包括:

?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

?群体感情;

?群体归属意识。

?群体意识形成后对群体成员的个人态度和行为产生制约作用。

?群体意识的形成是群体传播作用下的结果。

三、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指的是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在广义上也包括群体价值,即群体成员关于是非好坏的判断标准。

在群体中,群体规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协调成员的活动、规定成员角色和职责以促进群体目标的形成;

通过规范的共有来保证群体的整体合作;

通过指示共同的行为方式以维持群体的自我同一性;

为成员个人提供安全的决策依据。

?群体规范不仅对群体内的传播活动起着制约作用,且对来自群体外的信息或宣传活动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1952年美国传播心理学家H.H.凯利和E.H.沃卡尔特的实证研究——对“童子军”的实验。

?结论:在说服的观点与群体规范一致的场合,可放大传播效果;反之,说服效果衰减。

四、群体传播

群体意识的形成是群体传播作用下的结果。

群体的传播结构可以从信息的流量与流向两个方面来理解:

信息的流量大,意味着信息覆盖面广,群体成员间互动和交流频度高,群体意识中的合意基础好。

双向性强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

群体意识形成以后,也会对群体传播产生重要的影响。

五、群体中的趋同行为

群体中的趋同行为产生的原因: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产生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

?趋同心理。个人希望与群体中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孤立的心理。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的“线段实验”(1955-1956)。

?并非群体中所有人都产生趋同行为,有的中坚分子,不仅不被群体意见影响,而且可能改变群体意见。

第二节集合行为

一、认识集合行为

二、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

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与匿名性

三、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讨论:哪些因素促使集合行为走向非理性?

延伸阅读:[法]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1895年. ——————————————————————

一、认识集合行为

集合行为:指的是在某种刺激条件下发生的非常态社会集合现象。形成“暂时性群体”(群体性事件)

?例如火灾、地震后的群众骚乱,出于某种原因的自发集会、游行、种族冲突,物价上涨的流言引起的抢购风潮等等。

?集合行为多以群集、恐慌、流言、骚动的形态出现,往往会造成对正常的社会秩序的干扰和破坏。

《乌合之众》描述的群体特点

?冲动、多变和急躁;

?易受暗示和轻信;

?情绪的夸张与单纯;

?群体的偏执、专横和保守;

?道德水平低劣。

集合行为的产生条件:

?1、结构性压力。自然灾害、经济萧条、失业、物价不稳、社会不公、政治动荡、种族关系等危机。

?2、触发性事件。一个突发事件或一条信息。

?3、正常的社会传播系统功能减弱,非常态的传播机制活跃化。

万州事件:一个典型的群体性事件

事件起因:偶然碰撞,“棒棒”被打

2004.10.18大约13点,重庆万州区繁华的商业区,距政府办公楼300米。

搬运工余继奎和胡权宗、曾庆容夫妇发生碰撞,民众围观,交通堵塞。

万州事件:一个典型的群体性事件

事件发展:警方介入,调查受阻

13时零6分警方介入调查,警车欲将三人带回派出所调查处理。围观民众认为:“天下公务员是一家,棒棒被打不会得到公正处理!”警民对峙几小时,围观人群已累积至数千。

围观民众传言:胡权宗是国土局的副局长,因一个小的碰撞,用棒棒打断了搬运工余继奎的腿,前来解决问题的警察还和他握手。

常务副区长李世奎等官员前往现场向围观民众表明,政府将依法严肃处置此事,不会包庇任何人,并劝说围观群众离开。下午5点左右,三个当事人最终被警察带离了现场。

万州事件:一个典型的群体性事件

事件升级:警车被烧、政府大楼被砸

下午6点,万州区公安局经侦支队的一辆警车在新城路被砸烂烧毁。民众逐渐向能容纳几万民众的区政府大楼门前的广场集结。

晚上8点左右,到市政府门前围观的民众越来越多。有人喊出“交出凶手”、“严惩凶手”等口号。起初数十名官员站在政府大楼门前的平台上用喇叭喊话,呼吁民众冷静,遭到民众投掷石块、花盆等。被砸伤的警察和官员退进大楼,局面失控。

晚上9时左右,政府大楼门外的多辆警车、城管车被放火焚烧,一些警察被砸伤后。民众用石块砸毁政府大楼的玻璃大门,冲进政府大楼底层、后院,纵火焚烧建筑、车辆、毁坏办公设备。

万州事件:一个典型的群体性事件

事件升级:警车被烧、政府大楼被砸

晚上11点左右,警方开始使用催泪瓦斯,控制失控的骚乱。冲入大楼的人群,被警方强行

从政府大楼里面驱赶出来。

19日凌晨,常务副区长李世奎代表政府发表广播电视讲话,再度表明政府一定会查明真相、依法严惩肇事者之后,围观民众开始逐渐离开现场。

凌晨3时左右,警方开始清理现场,暴力参与骚乱的人被带离现场,事件初步平息。

万州事件:一个典型的群体性事件

事件平息:还原真相

10月19日凌晨4时许,万州区委、区政府召开了各部门、单位负责人紧急会议。要求各地迅速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务必确保事件的真相家喻户晓。

自称家里很有钱的曾庆容,只是一个无职业的家庭妇女;其夫胡权宗,是一名昊盛房地产水果批发市场的临时工。而被传被胡权宗用棒棒打断腿的余继奎也称,自己腿部受了伤,并没有断,只是走路较为吃力。

19日一早,虽然再度有大量民众聚集到万州区政府广场围观,但随着谣言的澄清,围观者渐渐恢复理性,暴力骚乱没有卷土重来。

万州事件:一个典型的群体性事件

事后处理

19日,万州区警方对外宣布,以涉嫌寻衅滋事罪刑事拘留胡权宗、曾庆容夫妇。

对参与暴力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张德成等6人实施刑事拘留。

二、集合行为的传播机制

(群体心理)

群体暗示

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

匿名性

群体暗示:指的是一种传播方式,即不是通过直接的说服或强制,而是通过间接的示意使人接受某种观点或从事某种行为。

?集合行为的参加者通常处于昂奋、激动的精神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对周围的信息失去理智的分析批判能力,表现为一味的盲信和盲从。

群体感染:指的是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机制的作用下以异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开来的过程。

?经过这种群体感染过程,一种情绪、一种观点会迅速支配整个人群,并迅速引发整个人群的激烈行动。

万州事件:一种情绪在蔓延

【公务员打“棒棒”;打人的是国土局副局长;前来办案的警察与他握手握手。】这些信息暗示着“官官相护,欺压百姓”.

