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民国川军将领名录

民国川军将领名录

民国川军将领名录
民国川军将领名录

民国川军将领名录

前言

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全国解放,川军这一民国史上重要的军阀派奉一直活跃在中国近现代史的舞台上。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等近现代重大军事事件,我们都不难找到川军的身影。研究川军,对于研究四川军阀史、民国军事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有前及其重要的意义。

笔者通过多年的收集,以四川省及所属县、市地方志和有关工具书为基础,整理出157名川军将领的简历,编成此名录,为广大对川军和四川军阀史感兴趣的读者提供参考。

当然,157人对于宠大的川军来说,还是远远不够,同时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文中任存在很多错误和不足,有待于广大读者的进一步完善补充和批评指证。

说明

本名录的收录标准为,附合下列三条之一的川军将领:

1、民国年间被经北洋政府公报授予陆军少将及加少将衔以上军官

2、1934年以后经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铨叙的少将以上军官

3、虽未经以上两种授衔,然而虽曾在川军部队任过旅长、师参谋长或同等职务以上者。

4、对于即在川军,又在其它军系任职者,视其在川军任职时间的长短和职务高低,酌情处理。

本名录对收录将领,按以下格式介绍。1、姓名;2、生卒年月;3、军衔;4、学历出身;5、所属派系;6、与本名录收录的其它将领的近亲属关系(如父子、兄弟、翁婿、叔侄等);7、简历。

本名录的排列顺序为:1、经北洋政府公报授予的将领;2、经南京国民政府正式铨叙的将领;3、未经正式公报或铨叙的其它将领。以上三小类的将领各自按军衔或职务高等排顺,同军衔或同职务将领排名不分先后。

关于本录所列军衔的特别说明:军衔,民国年间称为军阶、阶级,本名录所列军衔,全部是经过北洋政府公报或南京国民政府铨叙的军衔,而不包括将领因任职关系而佩带的军衔,一般来说,铨叙军衔要低于佩带军衔,如果有读者发现,本名录所列军衔低于您原掌握的资料,就是因为对民国将领军衔理解的不同造成的,而非因某一方的资料错误。特此说明。

北洋政府公报授予上将1名:

刘存厚(1884—1960)字积之,四川简阳人。北洋政府陆军上将,将军府崇威将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第六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清末举人。日本陆军士军学校毕业后回国,任云南讲武堂教官、新军十九镇管带,参加了云南辛亥重九起义,任云南援川军参谋长。1912年任四川陆军第2师师长,9月19日授陆军中将衔,后兼重庆镇守使。1915年参加护国战争,任四川护国军总司令、肇庆护国军务院抚军。1916年1月22日,加上将衔。1917年任四川督军,4月25日授将军府崇威将军。1923年,任川陕边防督办兼四川陆军检阅使。1924年1月29日授陆军上将衔。1927年后任国民革命军23军军长。1933年在四川参加“围剿”中国工农红军,战败后被撤职。后长期在原籍寓居。1949年到台湾,任“总统府”国策顾问。著有《云南光复记》、《护国川军战纪》、《蜀军志》等。

北洋政府公报授予中将加上将衔:

尹昌衡(1884—1953)原名昌仪,字硕权,号太昭,别号止园,四川彭县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盛威将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第六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彭县升平乡。1902年考入四川速成武备学堂,1905年赴日本留学。1909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回国,任广西督练公所编译科长兼陆军小学堂教习(一说是任监督)。1910年返蓉,任四川督练公所军事编译科长,后调升编译局总办、教练处会办,旋又兼任陆军小学堂总办。1911年11月任大汉四川军政府军政部长,参加了辛亥革命。12月8日,川军兵变时,单骑出城调兵平叛,兵变平息后,被举为军政府都督,22日捕杀清川都赵尔丰。1912年4月27日,四川成、渝两军政府合并,于成都成立“四川都督府”,尹任都督。同年4、5月间,达赖十三世受英国教唆,进扰川边。尹亲自领兵西征康藏,平息叛乱,6月受袁世凯任为西征总司令,7月督师西进,底定康藏。袁世凯在英国的威胁下,令尹不许再进军,尹不得不就地驻下,经营川边。1912年10月9日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13年5月,改任川边经略使。后袁世凯明令撤销川边经略使,调尹进京,以“亏空公款”将其逮捕,处以九年徒刑。袁死后,黎元洪将尹特赦出狱。此后,尹退出政坛,息影闲居。1924年7月11日授将军府盛威将军。1953年,病故于重庆。撰有《止园文集》、《止园诗抄》、《经述讦时》、《止园通书》等。

胡景伊(1878—1950)字文澜,四川巴县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毅威将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第三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1901年赴日本留学,回国后任四川陆军武备学堂监学兼教习。1911年在重庆参加辛亥革命革命,1912年后投靠袁世凯,1912年7月护理四川都督,10月9日授陆军中将加上将衔。1913年6月任四川都督。8月4日熊克武在重庆兴师讨袁,胡调军队镇压并在各地屠杀革命党人及讨袁军骨干300余人。1914年6月30日由授将军府成武将军,8月23日授将军府毅威将军。1915年4月为袁世凯所迫交出军政大权。1938年任第一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受孔祥熙委托调查西康宁属矿产资源。解放后,被特邀为重庆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

周骏(1884—1923)字吉珊,四川金堂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翔威将军,四川武备学堂、日本陆军学校中国队第六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1902年考入四川武备学堂,1904年毕业。1905年由四川总督锡良选派赴日留学,1909年回国,参加廷试,中步兵科举人,分发四川任新军第17镇第63标标统,驻防成都北郊凤凰山。1910年春,四川陆军讲武堂成立,任兼职教官。辛亥革命四川独立后又于12月8日发生“成都兵变”(省门之变),军政府正、副督都蒲殿俊、朱庆澜逃避。军务部长、同盟会员尹昌衡出城召兵平乱,周应召派出300人随尹入城,于次日被推举为军政府军务部长。四川成、渝两军政府合并后,周兼任川军第1师师长,驻防泸州。1913年,参与镇压“二次革命”,与熊克武部讨袁军作战,战后兼任重庆镇守使。护国战争爆发后,四川将军陈宦于1916年5月22日被迫宣布独立,袁世凯任命周骏为第15师师长,授“益武将军”(一说崇武将军),督理四川军务,周派所部王陵基西上驱陈,于6月26日进入成都。仅过四天,护国川军刘存厚部就进入成都,周部溃逃。7月6日,北京政府命蔡锷为四川督军兼省长。7月20日,周被迫交出兵权,残部由川北卫戍司令钟体道节制。周下台后,与王陵基率手枪队百余人,携带搜刮的巨款,经金堂逃到遂宁,后再经西充、巴中、城口出川,去北京候用。1917年,被北京政府授为将军府翔威将军。1923年5月,任四川盐运使职,不久病死,时年39岁。

周道刚(1875—1953)字菶池,又名凤墀,四川双流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保威将军,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第三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双流红石乡,1900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4年毕业回国,1905年任四川武备学堂监学兼军事教习。次年,武备学堂改为陆军小学堂,任监学、教习,继任总办,并任65标标统。1909年,代理第33混成协协统。1912年12月29日授陆军少将衔。1916年7月任川军第1师师长,10月8日晋加中将衔。1917月6月,邀集川军师长聚会成都,推刘存厚领衔,联名通电北京政府,声讨川督罗佩金,旋任四川督军。就职后拉拢川军,驱逐滇军,暗

拒北军,导致北军、滇军、黔军、川军熊克武部的围攻,因之去职。1917年11月7日晋加上将衔,12月18日授将军府保威将军。1925年7月,任四川善后会议副主席。抗战时期,在双流红石乡创办私立岷江小学,在彭山青龙场创办曹达(即纯碱)厂,兴办教育及实业。1941年3月,当选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同月15日当选为川康建设期成会会员。次年7月,当选为第三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5年4月,再次当选为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53年病死于成都。

赖心辉(1884—1942)字德祥,四川三台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正威将军,云南讲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11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入同盟会,任炮兵管带。1918年2月5日,授陆军少将衔。1923年任刘湘部川军第1师师长兼边防军总司令。1924年9月10日授将军府正威将军。1925年任四川省长,10月9日授中将加上将衔。同年参加北伐,任国民革命军第22军军长。1929年与杨森、罗泽洲结盟进攻刘湘,兵败入黔。其部被改编新编第11师,任师长。1942年病逝于成都。

刘成勋(1885—1945)字禹九,四川大邑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05年任云南新军19镇随营学堂教官,74标三营管带,后调黑龙江巡防营管带。武昌起义后回川,历任四川陆军参谋长、旅长、师长、军长兼成都卫戍司令等职。1913年6月22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20年为建昌镇守使,1922年被推为四川临时省长。旋复任镇守使。1925年充善后会议会员,10月9日晋加上将衔。1926年易帜,任国民革命军第23军军长。1927年6月,刘文辉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兼并防地及其军队,被迫带着私产回大邑县老家闲居。

陈国栋(1879—1954)原名言保,字益廷,四川郫县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将军府骞威将军,四川陆军讲武堂、保定军官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郫县郫筒镇。1908年顶替已故学员陈国栋之名,补入四川官弁学堂。毕业后,入四川陆军讲武堂和保定军官学堂继续学习两年,然后随营见习。1917年,随征茂军司令张达三驻松潘。1920年,任川军第3军第7师师长。1921年10月7日授陆军少将衔。1922年,在对刘(湘)杨(森)之战中获胜,是年冬,在联邓(锡侯)拥刘(湘)反熊(克武)刘(成勋)联军作战中,任陈、邓联军右翼总指挥和第四路军总指挥。次年春,击败熊克武,攻占成都,任中央陆军第31师师长,并指挥第7师、第11师及两个混成旅。1923年9月5日,授陆军中将衔。战后,任川北卫戍总司令,1923年12月10授将军府骞威将军,1924年5月2日晋加上将衔。而后,所部师长段荣琮依附杨森,混成旅长罗戍成遇害,失去主力,被迫通电下野。1925年任四川盐运使。两年后回成都经商、办学,并进行慈善活动。解放后,将家藏古董、文物、书籍等上万件捐献国家。1950年应邀参加成都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移居重庆,由西南军政委员会每月供给生活费100万元(旧币)。1954年病故,终年75岁。

北洋政府公报授予中将:

彭光烈(1883—1956)字直先,四川双流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将军府将军,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双流东升乡。1904年考入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后任四川陆军小学堂教官,加入同盟会。后历任第33混成协部队官、67标三营管带官,17镇58标标统。辛亥革命后,任四川陆军第2师师长。奉命率部西征,在雅安逼降赵尔丰亲信傅华封部,又北上光复汉中。不久回川,会同孙兆鸾师讨伐熊克武,至顺庆(今南充市)时,熊弃城逃走。1912年9月19日授陆军少将衔。1913,进驻陕南、陇南间,防御白朗。次年改任昭广镇守使,未到职。不久去北京,1918年返川,后又到北京任川军刘存厚驻京代表。1920年偕尹昌衡自京经上海回川。1923年任四川筹边处长,以赖心辉部骑兵4个连为基础,成立“成属清乡军”。1924年,四川军阀混战,熊克武在潼川督师,杨森将熊部赶至成都。彭在成都以清乡军司令名义,收编熊部,移驻简阳石桥,后移驻乐至。同年3月20日授将军府将军。1925年冬,驻防资州。年底,移至洪雅木城,被刘文辉部强制收编,从此结束军旅生涯。解甲回乡后,任双流县水利委员会委员长。曾在成都组织射德武术会,自任会长,又曾任过四川省国术馆馆长。1945年任双流第一届县参议会议长。1949年冬,率双流参议会及机关法团通电宣布起义。解放后安排在四川省文史研究馆工作。1956年在成都病故。

熊克武(1885—1970)字锦帆,四川井研人。北洋政府陆军中将,川军将领。

生于1885年12月26日。1905年夏赴日本东斌学堂学习,8月加入同盟会,12月回国,在上海、四川等地组织策划反清起义,1911年4月在广州参加反清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组织蜀军北伐,1912年1月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左将军蜀军总司令,4月任川军第5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9月7日授陆军中将衔。1913年7月任四川讨袁军总司令,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逃到日本,1914年7月在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11月回国,12月任护国军四川招讨使,1916年1月任四川招讨军总司令,参加护国讨袁战争,8月复任川军第5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1918年1月任四川靖国各军总司令,参加护法战役,3月任护法军政府四川督军,1923年6月任广州大元帅府四川讨贼军总司令,与北洋政府在川军事武装作战,1924年1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7月任建国川军总司令、川滇黔联军副总司令,北上讨伐北洋军阀,1925年10月在广州被国民政府拘捕,四川建国联军被改编,1927年3月获释后经香港转赴上海,1931年3月赴日本神户,九一八事变后回到上海,12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35年12月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抗战爆发后任国防委员会上将军事参议员,为抗战献计献策,1945年5月再次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创办中国公学,1949年7月任川康渝民众自卫委员会主任委员,12月参与策动川西起义,并在成都迎接解放。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1970年9月2日在北京病逝。

北洋政府公报授予少将:

罗泽洲(1891—1950)原名鼎成,字平章,四川蒲江人。北洋政府陆军少将,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91年5月15日。曾任川陕边防军第11混成旅旅长,1923年兼任重庆市警察厅厅长,1924年4月16日授陆军少将衔。1925年任川军第11师师长兼成都市政督办,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8军新编23师师长,1933年任四川剿匪军第3路副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1935年被撤职。1937年9月任第47军副军长,出川参加抗战,1942年11月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6年退役,后任蒲江县参议会议长,1949年12月在蒲江迎接解放。1950年7月17日在成都服药自杀。

北洋政府公报授予上校加少将衔:

杨骁骑(1887—1919)又名万华,字绍起,四川大邑人。北洋政府陆军上校加少将衔,川军将领。

生于大邑县灌口场沙盔街。辛亥革命爆发,参加同盟会,旋到上海参加熊克武在沪组织的蜀军。后随熊克武部回川,任重庆宪兵司令兼军事巡察总监。1913年8月,随熊克武在重庆发起讨袁,失败后逃亡。1915年底,参加蔡锷护国军,与袁军作战于泸州、纳溪等地。护国战争胜利后,叙功授步兵上校加少将衔及四等文虎勋章。蔡锷任四川督军后,被任为汉军南路五营统领和雷、马、屏屯殖督办兼屏山县知事。6月4日,川、滇军阀混战,杨加入川军一方。川军右翼司令刘成勋委其为第三梯团长兼侧防司令,率部与滇军作战于嘉定、犍为一带,并进入云南攻下绥江县。护法战争爆发,熊克武在重庆任靖国军总司令后,杨在雷、马、屏向应。1918年,熊克武任四川督军,汉军改制,杨改任川军第四师骑兵团长。1919年4月26日,在邛崃驻防时病逝,时年32岁。

南京政府追晋一级上将:

刘湘(1890—1938)字甫澄,四川大邑人。追晋陆军一级上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04年考入四川陆军弁目队,后毕业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不久又入四川陆军讲武堂学习。清末在四川新军中任

排长。辛亥革命后,任川军第2师差官、营长,1913年升为团长。1916年,因在泸州对护国军作战卖力,被袁世凯授为陆军少将,不久归附护国军,任旅长。1917年12月27日,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18年,任川军第1师师长,后改任第2师师长。1920年秋,任川军第2军军长兼前敌总司令。1921年7月1日,任川军总司令兼四川省长。1922年5月,因川军内部纷争,被迫辞职。1923年被复出,任四川善后督办,常驻重庆,同年10月23日授将军府嘉威将军。1924年5月29日授陆军上将衔。1926年11月26日,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军长。1928年春,击败杨森、李家钰、罗泽洲的联合进攻,完全占据下川东。1933年在“二刘之战”中击败刘文辉,称霸四川。1933年7月7日,任四川“剿匪”总司令,12月发动对经军的6路围攻。1935年2月任四川省主席,同年春率川军围堵红军长征,4月3日叙任陆军二级上将。1936年以后,为对抗蒋介石对川军的分解,逐步采取联共抗日态度。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于7月13日通电主张抗战,8月7日参加南京国防会议,表示抗战决心。9月3日,任第二预备军司令长官。10月15日,改任第七战区司令长官。11月9日,抱病赴前线督师。12月因胃病复发,入住汉口万国医院,1938年1月20日病逝,国民政府2月14日追晋其为陆军一级上将,并举行国葬,遗体葬成都武侯祠侧。

经南京政府铨叙之二级上将:

邓锡侯(1889—1964)号晋康,四川营山人。陆军二级上将,保定陆军速成学堂肄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9年6月22日。曾入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学习,未毕业便回川加入新军,1912年转入四川陆军第4师任职,1916年参加护国战争,胜利后任四川陆军第2师3旅5团团长。1918年任川军第5旅旅长,同年2月5日,授陆军少将衔。1920年任川军第3师师长,1922年通电拥护北洋政府,任陆军第30师师长。1923年9月5日授中将衔,12月10日加将军府骠威将军。1924年3月8日加上将衔。1924年5月任北洋政府四川省长,1925年5月改任四川清乡督办,1926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8军军长,1927年4月任四川省临时政务委员会委员,7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33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第1路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1935年5月任第45军军长兼128师师长,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3月31日加上将衔,8月任第2预备军副总司令兼第1纵队司令,准备抗战,9月任第4军团军团长,率部出川抗战,10月任第22集团军总司令兼第45军军长,1938年2月任重庆行营副主任,旋又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1947年2月21日叙任陆军二级上将,5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7月任重庆行辕副主任,1948年6月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2月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4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水利部部长,西南军政委员副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国防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办公厅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1964年3月30日在成都病逝。

经南京政府铨叙之上将:

