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典经济学流派

古典经济学流派

古典经济学流派
古典经济学流派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

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

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

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

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

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

置办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

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

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

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古典经济学简介

古典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

亚当·斯密的继承者之一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后人称为人口论的著作而闻名。而在亚当·斯密之后,推动古典政治经济学发

展和作出主要贡献的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在继承斯密理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似乎不同于斯密的体系,甚至有人将此称为

“李嘉图革命”。李嘉图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随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

问题等方面。这与1870年以后盛行的研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学是有所不同的。古典经济学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虽然那时候的学者也非常强调个人利益必须尊重,

但他们更强调的是如何使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保持协调。斯密在讲到这一点时,总是

谆谆地开导人们,国家大事相比个人更重要。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

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

总产出使得社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

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因此古典经济学似乎是想告诉人们,顺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

保持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会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他们又看到劳动分工是受条件

约束的,资本的积累会使现有的劳动分工以更大的规模出现,并表现出工资的随之上涨,而劳动分工的发展却不易实现,这将使资本积累受到劳动分工发展跟不上的影响。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产生了自身的矛盾。李嘉图特别强调过这种矛盾,不过他的解释也

不能消除这种核心思想中的矛盾。

关于废除《谷物法》的争论是古典经济学争取自由贸易主张的一部分。一些经济

学家由此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其中著名的有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该理论指出,

一个国家能够从进口甚至那些它以具有竞争优势的商品中获益,只要它在生产其他商

品上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所以,按照这一理论,一个国家应该将其生产能力更多地

集中在比较起来优势更大的产业上。休谟研究的国际收支问题的成果为这方面理论研

究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认为,国际收支逆差将通过黄金的流出来减少货币供给,从

而也降低物价水平,使得出口具有竞争力而进口的吸引力减少,这一均衡机制将持续

地发生作用,直到黄金外流暂停,收支进入平衡为止。而李嘉图等人的看法是,当黄

金外流时,作为货币供应的一部分纸币发行必须收缩,因为黄金外流是物价水平太高

的一种征兆。这些思想至今不无启发意义。

后来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卡尔·马克思曾这样概括地评价:“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属于阶级斗争不发展的时期的。它的最后的伟大

的代表李嘉图,终于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

对立当作他的研究的出发点,因为他天真地把这种对立看作社会的自然规律。这样,

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正是由于存在着这种理论的

批判关系,古典经济学也就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来源。

古典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

古典经济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重心主要在英国和法国。在英国,从威廉.配第(1623—1687年)开始,到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结束;在法国,从布阿

吉尔贝尔(146—1714)开始,到西斯蒙第(1773—1842)结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1694—1774)。

英国

1.威廉.配第(1623—1687年)。他出生在英国一个手工业作坊主家庭,是个

才华横溢的人,一生从事过多种职业,后来成为医生、国会议员兼大资本家,但他关

心并研究经济理论,主要经济著作有:《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并使之成为“英国经济学之父”。他的成就主要在于开创了不同于前人的研究经济学

方法。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好比人体,工农业好比国家的血液,商业犹如血管,经济运动与人体生理活动一样有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并把数字、重量、尺度等自

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到经济学研究之中,从而发现了经济运行的一些本质规律,他把这

门学术叫“政治算术”。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

2.亚当.斯密(1723—1790年)。许多人知道亚当.斯密是从“看不见的手”

这句话开始的。不论是马克思还是西方经济学界都毫不怀疑地认为亚当.斯密是古典

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成为某种

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萨缪尔逊说:“我们可以把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的那年看作是现在所学的经济学的诞生

之年。”《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独立宣言》也发表于这一年,全面地考虑,很难说清楚哪一部文献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独立宣言》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全新的

呼吁,呼唤社会致力于生活、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而《国富论》则解释了这样的社会

是如何运行的。”

从配第到斯密刚好一百年时间,其间英国经济学一直在不断发展,比较有影响的

是洛克、诺思、马西、休谟、斯图亚特等。斯密正是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

创立了古典经济体系。在斯密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们都着眼于经济政策,不大

注意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急于对市场进行干预。斯密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是从

弄清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这个复杂问题入手,并获得重大发现,即自行调节的自然

秩序(也叫自由市场机制)。这里,我们不得不先分享斯密的一段精辟话语:“每个人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而且,在这样做时正象

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到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

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

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

当然,斯密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此,这只是他找到了开启经济学大门的钥匙。他

的经济思想主要集中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从书名可见,它主要研

究的是财富的来源和如何增加财富,找出促进和阻碍财富增长的原因,他既否定了重商主义的只有对外贸易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的观点,也抛弃了重农主义的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偏见,指出任部门的劳动都是财富的源泉。《国富论》共五篇,其主要内容是:第一篇“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并论劳动生产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给各阶级的顺序”,详细论述了分工、货币、价值、工资、利润、地租等范畴。第二篇“资财的性质及其蓄积和用途”,论述了资本积累如何增进国民财富。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考察了从罗马帝国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考察了各种经济学说和政策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考察了国家财政对国民财富增长的影响,相当于财政学。

3、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李嘉图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从来没有进过大学,由于和非犹太教女子结婚,他父亲和他断绝关系。当时他仅有800 英镑,12年后,他赚得了亿万家财。这时候,他偶然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并对经济学着了迷。1817年,他出版了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这是他全部理论的总结,在很多方面发展了斯密的理论,也标志着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

李嘉图继承和发展了斯密的理论,并主要在劳动价值论和分配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上取得了成功。奇妙之处在于,他的理论同时得到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经济学者的共同赞赏。尤其是马克思曾给予他高度评价说:李嘉图的研究方法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和巨大的历史价值。到此,古典经济学开始盛极而衰了。19世纪中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穆勒的语言表述为:“令人高兴的是,关于价值规律,已经没有什么需要现在和将来的著作家加以说明的了。”这句话表明了古典经济学对劳动价值论的认识已到了尽头。从此,经济学的研究踏上了新的途径。

法国

1、布阿吉尔贝尓(1646 ——1714)。法国不同于英国,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可是,布阿吉尔贝尔生活的时代正是柯尔培尔推行重商主义政策,法国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遭到破坏的时期。他在担任地方法官的过程中,通过对大量农村诉讼案件的审理,深深地了解到当时社会经济制度的弊端,于是针对这些实际问题撰写了许多文章,其主要经济著作有《谷物论》、《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等。他的理论贡献主要是:一是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把商品的价值归结为一般劳动时间,这是十分难得的。二是反对重商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提倡自由竞争。三是特别强调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性。他认为,农业是财富的真正源泉。他写到:“只有衣食等物品才应当称为财富”,“一切财富来源于土地的耕种”,“耕种者繁荣昌盛是一切其他等级财富的必要基础”。四是提出货币本身不是财富,反对积累金银财富。他提出的这些原理为法国古典经济学奠定了基础。因此,他被称为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

2、魁奈(1694——1774年)。非常巧合的是,与英国的配第一样,魁奈也是一名非常著名的医生,因治愈了王子的疾病有功被封为贵族,他六十多岁才开始研究经

济问题,主要是针对农业面临的困难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然而,很快就在他周围聚集

了许多人,并形成了一个学派——重农学派,他们的理论体系强烈的影响了法国的经

济政策。

魁奈经济学说中是“纯产品”理论、社会阶级结构理论、资本理论、社会资本再

生产和流通理论。

(1)“纯产品”理论。“纯产品”指农业生产中生产出来的总产品扣除用以补

偿消耗的农具、种子等生产资料和工人、农业资本家食用的消费资料之后的剩余产品,实质上,这里的“纯产品”就是后来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同时,魁奈以为,财富