快速传染着百姓对抗官府的情绪。

另一个案例:平壤儿童悼念金正日(2011-12-23)中的群体暗示与群体感染

群体模仿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J.G.塔尔德1890年出版《模仿的法则》,他认为社会上的一切事物除了发明就是模仿,而“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

?模仿又可分为无意识模仿和有意识模仿。

?集合行为的模仿更多地表现为无意识的、本能的、条件反射的模仿。

万州事件:牟伦奎为什么砸车?

牟伦奎,待业,梁平县城东乡天星村9组人,2003年因盗窃被梁平县法院判刑1年缓刑2年。10月18日晚9时左右,牟伦奎来到高笋塘地下通道出口处,见有很多人用扁担砸车,就夺过张德成的扁担打砸警车挡风玻璃,并说:“不如用火烧还快些。”于是就去拧开汽车油箱盖,使柴油流到地下给纵火人制造纵火既遂的条件。

万州事件:张德成为什么敢烧警车?

张德成,梁平县福禄镇大路村3组人,在万州区做搬运工。10月18日晚9时左右,张德成来到高笋塘地下通道出口处,见很多人将一辆警车掀翻,张上前围观,站在旁边的两个人对他说:“把车子烧了。”并给张一个打火机和一张卫生纸,于是张就用卫生纸粘上从汽车油箱溢出的柴油,用打火机点燃丢进汽车的座垫上,引发大火,汽车被焚烧。

张德成为什么要烧警车,为什么敢烧警车?

匿名,不负责任。

匿名性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处于互不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中,失去了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三、集合行为中的“信息流”

流言

?在集合行为中,信息的流动也呈现出一种异常状态,其主要形式是流言。

?流言是一种信源不明、无法得到确认的消息或言论,通常发生在社会环境具有较高的不确定性,而正规的传播渠道(如大众传媒等)不畅通或功能减弱的

时期。

流言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流言的流通量与问题的重要性和涉及该问题的证据暧昧性之乘积成正比。”

?奥尔波特指出了流言发生的两个特点:

1.流言通常是围绕人们比较关心的、涉及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发生的;

2.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状况的暧昧性增加,会推动人们去通过流言渠道寻求信息。

流言流通量公式

?R=I×A

?流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进一步完善后的公式:

?R=I×A×U

?流言流通量=与问题的关联度×社会成员的不安感×环境的不确定性

集合行为中流言的特点:

1.信息快速增殖。

2.信息奇异回流。同一个流言在经过许多人的传递之后,又重新回到它的发布者那里,这时它已经被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连发布人也很难辨认。

3.伴有大量谣言。谣言与流言不同:前者无论是自然产生的还是人为制造的,都有一定的事实作背景;后者则是有人故意凭空捏造出来的。

万州事件:谎言、流言

?“我是公务员”

?“国土局副局长打人”

?“棒棒的腿被打断”

?“打人者与警察握手”

?……

思考:集合行为是否必然走向非理性?

群体暗示、群体感染、群体模仿、匿名性在集合行为中普遍存在,是否集合行为一定会走向非理性之路?

非理性

长沙·保钓反日游行[2012-9-15]

非理性

西安·保钓反日游行[2012-9-15]

非理性

青岛·保钓反日游行[2012-9-15]

青岛瑞铂丰田、瑞铂本田、日常等三家4S店多辆汽车被掀翻烧毁,场面之惨乱令人不忍。据估计,此次被烧事件损失将超过1亿元。

理性

美国·占领华尔街

2011年9月17日,上千名示威者聚集在美国纽约曼哈顿,随后演变成席卷全美的群众性社会运动。该运动范围广,并持续几个月,虽然也出现警察与示威者之间的冲突,但很少见恶性事件发生。

理性

美国·占领华尔街

当地时间2011年11月20日,占领华尔街示威者在纽约市长布隆伯格住所附近进行24小时示威活动。上周市长布隆伯格命令对祖科蒂公园进行清场,抗议者带着鼓来到市长家门口示威。

理性

日本·反华游行

2012年09月22日,日本就钓鱼岛事件举行千人游行,下午5时左右,游行队伍陆续来到中国大使馆门前。日本警方对游行队伍进行了管制,只允许其5人为一组,轮流在中国大使馆门口进行喊话示威。

理性

香港·2011年七一大游行

几乎每年香港都举行七一反政府游行,抗议中央和特区政府的某些政治和经济政策。多的时候20多万人上街游行,少的时候1万多人,未见打砸抢烧。

理性

香港·反国民教育游行

2012年9月7日,香港数开始万人反国民教育大游行,持续数日。

理性

厦门·反PX项目

2007年6月1日,厦门上万市民上街“散步”,抗议PX项目

讨论:哪些因素促使集合行为走向非理性?