王陵基(1883—1967)号方舟,四川乐山人。陆军上将,四川武备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早年赴日本学习军事,1908年任四川陆军军官学速成学堂副官,辛亥革命后任川军第2镇标统,1913年任川军第2师先遣支队长兼川东宣抚使,参加讨伐袁世凯,随后投靠北洋政府,先后任川军第1师2旅4团团长,第1师5旅旅长,第15师师长兼重庆镇守使。1913年10月31日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16年袁世凯死后,任烟台镇守使兼烟台知事,同年5月24日授陆军中将衔。1922年夏投奔杨森,任川军第2军参谋长,旋任川军第2军第6混成旅旅长,1924年改投刘湘,任川滇边务督办公署第28混成旅旅长,5月31日授将军府尚威将军。1926年任川康边务督办公署第3师师长兼江巴卫戍司令,同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3师师长兼江巴卫戍司令,1931年任长江上游剿匪总指挥部代总指挥,1933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第5路总指挥,1934年因围剿红军失败被撤职,1935年任四川省保安司令部警保处处长,代行保安司令,1938年4月任就任第30集团军总司令兼第72军军长,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10月因功兼任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11月13日叙任陆军中将。1940年5月25日加上将衔,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抗战胜利后任第7绥靖区司令官,1946年7月31日晋阶陆军上将,同年冬任江西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江西省军管区司令,1948年4月调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四川省军管区司令,1949年12月在四川江安被俘。1964年12月28日获特赦,1967年3月17日在北京病逝。

但懋辛(1886—1965)字怒刚,四川荣县人。陆军上将,川军将领。

生于1886年1月25日。1903年12月留学日本东斌学堂,1905年8月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1月回国从事反清活动,1911年11月任蜀军政府参谋长,1912年2月任蜀军政府川南军总司令,4月任四川都督府成都府知府兼四川团务督办,7月任川军第5师参谋长,1913年8月任四川讨袁军副参谋长兼前敌指挥官,失败后流亡于上海、香港、日本,1915年12月任护国军四川招讨使署参谋长,1916年7月任川军第5师9旅旅长,12月1日授陆军少将衔。1918年5月任四川靖国军第1师师长,1920年5月任川军第1军军长,1922年11月任川东边防督办,1923年7月任四川讨贼军第1军军长,1924年脱离军职,在上海、北京居住,1931年3月赴日本神户暂居,抗战爆发后任国防委员会上将军事参议员,后任国民政府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6年7月31日叙任陆军上将。1947年任四川省第2区立法委员,1949年冬协助中共地下组织进行策反工作,12月30日在成都迎接解放,并发表声明拥护中国共产党。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行政委员会委员兼司法部长,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委,民革四川省委主委。1965年11月7日在成都病逝。

吕超(1890—1952)字汉群,号平林,四川宜宾人。陆军上将,川军将领。

生于1890年3月9日。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入伍生队学习,1911年任同盟会京津分会军事部部长,1913年初任川军第5师2团团长,“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任中华革命军川南司令,参加护国战争,1916年任护国军四川招讨使署第2支队支队长,1917年任护国军政府成都卫戍总司令,1920年任川军第5师师长,7月任川军总司令,1921年12月任广东大元帅府参议,1922年5月任广东大元帅府参军长,1923年任四川讨贼军第1军总司令,1925年任川黔联军总指挥,1926年11月任四川宣慰使,策动川军参加北伐,1928年11月任四川省政府委员,1932年1月任国民政府参军长,1937年1月8日任中将加上将衔,1945年9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1946年12月7日晋阶陆军上将。1947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48年1月任监察院监察委员,1949年4月任川康区监察委员行署委员,同年冬在中共帮助下参与策动国民党军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7月20日在重庆病逝。

郭汝栋(1889—1952)字松云,四川铜梁人。陆军上将,四川军官速成学堂工兵科毕业,川军将领。

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加入重庆蜀军政府“炸弹队”。1912年入四川军官速成学堂,毕业后分发川军第2师刘存厚部工兵营任排长,迭升连、营、团长。1925年杨森发起“统一全川”战争时,任杨部第1混成旅旅长,4月9日升任川军第9师师长。9月初,杨森战败,与杨部将领通电服从刘湘,后与杨森旧部五人组成“六部联盟”,防止刘湘吞并。1926年3月,与六部联盟东下万县重归杨森旗下,5月初任十四省讨贼联军川军第一路军第3师师长。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2路司令。1927年参加杨部进攻武汉国民政府之役,任第二纵队司令。1928年1月由南京政府委为20军军长,5月12日通电就职。同年在倒杨(森)作战中失败依附刘湘,1930年率部进驻鄂西。1934年9月,所部改称43军,任军长。1935年4月8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抗战爆发后,率军赴上海参加淞沪会战,战后以喉疾辞职,任军事参议军参议,回川寓居重庆、铜梁,抗战胜利后迁居成都,1946年7月31日晋阶陆军上将并退役。1949年12月在成都迎接解放,1952年病逝于成都。

南京政府追晋之上将:

李家钰(1892—1944)字其相,四川蒲江人。追晋陆军上将,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浦江大兴场白蜡沟。早年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四期肄业。1913年赴南京参加柏文蔚将校团讨袁,参加攻打上海江南制造局之役。1915年,从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毕业后,在川军充任见习军官,继在川军第3师邓锡侯部任团长、旅长。1923年9月4日,授陆军少将衔。1924年,任四川陆军第1师师长,4月16日加中将衔,8月16日授中将衔。1925年,杨森发动“统一全川战争”后,联合刘湘等部倒杨,先后攻下荣昌、内江、仁寿等县,进占成都烟酒总局和造币厂。同年,在四川军阀争夺防区中,占有遂宁、安岳、乐至、潼南等县,成为“遂宁王”。1927年,赖心辉被刘文辉等人合谋扣留后,接充四川边防军总司令。“二刘争川之战”爆发后,率部进攻刘文辉,刘文辉千里岷江防线被突破后,乘势追进,俘刘部师长陈光藻、旅长石肇武。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第三路总指挥,指挥本部及罗泽洲部参加对红军的六路围攻。1935年,参与围堵红军长征。10月,任104师师长兼四川第一绥靖区司令官,于红军北上后移驻西昌。1936年2月2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升任47军军长。“七七”事变后率部出川赴晋南作战。1939年冬,升任36集团军总司令。1940年至1944年春,率部担负河南陕县、渑池、灵宝、阌乡一带河防,其间多次以小部队出击晋南。1944年,豫西会战中,率部为各部殿后。5月21日,在陕县秦家坡陷入日军伏击,不幸中弹牺牲,6月22日追晋陆军上将。1984年5月2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追认为烈士。

饶国华(1894—1937)原名名厥卿,字弼臣,四川资阳人。追赠陆军上将,行伍出身,川军将领。

生于资阳东乡(今宝台乡)张家坝。1911年辛亥革命时从军,历升班长、排长,1917年任连长,先在川军刘存厚部服役,后转川军第2师刘湘部任连长。入该师军官传习所受训。后逐次以战功升任营长、团长,21军第1师第2旅旅长。1935年10月,任21军第1师师长。1936年任21军145师师长,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出川参加抗战,11月到达前线,奉派驻守安徽广德。30日广德失守,率部所一营反攻,为优势日军包围,在拒绝日军劝降后,举枪自戕,壮烈殉国,12月11日追赠陆军上将。1938年1月23日归葬资阳甘溪沟。1983年9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追认其为革命烈士,并拨款修葺了陵墓。

王铭章(1893—1938)字之钟,四川新都人。追赠陆军上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893年农历五月二十一日生。1909年入四川陆军小学堂,1912年入四川陆军军官学堂,1914年毕业后分发川军第2师刘存厚部任排长。1916年参加护国战争,升连长。1917年参加川滇战争,升营长。1920年升任川军第7师25团团长。1922年任川军第11旅旅长,1924年任川军第13师师长。1926年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二路司令、第4师师长。1935年10月任41军122师师长。1936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0月28日晋叙陆军中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率军出川抗日。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会战,奉邻驻守滕县,17日不幸阵亡。4月6日,追赠陆军上将。解放后,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

杨干才(1900—1949)原名臣栋,四川广安人。追赠陆军上将,泸州讲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35年任第20军第1混成旅副旅长兼3团团长,参加追堵长征红军,1936年任第20军134师402旅旅长,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8年10月任第20军134师师长,1939年4月10日叙任陆军少将。1942年7月任第20军副军长,1944年9月任第20军军长,1948年6月兼任第10兵团司令官,8月兼任第14兵团副司令官,9月22日晋阶陆军中将。1949年兼任南京卫戍总司令滁县指挥所主任,同年4月24日在抵抗解放军渡江战役中于安徽芜湖兵败自杀身亡,7月26日追赠为上将。

经南京政府铨叙之中将加上将衔:

刘文辉(1894—1976)号自乾,四川大邑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炮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94年1月10日,1916年任川军第2师参谋,1918年任川军第8师29团团长,1920年任川军第8师独立旅旅长,1921年任川军直属第1混成旅旅长,1923年任川军第9师师长兼成都卫戍总司令,1924年8月9日授将军府洁威将军,1925年被北洋政府委任为四川军务帮办,10月9日授陆军中将。1926年11月易帜,任国民革命军第24军军长,1927年6月兼任川康边防总指挥,7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11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1933年在四川军阀混战中失败,退守西康,1934年12月任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长,1935年在西康阻截红军,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9月任第5军团军团长,18日加上将衔。1938年12月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0月任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1946年拒任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继续任西康省政府主席,并兼任整编第24师师长和西康省军管区司令,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通电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主委,国家林业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常委。1976年6月24日在北京病逝。

潘文华(1886—1950)号仲三,四川仁寿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6年10月16日。早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响应辛亥革命,曾任川军第3师团长,1918年1月任北洋政府陆军第22师43旅86团团长,1919年12月任川军第7师独立旅旅长,1920年任川军第2军2旅旅长,不久任川军第2军4师师长,1923年任川东清乡司令,同年11月任北京政府陆军第33师师长,1924年2月14日,授将军府植威将军。1926年7月兼任重庆商埠督办公署督办,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2师师长兼5旅旅长,后任第21军教导师师长,1929年2月兼重庆市市长,1934年兼任四川剿匪军预备军总指挥,1935年1月兼任四川剿匪军南路总指挥,参加围剿长征红军,7月辞重庆市市长,10月任第23军军长。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8月任第2预备军第2纵队副司令兼第23军军长,10月任第25军团军团长,参加广泗抗战,1938年1月任第28集团军总司令,并兼任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1939年3月兼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940年5月25日加上将衔,1941年8月兼任第56军军长,1944年冬秘密参加民盟,1946年任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1948年8月任华中剿匪总部副总司令,后任重庆行营副主任,1949年4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2月9日在四川彭县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1950年11月16日在成都病逝。

王缵绪(1885—1960)字治易,别号至园居士,四川西充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四川弁目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5年5月9日。曾任新军第17镇33混成旅队官,1911年在四川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任川军第16师团长,1919年兼任川南安抚使,1921年兼任四川永宁道道尹,1922年7月投奔杨森,任川军第16师32旅旅长。1924年3月20日授陆军少将衔,1924年6月兼任成都市政督办,24日授陆军中将衔,9月29日授将军府徽威将军。1925年4月任川军第2军1师师长兼第1路总指挥,随杨森攻打刘湘,7月通电拥护刘湘,任川军第16师师长,1926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5师师长,1928年9月改任第21军2师师长兼四川盐运使,1933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第5路第2师师长,参与追剿红军,1935年6月任四川剿匪总部第6路总指挥,10月兼任第44军军长,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8年3月任第29集团军总司令,令所部出川参加抗战,4月代理四川省政府主席,8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1939年12月赴前线指挥抗战,1940年5月25日加上将衔,1942年7月升任第6战区副司令长官,1944年3月改任第9战区副司令长官,1945年2月调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总司令,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1947年5月任武汉行辕副主任,1948年8月任重庆绥靖公署副主任兼重庆警备司令,1949年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1月兼任西南第1路游击总指挥部总指挥,12月在成都率部起义。后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博物馆馆长,1957年10月经重庆潜往深圳,企图越境,11月15日在深圳被捕,押回成都,1960年11月在狱中病逝。

唐式遵(1883—1950)字子晋,四川仁寿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20年任川军第2军第3混成旅旅长,1921年任川军第2军第2师师长,1923年被北京政府任命为陆军第33师师长,1924年1月28日授将军府重威将军,3月20日授陆军中将。1926年10月任若国民革命军第21军1师师长,

1927年兼任重庆市政督办,1930年兼任渝简公路总局总办,1934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第5路军总指挥,参加围剿红军,1935年10月任第21军军长,1936年2月15日任中将,1937年8月任第2预备军第2纵队司令兼第21军军长,10月兼任第24军团军团长,参加南京保卫战,12月兼任第23集团军副总司令,1938年6月任第3战区副司令长官,10月24日加上将衔,1941年参与反动围攻新四军的皖南事变,1942年5月参加浙赣会战,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1946年任武汉行辕副主任,后回重庆创办南林学院,1948年10月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委员,1949年12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兼西南第2路游击总司令部总司令,1950年2月任四川省政府主席,3月28日在西康越隽县被击毙。后被台湾国民党当局追赠为二级上将。

杨森(1882—1997)原名淑泽,又名伯坚,号子惠,四川广安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882年农历一月二十四日生于广安龙台寺。1906年入四川陆军弁目队,1908年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分发新军17镇任排长,1910年升第33混成协一营右队官,同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任川军第1师营长。1913年,投熊克武部川军第5师,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转投滇军任黄毓诚旅副官。1915年1月任云南讲武堂队长,12月任护国一军第二梯团中校参谋,参加了护国战争。1917年任滇军第2军参谋长兼独立团团长。1920年4月脱离滇军,任川军第9混成旅旅长、泸永镇守使、第9师师长。1923年任川军第2军军长,在一、二军之战中战败,逃宜昌依附吴佩孚,由吴任为陆军16师师长,9月5日授陆军中将衔,10月23日授将军府森威将军。1924年2月率部返川,3月8日,加上将衔,5月任四川军务督办。1925年发动“统一全川”之战,失败后逃往汉口,任吴佩孚“十四省讨贼联军”川军第一路总指挥。1926年2月返川,重掌旧部,占据下川东。10月易帜,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1927年4月,率部进攻武汉国民政府,失败后退回四川。因收留兵败入川的吴佩孚,于1928年1月被南京政府免职,5月所部发生内讧,部下郭汝栋部自任20军军长独树一帖,范绍曾部等转投刘湘。1929年1月,在下川东之战中进攻刘湘失败,失去防地退入渠县。1933年10月参加对红军川陕根据地的六路围攻,任第4路总指挥。1935年率部围堵长征红军,1936年2月2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率部出川抗战,9月任第6军团军团长兼20军军长,18日晋加上将衔。1938年1月任第27集团军总司令兼20军军长。1939年1月免兼20军军长,10月兼第六战区副司令长官。1940年4月,任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1944年任贵州省主席,1947任重庆市市长。1949年5月,兼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2月赴台。1950年4月,任“总统府”国策顾问。1960年任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理事长。1977年5月17日,病逝于台北。

孙震(1892—1985)原名定懋,又名杼,字德操,号梦僧,祖籍浙江绍兴,生于四川绵竹。陆军中将加上将衔,保定军校第一期步科肄业,川军将领。

生于1892年农历正月初七。1907年考入四川陆军小陆堂,1910年升西安陆军第二中学堂,其间加入同盟会,1912年升入保定军学校。1913年因离校参加“二次革命”遭通缉,返乡闲居。1915年,改名孙震入川军第2师刘存厚部任排长,参加了护国战争。1916年,任2师骑兵团团附。1917年,任骑兵旅第1团团长。1920年任“靖川军”第一纵队司令,后任陆军第21师41旅旅长,17混成旅旅长。1923年9月5日授陆军少将加中将衔。1924年任21师师长,8月16日授陆军中将衔。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副军长兼第一路司令,旋改兼29军第5师师长。1929年因病辞职,赴上海就医,1932年夏被召回,率部参加田(颂尧)刘(文辉)“成都巷战”。1932至1935年,先后参加对红军川陕根据地的“三路围攻”、“六路围攻”。1935年3月,代理29军军长,不久实任,5月所部改称41任,任军长兼124师师长。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率部出川抗战,11月兼任第22集团军副总司令,1938年2月升任总司令,7月免兼124师师长。1939年5月2日晋加上将衔,1943年4月免兼41军军长。1945年10月任第5绥靖区司令官兼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1947年6月兼陆军总司令部郑州指挥所主任,12月调任第12绥靖区司令。1948年6月兼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949年5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后兼川东绥靖公主任。同年赴台湾,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国策顾问、光复大陆设计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八十年国事川事见闻全录》等。

经南京政府铨叙之中将:

田颂尧(1888—1975)又名见龙、光祥,四川简阳人。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一期肄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8年6月19日。1910年加入同盟会,曾入保定陆军校学习,不久离校参加苏浙学生军,任军事部部长兼营长,后加入川军,1912年任川军第4师参谋,1915年2月任川军第2师清乡独立支队长,1916年任护国川军第3支队支队长,8月任川军第1军2师骑兵团长兼成都城防司令,1918年7月任北京政府第21师41旅旅长,8月5日授陆军少将衔,12月任第21师师长,1923年9月6日授陆军中将衔,1923年12月10日,授将军府章威将军,1924年5月2日加上将衔,1925年任四川军务帮办,1926年5月任川西北屯垦使,1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军长,1927年2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1928年11月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长,1933年1月任川陕边区剿匪督办,10月任四川剿匪总部第2路总指挥,1935年因围剿红军失利被撤职查办,1936年9月任军事参议院上将参议,从此寓居成都。1946年7月31日叙任陆军中将。1948年3月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1949年冬拒赴台湾,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参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民革四川省委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会委员。1975年10月15日在成都病逝。