的来源不在流通领域,而在物质资料的生产领域,交换的原则是等价交换。只有能够

使物质财富在数量上增加的农业部门才是生产部门,工业部门仅仅把农产品作为原料

进行加工,即改变物质财富的外部形态,商业只能使财富在地点上发生转移。

(2)社会阶级结构理论。他根据社会成员对生产“纯产品”的不同作用划分为三个阶级:即生产阶级、土地所有者阶级和不生产阶级。

(3)资本理论。他把投在农业上的资本看作是唯一的生产资本,并以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为标准把农业资本分为“原预付”和“年预付”两部分,实际上相当于我们

现在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4)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理论。这一理论集中反映在《经济表》中,是对资本再生产和流通规律的探索,因此,在经济学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3、西斯蒙第(1773——1842年)。他原籍意大利,生于瑞士日内瓦,后移居法国,他的经济学说主要是分析和揭露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第一个论证了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因此,成为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

剑桥学派(新古典学派)

剑桥学派(Cambridge school)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

尔创建的一个学派。由于马歇尔和他的忠实门生庇古、罗伯逊等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

任教,所以被称为剑桥学派。又由于其创始人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论”既继承了

这个时期的庸俗经济学传统,以生产费用解释价值决定,又融合了十九世纪70年代后,以边际效用解释价值决定的庸俗学说,故又被称为“新古典学派”。

剑桥学派简介

这个学派所传播的经济学说,主要包括在马歇尔于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该书继承十九世纪初以来的英国庸俗经济学传统,兼收并蓄,用折衷主义的

方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

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完整的庸俗经济学体系。该书一出版,就被吹捧为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与斯密的《国富论》和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相提并论。马歇尔的学说,通过其忠实门生,特别是庇古,在教学和著作中加以阐发和传播,形成学派,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资产阶级经

济学界占有支配地位。

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

剑桥学派的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特点是:用“只有渐进没有突变”的所谓连续原理

分析经济现象,认为在经济现象之间,经济概念之间都存在连续关系,没有严格的区分;用力学中的均衡概念和数学中的“增量”概念,来分析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求均

衡及其价格的决定。在分析的同时,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即使用所谓局部均衡法;在

静态均衡分析的框框内引进时间因素,以区别在长短不同的时期内,供求状况的不同

变化所达成的不同均衡状态;用主观心理动机解释人类的经济行为,认为人类的经济

生活都是由追求“满足”和避免“牺牲”这两类动机支配的,这两种动机决定着商品

和各种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

剑桥学派的核心内容是均衡价格论。他们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决定的,不同需求

量和相应需求的价格所构成的需求曲线,与用边际生产费用递增规律决定的,不同供

给量和相应的供给价格所构成的供给曲线,说明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的决定。他们用

均衡价格衡量商品的价值,从而以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

在均衡价格论的基础上,剑桥学派还建立了自己的分配论,他们认为国民收入是

各种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各个生产要素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大小,取决于它们

各自的供求状况所决定的均衡价格。对劳动、资本、土地的需求取决于各自的边际生

产力。劳动的供给取决于劳动的“负效用”;资本的供给取决于资本家对未来享受的

“期待”。工资是劳动供求均衡时劳动的价格;利息是资本供求均衡时资本的价格;利润是资本家组织和管理企业以及冒风险的报酬;地租是农产品价格超过其生产费用的剩余,它取决于土地的边际生产力。另外,剑桥学派竭力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力量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至于实际存在的失业,则认为主要是工资率缺乏伸缩性的结果。

作为剑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的庇古,除了以精确、明晰的表述,忠实地传播马歇尔的学说外,还在其基础上提出一整套福利经济学,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他从边际效用基数论出发,提出国民收入量愈大国民收入分配愈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的命题。他还区别“边际私人纯产值”和“边际社会纯产值”两个概念,来说明怎样使生产资源在各生产部门的配置达到最适度的一点,从而使国民收入总量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最大,这使剑桥学派带有浓厚的改良主义色彩。

在货币理论方面,剑桥学派以提出货币数量说的剑桥方程式著称。1917年庇古首先把马歇尔在这方面的论点公式化,以后罗伯逊在1922年出版的《货币》一书中,凯恩斯在1923年出版的《货币改革论》一书中,对剑桥方程式和马歇尔的货币理论又有进一步的阐发。

此外,剑桥大学的罗宾逊于1933年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改变“均衡价格论”的完全竞争的假定,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分析企业均衡产量和价格的决定,但在分析方法上,仍然没有超脱马歇尔-庇古理论的框框。

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日趋衰落。二十年代英国经济长期萧条,失业问题空前严重。特别是1929年爆发空前深刻的世界经济危机后,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于严重困境,这使剑桥学派的经济理论濒于破产。面临这一形势,原属剑桥学派的凯恩斯于1936年以叛离传统理论的姿态,发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抨击他称之为“古典学派”的马歇尔、庇古的观点,建立自己的宏观经济理论,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寻求新的出路和理论根据。剑桥学派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经过修修补补,迄今仍是资产阶级微观经济学的基础。

芝加哥经济学派(货币学派)

芝加哥经济学派(Chicago School of Economics)

芝加哥学派的概述

芝加哥学派是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流派之一。其成员主要是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信奉新自由主义经济哲学、强调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的一批经济学家,也有个别

不曾在该校任教,但因其学术观点和政策倾向而被认为是该学派成员。该学派的主要

代表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有 J·瓦伊纳(1892~1970)、富兰克·H·奈特(1885~1972)、(1899 ~1946)等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F.von哈耶克、乔治·施蒂格勒(1911~)、M·弗里德曼等人。

芝加哥经济学派的成员坚定地支持新古典经济学价值理论的经济分析,在其政策

建议中频现以“自由市场”为基础的自由主义思想,同时采取一贯反对滥用数学形式

主义,并乐意放弃精密严谨的一般均衡理论的逻辑推理而倾向于更具有结果导向的(result-oriented)部分均衡分析的方法论。近年来,“芝加哥经济学派”与“经济学帝国主义(economic imperialism)”联系在了一起,所谓的“经济学帝国主义”就是指将经济推理的应用方法推向传统上认为是其他领域的特区,如政治科学,法学,历

史学和社会学等。

芝加哥学派的经济观点

芝加哥学派的观点主要有:

①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反对个个专断和“权威”;在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的情况下,强调“法治”,反对“人治”。例如,西蒙斯在30年代关于改革美国货币金融体制的主张,其中包括商业银行必须对其吸收的存款保持100%的现金准备这一建议;哈耶克始终主张金本位制是现实可行的理想的货币制度,反对任何人为地扩大货币流通量的

政策措施;以及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等。尽管这些主张所处的历史条

件各不相同,理论根据差别很大,其共同的实质是主张建立一种货币体制,在该体制下,一国的货币信用流通量取决于某种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规则”,而不是取决于货

币当局相机抉择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如根据实际经济情况随时和及时调整贴现率,改

变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以及中央银行买卖政府债券的公开市场活动等)。

②特别强调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在调节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的重大功能,强烈主

张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应减少到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例如奈特和西蒙斯都十分强

调私人企业的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应起的作用。哈耶克认为,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不

仅能够实现生产资源的最优配置,即取得最大经济效率,而且能够保存个人自由,防

止政策决策人专断的干涉。他不仅把经济计划与个人的自由选择完全对立起来,甚至

声称任何形式的经济计划是“通向奴役的道路”。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变化,也因为各

人特有的价值判断,芝加哥学派的主要代表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和以后在政策主

张方面表现了很大差别。在30年代,西蒙斯不仅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也强烈反对垄断,包括所谓工会的“垄断”,而在战后,弗里德曼则着重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经济。又如,在30年代初,为了对付当时严重的失业问题,瓦伊纳、奈特和西蒙斯等都曾经主张借助赤字财政举办公共工程,但在理论上依然认为,尽可能减少政府开支,

保持预算平衡是健全财政的基本原则。战后,为了对付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

造成的通货膨胀,弗里德曼不仅反对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也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