非常态群体的心理和机制(情绪传染、匿名性等);

国民分辨能力低,容易被煽动,被利用;

社会环境恶劣,社会矛盾尖锐,社会情绪很大;

各种社会不公,官方丧失诚信(官员、警察、媒体);

流言快速传播,正规渠道信息缺席,事实被扭曲或放大;

…………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6285395.html,/u/2873683911

三、组织传播

组织:执行一定的社会职能,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构成一个独立单位的社会群体。

组织具有以下的结构特点:

(1)专业化的部门分工

(2)职务分工和岗位责任制

(3)组织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

组织传播:以组织为主体的信息传播活动。

组织传播包含两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一是组织外传播。

组织传播的功能:组织传播可以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发展组织与组织之间的联系。可以概括为:内部协调、指挥管理、决策应变、形成共识。

(1)组织传播的正式渠道:

?横向传播

?纵向传播

(2)组织传播的非正式渠道:

?组织内的人际传播渠道。包括面对面传播、书面传播、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等等。

?组织内的群体传播渠道。包括自行组织的小组和团体,以及聚餐、出游、联谊会中的信息交流等等。

?组织内的网络传播渠道。组织内部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的特点:

?信息传递的方向是平行、双向的

?信息内容广泛且富人情味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的作用:

?满足组织成员的社会需求

?缓释组织内部的冲突

?有助于组织的成功决策

?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能够提高组织传播效率

组织外传播:

?信息输入

?信息输出:公关宣传(PR)、广告宣传、企业标识系统(CIS)宣传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6285395.html,/u/287368391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3.3.6)--群体类和群体数据的组织实验

实验九 群体类和群体数据 1、 实验目的 1. 了解节点类的声明与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2. 了解链表类的声明与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3. 了解栈类的声明与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4. 了解队列类的声明与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5. 掌握对数组元素排序的方法; 6. 掌握对数组元素查找的方法; 2、 实验任务 1. 编写程序Node.h 实现例9-5的节点类,并编写测试程序lab9_1.cpp 实现链表的基本操作。 2. 编写程序link.h 实现例9-6的链表类。在测试程序lab9_2.cpp 中声明两个整型链表A 和B ,分别插入5个元素,然后把B 中的元素加入A 的尾部。 3. 编写程序queue.h ,用链表实现队列(或栈)类。在测试程序lab9_3.cpp 中声明一个整型队列(或栈)对象,插入5个整数,压入队列(或栈),再依次取出并显示出来。 4. (选做)声明course (课程)类,有属性:课程名char name[21]、成绩short score ;在实验七中的student 类中增加属性:所修课程courses ,为课程类对象的链表。在测试程序中测试这个类。学生类与课程类关系如图9-1所示。 图9-1 类图 5. 将直接插入排序、直接选择排序、冒泡排序、顺序查找函数封装到第9章的数组类中,作为成员函数。实现并测试这个类。

第 9 章 群体类和群体数据的组织?2? 6. (选做)声明一个对people类对象数组按编号排序的函数,一个按编号查找 people对象的函数。在测试程序中使用前面实验得到的结果声明教师数组和学生数组,分别对教师数组和学生数组进行排序和查找。 三、实验步骤提示 见《C++语言程序设计(第4版)学生用书》,郑莉等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组织细胞群体的深度解析

Data Driven Research: 组织细胞群体的深度解析 ——神奇的质谱流式技术 质谱流式是单细胞分析技术的一大突破,目前应用于血液、免疫、干细胞以及肿瘤等诸多研究领域。它创造性地使用了金属元素做为抗体的标签,利用ICP质谱实现了单细胞多参数的检测。金属标签具有极低的背景信号以及很好的标签化学稳定,结合ICP检测器的超高信号分辨能力,保证了质谱流式可以获得高质量的数据。由于检测通道数量已经达到几十个,质谱流式的数据中包含很大的信息量。 那么利用质谱流式平台获得的数据,我们究竟可以从中得到哪些信息呢?有该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提高单次实验的效率呢?事实上,不同的数据分析方法赋予了质谱流式不同的功能。这里,本文将就目前常见的一些数据分析方法及结果类型为大家进行简要的总结概述。 一、系统展示组织亚群构成以及功能、状态信息——Data Visualization 质谱流式数据包含所有被测细胞方方面面的信息,是地地道道的高维数据;这种数据的复杂性实际上是组织细胞本身异质性的忠实写照。获得这些数据后,科研人员首先想了解的其实就是组织的亚群构成情况。虽然数据中已经包含这样的信息,但是仍然需要经过加工处理才能转变为直观、易懂的图表,这一过程就是数据的可视化。 (一)、SPADE是一种常用的数据可视化方法。它首先将表型类似的细胞聚成小群,然后依照各小群的表型相似度进行聚类分析,最后得到一个树形图。SPADE树形图上每个节点(Node)都是由一群表型相似的细胞构成的,节点相对位置不同也体现了其表型的差异。因此,SPADE树形图直观展示出了组织细胞的亚群构成。 图一中展示的是不同时期的小鼠黑色素瘤中浸润的免疫细胞SPADE图谱,可以明显的看出单核细胞比例明显增大。 图一、小鼠黑色素瘤浸润淋巴 细胞的亚群组成(利用32个表 面标志分子进行SPADE分析图 谱,数据来源:Salmon et al., 2016, Immunity 44, 924–938)