范绍增(1894—1978)中将。原名舜典,号海廷,四川大竹人。陆军中将,绿林出身,川军将领。

早年投身绿林,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8年任靖国军模范营营长,不久升任团长,1920年任川军第1军6师团长,1923年归附杨森,任川军第2军4师8旅旅长,1924年2月任川军第9混成旅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7师师长,参加北伐,1927年投靠刘湘,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4师师长,1931年任川鄂边防司令,1932年6月任第21军副军长,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总司令部第5路副总指挥,在川北阻截红军,1935年在川康地区参加阻截红军,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6月任第21军146师师长,1938年2月任第88军军长,1941年兼任钱塘江北岸防守指挥官,1942年春任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1943年3月任第10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经商,曾任复华银行、永城银行和中央大旅社董事长,1949年春任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和川东绥靖司令部副司令,11月任国防部挺进军总司令,12月15日在四川渠县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第50军高参,中南军政委员会参事,河南省体委副主任,河南省政协委员。1978年3月5日在郑州病逝。

黄隐(1890—1969)原名良忠,字逸民,四川华阳(今属新都)人。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90年6月12日。1905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曾入保定军校一期炮科学习。曾参加辛亥武昌首义。辛亥革命后,改名黄隐顶替裴汉之名,入保定军校二期学习,毕业后供职于川军。1917年任四川督军署少校参谋,参加护国战争,1918年任川军第2师5旅炮兵团团长,旋任第5旅参谋长兼炮骑指挥官,1920年任川军第3师参谋长,1923年任川军第3师独立旅旅长,9月5日授陆军中将衔, 1924年3月20授将军府宽威将军。1925年任四川江防军总司令,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8军2师师长兼任四川江防军总司令,1928年9月兼任成都市市长,1931年12月任川甘边区剿匪司令,1934年任第45军126师师长,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8年5月任第95军军长,1946年任整编第39师师长,1948年4月兼任川滇黔边区指挥官,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川西军区副司令员,四川省军区高参室主任,川西人民行署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成都市政协副主席。1968年4月2日在成都病逝。

陈鼎勋(1893—1973)字书农,四川简阳人。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二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一期毕业,川军

将领。

长期在川军邓锡侯部任职,累升至旅长,川军第3师师长。1923年9月5日授陆军少将衔,1924年3月20日授将军府将军,1924年4月16日加中将衔,1924年8月16日晋中将衔。1927年3月1日任28军第三路司令,1931年任28军第3师师长,1935年5月任45军125师师长。1936年2月15曰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率部出川抗战。1938年4月任45军长兼125师师长,1939年8月专任45军军长,1940年兼任22集团军副总司令。1944年9月任47军军长。1947年5月,任五绥区副司令官兼47军军长,1948年2月任第十二绥靖区司令官,1948年10月兼徐州剿总副总司令。1948年9月后,赴台湾、香港等地居住。1956年返回大陆,定居成都,后迁居上海。历任四川省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1973年8月在上海病逝。

马毓智(1894—1956)号德斋,四川成都人,回族。陆军中将,四川官弁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23年9月5日,授陆军少将衔。1924年任川军第31师参谋长兼61旅旅长,1925年任川军第7师师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8军7师师长,1934年改任第28军3师师长,参加追堵长征红军,1935年8月任第45军127师师长,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9月任第45军副军长,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任川康绥靖公署参谋长,抗战胜利后任川康绥靖公署总参议,四川回民俱进会理事长,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四川省文史馆馆员。

喻孟群(?—?)号文雅,四川营山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25年任四川军务督办公署第3师5旅旅长,1926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1混成旅旅长,1928年任独立第10师师长,后任第20军副军长兼总指挥,1936年2月15日叙任陆军中将,1949年11月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并代理主任,12月任第20军军委会主席,12月23日在四川广汉率部起义。

刘邦俊(1891—1950)名存沉,号肇乾,四川简阳人。陆军中将,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川军将领。

1923年任四川督军署副官长兼汉南川军转运处处长,1924年3月27日授陆军少将衔。1927年任川陕边防军第1师师长,1933年10月任第23军副军长兼1师师长,11月代理军长,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匪总部第6路总指挥,1935年被免职,后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36年5月18日叙任陆军中将。1940年退出军界,1945年10月任四川省参议会参议员,1948年任简阳县民众自卫委员会常委,1949年11月参与组织反共救国军,1950年被俘获后在简阳被处决。

夏首勋(1890—1969)号仲实,四川江津人。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历任川军第3师6旅营长、支队长,暂编第10师19旅团长、20旅旅长。1927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4军第3路司令,1928年10月任第24军3师师长,1935年任四川省第11区行政督察专员。1936年9月8日叙任陆军中将。1938年10月任第78军副军长,出川抗战,1939年2月升任第78军军长,1943年6月任第30集团军副总司令,1944年辞职返乡闲居。1947年当选国民政府立法委员,1948年在上海参加民革,1949年返川从事策反工作。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委员,民革重庆市委主委。1969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1978年11月予以平反。

陈离(1892—1977)号静珊,字显焯,四川安岳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炮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92年5月18日。1925年任川军第30师60旅旅长,1930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8军4师师长,1932年6月任四川剿匪军第5师师长,1935年任第131师师长,参加堵截长征红军,1936年10月28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9月任第45军127师师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4月兼任第45军副军长,1941年入中央训练团受训,1943年9月任四川省防空司令部副司令,1944年任成都市市长,1946年去职,1948年7月任四川省第7区(泸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同年加入民革,1949年1月被免职,后在川西策动国民党军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副部长,长江水利规划委员会副主任,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民革武汉市委主委,民革湖北省委副主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国家林业部副部长,民革中央委员。1977年5月3日在北京病逝。

陈万仞(1885—1962)字鸣谦,四川仁寿人。陆军中将,四川武备学堂、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曾赴日本学习军事,1905年在日本加入同盟会,1907年回川,曾任四川新军队官,1911年在北平响应辛亥革命,1912年任四川都督府顾问,1913年任四川讨袁军第1支队参谋,失败后逃赴日本,1915年回国后被袁世凯关押入狱,1916年获释后在川军任职,曾川军第3军3师师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4军9旅旅长,7月任川康边防军第6路司令,1932年在二刘军阀混战中脱离刘文辉投靠刘湘,任第21军5师师长,1935年任四川南岸剿匪指挥部第3路总指挥,参加围剿长征红军,10月任第23军3师师长,1936年10月28日叙任陆军中将,1937年8月任第23军148师师长,参加南京保卫战外围广泗战役,1938年3月任第23军副军长,9月任第23军军长,1939年2月任第21军军长,参加冬季攻势作战,1942年1月任第23集团军副总司令,抗战胜利后退役在上海经商,1949年任成都在乡军官联谊会理事长,同年11月任西南第1路游击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2月28日在成都起义。后任成都市政协委员。

廖震(1881—1949)又名锡贞,字雨辰,四川简阳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军官速成学校、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曾任四川省广元县税捐局局长,1920年8月任四川省剑阁县知事,1923年任四川省渠县县长,1924年任川陕边防军3团1营营长,1925年春任绥定城防司令,1926年5月升任川陕边防军3团团长,1930年任川陕边防军第3路司令兼万源县县长,1933年1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3军1师师长,1935年6月任第44军1师师长,1936年任第44军150师师长,10月28日叙任陆军中将。抗战爆发后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9月任第67军副军长,10月任第44军军长,1940年11月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1944年3月调任第30集团军副总司令,1946年6月任第7绥靖区副司令官,1947年退役在成都闲居,1948年4月任简阳县地方民众自卫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11月参与组织反共救国军,11月30日在成都服毒自杀。

许绍宗(1896—1967)号尧卿,河北青县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速成学校、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历任川军刘湘部副旅长、旅长、师长。1924年3月20日授陆军少将衔。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2师师长,1934年任四川剿匪军第5路总指挥部第2师师长,参加堵截长征红军,1936年任第161师师长,同年10月28日叙任陆军中将,抗战爆发后任第72军军长兼161师师长,1938年2月任第67军军长,出川参加抗战,7月兼任第29集团军副总司令,1940年12月调任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1946年任整编第26军副军长,1949年11月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第3路总指挥,12月23日在四川广汉起义。后任重庆市沙坪坝区政协委员。

董宋珩(1891—1954)字长安,四川仁寿人。陆军中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炮科、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三期毕业,川军将领。

1924年3月27日授陆军少将衔。1927年2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1路第1混成旅旅长,1928年任第29军第1路司令,1931年11月任第29军1师师长,1934年任四川剿匪军第2路军第1师师长,参加追剿红军,1935年4月任第41军副军长,1936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5月6日晋阶陆军中将,抗战爆发后率部出川参加娘子关抗战,1938年参加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1月任第22集团军副总司令,1946年任5绥靖区副司令官,1947年因病回川,1949年春任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兼川东绥靖司令部副司令,12月21日在四川什邡率第16兵团起义。后任解放军第9兵团副司令员,全国政协委员。

陈光藻(1890—1962)字鸿文,四川成都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1924年任川陕边防军第11混成旅旅长,1930年11月任第28军新编23师师长,1932年任川康边防军第2师师长,1933年兼任川康边防军第3路总指挥,随刘文辉参加与刘湘的军阀混战,兵败被俘,获释后任第24军暂编5师师长,在大渡河沿岸围堵红军,1935年10月任第24军136师师长,1937年6月23日叙任陆军中将,9月任第24军副军长,1940年6月兼任137师师长,1943年5月兼任西康省驿运管理处处长,1946年任整编第24师副师长,后任川康边防总指挥部副总指挥,1949年12月12日在西康雅安参加起义。

彭诚孚(1887—1948)四川江北人。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曾长期在川军邓锡侯部任职,1929年转投刘文辉部24军,1933年“二刘争川”战争后转入刘湘部21军,1935年10月,任21军暂编第2师师长。1936年所部改称162师,仍任师长,2月26曰叙任陆军少将,10月28日晋任中将。抗

战爆发后,所部改隶44军,出川抗战,1938年4月任44军副军长,后代理军长。

曾宪栋(?—?)四川人。陆军中将,川军将领。

长期在川军田颂尧部任职,1923年9月5日授陆军少将衔。1927年后任第29军第四路司令、第2师师长。1935年10月任41军123师师长。1936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5月6日叙任陆军中将,同年41军出川抗战,123师留守绵阳。1940年11月免123师师长职。后任41军副军长。

刘雨卿(1892—1970)字献廷,四川三台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弁目队毕业,川军将领。

早年在川军任中下级军官,1930年9月,任43军26师旅长。1932年6月任26师副师长,1935年10月升任师长。1936年2月1曰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9月29曰叙任陆军中将。1939年5月任29军军长,1940年5月任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1940年12月任23集团军副总司令。1942年1月任21军军长,1946年5月任整编21师师长,后复改21军军长。1948年4月任第十六绥靖区副司令官,5月去职。

刘元瑭(1903—958)号仲琮,四川大邑人。陆军中将,云南讲武堂第十五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川军将领,系刘文辉之侄。

1932年任第24军13旅旅长,1933年任第24军1师1旅旅长,后任第24军12旅旅长,1935年5月任川康边防军副总司令兼1旅旅长,在四川会理堵截长征红军,8月任第24军137师师长,1938年3月17日叙任陆军中将。1940年6月率部出川投蒋,任新编第12军军长,1942年6月任第36军军长,10月任第8战区副司令长官部高参,1943年9月离职回川,1949年任重庆胜利银行董事长,同年底在四川迎接解放。后因抗拒政府,被判处死缓,1958年在狱中病故。

郭勋祺(1895—1959)名洪清,字勋祺,号翼之,以字行,四川华阳人。陆军中将,西康军官养成所、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毕业,川军将领。

1895年8月9日生于华阳永兴乡,1902年前后从军,曾参加尹昌衡征藏。1914任班长,入西康军官养成所学习。1915年,投奔时任川军钟体道旅营长的潘文华,历任文书、排、连、营长。1918升任团长。1921年,随潘文华投入刘湘部,任第4师7旅旅长。1922年任陆军第33师65旅旅长兼重庆城防司令,1926年因倾向革命被免职,1931年任第21军独立第2旅旅长,赴湖北围剿红军,1933年任第21军教导师3旅旅长,1935年1月任四川南岸剿匪总预备队指挥官,参加围堵红军长征,曾参与四渡赤水战役。10月任四川陆军暂编模范师师长。1936年3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1月任第144师师长,抗战爆发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38年2月任第50军军长,6月28日晋阶陆军中将,1939年1月任第23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50军军长,1940年12月任第32集团军副总司令,率部进驻皖中,因与皖南新四军来往密切,于1940年被当局借口其在贵池作战不力,撤职调回重庆。1942年9月任军政部中将部附,1946任第26军官总队总队长,1946年10月任中央训练团重庆分团副主任,1948年初任第15绥靖区副司令官,7月19日在湖北襄樊被俘,12月受中共委派回川工作,途中被国民党军挟持至南京软禁,经刘伯承、陈毅介绍加入中共,作为特别党员于12月回川策动川军起义,途中被国民党军王凌云部捕获,经汉口转押南京,软禁于中央医院。1949年3月蒋介石下野后得以返回成都从事策反工作,12月组织成立四川人民保卫军任总司令,配合解放军解放成都。后任川西人民行署委员兼交通厅长,四川省水利厅厅长,四川省体委副主任。1959年12月28日在成都病逝。

唐英(?—?)字永晖,四川仁寿人。陆军中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2期炮科毕业,川军将领。

1927年1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4军第3混成旅旅长,1928年10月任第24军3师3旅旅长,1932年任第24军4师师长,1933年任川康边防军第4师师长,1934年兼任康属屯垦司令部司令,1935年6月任第24军138师师长,1938年10月8日叙任陆军中将,同年改任第24军136师师长,1942年任川康边防军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24军136师师长,1944年任川康边防军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24军直属旅旅长,抗战胜利后曾任川康边防军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兼第24军康定行营主任,1949年12月12日在西康康定参加起义,1950年3月率部叛变,后经解放军康定军管会做工作,又率部返回康定投诚。

杨汉域(1905—1973)字继超,四川广安人。陆军中将,云南讲武堂第十九期、陆军大学将官班甲级第三期毕业,川军将领,系杨森之侄。

1925年任四川军务督办公署第1混成旅旅长,1932年任第20军第3混成旅旅长,参加追剿红军,1936年任第20军133师师长,2月26日任陆军少将。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1939年1月任第20军军长,7月23日晋阶陆军中将。曾参加南昌会战、长沙会战、长衡会战,1945年任第27集团军副总司令,1946年5月任整编第24军副军长,1949年5月任第7编练司令部副司令,11月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副总司令,12月在成都参加起义。

向传义(1886—1955)字育仁,四川仁寿人。陆军中将,保定军校第一期肄业,川军将领。

1909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入保定军校第一期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后离校返回四川。1912年1月任蜀军总司令部第1团1营营长,1913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法政学校毕业。1915年12月任护国军四川招讨使署参谋,1916年7月任川军第5师9旅17团团长,1918年5月任四川靖国军独立第1混成旅旅长,1919年任四川靖国军第3师师长,1920年辞职,1927年2月任四川省党务特派员,5月兼任川康团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并兼任成都三军联合办事处处长,11月兼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和财政厅长,1929年4月改兼任四川省建设厅厅长,6月任第24军2师师长,1933年12月任第24军副军长兼2师师长,1934年秋专任第24军副军长,1935年10月任西康建省委员会委员,1939年春任四川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0年1月11日叙任陆军中将,1941年1月任四川省参议会议长,1945年5月当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解放战争期间曾掩护和营救中共党人和进步人士,1949年12月拒赴台湾,在成都迎接解放。1954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西南分院判刑,1955年2月在病故,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撤销原判。

范子英(1885—1953)原名世杰,四川资阳人,以字行。陆军中将,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三期炮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5年4月,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任职于川军第4镇、川军第4师。1913年8月第4师改称第2师,任第4旅8团2营营长。1916年1月任四川护国军第2路3支队3营营长。6月所部改编为川军第1军,任第2师骑兵团营长。1918年2月骑兵团扩编为川军暂编骑兵独立旅,任第2团团长。7月骑兵旅第2团改编为陆军第21师第41旅82团,仍任团长。1921年5月第82团改编为四川边防军骑兵团,仍任团长。1923年3月骑兵团扩编为边防第6混成旅(辖两团),任旅长。1926年1月边混6旅改称边防第3混成旅,仍任旅长。12月边混3旅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22军第2师(师辖三团),升任师长。1930年2月第2师改编为第21军独立第1旅,任旅长。11月独1旅改称第21军教导师第2旅(旅辖三团),仍任旅长。1935年11月升任川军暂编模范师副师长。1936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0月模范师改称为第144师,仍任副师长。1937年12月升任第144师(师辖两旅)师长。1940年1月30日升任第50军(辖第144师、第148师、新编第7师)军长。12月2日晋阶陆军中将。1943年1月调任军事委员会参议。1946年7月31日退役后在重庆经商。1953年3月卒。

萧毅肃(1899—1975)原名昌言,四川蓬州(今蓬安)人。陆军中将,云南陆军讲武堂第十四期工兵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川军出身将领。

1916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1920年毕业后,分发滇军第2军独立团(团长杨森)任参谋。随团回川任川军第1混成旅部参谋。1921年8月,任川军第9师18旅36团连长,9月任第2军独立第2旅连长。1922年7月,任川东边防军第1混成旅旅长之职。萧毅肃亦随汤行动,并参加驱逐第2军出川的历次战斗。1923年6月,任四川讨贼联军第2师连长。10月,第2师改称讨贼联军第1师,萧升任营长。1924年10月,任建国川军第2军,第2旅第1团团长。1925年任建国川军第2军第1师第2旅旅长。建国川军瓦解后回乡,不久任川军第2师吴行光部参谋长。1926年11任第20军11师参谋长兼梁山县市政公所所长。1929年4月,任酉(阳)秀(山)先遣司令。1930年5月,任20军郭汝栋部第3混成旅旅长,不久改任参谋长,后离队寓居上海。1934年10月,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深造。1936年3月18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8月,任43军参谋长。1938年任参谋总长办公室高级参谋。1940年12月任第1补充兵训练总处副总处长。1943年2月,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同年7月,获三等云麾勋章。1944年12月,任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参谋长。1945年1月1日,获青天白日勋章。此外,还获美国总统杜鲁门赠颁嘉猷勋章。同年2月20日,晋阶陆军中将。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后,参加芷江洽降,9月9日,参加中国战区受降仪式。10月获三等宝鼎勋章和美国自由勋章。1946年5月,调任重庆行营参谋长。同年10月,行营改称行辕后改任行辕参谋长。1947年5月,升任重庆行营副主任兼参谋长。1948年1月,兼任重庆警备司令,并获颁二等云麾勋章。同年6月12日,调任国防部次长。12月30日,调任参谋次长。1949年2月兼任重庆绥靖公署参谋长。7月绥靖公署改组为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兼任公署参谋长。1949年12月赴台。1951年2月,调任副参谋总长,1954年9月调任“国防动员计划局”局长。1967年2月,调任“国家动员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72年调任“国家建设计划委员会”委员。1975年7月31日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