采用的传统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持否定态度。

③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自由、经济效率与分配均等这三个政策目标,经常

是此长彼消,顾此失彼,不可得兼的。例如,为了减缓失业,必须承受一定的通货膨胀,而要稳定物价,又必须让更多工人在相当长时期内处于失业状态。又如,增加政

府转移支付和保障社会福利支出,有助于减缓资本主义自由竞争带来的收入分配的不

均和阶级矛盾,但为此必须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在一定条件下妨碍资本积累和劳动

生产率的提高。而对这类进退维谷的难题,芝加哥学派更多地关注自由与效率,相对

较少地关注收入分配的问题。

芝加哥学派的理论特点

芝加哥学派所据以得出其政策主张的理论观点,一般具有如下一些特点或者暗

含着如下一些假定或前提:①强调经济学应是一门实证科学,所以芝加哥学派的许多

成员被称为经济学的实证主义者。②理论分析着眼于资本主义经济的长期均衡,忽视

经济政策的短期效果。芝加哥学派的成员一般认为,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资本主义有充分就业的必然趋势。③在理论分析中往往忽视自由竞争条件下的社

会福利与私人利益、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会出现的差别,或者认为这种差别与经

济效率或经济自由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这使他们不重视国家在调节资本主义的资源

配置和收入分配方面的重要作用。

芝加哥学派成员一般都特别强调19世纪资产阶级微观经济学在经济分析中的有效性和实际应用中的有用性,所谓“芝加哥传统”的这一特点,比较突出地表现在施蒂

格勒的科学工作中。施蒂格勒毕生从事价格理论和动态的市场结构的研究,他吸取和

运用自A.斯密到A.马歇尔的传统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在纯粹竞争或纯粹垄断前提下,分别考察消费者为获得最大效用和生产者为赚得最大利润的最优化行为在生

产和分配方面的规律性),结合对不同产业部门的统计资料的调查分析,来考察现实

的非纯粹竞争市场的经济问题(被称为应用微观经济学),从而在肯定传统的基本理

论的基础上,又对传统理论作出必不可少的有效的补充和发展。施蒂格勒通过引进“不完全信息”这个因素,对资本主义市场中的一些现象,如价格刚性、排队与资源

未能充分利用,同种商品除运输费用外在不同地区有不同销售价格,以及一个产业部

门为什么同时并存着规模大小差别很大的许多企业等等,作出了通过严密逻辑推理,

并可用经验材料加以检验的理论解释,并为70年代以来有关失业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理论提供了微观的理论基础。施蒂格勒认为,“不完全信息”和“非完全竞争市场”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是内在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因而不是能够通过国家干预

所能解决的。

施蒂格勒通过对美国政府管制市场运行的立法(如最低工资立法、租金管制、证

券管理法等)的研究,得出结论:这类立法事实上并未达到原来旨在达到的保护大多

数人利益的效果,制定实施这类立法乃是适应特殊利益集团(公司、工会和专业人员)的要求的政治上的产物,因而施蒂格勒被认为是“管制经济学”的开创者。

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

供给学派理论概述

供给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供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供给学派的兴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占据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统治地位,西方国家普遍依据凯恩斯的理论制订政策,对经济进行需求管理,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于是凯恩斯

主义盛极一时。但是,凯恩斯主义人为地扩大需求,最后

导致70年代西方经济出现生产呆滞、失业严重,同时物价

持续上涨的“滞胀”局面。于是西方经济学界纷纷向凯恩

斯主义提出挑战,并研究替代的理论和政策。供给学派就

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兴起的。

该学派的先驱者是加拿大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芒德尔。70年代初,他多次批评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提

出同凯恩斯主义相反的论点和主张。1974年他反对福特政府征收附加所得税控制物价的计划,主张降低税率、鼓励生产,同时恢复金本位、稳定美元价值来抑制通货膨胀。 芒德尔的论点引起拉弗和万尼斯基的注意和赞赏,拉弗进一步研究并发展了芒德尔的论点。当时的美国国会众议员肯普也很重视芒德尔的主张,他任用罗伯茨为他拟定减税提案,聘请图尔进行减税效果的计量研究。

70年代后半期,拉弗,万尼斯基、罗伯茨等利用《华尔街日报》广泛宣传他们的论点。肯普也在国会内外竭力鼓吹减税能够促进经济增长。1977年 ,肯普与参议员罗斯联名提出三年内降低个人所得税30%的提案。这个提案虽然未经国会通过,但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目录 [隐藏] 1 供给学派理论概述 2 供给学派的兴起 3 供给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4 对供给学派的评论 5 供给学派的影响

万尼斯基所著《世界运转方式》被认为是供给学派的第一部理论著作,吉尔德的《财富与贫困》阐述供给学派的资本和分配理论,被誉为是供给经济学的第一流分析。70年代末,供给学派在美国经济学界已成为独树一帜的学派。

在学派形成过程中,有些倡导者如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等在一些论点和政策上同

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人的意见差异很大。因为费尔德斯坦、埃文斯的观点比较温和,持折衷论,西方经济学界称他们为温和派,称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为激进派。但后者则自称是供给学派正统派,西方各界通常也把后者作为供给学派的代表。

供给学派的观点和主张

供给学派并没有建立其理论和政策体系,只是学派的倡导者对于资本主义经济产

生“滞胀”的原因及政策主张有些共同的看法。

供给学派认为,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并不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当时西方各国政府实行一系列错误政策造成的。萨伊定律完全正确,凯恩斯定律却是错

误的。

吉尔德坚持说,就全部经济看,购买力永远等于生产力;经济具有足够的能力购

买它的全部产品,不可能由于需求不足而发生产品过剩。拉弗极力强调萨伊定律的重

大意义,他指出萨伊定律不仅概括了古典学派的理论,而且确认供给是实际需求得以维持的唯一源泉。供给学派认为政府不应当刺激需求,而应当刺激供给。

供给学派重新肯定萨伊定律以后,进而确认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

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在生产要素中资本至关紧要。资本积累决定着生产增长速度,应当鼓励储蓄和投资。

供给学派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都

是为了谋取报酬或利润。因此,对报酬和利润的刺激会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实际

工资的刺激将影响劳动力的供给;对储蓄和投资报酬的刺激会影响资本的供给和利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能够使生产要素供需达到均衡和有效利用。应当消除不利于生产

要素供给和利用的因素。

供给学派指出,政府的经济政策是经济主体经营活动的刺激因素,其中财政政策

最为重要。在分析经济政策对行为的影响时,供给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只注意政策对

经济主体收入和支出的效果,而是强调政策对生产活动的作用。

供给学派着重分析税制对生产要素供给和利用的效果。他们指出,经济主体从事

经营活动所关心的并不是获得的报酬或利润总额,而是减去各种纳税后的报酬或利润

净额。在累进税制条件下,边际税率又是关键因素。因为经济主体是否多做工作,或

增加储蓄和投资,要看按边际税率纳税后增加的净报酬是否合算。他们认为税率影响

经济主体行为是通过相对价格变化实现的,税率提高,纳税后净报酬减少。就劳动力看,这意味着休闲对做工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会选择休闲而不去做工,劳动力供给就

会减少。就资本看,这意味着消费对储蓄和投资的价格下降,人们就乐意把收入用作

消费而不用作储蓄和投资,资本供给就会减少。此外,经济主体为了逃避高税率,还

把经济活动从市场转入地下。这些都会使生产要素供给减少,利用效率降低,使生产

下降。

供给学派进而分析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因为税收是税率与税收基础的乘积,税率

变动既然影响生产,就必然影响税收。拉弗首次把税率与税收的关系制成模型,画在

直角坐标图上,这就是以拉弗命名的拉弗曲线。

减税,特别是降低边际税率能促进生产增长,并可抑制通货膨胀。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宣扬正是高税率挫伤了人们的劳动热情,阻碍了个人和企业储蓄与投资。