第五讲 群体与组织

第五讲群体与组织 社会群体 群体类型 组织结构 科层制 ●社会生活的本质就是群体。由于我们具有群体成员的身份,我们才能够拥有现在的生活。我们的思考方式、行为模式是我们所属群体的产物。 ●社会是一个大群体,其中又包含许多小群体。小群体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缓冲器(涂尔干)。它为人们提供亲密关系,并赋予社会行为以意义和目的感,消除没有归属感的迷惘状态。 ●群体如何影响日常生活?群体如何施加其控制力量? 我们为什么要形成群体? ●工具性需要(instrumental needs),群体帮助其成员去完成那些不容易单独完成的工作。例如足球运动员、学习小组等等。 ●表意的需要(expressive needs),群体帮助其成员实现情感欲望。例如朋友群体、民族群体等等。 一、社会群体的概念 ●定义:按照一定行为模式进行互动的一组人。 ●一个群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共同认同和团结感的人所组成的人的集合,群体内的成员相互影响,共享着特定的目标和期望。 群体(group)与集群(aggregate)、类群(category) ●群体:强调人们相互交往并由此产生的一种共同的归属感。往往有着共同的兴趣、价值观、种族、或社会背景、血缘纽带。 ●集群:是指暂时处于同一空间而互不隶属的个体之和。如排队等候的人群或剧场的观众。 ●类群:是一种统计量,它指具有某些相似特点的人,如身高超过1.8米的男性、戴眼镜的女大学生等等。同一类别的人既不相互交往,也不存在归属感。 二、群体类型 ●乔治·古尔维奇(Georges Gurvitch,1894~1965)提出多元的群体分类标准。例如群体功能、群体数量、群体存在时间等等,这些分类标准全面但显得庞杂而难以操作。因此,其他社会学家采取另外的划分方法进行群体的研究。 1、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初级群体(primary groups) ●我们所属的第一个群体(家庭)以及邻里、朋友圈,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亲密和归属感,这些群体叫做初级群体。由查尔斯·库利在1909年提出。 ●主要是指那些以面对面交往与合作为特征的群体。初级的含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在形成个人的社会属性与价值理念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库利) ●初级群体是―生活之源‖,以大量的自由交往和全部人格的互动为特征。对我们形成良好情感至关重要。在面对面的互动中,人们产生自尊感、归属感,以及被欣赏和被爱的感觉。 ●必须强调的是,并非所有的初级群体都是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产生消极影响的初级群体。例如某些帮派、团伙。 ●2)次级群体(secondary groups) ●基于某种利益或活动而组成。成员以特定的角色进行互动,如学校里的班级、学生会;社会中

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群体的概念: 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团队和群体的差异 团队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汇总为六点: (1)在领导方面。作为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 (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 (3)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团队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但团队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4)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而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 (5)技能方面。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 (6)结果方面。群体的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 群体和团队的实例区分 (1)举例 下面四个类型,哪些是群体?哪些是团队? △龙舟队 △旅行团 △足球队 △候机旅客

实际上,龙舟队和足球队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而旅行团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组成的,它只是一个群体;候机室的旅客也只能是一个群体。 (2)举例 NBA在每赛季结束后都要组成一个明星队,由来自各个队伍中不同的球员组成一支篮球队,跟冠军队比赛,这个明星队是团队还是群体,或其它组织? 明星队是团队还是群体,有一些争议。这里的看法是:明星队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只能说是一个潜在的团队,因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成员之间的协作性还没有那么熟练,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当然从个人技能上来说也许明星队个人技能要高一些。所以认为它是一个潜在的团队,在国外也有人叫它伪团队。 群体向团队的过渡 从群体发展到真正的团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磨练。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图3-1 群体向团队的过渡 第一阶段,由群体发展到所谓的伪团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团队。 第二阶段,由假团队发展到潜在的团队,这时已经具备了团队的雏形。 第三阶段,由潜在的团队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团队,它具备了团队的一些基本特征。真正的团队距离高绩效的团队还比较遥远。 群体的概念: 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团队和群体的差异 团队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汇总为六点: (1)在领导方面。作为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 (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

实验报告:群体类和群体数据

( 二〇 一五年 十一月 一、实 验目的 1、了解节 点类的声明和 实现,学习 其使 用方法 2、了解链表类的声明和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3、了解栈类的声明和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4、了解队列类的声明和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5、掌握对数组元素排序的方法 6、掌握对数组元素查找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编写程序实现例9-5的节点类,并编写测试程序,实现链表的基本操作。 2、编写程序实现例9-6的链表类,在测试程序中声明两个整型链表A 和B ,分别插入5元素,然后 把B 中的元素加入A 的尾部。 3、编写程序,用链表实现队列(或栈),在测试程序中声明一个整型队列(或栈)对象,插入5 个整数,压入队列(或栈),再依次取出并显示出来。 4、(选做)声明course (课程)类,有属性:课程名charname[21]、成绩shortscore ;在实验七 的student 类中增加属性;所修课程course ,为课程类对象的链表。在测试程序中测试这个类,学 生类与课程类关系如图 5、将直接插入排序、直接选择排序、冒泡排序、顺序查找函数封装到第九章的数组类中,作为成 员函数,实现并测试这个类。 三、实验程序 1、 #ifndefNODE_CLASS #defineNODE_CLASS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学校代码:10128 学号:60 题目:群体类和群体数据 学生姓名:燕飞 学院:理学院 系别:数学系 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级:信计12-2 任课教师:侯睿

template classNode { private: Node*next; public: Tdata; Node(constT&item,Node*ptrnext=NULL); voidInsertAfter(Node*p); Node*DeleteAfter(void); Node*NextNode(void)const; }; template Node::Node(constT&item,Node*ptrnext): data(item),next(ptrnext) {} template Node*Node::NextNode(void)const { returnnext; } template

群体类和群体数据

( 二〇一一年 十 一月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学校代码: 10128 学 号: 题 目:群体类和群体数据 学生姓名: 学 院:理学院 系 别:数学系 专 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 级: 任课教师:

精选文库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节点类的声明和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2、了解链表类的声明和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3、了解栈类的声明和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4、了解队列类的声明和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5、掌握对数组元素排序的方法 6、掌握对数组元素查找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编写程序Node.h实现例9-5的节点类,并编写测试程序lab9_1.cpp,实现链表的基 本操作 2、编写程序link.h实现例9-6的链表类,在测试程序lab_2.cpp中声明两个整型链表A 和B,分别插入5元素,然后把B中的元素加入A的尾部 3、编写程序queue.h,用链表实现队列(或栈),在测试程序lab9_3.cpp中声明一个整 型队列(或栈)对象,插入5个整数,压入队列(或栈),再依次取出并显示出来。 4、将直接插入排序、直接选择排序、冒泡排序、顺序查找函数封装到第九章的数组类 中,作为成员函数,实现并测试这个类。 三、实验程序及结果 1.程序一 //9_5.h #ifndef NODE_CLASS #define NODE_CLASS //类定义部分 template class Node { private: Node *next; //指向后继节点的指针 public: T data; //数据域 // 构造函数 Node (const T& item, Node* ptrnext = NULL); // 在本节点之后插入一个同类节点p void InsertAfter(Node *p); // 删除本节点的后继节点,并返回其地址 Node *DeleteAfter(void);

(完整版)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组织和群体的区别 群体的概念: 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组织和群体的差异 组织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汇总为六点: (1)在领导方面。作为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组织可能就不一样,尤其组织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 (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组织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 (3)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组织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但组织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4)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而组织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组织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 (5)技能方面。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组织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组织的有效组合。 (6)结果方面。群体的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组织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 群体和组织的实例区分 (1)举例 下面四个类型,哪些是群体?哪些是组织? △龙舟队 △旅行团 △足球队 △候机旅客 实际上,龙舟队和足球队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而旅行团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组成的,它只是一个群体;候机室的旅客也只能是一个群体。

(2)举例 NBA在每赛季结束后都要组成一个明星队,由来自各个队伍中不同的球员组成一支篮球队,跟冠军队比赛,这个明星队是组织还是群体,或其它组织? 明星队是团队还是群体,有一些争议。这里的看法是:明星队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只能说是一个潜在的组织,因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成员之间的协作性还没有那么熟练,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当然从个人技能上来说也许明星队个人技能要高一些。所以认为它是一个潜在的组织,在国外也有人叫它伪阻止你。 群体向组织的过渡 从群体发展到真正的组织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磨练。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图3-1群体向组织的过渡 第一阶段,由群体发展到所谓的伪团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团队。 第二阶段,由假团队发展到潜在的团队,这时已经具备了团队的雏形。 第三阶段,由潜在的团队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团队,它具备了团队的一些基本特征。真正的团队距离高绩效的团队还比较遥远。 群体的概念: 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组织和群体的差异 组织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汇总为六点: (1)在领导方面。作为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 (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 (3)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团队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但团队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4)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而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

第六章 群体传播、集体行为、组织传播

第六章群体传播、集体行为、组织传播 1、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意见表明会产生什么影响? 群体压力: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 个人服从集体、少数服从多数是群体活动的一个基本原则。人为了进行有效的社会合作,需要对多数人的意见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让步。 群体压力也会带来错误的判断,形成对多数意见的盲目服从。其原因: (1)信息压力,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要大于少数人,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信任的态度。 (2)趋同心理。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少数意见的中坚人物的作用不可忽视,中间人物的意志坚定性、主张的一贯性和态度表明的强烈性可以对多数派产生有利的影响。 2、匿名性原理在集合行为中会起什么作用? 匿名性原理:一些平时循规蹈矩的人在集合行为中作出越轨行为,因为集合使他淹没在人群中,处于一种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这种状态使他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在一种“法不责众”的心理支配下,宣泄原始的本能冲动。 3、企业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主要有哪些类型?各有什么作用? (1)公关宣传(PR):组织为了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建立和保持和谐关系而进行的各种宣传活动。举办大型公共活动以引起大众传媒的注意和报道、主办新闻发布会等为传媒提供报道材料,是现代公关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组织体开展公关宣传的最终目的是广泛取得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 (2)广告宣传:广告是一种以付费形式利用各种媒体进行的大面积宣传活动。非商业广告和商业广告。提高企业和商品的知名度,扩大企业影响。 (3)企业标识系统(CIS) 宣传:企业表征系统。企业组织使用统一的象征符号系统来塑造、保持或更新企业形象的活动。三个要素构成:企业理念与价值标识;行为规范标识;视觉或听觉形象标识。CIS宣传主要是利用普遍接触和重复记忆机制来系统塑造企业形象的宣传活动。

群体和团队的定义 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我们认为,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它既同社会和个人相区别,又介于社会和个人之间,并且是联结二者的中介。 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群体是相对于个体而言的,但不是任何几个人就能构成群体。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群体(Group)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特定目标、满足特定需求而组成的集合体。 。 群体大致有以下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群体成员至少有两个人,这是构成群体的主体基础。在较大的群体中,还有一定的组织结构和一定的分工协作,并且有权威人物的存在.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群体目标是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也是组织的灵魂。没有目标的群体是不可能存在的。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群体成员之间互相依赖,在心理和行为上互相影响,围绕群体目标开展活动,具有相对独特的互动方式。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群体规范有些是明文规定的,有些则是约定俗成的,它保证群体有秩序地、协调地开展活动。 5.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任何群体都是现实的社会实体,它不仅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而且在时间上也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从群体的界定可以看到,群体和我们一般所讲的人群是不同的概念。在社会学研究中,人群通常是指那些偶发聚集体,也就是偶然地在同时间同一地方临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比如搭乘公共汽车的乘客。商店里购物的顾客、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的观众、餐厅里就餐的食客等等。在这些人群的成员之间并不发生具有意义的社会互动,也没有共同的归属感,聚合的时间也十分短暂。因此他们不能算作群体。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松散的人群,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转化为我们所说的群体。比方说,公共汽车上突然有乘客晕倒,这时乘客们就可能会彼此交换意见,寻求救助的办法,这时这群人就有了一定的目标,出现了朝向这个目标的社会互动,于是就会形成实际的群体。 团队的定义和特点 所谓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负有共同责任的统一目标和标准而奉献的一群人。团队不仅强调个人的工作成果,更强调团队的整体业绩。团队所依赖的不仅是集