钟体乾(1879—1962)字均猷,四川成都人。陆军中将,四川武备学堂、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第五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1911年任四川陆军军官学堂教官,1915年任四川陆军测量局局长,1919年任西北边防军参谋长兼炮兵团长,1921年任四川省政府高级顾问,1923年任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参谋长,1924年7月25日授陆军少将衔。1926年任第21军参谋长兼机要室主任,1928年任成都市市长,1936年任川康绥靖公署总参议,1938年任川康绥靖公署代主任,1939年任四川省议会议员,后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总参议,1946年5月16日叙任陆军中将。1948年任四川省政府顾问,1949年12月协助潘文华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川西人民行署副主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四川省副省长,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1962年4月13日在成都病逝。

刘兆藜(1893—1962)号雨亭,四川南部人。陆军中将,四川合川军官传习所毕业,川军将领。

1935年1月任四川南岸剿匪总部直辖第1师3旅旅长,参加围剿红军,1936年2月27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6月任第21军4师副师长,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6师师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3月任四川省宁、嘉、叙屯垦总司令部副总司令,6月任四川省政府保安处处长,1946年7月31日叙任陆军中将,10月任四川省政府委员,1949年12月初任川西北反共救国军总指挥,12月22日在成都率部起义。后任重庆市北碚区政协委员。

韩全朴(1891—1971)号守斋,四川南充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整成学堂、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六期毕业,川军将领。

曾任四川讨贼军第1路参谋长,1926年任川军第4师参谋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3师参谋长,后任第21军军官教育团主任、教育长。1936年12月25日叙任陆军少将。1938年7月任第72军副军长,出川抗战,1940年2月任第72军军长,1943年负伤回乡休养,从此离开军职。1946年7月29日晋阶陆军中将。1949年冬在四川万县参与策动国民党军起义。后任川北人民行署参事,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傅翼(1888—1952)字西屏,四川酉阳人,土家族。陆军中将,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8年3月8日。曾任彭县教育局局长,1931年任第21军3师参谋长,1935年夏任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教官,1938年6月任第78军新编15师少将副师长,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3月代理师长,7月任新编15师师长,11月13日叙任陆军少将。1942年3月任第72军副军长,1943年2月任第72军军长,1946年5月任整编第72师师长,6月任武汉行营中将高参,12月被撤职。脱离军职后在汉口任福裕贸易行董事长,1947年返回重庆,1948得9月22日叙任陆军中将。1949年11月拒绝参加反共武装,在重庆迎接解放。

张斯可(1882—1961)名再,四川资中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速成学校毕业,川军将领。

曾任四川新军下级军官。1921年任川军总司令和四川省省长刘湘驻北京特派代表,1924年7月25日,授陆军少将衔。1932年任第21军教导师师长,1936年任川康绥靖公署顾问,抗战爆发后任川慷绥靖公署恶化四川省政府联合办公厅主任,1938年5月任第78军军长,1939年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1946年7月31日叙任陆军中将。1948年任四川省政府顾问,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四川省政协常委,1961年病逝成都。

王泽浚(1903—1974)号润泉,四川西充人。陆军中将,川军第2师军官传习所第二期、中央军校高教班第六期毕业,川军将领,系王缵绪次子。

历任川军第9师18旅35团、北洋陆军第16师32旅63团连长、营附。1925年4月第32旅扩编为川军第1师,升任第1旅1团2营营长。9月川1师改称陆军第16师,任第31旅61团2营营长。1926年5月升任第61团团长。12月所部改称国民革命军第21军5师9旅17团,仍任团长。1928年8月所部改称第21军5师缩编为第21军2师4旅,任第10团上校团长。1932年12月升任第4旅(辖三团)旅长。1935年10月第4旅改编为第44军2师6旅(辖两团),仍任旅长。1936年3月10日叙任陆军步兵上校。5月第2师改编为第149师,任第447旅(旅辖两团)旅长。1938年3月升任第149师(辖两旅)师长。9月27日升任第44军副军长兼第149师师长。1939年5月辞去师长兼职。6月17日晋阶陆军少将。9月再次兼任第149师师长。1940年11月29日代理第44军(辖第149师、第150师)军长。1941年5月26日实任军长兼第149师师长。9月辞去师长兼职。1946年6月第44军整编为第44师(辖整编第150旅、整编第162旅),任师长。1948年3月升任第9绥靖区副司令官兼整44师师长。9月22日晋阶陆军中将。同月整44师恢复第44军番号,仍任军长。11月18日在浙江邳县战败被解放军俘虏。1974年1月19日病逝北京秦城监狱。

李宗昉(1891—1954)号仲曦,四川彭县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一期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彭县濛阳东塔村。1909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堂第四期。辛亥革命后,陆小第四、五两期的学生转为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一期,毕业后在川军中历任排、连、营长。1923年任川军第3混成旅团长,1925年任川军第2师4旅旅长,1927年任四川边防军第3混成旅旅长,1930年任第3师副师长,1931年任四川边防军第8旅旅长,1932年任第28军新编第6师教导旅旅长,1935年任第47军104师2旅旅长,1937年9月任第47军178师师长,1943年11月任第47军军长,1945年9月任第22集团军副总司令,1946年任第5绥靖区副司令官,1949年任川东绥靖司令部副司令,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同年底在四川迎接解放。1950年,被邀为川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1953年,受聘任四川文史研究员,次年病逝。

孟浩然(1897—1953)名正光,字青云,四川梁山人。陆军中将,川军将领。

1926年任川军第13师1旅旅长,1928年6月任川鄂边防军4旅旅长,后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4师12旅旅长,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5师436旅旅长,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11月任第50军145师师长,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4年6月任第21军副军长,抗战胜利后退役,1947年1月任中将,1948年任大竹、渠县、梁山、垫江、长寿清剿指挥部副指挥官,1949年11月任国防部挺进军副总指挥兼第3纵队司令,12月12日在四川渠县参加起义。

胡临聪(1902—1989)字剑门,四川犍为人。陆军中将,四川陆军讲武堂、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902年1月10日,1931年任第29军2师独立团团长兼三台城防司令,1933年参加围剿川陕边区红军,抗战爆发后任第41军高参,出川参加抗战,后任第22集团军总部少将参谋处长,1938年4月任第41军122师366旅旅长,1939年6月任第41军122师副师长兼365团团长,1940年5月任第22集团军参谋长,曾参加信罗会战、随枣会战。1945年3月8日叙任陆军少将。抗战胜利后任第5绥靖区参谋长,1947年任整编第41师师长,1948年9月任第41军军长,22日晋阶陆军中将。12月10日在淮海战役中于河南商丘被俘。1960年11月28日获特赦。后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秘书处专员。1989年3月19日在成都病逝。

廖泽(1890—1952)字海涛,四川江津人。陆军中将,川军将领。

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5师师长,1930年任第21军模范师第3旅旅长,1933年任模范师副师长兼旅长,1935年兼任四川南岸剿匪军第3路指挥,1936年任四川善后督办公署少将高参,同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10月任四川省第15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0年任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1949年11月任重庆卫戍总部反共保民军第2军军长,1951年在重庆被捕,1952年被处决。

南京政府追晋之中将:

许国璋(1898—1943 )字宪廷,四川成都人。追赠陆军中将,四川陆军讲习所毕业,川军将领。

1918年投川军第2师从军。曾入合川军官传习所学习,后任川军刘湘部营长1935年第21军3师9旅25五团团长。1937抗日战争爆发后,任161师483旅旅长。1941年秋任44军150师副师长,1942年10月代理师长,不久实任。1943年在常德会战中负伤,自戕殉国。1944年2月2曰追赠陆军中将。

经南京政府铨叙之少将:

青翰南(1891—1967)原名世南,字飞如,四川华阳人。陆军少将,保定军校第四期工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华阳鹤林乡。1909年入四川陆军小学,1918年从保定军学校毕业后回川后任四川讲武堂教官。9月,因川、滇、黔军混战,讲武堂停办,任督署直属混成第1支队参谋,转战川西北。8月,至阆中,改编为四川陆军第1军第2混成旅参谋长。1927年,任24军参谋处长兼任军事政治学校副校长。1931年,任川康边区屯殖司令。1933年夏,率部离开雅安投靠28军邓锡侯,任教导师第3旅旅长,驻金堂。1934年任邓部128师副师长。金堂县地方建设委员会委员长。1936年任驻赣绥署高参,同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后调任重庆行营主任办公室高参。7月,因病回成都离开军界。1938年,被举为华阳县高地灌溉委员会主任委员。1949年以后,以开明士绅身份出席成都市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1952年,到重庆“上海机器厂”工作,后任厂技工学校教员。1958年退休,1967年在老家病逝。曾发表论文《觚角曲线》。

傅秉勋(1906—1952)原名天杰,四川仁寿人。陆军少将,中央军校第五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早年在国民革命军第20军任职,后投考黄埔军校,毕业后入20军郭汝栋部任职,1929年曾加入中共,1930年因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4期学习脱离组织关系,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退学回国,抗战爆发后任第43军26师76旅151团团长,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任第28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1940年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副参谋长,1943年任第21军147师副师长,1944年8月任第21军147师师长,1948年任第110军104师师长,同年9月22日叙任陆军少将。1949年12月拒绝参加起义,1950年任川康青边区人民反共突击军副总指挥兼第2纵队司令,1952年9月26日在四川黑水兵败自杀身亡,台湾国民党当局追赠其为中将。

牛锡光(1887—1960)原名范九,以字行,四川成都人。陆军少将,保定军校第二期骑科毕业,川军将领。

1916年6月军校毕业后任川军连长、参谋等职。1919年调任四川督署谘议、崇宁县知事。1922年出任川军第3师副官长。1924年5月调升江防第3区司令。1926年3月江防第3区改编为第28军第14混成旅,任旅长。 1931年6月混14旅改编为江防第1区,任司令。1932年2月调任第28军第2师副师长。 1935年5月10日叙任陆军骑兵上校。5月29日第28军改称第45军,调任参谋长。1936年10月3日晋阶陆军少将。 1938年2月调任川康绥靖公署副参谋

长兼四川公路局局长。 1943年12月因贪污被撤去兼职。 1945年10月升任川康绥靖公署参谋长。1947年5月14日当选为四川省政府委员。 1948年5月12日川康绥靖公署裁撤后离职赋闲。1949年12月9日参加四川彭县起义。1952年9月当选为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1960年病逝四川成都。

彭斌(1900—1978)原名基纯,号泽中,四川荣昌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川军将领。

曾任第21军军官学校战术教官,1931年任长江上游剿匪总部参议,1932年任第21军警卫大队副大队长,1936年任第21军162师486旅971团团长,1938年任新编第18师1旅旅长, 1943年冬任新编独立第1旅旅长,1945年3月8日叙任陆军少将,10月任重庆警备司令部新编25师副师长,1947年任内政部第2警察总队总队长,1948年8月兼任华銮山清剿指挥官,1949年12月24日在四川灌县通电起义。后任解放军遵义军分区副司令员,贵州省军区参事。后作为战犯被捕关押,1961年12月25日获特赦。后任四川省宜宾市政协常委。

谢无圻(1897—1952)字德堪,四川华阳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1931年任第28军独立旅旅长,1933年任第28军第5混成旅旅长,1934年任第28军警卫司令,参加围剿红军,1935年4月20日叙任陆军少将。1936年任第45军特科司令,1938年4月任第95军126师师长,抗战胜利后曾任第95军副军长兼126师师长,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第60军179师师长,川西人民行署委员。

黄鳌(?—?)字润泉,四川崇庆人。陆军少将,川军将领。

1931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4军特科司令,1933年8月任第28军第2路司令,后任四川剿匪军第1路军2师6旅旅长,参加围剿红军,1935年5月任第45军126师2旅旅长,1936年2月27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11月任军事参议院少将参议,1948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11月任四川人民协作军司令,12月29日在四川崇庆起义。

夏炯(1897—1950)字斗枢,四川温江人。陆军少将,泸州讲武学校毕业,川军将领。

1925年任四川军务督办公署警卫第2大队大队长,1934年任第20军第1混成旅少将旅长,1936年任第20军134师师长,同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1937年10月任第20军副军长,1939年1月兼任第20军133师师长,参加南昌会战、第1次长沙会战,1941年参加第2、3次长沙会战,1943年参加鄂西会战、常德会战,1945年任贵州省民食采购委员会主任,后任贵州省公路局局长,1949年11月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第2路中将总指挥,1950年8月20日在四川灌县被俘,11月10日被处决。

吕康(1892—1969)字永钊,号立南,四川华阳人。陆军少将,保定军校第八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华阳新兴乡。在川军中历任营长、团长,1932年任第29军1师1旅旅长,1935年任第41军122师2旅旅长。1937年5月7日叙任陆军少将,七七事变发生时任124师370旅旅长,出川抗战。1938年冬任第41军新编5师师长,因伤痊愈而未到职。1939年任川北师管区司令,1940年任军政部第11补训处处长,1946年11月任湘西师管区司令,1949年任川东师管区司令。同年年秋,川东师管区奉命扩编为第3预备兵团,任兵团司令。12月底,第3预备兵团在什邡县随16兵团一起起义。解放后,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69年病逝。

周从化(1895—1949)字继金,四川新繁(今新都县)人。陆军少将,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新繁高宁乡,14岁辍学从军,1917年升任排长,入刘湘主办的军官传习所学习,毕业后任川军刘成勋部连长,后升为支队长。刘成勋兵败下野后,于1931年转任刘湘部参谋,后任第21军3师24团团长。1934年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学习,毕业后返回刘湘部,任川康绥靖主任公署少将参谋处长。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任第七战区参谋处长。年底任23集团军代参谋长。1938年1月任川康绥靖公署参谋处长,1941年任成茂师管区司令,后任剑平师管区司令、潼蓬师管区司令,1944年加入民盟,1946年任第28军官总队中将队员,1948年任国防部战史编篡委员会委员。1948年加入中共。,1949年2月任民革川康分会秘书长兼自卫军总司令,在四川做策反和起义准备工作,8月20日被国民党逮捕,11月27日在重庆被国民党杀害。1950年被川西人民行署追认为烈士。

伍培英(1908—1968)名毓铨,四川大邑人。陆军少将,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期毕业,川军将领,系刘文辉之婿。

陆军大学毕业后,进入陆大研究院进修。1936年叙任陆军大学上校兵学教官,1937年9月任第24军参谋长,1940年与刘文辉之女元恺结婚,后任二十四军副军长。1948年任第24军副军长兼136师师长,1949年11月兼任西昌警备司令部副司令,12月9日在西昌起义。解放初,参加剿匪工作,被选为大邑县和川西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后任解放军第62军独立1师师长,第60军炮兵3师师长,川西军区独立1师师长。1951年2月调南京军事学院学习,后留院做战术教授会写作组研究员、军事学术史教授会教员,编写《战术想定》、《司令部工作提纲》、《军制学》、《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徐州会战史》,曾当选江苏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第三、四届委员。1958年12月转业回川,任四川省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文化大革命”中,遭到残酷迫害,1968年10月22日在成都自杀身亡,时年60岁。文革后,经四川省委批准为平反昭雪,1978年9月5日举行了骨灰安放仪式。

罗俊树(?—?)字杰云,四川巴中人。陆军少将,川军将领。

曾入四川陆军第二传习所毕业。抗战爆发后曾任第78军新编15师1旅旅长,出川参加抗战。1948年1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49年10月任雷马屏峨守备司令部少将参谋长,1950年1月在四川犍为参加起义。

罗忠信(1896—1962)四川泸县人。陆军少将,川军将领。

1938任第72军新编13师2旅旅长,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任第78军新编16师副师长,后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参谋长,1945年辞职,同年6月28日叙任陆军少将。1946年在川南参与组建民盟,1949年在四川为中共从事策反工作,同年12月组织川西人民保卫军,任副总司令兼成都警备司令,配合解放军解放成都。后任民盟中央委员,川南人民行署副主任兼民政厅长,四川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兼民政厅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薛奉先(?—?)四川荥经人。陆军少将,川军将领。

曾任第23军148师434旅866团团长,抗战爆发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39年任第21军147师参谋长,后任第3战区副司令长官部高参,1946年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7年11月18日叙任陆军少将。1949年9月任四川省邛崃县县长,11月底兼任反共救国军邛崃司令部司令,12月初兼任邛崃、大邑、蒲江、名山四县山防总队总队长,12月底在四川邛崃被俘。

彭焕章(1895—1971)字光汉,四川永川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军官传习所毕业,川军将领。

1932年任第21军1师1旅旅长,1938年任第56军164师师长,1939年11月13日叙任陆军少将。1944年3月加入民盟,1946年5月任整编第56师164旅旅长,1947年1月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高参,不久调任重庆行辕少将附员,1948年任四川省第6区(宜宾)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12月11日在四川宜宾起义。后任川南人民行署农林厅厅长兼水利局局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内江专区副专员,四川省政协委员,民盟四川省委主委。1971年12月3日在四川内江病逝。

王翥(1894—1959)号元虎,四川大足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三期、中央军校军官研究班毕业,川军将领。