这就必然导致生产率增长缓慢、生产呆滞,出现商品供给不足、物价上疏。这时再加

上人为地扩大需求,通货膨胀势必加剧。通货膨胀又使储蓄和投资进一步萎缩,生产

更加呆滞;还使纳税人升进高税率等级,而实际收入并未增加,纳税负担因而更重。

因此,供给学派竭力主张大幅度减税,特别鼓吹降低边际税率的作用。他们认为

减税能刺激人们多作工作,更能刺激个人储蓄和企业投资,从而大大促进经济增长,

并可抑制通货膨胀。他们还宣称,减税后政府税收不致减少,还会增多。即使出现财

政赤字,对经济也无关紧要。经济增长后,赤字自然缩小和消失。

供给学派认为,政府支出不论是公共支出还是转移支付,都或多或少起着阻碍生

产的作用。公共支出中有些是浪费资源,有些虽然对经济有益,但效率很低。因此,

他们主张大量削减社会支出,停办不必需的社会保险和福利计划,降低津贴和补助金额,严格限制领受条件。

供给学派虽然同意货币主义的基本观点,但在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和措施上,同货币学派大相径庭。供给学派认为,控制货币数量增长的目的不应只是与经济增长

相适应,而是为了稳定货币价值。货币价值保持稳定,人们的通货膨胀心理就会消失。在安排货币收入时,人们就乐意保存货币,不去囤积物资,选择生产性投资,不做投

机性投资。同时,货币价值稳定又是保证财政政策,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如何保持货币价值稳定,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坚持必须恢复金本位制。

对供给学派的评论

供给学派的论点和主张受到西方经济学界各方关注。凯恩斯主义者萨缪尔森认为,它既没有经济史上的有力证据,又缺乏理论分析上的合理推断。货币学派虽然对一些

论点表示赞同,但认为它并没有提出有效解决美国社会经济问题的分析结构。进步学

者的评论更加尖锐。

评论者都不同意拉弗、万尼斯基、肯普等关于美国税制已经进入禁区的论断,认

为缺乏历史和现实的验证。对于供给学派所说减税不会导致出现财政赤字,即使发生赤字对经济也无任何妨碍,赤字会自行消失的观点,更认为是纯属无稽之谈。评论者

一致指出,降低边际税率是为富人谋利。因为全面降低累进税率,高收入阶层获得减

税的好处要比低收入阶层多,削减社会支出则使低收入阶层直接受到损失。

凯恩斯主义者阿罗、卡恩等指出,政府干预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非政

治家们的任意设计。二次大战后西方国家在资源分配和利用、保持经济稳定、收入再

分配等方面的干预和调节,对经济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制订生产安全、环境保

护等法律条例,虽然增加了企业负担,但保护了社会利益。

一些进步学者批评供给学派过分强调资本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着重指出,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投资既促进经济增长,又造成生产过剩危机。他们还反对供

给学派把投资不足作为西方经济出现“滞胀”的原因,指出70年代美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并不比60年代低。

评论者认为,恢复金本位制将大大缩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使经济陷入长期衰退。指出货币历史表明金本位并不能保证物价稳定。1981年美国国会成立的专门研究恢复金本位问题的“黄金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争辩,最后否定了供给学派的主张。供

给学派虽然遭到西方经济学界的评论,但也给予西方经济思想以有力冲击,对西方一

些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策也有很大的影响。

供给学派的影响

供给学派对美国政府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很大。1981年,新上台的里根总统提出的“经济复兴计划”开头就声明,他的计划与过去美国政府以需求学派为指导思想

的政策彻底决裂,改以供给学派理论为依据。1985 年,里根总统在第二任期开始时宣称,他将继续实施并扩大原订计划。但是,美国经济并没有象计划所预期的那样顺利

发展,大部分目标也未能实现。计划实施不久,美国经济就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

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特别是联邦财政连年出现巨额赤字,导致高利率和美元高汇价,又使对外贸易连年出现创纪录赤字。所以几年来除了几位倡导者仍在宣扬供给学派获

得巨大胜利外,信仰和赞赏的已日趋减少。

古典经济学派

五总结和评价(讲稿) 最后我们对这些早期的古典经济学派的思想进行总结和评价。古典经济学派的先驱们关于财富的一致看法是,财富是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更确切的说,是留在人们手上的剩余产品。生产是财富的源泉,劳动才能创造出财富。 我们认为这种观点与重商主义认为金银至上的看法相反,同时也包含了一些重农主义的成分,认为生产是财富的来源。但是,这种对财富的定义范围稍嫌狭窄,没有看到服务的价值,更没有看到其他无形的、各种形式的精神财富的存在。 关于价值观,古典经济学派的早期思想是,货币价值决定于其内在价值,而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其所耗费的土地和劳动数量决定的,货币也不例外。这种思想已经含有了后来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影子,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但是商品的价值应不仅由土地决定,更应由资本决定,资本和劳动,甚至加上后来的技术,构成了商品的价值。 现在我们来阐述一下我们小组关于财富的思考结果,我们认为,财富是指能提高一个国家的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或者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或有形或无形的东西。首先,产品和服务肯定是财富,但是,从更广的层面上来说,我们认为财富还包括人才储备、职业技能、教育、资源、公共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这些各种各样的东西,因为它们都能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好处”或者说效益。在这里我们可以将财富和资产进行比较,它们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财富和资产都能给人们带来收益或者效用,使人们生活变得更好(better off),但是财富最不同于资产的一点是,资产作为会计上的一项条目,是可以量化的,但是财富不能。因为财富有精神和物质之分,很多精神财富,比如技能、诚信精神这些有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是不能对其衡量的。 最后我们对早期的古典经济学派的思想进行评价。首先,这些学说具有的历史进步性在于,它们顺应工业革命的发生,深入探讨了财富的重要来源,和财富生产的主要因素,使人们正确认识到包括工业在内的各行业生产的重要作用,另外,先驱们正确认识到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资本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同时,他们也看到发挥社会个体成员的积极性的机制是:发财致富的机会向所有社会成员平等开放的自由竞争市场机制。 但是这些学说仍然不可避免地带有自己的局限性。首先,过度宣扬了自由放任主义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自由放任主义作为一项公共政策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经济萧条、垄断、公共物品的攻击、私人行为的外部效应等。这也是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时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的原因。但是,从老师所说的中国的四万亿投资的例子可以看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到底应如何和市场经济体制相互配合,使得经济得以平稳的发展,还是需要人们继续去探索的一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又称古典经济学、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重心主要在英国和法国。在英国,从威廉.配第(1623-1687年)开始,到大卫.李嘉图(1772-1823)结束;在法国,从布阿吉尔贝尔(1646-1714)开始,到西斯蒙第(1773-1842)结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1694-1774)。 英国 1.威廉.配第(1623-1687年)。是英国17世纪中后期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一生从事过许多职业,1658年他被选为爱尔兰国会议员。配第勤于收集资料并善于思考,因而留下了许多记录和著作手稿。仅发表的经济学和经济统计学著作就有10多部,内容涉及许多方面。在这些著作中,配第不仅论述了对外贸易和争夺霸权的问题,而且重点探讨了殖民地问题。与其他重商主义者一样,配第十分关注英国的外贸问题,这在其包括《赋税论》(1662年)在内的前期著作中尤为明显。在财富观上,配第仍把货币拥有量视为一国财富的标志,他认为各种物质产品"只 是一时一地的财富",只有金属货币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是财富",因此"产业的巨大和终极的成果,不是一般财富的充裕,而是金银和珠宝的富足。为此应"尽力生产那些能够从海外赚取并带回货币的商品。" 在对外贸易上,他把对外贸易看作是幸福的源泉,是获取财富和权力的方法。如果进口显著超过出口,则应限制外国商品进口。在配第这里,重商主义的商业及殖民扩张思想更加具体。配第主要通过对爱尔兰的政治解剖,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殖民理论,这种理论对英国