群体、团队和组织

(1)组织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按一定规则和程序而设置的多层次岗位及其有相应人员隶属关系的权责角色结构。定义包含的特点:1、有明确的目标。2、是实现特定目标的工具;3、有不同层次的分工合作4.是一个有机的系统整体 (2)团队(Team)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它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共同承担责任,达到共同的目标。 (3)群体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合体。(4)团队与群体主要区别是:团队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汇总为六点: (1)在领导方面。作为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 (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 (3)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团队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但团队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4)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而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 (5)技能方面。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 (6)结果方面。群体的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 群体是简单的数字汇总,没有必然的、法定的联系,组织是有范围的,特定的,系统的,有目的的人为组合。组织可以是群体,群体不一定是组织。 群体可以有职能,但没有特定的职能。但组织中却有相同的目标和一定范畴内特定的职能。 群体的职能也是社会最基本的职能,而组织的职能则是单一的或一定范围内的职能。

第 7 章:群体与组织

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第一节什么是群体 一、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1、群体是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 2、群体的特征: (1)有一定数量的成员。 (2)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 (3)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 (4)有一定的行为准则。 (5)在时间上有一定的连续性。 二、群体的类型 1、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 2、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 3、以成员对群体的心理归属为标准 4、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

5、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 三、初级群体 1、初级群体的涵义和特征 初级群体作为由面对面对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从总体上分析初级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1)规模小 (2)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 (3)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 (4)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 (5)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初级群体的类型

第二节组织和组织理论 一、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人们为了合理有效地达到特定的目标,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结构较严密的制度化的群体。 二、组织过程 组织过程是指组织的动态运行过程。组织过程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决策、沟通和控制。 1、组织决策。组织决策是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决策的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情报阶段,即调查环境,了解各种决策所需要的资料。第二阶段是设计阶段,即制订各种可能采取的行动方案。第三阶段是抉择阶段,即从各种可能方案中选出一个行动方案。第四阶段是审查阶段,即对已选择的行动方案进行评估。 2、组织沟通。指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从沟通信息的方向上看,组织沟通包括纵向沟通和横向沟通。纵向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横向沟通是指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从沟通的性质上看,组织沟通包括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是指组织内部的信息按照明确的规章制度所规定的程序进行传递,通常是成文的。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内正式沟通以外的渠道进行信息传递,通常是不成文的。 3、组织控制。组织控制是指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组织控制包括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等三个过程。 (1)预先控制是指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控制活动。如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测,作好应付各种事态发展的准备,对组织的行动周密安排,对组织成员事先做思想教育工作,防患于未然。 (2)现场控制又叫同步控制,是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朝向组织的目标。 (3)反馈控制是针对组织的成员活动结果来进行控制。组织经常对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成绩考评和总结并作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惩,就是一种反馈控制。 三、组织的科层制理论

组织行为学—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第七章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一、协同效应 1群体促进效应:一个人的活动由于有别人同时参加或在场旁观,活动效率会提高的现象 2社会惰化效应:指一种倾向,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 1)导致社会惰化效应的原因: a)群体成员认为其他人没有尽到应尽的职责(如果把别人看成是懒惰的、无能的,就会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 b)群体责任的扩散(当个人觉得自己的贡献无法衡量时,群体的效率就会降低) 3协同效应:由两种以上的特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论述协同效应(考论述题) 为什么群体内部互动过程对于理解群体行为非常重要呢? 1)社会惰化现象证实了群体可能带来的损失。社会惰化现象所代表的是负协同效应。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 2)另一方面,在研究实验室里经常使用研究小组来完成工作任务,因为研究小组可以利用小组成员的多种技能,从事研究者个人无法单独从事的一些研究。也就是说,他们的协同效应是正向的。他们互相作用过程的所得大于所失。 二、群体压力与从众 1群体压力:实际上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感受,不同的个体在同一个群体中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是不同的。 2从众行为:在群体压力的作用下,个体就会产生与群体行为保持一致的倾向。 3个体认为很重要的群体,是参照性群体,其特点是: 1)个体了解群体中的其他人 2)个体认为自己是这个群体的一员,或者渴望成为这个群体的一员 3)个体感觉到群体中的成员对自己很重要。 4影响从众行为的因素: 1)个人因素(智力因素、情绪的稳定性、自信心、个性特点、人际关系) 2)环境因素(群体的气氛、群体的竞争性、群体的凝聚力、群体成员的共同性、群体目标、群体的规模) 三、群体沟通 1沟通:沟通是信息的传达和理解的过程,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 2沟通的过程:沟通信息源、编码、信息、通道、解码、接受者、反馈。沟通作为一个过程或流程看,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偏差或障碍,就会出现沟通问题。 1)信息源把头脑中的想法进行编码而产生了信息,被编码的信息受到四个条件影响:技能、态度、知识和社会-文化系统

社会学概论第七章群体与组织

七章、组织与群体 1、群体的类型: (1)以成员的互动关系特征为标准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提出者:美国社会学家库利;(2)以群体的关系结构和组织功能为标准分为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3)以成员对群体的心里归属为标准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提出者:萨姆纳《民俗论》;(4)以群体成员的归属为标准分为成员群体和参照群体;参照群体的提出者:美国社会学家海曼; (5)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分为大群体和小群体。 2、科层制,又称官僚制;提出者:马克思.韦伯;韦伯把历史上出现过的合法统治归纳为超凡魅力型(也称克里斯玛型)、传统型(最典型的形式是家长制、世袭制和封建制)和法理型(典型形式就是科层制)三种纯粹类型。 3、组织管理理论: (1)科学管理理论:代表:美国泰罗和法国法约尔。 (2)人际关系理论:代表:梅约、罗伊斯里斯伯格(霍桑实验);基本观点:①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人不是简单的生产工具,而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多方面的需求;②在生产组织中,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原因并不主要是物理因素和生理因素,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理论反对泰罗等科学管理论家把人看作为“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仅仅受金钱的驱使,而认为人是“社会人”。 (3)组织行为理论:代表:巴纳德和麦克雷戈(巴纳德提出“组织平衡论”;麦克雷戈提出“X”理论和“Y”理论) (4)权变理论:代表:约翰.摩尔斯和杰伊.洛斯奇(超“Y”理论);基本观点:组织管理不只是和组织本身有关,而且设计组织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组织的管理者应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具体情况,灵活地决定组织的决策形式、领导方式和行动方式。