1920年10月任陆军第22师43旅85团团长,1925年7月任陆军第22师43旅旅长,1927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9军第2路2旅旅长,1929年11月任新编第23师22旅旅长,1931年3月任川康边防军第2师第2混成旅旅长,1933年2月任川康边防军第3师师长,1935年4月22日叙任陆军少将,10月任重庆行营高参,抗战爆发后任中央别动总队设计委员,1938年1月任第67军高参,1939年参加随枣会战,1940年11月任第67军副军长,1943年1月任国防部中将部附,1946年7月退役回乡,1949年9月任国防部新兵训练处纵队副司令兼第4队总队总队长,12月22日在四川温江参加起义。后任四川民主联军新编第12军副军长兼1师师长,1951年2月回乡,1957年被划为右派,1959年在重庆病逝,1982年2月予以平反,恢复起义将领名誉。

罗君彤(1892—1969)四川营山人。陆军少将,川军将领。

早年加入川军范绍增部,1920年任川军第1军6师副团长,1923年任川军第2军4师8旅副旅长,1924年2月任川军第9混成旅副旅长。1929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4师副师长,1930年参加围攻洪湖革命根据地,1933年参加围攻川北苏区红军,1936年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6月任川康绥靖公署高参,抗战爆发后任第88军新兵处处长,1938年春任第88军副军长,出川参加抗战,1940年兼任第88军新编21师师长,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1949年9月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独立第361师师长,12月22日在四川什邡起义。

陈兰亭(1887—1961)四川石柱人,土家族。陆军少将,绿林出身,川军将领。

生于1887年6月25日。早年投身绿林,后投川军任职,1920年任川军第1军6师24团团长,1922年任川军第1军独立第3旅旅长,1924年任四川边防军第10混成旅旅长,1926年12月任国民革命军川军第4路司令,发动顺泸起义,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6师师长,1928年6月任第20军3师师长,1932年任第21军川东边防第1路司令,1934年参加围剿红军,1935年8月任第44军暂编1师师长,1936年任第163师师长,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抗战胜利后任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1947年2月任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副主任,1949年1月任川东绥靖司令部副司令,11月在重庆迎接解放。1961年5月23日在重庆病逝。

杨勤安(1890—1962)字汉淮,四川峨边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传习所第三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90年9月7日。1926年5月任四川边防军第1师1旅2团团长,1928年任第21军独立团团长,后任第21军3师9旅旅长,1936年任第161师483旅旅长,1938年10月任第44军150师师长,1940年7月19日叙任陆军少将。1942年10月任第44军副军长,1944年12月兼任顺营师管区司令,1949年5月任新编第9军中将军长,12月任西南第1路游击总部第4军军长,12月25日在成都起义。后任解放军西南军区高参。

杨晒轩(1892--1965)原名曙蕤、蕤生,四川岳池人。陆军少将,保定陆军校第二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92年11月21日。1933年任第28军12混成旅旅长,后任第28军1师1旅旅长,5月任第45军125师2旅旅长,参加追堵长征红军,1936年任第45军独立第19旅旅长,2月26日叙任陆军少将。1938年任第95军新编9师师长,1939年兼广元警备司令,1946年任整编第39师新编9旅旅长,1949年10月任第95军中将副军长,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第8步兵学校副校长,解放军西南军区高参,四川省政协常委。

范楠煊(?—?)四川大竹人。陆军少将,川军将领,系范绍曾之侄。

1932年任第21军4师独立旅旅长,曾参加围剿中央苏区,1936年任独立第12旅少将旅长,1938年1月任第72师新编14师师长,参加武汉会战,1949年11月任国防部挺进军副总司令,12月12日在四川渠县参加起义。

杨学端(1888—1969)号蜀修,四川西昌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二期、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六期毕业,川军将领。

1932年任第24军第5旅旅长,1935年率部追剿长征红军,1937年2月22日叙任陆军少将,8月任第24军138师副师长,1938年秋兼任第24军西昌行营主任,后任西康省军管区少将副司令,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雅安参加起义。后任重庆市人民委员会参事。1969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严啸虎(?—?)四川华阳人。陆军少将,四川合川军官传习所、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一期毕业,川军将领。

1930年任川康边防军第2师5旅15团团长,后任第21军参谋长,1936年10月5日叙任陆军少将,1937年任成都警备司令部少将司令,1938年兼任第56军164师副师长,后曾兼任中央军校高教班副主任,1949年12月初兼任成都防守司令部副司令,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四川省政协常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

汪匣锋(1899--1953)又名尚方、铸龙、龙泉,四川简阳人。陆军少将,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川军将领。

1927年任川陕边防军第7团团长,1932年任川陕边防军第2师3旅旅长,1933年任第23军参谋长,1934年任第23军2师副师长,并代理师长,1939年6月任第45军参谋长,参加随枣会战,1943年任第45军125师师长,参加常德会战,1946年任整编第47师副师长,1948年5月任第47军军长,9月22日叙任陆军少将,12月7日在淮海战役中被俘。1953年在辽宁铁岭于关押中病逝。

向廷瑞(1898—?)号国琛,四川遂宁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讲武堂、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五期毕业,川军将领。

1932年10月任第20军精练司令,1935年参加追堵长征红军,抗战爆发任第10军133师397旅副旅长,参加淞沪会战,1939年任第27集团军驻长沙办事处主任,后任第20军133师少将副师长,1945年任贵州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1946年7月31曰叙任陆军少将。1948年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副参谋长兼重庆市训练团教育长和反共救国干训班主任,1949年12月任第20军军委会委员,12月23日在四川广汉起义。后任解放军第7军17师参谋长,重庆市政协委员。

刘元琮(1909—1951)字介缘,四川大邑人。陆军少将,行伍出身,川军将领,系刘文辉之侄。

曾入第24军军官传习所受训。1933年任第24军1师2旅旅长,1935年冬任第24军138师6旅旅长,1937年8月任第24军137师副师长兼独立团团长,1937年11月13曰叙任陆军少将。1948年任第24军副军长兼137师师长,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雅安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第62军186师师长兼川西人民行署委员,1951年3月22日因受批判自杀身亡,1985年予以平反,恢复起义将领身份。

刘元瑄(1911—1996)字俊琳,四川大邑人。陆军少将,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四期毕业,川军将领,系刘文辉之侄。1934年任川康边防军第13旅旅长,1935年任第24军137师2旅旅长,1937年8月任第24军直属旅旅长,1939年10月14日叙任陆军少将。1944年任第24军136师师长,1946年7月任整编第24师代师长,1948年任第24军代军长,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雅安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第62军副军长,西康军区副司令员,西康省民政厅长,四川省体委副主任,四川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名誉主委,全国政协常委。

田钟毅(1895—1972)号冠五,云南漾濞人。陆军少将,云南讲武堂第四期、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七期毕业,川军将领。

曾任驻粤滇军第5旅10团团长,1924年任云南陆军第9混成旅旅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38军1师师长,1930年任第24军4师14旅旅长,1933年任第21军独立2旅旅长,1936年任独立第13旅旅长,2月27曰叙任陆军少将。抗战爆发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38年任第50军新编7师师长,1943年9月任第50军军长,1946年任第25集团军副总司令,1947年任国防部中将部员,1948年加入民革,1949年2月任民革川康委员会执委,12月在成都参加起义。后任川西人民行署监察委员,四川省政府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王靖宇(?—?)号治人,四川犍为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二期、陆军大学第正则班五期毕业?,川军将领。

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4军第4路副司令,1932年任第24军2师13旅旅长,1935年任第24军少将参谋长,1936年9月24叙任陆军少将。1938年12月任西康省政府委员兼保安处处长,1945年7月任西康省保安司令部中将副司令,并兼任西康省干训团教育长,1949年12月在西康雅安参加起义。1950年因起义部队发生叛乱被捕判刑,1964年12月28日获特赦。后恢复起义人员身份,任四川省政协文史专员。

陈鼎卿(?—?)字怀心,四川简阳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军官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曾任第24军137师副师长,1936年2月27日叙任少将,抗战胜利后曾任成茂师管区司令,1949年11月任西南第1路游击总部第3纵队中将司令,12月22日在四川彭县率部起义。后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

李树骅(1893—1966)四川遂宁人。陆军少将,四川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川军将领。

1921年任川军第10师参谋长,后任全川烟酒总局局长,1928年任遂安潼乐蓬五县联防指挥官兼四川边防军特科司令,1931年任第28军第17混成旅旅长,1933年任第28军3师9旅旅长,1935年任第95军126师378旅旅长,1936年2月27曰叙任陆军少将。抗战爆发后任第95军126师副师长,1943年任第95军独立旅旅长,抗战胜利后回乡定居,1947年当选为国大代表,同年在南京加入民革,并在成都与中共联系,从事反蒋活动,1949年12月在成都参加起义。后任川北人民行署川北区剿匪副总指挥,川北区政协委员。

廖敬安(1899—1987)四川开县人,陆军少将,川军将领。

生于1899年5月1日。长期在川军任职,曾任第21军4师11旅3团团长,1932年参加围剿湘鄂西边区红军,1934年任第21军4师11旅旅长,参加追堵长征红军,1935年10月任四川善后督办公署模范师3旅旅长,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6师436旅旅长,参加广泗战役,1938年参加武汉会战,1939年任第21军148师副师长,1943年9月任第50军148师师长,1946年5月任整编第25师148旅旅长,1948年冬任国防部少将部员,旋离职回乡,1949年9月任四川省两开、城、巫四县联防清剿指挥官,10月兼任四川省开县县长,12月5日在四川开县起义。后任四川省川东人民行署林业局局长,四川省万县专署副专员,万县市政协副主席,民革万县市委主委,民革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团结委员。1987年10月2日在四川万县病逝。

未经公报和铨叙的其它将领:

杨汉烈(1917—1987)号化魂,四川广安人。中央军校第十六期毕业,川军将领,系杨森次子。

1935年任第20军附员,抗战期间曾任第20军骑兵连连长,在湘北参加抗战,1943年任第27集团军总部参谋,后任第27集团军总部特务营营长,1944年10月任第20军133师398团上校团长,1945年初任贵州省保安司令部教导团团长,后任贵州省保安第2总队少将总队长,1947年任贵州省直辖区保安司令,同年秋任重庆市保警总队总队长,1948年任第20军79师师长,1949年12月任第20军军长,12月26日在四川金堂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第7军19师师长,西北军区参议室副主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民革甘肃省委副主委,民革中央委员,西安市黄埔军校同学会副会长。1987年7月10日在兰州病逝。

曾甦元(1896—1960)原名宪悦,字起戎,四川广汉人。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五期、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96年11月10日。早年在川军田颂尧部任职,1930年任第29军川陕边区剿匪第2纵队司令,1931年任第29军独立2旅旅长,旋任第29军1师3旅旅长,1934年参加围剿革命根据地,1935年任第41军124师372旅旅长,抗战爆发后参加娘子关抗战,1938年3月参加台儿庄战役,5月任第41军124师师长,1939年参加随枣会战,1940年参加枣宜会战,1941年参加豫南会战,1942年5月任第41军副军长,1943年4月任第41军军长,参加鄂西会战、常德会战,1946年任国防部中将部员,1948年任第16兵团副司令官,1949年12月26日在四川什邡率部起义。后任解放军华东军区第9兵团副参谋长,参加抗美援朝,并兼任朝鲜东海岸防御指挥所副参谋长,回国后任华东军区高级参议,南京军事学院军事主任教员,民革江苏省委常委,江苏省政协常委,江苏省林业厅厅长,全国政协委员。

周绍轩(1888—1973)又名家书,原籍四川广安,定居大竹。川军将领。

1926年任第13师2旅旅长,1928年任川鄂边防军1旅旅长,1932年任第21军4师10旅旅长,1935年任第21军独立第14旅旅长,抗战爆发后出川抗战,1938年6月任第21军146师师长,1940年6月任第21军副军长兼金衢师管区司令,抗战胜利后退役,1948年在上海参加民革,从事策反工作,1949年7月被国民党逮捕,11月脱险。后任川东人民行署交通厅厅长,民革重庆市委常委,民革四川省委常委。

凌谏衔(1908—1958)四川永川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科毕业,川军将领。

1935年任第21军模范师3旅9团团长,在四川参加追剿红军,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6师438旅876团团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任第21军146师436旅旅长,1942年任第21军147师副师长,1944年6月任第21军145师师长,1948年任第21军副军长,1949年8月任第15兵团高参,12月25日在四川郫县参加起义。

范埏生(1907—1951)少将。原名文伟,号子奇,四川富顺人。四川陆军讲武堂炮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5期毕业,川军将领。

曾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事政治学校炮兵科副科长,1929年加入中共地下组织,1933年被国民党逮捕后脱党,1935年任第20军副官处处长,参加追堵长征红军,抗战爆发后任第27集团军总部少将副官处长,参加淞沪会战,1944年任贵州省第1区(镇远)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7年任重庆市民政局局长,1949年11月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参谋长,12月任川陕甘边区绥靖公署参谋长兼第20军副军长,12月23日在四川金堂参加起义。1951年3月在重庆被判处死刑,1984年10月予以平反,恢复起义人员身份。

张子完(1905—1983)四川巴中人。黄埔军校第六期步科、中央军校高教班第十期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905年6月8日。曾任第41军124师参谋长,抗战爆发后任第41军副参谋长兼124师372团团长,出川参加抗战。1944年秋任第41军参谋处长,1948年8月任第16兵团第4处处长,1949年夏任第47军302师师长,10月兼任第47军副军长,12月21日在四川什邡起义。后任山东省卫生厅秘书,济南卫生学校总务科长,山东省政协委员。1983年3月17日在济南病逝。

周静吾(1898—1950)湖北当阳人,寄籍四川成都。四川军事教育团、中央军校高教班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抗战期间曾任第41军参谋处长,出川参加抗战,后任第41军少将参谋长,第22集团军总部参谋处长,抗战胜利后曾任整编第41师副师长,1949年初任川鄂边区绥靖公署少将高参,12月26日在四川什邡参加起义,1950年3月密谋组织叛乱,3月28日在成都被俘,6月20日被处决。

冷寅东(1894—1982)又名廷桂,字薰南,四川大邑人。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毕业,川军将领。

1894年农历二月二十二日生于大邑南门外冷石桥。1913年赴南京参加二次革命,后在四川从事反袁活动,1916年在成都被捕,四川反袁独立后获释,任护国军左翼罗佩金部第12支队副支队长兼营长。1918年,赴川北杨柏纯部参加护法战争。1919年,任川军第2混成旅陈洪范部参谋,后历任营长、川军第8师16旅32团团长。1925年4月任川军第8师第1混成旅旅长,后任川军第12师师长,1928年9月任川康边防军副总指挥兼第1师师长,1933年随刘文辉参加四川军阀大战,失败后卸职,1936年任四川省第6区(宜宾)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3年改任四川省政府委员,1947年任四川省禁烟善后督理处处长,1948年春被免职,1949年4月任成都市市长,后兼任成都市民众自卫总队总队长,12月25日在成都参加起义。1950年出席川西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任川西行署委员。1953年任四川省府委员兼江津专区副专员。1958年任四川省政协常委。1980年任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1982年10月11日病逝,时年88岁。

邓国璋(1897—1950)四川永川人。绿林出身,川军将领。

1921年投身绿林,1922年接受招抚,任川军第3师独立2团团长,1923年11月任四川江防军第1旅旅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8军江防第1师师长,1931年任四川江防军第2路司令,1932年任第24军独立旅旅长,后任第21军边防第2路司令,1934年参加追堵长征红军,1937年任独立第11旅旅长,1938年任第78军新编15师师长,1939年因病回川。1949年12月从成都回到永川向县公安局报到,1950年在永川病逝。

刘公台(1896--1965)又名雄飞,四川资中人。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一期毕业,川军将领。

长期在川军任职,抗战爆发后任第41军124师372旅副旅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升任旅长,1942年5月任第41军124师师长,1946年请假回乡,1949年12月任资中县维持治安委员会主任,12月8日率众迎接解放。后任川南人民行署监察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资中县副县长,资中县政协副主席等职。1965年7月31日在成都病逝。

杨显名(1895—1952)四川蒲江人。川军将领。

生于蒲江县松华乡。1917年肄业于四川省甲种工业学校,后入川军第三军(刘成勋部)学兵营、军事讲习所学习,后在该部供职,1927年任团长。同年,刘成勋被刘文辉击溃,杨投奔边防军李家钰部,仍任团长。其间曾兼任蒲江县长、邛崃城防司令。后任第28军新编6师教导旅5团团长,1935年任第104师2旅少将副旅长兼5团团长,参加追堵长征红军,抗战爆发后任第47军178师531旅1061团团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春任第47军178师531旅旅长,1940年秋任第47军178师步兵指挥官,1944年2月任第47军104师师长,1946年任整编第47师104旅旅长,参加内战,同年11月22日在河南滑县被俘。1947年获释回川,曾任川康绥靖公署少将附员,1948年冬任邛崃民众自卫总

队副总队长,1949年冬任邛、大、蒲、名四县山防总队副总队长,12月兼任四川反共救国军邛崃司令部副司令,12月

19日在四川邛崃起义。后任四川省邛崃县解放委员会副主任,邛崃县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

周青廷(1898—1979)名俊峰,四川简阳人。行伍出身,川军将领。

生于简阳三岔乡,1916年投川军刘存厚部当兵。后转川军刘湘部,先后任班、排、连、营、团长等职。1937年以后转67军161师、162师任团长,后升副师长。1948年任44军349师师长。1948年底至1949年初,奉命率部开赴川黔边境防守。后退回川南整训,不久又撤至成都。同年12月21日,率领所属部队在郫县犀浦起义。1950年,调“西南军政大学高研班”学习,1952年复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1957年被聘为省文史馆研究员,长驻郫县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先后被选为郫县第六届、第八届人民代表。1979年7月21日病故于郫县。