来说具有普遍的意义,因而对17世纪中后期英国的殖民政策和扩张活动,对于第一帝国的建立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2.亚当斯密(1723-1790年)。许多人知道亚当.斯密是从"看不见的手"这句话开始的。不论是马克思还是西方经济学界都毫不怀疑地认为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最杰出的代表。马克思说:"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成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当代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萨缪尔逊说:"我们可以把亚当.斯密出版《国富论》的那年看作是现在所学的经济学的诞生之年。"《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独立宣言》也发表于这一年,全面地考虑,很难说清楚哪一部文献更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独立宣言》向社会发出了一个全新的呼吁,呼唤社会致力于生活、自由和快乐的追求,而《国富论》则解释了这样的社会是如何运行的。" 从配第到斯密刚好一百年时间,其间英国经济学一直在不断发展,比较有影响的是洛克、诺思、马西、休谟、斯图亚特等。斯密正是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创立了古典经济体系。在斯密之前,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们都着眼于经济政策,不大注意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而急于对市场进行干预。斯密最伟大的贡献在于他是从弄清市场经济是如何运行的这个复杂问题入手,并获得重大发现,即自行调节的自然秩序(也叫自由市场机制)。这里,我们不得不先分享斯密的一段精辟话语: "每个人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利益,而且,在这样做时正象在许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到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大得多。"--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当然,斯密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此,这只是他找到了开启经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 《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西欧资本主义产生时期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主要结果是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并在不同程度上探索了剩余价值的各种形式,例如利润,利息和地租。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它认为经济关系和各种经济类别是自然的和永恒的,不可避免地存在粗俗的因素。 布阿吉尔贝尔一、生平及著作法国经济学家,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重农主义先驱者之一。布阿吉尔贝尔出生于鲁昂的一个贵族之家,曾担任鲁昂地方议会的法官和路易十四的经理官。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法国经济严重衰败的时期。他任法官时,对农村经济衰落和农民贫困有了较多了解,深切同情人民的境遇。后因反对柯尔培尔政策和支持重农学派先驱者之一沃邦元帅,而一度被流放。于1714 年逝世于鲁昂。布阿吉尔贝尔是自由竞争的早期拥护者,他的经济自由思想和重视农业的观点为后来的重农学派所继承和发展。著有:《法兰西的详情》、《谷物论》、《货币缺乏的原因》和《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等。 二、布阿吉尔贝尔的经济思想1.强调农业在社会经济中有重要地位他认为,农业是财富的真正源泉。他写到:“只有衣食等物品才应当称为财富”,“一切财富来源于土地的耕种”,“耕种者繁荣昌盛是一切其他等级财富的必要基础”。他认为,社会财富来自农业生产,来自土地的耕种。一国的繁荣和富裕取决于农业。2.价格和价值的理论(1)商品价格的理论①各种W 的价格必须保持

一定比例。②主张以谷物价格为基准来调整各种W 的价格比例。(2)劳动价值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他把商品的价值归结为一般劳动时间。在分析农产品价格和生产费用时,他提出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思想。他认为,商品交换必须按“公平的价格”

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论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李晓丽 摘要: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进入了深水区。在国内矛盾凸显,经济矛盾不断激化的环境下,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不得不追本溯源,从源头着手,查找问题,对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各自的看法。不少学者又开始重心审视起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作为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人,第一次把以前的经济知识归结为一个统一、完整的体系并加以丰富和发展,为自那以后的经济学界做出表率,为以后的经济学理论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从古典经济学着手,分析古典经济学的内涵,总结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及其不足之处,最后分析其理论对国内、国外的影响。 关键字:亚当·斯密,古典经济学,对后世的影响

一、导言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在不断推进,经济建设进入了深水区。在国内矛盾凸显,经济矛盾不断激化的环境下,众多的中国经济学家不得不追本溯源,从源头着手,查找问题,对我国现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提出各自的看法。然而,对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宏观调控多一点,还是市场自主调节多一点成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焦点之一。面对这一争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在2010年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暨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上,大声呼吁经济学家要回到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重新解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不要再相信凯恩斯主义的那些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学者又开始重心审视起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 二、古典经济学的内涵 古典经济是经济史学家们根据时间与观点对经济学说史一个固定时代的划分。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漠(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后来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于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不可否认的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结构对后来的经济学家发生了深远影响。古典政治经济学受到过度地膜拜,似乎发展成为了许多后世经济学理论框架的起点和基准线。著名古典经济学家史密斯(Smith),理查德(Richard),马尔萨斯(Malthus),米尔(M ilk)甚至包括马克思(Mark)和凯恩斯(Keynes)撰写的传世之作为当时社会的经济过程描绘了第一幅蓝图。经济学理论自此不断发展,现今流派纷呈,不过,古典经济学却已经构成现代经济学理论趋同化的理论起点。 三、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主要内容 亚当·斯密是18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奠基人。要想分析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观点,我们不得不从他的著作说起。在斯密短暂的一生中,其著作产出并不丰盈,仅真正出版过两本书,即《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两部著作。虽然后人在斯密去世后又出版了《哲学问题论集》(1793)和《关于法律、警察、岁入及军备的讲演》等书,但书中观点都只是其理论代表中的冰山一角。斯密的经济学观点主要体现在《国富

古典经济学流派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 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 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 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 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 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 置办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 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 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 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古典经济学简介 古典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 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 亚当·斯密的继承者之一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后人称为人口论的著作而闻名。而在亚当·斯密之后,推动古典政治经济学发 展和作出主要贡献的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在继承斯密理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似乎不同于斯密的体系,甚至有人将此称为

理性预期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理性预期学派或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菲利普斯曲线 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三大假说 (1)理性预期假说 A.适应性预期的缺陷 适应性预期完全根据某种变量的过去值来预期其未来值。当预期有错误时,私人部门虽然会调整预期,但调整的速度比较缓慢,不是一步到位的。因此,只有在该变量的未来值不变时,这种预期才有可能是大致准确的。只要变量的未来值不断发生变化,适应性预期会犯系统性的误差。不必说短期的预期不正确,就是在长期,某种变量的预期值与其实际值也不一致。例如,如果央行不断地增加货币量,私人部门的预期通胀率就总是小于实际通胀率,使得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和长期菲利普斯曲线都向右下方倾斜。这样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几乎就没有多大的区别了。认识到现代货币主义在预期问题上的这一失误后,一些激进的货币主义者开始利用理性预期更猛烈地批判凯恩斯主义。 B.理性预期的含义 理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为了谋取最大利益,会设法利用一切可以公开获得的过去的和现在的各种信息,对有关经济变量的变动趋势做出尽可能准确的如同相关经济理论的预言一样的预期。理性预期概念最早是由约翰·穆思(John F. Muth)在1961年7月号的《经济计量学》杂志上发表的《理性预期和价格变动理论》一文中针对蛛网模型中非理性的预期提出来的。穆斯指出“因为预期就是对未来事件有根据的预言,所以预期与相关经济理论的预言是基本一样的”。穆思提出的理性预期概念当时在经济学界未产生广泛的影响。 理性预期假设包含三方面的含义: 第一,经济主体为了追求最大利益,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 第二,经济主体在做出预期时会力图得到与预期有关的一切信息:过去的和现在的信息。 第三,经济主体对未来所做出的预期与相关经济理论的预言相一致。由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获取信息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即使是理性预期也会产生失误。但这种失误本身具有随机性,其平均值等于零。另外,当预期有错误时,经济主体会及时根据他得到的信息调整形成预期的方式,并充分地修正他的预期值。因此,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不会犯系统性错误。 (2)市场持续出清假说 A.市场持续出清的含义 市场出清是指市场供给与市场需求相等。市场持续出清是指各种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在每一时点上都是相等的。 B.市场持续出清的关键性假设 市场持续出清的关键性假设是,价格、货币工资和利率具有充分弹性,能够随着市场供求的变化做出迅速的调整,保证市场供求相等。因此,实际就业量总是等于充分就业量。 市场持续出清假说不仅与凯恩斯主义不同,而且也与货币主义的观点不同。 (3)总供给假说或自然率假说 A.劳动供给是相对实际工资(现实的实际工资相对于预期的或正常的实际工资的高低)