群体与团队九大区别

群体与团队九大区别 根据卡特莱特和赞德的解释,群体就是互有关系、互相依赖到一定重要程度的人的集合。更精确地讲,群体可以定义为: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而由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个体结合在一起的集体。关于团队,威廉姆斯认为,它首先是一个群体,在此基础上,其成员具有高度的相互依赖性和共同性。国内学者同样认为,团队是由更具有自主性、思考性和合作性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由此可见,作为同是由个体组成的集体,群体所涵盖的范围更广,而团队则是建立在群体基础之上的子集。 关于群体和团队的具体区别,威廉姆斯用了四个维度来进行区分:期望、沟通、过程和亲密程度。在期望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团队的成员在参与、贡献、合作和支持方面有着比群体成员更高的期望值。在沟通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团队成员对沟通框架的要求比群体成员更高,并且团队成员也需要更快捷的沟通效果。在过程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团队成员的相互依赖性更强,但是在管理上的要求却要低于群体中的成员。在亲密程度这一维度上,威廉姆斯认为比较群体中的成员而言,团队成员间的亲密程度更高,虽然较高的亲密程度并不一定能够保证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结果。 威廉姆斯提出这四个维度的根据主要是他个人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管理与洞察能力。可以说,这四个维度比较综合地概括了群体与团队的不同。但是,对于每个维度中的具体指标(如果可能细分的话),威廉姆斯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或者描述。而且这些维度本身也只是相对浅层的集中概括,它们并没有充分展开,因此也不能发掘出团队与群体在更深层面的区别。比如,在期望维度,虽然威廉姆斯提到了其中的一些诸如参与、贡献、合作和支持等具体层面的不同,但是关于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期望的原因,比如成员身份的认同,却没有提及到。而对于希望进行团队建设的组织,那些关于团队区别于一般群体的更详细而明确的描述,则更具现实意义。 笔者参照石金涛等数位国内学者关于群体与团队的区别方面的论述,综合他们所提及的不同的和更加详细的区分,最终将这些群体和团队的区别归纳到九个层面上。主要表现在目标定位、身份认同、技能组合、领导作用、成员关系、沟通方式、工作态度、协作能力、工作结果等诸多方面。 1、个体与集体目标层面。无论是群体还是团队,都可以定义为一个集体,而他们的组成单位则是构成集体的个体。作为集体中的个体,个人目标往往与集体目标是不尽一致的。当然也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在群体和团队的成员身上。所不同的是,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群体成员会将个体目标放于集体目标之上,而团队成员则会将个体目标置于集体目标之下。 2、成员的身份认同层面。根据威廉姆斯的分析,团队和群体的成员在参与、贡献、合作和支持方面具有不同的期望值。而导致这些不同的期望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个体成员对自己身份的认同。在这方面的最大不同是个体相对于集

实验报告4:群体类和群体数据

( 二 〇 一 五 年 十 一 月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实验报告 学校代码: 10128 学 号: 201220905060 题 目:群体类和群体数据 学生姓名:燕飞 学 院:理学院 系 别:数学系 专 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班 级:信计12-2 任课教师:侯睿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节点类的声明和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2、了解链表类的声明和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3、了解栈类的声明和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4、了解队列类的声明和实现,学习其使用方法 5、掌握对数组元素排序的方法 6、掌握对数组元素查找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编写程序Node.h实现例9-5的节点类,并编写测试程序lab9_1.cpp,实现链表的基本操作。 2、编写程序link.h实现例9-6的链表类,在测试程序lab_2.cpp中声明两个整型链表A和B,分别插入5元素,然后把B中的元素加入A的尾部。 3、编写程序queue.h,用链表实现队列(或栈),在测试程序lab9_3.cpp中声明一个整型队列(或栈)对象,插入5个整数,压入队列(或栈),再依次取出并显示出来。 4、(选做)声明course(课程)类,有属性:课程名char name[21]、成绩short score;在实验七的student 类中增加属性;所修课程course,为课程类对象的链表。在测试程序中测试这个类,学生类与课程类关系如图 5、将直接插入排序、直接选择排序、冒泡排序、顺序查找函数封装到第九章的数组类中,作为成员函数,实现并测试这个类。 三、实验程序 1、 #ifndef NODE_CLASS #define NODE_CLASS template class Node { private: Node *next; public: T data; Node (const T& item, Node* ptrnext = NULL); void InsertAfter(Node *p); Node *DeleteAfter(void); Node *NextNode(void) const; }; template

实验09 群体类与群体数据的组织资料

谭毓银《程序设计》课内实验C++2014 数学与应用数学曾悦03 4 16 6 学时)09 群体类与群体数据的组织(4实验群体类与群体数据的组织)9章(第一、实验目的掌握函数模板与类模板。(1) (2) 了解线性群体与群体数据的组织。二、实验任务9_1求绝对值的函数模板及其应用#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template T fun(T x) { return x < 0? -x : x; } int main() { int n = -5; double d = -5.5;cout << fun(n) << endl; cout << fun(d) << endl; return 0; } 1