赵壁光(1901—1975)号荆璞,四川西充人。川军将领。

1937年夏任第44军149师447旅893团团长,1938年春任第44军149师447旅副旅长,出川参加抗战,后任第44军149师445旅旅长,1940年任第67军162师少将副师长,1941年5月任第44军149师师长,1943年11月任第44军150师师长,曾参加鄂西会战、常德会战、长衡会战,1948年11月18日在淮海战役中于江苏碾庄投诚,后受中共委派回川从事策反工作,并任四川省西充县军事顾问,1949年底在四川西充迎接解放。任四川省西充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骆周能(1908—1991)号浚明,字怀哲,四川大邑人。中央军校高教班毕业。

长期在川军任职,抗战爆发后任第21军146师438旅参谋,出川参加抗战,1939年任第21军作战科科长,1941年初任第21军147师439团团长,抗战胜利后曾任第21军145师副师长兼上海地区警备指挥官,1948年12月任第21军230师师长,1949年4月在江苏江阴起义。后任解放军华东高级步兵学校战术教员,后被捕入狱,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后任南京市政协委员,1984年4月撤销原判,恢复起义人员身份。

潘清洲(1910—1975)四川仁寿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第二十二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四期毕业,川军将领。

曾任第23军独立营营长,1935年在四川参加防堵长征红军,1938年1月任第28集团军警卫团团长,后任四川省保安第5旅旅长,1939年3月兼任四川省阆中区防空指挥部总指挥,6月任巴山警备司令部司令,1947年1月任整编第56师164旅旅长,后代理整编56师师长,1949年4月任第235师师长,12月9日在四川南部起义。后任解放军大竹军分区副司令员,川东人民行署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大常委。

鲜英(1885—1968)号特生,四川西充人。四川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大学第四期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5年4月28日。1920年任四川陆军第2师参谋长,1921年任川军总司令部行营参谋长兼重庆铜元局局长,1925年任川军第10师师长兼江巴卫戍总司令,1928年任四川善后处理督办公署参赞兼惠民兵工厂厂长,1933年10月任四川剿共军总部兵站少将总监,1935年5月任四川省第13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36年12月任四川省第11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39年7月离职,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执行委员兼重庆民盟支部主任委员,1949年夏在重庆接受中共请求,从事策反工作。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委员,四川省民盟副主委,

重庆市政协委员。1968年6月8日在北京病逝。

景嘉谟(1901—1961)字懋猷,四川三台人。中央军校高教班第十期毕业,川军将领。

长期在川军任职,曾入第20军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抗战爆发后任第20军133师397旅793团营长,参加淞沪会战,1939年任第20军133师399团团长,参加第1次长沙会战,后任第20军134师400团团长,1946年任整编第20师133旅副旅长,1948年任第20军133师师长,1949年5月代理第20军军长,12月任第20军军委会委员,1950年1月28日在四川北川率部投诚。后任四川省三台县政协委员。

徐华(?—?)四川夹江人。川军将领。

抗战期间曾任第78军新编16师48团团长,出川参加抗战,1946年任整编第72师新编15旅43团团长,1948年底任第72军233师师长,1949年1月8日在淮海战役中于河南永城投诚。

陈渔浦(1907—1959)四川达县人。川军将领。

抗战期间曾任第72军新编15师43团团长,1942年任第72军新编15师副师长,1948年任第72军34师少将师长,1949年1月10日在淮海战役中于河南永城投诚,2月被礼送回川,后任川西反共救国军副军长,12月在川西投诚。后任成都市西城区政协委员。

陈玲(1907—1964)字仕俊,四川仁寿人。中央军校高教班第十期毕业,川军将领。

1938年任第45军125师375旅750团团长,参加徐州会战,1940年任第45军125师375团团长,1943年5月任第45军125师副师长,1948年任第45军125师师长,同年12月7日在淮海战役中于河南永城被俘。后任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

张光汉(1900—1983)四川蒲江人。川军将领。

抗战爆发后任第47军104师312旅623团团长,出川参加抗战,1940年任第47军104师311团团长,抗战胜利后曾任第47军127师师长,1948年12月6日在淮海战役中于河南永城被俘。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后任重庆市人民政府参事。

张则荪(?—?)四川富顺人。中央军校第八期步科、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一期毕业,川军将领。

抗战期间曾任第41军122师365团团长,1949年夏任第47军301师少将师长,12月21日在四川什邡参加起义。

王澂熙(1903—1987)原名英,四川眉山人。川军将领。

长期在川军任职。1933年任第28军5师14旅27团团长,参加围剿长征红军。抗战爆发后任第45军127师379旅758团团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任第45军127师381旅副旅长兼761团团长,1939年任第45军127师379旅旅长,1940年任第45军127师副师长,1942年4月任第45军127师师长,1947年7月退役,回乡居,1949年组织“眉山解放委员会”,任主任委员,迎接解放军解放眉山。后任眉山县政协副主席,眉山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眉山县人大副主任,四川省政协常委。

刘树成(1885—1977)字元钧,四川大邑人。川军将领,系刘文辉堂侄。

生于1885年4月22日。曾任第21军机枪第1团团长,1935年任四川11月兼任邛崃警备司令,参加堵截长征红军,1936年任四川剿匪总部独立第16旅旅长,1938年任川康绥靖公署新编第17师师长,抗战胜利后任四川省政府顾问。1949年10月任雷马屏峨沐守备司令部司令,1950年1月在四川犍为率部起义。后任川南人民行署参议,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四川省政协委员。

何学植(?—?)四川广安人。川军将领。

抗战期间曾任第20军特务营营长,抗战胜利后曾任第20军133师399团团长,1948年参加淮海战役,1949年任第20军133师少将师长,1950年1月25日在四川北川投诚。

李志熙(1902—?)四川三台人。黄埔军校第六期工兵科毕业,川军将领。

抗战期间曾任第21军146师参谋长,1948年7月任第21军145师师长,后任第21军26师师长,1949年12月21日在四川大邑投诚。

李介立(?—?)号新吾,四川犍为人。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35年6月任第20军第2混成旅6团团长,抗战爆发后任第20军133师397旅794团团长,参加淞沪会战,1939年任第20军兵站站长,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20师134旅副旅长,1947年11月升任旅长,1948年任第20军134师师长,1949年4月在阻击解放军渡江战役中被俘。1975年3月19日获特赦。

向文彬(1902—1987)又名光弼,四川广安人。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902年9月25日。1935年任第20军第5混成旅14团团长,参加追堵红军,抗战爆发后任第20军134师402旅804团团长,1939年任第20军134师402团团长,参加鄂南会战,1944年11月任镇新师管区副司令,未到职。1945年任贵州省玉屏县县长,后任贵州省赤水县县长,1948年1月任贵州省保安1团团长,7月任重庆保安警察总队总队长,1949年12月任第20军独立师师长兼第20军军委会委员,12月23日在四川广汉起义。后任解放军第高级步兵学校教员,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广安县政协副主席。1987年6月12日在四川广安病逝。

马国荣(1903-1949)字用宾,西康西昌人,回族。川军将领。

1928年起任21军排长、连长、营长、团附、第21军第146师副官主任,曾入峨嵋军官训练团二期步兵科受训。1937年出川参加抗战,参加南京保卫战之广泗战役,以功升团长。1938年至1940年任438旅副旅长、旅长。1940年废旅后任21军第146师438团团长。1940年10月因封锁长江布雷有功,获军事委员会甲等干城奖章。1942年参加浙赣会战,率部在兰江西岸策应兰溪方面作战,所部工兵营埋设地雷,炸死日军中将师团长酒井直次,后担任21军第146师副师长等职。抗战胜利后任整编第21师146旅副旅长,驻守上海、台湾、南通等地,1948年3月任国民政府主席(总

统)特派战地视察官兼第9视察组组长,8月9日在陕西省澄城县冯原镇王庄澄合战役中,视察整编36师时被俘,后释放。1949年2月7日在成都四川省立医院病故。

张志和(1894—1975)原名清平,四川邛崃人。保定军校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1894年8月生于邛崃县临邛镇。1908年入四川陆军小学堂,1911年入西安陆军第二中学,1912年入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1914年入保定军校期,1916年毕业。长期在川军中任职,历任连、营、团长、刘文辉司令部参谋等职。1927年1月任24军政治部主任兼第6混成旅旅长。同年加入中共。1928年秋任中共四川省委军委委员。1929年任24军暂编第1师副师长兼第2混成旅旅长。1930年9月被开除党籍。1933年回乡寓居。1937年9月赴延安,1938年4月,任第30集团军参谋长,8月兼30集团军战地军官训练团副团长,后辞职回川。1941年加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9年赴雅安,协助刘文辉起义。建国后,历任政务院参事、民盟中央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等职。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5年10月在北京因车祸逝世,享年81岁。1979年2月,右派问题被平反,1981年2月将张志和骨灰移放八宝山革命公墓。著有《抗战必胜论》、《现代战争论》(笔名李凡夫)、《军事与政治》。

余中英(1899—1983)原名世泽,又名烈,号兴公,四川郫县人。四川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1899年3月13日生于郫县县城东街马家巷。1909年考入四川陆军小学第四期。辛亥革命后,陆小改为四川陆军军官学校,将原第四、第五两期合并为军官学校第一期。1912毕业后,赴南京曾参加二次革命,失败后回乡任教。护国战争爆发后,再度从军,在川军中历任排长、连长、少校参谋等职。1922年春,任川军第10师营长,次年升任10师39团团长。1925年2月,任第19旅旅长。1927年任建昌道道尹,不久改任24军特科司令。1928年秋,任24军第8混成旅旅长。1933年,兼任24军第3师副师长。二刘争川之战后,任21军独立第3旅旅长,后辞职赴北京从齐白石学画。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川康绥靖公署副参谋长。1937年8月,任第二预备军副参谋长。10月,任第七战区副参谋长。1938年回川任川康绥靖公署副参谋长。1939年,入贵州遵义陆军大学将官班乙级第二期学习,半年后毕业回任原职。1940年10月兼任成都市市长兼成都防护团团长。1944年12月,因“市中事件”(“双十一运动”)引咎辞职。后又兼四川省防空司令部副司令。川康绥靖公署改称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后,仍任副参谋长,1947年辞职,任四川省政府委员兼田粮处长。王陵基任省主席后,仅任省政府委员。1948年初辞职闲居。建国后,于1962年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以后又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川省分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四川省第五届委员会委员。1983年10月24日,因患软脚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逝世,终年84岁。

彭友朋(1904—1984)四川荣昌县人。行伍出身,川军将领。

1918年从军,在川军邓锡侯部渐次由士兵升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1947年6月初,任95军新9师团长,奉命开往陕北宜川参加内战。10月被解放军俘获,送晋冀鲁豫军区教导团学习后遣返。1948年任225师副师长。从1949年秋开始,从事部队策反工作,准备待机起义。12月9日,在四川灌县起义。23日,兼任崇宁县长。1950年起,历任崇宁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及二、三、四届常务委员会副主席,崇宁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副县长、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副主任。1958年郫县、崇宁两县合并后,历任郫县第三、四、五、六、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副县长、县革委委员、郫县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四川省委员会第四届委员、政协郫县第一、二届常务委员、副主席等职务。1984年6月30日病故,享年80岁。

毛国楙(1902-1971)字体丰,四川大邑人。川军军官。

生于大邑苏家场毛营村,早年毕业于四川第一甲种工业学校。1924年入川军第9师刘文辉部军官传习所学习,毕业后在刘文辉部任职。1934年,任川康边防军第1旅副旅长兼团长。1935年5月,参加堵红军长征。1940年11月,第24军师长刘元瑭率部出川投蒋,毛率队开雅安投刘文辉。1943年,将黄埔生曾鲁的雅安新兵第一补训处缴械。1944年,阻击罗国熙部税警团开赴雅安。自1942年任第24军136师副旅长至第1949年改任137师副师长兼411团团长,一直驻防名山县,贩运鸦片,草菅人命,人称“名山王”、“毛屠户”。1949年,受中共地下党策反,与同年10月下旬,收容中共地下党员和农民武装积极分子200人。1949年12月9日,在名山起义,阻击胡宗南残部和及四川省保安团队。1950年7月,调军政大学学习。1953年3月回乡务农。大邑县政协成立后,当选政协第一、二、三届委员。与人合著有《旧西康省建省十年的军政内幕回忆》、《雅属事变真相概述》、《盐边事变略忆》、《旧西康省禁政见闻》等近10万言的文史资料。“文化大革命”遭受迫害,1971年因病逝世,时年69岁。1984年1月4日,被确认为起义人员。

万德民(1910—1968)四川大邑人。中央军校高教班毕业,川军军官。

生于大邑县城东街。1939年5月,任第29集团军162师团长,参加襄河战役。战后出资31万元,在湖北大洪山组织伤残荣军垦荒。后随部调往河南、湖南。曾参加洞庭湖、长沙、常德的几次会战,升任162师副师长。后因遭诬陷被软禁,事实澄清后,调第44军代理副参谋长。1945年2月请病假回川。同年8月日本投降后,随接收部队到湖北。在宜沙地区约集编余和流散官兵,到大洪山垦荒。1948年7月回大邑探亲,未再返湖北。1949年2月,到绵阳策动16兵团127师师长罗国训起义。12月21日第16兵团起义,万任命为兵团办公厅主任。1950年11月,调华东区保卫部学习,后又到教导团学习。1953年到苏北新人农场当办事员,1954年复员回家。回川后,调到大邑县蚕种场工作,1956年任副场长,曾被评为四川省劳动模范。1955年5月,任邛崃县政协委员。1959年起历任大邑县政协常委、副主席,又曾任四川省政协第四届委员。1956年当选为大邑县人民代表。1978年2月10月病逝,时年68岁。

穆瀛洲(1896—1951)又名肃中,四川江津人。川军将领。

1923年任黔军独立第1旅旅长,1924年任贵州陆军第5师第5混成旅旅长,1926年6月投入川军刘湘部,任川军第2混成旅旅长,1927年10月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2师副师长,1932年任第21军川东边防第2路司令,1935年在川黔边区堵截长征红军,1936年任独立第15旅旅长,1938年脱离军职在四川雷波创办公司,1949年10月任雷马屏峨沐守备司令部副司令,1950年1月16日在四川犍为参加起义。后任川南木材公司乐山分公司经理,1951年在三反运动中自杀身亡。

夏骑风(1897—1958)又名智成、奇峰,四川绵竹人。川军将领。

1935年任第21军教导师5团团长,抗战爆发后任独立第13旅38团团长,参加南京保卫战,1938年3月任第28集团军总部副官处长,兼新编18师副师长,1943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5年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高参,未就职,后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6年退役,1949年任绵阳专区民众自卫督导专员,并兼任安县、绵竹、什邡、罗江、茂县山防总队少将总队长,同年12月24日在四川绵竹参加起义。

邱仲丕(?—?)四川仁寿人。中央军校高教班毕业,川军将领。

抗战期间曾任第72军新编13师39团上校团长,在江西、湖南参加抗战,1944年任第72军新编13师副师长,抗战胜利后曾任整编第72师新编13旅副旅长,四川省第10区(大竹)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9年11月任国防部挺进军第10纵队司令,12月在四川西充参加起义。

何翔迥(1907—?)四川营山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国队第二十二期山炮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毕业,川军将领。曾任第28军特务大队大队长,1933年参加围剿红军,1941年任第45军参谋长,1942年任第45军127师副师长,在鄂北参加抗战,1945年2月代理师长,指挥老河口抗战,抗战胜利后曾任川康绥靖公署办公室主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

何少桓(1916—?)原名刚,四川资中人。中央军校第十二期毕业,川军将领。

抗战爆发后曾任第45军125师参谋,出川参加抗战,1945年任第45军125师参谋长,抗战胜利后在安徽砀山接受日军投降,后任第47军302师副师长,第47军代理参谋长,1949年12月22日在四川什邡参加起义。后任安徽省六安地区行署农业局副局长,六安市人大副主任,安徽省政协常委。

吴纯瑕(1902—1962)字祥锡,四川资阳人。川军将领。

生于1902年6月23日。1935年任第20军3师7旅21团团长,抗战期间曾任第72军新编15师44团团长,在江西参加抗战,1944年任第72军新编15师参谋长,1945年任南浔师管区少将副司令,1947年任国防部少将部员,1948年任川北师管区副司令,1949年兼任国防部预备第5师副师长,同年12月9日在成都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铜梁炮兵学校教研员,重庆长江化工厂干部。1962年5月27日在重庆病逝。

李炜如(1892—1960)原名映秉,字崇义,又名李苏,四川仪陇人。

生于1892年11月23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步科毕业。曾任川军第5师骑兵团团长,1926年12月任第29军第7混成旅旅长,后任警卫司令,1932年任第29军第1路司令,围剿长征红军,1935年任第41军124师11旅旅长,1937年任第41军123师副师长,1939年任第22集团军中将总参议,1943年任川康绥靖公署中将参军,1945年退役,1948年任“勘乱总动员委员会”委员,同年加入民革,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1957年4月在南充被判刑入狱,1960年12月在狱中病逝。1981年5月撤销原判,予以平反,认定为起义人员身份。

羊仁安(1878—1951)原名锡智,号清泉,四川汉源人。川军将领。

系汉源地方恶霸土顽,人称“汉源王”。1926年7月任四川边防军副总司令兼第2混成旅旅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3军2师副师长,1928年任第24军第4路16混成旅旅长,后任川康边防司令部第3旅旅长,1934年任富林宁属屯殖司令,参加堵截长征红军。1949年12月任新编第11军军长,1950年1月兼任西南第2游击总指挥部副总指挥,并兼任西康省政府委员和康北行署主任,3月21日在西康汉源被俘。1951年在镇反中被处决。

刘景素(1911—1986)四川江油人。中央军校第八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911年2月4日。1938年8月任第22集团军野战补充团团长,同年加入中共,10月任第41军122师367旅731团团长,1939年春年调任第22集团军总部科长,8月离职经商。1943年2月任第22集团军总部参谋,1947年任