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的定义 ◆古典政治经济学(也称古典经济学)这一术语是由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并被后来 的经济学家所沿用。 ◆根据马克思的规定,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从配第开始,到李嘉图结束,在法国从 布阿吉尔贝尔开始,到西斯蒙第结束,也即从17世纪中叶到19世纪20年代。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特征是“研究了资产阶级生产关系的内部联系。”将理论研究 领域从流通转移到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并在不同程度上研究了剩 余价值的各种形式。 英国古典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 17世纪中叶,英国的工业、农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猛发展。 2、社会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封建地衣阶级的矛盾 1640-4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 3、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前提 培根:“科学是实验的科学,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霍布斯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产生 从15世纪中叶开始到17世纪初,西欧商业资本占统治地位,这就是重商时代。重 商主义经济学说,成为这一时期欧洲经济思想的主流。 重商主义是资产阶级最初的经济学说,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的理论考察。 但是,由于重商主义者是以流通领域为其研究对象,因而不可能揭示资本主义社会 经济关系的本质,因此还不是科学的。 到了17世纪初,商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而引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成 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流通变为生产的一个要素。由此就导致了重商主 义的逐渐瓦解和新的经济科学的产生,即以资本主义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古典政治经 济学的产生。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正处 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资本主义制度由发生到成长的上 升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没落的地 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无产阶级还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直接 威胁资产阶级生存的政治力量,资产阶级的主要任务是 反对封建制度及其残余。因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还能够 面对现实,以相当科学的态度研究实际经济问题,揭露阶 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力图为资 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反对封建贵族的特权和 过时的重商主义,提出“自由放任”的口号,反对国家干预 资产阶级的经济活动。为此,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自然规 律”的思想,从“人的本性”出发,寻找和论证自然的合理 的制度。这样,他们实际上承认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存 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同时,他们又把

古典经济学理论

古典经济学理论 前言:.宏观经济学是通过寻找各种方法和工具来研究经济中的各种重大的经济问题或现象,主要集中这样几个问题: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而古典的经济学级主要研究经济增长或发展问题。 一国民财富概念的提出 1.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分析了国民财富的构成及其增长的原因,在《献给英明人士》中首次对国民收入进行了估算。 2.亚当斯密在《国富论》提出国民财富的概念:“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是为其提供生活的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构成这种便利品和必需品的,或是由本国直接的产物或用这类物品从外国购进的物品。” 3.法国重农经济学家布阿吉尔贝尔把一国收益分为土地的产物和事业收益。 4.法国经济学级萨伊提出了“生产三要素理论”即土地、劳动、资本创造了国民财富,因此国民财富分为地租、工资和利息。 二、有关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提出的八个重要的问题 1、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3、经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4、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5、农业作为城市粮食来源和工业品市场的作用 6、资本在各个部门间的优化配置问题 7、部门贸易条件的重要性以及农产品相对价格上升阻碍工业增长的可能性 8、制约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国民收入职能分配的长期趋势力量 一些重要思想的提法 布阿吉尔贝尔提出消费对增加国民收入的作用 杜尔阁说明利率水平对储蓄和投资的作用 三、萨伊定理 萨伊定理:供给创造需求 (1)一种产品的生产给另外一种产品创造了需求 (2)货币交换的实质是产品与产品之间的交换 (3)某种产品过剩是因为另一种产品的供给不足,所以造成生产过剩的原因是

供给不足。 (4)局部产品的失调可以通过价格来调节。 萨伊任务资本主义不会发生生产过剩危机,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李嘉图如是说:“任何人从事生产都是为了消费或销售;销售则是为了购买对他直接有用或是有益于未来生产的某种其他商品。所以一个人从事生产时,他要不是成为自己商品的消费者,就必然会成为他人商品的购买者和消费者。”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与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依赖于四个假设条件,即: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理性预期,市场出清和自然率的假说。 关于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的假定。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现象是个体经济行为的结果。宏观经济理论必须具有微观理论的基础,特别是要符合追究个体经济利益最大化这个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定。 关于理性预期的假定。理性预期包含三层意思:其一是,作出经济决策的经济主体是理性的,为了追求自身的最大经济利益,他们总是力求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期。其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预期,经济主体总是会力图得到有关的一切信息。其三是,经济主体在预期是不会犯系统性的错误。也就是说,经济主题会随时根据他所看到的新的信息修正预期。所以,从整体和中长期来看,人们会准确地预期到会趋向于实际数值的经济变量的值。 关于市场出清的假设是指工资和价格都具有充分的灵活性,都可以根据供求情况迅速进行调整。这样市场就不会出现超额供给。因为如果产品市场出现超额供给时,价格就会下降直至商品价格降到使购买者愿意购买为止,同样的,如果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工资就会下降,直到使雇主愿意在某一工资水平上雇佣失业者。因此,每个市场都会处于均衡状态。 关于自然率的假说。任何一个市场经济中都存在自然失业率,其大小取决于该社会的技术水平、资源数量等因素。经济政策可以暂时影响实际失业率和自然失业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但在长期中无效。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宏观经济政策的目的和效果就在于使经济社会脱离自然失业的状态,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认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这种做法是不必要的,即使有必要,按照理性预期的假设条件也不可能达到目的。也就是说宏观经济政策无效。 凯恩斯主义者认为人们只能根据过去的信息而预测未来,而新古典学派认为这种预期是错误的,人们在预测未来时,除了已过去的事实作为依据也要考虑事态在将来的变化。例如,人们在估计某商品的价格时除了考虑历史价格,也会考虑到将来的变化对供给的影响。所以说这种预期不符合现实。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认为工资和价格是刚性的。他们认为,虽然从理论上说,工资和价格应该灵活的涨落以便保持均衡,但是,实际地观察表明二者并不随时发生变动,因此二者的刚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正是由于工资和价格的刚性,所以市场上的供求量未必经常相等,即市场处于非出清或不出请的状态,这一点与新古典学派完全相反。 凯恩斯模型在短期中有效,而古典模型在长期中有效。价格调整的速度也就是总供给曲线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从水平转为垂直是一个正在积极探索的领域。