9_2函数模板的示例。#include using namespace std; //定义函数模板template void outputArray(const T *array, int count){ for (int i = 0; i < count; i++) cout << array[i] << ; cout << endl; } int main(){ //主函数const int A_COUNT = 8, B_COUNT = 8, C_COUNT = 20; int数组int a [A_COUNT] = { 1, 2, 3, 4, 5, 6, 7, 8 }; //定义数组double b[B_COUNT] = { 1.1, 2.2, 3.3, 4.4, 5.5, 6.6, 7.7, 8.8 }; //定义double char //定义数组char c[C_COUNT] = Welcome to see you!; cout << a array contains: << endl; 调用函数模板//outputArray(a, A_COUNT); cout << b array contains: << endl; outputArray(b, B_COUNT); //调用函数模板cout << c array contains: << endl; //调用函数模板outputArray(c, C_COUNT); return 0; }

群体协作与组织发展的分析

群体协作与组织发展的分析 张林2013201695 上一堂课中,我们通过课堂活动-------六个小组协作拼十字深刻体会了群体协作的过程以及组织产生的可能性或者说条件。虽然我并没有参与拼图过程,但是我一直观察了整个活动过程,因此,我想就从各个小组观察到的情况作出分析。 在活动中,老师将同学们分成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有部分分散的卡片,并在每组设定了一个联络员,协助各小组间进行材料及信息交流,但是规定联络员只能以书面形式与本组人员、其他联络员进行沟通。期间,联络员不得参与拼图活动,最后成功说服其他小组拿出自己拥有的部分参与拼接,并且拼出完整图形的小组获胜。但是,失去自己原本拥有的卡片的小组便失去了功能,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同学们在拿到卡片后发现自己所持有的资源是十分有限的,最多只能拼出大十字的一角,有几个小组拿到的卡片甚至完全不相关联,但同时也是拼接出十字的关键部分。这就是说,凭自己画图推理或采取其他方法,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这时候,除了有效利用自己的卡片拼图,与其他小组的信息交流,甚至是物资交流,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小组内部分工情况。专门设置的联络员负责信息传递,有的小组是由两人观察讨论,尽量找出本小组卡片之间的关联,为将其拼成完整图形做准备,另外一人负责将卡片形状描绘于纸张,方便联络员进行交换沟通,一名同学根据卡片样式对于本小组需要的卡片形状作出大致推断,避免联络员盲目查找,剩下一名同学负责注意时间,并对其他成员的工作给出建议;而有的小组是希望所有成员集思广益,先联合多名成员的智慧,拼出本小组卡片,然后由众人商讨,需要什么以及怎样弥补缺陷,最后得出结论,派联络员出去交流、交换,然后重复上述过程。还有的组派联络员利用手机拍照功能,派其他组的卡片的形状,以弥补不能进行语言交流的缺陷。我观察到了不管在哪种模式下,各个小组都没有一个成员公认且自身颇有威信的领导者或是带头人,也就是说,小组内部成员间的地位基本是平等的。在讨论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谁也说服不了谁,影响了活动进度。 再来看小组与小组间的交流沟通。由于要求以文字形式进行交流,因此出现了一些状况,在小组内得出的结论及需求无法被其他小组及时获悉理解,自然就难以交流信息甚至交换资源,获取帮助。之后,虽然联络员花费一番功夫让其他小组知道他们的其目的或者说需求后,愿不愿意交流交换又成了一个难题。有的小组愿意把自己的资源交换给其他组,甚至是无偿贡献出来帮其他小组完成任务,有的小组在无法确定是否对自身有用的情况下坚持不肯进行交换,而有的小组则是完全封闭,自己探索,甚至连联络员都甚少动用。此外,信息发出与

团队与群体的区别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团队和群体的区别 群体的概念: 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团队和群体的差异 团队和群体经常容易被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汇总为六点: (1)在领导方面。作为群体应该有明确的领导人;团队可能就不一样,尤其团队发展到成熟阶段,成员共享决策权。 (2)目标方面。群体的目标必须跟组织保持一致,但团队中除了这点之外,还可以产生自己的目标。 (3)协作方面。协作性是群体和团队最根本的差异,群体的协作性可能是中等程度的,有时成员还有些消极,有些对立;但团队中是一种齐心协力的气氛。 (4)责任方面。群体的领导者要负很大责任,而团队中除了领导者要负责之外,每一个团队的成员也要负责,甚至要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负责。 (5)技能方面。群体成员的技能可能是不同的,也可能是相同的,而团队成员的技能是相互补充的,把不同知识、技能和经验的人综合在一起,形成角色互补,从而达到整个团队的有效组合。 (6)结果方面。群体的绩效是每一个个体的绩效相加之和,团队的结果或绩效是由大家共同合作完成的产品。 群体和团队的实例区分

(1)举例 下面四个类型,哪些是群体?哪些是团队? △龙舟队 △旅行团 △足球队 △候机旅客 实际上,龙舟队和足球队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而旅行团是由来自五湖四海的人组成的,它只是一个群体;候机室的旅客也只能是一个群体。 (2)举例 NBA在每赛季结束后都要组成一个明星队,由来自各个队伍中不同的球员组成一支篮球队,跟冠军队比赛,这个明星队是团队还是群体,或其它组织? 明星队是团队还是群体,有一些争议。这里的看法是:明星队至少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只能说是一个潜在的团队,因为最关键的一点是成员之间的协作性还没有那么熟练,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的合力,当然从个人技能上来说也许明星队个人技能要高一些。所以认为它是一个潜在的团队,在国外也有人叫它伪团队。 群体向团队的过渡 从群体发展到真正的团队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磨练。这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图3-1群体向团队的过渡 第一阶段,由群体发展到所谓的伪团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假团队。 第二阶段,由假团队发展到潜在的团队,这时已经具备了团队的雏形。 第三阶段,由潜在的团队发展为一个真正的团队,它具备了团队的一些基本特征。真正的团队距离高绩效的团队还比较遥远。 群体的概念: 两个以上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实现某些特定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群体成员共享信息,作出决策,帮助每个成员更好地担负起自己的责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