第41军122师副师长兼366团团长,1949年10月任川鄂边区绥靖公署独立纵队司令,12月21日在四川什邡参加起义。后任安徽师范学院副主任,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民革安徽省委主委。1986年7月11日在合肥病逝。

张仲雷(1899—1978)字震中,四川成都人。四川陆军军官学堂、陆军大学特别班第四期毕业,川军将领。

1940年9月任中央军校第7分校高级教官,10月兼任战术主任教官,1943年任第36集团军参谋长,1944年5月在河南陕县对日作战中被日军俘获,7月逃出,抗战胜利后曾任西康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1949年12月在西康参加起义。后任四川省文史馆馆员。

邓亚民(1915—2006)四川营山人。陆军大学正则班第十五期毕业,川军将领,系邓锡侯之子。

抗战期间曾任川康绥靖公署特务团团长,抗战胜利后任第95军参谋长,1949年任第95军高参,同年12月9日在四川彭县参加起义。后任成都市人民政府参事室副主任,成都市政协常委,民革四川省委常委,四川省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2006年10月27日在成都病逝。

杨家桢(?—?)字浩澄,四川邛崃人。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毕业,川军将领。

1939年春任西康省保训人员训练所训练处副处长,同年冬任西康省军管区司令部上校科长,1942年任川康边防总指挥部少将参谋处长,1943年秋任第24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1945年冬任第24军参谋长,1949年12月9日在四川雅安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雅安军管会委员,西南军政大学眉山分校副校长,川西军区高级参议,南京军事学院研究员,江苏省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常委。

谢崇阶(1904—1951)号升安,四川雷波人。四川大学法政学院毕业、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23期步科肄业。

1929年赴日本留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弃学回国,任第28军7师参谋,1932年任第28军7师军事教导队队长,后任教育科长,1934年任第28军3师参谋处长,1935年任中央军校成都分校中队长,抗战爆发后任自愿兵团补充2团中校团附,1938年任中央军校成都分校战术教官,1939年任自贡市警察局局长,1942年任四川省军管区司令部征募处处长,1945年任荣威师管区司令,后任四川省军管区参谋长,1949年12月初任川西师管区司令,12月底在四川乐山起义。后任四川省雷波县各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雷波县各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1年9月10日在四川乐山被处决。1984年予以平反,恢复起义人员身份。

张巽中(?—?)字伯言,四川成都人。四川陆军军官学堂第二期、陆军大学第五期毕业?,川军将领。

长期在川军任职,1932年任第24军4师7旅少将旅长,后任第24军参谋长,1935年在四川堵截长征红军,同年底任第24军138师5旅旅长,抗战期间任川康边防总指挥部参谋长,抗战胜利后任中央戡乱委员会委员,西康省军管区副司令,1949年12月在西昌参加起义。后任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成都市西城区政协副主席。

刘伯余(?—?)号家庆,四川新都人。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毕业,川军将领。曾任第41军少将参谋长,参加淮海战役,1948年12月10日在河南商丘被俘。

郭大树(1897—1976)号仲梁,四川泸县人。四川陆军讲武堂泸州分校毕业,川军将领。

曾任第20军干部大队军事教官,1934年6月任第20军第5混成旅参谋长,1935年11月任第20军134师参谋长,抗战爆发后参加淞沪会战,1938年任第20军134师402旅少将旅长,后任第27集团军兵站分监,1945参加湘西会战,1946年任贵州省织舍县县长,后任贵州省松桃县县长,1949年秋任第20军参谋长,12月26日在四川金堂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第7军参谋处长,西北军区参议,甘肃省人民政府参事。

袁葆初(?—?)川军将领。1925年任四川军务督办公署宪兵司令,1949年10月任豫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中将参议,12月26日在四川阆中参加起义。

聂文清(1897—1950)字秋涵,四川芦山人。四川测量学校、四川陆军讲武堂毕业,川军将领。

曾任川康边防司令部第2旅团长,1935年5月在西康参加阻截红军,10月任第24军138师团长,1949年任第24军独立旅旅长,同年12月9日在成都参加起义。后任解放军第62军教导总队队长,

田泽孚(1905—1966)号蓉轩,四川简阳人。川军将领,系田颂尧之弟。

曾入第29军军事政治学校学习。曾任第29军警卫旅旅长,1932年任第29军特务司令,1933年任第29军3师9旅旅长,参加围剿川陕红军,1949年12月任西南第1路游击总司令部第3纵队司令,12月24日在四川温江起义。

邓师忡(1905—1984)四川郫县人。中央军校第七期毕业,川军将领。

1905年农历九月二十一日生于郫县郫筒镇。1928年毕业于中央军校。在川军中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后相继任军事委员会重庆行辕副队长、23集团军第50军高参、军政部26军官总队总队副、国防部川西供应局部员等职。1949年12月,随军在郫县起义。解放后,先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高研班、西南军政大学军事高研班、西南炮兵司令战略研究会学习。转业后在中国人民银行重庆分行下属单位任办事员、科员等职。1966年退休回郫。1980年至1984年,先后任政协郫县第一、二届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1984年5月27日病逝,终年79岁。

周希濂(1902—1951)四川兴文人。四川讲武堂毕业,川军将领。

长期在川军任职,1935年11月任第20军上校参谋,抗战爆发后任第20军少将参谋处长,出川参加抗战,1945年任贵州省独山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8年任重庆市社会局局长,后任第20军少将高参,1949年12月在四川金堂参加起义。

廖开孝(?—?)四川重庆人。川军将领。1925年任川军第9混成旅骑兵团团长,1932年任第21军4师11旅少将旅长,参加围剿湘鄂西边区红军,1949年11月任重庆卫戍总司令部反共保民军第1师师长,11月27日在重庆参加起义。后因组织暴乱被处决。

郑清泉(1899—1951)又名范伦,四川大竹人。川军将领。

曾任第21军4师独立1旅1团团长,1934年参加围剿中央苏区根据地,1938年任第72军新编14师1旅少将旅长,参加南浔会战,1939年1月回乡,任大竹联防处副主任,1948年5月任大竹民众自卫队副总队长,1949年10月任国防部挺进军第8纵队少将司令,12月在四川渠县参加起义。1951年11月在四川大竹被处决,1983年12月予以平反,恢复起义人员身份。

陈德邵(1906—1991)四川酉阳人。川军将领。

抗战期间曾任第20军133师399团团长,1944年参加长衡会战、桂柳会战,抗战胜利后曾任第20军少将副参谋长,1949年11月任川陕甘边绥靖公署第1路总指挥部少将参谋长,12月23日在四川金堂起义。后在重庆市第1建筑公司任职。

陈孟熙(1899—1986)号无闻,字长阳,四川乐至人。中央军校第五期政治科、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五期毕业,川军将领,系解放军元帅陈毅之兄。生于1899年10月9日。长期在川军任职,曾任第43军26师政治部主任,第56军164师参谋长,西康禁烟专员,川西师管区副司令,1949年12月在四川乐山参加起义。后任四川省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团结委员。1986年4月12日任重庆病逝。

周瑞麟(1884—1950)又名先成,四川仁寿人。川军将领。

早年入第21军军官传习所毕业。曾任21军教导师1旅团长,1935年参加围剿红军,抗战爆发后任第23军副官处长,出川参加抗战,1938年任川江航运处处长,后任四川省动员委员会征调股股长,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副官处长,川黔湘鄂边区绥靖公署副官长,后离职回乡,1949年任仁寿县自卫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2月任四川省乐山专区行政督察专员兼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反共救国军第6纵队司令,同年在西昌被俘,被押解到仁寿处决。

张为炯(1888—1972)字好扬,四川西昌人。保定军校第一期步科毕业,川军将领。

生于1888年10月11日。1918年任川军第5师19团团长,不久任靖国联军援鄂第1路军参谋长,1926年任川军第9师参谋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4军第7混成旅旅长,后任第24军训练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35年任重庆行营边政设计委员会常委,1939年任西康省政府秘书长,后改任西康省政府民政厅长,并代理西康省政府主席,1949年12月12日在西康康定参加起义。后任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成都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四川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民革中央委员。1972年2月27日在成都病逝。

李鸿焘(1894—1959)原名映炳,号明远,四川巴县人。保定军校第六期炮科毕业,川军将领。

曾任第28军1师少将参谋长,参加围剿红军,1934年任四川省南江县县长,抗战爆发后任第22集团军总部高参,出川参加抗战,1945年任川康绥靖公署副官处处长,1946年5月任四川省第4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7年3月兼任川康剿匪总指挥部副总指挥,8月改任四川省第9区(万县)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8年4月兼任川湘鄂边区副指挥官,1949年1月兼任川东保安司令,12月5日在四川万县参加起义。后任四川省川东人民行署民政厅长,1959年12月31日在肃反中去世,1980年10月予以平反。

李树藩(?—?)四川邻水人。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川军将领。

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1军3师8旅旅长,参加四川军阀混战,1933年参加围剿川陕边区红军,1949年11月任国防部挺进军第2纵队副司令,12月12日在四川渠县起义。

民国时期一共有几个总统参考资料

民国时期一共有几个总统? 共有八位:孙文(临时),袁世凯,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曹琨,蒋中正,李宗仁(代)。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庭,号容庵,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北洋军阀鼻祖、中华民国大总统,风云一时,叱咤中国政坛。1859年9月16日,他出生在河南项城县一个世代官宦的大家族。父祖多为清朝显贵,权重一方。袁世凯早年科举不第,又逢清季兵燹,便弃文投军,依附淮军将领吴长庆门下。1892年,大清藩属朝鲜内乱,求助于清庭,袁世凯即随军入朝平乱。驻朝期间,袁世凯头脑灵活,办事机敏、干练,表现出较高的外交、军事才能,颇为清庭朝野瞩目。1894年受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5年受命以道员衔赴天津督练“新式陆军”。他仿造欧洲军制训练军队,取得极大的收获。同时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形成了日后北洋军阀的班底。1898年参与镇压维新派。1899年任山东巡抚,逐步接近清廷的权力中枢。1901年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1907年入主军机处、兼任外务部尚书。1908年宣统帝继位,受清皇室排挤,袁世凯被迫下野,隐居彰德府(今安阳市)洹上村别墅——“养寿园”。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受国内外形式所迫,清庭被迫重新起用袁世凯,由其出任总理内阁大臣,主持军政。革命当前,袁世凯深知清庭气数已尽,无可挽回,便联络全国革命势力及其旧部,倒戈一击,逼迫清帝退位,实行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凯因促成共和有功,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后不久,被推举为中华民国首任总统。1915年12月宣布恢复帝制,建立中华帝国,并改元洪宪。1916年3月22日,内外交困,被迫宣布撤消帝制,恢复民国。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死于北京,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 临时总统及北洋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孙文中国同盟会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 2.袁世凯北洋军阀1912年3月10日——1913年10月10日 中华民国大总统 1.袁世凯北洋军阀1913年10月10日——1916年3月22日 1915年12月12日——1916年6月6日 1915年12月12日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继任黎元洪进步党1916年6月7日——1917年7月1日。1917年张勋在7月1日至发动政变,宣布清朝复辟。7月12日此政权遭段祺瑞的“讨逆军”推翻。 代理冯国璋直系军阀1917年7月6日——1918年10月10日7月6日以副总统代理大总 2.徐世昌皖系军阀1918年10月10日——1922年6月2日 国务总理署任周自齐交通系1922年6月2日——1922年6月11日 复任(1)黎元洪研究系1922年6月11日——1923年6月13日 代总理署任高凌霨无党派1923年6月14日——1923年10月10日 3.曹锟直系军阀1923年10月10日1924年——11月2日 代总理署任黄郛无党派1924年11月2日——1924年11月24日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段祺瑞皖系军阀1924年11月24日——1926年4月20日大总统改为虚位,由国务总理摄行。 代总理署任胡惟德无党派1926年4月20日——1926年5月13日 中华民国大总统总理署任颜惠庆无党派1926年5月13日——1926年6月22日。1926年5月13日宣布摄行大总统

历史趣谈:林森主席 被时代遗忘了的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林森主席被时代遗忘了的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导语: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林森(1868—1943),1868年2月11日,出生于福建省闽县尚干凤港村。林森从“一介书生到国府主席”的人生历程,以及他成为中华民国首任参议院参议长,又连任12年国家元首的经历,是很值得后人研究的。林森虽身居一国之尊,但向来不以贵人自居,“平民元首”的形象使很多接近、了解他的人都肃然起敬。他出身寒微,在教会学校里接受了长达14年的西式教育。因对民族危亡有切肤之痛,很快踏上了共和革命的道路,且成为出类拔萃的领袖人物,对辛亥革命贡献卓著。辛亥革命胜利后,他作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当上了首任参院议长,参与了创造共和的诸多关键决策,与孙中山和袁世凯都共过事。袁世凯篡权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他又辗转奔波,致力于再造共和,并在此过程中历经宦海浮沉,数起数落。在孙中山死后不久,林森便由“容共”转向反共,并因此获誉“反共先知先觉”。在抗战时期,林森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不遗余力宣传团结抗日。 林森的经历丰富、复杂而坎坷,而综观其一生,对国家和社会进步做过不少的好事。除了爱国之志终生不渝外,为官清正廉洁、不慕名利、重视教育、自律甚严等,也是他的优点。尤其他崇扬民主和法制的精神更值得称道,在任参院议长时,他对孙中山和袁世凯这两名“大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行政史》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1.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家天下”局面,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的是() A.益 B.启 C.有扈氏 D.舜 2.中国奴隶制国家的组织形式脱胎于原始社会末期的() A.军事民主制 B.等级君主制 C.城邦民主制 D.部落家长制 3.中国近代史上被称为“贿选宪法”的是() A.《中华民国约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民国宪法》 D.《钦定宪法大纲》 4.春秋时期,最先设立县郡的是() A.晋国和魏国 B.晋国和楚国 C.齐国和燕国 D.赵国和韩国 5.汉武帝时设立的巡行地方,监督郡国守相的监察官员称为() A.尚书 B.州刺史 C.州牧 D.郡守 6.春秋时期的赋税制度改革包括() A.田税和人头税 B.田税和军赋 C.人头税和牲畜税 D.军赋和房税 7.魏国建国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而实行的选官制度是() A.九品中正制 B.三公九卿制 C.三省六部制 D.三公宰相制 8.隋唐时期中央政府的主要职能机构是() A.九寺 B.尚书六部

C.五监 D.三公 9.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A.皇帝与太子的矛盾 B.皇帝与皇后的矛盾 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10.五代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中,最为切实可行的入仕途径是() A.征辟 B.科举 C.举荐 D.入幕 11.辽代的政府官员中,林牙大致相当于唐代的() A.太傅 B.翰林 C.中书舍人 D.枢密使 12.明代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A.大理寺 B.都察院 C.刑部 D.厂卫 13.康熙为抗衡议政王会议的影响而设立的机构是() A.翰林院 B.军机处 C.同文馆 D.南书房 1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的中央行政体制为() A.责任内阁制 B.总统制 C.君主立宪制 D.委员会制 15.近代西方列强借以控制清政府的财政并进而影响清政府内政外交的机构是() A.咨议局 B.总理衙门 C.总税务司 D.会议政务处 16.根据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发布的《关于公文程式咨》的规定,公署职员公告一般人民者称为()

民国奇人自荐大总统 古稀年请缨抗日

凤凰网资讯 民国奇人自荐当大总统古稀之年请缨奔赴抗日前线 2010年12月14日15:56 长江日报 核心提示:当年向岩先生自荐当总统的《自请为公仆之通告书》就收录在此书的附录里。文中,向岩自荐当总统称:“若以岩为大总统,亦期之以十年,民国可必富,民国可必强,民国之风俗可必其淳美。”为表白自己的心迹又说:“岩之发为此言,非欣慕大总统之威荣,不过欲聊假斯位以行其素志耳。民国苟已治,岩视弃大总统犹弃敝屣也,非敢夸也,自信力然也。”并发“毒誓”:“岩果身为大总统十年,而不克实践其言,岩之肉甘缕切为全国人食也。” 为了响应中共发展敌后抗战的号召,1939年,年近古稀、避居鄂西的向老先生带着“在汉川搞一个国共合作的典型,为全国军民示范”的蓝图决计出山,请缨担纲桑梓战区县长,战斗在抗日斗争的最前线。 本文来源:《长江日报》2010年12月9日第26版,作者:蒋太旭、向菲,原题:《汉川布衣自荐民国大总统》 前不久,一批辛亥志士后裔聚首武昌,著名历史学家冯天瑜教授在座谈会上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次“大破大立”,即大破皇权大立民权,并提到一位鲜为今人所知的辛亥人物——向岩。近百年前,湖北汉川人向岩以“神州大布衣”之名自荐担任民国大总统,并公开批评在任大总统,公布纲领于天下。这位“神州大布衣”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特殊人物,又有着怎样的经历呢?