经济学科普:新古典派经济学

新古典派经济学 新古典派经济学在经济学中是作为对经济理论的学派名词,在中国,由于翻译上的原因并未能完全对应英语中的学派分类。在一般的经济学文献中,对应于中文的新古典派经济学是两类不同的学派分类。 对应于早期的,俗称第一代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 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剑桥大学的马歇尔,他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继承了19世纪以来英国庸俗经济学的传统,兼收并蓄,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这是继密尔之后庸俗经济学观点的第二次大调和、大综合。 马歇尔用均衡价格论代替价值论,并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建立各生产要素均衡价格决定其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分配论。他颂扬自由竞争,主张自由放任,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可以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新古典经济学从19世纪末起至20世纪30年代,一直被西方经济学界奉为典范。 对应于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俗称新古典派经济学第二代(New Classical Economics)。 新古典派经济学(New Classical Economics)是在对以往新古典派经济学(Neoclassical)进行细化,而于1970年代形成的学派。其理论框架由理性预期假说和自然失业率假说组成。该学派主张市场经济能自动解决失业、不景气等问题,而政府主导的稳定政策没有任何效果。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两难问题不仅在长期,短期也不存在这一点上,与货币主义不同。 该学派有时也因为其对理性预期的注重为特征称之为理性预期学派,但是不能算正式的学派称呼。 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理论特色 西方经济学经历20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三次大的革命,已经成为一门蔚为壮观的学科。但它始终未能摆脱其固有的理论思想和理论体系上的致命缺陷。正是这个缺陷构成了新兴古典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兴起的理论条件与逻辑起点。新兴古典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范畴、理论框架、分析范式等方面的开拓性研究取得崭新突破,并以此为基础,对企业成因和经济增长长期动态模型等提出新的学说。新兴古典经济学增强了对现实经济事实的解释力,受到日益广泛的认可,成为西方经济学理论特色的最新反映。 一部西方经济学说史向我们展示的是,源自古希腊以来的经济思想、经济学说和经济理论,不断涌流与分化,不断否定与前进,不断创新与发展,形成了一条奔腾不息的智慧长河与信息洪流,林林总总的流派和交错延绵的学说,彰显着学术的勃勃生机与活力。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也许是西方经济学这条智慧长河中最新的泉流、很有希望的一股信息流。作为前沿新学派,新兴古典经济学产生的时间虽然不长,但从一开始它就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积极的评价,产生热烈反响。当然,从学科性质、理论体系与思想渊源上讲,新兴古典经济学仍属西方经济学的范畴,但由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我们应当对新兴古典经济学加以严肃的研究和积极的宣介。第一,它的首创者之一是以杨小凯(Yang)、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华人或华裔学者,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被认为是一个有中国背景的新兴经济学前沿学科;第二,更重要的是,它注重对现实经济事实的研究和解释,包括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与发展的研究分析,因此,新兴古典经济学有别于某些在抽象和模型化走过了头,一股脑钻进阴冷书斋而远离火热现实的纯理论性或数理化的逻辑推演。也许不用多久,新兴古典经济学就会走进国内大学经济学的讲堂;事实上在1999年,杨小凯就把新兴古典经济

简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简述古典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古典经济学整体发展脉络 古典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叶。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多时期。有两个学派分别为英国学派和法国学派,英国学派代表经济学家主要有配第、斯密、李嘉图,法国学派主要代表有布阿吉尔贝尔、魁奈、西斯蒙第。两个学派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增长问题、价值问题、分配问题。主要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产生阶段、发展阶段、完成阶段。除此之外古典经济学的分化也在政治经济学中占了重要的位置,主要代表有萨伊和马尔萨斯。综合起来穆勒也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一大鼻祖。 二、英国学派的发展历程 (一)产生阶段 英国古典经济学派产生阶段处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初,配第是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他个人的经济学成就有方法论、劳动价值论和分配论。所谓方法论就是科学抽象的研究事物的变化规律,因此配第也是统计学的先驱之一;劳动价值论说明的内容主要有两点,其中之一就是他阐述了怎么区分商品的自然价格、政治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其二他指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关系,并且指出合理的劳动分工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他的分配理论主要有工资论、地租论和利息论。就在此时他也强调国家就应该重视普及普通教育和选拔人才,减少非生产领域的人口,增加在物质生产领域中就业人口。 (二)发展阶段 斯密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人,在18世纪中叶至18世纪末,他将古典经济学推向一个高潮,他所强调的经济自由调节体质应该是自由、自我利益和竞争。他的财富观指出财富是包括一个国家生产的所有商品,只能来自于生产领域;他的劳动分工、交换价值理论中提出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增进国民财富的主要原因,同时指出是交换才产生的分工,而且分工的程度要受到市场限制;他的二元价值论即劳动成本价值论和支配劳动价值论,前者说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后者说交换价值可以由耗费劳动决定也可以由购买或所能支配的劳动决定;他的分配理论主要有工资理论、利润理论和地组理论。

第九章 李斯特和旧历史学派: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

第九章对主流经济学的挑战:李斯特与旧历史学派 【本章授课教案】 【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李斯特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平简历,掌握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的特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节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0.5课时。 第二节李斯特的国家主义经济学说:1课时。 第三节旧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0.5课时。 【重点与难点】 本章的重点是李斯特的经济学说,难点是李斯特的经济学说的国家保护主义特点。 【教学内容的深化与拓宽】 通过对德国经济学说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主流经济学与非主流经济学产生的历史原因。了解国家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对立及其现实意义,认清当今新自由主义的实质。 【教学方式及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本章主要运用课堂讲授方式。 【主要参考书目及网络资源】 课外阅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译本)、 韩德强著《碰撞:全球化陷阱与中国现实选择》,经济管理出版社。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6924629.html,/75481.html我为什么反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https://www.wendangku.net/doc/0516924629.html,/blogger/name/_%BA%AB%B5%C2%C7%BF.html韩德强博客。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李斯特是历史学派的先驱。 2、李斯特对“流行学派”的批判。 3、李斯特如何论证保护关税政策的必要性的。 4、生产力理论述评。 5、李斯特与英国古典学派的理论比较。 6、旧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方法述评。 7、旧历史学派的主要观点。 序德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特点 1、德国从未同时具备过产生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条件,德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从一产生就是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了相当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有了相当大的比重;二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尚未公开化。在德国历史上从未同时具备过这两个条件。 在西欧各国中,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的发展都远远落后于英法两国。

古典经济学发展及分裂的原因

古典经济学(Classical economics) 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古典经济学一般指英国古典经济学,其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创立者是亚当·斯密,他所著的《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书中批判了重商主义把对外贸易作为财富唯一源泉的片面观点,斯密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拓展到生产领域。 同时亚当·斯密批判了重农学派认为只有农业才创造财富的片面观点,认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 古典经济学分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将其看作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着社会经济活动;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提出自由放任原则;分析了国民财富增长的条件、促进或阻碍国民财富增长的原因。 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由亚当·斯密在1776年开创。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一般说来,该学派相信经济规律(特别如个人利益、竞争)决定着价格和要素报酬,并且相信价格体系是最好的资源配置办法。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体系。17世纪下半叶产生于英、法两国。主要代表为英国的配第、亚当·斯密和李嘉图,法国的魁奈等。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编辑] 古典经济学简介 古典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其起源以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有关著作出版(1752年)为标志,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出版(1776年)为奠基。 亚当·斯密的继承者之一是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他以一部被后人称为《人口论》的著作而闻名。而在亚当·斯密之后,推动古典政治经济学发展和作出主要贡献的是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他在继承斯密理论的同时,也批判了斯密的一些观点,从而形成了一种似乎不同于斯密的体系,甚至有人将此称为“李嘉图革命”。李嘉图的成功曾吸引了一批跟随者,其中有著名的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

萨缪尔森 新古典综合派 《经济学》

新古典综合派萨缪尔森 《经济学》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全书共分6编43章。 第一编“基本经济概念和国民收入”,主要介绍西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国民收入理论,论述为分析现代经济生活的根本事实和制度所必需的基本工具,为以后各编、章的论述提供方法论的基础和背景资料。 第二编“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其波动”是对凯恩斯的《通论》的阐述和发挥。主要围绕着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关于经济稳定和增长的理论,分析繁荣与萧条的原因,包括储蓄和投资的过程如何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价格、收入和就业水平,国家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如何控制和协调经济活动的稳步增长等。他还提出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即通过宏观需求的调控来实现既无通货膨胀,又无失业的经济稳定发展的政策主张。 第三编“国民产品的组成和价格决定”,主要介绍了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包括均衡价格论,供需在农业上的应用、需求和效用论,竞争条件下的供给、对成本和长期供给的分析,最大利润的均衡,垄断以及不完全竞争和反托拉斯政策等。 第四编“收入分配: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围绕收入的分配理论问题,依据古典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论和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价格决定生产要素的供给学说,阐述要素的价格决定和报酬分配。重点是生产论和边际产品,地租和其他资源的定价,工资、利息和资本,利润和动力等。 第五编“国际贸易和财政”,主要阐述国际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运用宏观和微观经济理论分析现实的国际经济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贸易和相对有利条件论,保护关税,限额和自由贸易,目前的国际经济问题等。 第六编“当前经济问题”在本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主要论述了低收入的国家的成长分析和发展,生活质量,消除污染和城市祸害,种族和性别歧视,在过分拥挤的世界上的能源不足和资源枯竭,减少贫穷和经济上的不平等,治疗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等当代最基本的经济问题。探讨了经济增长的趋势,提出了福利经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评论了各派经济理论,比较考察了各种可供选择的经济制度。 《经济学》是一部概括性的著作,它是西方经济学界在各个主要领域或若干重大命题方面的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讲,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一书是自凯恩斯的《通论》一书出版以来,经济学史上“当前世界最畅销的”、“影响最大”的著作。它广泛涉及了西方经济学的所有领域,除西方经济理论’为核心之外,还包括财政学、会计学、经济统计、货币银行学、劳动经济学、经济计量学、经济思想史、发展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多门相关学科。可以说,《经济学》是一本了解西方经济理论动向和研究进展的必读之书。该书的另一个特点是适应了垄断资产阶级新的要求,从理论上、方法上和政策主张上分别对凯恩斯经济学加以补充和修正,将凯恩斯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综合为一体,完成了新古典派的综合,将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与现代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联系起来,并吸收了反凯恩斯主义学派,如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的一些思想政策,被称为是“新古典综合派”。 1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于英法两国。在古典 经济学之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最早的理论研究 的是15~17世纪的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着眼于流通领域, 考察的是商业资本的运动,反映当时商业资本的要求。重 商主义认为财富的主要的或唯一的形式是金银货币,对 外贸易是获取财富的最主要手段,主张国家干预经济。随 着资本主义发展到工场手工业阶段,产业资本逐渐掌握 整个社会生产,并使商业资本从属于自己,重商主义逐渐 被新兴资产阶级所抛弃。理论分析开始从流通领域转向 生产领域,这时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才开始。英国的配第 和法国的布阿吉尔贝尔代表这个过渡的开始,并标志着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配第的经济著作包括 《赋税论》(1662年)、《献给英明人士》(1691年)、《爱尔兰 的政治解剖》(1691年)、《政治算术》(1690年)、《货币略 论》(1695年)等。他在近代最先提出劳动价值论,并在地 租形式上研究了剩余价值。布阿吉尔贝尔是法国古典政 治经济学的创始人、重农学派的先驱。他的经济著作包括

《法国详情及补篇》(1695年、1707年)、《论财富、货币和赋税的性质》(1705年)、《谷物论》、《法国的辩护书》(1707 年)等。他坚决抨击重商主义政策,提出农业才是创造财 富的源泉。他也是劳动价值理论的最初奠基人和自由竞 争的热情拥护者。不过,配第和布阿吉尔贝尔还都未形成 完整的理论体系。 从配第到18世纪中叶,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逐渐 产生的重要阶段,出现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学家。配第的直 接后继者有洛克和诺思。洛克的主要经济著作有《政府 论》(1680~1690年)和《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1691年)。他以“自然法”来论证所有权的界限,认为地租和利息是由于土地和货币分配不均的结果。诺思的 主要经济著作是《贸易论:主要是关于利息、硬币的铸造 和损坏、货币量的扩大问题》(1691年)。他第一次提出资 本的明确概念,也肯定了收取利息的合理性。马西和休谟 是18世纪上半期的重要经济学家。马西1750年发表《论 决定自然利息率的原因》。他较早研究了利润,把利息归 为利润的一部分,并认为利息率的高低是由一般利润率 所决定的。休谟的主要经济著作有:《论商业》、《论货币》、《论贸易平衡》、《论赋税》,收集在《政治论丛》(1752年)论文集中。他提出贸易差额平衡学说,为反驳重商主义提供 了理论依据。他还对货币数量论做出了较为完整系统的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的五位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新制度经济学是二十世纪一支突起的异军,它的源头是大家公认的科斯教授1937年的那篇短文《企业的性质》。之后几十年间,经济学家似乎对这篇文章视而不见,直到1959、1960年科斯的另两篇宏文问世之后,他的思想才逐渐被大家注意。然而,即便如此,仍然是引用者多而深入研究者少。对此,科斯常有抱怨之词。但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大经济学家认为1937年的文章太过空泛,从逻辑上看虽然无懈可击,毕竟难以操作。 新制度经济学的名字是威廉姆森给起的,在他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的一系列文章中他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制度学派,之所以有一个新字冠在前头,主要是为了和以凡伯伦、康芒斯、密切尔为首的老制度学派相区分。老制度学派曾一度在美国成为主流,那是大萧条之后的几年里,马歇尔和凯恩斯之间的过度时期,迷茫的美国人对自己国人的思想第一次重视,但是,可是说旧制度学派几乎没有给现代经济学留下多少东西,也许正如科斯所说他们本来也不愿留下些什么。科斯在1998年的AER上发表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一文中说:“老制度经济学的代表康芒斯、密切尔等都是一些充满大智慧的人物,但是他们却是反理论的,他们留给后人的是一堆毫无理论价值的实际资料,很少有东西被继承下来。”虽然其中的代表人物都曾一度在美国经济学家中声名显赫,但对现代经济学范式的影响几乎看不到。然而,新制度经济学(NIE)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他们非常活跃,而且也逐渐得到了主流的承认。1986年,M atthews就任皇家学会主席的演说中提到:“在我们的学科领域里,制度的经济分析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活跃的研究领域。”(Maathews,1986)在他看来,NIE所以能够如此,主要是他提出了两个有意义的命题,第一,制度是重要的;第二,制度现象将影响经济理论工具的分析。对于第一点来说,倒算不上是新制度分析的功劳,因为无论新旧,两派都强调制度是重要的。因此在我看来,NIE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其关键之处还是在于它为经济分析提供了一种更为真实可行,更为敏锐的视角。阿罗(1987)说:“我现在思索新制度经济学运动的一个答案。它并没有为传统的经济学问题--资源分配和效用度量--提供一个新的答案,但他回答了一些新问题,为什么制度是这种方式出现而不是其他呢?它融入了经济史,但却提供了比传统的方法更为尖锐(微观分析)的推理方式。” 那么,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独特视角呢,是一种什么样的微观分析方法呢? 在新古典框架里,“在瓦尔拉斯(Walras)范式中,所有的行动权利被隐含地假定为自由的、简单的、不受限制的,而且拍卖商和监督人的服务都被假定为不花任何费用的。因此就不存在律师,没有经纪人,没有银行,没有官员,没有企业家,没有警察,而且实际上也没有任何一类组织。”而新古典大家马歇尔又过于急噪,总是太想把经济学象心理学、生物学那样挤入科学的殿堂,虽然他“完全清楚制度的重要性,但他用长期的与短期的概念、用均衡和不均衡概念回避了许多问题。”在此以后,人们就在这样的基础上展开了经济学大厦的工程建设,力图从效用理论、局部均衡到一般均衡各个方面将新古典的大厦夯实,使得经济学以一种严谨的形式美展现在世人面前,它自己也急不可待的自我宣称自己是最接近自然科学性质的社会科学,是最成熟的。然而,这一切在20世纪5、6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奈特早在1924年就已经提出了不确定性概念,西蒙(1953)的有限理性,科斯(1937)、(1960)的交易费用范式和社会成本问题,哈耶克(1937,1945)的关于知识问题的讨论,以及迪克莱特对反垄断的口述传统都对新古典造成了冲击。正如科斯所批评的那样,经济学不应该只是一堆分析工具,尽管他们也十分重要,更重要的应该是它的研究内容或论题,“我想经济学家应最哦的一件主要工作就是:研究制度!”(1998)如此以来,我们就不难看出新制度经济学本身正是在不满新古典日益成为一门抽象的语言而丧失了实际内容方面而兴起的,这个学派既吸收了传统的一些经济分析方法,又有自己的分析范式。一、制度与价格任何制度的运行都需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