“这是我祖父所著并于1913年公开出版的一本册子,我家原有很多本,可惜全毁于十年浩劫,这册复件是家人经多方查找,才知上海图书馆幸存此书,并将之影印回来的。”昨日,武汉大学向虎雏教授向记者展示了一册名曰《新中华民国》的影印件,封面呈橘红色,上用手书体印有“汉川向岩著”,及“南京印刷局印行”字样。 撰立国“奇书”,百年前就主张火葬 百年前,向岩先生所著《新中华民国》究竟是怎样的一部“奇书”。昨日,记者有幸在向虎雏教授家中“细品”此书。 翻开目录,全书分为德、民、土、财、人身心情、智慧及发足、男女、教育等数二十余篇书抒其建立新中华民国的主张,其所述内容大到“城郭”、“建都”、“定时令”、“禁鸦片”、“禁赌博”、“改良戏剧”等,小至“服饰徽章”、“宴乐”、“不食牛羊肉”,“敬神不用金泊纸钱鞭烛”等,涉及面极广。 其中,《坟墓》一篇主张人死后用火葬,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思想。 当年向岩先生自荐当总统的《自请为公仆之通告书》就收录在此书的附录里。文中,向岩自荐当总统称:“若以岩为大总统,亦期之以十年,民国可必富,民国可必强,民国之风俗可必其淳美。”为表白自己的心迹又说:“岩之发为此言,非欣慕大总统之威荣,不过欲聊假斯位以行其素志耳。民国苟已治,岩视弃大总统犹弃敝屣也,非敢夸也,自信力然也。”并发“毒誓”:“岩果身为大总统十年,而不克实践其言,岩之肉甘缕切为全国人食也。” 反对袁世凯,以非常之举警醒世人 近百年前,向岩先生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自荐总统”的呢?向虎雏先生为记者作了这样的解读: 武昌首义后,革命风暴席卷全国。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施展两面手法,挟制清帝退位,孙中山妥协,让出临时大总统职务。3月,袁窃取临时大总统,在北京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并刺杀宋教仁,出卖国家主权,引起公愤。孙中山遂发动武力讨袁的“二次革命”。 “祖父积极响应‘二次革命’,赴南京任江南陆军第一师参谋长,并运用巧妙战术,大败敌军于雨花台,袁世凯‘十三太保’之一的骁将雷震春凫水落荒而逃。祖父于戎马倥偬间,上下苦求索,写就《新中华民国》。”向教授曾认真研究此书,他告诉记者,祖父在书中旗帜鲜明反对袁世凯:“中华民国者,犹胎产初堕地呱呱而泣之小儿也,袁氏、黎氏非其生母,故不爱惜之,又安能望其乳养之,长成之!”

全国自考2001年-2015年中国行政史试题及完整答案 (整理)单选

单选 1.中国封建社会地方政府行政体制的变革主要是基于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2.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领导集团通过民主推选军事首长的制度是禅让制 3.春秋战国时期军赋改革的基本精神是将军赋落实到田亩 4.汉武帝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形成了三公宰相制 5.北魏宣武帝时,以年资作为续用和提升官吏的唯一标准,这种制度称之为停年格制 6.东汉末年,提出“惟才是举”选官原则的是曹操 7.隋唐尚书省下辖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 8.五代时期,掌握军政两方面决策大权,并拥有军务方面执行权的中枢机构是枢密院 9.宋代皇帝的最后裁决以诏敕的形式公布,有“内、外制”之分,负责“内制”的是翰 林学士 10.元代最高行政机关是中书省 11.金代在女真族聚居区设置的相当于州、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单位是猛安谋克 12.明代对各级官员和人民进行秘密侦察的特务机构是厂卫 13.唐朝时期,政事堂经历了门下政事堂和中书政事堂两个阶段,到唐玄宗开元十一年, 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 14.明代负责宣布和执行中央政令,考察官吏、征收赋税的地方机构是承宣布政使司 15.清初对京官的考察称为京察 16.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开始于“厘定官制” 17.广州国民政府掌握全国政务的最高行政机关是国民政府委员会 18.南京临时政府的核心是临时大总统 19.依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公布的《公务员考绩奖惩条例》惩处分为解职、记过和降级) 20.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的最高考试机关是考试院 21.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正式设立的“民意机关”是国 民参政会 22.1949年1月1日,南京政府为了整顿日趋腐败的吏治,公布了所谓的“三法”,即 《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俸级法》和《公务员考绩法》 2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各级苏维埃政府主席产生的方式是选举制 24.1942年9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统一抗日根据地党的领导及调整各 组织间关系的决定》,正式确立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体制为.一元化 25.解放战争时期,对各大区人民政府、各城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领导统一集中于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1.天子向诸侯,诸侯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以建立邦国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 2.中国春秋时期赋税制度改革前旧的田税军赋制度建立的基础是井田制 3.汉代时期可称为隋唐六部制度雏形的制度是尚书分曹制

民国总统详细介绍

1912年1月1日首任临时大总统在任4个月: 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生于广东香山县(即中山市)翠亨村的农民家庭。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是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有中华书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孙中山全集》,台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国父全集》等。[2]孙中山是中国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在政治上也为后继者留下珍贵遗产。[1]

1912年3月10日次任临时大总统首任正式大总统在任3年: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号容庵,汉族,项城人,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早年在朝鲜驻军,击败日军。归国后在天津小站督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统一国家,并当选为第一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在位期间积极发展实业,统一币制,创立近代化司法和教育制度。主张建强国、创建强大的中央政府。[1]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中国带来政治和社会的稳定,袁世凯后来效仿同一时期部分世界列强的政治体制,准备建立相较于中国历代君主专制制度先进的君主立宪制,原定于1916年建立年号为洪宪的中华帝国,但未能成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同年8月24日袁世凯正式归葬于河南安阳市。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

中国政治制度史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清代“秘密建储”是一种新的储君方式,始于( B)。 A .康熙 B. 雍正 C. 乾隆 D.嘉庆 2、清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南书房成为发布政令之所( A)。 A. 康熙 B. 雍正 C. 乾隆 D. 顺治 3、清朝实施的金瓶挚签制在哪个地区实施(A )。 A .西藏 B.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C .新疆 D. 满洲 4、于1615年正式创立八旗制度的是( A)。 A.努尔哈赤 B. 皇太极 C. 多尔衮 D. 豪格 5、清朝掌管内外蒙古及青海、新疆、西藏等地区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是(C )。 A.大理寺 B.都察院 C.理藩院 D.军机处 6、清政府统一天山南北之后,在新疆建立了( A)。 A.军府制 B.伯克制度 C.州县制度 D.盟旗制度 7、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布的具有近代意义的民主共和宪法是( C)。 A.《钦定宪法大纲》 B.《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C.《中华民国鄂州约法》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 8、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北洋临时政府的国家元首名称为临时执政。担任这个职位的是(B )。 A.曹锟 B.段祺瑞 C.黎元洪 D.徐世昌 9、中华民国历史上担任虚位国家元首时间最长的是( D)。 A.孙中山 B.袁世凯 C.蒋介石 D.林森 10、“府院之争”是国务总理和大总统之间发生的斗争,是指(D )。 A. 段祺瑞孙中山 B.段祺瑞黄兴 C. 段祺瑞蒋介石 D.段祺瑞黎元洪 二、多项选择题 1、清朝的中央行政管理机构受到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ABCDE )。 A.行政名实不符 B.目标定位不明 C.机构分工不清 D.部门职责混乱 E.权力运行分散 2、清朝三大宪,有“三台”之称,是指( CDE)。 A.尚书 B.御史 C.督抚 D.布政使 E.按察使 3、清朝的司法机构,堪称达到传统社会最为完整系统的程度。中央司法机构有(CDE )。 A.布政司 B.提法司

中国历代君王列表

三皇 盘古氏 天皇氏 地皇氏 人皇氏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女娲氏 神农氏 五帝 黄帝姬轩辕 少昊己挚 玄帝姬颛顼 帝喾姬夋 帝挚姬挚 唐尧伊祁放勋 虞舜姚重华夏朝 大禹姒文命 启 太康 仲康 相 少康 予 槐 芒 泄 不降 扃 廑 孔甲 皋 发 桀帝姒履癸商朝 成汤子天乙 太丁 外丙 中壬 伊尹 太甲(太宗)

太庚 小甲 雍己 太戊(中宗) 中丁 外壬 河亶甲 祖乙 祖辛 沃甲 祖丁 南庚 阳甲 盘庚 小辛 小乙 武丁(高宗) 祖庚 祖甲 廪辛 康丁 武乙 文丁 帝乙 帝辛(纣帝)周朝 西周 *周文王姬昌 周武王姬发 周成王姬诵 周康王姬钊 周昭王姬瑕 周穆王姬满 周共王姬繄扈 周懿王姬囏 周孝王姬辟方 周夷王姬燮 周厉王姬胡 周宣王姬静 周幽王姬宫湦 周携王姬余臣 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

周桓王姬林 周庄王姬佗 周厘王姬胡齐 周惠王姬阆 周王子姬颓 周襄王姬郑 周王子姬带 周顷王姬壬臣 周匡王姬班 周定王姬瑜 周简王姬夷 周灵王姬泄心 周景王姬贵 周悼王姬猛 周敬王姬匄 周王子姬朝 周元王姬仁 周贞定王姬介 周哀王姬去疾 周思王姬叔 周考王姬嵬 周威烈王姬午 周安王姬骄 周烈王姬喜 周显王姬扁 周慎靓王姬定 周赧王姬延 周惠王姬杰 秦朝 秦惠文王嬴驷 秦武王嬴荡 秦昭襄王嬴则 秦孝文王嬴柱 秦庄襄王嬴子楚 秦始皇嬴政 秦二世嬴胡亥 秦三世嬴子婴汉朝 西汉 汉高祖刘邦 汉惠帝刘盈 汉前少帝刘恭 汉后少帝刘弘 汉高后吕雉

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 汉武帝刘彻 汉昭帝刘弗陵 昌邑王刘贺 汉宣帝刘询(刘病已) 汉元帝刘奭(shì) 汉成帝刘骜 汉哀帝刘欣 汉平帝刘衎 孺子婴刘婴 新朝 新朝新始祖高皇帝王莽 玄汉 汉延宗更始帝刘玄 汉昌宗建世帝刘盆子 成家 公孙述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汉明帝刘庄 汉章帝刘炟 汉和帝刘肇 汉殇帝刘隆 汉安帝刘祜 汉少帝刘懿 汉顺帝刘保 汉冲帝刘炳 汉质帝刘缵 汉桓帝刘志 汉灵帝刘宏 汉少帝刘辩 汉献帝刘协 三国 魏 *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魏明帝曹睿 魏齐王曹芳(邵陵厉公) 高贵乡公曹髦 魏元帝曹奂 蜀【蜀汉】 汉昭烈帝刘备 汉孝怀帝刘禅

中国政治制度史2011-2012第二学期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试卷代号:8534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2011 至2012 学年度第二学期行政管理(专科)《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 2012 年7 月注意事项:一、将你的准考证号、学生证号、姓名及分校名称填写在答题纸的规定栏内,考试结束后,把试题和答题纸放在桌子上,试题和答题纸均不得带出考场。二、仔细阅读题目的说明,并按照题目要求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写在试题上的答案无效。三、用蓝、黑圆珠笔或钢笔答题,使用铅笔答题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 分,共20 分) 1.中国法律的产生时间是(A)。 A.尧舜时代 B.夏朝 C.商朝 D.周朝 2.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录的王朝是(C)。 A.尧舜时代 B.夏朝 C.商朝 D.周朝 3.周代分封制的核心是(C)。 A.封邦建国 B.授民授土 C.封建亲戚 D.敬天保民 4.中国早期国家最为繁荣安定的局面出现在(D)。 A.文王时期 B.武王时期 C.周公时期 D.成康时期 5.我国职官制度出现文武分职的趋向始于(D)。 A.春秋初期 B.春秋中期 C.春秋晚期 D.战国时期 6.对个体家庭进行户口登记起于(A)。 A.春秋初期 B.春秋中期 C.春秋后期 E.战国早期

7.秦朝除皇帝外的最高行政长官是(B) A.郎中令 B.丞相 C.国尉 D.御史大夫 8.秦朝基层的地方行政组织是(C) A.县 B.乡 C.亭 D.里 9.创建帝王年号是汉代礼乐建设的重要作为,颜师古认为改元之制始自(D)。 A.高帝 B.文帝 C.景帝 D.武帝 10.汉代为削弱诸侯王势力颁行的《推恩令》出自(C)。 A.汉文帝 B.汉景帝 C.汉武帝 D.汉昭帝 1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最高行政管理部门是(C)。 A.御史台 B.中书省 C.尚书省 D.门下省 12.东汉末年由地方监察区划演变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划的是(A)。 A.州 B.府 C.郡 D.县 13.唐代门下省的中心工作是(C) A.兼知制诰 B.审读奏案 C.出纳帝命 D.共参国政 14.唐代哪个部门负责掌起草诏旨工作(D)。 A.尚书省 B.内史省 C.内书省 D.中书省 15.宋朝的最高军事行政机构是(B)。 A.中书门下 B.枢密院 C.三司 D.翰林学士院 16.宋朝官僚队伍的最大来源是(A)。 A.奏荫 B.摄署 C.科举 D.进纳 17.明朝内阁政治地位的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B)。

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中华民国国家元首 任次姓 名 图 片 政党或派 系 就职时间 卸 任 时 间 备注 1孙 文 中 国 同 盟 会 1912 年1 月1 日 1912年4 月1日 2袁 世 凯 北 洋 军 阀 1912 年3 月10 日 1913年 10月10 日 3 袁 世 凯 北 洋 军 阀 1913 年10 月10 日 1916 年3 月22 日 1915年 12月12 日 1916年 6月6日 1915年12月12日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 号洪宪。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 4 黎 元 洪 进 步 党 1916 年6 月7 日 1917年 7月14 日 ? 1916年6月7日以副总统名义继任大总统职 ?1917年7月1日发生张勋复辟,黎逃入 东交民巷日本使馆,电请副总统冯国璋代 行大总统职权。7月14日黎通电去职。

5冯 国 璋 直 系 军 阀 1917 年7 月6 日 1918年 10月10 日 1917年7月6日在南京就代理总统职,8月1日至 北京 6 徐 世 昌 皖 系 军 阀 1918 年10 月10 日 1922年 6月2日 7 周 自 齐 交 通 系 1922 年6 月2 日 1922年 6月11 日 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8 黎 元 洪 研 究 系 1922 年6 月11 日 1923年 6月13 日 9 高 凌 霨 无 党 派 1923 年6 月14 日 1923年 10月10 日 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 10曹 锟 直 系 军 阀 1923 年10 月10 日 1924年 11月2 日

11黄 郛 无 党 派 1924 年11 月2 日 1924年 11月24 日 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 12段 祺 瑞 皖 系 军 阀 1924 年11 月24 日 1926年 4月20 日 大总统改为虚位,由国务院摄行 13胡 惟 德 无 党 派 1926 年4 月20 日 1926年 5月13 日 国务院摄行临时执政职权 14颜 惠 庆 无 党 派 1926 年5 月13 日 1926年 6月22 日 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 15 杜 钖 圭 直 系 军 阀 1926 年6 月22 日 1926年 10月1 日 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 16 顾 维 钧 无 党 派 1926 年10 月1 日 1927年 6月17 日 国务院摄行大总统职权

1911-1949 中国领导人

1911-1949 中国领导人 本表纪录中华民国自1912年开国至今的国家元首。包含临时大总统、大总统、广州军政府领导、国民政府主席、1948年行宪后及1996年公民直选后之中华民国总统及副总统。 一、临时总统及北洋时期 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 孙文中国同盟会1912年1月1日至1912年4月1日 2 袁世凯北洋军阀1912年3月10日至1913年10月10日 中华民国大总统 1 袁世凯北洋军阀1913年10月10日至1916年3月22日1915年12月12日至1916年6月6日(1915年12月12日称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继任黎元洪进步党1916年6月7日至1917年7月1日(1917年张勋在7月1日至发动政变,宣布清朝复辟。7月12日此政权遭段祺瑞的“讨逆军”推翻。) 代理冯国璋直系军阀1917年7月6日至1918年10月10日(7月6日以副总统代理大总职) 2 徐世昌皖系军阀1918年10月10日至1922年6月2日 国务总理署任周自齐交通系1922年6月2日至1922年6月11日 复任(1)黎元洪研究系1922年6月11日至1923年6月13日 代总理署任高凌霨无党派1923年6月14日至1923年10月10日 3 曹锟直系军阀1923年10月10日至1924年11月2日 代总理署任黄郛无党派1924年11月2日至1924年11月24日 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临时执政段祺瑞皖系军阀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大总统改为虚位,由国务总理摄行。) 代总理署任胡惟德无党派1926年4月20日至1926年5月13日 中华民国大总统 总理署任颜惠庆无党派1926年5月13日至1926年6月22日 代总理署任杜钖圭直系军阀1926年6月22日至1926年10月1日 代总理署任顾维钧无党派1926年10月1日至1927年6月16日 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奉系军阀1927年6月18日至1928年6月3日 二、广州军政府时期 中华民国护法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第一次护法) 1 孙文中华革命党1917年9月10日至1918年5月4日(溥仪复辟后国会被废。孙中山号召国会议员到广州另组新政府。8月25日于广州召开会议,成立军政府。9月1日选孙中山为大元帅,展开护法运动。)

简述中国与西方的国家元首制度

简述中国与西方的国家元首制度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机关体系中实质上或象征地居于首脑地位的部分,现代国家元首是依照宪法规定履行职能的人格化的国家机关,是一个政权组织的首脑部分或者国家的最高代表。概而言之,国家元首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机关,具有阶级性、历史性;(2)国家元首居于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首脑部位;(3)国家元首是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者;(4)国家元首根据宪法行使元首职权;(5)国家元首具有人格化特征;(6)国家元首享有礼仪上的特殊待遇。 就国家元首的职权而言,尽管各国国家元首所行使的职权有很大差别,但一般都拥有以下职权:(1)公布法律的权力,即法律经立法机关通过后,必须由国家元首公布,否则,法律不能生效;(2)召集代议机关会议的权力;(3)最高级别的外交权力;(4)最高级别的统率武装力量的权力;(5)任免国家高级官吏的权力;(6)赦免权;(7)授予国家最高荣誉的权力。 一、中国的国家元首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设置国家主席作为国家元首的制度作为国家元首的制度确 立于1954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1954年宪法规定,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之下设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取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国家主席是政治体制中一个独立的国家机关,既是国家的代表,又是国家的象征。 1982年宪法于1988年4月、1993年3月和1999年3月经过了三四修正,每次都继续坚持国家主席、副主席的设置,从而使国家主席制度得到确立。(一)我国国家主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同时也是国家机构,其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最高法院、最高检察院、中央军事委员会一样,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主要是礼仪性的机构和职位:国家主席本身不独立决定任何国家事务,而仅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有关职权;在形式上与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同作为国家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行使职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